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普及,财务共享服务已成为现代大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部分大中型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民银行无论是从需求性和可行性上都具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一、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将分散在企业各个部分的业务职能整合在一起,由专门机构来提供统一服务,消除重复作业、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整合。财务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常也是共享服务建立的起点。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客户需求作为其导向,以流程再造和流程管理理论为依托,凭借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将分散的财务资源和业务统一到一个专门的财务机构进行整体化流程化处理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达到简化财务管理步骤,提高流程规范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把内部不同事业部之间相同、重复设置的财务流程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内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迅速得到了集团企业的认可,随后壳牌石油、雪佛龙、保洁、强生、索尼电子、微软、可口可乐、汇丰银行等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企业都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提供服务。随着我国企业跨国业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2003年中兴通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四川长虹、万科、中石油、中石化、苏宁、宝钢等集团企业也纷纷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二、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积极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分公司、子公司等会计主体不断增加,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决策效率低、管理难度大、重复投入多等问题,形成的汲取集中式管理优点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人民银行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一)提高集约化程度,节约费用开支
1.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分支行甚至营业网点都不得不配置一定的财务人员,而建立财务服务中心后,各个基层行不再需要配置专业的财务人员,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要求同时减少了人工开支。
2.共享财务信息,节约费用开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各报账机构的信息集中,统一识别、审核和处理,不仅能够准确、全面、快速的掌握区域内收支节奏、结构、流向,可以统一规划资金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实现集中采购、资产调配,实现规模经济,减少重复浪费,节约费用开支。
(二)财务流程标准化,有效遏制风险
1.再造财务流程,统一财务制度。再造财务流程后,基层机构繁杂的财务核算由兼职的财务人员集中后上传或送至财务共享中心,由财务共享中心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统一的财务制度进行处理,可以规范财务核算操作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标准化,提高核算的准确度,降低业务差错率。
2.改变财务授权体系,降低财务风险。原财务管理模式中,通常财务权限额度通常层层授权,层层负责,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将使限制财务权限上收,减少基层机构对非日常项目的财务审批全向,集中到上一级或上几级,也就将风险管控关口提升至较高的层级,严控审批关、核算关、付款关等风险关口,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降低财务风险。
3.提升财务预算执行力度。财务共享中心是根据审批过的财务预算进行执行,对预算外的例外情况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督促各机构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执行力度,提高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的费用开支,提高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维护了财务预算和管理的严肃性。
三、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迫切性
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全球化经营带来的分散管理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的浪费、效率低下促进了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现行的人民银行财务运行状况同样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具有迫切性。
(一)县支行会计人员配置不符合岗位设置要求
近年来,人民银行各县支行人员急剧减少,但业务种类和岗位设置并无法削减,导致会计人员大多兼职国库或发行业务,或出纳、记账、复核和主管交叉兼职,不符合会计岗位和人员配置的严格要求。配置足够的会计岗位专职人员,针对县支行月平均仅几十笔的业务量,实属浪费。财务共享中心将大量降低基层报销机构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财务制度日益严格,基层行财务风险加大
随着三公经费公开、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等财务治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但各县支行由于种种原因,认识不到位,屡屡踩线或游走在“红线”的边缘,财务风险极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必然上收财务权限、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财务行为,是从根源中杜绝财务风险的上佳选择。
(三)基层行资产购买达不到集采标准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根据政府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卓有成效,但在县支行临时性、零星采购频发,而达到需要实施集中采购的项目很少,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需求信息共享,可以由财务共享中心所在级别集中实施集中采购,节约费用。
(四)大型维修项目资金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近年来,由于费用紧张,无法同时满足基层支行的大型维修或改造项目,需要上级行在一定区域内集中资金办事,若费用指标下拨,往往效果有限,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后可以有效的落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四、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行性
财务共享服务有益于实现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专业化服务,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追求的目标一般侧重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目标更多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
(一)人民银行运作属于分散式财务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多适用于跨国或跨区域的、分散经营的集团企业,为减少重复投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受到青睐。人民银行在全国各省、市、县均设有分支行,机构庞大,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出于费用开支的合规性考虑也适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二)基层机构财务开支日益单一和规范
随着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开支业务大体雷同、相对固定和单一,尤其是县支行除去基本必备的开支外,例外事项较少,具备财务核算标准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三)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和电子影像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系统已推行和使用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版),全国各级机构均在系统内使用同一的会计科目核算,即使在系统中加入各类电子费用开支单据和审批程序,也完全可以承载运行;而ACS系统已正常使用的电子影像系统完全支持费用报销的各类原始单据的扫描和上传。人民银行事实上已完全具备推广财务共享服务的系统和技术。
五、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有四种模式: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但基于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侧重有所区别,不能一味地照搬,只能围绕这些模式设计的原则,构建符合人民银行特征的模式。比较四种模式,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适宜于采用基本模式的基本原则,采用托管式服务,合并日常事务,提高经济规模,实现程序规范,挂靠于同级会计财务部门。
人民银行现行管理级次主要为四级:总行、省级分行、地市级支行、县支行,财务核算级次相同。笔者认为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依托总行建立会导致业务过于集中,为了保证财务支出的灵活性和地域差别,更适合设立于省或地市一级,建立于省级分行能更大程度的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和资源统一调度,但建立于地市级支行却能更好的减少例外事项审批环节和理解当地财政政策,便于财务执行,也更适用与初期的推广。笔者以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于地市中心支行级别为例,探讨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模式。
(一)组织人员设置和分工
各地市中心支行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对辖内经费核算和支付的合规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县支行对经费开支事项及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责。财务会计部门是财务管理部门,财务共享中心是全行的财务核算机构,归口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各市中心支行财务会计科编制本级财务预算和审批下级财务预算,县支行仅需一名专职会计人员传递财务单据和编制财务预算,由县支行领导签字后上报。
(二)重申财务核算制度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必须在其统一核算的区域内细化总行现行的财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适用于本区域的财务细则,建立与财务共享中心相配合的核算规则、核算标准、核算流程和内部控制。
(三)再造财务核算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流程再造的过程,是对人民银行整体财务核算流程的再造,明确从费用的事前审批、原始票据的传递、费用的审批、记账和支付等各个环节。针对人民银行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固定性开支指计划内、低于一定金额、固定发生的日常开支,例如工资性支出、医疗和养老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邮电费、网络通讯费、暖气用油费等常规行政开支,而非固定性开支涵盖固定性开支之外的其他内容,或计划外、或高于一定金额、或非固定发生的、或敏感项目的开支,如会议费、维修费、租赁费、外事外交费等项目开支。
(四)重塑财务授权体系
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是将财务指标下分至县支行,由县支行根据自己的财务制度进行审批报销,定期去各市中心支行记账。建立财务共享模式后,针对日常开支,只要在预算内,待县支行责人审批后,由财务共享中心将资金划账至相应账户,针对项目开支或可能超出预算的开支,分为增加事前审批环节和事后审批手续,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对预算进行复核(是否有资金安排,是否在费用预算指标内),同时由上级相应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当超过一定金额时,还应同时由相关行级领导审批,甚至上行长办公会,当项目完成报销时,县支行负责人审核后,上级会计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方可记账支付。
笔者针对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结合人民银行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和流程,举例如下:
固定性开支以水电费为例:经办人将水电费发票,交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由会计人员复核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审核原始票据和审批手续无误后,将资金划至相应的账户,如若系统提示费用指标已满,则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退回。
非固定性开支以维修项目为例:经办人在系统内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申请单》,详细列明维修费用支出是由、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和支出总预算,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人员对预算进行复核,再由上级综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项目审核同意;当项目完成,由经办人根据原始单据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报销单》,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后,会计人员复核后将《费用支出报销单》、原始票据上传,上级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传递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根据《费用支出申请单》审核上传的会计资料,将资金划转至维修服务提供单位。
基于目前财务形势的日益严重,财务共享服务俨然成为当前人民银行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行为的上佳之选,但由于人民银行非营利性性质的特殊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必然需要在汲取现行模式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探讨,建立符合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目标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10期.
篇2
Wang Quan;Wang Changyuan;Zhao Li;Wang Shurong
(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32)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摘要:文章通过我国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及人才需求的分析,总结出软件工程外包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为依托,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了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ation and talent needs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basic qualities that the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should have; taking the train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the basis, explored the new mode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软件工程 服务外包 培养模式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Service Outsourcing;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27-02
1国内外软件外包发展现状与趋势
所谓软件外包就是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它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4]。目前,全球软件的销售额为6,000亿美元,而其中软件外包的销售额即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全球软件外包的主要发包市场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国家,接包市场主要为印度和爱尔兰、中国等国家。菲律宾、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陆续加入了世界软件外包的竞争行列。其中,美国市场被印度垄断,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中国的软件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日本是中国目前软件外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在国内,软件外包是服务外包产业中重要一环,是当前能够为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行业之一。软件外包的大幅度增长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公司开始介入软件外包这一领域。软件外包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西安、武汉、上海、北京、大连以及深圳等城市。
2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2.1 具有综合运用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各专业领域工程应用能力,包括需求分析能力、总体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力、系统集成与测试能力、项目部署与实施能力、项目评估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
2.2 熟悉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工程、经济、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及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2.3 获得有效的沟通交流、写作表达能力。具有撰写项目任务书、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工程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等工程项目文件的编纂能力,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2.4 获得学习能力,增强工程创新意识。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获取新知识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以及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
2.5 熟悉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6 掌握符合ITO和BPO两种外包类型的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熟悉和遵守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
3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教学模式有弊端应当说,我国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较扎实,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却比较薄弱,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与传统的“先基础,后专业”的教学模式有关,由于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安排不足,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而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不明显。这就好比是学车,造成“考到了驾照却不敢上路”的尴尬现象[3]。
3.2 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变化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使得高校专业教育始终无法跟上软件技术变化的速度。
3.3 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密切合作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训练,然而我国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至今还没有建立教育界与企业界的良好互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依然不尽人意,这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相比存在着不小差距。
4探索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4.1 构建包含ITO 和BPO两种外包类型的课程体系外包类型按业务类型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指组织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即服务外包提供商)来完成。信息技术外包(ITO)涉及基础信息技术外包、信息系统操作服务外包和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等三大方面内容。课程中心在ITO,立于ITO适当涉及BPO。在面向服务外包型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中,着重构建包含ITO和BPO两种外包类型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构建由专业基础与理论系列,语言与程序设计系列,工程素质系列组成的外包型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外包素质要求的外包人才。
4.2 增加实践实训环节软件工程专业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各软件外包企业所共同要求的,能否熟练掌握软件外包企业的常用软件和实用技术,也是外包企业考查人才的重点。因此,我校在实践教学当中,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在实践中,我校师生共同提出课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实践课题,学生创建项目小组,小组长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小组其他成员则模拟系统构架师、软件开发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等角色,而教师则扮演“客户”或“技术总监”的角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握了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体会到团队合作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3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建立起完整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基础、专业)、企业实习/实训和课外科技活动三个层次。学校与企业的环境不同,无论学生在学校专业知识的学习多么深入,系统,其实际开发经验毕竟是缺乏的,一时间也很难快速融入到工作团队中。 为此,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采用3+1模式,即前六学期学校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七学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根据企业要求开设企业所需要的选进技术和前沿技术,第八学期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真实的项目中去,这样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其他企业交给它的项目。在这以过程中,它又为这些企业培养了熟悉企业业务的人才,降低了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从而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共赢局面[4]。
5总结与改进
我校已在06级开始开设试点班,采用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四年级试点班学生均全部进入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实训,企业对学生表现反馈意见优良,学生的动手、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均达到公司的人才要求,并签订了就业协议;07级学生已全部安排好实训协议,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总之,面向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们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运用、改进、经验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同时又将这一培养模式运用到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该成果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价值,对各高校计算机学科都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绍东,熊聪聪,王玉峰.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改革与实践,2010,(4).
[2]董振宇,王莉莉.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
[3]徐瑾.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FI上市公司
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以下简称FI)由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食品安全危机,由此促使我国的法规制定者、投资者、政府及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食品、饮料行业在外界压力下也普遍提高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那么,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否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否具有滞后性。基于此,本文立足于FI上市公司的角度,以筛选出的56个样本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实证分析,以揭示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Waddock and Graves(1997)、 Posnikoff(1997)发现了企业利润率与社会责任绩效两者间的正相关关系,陈哲(2002)认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国有股比重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学者Teohetal(1999)、Sturdivant和Ginter(1977)则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鉴于学者们所研究结论的不同,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以进一步验证社会责任的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假设1: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李正(2006)认为,从长期看,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从理论上来说,社会责任的履行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为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后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年报主要来自于巨潮资讯网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首先通过国泰安数据库选取非ST股票为研究对象。其次,选择了我国沪深两市食品、饮料行业中所有A股公司2010-2012年三年间连续披露相关数据的56家公司为样本,每年的样本量为56个,三年的样本量为168个。
三、变量设计
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的因变量为财务绩效的替代变量,解释变量为社会责任指标,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和上市年龄两个指标。具体如下:
(一)财务绩效指标的选取。(1)TobinQ=企业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股权的市场价值+净债务市值)/总资产的账面价值(非流通股市值用流通股股价代替)。(2)净资产收益率ROE=净现金流量/净资产。(3)资产报酬率ROA=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二)社会责任指标的选取。包括:(1)对股东的责任:EPS=净利润/期末总股本。(2)对债权人的责任:EMP=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总额。(3)对消费者的责任: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本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100%。(4)对供应商的责任:SUP=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应付账款。(5)对员工的责任:EI=员工获利水平=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总额。(6)对政府的责任:GOV=主营业务税金率=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收入。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本文选取了两个控制变量,目的在于控制公司的其他特征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包括:公司规模(lnAsset)和上市年龄(Age)。
四、研究模型及实证结果
(一)研究模型。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假设,采用检验变量之间线性依存关系最普遍的方法,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模型为:
其中,Fit表示第i个食品、饮料企业在第t个年度的财务绩效;EPSit、EMPit、Growit 、SUPit、EIit、GOVit分别表示第i个食品、饮料企业在当年或滞后1、2个年度中的每股收益、现金流量负债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员工获利水平、主营业务税金率;1nAssetit表示企业规模;Ageit表示企业上市年龄;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结果。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食品、饮料企业,为了数据具有可行性,选取了A股上市公司中连续三年披露相关数据的企业。为了对样本公司作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首先对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描述,从变量的统计特征和变化趋势初步探讨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联系。具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描述性统计(见表1)。表2列示了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表2的相关性描述可以看出,对股东的责任(EPS)、对债权人的责任(EMP)、对消费者的责任(Grow)、对供应商的责任(SUP)、对政府的责任(GOV)分别与托宾Q值(TobinQ)、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报酬率(ROA)正相关;对员工的责任(EI)与托宾Q值(TobinQ)负相关,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报酬率(ROA)正相关。由以上分析可以初步推断,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可能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由于相关性分析不足以发掘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采用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解释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本文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提出的两个假设进行了研究。
第一,相关性假设回归分析。在对假设1进行回归分析时,样本参数选用的是2012年的数据,并分别用托宾Q值(TobinQ)、净资产收益率(ROE)和资产报酬率(ROA)作为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因变量为ROE时,回归方程的F值为10.555,显著性水平为0.000, 说明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与ROE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EPS、EMP、Grow、SUP、EI和GO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3、0.059、0.004、0.001、0.000和0.435,说明当其他因素不变时,EPS、EMP、Grow、SUP、EI和GOV每增长1个百分点,ROE就会分别提高0.033、0.059、0.004、0.001、0.000和0.435个百分点。由此证明社会责任的履行对FI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假设1成立。Age的回归系数为0.005、lnAsset的回归系数为0.004,表明上市年龄和企业规模对财务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是很强。
但是,社会责任的履行与TobinQ、ROA的相关关系均未呈现出显著性,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责任的履行与ROE呈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在做滞后性检验时,要舍弃TobinQ、ROA指标,运用ROE作为FI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分别分析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与ROE之间的关系。
第二,滞后性检验。在检验滞后效应时,我们分别用2010年社会责任和2012年ROE,2011年社会责任和2012年ROE进行分析(见下页表3)。
回归结果显示,2010年社会责任回归方程F值为13.854,Sig值为0.000,说明滞后两年的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010年社会责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1、0.23、0.121、0.001、0.00和0.518,即其他因素不变时,EPS、EMP、Grow、SUP、EI和GOV每增长1个百分点,财务绩效就会分别提高0.51、0.23、0.121、0.001、0.00和0.518个百分点。
回归结果显示,2011年社会责任回归方程F值为20.472,Sig值为0.000,说明滞后一年的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正相关。2011年社会责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1、0.80、0.101、0.001、0.00和0.300,即其他因素不变时,EPS、EMP、Grow、SUP、EI和GOV每增长1个百分点,财务绩效就会分别提高0.21、0.80、0.101、0.001、0.00和0.300个百分点。
对滞后性进行检验后发现,2010年和2011年社会责任的履行均与2012年ROE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而假设2得到验证。因此,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后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到的结论为: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与企业后期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从实证结果来看,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ROE的影响大于对TobinQ和ROA的影响,得到这样的结论可能是由于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公司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才能够正确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这时公司市场价值才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由于ROA由息税前利润计算得来、ROE由净现金流量计算得来,相对于ROE,ROA更容易被人为操纵和粉饰,因此,可能ROE更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从实证结果来看,在社会责任指标里,对员工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明显,而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政府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财务绩效表现出了促进作用。
在研究滞后性时,发现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滞后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个长期行为,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名誉上的收益有助于树立在社会公众面前的企业形象,企业的财务绩效将得到改善,长远看来利大于弊,在积极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使企业竞争优势得到更大的提升,保证企业良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不够充分,导致本文在数据搜集时加大了困难,并且样本期间短、样本量也较小,这些都可能影响我们所得出的结论。
(二)建议。由实证结论可知,FI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有利于促进财务绩效的提高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目前社会责任的披露尚处于定性披露阶段,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社会责任的量化还具有一定难度。社会责任报告已日渐变得与财务报表同等重要,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当与国际接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跨级信息披露。
2.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应该包括法律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自我监督三个方面,在监督的同时应制定各种奖惩措施,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保证企业良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企业应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最近几年,食品、饮料企业都已开始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对社会责任给予重视,不利于在市场上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中应把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上日程,摒弃短期行为,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X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15-02
1 引 言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煤炭行业尤为如此。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研究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推动我国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能为其他学者在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
1895年,美国社会学家Albion W. Small曾指出“不仅仅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要为公众信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1]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wes1968年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2],成为会计发展以来最重要的概念,揭开了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序幕。[3]2001年,Gerald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4]2001年,Hillman和Keim通过研究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提升企业价值具有不同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则起消极作用。[5]2003年,美国学者Mare Orlitzky,Frank L. Schmidt 和Sara L. Rynesd以财务绩效指标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西方出现社会责任的萌芽较早,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行为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信息披露与企业的价值存在一定关系,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学者证明存在负相关,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不相关。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
郭超(2011)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如何完善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笔者指出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披露的模式单一,没有独立的会计科目。[6]鹿翠、匡慧(2011)利用江苏省42家上市公司四年共168个样本数据,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类,并在我国学者李正介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法基础上,增加股东这一类别,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7]李勤(2011)以2009年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的462份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上市公司规模大则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高,对职工贡献大则能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8]
3.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沈洪涛(2007)选取了1999年至2004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对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越大和盈利能力和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呈正相关。[9]鹿翠、匡慧(2011)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竞争能力和企业成长性三个方面衡量了企业财务绩效并研究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则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10]汤丽萍、王秋实(2011)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果居多,得出两者呈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果的文献也存在。[11]
3.3 关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于翠芳(2009)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煤炭行业特点,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笔者指出煤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12]。夏学英(2011)介绍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内涵、评价指标以及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煤炭行业特点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并在综合分析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功效系数法比较适用于煤炭行业,最后以神华集团为例,介绍了功效系数法的具体应用[13]。
综上所述,众多国内学者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绩效相关性研究,发现并非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都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选取的样本不同。参考文献:
[1]马力.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评述[J].江淮论坛,2005(4):49-52
[2]Davila F.Linowes.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 (11).
[3]David 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45-56.
[4]Amy J.Gerald,D.Stak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Whats the Bottom l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122-138.
[5]Hillman,Amy J.,Keim,Gerald D.,Luce,Rebecca.A Board Composition Stakeholder Performance: Do Stakeholder Directors Make a Difference?[J].Business &Society,2001(3):295-314.
[6]郭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1(1):25-27.
[7]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7):23-25.
[8]李勤.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J].财会通讯,2011(6):59-62.
[9]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10]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7):23-25.
[11]汤丽萍,王秋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10):23-25.
[12]于翠芳.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矿业,2009(11):22-28.
[13]夏学英.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1(9):34-36.
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篇6
(一)依据的规范不同产生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以满足管理人员要求为主,受到经济理论以及企业价值规律的影响,例如它可以根据管理会计的特点对企业成本费用重新整合,并采用一定的方法针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预算,但是它所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效益所制定的计划,所以会计准则对于管理会计的要求较为宽松,而对财务会计的要求则是较为严格的,财务会计需要严格的安装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法,并且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已经明确要求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必须依照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活动。财务会计需要根据企业经济情况以及管理的要求,分类整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制定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情况,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信息,核对企业的财产情况,并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对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由此可以看出,与管理会计相比,财务会计的严格与规范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企业的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以及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很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都开设的会计专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会计人员,基本上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数量要求,但是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未能满足企业的真正要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需要有其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能够为二者的融合作出努力,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会计凭证的制作、信息的记录以及报表的制作等内容要熟悉,财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也需要过硬,而管理会计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熟悉统计运筹学和数据分析的内容,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会计的相关问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这也给二者的融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另外,虽然我国有注册会计师制度,但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通过考试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会计理论,逐渐完善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
(三)会计信息数据共享问题
财务会计需要严格按照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活动,并且会计信息应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透明性,信息的确认与计量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财务会计最后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企业的相关利益人员提供企业的经营信息,而管理会计本身并不受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的制约,它的应用也更加的方便灵活,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没有形式的制约,格式的束缚,只需要根据所需要的提供会计信息即可,信息的提供方式更加快捷方便,信息量丰富,但这也给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对接造成了不便,不利于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增加了会计工作量。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需要有专门的制度为会计工作提供约束与依据,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目前,我国的企业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的核算以及信息的公开等会计相关工作能够按照规定进行,而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中还存在不足,专门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中的制度还没有确定,这就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埋下了隐患,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国家的基本法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以及工作内容,使得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根据制定的相关制度调整企业的财务工作,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信息保障企业的决策。另外,企业应该在管理制度上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我国企业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财务会计工作中混杂着管理会计的工作,这就模糊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范围的界限,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因此,企业应细化管理制度,逐渐组建管理会计部门,将职能从财务会计部门中剥离出来,建立起独立的管理会计体系,之后再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树立正确的会计观是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前提条件,首先应该明确对会计的认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会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财务工作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层面上,传统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企业应该积极扭转对会计的认识,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水平,认识到会计是企业提高效益的有力保障,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认识以及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在企业中长期扮演记账员的角色,使得会计工作在企业中不受重视,而会计人员也不能端正自身的态度,会计工作变成了写写算算的工作,所以,会计人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摆正自己的认识,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努力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的处理企业的相关财务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认识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另外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的会计团队,或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挖掘,积极培养企业的员工,打造业务水平高的团队。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交流共享
篇7
关键词:加强;部队;财务;信息化
消防部队财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快地发展,对于很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对经费运行的有效监控、后勤财务职能的强化、后勤经费保障能力的提高、新时期财务管理长效保障机制的建立、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等等。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存在于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克服和解决。那么,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应该怎样进行加强,下面我们提出了几点意见和认识。
一、认识的提高
第一就要对传统的一些观念进行转变,使认识得到提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充分认识和大力推进,对于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竞争力、创新管理、实现不断发展来说,这个选择是必然的;对于“干部如果不懂得信息知识和操作就会失去工作权、领导不懂的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就会失去工作的指挥权”的意识应该进行充分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的落实到位。第二,组织和领导的加强。领导小组应该从上到下逐级成立,以此来统领全局的财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在单位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中应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纳入其中,使领导和检查的落实得到切实的加强。在对现状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
二、环境的改善
消防队伍的建设是消防部队应该重视的,但是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培养和在教育也应该充分的重视和加大。培养实用性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在具备专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对于现有的消防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要鼓励具有优秀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其进行更多的创新,从而使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得到改善,在得出成绩之后要给与应有的奖励。同时对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也要进行积极的协调,对消防部队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需求,应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来进行满足,建立保证机制来保证消防部队信息化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消防部队在财务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
三、法规和规范的健全
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范围很广、部门很多、技术也很复杂、可以说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想要更好的提高财务信息化建设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就应该形成一整套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消防部队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对于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不利。想要规范就要有标准,想要有保障就要有政策,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有前提才能有体现。各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和标准之前,技术标准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交通规则的限制的情况下一辆车就会随意的行驶一样,对于各单位和系统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是很不利的。所以,消防部队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公安部消防局应该尽早制定和出台的。
四、建设水平的提高
对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整合进行有效的加强。对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审计管理、装备管理等等这些已经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各系统的数据共享得到实现。对于消防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每一个功能都要学会更好的进行利用,将软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财务管理工作中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数据和物资的对应也可以利用软件的功能来实现。对各项工作进行联网,在保证局域网安全性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共享,增强资源的共享,财务管理中的审核和监督可以再不同的部门中进行。这样就可以使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
总之,消防部队信息化运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消防部队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消防部队开发专门的应用软件和运用专用的管理设备就是我们所说的消防部队信息化,通过财务核算程序方法的统一,对消防经费进行合理的使用,加强经费管理、规范后勤保障机制,为消防部队防火灭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作者:李霖 单位:锦州市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石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必要性;措施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企业都在寻求高效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受到众多企业的亲睐,特别受到集团化企业的欢迎。中石化属于一个大型国际化、集团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管理的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以及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
所谓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就是指一种适合用于大型跨国集团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企业的管理工作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规模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1]。
(二)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有其必要性,可以发挥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利于大幅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2.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中石化获得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2]。
二、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理念是外国提出的,如果要使用在我国的企业当中,则需要对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ERP系统的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系统支持。二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得到实施,为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3]。
三、中石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学习,提高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认识
要想更好的利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受到更好的管理效果,首选就需要企业认真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认真的学习,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涵,提高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认知程度,从而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在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自己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针对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到多种风险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多种核心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性非常强,想用的对工作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为更好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首先,企业要加强岗位管理。根据岗位的要求将选择合适的员工,主要方式包括选聘、竞聘、人员划转以及大学生补充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管理的技能,保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利实施,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目的[4]。
(三)加强对企业工作流程的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集中的管理,而是先对容易集中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再对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再造,从而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工作流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石化企业应该提高流程管理的意识,树立全面流程管理的观念,认识到加强流程管理对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对流程管理的重视程度。其次,提高对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流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流程管理团队,提高流程管理的质量。最后,由于流程管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因此,石化企业应该加强对全部员工的文化教育,使全体员工都可以树立起流程管理的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流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客观真实的对企业的绩效进行管理,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因此,中石化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首先,中石化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绩效考核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引入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平衡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其次,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平衡积分卡以及战略图,保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可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达到企业总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相衔接的目的,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为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5]。
(五)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并进行不断地优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中石化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并不断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多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提高信息整合的水平。首先,企业需要对原有信息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构建以ERP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其次,加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并可以使企业的员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为实施财务管理提供方便。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石化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思想和理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顺利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会计师职能转变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4,(7):247-248.
[2]张瑞君,陈虎,张永冀等.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57-64.
[3]黄庆华,杜舟,段万春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究[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策略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也叫做“内部报告会计”,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则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和其他相关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与报告,从而能够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规划控制各项经济活动,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计量、记录、确认与报告等方式,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借助各种财务报告形式,为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及有关的政府部门,提供企业的各种经济信息,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等。财务会计提供的各种经济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情况及各种经济活动,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意义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二者的融合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中会计的职能和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传统单一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更好地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只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优化企业的资金流通和使用的状况,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发展,是现代企业和时展的要求,现代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在各个流程上产生的相应经济信息,都应该通过财务会计记录下来,并管理会计对数据和各种经济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得出企业资金运行的状况和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策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有利于会计人员丰富会计知识,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自身的会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有利于共享企业内部的经济信息,提高企业处理经济信息的效率,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策略
3.1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会计理念,提高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正确认识,认识到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的领导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提高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正确认识,要经常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会计理念,更新认识,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目标,使二者朝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推动会计工作的高效发展,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
3.2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养
企业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要依靠会计人才,只有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才能使会计工作更好地完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企业的发展也为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要根据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更新相应的知识和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企业要定期为会计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使其适应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趋势,配备相应的技能。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此外,企业还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奖励表现突出的会计人员,激发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3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
目前许多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部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程度较低,不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企业要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共享。信息技术使得资料、数据和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处理信息也更加高效、准确,因此,企业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供便利的条件。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部门中间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方便会计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现代会计系统的一个分支,都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以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信息为基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并且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管理会计所分析的经济信息正是来自财务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会对财务会计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正确地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济活动,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决策。此外,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海平.试论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J].全国商情,2014,18:75-76.
[2]李晨斌,李晓敏.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探析[J].财会学习,2015,10:114.
[3]张雪岩.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2:102.
[4]宋英楠,武铜.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107-108.
篇10
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SSC)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指将企业部分零散、重复性的业务、职能进行合并和整合,并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式的业务中心进行统一处理。业务中心具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够独立为企业集团或多个企业提供相关职能服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企业从琐碎零散的业务活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与增长,精简成本,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共享中心的业务是企业内部重复性较高、规范性较强的业务单元,而且越容易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业务,越容易纳入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即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将不同企业(或其内部独立会计单元)、不同地点的财务业务(如人员、技术和流程等)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将企业从纷繁、琐碎、重复的财务业务中剥离出来,以期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一种管理手段。福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世界公认最早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实现集中核算与管理,并取得了巨大成效。随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开始推广,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而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海尔集团、中国电信等。一项来自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财富500强企业和超过80%的财富100强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英)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一旦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地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数据的奥秘只为谦逊、愿意聆听且掌握了聆听手段的人所知。”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新时期,正如美国官员所说,“过去3年里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4万年产生的数据量还多”。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每天的信息存储量高达2.2ZB,而大型企业集团单体产生的数据量已达到10万TB级,并仍呈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规模将较现在扩大50倍。全球企业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
财务数据作为企业最重要、最庞大的数据信息来源,在企业财务活动日益复杂、集团规模日益庞大的今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安全等问题考验和制约着企业集团的更高一层发展。而伴随着以云计算为标志的新时代的财务共享模式,能够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集团再造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财务处理效率提供助益。财务共享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效应、知识集中效应、扩展效应和聚焦效应,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集中化运作,整合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财务模式的扩展和复制能力,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从琐碎的财务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另外,财务共享模式的集约式管理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屏蔽性和安全性,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支持能力,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构建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先期评估
首先,应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企业集团在决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应及时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将企业决策层领导纳入其中,并下设项目团队,具体建设业务由项目团队负责推进和监督。项目团队应吸纳财务人员、IS专业人员等,也可邀请第三方咨询人员,制定评估计划、范围。其次,做好数据搜集工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涉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和业务流程,应做好多方面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主要有人事数据、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等,如当前财务人员的基本信息、企业资产信息、财务业务流程信息、业务量等。最后,准确定位财务共享中心。项目团队将搜集整理的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并形成分析报告,上报管理机构,由企业决策层依据评估信息及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出准确合理定位。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设计
首先,共享中心的科学选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应综合考虑诸如成本收益、基建设施、地方政策、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项目团队应制定多维评判指标体系,对候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次,确定共享中心服务规模和共享范围。在规划设计阶段,共享中心组建团队应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和结构,集团所处行业,集团运营模式及业务流程共享范围等,从建筑配置和IS配置等方面合理框定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满足基础设施保障需求。最后,就项目建设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制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应就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资源需求和经济效益进行投资收益分析,科学反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为企业集团发展带来的效益产出,用资料和数据打动企业决策层和股东,推动项目顺利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应全面罗列财务服务中心的各种直接、间接效益产出及所需资源,权衡比较确立最终建设规划。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
首先,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及架构。项目团队应在前期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方法合理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及架构,详细制定KPI考核指标。企业集团应对原有的财务框架进行优化重组,依据会计政策和规范将财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集中串联可重复性的财务职能。其次,实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可采取多种途径,如内部自行组建、“交钥匙”工程外包、联合组建等。在采取工程外包模式过程中,项目团队应承担起建立职责,协调内部资源配合建设。最后,做好过渡期的相关工作及人员转移。过渡期工作转移包含原财务人员、服务、业务、场地及设备等的转移,以及依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前期流程及KPI的再修订,并据此确定最终SLA协议。工作转移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稳定性和业务的对口性,对于因上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出现的冗员,应予以合理安置,难以安置的应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过程中注重遵守法律法规政策,以人为本。同时,对留用的业务人员和新招募的财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加强系统操作演练和实践。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完成以后,开始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此时,前期的项目团队应逐 渐淡出管理,让位于中心自身的管理团队。企业集团可以在吸纳前期项目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中心正式的管理团队,缩短磨合期。管理团队应认真执行之前的业务设计流程及SLA协议,确保中心运营稳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集团正式上线运营后,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资源将迅速向中心靠拢,实现同原各部门、子(分)公司的快速剥离,提高集团经营效率,降低集团运营成本。首先,运营管理期间,企业集团及中心管理团队应从保障共享中心正常运转的角度,从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内部稽查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共享中心的管理和控制。共享中心运营团队应及时搜集服务中心运营中的问题,并及时上报研究解决。其次,对财务服务共享中心进行后期完善。后期的完善主要包括对运行期间问题的集中搜集与解决,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与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人员的招募与培训等。运营团队应定期就共享中心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和稽查,依据企业战略调整和经营变动等情况及时作出流程优化和调整。
三、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面临的风险
(一)系统自身风险
首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前期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包括人员差旅费用、工程建设费用、人员设备转移费用等,同时伴随有因财务服务中心选址而衍生的地区差异费用及场地建设费用等。即使到了后期也仍然面临设备维护、信息系统更新等费用,成本投入较大,却不一定能带来预期效益甚至将企业集团拖入债务危机。其次,实行财务共享集中管理后,财务人员由业务前端转为后端,业务敏感性和紧迫性下降,容易滋生官僚作风,中心与子公司等交互模式客观上造成了业务迟滞,而信息高度集成化也存在管理漏洞。最后,共享服务中心运营后,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化加大了责任认定和追究的难度。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需要通过来回查阅资料,调阅影像,ERP问询等才能确定责任人。
(二)人员管理风险
首先,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财务集中化管理,财务人员离开一线前端,将逐渐与子(分)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具体业务脱离联系,难以掌握具体的业务情况,仅能从数字上去研究和判别,一线业务能力逐渐萎缩。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实行的是标准化管理,其业务流程犹如车间生产的流水线,财务人员每天将疲于应付各种索然无味的财务数据、凭证、报表等,业务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工作内容枯燥,财务人员容易失去耐心和激情,产生厌烦心理。最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流动比率较大,财务人员跳槽另谋出路的比比皆是。这样容易导致业务处理中断或产生新的磨合期,如发票不能及时入账或新人需要重新熟悉业务等,影响企业集团财务稳定。
(三)法律政策风险
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到一定阶段,其子(分)公司必然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各地政策在实际规则和操作过程中却千差万别,存在地区政策差异。而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很可能因为对财务活动发生所在地的财务政策认识不够,导致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加剧了信息流通和处理的难度。财务人员由于长期居于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缺乏前线业务经验,同时也与各地地税部门稽核人员缺乏沟通和联系,在处理税务问题上产生偏差,易引发法律风险。
(四)信息安全风险
大数据时代企业的数据信息量激增,信息访问、交换、处理、分析的业务吞吐量较以往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集团建成财务服务共享中心,将集团财务业务集中处理,更是加剧了企业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流量,这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引发信息通路的拥堵。同时,也会由于信息量过大引发传输、处理的延迟。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10万TB级别数据的处理量,其数据过滤、筛选和分析功能将显得更为重要。而目前信息数据过滤、筛选和分析仍处于半智能化状态,仅能适应简单的信息过滤、筛选与分析需求,无法应对复杂信息处理与交换需求。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容易发生信息泄露和病毒入侵事件,一旦造成信息泄露或病毒入侵使得系统瘫痪,将对企业集团的运营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与管理
(一)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集团应建立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制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投入、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集团全体上下的通力配合和不菲的资源消耗,企业集团应谨慎对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科学决策。共享中心建成运营后,应及时开展绩效评价,明确投资收益。其次,科学制定共享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稳定运营的保障机制。共享中心建成运营后,由于涉及中心人员与前端业务人员之间的权责及业务往来,往往存在利益纠葛及推诿现象。企业集团应统一协调各方关系,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明确业务前端与中心之间的业务处理流程、权责关系,如会计凭证影像处理的要求、责任人等。最后,应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业务前端与中心人员之间的联系,减少沟通不畅引起的业务故障。
(二)推进使命文化建设,加强人员管理
首先,企业应定期组织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心流程规范及前端业务介绍,在提高中心人员规范操作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对前端业务的熟悉和认识。其次,企业集团应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中心人员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中心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和活动,在流程化管理之中融入人性化的思想,减少员工的挫折感和迷茫感。最后,应完善中心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目标激励机制。企业集团应根据岗位特点设置合理的目标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通过物质刺激和精神奖励多途径提高中心人员的积极性。
(三)强化流程标准管理,优化ERP系统
首先,建立集团内部统一的会计标准,实现会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企业集团应在对内部会计数据、财务工作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方便、快捷、准确、全面的原则设计会计数据标准接口,规范会计数据信息传递。其次,共享中心联合其他业务部门加强对流程标准化的改进和完善。共享中心是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的系统,尤其是业务标准化流程,需要集团内部各部门尤其是前端业务部门的配合。共享中心应统筹协调各部门依据 实际拟定标准化流程,再依据实际完善部署实施。最后,加强对业务覆盖地法律法规的遵守。共享中心必须认真研究业务覆盖地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应注意各地法律的差异,及时与前端业务部门及地方税务部门沟通联系,业务凭证保存备查。
(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防范信息风险
首先,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系统的应用可靠能力。企业集团应加大对财务共享中心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强巡检和维护,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构建适应大数据环境的信息系统。其次,创新数据挖掘方式,构建智能化共享中心。大数据时代的共享中心,数据挖掘处理能力是关键。企业集团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数据过滤、挖掘分析技术,建设数据仓库,按照业务需求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共享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最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按照数据传递原则进行归口负责管理,明确安全责任人。同时,积极构建网络防御体系,应用数字签名认证等安全技术。同时积极建立备用系统和应急预案,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和管理,防范网络灾害。
五、结论
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然而财务共享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集团应持客观心态,内外并举、上下齐心,审慎缓步推进共享中心建设,确保共享中心运营稳定有效,达到提高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刚.对中石化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