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为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明行为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明行为教育

篇1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对策

一、文明及文明行为的内涵

“文明”词义丰富,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国家。这里讨论的文明是指一切符合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具体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人类行为中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要求,也是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具体的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宴请文明、乘车文明、观众文明、旅游文明、卫生文明、购物文明、走路行车文明、爱护公物文明、待客文明、民俗文明、公共活动文明、安全文明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上。思想意识指导和决定具体行为,具体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那么,文明意识指导着文明行为,文明行为是文明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在表现。个人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个人文明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涵养,也是国民整体素养的一个缩影。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道德教育的成效。为此,高校规范学生行为应从增强其文明意识入手,树立文明行为标杆,对学生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

笔者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现状,以问卷形式,随机抽查了本校102名在读留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留学生在公共场所的个人文明行为得当性及个人对文明行为教育的看法。问卷按个人文明行为影响范围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调查留学生在宿舍里、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文明行为情况。所调查的留学生不文明行为中,在宿舍里,8%的学生曾在他人休息或学习时高声说话或大声放音乐等,14%和22%的学生分别有过浪费水电和食物的行为,4%的学生在宿舍养宠物,8%的学生曾高空置物;在校内20%的学生有过开会、上课或参加集体活动迟到的行为,4%的学生曾有过不与教师打招呼的行为,13%的学生上课接听手机或大声喧哗,8%的学生在图书馆穿拖鞋;在校外,9%的学生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9%的学生曾电动车超速行驶,15%的学生曾闯红灯或逆行,5%的学生曾乱停乱放车辆,4%的学生曾随地吐痰,6%的学生曾乱扔垃圾,4%的学生曾随地大小便,4%的学生曾乱贴广告、乱涂乱画,6%的学生曾插队,30%的学生曾公车上不让座,9%的学生曾捡到他人物品不归还,13%的学生曾不经他人同意拍照,7%的学生曾攀爬栏杆和树木,1%的学生曾破坏公共设施,4%的学生曾破坏花草树木和在禁烟区吸烟,21%的学生曾不帮助老弱病残孕等不方便人士。每项调查内容里,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不文明行为。

三、来华留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自身的原因

其一,有的留学生在本国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来到中国后仍然我行我素,保持原有的不良言行习惯;其二,有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无人管束,不能自我约束,随心所欲;其三,由于文化差异,有的留学生崇尚个人自由,缺乏集体观念等。以上留学生自身的各种问题都会暴露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出现各种不文明行为。

(二)校园不文明行为的

“榜样”作用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和家长崇尚成绩第一,忽视道德教育,使中国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文明言行,像浪费水电、纸张和粮食,随地吐痰的情况随处可见,甚至有的教师也存在不文明行为,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给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为留学生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三)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影响

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文明行为方面的缺失,处罚不文明行为力度不强,导致公共场所有不少不文明行为存在,如随地扔垃圾、禁烟区吸烟及闯红灯等。社会风气及传媒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里所居住的人,留学生难免会效仿城市里的所见所闻,成为所谓的“中国通”。

(四)留学生的文明意识与行为教育缺失

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63%的留学生承认在母语国常被教育要讲礼貌和注意自身的言行,71%的留学生觉得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只有46%的留学生来中国以后受到过文明行为教育并觉得有用,有一半以上的留学生来中国后并未受到文明行为教育同时觉得文明行为教育无实际意义。留学生在母语国虽然受到了文明行为教育,但是如果中国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如下课不随手关灯关空调等,留学生平时又受到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贵宾待遇,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不注意自身行为了。

四、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意义

(一)校园维稳的需要

文明言行是人际关系的剂,缺乏了这种剂可能就会因不礼貌的言行而激起矛盾。如本校一名泰国学生因想阻止一名中国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的行为,而被一个中国学生暴打,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又如,同寝室的两个留学生,一个在休息,另一个大声放音乐,两人争执不下,导致发生口角。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各自习惯可能大相径庭,如果不学会礼让、包容及交际技巧,像以上这样的摩擦随时都会发生,无疑会破坏校园和谐、团结气氛,不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市民的文明言行是城市文明的基石,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每个市民在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的监督和制约下,注意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否则每个人因只顾自身的方便而给他人造成了影响,无法与他人友善相处,进而有碍于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试想,市民不讲卫生,随地扔垃圾、吐痰,即使满大街的清洁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也难以维护城市的清洁形象;同样,来华留学生在校内外的公共场合里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等也会成为创建文明城市中不和谐的行为,这既影响他人,也有损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形象。(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家教育部为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化对本科人才教育改革,强调全面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教[1998]2号)。教育部针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不仅是中国学生应该加强的方面,同时也适用于来华留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留学生没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再高也不能服务于国人。留学生教育越是重视文明修养,越能提高其行为的文明性,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排斥外来文化、无法融入集体、无法入乡随俗等问题,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观念。

(四)持续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所应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任何一个留学生走到任一国家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资源都不是哪个国家的,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因此,保护地球资源是任何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应培养来华留学生自觉节约水电、保护动植物、保护文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氛围。

(五)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行为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高校担负着育人的职责,培养的留学生将来应是他们国家的栋梁,综合素养在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培养留学生综合素养从规范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言行开始,逐步习惯于文明言行。(六)来华留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大部分来华学习专业的留学生年龄在17—24岁,正值青年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观树立的关键阶段。尽管他们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应有对人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会以中庸之道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尤其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高校应在这个年龄阶段,对留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其文明行为,这会对他们今后的意识和行为影响深远。

五、加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道德文明相关法律法规教育

留学生在入学时,高校可以整理中国和地方道德文明相关的法律法规告知他们,尤其是与其生活学习相关的文明行为规范;通过在校内粘贴的图册、宣传画,留学生能经常耳染目睹;还可以通过文明行为评选,在全校师生中树立校园文明行为榜样;同时也要曝光各类不文明行为,留学生能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增强荣辱感。

(二)利用网络宣传与交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的作用,组织关于文明行为的评选、演讲等各种践行活动;留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网上了解留学生思想动向,与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

(三)完善国家和地方立法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规范中国公民出游行为,重视个人或国家在他人或他国的形象。国家2012年首次在《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中提出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此后各地都出台在公共场所禁烟的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社会文明行为的规范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过程中,逐步规范市民行为。留学生在就读的城市里感受到市民的文明举止,也会自觉遵守规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来华留学生文明行为教育应重视其践行的有效性,文明行为应成为留学生们的自觉习惯。高校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留学生,在国际上传播文明有礼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学院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鹏程.大学生不文明现象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闫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4]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5]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宋正富.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

[7]杜钢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8]吴亚君,辛瑟•克拉克,付伟等.高校护生不文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文明修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53-0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主阵地、主渠道。因为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与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思想,言行、举止及其人格魅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影响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家庭因素

在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与低,家长认识水平的深浅都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带来极大的影响。

1、家长重智育,淡化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子女的智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对子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忽视。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子女文明礼貌行为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修养是今后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文基础。在有些家长眼中唯成绩是论,唯分数是论,总认为子女只要学业成绩优秀就百事大吉,对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对基本的文明礼仪行为从来不去教育,总觉得这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2、家庭教育认识和教育方法上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误和认识上的不足,会使孩子文明礼仪意识淡化,甚至出现扭曲。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脆弱任性,影响到在学生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学生中人际交往时的不文明行为,或与人冷漠隔离,轻则与人易发生冲突,重则造成不合群,从而影响孩子的归属感淡化,人格发展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分分计较,对子女抱有不切合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子女文明礼仪行为教育的淡化,导致孩子成了考分机器,成了书呆子,由于文明礼仪行为的缺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处处碰壁,从而使子女的身心感受到极大的压抑。

3、家长自我行为的过失,给子女的文明礼仪行为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就会直接把在社会上受到的不顺心和困惑带到家庭,经常把子女作发泄怨气的出气筒,常常为某一件小事就迁怒于孩子甚至粗暴殴打孩子;有的家长整天无所事事,打麻将、赌博,对子女不管不问,影响了子女的情绪和品行等等。家长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和发泄情绪,势必影响子女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是大势所趋。家庭教育中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让子女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容气”等礼貌用语。其实咱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在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你的影响。

2、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尊敬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家庭这个环境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最好的东西都是无条件地给予孩子,而忽略了好的东西应该和家人一起分享,导致孩子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父母辛辛苦苦给予的一切也都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不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别说尊敬长辈了。并且父母应该做好尊敬长辈的榜样。

3、教育孩子要有责任感,要有感恩心

其实责任感与感恩之心都是一个人人文素养境界较高的表现,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今年7月23日早晨上海东方卫视就播出网络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对高考“怪人”张空谷的心理诊断。陶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由于张空谷平时连父母为其服务包括洗衣、做饭从来不怀感激之心,从来都认为他们是应理该当的,也就是说张空谷无感恩之心,是其症结所在;从来不认为他读书追求的目标、责任所在;由于无责任感,因此读书生活无目标无理想,整天为网络游戏所累,除了上网,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更谈不上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因此,文明礼貌行为只不过是这种人文素养的外观显露。

4、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现在有好多孩子缺乏规则意识,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自己玩自己的,不会互相帮助也不会合作,但时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合作,懂得讲究规则。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样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内涵之一,也是文明礼貌行为内在深层次的内涵,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这种人文素养的一种外显,因此,孩子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1)为孩子树立合作的榜样。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训戒式,而可以体现在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和树立的榜样展示之中,父母在家里干家务的时候进行一些分工合作,比如你洗碗我擦桌子,这样长期以来就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就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2)教育孩子合作的方法。孩子不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我们家长要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比如妈妈拿了许多东西上楼,也许孩子并不能主动她帮助妈妈,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引导和适当的提示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篇3

一、活动的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增强道德修养、规范道德行为,加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以告别思想垃圾、语言垃圾、行动垃圾为主旨,运用倡议、宣传、承诺、行动等多种形式,营造有利于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活动主题

告别不文明行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三、活动宗旨

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创设育人氛围,为了增强学生调控自我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通过主题团队教育、教育广大青少年崇尚文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远离网吧,手机;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成人,成才,以此来回报祖国及父母的养育之恩。

1.告别语言垃圾:不说脏话、粗话。

2.告别行动垃圾:不乱扔、乱吐、乱画,不抽烟、喝酒、不进网吧,不在校园里使用手机、MP3、MP4、PS等电子产品,不到无安全措施的娱乐场所。

3.告别思想垃圾:不懒惰、不比吃穿,不穿奇装异服,不烫发、染发、不化妆,不佩带首饰,不早恋。不损人利己,做到乐于助人,维护社会公益。

四、活动内容与要求

1.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发出"告别不文明行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倡议,宣读倡议书,公布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2.各班级依照秩序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进行签名活动。

3.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同时开展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各班级将班会备课、图片及5篇优秀征文及时上报政教处)

4.希望各班级和团支部积极响应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的倡议,要将这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认识此次活动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积极组织。

5.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6.要注意总结活动经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广大团员模范带头作用,全体积极参与,务求实效和长效。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这项活动,各班级和各团支部要以此次签名活动为契机,通过不同的方式,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活动。

篇4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截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城镇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子,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1],[2],[3],[4]。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要不影响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并由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关注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转变,由过去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向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转变,由过去偏重经济效益向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转变,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事实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和挑战

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随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多次指出走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生态文明原则,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选取了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一)空间格局

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我国城镇化占用土地较多,土地城镇快于人口城镇化,直接表现为建设用地的粗放低效,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 。而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可用耕地濒临18亿亩红线,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有学者就曾测算,在1996―2008年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建设占用耕地高达76.98%[6]。

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突出表现是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又较低。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据计算,全国600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中西部100个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足60%,33个中小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化处理率不足60%,多个中心城市尚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0多个中小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6m2/人。

(二)产业结构

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然而各地还在强调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城镇中心污染的主要生产者;第三产业耗能低、排放少,且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能源结构中燃煤所占比例一直高居70%以上,而燃煤是TSP、SO2与酸雨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业能耗中,我国有18个行业落后产能占到行业总产能的15%―25%,SO2、COD、和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8]。

当前,作为低耗能、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退二进三的过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超过了60%,服务业比重却仍然还没有超过工业[9]。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城镇化过程,增加了我国的能源消耗,直接导致了很多城市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三)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以“资源换增长”的外延式增长模式[10],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粗放型生产方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造成我国能源消耗量大效低,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将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将引发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据中国科学院的预测,未来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将净增加1.89倍,对水的需求将净增加0.88倍,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净增加2.45倍,对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将净增加1.42倍[11],这将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紧缺状况,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益尖锐,这与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走质量型的发展道路相违背。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6%,石油占比18.8%,水、风、核电占比9.4%,天然气占5.2%,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水、风、核能和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污染大、热值低,且为不可再生资源,主要依靠煤炭消费的生产方式必不可持续。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万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万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万元GDP,日本是5万元GDP。尽管我国承受着巨大的能源压力,创造的价值却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极低。

(四)生活方式

人人都是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因此每个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主导生态资源的消耗。例如,我国餐桌上浪费现象就发人深省,据测算,我国光是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就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存在着大量的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性消费。据统计,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另外,“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卫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但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单就一次性筷子的消耗来看,我国每年使用一次性木筷450亿双,需要砍伐掉约2500万棵树,年耗林木资源达166万立方米[12]。

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不断集聚,城镇的人口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于生态产品例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的期待不断加强,这都迫切要求人们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城镇生态化

综上分析,我国以往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格局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与生态文明理念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也将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来。因此,加快转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和实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应该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实现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效结合,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城镇生态化为趋势的新型城镇化,这既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质量,也更关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城镇生态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着力抓好“三个空间”的建设,以良好的城镇空间格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空间”的建设,即指依据集约发展的理念,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为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开发适度规模的建设用地,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与人口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的城镇,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大力解决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二是城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那些污染少、能耗小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排放-高效益”的生态文明高级阶段。

三是城镇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城镇健康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实现生产生态化意味着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树立和推广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改善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四是城镇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城镇生态化还应该体现在人的行动上,选择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城镇生态化的基本内涵。生活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比如选购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等绿色产品,实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厉行节约和节能减排,比如节约用水用电、重复利用、响应“光盘行动”,选择绿色出行。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社会,必须要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实现新型城镇的全面生态化。

参考文献:

[1]张军扩.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 中国发展评论,2007(4)

[2]仇保兴.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1―7

[3]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5]潘岳.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6]段玉婉,刘用,杨翠红.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及分区域面板数据建模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3)

[7]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27

[8]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04―109

[9]李铁.“生态文明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EB/OL].城市中国网,2013

[10]王芳.以全面生态化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J]. 环境保护, 2013(23):29―31

[11]方创琳,方嘉雯.解析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J].中国国情国力,2013(4):33―34

[12]文魁,刘慧.合理消费:生态文明的源头[J].北京社会科学,2013(2):71―74

篇5

关键词:德育教育;礼仪培养;提高素质;构建体系

文明礼仪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尺度,同时文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文明德育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根基。采用何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挖掘文明礼仪内涵,开设行为礼仪课程

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理解文明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授、活动开展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德育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课堂了解相关礼仪知识,并引导其进行礼仪实践。在亲身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礼仪行为,做到知行统一。同时,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由专业老师为同学讲解礼仪基本内容,如进行站、坐、行的行为示范,并对学生的姿势进行纠正。除此以外,教师与学生可在课堂进行有趣的礼仪小游戏互动,如设置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礼貌文明用语。礼仪课程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礼仪课程产生兴趣。最终,教育者能够看到学生礼仪行为的规范与提高。

二、紧密联系学科,渗透行为礼仪教育

学校的教育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课堂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有利资源,将礼仪知识尽量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学生对礼仪文明产生深刻印象。如:语文课上,引导同学对所学内容中的任务活动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符合礼仪行为标准;在思想与品德课程中,设置讨论内容,如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等,使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三、树立榜样,引导行为礼仪方向

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教育结合榜样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将榜样的高尚情操、美好品质传递给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本身要以身作则,通过深邃隽永的思想、平易近人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出良好示范,努力为学生做出榜样。此外,学校可制定“文明礼仪评分准则”,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标兵”“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对获得此称号的个人和班级进行表彰,以此激发学生争做文明标兵,间接达到开展礼仪文明教学的目的。

四、加强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改进

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其更加注重自身礼仪行为。若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正确使用文明用语,教师应给与其精神上的鼓励,不仅使学生有良好的感受,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文明行为。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出现文明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其不规范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督。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文明岗位”“今天我值日”等活动,安排文明标兵值日,检查同学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检查评比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学生在此活动中加强自身规范,完善自身行为,更快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五、多搞阵地活动,加强行为礼仪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尽量使用文明用语。除了在生活中实践外,还可以开展例如文明礼仪板报屏蔽,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有利于学生在查找资料,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深化文明礼仪及德育知识。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如到敬老院、幼儿园等,开展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培养文明礼仪,又服务社会,实现一举两得。

六、注重家校互动,拓宽礼仪教育途径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四大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言行举止则是人与人交流合作的剂。因此,让学生接受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全面系统地养成文明礼仪风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懂得自爱、他爱,提高共处、生存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农村学生文明素质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偏低,有相当一大部分农村小生本身具有许多不文明行为习惯。造成农村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家庭环境、家长文化层次影响。农村学校地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优秀生源的流失,而今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多元素相互竞争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的、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期的小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如一些小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常被另眼相看,因此,即使让座,也要看人,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小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3、学校思想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欠缺。国家虽然早就推行了素质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评定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放在学习的成绩上,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升学率。学生们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认识、交往和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在现实中及时得到检验和引导。学校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起步阶段,了解并掌握农村小学生的文明行为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自身成长及国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整个国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每当新的一学期开始,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具体做法:

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一开始就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我让学生扮演老师站在讲台上,我在讲台下面扮演学生,我行了一个标准的45度鞠躬礼,并大声说:“老师好!”台上的小老师就说:“同学好。”此时教室沸腾了,有的要出来当老师,有的要当学生,我借此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训练,对每一组都进行评价,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还要加强。有的同学没有站直,手来回动,声音小,我就走到他身边鼓励他再做第二遍,第三遍,我边指导、边做示范给这名同学看,直到他站直抬头,声音响亮为止。最后进行全班训练,人人过关。老师认真的示范,加大力度训练,学生也引起了重视。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的练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规范的教育训练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打下了一个文明礼仪的烙印。

二、多方面渗透,促进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发展。

1、课堂教学主动渗透

在诸多教育途径中,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因为在各种途径中,教学的知识容量最大,计划性、主动性更强,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因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具有更强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结合教材《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并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并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各个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

2、组织活动、“丰富”教育

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在校领导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例如:“三八节”开展回馈母爱、分担家务活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八一节”开展慰问老军人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重阳节”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十一”开展爱国情操教育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活动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显然效果要好。

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养成文明的习惯,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效益。首先,召开家长会。让为人父母者重温文明礼仪知识,塑造文明礼貌的家庭,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从小懂礼貌、遵守文明规范,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只有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合力,共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校下一阶段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依据。

4、在活动中实践

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把做人的道理或做事的准则,渗透在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组织学生召开“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演小品、说相声、讲故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成立文明礼仪风采小队,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展示,为全校各班级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到电影院、敬老院等地进行“实习”。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化,逐步养成,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引导,注重过程。

小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造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必须加强检查督导。我们可以设立了“红领巾”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使之自我完善。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学校制定出“文明礼仪评分标准”,班班对照“文明礼仪评分标准”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参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最后评出“文明礼仪小标兵”。

四、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这就决定了文明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发展还不稳定,自制能力也较差,行为有时会出现反复,有时会有倒退的迹象,教师应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严格要求自己。如,课间轻声慢步。学生在遵循这个要求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个别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总是有时不自觉地躁动起来。教师这时应多提醒学生,强化训练,鼓励学生努力克服好动的缺点,信任学生能做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克服自身的缺点。有了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文明礼仪常规的要求。

文明礼仪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校园的风气和面貌,同学们不仅把文明礼仪体现在简单的口号上更是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拉起了社会的大手,共同创造兴华小学中心文明礼仪新风尚。

人的良好礼仪习惯和文明行为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文明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少梅.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小学德育,2005(03)

篇7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渗透;活动;榜样;环境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因此,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教育观上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使孩子养成任性、霸道、不礼貌等不良行为习惯。当今的许多青少年学生,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在社会上随心所欲、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文明礼仪教育不容忽视。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因此,在班级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便成为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说教,而应该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桥梁。

一、上好每一节周礼仪教育课

新学期开始,利用一周的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上好第一次礼仪课,打好基础、形成氛围。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进行文明礼仪训练。既要使学生明白“礼”,又要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这样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学科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懂文明讲礼仪守规范,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从课程中安排出一定的课时专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学生和我一起编写“生活中的礼仪”读本,并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礼节、礼貌“三礼”要求的认识,不断修整学生的行为,完善学生的人格。

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课堂常规进行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激情寓意的作用。

三、在各项活动中进行礼仪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影响别人自由的基础之上,在自己获得自由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妨碍别人,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和习惯水平。

结合学校的每月之星评比、文明礼仪之星评比等活动。我班也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日晨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标准”;建立督导、检查、评比制度,评出班级之星;成立礼仪岗和监督岗,对学生进行礼仪的示范、检查和监督;通过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和礼貌用语的学习,使学生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对子对问题学生跟踪帮教等。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一抓到底,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四、榜样示范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五、家校合一,优化礼仪教育环境

篇8

一、活动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做到"日常行为讲规范、人际交往讲礼仪、社会活动讲文明",形成一种"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仪,处处讲礼仪"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活动时间:

2010年3月10日至4月中旬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1、学习礼仪:3月10日-20日,政教处组织全校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南鲁中学学生礼仪规范》。

2、实践礼仪: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①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十大文明行为和陋习"教育活动。要求每位学生细心观察发生在校园里的文明行为和身边的陋习,用作业纸书写,于4月2日(星期五)前上交给班主任,各班作统计,筛选出十大文明行为和陋习,填写印发的表格,统一交给年级组长,年级组长于4月6日(星期2)前上交政教处。通过活动,让学生以"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荣。

②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南鲁中学人"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各班在3月22日(星期一)下午班会课开展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决不能做,形成一种"人人有礼貌,个个懂礼仪,处处讲礼仪"校园文化。(具体要求另发通知)

③成立了由政教处、级部和学生会联合组成的"文明礼仪劝导队"在校园巡逻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不文明行为。各班成立一支学生"文明礼仪劝导队",每班选出4人组成。他们是班中的文明礼仪劝导成员,班主任具体负责。

④开展"文明校园,我的责任"为主题的自查自纠互帮互助活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要求每位同学在文明礼仪活动月里做到"五个一":查找出自身一项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纠正自身存在的一项不文明的行为(现象);做一件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来体现文明;指出班中同学存在的一项不文明的行为(现象);帮助同学纠正一项不文明的行为(现象)。

3、展示礼仪:

①开展争创细节规范示班,文明示范班,星级宿舍的创建等活动;

②讲真实的故事--"我们身边的礼仪故事",讲述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礼仪故事,4月12日(星期一),各班组织,班会课进行。

③收集古典礼仪名言,宣讲古人、名人礼仪故事。4月12日(星期一),各班组织,班会课进行。

篇9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开展“六抵制”活动与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的实施意见》相结合,把“六抵制”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采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学科渗透、征文比赛、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明礼仪之星阳光学子”评选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提升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引导广大学生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二、加大主题活动宣传教育力度

把主题活动宣传作为深化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的有效途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引导,让学生的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自觉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三、开展不文明行为“六抵制”系列教育活动

(一)开展不阳光行为大盘点活动。

设立“文明监督岗”,对学生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制止和规劝。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不文明行为进行大盘点,通过查(个人自查)、评(教师点评)、帮(学生帮助)、督(督促改正)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增强自律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文明风尚,劝导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遵德守礼,养成良好习惯,在全校上下营造“个个讲文明、自觉摒陋习”的良好风尚。

(二)开展不文明言行大曝光。

设立文明行为“光荣榜”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影响校容校貌和学校形象的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现象和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公开鞭笞,褒扬凡人善举,曝光身边陋习,形成抑恶扬善的道德舆论场。广泛开展不文明行为大家谈、大家议、大家评活动,梳理、评选影响中职生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重视不文明行为、热议不文明行为、敌视不文明行为、整治不文明行为,形成对不文明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校园风气。

(三)开展弯腰行动扮靓校园、净化心灵活动。

以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为契机,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教育,倡导“弯下腰,伸出小手捡一捡,拿起扫把扫一扫”。即无论是在走廊、教室还是在操场上看到有纸屑、饮料瓶、果皮等垃圾都弯下腰随手拾起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弯腰捡垃圾的良好习惯,做到心中有自己,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学校,共建平安、和谐、洁净的校园。政教处要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检查机制,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

(四)开展禁止吸烟专项整治活动。

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公共场所设立统一的禁烟标牌,并张贴“吸烟有害健康”、“禁止吸烟”等警句。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广播、电子大屏幕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宣传、提醒所有人员“禁止在校园内任何场所吸烟”。大力宣传吸烟的害处及禁烟的好处,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将“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有机融入教学中。人人都知晓“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知识,人人都自觉遵守本校的禁烟制度。教职工要自觉遵守学校职工禁烟有关规定,不在学校吸烟。各年级组要利用年级组例会,对禁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班级要召开禁止校园吸烟主题班会,宣传学校以最严格的要求、最大的声势、最严厉的处罚开展的专项整治抽烟工作,让全体同学对抽烟行为有深刻认识,有抽烟习惯的同学主动戒烟。各班出一期主题为“吸烟有害健康”黑板报,进行深度宣传,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建立校园、家庭相结合的禁止吸烟网络,学校在净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寻求家长的大力支持,及时通报学校开展禁烟活动的情况,要求家长教育学生不吸烟,切断学生吸烟的经济来源,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共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五)深化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活动。

学校治安室与城关派出所、交警大队联系,配合学校开展以“关注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的“七个一”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举行一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二是观看一场交通安全图片展或者交通安全宣传片;三是制作一期“关注安全,文明出行”交通安全黑板报或手抄报;四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电子显示屏播放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须知、交通安全提示语;五是发放一封《致学生和家长交通安全公开信》;六是组织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七是开展一次文明交通志愿劝导活动。由民警和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门口劝阻学生和家长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教育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

(六)培树典型,发挥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评选“文明礼仪之星阳光学子”、“阳光学子”等活动,在学生当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整个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文明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一台阶。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校各处室、年级、班级坚持把实施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树立职教新形象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六抵制”主题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学生是实施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的主体,各处室、年级组、班级都要充分认识自身在提升学生文明素质中的定位,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和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六抵制”主题活动,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六抵制”主题活动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指导,严格督促。

政教处、治安室、团委坚持把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作为文明班级评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纳入班主任考核,加强顶层设计、活动引导、督促检查和考评工作,对各年级、班级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不定期通报。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教育 意义 举措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素养缺失语境下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1432933)

【分类号】G641

一、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2016年浙江省教育工委、团省委、省学联倡导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专题活动,该活动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意义深远。

1.有利于增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为他们进入社会搭建了人际交往的演练平台。校园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也要面对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人员的人际关系,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关键取决于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一个谦和礼让、举止文明的学生,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的赢家。而自身的文明素养就是其人际交往中的剂,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也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授知识和育人的职责,育人远比传授知识难得多。育人实质是品性和素养教育。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尚善、尚信、尚美、尚礼,而这“四尚”恰恰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养的重视度远超过对其业务水平的重视度。换句话说,业务能力可以慢慢培养,而其人品德行却不是短期内能塑造出来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漠然。同学间不屑使用文明语;见到老师不问好、视尊师重教的传统为形式主义;把举止随意、不守秩序视为个性自由。特别是中国游客的海外不文明行为遭到曝光后,也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遍布于各行各业。然而其精神风貌和举止言行却会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整体改善,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文明程度,也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课题组以义乌工商学院学生为例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值得肯定的。90%的学生认为言谈举止会影响到个人形象;80%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就餐排队、公共场所保持安静;74%的学生表示不会乱丢弃垃圾。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上课迟到时有发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学生还缺乏主动沟通和必要的社交礼仪。比如向老师主动问好、同学间使用文明语等方面,43%的学生表示自己做不到;有的学生甚至觉得这些行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文明礼仪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89%的家长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文明礼仪教育。然而,随着孩子升学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家长把注意力转向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艺术特长的培养方面,文明礼仪教育开始走向边缘化。因为文明礼仪程度不会在升学中进行考量。多数家长认为,迅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大事,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可以暂缓。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文明素养教育渐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辅食。

2.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文明素养水平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得以体现。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原则上都把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而德、美和劳是学生文明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现实中难以精准量化,也就很难纳入考核体系中。55%的学生认为,学校多数是以考试成绩的排名作为评优标准,而考核的标准也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3.学校相对宽容的环境,往往不利于学生纠正不文明的行为。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对于校内不文明现象容忍度高,这种容忍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76%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阻止同学的不文明行为。一方面认为,别人的事情不便过多干涉;另一方面也担心会给同学带来尴尬,影响到同学关系。相反,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如果发生在校外,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学生往往利用这个包容环境,45%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园里举止会自由随意些,但在社会上则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构想与举措

1.高校的管理层要树立素质育人的理念,对文明修身活动o予足够的重视。台湾有一所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明确提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号召学生凡事从自我做起、勇于担当。由于培养目标明确,上下齐抓共管,致使中信毕业生在台享誉30多年。因此,学校管理层的培养理念是关系到文明修身教育成效的关键。

2.加强思想教育,使素养教育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首先,通过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要让学生懂得品行重于才华的道理,一个文明有礼的人更易赢得机会和获得成功。再次,讲清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质是敬人。古人云:“礼者,敬人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因为尊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自信;尊重还可以化解矛盾,增进人际和谐。当学生真正懂得文明修身对其人生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遏制校园不文明行为。学校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校倡导什么行为、反对和禁止什么行为、惩罚什么行为,让学生有章可循。其次是健全考核制度,把文明礼仪作为对大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突出学校的育人职责和功能。再次,完善学校监督体制。学生会可以设立曝光台,定期回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对不文明行为者予以扣分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