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商业银行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篇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对策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5.12.014

1HA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1.1强化小微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4年以来,HA银行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促改革”“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政策要求,积极践行“小微”战略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道路,坚持“稳中求进”的阶段发展目标,着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区域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支持。截至9月底,投放实体经济的信贷总量占总贷款的比重达88%,较年初大幅提升了1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较年初增加412户,小微信贷投放额在总贷款的占比也从年初的25%大幅提高至36%,全力支持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1.2创新小微产品和服务

在大力扩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同时,HA银行亦在小微产品及业务流程方面加大扶持及创新力度,其中在利率及期限均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三至五年循环使用;在额度方面,专项成立小微企业债额度,给予小微业务开展很大的支持;在产品方面,积极推广循环贷系列创新产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续贷难的诸多问题。同时,不断探索小微业务发展模式,积极与商会探讨合作事宜,拟以“银行+公会+企业”的模式集群式开发行业企业客户,为特色业务开展及小微基础客户群体的培育提供有效切入点。

2HA银行小微企业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外部环境

第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实际准入门槛高。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够规范,无法向金融机构提供全面、准确可信的财务信息,影响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介入。再者,受HA银行性质的限制,对风险忍耐度较低,风险防范把控难度相对较大,审批人员对小微企业保证担保贷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准入门槛。

第二,缺乏健全的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虽然已与工商局、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搭建了信息共享平台,但与小微企业授信直接相关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善,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解决,还不能实现小微业务的批量化、流程化和规模化营销,大大制约了HA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第三,外部监管力度加大,为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根据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的要求,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以财务报表为基础对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进行合理测算,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由于财务状况良好,根据规定的测算方法测算,企业并无贷款资金需求,造成银行无法对其授信。

2.2内部管理

第一,担保形式单一。由于小微企业手续不齐全、寻求优质企业提供担保的难度较大。再者,小企业贷款原则上要求采用抵、质押担保方式,加大小微企业实行自助可循环贷款和简式快速贷款的难度。

第二,审批程序烦琐,放贷速度慢。通常材料齐全,报批也要2周左右。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大多希望在有资金需求的时候方便快捷地获得资金。速度决定市场,商业银行都在抢夺小微信贷这块“香饽饽”,并不断地提高小微信贷服务效率,目前成都农商银行“速捷贷”最快一天内放款,招行发力小微贷款,最快2日放款,光大“政采快贷”,最快3日放款。

第三,效益回报率低。分析HA银行现有的小微企业户,其资金回笼、流动量、日均存款和户头流动量等主要指标的贡献率较低。且客户经理的回报率远远比不上大企业客户所带来的,致使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做小微业务。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业务的主要做法

3.1加大小微企业的关注和投入,形成特有的业务模式

第一,泰隆银行模式――小企业专业银行,立足于本土熟人圈的风险控制模式,定位为“小企业成长伙伴”,专注小企业金融服务。

第二,民生银行――零售业务部和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两轮驱动。

第三,招商银行――公司中小企业金融部、小企业专营机构和零售条线经营贷三种渠道推动。

第四,建设银行――传统银行信贷工厂为主,创新型网络银行为辅。

第五,工商银行――充分利用权限下放,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不一,综合其成效和存在问题,推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切实将小微业务作为全行战略性重点;合理界定客户,采取专业化的业务组长模式;构建独立的风险管理架构和有效的审批系统;综合开发客户资源,充分挖掘客户价值。

3.2完善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农业银行金华分行加大小微企业服务力度,实行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并给予“四直一降”政策:直接调查、直配规模、直报审批、直接考核和降低抵质押比,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信贷业务运作效率。

民生银行设置独立的小微金融组织架构,在总行层面,设立小微金融部,负责全行小微金融业务的规划推动、产品管理、团队管理和培训等工作,并独立小微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分行层面,成立小微企业金融部、售后服务部,负责小微金融的区域性业务规划、推动与管理等工作,同时设立授信评审部,负责区域内小微金融业务的审查、审批等工作;在支行层面,以发展小微金融为主要定位。另外在分、支行层面,专门设置小微金融的六大专业团队,包括规划(产品)经理团队,销售经理团队,审批团队,业务操作团队,售后服务团队和理财团队等,为小微金融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团队保障。

3.3走特色化道路,坚持小微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华夏银行根据小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推出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龙舟计划”,依小企业成长周期,规划了三大产品系列,针对各类批发市场的商圈贷、针对科技园区的园区贷、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创贷等融资产品,形成以“小、快、灵”为特点的产品体系。

中信银行积极推出小微企业融资产品:POS贷(额度一般为客户月均POS流水量放大3倍最高可贷200万元,额度可循环使用贷款期限最长1年)、信捷贷(以快取胜,采用抵押、质押、保证和信用担保方式,资料齐全可48小时限时批贷)、种子贷、商户贷4项小企业授信标准化产品,可满足不同融资条件下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3.4积极探索优化小微系统平台,引领小微试先河

北京华夏银行积极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平台金融”,秉承“烧饼上找芝麻”营销理念,以华夏银行自主研发的CPM系统对接供应链核心企业、大宗商品(要素市场)和市场商圈管理方等平台客户的财务或销售管理系统,使得银行、平台客户及上下游及周边众多小微企业成为一个共同体,构建一个同呼吸、共发展的全新金融生态系统。为平台体系内众多小企业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在线融资、现金管理等全流程、全方位、批量化的电子化金融服务。

民生银行推出城市商业合作社和互助基金担保贷款,让商圈内分散的企业实现物理、结算、产品、基金、信息五大平台的共享,实现客户资源的整合和批量开发的整合。从核心单一品牌“商贷通”向外递延综合金融服务内涵,推出以“乐收银”算和综合服务为代表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以期未来实现小微金融的数据化、系统化和流程化。

4城商行发展小微业务的对策建议

4.1积极转型,构建优化专业组织架构

基于城商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设立小微专营机构,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经营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模式。按照“四单管理”和“六项机制”要求,有效配置资源,依托区域的产业构成、主导行业和特色经济,通过细分客户,塑造核心基本产品和行业特色产品,实现小微业务的统筹、协调与差异化发展。

4.2优化配置,建立小微金融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在信贷新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力保障小微信贷的投入占比,计划单列,专项使用。优化各条线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小微信贷的增长。其次,通过各种渠道选聘小微金融人才,根据小微信贷员的工作规范和说明,在招聘制度、人才晋升通道、授信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独立专门的选人、用人、留人的标准和机制,不断充实和加强小微金融的关键岗位,优先满足小微条线的人员配置需求。再者,在持续降低全行利润费用率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微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财务等资源。

4.3打造专业队伍,提升核心竞争力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指标,对营销人员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给予比大额贷款更为优厚的激励,充分调动小微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小微信贷人员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有计划地招聘临时工,引入新活力,调整人员结构。一是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二是资源型员工可直观拉动存款等业绩指标的增长。此外,积极建立符合小微信贷业务的银行文化体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银行竞争力。

4.4优化流程,严防风险

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

积极开展“信用满园”工程,加强贷款流程监督,贷前信息搜集审核,严格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贷款发放从严,坚持四问,即客户资金需求,借款用款,还款来源和经营状况四方面;贷后监管从严,增设专职贷后检查监督岗,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4.5创新特色融资产品和服务,推动批量化营销

积极开展各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立足于区域资源,依托其特色的产业集群,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机制等多各方面大胆创新、先试先行,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防控手段,开展批量集群式营销,为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小微企业的批量化营销。同时不断优化资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企业保证、企业联保、组合担保、商业用房按揭融资业务在内的多样化担保方式,辅以软性约束条件,弥补完全抵押授信方式的发展限制,提高专业化能力,充分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资源禀赋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4.6大力打造先进的、高度商业智能的IT管理系统

针对小微信贷整体业务运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贯穿于贷前、贷中及贷后的客户整个生命周期流程,涉及客户贷款申请、资料收集、影像扫描、资料存档、外部征信评级、贷款核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回收、不良催收及资产保全流程等。此外,开发专门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模型及审批系统”“差异定价与额度决策模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挖掘客户信息的潜在价值。同时,系统平台要始终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信息与业务交易信息的互联互通,打造成功能齐备、高度协同、信息高度整合、商业智能、扩展性高的新一代先进IT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一洪.城商行服务小微企业新探:行业供应链金融模式[J].西南金融,2012(6).

[2]李月.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必要性[J].时代金融,2012(9).

[3]黄骏.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几点做法[J].金融经济,2012(16).

[4]王大千,王连博.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如何服务小微企业[J].经济视角(下),2013(12).

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3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的不断深化以及跨区域经济金融活动的日益频繁,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发展的制肘。也正因为此,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具有强烈的冲动。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的成立迈出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步伐。随后,城商行掀起跨区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加入到跨区域发展的队伍之中。毫无疑问,经营地域的突破为城商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城商行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监管环境仍不完善、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就此给出了对策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

出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考虑,城商行被定位于地方金融机构,实行单一城市制经营。这一定位和经营模式使城商行成立初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市民的“三服务”特色。但单一城市制经营下异地网络的缺乏也使城商行的业务开展受到制约,并直接影响到城商行在某些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自2000年以来,城商行要求跨区域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城商行也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直到2006年4月,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成立,城商行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突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政策规定直到2006年才正式出台。是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操作流程。该办法的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区域发展的序幕,随后,一大批城商行相继实现省内和跨省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4月,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放宽了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限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特别是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步伐明显加快。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为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延伸业务网络,城商行群体对跨区域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六种典型模式,即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省内联合重组、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城商行通常意义上说的跨区域发展是指“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也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最主要方式。①

根据作者统计,截至2009年底,共有59家城商行通过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占全部城商行的41%;59家城商行共设立了162家异地分支机构。59家城商行中,实现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有32家,地区分布分别为东部地区24家、中部地区3家、西部地区5家(如图1所示)。

省内联合重组是城商行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所谓联合重组,就是将一个省内的几家城商行合并重组为一家城商行,从而使新成立的银行迅速实现省内跨区域的情况。截至2009年末,共有5家银行通过该种方式成立并实现跨区域发展,分别为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吉林银行、长安银行和龙江银行。

从实际情况来看,“收购城市信用社或农村信用社”、“参股控股异地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或城市(农村)信用社”、“接收(收购)国有银行网点”、“发起成立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等四种方式不是严格意义上所说的跨区域发展,也不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不属于本文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就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这一方式进行相关分析。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及其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研究,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

所谓宏观层面,就是从国家经济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的视角来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格局

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格局相适应,我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资源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即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体现为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则优于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体现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人才以及存、贷款等业务量)更多的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具有向经济发达且金融生态良好的地区集聚的特征的一般规律。显然,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城商行在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时不可能违背上述规律。现实也确实如此。被允许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几乎都将目标首先瞄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统计数据显示,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59家城商行设立的162家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东部地区的有104家,占到64%;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异地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45家、11家和39家,合计95家,占比59%。②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扎堆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征十分明显。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地区间不平衡的情况,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缺乏、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可能因此进一步恶化。此外,实现跨省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共32家,其中,东部地区24家,占比为75%,西部地区5家,占比16%。③ 实现跨省发展后,城商行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将超过那些仅在省内跨区域发展和未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因此,实现跨省发展的城商行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也将进一步加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商行已有的发展差距。

2.服务区域拓展,多层次银行体系出现断层

一个由不同性质、不同规模、服务于不同区域的各类商业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对于满足一国经济体中不同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分别定位和服务于农村、单个城市、区域和全国,组成了我国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已逐步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服务网络延伸至全国。服务地方的重任就落在了农村信用社和城商行身上,两者也成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尤其是城商行。而跨区域发展后,城商行的服务区域不再局限于地方,其地方金融的定位发生变化,并最终发展为区域性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此一来,原有的由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组成的多层次、相对均衡的银行体系,转变为“倒金字塔”型银行体系,更多的银行和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向高端聚集,定位并服务于地方基层的银行相对不足,造成银行体系的不均衡发展。

3.原有定位发生变化,恶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城商行自成立伊始就定位于中小,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一批城商行亦因此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形成自身特色,有效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特别是原有业务限制取消之后,曾经受到限制的银行有着更为强烈的扩张冲动。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而事实也显示,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那些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比以往更有意愿和能力做大客户、大项目。因为从对银行规模扩张的贡献角度来看,大企业要远远超过中小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在成立初期,出于生存和满足总行考核的要求,往往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企业,以便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商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如果没有相关的干预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城商行原有的服务中小的定位会逐步淡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因此而进一步恶化。

(二)中观层面

所谓中观层面,就是从某个区域、该区域中的经济金融体系以及城商行群体的角度分析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1.跨区域发展高度同质化,打破地区竞争态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路径高度一致,都是首先选择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进行网点布局。具体到城市选择,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四城市因其独特的经济金融优势,更是城商行跨区域的必选之地。这不可避免造成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某个地区甚至于某个城市的情况,从而打破该地区原有的金融竞争态势。如图4所示,截至2009年底,进入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设立分行的城商行数量分别为8家、9家、9家和9家。这些城市的银行业本已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大量银行的集中进入必然造成过度竞争问题,恶性竞争、无序竞争随之而来。出于生存和拓展业务的需要,打球甚至于违规操作等现象将不可避免,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2.争抢业务“熟手”,加大人才流动频率

商业银行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征,又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一项业务的开展需要前台、、后台等相关岗位配置大量的人员以完成相应的流程。特别是出于满足监管要求和防范风险的考虑,一项业务必须经过几个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岗位分别操作。城商行新设立的分行要想尽快开业并步入正轨,总行必须尽快为其配备充足的具有业务经验的各类人手。显然,仅靠城商行自身培养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异地分行的大部分岗位需要本土人才,而长期以来一直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的城商行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因此,在异地分行当地银行业中招聘所需人员就成为现实和唯一的选择。但短期内大量城商行集中进入同一地区,必然加大当地银行业人才的流动频率,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客户经理,进而影响当地银行业的业务开展。在高素质银行人才和具有客户资源的人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行数量的增加虽然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原有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提高其运营成本。

(三)微观层面

所谓微观层面,就是从城商行自身角度分析跨区域发展产生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具体包括:

1.缺乏科学规划,跨区域发展带有盲目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商行对跨区域发展没有制定科学、清晰的规划。虽然监管机构要求那些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制定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这些规划大多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进行的“浅层次”的目标城市选择分析,并未结合每家城商行不同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自身客户需求情况,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差异化分析。造成的结果:第一,大多数城商行都将目标瞄准经济发达区域和城市,导致跨区域发展规划和实际操作的高度雷同;第二,城商行跨区域设立的异地分行业务高度同质化,缺乏特色,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总行已有特色和优势,并为了迅速做大规模而与大银行争抢大企业、大项目,偏离城商行原有市场定位。④

2.人才储备不足,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必要的人才储备是确保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顺利推进和异地分行平稳运行的前提。而现实情况并不尽人意,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都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那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则更为严重。城商行的应对办法是异地分行人员本土化,即在当地招聘人员。人员的本土化虽然有利于分行迅速介入当地市场,尽快适应当地经济金融环境,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于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增加经营管理成本。而那些拥有多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还面临不同分行之间由于人员来自不同银行从而存在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差异的问题。城商行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再次面临成立初期出现的不同信用社文化的整合问题。此外,人才储备的缺乏也使得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一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已因此受到制约。

3.管理能力不强,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缺乏

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城商行的经营管理能力相较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弱一些。所有分支机构集中于单一城市的经营模式也使得城商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分支机构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行之后,城商行将面临对异地分行的管控问题。目前来看,大多数已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仍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对异地分行的管控体系。这就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管控”,仍沿用以前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导致异地分行缺乏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宽松”,除分行行长室人员选聘和对分行的考核等重大事宜外,其他基本不管,容易造成失控。在跨区域发展初期,上述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异地分行数量的逐渐增加,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4.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城商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城商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同城两级管理架构下,城商行的风险管理职能和资源集中在总行,由总行统一对分支机构进行管控。但在跨区域三级管理架构下,总行统一管控模式的效率将下降,总行需要重新界定并划分自身与分行之间在风险管理上的职责边界,并通过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提升事前风险识别和事中风险控制的能力。

5.管理理念亟待转变,对异地分行的有效支撑不足

从城商行异地分行的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总行有效支撑不足的问题。这既跟总行投入资源不足、人才储备缺乏以及对各地情况不了解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在于总行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理念仍未转变。长期以来城商行只能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其经营管理活动和理念都是围绕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展开。而跨区域后,城商行面对的是分布在不同省份的分支行,总行需要从全国性银行的角度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两者之间势必产生冲突。而总行现有人员受惯性思维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新进人员的培养也需要一定过程,从而造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商行总行的经营管理更侧重于当地分支机构,而对异地分行支撑不足的问题。这将使得异地分行的发展与城商行总体的发展出现偏离,而有效支撑的不足也将影响总行对异地分行的管理。

三、对策建议

跨区域发展不仅对城商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业二元化格局的演变。因此,对于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机构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准入标准

对城商行来说,跨区域发展是一项全新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的推出也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经过4年的具体实践,无论是经济金融环境,还是城商行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监管机构以及城商行有必要对4年来的跨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已跨区域的城商行及其异地分行的总体运行及经营管理情况、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区域布局情况、各城商行对异地分行发展的管控及支撑情况、各城商行异地分行的定位与总行定位的一致性及相关性”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评估目的在于,一方面,总结经验,把那些好的做法和案例在城商行中进行推广,提高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能力,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针对现实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已有跨区域发展准入政策特别是准入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既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低造成的一哄而上,也要避免准入标准过于苛刻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调整机制

针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路径高度雷同,扎堆进入发达地区,加剧金融资源地区间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监管机构有必要对城商行跨区域机构布局进行事前的统筹规划,建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布局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事前评估,即要求达到跨区域发展标准的城商行分别制定短期和中长期跨区域机构布局计划并上报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对城商行拟设异地分行情况进行汇总和区域分布统计,并着重从区域分布和时间顺序方面,对多家城商行集中选择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设立异地分行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调整,引导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第二,准入挂钩,即要求城商行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以解决城商行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而不愿到西部地区去的问题;第三,差异化准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管理能力和不同风险评级的城商行给予不同的异地机构布局区域,严格跨省设立异地分行的准入标准;二是对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给予不同的准入标准,提高在东部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适当降低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城商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四,政策优惠,即对那些到中西部地区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给予“优先审批、同等情况下缩短审批时间”等政策扶持。

(三)放宽准入,填补断层,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

在对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调整的同时,放宽对新设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导各方面资金,发起设立服务于小企业和三农的地方性小型银行,以填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后造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的断层。如放宽对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必须为银行的要求;借鉴村镇银行的做法,在中小城市试点设立社区银行等。在鼓励和支持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尝试将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与其跨区域发展市场准入挂钩,并探索对城商行异地分行服务中小企业情况进行单独考核,以解决城商行做大后可能出现的偏离原有市场定位问题。

(四)科学分析,规划先行,有序推进

监管机构应指导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前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着重从区域间经济金融联系、自身客户需求等角度选择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目标城市;在此基础上,立足发挥城商行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结合每家银行的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跨区域发展规划。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商行应成立相应的部门负责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建立起涵盖“目标城市选择”、“申请”、“筹建开业”、“开业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跨区域发展工作机制,并明确各环节的具体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责任部门,实现跨区域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为确保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城商行应根据制定的中长期跨区域发展规划,加大跨区域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对异地分行行长及副行长、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结算等岗位人员的培养,建立跨区域发展“人才池”,做好人才储备。与之同时,改革完善培训机制,改变过去那种总行培训部门主要服务于当地分支机构的做法,加大对异地分行各层次人员的业务及管理培训,并根据各异地分行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课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异地分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宣传,以使各异地分行尽快认同并融入到全行的文化理念中,实现全行企业文化理念的统一。

(六)实现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管控和支撑体系

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商行应加快实现从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并建立健全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和支撑体系。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总行要从原有的面向单一城市分支机构转为面向区域性分支机构,政策制定、管理活动开展等要更多地从区域性银行的总行角度出发,跳出原有城市,拓展视野,服务于所有分支机构。其次,转变管理架构,适应总、分、支三级管理架构的变化,对相应职能部室的设置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再次,转变管理流程,按照三级管理架构的要求,对原有的局限于单一城市的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尤其是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会计结算、人力资源以及内部审计等条线的管理流程,既要建立起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又要对异地分行形成有效支撑。最后,转变管理活动,尤其是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业务指导、总分行共同营销等方面,对总行所在地分支机构与异地分行实施差异化管理,制定与异地分行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注释:

① 张吉光,《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银行家》,2009年第10期。

②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③ 数据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整理而成。

④ 李晓华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探讨》,《银行家》, 2009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张吉光. 变革与新生――地方金融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一)[J].银行家,2009(10).

[3]张吉光.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纷呈(之二)[J].银行家,2010(1).

[4]张吉光. 城商行: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J].当代金融家,2010(3).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发展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建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临当前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迁,城市商业银行何以有效应对,是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处境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绩效显著的主要原因,即在保持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放松国家垄断,使新兴部门进入,利用竞争所形成的“鲶鱼效应”,提高国有部门的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与此相似,我国金融业改革同样走了“双轨制”之路,即在原先国有银行框架内引进中小商业银行,利用“长出”的新体制推动旧体制的变革。

尽管从量的角度,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在经济、金融各个层面上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首先,促进了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其次,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再次,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最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着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随着以往存在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程度严重失衡

当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严重失衡。这一方面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限制。

(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

(三)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却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没有把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

(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其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被少数人控制,其贷款受政府意愿的影响很大。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不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等问题。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欧美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兼并、重组和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应兼并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以及寻求同级之间的兼并联合。通过兼并和重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能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资产实力。统一内控制度建设、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信誉度。

(二)加强内控机制改革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三)正确的市场定位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五)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业务品种多样化原则

各经营网点要尽可能多地开办中间业务,在竞争策略上力求做到品种全而精。

2.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

要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问业务整体推进。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

要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和使用国际惯用营销手段和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使开发的中间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家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徽商银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3]盛松成等.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金

融研究,2000,(10).

篇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发展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建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临当前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迁,城市商业银行何以有效应对,是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处境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绩效显著的主要原因,即在保持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放松国家垄断,使新兴部门进入,利用竞争所形成的“鲶鱼效应”,提高国有部门的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与此相似,我国金融业改革同样走了“双轨制”之路,即在原先国有银行框架内引进中小商业银行,利用“长出”的新体制推动旧体制的变革。

尽管从量的角度,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在经济、金融各个层面上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首先,促进了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其次,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再次,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最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着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随着以往存在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程度严重失衡

当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严重失衡。这一方面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限制。

(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

(三)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却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没有把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

(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其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被少数人控制,其贷款受政府意愿的影响很大。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不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等问题。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欧美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兼并、重组和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应兼并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以及寻求同级之间的兼并联合。通过兼并和重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能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资产实力。统一内控制度建设、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信誉度。

(二)加强内控机制改革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三)正确的市场定位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五)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业务品种多样化原则

各经营网点要尽可能多地开办中间业务,在竞争策略上力求做到品种全而精。

2.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

要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问业务整体推进。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

要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和使用国际惯用营销手段和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使开发的中间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家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徽商银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3]盛松成等.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金融研究,2000,(10).

篇5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55-02

一、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一)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劣势

1.地域限制。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相比中东部属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资本市场发展较低,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及市场份额较低。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到现在为止都是以服务当地企业为主,要走出去,跨区域经营面临诸多问题。

2.同业竞争激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资金雄厚,加强服务深度,提升服务水平,其经营更注重特色。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纷纷举起深化改革的旗帜,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理念,努力探寻具有其起身特点的发展之路。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外资银行的进入势必导致进一步瓜分国内市场的加剧,相比外资银行,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得既“稚嫩”又“传统”。外资银行凭借其充足的资本势力、完善的管理体系、先进的营销策略、高端的业务优势,这对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来说是不利的。

3.人才问题突出。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及经济环境决定了其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很困难,其中员工的大部分都是来自本地,缺少比较宏观的全局视野,再有其员工中教育背景都比较偏低,还有部分员工来自于原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极少数来自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人员金融业务知识匮乏,导致业务发展缓慢。随着金融市场化进一步加深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加速,人员素质相对落后、高级以及专业管理人严重缺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尤其跨区域经营过程中需要更为严格的管理框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

4.创新能力弱。由于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投入少和成本大等原因,其业务创新主要是模仿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很少能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产品,要么是小打小闹,对原先业务稍加改造,换汤不换药,即使有所创新,也只是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变形,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5.适应能力差。跨区域经营对于西部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跨区域经营过程中要求公司不但要有走出去的决心,还要考虑走出去的适应性问题。跨区域经营带来的是比以前更为直接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当地的市场定位,作为新面孔,首先要做的就是站稳脚跟,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当地各种环境。

(二)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优势

1.政策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应的保护,尤其大多数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当地地方政府,其好多业务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或指导下进行,可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2.后发优势。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国内比较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明显,在总结和借鉴成功案例以后,可以制定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政策。

3.经营模式优势。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这有利于其灵活改变经营模式,开展业务创新,引进新思路,更加适应多变的市场。通俗点说,就是“车小好掉头”,如同小国家一样,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崛起和腾飞。

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种模式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从限制跨区域经营到有条件放开的过程。监管层限定只有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才有资格申请跨区域经营。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关于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许多人觉着应该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国内比较普遍认同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新建异地分支机构。新建异地分支机构是城市商业银行实施跨地区经营较为常见的模式,主要包括省内跨地区新建分支机构和跨省(地区)新建分支机构。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跨区域新建分支机构往往是实施资产规模扩张的必然。而对于以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资产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省外中心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实施跨地区经营,不仅仅是扩张规模的需要,也是基于自身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品牌价值的选择。

2.合并重组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该种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的方式将多个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成为一家,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其综合实力,实现跨区域经营。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一般来说,通过合并重组模式新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前的原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是位于同省(地区),而合并后便直接在省内实现跨地区经营。

3.参股或并购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与合并重组模式不同,参股或并购模式的跨地区经营往往基于市场行为,而非政府主导。因此,采用该模式实现跨地区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并不局限于省内异地,而是可以通过并购或参股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省(地区)经营。

三、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选择

1.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种模式比较。(1)相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其他模式,直接新建分支机构并不需要承担重组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历史负担,也避开了参股或并购时可能来自于外界的其他阻力,是最直接的扩张方式。同时,该模式可以保持城市商业银行原有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降低了其他模式跨地区经营所可能产生的整合成本。(2)与其他模式相比,合并重组可以更为迅速地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合并前相比,新成立的银行可以通过统一内控、业务流程,共用电子银行网络等方式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实现银行经营的规模经济,获得更高的品牌价值和声誉,有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3)参股或并购交易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因此,这种跨地区经营的模式主要适用于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强,经营与管理能力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

2.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选择。在合并重组模式中,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选择较为关键。合并方式的选择和参与合并各方的实力有关,吸收合并的存续方一般实力较强,而新设合并中的各参与方则实力较为平均。同时,与吸收合并相比,新设合并有利于平衡参与合并各方的利益。通过合并重组后成立的银行在资产规模、质量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相当提升,在自身资本实力积累到一定条件下,又可以通过新建跨省(地区)异地分支机构的模式布局,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的优势是:(1)迅速实现跨区域经营,抢占异地市场。这一模式可以不经过新设分支机构的申请―筹建―开业等复杂程序,绕过监管限令(有些地方监管部门不允许直接开设分支机构),节约宝贵时间。(2)此举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收购他行网点后,收购方只对被收购方原有的管理层稍作调整即可,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可以留任,收购方不需要再从社会上招聘众多员工。(3)成本较低。相对于新设分支机构开设分支机构需要庞大的资金,根据中国相关规定,开设一家分行需要1亿的营运资本,开设一家支行也需要拨付5 000万元的营运资本,这将占用总行大量的资本。这一模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积跬步而行千里”。基于以上对城市商业银行模式分析以及西部地区的自身特点,给出适合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模式主要为合并重组其他城市商业银行。

四、结论

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它们的良性发展对于优化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商业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一个城市,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跨区域经营。

跨区域发展除了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即重视与完善自身的基础工作,处理好“规模”与“效益”、“速度”与“风险”的相互关系,坚持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扩张和盈利增加,还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只有在正确模式的指导下,才能不走或者少走弯路,才能使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适应区域特色,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中国银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钱乐乐.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实证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2).

[2] 李洋,杨利琼.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6).

[3] 姚建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战略选择与市场定位[J].中国金融,2009,(22).

[4] 田皓.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选择[D].济南:山东大学,2007.

[5] 曹凤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2006,(4).

篇6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加,至2014年城商行总数为146家。总资产为18.2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0.61%;总负债为17.1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59%。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定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方法集中在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上,通过对于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的设定,建立模型,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的方法,最后整合得出竞争力的排名。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指标数字对比分析的片面性,也摒弃了类似“员工素质”、“企业家才能”等不易于测量指标的主观性。

据此,笔者参考了曹永栋、陆跃祥的《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一文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选取的样本中包含“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五个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盛京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十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表现样本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盈利性和资产本身的安全性能”的现实竞争力和表述“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潜在竞争力指标,合计两大类八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指标中多为定量的指标也存在诸如“品牌影响力”等定型指标。(具体指标见表一和表二)。

三、分析方法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各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子分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从有关变量交互的数据中,找出其中深藏着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若干基本因子,从而能够得到对于各类事物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问题的分析,刚开始对该问题的内在体系还不了解时,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流动性比率,存贷比,资本回报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度,品牌形象力,创新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等。此时就可利用因子分析把这些观测变量归并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且可以使得各个因子之间不相关。从而从众多的不具概括性的观察指标中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客观反映其状况的综合性因子,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我们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小的分析。此外,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不需要自己计算各因子所代表的维度,也不需要纸笔通过正交或者斜交选择,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即可方便快捷的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完成整个的评价过程。故本文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包,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上述各商业银行18个指标出发,分别概括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各公共因子,最后计算出了18家商业银行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由此得出这18家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排名。

就实证分析的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方面,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的权重可以得出其竞争力为F=0.28865F1+0.24976F2+0.17515F3+0.11548F4。流动性方面可以通过流动性因子F1反映出来,就排名来看,各个银行得分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和落后。资产充足度因子F2和资产质量因子F4共同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在此城市商业银行表现的更好一些,大多数大型商行和股份制商行处于中游地位,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是处于排名的末尾。就资本充足率而言各银行均达到了所规定的8%的目标。但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中由所有者投入的更多,这使得城商行拥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与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城商行拥有更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帮助城市行处理其不良资产,化解风险并且进行了资产的置换。还有些城商行诸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依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资产质量,并且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重组,最终实现了上市的目标。盈利性因子F3是现实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从输出结果中可以看到:宁波银行处于排名第一的位置,除了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表现差一些以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很好的表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原则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就整个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来看,除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了个更强的现实竞争力,这说明城商行在其现实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方面,根据3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得出F=0.45829F1+0.19721F2+0.16791F3。反映商业银行竞争力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的F1因子中,除了华夏银行外,其他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次处于F1排名的一至七位。城市商业银行位于最后。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产品,服务、技术、流程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创新不足。反映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F2因子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展和华夏银行分别处于第二到五位,虽然处于第一位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排名靠后。在分析F2时,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表现的非常不合理。具体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地方政府持股过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方政府过度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作,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有被架空和淡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董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这造成了那些积极履行职责的独立董事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在薪资报酬上差距不大,从而打击了独立董事的积极性,使其沦为“花瓶董事”。反映业务状况的F3因子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江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过分的依赖于通过存贷差创造的利润,从各个银行的贷款占资产总比可知,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使得其他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能够使城市行的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更具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整个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的比较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综合排名的前六位,处于排名最后六位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这说明城商行在其潜在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四、提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发展对策

预算(Budget)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在经营、资本、财务等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规划,它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风险预算和筹资预算等。预算管理则是以预算为载体开展的综合性经营管理活动,预算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由预算组织体系建设、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结果分析与考评等组成。全面的预算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模式。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预算管理是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上下协调一致,贯彻企业经营计划,适应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我国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特点

预算管理虽然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应用,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与研究时间只有近20年的历史,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发展时间就更短。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内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逐渐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1 财务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财务预算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资本预算、营销预算、客户预算等专项预算均以财务预算为中心,共同形成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系。同时,银行的年度计划、盈利目标、资源配置等也以财务预算为基础展开,各类管理制度与预算相结合,形成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体系。

1.2 平衡计分卡联接银行战略和预算管理 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依靠平衡计分卡(BSC)的形式被转化成为一套具体的指标和目标,有潜力的投资或战略被赋予优先权。在此基础上,银行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年度预算得以与战略相联系,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目标则可以通过预算指标加以确定。

1.3 预算目标是预算管理的起点 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分级管理为主,受经营规模限制,各二级分行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就应当实行相对统一和集约化的预算。城市商业银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为了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始终都是以预算目标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使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效率有了明显的优化。

1.4 以预算指标体系为内容的业绩考评体制 业绩考评体制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重要的激励、评价手段。业绩考评的核心是有着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预算指标体系就担当着这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加值指标、风险收益平衡考核指标等较为通用的预算指标体系被城市商业银行广泛采用。

2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资金、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不断发展的银行业竞争中,其预算管理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影响因素,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预算管理的战略位置仍需凸显 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目标的要求下,各级机构对年度预算的关注程度往往远大于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关注。年度的各项预算目标,特别是财务预算的目标是各二级机构经营行为的关键导向。在这种状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只会成为少数企业高层关注的对象,很难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意志。为了调和这种矛盾,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的统一便成为关键,如何通过各类专项预算将企业战略分解并融入其中便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也为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受限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大,往往过度强调预算管理,以此建立的业绩考核体系固然对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片面追求业绩考核,给员工和各级部门的主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有科学的考核体制和适当的评价依据。但往往由于银行内部部门分工的差异,员工业绩定性定量考核的不同,个体收入的差距等因素,使得预算管理在激励过程中重结果、轻内控,导致经营行为的短期化,使发挥预算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实现业绩考核过程中的最佳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2.3 风险预算总体水平有待于提高 风险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过程中,来自政策层面、资金层面的风险更为突出。但实际在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管理中,风险预算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由于发展的时间和国内外的大型银行相比还比较短,稳定的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尚没有牢固,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预算中的经营预警机制还需要加强。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预算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强调财务预算的同时必须把风险预算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预算管理的迫切需求来自于外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内部精细化管理的现实要求,只有通过强化预算管理才能使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立、预算指标的确定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等途径着手。

3.1 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预算体系中长期以来是以分支机构预算为主,包括产品、部门的其他维度预算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战略目标容易因预算的分解而产生脱节,不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应关注建立基于企业战略的多维度责任预算体系,即按照分产品、分线条或分部门的预算,可以有效解决因城市商业银行分区域、分部门经营产生的各种脱节及沟通不畅等问题,使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资源配置真正在预算之中得以体现。

3.2 完善价值创造为导向的预算指标 现阶段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构建预算指标体系的核心大多为经济增加值(EVA)以及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以此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是预算指标中能够是价值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以此方法构建指标体系虽然较传统的净利润指标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但其衡量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财务成本、税务成本、分析成本等指标得到了明确的反映,价值创造成为所有业务开展的中心。

3.3 以绩效考核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 发展预算管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为基础,通过平衡计分卡(也有采用关键事件法、经济资本法等)等建立起的绩效考评系统应与预算体系相对应。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也应该是以绩效考评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因此,如何克服考评系统中的经营性指标和管理性指标的冲突,如何增强考评的预见性等考评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对绩效考核而言至关重要。具体的做法,一是做好考核过程、目标和结果的规划,使考评符合企业战略目标;二是建立有各类子系统组成且与预算指标体系将对应的考评系统;三是在考评的实施过程中能够使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3.4 形成相互关联的预算管理发展环境 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所需要的管理手段,但却并非孤立地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诸多企业管理手段和措施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营造适合与预算管理发展的环境是其实施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种环境分别来自于银行的内部与外部,即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的发展条件。在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经营上,必须从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对预算管理营造适合其管理模式、目标和计划等实现的先决条件;对银行外部而言,由于受到政策、利率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就需要建立对外部敏感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并有即时反馈机制的动态预算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陶能虹.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及启示.金融论坛,2008,(10):52.

[2]肖文东,陈盛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现状与展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4.

[3]蔡朱旭,宋良荣.浅谈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更.当代经济,2008,(4):138.

篇8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是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美国COSO报告是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基础和标准,其1998年版的报告,注意力集中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框架,而2004年版的COSO报告则将内部控制作为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子系统。同时,作为跨国银行监管的权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始终贯彻内部控制的精神,在参照了美国COSO在2004年的报告的基础上,针对银行失败的教训,颁发了《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该框架系统地评价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突破。

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通过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5月16日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于同年12月30日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至1998年底初步建立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逐步显现出来,因此2002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经过几年的改进与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7月3日了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规定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该指引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四个:一是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三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四是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及独立的原则。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经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在原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股权评估的基础上,由总部所在地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业务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地区,重点为该地区的中小企业及城市居民服务。

自1995年初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渐成长为我国金融领域中一支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生力军,为助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扶持小企业成长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0多家,总资产规模达5.68万亿元,存款规模达4.65万亿元,贷款规模达2.89万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38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155亿元,较2008年初增长了42%。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376.9亿元,比年初减少10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3%,拨备覆盖率达182.23%,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96%,各项监管指标均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由于监管政策的放宽,城市商业银行突破了地区性的限制,截至2009年底,共有34家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119家分行。扩张后的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身处第一梯队的一些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已经实现了对股份制银行的赶超。随着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成功上市,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态势。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虽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处于良好的状态,但由于建设初期银行的大部分职能是在融合地方组建过来的信用社、处理信用社时期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存贷款纠纷,组织架构比较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规章制度长短不一,人员素质高低不同。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在构建中仍处于探索和调整过程,控制风险与控制不足并存,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合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发起而设立的,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普遍较高。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平均持股比例为32%,最高的达到60%。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东之间缺乏权力制衡,同质的股权结构降低了银行的组织和运行效率,严重危害城市商业银行的安全和发展。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形成关联交易风险和道德风险。

在治理结构方面,虽然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起“三会一层”的架构,但实际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分工协作、职责边界并不清晰,甚至存在越位现象。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董事基本上是按股份大小为标准推选出来的人员组成,他们大多缺乏现代金融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决策能力较差,董事长实际上代替了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独立于董事会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监督。董事会专业素质的缺乏、监事会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经理层人员的权责不对称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目标设定不明确。随着监管条件的放宽与自身实力的增强,城市商业银行有机会涉足原先不曾参与的领域。然而,如果没有清醒准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不能科学合理地定位发展战略目标,那么盲目地扩张必定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不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在规模迅速扩张中很容易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城市商业银行多年来定位于“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但事实上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很高,不甘心只做小企业,而是模仿大银行,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在跨区域经营的过程中,有些银行又进一步放弃了本地的中小企业业务,而和大银行抢客户,致使市场定位混乱不清,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3、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激励机制落后。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措施还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相对健全的激励机制。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实质上依然被当作政府的附属机构,其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简单,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高级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政府任命,他们的行为通常基于政治动机和个人效用最大化,而不是致力于建立健全银行的激励机制。

4、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使得银行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银行资产、负债、利润等财务数据。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需要,会计信息依然停留在核算阶段;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的“官本位”惯性和长期沿用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作为经营管理者职务升迁重要依据的干部考核制度,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总体缺乏积极提高信息质量的态度,披露的信息基本保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过关底线,透明度不高,披露信息真实性较差,存在高估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的现象。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普遍较落后,部分银行没有覆盖全部业务流程和环节,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基本上只能满足业务经营需要,无法为管理层的分析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5、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监事会主要行使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权。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不是没有监事会,就是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监事长大多是原信用社时期的工会主席或即将退休的领导,缺乏约束执行机构的手段。监事的权责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监管力。此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还很落后,缺乏规范的监控手段,因其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进行内部控制,缺少外部机构的客观评价,导致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控制力。

三、解决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股权结构,明确治理结构的权责。针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家股、国有股比重大的问题,需要推行股东多元化,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因此,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引入民营资本以及外资企业入资,使得股东持股比例分散化。通过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和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可以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有助于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要设立规范和完善的治理结构,即设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各自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对内机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设计,提高“三会一层”决议的科学性,确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层间的权责优化配置和相互制衡。同时,要确保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优化董事会人员构成结构,逐步减少高管人员进入董事会的人数,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和比例,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二)根据实际发展合理设定目标。事实证明,真正做得好的商业银行是那些根据实际发展合理定位的银行,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客户方面做得成功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于城市居民,应该坚持这个定位不能变”。(黑龙江省银监局,周民源)对于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向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当地银行对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更为了解;其次,银行本身的管理、审批链条较短,可以降低信贷成本;最后,城市商业银行比较灵活,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本地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寄望于跨区经营获得效益无疑是不明智的。虽然国家放开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限制,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要冷静思考自身的优势,不能盲目扩张。条件成熟的可以适当在外地设立一些分支机构。总之,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真正做成“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的银行”,才是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股权结构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才能,所以应该更加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使银行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一致,使经营者更努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起包括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现报酬和绩效挂钩,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应与银行的盈利状况、内部控制等指标相符。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银行实际的员工激励机制,建立包括薪酬、升职等激励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银行治理。

(四)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提高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深入到内部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尽快建立全行统一的涵盖银行全部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面和辐射能力。同时,应注意积累数据,建立和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系统,从而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其次,各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相关规定和通知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的工作机制,明确信息披露的主体和责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建立良好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创造条件;最后,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长期的信息技术发展目标,逐步完善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银行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和获取方便。

(五)建立监管制度,强化监督力度。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力量的薄弱,银监局应尽快建立健全银行的监管制度,保证银行内监督执行的政策基础。银行应依照法定程序招纳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金融优秀人才进入监事会,以便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实行更好的监督。地方政府应该放开权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强化审计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通过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促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增强科学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督促审计对象有效履行职责,从而使银行内的监督力度得到强化,以保障城市商业银行健康安全地运行。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荣,钟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薛峰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金融观察,2006.6.

篇9

(一)资本约束现状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截止2008年12月31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11%,但在2009年,由于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其资本充足率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直接逼近8%的监管红线。

(二)面临的经营困境

1.信贷供给限制与微观经济主体资金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与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阶段,中小企业作为这一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金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粗放型扩张,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导致风险资产占比过高,加剧了资本消耗速度,加之资本补充机制和渠道不完善,资本缺口日益增大,面临极大的资本约束压力。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资本实力,在资本约束日益强化条件下,将面临两难经营困境,一方面,在资本约束下风险资产供给数量有限,资本不足制约自身放贷能力,信贷业务扩张受到制约。另一面,在经济增长较快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又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收缩后,对本来融资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进而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活力降低。

2.信贷增长限制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的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

2009年信贷天量投放,城市商业银行资本消耗较大,在资本总量补充有限且又必须满足资本监管要求情况下,资本约束压力明显加大,业务扩张能力明显受限,信贷资产增速放缓,存贷款利差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尽快调整资产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加快综合经营步伐,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唯有经营战略和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实现收益可持续增长。

3.信贷资产规模扩张与风险覆盖补偿难以有效满足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信贷投放规模,资本快速消耗,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加之其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银行业务规模扩张与风险覆盖补偿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是信贷损失与风险资本补充的矛盾。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相当一部分贷款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旦经济下行或政策调整,这些贷款的风险可能暴露,整体资产质量将向下迁徙;二是信贷供给与风险资本补充的矛盾。信贷供给的黏性会推动城市商业银行仍维持较高的信贷扩张速度,在经历了天量投放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必然在此基础上保持适当的增速,进而要求补充风险资本,而在全国商业银行都经历快速信贷投放需要大幅补充资本的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很可能无法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其资本筹集压力将明显加大,导致资本无法有效覆盖风险,陷入业务扩张――资本不足――资产质量下降――融资困难――资本进一步不足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加快经营转型是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经营转型有利于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一是有利于促进业务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本约束将促使城市商业银行树立资本约束资产、风险平衡效益和资本有偿使用的理念,在业务发展中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不耗用资本的“无本生意”和资本耗用少的“小本生意”,提高经营综合效益,实现由单纯追求信贷规模的增长向发展质量的增长转变,由资产扩张外延增长向有限资本约束、以资本回报为核心的集约增长转变。二是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转向精细化和效率化。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后,为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决策程序等,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客户忠诚度,建立牢固的双赢关系。三是有利于贷款定价更好地体现风险收益原则。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后,城市商业银行逐步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形势需要和体现经济资本回报要求的贷款定价机制,按照贷款风险定价原则,变“干完再算账”的事后计量方式为“通过算账再干活”的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为一体的全程控制模式,使贷款定价更能覆盖风险,提高经营绩效。

(二)加快经营转型有利于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转型要求其树立自身发展速度要和当地经济环境、金融资源和自身条件相适应的经营理念,从以资产规模为中心向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转变,这一方面能限制贷款规模过快增长,推进银行资本有偿占用,在资本增长和资产增长之间取得平衡,使城市商业银行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有质量的资产增长,避免信用风险所导致的资产损失严重侵蚀资本,从而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保持业务结构合理,与地方金融资源条件相适应,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化,为其稳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内外部约束的强化也有利于强化对存款人、其他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增强公众信心,确保城市经营稳定,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经营转型有利于促进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有些地方贷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存款增长速度,资产结构单一,信贷资产占整个资产的90%以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单一客户贷款金额过大和行业集中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轨关键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面临较多的现实环境约束,一旦地方经济出现滑坡或停滞不前等特殊情况,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差,可能引起挤兑,甚至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不良后果,不仅危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而且无法发挥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不能在经济下滑或紧缩期间及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熨平区域经济波动,导致区域经济下滑――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银行信贷紧缩――区域经济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加快经营转型,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走资本低消耗的集约发展之路,不仅能够提高其内部经营效率,在外部众多的不确定下确保其稳健发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城市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

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制度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决策层、监督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等各层级制度体系协调运转,确保公司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快速有效传导到全行每一层级。具体而言,一是规范股权管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民间资本等,加快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二是建设运作高效的董事会,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的组织架构,处理好党委、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之间的关系,构建经营性决策、监督性决策和支持系统三者有机结合的决策机制。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频率以及方式方法等,自觉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三是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特别是要解决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修订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各制度之间相互冲突。要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要积极推进内控文化建设,强化管理人员自律意识,对管理人员相关行为实施动态监控,防止管理层道德风险。通过价值观、道德观约束,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员工对银行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科学市场定位,找准服务区域与对象

由于发展历史、机构性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等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巨大差异,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定位上存在较大差异性。一是在经营区域定位上,要立足本地,积极探索区域化经营模式。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根植于地方经济,在长期的业务往来中与本地客户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掌握了本地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状况等大量软信息,具有人缘、地缘优势。因此,立足本地化经营,更能够激发与社区之间的“亲和性”,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信息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二是在客户定位上,以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城市商业银行大都经营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大项目和大客户上与大型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竞争不具优势,应充分利用贴近社区、贴近市民的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为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城市商业银行打造成精品社区银行和市民银行。

篇10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营销战略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况和发展现状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下,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为服务宗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其整体经济规模不断增大, 截至2010年末,城市商业银行有147家,存款规模6.1万亿元,贷款规模3.6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4%;截至2011年11月末,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已发展到近9万亿元,为2003年的6.12倍;利润则接近900亿元,为2003年的16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城市商业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一是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贷款的增速;二是当年小企业贷款的增幅不低于去年小企业贷款的增幅。目前为止,全国城商行系统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38万亿元,占全部城商行企业贷款的 46.8%;今年城商行小企业贷款增速比年初增长了21.82%,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5.66%。从其财务结构情况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趋缓,资本补充速度显著加快,大幅超过资产规模扩张速度。

(2)资产质量显著改善,近30家城商行(不良率超过30%)初步摆脱了高危状态。

(3)资本补充大幅提升,资本充足率差距悬殊,长期面临资本不足的困境。

(4)近年来,城商行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亏损面大幅减少。

(5)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能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提足拨备。

二、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优势和弱势情况分析

同国有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突出的经营优势:

(一)市场定位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已为城商行在支持中小和小微企业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经营特色突出,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客户,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地缘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就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同地方政府目标一致,双方会形成良性互动,并相对容易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趋于相同的价值观加强了同本土客户的亲和力,有利于银企间的合作,营造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在政策制定、营销和服务产品推出等方面具有信息传递路径短,决策高效的优势,特别是贷款审批流程方面容易简化高效,可以快速适应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贷款需求。

(四)业务创新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凭借服务地方经济的先天条件,为保证自身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原则,对业务创新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借助高效的组织架构,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五)获取信息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更容易了解到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因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的障碍,对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决策和扩大市场份额抢占了先机,而且还能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易于同目标客户保持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样不可轻视:

(1)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增长,但同国有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等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还不强,特别是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受高额不良资产的影响和拖累,经营压力很大。

(2)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易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而造成决策失误,使经营状况恶化。

(3)面对的客户群体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会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难题,如解决处理不好,会严重阻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步伐。

(4)品牌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品牌竞争观念淡薄,缺乏品牌创新意识,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

三,城市商业银行要保持健康、稳步发展

必须要扬长避短,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营销战略,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不同层面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一)明确的市场定位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和小微企业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分析金融大环境和自觉营造市场营销小环境,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