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25 01: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累的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3、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1、“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13、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篇2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3
选题应当避免偶然性。所谓偶然性,是指本人阅读了他人的文章或听了别人的发言后偶有所获,但认识不深,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就草率地选定题目,这样做,往往因考虑欠周,资料不多,因而也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法学论文。
选题应避免盲目性。所谓选题的盲目性,是指作者不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和外界的客观条件,灵机一动就定下选题。其结果,要不是写不下去,就是无法展开,造成写作半途而废。
选题也需要应避免随意性。所谓选题的随意性,是指作者不下苦功,轻易定题。这样做,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所选定的题目或者包括的内容太多或太少,或者写作难度太强或太易。题目包含的内容太多,写出来的论文会面面俱到没有重点;题目包含的内容太少,就深写不下去,写不出更多的深刻内容;题目太难,可能因为力不胜任写不下去;题目太易,即使写出了论文,其质量必定不合格,所述观点不会有创见。所有这些,都有碍于写出高质量的法学论文。
广泛收集材料,广泛收集法学论文资料,是指广泛收集与法学学术论文题目有关的材料。充分占有丰富的材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雄厚基础。这是因为:
1.充分占有资料,能了解到与论文有关的问题学术理论界研究到何种程度;哪些问题没有研究过;哪些问题虽已有人研究过但不深刻;哪些问题虽有旧说但需要匡正,等。这样,就能明确自己研究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篇4
关键词:《和名类聚抄》 异域典籍 中古汉语
《和名类聚抄》(以下简称《和名抄》)作为日本人用汉文撰写的辞书,成书于日本立志发展民族文化的平安时期,源顺在序文中写到“是故虽一百峡文馆词林、三十卷白氏事类、而徒备风月之兴、难决世俗之疑”“适可决其疑者、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大医博士深江辅仁奉敕撰集新钞倭名本草、山州员外刺史田公望日本纪私记等也”“汝集彼数家之善说,令我临文无所疑焉”“古人有言,街谈巷说犹有可采,仆虽诚浅学而所注辑皆出自前经旧史倭汉之书”。可见当时《文馆词林》《白氏事类》对日本文人在汉语学习及应用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因当时的汉语学习者仅限于贵族等地位比较高的人,而一般人即“世俗”对汉语文字难以理解。当时日本已经有典籍类辞书《辨色立成》《杨氏汉语抄》《倭名本草》《日本纪私记》等,却“难决世俗之疑”,即在当时急需一本通俗易懂的辞书。“集彼数家之善说”指“前经旧史倭汉之书”,据查《和名抄》引用典籍360多种,其中90%左右为中国典籍[1],或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对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最终“临文无所疑”。《和名抄》对《类聚名义抄》《色叶字类抄》《节用集》等日本后世辞书编纂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语大辞典》中“典籍”的释义为: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异域典籍是指存在于域外或域外文人用古汉语撰写的各类典籍。[2]近年来,域外汉籍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等以域外汉籍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域外汉籍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并激励着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域外汉籍的研究工作。[3]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和名抄》中所引典籍与现行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俗字演变的角度进行考释,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或对前人的某些观点进行补充,或纠正一些古籍或词典的错误之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词典的再版校对等工作提供依据。
一、《和名抄》对古籍的验证
在国内失传的众多古代宝贵文献有时在其他国家如日本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原典籍由于天灾人祸,抄录再版等原因早就不复存在了,现行版本与原典籍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利用《和名抄》可以再现相关古籍的原貌。
1.疽
《和名抄》 说文云疽 七余反 俗云发齐 久b也。(形体部疮类)
《说文解字》 b也。从疒且声。七余切。(卷七・疒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疽”释义为:久b也。《后汉书・刘焉传》注,玄应《一切经音义》皆引“久b”。与小徐合。b久而⒕遥然也。从且声。七余切。五部。《唐韵》七余切,《集韵》千余切,《韵会》七N切,从音苴。可见源顺所引内容为《说文解字》原貌。 《说文解字・卷十四・且部》“且”的释义为:]也。从几,足有二M,一其下地也。凡且之俳源忧摇W佑嗲小S郑千也切。“且”在古代有两个读音,一种读音为精纽鱼部,另一种为清纽鱼部,精纽的“且”同“疽”为叠韵关系,清纽的“且”同“疽”为双声关系,读音相近,并且反应了古音中“j”“q”的反切与韵母的关系。[4]
2.o
《和名抄》说文云o音谓和名久佐布 虫似豪猪而小者也。(鳞介部虫豸类)
《说文解字》 “猬”作“帚”,虫似豪猪者。蝈,或从虫。《说文・帚部》
《玉篇》中“o”的释义为:虫也,似豪猪而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o”:或从虫作。尔雅亦入之释兽。《尔雅・释兽》:毛剌。可见源顺所引内容参照了《说文解字》和《玉篇》,重现了古籍的内容。《汉语大词典》2144页“o”的释义为“猬”的异体字,而951页“猬”的释义为:兽名。状如鼠而较大,长尺许,毛多而密,尖锐如刺,遇敌则团缩,毛攒起竖立,故俗称刺猬。穴土而居,昼伏夜出,食田间害虫。《史记・龟策列传》:“猬辱于鹊。”其实“猬”的古意有“虫类”的含义,《汉语大词典》对此只字不提有欠妥当,且《史记・龟策列传》的“猬”当为“o”,建议在“o”的义项中加入。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有“马毛缩如o,角弓不可张”的诗句。可见在南北朝时期“o”还在使用,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汉字的简化和双音节化,“猬”逐渐取代了“o”而被广泛使用,如杜甫的《相和歌辞・前苦寒行二首》:“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
二、《和名抄》对古籍俗字的使用
所谓“俗字”是区别于正字而言的一种通俗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说明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其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的浅近字体,适用于民间的通俗文书,适宜平民百姓使用。《和名抄》中俗字的使用正说明了源顺编写服务平民大众的辞书的目的。
1.黛
《和名抄》:说文云黛音代 和名万由须美 画眉墨也(调度中容饰具)
查阅《说文解字》,无“黛”字。《说文解字》有“n”字。画眉也。从黑朕声。徒耐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义为:画眉墨也。依小徐有墨字。玉篇作黑。n者,妇人画眉之黑物也。《释名》曰:黛,代也。减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通俗文曰:i石谓之“黛”,服 ,刘熙字皆作黛。不与许同。汉人用字不同之徵也。黛者,n之俗。楚辞,国策遂无作n者。从黑。朕声。徒耐切。按朕声本在七部六部合音。转入一部。又变其体为黛。可见《和名抄》的“黛”字为“n”的俗字。《汉语大词典》1738页“n”的释义为:同“黛”。《新书・劝学》:“尝试传白n黑,榆铗陂,j芷若,蚩虱视,益口笑,佳态佻志,从容为说焉。”此处对“n”的释义忠于此字的原始意义,比较详实,对此类被简化的古代使用的汉字进行释义时,这是个很好的范例。
2.R
《和名抄》:说文云在屋曰R 楚江反 字亦作牖 和名末置 在墙曰牖 己见墙壁 具兼名苑云一名梢艋\(居处部门户类)
《说文解字》: 在曰牖,在屋曰琛O笮巍7柚属皆从琛4埃或从穴,古文。楚江切。《说文解字・囱部》
可见《和名抄》与《说文解字》的释义一致,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并且源顺使用了“琛钡乃鬃郑同时源顺还参考了《兼名苑》的相关内容,对已经遗佚的典籍的辑录工作有重要作用。 与山匝院嶂蔽窗型明。可见在古代“伞庇搿案R”意义相通。《释名》:窗,也。於外Q任明也。《汉语大词典》1694页收录了“ 薄А彼得髁舜实浔嘧胝叩娜险嫣度,但仅仅释义为“窗”的异体字稍欠妥当,因为在古代的意义为“在墙曰牖”,同样对“R”也应该加上古文“在屋曰琛钡氖鸵濉
三、《和名抄》对《游仙窟》的辑注
《游仙窟》是唐代张|所著的传奇小说,从中国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游仙窟》堪称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书成后不久就流传到了日本,据《旧唐书》记载:日本“每遣使入朝,必出重金购其文”,此后,由于种种变迁,宋、元、明、清时期此书在中国彻底失传了。清朝末年,杨守敬从《经籍访古志》中将此书抄回中国本土后才又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和名抄》所引《游仙窟》材料的梳理,可以再现《游仙窟》的原貌。
1.F鬼
游仙窟云F鬼师说 伊岐须太万(鬼神部鬼魅类)
《游仙窟》原文为:余因咏曰:“梦中疑是实,觉后忽非真。诚知肠欲断,穷鬼故调人。”“F”是“穷”的异体字,原意为“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从字形看像“穷苦人的身形”,中古时期由于音节的双音节话,即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单音节语素,使之成为双音节词,也就是说“鬼”作为词尾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仅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唐代“F鬼”已经作为一个词固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5]
2.古老
游仙窟云古老 和名於岐奈比止(人类部老幼类)
《游仙窟》原文为:古老相传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踪罕及,鸟路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浮出,不知从何而至。”“古”在《说文解字》的释义为:故也。从十、口。R前言者也。“老”的释义为:考也。七十曰老。“古老”一词是中古时期将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语素或单音节词组合成的双音节词,如“窗户”“墙壁”等。
3.眼 眼皮
游仙窟云眼皮 师说万比岐 一说万奈古井(形体部耳目类)
《游仙窟》中“眼”字共出现了43次,有“眼见”“双眼”“眼尾”“眼拙”“失眼”“眼子”“眼碜”“眼皮”“曜眼”“细眼”“斜眼”“眼细”“亿眼”“眼饱”等,而“眼皮”只出现了一次,即下官曰:“昨夜眼皮p,今朝见好人。”此处“眼皮”即“眼睛”之意。并且,源顺把“眼皮”等同于“眼”,可见源顺是参照了《游仙窟》原文的,这也正好验证了源顺所引为《游仙窟》原貌。
4.眦
游仙窟云眼尾 师说训万奈之利(形体部耳目类)
《广雅》的释义为:目裂也。《说文解字》的释义为:目也。与之相邻的“睑”“眶”源顺根据《唐韵》解释为“目睑”“目眶”,而“眦”则根据当时流行小说《游仙窟》中“依依弱柳,束作腰支;焰焰横波,翻成眼尾。”的内容解释为“眼尾”,充分体现了源顺让“世俗无所疑”的初衷,堪称通俗易懂。
5.手子
游仙窟云手子 师说云太奈须惠(形体部手足类)
“手子”即现代汉语的“手指”,现代在天津等某些方言中还存在着“子”发“指”的现象,“Z”是舌尖前音,“zh”是舌尖后音,“z”也叫平舌音,发音时舌尖部位比较平直,“zh”也叫卷舌音或翘舌音,发音时,舌尖向上卷起或者叫翘起,因为“古无舌上音”“古无多舌音”,所以在古代无“zh”音。随着发音的变化,“子”音逐渐转变成了“指”音。《游仙窟》中有5处“手子”:手子腽];当把手子;把著手子;手子从君把;忽把十娘手子而别。其意义均为“手指”之意。
6.牙床
游仙窟云 六尺象牙床 杨氏汉语抄云 牙床 久礼c古(调度中坐卧具)
《游仙窟》原文为:八尺象牙床,绯绫帖荐褥。考释此处《杨氏汉语抄》误把“象牙床”理解成了“牙床”,可见源顺或没正确理解《游仙窟》内容,或根本没亲自读阅《游仙窟》原文,仅仅错误地引用了《杨氏汉语抄》。战国孟尝君“有能扬文之各,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即楚国要送孟尝君象牙床的故事,说明战国时期就有该词,只是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汇中鲜有三字词,所以才被日本学者误以为成了“牙床”。另外,《和名抄》的“六尺”和《游仙窟》的“八尺”不同,古代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尺”,不同时期“尺”的长短是不同的,年代越早,“尺”越短,秦代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唐朝时一尺约3.07分米,六尺等于1米8左右,而八尺2米4有点不符合常识,所以《游仙窟》现存版本的“八尺象牙床”当误传,《和名抄》的“六尺象牙床”为《游仙窟》原貌[6]。
7.B子
杨氏汉语抄云枳佑盍髦沼利乃佐良 游仙窟云麟脯豹胎]於玉B(器皿部漆器类)
《游仙窟》原文为:麟脯豹胎,纷纶于玉B。后缀“子”组成复合词是中古词汇变化的类型之一,起一定的语法意义,其词汇意义不发生变化,如“合子”“酒台子”“厨子”“瓶子”“错子”等,再次验证了中古口语化的变化规律。
8.鱼l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鱼l读须波夜利 本朝式云楚割(饮食部鱼鸟类)
O仪性显契 瘸址 ~名也 游仙窟云东海鲻l 鲻x奈c之 lx 食部(鳞介部龙鱼类)
雉脯 游仙窟云西山凤脯 音甫师说保之止利 俗用干B二字(饮食部鱼鸟类)
游仙窟云雉 音翠师说比太礼 说文云 今按如许慎说者 俗所谓阿布良之利是 鸟尾b也(羽族部羽族体)
《游仙窟》原文为: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本草》鱼,似鲤,身圆头扁,骨软,生江海浅水中。可见源顺根据《孙仪性稀方“”简单地理解成“鱼”,其实此处的“”是指鲻鱼的幼鱼,大概二十几岁的源顺没见过鲻鱼的幼鱼,也不知鲻鱼为何物,所以才作此简单的处理。
《和名抄》中源顺将“干B”作为了“雉脯”“凤脯”的通俗说法。“雉”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雉有十四种。《尔雅・释鸟》_雉、雉、G雉、雉、秩秩海雉、M山雉、n雉、h雉。雉绝有力奋。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成章曰E。江淮而南,i质五彩皆备成章曰_。南方曰_,东方曰,北方曰T,西方曰。“凤”的义项为:《说文解字》神B也。《尔雅・释鸟》凤,其雌凰。《广雅》凤凰,鸡头燕h,蛇颈鸿身,鱼尾j翼。五色: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义,腹文信,膺文仁。雄鸣曰uu,雌鸣曰足足,e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B”的义项为:《说文解字》长尾禽总名也。《正韵》常时曰鸟,胎卵曰禽。《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
“”的相关义项为:《广韵》鸟尾上肉。又《博雅》,肥也。《集韵》祖C切,音。髁骨也。一曰肥实谓之。
通过十娘款待张骞的“东海鲻条,西山凤脯,鹿尾鹿舌,干鱼炙鱼,雁醢荇菹,鹑月桂糁,熊掌兔髀,雉豺唇,”可以了解唐代饮食文化是何等的丰盛,水陆珍馔,应有尽有,真可谓“百味五辛,谈之不能尽,说之不能穷”。
源顺在攥写《和名抄》时除了参考中国的典籍、韵书之外,还参照了当时流行的小说,如《游仙窟》等,并且所引用的内容多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口语,从而有力地证实了唐代口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规律[7]。
三、结语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能不断进行创新、创造的国家,《和名抄》在把中国的很多典籍进行汇编和杂抄后,无论是词汇释义还是训读,都对汉字和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过来又对现代中国典籍的考证及汉语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和名类聚抄》的汉语语言学视角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74]。)
注释:
[1]林忠鹏:《倭名类聚抄与中国典籍》,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83-89页。
[2]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159-160页。
[3]金程宇:《近十年中国域外汉籍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1-124页。
[4]杨秀云:《从看中古汉语对日本汉字文化的影响》,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12-16页。
[5]安部逸雄:《中古hZについて--倭名聚抄を中心として》,Z学と文学 九州女子大学国Z国文学会,2000年,第3期,第157-178页。
[6]秋本吉郎:《倭名聚抄とh字文化》,国文学,1953年,第10期,第7-16页。
篇5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49-01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一项杂科,对于学生的各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九年级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语文作为一项主课,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积累基础词汇,为语文复习打好基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内容之一,良好的词汇积累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前段时间比较盛行的《汉字英雄》节目,其实就是对于人们词汇知识的一个综合考察,想要获得“英雄”称号,就必须掌握良好的基础词汇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汉字英雄》节目的模式,在班上开展“班级汉字英雄评选”,组织学生在年级、全校开展“汉字英雄评选”活动,以便能够通过有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积累词汇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多观察、多积累,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就及时的记录下来,通过查字典、请教老师同学进行解决,一步步的消灭知识盲区,切忌不懂装懂、存心应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组织学生丰富词汇积累途径,通过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等形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比如让学生每天在黑板一侧更新一些常见的易错字、易错词,大家每天都学会一点点,久而久之就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积累成语典故,为语文复习巩固基础
成语典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成语典故知识积累对于他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拥有充足的成语典故知识积累,学生在会话、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由于成语构词方法的特殊性,很多词义不是其表面含义,例如“文不加点”表面意思是文章中没有标点,看似不合规范,是个贬义词,其实是表达写文章一气呵成、文思敏捷、写作技术纯熟的意思,是个褒义词。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心区分、认真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从成语源头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比如“黄粱美梦”这一成语,很多学生容易写成“黄梁美梦”,如果教师能够将典故讲述一下,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黄粱”是指食物,而不是“梁柱”,“粱”字就不会写错了。
另外也要注重从课文入手,丰富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就有典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又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典故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出处: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典故二:忽复乘舟梦日边,出处:指伊尹受成汤重用一事,两个典故的含义:表达自己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信心。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进行诗词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通过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
三、积累名言警句,为语文复习拓展范围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在交谈、写作中,一句精当的名言、警句,往往使谈吐生色,文笔增辉。或画龙点晴,一语中的;或者言简意赅,阐述深刻;或妙语连珠,意趣横生。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名言警句的知识积累,以便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认识到《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许多内涵丰富、言简义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语,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小不忍则乱大谋”、“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至今还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又例如学校中的宣传标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名言警句积累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名言的出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认知能力。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随手拈来,又会陶冶学生性情,让他们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名人名言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他们行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品质。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的高峰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做好基础词汇、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的积累之外,也要引导学生积累名家名文、诗词歌赋,通过多样化的知识积累来丰富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横生的语文大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他们的日后学习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篇6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尤其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而素材的积累,则是一个缓慢、艰辛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解决材料缺乏、时间紧迫的矛盾呢?那就是活用课本素材,关注课本中出现的名人、研究课本中节选的名著、关注课本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积累课本中的名言佳句。
1 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罗丹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些名人的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地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具体说来,在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①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②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③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④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⑤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的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2 研究名著,也是我们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名著中那些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富贵或贫贱或隐晦或明显……他们的性格或豪放或直率或内向或含蓄……这些鲜活的人物昭示了中华民族或英勇不屈或勇往直前,或甘洒热血或不畏艰难,昭示了人类奋斗的轨迹和特点……他们是深远时空名著里的人物形象,肉体消逝了,可精神永存,像夜空里的星星一样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因此,将这些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写进我们的作文,就能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有他们的融入,我们的精神就饱满;有他们的参与,我们的文字就富于沧桑的厚重感;撷他们的事迹入文,我们就会妙笔生花,激情盎然;缀他们的精神成篇,和他们完成历史的对话和审视,我们会思绪万行,感慨万端。
研究一部名著,关注名著中的文学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③了解主要人物及其生平、故事和主要思想性格,并做一个总结;
④关注一些有独特个性的次要人物;
⑤搜罗、思考他人对名著及其主要人物的评价;
⑥个性化阅读,要有自己的评价。
3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关注历史事件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走进这面镜子,你会发现人性的丑恶与美丽,世事的艰难与坦途。这些感悟与思考,常常会给我们无数的启迪与帮助,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上拥有前车之鉴,少走弯路。这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考作文中,借用历史事件来作文,就是以史为证,谈古论今,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因此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
那么,如何选择、运用这些历史事件呢?
①选例合适,叙例恰当。选例的原则是史实要能和观点相吻合。例要真实,不编造杜撰;要选典型,尽量选名人名事;可选一例,也可选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胜多。
②叙述史实,可以具体,更要概括。对尽人皆知的,要概括叙述;对人们不熟悉的要具体叙述。可以详细叙述一个事实,展开想象,精心描绘;也可以通过几个简明的片段,扼要概述。
③对议论文而言,叙述史实后,还要加以分析阐释,不能以例代议。分析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两句话。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叙述事例之后。这儿所说的分析,就是指对事例发议论,使事例论据与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充分显露事例与论点的关系,使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④事实有好几个,还要合理安排好先后顺序。原则上是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总之,所用的例子一定要能够确切有力地说明观点,或鲜明,或暗含。
4 积累作文素材,可以关注名言佳句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在作文时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
积累、运用这些名言佳句时,我们要注意记下几点:
①精选、熟记名言佳句。
②了解名言佳句的出处及内涵。
③确保书写准确,不写错别字,无添字、漏字。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10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语言对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老师,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意无意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更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积累语言的做法,和大家交流、学习。
一、在熟读背诵中进行语言的积累
1. 积累词汇。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了能理解别人的思想,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明白语言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学习语文中必须做到对词汇的积累。对词汇的的积累不但会写会、会读,还要理解词意,明白词性,并会正确运用。如,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在《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其要求是:请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无边无垠”作口头造句,把该词语用于可能想到的各种事物,而造句的内容不得重复。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相继发言如下:我渴望见到黄土高原那无边无垠的麦浪。在无边无垠的草地上艰难地行进。无边无垠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的全部奥秘……这种灵活多变,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技巧是值得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借鉴和学习的。
2. 积累名人名言。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名人名言,或者警句良言。这种语言往往是一语中的,言简意赅,有深刻的意义或哲理。如果在写作中,能恰当运用一句名言或警句,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 ・ 托尔斯泰),等等。像这样的名人名言、警句良言,如果长期积累,不但能成为自己写作素材的资料,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而且还会在背诵熟读它们的同时,让自己的思想受到感染,丰富了我们的情感。
3. 从典故中积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典故,而这些典故往往用一个成语或一句话总结。比如,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一代天骄、水落石出、负荆请罪,等等。记住这些典故,不但积累了语言,而且还记住了这些历史故事,对我们学习、积累语言的深度上有了更多的益处,也让我们更加明白语言的重要性。
二、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语言的积累
篇8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语文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自我体验和积累运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
1.注重语言的积累
第一,注重课内知识的积累。教材很注重学生对喜欢的文段的摘抄、背诵。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可是教材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背诵积累,这样的文章很多,开学伊始,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在通览教材基础上对照《新课程标准》《大连市小学语文质量评价标准》整理出本学期要求学生背诵积累的内容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第二,注重课外知识的延伸。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主”,以优秀课外读物为“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次,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经常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外书籍,然后做适当的摘抄,也可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此时,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自然就会和珍惜时间的名人找差距,自然就会将上课前积累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更加强化了时间意识。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积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第三,注重读的训练,加强积累。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朗读比赛,由校领导、骨干、组长担当评委,有时采取班级初赛后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复赛的形式,有时也采取抽签的形式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代表班级参赛。这样的比赛,教师和学生都很重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落实在每篇课文上,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上,落实在每一自然段上。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并将书中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口语的一部分。
2.注重语言的运用
第一,课内迁移。例如,三年级《翠鸟》一课,“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教完本课,学生仿照这种表达方法写小动物——企鹅。学生看着企鹅,有话可说,对照《翠鸟》,有法可学,自然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学校要求每单元至少进行一次这样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这样的学习方法,外用学法,内化吸收,为己所用,为学生的习作搭建了平台,打好向课外发展的底色。
第二,课外运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语文教学要同鲜活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的场所。通过社会调查、制定活动计划、撰写调查报告、网上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招一式,点点入心,使学生从中学会办事,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二 以校本研修为平台,加强积累运用
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中年级“积累运用的研究”在区级科研中立项,它们通过古诗文的积累运用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这些专题,在“连环跟进式”的“课例研究”中探讨研究,“连环跟进式”(也就是通过集体备课一个案例多人上,连环递进,最终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三年级教师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先由组长上引路课,针对课上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再由组内教师再上,再评议、修改,最后达成共识:第一课时语言积累训练: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的同时,感悟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进行语言积累;第二课时读写结合训练: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欣赏妙词佳句的基础上学习文中“先写荷花的姿态,再写作者的想象的表达方法”,写学校门口的樱花,最后选一名教师做完美展示。经过四年的实践研究,教师的观念、行为在转变,教师树立了积累运用意识,明确了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研究能力、驾驭教材能力也得到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各种体裁的读写结合的教学行为操作设计。
三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加强积累运用
篇9
一、向书本学习语言
初中语文课本汇聚了语言的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依据。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语言。
如《春》这篇文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积累。
叠音词语:欣欣然、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绵软软、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稀稀疏疏
颜色词语: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比喻、拟人句: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美段: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向课外名篇学习。语言的积累必须从课内转向课外,学生可以从名著、报刊、杂志等书面的东西学习积累语言。
中学生必读篇目很多,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课外,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积累变成有意识的活动,在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让学生背诵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精神的熏陶。
二、向生活学习语言
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指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留心,在学习时留意,总能学到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1.学习富有个性的群众语言。“苦吟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到处巡游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他除了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之外,还记录下了许多生活中的群众语言精华。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习周围人的个性语言,并进行比较积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个学生积累的语言很有代表性:我站在一边,妈妈洗着衣服,一推我,一脸不耐烦:“你杵这跟木头一样,还不去写作业!”奶奶见我站在一边看她洗衣服,笑着指着我说:“你傻愣着吧,你妈又要骂你了。”学生认为“杵”和“愣”两个字的运用就很有个性,也富于生活气息。
2.向视听材料积累语言。电视节目、网络内容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当“PK、MM(美眉)、QQ”这样的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你会发现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它会在某一天成长得令你吃惊。因此,适当指导学生学习电视、网络用语会使学生作文富有时代气息,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和时代和语言共同成长。
如电视中有这样的语言:
①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恩而变。――公益广告
②赶快下“斑”,不要“逗”留。――化妆品广告
③茶以清心,书以养心。――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
④人生就是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戏曲频道
又如网络语言:
①“点击生命的窗口”
②“我的博客我做主”……
这些富含哲理、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和积累。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积累具有科学性,从而形成自觉意识呢?
1.积累摘抄本,分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学习积累要在课上进行分类指导,课外积累本要按周布置,分开类别,如“四字美语、格言、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群众口语、电视栏目广告语、网络流行语……
2.定期交流,扩大战果。一种快乐可以分享为两种快乐,一种思想可以交流为两种思想。因此,定期进行交流,以期达到资源共享、语言共有。每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选出组内最优秀的语言积累的素材,然后每两周进行全班交流,由老师统一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交流两周中的成果,评选出语言之星,充分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3.组长命题,共同积累。为了统一积累的内容,教师可选派组长按同一内容布置一周的积累内容,这样同学们的积累就会有的放矢,有序有理了。例如:可以积累关于理想的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积累:诗句、电视、网络、格言、谚语、名言、事迹等方面积累。
篇10
没有了写作的基础条件,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以为,要让初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做到:
一、立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罗丹也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可以说,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学生时时要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因而,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美文佳句――优秀篇章段落,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熟读成诵,以备写作之需。
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以此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如课外阅读中读到的一些精彩描写片断、名言警句和观点道理等要记下积累;通过记也可加深理解其精妙之处。有时还可随手写下或多或少的读书随笔。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认识境界提高了,心中积累的名言妙语自然也多了起来。那么,在习作中便可灵活运用了。
三、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
正如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四、充分利用影视、报纸、网络等资源,积累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