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26 17:4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作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五个对接;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26-04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模拟工作环境”的关系
理实一体化教学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1]。“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2]。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以该模式为主线,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方式[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在“模拟工作环境”中根据未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要求,采用配套教材,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其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操作技能,在操作技能学习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4]。
从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多媒体等方面来构建“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让学生在这种“模拟工作环境”中学知识、练技能,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从理论角度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从实践角度看,将课堂所学与技能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就业角度看,毕业即可上岗,对企业和行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与行业所需零对接,突出职业教育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环节
首先,“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而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其次,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也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此外,建设并完善“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也是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
(一)将教师操作技能培训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激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学校应将专业理论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制度,将专业理论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并要求他们按期取得“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
(二)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借助教师“工程背景”带动教学相长
学校招收的教师基本上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系统,但是缺少实践教学经验。学校应安排专业理论课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顶岗实习,使其熟悉企业最新需求及企业运行规范,加强教师的“工程背景”,从而使“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加真实具体。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邀请企业专家走进学校,有针对性地讲解行业前沿技术。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要求学生针对课程大纲需求自制教学课件,内容自选。通过此项教学设计,不但能锻炼学生做行业报告的能力,同时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如以某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共计62人)针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维修》这门课所选课件的内容为例,从学生创新作业热门题目分布来看,学生对汽车安全性(如电控变速器(ECT)、安全气囊系统(SRS)、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等方面较为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学生关注的主题重点讲解。
(四)加强“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其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基于“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不仅要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更要求设备设施、场地布置、工作流程等模拟企业生产实际,让学生的实训过程贴近生产一线。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企业中的最新仪器、最新产品更新换代也特别快,因此学校还应对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套的设备、零部件及总成等,根据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
三、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
“模拟工作环境”是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落脚点,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高职教师、企业资深工程师、行业专家共同完成教材的开发,教材应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真实的一线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标准及企业生产实际,掌握岗位基本技能,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执行新标准
“五个对接”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即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5]。在此背景下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应运而生,新教学标准按照“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搭建专业课教材体系。“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应根据新的教学标准,分别对接中职和高职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并充分考虑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衔接,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产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并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双证书”要求,同时融入安全性、环境保护、规范操作等现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引导新模式
“模拟工作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编排应适应“做中教,做中学”的课程新模式,将知识的讲授融于技能形成的过程之中。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从应用的角度讲述传统的学科性、原理性内容,弱化理论分析,简化推导过程。教材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来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师的演示、传授、指导、考核与学生的观察、模仿、练习、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从任务实施的角度设计教材结构,用“模拟工作环境”的新模式教材引导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适时地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等“模拟工作环境”下进行,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实现“所学即所用”。
(三)考虑新起点
职业教育的起点是中等职业教育,就我国现状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差异性大,理论知识起点普遍较低,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形式的编排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与低起点,开发易教、好学,寓教于动手操作,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并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模拟工作环境”。一是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面向就业实际需求。二是依据生产一线工作项目设计教学项目,岗位技能针对性强。三是设计过程性评价指标,检验并巩固教学效果。
(四)构建新体系
教材建设是搭建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立交桥”,在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的背景下,搭建中高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有机衔接和贯通的教材体系是当务之急。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统筹设计中高职教材内容[6],设计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基础模块对应中职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学生修完后可直接就业;提高模块对应高职教学要求,是“3+2”联办学校学生后两年进入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中职对口升高职学生可免修基础模块。
(五)推动新资源
利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以主教材为中心,开发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MOOC、网络课程 、资源库、实验与实训(模拟仿真光盘)、学习指导与练习(助学光盘)、教学参考书(助教光盘)。数字化资源是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做到“模拟工作环境”,不仅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还要有能够把握生产过程及指导现场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或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的兼职人员,就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来说,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模拟仿真光盘、MOOC、网络课程等数字化资源可以带领学生犹如亲临生产一线,切实感受产生过程,对技能的掌握具有极大的帮助。
新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立体性――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二是资源性――扩展内容、丰富知识。三是网络性――体现时效、更新及时。四是仿真性――现场感强、边学边做。
四、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是教学效果,因此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及用人单位的评价[7]。
(一)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
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并不是仅靠传统课程考核成绩指标来评定的,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过程考核应占较大比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工作态度及任务完成质量均应得到充分体现。评价考核=终结性考核30%+过程性考核70%(出勤率10%+工作态度20%+任务完成质量40%)。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团队的合作状态,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知、对分工合作的配合情况,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通过教学过程评价考核,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的情况。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随时调整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技能[8]。
(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
通过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观察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在课程结业时,以某一个或几个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其计入课程成绩;或者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
(三)用人单位评价
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对用人单位而言,应该是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应能直接为用人单位服务,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是学校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最直接、有效的评价手段,也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因此,应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其就业后的不定期跟踪调查,以掌握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信息及对技术人才的最新需求,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五、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教师对毕业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查,分别统计出进行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前、后的情况。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参加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技术技能掌握等方面“优秀”与“良好”的比例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合格”与“不合格”的比例明显下降,这说明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持续跟踪调查发现,结合配套教材建设,经过基于“模拟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逐年大幅度提高,就业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学习能力强、进步快、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等优良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 考 文 献
[1]蔡跃.探索德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以柏林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71-75.
[2]许丽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3(11):96-99.
[3]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3.
[4]冯晋友,郭瑞莲,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2(3):49.
[5][8]张建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机制――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3(1):56-59.
篇2
近年来,XXXXX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软环境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软环境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强组织,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位
为更好的开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促进软环境建设工作常态化,我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全体股级干部为成员的的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软环境建设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软环境相关会议,广泛动员,自查自纠软环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成因,制定整改措施。2011年,共计召开“软环境建设整改专题会议”5次,自查存在问题12个,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23条,取得良好成效,软环境整改工作全面完成。
为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我局将软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从队伍建设、服务基层、服务“企业”角度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党委书记、局长负总责,副局长负责监管分管科室的软环境建设工作,科股长是所在科室软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层层抓管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还把软环境建设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各科室在软环境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出实招,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为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我局出实招、下真功夫,不断强化服务措施,增强企业抵制各类风险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灵活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畅通环保“绿色通道”,对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实行主动服务、快捷审批,对一些好项目采取边报边审边批方式,对无权审批的项目安排专人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跟踪服务,直至审批终结。2011年,我县亿元项目“大德生物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从准备立项开始,我局就提早介入、落实专人、全力协调,促进项目提前审批、顺利开工,截止到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可正式投产。为进一步提高审批工作“透明度”,环保局实施成立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坚持集体把关,实施民主决策,减少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空间,公开环评公司名录,供建设单位自主选择,杜绝指定环评公司现象。2011年共计审批建设项目93个,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关系。坚持“处罚不是目的,重点在整改”的原则,对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一般环境违法行为,首先给予批评教育,其次帮助其进行整改,最终达到遵法守法的目的。2011年8月,我局执法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发现天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有超标排放现象,在下达停产通知的同时,局长亲自召集相关业务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废水超标的原因,经确认是由于企业新上治污设备操作不当造成的,停产一天将给企业造成数万元的经济损失,技术人员一时又找不到解决问题办法。得知此情况后,环保局污控科工作人员主动请教上级业务部门,联系设备厂家,走进车间与工人一起动手,连夜抢修,帮助企业将问题彻底解决。
三是认真开展大走访活动。多年来,环保局坚持开展大走访活动。局长亲自带队,全局上下参与,深入企业与企业的经营者面对面座谈,听取企业对环保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和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仅2011年开展走访活动4次,填写“走访登记表”500余份。2011年9月,在走访县污水处理场时了解到,企业检修后设备调试期间,污泥活性大幅降低,污水不能得到正常处理,由于企业投产时间不长,技术和经验不足,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县污水处理场是我县减排的重点工程,承担着全县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一旦处于瘫痪状况,影响极大。针对此问题,环保局及时及时召开研论会,决定从监察大队抽调4名业务人员24小时驻场,随时观察设备运转情况,监测站对企业进行高密度监测,掌握水质变化,并由局领导协调从其他企业厂借用一名技术人员,现场帮助解决问题。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转,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执法人员学习会,主要以业务知识和廉洁自律相关要求为主,结合警示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使环保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制定乾安环保执法人员“八杜绝”,要求执法人员举止文明、语言礼貌、亮证执法、程序合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认真开展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工作,通过自查、互查活动,共梳理廉政风险点69个,制定对应的防控措施74条,促进广大干部职工对“廉政风险”的认识,有效提高了环保系统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重管理,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为了杜绝执法不严、办事不公、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以及“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环保局不断规范内部管理体制,取得一定实效。
一是明确执法主体。为进一步规范执法权力,局机关明确仅委托两个科室(即:环境监察大队、固废科)行使环境执法权力,其他科室不得擅自行使环境执法权力或参与环境执法检查,一经发现给予科室负责人调离原岗位处理。
二是合并职能重叠机构。经过认真梳理局内各机构职能,我局原油田管理科和监察大队部门职能有重叠现象,经局党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原油田管理科,并将其职能全部划入监察大队,从根源上杜绝“多头执法”现象发生。
三是实行“查处分离”。为进一步规范环境处罚工作,环保局实行“查处分离”制度,局内具有环境执法权力的部门负责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取证,将调查和取证资料转交局法制科,由法制科审核后报法制委员会,根据环境违法行为的情节及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定罪量刑,有效的维护了环境处罚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四是推进制度创新。在坚持首办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的同时,制定并实施《涉企检查报告制度》,局内各部门凡是涉及到企业检查的,必须填写报告单,内容包括去企业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时间等,报局长批准后,办公室统一派车,严格限制到企业检查次数,未经批准擅自到企业检查工作的,一经发现一律就地免职。
四、促公开,推进工作阳光运行
为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减少权力运行中腐败问题发生,2011年共计投资10万余元,购置LED电子显示屏、公开栏等设施,将环保各部门工作职责、行政审批项目、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特别是阶段性工作成果、“三重一大”事项等向社会公开。推行“问需公开”,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同群众间的距离,确保公开的内容便于企业和群众办事,公开的方式便于企业和群众知晓。
篇3
一、充分认识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市铝土矿资源丰富,尤以灵石为最,其境内铝土矿面积达276平方公里,资源储量约为3.344亿吨,且资源赋存浅、易开采。建设铝工业循环经济园有利于加快铝土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铝加工工业的发展,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铝工业与煤焦产业互为关联,铝工业产业链与煤化工产业链互补有无、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资源化、循环化和再利用。东方希望集团(灵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规划实施系列循环项目11个,总投资300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税收25亿元,将成为同行业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资源节约、竞争力强的大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对于全市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做好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市政府将全力支持东方希望集团(灵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建设。市直有关单位及灵石县政府要认真做好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建设的规划,将东方希望集团(灵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的11个项目分年度作出投资计划、实施内容、进度安排、推进措施等,并严格按照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三、全力搞好铝工业循环经济园的资源配置
为加快推进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建设,市政府拟将灵石县范围内未取得矿权的铝土矿资源依法配置,择优供给,以保证重点铝工业循环经济园的配套资源。其他县域内的铝土矿资源同样采取优胜劣汰,依法配置,确保资源配置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有利全市铝工业产业的规模发展、园区集聚。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必须严格依法办事,遵循经济规律,坚持全市铝工业发展原则,严格限制铝土矿资源勘测、开采项目的立项审批以及探矿权、采矿权设置和矿山建设用地审批。其他如用水、用电、环境容量等各项资源配置也要向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倾斜,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
篇4
一、目标任务
(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争创“软环境和效能建设十佳单位”;
(二)食品流通处、药品流通处争创“企业满意处室”;
(三)园区分局稽查执法大队争创“群众满意执法大队”;
(四)由市局软建办牵头,组织业务处室争创“101%服务十佳服务品牌”。
二、工作内容
(一)深化“两为”整治活动。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深化“两为”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决定今年在全局开展深化“两为”整治活动,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着力解决能力不足不会为、精神懈怠不愿为、缺乏担当不敢为,努力实现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有新突破,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有新提升,狠抓落实、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有新提高,“三强四有”食药监核心价值观践行有新成效。市局制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深化“两为”整治活动方案》,并依照活动方案组织实施。
(二)开展效能督查活动。今年围绕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效能督查,一是对市局年初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二是对市政府召开的全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建设推进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工作目标和奖惩措施,确保优质高效完成。驻局纪检组监察室按月督查、按季通报。对没有按照季度序时进度完成任务的进行约谈,党组书记约谈责任领导,纪检组长约谈责任处室负责人;连续两个季度没有完成任务的进行问责。
(三)参与服务竞赛活动。积极参与“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严格按照月度公示实绩、季度评选授旗、典型宣传引导、全程督查推进、年度运用结果的竞赛机制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相关责任处室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四)践行“三强四有”活动。“三强四有”食药监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系统工作人员的鲜明特质,已经成为食药监管局一张名片,已经成为提升部门软实力的有效举措。今年继续在全系统开展“三强四有”食药监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素质,进一步塑造干部队伍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
(五)抓好作风建设活动。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自觉深化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作风建设突出问题。要坚持从小事小节抓起,看住一个个节点,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要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治理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形成有力震慑。各县区局要围绕与市局党组签订的《2016年行风建设责任书》,抓好落实,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透明型”三型机关;各处室、园区局和市各直属事业单位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顶风违纪行为,坚决杜绝“”问题,推动全系统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六)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结合《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实施,严格执行《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问责办法(试行)》,切实加大对“两为”惩治力度,真正让党员干部敬畏权力、敬畏法纪。加强监督检查。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综合运用专项督查、跟踪暗访等多种方式,及时查处执行不力、工作拖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等行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富有成效。严肃问责追究。对违纪违规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一起。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不仅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处室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强化结果运用。坚持“四个一律”:处理决定书一律存入本人档案,处理结果一律公开,被处理人当年度一律不得评先评优,被处理人在影响期内一律不得提拔重用。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2015年市局获得的软环境和效能建设工作取得“十佳单位”称号。2016年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再创“软环境和效能建设十佳单位”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化方案,严格落实。各职能处室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时间倒排、责任倒逼软环境和效能建设目标。
篇5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从2012年开始,用一到三年时间,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动员各方力量,系统性地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全县三分之二以上的镇建设成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镇”,把县打造成为省金融生态环境好、融资成本低的模范县,形成经济发达、金融兴旺、银企和谐的新局面,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改革原则。通过深化改革,健全金融主体,规范金融行为,培育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环境。
2、法治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司法、执法效率,维护公平交易,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金融诚信建设。
3、市场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功能,丰富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工作重点
(一)强化服务意识,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各镇、各部门要科学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培植壮大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好项目、好企业,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创造良好的产业支撑。司法部门要加大对涉及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工商部门要充分运用工商登记、年检等手段,协助金融部门防止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支持配合金融监管部门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和管理,引导民间融资规范运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一是建设“诚信社会”,有序管理社会信用。人行县支行要建立健全个人和企业的信贷信用系统,实现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国家网联网运行。各相关单位要及时提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配合人民银行做好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丰富全县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内容,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信息支撑和制度支持。二是继续推进和深化“诚信县”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营造重信用、讲信用和守信用的社会风气。三是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镇、信用社区和信用企业考核评比活动,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与贷款利率浮动、信贷授信、贷款抵押比例等方面联系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激励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从中获益,使失信者受到惩处。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中介服务水平。严格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重视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和动产、不动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提高其资质和服务水平,并积极引入国内资信等级高的中介服务组织,健全中介市场服务体系,提高全县中介机构的总体服务水平。引导、促进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增强行业发展的自律性和协调性,规范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防止出现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现象,同时规范相关费用收取工作。加强对中介市场的监管,大力整治虚假中介行为,提高中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公信力。
(四)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发展,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要合理界定行政性收费标准,规范资产评估、登记、公证、抵押等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经营、融资成本。执法部门要公平、公证执法,切实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健全财务制度,真实反映经营状况,依法披露信息,为增加信贷投放和争取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构筑良好的微观基础,真正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利制衡和创新机制。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银企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项目推介、银企洽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畅通融资渠道。
(五)创新金融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各镇要将金融工作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树立多元化的融资理念,拓宽融资思路,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比例关系。农业银行要适应业务转型的需要,将信贷支持重点由传统农产品收购转向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按照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关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增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经营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大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完善全县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异地银行、保险机构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加强银行、保险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
(六)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提高金融生态的稳定性。巩固和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地方金融稳定的长效协调机制,形成维护金融稳定的合力。建立完善覆盖金融机构的有效金融风险监控指标体系、预警和处置机制,强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各金融机构在规范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要强化金融行业自律意识,防止恶性竞争。加强对民间融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严厉打击制贩假币、洗钱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
三、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人行县支行组织牵头,金融部门重点参与,有关部门强力协作,齐抓共管,务求实效的推进协调机制。县上成立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行县支行,具体负责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县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镇、各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金融生态模范镇创建当中,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和创建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推向深入。
(二)完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和按季度召开相关部门联络员会议,通过联席会议、信息披露、数据交换等形式,加强日常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重点事项研究机制,广泛开展联合调研,对经济规划、产业布局、金融运行、风险处置等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紧急磋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事关经济金融运行全局的重大问题或紧急事项,提前制定处置预案,一旦事件发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全县经济金融安全运行。
篇6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48-03
理工科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别注重课程实验教学和生产性的实习锻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因而建立课程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可靠保证。学科专业实训室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专业教育认为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是本科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其实是一个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过程。既然是职业教育,需要专业素养、个人谋略、社会责任等知识储备和个人道德修行。同时是技能教育,需要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具备职业技能熟练操作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支撑。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适合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是大学本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 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
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
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
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
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 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 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质量评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 结语
当今社会是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是热门的专业,建设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合理配置实验设备,科学高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平台建设,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平台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形成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杰.实验教学与艺术教育:四川美术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
[2]陈燕,江彪.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J].实验与探索,2011(8):
266.
[3]黄华明,吴傲冰,王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12-15.
[4]陈卫汝.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6):35-37.
[5]蔡彩理,康长河.艺术实验室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55.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 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环境压力越来大,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本文就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①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在中国,大气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空气的污染,建筑施工中扬尘,排放烟尘等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大气的污染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会腐蚀城市的建筑,给城市建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②水体污染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家庭生活用水、农业肥料排入河流,对地表水合地下水造成污染。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水环境污染严重。也有很多建设项目过度开采城市水资源,直接导致城市供水紧张,水资源时常被污染,对于排污方面也过于忽视,致使一些城市排污系统被破坏,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在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受固体废弃物困扰较大,来自城市生活的垃圾,工业垃圾,以及医疗垃圾等,数量庞大,堆积严重,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其腐化,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随意堆放建筑垃圾,不能有效的处理建筑垃圾,使得我们在建设了一块地方的同时又污染了另一块地方。
④城市噪音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强度的噪音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城市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是对自然资源和建设的空间环境进行建设,在有限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只有良好的城市建设,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产,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城市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①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站在多方角度,充分考虑环保问题,紧密结合城市具体的环境状况,制定良好的协调各方的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乡协调布局;
(2)城市规划也应对污染源进行同步综合治理
(3)进行具体的城市规划应该与具体的区域环境作为参考,对城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②,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四项原则。系统,自然,经济和生态的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和城市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的总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从区域的角度和区域生态系统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的看法,市规模与结功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实现和谐的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一定要对能源,材料和信息进行传递和转化。
(2)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应着眼于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绿林,大片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交通。强调城市绿地,郊区绿化,景观和生态相结合的连通性共融。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这意味着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外来物种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系统退化或不利的现象发生,所以在引进时,应该仔细认真。
③依托科技力量,进行良好的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一方面,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城市环境研究单位。通过城市环境的分析和统计,作出合理的保护,防止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以促进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促进当地环保事业的发展。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功能定位,制定的理性环境规划,指导城市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运用高科技技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减小污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④加强政府监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只有通过减少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的减少总排放量,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环保措施。对污染物的控制可以从加大政府对企业和社区环保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使得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达到综合环境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然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在建筑项目正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和经济消费进行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污染,如: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我们要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使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家华.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DD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节能减排
1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今全球范围都存在着环境的治理问题,城市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堆积、森林被严重砍伐、沙尘雾霾四起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略的环境难题,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目前恶劣的环境。而构建生态城市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突破点,生态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生态学的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综合运用环境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协调和解决由于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调节能力,构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桥梁,充分保护仅存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对固体废弃物、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气、噪声、光污染、电磁波、以及如废弃电池等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的防治技术方面;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将环境工程的定义扩大到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方面问题之外,还应当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
3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城市化进程已经贯穿我国广阔的疆域,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展开,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被急速恶化,从前极少出现的雾霾状况、饮用水污情况、地下水枯竭等情况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背后,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众望所归。
3.1资源与环境的维护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聚集的人员越来越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与资源的消耗往往呈现不可替代的关联性。而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的数量有限,一旦消耗用尽,人类就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伴随着城市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步伐,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拨付高昂的治理费用却依旧收效甚微,只能起到缓解作用,根本达不到根治环境污染的最终目的。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间断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合理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问题已经是摆在全球人民面前的主要问题,人类在向资源索取物质,维持生活的同时,不应当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举措,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细致入微的分析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和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从科技创新等高端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资源的二次、甚至是多次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重视,为开创一条通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3.3城市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也随之加强,但是对于区域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问题往往被设计人员所忽略,缺少区域性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在生态环境的建设及其恢复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安排,最终在规划领域形成空白,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单一追求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城市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的节能设计模块,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态循环。环境的保护与城市文明的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满足经济持续、环境优良、生态和谐等先决条件,才能建造一个具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城市。
4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当着一项重要的应用环节,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为推崇的技术之一,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指导,总结出机电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下几项措施。
4.1污水回收利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始终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针对这一情况主要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形式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形成区域内的水循环利用,将城市污水的利用率进行有效提高,将污水进行分级别处理,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区别处理,既有针对性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又能够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污水,经过简单处理达到基本用水标准后,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的浇灌以及保洁卫生等环节,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扶持力度,要严格把关工业废水的处理步骤和合格标准,杜绝二次污染情况。
4.2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城镇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一项庞大的污染来源,针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堆积现象应该建立垃圾处置系统,同时还需要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环保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为后期的垃圾处理提供便利,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废物回收的方式,使一些有二次使用价值的固体垃圾经过处理后再次被人们所使用,以此来降低资源的浪费现象。
4.3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耗费程度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态城市的构建中充当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节约低耗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柱,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优化企业结构,控制能源的消耗程度,逐步完善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积极的推行能源的结构调整,运用高科技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
5结束语
环境工程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障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对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姜景阳 单位: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1]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等.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篇9
肥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讨 论 稿) 我市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开发型为主,造纸、化工、建材、火力发电和煤炭开采等产业比重较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此外,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浪费并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农药、化肥使用过量,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带来环境污染和土地、生态破坏;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等环境问题依然无法根本解决。若继续沿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必然对现有的资文秘部落原创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并以3R生产方式,即:废物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利用(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准则的经济模式。它是通过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强调废物的正确处理和资源回收,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循环经济被誉为是一场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工业革命。它使经济活动由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向“资源产品循环再生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过程,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推动。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均普遍推行这一经济发展新模式。 实施循环经济应从以下几个大方面入手: 一、成立领导机构 市政府成立循环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高新区、环保局、经贸局、建设局、计划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首先申报循环经济试点市,批准后,再请有关科研单位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建设工作规划,并邀请专家评审,最后,依照规划指导全市循环经济的开展。 二、转变经济意识 1、从资源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循环利用不能理解为循环回到原点的闭合循环,而是一种循环发展上升的模型,是上一环节废物成为下一个产品原料的结合。它的物质流、能量流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循环发展,体现了其生态特征。 2、从非生态效益型经济转变为生态效益型经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规律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3、从非环境优化型经济转变为环境优化型经济。要逐步优化环境,推行环境优化型经济模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营造宣传氛围 宣传工作在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尤为重要。宣传要围绕着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充分运用电台、电视台、报刊、宣传册等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大力宣传。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废物循环利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等内容为主。在工作中要提高透明度,鼓励公众参与,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倡导循环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循环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四、建立支撑体系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在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基础上,还应陆续制定我们本区域需要的政府规章、规划、标准等。 2、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即变传统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不计环境成本,在长期的经济总帐上是要吃亏的。 3、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推行循环经济,必须有绿色技术支撑,这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是我们推行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的必需。绿色技术包括环境技术、资源化技术、减少废物排放以及资源消耗技术等。 4、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体系。要认真研究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政府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原材料、废弃物的税收和收费政策、政府优先采购政策、价格政策和其他政策等,从政策引导上,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合作交流 积极交流、学习、借鉴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消化外来的先进技术,把外来资金与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外来资金投向高新技术、污染防治、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进一步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市建设。 六、推行方法与模式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企业层次的循环,是循环经济中的小循环,是指企业自身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推行清洁生产,坚决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禁止建设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将会取得长期、明显的环境经济效益。目前,我市有七家企业已经开展这项工作。其中,肥城精制盐厂已通过了省里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肥城银宝食品有限公司已投入20万元资金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是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通过推行ISO14000认证,获取国际贸易通行证,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循环经济理念在管理领域的成长与推进。 3、建设生态园区。建设生态园区是区域层次的中循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推进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工业或农业群落的物质集成、信息集成以及区域内个体间副产品或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关系,形成生态产业链。可使有限资源在区域内得以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减少产品和服务能源的使用量。建设生态园区,应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搭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平台,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的生态平衡关系;培育出一批典型和亮点工程,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构筑起我市循环生态产业体系,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我市建设生态园区应以现有工业企业为框架,有选择的引进新上项目,合理搭配,寻求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和衔接,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使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市高新区要申报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肥城阿斯德化有限公司要申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等工作。 我市现有热电联产系统、水泥生产系统、化工生产系统、造纸生产系统、酿酒生产系统、食品加工系统、养殖生产系统等,各生产系统均有废弃物、污染物产生,若相互间构成横向联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将取得巨大效益。 第一条循环经济链为:磷铵、硫酸、水泥行业联产。磷矿石经粉磨,与硫酸进行萃取反应,过滤后得到磷酸,排出废渣磷石膏;磷酸与氨进行中和反应,经浓缩、喷浆造粒干燥,得到磷铵产品。废磷石膏与焦炭、粘土等辅助材料经烘干,配制成生料,送入水泥机窑内进行分解、煅烧生成的熟料与石膏、锅炉炉渣粉磨为水泥产品;生成的含二氧化硫的窑气经净化、干燥,转化为三氧化硫,与水化合吸收后制得硫酸;硫酸再循环利用作为生产磷铵的原料。该循环是利用一种主要原料磷矿石,在生产磷铵的同时,得到用于生产水泥的磷石膏废渣和生产硫酸的硫铁矿渣,这样既消除了两种污染物,又避免了这两种矿产的开采。 第二条循环经济链为:热电、甲酸、化肥、酿酒、水泥行业联产。热电厂以劣质煤和煤矸石为原料,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生成电和蒸汽用于甲酸、化肥、造纸、酿酒生产,排放的炉渣可用作水泥混合材料;甲酸生产产生的N2、H2等气体用于化肥厂合成铵系统,废渣用于复合肥料生产;酿酒产生的废酒精用于化肥生产,酒糟废渣用于养殖或作为热电厂的添加燃料;生产化肥作产生的废渣可用于水泥生产等等。该循环是通过中间产品的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将多行业的主副产品充分加以利用,使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较低水平。 第三条循环经济链为:农业、养殖业的联产。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垃圾与生活垃圾经处理后堆肥还田,用于有机蔬菜种植或渔业养殖,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多余部分可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减少了使用煤炭等高污染燃料产生的污染;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和渔业养殖;秸秆回收后青贮,用于畜禽养殖等等。该循环通过下一层将上一层所产生的废弃物消化,并相互衔接,形成链状循环,适合于大规模联产。 4、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建设试点工作。鼓励、引导肥城矿业集团、石横发电厂、石横特钢有限公司、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单位和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申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依托大型企业在资源(包括废弃物)、技术、设施上的优势,探索实现经济循环的有效途径,树立样板工程,以点带面,逐步带动起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以取得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道路和模式,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为实现肥城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00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
为贯彻落实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加强首都城乡环境建设工作的意见,促进我区城乡环境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切实改善老百姓身边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根据《2014年首都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的工作要求,我单位将清理非法“一日游”广告、规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及规范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工作作为201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按照“打疏结合、挤占结合、查治结合”的工作要求,坚持一手抓整治打击“非法”,一手抓规范促进“合法”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持对非法“一日游”严打态势,加强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我单位依据***区旅游环境特点制订了《2014年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方案》,并根据检查情况建立工作台账。现就上半年旅游市场环境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非法“一日游”广告治理情况
非法“一日游”广告对城市环境秩序和首都形象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危害到游客的切身利益。截至6月15日,***区旅游委出动执法力量30余人次,依法查处、清理区内非法“一日游”广告牌89块。同时,我委把打击、清理、整顿非法“一日游”工作作为工作常态,做到每月一次集中整治、每周一次随机查处、工作外出时随时查看路上非法“一日游”假站牌,做到有条件的即时清理,无条件的及时移交给相关部门,加强整治,重点查处,切实维护游客利益,保障旅游市场秩序持续稳定。
二、规范旅游市场经营行为
根据我委《2014年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方案》的工作计划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对旅行社经营方面提出的相关要求,我委把规范旅游市场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作为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截止6月15日,我委出动执法人员22人次,检查旅行社法人社、分社、门市共33家。检查期间对门头证照不符、未备案登记、明码标价不符合要求以及不符合创城工作要求的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对问题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为进一步掌握旅行社及服务网点规范经营状况,我委对旅行社建立工作台账,将集中反映出的问题汇总研究,并在例会中提出要求,避免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出现。
三、加大景区周边环境治理力度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会议精神,依照***区内景区及周边环境特点,解决景区周边环境、交通、设施、秩序、导览等方面的问题,强化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管理,不断满足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我委制定了《***区景区及周边环境秩序规范管理方案》,要求景区内环境卫生、导览牌、购物环境、食品卫生有专人负责,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给游客一个卫生、安全、祥和的旅游环境。根据方案内容,我委还联合区公安、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门保障景区周边环境,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定祥和的旅游环境。
我委将清理非法“一日游”广告、规范旅行社市场秩序和规范景区环境作为工作常态,根据我区特点建立工作台账,并定期安排执法人员清理非法“一日游”广告牌、检查旅行规范社经营情况以及定期检查景区环境,确保给游客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
- 上一篇:口腔医学实习单位意见
- 下一篇:超市市场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