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Foo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山西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
主办单位: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673-6044
邮发代号:14-1336/TS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关键词】营养 检测 专业人才 行业企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49-02
人人要吃饭,个个想长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营养的知识不断增强,社会对食品的营养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以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其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顺应国家食品产业政策及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中国国民营养条例》、《营养法》等的相继出台,一个突出特点是让专业营养人员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改善国民膳食结构、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结合我国食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引导国民参与及改善营养膳食搭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营养专业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民生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强化源头治理,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施网格化监管,提高监督检查频次和抽检监测覆盖面,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被称为“史上最严” 的《食品安全法》提出改革完善食品监督管理体制,提高食品检测和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有保障的食品,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湖北省及武汉市的食品行业企业培养急需人才
食品行业是湖北省五大千亿支柱产业之一,全省9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中,食品产业集群有21个,占全省重点产业集群总数的23.3%。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60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900多家,过30亿元企业22家,过50亿元企业13家,过100亿元企业5家。产业规模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各大产业之首,实现利润450亿元左右。2016年预计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在8800亿元左右。
湖北省及武汉市的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预计未来十年,各种方便主副食品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安全、营养、方便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省内食品加工、流通、餐饮企业及食品检测机构需求众多,在食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群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武汉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保障了湖北省及武汉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地域经济建设,在中部崛起和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方面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资源优势促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产生社会效益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地处“武汉・中国光谷”腹地,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三所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有优秀的硬件环境,校园网及实训室局域网都实现千兆到室、百兆到桌面的高性能网络硬件环境。高质量数字化校园、“互联网+”优质资源,开放性实训室提供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的学习环境。
学院具备有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教学与拓展应用的资源,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专家队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是我校的优秀教师团队,年富力强,专兼结合,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兼职教师6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高级以上职称11人,专任教师均具备“双师型”素质,兼职教师均是食品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近年来,专业教师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公开60余篇,承担省级市级课题2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多次获一、二、三等奖。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也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要关注儿童、妇女和婴幼儿、老年人等三个重点人群的营养改善工作,贫困地区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营养扶贫与营养脱贫工作,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人群的营养改善工作等等。在美国,凡是住院病人的治疗都必须有营养师参与。在日本,每300人就拥有一名营养师,营养师数量相当于临床医师的2.4 倍。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营养专业人才相当匮乏,还不能满足社会民众的需求。
食品检测岗位专业性、技术性强,第三方食品检测业务快速发展,依据《食品安全法》,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建立专职化食品检查员队伍,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监管队伍。健全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可以预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的具备公共营养师和食品检验工双证的人才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q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62):15-16.
篇3
颖卡数字营销
以甲方思维提供乙方服务的Digital Marketing Agency,提供数字营销全案服务,客户包括壳牌、卡夫亨氏、深业上城、无限能、寺库、安利、Scarpa、McCann、雀巢奶粉、美赞臣等,以广州为基地,设立了上海、香港、澳大利亚三地办事处。曾获IAI国际广告奖“最具成长性数字营销公司”,金鼠标数字营销大赛“最具成长价值数字营销公司”。
2017年度在数字营销领域的成绩:
(1)赢得卡夫亨氏营销活动服务年度供应商资格
颖卡·数字营销凭借出色的创意与优秀的服务体验,经过激烈的招标流程,获得卡夫亨氏的电商市场营销活动服务年度供应商资格。卡夫亨氏食品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拥有150多个全球数一数二的著名品牌,是全球营养食品工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之一。
(2)为卡夫亨氏赢得2016年ECI Awards (艾奇奖)营销创新奖项
颖卡凭借《秀“色”可餐,男神“酱”临》事件营销活动创意,为卡夫亨氏赢得2016年ECI Awards (艾奇奖)营销创新奖项。
(3)赢得壳牌2017-2020的数字营销服务商资格
颖卡·数字营销基于对油、燃油等业务的了解与深入研究,凭借精准的洞察和出色的创意,与多家国际4A比稿,一举夺魁成为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的数字营销服务商资格。壳牌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燃油和油零售商,世界500强企业。
(4)为壳牌赢得2017年第五届TopDigital内容营销创新银奖、2017金触点全球商业创新大奖年度体育营销最佳案例铜奖、最佳品牌视频奖项、第六届社交网络营销金蜜蜂奖最佳品牌营销类金奖、最佳短视频营销类金奖、最佳策划类铜奖等。
华扬联众
玩到极致。华扬联众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ylink)总部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设有分公司。自2010年开始,在西安、杭州、成都、广州、郑州、长沙、福州等地设地方站。旗下拥有多家公司机构,提供的服务覆盖互联网广告营销解决方案、无线营销解决方案、数字广告分发平台开发与应用、数字媒体版权分销、原创视频内容制作与发行、搜索引擎跨平台解决方案、数字营销相关产业研究等方面。
蓝色光标
蓝标是国内最大的公关公司,客户也很多,作为中国本土公共关系行业著名的品牌之一,蓝色光标从成立之日起,一直秉承“专业立身、卓越执行”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以公共关系服务为主的品牌管理专业服务。十多年来,蓝色光标引领了本土公共关系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从IT领域发展到电信、汽车、金融、医疗、快速消费品、政府及非赢利组织,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发展到全国。
环时互动
杜蕾斯的代名词。杜蕾斯是环时的招牌,也是金鹏远最强的招牌。
环时互动S-LAB,是一家基于受众洞察,整合多种创意方式,聚焦社交网络,协助品牌和产品扩大其社会化影响力的新形态传播公司。以行业经验多,新媒体资源丰厚,行动迅速,激发跨界灵感为核心优势。
新意互动
新意互动广告有限公司(CIG)一直致力于专业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包括网络广告投放、创意,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互动活动、网络整合公关、无线营销及其他数字营销等服务,是专业的整合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长期聚集丰富的网络全案经验,使得CIG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营销全案商之一。
安瑞索思
安瑞索思(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创新整合营销服务商,是互动行销行业的标准建立者。近几年开始专注于移动互联网营销业务研究与拓展。现正进军移动互联网广告运营,是国内第一家智能手机及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公司。
2012年龙玺公益大奖金奖 2013年 “荣威W5绝不退让” 中国4A金印奖银奖。
微数网络
杭州微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网络推广公司。 微数网络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网络营销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现已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服务于教育、家居、快销品、服装、电商、IT等多个行业的诸多国内客户。微数网络以专业化、精细化、全面化的完美服务为客户开辟数字经济新蓝海。
鹿豹座平台
高端网络营销推广平台,2015年由怒蛙文化传媒和怒蛙网络联合打造。鹿豹座前身即襟抱堂网络传媒机构(2007年始创于广州)。鹿豹座来源于星座名称,位于北天拱极星座,全天八十八星座之一。鹿充满灵动创造力,象征祥瑞的仙兽;豹具有敏锐洞察力,堪称高效的猎手。
SEMTIME
SEMTIME互动营销是一家专注网络营销注重企业网络营销为主的服务机构。通过社会化媒体营销以及搜索引擎营销的(sem)经验和技术提供针对各类型企业、进行有效的整站排名优化、口碑营销、互动营销、问答营销、新闻投放、话题炒作、媒介宣传、微博、博客营销等。
篇4
哈尔滨市香坊区汉水路116号的五层小楼不大,但每天从这里销往东北三省、国内主要城市大型连锁超市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却把这条街搅得火热。
小楼有一块醒目的牌匾“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这块牌匾的主人是黑龙江省红星农场。
汉水路116号是亲民公司在哈尔滨的总部,它的生产基地坐落在小兴安岭南麓生态优良、风景秀丽的红星农场,公司下设有机酸菜分公司、有机脱水蔬菜分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益康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三个分支机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有机食品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
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红星农场以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为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场,形成了“基地+公司+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003年,红星农场在柳毛河边选择了开发晚、土壤肥沃、隔离情况好的地块,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转换工作。基地建设中,农场从有机食品的计划、物资使用到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都制定了严格、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在有机产品生产单位设立专用仓库、专用晒场、专用作业机具,严把“第一车间”源头。在有机食品种植中,农场严格按照生产程序进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场外的“ECOCERT”培训,并禁止使用农药和化学合成的肥料,即使农家肥也要堆沤腐熟后使用。目前,农场拥有经过欧盟、日本、美国和国内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10万亩。
2007年,农场投资5000万元,在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建成有机酸菜加工厂和有机脱水蔬菜加工厂,其中有机蔬菜厂是全国首家有机酸菜加工厂,也是全国唯一的有机腌渍品认证企业。生产工艺采用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L—乳酸菌发酵,采用工厂化的流水线生产,开创了中国酸菜从传统加工模式向科学加工方法的重大转变。同时,投资5000万元在哈尔滨注册成立了“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亲民牌”商标,进行市场营销。至此,农场不但能生产有机大豆、小麦、玉米、芸豆等原粮,还能加工有机酸菜、有机脱水蔬菜、有机挂面、有机面粉、有机豆酱、有机白酒等精深产品。
2008年,农场开始启动“红星农场有机食品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了有机田块地理信息系统、有机产品执行标准信息、有机作物病虫害防治查询、有机生产管理系统等十个信息模块的内容。消费者可登录网站对农场有机产品生产进行信息查询,了解该产品的生产及质量情况。为了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有机蔬菜,农场在2009年开始建设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追溯信息收集中,农场主要从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三个方面着手。种植环节规范、真实地填写每一次农事活动,加工过程中,工厂采用一袋产品一个“户口”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每一袋酸菜都有自己唯一的编码,消费者可凭此信息,详细地查询到该袋酸菜产自农场的哪块有机蔬菜基地,什么品种,种植户是谁,收购时间,腌制时间,具体哪一罐腌制,装袋时间,哪一个班组操作,何时发出货物、销售等信息,全力打造食品安全绿色链条。2011年12月27日,农业部专家组对农场有机酸菜质量追溯系统建设进行了验收,并获得了农业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开展三年以来的全国最高分。
严格的种植管理、加工程序和全程质量追溯,使“亲民”系列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放心食品,而且叫响了北大荒有机品牌。亲民公司已在全国形成了57个稳定的销售区域网点,生产的七大类30多个品种的有机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全国大中城市和京、津、沪等城市的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乐购、华联等国际国内大型连锁超市,有机酸菜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篇5
一、坚持抢抓龙江丝路带机遇促发展
新常态下蕴藏着许多新的机遇,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发掘优势和潜力,构筑后发优势。我们通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新常态为齐齐哈尔带来的新机遇,特别是进一步认清我省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重大机遇,围绕水、土、空气、植被好等生态环境优势;农产品质优、量大、品种丰富,以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高岭土、铜矿等资源优势;60多年积累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存量优势;人力成本和科技资源优势;570万人口消费需求,以及辐射周边15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优势;黑龙江西部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确定了构建装备制造、绿色(有机)食品、商贸物流、高新技术“四大产业”,打造IT、机电装备、绿色食品、蔬菜果品、商品集散“五大园区”,统筹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等重点任务的发展思路,全市上下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形成了积极应对新常态、奋力推动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深化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发展
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发展活力。围绕经济体制、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民主法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确定了98项重点任务,实现了统筹推进。特别是结合市情实际,认真落实“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各项任务,重点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通过政策驱动、典型带动、行政推动,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市合作社5709个,入社农户、入社耕地均为总量的90%。二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坚持政府做环境、金融做产品的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平台全覆盖,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16家。截至今年5月末,共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75.8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为合作社贷款24.3亿元,同比增长44.6%。三是推进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以激发企业活力和集聚释放粮食为目标,采取股份合作方式改制企业35户,新增库容达到700万吨。四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市机遇,创新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新型适用人才。五是推进水利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以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为核心的水利改革。甘南县音河水库引进广东商会参与改革。富裕县引进天津荣程集团在富南灌区打造万亩示范基地。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释放活力、集聚要素,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市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了近70%,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9%以上。
三、坚持扩大开放上项目强产业促发展
越是面临新常态越要坚持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引要素、添动力,进而转变发展方式,助推经济逆势上扬。上半年,全市5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新开工93个,到位资金57.4亿元;新(下转7页)(上接5页)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70个,签约总额210.5亿元,同比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一是围绕绿色食品产业扩张招商上项目。借助国家推动转型发展、大批知名企业纷纷进军农业的重大机遇,坚持打生态牌绿色牌,全力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近几年,先后引进国奥集团、北京首农、香港缘子集团、台北嘉一香、台湾元盛、河南恒阳、山东禹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齐齐哈尔。目前,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户,占全省14.2%,不仅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而且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县域工业增长17.3%,食品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上升到43.8%,比上年同期提高近4个百分点。二是围绕第三产业升级招商上项目。在生态旅游产业上,引进奥地利AST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一站式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齐扎公路沿线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飞鹤观光牧场投入运营;国奥三生农业示范农庄项目主体完工,8月末正式营业。在商贸物流产业上,总投资4.5亿元的万力皮革城投入运营,万达广场、中汇城广场即将投入运营。引进恒腾物流整合市里配货站,打造信息中心、结算中心,实现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升级。三是围绕园区集聚招商上项目。编制了I T、机电装备、绿色食品、果蔬、商品集散等园区规划。围绕重点园区组团赴台湾、韩国和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定向定位招商,已与北京朗锐科、台湾大青等8家企业达成协议。梅里斯区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园被列为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七个专业园区之一,今年引进入驻企业5个。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对策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的评价,以法律为保障,建立监管体制。具体做法包括两个方面:明确的新的分工,只有一个单一的部门,其他部门退出的监管重叠和重复。其次,在无人值守的盲点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但没有人有盲点监测。这个程序是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建立的食品安全监督保障体系
食品安全控制不仅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你还需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提高食品安全法律和法规体系。首先,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和基础的管理和监督,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其次,从生产到分配,风险分析,预防为主,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可追溯性原则,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
(2)建立统一的食品标准。目前,我们的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各不相同,缺乏一些重要的安全指标,整体水平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将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同时,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实施监督力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的功能。
(3)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根据中国的食品工业和食品要求相关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职能明确统一协调食品安全检查系统,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和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其次要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检查能力。同时加强食品安全自检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基于不安全的食品,清除市场上的不安全食品。这些传统的做法由于缺乏预防性手段,现有的和可能的危险的食品安全无法做出及时和快速控制。因此,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按照国际惯例,食品安全性评价必须是开放的,透明的和国际公认的方法。然后要适时适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和法律为其提供基础。
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1)建立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一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食品安全信息,以满足各种全面、完整的收集。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分析和预警预报系统,全面分析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和预测潜在的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消费者提出建议。三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传播系统。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以提高自己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速率,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以实现建立在大型公共建设数据库信息网站的优势得到整体发挥。
(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我国已经实施了新的食品监管系统,新系统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核心是建立食品安全专员系统作为各级食品管理局的载体,遵循普遍抽查,无盲点的原则性,了解企业的民用服务,实施食物安全专员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同时,食物安全专员应给予具体的职权范围,定期监测食品监管职能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全面,定期反馈督察负责单位,在特殊情况下,专员可以反映情况,向政府和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3)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制度。凡是重大食品安全,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保障系统,以监测监管不力的部门和官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及时追究。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各单位和岗位,权力和责任范围,二是发展理事性能评估量化标准,以提高问责的可操作性;三,落实“倒查”机制,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除了与有关各方严肃查处,还要向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倒查”问责制。
四、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往往急于满足监管现状,没有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后的紧急预案。因此,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是必要的。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应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快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二是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前提下,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挥水平,保证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得到妥当的处理,将损失降到最少;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系统,人民政府在各级建立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四是制定应急预案;五是建立紧急报告制度;六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建立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
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媒体和公众舆论的作用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们必须发挥各类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与企业必要的约束,维护行业的整体形象,促进食品安全的作用。然而,我们最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是不理想的。因此,政府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促进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约束,监管。还要发挥科研机构的专业组织的作用。三是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及时的信息传递,社会影响广泛,在很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鼓励各类媒体和消费者对企业的声誉和其他特性的影响,大力开展他们的监督工作,包括政府部门的监督。第四,建立一个消费者组织,属于中介组织,确保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范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木材与家具制造业等领域中。在工业生产中,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分配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都已被大量采用。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1]。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像国际上著名公司ABB、Comau、KUKA、BOSCH、NDC、SWISSLOG、村田等都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的集成供应商。目前,日本、意大利、德国、欧盟、美国等国家产业工人人均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位于世界前列,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在降低制造成本,解决用工严重不足等口号的呼喊下,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临的形式更是尤为的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1/8,仅次于日本、韩国,预计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会超过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上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以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到目前为止,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1/5;以教育、清扫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在国内也在逐步进入市场。随着我国门户的逐渐开放,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冲击,因此,掌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相关进展,显得十分重要。
2012年,四种新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哈尔滨研制成功。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新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在我国诞生。这四种工业机器人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风华机器厂等单位研制的华宇Ⅱ型弧焊机器人,华宇Ⅰ型点焊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航天部811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东方1号喷漆机器人和国营星光机器厂研制的星光Ⅰ型直角坐标点焊机器人。
近年来,中国河南洛阳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但目前国内使用的机器80%是国外制造。位于洛阳工业园区的沃德福集团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5亿元,将研发制造6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达到年产1万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装配能力。该项目计划2014年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不久将在这里首次实现先进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制造。随着便宜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可以预计工业机器人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服务、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一大批行业的发展,如高端制造业、制造业的个性化、医疗图像处理以及航空航天等。
近十年以来,在“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和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通过研制、生产、应用等多个层面的不断探索,在技术攻关和设计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能够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2]。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工作站)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1、国外发展趋势
日本将机器人列为战略产业,韩国将机器人作为“增长发动机产业”,各发达国家政府早年通过制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设立科研基金鼓励机器人的研发设计,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普遍看好,各国都在期待机器人的应用研究有技术上的突破。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3]。
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
(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装配、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位置、速度、加速度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6)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7)机器人化机械开始兴起。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4]。
2、国内发展趋势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七五”、“九五”、“十五”期间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应用遍及各行各业,但进口机器人占了绝大多数。科学院机器人“十二五”规划研究目标:开展高速、高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并完善新型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控制方法并研制高性能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实现高速,高精度的作业;针对焊接,喷涂等作业任务,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作业技术,研制自动焊接工业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业机器人样机,并在汽车制造行业,焊接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的巨大挑战,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未来几年,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将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高速高精度控制,智能化作业,形成新一代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并在相关行业开展应用示范和推广。
(1)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体系结构标准
研究开放式,模块化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结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形成切实可行的系统设计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便于系统的集成,应用与改造。
(2)工业机器人新型控制器技术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研究具有高实时性的,多处理器并行工作的控制器硬件系统;针对应用需求,设计基于高性能,低成本总线技术的控制和驱动模式。深入研究先进控制方法,策略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工程实现,提高系统高速,重载,高追踪精度等动态性能,提高系统开放性。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模拟仿真环境,研究开发工业机器人自动/离线编程技术,增强人机交互和二次开发能力。
(3)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作业技术
实现以传感器融合,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可靠应用,提升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来进行实现协调和决策控制,基于视觉的喷涂机器人姿态反馈控制;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环境建模系统。
(4)成线成套装备技术
针对汽车制造业,焊接行业等具体行业工艺需求,结合新型控制器技术和智能化作业技术的研究,研究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的相关成套装备设计技术,开发弧焊机器人用激光视觉焊缝跟踪装置,喷涂线的喷涂设备的研制以及相关功能部件并加以集成,形成我国以智能化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成线成套自动化制造装备。
(5)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与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建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保障体系是确保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制造环节和测试环节,研究系统可靠性保障技术,从而为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提供保证。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必须由市场来拉动。机器人作为高技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机器人的研制、开发只有从技术上实现可能性大为原则选择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领域,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其他领域渗透、扩散至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现状,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正在超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进长.回顾“十·五”展望未来——访“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01):1-6.
[2]王田苗.全力推进我国机器人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2):17-23.
[3]中国机器人网().
篇8
关键词: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新模式;馆藏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6;F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78-03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无粮不稳,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它关系到国际名声和社会稳定。作为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三农”开创一条文献信息服务的绿色通道,并拓宽服务范围,增强社会服务功能[1]。
1 农业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优势
1.1 馆藏农业信息资源丰富
馆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源,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电子资源以其成本低廉(具有无纸化、不受时空限制、利用率高等特点)、学科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农业、畜牧业 、食品工业、农业经济等专业)而形成了具有农业特色的馆藏体系[2]。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创建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综合总量已达26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0余万册,纸质期刊30余万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数据库(含电子期刊)71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文献资源丰富,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馆,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文献为特色、传统资源与电子资源互为补充、多学科文献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尤其是2007年在全国农林高校中第一个引进了SCI数据库,并成立了SCI服务中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基于SCI的个性化服务,将高端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为大量的农业基层科技人员以及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强大的信息资源共享支持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不仅信息资源覆盖面广,而且资源数量也在急剧增加。特别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促动下,学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仅2012年的经费就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经费的增加使图书馆的购买能力大幅提高,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成倍增长,并被国家农业部、国家科委和湖北省技术监督局指定为“查新检索”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农业一级站,目前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机构设置为三部一站一室,即文献资源建设部、图书借阅部、数字化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办公室。本馆网络环境良好,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并拥有千兆核心交换机等网络交换、应用与服务设备等,数字存储能力非常强大。各阅览室及公共区域均有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读者可随时随地查询网上信息。由于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校优秀级图书馆”、CALIS中文联合编目B级成员馆、湖北省“图书馆自动化测评”优秀图书馆等。
1.3 专业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优势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现有职工63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5人,具有学士学位的3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人。图书馆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均高,是一个务实、高效的领导班子。学校于2007年成立了以副校长、馆长为核心的新一届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目的是协助图书馆协调与各院系及职能部门的业务联系,为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以及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图书馆的加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4 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队伍的支撑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具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教授,多年来他们研发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他们将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到农村,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信息咨询和服务中与这些专家结合起来,以专家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后盾,共同服务“三农”,其对“三农”服务产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2]。
2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新模式
2.1 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
农业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人才、设备等优势,理应成为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主力军,但由于这些高校图书馆大都处于大城市,远离农村和农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作为农业信息的汇集地,农业高校图书馆应面向农村、农民,扩大服务对象,随时向广大农民朋友开放,真正发挥农业信息集散地的辐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三农”服务[3]。在丰富馆藏的基础上,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实施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服务模式。每周开馆时间近90 h;采用借、阅、藏合一的图书管理模式,方便了读者借阅。基于网络的读者服务延伸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网络每天全天候开放,校园网用户可自由地利用电子文献信息访问各种数据库,虚拟参考咨询(E-mail、QQ、BBS、FAQ)应用广泛。在此基础上作为农业部首批科技查新站完成了大量的查新工作,为学校科研和服务“三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4]。
同时本馆还致力于拓展深层次图书馆工作,让图书馆更加快捷、高效地为“三农”服务,在研项目达10余个,其中生猪养殖数据库获CALIS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建设三等奖。同时正在整合全校优质特色信息资源,包括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信息资源在内的特色数据库群,还有部分特色数据库已使用。学科馆员制度以“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与院系开展对口服务,在学科导航、课题跟踪、电子资源利用、文献荐购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2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必须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加大了农业类期刊、图书的购买力度,规定凡是每年出版的农业类期刊、图书全部收藏,并拥有大型密集书库,把所有的农业类图书摆放在一起,不仅为本校师生查找农业图书提供了便利,更利于不熟悉本馆馆藏情况和图书分类的农民朋友查阅。在购买纸质文献资源的同时,也购买了大量的电子图书和中外文数据库,众多的馆藏资源为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条件。
2.3 开展科技下乡服务
农业院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送科技资料下乡活动,将科技含量高、时效性强的科普文献及时送到农民手中,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农业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响应学校科技扶贫的号召,利用本校选派专家到贫困的恩施等山区做科技扶贫县长或市长的契机,借助这些县长或市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当地农村以及农民所需要的信息反馈给图书馆,图书馆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编辑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小册子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这些信息针对性极强,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2.4 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培训
本馆每年都为新生开展利用图书馆知识的培训,教他们如何查找书刊、如何在网上查找信息。并且在大学期间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重点讲授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与技巧,如何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等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为他们毕业后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
据报道,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信息闭塞,对于新成果、新技术缺乏了解所造成的。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选择每年春季农民购买种子和农机具的时机,将他们所需要的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编辑成册,向他们发放,设置咨询服务台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向农民推广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他们致富提供信息支持。
“十二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将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目标,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加强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坚持推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与优势,在全校各学科全面开展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努力把本馆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优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信息化需求的现代化农业高校图书馆[5]。
参考文献:
[1] 张 婷,常 青,高静萍.发挥农业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57-158.
[2] 黄英惠.农业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90-191.
[3] 白建华.农业院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4):46-47.
篇9
编者按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大约400天时间。距8月8日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首次投入使用也只剩大约1个月的时间。当全世界750万奥运人口云集北京之时,如何保证他们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
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情况如何?它是怎样进行分类的?推广实施的效果如何?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奥运食品追溯系统进展如何?本专题将逐一阐明上述这些问题。
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刷卡走进奥运餐厅,用电子菜谱点菜时,他会发现,所选的食物从食品原料、配送中心到生产加工企业,乃至最终的产地,所有信息都显示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功劳。
今年8月8日,奥运食品追溯系统将在北京投入使用,比奥运会开幕早了一年。在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工作已经开始在各地展开。
用追溯保障安全
什么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举个例子来说,一头猪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耳标,里面是一个RFID标签,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的过程信息,每个电子耳标标识唯一一头生猪。送到屠宰场以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在生猪变成白条肉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购入白条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超市也会赋予它一个唯一标识作用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分割包装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超市的终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这样就构成了一份猪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它的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当前我国自动跟踪与追溯体系还未在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应用,因此,缺乏完整的食品跟踪与追溯体系是我国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食品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仍需加强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对全程进行管理的机制,没有有效的预警、报警机制,食品安全的信息获取将受到限制,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性也无法保障,这些都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意义十分重大。
体系设计全国互联
由于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必须能够进行跟踪和追溯。我国政府也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农业部自2001年起,在全国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步伐,并取得一定成效。科技部也在“十五”期间启动了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提高食品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研究解决食品安全的技术标准、关键检测、监控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地方为主体实施食品安全科技综合示范,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刘普合介绍,我国政府目前对食品安全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政策、法规基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关于消费者权利方面,规定要让消费者明白消费、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商务部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强调了食品流通过程管理、商品信息管理和经营责任管理的要求。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要求同一个销售单位的农产品,在不同的产品形态下、不同的物权转移中、不同的管理环节内,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这就必须依靠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刘普合认为,要统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关键是做好标准化研究。从技术设计方面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是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可追溯机制设计;二是全国可互联、可统一的追溯系统体系的设计,这个体系既要听得懂“方言”(即体现行业、地方、管理特点和商品特征),又要推行“普通话”(即要满足追溯的基本流程要求,行业性、地方性的追溯可以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三是对追溯过程管理的系统实现;四是在追溯系统基础上,对食品加工、流通与服务企业的信用管理、市场监测与消费者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拓展;五是技术标准化研究。
分类食品分类追溯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按流通过程分类,也可以按照食品类型来分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主任谭杰介绍说。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源产地(属地)信息追溯系统,主要指食品供应的源头,如白菜、大豆的原产地的基本信息。
2.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主要指食品加工的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加工方法与步骤等信息。食品加工方式的不同会影响食品的特质,对食品的口味、储存时间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存储与运输信息追溯系统,主要针对食品的储运过程中,有些食品,特别是水产品、肉类、熟食、新鲜水果、蔬菜、饮料等是有一定的保质期的,并且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食品腐烂、变质。因此类似的信息需要采集和分析,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根据不同的食品类型也可以分类,但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如新鲜的食品对环境的要求较高,而干果等则不然,主要关注原产地等。可以分为:水产品、肉、鲜牛奶等类;蔬菜、水果类;熟食与糕点类;液体饮料与干果类。
不同的基于RFID技术的食品追溯系统主要的技术区别很大,一般来说,熟食、糕点、饮料、干果等类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一个RFID标签就可以实现信息承载,从源产地、厂家加贴即可,整个流通过程就可以实现信息追溯。而肉类、水产品、鲜奶等则不同,因为对储运环境的温度、食用时间等有较明确的要求,保质期限很重要,RFID标签比较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如要记录储运过程的温度等信息。另外,对肉类而言,从原产地到加工厂,一头猪要被分解为许多块,因此,RFID标签的加贴就相对比较麻烦。
同方智能卡产品公司总经理霍建烨介绍说,目前,食品追溯系统不仅涉及RFID技术,而且还利用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等技术。食品追溯系统中数据采集手段所采用的技术主要为RFID与条码技术,根据不同食品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将采用其中一种或融合两类技术,各取所长,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不同环节。
不考虑使用环境的影响,RFID技术无需人工干预,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较好地实现个体的追溯,尤其在自动生产线上。但其目前成本远高于条码。由于食品生产环境的限制,利用条码技术实现无人工干预的自动数据采集有一定困难,但其成本低廉,如实现批次追溯,完全可以采用此技术。
“每一种目前在使用的技术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主要看如何利用它,让它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如在准入体系和流通环节监管建设中,采用射频IC卡技术也可以为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霍建烨说。
肉类安全追溯是难点
总体来讲,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食品追溯工作的难点表现在社会信用环境差,食品行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差异性大,食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所谓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是指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技术手段严重不足,监管缺位现象还相当普遍。还有观念问题,也是一大难点。一些政府主管部门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不能积极作为,部门之间的信息分享、工作协同程度较低,体制问题还很突出。”刘普合表示。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在生产环节,生产企业按照自有标准体系组织生产,相应的生产监管机构按照行业标准或部门标准进行监管;在流通环节,政府监管部门按照部门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疫或其他监督管理,企业(如集贸市场或超市)也按自定标准进行质量监督控制。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标准体系,影响了对食品质量的控制成效。
肉类食品作为食品中的一大类,由于其食品链长于其他食品,因此,安全问题更显突出。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所长王守伟认为,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肉类食品追溯的实现会遇到四大技术难题,主要有:
1.牲畜养殖过程中,受成本制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区分地实现牲畜个体或圈的追溯;同时,牲畜普遍存在的咬耳现象也会影响到电子耳标的正常工作。
2.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屠宰加工中的红白脏的追溯国外没有先例,对其实现追溯也同样是一大难点。
3.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追溯信息的载体和载体间信息的转换是一大技术难点。
4.电子耳标的成本较高,如何在肉类食品追溯过程中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甚至对电子耳标回收重复利用,同样是肉类食品追溯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RFID大显身手
“从技术方面讲,食品安全追溯的发展趋势是将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一些重要食品上加贴电子标签,而在一些廉价的食品上则采用条码,两者信息相互关联。”谭杰表示。
另外,利用RFID技术还可以进行防伪,杜绝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如假名酒、假名烟、假冒名牌食品等,客观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
对整个社会而言,需要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面向个人、企业、行业和公共应用服务的社会传感服务网络(3SN,Society Sensor Server Network)的推广。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是3SN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归类于该架构中的企业、行业部分。
刘普合指出,未来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重点应当是三个部分,首要的是制度上的完善;其次是标准化,这是技术制度层面;第三是以重点商品为对象的全国性的追溯平台,如酒、肉等食品追溯平台。“总之,一个是管理体制方面的任务,一个是技术支撑方面的任务,两者要相互促进。”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伟克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与流通管理的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销、批发的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信息化在农村发展水平较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薄弱。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 刘普合
为什么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我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亟待加强全程监管;二是要通过追溯系统强化食品生产、流通与服务企业的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质量意识,以公共服务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有利于借鉴国际上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所长 王守伟
肉类食品追溯方面,由于电子标签价格较高,肉类食品追溯系统会给企业增加建设成本,也会涉及到企业的受控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对推广产生一定的阻力。国家的相关配套政策、食品行业和信息产业的相关标准相对于RFID可追溯系统的推行来讲,稍显滞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主任 谭杰
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政府应该重视食品安全,除了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外,还应该采用科技手段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应建立“食品身份证制度”,即产品履历和跟踪监视制度,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开心。确保公众的身心健康,在食品追溯方面,RFID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篇10
1998年燕君芳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凭着非凡的毅力,筹借了3万元自主创业,学以致用。她以创业的激情和改变西部农村农民致富的梦想,用自己学到的技术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带领本香人创建了“本香安全猪肉产业化发展模式”。 本香以 “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制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 形成了一条龙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模式,建成了“从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安全猪肉产业链。持续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了5万多农户养猪,带领7000多创业者科学养猪致富;每年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高品质猪肉3.5万多吨,本香集团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十年来,燕君芳经历了创业的酸甜苦辣,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亿元资产的现代化企业。她始终坚守本色本香的企业理念,使本香成为杨凌的一张名片。现任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董事长的燕君芳当选为全国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畜牧协会副主席、国家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杨凌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创业促进会副会长、杨凌企业家协会会长等职务。
公司加农户模式奠本香之基
1.贴钱搞培训,传授养殖新技术。本香成立初期,为了带动农民用新技术养猪,专门请畜牧专家到农村搞培训,但农民却不领情,不愿意参加。有人还讥讽燕君芳:“一个女孩子,大学刚毕业懂个啥?我都养了几十年猪了,还要你教!”面对这种尴尬,她想出了听一次课发10元钱的“奇招”,参加完10次培训,考试合格者再发给针管、药品及技术资料等作为奖励。“奇招”收到奇效,仅2003年就发了5万多元,共有700多人接受培训。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后来再搞培训,不发钱、没奖励,就都闻讯而来。十年来,公司先后聘30名专家和企业科技人员为农民授课,累计举办培训班600多期,培训80000余人次,现场技术指导800多人次,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扶持养殖示范户600余户,带领7000多农户走上科学养猪致富路子。
2.高出市价收购,风险留给自己。小农户大都没有实力,盈得起亏不起,一旦市场波动,他们就难以承受。本香集团为了保护养殖户积极性,实行“公司+养猪协会+农户”, 通过协会指导农户用新技术养殖,与养殖户签订收购合同,承诺以高出市场10—15%的价格收购,给养殖户吃了 “定心丸”。2003—2008年,公司以保护价收购,为农民多付3000多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3.建立实训基地,培养现代“猪倌”。过去下乡上门的低层次培训,难以培养出职业化“猪倌”。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杨凌示范区与本香集团合作,采取政府投资建设、企业管理运营的方式,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养猪实训基地,面向全省招收学员,每期培训一年。公司专门聘请美国和国内畜牧专家教授组成高水平教师团队,按照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要求进行全程培训。学员边培训边实践,每人一批管理300头育肥猪,每头交纳300元风险保证金,一年育肥三批、出栏900头。公司给学员承诺每头猪赚100元,每人年净赚9万元。实训结束后,猪群达到出栏标准,扣除一定生活费外,其余押金全部退还学员。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愿意自办小型猪场,凭鉴定证书和项目计划,当地政府提供8万元贴息贷款,支持其创业。现在已经有200多人培训结业,其中30多人创业建起了猪场。
4.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本香集团自2004年起,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世行贷款“安全猪肉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带动农民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公司在各基地建立“安全养猪协会”,协助组建养猪服务中心,无偿提供办公设备、兽医器械,培训技术人员,统一供应安全饲料、养猪设备和兽药疫苗。这一项目仅在杨凌附近就带动了2000户农民增收。目前,本香以杨凌为大本营,养殖基地南到秦岭深山中的凤县,北至圣地延安的洛川、延川,形成年出栏50万头的生产能力,带动数十万农民增收。公司成立以来,多次被农业部和陕西省评为“带动农民增收先进单位”。
安全责任固本香之本
1.抓养殖,注重源头把关。饲养环节是决定猪肉生产质量的基础。本香在种猪选择上,早期主要推广瘦肉率高的光明猪配套系,近年来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英国PIC优良种猪品系为主;饲料生产上,在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标准控制饲料原料质量检疫及加工的基础上,针对生猪各个生长阶段营养需求,自主研制生产营养、安全、实用、高效的系列专用饲料;猪舍建设上,自主研发设计了大跨度、连体、保温墙体的猪舍,实行空气过滤净化、负压、隧道式通风,全高架漏缝地板、防渗深槽式储粪;繁育养殖上,采用标准化全自动饲喂、信息化等一系列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有效控制疾病。
2.抓加工,实行全程控制。本香集团在世行贷款项目支持下,引进的屠宰加工设备和装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各个环节均在全程技术监控下实施。从静养听音、宰前检疫、三点低压电麻、卧式放血、运河式烫毛、二次冷却排酸、十八道同步检验到低温无菌包装等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实现了屠宰过程的全预冷、精细分割和规模化冷链生产,确保了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每年可为市场提供7万多吨健康猪肉。
3.抓销售,确保餐桌安全。经过多年努力,本香已经基本建立了全程可控、冷链配送、连锁专卖的营销网络体系,对所有门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目前,在省内外已建立了130多家本香专卖店。在连锁专卖店安装产品安全信息查询终端,建成贯穿整个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与追溯系统。同时,面向机关、企业等,开展团购直销。现在以低温冷鲜肉为主的“本香品牌”肉制品已经走出杨凌、进入西安、走向北京,成为众多消费者餐桌上的“放心猪肉”。
经过十年来的努力探索,目前本香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确保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质量控制为关键,以标准化生产和科学管理为手段,集“饲料生产、良种繁育、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冷链配送及连锁专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安全猪肉生产的全程控制,形成了“本香”品牌效应。公司生产的安全猪肉产品获得了“无公害产品”、“陕西名牌产品”等称号,公司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管理创新增强本香竞争力
1.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缺失一直是中国企业快速成长、持续发展的软肋。本香集团十分重视自主创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技术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自主研制出专用饲料,建立起具有本香自己技术特点的仔猪繁育中心,繁育水平国内领先。年头均断奶仔猪达到26头,高于全国16头的平均水平;仔猪存活率为93%,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每头母猪年平均分娩2.4胎,高于农户自繁自育1.7胎的平均水平。同时,紧盯国际前沿技术,先后与美国谷物协会、美国第二大养猪公司pipestone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的现代化猪舍等技术,在建筑设计理念、温控通风系统等方面超过了引进水平。目前本香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9项。本香还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具有先进检测能力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
2.管理创新。一个企业局部板块最优不等于整体系统最优,要实现“1+1>2”,需要统筹管理,追求规模协同优势。本香在集团管控上,专门设立了全程质量控制总裁,采取事业部管理模式,实行集团集中决策,事业部分散经营、独立核算;坚持以事业引人,以诚心留人,以制度管人,注重从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依靠职业化团队经营企业,弱化家族式管理,即使老板的亲弟弟,违反制度,照样开除。本香视质量为企业生存之本,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的食品安全管理专项工作小组,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全程数字化管理,实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公司从未发生过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
3.标准创新。谁创立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生猪行业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体系的情况下,本香集团从坚持“七统一”(统一供种、饲料、猪舍、防疫、技术、收购、销售)到实行“六自”(自繁、自养、自宰、自制、自运、自销),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和生产流程,在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公司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等三项认证。本香还创造了一些被行业认可的标准,标准化猪舍建设上,本香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全国规模化养殖企业中得到推广;养殖技术标准处于同行领先地位,对国内的一些大型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4.融资创新。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本香集团在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的同时,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股权融资,2010年以来,本香先后引入3个股东,以货币形式三次增资,扩大了公司资本规模,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重要一步。在西部同行业中率先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债券市场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5000万元。研究跟进国家刚刚批准试点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及时提出实施计划。今年公司又专门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丰富资本运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积极筹划公司上市。
企业文化核心:“本色、本香”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本香始终坚持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理念,以诚信和责任为生存之本,以感恩之心和大爱之心凝心聚力,形成了以“本色、本香”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1.以人为本,让员工甘当企业主人。老板把员工当“人”看,员工才愿意当企业的“主人”。本香集团始终爱护员工、善待员工、关心员工,再困难从不拖欠员工的工资。从2006年开始公司为一线员工办理了团体意外险,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当年就给所有员工办理了“五险”,2011年又增加了大病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燕君芳把员工看作兄弟姐妹,经常在早上带领企业高管在公司大门口,鞠躬迎接员工上班。同一个月出生的员工,由公司集中起来统一为他们过生日。员工生病时,由直接领导前去看望。公司还不定期为员工子女举办书法、舞蹈等才艺班。
2.崇尚学习,建设学习型企业。本香把学习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建立每天半小时晨会制度,学习朗诵公司价值准则,交流学习体会;经常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养殖技术、礼仪和消防等知识培训。定期邀请营销专家给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销售团队授课,不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学习“非对称管理”、“智慧系统工程”和“盈利模式”等现代管理技术,多次组织猪场场长赴英、美学习先进养猪技术,为员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燕君芳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坚持经常给管理团队和员工讲课,既传授技术,又讲做人的道理。
3.诚实守信,打造“百年老店”。诚信为立企之本。本香公司始终信守一诺千金的行为准则,凡是给农民或消费者作出的承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兑现。2004初,市场出现卖猪难,不少农户把猪送到公司。本香信守承诺,坚持按合同规定的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收购,高进低出,一次就赔了50多万元。在销售上,凡是直销店过期未卖完的冷鲜肉,一律拉回公司统一处理。对直销店以次充好或夹卖其他肉,一经发现立即取消直销经营权。多年来,公司先后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公司信用等级被陕西省农业发展银行评为AA+级。
4.孝敬感恩,秉承传统美德。本香集团经常教育员工,自觉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倡导员工常回家看看,从为老人洗脚这样的日常小事做起,在公司做好员工,回家做好媳妇、好丈夫、好子女;要求本香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常怀感恩之心,知恩图报,永远保持纯朴、乐观、善良的本色,以本色做人、做产品、做事业,以本色本香奉献服务农民,回报消费者。燕君芳有句名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作为企业掌门人,她身体力行,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每月回家看望家人,并给90多岁的奶奶洗脚;对亲戚和乡亲,除遇到特殊困难给予资助外,坚持授之以渔,对他们免费进行培训,赊销饲料仔猪,帮助创业致富。
5.弘扬大爱,善举回报社会。燕君芳从多年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体会到,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本香集团公司的今天。因此,本香秉行“德行并重,义利兼顾”的人生理念,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十年来,公司积极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为灾区、养老院及残障儿童捐款捐物,共计200多万元;累计投入600余万元,为贫困户优惠或免费提供良种猪、建设猪舍、配备兽医器械等,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系列培训等到活动,间接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本香现有员工650人,其中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57人,对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显著作用。本香先后荣获杨凌示范区慈善贡献奖和陕西省“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