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恶化的现象范文
时间:2024-02-26 17: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恶化的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6-015-03
DOI:10.11876/mimt201606006
基底节区是脑出血最常发生的部位,常由高血压导致,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四高”特点[1]。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病情进展不稳定,具有较高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风险,可导致初始症状渐进或阶梯式恶化,甚至引发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2]。目前临床关于END的发生机制尚无确切阐释,故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早期干预、治疗策略尚存在争议[3]。本研究选取21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就其END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1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65.21±5.38)岁,其中男133例,女86例,合并症:高血压163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15例;个人史:吸烟史38例,饮酒史52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参照美国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基底节区脑出血[4];2)年龄>1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1.3 研究方法
分组:按照患者入院时、入院48 h内加拿大卒中量表(CSS)变化,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CSS复评于入院48 h内实施≥2次,将任意一次CSS复评评分较入院时CSS评分降低≥1分者纳入END组,将其他患者纳入非END组[5]。
预后评估: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于末次随访时实施mRS评分[6]:预后良好:mRS≤3分,无残障或轻度残障;预后不良:mRS>3分,预后不良或死亡。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预后差异。
1.4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整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合并症、血压等基线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发生END为因变量(y=1),以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总结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9例患者中,87例患者发生END,发生率为39.73%。END组87例患者中,83例获得有效随访,非END组132例患者中,129例获得有效随访。END组预后良好率为37.35%,低于非END组的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END组与非END组入院时CSS评分、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是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CSS评分为保护性因素(P
3 讨论
原发性脑出血是脑卒中的第二大类型,并以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患者起病快、临床病程不稳定,且易发生END,其发生率约为30%~40%,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甚至病死率、病残率上升[7]。本研究219例患者中,END发生率为39.73%,且END患者预后不良率高达62.65%,与He等[8]研究结果相仿,说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且END的发生发展可对患者预后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其原因一方面考虑为脑出血早期颅内血肿及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白细胞、小胶质细胞渗出,并伴有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过量表达及补体系统激活,加剧脑细胞损伤及继发性水肿[9],另一方面可能与脑室内积血造成的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升高有关[10-11]。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是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CSS评分为保护性因素(P
参 考 文 献
[1] Hemphill J C, Greenberg S M, Anderson C 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5, 46(7): 2032-2060.
[2] 王昭君, 李芸, 肖露露, 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47(9): 633-637.
[3] 巩法桃, 于立萍, 田强元, 等. 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5): 344-346.
[4] Macdonald R L. 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 Nat Rev Neurol, 2014, 10(1): 44-58.
[5] Lord A S, Gilmore E, Choi H A, et al. Time course and predictor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15, 46(3): 647-652.
[6] 叶振. 1H-MRS对脑梗死临床预后的评价[D].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13.
[7] Kwon H M, Lee Y S, Bae H J, et al. Homocysteine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14, 45(3): 871-873.
[8] He F, Xia C, Zhang J H, et al.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preventing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J Clin Neurosci, 2015, 22(1): 83-86.
[9] 姜晔, 刘青蕊, 董小瑾. 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14(3):237-238.
[10] Rao N M, Levine S R, Gornbein J A, et al. Defining clinically relevant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strok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rials[J]. Stroke, 2014, 45(9): 2728-2733.
[11] Fan J S, Chen Y C, Huang H 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n-scene blood pressure a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 Emerg Med J, 2015, 32(3): 239-243.
[12] 张晓浩. 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南京大学, 2015.
[13] Helleberg B H, Ellekj?r H, Rohweder G, et al. Mechanisms, predi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protocol of the Trondheim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study[J]. BMC Neurol, 2014, 14(1): 201.
[14] Chan E, Anderson C S, Wang X, et al. Significance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Results[J]. Stroke, 2015, 46(3): 653-658.
[15] 张晓浩, 段作伟, 刘德志, 等. 血清 C 反应蛋白和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12): 1277-1280.
[16] Fujimura M, Niizuma K, Inoue T, et al. Minocycline prevents focal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due to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after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for moyamoya disease[J]. Neurosurgery, 2014, 74(2): 163-170.
篇2
[关键词]西部开发 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20-01
一、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
(一)气候复杂多样
如西北地区干旱,约有四分之三的地区为干旱区。我国西部是旱灾的多发区,随着旱灾的加重,城市严重缺水,连吃水都成问题。同时,西北的干旱影响着全国,致使各地出现高温、蝗虫等不正常现象,并诱发各类灾害。
(二)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能源供应中,薪柴消费量30%以上是通过过量樵采获得的,薪柴的过度开发造成植物破坏。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作为燃料在低效率炉灶中直接燃烧,土壤养分不能还田,有机质含量低,土地贫瘠化产生。
(三)土地沙化程度严重
风沙危害蔓延。我国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国家,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近几年来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发生之频繁、范围之广、损失之重,是受土地严重沙化影响的典型范例。
二、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富民是根本
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恶化,富民是根本。改变农牧民的生产条件,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干预。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居民的脱贫致富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性、综合性明显,应当面向区域的不同层次(景观、小流域、生态经济区域等)综合考虑。对水土流失和风沙区应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林草种类和合理的种植密度,宜林则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对于干旱灾害,应抓好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干旱的综合治理,保护土壤,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对于地质灾害,加强调查,搞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
(三)加大投资力度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酷脆弱,林草植被建设是治本的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根本意义。在环境脆弱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以粮换林草的措施,大规模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发展区域生态景观多样化,改善区域植被,调节局部气候,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切勿用“明天”的水搞今天的生态政绩。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在充分依靠政府资金引导的前提下,组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生态环境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的枢纽,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求,必须以保护目前现存的自然资源和地带性系统为基础。遵循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平衡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加强环境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要树立增长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而这些意识统称为可持续发展意识。而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虽然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有所进展,但同沿海相比,仍表现为投资总量小,发展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社会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全国未通公路的乡镇大部分集中在西部,通讯设施落后,电话、电视普及率差,不少农民听不到广播,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类科教事业,解放人的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环境教育。
(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西部地区企业技术改造,首先要加强交通、通讯、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企业改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重点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除旧更新,促进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生物产业,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和养殖业。应当充分发展旅游业,发展交通、服务等行业,这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农村;环境恶化;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乡镇企业的兴起、乱用农药等,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人为因素
1.1乡镇企业污染蔓延,资源浪费惊人
为了搞活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各地不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盲目地办起各式各样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耗能高、排放的污水不能处理,这样导致有些地方仅有的水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发生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1.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合治理措施不齐全,各种病虫害连年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保收,施用农药是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不科学地施用农药,致使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食用后,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同时,过量的施用农药,也造成环境污染。
1.3耕地面积减少
土地是财富之母,但由于大办厂矿企业和农村打庄占地,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1.4土壤肥力下降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包括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农业系统产出的产品输送到各地消费加工,土壤的营养元素以产量的形式输送到农业系统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三料”不足,大部分秸秆作为燃料烧掉,从而使得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由于对土地进行掠夺经营,有机循环中断,地力下降,只得靠人造肥料补充。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生产水平下降,缺肥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突出问题。
1.5废弃的塑料制品污染严重
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和好处,但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界极难降解,造成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很低,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6施肥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由于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导致施肥量虽然增加,而产量却不增加,甚至出现减产的现象,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造成肥料严重浪费。
2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
2.1控制污染源
对于污染农业用水的污染源,要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厂矿企业的生产技术,改变工艺流程提高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液采用一定技术处理。对于经济效益不高,大面积造成污染农业,应采取措施停办。总之,要采取各方面措施,保证农业用水安全。
2.2推行有利于环镜保护的能源政策,解决燃料问题
我省大部分地区“三料”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制定可行的能源政策,把当前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推广节柴灶,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物能源。要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解决能源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2.3保持水土,科学施肥
在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要把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兼顾起来,从长计议。改善农业生产单一结构,实现秸秆还田,改善耕作制度,用养结合,科学施肥,使农田生态系统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多渠道得到补充,提高农田生产力。要大力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测试结果及肥料的特性、有效利用率等进行施肥,作物缺什么营养就施什么肥,缺多少就施多少,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调整土壤中氮、磷、钾和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改善土壤质地,使种地和养地有机结合。针对我国各地的土壤状况,目前大多数地区应采用加氮、加钾、稳磷、补微的施肥原则,使作物得到科学、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4兴办农业技术教育
举办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技能水平,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减轻由于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2.5加强立法,强化教育
建立较全的法律法令,用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人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篇4
1 铁路发展-“夕阳产业”到“东山再起”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英国斯托克顿到达林顿间43.5公里长的铁路正式通车,世界交通运输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铁路的出现,以其速度快、成本低、全天候等优势,迅速扩张,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支配了工业国家的运输。当时率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无不发起了铁路建设的,铁路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
公路运输的机动灵活与门到门,航空运输的高速便捷等优势,使得公路和航空运输快速发展,铁路几乎垄断陆上客货运输的时代结束,铁路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弱化。在其他运输方式的强烈竞争下,铁路运量大幅度下降,经营出现大面积亏损,开始滑入低谷,有些国家甚至拆除了部分运量不大的铁路。铁路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
世界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现实,能源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面临资源枯竭或严重短缺的局面,并且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面对这种全球能源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和巨大挑战,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铁路以其独特的技术经济特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电气化铁路技术与货运重载技术快速发展,铁路自身所具有的节能、环保、快捷、安全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由于铁路具有降耗和减排的显著优势,许多国家纷纷把发展铁路作为交通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古老”的铁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诞生和成功,让世界重新审视铁路的价值,开创了世界铁路的新纪元。建设快捷、绿色、节能、安全、方便的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浪潮。与此同时,高速铁路的诞生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提高了铁路在客运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融合了交流传动技术、复合制动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高强轻型材料与结构技术、减阻降噪技术等多种高精尖技术的高速铁路为世界铁路走向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
2 绿色铁路意义
加快绿色铁路发展,对节约我国宝贵的能源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铁路具有污染小、环保好的优势,优先发展铁路这一清洁环保型交通工具,对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主要产业和经济则分布在东部地区,由此形成了由能源与原材料构成的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大宗货流。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物资运输需要大能力、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承担。但由于能力不足,铁路长期以来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大量大宗物资由公路承担,不仅能耗高、成本高、效益低,而且出现了耗费大量高级别能源运输低级别能源的不合理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基础工业还将会有一个较大发展,对大宗物资的将保持较大的增长需求,铁路货物运量将持续增长。
在我国能耗和环保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面对日益明显的瓶颈制约,作为最经济、最环保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越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加快铁路建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绿色铁路重任在肩。
3 绿色铁路的研究
绿色铁路,要求达到铁路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利用。绿色铁路是在原本的铁路环境保护方面上的提升与进步。它不仅仅包括了传统的铁路环保的研究,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概念,比如国土资源的利用、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运营中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等方面的研究。总之,提出绿色铁路有助于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绿色铁路研究,在此主要阐述指标体系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对于方法体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对不同地区的铁路构建评价概念模型,比如西部山区、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东部平原地区等概念模型研究。除此还可以建立评价实例的研究,比如以京沪高铁为例,对其以绿色铁路的评价对出综合判别。
指标体系的研究,在翻阅了相关的资料与文献后,得出了包括调查研究法、目标分解法、多元统计法的比较与研究。绿色铁路指标的选定原则研究,包括系统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对于绿色铁路指标筛选方法研究,包括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主成份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的比较和研究。
总之,绿色铁路的研究始终是建议在构建和谐铁路,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熊风,杨立中,罗洁,等.“绿色铁路”基础理论研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生态经济,2007(6).
篇5
监管部门对“热钱套利”的遏制使得5月外贸数据明显瘦身。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451.1亿美元,增长0.4%。其中出口1827.7亿美元,增长1%;进口1623.4亿美元,下降0.3%。
海关总署分析,5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回落,一方面是对港套利贸易基本得到遏制,内地与香港贸易快速回落;另一方面,受国内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低迷、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贸易环境恶化等多因素综合作用。
外贸数据挤出水分
“贸易数据的泡沫破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期中国海关加紧了对‘热钱套利’的监管,我们的研究也显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贸易数据的异常走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境内外套利导致的。”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贸易数据持续高于市场预期,特别是部分地区出口出现了超高速增长的现象。今年前4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7.4%,而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值则同比增长了66%,远高于我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表现。与此同时,“虚高”的外贸数据也与贸易企业的感受和先行指标出现背离。
对贸易数据的质疑引发了市场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从4月开始,海关总署、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纷纷着手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查,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了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对港套利贸易。
数据显示,前5个月,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799.1亿美元,增长52%,这一数据比前4月份的66%降低了14个百分点。
除了热钱被遏制的因素之外,国内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低迷、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贸易环境恶化等综合因素,也导致了5月份外贸数据疲软。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快速升值,特别是4月份以后,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窄和企业有订单不敢接的情况很突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很大,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这无疑对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很大。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回归合理的数据反映出外贸并不乐观的形势。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研究所所长李健表示,从整体看今年的外贸会略好于去年,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因素。从外部需求看,虽然发达经济体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有所缓解,但经济复苏迹象并不强劲。一些新兴市场货币在量化宽松政策下被动升值,经济发展也面临困难,外部需求难以持续增长。从进口来看,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内需仍较为乏力。
篇6
只有一个地球
前几天,我在上网时看见了这么一幅漫画——《大圣也无法》。在这幅漫画中,我看见了在几根烟囱上,弥漫着一大片乌黑的浓烟,而旁边的孙大圣,却满头大汗。原来,孙大圣对这滚滚的浓烟也束手无策。可见,环境被破坏的危害有多大。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淡薄,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也许以为只是扔一张纸、吐一口痰,对环境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让这种现象不断发生,就会积少成多,使环境恶化。每年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使人深受其害。可是人们却始终不醒悟过来,它们都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管地球的安危,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现在,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都能闻到一阵呛人的味道,那是汽车的废气;一些化学工厂的烟囱也弥漫着滚滚的黑烟;往日清澈的龙湖沟此时已是阵阵恶臭。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我想:如果人类还不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这个地球迟早要遭到毁灭的。
人类呀,醒过来吧!从现在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惟一的家园——地球。不让地球被毁灭的现象发生!
篇7
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作文库网 zuowenku.net整理)
篇8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草原;生态环境
0引言
近年畜牧业也开始面向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影响
1.1频发自然灾害
部分地区依然遵循传统的养殖模式,草场过量放牧动物,大量优质牧草逐渐消失,有毒有害牧草开始增加,草原大地,并在雨水侵蚀下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弱化了草场的生产能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降雨量逐渐减少,水分蒸发加快,地下水位出现断层甚至严重不足问题,草场缺水十分严重。
1.2降低草场利用率
大多地区畜牧产业与经济发展并未考虑林木与草原资源情况,存在乱砍乱伐与不合理利用等问题。部分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养殖业发展难度较大,无法发挥草原资源优势,降低了草场资源的利用率。
1.3降低科技水平
畜牧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未科学设置,养殖品种较为单一,大多农牧民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无法在基层地区推广使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整体养殖科技含量较低,畜牧养殖处于落后状态[1]。
2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首先,畜牧生产经营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多草原牧区养殖时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常见饲养方式为全年放牧、冬季补饲,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轮牧生产方式,导致草地超载,转而影响牲畜养殖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盲目发展畜牧业,草原资源支持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草原对牲畜的承载力有限。部分牧民在未考虑草原资源的情况下便大肆发展养殖业,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草原承载力。最后,缺乏资金支持,虽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改善生产方式,但实际保护期间依然缺乏人力、物力、技术及资金支持,尤其在修复草原生态环境时没有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无法更好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与草原恢复等工作。
3改善对策
3.1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
为解决制度不合理引起的草场退化问题,应在草原地区实行“双权一制”政策,落实草原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实行草原牧场有偿使用的。期间应明确此政策可解决的本质问题,建立规章制度,探索“双权一制”政策落实的技术方法,保证公平性与公正性。农牧民可以优先续包以往承包的草牧场,使农牧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此外,应建设草地保护奖惩办法,对于草牧场保护较好的农牧民给予经济与物质补贴,严厉惩罚过度开发草场的农牧户,对于承包草地一直处于破坏状态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强化草地租用管理力度,尤其严厉惩罚租用草牧场却不养护的农牧户,严重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通过强力措施,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使其恢复原始状态[2]。
3.2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畜牧业无法实现产业与规模化发展,对此应合理调整以往畜牧养殖模式,对于放牧养殖的群体严格控制草原牲畜放养量,避免超出草原承载力,给予草场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避免草原荒漠化。目前农牧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在完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还应确定草原人口承载力,并合理安置。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落实法律规章制度,保证合理利用草原牧场。给予现代畜牧养殖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良品种,引进新型养殖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3严格落实草原建设保护措施
对于轻度退化的草场,应围栏封育,实行轮牧与阶段性的修复措施,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对于退化严重的草场,应长期禁止放牧,保证草场具备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及时恢复生机。若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存在明显的荒漠现象,还应建设人工草地,做好改良工作,保证牧草供给,必要时还应考虑生态移民。在建设人工草地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扩大饲料资源,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在旱作条件下,单位面积的人工草地产草量高于天然草地产草量3~5倍,灌溉条件下还可以增加10倍左右,饲草质量水平高,可以解决冬春季饲草不足问题。养殖人员应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开发高产饲料地,如高粱、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发展舍饲化、规模化的养殖业,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可以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副产品,发展秸秆青贮技术,回收农作物秸秆,并进行青贮处理,充足供给青绿饲料,降低对草原的危害。
3.4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农牧民群众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草地资源保护工作,减少人为破坏。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全体牧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草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理解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维护意识,以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改变以往的草原畜牧方式。增强相关保护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设立良好规划,平衡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改善草原生态。
3.5实行动态监测
畜牧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便是草地资源,受土壤、水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多草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合放牧。因此相关部门应在遵循草业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草地区域特点,开发草地资源,并发展草业经济战略,保证草业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还应实行动态监测机制,构建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草原管理部门应将草场资源划分为不同区域,做好网格化跟踪监管,随时了解草场资源动态,一旦发现草地资源破坏问题应立即制止,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严厉处罚。根据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严格的养殖计划,为牧民技术提供生产指导服务,强化监管,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3]。
3.6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
草原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知识性的密集发展模式,需要在畜牧生产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因此,相关部门应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科研院所、本科院校及推广机构等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因素,集成高新技术,建设集培训、选择、吸引人才与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示范基地,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此外,还应生产高质量牧草种子,开设牧草种子工程,以资源为依据、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良的牧草种子繁育体系,种植出更多优良牧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草畜平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结束语
牧民应充分认识到草原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放牧,转变以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明东.草原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措施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0(7):52.
[2]宋文婷.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5):187-188.
篇9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化的本质和西部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生态系统日渐脆弱、生态系统恢复压力大、生态贫困逐步凸显等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瓶颈,最后给出了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产业经济 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 产业生态化
当前西部大部分地区时刻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和环境持续恶化的双向风险,具体表现为虽然经济总量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却在拉大,由经济增长而引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趋严重。造成这种被动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该地区原本就相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该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使这一情况不见改善的迹象。而实际上,任何地区(包括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地区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我国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必须要建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即“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互动
区域经济生态化的本质。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为物种的生命延续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能量;自然界的物质通过人类劳动进入到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中,并通过生产力的作用将其转换为社会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即自然界与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物质变换的同时,不但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演变;同时,在对待自然界的物质方面,如果人类采取不合理的生产模式或劳动方式向社会物质进行转变或者社会物质进行内部交换与消费,如漠视自然规律的作用、对自然资源进行粗放型的开采和利用、将生产生活的污染物进行任意排放等,必然会破坏自然物质的正常变换过程,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必然会受到损伤,环境污染、生存空间丧失、生态机理失衡、生态功能减退等负面后果就会接踵而来,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社会物质的变换过程。
西部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我国的西部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系统,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不断促进其自然的进化,同时社会经济系统中也在这种交换的过程中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劳动关系将不断改变该地区的自然与生态物质形态,用以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求,结果是生产和生活垃圾将以特殊的形态重返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见图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区域中的每个团体和个人都可能根据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原则对自然资源加以开采和利用,那么由此而导致的“公地悲剧”的博弈结果就会出现,这种结局无论对自然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难以挽回的。因此,如果人类的活动能够符合自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自然演进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就会实现,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追求对自然的占有和索取的“极端物质主义”,就会因为过度的消耗自然生态物质,从而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损伤,继而影响到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物质提供和变换,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使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崩溃;相反,如果单纯追求自然生态保护的极端行为,不顾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会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瓶颈
生态贫困逐步显现。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西部地区的产业经济生态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解决好人口问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为了维持生存或者更好的生活,人们所采取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直接向自然界进行单向索取,没有回报或者补偿。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如此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性开发急剧恶化了生态环境,致使该地区的土地、森林、草场等资源消耗严重,生态资本存量明显下滑,这使得生态群落和种类组成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大范围、长时间的资源掠夺并未使该地区的经济状况产生多大的改观。这些都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面不见减少,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互为因果,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一个“经济贫困-生态贫困-经济贫困”恶性循环怪圈正在形成。
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的综合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不见好转,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增无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所触及的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屏障和生态系统已逐渐衰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大量减少。如黄河的频繁断流以及断流持续时间和涉及的河段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对黄河中下游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是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受到严重破坏。由于该地区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和旅游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著增强,该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存续状况极其令人担忧,其中国家的一、二级保护动物遭到大范围猎杀,部分物种濒临灭绝,大面积的原始植被被盗伐盗用,生态系统破坏极其严重。三是产业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超出预期。由农业化肥、杀虫剂、塑料垃圾等污染导致的农林业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单一作物栽培导致的基因均质化,物种的多样化丧失和对天然林带过度采伐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殖民化等。此外,工业生产原料如石油、有色金属等的废物排放和具有污染属性的添加物的使用,都逐渐异化该地区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恢复压力加大。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能动作用逐渐增强,尤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西部地区的“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负债”在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能力逐渐减弱。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良性发展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西部地区多样化的气候生态禀赋并未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生态承载力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并未得到显著增强;从生态足迹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依然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生态系统的自身发展极其脆弱。同时,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严酷,虽然土地面积分布较广,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相对不足,加之生产力水平未能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均衡化发展,致使土地的生产效率偏低。这些都直接表明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制造能力,生产和生活强度也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自然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巨大的压力之下。
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选择
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我国西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对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有着良好的条件,同时西部地区的食品工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更为重要的是,食品工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上游,因此它的发展和壮大必然会带动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农牧业、农产品流通业、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对工业基础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发展绿色食品工业对扩大产品出路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洁净能源工业。水能、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都是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水能资源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之一,如此巨大的资源储备对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此外,水能资源的开发涉及多个方面,水库建设完成以后,除直接提供电力外,还可以起到防洪拦沙、改善水质甚至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连带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在我国西部的青海、、新疆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太阳能资源明显丰富于其他地区,因此在该地区可以加大太阳能的推广使用力度。另外,是我国地热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占全国查明地热资源储量的一半左右,在该地区进行地热能的开发会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风力资源在西部地区更为丰富,并且相关的企业已经或正在输出风力发出的电力资源。
发展中药产业。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中药材产地,仅四川省就分布有中药材资源4000余种。尤其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医药卫生领域的影响力正逐步加强,其中日、韩、美、英、法等国的植物药销售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并有进一步垄断世界中医药市场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药产业的发展空间极其广阔。因此,如果能够在政策的引导下,提高西部地区天然中药材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该地区的中药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绿色引擎。
发展可降解塑料工业。截至到2010年,我国仅地膜和包装材料两项的塑料用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吨,由此而引发的白色污染的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一问题的治理方法上,降解塑料的使用是可行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治理塑料污染的绿色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降解塑料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我国西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淀粉、纤维素、矿物质等天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降解塑料生产必须的原料。
发展旅游业。我国西部地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该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会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能够加快区域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增加西部旅游地区人口的就业机会,促进和加快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同时还能够全方位地展现西部地区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见,发展西部地区的旅游业能够收到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其成为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新兴绿色产业的同时,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会随之显现。
发展绿色制革业。制革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目前,我国猪皮革年产量超过1亿张,牛皮革5000多万张,羊皮革8000多万张,年出口创汇额超过150亿美元。我国西部地区是猪、牛、羊等牲畜肉类和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制革工业同时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工业部门。然而,制革工业由于也涉及到化学清洗等化学作用,因此也使该地区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制革技术便成为西部地区制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结论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向来矛盾难解,这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状态原始的西部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寻找生态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脉络就成为发展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化的本质和西部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机制的基础上,讨论了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的瓶颈和该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实施路径,试图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选择适合西部地区又适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地区贫困生态环境恶化”的怪圈,走向“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潜力释放区域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徐素环.对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3.鲁勇兵,梁婉君.中国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2)
篇10
关键词雾霾;畜禽养殖;对策。
近期京津冀地区持续近1月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作用因素之一。空气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颗粒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消光系数增加,空气能见度降低,随即发生灰霾事件。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源于机动车燃油、燃煤及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1。恶劣的雾霾天气条件对畜禽养殖业同样造成困扰。养殖场主普遍反映,雾霾天气期间,畜禽多出现食欲不振、呼吸道疾病发生率明显提高等现象。因此,笔者将从健康养殖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对养殖业生产的影响,并结合实际生产条件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
1 雾霾天气对养殖业的主要影响分析。
雾霾天气对养殖业的影响主要有大气化学和微生物学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1加剧舍内空气环境恶化统计分析指出,冬季北京气溶胶颗粒物PMl0和PM2.5的主要影响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口】。
而畜禽养殖过程本身会产生氨气、恶臭、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静稳天气条件不利舍内有害气体扩散和户外新鲜空气交换,将使舍内污染气体浓度迅速聚集与升高,加剧舍内环境恶化,导致畜禽免疫力降低,危害畜禽健康。对冬季密闭式猪舍(仅中午开窗通风一次)内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氨气、恶臭、空气中细菌总数和TSP等有害物质分别超出《畜禽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4.7倍、6.5倍、30.2倍和1.6倍。
1.2利于病原微生物传播空气中颗粒物是由浮尘矿物质和水分组成的混合体,当微生物附着其上时就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诱发疫病发生。尤其是当粒径小于2.5 mm时,可直接进入畜禽呼吸道,造成直接感染。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外,舍内颗粒物浓度升高也将增加畜禽传染病的致病风险。据畜禽疾病防疫专家介绍,畜禽传染病中,有一大类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其中包括猪蓝耳病、高热病等。雾霾天气造成的畜禽圈舍中PMl0和PM2.5浓度的升高将使特征病毒和病原菌的附着概率进一步增大,使雾霾载体成为畜禽致病菌滋生的温床与传播的工具。
2针对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对畜禽养殖业的影响,建议养殖场户采取加强通风管理、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强化综合生产管理等应对措施。
2.1 加强通风措施管理畜舍的通风换气是畜舍环境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密闭的情况下,引进舍外新鲜空气,排除舍内污浊空气,有效改善畜舍空气环境质量。雾霾天气情况下,由于受静稳天气条件影响,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极易造成污染物在畜禽舍内聚集而加剧污染。因此,针对目前规模化养殖模式下相对封闭的畜舍应加强通风管理,通风时段尽可能选择午间气温较高、室外灰霾浓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加强通风不仅可促进污染物扩散,同时可迅速带走空气中水汽、灰尘和微生物,降低湿度,从而起到抑制雾霾颗粒形成的作用。目前畜禽舍通风方式主要有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两种。
自然通风是利用进、排风口(如门、窗等),依靠风压和热压为动力的通风,无需动力提供,是一种最经济的通风方式。但是这种通风方式仅适用于相对开放型畜舍及空气流动性好的天气情况,雾霾天气时不适用。
机械通风可分为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和联合通风。即通过机械压力实现舍内外空气的流动交换。机械通风效果很好,但易出现通风死角等弊端。因此在选择通风方式或安装通风设备时应尽可减少通风死角。
另外,目前为减少对养殖生产对劳动力依赖,畜禽舍自动环境控制技术日趋成熟,并在现代大型种禽养殖场中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通常以舍内有害气体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指标作为控制参数,达到设定限值时及时启动通风、供暖等设备,实现舍内环境调控,其中通风系统就是自动控制的1个重要内容。自动控制技术优点是控制效果好,缺点是前期投资成本高,应用受限。
通风效果直接取决于通风量和风速,根据《畜禽舍纵向通风系统设计规程》(GB/T 26623—201 1)和《规模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 17824.3—2008)的规定与要求,各类畜舍通风量和风速可参考表1执行,使舍内环境达到《畜禽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要求。
2.2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播针对雾霾天气畜禽舍内病原微生物浓度升高问题,应增加舍内预防性空气消毒频率,并特别注意对病原污染畜禽舍及幼畜雏禽舍的空气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时应主要采用液体消毒或蒸汽消毒,避免消毒粉剂二次污染。
其次,应密切关注畜禽疾病发病情况,对出现病情或发病征兆的畜禽圈舍进行随时消毒,及时杀灭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消毒的对象包括患病动物所在的房舍、隔离场所以及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的一切场所、笼具等。在解除疫病隔离和封锁前,进行定期的多次清毒。
再次,应及时清理畜禽粪尿,在雾霾天气发生期间增加粪尿清扫频率。畜禽粪便排泄到清扫之前,随着表面干燥和空气流动,粪便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黏附于颗粒物,易形成气溶胶,增加舍内致病微生物浓度。因此,雾霾天气条件下,应进一步缩短畜禽排泄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在舍内的滞留时间,降低病原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2.3加强综合环境管理针对雾霾天气的危害,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采取必要的辅助环境管理措施,减少畜禽圈舍内颗粒物浓度偏高对畜禽养殖的影响。这些辅助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舍内空气湿度,针对雾和霾的不同湿度特性采取相应的舍内湿度调节措施,例如冬季灰霾干燥时可选用热喷雾等措施,减少湿度因素对畜禽健康的不利影响;二是在雾霾天气发生时,在幼畜雏禽舍等敏感圈舍采用应急空气净化装置,加强除尘、除湿等;三是在养殖场区内尽量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扬尘和颗粒物排放,例如减少干料和粉料的饲喂、防控发酵床养殖垫料表面扬尘等。
3结语。
北京的雾霾天气与北京城区大气污染物的局地排放及周边津、冀、晋、蒙及鲁的区域环境影响效应有关,雾霾天气及相关大气污染的治理仍需要长期努力。在畜禽养殖业除了加强对养殖企业应对雾霾天气的生产技术指导外,还应积极探索养殖业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技术措施,促进区域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l】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互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一16.
- 上一篇:银行年度经营计划
-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计划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