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6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行为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行为教育

篇1

关键词:学生违规;教育惩戒;理性惩戒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40-03

一、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违规行为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违规行为,通常是指学生各种违背教育机构的纪律及规范的行为。我们认为,只有这些行为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妨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违规行为。目前,人们也将之称为“不端行为”,“问题行为”,“违纪行为”等。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违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类和概括[1]。

1.根据学生违规场所的分类

根据学生违规的场所,可以把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违规行为分成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课堂违规行为主要指发生在课堂上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和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例如课堂上的大声喧哗、与其他同学开玩笑、其他同学、不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课堂外的违规行为主要指学生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学生交往中的各种违规行为。例如,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破坏学校的各种设备和财产、逃学,等等。所谓学校外的违规行为,主要指学生在学校之外或社会上的各种违规行为。这些违规行为往往违背的是社会一般性的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例如,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反叛”行为,包括在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标新立异,以及在政治上的激进主义等。

2.根据违规行为的程度而进行的分类

根据一般社会学关于违规行为的理论,这种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类。一是不适当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一般特点是,常常与教育活动和学校中那些被人们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这些行为虽然也会引起大家的不满,但是,由于它并不直接危害具体的个人或群体,因而通常不会受到具体的惩罚。二是异常行为,所谓异常行为,这里主要是指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心理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各种违规行为。这种违规行为的特点是行为不正常,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对他人的危害。当然,这些行为危害的程度通常大于不适当行为。三是青少年学生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直接以危害他人为目标,包括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打架,对弱小学生的欺负和伤害等。最后是所谓反教育的行为。这种违规行为的特点是以直接违反教育的目标和各种行为规范或者以直接破坏教育教学秩序为目的。

3.行为学的分类

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不遵守公认的学校和班级规范,扰乱学校和班级管理秩序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两类。其一是的外向型的攻击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不守纪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骂斗殴等[2]。 另一类是内向的退缩型问题行为,比如过度的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这类行为虽然不直接破坏课堂教学秩序,但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从而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也有学者通过对中国某城市青少年劳动教养所中未成年犯的各种案例的分析,总结和概括了各种不同的青少年反学校行为的模式:①轻微不良行为:轻微说谎、小偷小摸、任性等;②行为问题:严重说谎、谩骂或者打骂他人、攻击;③学习障碍:厌学、旷课、逃学等;④违纪行为:打架斗殴、赌博、酗酒、偷窃、违反课堂纪律和学校规定等[3]。

二、教育惩戒:学生违规控制的重要方式

惩戒是对青少年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教育活动中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违规行为的惩戒,是一种与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强化方式相互联系并交替使用的,力求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次数和频率的方法。惩戒的直接目的是作为一种手段,迅速消除在学校和课堂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对抗现象和干扰学生获得期望行为的那些违规行为,包括那些有可能或正在发生的对其他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负面影响的违规行为。对学生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客观需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纪律、秩序和管理组织形式。

教育惩戒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惩戒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是一项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个性各异、心理千差万别、智力参差不齐、生性活泼好动的对象。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明辨是非能力差,而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有个别学生经常做一些违反校规校纪、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生活的事情。这就常常需要发挥惩戒教育的作用,靠惩戒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其二,惩戒是维护教育秩序的保障。教育活动需要秩序。学校和教师有权依据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规范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受教育者的违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戒,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有序化。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是维护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教育惩戒是保障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三,教育惩戒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难免会有过错,这就需要适当的惩戒手段,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犯了错误,恰恰可能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应该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告诉他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离开了这种必要的惩戒,可能就失去了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针对学生违规行为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惩戒制度。在美国,学生违反了学校或课堂的规章制度后,根据情节轻重将可能受到的教育惩戒包括:罚站、剥夺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被勒令离开教室、罚早到教室或晚离校、罚星期六来学校读书,甚至停学、开除、勒令转学等。在澳大利亚,部分公立学校设立警戒室,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由警戒室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节采取相应方式惩戒,如赔礼道歉、写检查、开除等。台湾地区专门出台了《教师辅导及管教学生办法》,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目的、原则、方式等。尽管对教育惩戒的具体规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惩戒形式却有共同之处,即都有批评、警告、剥夺某种特权、隔离措施、没收、惩戒性转学、停学和开除以及体罚等惩戒形式。“批评”是指教师对违纪学生进行的口头责备,是常用的非正式惩戒类型;“警告”是指对违纪学生实施正式书面警示;“剥夺特权”是指剥夺违规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项目的权利,如春游、校外活动等;“隔离措施”是指暂时将违规学生与集体隔离;“没收”是指暂时收去并保管学校禁止携带的物品,在适当时候再将这些物品返还;“惩戒性转学”是将违规学生强制转至学区内其他学校;“停学”是指对违纪学生实施的有一定期限的不准到校参加教育活动的纪律处分(在英国,停学的期限为一个学期内不得超过45天,在美国,停学包括10天以内的短期停学和整学期的长期停学);“开除”是指将学生学籍予以取消,正式且永久排除于学校的一种纪律处分措施,程度最为严厉;其中,“体罚”是最古老且争议最多的一种惩戒措施。美国学校的体罚在某些时候可能包括关禁闭,日本学校的体罚通常是强制长时间保持端坐、立正等特定姿势。体罚曾经在各国普遍使用,但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而逐渐被废弃,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十分明确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当然,教育惩戒必须立足于对违规行为的纠正。第一,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惩戒,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指的是,惩戒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应该与青少年学生所犯的错误和他们的违规行为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违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以便使青少年学生懂得以后如何避免和纠正那些违规行为。如果惩戒的内容和形式与一定的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那么,这种惩戒将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第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惩戒,必须具有一贯性。这里所谓的一贯性,首先指的是,既然青少年学生发生了一定的违规行为,那么,就必须给予必要的惩戒。如果错误的行为没有受到惩戒,或者教师放弃了对违规行为的惩戒,那么,惩戒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作用就会降低。而且,如果其他学生也注意到这种不连贯性的话,那么,更多的错误行为就有可能发生。

为此,美国教育家贝克尔关于惩戒的建议是:①及时惩戒才有效;②惩戒若要见效,就得把强化物拿走,并明确告诉学生要怎么做才能取回强化物;③在惩戒之前要有信号,通常是言语“不”,“停下”;④有效的惩戒应该就事论事,心平气和;⑤在进行惩戒的同时,对那些与受惩戒行为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强化;⑥要惩戒就不能反悔,不可对受罚行为予以强化[4]。由于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在于维持教育秩序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教育惩戒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教育性,即惩戒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制裁性,即通过对违规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从而纠正其过错,以避免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5.

[2]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9.

[3]王全志.学校教育中的行为不当对少年犯罪的影响极其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W. C. Becker. Parents are Teachers. Research Press,1971.

Student's Violation of Rules and Education-Oriented Penalty

CAO Hui & TAO Ji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服务、生产和建设的专业人员,为社会提供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大学期间,是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展和形成的主要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很多高职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同时,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且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伴随我们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可见,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平常的习惯具体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将习惯看作是养成教育的一种产物。养成教育包括一般正确行为的发展、引导,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训练和培养,其涉及的内容十分纷繁和复杂,可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人优良的人格。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目前养成教育的研究发展也较为系统和成熟。其中,童政权认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其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形成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展开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制,以教育促养成,通过完善制度促养成,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促养成,以创新认识促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生活、交流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生养成教育,是高职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行为习惯教育,二是养成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实现培养高职生良好道德品行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养成教育的展开,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着不少问题,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价值观念不正确部分学生没有理想信念,不知道也不关心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生活没有目标,每天没有精神、无所事事;还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一些奢侈用品和物质享受,同学之间攀比情况较为严重,花钱大手大脚,缺少勤俭节约的意识。2.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加之家庭条件可能较为优越,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什么苦,一直以来有问题都是父母去解决。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可能面临很多之前都没有经历的问题,如同学相处出现的矛盾、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挂科等情况。在遇到问题时候,学生普遍表现处理问题能力较差,心理抵抗风险能力较低。3.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由于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初高中学习时期可能就已经是学习上的“弱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加之对大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大学学习不是主要的,导致了大学期间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尤其是男同学经常在宿舍玩游戏,饭都不吃。此外,由于学习压力较小,加之自身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宿舍经常可以发现学生打牌等不良现象。4.少数学生有违法破坏学校纪律的行为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身边,没有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没有老师一直管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上身边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学生有了抽烟、酗酒甚至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给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上述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当今高职院校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教育以及学风教育的范围内,提高学校、教师、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在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坚持养成教育和心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和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从点到面各个击破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应对方法。1.学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实施首先,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标准,从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等多个方面制定包括课堂管理、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等在内的详细行为规范标准,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抓养成教育,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让规范成为习惯。其次,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生评奖评优以及综合素质测评等方面的重要考虑标准之一。再次,不同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特色、学生特点方面,借助于学生日常班级管理、参与活动、日常综合表现,多方面、全方位地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的教育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管理盲目;没有管理,教育软弱无力。学校首先要建立起一支积极、团结的工作队伍,队伍成员明确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责,并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惩罚体系。学生管理主要还是依靠学工队伍,学工队伍主要由学生处人员、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干部几方面组成。这需要所有学工部门的紧密配合。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训练,让他们参与到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在学生团体中的带头、领导、模范作用。2.发挥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很多方面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一直都在关注着。首先,教师要能够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活动进行正确的分析,进而把握在日常课堂以及平时师生相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分寸。其次,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真正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平时多鼓励学生,对于问题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3.以班级、宿舍为对象,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院校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交流最为频繁的场所,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阵地。这两个场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且同一个班级、宿舍的同学日常相处交流的时间较多,关系较为亲近,不仅有利于事情的解决,也维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加强班级、宿舍整体环境的建设发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优良的班风、和谐融洽的宿舍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班级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要积极开动大脑,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形,因地制宜的采取建设适合本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习习惯、交流氛围的班级文化。良好的宿舍氛围也需要在班干、宿舍长的带领下,营造属于本宿舍特点的寝室文化氛围,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班风和宿舍文化的建设中,要积极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因而建立一支团结、积极向上有活力的班委团队尤为重要。这需要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很大的功夫。4.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必要时和家长进行联系在学生在校生活中,辅导员应该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与学生进行聊天、沟通,主动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遇到有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同时借助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不愿意主动说出其困难,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问题所在,争取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遇到的困难。辅导员在日常班级建设管理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目标,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定实施,短期目标可以细到近一个月、近半年等不同的时期,如奖学金的获取、如何争取本学期不挂科等等;长期目标可以是近三年、五年的一个奋斗方向,如在学校中这两年如何才能考取一些有用的证书,毕业后如何才能进入自己想进的公司工作,现在自己需要做什么,这就又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分。只有制定了目标,在三年的高职生活中才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遇到有些问题时候,可以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虽然家长的观念难以改变,但是家长和学校有着一个相同的目标,都希望孩子成长成才,运用这一点,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加强学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是学生本身,只有学生本人认识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接受教育,增强自身改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为习惯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同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呼唤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必须对养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然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家庭、老师、学生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不断地督促、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他们行为习惯现状,认清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理清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路,才能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智效民.叶圣陶批应试教育[J].中国新闻周刊,2008(48):79.

篇3

[关键词]行为养成;家庭教育缺失;谈心谈话

一、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案例简介

(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林,男,18岁,某系2016级某班学生,经济状况优越。性格孤僻、偏激,没有安全感,不喜欢和同学交流。(二)学生家庭情况。该同学自小生母去世,父亲再婚,自己独自生活。父亲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两人之间沟通很少,父亲只能提供经济支持。学生对父亲的态度非常淡漠,甚至有一种厌恶之情。(三)学生存在的问题。该生自入学以来,屡次旷课、迟到,与他沟通过很多次。该同学在老师面前态度非常诚恳,一幅真心悔过的样子,但是之后继续旷课、迟到,从不与辅导员在言语上起冲突。对于该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多次积极与其父亲沟通。在沟通中,我屡次建议希望父亲可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两个月以来成效并不明显。

二、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案例分析处理

(一)案例现象分析。通过了解发现该生自小缺乏母爱,单亲家庭环境导致家庭关爱严重缺失,该生缺乏安全感,与他人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大一年级新生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新环境也出现不少不适应的现象,但该生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该生母亲离世,父亲再婚重组家庭,自幼缺乏母亲关爱。父亲的再婚让该生有了被抛弃被边缘化的感觉。再加上其父因为自己事业和再婚的原因,忽略对孩子成长的关注。2.该生自幼脱离家庭,过早的独自生活,经济条件优越,除了父亲给予丰厚的经济支持外,自己还通过股票等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来源,不相信感情。3.正是该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行为养成教育自小就严重缺乏,他无法获得家人的关注和引导,更加无法获得支持和认同,这就导致该生行为出现严重偏差。(二)案例现象处理措施。“95后”的学生普遍存在不受约束、个性突出同时又自律意识偏弱的特点,对于自身行为是否规范并不在意。在具体解决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与学生对话,循序渐进打开心扉。与特点突出、行为习惯偏差的学生沟通,作为辅导员要有合理的沟通方式。所以自9月份开学以来,我与该生共进行了20多次的谈话,谈话场合和方式各有不同,有正式的办公室约谈,也有宿舍小聊、校园操场的“偶遇”,更有社交网络软件的交流。针对该生对办公室老师有自己的“套路”,我改变了与其对话的策略,将对话的方式和场合进行改变和转移,有意无意的制造出很多“偶遇”和“突然袭击”,让他在心理和思想上没有防备,反而让对话过程气氛融洽,孩子对班主任的防备心理有所减弱。2.与家长沟通,指导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林父亲因为儿子丧失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想从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给予孩子补偿,并认为自己再婚不忍心对孩子严加管教,认为放任是一种目前和平相处的方式。因此,在与父亲沟通时首先要让父亲认识到物质的弥补填补不了孩子情感的空虚。3.发动班集体的力量,借助朋辈关系主动出击。为了进一步加强该生的行为规范和建立他的自信,作为班主任要帮助他找到自我,看到抛开金钱驱动下的潜能。除了要树立他的自我认同感之外,还要让他逐步具有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参与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三)措施后期效果。客观上讲,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有很多让家长、老师觉得不懂事,行为上更加不会约束自己。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和他在军训操场的对话,他对老师非常礼貌,挂在嘴边的话语经常是“老师,您说的对”“老师,我错了”“老师,我下次不这样了”。记得几次约谈毫无成效,得知该生依然旷课违纪后,我生气又无奈的郁结。随后,从多方面了解该生情况并改变了和他对话的方式,对症下药。1次、2次……到目前20几次的对话,这不是一个短暂的历程,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该生虽有缺勤早操和偶尔迟到的现象,但截至目前未继续出现旷课的行为,每天晚自习也准时出勤并开始读书。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一)直面教育,直面自己。进入学校进入“教育圈”,我曾为实现事业理想而喜悦。但现实是残酷的,真正去做学生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现实有时候让心灵感到疲惫,甚至出现一种职业挫败感。任何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十几年的行为偏差更不是短短一段时间只依靠辅导员简单的教育就可以完全扭转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去做好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引导和帮助。(二)时刻记得反思。“反思”是哲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能力素养。反思,一直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也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动力!

作者:王倩薷 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财经系

篇4

 

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学校角度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最终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语“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育活动实施的有力保障。任小艾老师有一句话“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在他心已为你所动为前提的。

 

被学生接受的严格要求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如不被接受那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反抗。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效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最为融洽呢?民主平等、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心灵相通、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师生关系,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爱的是别人的孩子。

 

二、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利用榜样,就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孩子施加德育影响,使孩子受到深刻教育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性、真实性和感染性。

 

榜样教育正是通过榜样的言论、行为、活动和事迹。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最钦佩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命令。因此,教师应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应先做到。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德育德

 

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边上的信条,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对于学生的教育。它体现为在教育者的品格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无时无处不在充当学生的生活导师,道德的教员。因此,教师者必须加强自己道德修养,以德育德。

 

2以学促学

 

名师出高徒,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者必须有一桶水而且应是一桶活水。时代在前进,知识在迅猛发展,只凭原来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育者要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更主要的是要做学生“学无止境”的榜样。

 

3以趣激趣

 

教育者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一般说来,教育者喜欢什么,孩子也喜欢什么,教育者爱唱歌,学生就喜欢音乐;教育者爱画画,学生就喜欢美术;教育者爱打球,学生就喜欢锻炼。学生跟教育者接触越多,教育者的兴趣越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育者要注意用自己正当的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兴趣水平,培养广泛的兴趣,特别注意提高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要营造物质环境。有效的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它们成为习惯培养的资源,可以在教学楼大厅内写有醒目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及时须自律,养成好习惯”十六个大字;教学楼道口有“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的温馨提示;教学楼道内有“请靠右行”、“请讲普通话”、“不要乱丢乱扔”等习惯用语;学校绿化带内有“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等文明用语;教学楼内悬挂有名人画像、学生书画展;教室内的黑板报上有“我的好习惯”专栏等,这些做法都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使良好习惯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2营造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它具有强大的能量,它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影响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十分有利。

 

每周通过“国旗下讲话”让学生自主收集好习惯、名人事迹等资料,让好习惯不知不觉地、悄悄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每个月班级以良好习惯培养为中心,开展“以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总结自己身上的好习惯,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分析这些不良习惯形成原因,探讨矫正不良习惯方法。

 

同时,教师对良好环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等观念的指导下,连想也不想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老师的想法,或接受老师的答案。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老师很崇拜,老师赞扬什么,鼓励什么,或不赞扬什么,不鼓励什么,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行为。因此我们说,教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在传递着信息,营造着环境。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从学校毕业到走上我所热爱的教育工作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那些像一张白纸,好动,好模仿的小学生们,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笔者以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

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小学生们,还处在性情习惯的生成发展阶段,还有如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正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明代学者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却是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望子成龙心,许多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好,几乎很少过问学生的其他问题。这对学生的身心生长很不利。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德育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简单的说教很难取得成效,往往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在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把空洞的说教口号、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教育。每一次师生间轻声的问好;每一次师生们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下课后把桌椅摆放整齐……这些正规的礼仪动作会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逐渐使学生们由无意识的模仿走向自觉的行为。

二、重视家庭学校配合,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问题必然也投射到每个家庭。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遇到一些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爱说假话骗人等等,多数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学生大多天资聪明,却抱有厌学心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颇感头疼,对他们产生厌恶或放宽尺度的方法来对待他们,这样下去将更严重地挫伤这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和家长达成对教育的共识。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只有学校、家庭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总是会犯错误,所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及时和孩子分析不良行为的原因,当时的心理等。为他们指出一个比较低的标准,让他们稍一努力就能达到,自觉并自信地向好的行为靠拢。

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红花”的评比,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每月确立“小队之星”和“示范班”,以点带面。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我们应坚持养成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赵秀梅.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09(12).

[2]李再福. 班主任的“爱”与“严”.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篇6

一、当前中职生的特点 

(一)心智不够成熟,身体生长发育快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容易叛逆的一个阶段。 

(二)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绝大多数中职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心理自卑,自信心不足。 

(三)行为习惯较差,自律意识不够强 

由于学习成绩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甚至沾染了某些恶习。 

(四)农村生源占大多数,成分较为复杂 

通过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有近90%的学生家在农村,有4.1%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是孤儿。 

二、中职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养成教育是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对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主要内容是: 

(一)纪律行为的养成教育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要保证各种教育手段的正常实施并产生应有效应,必须以纪律作保障。 

(二)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职学生的主要缺失,往往表现在道德修养的缺乏,这会对学校管理造成阻碍,对学校形象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理想目标方面的养成教育 

理想目标是每个社会成员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更是中职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支撑。 

三、中职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对策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振学生学习信心 

中职生一入校,学校就应该通过主题班会、展板宣传、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定位,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而激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章立制,使学校的养成教育规范化、长期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有相应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有规可遵。学校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加强制度建设,在已有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请销假制度》《违纪学生处理规定》等制度。 

(三)从小处着手,促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中职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生受用的品质和习惯,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行为习惯教育。如针对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的问题,开展课堂纪律集中整治行动,经过集中一段时间整治,使学生逐渐改掉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凝聚学校发展的正能量。要按照“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的要求,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 

(五)密切家校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周末学生管理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要重视与学生家长多渠道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向上思想的形成。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一、自觉遵守纪律行为习惯教育

    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育人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我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国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放学后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有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如早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初能做到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他们格外的关照。对于他们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篇8

关键词:高职生;养成教育;方法途径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职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职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仍具有较强可塑性,对高职生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对高职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针对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高职生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部分高职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调查班级中,92%的学生为独生子女,其中30%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社会阅历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心理幼稚,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与人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其二,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35%。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厌学情绪;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纪律松散,上课看小说,玩手机,闲聊,课后玩电脑游戏等,甚至缺课、逃课。

其三,部分高职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部分学生约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

二、对高职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职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这些主要问题,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坚持整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在实践中采用以下养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当代高职生正处于思想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经过接受基础教育,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发展完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思想理论储备不够,社会阅历较浅,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生既可能在正确思想的教育引导下健康成长,也可能在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畸形发展。他们在人格方面的这种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我们在管理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渗透,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其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高职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高职生在上中学时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高考晋级后,离开了紧张的以他律为主的中学学习生活环境,进入了相对宽松的以自律为主的学院学习生活环境,由于没有及时制定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导致学习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学精神追求错位,甚至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导致职业规划的迷茫。因此帮助和指导高职生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内驱力,就可以使他们变得积极向上。班级管理中,我们针对高职生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教育指导,让他们对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业前景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并把个人的专业理想升华到社会理想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导,培养健康情感情

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态度、情绪、感受以及信念等等,以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目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情感发展的过渡期的高职生,其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而矛盾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协调;喜欢与人交往,但又容易自我封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鉴别能力不强。这些矛盾很容易造成高职生情感方面的极度苦闷。而许多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自我调节,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结交不良伙伴,染上不良习气。一些高职生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心理受挫,不能正视自己,易患失眠、心烦意乱等身体不适。针对高职生的这些心理困惑与障碍,我们充分利用课堂、网络、板报等渠道,针对高职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不良情绪疏导,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及现实环境,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让他们在接触社会中学会交际,增长知识,磨砺意志。

篇9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是用中文书写的。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内地的游客。”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我校自2005年整合资源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狠抓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今,你走进我们的校园,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能有礼貌地上前打招呼了。而要做好这项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持久地抓,同时还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教育,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行为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依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柏溪镇育才路小学一日常规》等文件,在宜宾县“德育三化”课题的指引下,着手制订“具体化”的德育目标;实施教育创新,落实“主题化”的德育活动;开展“情境化”的德育评价。此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各个部分均为10个方面。例如:低年级段目标是“学生学会懂得使用礼貌用语,对人热情礼貌”;中年级段目标是“能熟练运用礼貌用语,尊重师长的劳动”;高年级段目标是“学生言行要美,认识到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

有了目标就应有实现的途径,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进行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会课、课前两分钟等适宜的时机都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2)利用“国旗下的风采”开展教育。每周一的升旗活动,值周教师、学生都要围绕养成教育的问题选择相关内容作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国旗下讲话。(3)通过校园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教育。(4)不定期开展文明知识竞赛,如“文明礼貌知识竞赛”。(5)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我们确立了一年12个月的“绿色德育”主题。其中2月和8月,正好是寒暑假,安排为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

二、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我们以少先队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入情境,亲自实践,亲身体验,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针对我校实际开展了手抄报比赛、品德与社会赛课(展示)、读书教育活动、家长会、法制教育课、每年一次校园艺术节、每学期一次运动会等相关活动。

三、强化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养成。我们通过少先队的“评星”活动对各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1)由学校少先队制订活动训练计划,下发给每位教师,各班再针对本班实际,制订出班级的各科的具体训练计划。每星期只抓两个重点,便于集中精力抓重点,反复抓,抓反复。(2)每周安排一节班队会课进行行为习惯训练,由德育处根据学校的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主题班会的内容,专人负责检查、照相、评比。(3)加强督查和评比,用外力约束学生,逐步规范学生行为。

篇10

一、抓住一切时机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班级学生中做好诚实品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诚实的本质内涵,检讨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有不诚实的行为和表现。通过教师的教育,学生明白了诚实就是要说实话,不骗人、不造谣、不吹牛。说实话也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表现。一句假话要用一百句假话来弥补。假话被揭穿,说假话的人就会人格扫地,不会再有威望。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虽然可能一时得利,但是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要说真话,说实话,办实事,做诚实的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谄媚、不妄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能是非不分,模棱两可;更不能信口开河,无端生事,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此在班级中要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班级中开展做诚实好少年的活动,每个月都评选一次,在学生中评选十名诚实孩子,并将名字和照片贴在教室的专栏上,给予好孩子以鼓励,给予做得差的孩子以激励。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案例:在工作中我接触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非但不听课,反而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学习,和这个说一句话,和那个说一句话,搞得“四邻不安”。面对这样的学生,同学比较厌烦,老师也很头疼。但是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虽然一个孩子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对一个家庭而言就是百分之百。哪一个孩子不是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发现他是一个自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车祸去世,妈妈带着他过日子,可是妈妈又下岗,经济来源没了,孩子的上学费用都很难保证。于是妈妈在别人的介绍下和一个年龄较大的人结婚了。对此事,这个孩子坚决反对,但是没有敞开心扉和妈妈说。他只是在心里默默抵触,同时他还觉得很伤自尊,为此他的学习一落千丈,变得不思进取了。我了解到这些后,经常和这个学生谈心,给他温暖和关爱。这个学生逐渐理解了我的爱和关心,对我敞开了心扉。我顺势对他进行了教育,晓以利害,最终这个孩子得到了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通过这个案例,可以总结出一点经验,那就是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他们思想深处的想法挖掘出来,然后对症下药,施以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方才可以收到效果。

二、利用德育故事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我们将德育故事进校园、德育故事进班级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内容。在学校少先大队的工作中,将德育故事校本课程作为活动的重点;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中,德育故事也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班风建设中,德育故事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德育故事进校园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专人领导和操持此项工作。学校定期举办德育故事会活动,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德育故事会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德育内化。开展活动重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于故事会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对在生活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将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综合起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品德水准。比如我班有一个小学生,他的父母都在外面大城市中务工,一年回来一次或者两次,平时住在托管班,周末他自己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上了年纪,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无人约束中度过,不仅要照顾自己,还经常给爷爷奶奶洗衣服、做饭,他自理能力非常强,因此我把他作为班级的德育典型,在同学中表扬他的良好行为,同学们都因为他的高尚品德而尊敬他,他也因为自己的德行而自豪。班级里的风气正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班级卫生好了,上课秩序好了,学生能够自觉应用道德故事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总结和善于摸索,寻找一条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途径。

作者:谢锋 袁洁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