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复习重点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复习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开设在经济学院,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目前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有《金融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根据学校的规定,各学院基础课程期末时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使用计算机组卷。所谓计算机组卷,即由每门课的任课教师组成题库建设团队,设计多种考试题型和题目,题目总数量达600道左右,将拟好的题目导入到专门的题库系统,每次期末考试由教师确定考核的知识点及考试范围,具体的题目由题库系统自动抽取并组合成试卷。考试结束后,试卷由相关任课教师共同批改,并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布作为试卷分析,如果班级的卷面成绩及格率低于50%,教师应深入分析原因。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为60%———70%,期中考试可以选择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期中考试成绩占比为20%———10%,平时成绩为10%———20%。在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需要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上花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以往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考前复习获得关于考试的一些信息,是复习准备有明确的方向。在计算机组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全面复习,教师也无法为其提供考试信息。对学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因为题库的题目量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大小知识点都给学生提示到,有些重点内容需要在课堂上详解,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自学,或是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与以往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大,而且对整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自从实行该考核模式以来,对于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服务于培养目标的效果来看,这种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本来学生就习惯于考前突击复习,而一次性的期末计算机组卷考试更促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期末考试前。短期的快速复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考试,但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少知识,很多的知识点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全忘记了。其次,现有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多门基础课程会在同一学期考试,而这些课程全都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学生的复习压力很大。再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比又高,如果期末复习稍有放松,可能就会考试不及格。虽然,平时的学习基础也很重要,但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在期末考试环节得到很好地区分。
三、改革实践情况
(一)改革的总体情况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该课程面向金融学、国贸、经济学、保险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使用计算机组卷考试,题库总题量是720道。考核改革时间是在2014年后半年,这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班级共6个,为了体现改革效果,本次改革选择了金融两个班作为改革对象。该课程分三个阶段组织教学,每阶段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考试,其中最后一次考试为各专业同步开展的期末考试,通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来区分考核改革的效果。前两次考试采用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小时,试卷题目总数为50道题,题型不超过6种,以客观题为主。
(二)考试资格审核
本学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班级中,金融班的同学必须参加阶段性考试,其他班级的同学可在第一阶段考试前一周内向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经任课教师、教研室、学院领导批准后,也可参加阶段性考试。金融专业的同学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二次考试的资格;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者、考试作弊者,将被取消参加第三次考试的资格。未获得第二次考试资格者,不得参加第三次考试。被取消第二或第三次考试资格的同学,第二或第三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由三次考试的成绩构成,详见成绩评定部分。
(三)成绩评定
每次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在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和成绩公布,以便于学生根据成绩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三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计算办法是:总成绩=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25%+第三次考试卷面成绩*40%+考勤成绩*10%。考勤成绩总分为100分,缺勤一次扣2分。根据新考核方案,每次考试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向教务处和学院报送成绩,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除第一次考试外,另外两次考试的资格审核,可由系统自动按上一次成绩筛选确定。
(四)改革成效
本次改革的结果主要是将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班级使用同一份计算机组卷的期末考试试卷同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一学期所讲的所有章节。从考试结果来看,金融学专业的卷面成绩普遍较高,该专业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比其他未进行考核改革的班级都高出近10分左右,其教学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将本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与往届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期末成绩相比,其平均分也高出近8分左右。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前两次阶段性考试成绩比较,可以发现其平均分只相差3分左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稍低于前两次。可见,本次考核改革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本次考核改革,一方面有效的督促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扎实的学习,另一方面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还可以减少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更好的区分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改革总结
本次考核改革的核心点在于将以往的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考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有三个优点:第一,以前一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下一阶段考试的考试资格,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刻也不懈怠。第二,不同阶段的考试成绩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以使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在实施阶段性考试后,教师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试题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改卷过程中将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分分布,找出学生在哪些章节或知识点上还有薄弱环节,以便将来在课堂上进一步讲解。另外,对于成绩过低的学生,在未取消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应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进行一次课外辅导,并给与课程预警提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预警提示可以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五、带来的启示
篇2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资源共享
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我们深切感受到,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有两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每个国家的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同时结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校金融课程的学习。因此,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现实价值。
(一)“三核多维”的内涵
“三核”分为两个层次:(1)以教师、学生、课程为核心;(2)以班级、专业、年级为核心。“多维”主要指以下几个维度:课堂嵌入维度、系统推进维度、创业实践维度、校企合作维度、实验实训维度、案例教学维度、专题研究维度。“三核多维”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金融人才。“三核多维”主要结合本学院本系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力求服务于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两创型”金融适用型复合人才的内涵
现代金融适用性复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洞察力与判断力的敏捷与超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国家相关政策的良好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守则。除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两创型”金融人才更需要具备创业型和创新型的能力,这不仅是时展的必须,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方向。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因此,高校金融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实践性的社会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水平;其次要注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对金融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需求,甚至学生本身的喜好与特长。教师、学生、班级是金融学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与实体,因此,在“三核”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维度与三个核心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金融实践型人才和两创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实践对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其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Vesper和Gartner曾对94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233所美国大学、16所加拿大大学、62所其他国家大学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给本科生开设课程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中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课程正是针对金融课程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产生的结果。这为“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根据课程整合理论构建的“创业学”课程体系提出创业企业融资,为金融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曾提出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性实践计划,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试图让学生既了解法律,又了解经济、商业,同时能胜任各种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各种兼职及全职工作,而这些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为学生提供去海外实习的机会,如去法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国。英国的“做生意”计划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探索起到了校外实训的指导性和指向性作用。英国于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计划”,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训内容包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里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教学模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态势相联系的教学机制,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只处于抽象的想象状态。
(二)培养层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培养目标不清晰,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强调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在三、四年级才进行专业教育;硕士阶段主要是培养高级的技术型、管理型、研究型等专业人才,甚至三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不脱节,可以从事金融实际操作,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金融行情预测、风险规避等高精尖人才;甚至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三)当前的金融学教学缺乏与我国经济状况以及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结合,金融学科模式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重点关注实践或微观问题,注重公司金融的学习,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的相关实务性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
四、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核”,结合“课程嵌入”“创业实践”“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设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实社会对金融业的实践需求为目标,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具备科学预见性与动态发展的循环优化。设计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加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为首要目的的实训教学体系。
1.银行实验实训———学校与银行合作
银行相关知识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达到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为客户高效办理业务的逐步推进原则,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激励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更贯穿于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建设中,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实验,专项实验或专项研究,个案分析或案例研究,对高年级学生设计融合多门课程、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仿真模拟的相关业务操作。拓展学校与银行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银行实训学习和操作。确定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实习内容包括:柜员基本技能、信用卡业务、账务处理、存贷款业务、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
2.证券实训操作———学校与证券公司合作
证券实训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业务的仿真模拟。模拟股票交易,股票投资账户的开户、账户资金管理、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投资与咨询、期货模式等。证券实训操作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鼓励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能力,为即将踏入社会实践或签约单位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求达到单位所要求的操作标准。
3.保险实训操作———学校与保险公司合作
社保是典型的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一种保险,借助此特点,让学生对保险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车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品种有较正确的认识。利用情境教学和进入保险公司两种途径实现对保险营销、保险出单、核保、理赔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和仿真模拟,以及实战实习经验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类似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银行、证券、保险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业解决资金融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大量引入案例与专题研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引
1.案例研究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并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案例需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案例设计要尽量与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相结合。金融本身极具时效性,案例的合理选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案例既可由教师选取,也可由学生选取。教师选取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学生选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保证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实行课上与课下相互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堂上被动听讲、主动表达观点、跟随教师思维进入全方位学习状态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学习。
2.专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
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是专题研究的特色,专题研究不仅是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提出,更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途径,带动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真正了解当前金融实践。同时也激发教师对热点、难点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教授学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要的能力,如银行利率波动、外汇兑换、人民币贬值、直击华尔街、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实践、P2P资本泡沫、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租赁手法、汽车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相关专题,学生可以结合本土地方经济特点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所见所闻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三核多维”相结合,系统推进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在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实践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基础上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与教学理念
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作业、发言、出勤、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按比例实施客观考核,不再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三核多维全面系统推进,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教学条件建设上,重点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并要求学生做实际调查。
加强学生自觉调查,积极调研的主动性,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从毕业生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有关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3.在教学状态建设上,为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动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
篇4
学生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无法及时获悉。例如,金融学这门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一些金融现象的出现主要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关注就会遇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案例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在书本中寻求理论知识,那就会忽略许多活生生的实例,这样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的定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要求。所以,只有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生。
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显然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企业个人的信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等内容,都体现了该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因此更加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但金融学本身与其它一些课程有重叠,比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账与通货紧缩等内容都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讲授,因此这部分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式讲解。
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的一些内容是与实物分不开的。比如金融工具,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指出这些工具使用的范围及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了解谁是出票人,谁是付款人,谁是收款人。企业在什么时候申请什么样的票据,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等。再例如,讲解货币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从铜板到纸币,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1)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讨论就是表明见解或论证。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提高和升华的过程。所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在金融学课程基础篇中有货币、信用、利息、外汇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引出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讨论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结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货币的形态时,告诉学生今天世界上主要使用的是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未来社会的货币是否会被无纸化即电子货币取代?无论能否取代都要说明理由。在讲外汇时,可以根据外汇的定义让学生讨论分析我国货币是否能成为世界货币?为什么?再者在当前信用缺失的时代,通过视频播放当前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骗案例即“庞氏骗局”,观看后让学生讨论“庞氏骗局”发生的原因?这种骗局如何能避免?在你的周边所经历过哪些信用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可以使课堂活跃,特别是听到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2)学生参与实践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成为各高校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有限的实践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践学生才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上吸收知识的不足。在金融学课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实用性最强的,那就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而我们能够参与的是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学生最好的老师便是市场本身。只有进入市场,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从中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又回到理论中来,才能得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一环节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模拟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网站,但其所有数据都与真实的资本市场是同步的。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注册名,这样有利于对操作结果的真实性做一参考。平台中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里面有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注册其中任何一个市场进行操作,注册资金都选择一百万,时间两个月。两个月后,学生把自己的投资过程做一个总结,并把他们两个月来获得的收益进行排名。不仅如此,还可以让每位同学讲解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感悟。通过这一阶段的模拟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投资方法,认识了相应的市场及企业投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同时也意识到投资不仅能获得收益,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会感受到挣钱的不易。另外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拿上自己的零用钱去银行办理实际的相关业务,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存钱取钱,还要求学生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业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校外实践,使学生对商业银行与个人相关的基本业务及基本程序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3)学生参与访谈式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走出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能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金融机构体系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银行的业务及特点。教师先讲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去不同的银行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该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特点。访谈结束后把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做成PPT形式,让他们也当一回老师,把访谈记录变成知识点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详细讲解不同银行的主要业务和服务特色,其优势和劣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和其它相关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一组展示结束后,由另一组同学对前一组的讲解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其内容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可以由第一组任意同学回答,最后由除第一组以外的小组对第一组进行打分,成绩作为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样访谈式参与,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能掌握最新的银行金融动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外界接触和沟通的能力。
篇5
【关键词】资本市场运作 学科范畴 课程对象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9-03
一 资本市场运作的学科范畴
资本市场运作的实践开始并发展于西方,至20世纪末传入中国,21世纪,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建立资本战略以应对时代的挑战,资本运作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开展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谁能成功地整合资源,把握资本市场的脉搏,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
1.资本市场运作作为一门新课程在各高校逐渐发展起来
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公司作为一种兼容现代商品经济特征和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面对纷至沓来的经济变革,面对经济主体多元化、企业改制上市、收购兼并与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吸收合并、债务重组、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公司重整、破产重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迫切需要资本市场运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商务实践的要求一方面促使财务管理从会计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或方向,资本市场运作则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或方向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开设金融专业的院系,其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教育,也开始设置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已经开始成为不少高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同专业背景设置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皆带有各自专业的烙印。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究竟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
经过几年的发展,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课程定位方面仍然存在大量争议,主要是对资本市场运作所属学科范围认识不同。通过对国内外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西方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并没有“资本运作”这一概念,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企业家自然而然地进行资本运作活动,因而西方经济学认为有关的各种资本运作是一种平常的经营活动,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没有必要专门对此展开研究。但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人们对资本认识的不断提高,为资本市场运作在中国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但由于中国的产权制度、资本市场、市场中介、政策法规等方面还很不成熟,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或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系)等。
3.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与金融学课程的关系
从金融学理论渊源的发展变革上看,作为经济学分支的金融学,研究的起点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其核心内容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等问题,到20世纪40年代后金融学逐渐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的范围逐渐向微观层面延伸,核心内容是资产定价与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两部分。因而金融学课程包括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资本市场运作因借用了微观金融学中的一些原理和结论,因而部分高校资本市场运作课程设在经济学下的金融学院(系)。而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将管理学的思想运用到资本市场运作活动中,就是对资源各构成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本市场运作目标和价值的增值。因而,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借用微观金融学,而是应用金融学、管理学的原理和结论指导企业资本市场运作决策,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运作会成为管理学科体系课程的原因所在。当然,资本市场运作在研究资源优化配置时,还借助了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管理、会计学、法律、社会学等的分析工具和概念,以便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些学科中,财务管理对资本市场运作影响最大,这也是不少高校把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作为管理学科体系管理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资本市场运作根植于经济学(金融学)但却归
属于管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 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与作用
1.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对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资本市场运作课不仅要对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还应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资本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模式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它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与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相结合,逐步提高管理技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随着金融专业研究的范畴逐渐从宏观金融学向微观金融学延伸,其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重视微观金融教育,所以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也应设置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以适应当前金融实务界的迫切需要。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开设的作用
第一,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可系统地了解投融资操作的新理念和资本运营的新思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迅速扩充的压力,同时资本运营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作为企业运营的高级形式,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对现代企业实现资本运营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利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经营,让自身的资本不断扩大。
第二,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可为中国国有企业超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手段。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对管理者的经营方式进行了有益的理论补充和经验吸收,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将来实施资本市场运作,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当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资本从管经营到管生产,管人财物转向管资本,成为投资方,开展资本市场运作将大大释放微观经济体的活力,有利于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从而规范企业运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开设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有助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国民营企业筹资难,影响了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单纯依赖原始的资本积累,则会束缚企业规模增长,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就成为企业的必经之路,资本市场运作是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以资本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手段。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即风险投资(VC)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研究与分析、学习和应用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让管理者深切体会到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企业融资上市和资产并购提供操作指南,让企业多走捷径,少走弯路。调查表明,风险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成长方面,风险企业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期的500强公司,它们的年销售增长率达到35%,一般为500强企业的两倍;在创造工作机会方面,500强公司的年就业增长率只有2%,而风险企业却达到了15%;在投资力度方面,风险企业的厂房、地产和资本设备投资年增长率达到25%;同时,风险投资还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如APPLE、INTEL、MICROSOFT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都是风险投资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
第四,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是优秀企业家的必修课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认为,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期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懂得资本运作的企业家不能称为现代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善于生产经营,也要善于资本经营。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彻底散去,全球经济能否走出困境主要是看中国等发展经济体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否能建立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拥有2600多家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任务,顺利推出了创业板市场,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中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资本市场国际化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 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建设
1.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不一
第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资本运作与上市,包括投融资、私募股权运作、企业战略并购与重组、上市谋略等。
第二,清华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内容包括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与企业价值再造、资本运作中的法律分析与风险防范、企业战略并购与重组、企业治理与股权结构、投资分析与决策、企业融资渠道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
第三,上海财经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企业如何对接资本市场,企业经营模式,融资渠道与企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原理、流程与方法,经典案例分析,风险投资公司机制等。
第四,西南财经大学作为管理学科体系开设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公司金融与融资、资本运营战略、资本市场与国内外IPO、公司兼并收购、公司投资与策略、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及营运、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领导者心智模式建设与用人之道、博弈论与策略思维等。
2.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建设
第一,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建设应有助于让企业在财务、法律方面运行更加规范、合理、安全。资本运营的核心是财务,运用财务工具,深入学习投资组合管理及风险监控策略,透视证券市场、把握投融资决策,实现从企业家到投资家的跨越式转变,奠定企业从产品经营到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发展的基础,掌握股票投资、期货投资、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等金融投资的技巧,为企业家在财务、法律方面更加规范、合理、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第二,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应突出中国企业组织的特点。我们认为,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内容建设,应该突出中国企业组织资本运作的特点,立足于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丰富的企业组织的资本运作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企业组织创造的新鲜经验及发展趋势,并充分引进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并对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运作理论和方法加以重点评价。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资本市场运作实际上是企业产权主体为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而采取的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有效率的资本市场运作要求整个经济体制形成一种动态调整机制,包括实体资本或资产配置结构的重新调整、产权改革与产权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投资衍生工具的创新、无形资本价值的增值以及竞争性市场环境的确立等方面。
第三,根据课程对象确立资本市场运作课程体系。资本市场运作从宏观上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目的。从微观上讲,资本市场运作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实现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在以上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如果该课程为经济学类金融专业学生开设,则资本市场运作的主体不仅应立足于微观企业,还应当将政府纳入其中,这样更能体现金融专业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的特点,也更能发挥金融专业学生的特长。如果该课程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则资本市场运作的主体应立足于微观企业,内容应包括企业改制上市、收购与兼并、上市公司重组、股权资本运作、可转换公司债券、股份回购、杠杆收购等。这些内容既包含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策略,又包括资本市场运作的融资决策;既立足于我国实际,又引进国外有代表性的资本市场运作思想和操作模式。另外,对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对企业资本市场运作的场所等内容也应有所涉及。
四 基于市场需求的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教学改革
综上分析,我们对资本市场运作课程教学改革做一构想,以期为资本市场运作教学提供参考。
1.资本市场运作课程应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市场运作课程的突出特点。在课程安排中,要采用“活模块”课程内容设计模式,既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也可按照应用型课余选修内容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既要考虑学科本位的特点,又要考虑能力本位的需要;既要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实务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内容,使课程建设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本市场运作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
2.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体验式教学课时所占比例
由于资本市场运作内容多,涉及融资、投资及并购重组等众多内容,因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54课时)内分配十分重要,必须安排好教学课时的内容分配、形式分配、效益时间分配,并不失时机地带学生参观企业,获得企业资本运作实践的体验。
3.改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树立以学论教的新理念
资本市场运作教学要逐渐从“以教论教”转向“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评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强调基于学生的“学”的教,关注的是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研讨改进课堂教学的对策,以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理性地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4.应更多地采用探究式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也是本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资本市场运作涉及众多企业的现实问题,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注重启发,重视铺垫,采用探究式案例包括失败的案例开展教学以端正学生态度,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内化学生情感,全面激活探究思维等。
5.利用思维导图增强教学的逻辑性
资本市场运作涉及众多学科,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包括模式导图、板书导图、探究导图、复习导图、解题导图等,既可以使教师的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又有利于学生以更加简捷的方式学习,并成为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取得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6.开展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资本市场运作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7.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在数字化背景下,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环境成为一种教育优势,电子储存设备、软件及电子材料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方法,尤其网络中的教育资料和教育信息打破了地域限制,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8.精简和筛选教学内容
篇6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职阶段,财政金融类、国际贸易类、国际商务类等专业中基本都开设有国际金融课程,以往的教学大多保持通才教育,以课程为基础不加以区分。但是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别很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教学目标也应体现区别,要考虑专业的特色,考虑与专业业务知识的衔接,考虑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特点。财政金融类专业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从业人员,因此对学习的要求更高,达到的理论深度应更深,而国际贸易类和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行业,而是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应用金融工具和开展金融交易,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际贸易。
(二)课程内容广泛且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国际金融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收支、汇率、外汇业务、外汇风险管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其中既有经济学理论,又有管理学实践,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操作。这些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等相关基础,而高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因此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和实际业务存在一定脱节
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虽然也进行了诸如项目化设计、工学结合等许多改革,但是在内容选取上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国际金融学科体系,其中有很多??题比较宏观且抽象,与外贸业务和学生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比如国际储备管理、远期汇率的计算、复杂的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国际金融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并不实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反而会加深他们对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此外,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不断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家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跨境人民币结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等,这些都是传统课程内容中没有但是与学生将来工作密切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敏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并不断更新和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同样需要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有限,课后练习比较难以监控,学生实操的立体化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金融课程改革思路
(一)结合实际,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既然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国际金融课程是帮助其完善知识结构与提升专业技能,辅助其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们就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从事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金融活动的相关职业技能,熟悉常用国际金融工具、业务特点和运用方法;正确理解和分析国际金融现象,了解国际金融发展新动态和国家政策,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从而促进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为未来职业拓展和个人生活奠定基础。
(二)深入浅出,优化精选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要深入外经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国际金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次,分析提炼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属于国际金融方面的任务作为课程项目的基础;最后从国际金融学科中选取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搭配组合,构建国际金融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实际公司业务和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典型工作项目(任务),如果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现有教学内容中没有的,要补充进来;反之,如果现有教材和学科中的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在实际业务中不需要,则应考虑适当删除。除了强调实际操作性,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度,宏观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既能够与相关职业岗位对接,也保证了国际金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最终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成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不同的任务,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1-2:根据近年数据总结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原因,对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形势和政府相关政策进行讨论。2-1:出口国际收支申报(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项目三:汇率行情的查找、解读、分析与运用1任务一:外汇行情的查找、解读和运用任务二: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分析任务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讨论会11-1:查找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并进行解读。
1-2:查找各大商业银行最新人民币外汇牌价,并进行解读。
1-3:查找国际外汇市场主要外汇币种汇率行情,并进行解读。
实训2:不同情境下成交价的选择和折算。2-1:查找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走势图及外汇评述,结合所学对其近期及未来走势进行一定分析。3-1:分小组完成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论文。
3-2: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交流。项目四:外汇业务操作与运用1任务一:结售汇业务办理11-1:人民币远期汇率行情的查找和解读。
1-2:远期结售汇业务办理。实训3:远期结售汇的运用。任务二:套利和掉期交易模拟操作12-1:为企业选择资金运用方案并计算相应的盈亏。任务三:即远期进口报价折算13-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
3-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进口价格折算,选择较有利的报价,或进行还盘。任务四:即远期出口报价折算14-1:查询开户银行中国银行即远期汇率报价,分析汇率走势。4-2:根据汇率报价进行出口报价折算。实训4:出口报价折算。项目五:外汇风险管理1任务一:外汇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任务二:运用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管理11-1:根据材料分析企业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1-2:分析不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利弊。2-1: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对合同涉及的币种、期限、结算方式进行分析,结合汇率走势预测,对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
2-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各种金融交易设计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项目名称1任务名称1具体内容项目六:国际贸易融资操作1任务一:出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二:进口贸易融资操作任务三:保理业务操作任务四:福费廷业务操作11-1:办理打包放款: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签订《打包放款合同》。
1-2:办理出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押汇申请书、签订《出口押汇合同》。
1-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2-1:办理进口押汇:具体流程、填写进口押汇申请书、签订进口押汇合同。3-1:办理保理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4-1:办理福费廷业务:具体流程、填写申请书。(三)教学做一体,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W模式下,各个任务均按照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准备、操作示范、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实训练习等步骤展开。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料,教师在日常备课时就应多积累教学素材,尽量使用视频、图表、图片、真实业务案例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设置工作情境,通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设定,使学生具有职业代入感,激发其完成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三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师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点,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多元评价,完善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打分。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重点考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了传统授课中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情况,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实训项目,可分为个人实训项目和小组实训项目。其中个人实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适合于一些单据、表格的填制、计算等,此类项目的标准比较明确,答案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小组实训项目则是由多名同学共同完成,涉及环节多,项目成果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小组实训项目的分数构成采用以下方式:
100%小组项目成绩70%教师评价70%成果评价
30%学生评价
30%组内成员互评
其中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使学生在给其他小组评分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小组的优点,发现问题,更好地巩固自身能力。组内成员互评则体现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本组成员所做工作的认可程度,从而避免个别同学的“搭便车”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项目任务。我们还设计了《小组工作项目成果评价表》以及《小组项目工作记录单》,从而使整个评价过程有据可依。
篇7
一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二)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三)授课对象:会计学
(四)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七次课,约21学时
(六)主讲教师:
(七)指定教材: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八)参考书目:1.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富华.货币银行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郑道平.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二 课程性质
《货币银行学》是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课程教材。全书系统、全面地讲解货币金融理论的结构和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对金融理论和实践在当代最新发展动态的介绍和分析。本书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不仅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且适应在职人员自学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及考核方式
教学目的:
本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及其相关专业工作所必备的金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融运行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全球范围内金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金融理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2、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
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货币银行学的原理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为理论考核与平时综合考核两部分,两部分考核独立记分。理论考核部分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综合考核主要看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其中,理论考核部分占70%,平时综合考核部分占30%。
四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总课时约为7节大课,其中授课约6.5节,复习0.5节。其中第一章到第九章属授课内容,第十章内容不要求,由学生自学,具体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约2.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产生的基本原理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介绍货币制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构成。
具体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五节 货币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化。
2.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辩析各种货币学说。
3.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
4.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重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准备理解货币的本质,能正确辨析各种货币学说;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信用
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等。
第二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信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
具体内容:
第一节 信用及其产生
第二节 信用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第四节 信用工具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掌握高**信用的特点作用,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的斗争。
2.重点掌握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3.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现代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及其可能以出现的泡沫经济问题。
4.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应用范围。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信用与现代经济的关系,各种信用形式等。
第三章 利率与利息率(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介绍利率的主要种类,分析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以及利率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利息的来源,了解中外经济学家对利息本质的理论;能从利息的来源揭示利息的本质。
2.掌握利率的划分标准及其主要分类,能应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进行计算。
3.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了解西方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掌握影响利率
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能对我国影响利率的困素进行分析。
4.掌握利率的一般功能与作用,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5.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利率的复利计算法,理解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等。
第四章 金融机构(约1.5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银行、投资性金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功能、主要业务和管理方法等,目的是对现代经济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进而对金融业的主要活动主体及其活动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具体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
第二节 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经营管理的理论发展等。
2、了解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和风险资本投资,掌握投资银行的主要特点。
3、了解证券经营服务机构的特征,理解投资基金的种类。
4、了解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主要环节。
5、理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掌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特征。
篇8
(一)强调金融统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教学中应注意构建金融统计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系统阐述银行现金与信贷统计、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金融市场统计、宏观经济统计及金融统计预测等方面的内容,知识体系应该涵盖业务分析、效率分析、风险分析、制度分析等各方面。此外,应注意加强金融统计理论与微观金融统计业务的结合,强调金融统计的实践性,以实际统计数据为基础,着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着力于金融统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在银行统计中讲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在货币供应统计中注意分析货币供应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金融统计预测中对地区发展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等。
(二)注重金融统计理论的创新
教学中应系统论述我国金融统计体系的变革,金融统计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及金融统计作为金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金融运行监测和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理论内容之外,应及时融合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在内容上要具有时代特征,例如,在商业银行统计中有关商业银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析,新兴金融业务统计等。
二、融入建模思想
金融统计学强调统计指标、构建模型等量化分析,强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应用数学建模、统计分析的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讲解数学与统计的概念、定理、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量化思想,重要的是应用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引入概念、定理时,应增加实际背景和概念形成过程的讲解,在展示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对数学及统计当中的一些基本量,如单调性、凹凸性、连续性、可微性、周期性等,可以同时分析这些数学性质的经济金融背景,例如导数可能和边际、变动率、弹性、影响因子等有关,凸性可能与上升或增量递减有关,周期性则可能与季节性波动或经济循环等概念有关。可以将由基本概念引出的特殊的数学性质,应用到金融中去接受检验。适当增加与金融学紧密联系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统计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强化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着手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金融股价波动的高峰厚尾性、丛集性、利好利空影响的非对称性时,可以首先应用统计软件,对某只股票一段时间股票价格的对数收益率数据进行现场演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每种现象进行解说,然后逐渐引入金融的波动率GARCH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这样以案例的形式逐渐引入的金融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将前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较为容易的理解统计模型的构建及分析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金融统计的教学,具有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等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与板书不同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例如在金融统计中的众多知识要点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等方式总结,比如在讲授VaR金融风险管理模型时,涉及概率统计中“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理论,在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通过链接比较等方式,切换教学内容,动态显示相关理论,进行复习掌握。对于需要详细讲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可以借助多媒体字体和颜色区分,醒目提示并加以板书,使多媒体的“快捷、动态”与黑板的“详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Eviews,Matlab等实现金融统计中的较为繁琐、枯燥的复杂计算过程,及对金融数据的分析,简洁快速地将运算结果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结合各种图形表示出来,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掌握知识要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不能代替老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根据金融统计教学的内容,应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特殊作用,如金融统计的推导环节,PPT的相关补充解释等。只有把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授课效果的目的。
篇9
在专业学习中,金融衍生工具属于较有难度的重点课程之一。对于衍生品概念、交易的不熟悉,及其定价的理论性与复杂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排斥心理。因此,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与资源,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互动”与“体验”式教学,并结合科学的教学目标与学分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考虑到学时以及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可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最低要求是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分类及市场交易机制等基础知识,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至少应达到这一层次;第二层次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易策略并理解定价原理,这部分知识相当于衍生工具学习的重要分水岭,是否充分学好这些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更高要求则是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组合投资与风险管理,在该层次的学习中,老师主要给学生提供方向与适当指导,由学生进行自主的深入探究。教学过程应当实现在学生达到基础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第二层次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努力向第三层次迈进。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
(一)直播互动,实盘模拟
期货行业中较为主流的交易软件普遍具有模拟交易的功能,能够方便地为初学者提供演习平台。很多高校采用这些模拟交易软件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模拟真实交易,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产品特点、交易机制与市场波动,结合实践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及规则。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教师先利用屏幕广播进行演示,学生再进行单独操作。如此一来,在教师操作环节中,学生机被控制而无法跟着练习,容易忘记操作过程,而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看不到学生的交易情况,无法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教与练相脱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直播的方法,教师利用直播讲解软件功能与交易操作,学生一边看直播一边跟进操作,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发送弹幕,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举手的问题,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同时让教师能在即时交流中把控讲课的进度和节奏。此外,直播视频还可以反复回放,方便学生复习与回顾。
在学生开始进行模拟交易后,对他们的投资收益进行排名,开展晒盘活动,每节课前请排名第一的同学分享交易经验与策略,引导同学相互竞争与学习。
(二)学分激励,微信打卡
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完整系统地包括了期货交易的基础知识,期货从业资格证也是学生毕业后进入期货行业的必备证书。教师可以用平时成绩加分作为奖励,鼓舞学生报考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证的压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快速掌握枯燥的记忆性知识。在备考过程中,创建期货从业资格证微信群,学生们可以在微信群里共享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相互讨论解决问题,问题难度较大时由老师进行答疑。并利用微信打卡小程序,设置每日打卡,学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可进行图片或文字打卡,抒发备考心情,大家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一起努力一起奋斗,能有效抵御懒惰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
设计情境模拟定价过程:针对较有难度的衍生品定价这块知识点,可以设计情境模拟定价,建立由学生们组成的简单市场,让学生参与到交易中,并感受其行为决策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差异,在不断地修正与调整中完成定价过程。如,假设市场不存在交易费用与税收等,给定标的资产当前价格、无风险利率水平以及期限,根据单期二叉树的形式给定标的资产的未来价格。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作为一个市场交易参与者,他们的任务是利用标的资产与衍生品开展无风险套利活动。老师作为其进行衍生品交易的对手方,接受每组的衍生品报价。在给定市场条件下,不同的衍生品报价将直接带来不同的风险与收益结果,学生需在反复的计算与试验中找到无风险套利下的期权理论定价。小组活动的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头脑风暴,促进讨论交流。情境模拟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感,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方式去理解衍生品定价原理。
三、以赛促学,与业内交流
(一)以赛促学
鼓励学生参加期货公司举办的期货实盘交易模拟大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讨论和学习的热情。虽然只是模拟资金交易,但竞争的性质以及获胜奖品同样能够激励学生认真操作,关注收益,并在操纵过程中体验行情快速波动带来的心跳。同时,可与大赛举办公司进行合作,将表现优秀的学生送去见习或者实习,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市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为期货公司提供储备人才。
(二)业内人士讲座交流
篇10
摘要:财务管理是经济类院校多数专业的必学课程,但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说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重要意义,为目前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 改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在50年代就已大量涌现(Upton. Miller,1950;Halley, Donald M., 1950;Hunt. Pearson,1950 等)。近期的研究文献主要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及实地访谈的方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展开研究。
在教学内容方面:Sizoo、Steve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财务管理课程由于内容繁多而使学生感到焦虑和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Vama、Jayanth R.(2011)结合2007―2008金融危机的发生,指出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问题,并提出现代财务管理模型应根据现实做出修正;财务管理应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本学科服务。Sants Michael R. 等人(2014)选择了191位中高年级学生采取嵌入式评估方法和区域性测试的方法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评价,发现在财务事实、财务概念等方面存在教学缺陷。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David Carrithers等人(2008)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分析财务管理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诸如对分析工具的使用、对图表的合理应用及对财务管理概念的准确解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给与学生一定量的课下作业进行训练及注重教与学相互配合等措施加以改善。Ming Ming Lai等人(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板书和面授的方法仍然是财务管理授课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析、计算、人际交流技能和语言技能,风险收益原则是最重要的财务概念。Chang chun-Hao等人(2012)使用对比研究法进行调研发现,网络课堂注册的学生多于面授注册的学生,但参与教学评价的人数却少于面授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网络注册的学生只希望通过考试即可,对教学的多媒化和教师的评价并不关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方面的文献则主要集中于:(1)财务管理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多数文献提出应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财务管理教学的培养目标(赵冬梅,2009;黄玉梅,2010;苏利平,2013),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方法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来塑造满足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2)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吴星泽(2011)提出,我国财务学教学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跳出对西方财务学盲目推崇的怪圈,增加反映我国财务理论的新发展和企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的内容,使我国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环境和实践相匹配。王玉春(2010)认为,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应随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目前应该引进新型财务治理结构理论,明确财务治理结构,构建证券分析财务指标体系、EVA评价体系等。(3)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李华(2010)提出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升其自学能力。闫华红、张锐(2013)建议使用沙盘模拟教学改革财务管理的教学模式。刘锦、于庆东(2013)提出了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立体化、教学目的明确化及教师培养同步化等五个相应的步骤解决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4)分专业教学模式。多数学者认为,现行财务管理教科书主要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存在一些专业知识缺陷问题,应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课时,合理处置课程衔接等措施(刘红宇,2009;何芳玲,2011)。此外,尹汶莉(2012)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等措施来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困难。
上述内容基本涵盖了近年来有关财务管理教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但可以看到,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研究内容部分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找寻财务管理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匹配性;更进一步的研究则是从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专业的匹配性来考虑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多数研究者也确实发现了“教与学”不匹配这一现象,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未形成一系列公认可行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一)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
1.注重财务管理教学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匹配。目前,经济类院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比如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审计学专业、资产评估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等,不同的专业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多数学校是按照必修、选修等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很少或几乎不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一个教学大纲(或一本教科书)通用于经济类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意性较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出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或者本门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提高度都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为基础,重新对这些专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如下图(图1)。
判断相似性与相关性专业的依据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与该专业的相关性,把相关度较强的专业归为相似性专业,剩余为相关性专业。针对不同的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以更好实现财务管理课程对不同专业的价值。对于必修课,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大纲。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为学年课,周学时为3―4节。非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为学期课,周学时4节左右,但内容也要完整,此时可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讲解部分章节,自学部分章节。对于选修课,则以筹资、投资、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四个环节为依据,系统说明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及财务管理的各种决策行为即可,周课时一般设为2节。
2.把握财务管理课程开设时机。学生要想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课程,至少需要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作为学习基础。不同专业,专业课程的选择及开设时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必须是在专业基础课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财务管理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直接影响某些内容的学习。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根据需要可从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而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至少要从第五学期开始学习本课程,这样才可以基本具备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匹配。(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就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而言,结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实情可以继续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试行学术界提出的ABC教学法、ERP教学法、案例法、实地观摩与操作等方法。此外,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教学多数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较低,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自学、自讲环节,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匹配。目前,多数普通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主要采取PPT+板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教与学是一种互动的行为,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教师很难及时得到反馈。由此,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适当适量引入网络教学或设立一个互动平台,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专业的匹配。针对目前不同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和目的差别,分专业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要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财务管理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设置较为详细和统一的教学大纲,保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等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较多的专业,首先要保证财务管理知识的全面性,然后根据课时量确定重点与非重点章节,分类讲解。对于其他相关专业(一般多为选修课),则规定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适当的微调,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设计与学生专业基础的匹配。良好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财务管理课作为一门经济类院校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专业理论特色,同时在讲授时尽量做到将晦涩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日常现象相结合,深入浅出,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环节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做好教学设计环节,提升学习兴趣,降低听课难度。
4.辅助教学环节与主要教学过程的匹配。除了注重整个课堂教学外,课外的知识拓展与复习也非常重要。根据以往的课堂经验,目前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期间,对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掌握普遍较低,课后复习的情况也不够理想。针对这种现状,除了给学生介绍传统经典教材之外,尽可能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对于财务管理中需要加强的计算分析能力,教师则要根据学习进度,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学习资料,包括直接提供资料、间接提供资料来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解,还要结合国内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不断改进与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J
参考文献:
1.Sizoo Steve.The Effects of Anxiety and Self-Efficacy on Finance Students[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y,2008,(4):347-356.
2.Vama Jayanth R..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fter the Golbal Financia Crisis[J].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11,(4):1-15.
3.Santos Michael R..Incorporating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into an AACSB Assurance of Learning Process:A Course-Embedded Assessment Application to an Introductory Finance Course[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4,(2):71-76.
4.Carrithers David,Ling Teresa,ean John C..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8,(2):152-170.
5.Ming Ming Lai.Effectiveness,Teaching,and Assessments: Survey Evidence from Finance Cours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9,(1):21-29.
6.Chang chun-Hao.Teaching Finance course:A comparison of Face to Face and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2012,(2):186-199.
7.吴星泽.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扩展的路径与方法[J].财会月刊,2011,(6):108-110.
8.王玉春.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90-94.
9.李华.“问题式”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122-123.
10.闫华红,张悦. ERP沙盘模拟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3,(2):34-35.
11.刘锦,于庆东. 本科财务管理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科教导刊,2013,(3):88-89.
12.尹汶莉. 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73-274.
- 上一篇:关于水的科学小实验及原理
- 下一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