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实习单位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院实习单位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猪;骨髓间充质肝细胞;原位移植;糖尿病
数十年间,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策略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替代。但是,口服药物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胰岛素替代疗法可明显减少1型糖尿病并发症,而并不能防止其发生,HbA1c水平仍不正常,且低血糖发生率较高。近期研究进展为:已从胚胎干细胞和多种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获得胰岛样细胞团,并进行动物体内移植,证明可有效降低血糖[1]。建立糖尿病和胰腺损伤动物模型,在体内形成胰腺微环境,可诱导骨髓间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并逆转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需求的进步,人们对更小手术创口、更快术后恢复的追求使腔镜手术不断发展,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LESS)应运而生[2]。LESS手术具有单一切口,术后切口并发症少、体表疤痕少等优点,正得到逐步应用。
本文通过经单孔腹腔镜法原位移植骨髓间充值干细胞(MSCs)治疗糖尿病这种更加微创的实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为微创的胰腺原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有效利用干细胞资源的新策略,以解决临床糖尿病治疗中干细胞移植物来源严重短缺的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1.实验动物:
4周龄雄性贵州小香猪2只,10周龄10kg体重贵州小香猪17只,购自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方法
2.1.雄性猪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和纯化
2.1.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采集:雄性猪禁食水6小时以上(以免操作时试验动物呕吐和误吸),用氯胺酮(10个毫克/公斤)进行麻醉,无菌条件下以小号骨髓穿刺针穿刺雄猪髂后上棘,并提取骨髓(通常穿刺的骨髓量在5ml以上),每次手术不超过三次穿刺,正常骨髓性状为粘稠深红色。
2.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和纯化:
1)原代培养:获得的雄猪骨髓再注入Hank’s液中,冲洗骨髓腔中的细胞,收集后1200rpm离心7~8分钟;离心后弃上清,用混和培养液吹打细胞沉淀,使之形成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取含有细胞的混合培养液按细胞培养密度1~1.5×106个细胞/瓶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并用混合培养液I补足至培养液总量为8~10ml,培养两天; 两天后弃去培养液的一半,再加入4~5ml新鲜的混和培养液,置于二氧化碳孵箱继续培养使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即完成原代细胞培养;
2)纯化:待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后,取培养瓶镜下观察,见干细胞已铺满瓶底95%,则予以传代。移去原代培养瓶内的细胞培养液,用PBS溶液清洗细胞2~3次,然后向培养瓶中加入1~2ml0.125%(质量体积百分比)的胰蛋白酶酶溶液(含0.1%EDTA),在二氧化碳孵箱中放置2~3分钟,观察,当细胞出现回缩、细胞间隙增大时,吸除胰蛋白酶溶液;加入5~7ml混和培养液,吹打瓶壁上的细胞,使之形成细胞悬液,经1200rpm离心7~8分钟,弃上清,加入8~10ml混和培养液,计数;将含有细胞的混和培养液按接种密度1~1.5×106个细胞/瓶接种于新培养瓶中,并用混合培养液补足至培养液总量为8~10ml,培养至细胞生长良好,形态均一,即完成传代培养并纯化。
2.2.MSCs细胞的鉴定
流式细胞仪鉴定:收集培养的第3 代MSCs ,PBS(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分别加入CD29、CD90、CD44、CD45、CD166 单克隆抗体,工作浓度1:100,4 ℃孵育30 min 后,再用PBS洗涤3 次,加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的二抗,工作浓度1:100 ,4 ℃孵育30 min PBS 洗涤3次,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时用PBS 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2.3.猪糖尿病模型制备
将15只雌性贵州小香猪,75%医用23酒精消毒雌性小香猪耳缘,以70%四氧嘧啶和30%STZ(美国Sigma公司,100毫克/公斤体重,溶于柠檬酸盐缓冲液中, PH 4.5),自耳缘静脉连续注射3天(1次/天)。造模后用血糖仪(购自美国强生公司)每天监测血糖。在随机血糖连续3天检测超过16.7mmol/L,为造模成功。
2.4.转基因MSCs移植雌性贵州小香猪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模型稳定十天左右,随机选取10只为移植组,其中随机选取5只为单孔腹腔镜移植组,5只为开腹移植组,剩下5只为对照组,2只未造模的为空白对照组。
2.4.1.单孔腹腔镜移植组
实验器械包括:自制单孔多通道、单孔多通道(Triport)腹腔镜穿刺器(Olympus)、可弯曲腹腔镜操作器械、超声刀、腹腔镜主机和配套设备(Olympus 公司)。高频发生器和吸引器。附件包括:斑马导丝、针型刀、弓型刀、Hemolok 及钛夹钳、活检钳、异物钳、电圈套器、电钩。术前准备实验动物禁食12 h,氯胺酮诱导麻醉成功后建立静脉通路,采用仰卧位,常规腹部剃毛,碘伏消毒,术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戊巴比妥钠维持及持续心电监护。实验全程由专职麻醉师负责生命体征监护。实验动物平卧位,于脐旁作一3 cm 切口(Ω型),依次切开至腹膜,置入Triport 单通道腹腔镜穿刺器(Olympus)或自制单通道穿刺器(由中间一个10mm金属Trocar和两侧的螺旋塑料Trocar组成)。用超声刀切开胃结肠韧带,暴露胰腺外膜,用腔镜注射器将EGFP基因转染pBM-MSCs以 5×107的量多点注入胰腺被膜下。术毕逐层关腹。
2.4.2.开腹移植组
同上,消毒、铺巾、开腹、断胃结肠韧带、暴露胰腺,用1ml注射器将EGFP基因转染pBM-MSCs以 5×107的量多点注入胰腺被膜下,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2ml注射,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伤口以敷料覆盖,术后三日每日肌注庆大霉素16万U,术后猪无发生感染。
2.5.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检测
通过针刺猪尾尖取血测血糖,耳缘静脉抽血监测血胰岛素。血糖在移植后2个星期内每2天检测一次,移植后3-10星期内每3天检测一次。 血胰岛素水平每星期用ELISA法检测。
2.6.观察实验动物开始进食的时间
将食槽置入栏外,放入饲料和饮用水,链接响铃,以方便观察实验动物最初进食时间。
3.结果
3.1.MSCs培养纯化后流式细胞仪检测
MSCs不表达造血干细胞(HSC) 特有细胞表面分子 CD45- (3.4%), 表达的CD29+ (96.7%),CD44+ (96.5%), CD90+(99.3%)及CD106+ (88.3%),表明为MSCs。
3.2. MSCs 移植后糖尿病模型猪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检测
MSCs在糖尿病猪胰腺被膜下注射后,血糖及血浆胰岛素的变化效果描述如下图1、图2。胰腺被膜下多点注入MSCs移植4周后,是糖尿病猪的血糖逐渐下降至正常并趋于稳定,第8周左右基本正常。 同时,移植后的糖尿病猪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在移植4周后开始增加。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正常组和糖尿病组间、糖尿病组和移植二组间平均血糖和平均胰岛素的结果P
3.3. 单孔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首次进食时间的比较
采用随机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孔腹腔镜组和开腹组首次进食时间的比较结果P
4讨论:
关于干细胞的转分化情况仍然存在较多争议。最近的试验表明静脉注射MSCs有转分化为产胰岛素细胞的可行性[3-4],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其十分渺茫。虽然很多体外实验证明成体干细胞转分化为有分泌胰岛素功能的细胞的效率十分低且临床价值小。但在在我们的研究中,移植MSCs进入胰腺被膜下,4周后移植组的糖尿病症状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血糖逐渐恢复至正常。我们还发现受体的胰腺中有一些新生的胰岛样细胞团,而且这些新生胰岛样细胞从形态学上与正常胰岛十分类似。更重要的是,它们其中一些存在胰岛素和EGFP的共表达, 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有功能的胰岛细胞团,来源于移植入的MSCs。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断这些被移植的MSCs很可能促进了胰脏的微环境向有利于转分化的方向改变。在我们的之前研究中,实验动物采用鼠和家兔,也得出类似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完全经脐单孔法比较开服法而言,实验动物初次进食时间较短,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恢复较快。术后患者疼痛不仅给带来很大痛苦,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还可导致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延长术后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5]。手术易发生应激反应,这主要是机体的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大量释放,出现高分解代谢、产热和高血糖症[6],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对生理水平的胰岛素失去敏感性,产生胰岛素抵抗,术后高应激反应加重了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明显且不易控制。有文献表明肝脏在创伤和手术后加重机体对胰岛素低反应,主要为肝细胞表面IRS 和胞内IP3 通路活性下降[7-8],由于肝脏内不存在GLUT4 受体,研究证明因为肝脏加重胰岛素抵抗与外周有所不同,此通路易使IP3 通路反馈产生抑制,对血糖升高影响更明显且难以控制。所以,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对于减小术后的胰岛素抵抗,提高手术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在证明了糖尿病的胰腺微环境有利于MSCs向有功能的胰岛转分化被移植 MSCs 能下调受体胰腺的超敏反应的前提下。我们以猪作为实验的动物, 它有与人类的相似的解剖结构。如果人类的骨髓MSCs, 尤其来自糖尿病病人他们自己的MSCs 能被分离出来, 那么扩增并诱导MSCs并将其用单孔腹腔镜这种微创的方式移植入供体的胰腺(自体移植), 他们的高增值分化能力和无免疫排斥性以及低创伤的移植方式将会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Yang L, Li S, Hatch H, et al. In vitro trans-differentiation ofhepatic stem cells into pancreatic endocrine hormone-producing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8078-8083.
[2]Gettman MT, Box G, Averch T,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and 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heralding a new era in urology? Eur Urol 2008, 53(6): 1117–1120.
[3]Meenal Banerjeea, Anil Kumarb, Ramesh R. Bhonde, etal Reversal of experimental diabetes by multiple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328 (2005) 318–325
[4]Sumi S, Gu Y, Hiura A, etal.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for diabetes mellitus. Pancreas, 29 (2004) e85-89.
[5]沈曲,李峥. 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6,41( 11) : 1049 - 1051.
[6] Kain ZN, Zimolo Z, Heninger G. Leptin and the perioperative neuroendocrin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 (7):2438-2442.
篇2
大学生就业协议书范文一甲方:_________大学学生处
乙方(用人单位):_________
丙方(学生):_________
为保证就业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的合法权益,甲乙丙三方本着自愿合作的原则,经慎重协商,甲乙丙三方承认《_________大学大学生就业实习管理规定》对三方均有的约束力,并达成如下就业实习协议:
一、乙方要求甲方为其介绍丙方从事就业实习工作,其中
1.工作内容:_________
2.工作时间:_________
3.就业实习报酬和福利待遇:_________
二、在办理实习信息登记时,乙方在就业实习报酬外应向甲方支付管理费用_________元(即按实际聘用人数,每人管理费_________元或按学生酬金的_________%计)。管理费用于为丙方购买人身保险等。
三、乙方在丙方实习期间,不得无故克扣丙方的劳动报酬。无论乙方辞退或丙方辞职,乙方均需付足学生自劳动开始之日至离开之日的全部报酬。乙方有权根据其用工需要而终止与丙方实习用工关系,乙方终止用工关系需提前10天通知甲方、丙方。如丙方因无故离职,或因表现不佳被辞退,学校将按考勤等校规处理。
四、乙方在_________日以前,将丙方的报酬付给甲方,统一由甲方发放,乙方不直接与丙方发生经济关系。
五、丙方就业实习依法享受劳动保护,乙方不得安排丙方从事易对人体造成伤害或危险的特殊行业或专业的劳动及违法活动;乙方应对丙方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不得损害或变相损害丙方在劳动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否则,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负责。但是,甲方应为丙方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乙方对丙方的医疗不承担责任。在工作期间,乙方对丙方的故意行为造成的自身人身伤害事故不负责任。有关劳动保护的其他内容参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甲方是具体负责指导大学生就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工作中甲方教育丙方遵纪守法,执行用人单位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履行就业实习协议中的各项义务,如乙方与丙方发生纠纷,甲方主持调解双方的争议。在调解前,乙方或丙方不可申请仲裁和诉讼。
七、乙方有权与丙方签定有关知识产权、保密义务等协议。甲方督促丙方执行上述协议。
八、本协议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由甲方所在地法院管辖。
九、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丙方(签字):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大学生就业协议书范文二用人单位
培养单位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遵守的条款
第三条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权利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被了解方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不得弄虚作假。
第四条 《就业协议书》如增加其他约定条款,约定条款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规章的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声誉及合法权益。
第五条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就业协议的成立,有其他约定的,须在就业协议书中注明。例如:用人单位进人需要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的,应当在协议书中约定,核准后就业协议成立。
第六条 本协议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或盖章后生效,经学校鉴证登记后作为签发报到的依据。
第七条 本协议一式四份,毕业后、用人单位、毕业后所在学院和学校各一份。
双方协议的主要条款
第一条 本《就业协议书》适用于参加初次就业的普通高校(含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以及依照中国法律核准登记的外因公司、分支机构。
第二条 签订本就业协议应当遵守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名称 主管部门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人及电话 单位性质
档案接收 单位名称 邮政编码
详细地址
毕业生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学院 专业 政治面貌
学位类别 学历 培养方式
生源地 婚姻状况
联系方式
双方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毕业生工作的地点:
第二条 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
第三条 毕业生户口迁入地地址:
用人单位每月支付的劳动报酬是: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初次服务的期限是: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是否签订: 合同。
本协议是否需要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后成立
双方商定按下列步骤解决争议:
一、对本协议产生纠纷和争议的,协商解决。
二、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任何一方可向当地政府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申请调解。
三、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方违约向另一方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约定支付违约金的,违约金额最高不超过XX元。违约方应征得另一方的同意,另一方签字盖章后方可解除协议。
其他约定: 毕业生意见: 用人单位意见:
签字: 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意见:
篇3
法律学实习自我鉴定篇三本人于xx月日至xx日在xx法院实习。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工作,遵守上级指示。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xx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xx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XX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XX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gb50180-93强制性国家标准和〈〈XX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
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 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
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XX市公安局分局行政不作为案
本案案件由来:xx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雷管交给被告XX市公安局分局,要求其查出该雷管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雷管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雷管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
因本案尚未审结,故无法得知法院将会如何宣判。在此案中,通过了对此案原告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的了解,我感想颇多:表面看,原告是一个以收废品为生,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加强,法治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从深层次来看: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原告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不知道委托人,不知道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呈给合议庭,他甚至不知道公安局的行为在法律上叫“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安分局的行为明显已经构成行政不作为,因为保卫地方公共安全是公安系统的最基本行政职能,对于雷管这类严重危害到公民人身安全的危险物品,原告即使不提出请求,被告也应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查明其来源,消除安全隐患。由此案我看到了我国普法工作的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在xx大报告政府职能中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四:一起重婚案
本案中被告在已经结婚的情况下,通过欺诈骗婚与另一女性结婚。原告自诉其重婚。通过此案不由得联想起新实行的《婚姻登记条例》。新《婚姻登记条例》在简化婚姻登记程序,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婚姻的风险,一系列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政府和个人谁该承担婚姻风险?个人在婚姻风险中如何自我保护?政府又如何加强管理降低婚姻风险?我想,这些问题应该是新条例所做的改革出台后,作为法律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的案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近一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清卷、订卷、贴封条等工作具体操作细节;在实践巩固了一些司法文书如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换押证、上诉函、开庭公告、提押票、传票等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了一些具体的司法程序知识如: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庭审的简易程序、普通程序。
这次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说有些案件的审理是在学校不怎么讲到的。实习中所得到的经验是我今后工作不可缺少的,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让我对“法律”这个词有了不同的体会。借此机会向在实习过程中帮过我的人和在校的老师说一 声“谢谢”
看过法律学实习自我鉴定的人还看了:
1.法学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2.法学实习自我鉴定
3.法学实习鉴定报告
4.法学实习个人鉴定
5.法学实习鉴定报告(3)
篇4
关键词行政诉讼立案程序诉讼请求简易程序不作为
审理时限合议庭
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岳麓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及我的老师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
我的实习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和岳麓区人民法院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大量庭审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全过程,在一些案件的立案过程中我还担任了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并且对部分参与案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对立案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期间我主要对以下案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加了一些案件立案审判的过程,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73户居民诉市规划局侵犯其采光权、阳光权、通风权案
1:案件由来
73个原告认为市规划局规划的“亚大数码港”从占地面积到与居民住房间距都严重违反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违反〈〈*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且其通道与防火安全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多次请求政府协调未果后,向法院,要求撤销行政许可,赔偿用户损失。
2:案件主要辩论焦点
被告*市规划管理认为“亚大数码港”规划许可的审查核发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谁广泛征求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并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核发的,亚大数码港与其北侧的居民所住建筑的间距符合被告所提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对原告的合法权益并不构成损害。而且,规划管理局提供了相关证据证明“亚大数码港”不适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原判结果
合议庭经过多次合议讨论,做出判决:判定规划许可,驳回诉讼请求。本案是一个行政案件,通俗点就是民告官。通过对本案的审理,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行政诉讼原先要胜诉很难。如果有民告官的行政案件原告胜诉了,媒体都会以大力度报道,以此为典范。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应当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了,它就应该承担相关责任。中国的行政诉讼之所以原告难以胜诉,主要还是司法与行政还没有完全区别开来,相互制约,相互牵扯。权比法大,政策高于法律。所以才会有这种状况的出现。在本案中,我觉得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行政的影响:法院虽为司法机关,可其办公建筑用地、宿舍用地都得经规划局批准。
二:几起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简易程序在审理案件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案件案情清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岳麓区法院也属基层法院,符合简易程序的条件。在整个审理过程中,审理时限很短,而且感觉开庭审理只是走下过场,法官对于此案如何判早有结论。通过这几起适用简易程序的刑事案的审理,我看到虽然审理时限很短,必备的程序却很完备的,法院在这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另一方面了我认为法院在庭审制度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而且审理的环境还可以改进。
三:一收废品公民诉*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行政不作为案本案案件由来:2003年,本案的原告在清理从中南大学收购到的废品时被废品中掺杂的雷管炸掉右手掌,且右腿、右胸均因此雷管受伤,经签定为四级残疾。事发报案后他将余下雷管交给被告*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要求其查出该雷管出处,而被告称无法查出雷管出处。原告遂向法院提出诉讼,诉讼请求为要求被告给予原告一个关于雷管出处的明确的书面结论。因本案尚未审结,故无法得知法院将会如何宣判。在此案中,通过了对此案原告教育背景、文化水平的了解,我感想颇多:表面看,原告是一个以收废品为生,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说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加强,法治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从深层次来看: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原告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他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不知道委托人,不知道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呈给合议庭,他甚至不知道公安局的行为在法律上叫“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公安分局的行为明显已经构成行政不作为,因为保卫地方公共安全是公安系统的最基本行政职能,对于雷管这类严重危害到公民人身安全的危险物品,原告即使不提出请求,被告也应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查明其来源,消除安全隐患。由此案我看到了我国普法工作的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十六大报告政府职能中强调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四:一起重婚案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院实习
一、法学专业学生法院实习必要性
一般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至少需要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并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我国法学专业在开展第一课堂教学形式之外也在不断开拓第二课堂的领域:包括法律诊所(案件)、模拟法庭(仲裁、调解)、专业实习等内容。其中,法学专业实习是学生增强专业实践素养的重要途径。
法学专业实习单位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法院实习、检察院实习、政府机构实习、企事业单位实习、律师事务所实习。其中,法院实习在法学专业学生实习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人民法院(尤指基层人民法院)由于收案量多,审判压力重,实习生在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文案工作,该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法院实习了解法官的职业状态,增强职业体验,不断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
二、法院实习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因素――基础职业素养存在差异导致实习收获差异
笔者在2013年暑期通过对40名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本科生调查发现,30%的学生对法院实习的反映是“收获很大”,45%的学生对法院实习反映是“有收获,对未来规划有影响”,25%的学生对法院实习的反映是“没什么收获,对未来规划有一些影响”。
在付出同样时间的前提下,收获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因为实习学生之间的基础素养存在差异,实力较强院校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强烈,善于主动思考、提问,与法官沟通密切,自然收获的就更多。
据此可知,法学教育因材施教极其重要。法学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层次、能力进行实习管理和实习指导。否则,实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二)课程因素――第一课堂教学对学生第二课堂知识运用的影响
调查中,法官普遍表示有的学生不仅难以单独处理实际问题,而且与法官在学术方面的交流也非常少。从国内现有的本科法学教育来看,书本理论与知识应用的方法论乃至与实践基本处于脱节状态。一方面,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的机会。另一方面,有些本科阶段的法律课程安排也存在问题,前期课程一般为实体法,程序法在后期才有所接触,导致学生在书本知识与法律实务之间出现障碍。
(三)教师因素――指导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目前法学院的实习制度当中,指导教师能够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具体问题如下:1.指导教师的功能不明确。实践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法院实习的情况没有全面的掌握,无法给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改进意见。2.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联系不密切,交流不充分,实习基地也难以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现状及时、准确地反馈给老师。
三、法院实习制度设计
(一)加入实习筛选环节
笔者认为,加入实习人员筛选环节是必要的。一方面,应当初步筛选出重点实习基地以及下属的重点科室,缩减甚至消除硬件和教学质量条件低下的实习基地,加强与优秀实习指导厅室、教师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学院开展的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挑选出表现优异以及专业知识掌握基础相对牢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二)调整课程设置,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工作结合,打造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
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获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前提。因此,合理安排学生课程,为学生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极为重要。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在实习前期被安排的课程都为实体法,程序法鲜有涉及。这导致的实习问题有:一方面,由于同学们的自身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对法院安排的工作难以应对,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法院为提高工作效率便怠于教授相关知识。
笔者认为法学院对本科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点:1.针对一年级同学专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应当在控制开设课程数量的基础上着重开设基础课程以实现对法学专业的宏观把握;2.尽量将具有递进性或极大关联性的学科安排得紧密些,例如实体法与其相对应的程序法,使同学们充分掌握其相互关系,形成知识体系;3.针对二年级同学的实习安排调整现有的课程安排,更加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
(三)改良教师指导制度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善教师的指导方式:1、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奖励环节以形成鼓励机制,从源头上创造教师指导这一模式的活力;2、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为媒介的学院与实习基地、学院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机制。使教师掌握及时、准确的实习状况。
四、结论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制度改革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依然缓慢。为了更好培养法学专业的人才,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当重视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学生在法院系统实习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丛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3]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状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4]孔繁华.《法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争点在于该类实习生的身份界定,他们到底是属于学生还是劳动者? 显然,如果试图在劳动法律制度框架下实现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他们应当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这个问题在相关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与困惑。
学生与劳动者身份是否兼容
实习期间,由“实习生”这一特殊主体构成的法律关系是复杂的。该法律关系的主体牵涉到高校、实习单位、高校学生,内容上涉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客体包含实习生的行为、智力成果等。在缺乏相应规范支撑的情况下,对该类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和处理都还相对模糊,争议集中体现在对高校实习生之学生身份与劳动者身份之关系认知,理论上有“兼容说”和“不兼容说”两种对立的观点。
“身份不兼容说”的基本观点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学生而非劳动者身份,故高校实习生之权益受侵害不应简单纳入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而应寻求新的、多元化保护机制。该学说的主要依据是:
1.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实习本质上仍然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实习生所有的档案、户籍关系都在学校,其组织管理归学校,其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很难获得劳动者的身份。另外,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并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不属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2. 有学者通过对相关法规的解读认为,根据 1995 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2 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显然,劳动法强调的是因就业形成的劳动关系,实习只是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根本不可能视其为就业。据此,该学者认为“这从根本上排除了( 高校实习生) 适用劳动法的可能性”.
3. 另有学者基于劳动法律体系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劳动法包括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劳动合同制度、基准工资制度、休息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等。如果将全日制大学生也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势必牵涉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将大学生纳入并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现行各劳动法律规范也都没有将学生纳入进来的考虑。④“身份不兼容说”从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出发,从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保障措施等若干方面,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学生身份”而非“劳动者”身份,大学生因其主体资格的特殊性无法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除通过传统的民法规范,例如违约、侵权的路径进行保护外,可采取的措施还有: 尽快出台规范高校实习生的单行法规; 地方教育部门应履行职责,督促实习协议的签署; 推行责任保险。⑤持该学说的学者还认为,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实习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建议等。⑥与“身份不兼容说”相对应的是“身份兼容说”,持该学说的学者们从宪法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劳动者”身份。其主要观点是: 1. 有学者从宪法确认公民劳动权的角度、平等权、大学生弱势群体地位以及利益冲突平衡等角度出发,阐述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合理性。⑦该观点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不应存在障碍,高校实习生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与其他劳动者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其在校生的身份在劳动法律的具体适用上存在特殊性。
2. 有学者根据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分析认为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年龄条件,即最低就业年龄为 16 周岁; 二是具备劳动能力条件。我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明显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满足最低就业年龄 16 周岁的要求; 从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来看,也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而且,前述《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下称《若干意见》) 第 12 条并未排除大学生适用劳动法律规范。“高校学生实习”不视为就业,只是表明其在法律上不视为“就业”,因为客观情况特殊,或者在立法时不便于法律调整,从而将大学生的实习行为调整为暂不由劳动法规范的状态。规则条文中“不视为”、“可以不”等表述,均预留了未来可以立法补充的空白。
3. 另有学者分析《劳动法》第 2 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认为该条表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把学生排除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中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依据《若干意见》拒绝给学生以保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而且《若干意见》颁行于 1995 年,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已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符,应进行适当调整。
4.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 年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 1 条的规定,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分析,高校实习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符合“从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已经具备了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实习生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理论上的争议必然反映到法律实践之中。尽管高校实习生权益侵害案并未多见于法院审理,但有限的法律文书,既真实反映了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困境,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司法实践对其身份认定的基本态度,并且,高校实习生身份分类识别的解决思路渐行渐近。
2007 年发生的郭懿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益丰公司案)和 2009 年审理的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恒紫金公司案),均历经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对高校实习生身份识别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述两案对高校未毕业学生的工作身份在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中均经历了几乎一致的劳动者身份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最终其劳动者身份得以肯定,法院文书中体现的理由是:
1. 劳动者主体合格。实习生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第四条,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故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其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群体。
2. 签订劳动合同或存在事实劳动合同。实习生均按照规定或约定内容为相应公司付出劳动,公司向其支付劳动报酬,并进行管理,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3. 明确了在单位的具体岗位和职责,劳动时间也是确定的,不是单纯的大学生兼职或学习劳动技能。
4. 两案中的高校学生均明确表示了就业求职的意向,并得到了相关公司的认可。这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胁迫等情形,也没有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双方利益也不存在重大失衡,不应视为显失公平。 但是,前述两案中的仲裁文书均表明,未取得毕业证的在校生,未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历证明,在校期间到公司从事工作,仅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不是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建立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该仲裁意见虽然最终经法院审判得以纠正,但其反映的对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分类识别的思路值得借鉴。
前案表明,即将毕业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合同约定付出劳动; 用人单位在明知求职者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并向其发放劳动报酬的,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前述案件具备的劳动者身份确认条件,应当客观地认识“实习”的一般含义。一般认为,实习是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辞海》中将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之一来解释。2007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中也明确了实习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所以,本文认为,为此要明确特定的高校实习生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基本条件,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也应当得到保护,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概言之,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应考察其实习目的及具体实习行为的实质,将其身份识别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并构建相应的二元法律结构。
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二元法律构造
正确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定位,需要恰当厘清高校实习生的行为演化。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实习是学习的延续,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工作经历,往往难以达到熟练员工的程度,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实习已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同时,当今的大学培养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已初步具备合格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以实习的名义低成本地使用在校学生已被很多企业乐此不疲地采用,实习生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客观上,实习生越来越接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需要恰当的解释方法,形成合理的法律构造,以保护高校实习生合法权益,并兼顾用工企业的利益。法律保护的二元构造可对权利的“侵害或限制之间达到衡平性的目的”.
目光在事实与法律规范间“来回穿梭”是法律适用的普遍特征。
其中的法律解释应遵循使法律适应时代精神的客观目的标准,一是需要以“法的客观目的,如平等保障、公正裁决、根据最佳地考虑现有利益的原则对规则进行‘衡量’”; 二是应推动任何法律都追求“‘符合实质的’规则”.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特点,需要立基于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具体情形,并通过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得以实现。
在符合年龄等条件的基础上,实习生能否具备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本质上是由其行为内容决定的,也反映了用工单位和实习生的实习目的,当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得到细致分析,实习生的身份归属将逐渐清晰。
前文郭懿诉益丰公司具有一定的标本效应。作为高校实习生的郭懿在实习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郭懿自身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作为药学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与用工单位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专业上是相适应的,也有证据表明,益丰公司是以招聘员工的名义使用实习生的,郭懿也明确表达了求职的愿望,故从双方而言,求职作为实习的目的是清晰的,这样的实习可以认为就是入职前的培训。
二是郭懿与益丰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合同横跨郭懿的实习期及毕业后,明确规定了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内容。裁判文书中亦未见对郭懿劳动能力、劳动事项等方面的否定性评价,故可认为这种情形下,实习生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实习生都符合前案郭懿所具备的特点,故统一判断其劳动者身份存在障碍。客观地说,不应对所有实习生都一味坚持其符合现行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这也是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
“利益衡量”作为法学思考方法,以价值相对主义为基础,注重双方具体利益的比较。利益衡量论的首倡者加藤一郎教授指出,“对于具体情形,究竟应注重甲的利益,或是应注重乙的利益,进行各种各样细致的利益衡量以后,作为综合判断可能会认定甲( 或乙) 获胜。”
法的价值实际上是法所蕴涵的目的和使命,是人类、立法者认为法律能够体现、能够承载、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或者追求。在所有法的价值中凸显着多方面的意义,体现了法的基本精神、法的终极使命、法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决定着法的作用。
最终,法律落实到对权利、义务的调整。衡量高校实习生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并非仅指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而是指其应有法所保护的权益,当然,二者的现实利益也是应当考虑的一个部分。前文指出,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否认实习中很强的学习成分,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操作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还承担实习费用、有些还支付实习工资,故一味强调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可能会伤及企业的利益,间接地也会减少高校学生的实习机会,最终伤害的也是高校学生的利益。
所以,就解决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路径而言,有观点提出应采取平衡性保护的方针,既体现大学生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应有的利益,又不加重企业的负担,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既要明确高校在大学生维权中的责任和义务,转变高校对于大学生实习的认识,明确目标和定位,又要使用人单位认清人力资源的价值,切实负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在大学生权益受损时因归责不当导致无人负责的消极结果。
故而,本文提出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应采二元法律构造,正是基于利益衡量的考量。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进行二元法律构造设计,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归属进行区分,划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两类,并分别纳入不同的法律保护范畴。将高校实习生区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其标准主要是考察实习协议、实习目的以及具体的实习工作。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时候,实习生对企业的贡献并不弱于正式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应倾向于对高校实习生的保护,认可其劳动者的身份。有调查表明,无论是高校推荐的实习单位还是大学生个人联系的实习单位,高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极少约定实习期间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权益问题,这也为后来引起争议留下隐患。现实中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智力成果并不少,例如编写的软件、做出的发明创造等。只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是因为大学生处于劣势无法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导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突显。
此类情形下,一旦产生与高校实习生相关的劳动权益纠纷,应认可其劳动者身份,这也符合权益保护倾向于弱者的法解释原则。将高校实习生身份归属分类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系基于实习生的实际工作内容而定。对于“劳动者”显然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而对于“准劳动者”,则需要借助劳动法的理念,通过相关政策关注并以细致的实习协议予以保护。“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权利的保障只有依赖于法律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所以,从维护劳动力市场有序这个角度出发,
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规章以及高校构建的实习协调平台应该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发挥法律的“护航”作用。 1. 地方政府颁行规范性文件扶持高校学生实习,广东省 2010 年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2010 年 3 月 1 日施行)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实学生,《条例》本着学校组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 3 条) ,突出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全社会保障学生实习的责任,且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先前的社会责任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 第 8 条) .《条例》的另一突破是采取措施缓解企事业单位组织实习的经济压力( 第 6 条和第 5 章) ,从而激发其接收实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就反对将大学生认定为劳动者的观点而言,其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制度上的激励时,就容易形成企业和实习生双赢的局面。
篇7
关键词:实习生 劳动者 劳动法
2006年2月,江苏省海门市一家空调设备公司招聘一名办公室文员。
即将从某高校毕业的陈某持学院发给的《2006届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连同面试资料一并递交公司,经面试后获得签约资格。2006年2月27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协议书》,约定:陈某担任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为一年,从2006年2月27日起至2007年2月27日止;试用期三个月,从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试用期月薪为500元;试用期满后,按照陈某的具体情况评定职务确定月薪。
2006年4月21日,陈某上班途中遇到交通事故,伤愈后,陈某多次与公司交涉,认为双方既然签订了劳动合同,就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但遭到公司的拒绝。随后,陈某向海门市劳动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公司知道后,也于同日想当地劳动仲裁部门提出仲裁申请,认为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未在校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要求双方劳动合同无效。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之后作出裁决:陈某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为在校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因此支持公司的请求,认定双方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书》无效。
陈某不服,向法院提讼。一审法院认为本案的焦点在于:原告陈某是否具备劳动主体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是否有效。
一审法院的判决认为:原告陈某已年满18周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其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也非《劳动法》规定排除适用的对象。而且,陈某在求职时并没有向公司隐瞒其是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公司也审核通过,方才录用。双方所达成的劳动合同,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威胁等情形,也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的规定,因此,法院支持原告陈某的主张。
公司不服,遂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同样认为原告陈某的在校大学生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并不冲突,完全具有劳动者资格,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也有效。二审法院审理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文要讨论的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选定工作单位后,为了将来能在该单位继续工作而提前进入该单位实习,以求缩短毕业后的试用期,尽早成为该单位的正式员工。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一刀切,认定即将毕业的大学实习生也不是"劳动者"?
一、关于"劳动者"的法律概念
《劳动法》第十五条有一条关于劳动者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凡是十六周岁以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劳动者,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劳动法》第二条中规定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也只是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这两部法律没有从正面明确清楚地定义"劳动者"的概念,而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界定劳动关系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义务劳动。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从该法条中可以看出,国家提倡和鼓励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劳动。但也很遗憾,我们并没有从法条中看到对于"劳动者"资格的界定。
二、关于"劳动者"的学术定义
长久以来,对于如何明确定义"劳动者"的概念和范围,劳动法学界始终存在着众多分歧。
关怀先生主编的《劳动法学》中,对"劳动者"的定义为"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同时还对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下了定义。
董保华教授在《"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中写到:"劳动者是指,与劳动力使用者相对应的一方主体,是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
还有的学者试图从"劳动关系"入手来分析和界定劳动者的概念。学界虽然对"劳动者"的概念没有统一,但是综合学者给出的定义,劳动者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达到法定年龄;(二)具有劳动能力条件;(三)具有人格从属性。
即将毕业的在校实习生很明显符合上述特征。
三、将毕业实习生是否属于劳动者
在本案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中,认为在校大学生不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言下之意便是认为在校学生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是相冲突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我国《劳动法》规定,只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同时符合法律规定才能被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而在校大学生并不符合劳动者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他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不在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内。
而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在校大学生的身份与劳动者的身份并不相冲突。理由是:宪法明确确认了公民的劳动权,所有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劳动者。因此,只要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也可以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笔者认同二审法院的观点,认为在校生同样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首先,《劳动法》中关于劳动者年龄的禁止性规定,一般的在校学生都已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成为劳动者的资格。法律也没有规定在作为学生的同时,不能成为劳动者,这两个身份之间可以并存,而非必然排斥和冲突。
其次,在校生实习,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在校生实习是为了缩短实习的期限,在毕业时便能成为公司的正式职员。无论从主观目的上来讲,还是从客观行为上来讲,在校生实习是确实地向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以谋生之用,而用人单位也在接受在校生提供的劳动的同时,支付其报酬。可能这报酬很少甚至可能没有报酬,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实习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未颁布前,已经构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而自2007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自用人单位用工之日起便成立劳动关系。所以,在校学生实习自其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便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应当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的保护。
《劳动法》第二条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也给出一个信息,即界定劳动者身份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在校学生以其智慧和体力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接受并支付报酬,事实上形成了劳动关系。应当受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董保华:《"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翟剑:《论搞高校学生兼职的劳动法律保护》,武汉大学硕士学位沦为,2008年。
[3]曹培东、李文亚:《论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多重性--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受到意外伤害展开》,《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6期。
[4]黎建飞、欧阳晓娴:《在校生实习的权益保护》,《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1期。
篇8
编 号: 版本号:a/o 流水号:
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甲方)和 (以下简称乙方),就甲方 名学生(以下简称实习学生(具体实习学生名单见附件))就业实习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一、应乙方要求,经乙方考核通过,甲方实习名学生到乙方实习,实习地点位
于: ;实习内容为: ,实习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乙方为甲方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实习期间与甲方一起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就业实习。
三、乙方应按照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安排实习学生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不得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与其专业、年龄、身体状况等不相适应的工作。
四、乙方为实习学生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件、安全、卫生设施等,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为确保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实习学生,乙方不得安排其上岗作业。
五、为完成实习和工作任务,乙方负责安排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有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生产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培训。
六、上岗实习期间,乙方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国家政策直接向实习学生支付实习补贴 元/月,并按公司规定支付相关奖金和加班费用等。
七、甲方负责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上《学生实习责任险》。如有未上保险者乙方有权将其退回甲方。
八、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应遵守乙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的实习学生乙方应向甲方提出书面意见,由双方协商决定处理办法,若共同决定将实习学生退回的,乙方可将其退回。实习期间甲方如需学生回校需提前三日告之乙方,乙方保证实习学生在规定期间内顺利返校。
九、乙方如发现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不适合乙方工作,乙方可于本协议有效期内书面通知甲方,由双方协商确定对该实习学生的处理意见。
十、对于在实习期间因工负伤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十一、实习期满,本协议自动失效,实习学生不再视为本协议约定的实习学生,甲方无须承担协议约定的相关义务,并由乙方与实习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对经乙方录用者,由乙方与录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另行签订劳动合同书以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十二、本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对上述任何条款的不当履行,均视为对本协议的违约,如给守约方造成损失的,违约方应赔偿其损失。
十三、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四、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十五、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附件《实习学生名单》
甲方负责人 乙方负责人
(公章) (公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篇9
我叫***,是学校***系的一名学生,今年,我实习工作的地点是****律师事务所,在***律师事务所中,我进行了为期**个月的实习工作。这次毕业实习让我感觉到很充实、很专业、很愉快。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给我带来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也对我以后的发展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此我首先要非常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实习单位,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提高了自信,这次在珠海中晟律师事务的实习,本人觉得是十分的充实,同时学习到的东西也是十分的实在和实用的。这次实习过程中,大量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也学习着写了一些常用的法律文书,如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意见、律师函、所函、公司员工制度、合同书等等。虽然大学选修课里面也开了司法文书的课程,但是在现实的运用中,是大大的不足的。由于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性,因此在学习的课程中容易被导师的教学重点所误导,在学习写法律文书的过程的注重关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关的法律文书,而某程度上疏忽了对普通法律事务的法律文书的书写。但是,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实习辅导的律师经过认真的、负责的、耐心的指导,让我从新学习这些法律文书的书写,如法律文书的格式、表达、侧重点等方面。
书写相关的法律文书外,我还跟随律师一同去人民法院听庭审,听完庭审后再写意见。不仅锻炼了我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让我切实的感受什么叫庭审。学习诉讼法的时候虽然都已经学习过整个庭审的过程,但是书本上的东西总是抽象、难理解、难想象的。而跟随律师去听庭审让我更清楚了解律师在庭审中、整个案件的流程中处于一个什么的角色、地位,处理什么样的事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总的来说,是让我认识到律师在诉讼过程中起的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作为学习法律的人来说,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职业,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次的实习让我从新认识一类人——律师。在社会中、生活中、学校中、家庭中对律师这个职业有着不理性、不全面的了解,甚至而已说是偏见的理解。这样错误的了解不仅仅是我自己,同时社会、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偏见。如果这次不去中晟律师事务所实习的话,估计这个错误的认识很可能一直伴随着我。
除此以外,我的工作还包括大量的案卷的整理和装订。每个单位都有关于案件的整理装订的问题,不过这次的整理装订工作显得特别的认真。因为一直在书写着各样的法律文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整理装订的案卷材料中,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的过程,其中的材料就是我们书写的范本,学习的模板。而大量枯燥的整理装订过程中,还很好的培养了我的耐性和细心。律所里面人员的耐心教导和帮助,让我这次的实习过的相当的充实和愉快,并且让我很好的了解律师行业的文化,律师职业的其他具体情况。
本次的实习的不足和改进的地方我觉得有很多。首先,让我觉得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就是本次的毕业实习过程中,由于我出水痘生病在家修养十天,致使感觉这次的毕业实习有所不完整。其次,书写法律文书过程中让我了解到自己在表达方面的缺陷、薄弱,写其他法律文书的过程中考虑的不全面、不周到。最后还有在整理装订案卷的过程中仍缺乏耐性和细致。这几个方面我觉得仍是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最后,在这里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实习单位,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薛老师,感谢中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特别是刘建丰律师、刘宇扬律师、黎晓军律师、汤惠萍律师、罗霞等,谢谢他们的耐心教导和实习过程中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次的毕业实习带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也是作为法学人一个新的理想的开始。
篇10
【关键词】法科学生 毕业实习 实习课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12-03
法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法学理论以及法律规范都是源自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思考、规范和调整的需要,同时,法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实践如同医科学生需要接触临床实习一样重要。所以,几乎所有的法学院校都在理论教学之外都设有实践环节的内容,具体包括教学实践、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然而,当前我国法科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盲目性和学校监管不力等问题,造成学生毕业实习效果不佳,对社会问题的疏离和隔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对我国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现状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法律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课题化实习实现毕业实习目标明确化、实习指导导师化、实习流程可控化,从而提高法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实效,使实习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实习,通过问题认识社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和法理。为此,笔者及所在的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法科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考察和探索尝试,现将成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供大家点评指正。
一、法科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一)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形式化现象严重
从法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看,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很多学生没有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真正去参与实习。由于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个学期,因此,很多学生把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用来准备司法考试、复习考研或者准备托福、GRE外语考试,或者用于准备国家级或省级的公务员考试,或者其他各种类型的入职考试。虽然最终所有的学生都在实习鉴定表上反映其是在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但是经过与学生深入的调查了解后,这其中大约有近八成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实习,而只是找人在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一栏盖了一个公章而已。当然这和当前法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实习的目标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监管不力以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安排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通过与真正参加了毕业实习的同学进行座谈,了解到他们对实习的看法是不明所以或者只是为了体验一下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例如,他们反映,选择实习单位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仅仅考虑了住宿、交通的便利,而选择了回家实习;有的因为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专业方向,哪里有熟人就去哪里实习。只有个别学生是结合自己的毕业工作意向选择去律所或者法院等机关实习。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期间,他们从事的具体实习工作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和程式化,如负责整理案卷、文件,做一些打字、复印的工作,跟随律师、法官接待当事人,随案旁听庭审,有些甚至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就带着司法考试的书或者其他备考的书在实习单位看书复习。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也缺乏求解某一类法律问题的动因和压力,实习流程变得十分随意,收获也就比较零散,对提高学生法律技能的实践意义较低。事实上,一方面,很多学生对法律实务工作感觉不甚了解,也有了解的愿望,但是却不知如何去了解和深入,缺乏计划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在真正的毕业实习中因为没有带着问题和计划去实习,所以往往是在实习单位遇到什么事情就随机辅地干一些事情,找不到获取有效实践经验的机会和途径。
(三)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指导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虽然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也有多年联系的固定实习基地,但是现在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基本上以自主选择、联系为主。在选择实习单位、确定实习内容方面,就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学生实习情况而言,还缺乏严格、有效的申请、指导、审核、监管和反馈机制,整个实习过程最终只落实到一个实习鉴定表和一本实习日志作为全部实习内容的呈现上。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到实习单位实习,实习工作内容如何,实习单位真实的反馈如何并没有学院与实习单位真正核实和确认,实习中指导教师也很少与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仅凭一份纸质的鉴定表和实习日志的证明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例如,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明确要求实习单位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
由于实习中存在以上形式化、盲目性以及指导和监管不力等种种问题,导致一些法科专业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认识或认识浅陋,缺乏对我国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经验的实际认知和真切体会。苏力老师曾撰文指出,当代法学教育的两项根本任务,一是培养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二是建立法科学生对我法律制度、法治实践经验的认同和确信。中国的问题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法律人才应该了解并关注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经验,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固然是高屋建瓴,但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能缺少对中国智识体系的确信和依凭。虽然经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参与和实训,但是学生对所学法学理论知识的实践现状与具体应用没有形象的感知和具体的领会,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与社会实际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缺乏认知,因此,他们对许多法律问题的认识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有空中架屋、隔靴搔痒之感。于是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们往往表现出选题盲目、问题意识差、与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疏离和差距等问题;而在毕业工作之后,也会感觉到入职适应的困难和处理应对实际问题时的盲目和被动。
二、法科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课题化的具体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课题化实习的设想,实施方案的核心举措包括:
(一)毕业实习导师化
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学院实习导师的安排情况,通过学生自由选择和师生互选,为毕业实习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因此也可以结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来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也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选题、调研、资料收集等工作结合进行。
(二)毕业实习课题化
毕业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根据实习指导教师的建议,与教师商定毕业实习选题。实习课题业可以根据学生在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UIT项目、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社会热点问题、部分地方的典型问题、毕业论文选题等来确定。确定实习选题后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单位,如关于诉讼程序方面的选题可以考虑在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实习,与经济法有关的选题可以选择到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实习,与行政执法等有关的选题可以选择行政机关去实习,与农村问题相关的选择去乡政府、村委会等实习,与仲裁有关的可以选择去仲裁委实习,与行政处罚、刑罚行刑有关的课题可以选择到戒毒所、看守所、监狱、社区矫正机构等实习。确定实习导师、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后,学生需提交实习计划和实习申请,实习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学生毕业实习督导工作的辅导员、分团委书记等要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明确实习要求、并确定实习单位实习期间具体的联系人或负责人,最终由学院签署是否同意实习申请的意见,学生才可以带着学院准许实习的函件前往实习单位。
(三)毕业实习内容明确化
确定实习课题,计划好实习流程之后,实习工作就相对具体而明确,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计划也好安排具体的实习工作,或者为学生的实习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便利,如学生针对性地对某一类案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关注和了解,进行查阅、走访、调研、统计等工作,掌握了解某一社会问题、法律制度的现状、获得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遇到不解的问题可以与学院的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确定的联系人进行交流和咨询,就实习选题获得亲历性的感知和认识。如笔者在第一次课题化实验中曾指导学生对几个县的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过调研、统计和走访,最终他们不仅获得了具体的数据,而且也对我国当前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面临的问题、实际矫正举措的效果和得失有了较为扎实和客观真实的了解和认识。
三、法科专业本科学生课题化实习的尝试与探索
课题组利用主持校级教研课题――法科学生毕业实习课题化的设想和实践思路的机会,2013年12月份在2014届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毕业生中选择了两组有参与课题化实习愿望并有具体课题研究意向的学生,并针对性地由他们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或论文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在研课题对学生的实习课题和毕业实习过程进行了相应指导,进行了毕业课题化实习的第一次尝试。实习结束后课题组教师对参与毕业课题化实习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回访和交流,形成了第一份课题化实习的汇总材料。2015年12月份又在2015届毕业生中选取了两组毕业生参加课题化实习尝试,毕业实习结束后,对该次参与课题化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实施情况也进行了分析汇总。根据以上两次的课题化实习的实施情况和参与课题化实习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课题完成情况的反馈,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回访,同时结合师生对毕业实习指导情况和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就课题化实习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评估,对其中采用的方法、指导思路和适合的课题类别以及必要的条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法科专业本科学生课题化实习实践评析
(一)实习课题的选取应具有一定实践性和社会基础
通过在两届毕业生中选取的四组同学参加课题化实习,共有4名教师参加了课题化实习的指导,课题来源以教师在研课题为主,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最终的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其中比较典型和成功的选题有“XY县社区矫正调研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以PY县西王智村为研究个案”、“关于CZ市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情况调查分析”、“TY市两级法院危险驾驶罪案件的调研与分析”,其中也有课题不拘泥于调研的视角,还包括理论研究与调研相结合的课题“小产权房合法化研究”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等课题。但是太理论化缺乏实践基础的课题效果欠佳,如“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构建”、“房产税初探”这些选题,由于受课题本身尚无具体实践性依据和实习单位也缺乏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等影响,最终的实习成果对课题的完成并无太大的意义。
(二)课题化实习中具体实习方法的指导尚欠缺
在课题化实习中往往需要进行相关案件的调取、整理和归纳,相关数据的统计、人员的走访、调查问卷的发放,数据的分析等,从中发现指导教师和同学们都比较缺乏社会学分析的方法和一些统计学科的理论。作为法学学科今后应该考虑开设与此相关的一些课程。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在研究生教学中已经开设了社会方法论这一门课程,显然本科教学也很必要。
(三)毕业实习的制度化
由于学院目前的实习流程还没有关于课题化和实习指导教师选定以及实习申请和监管的相关制度,所以课题试行的这两年中,需要课题组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课题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选题。但是这些参加课题尝试的指导教师都是论文指导教师或者自愿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而不全是学院确定的实习指导教师。未来如果课题化实习的制度能够得以推行还需要学院改革实习制度,尤其是改变以往的实习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同时将毕业实习的申请、审核、监管、回访与考核都制度化,从而有章可循。对于其中认真参加实习、课题完成情况好、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反馈好的学生应评定为优秀,对于没有参与实习,甚至弄虚作假的应进行劝诫和督促,在毕业生中逐渐树立严肃对待毕业实习的风气和认真规划毕业实习的优良传统,使毕业实习环节真正能够成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和法理的通道,借此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安宁.试论我国目前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张胜先.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4)
[3]高晋康,杨春禧,.法学专业本科实习的检讨与实践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院庭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