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行为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6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规行为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我校领导班子首先达成共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进一步明确小学德育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则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统一认识后,我们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传美”教育为基础,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并贯穿于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活动之中。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实行目标管理
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工作基础和保证。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我们根据不同学年学生思想特点、道德水平、接受能力,参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十二个德目要求,制订了《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等,使传美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在具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懂得做人最大的事就是爱国。
2.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爱国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家乡,结合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树立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营造高品位、高蕴涵、高度和谐的德育氛围,对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桃李不言润无声”的作用。我们将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利用其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力争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中,净化心灵。
四、通过学科渗透,激发爱国情感
教书育人是教学的原则和目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向学生渗透德育的主渠道,教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针对不同学科的教材内容、特点,制订学科德育计划,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渗透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育人氛围
在实施“传美”教育中,我们十分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情、明理,学会做人。近几年开展的活动有:
1.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深受喜爱。主题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结合各阶段养成教育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采用故事会、演讲会、读书报告会、文娱表演、座谈讨论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自理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组织了《我是妈妈的好帮手》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只知索取、不讲奉献的现象,组织了《友谊之花常开不败》等主题班会;针对学生不懂礼貌,随意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的现象,组织了《文明花在这里生根、发芽》《争做文明小卫士》等主题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2.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有目的的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在喜迎国庆节之际,组织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祖国,我为你自豪》大型歌咏会、《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活动;建队节期间组织了《我们的歌,我们的路》队列歌竞赛活动、《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队会观摩活动;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组织开展了“为红领巾添光彩”自我服务小队活动,协助社区清除了街道、河堤的白色垃圾;同时在全校开展了两届“希望林”杯书画大赛活动;每次活动都引导学生通过读、看、讲、演、写、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受教育。
通过几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实验,我校基本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良好的习惯初步形成。学校经常收到社会各界来信赞扬学生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
篇2
关键词:品德教育;学生叙事;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16
一、引言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从日常生活教起,通过品德教育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小学的品德教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光靠枯燥乏味的道德灌输只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因为小学生思维活跃,对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做,只有将品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收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实际效果。
品德教育终究是要回归到日常细节中去,通过品德养成来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品德教育,我采用了叙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讲述小学生的德育故事,来逐渐构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历程。
二、从品德教育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
片段1:张萌是我们二年级(一)班的一个漂亮小女孩,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她用那甜美的声音向我问好的情景。本以为这个孩子会非常优秀,可是开学几个星期下来,我发现她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差,动作也很慢,整天把自己桌面搞得脏兮兮的。对她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作用,她依然如此。
有一次,我发现她在新桌子上乱涂乱画,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在桌子上涂涂画画呢?这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我们的环境。"张萌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我知道,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我以后不这样了。"可是第二天,我又看见她在桌子上画画。于是找来了她的家长,她的家长反映,在家里她也是这样的,写字桌上第一天刚擦干净,第二天又被她画好了,她家长一直提醒她,可她还是改不了。我想,这是她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不好,要帮助她慢慢改掉。不要小看这只是行为习惯不好,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习惯。因为我发现过几次,上课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低下头去在桌上画画。所以我就找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和她做同桌,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她,我想通过学生影响和我的帮助,一定能把她的习惯培养好。在给她换同桌的时候,我找她好好的谈了一次心。我告诉她:"别的女孩子非常爱干净,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你要向她们学习。"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经过我和她谈心之后,她就觉得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尽量让自己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在一段时间之后,她有了很多的进步,因此我鼓励她,让她做了卫生监督员,她也非常开心。每次卫生大扫除,她都能自觉地留下来,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
片段2:对于成天呆在教室里苦读的小学生来说,秋游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以往,学生在秋游时总是兴高采烈,尽兴而归。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在秋游中隐藏着一些问题。第一,秋游花了多少钱?据我观察,每次秋游,学生花费平均在15元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多元,我知道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在长身体,吃得比较多,但是他们基本是在家吃过早饭去游玩的,那么,他们在花钱时有没有想过要合理用钱?十几元钱在他们眼中意味着什么呢?第二,学生的钱是怎么得到的?秋游要花钱是自然的,但是孩子在向父母要钱时是怎么要的呢?是父母自愿给还是软磨硬泡?据我观察,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向父母要钱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这就使得他们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第三,学生秋游为什么要花这个多钱?有没有这个花钱的必要呢?有一次我在班会上问他们:"你们秋游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呢?"这时候,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花钱可以显示自己的阔气,可以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这是明显的攀比现象。还有学生说:"自己花钱少了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想丢面子。"这是典型的从众现象。
以上三个问题反映了小学生对金钱的态度。学校组织秋游本意是好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为了秋游让学生浪费金钱,变成一场花钱比富的活动,就有违秋游的本意了。为了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我特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首先告诉学生秋游不是为了攀比,也不是简单游玩的活动,而是为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加热爱祖国的感情。其次,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一起探讨了秋游的话题,与家长一起沟通,形成共识。再次,我重新制定了班规,规定每次出去秋游,所带东西不能超过10元钱,以此杜绝攀比现象。
每个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栽培和灌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本性,所以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入手,及时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焦敬芝.如何改正小学生的坏习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3)
[2]张娟娟.笑脸和哭脸[J].今日教育,2010,(06)
[3]周平,徐璋,李翠花.关注孩子的"零花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06,(06)
[4]陆敏.浅谈一年级新生的日常行为指导[J].班主任,2003,(02)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综述
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目标都是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以集体形式开展的,为使幼儿的集体活动有序而顺利,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协调集体活动的规则。因此幼儿一日生活中常规教育必不可少。
关于幼儿园常规的文献已不计其数,根据当前文献做如下归类:
一、概念界定
常规教育的心理学界说,“皮亚杰认为3-6岁幼儿可能理解一些规则,但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规则系统行事,并且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改变规则。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学会遵守的大多数规则是他从成人那里接受来的,规则是成人教给的,属他律性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规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现代汉语词典》对规矩的解释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由此,我们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二、常规教育的内容
古代儿童常规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特别注重培养符合封建礼教的幼儿生活常规和行为规范。《礼记·内则》一文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明代医师万全在《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说:“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其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退避也。”
综上所述,古代对幼儿的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儿童与家中的长辈的关系方面,古代更是制定了详尽的行为准则。
在常规培养方面,蒙养院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开设行仪、训话等课程。1916年在政府颁定的改定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里,在第六章提及蒙养园的一些法规例如:“幼儿之心情容止异常注意;始之端正,并以善良之事例,令其则效……”。
随着收回教育斗争的开展,幼儿教育也走向中国化、科学化的探索。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儿园,总结出办幼稚园15条教育主张。其中,第七条讲到幼稚园必须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在鼓楼幼稚园内,进行了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具体包括:卫生习惯共24条,做人的习惯——个人的共22条,做人的习惯——社会的共22条,并具体论述各个习惯的具体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常规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一)常规教育的意义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儿园课程标准》中幼稚教育总目标提及对幼儿园常规培养的要求“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这一阶段幼儿常规培养已经走向制度化,得到国家的重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自愿的行为,所以幼儿常规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
(二)常规教育的方法
阶段,幼稚园里幼儿常规培养的方式呆板单一,教师权威忽略儿童的身心特点;形式上有专门的常规课程,比如“洗手脸课”,在其他课程中对常规的渗透。现阶段常规培养的方法包括结合知识法;游戏法;参与法;感染法;鼓励、表扬法。
四、现阶段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理念
现阶段幼儿教师基本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在方法上能够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的常规教育变成幼儿的自觉行为。将一日生话中的常规教育渗透到各个生活环节中。
幼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家长关系创设利于培养幼儿常规的环境。一是创设活动区、活动角,使幼儿经常得到练习的机会。各个话动区、话动角就是缩小了的社会.是现实生话最真实的反映。一是加强了家园联系使常规教育的目标统一。
五、目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不足或误区
罗志芳在《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阐述了常规教育的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二是过分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研究不够;以管理为目的;漠视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童时的论述充分说出了当前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与了充分的建议和意见,这些意见都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钱海娟的《反思教师作用与幼儿园常规教育》中论述了教师实施常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教师漠视常规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幼儿安全之间的矛盾;教师不恰当的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一致;以管理为目的常规教育与教师注重幼儿个性发展相脱节。
有关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误区的文章颇多,大致都从以上几方面阐述。
六、现阶段常规教育的新思路
童时的《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从新纲要方面解读了幼儿常规教育,把握住常规教育的实质性内涵。新《纲要》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界定了一个范围,一是科学的生活常规,二是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常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征;并意识到家长是常规教育的重要资源。罗志芳的《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中论述常规教育的新思路中也特别强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由此可见,对常规培养上,教育工作者们已经走向科学的新思路,能够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紧扣新《纲要》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社区资源,意识到家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意识到常规培养是从幼儿发展出发又回归到为了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霞.《常规培养中如何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山东教育,2002年11月(下旬),50
[2]罗志芳,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早期教育,2003年1月
[3]姚木凤,樊竹均,《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进行常规教育浅探》,《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总第75期)
篇4
关键词:幼儿 幼儿园 生活常规
一、日常生活常规及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一)常规的概念
常规通常被称为幼儿园的规则,一般说,在幼儿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参考规则、法律或风俗习惯。
(二)日常生活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学前幼儿阶段的幼儿培养是人们逐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训练阶段的开始,接受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为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基础。儿童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学,还不成熟,每个组织都比较嫩质,其身体仍然很弱;同时,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期。但由于对孩子缺乏知识,缺乏经验,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成年人,因此,需要更多的细心照顾成人的指导,需要帮助,训练和培养多次,可独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某幼儿园日常生活常规的安排及分析
建立的常规,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儿童的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新《纲要》指出,教师在幼儿园科学的安排孩童一天的生活必须合理,这就要求我们日常对儿童的生活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计划。
(一)某幼儿园生活常规安排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片面追求常规教育的有序性和共性、过多的限制,忽视幼儿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在这些对幼儿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吃饭时保持安静的规定,幼儿园的孩子们,不要选择食物,不吃剩饭,其目的是帮助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但有些教师理解内容片面的签名,以确保孩子的剩饭,吃的所有食物的义务下水稻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孩子们真的吃完饭,但孩子们不是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并认为孩子的饮食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但让孩子不敢吃,是不是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儿童心理健康。
2.以管理为目的,注重纪律约束,忽视幼儿的自律行为。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儿童节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3.过分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忽视生活中的常规教育。随着幼教改革的兴起,为了充分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为了给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许多老师毫不留情的破除一切常规,彻底“解放”幼儿,还他们“自由”。
参考文献:
[1]倪敏.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当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3]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24-03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及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常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
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及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保持安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合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表面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出发点是保障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须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标准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常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宝宝。规规矩矩睡午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常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及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须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表面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避免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避免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孩子们的负担。”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阐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篇6
关键词:教师;学生;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意义
“课堂”在英文中为Classroom,其最简单的意思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即教室。但“课堂”和“教室”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与环境共同组成的强有力的互动情境。其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人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境是提供教学的场所,师生通过在教学环境中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学,达到教育目标。“管理”在英文中为Management,为有控制和指示、使人服从、小心处理及执行业务以达到目标等多种含义。关于“课堂管理”中外学者并无统一明确的定义。
二、建立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治、增进师生情感的一套合适的系统规则。
(一)良好的课堂常规的要求
课堂常规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即良好的课堂常规应具备三个共同的要素,在此常规下,能促使学生专心于课堂活动,自治和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生能专心于课堂活动。其次,学生能自我管理,最后能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影响课堂常规建立的要素
1、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规章
其主要是指宪法、教育法、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等等,看似与建立课堂常规无太大关系,但他们是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最高知道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建立课堂常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
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都各不相同,也会受着当地的情况,学校的办学条件所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特有的学校文化又会左右着教师指导课堂常规建立的方向,成为在制定课堂常规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管理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是社会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在指导学生建立课堂常规时,教师的学生观、管理观等教育理念必然会体现出来。
(三)课堂常规的内容
根据课堂常规的活动性质,可分为:“点名”、“出入教室”、“上课”、“收发作业”等等内容。根据适用课堂常规的项目性质,可分为:“礼貌”、“秩序”、“整洁”、“勤学”等几个方面。
(四)建立课堂常规应注意的事项
课堂常规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事项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
在制定课堂常规时,必须符合明确、合理、可行这三个标准。不可一次规定太多,一般5-10条为宜。课堂常规与校规分别制定,不宜重复。
在执行课堂常规时,应切实把握有效运作。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强化课堂组织功能,再予以授权,可有效迅速地建立课堂常规。为了方便常规的制定和执行,往往将常规分成几类,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有整体的了解,前后一贯的遵循。
常规由师生经不同渠道或方法共同讨论建立后,应对这些拟订的常规进行检查。重要的课堂常规是否已经列出来?有无遗漏?或常规的重要性是否已经受到应有的重视,强调?常规的表述是否简短易懂?
三、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运用适当的处理原则、策略,有效处理。
1、情景椭
(1)移走引起分心的事物。
学生有时会带一些容易引起分心的东西到学校来,比如,小饰品,杂志。教师可以移走转移学生注意力的物品,使其将注意力集中。
(2)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可能会降低。教师应该在学生表现出失去兴趣或厌烦的时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帮助,教师可以宣布已完成了多少任务、宣布已完成部分做的很好,然后和学生讨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这些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回到学习任务上来。
2、温和反应
在教师建立了一整套纪律和程序,提供了支持性的教学环境,给予情景帮助以换回其注意力之后,学生还可能会发生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温和反应纠正学生的行为。温和反应指的是处理违规行为,同时指导恰当行为的非惩罚性方法,可分为非言语反应和言语反应。
非语言行为包括有意漠视、暗示干预、接近控制、接触控制。这些方法都是用来增强纪律和教师控制的。除了非语言的温和反应可能会奏效。谚语反应也可以做对违规行为的非惩罚性的、温和性的反应。它们的目的都是用有限的干预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于学习。
四、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1、建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
正确的教师价值观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应该有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观,具有适宜的管理理念,在此价值观指导下,密切与学生的联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2、人性化教育
为使教育成为人性化发展的场所,教师必须正视人性化的教育目标。人性化教育导向,不仅目标正确,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重视隐性课程
目前我过的课程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课程概念的接顶已经较宽泛,尤其对正式课程以外的隐性课程已予以更多的关注。隐性课程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关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气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论
人们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也正是由于人们对课堂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同,而产生了多样化的课堂管理的理论和策略,这些理论与策略就构成了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推动了课堂管理向高效率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要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因事而易。
参考文献:
[1]周猷.高职德育教育改革探索.新闻天地(下半月),2010(4)
篇7
一、抓好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
生活常规的养成工作是一门学问,它又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常规养成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着幼儿身体健康的成长和各项活动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生活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法。
1、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好模仿、好学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语说:"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和语言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生活常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活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与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常规,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3、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
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擦嘴巴的时侯,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用完后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完的毛巾整理整齐,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们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正确使用毛巾并且用完后要摆放整齐,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孩子们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能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并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4、设立“值日生”制度, 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不仅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于是,我在班级设立了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比如:饭前擦桌子、整理图书、玩具、搬椅子等。幼儿对值日生非常喜欢,通过当值日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并且交往意识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抓好幼儿的教学及游戏常规教育
1、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例如: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找人帮忙说“请你、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2、对幼儿在教学活及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
3、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则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XX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4、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如:摆放坐位两张椅子间相隔一拳给较宽的空间,可防止拥挤碰撞;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篇8
幼儿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班有幼儿38名,整体思想品德状况不理想,主要呈现以下几点: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太差(如:有抢玩具现象;上课要插嘴;解小便要吵架,不排队。)
2、大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3、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4、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
5、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6、文明行为习惯缺乏,没礼貌,不谦让,爱打架,说脏话。
三、措施、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进行纠正、改善,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对此,我们设计以下方案:
(一)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班级每天进行晨谈,根据周计划、日计划,切实际地开展,充分发挥晨谈的教育作用。
2、有重点围绕季节、时事展开、丰富幼儿的知识,指导幼儿了解初浅的德育知识。
3、开展系列活动,介绍先进人物(如:雷锋),引导幼儿学好样,做个守纪律、好行为的孩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常规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品德、行为也得到同化。
5、有效发挥德育氛围的主渠道教育作用。
(二)学习标准,培养习惯。
1、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照本班幼儿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学习先进园的德育工作经验,用于实践。
3、学习有关文章、理论,对照实践,寻找差距,不断做好本职工作,抓好思品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月份
1、常规教育
让幼儿熟悉一日生活常规。稳定情绪,较快地适应学前班生活。
2、礼貌教育
进行初步的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早”“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月份
1、常规要求:
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
2、组织幼儿春游,进行季节教育,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月份
1、常规要求
(1)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2)继续学做有礼貌的好孩子,评出小红花。
2、进行爱集体守纪律教育。
3、学习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
四月份
1、常规培养:
(1)养成幼儿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2)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2、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
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五月份
1、常规培养:
(1)自理能力培养。进行自理能力比赛,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2)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
2、进行总结。
六月份
1、常规教育
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上课不插嘴,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篇9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高低。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了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师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
生活常规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具体包括:(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规定。
以下是笔者在初步探索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惯培养中发现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新策略。
一、音乐指令法
音乐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对语言的感知是同样敏感的。因此,教师尝试用特定的音乐替代语言的指令,能使幼儿听懂某段音乐所代表的言语意思,及时做出行为的反映,并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形成反射行为,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如:将《摇啊摇》这首歌曲作为安静休息的主题曲,告诉幼儿,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要安静地把小手放在桌子上,趴在桌上休息。用音乐代替教师的语言指令,督促幼儿能够懂得音乐一响,就应该安静地休息,不说话,不乱跑。此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幼儿听到歌曲的反应,并用语言提示的方法提醒个别幼儿,听指令休息。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有良好的条件反射,听了音乐就找到自己的座位,然后趴在桌上休息。
二、儿歌、歌曲、故事引导法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歌曲、故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通过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常规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小班幼儿对儿歌、歌曲、故事最感兴趣。教师也有意识地选择了《三轻歌》、《洗小手》、《大公鸡和漏嘴巴》等优秀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如《三轻歌》能帮助幼儿懂得说话、走路、放下东西,都要轻轻的。针对幼儿的排队、收理积木吵闹的现状,教师也可以进行情感上的强化。每当幼儿收积木发出很响的声音时,教师就念起儿歌:“放下东西也要轻,不要老师告诉我,自己会留心。”这时,幼儿马上安静下来,很小心地放积木等。排队的时候也一样,有些孩子排队的时候开始讲话,教师就念“说话轻,走路轻……”,孩子们一下子意识到“轻”这个字的意思,就停止了讲话,很快排好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幼儿对《三轻歌》已经完全理解,能根据《三轻歌》的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认识图标法
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有需要养成的生活常规。吃饭、午睡、入厕、盥洗等小细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地关注和有意识地培养。针对小班幼儿易记却易忘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很多图标,贴在幼儿活动室的四周,通过图标来提醒幼儿,如何正确地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如:在幼儿的杯子橱前、洗手池前的地上,都贴上了小脚印和直线。这些小脚印和直线可以提醒幼儿喝水洗手要排队、一个接一个,不抢、不推挤。在小脚印的图标提醒下,很多孩子都自觉地踩脚印,并懂得人多的时候,要排队的道理。
四、行为巩固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某一行为习惯的持续性维持很短,如果不加强练习和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利用一日生活的任一环节,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进行巩固和练习。如:反复的行为练习和听觉巩固,使幼儿慢慢能够听到音乐就马上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同样的方法,在洗手、喝水、用餐等方面,也用儿歌和语言的提示来巩固幼儿的认识,并进行正确行为的练习和训练,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正确意识真正地转变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五、榜样法
榜样法是指对个别幼儿正确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这是幼儿园教育方法中最常见和最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教师应多用正面教育、积极的语言来引导他们。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获得正面强化刺激并使其固化下来,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在排队去户外活动前,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当音乐一响,教师说:“排队做到静、齐、快!”幼儿一听到教师的讲话,自然地放小椅子,并很快地排好队。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排队进行评价。如:“今天第1、2组的小朋友排队最快了,站得整整齐齐的,还不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通过在集体面前表扬的方式,肯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些幼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其他孩子也有了约束力。
六、奖励与鼓励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天性就喜欢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生活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所以,在行为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抓住第一时间,用口头表扬、肯定、奖励小红星的方法进行激励,使幼儿知道安静休息、排队喝水、安静午睡、轻拿轻放物品等,都是可以得到教师表扬的,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幼儿的正确的行为会得到稳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个别纠正法
在关注全体幼儿和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一些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纠正与指导。由于小班幼儿的不稳定性,在生活常规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一日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各项活动的基本功。幼儿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大都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与培养起来的。所以说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所谓;“常规”就是幼儿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及怎样做,它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的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呢?入园的第一天。经验证明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怎样才能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游戏,故事和情景等教学形式,让孩子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每个游戏活动都有规则要求,我们要遵守它。
二、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不乱扔玩具,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不大声叫喊等。
三、幼儿的行为要做到一致性和一贯性。
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班上的几位老师要步调一致,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对班上的常规教育做到及时沟通,要求一致,持之以恒,使孩子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采用口令或琴声让孩子懂得什么样口令或琴声是做什么的。如,老师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同时发出轻声的(嘘)就表示不能大声讲话了,弹奏曲子;1.3.5(起来了)5.3.1是(坐好了)。小班幼儿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利用各种小动物进行引导学习,如;走路可学小花猫,轻轻走,喵喵喵,吃饭要像小老虎不挑食,不玩耍,饭粒不能掉地上,每粒粮食要爱惜等。通过长期的练习幼儿自然就形成了习惯,一个模仿动作,一手势,一小段曲子就可以让他们安静下来,为接下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四、教师要善于主持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主持活动,寓教于乐,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采用多媒体+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动静交替,按照教学和游戏规则去做,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
五、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在建立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娃娃”等目标出发来要求幼儿遵守规则,实施规则时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如;小朋友请快来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等。
六、利用区角进行常规练习,游戏初期让幼儿了解各个区角的玩法和游戏规则,要让他们知道怎样进入区角,怎样玩,进每个区角都有规则示意图,要严格按照示意图上要求去做,不能一哄都挤到一个区角去。如:图书角,进几个人,进去以后要怎么做。知道进入图书角要自觉遵守规则,不能大声讲话,要爱护图书,看完图书要把图书放在原来的位置。
建构区,不能故意破坏其他小朋友搭建的东西,互相配合,发挥想像,合作完成、培养创新意、规则意识及合作意识。
娃娃家,知道玩具不能乱扔,小孩睡着了不能大声说话,整理好娃娃家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段时间后孩子们逐渐由他律到自我管理,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