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人范文
时间:2023-04-03 10: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水田园诗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山明水秀,鸟语花香,清新惬意,沁人心脾。这类山水田园诗,避开战争的烽火,解脱朝堂的倾轧,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噪杂,令人仿佛能看到长松疏枝间浮动的明月、深塘内摇曳的荷花,听到夜来几度风雨、破晓处处莺啼,以及竹丛中迸发出来的浣纱女的欢声笑语,感受到处在这幽美怡人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愉快心情和个人心灵的净化,意识到时光正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向前推移。这是唐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欣赏和享受到的另一种美。它不像大漠雄风的美学洪流那样,以其宏大磅礴的气魄震撼和征服观赏者,以雷霆万钧之力、不可遏止之势裹胁你身不由己地随同前进;而更像娴静淑美的妙龄少女,以其内在的气质和美学魅力令人心醉神迷,使你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
一、从文学自身发展来看,盛唐时代崇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思想,是形成山水田园诗质朴淡雅、恬静风格的内在审美需求
唐人在多方面地吸取六朝文学成果的同时,扬弃了六朝人专以“沉思”“翰藻”为美(见萧统《文选序》)的指导思想,一力归宗自然。“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这个观念在唐人中是有代表性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东夏韦太守良宰》),则可以看作有唐一代审美心态的典型写照。即使到中唐以后,诗歌创作里讲求人工锻造的风气日益抬头,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皎然(诗式)中标榜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的艺术境界,以及“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锤炼工夫(见卷一《文章宗旨》、《取境》诸节),正是要把人工与自然两个方面协调起来,由情性之真出发,经过精心运思,雕削取巧,而又返归于自然天成。这样一种审美追求,上承庄子“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论旨,下开宋人“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法门,与唐以前诗文创作中片面强调文饰美的作风,是各异其趣的。
贯穿山水田园诗的最大特征是自然。我国古代诗人在宦海沉浮与洁身自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常把山水田园作为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大自然中,假江山之助,以自然景物为材,创造出风格自然平淡的山水田园佳作,反映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与审美境界。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常把回归自然、归隐山水田园作为追求理想人格、高扬个体精神的归宿与极境(返归自然)。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作为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风物天然),创造出众多意境浑融完整的山水田园佳作,风格上强烈地追求自然平淡之美(风格自然)。文人们回到淳朴的大自然的同时,也回归到了艺术的自然状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回归自然,既是一种人生理想和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准则和崇高的美学境界。
二、从社会思想来看,唐代道、儒、佛三教并存,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思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情感社会基础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唐代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一块主要基石。如盛唐大诗人王维,“弟兄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劳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下)其后期诗作也与苦空寂灭的佛教教义如出一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
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三、唐代的隐逸之风,是形成山水田园诗冲淡空灵、玄远飘逸特征的内在驱动力
第十三章“歌唱自然的诗人”认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出现的原因之二是:当时社会重视隐逸,隐逸之士遂成了社会上的高贵阶级。聪明的人便不去应科第,却去隐居山林,做个隐士。隐士的名气大了,自然有州郡的推荐,朝廷的征辟;即使不得征召,而隐士的地位很高,仍不失社会的崇敬。思想所趋,社会所重,自然产生了这种隐逸的文学,歌颂田园的生活,赞美山水的可爱,鼓吹那乐天知命,适性自然的人生观。
早在李唐王朝开基创业伊始,那产生山水田园诗人的归田隐逸之风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滥觞。初唐诗人王绩,就写过著名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随驾隐士”、“仕宦捷径”,这就是唐前期归隐之风的主要中坚及其行为目的。“高宗、天后,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统治者的奖掖提拔,助长了这种隐逸求名的社会风气的流行。“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归隐者的自诩不凡,又使以往极为普通、名不见经传的自然界的田园山水及
隐士们混迹渔樵的隐居生活平添了三分美学魅力。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这就是被盛唐那些静态美的创造者们理想化了的隐居生活。显而易见,尽管王绩《野望》中间四句所写到的田园景象与王维等人的《渭川田家》等作品一样,都从客观上反映了唐代社会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但后者与唐初王绩那种还只是一个前朝遗民在唐朝未被重用,于极度失望之后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的退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作为一种以追求进取为最终目的“以退为进”的政治手段,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归隐,享受着多方面的滋养:李唐王朝为巩固其统制而采取的征召山林隐士的统制策略,时代和社会对逍遥自在飘逸不羁的美学风格的赞许,佛教的引进,道教的振兴,都对这一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过故人庄》孟浩然)成为诗人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清晨八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成为骚客艳羡不已的审美理想。虽然初唐时司马承祯就将这种归隐讥之为“仕宦捷径”,盛唐时孟浩然等人也真的终老山林,但高人雅士乐此不疲,趋之若鹜,可见这一美学思潮具有不可抗拒的潜在力量。如同归隐者标榜“淡薄名利”,事实上却名利双收一样,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的清淡的静态的美的意境,较之边塞诗群创造的那种以强烈的刺激征服读者的动态的美,更加耐人寻味。
四、唐代园林别业的普及为人们歌咏山川田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谷花(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斩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篇2
一、“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开拓诗境,形成淡泊悠远、闲适自然的意境。明代的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王维借自然景象,融入恬淡之情,使他的诗歌展现出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几句先是描写山中秋景,山色苍翠葱绿,秋味正浓;秋水日日喧流不息,打破秋日的宁静。然后视线转向乡村风情:在落日的余晖下渡头一片宁谧,炊烟袅袅升上云天,给和谐的乡村增添一分生气。苍翠的山、熔金的落日,营造出一番生机无限、秋意浓郁的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简单的描摹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在景物中融入一种情趣寄托,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这首诗又借与知己友人临晚风、听暮蝉、看落日、赏孤烟、醉饮狂歌,把自己和裴迪比作陶渊明和接舆,那份高洁脱俗、超然物外的品性和这幅秋日晚景图浑然融合在一起,意蕴深远。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例如,《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首诗,不着一字朋友离别后的想念,却在平白如话的平淡中给读者留下余韵无穷的想象空间。诗歌的起首句打破常规,不细写相送的情景、话别和心境,只以“山中相送罢”将这一难舍难分的场景一笔略过。山路高远,难以再见朋友的身影,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百无聊赖的时光及相见何时的叹息,俱化作“日暮掩柴扉”的动作中。友人离别已经远去,留给诗人的是漫漫长夜和独守草舍的寂寞。“山中”和“日暮”,一个点名环境,一个说明时间,实写了友人的离别。最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王孙出游不归。春草绿非眼前之景,是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绿草会随春意如约而至,但与友人能否见面却尚未可知。诗人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将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得更加真切。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王维借想象设置独特的虚实相生的意境,寄情感于言外,令人神远。
二、“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组合美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时说:“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善于捕捉山水田园的景色特征,运用自然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优美深远的画卷,抒发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心境。他的“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诗歌所体现出的组合美,常常反映在诗歌的画面层次美和动静结合的图景美中。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诗如同进入画境,在感受诗人热爱自然的诗情外,还能领略到层次变幻、组合精妙的画意美。《山居秋暝》使是充满了画面组合美的着名诗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后的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群山如洗,一番澄澈的清丽之景。夜色逐渐降临,皎洁的明月照在疏朗的松林间,落下斑斑驳驳的树荫,洒下一地月色,泉水显得格外清亮,缓缓地流淌在山石之上,发从淙淙的响声,山林变得越发清静。竹林喧动,渔舟下行,莲叶摇曳,一群美丽的浣衣女子归来,山居的闲适感油然而生。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人与景同在。上是空山明月,下是清泉光影,一群女子在其中穿行。青山、明月、翠松、碧莲、浣女,以有人、有声来衬“空山”,由静到喧,营造出一种空灵、洁净的世外意境。
这首诗同时体现出动静结合的艺术。月光和空山是清静的,淙淙的流水更衬出环境的寂静。竹喧、浣女笑和莲动是在安静中才能听到的声音,以喧衬静,动静结合,这比单独写静更富诗意。有月下秋景,有潺潺水声和浣女嬉笑声,视听相融,使诗歌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清寂、明净、深幽的景,正是诗人洁身自好、追求理想境界的品性的外化。
王维对大自然的声音的体验,是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例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从静态的人闲、夜静、山空入手,构成雨后的山间夜晚宁谧的氛围。桂花落、月出、鸟鸣,制造出动态的声音,尤其是一声声的鸟鸣,打破宁静的环境,更突现了山中的幽静和生机,这正是诗人以自然美来展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环境的追求。
三、“山”与“月(日)”意象交织的情感美
“山”意象是王维在诗歌中常用的,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等。王维诗歌中的的山,不是其他诗人笔下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王朝兴衰、人事代谢的映射,而是寄予了空灵淡泊之境界的“远山”意象。例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诗中,远在云峰之上的香积寺,高不可测,似入“无人径”却在深山处闻钟声,泉水在曲折的危石间逶迤流淌,薄暮的雾色使青松更添阴冷色。在“深山”和“日色”的外在笼罩下,诗人的禅意和超然出尘的心境渗透其中。
王维晚年只喜好静,“万事不关心”,欣赏“落日满秋山”的美景,过着“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自在闲适生活,以“山”为伴,以“月”为友,远离尘嚣,诗人的心灵与山水合一,精神境界出世。
篇3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篇4
关于古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初中阶段阅读律诗的目标就是:
1.理解律诗的相关概念,准确把握作品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
2.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3.能够概括律诗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理解鉴赏律诗的形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概念阐释】
律诗是成熟于盛唐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分为五律和七律。其诗体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7字,全首共56字。
2.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不作要求。
3.律诗限定用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4.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每句中用字平仄要相间。讲究粘和对。
【阅读指导】
诗歌的阅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试中既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也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主要考查点包括:
1.律诗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所抒感情、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客观评价等。
2.技巧方面:所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语言方面:包括对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4.综合表达方面:对诗歌情境的理解。
针对以上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阅读和赏析:
一、要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信息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作者的审美情趣等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际密不可分。另外,诗后往往有注释,会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写作背景等。所以,阅读时还要注意看清注释!
二、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但阅读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所在。
三、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
关键句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阅读时还应注意搞清楚以下问题: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借代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阅读中要做到:
1.清楚诗作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能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明确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五、从诗歌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平时要注意概括各类诗歌的特点。比如写景诗主要描写自然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咏怀诗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咏物诗主要是托物言志;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抒写诗人高洁的情怀;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民族矛盾、反战情绪等。
此外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诗中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从用词角度作简短赏析。
篇5
阅古知今 陶渊明的“粉丝”为什么如此众多,而且不乏大腕级、重量级人物?归根结底,就是陶令的人格魅力、文学才华。我们当代中学生也在追星,也是某些“星”的粉丝,追星、做粉丝无可厚非,但追什么样的“星”,做什么“星”的粉丝,还是值得商榷的。陶渊明的“粉丝”们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粉丝”众多,但深究一下,李白还是陶渊明的“粉丝”呢!
很明显,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脉相承的。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字里行间洋溢着粉丝对偶像的仰慕之情。
说起来,陶渊明的粉丝还真不少,除李白外,还有很多“重量级”、“大腕级”的人物。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推崇,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他编的《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此外,他还写了《陶渊明传》,创作了摹写陶渊明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他所编辑的《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作品8首。萧统做粉丝做到如此敬业的地步,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追星”行为而有了别样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也非常崇拜,他在诗中说:“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意思是说:虽然星空灿烂,但你是我的唯一。诗歌创作方面,孟浩然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陶渊明诗作多有传承。
杜甫也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隔世的知己,他咏诗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不但认同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发挥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由表及里也是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做这样有品位的粉丝,方不辱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白居易也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偶像。江州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时候,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白居易自称是“异世陶元亮”,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被他引入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中。
“唐宋家”中,至少有两个是陶渊明的粉丝:欧阳修和苏轼。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他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呢,不但自己喜欢陶渊明,还拉上儿子一起“追星”,读陶诗、和陶诗曾是他们父子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苏轼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自己“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又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渊明诗文的就有60首,也就是说,他差不多每10首词中就有1首与陶渊明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辛弃疾堪称陶渊明的“超级粉丝”。
篇6
此节课,是一节综合学生收集的信息的展示课,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进入古诗词的话语环境,在反复吟诵中得到文学和情感的浸润,同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在诵读和品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感受中华诗司的巨大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古文化简言之,整个活动课围绕“对诗词分门别类――讲诗词故事―诗画欣赏――师生共唱”四个环节开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和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4、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学生要多积累一些古诗词感悟诗情感。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活动准备:围绕相关主题,自由搜集诗句。
2.选择在朗读、音乐、绘画、语言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他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教学实录:
一、感受古典,知情导入
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其中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一路采撷芬芳的花朵感受古典,品味古典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意趣盎然、漫步诗苑
(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参考专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山水风光、风花雪月、名胜古迹、茶酒书琴等。
1、师:首先进行――分门别类辑古诗,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经典句展示给大家
2、教师将全班男、女同学分成两个大组辑录古诗。
3、教师先请两组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抽签,根据他们抽到的内容,以组为单位集体竞背。
A类:
(1)请说出“初唐四杰”的名字。(2)积累四首山水田园风光内容的古诗。(3)唐代哪两位诗人被称作“诗佛”、“诗鬼”?(4)积累六句春夏秋冬内容的古诗句。
B类:
(1)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谁?(2)积累六句风花雪月内容的古诗句。(3)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是谁?(4)分别积累四首离情别绪内容的古诗(涉及内容较丰富,有道是“功夫在诗外”,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累积水平,还能较好地体现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绘声绘色讲古诗”。
师:古代不仅流传了许多诗文名篇,更留下了不少诗人的趣事佳话哪些同学能为我们讲讲诗中的故事吗?
生甲:今天带给大家的是一个七步诗的故事,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以豆萁煮豆喻曹丕同胞相残。曹丕自愧无颜,放过了曹植。由于曹植未满七步即成诗,后人将这首诗称为《七步诗》:(声情并茂的诵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跟生,相煎何太急?”
师:不错,哪个同学愿不愿意挑战他?
生乙:我也来个一个: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生丙……
(故事后的相机朗诵是非常重要的,读出韵味、节奏、意境,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三分诗靠七分吟。”只有好的诵读才有好的感悟。走进诗人的心灵,理解诗人的情怀。)
(三)展我才情绘古诗
1看画配诗,根据事先准备的画,根据你的理解给每幅画都对上一首很有名的古诗老师先出示图片,猜古诗句子,根据画面中的意象说古诗。
(给没有任何提示与说明的画面配上古诗,难度稍微加大,但能检查学生积累古诗情况2读诗配画,学生朗诵诗歌,让“小画家”在仔细体会诗的意境上台来为我们绘画。)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再让学生出示自画,并说明此诗句是什么?再简略说一下自己的感悟。
(让学生展示个性,到讲台前出示为自己喜欢的诗句配上的画面,提高学生,让学生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意境)
(优秀古典诗歌其独特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意广阔寥远,清新幽雅,意境深远;有的诗鸟语花香,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竟境浑厚。)
(四)、醉听花月唱古诗:
1.让同学自由的唱,用现在的歌曲,给古诗配曲来看。(如《虞美人》、《相见时别亦难》、《明月几时有》等)
2.学生自编曲唱,同桌交流。
3.集体唱《明月几时有》也可师生同唱,结束全课
(音乐配曲唱,诗曲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备考策略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1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但从学生平时模拟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怎么理想。考题赋分6~8分,学生得到的分数大多在4分左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几年来带毕业班备考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备考复习建议,希望能给高三备考教师做一点参考。
一、 吃透《考纲》,弄清诗歌鉴赏题规定考查的内容及选材特点
《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的范围。诗歌方面,篇幅太长可以排除,只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内容深奥晦涩的宋诗也基本可以排除(文化较发达且自主命题的省市除外);宋词元曲也是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题材方面主要有咏史咏物、山水田园、边塞生活;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忧国伤时等。
二、掌握诗歌鉴赏必备的一些术语
在答题过程中,是否运用鉴赏术语,也就是是否“说行话”,往往可以衡量出一个人鉴赏水平的高低,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高低之所在。诗歌鉴赏中的形象(文学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自然图画。语言(文学语言)包括基本义和深层义,语言风格的术语主要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明快、朦胧、沉郁、飘逸等。表达技巧包括:结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结构方面的术语有: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表达方式方面的术语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排比等。表现手法有:抑扬、点面、虚实、动静结合、借古讽今、对比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用典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有: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要概括思想内容,必先分析形象,要分析形象,必先分析语言及表达技巧,所以将这些术语烂熟于心是非常必要的。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直;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笳――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教会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概括思想内容的方法
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跟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杜甫的“三吏”“三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无不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分析形象,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应分三步走: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背景(包括注释)。
1.看题目(诗题),往往可以看出诗歌的写作内容。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过”就是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诗歌的内容就一目了然:到老朋友家做客。诗歌写的肯定是介绍老朋友家及周围的环境,老朋友的热情款待,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千万记住,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2.看作者,可以联想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最喜欢表现的主题。诗人所写的诗歌中,就风格来说大体是一致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始终贯穿在诗人绝大多数的诗篇之中。诗人最喜欢表达的主题也往往固定的。比如李白就喜欢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抱负,以及仕途的失意;而杜甫则是深刻地反映现实,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命运的担忧。
3.看背景,除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对诗人的影响。如唐朝经济的全面繁荣,接连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国内堪称清平富庶,对外更是军威大振。因而唐朝尤其是盛唐的一般人士对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充满了自豪感,由衷地赞叹“生死大唐好”以表忠心。唐代诗人的主干是一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世俗士子,他们向往和追求的是意气和功业。回荡在唐诗中的主旋律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爱国热忱(杨炯《从军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李的《行路难》),是“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介入态度(白居易《与元九书》),是“欲回天地”的济世情怀,还有献身精神、历史责任感,等等。唐诗中所表现的颓唐、失望和痛苦,大多是诗人壮志难酬时的消极反映,较少书写对现实的逃避和超脱,很少表现对声色的贪婪占有与享受。所以,唐诗中“济苍生”“安社稷”是它们最突出的主题。所有这些,无不对诗人产生影响,其作品自然是这些思想感情的流露。如果在对唐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括中出现了“逃避”或“超脱”等字眼,很可能是离题了。
另外,所处的朝代不同,或者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对诗人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婚后的短暂幸福日子,南逃后的孤寂生活都直接对诗人的诗歌(词)产生影响。看注释,看写作时间,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在分析形象、概括思想内容时,还要特别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反映心情的词语,如直接表露的“悲”“孤”,间接表露的“不堪”“强”等;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时、地、天气及周围景物);诗中出现具体景物含义;对物象描写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进一步由物象联想到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盗泉――不义之财”;用典,即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表达技巧
(一)从语法角度关注以下一些词
1.名词。意象名词:表情达意;意象名词连用:营造一定意境,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2.动词。点燃整个诗句。如“舞”“驰”“随”“抱”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描绘形、声、光、色等形象特点,其中颜色最能表达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4.副词。如“忽”。
5.量词。如“一片”“万点”等。
6.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意象名词罗列通常用来特写,或营造意境。
(二)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内容有关
1.为形象服务,使形象生动逼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表达思想感情。
篇8
最可怕的是,这种趋势正在由娱乐、休闲媒体等向纯文学蔓延。有些文学刊物开始投其所好,试图通过更多的插图和漫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在一些人看来,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阅读时间不断被挤压,读图时代已经到来。
不能说图片不重要,但以图片取代文字,认为“图片越多越好,图片越大越好”,却是一大误区。文字是最好的图片,画家黄永玉曾表示,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
黄永玉诗词书画、木刻雕塑无所不精,有“鬼才”之称。人们可能更偏向了解他的绘画,但他的文字同样优美,在他的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以及散文《太阳下的风景》中,读者能从他优美而带有原生态的语言中,感受文字的魔力,这种语言艺术的与震撼胜过任何图画。即使在他的绘画集《罐斋杂记》中,文字所扮演的角色依然重要,它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和诠释图片,而是起到了让绘画争辉的作用。有评论家认为,单若就《罐斋杂记》而言,文字比绘画更见功力。比如,他给萤火虫配的题记:一个提灯的遗老,在野地搜寻失落的记忆。短短十余个字,就是一幅让人回味无穷的画卷,这样的文字,读者永远会嫌少。
不少作家抱怨,自己的文字经常会被一些媒体“”,删得面目全非,而文中的配图却纯粹是为了点缀,实际意义并不大。
文学与绘画渊源颇深,在古代,一个优秀的画家同时必定也是文人、书法家;一幅好画,题字便是画龙点睛,作词必定语出惊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工诗善画,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王维的成就,最主要还是在文学上。其代表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每一句都是一幅唯美绝伦的画,这些画面随读者的想象而丰富与丰满。
作家汪曾祺在《林斤澜的矮凳桥》中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含义包括“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在汪曾祺看来,“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以他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为例,透过清新自然的语言,读者感受到的是一幅明丽的画卷。
篇9
曹丕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太虚广袤,宇宙无极。
面对着壮丽的山川,面对着繁富的万物,人类往往会有生命的悸动,对自然、对人生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面对着流逝的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面对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美景,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穷究生命的意义,洞察“死生亦大矣”的生命规律,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鼓励人们应该在现世找到生命的安居之地。
面对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张若虚慨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的理性之眼看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个体生命只是人类绵延不绝的序列中的一环,环环相扣,人类和自然一样永恒。
面对着壮丽的山水,李白咏叹:“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人生的价值在于行走。李白将诗歌的生命安住在山水间,安住在自然里。他诗歌的生命直承魏晋那些山水田园诗人,他们发现了自然,更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
面对着滚滚的江水,面对着江上明月和山间清风,苏轼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思考宇宙和人生,使在现实的樊笼里十分局促和困窘的生命突出重围,大彻大悟。
面对佳妙的黄昏,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咏叹:“佳妙的黄昏,宁静宜人,/神圣的时分,静如修女屏息膜拜;/那脉脉斜晖/身影安详,慢慢西沉;/天空俯视大海,柔情深深,/听,浩瀚的大海,它正醒,/永恒动,波势涛声相竞,/响如雷,天长地久相闻。”诗人已和自然融为一体,忘记了自我和时间,在这样的美景中沉陷下去,沉陷到了生命的最安静的地方。
曹丕也不例外。
红霞遮蔽了白日,彩虹从九天垂下,山谷青翠,流水潺潺,落叶翩翩起舞,如纷飞的蝴蝶。天空纵横长云,一只孤雁在云间飞翔,时而一声长鸣,声闻霄汉。
面对着这绚烂美景,面对着这多彩自然,诗人曹丕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抒发。
一、这里有建功立业的豪肠
诗人仰观浩宇,看到红彤彤的云霞遮蔽了太阳,看到彩虹如桥从九天垂下,直插青翠的山谷间,欲吸取那潺潺的溪水。诗人将自然的壮丽摄入眼底,摄入心底,诗句中他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显露无遗。自然美景,绚烂壮丽,威仪四方,尤其是那红霞和彩虹,一个“蔽”字状写红霞面积之广,一个“垂”摹写彩虹气势之雄。这样的红霞,这样的彩虹,即使千万里之外的人们也可看见,足可引起他们的仰视!诗的开头写得极其大气,无怪乎王夫之赞叹道:“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这种自然美景的描写让人想起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想起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想起朱棣的“日照龙鳞万点金”,想起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里铺展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欲建功立业者的胸襟和豪肠。有人说曹丕的这几句诗中有帝王的气象,我觉得极有道理。这里应该有诗人对绚烂人生的憧憬,对辉煌生命的向往。诗人的愿望像红霞一样灼热和绚烂,诗人希望生命像长虹一样俯瞰大地,君临人间。
二、这里有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美好的景物激励人去奋斗,又让人意识到岁月带来的危机。
崇高的愿望像巍巍高山,巍然挺立,但生命的时光像流水总不停潺潺,落叶纷飞,不知不觉人生已晚,就像古诗里说的那样“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卑微的生命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总是那么不堪一击,所以多少人悲叹壮志难酬,多少人感伤髀肉复生。“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是写实,写流水的绵长和落叶的翩翩;更是写虚,写岁月无情的流逝。“谷水潺潺”,流动着生命的喜悦,发之于声;“木落翩翩”舞蹈着美丽的零落,表现在形。木叶以舞者的姿态辞世,给大自然平添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这两句多像杜甫《登高》中的那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些理想的高山总是被韶光的流水腐蚀着,甚至那高山的根基被淘空,最后理想和生命都轰然倒塌,一地遗憾。
曹丕用诗人的敏感感悟自然,用深刻的生命眼光审视万物,把大自然的永恒深沉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微浅并置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启迪着读者的灵魂,召唤着读者的灵魂。诗人是在用灵魂启迪灵魂,用生命唤醒生命。
面对流动的生命,面对美丽的飘零,诗人肯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就像屈原《离骚》中写的那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所以要赶快行动起来,用坚强的执行力和辉煌的业绩撑起理想的高山,撑起生命的骨骼!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我常常把“孤禽”理解为云间的鸿鹄,理解为欲展翅九天的大鹏。到这里,诗人的感情转向悲哀,那失群的孤禽也许就是理想暂时没有实现的志士的象征吧?本诗前面写的是壮丽景观,这里突然出现“孤禽失群,悲鸣云间”的哀景,好像与前文很不协调,其实前面四句诗是以乐景衬哀情,这里是以哀景衬哀情。接着诗人写道“月盈则冲,华不再繁”,以“月轮长转,花落不再”哀叹生命的流逝。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功业难建,华年暗逝,这也许是孤禽悲鸣云间的原因吧!
在汉末魏晋那样的乱世,哀叹生命无常是文学作品的母题,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等,但是像曹丕这样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建功立业的感情更加强烈,在一些诗作中成为主旋律,暂时冲淡了生命短暂的哀伤,他们彰显生命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在诗中表现的生命意识也更加强烈。
三、这里有诗人的终极情怀
诗的最后,诗人咏叹道:“古来有之,嗟我何言。”好像又归于悲伤和沉默,但我觉得前面昂扬的基调已经确定,即使是那些“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无奈悲伤也无法掩盖。
古人要立德、立功、立言,这对曹丕影响极大。他要建功立业,要寄情翰墨。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要用前者增加自己生命的密度,用后者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他要挖掘生命的深度,他要擦拭生命的亮度!
篇10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人思考,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与课本进行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领会课文内涵。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悲剧性小说《药》时,大部分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所得到的只是华、夏两家的悲惨结局――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华小栓治痨病,最终没治好,小栓死了。而所买的人血馒头上的血,正是夏大妈为了解放民众去参加革命终被杀害的儿子夏瑜的。
师:小说这种文体的主旨大意要紧密联系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描写来认识作品所折射出的内涵。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题目《药》和小说的主旨有什么样的联系?生:我认为从小说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华老栓、夏大妈、“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身上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麻木不仁、愚昧不堪、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生:我也认为《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因为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看客的话: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同时根据鲁迅先生那句“把有价值的东西揉碎了给人看”,我们也可以推断作者大声疾呼人们寻找唤醒人民群众的“药”!这样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记忆会更加清晰。
二、师生对话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要让学生有创新性,才有思考的价值。在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提出:“在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生:一共有四幅图画,而且都很美丽。师:是啊,描绘的景色太美了,透过诗句我们了解到画面的时间――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师:看到了――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师:还看到了――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师:如此迷人的景色,怪不得苏轼曾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下同学们能够明白王维是名副其实的山水田园诗人兼画家了吧?在这几幅图中,你最喜欢那个图画呢?说出你的理解。学生们分别发表见解,并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画面的美好想象。师:大家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而且对诗句的理解都很到位。下面,让我们重温王维所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山中秋日景色,感受一下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再想一下关于这首诗同学们还有其他方面的思考吗?生:我们仿佛跟随作者的描绘穿越回唐朝看到了祖国的美丽风景。但这些美景在现实生活中却看不到,我们觉得只有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才能让这样的美景重现。师:说得好,说明同学们不仅认真阅读这首古诗,而且还是一群热爱环境的人。保护环境,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这样的对话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与价值的体验,加深了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也达到了语文育人的目的。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会有着不同的见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出富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或者辩论,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以“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应该称之为英雄?”为主题展开讨论。我把学生分成“项羽组”和“刘邦组”两方,针对自己的论题展开激烈的对话。
代表“项羽组”的一方说:我们认为项羽应该称之为英雄,他在少时学万人敌,不满秦的统治,说出“彼可取代也的豪言壮语”;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勇救赵国,尽显英雄本色;因曾与刘邦结为兄弟,不杀刘邦的父亲,比起为了逃跑,丢下自己亲人的刘邦更显得重情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难道不是对这位英雄的真实写照吗?”
代表“刘邦组”的学生说:古人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是项羽却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拔剑自刎,还发出怨天悯人的感慨,这并非一个大丈夫的作为!而刘邦在灭秦时功劳最大;分诸侯时却被封在了当时很偏远的汉中,他忍了,因为他心中装着的是天下,并非个人的一时的得失――胸怀大志;刘邦善于听从部下的谏言――腹有良谋,比起不肯听取别人意见,在鸿门宴上,亚父范增三次示意杀刘邦时却没有理睬、攻城破阵后“夜坑秦二十万余人”“入关后,引兵西屠咸阳,杀义帝,烧秦宫,掠夺财宝与妇女”残暴的项羽来说,刘邦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学生相互的辩论中,他们懂得“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些能够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发挥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人,才可以称之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