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6 17:4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工业发展

篇1

1.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趋势,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如河南漯河发展成了著名的休闲小食品生产基地,郑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在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十三香调料等享誉全国。郑州三全在速冻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集团是我国第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双汇、思念、莲花在2009年分别以90.54亿元、44.90亿元、16.0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众品集团通过多种模式培育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60多亿元的产业链;华英集团坚持“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00农户、近3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业大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种类主要是粮食制品和肉制品,粮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麦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猪为原料。由于转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原料没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产品资源的浪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河南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扬、市场激烈竞争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稳定。企业规模小还造成融资能力不强,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3.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机器陈旧,损耗偏高。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业的新产值率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经向深度加工转型,高科技、生态型食品工业稳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食品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河南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变,就要紧跟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集聚,从强化品牌建设入手,积极开发生态产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促进产业集聚

单独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发展食品工业,就要改善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就能够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获得盈利能力的增长,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是食品加工企业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生产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一直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标9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这些品牌注重生产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层次,扩大影响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强大的市场功能、信用功能、识别功能塑造河南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形象,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竞争优势。

3.发展生态食品

现代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需求很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很多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标准和准入条例。河南食品加工企业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要勇于和国际接轨,扶持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按要求不使用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保证食品不受污染。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证,促进河南食品的出口增长。

4.保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天赋责任。只有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河南食品工业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品牌优势。保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先进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适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粮油产品、果蔬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调整产品结构

篇2

【关键词】咸阳;科技带动与支撑;食品工业

一、强化科技带动与支撑对加快咸阳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由于原料的生物性特征,食品工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承担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繁荣消费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就总体情况来看,食品工业现已成为咸阳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咸阳食品工业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小、聚集度低;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短;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化水平低、规模小;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低、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咸阳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作为全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咸阳食品工业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和压力。

咸有显著的科技资源优势,全市分布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科技成果具有层次高、成果密集、覆盖领域广等特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全市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根据咸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咸阳的决定》、《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咸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咸阳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确定的全市科技工作及食品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策措施,通过有效整合,充分激活科技创新资源的能量及潜力,强化科技带动与支撑,增强科技创新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借以促进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实现全市“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就成为当前咸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基于科技带动与支撑的咸阳食品工业发展路径选择

1.有效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咸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确定的食品工业发展及科技工作发展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食品工业优化升级。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以延长产业链和生态维护为突破口,有效整合全市食品工业科技资源,瞄准全市食品工业的技术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开展关键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及推广示范工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食品工业的“绿色”发展和资源可循环利用,增强产业实力和发展后劲。科技创新要坚持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相结合、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与保障食品安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托全市优势农产品资源、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要以果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2.加快实施大企业科技提升战略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大企业无疑是工业化进程的龙头,“一个龙头催生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孵化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带动一方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鉴于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的现实,咸阳要以“扶优、扶强、扶大”为原则,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资源,实施大企业科技提升战略,作为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及“领头羊”。各县区应筛选出若干起点高、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骨干食品加工企业,逐户制定具体科技扶持方案,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优先保证项目规划、金融支持、财政扶持、配套设施、人才引进等。要遴选认定一批技术研发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对外科技合作基地,给予相应的支持。积极鼓励有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突出贡献的,政府要予以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3.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与园区经济的紧密结合

发展工业园区是食品工业做大作强的基本经验,这对咸阳食品工业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是:应积极开展园区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整合重组,最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因此,要在全市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与园区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产业聚集度。根据全市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在各县区建立若干食品工业示范园区,发挥后发优势,高形态定位、高档位起步、高层次发展、快节奏推进,走“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全产业链、全生态”的发展道路。食品工业示范园区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第一,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深加工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食品专业化生产和研发转化基地,改变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落后的状态。第二,通过对入园企业的选择,促进食品工业上档次、上规模,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以本地资源为支撑,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第三,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4.推进大型专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基于食品工业对咸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应尽快启动“咸阳食品网”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市食品工业的门户网站,以大型专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推进改善全市食品工业科技信息汇集及利用的不足。“咸阳食品网”将提供、展示最新最全的食品工业科技信息,承担全市食品工业信息汇集、提供、分析、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调控产业运行提供决策参考,为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供规划依据,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商机。具体可包括以下服务:第一,提供食品加工科技信息、设备信息、原料信息、产品交易信息及项目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提供有关食品工业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信息。第三,提供食品工业运行分析及预测,包括食品工业运行状况、特征、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运行趋势。第四,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市场、政策、战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蕴,武晓耕.陕西高校科技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2).

[2]郭玉德,沈传河.科技资源整合激励制度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1).

[3]王喆.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与产业科技发展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6(3).

基金项目:咸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编号:2012k16-09)。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年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篇4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

篇5

关键词:丰县;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06-02

江苏省丰县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黄金地带,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是苏北地区承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门户。“十一五”以来,丰县发展迅速,工业化正由初期向中期跨越,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丰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占据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与税收的“半壁江山”,在丰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分析探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及对策措施,对促进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集成延伸农业产业群、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实现苏北振兴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丰县自古农畜丰茂,物产富饶,有“丰熟可抵三洲”之誉,曾被评为全国水果生产10强县、秸秆养羊示范县、优质强筋小麦和高品质棉生产示范县、江苏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特种蔬菜之乡,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1.1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数为162家,实现销售收入44.36亿元,完成利税4.22亿元,已经成为丰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1.2 主导产业特色逐步形成 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为特色的产业链,并正逐步由初级产品的粗加工向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

1.3 企业布局初步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以欢口为核心的现代优质粮食“强筋小麦”产区和“东南薹蒜,西北洋葱,南果北菌,蔬菜居中”的基本格局,主要果蔬类农副产品在空间分布上集聚度相对较高。同时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布局按照产业大类逐步向通达性较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丰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兴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集聚,产业集聚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1.4 龙头企业支撑发展 通过引进、培育等多种有效途径,已拥有以佳合、昌盛、盛昌、冠华、六和、君乐宝、利华、润穆为代表的骨干畜禽加工企业,以安德利、湖滨、同发、绿海、旺达、佳丰、新胜为代表的骨干果蔬加工企业,有效地支撑着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拥有600个以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3万左右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了多个颇具特色的专业批发与交易市场,有5 000多名经营业主参与畜禽及其产品的购销、流通,果蔬加工、畜禽加工,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1.5 品牌效应日益呈现 到2012年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品已累计培育发展知名、著名、驰名等各类商标452件,其中“徐州市知名商标”10件、“江苏省著名商标”5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蒡菜、牛蒡酒、牛蒡茶、五行蔬菜汤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恒旭”、“众寻”牌鸭产品等也都具有较大的市场知名度。

2 发展对策与措施

实现发展目标,发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市场相对稳定等特点与优势,进而促进丰县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产业的发展基础,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2.1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是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具有支撑作用大,带动效应好的明显特征。要把扶持大企业发展始终贯穿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全过程。鼓励龙头企业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迅速扩张,壮大规模。推进龙头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龙头企业的集团化、连锁化运作;扶持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高速公路沿线、加工园区集中,形成加工产业区、产业带和加工园区的新型业态,培育示范型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集群,构筑区域优势。实施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培育有特色、有市场、有资源的优势企业,集中资源实行重点培育,打造行业旗舰。

2.2 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丰富的农业和农产品是丰县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要坚持“围绕加工建基地,建好基地促加工”的建设方针,按照“安全、营养、生态、高效”的建设标准和“基地专业化、布局区域化、加工配套化”的发展思路,为重点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建设、扩建新建一批专用型、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重点是加快发展肉鸭、家禽、肉羊、奶牛、生猪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苹果、梨、食用菌、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和大蒜等特色果蔬生产的标准化基地,生猪、奶牛、肉羊、家禽和优质果品、蔬菜、小麦、玉米等良种繁育与推广的专业化基地,小麦、玉米、油料等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基地。基地的建设要与食品及农副产品的布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生态化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特色品牌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从丰县区域特色出发,制定鼓励品牌发展的具体政策,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对分散的品牌进行整合,抓好优质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发展一批具有品牌优势的大中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办好丰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品牌营销策划和营运培训,加大名优农产品与食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对企业在营销网络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必要的补助。

2.4 支持与完善基地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点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利益分割机制,促进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主要路径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积极引导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基地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建立起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再生产各环节高度一体化经营。加大财政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给予必要的补贴。

2.5 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通过合作的方式健全丰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筑从地头―车间―餐桌的全程化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以优质特色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覆盖全面的检测体系。对购买先进检测检验设备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

篇6

在2016中国(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品牌战略工作委员会会长、加多宝集团党委书记庞振国《食品行业品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全国食品一线品牌影响力不断壮大,市场占有率高、抗危机能力强。二三线品牌企业数量众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提升,区域市场占有率高。

论坛期间,国内外食品企业嘉宾探讨实施品牌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探讨品牌发展路径,交流品牌建设经验,提高食品企业对国家品牌战略相关政策的认知,提升企业品牌发展意识并创新品牌发展能力。

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于洪莉指出,作为24年历史的饮料企业,汇源不断实现产品和营销的推陈出新,除原有优势品牌产品汇源100%果汁外,推出200ml迷你装、PET包装的汇源果100和NFC鲜榨坊果汁、年轻女性的萌果星球及定位中高收入人群的乐碱天然苏打水。同时,汇源通过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的综合管理能力,将产业链不断延伸,贯穿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在全国链接了1000多万亩优质果蔬茶粮等种植基地,在13个省区市规划建设了19个农业产业化园区。此外,从校园歌手争霸赛到与探月工程的战略合作,汇源探索新媒体营销,创新尝试年轻时尚的品牌营销。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贲敏表示,光明推动主品牌加副品牌的管理模式,从1996年成立股份制公司时销售规模只有5亿元,跨越式发展到目前的200亿元。新鲜酸奶有健能、畅优,新鲜牛奶有优倍、质优,乳酸菌饮料有植物活力,牛乳产品有一只椰子。近日,又推出了消费者反馈不错的新款产品――赏味酪乳。2016年,光明携手中国女排,成为其官方战略伙伴。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赛前采访中幽默表示,里约的征程一定是充满困难和艰辛的,但是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除为女排姑娘拍摄广告外,光明还更换了产品包装,在多地的广播、电视、地铁等公共交通渠道循环播放相关讯息,增强了品牌文化的传播力。

雀巢乳品与营养技术副总裁陆明指出,中国乳品企业牧场管理能力日益提高,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遵循国际发展规律,中国的牧场规模不断增加,但奶户数量正在下降。未来乳品企业的品牌管理,更多取决于基础生产成本和农场规模的有效控制。受地区环境、水供应量、吸纳粪污能力、牧场的管理人才以及工人队伍有效培训的可持续性影响,大量中小型牧场将是奶业的中坚力量。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小型牧场,是奶业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篇7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 发展历史 发展趋势

从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产品设计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分不开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一直是追随着人的满足需求而定。而人的需求又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一定的产品需求得到满足时,新的科技出现,又会出现对新的欲望,从而刺激新的产品设计产生。所以对工业产品的设计必须从发展史的了解基础上,分析出发展趋势的因素,以最终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转变设计理念。

一、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历史

工业产品设计是从“二战”开始迅猛发展的。社会的稳定性给科技和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50年代,电子革命--“第三次波浪”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使工业产品设计进入了全新的时期。人们开始打破工业社会的枷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倡导个性化元素。工业产品设计也随着满足个性的张扬,在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个性风格化和趣味化。60年代,人们开始自主经济收入,追求新奇,讲究享用,使工业产品设计抛掉了耐用型,加入了审美外型的行列。出现了:(1)流行派风格。这种风格产生于英国,采用塑料材质,以“视觉艺术”为基础,追求现代化风格,强调产品实用性外增添了率性、简洁和新颖的特征。(2)新现代主义风格。此时期的产品设计注重金属和玻璃材质,脱掉繁琐装饰,强调简洁的特征。

7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消费水平,出现了“设计自我”的理论。它引导设计师不仅只从产品的适用性和新奇性考虑,还应换位到设计人的自身,创造出轻便、灵活、高效、适应高节奏生活状态的现代化产品。对此,工业产品设计极其重视消费心理学。而此时人们的风行旅游、运动,给工业产品设计又提供了设计点。设计出了各种适用于旅游的户外品,汽车工业设计也倾向休闲系列。形成了一股回归自然风的设计理念。人们厌倦大都市的机械式生活,崇尚以往的自然环境,设计着重于自然、手工艺品、陶瓷等方向。80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工业产品设计向自动化设计跨越。自动小家电等形成了一股“家族风”。到90年代,旅游、交通、饮食和娱乐的集成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工业设计产品不但要满足实体的设计,还要注重人文化、精神和环境的和谐。90年代,社会的发展迅猛与污染严重,人们开始侧重环保意识,节能冰箱,太阳能等,都是围绕减少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到现今,工业产品设计的技术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人们开始从节约空间和智能化考虑,出现了折叠式,悬挂式,壁挂式和智能化控制等工业产品。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设计发展是与人的生活方式、心理和科技进步同步的。而在20世纪的今天,工业产品的设计随着迅猛的科技进步,开始注重各个社会因素的综合变化,才能更好设计出适合的产品。

二、工业产品设计的转变趋势

(一)功能到情感的设计变化。现代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大现实问题,像人们建立在通信设备上的孤寂感、工作上心理压力和环境破坏等。这些都驱使设计产品必须考虑科技与情感的结合。产品遵循消费者的情感规律,延循他们的情感内容,设计出符合消费者人情味的产品,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达到喜欢或者愉悦的心情。对这种高科技和情感融合下的产品,看到自己的梦想,理解到自己的情感语言,实现自己梦想心理。产品功能到情感的设计变化,不仅使消费者享受到了产品的实用功能,还使消费者的情感得到满足,做到人机的完美结合。

(二)技术到理念的设计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今,工业产品的设计不能只讲究大众化、科技化、批量化。还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理念,体现出产品的微妙之处。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还应做到静态到心理动态的转变,在生活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到心理的精神状态发展上,挖掘出消费者的欲望,并与与时俱进的想法结合现代技术,对产品进行应用理念创新。

(三)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变化。工业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在同一类型中产品的形态、功能和品质相象,但往往消费者会选择工艺细腻,细节设计优美的产品。整体到细节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品的外形,给人直观理解,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是从产品衍生出来的心理设计和人文因素。如果我们的设计结合了细节和整体,在产品整体外形极佳的状态下,细化产品的细节,使产品的细节起到指引性、亲和性。小小的贴心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使消费者产生愉悦和贴心。

结束语:

工业产品设计把社会、经济和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推动人文文化,把人和物和谐统一,使工业产品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使用功能的产品,而是融入到人的生活和心理中,做到人、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翔子.对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38-139.

[2]商强.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1,08:52+54.

篇8

1.计量模型设定。我们认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融资约束越低,工业企业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事投资和生产活动,从而促进出口。参考包群和阳佳余(2008)方法设立如下计量模型:RCAMit=αi+αt+β1Financeit+δCit+εit(4)其中,下标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αi代表地区固定效应,α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修正项。RCAM代表地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分别用上文计算的Balass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M)、Michaely指数(MI)和净出口率指数(NMX)衡量。Finance代表地区金融发展指标,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指标衡量:(1)金融市场绝对规模指标(ASI),反映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和活跃水平,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同期国内总存贷款额比重表示;(2)金融市场相对规模指标(RSI),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占GDP比重,这样可以消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绝对规模的影响;(3)贷款期限指标(CPL),用地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额占全部贷款额比重表示。使用此指标原因在于工业制成品投资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研发和创新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在短期内很难收到成效,与短期融资相比,使用长期融资企业更易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风险。C代表影响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地区人均资本存量(lnKL);人均受教育年限(lnEDU);研发支出(lnRD);外商直接投资(lnFDI);企业所有制(SOE);公路里程(lnROAD)和铁路里程(lnRAIL)。加入以上控制变量的原因在于:(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或地区在使用本地区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相比往往具有物质资本密集度和人力资本密集度高的特点,因此,如果地区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上也具有优势;(2)研发支出增加有利于企业产品创新和功能改进,而且研发对于技术进步有正的外部性,如果地区研发支出高,该地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相对较强;(3)外资企业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选择在中国投资设厂,然后再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如果地区外资比重大,该地区出口也相对多;(4)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在政策支持和企业融资上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即使企业经营落后,创新意识不强,也能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如果地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地区出口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5)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地区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长,交通设施完善,企业的运输成本相应较低,出口竞争力较强。

2.数据来源及说明。各省市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数据和总的进、出口数据来自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各省市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以及《中国商务统计年鉴》。各省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和中长期贷款比重数据来自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各省资本存量数据直接引自单豪杰(2008),并根据他的方法补充了后续几年的数据。人均受教育年限参考包群和阳佳余(2008)的方法计算而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研发支出用研发活动内部经费的对数来衡量,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外商直接投资用地区实际吸引外资额的对数来衡量,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企业所有制用非国有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比例来衡量,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鉴于各省份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计量模型(4)进行实证回归。不过考虑到出口比较优势大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出口商与国外拥有更多的经济往来,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会促进地区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开展票据贴现业务,为出口商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融资。因此,出口比较优势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存在较强的内生性问题,如果不加以考虑会影响估计结果的一致性,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方法对此进行控制。

二、实证结果分析

1.金融发展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回归结果。表2列出了三种金融发展指标与工业制成品显性出口比较优势指标的回归结果。模型(1)~模型(3)是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模型(4)~模型(6)是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下面我们以系统GMM回归结果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各变量的涵义。从核心变量来看,三种金融发展指标都与工业制成品显性出口比较优势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金融绝对和相对规模的发展以及企业贷款期限结构都对工业制成品出口起到重要作用。存贷款规模增加,社会上有充足的流动性,工业制成品企业可以轻松获得融资,企业扩大再生产有资金支持,这样可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将社会闲散资金集合起来用于企业生产,从而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而且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企业可以关注自己的长期利益,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和科技发明上,企业可以承担高风险投资,不必担心短期内收不回投资成本,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陷阱。如此,工业制成品企业才能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强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都与工业制成品的显性出口比较优势正相关,说明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成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充裕的地区在生产工业制成品上具有优势。研发支出增加也对工业制成品出口有利,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升级,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依靠质量竞争策略事先市场扩张。外资进入也对工业制成品显性出口比较优势有利,外资企业不仅能够通过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直接促进出口增加,还能够通过人员流动、示范、竞争效应带来技术溢出,形成正的外部性,促进同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民营企业在地区经济比重的增加并未对工业制成品显性出口比较优势带来正向作用,这与预测相悖,可能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由于经济规模较大,掌握较多资源,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控制了本行业大部分出口份额;民营企业虽然较具活力,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承担出口带来的额外成本和付汇风险,因而比重增加反而不利于出口增加。此外,基础设施改善有利于工业制成品显性出口比较优势的提升,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线路的扩张,使交通覆盖面和辐射面大幅扩展,能将更多地区纳入到出口经济圈,运输成本下降也使企业获利能力提升,企业更有动力从事出口。

2.金融发展与MI指数和NEX指数回归结果。Balass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了工业制成品出口,而没有考虑工业制成品进口在度量比较优势中的作用,因此,为了全面分析金融发展对各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借助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利用三种金融发展指标分别对Michaely指数(MI)和净出口率指数(NMX)进行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从核心变量来看,金融发展的决定和相对规模与MI指数和NEX指数正相关,而中长期贷款期限结构变量与MI指数和NEX指数负相关。这说明存贷款绝对和相对规模的增加,不仅对工业制成品出口有利,同时融资约束的缓解也有利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对于国内进口商而言,较低的融资成本使进口商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用于进口,国内外进口商品价格差能够抵补融资成本,进口商会更多的进口。从控制变量来看,回归结果基本与RCAM指数回归结果一致。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有利,在现阶段我们还是要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资本密集度提升和劳动效率提高带动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研发支出增加和外资渗透率提高也对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有利,说明一方面我们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引外资,通过技术外溢实现技术进步。与RCAM回归结果不同,在考虑到进口因素后,私营经济比重增加能够促进地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这有可能是加工贸易造成的。加工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组装之后将产品再出口,国外企业主要看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一点在私营企业身上体现的更明显。基础设施的改善仍然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发挥产生了巨大地促进作用。本文来自于《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论及建议

篇9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展望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等。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二是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节肠胃功能性组分。

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过程中微生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具有独特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条件下可大规模生产,要求营养物质简单。如酱油、食醋、酒与双歧杆菌料、酵母片剂、发酵乳制品等微生物t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许多保健品功能成分,应大力发展食用菌保健食品。

新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新生物资源包括一些未开发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对中国而言,传统中药材是一个宝库,很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这方面日本已十分先进,尤其是确定重要的品种规范,种植规范,成份的稳定性以及动物临床试验的验证,以制造出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功能食品。另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藻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藻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可安全食用。中国可使用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品种尚未开发,而其中一部分还具有十分优良的遗传特性,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相信中国食品工业尤其是功能食品工业会有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食品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的食品产业发展

昆虫食品。食用昆虫产品从营养滋补、药用需求、休闲需求以及保健需求四个方面对昆虫食品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发挥食用昆虫产品内在价值优势,抓住行业竞争环境宽松的机遇,努力采取措施跨越发展制约因素是促进昆虫食品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变态食品。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合成食品。合成食品是利用遗传变异微生物或固定基酶创造出来的食物,与天然食品没有什么区别,还可利用变异的真菌和酵母菌把人们不爱吃的食物变成美食家所乐道的食品。如人们可以像处理合成纤维一样,把真菌生产出的菌丝按照某种纹理结构纺织、编结、成型。这样就可以制成某种特殊的食品。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组团参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此次洽谈会由国家农业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河南省农业厅、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承办,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协办。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亲临会议并宣布大会开幕,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共同按下启动仪式杆。这次洽谈会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洽谈、农产品展示及贸易,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洽谈与签约,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参展产品评奖等一系列活动。整个大会内容丰富、热烈隆重、盛况空前、成果丰硕。

此次会议有30个省、区、市120多个代表团组团参会,参会客商10000多人,其中各省客商5600多人,境外客商近200人。参会企业5800多家。大型采购商丹尼斯、沃尔玛、达芙妮以及南京红太阳、维维、康师傅、双汇、徐福记、富士康等全国知名强企业参会参展。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等30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参会并进行科研成果与合作洽谈活动。丹麦、尼泊尔等国家驻华商务参赞参加会议。美国、法国、西班牙、匈牙利、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的4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会参展。美国华人商会、澳大利亚国际商会等20多家投融资机构、中介组织、商会协会参会。

我省组成了以省乡镇企业局马成武局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展参会。梨树县中小企业局局长刘明远积极组织部分重点企业参展参会,长春市双阳梅花鹿产业集团、梨树县恒阳牧业有限公司、梨树县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6家企业在会上展示产品,交流了发展经验,加强了对外经济合作。

通过这次博览会,进一步增强了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对外交流合作与市场开拓能力,对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突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省乡企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