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1 11:3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教育

篇1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舞蹈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所以,舞蹈教育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较为突出的位置。舞蹈教育也因此发挥着自身的诸多功能和独特作用,而成为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舞蹈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1.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舞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和不断衍变,伴随着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舞蹈先于人类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个人永远随之携有的,说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而人体动作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无论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式会把明显的动作因素提炼到何等极致,无论它会变得多么高深、多么抽象、多么复杂,动作仍是它的根基。舞蹈家邓肯认为:“凡借助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因此,舞蹈是人体的造型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艺术所要求的人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者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彩的动作。

2.舞蹈教育的多元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说:“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强壮和精力充沛,因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就像犹太哲学家斯皮尔伯格所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求知能改变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通过教育效果会更明显。据史书记载,“人文”二字出自《周易•贲》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文是为了教育。因为,人文教育就是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知识的核心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哲理,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舞蹈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通过美的舞蹈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内在品格和外在形体的统一和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心的资源;其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具有价值的手段使用这些资源;再次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舞蹈教育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舞蹈教育的丰富性。其实,“教育”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教育是一个评述用词。说某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在称赞他,说他具有某些可贵的品质。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比如舞蹈这种从原始走进现代的艺术形态,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就意味着舞蹈教育不能仅在舞蹈的狭义范围内做文章,而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前瞻的文化视野和更广阔的知识导航。所以,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而是应将技能包含于综合的教育体系之中,即通过舞蹈教育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欢快活泼、轻松优美的舞蹈节奏和音乐旋律中,激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丰富文化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情感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吸纳,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支撑起的和谐完善的全面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学问,而且还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确切地讲,舞蹈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如从唐朝的《霓裳羽衣舞》,到建国初期的《荷花舞》,以及前几年创作的原生态舞剧《云南映像》,还有2005年春节文艺晚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舞蹈《千手观音》,2006年轰动春节文艺晚会的皮影舞蹈《俏夕阳》等。还有最近在国内外演出市场火爆、被舞蹈界专家看好、观众叫座的原创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它把舞蹈与武术、现代元素与传统故事、世界流行艺术形式与河南地域文化以及舞美、灯光、音效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以情动人、以舞感人,去表现中华民族优秀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精品,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分析,通过生动、鲜明、抽象与具象的研究,使学生闻其声感其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发潜能,悟出灵性。让多元的舞蹈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篇2

关键词:乐感 节奏感 艺术修养 文学修养 实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我们反复强调素质教育及其重要性的今天,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表现美的,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向人们传递美、传递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空间与时间内的舞台艺术。舞蹈会给人们以力量和启迪,带来激情和美的感受。下面笔者就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乐感、节奏感与身体协调的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协和的美,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不协调或不协和都不会产生美。舞蹈训练不仅仅是基本功和技术的训练,也是对一个人意志的考验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的培养。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舞蹈教育中,乐感和节奏就是命令,是音乐的脊梁,它在指挥舞蹈者的心。那么,如果肢体语言没有节奏感、强弱不分,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舞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功,更需要与音乐的配合。有的人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基本功的练习,身体练得很柔软,基本功也很到位,但乐感和节奏感不是很好,节拍总是点到反拍上,自己还毫无察觉。这样的舞蹈者即使功夫再高也只能说她把式打得好,而不能称她舞蹈跳得好。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体一样。”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21位聋哑人表演了《千手观音》,她们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以及与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1位舞者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只有13岁,她们都听不见音乐,可想而知除了具备一定的天赋外,她们的身体与节奏是极其协调的,靠视觉和节奏感,就将舞蹈演绎得美轮美奂。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所以,舞蹈教学时必须重视对乐感和节奏感的培养、对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二、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融合的美

如果说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那么舞蹈艺术则是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完美艺术,在舞蹈艺术中除了有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有对作品本身含义的理解,这就需要舞蹈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如我国舞蹈家杨丽萍的《两棵树》,这个舞蹈创意来自她对自然物象的捕捉与生活情景的深化。作品通过两个互相缠绕、枝杆相依的树,影射人类携手同进、友爱互助的情感,暗喻两个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相亲相爱、耳鬓厮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风雨的情景,同时借树喻人、以物言情,展示人性的美好。这个舞蹈将自然物象的塑造作为作品的出发点,采用傣族舞蹈语汇,进行作品“树”的形象刻画,傣族传统舞蹈中的基本体态与特有的动态语汇,都成了塑造树的形象的动态媒介。手臂动作的夸张、变形、抽象、引申,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小见大,同时体现另一个世界,是杨丽萍舞蹈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她最为常用的手法。无论在作品《雨丝》中还是在作品《雀之灵》中,手臂动作对物象的刻画、对心象的表述都是这些作品的特征。如果舞蹈家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她的艺术修养再高、技术能力再强,也难以将情感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

美国教育家斯坦利蒙尔认为:“要使情感得到训练,意志得到加强,使感情、理智与支持她们的身体和谐一致,那么复活舞蹈则是迫切需要的。”《礼记》记载:“观其舞、知其德。”不言而喻,看到舞蹈者表演的舞蹈就能看到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多深,基本功有多么扎实。艺术需要技艺,技艺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反映艺术教育的结果,但是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目前的大学舞蹈教育,不一定必须针对有良好形体条件的学生,对舞蹈感兴趣、善于用肢体来表达情感的学生都可以接受舞蹈教育。所以,进行舞蹈教育是要突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韵味和作品的内涵、空间感和质感。通过技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由此可见,在舞蹈教育中,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实践中体验的美

学生感受舞蹈美的方式很多,观看演出、实践交流,还可组织演出活动,最直接的体验美的方式是自己参加演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舞蹈者在演绎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和感悟,从中体验美、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山川和雄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其中“筷子舞”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蹈节奏鲜明,敲打声清脆,情绪热烈,后逐渐演绎成今天的舞台节目。学习和表演“筷子舞”,首先要了解“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这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这时表演者已不单是在跳舞、表现作品内涵,而是在诠释一种观念、信仰,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每一次实践表演都是一次审美教育,都是一次高尚道德情感的体验,是一种真正的美育教育。

篇3

摘要: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日趋攀升,这也包括对校外教育、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强烈期待。尤其是素质教育理念、美育教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校外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美育教育职能和特殊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构建既符合公众期待,又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机制,成为我们校外教育机构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校外教育 舞蹈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8-02

相对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活动,校外教育机构与全日制学校在职能、运作及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实际意义上的差异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深入地研究这种差异,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差异,从差异的探究中,探寻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服务于校外教育机构,特别是校外艺术教育的模式来。

所谓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教育模式是当下教育界广泛运用的一个术语。作为一个概念,教育模式所要表现的有两层意涵:当一种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运行程序和方法,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形式,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形式、教育层面、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力图去抓住关键要素,并进行简洁的概括归纳,而后形成了策略和程序,这就是教育模式。就此意义来看,教育模式就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理念溶于一体的实践模型。再从实践层面上来认识,教育模式就是由一定课程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是从大量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意识、观念和整套操作方案的总称。

由此可见,教育模式对于教育实践除了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还有实际的实践意义,对校外教育机构来说,这种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更是急需进行探究并尽快形成。

在形成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繁复过程之中,有三个环节是连环相扣的,认知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创新是出路。认知的深浅,将决定实践的成败;实践的成败,将作用于创新的可能;创新的可能,又将影响新一轮的认知。那么,如何寻找到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付诸于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本文拟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少儿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少儿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从而激发少儿自身的创造潜能,舞蹈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美的桥梁。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刘范先生认为:在理论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3个范畴:感知、表象、概念。人的实际的种种认知,都由这三者所组成。儿童认知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包括各个认知成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志认知结构的质变,是它的主要认知成分的更替。认知发展的动力来自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性,主要的发展动力是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之间的矛盾。

刘范先生的理论让我们得到一种启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结构的动力变化,为我们校外教育模式所用,使之成为推动少儿认知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校外教育模式的形成。

如何主动、有作为地进行“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教师的启发诱导就是“渡河之舟”,如在学生学习舞蹈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一段独舞,让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体会、模仿,再进行塑造与表现。这个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接的认知、直观的感受、到形体的模仿、情感的体会的过程,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并运用了认知的力量、动力,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创造潜能,实现了“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

实现“直接性认知”向“间接性认知”的过渡,符合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发展程序。设想,如果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直接采用间接性认知,这就是使用“注入法”,直接模仿理性知识与舞蹈技能,这就失去过渡的铺垫,缺少了“直接性认知”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直接观察的教学训练,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这将违背认知事物、认识发展的规律。

“直接性认知”与“间接性认知”作为艺术教育技艺培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所强调的是让孩子在感知中去发现自我,感受美,然后不知不觉当中开启身体和情感的天性,从而调动自身的潜能,这也是艺术教育模式形成的基础之一。

校外舞蹈教育就是一种构建少年儿童认知的美育过程,让孩子参与舞蹈的过程,自然地挥洒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机械地仿效和无意义地重复成人的东西,是将自己作为认知中的动态对象,用肢体动作融入自己的认知活动,感知美的世界。

二、“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

当我们都认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让少儿在舞蹈中感知美与愉悦,激发少儿的创造潜能的时候,我们就要正视目前我们校外舞蹈教育存在的重“技艺型教学”,轻“审美型教育”的问题。

少儿舞蹈教育在中国发展非常快速,让我们看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各种难度与精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动少儿舞蹈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舞蹈教育越来越强调技艺化,而渐渐偏离了少儿舞蹈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这与当前艺术教育的定位以音乐(含舞蹈)和美术为内容的教育与教育手段的采用有一定的关联,即强调教学生学一种技艺、会一种本领。依照这样的教育要求,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就会倾向于技艺型的。但今天我们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时,是不是应该调整我们的思路,回归本体和宗旨?探讨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我个人更强调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少儿的情趣,让他们感知、体验美感。我们都知道艺术教育活动的作用不外乎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有效地促进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二是促进智力发展;三是促进身心发展;四是开发创造力。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也不能例外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学会技艺似乎比较容易,但要在实践中让孩子们学会感知美,并不是唾手可得,因为,我们的校外教育机构确实是比较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重视灌输知识技能,忽视情感体验和态度;重视教师对艺术活动的评价,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以现有比较功利性的艺术教育形式为例,在师生的互动这个教育评价形式中,老师多以好与差来界定艺术教育的成效,这样传统式的划分评价,确实束缚了学生美的能力的开发。再则,不太强调艺术与生活关联,弱化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基本处于技艺学习的窠臼中,难以从技艺的学习过程中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这样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艺术技艺水平上升,艺术感受力下降,更重要的是没有教会学生审美的判断能力。凡此种种现象,说明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实践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艺术教育实践亟需进行改进,需要形成一种技艺培训与审美培养并举的实践性校外艺术教育模式。

那么,校外教育机构该如何进行这一个“技艺型教学”向“审美型教育”的转移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少儿舞蹈教育的认知,提升我们的认知,即开发少儿美的感知能力,发挥少儿纯真的天性,比把少儿训练成舞蹈的“工具”更为重要。我们所要寻找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适合少儿天性与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舞蹈的快乐,在快乐中舞蹈,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所以,我们要紧紧扣住艺术教育实践环节这个关键,实现从“重视技能模仿”到“审美教育体验”的转移,摒弃“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观念,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舞蹈教育才能达到我们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将“技艺型教学”“审美型教育”进行融合,设定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途径、方法,使技艺的教学始终突出美育的内涵,使审美的情趣与内涵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切忌揠苗助长,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自己规律、年龄段的特点,且不可订立难以企及、脱离孩子特点的审美标准。同时,要将“审美型教育”适度提升,在舞蹈教育过程中学会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操修养。

实践在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模式中,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合情地实践,对于受时空所限的校外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活动很重要,而在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中,实践还需有规范、有规划、有监督。

三、“收敛式回归”向“发散式张扬”的跨越

当我们紧紧抓住少儿舞蹈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我们的舞蹈教育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创新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会有一种想突破原有艺术教育模式的真切渴望。在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实施艺术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校外艺术教育的全新要求,如果缺乏创新,艺术教育就会失去活力。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来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校外教育术教育模式,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思维导向,也才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模式结合起来,体现出现代教育科学的特质,这对校外教育实现理念到实践的跨越,有着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果说,“发散式张扬”是校外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的运作方向,是校外艺术教育模式的推进器,那么,“收敛式回归”则是对其运作方向保障、完善推进过程,起着不断矫正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收敛式回归”所表现出的工作稳态与“发散式张扬”所呈现的工作锐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发散式张扬”的占据较为高端和表现强势的地位。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可得知,人们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面。因为,发散性思维能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有其辐散性、求异性,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而收敛性思维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却也存在位差,但不是对立概念。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科学地利用、进行互补式利用。

目前,我们的校外艺术教育的基本形式与教育模式,大多还困守、自闭在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框框套套之中,如何实现以“技艺的培养为中心”的观念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观念跨越,就是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众所周知,传统的校外教育艺术教育教育模式认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能够做到教会学生技艺,获取要领,就是完成教学活动。部分老师的教学过分强调对技艺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而忘记了少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所教授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或是复印机,与有创新意义的目的相差甚远。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应该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培养、训练。在课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舞蹈,用孩子的情感去理解舞蹈,用孩子的身体去体会舞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模仿大人的动作。例如,校外舞蹈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女性教师,许多家长不愿意男孩子去学舞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孩子长时间地模仿女性老师的动作,在人格的形塑方面会出现性别的偏离。那么,如何纠正这种偏差呢?我认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动作模仿,就要多从男孩子的心理和特点出发,让男孩子多看一点男性的舞蹈资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们的动作与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判断选择接受男性之美,充分感受男性身体与舞蹈的自然对接与联系。第二步是激发让男孩子的想象,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不要限制他们的发挥。第三步则是启发他们对舞蹈的内容和美的理解,当孩子对所表现的舞蹈有了亲身的体会,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从身体和动作里散发出男孩子应有的健康之美。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是要让如男孩子在接受舞蹈教育之后,突显男孩子的阳光与健壮,而不是接受舞蹈教育之后,弱化了男性特征,增加了女性化色彩,而“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将会给予我们舞蹈教学新的思考。

要实现“收敛式回归”和“发散式张扬”的跨越,还得考虑将多种感官的刺激与感受进行交汇,以启迪学生的创造力。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已有的先进的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多种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能看、能听、能动手的全新教学情境。

创新,作为校外舞蹈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应该讲求师与生的互动、将日常训练与教师辅导,使之融为一体;应该凸显技艺与情操、技艺与艺术修养的相辅相成,使之内化为创新的原动力。

四、结语

教育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全日制学校的探索仍在进行,仍未形成或仍未完全形成,而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认识校外舞蹈教育,我们就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模式的产生,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而教育模式的实质就是让人们易于把握教育规律的一种最佳方式,它将简明高效地为人们提供一种把握教育规律运行的程序或者步骤。教育模式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认识的一种理性操作策略,是帮助人们尽快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途径。既要符合规律,又要可操作,对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教育模式更显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4

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舞蹈作为美育是有着积极意义上的生命美育,让幼儿在其他课程中融合舞蹈教学中的真、善、美主题潜移默化幼儿的心灵,使感情得到升华,心胸得到开阔,情操得到陶冶。正如陈鹤琴先生提倡的“要给小孩子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知识、多思想”的教育思想。幼儿的游戏是教学发展的最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学,正是《纲要》里提出的情景化、活动化、过程化、经验化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幼儿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幼儿舞蹈教学。将幼儿舞蹈艺术教育与社会、语言、艺术课程有效的衔接在一起进行跨课程教学,不仅获得该课程的知识,还收获更多的拓展知识。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将舞蹈教学与社会、语言和艺术课程融合在一起,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这样的方式既遵循了幼儿学习的特点,又符合舞蹈发展的规律,是从动作的发生、发展、变化来组织舞蹈语汇的,并通过想故事、讲故事、演故事、舞故事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舞蹈的构思、结构、提炼、发展、升华。这个过程是有情景、有内容并且幼儿是在发现动作参与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这才是舞蹈与幼儿教育的真正结合点。

二、舞蹈教育跨课程教学的成效

幼儿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强调结果还是注重过程,是“你教、我学”还是注重“做中学”,是否尊重幼儿原发的创造性等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探讨。那么在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应当注重过程,跨课程的教学是弹性的、灵活的、能够激发幼儿情感的、有创造性的,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也会是积极的、主动的。

1.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

以前在幼儿舞蹈教育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模仿,忽略了幼儿的想法,忽略了幼儿自我学习经验的获取。在社会、语言课程上,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的动作,让幼儿以不同与他人的方式来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长时间的学习,幼儿一定会获取许多自发的舞蹈经验,认识更多的身体语言符号,学会美、创造美。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在社会、语言课程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即兴舞创编时,幼儿会不断的动脑子搜寻生活中的印象,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就是“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中老师提出小鸭子如何走路的,有的孩子就双手靠后或者双腿张开,而有的幼儿就会双手合并做鸭嘴状等的不一样的动作,幼儿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构思着自己的故事,思维着这些动作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长期地、积累地与故事发生冲撞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和身体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潜能。

3.充分扩展幼儿的视野

在这种幼儿自创舞蹈的过程中,比如,蚂蚁搬豆,可以这样搬、那样搬,他们会发现身体动作的多样性。又如,在小花猫扑蝶的即兴舞中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进而进入到另一个场景中去探索,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

4.教师是引导者不是训练者

在最后一点上要注意,教师是导演,负责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可以顺利进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不必强求幼儿有多么完整和专业的舞蹈动作,也不能去替孩子讲故事、编动作,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发展。所以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而不是训练者和代替者,教师是协助幼儿完成他的故事、动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幼儿原发的创造性,这是现代教育所付于给我们的责任。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舞蹈教育 美育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舞蹈表演的层面。如果只是将舞蹈作为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路将越走越窄。如果把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是媒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才是舞蹈教育正确的教学方向。笔者按照幼儿和中小学生时期、中专时期、大学时期的时间划分,本着循序渐进的思路,探索每一时期舞蹈教学的任务和重点。

一、幼儿和中小学生时期突出普及性教育

幼儿和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准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家庭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更为迫切。他们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同时,也希望孩子在艺术领域有所发展,使孩子具有更为广泛的专业特长和艺术鉴赏力。从这个层面分析,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拓展空间。幼儿和中小学生在接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熏陶的氛围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民族特点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幼儿和中小学生普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应把立足实用性、突出普及性、提高艺术性作为教育根基。不能照搬专业舞蹈院校课程,而失去普及化教育――“美育”的作用。让幼儿和中小学生在感受美、认识美、体验美、领悟美的同时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从而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有了广泛的学习群体、欣赏群体和推广群体,从而提高和带动全社会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观念。

二、中专时期突出系统性教育

中专时期的学生既是世界观的形成期,也是涉猎知识的兴盛期。启蒙教育固然重要,但系统性舞蹈教育对舞蹈发展显得更为重要。经过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体态特征、动律特性和技巧能力,是中专时期教学的出发点和着落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以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形式相结合,以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载体来展开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要十分准确,动作的规格必须精确到位,而不能随心所欲、无规律的进行教学。教师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对于中等专业的舞蹈学生进行系统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目前,一些教师采用“耗”的训练方法纠正学生动作和体态,只会训练出“机械型”或“模仿性”的学生,长期下去,使学生肢体僵硬、情绪紧张,出现厌烦逆反心理,束缚学生的情感和想象空间,出现舞蹈的“情感”危机。教师应在实践课中启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热爱的情感,强化学生对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课程比重,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穿于教学课之中,使学生的舞蹈动作中由被动式的模仿性练习,升华到自我潜在意识的主动起舞。通过专业系统的启发式学习,使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特征、动律特点真正“印”在学生脑中,“刻”在学生心里,“长”在学生身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在“学院派”的教学推动下,必将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为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和更多从事研究和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人才铺垫基础。

三、本科时期突出开拓性教育

本科时期既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成熟期,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开拓期。大学阶段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涵盖的内容与中专不同,它的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特点和现有训练价值的基础上,大学阶段是打开多项舞蹈学科的起步通道。

(一)通过实地考察,进行“田野作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机和活力根植于各民族的生存土壤。要保持它永久不衰的生命力,必须与民间的土壤保持亲密的接触。“寻根溯源”的体验是对民间舞蹈风格性掌握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方法。在考察过程中,使考察者亲身体验的生活风俗与舞蹈联系起来,并结合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而对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舞蹈风格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真正掌握民间舞蹈。此外,在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中,大胆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对已经被实践证明有误的内容进行修改和矫正,充实准确无误的新内容。

(二)从老艺人身上吸取“舞蹈营养”

以“请进来”的方法向民间艺人求学,邀请民间艺人进行授课讲学,开展传帮带活动,感受民间艺人的舞蹈气息,从老前辈身上吸取舞蹈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三)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在查阅资料、整编文献的过程中,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我研究能力,拓展自我思维能力,开发自我创造能力。

(四)增设舞蹈理论课程

舞蹈理论上的成熟是舞蹈表演成熟的基础,也说明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民间舞教学不单纯是动态风格和技术技艺的学习掌握,还应对民族精神(心理)有所把握。舞蹈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贫乏,开设舞蹈理论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凸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优势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系现行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民族划分,主要以汉、藏、蒙、维、朝这五个民族的舞种为主体。我国各地艺术院校应因地制宜创建具有各自民族特性的舞蹈。例如新疆艺术学院建立了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为主,哈萨克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蒙古族为辅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体系,这为推动新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富有前瞻性的意义。

作为舞蹈专业的工作者,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任重道远。一个优秀的舞蹈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掌握跳舞的技能,更应掌握它的精髓。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代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综合型专业舞蹈人才,这是目标,也是追求。笔者相信,只要永不停息的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环。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舞蹈美育;素质教育;舞蹈本体价值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其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

一、国内外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舞蹈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舞蹈教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舞蹈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一部分人认为,舞蹈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舞蹈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需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只是单纯的个人兴趣爱好。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将舞蹈教育真正纳入到必学课程中,除非专业的艺术院校才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在中国,舞蹈教育没有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将舞蹈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下来。其实对于舞蹈教育来说,是通过对肢体的完美控制,从而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本身就属于智能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就目前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舞蹈教师大多都是舞蹈院校毕业的学生,因而教师团队是一支十分年轻的队伍。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技术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很多的年轻舞蹈教师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式化动作和舞蹈技巧上,对舞蹈的历史发展轨迹、舞蹈的理论阐述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缺乏重视,在这样的一种教学体系下,舞蹈教育发展着实令人担忧。

(二)国外舞蹈教育现状

从现在世界舞蹈教育的体系来看,可以将舞蹈教育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舞蹈教育体制;另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早期舞蹈教育体制。对于美国来说,从小学到大学舞蹈都被列入大专业的课程之中,并且具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早在1994年美国的《2000年教育法》内容中,就已经将舞蹈列入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范围之中,并且舞蹈课程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各主要课程占有同等重要的比重。在美国的普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之中,舞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培养、教育、美化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以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立且封闭的教育体系②。

二、舞蹈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分析

(一)舞蹈对德育功能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德育功能是指人格和情感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舞蹈教育不但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艺术教育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为主要目标。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舞蹈影响着德育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对学生品质、情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③。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其理念渗透在各类学科教育体制中,特别是舞蹈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对舞蹈美育的影响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伴奏让舞者做出指定的规范动作,同时通过人体各器官的感受,能够及时向大脑反馈,经过大脑的分析最终形成审美意识,即舞蹈美育功能。舞蹈艺术美育指的是将舞蹈艺术作为内容与主要的实施手段,对人们开展相应的审美教育。舞蹈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开发学生智力,对学生人格、精神品质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舞蹈教育中,将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舞蹈教育的角度来看,它有着自身的本体价值,而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才可以将其本体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发挥出舞蹈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舞蹈美育在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同时,在优秀的舞蹈文化的作用下,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学生完美艺术情感的养成。

三、舞蹈本体价值的分析

(一)现代舞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和超越

现代舞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现代舞是用舞蹈的方式体现舞蹈价值和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现代舞的出现和发展,舞蹈艺术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代舞蹈具有自由、奔放等各种特点,所以其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现代舞教育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个性发挥出来,使学生通过舞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释放自我,突破自我,为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校园舞和舞蹈美育是舞蹈本体价值的普及和升华

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舞蹈形式,都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同时更是对其本体价值的一种升华。从校园舞蹈形式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舞蹈美育中的一种,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和认可。所谓的舞蹈艺术美育是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把握的艺术。但是,并不是说通过舞蹈美育教育,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美,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体会和欣赏美。

四、新时期舞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呈现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趋势,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体制,使得各国的经济在相互对峙与依赖中得以发展。中国加入了WTO组织,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也开始向其他的方面渗透,如文化。舞蹈艺术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独特文化形式,通过舞蹈艺术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情况。因此,舞蹈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的文化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世界舞蹈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欧、美两洲。欧、美两洲最知名的舞蹈家贝雅和艾文,她们都喜欢将不同类型风格的舞蹈结合起来,这两位舞蹈家创造了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舞蹈文化,是舞蹈界的成功者。我国的舞蹈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难道需要紧追他们的发展步伐,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吗?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去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的舞蹈艺术,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开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笔者相信,在我国不断地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中,会使我们的舞蹈焕发光彩。

(二)重视对舞蹈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每种艺术都面临新的定位压力,和其他的各类艺术一样,舞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文化产业要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就需要将自身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发挥出来。同时,需要对各种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这些舞蹈资源推向市场,经过市场的不断转化,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所面临的舞蹈市场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即使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对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地学习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舞蹈产业更需要和其他多种产业相结合,从而构成以舞蹈为核心的产业群,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提高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美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舞蹈美育,并不断地进行强化,发挥出舞蹈的本体价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2]刘青弋.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3]王国宾.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

篇7

 

然后,舞蹈编排者要提前设计队形以及队形变换的路线,选择恰当的步伐,同时设计好手上的动作来展现音乐中的情绪,使舞蹈更具有画面感、观赏性。最后,群文舞蹈的编排者还要掌握适量的灯光以及服饰的相关知识,舞蹈灯光以及服饰运用的好与坏会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效果。通过舞蹈灯光可以将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观众也仿佛进入到那个情境,最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奏的连续运动中塑造形象的艺术,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运用舞蹈对老百姓进行美育,既能培养他们的内心美感,也能塑造他们的外形之美,同时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健身活动,舞蹈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多重的美育功能。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奏的连续运动中塑造形象的艺术,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运用舞蹈对老百姓进行美育,既能培养他们的内心美感,也能塑造他们的外形之美,同时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健身活动。

 

对于广大的群众,这种内外兼备、众美相济的多重美育显然十分必要。如果说情感是行为的动力,美育是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那么,舞蹈教育教学则是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的重要手段和途经,作为肢体运动的艺术,舞蹈既贴近生活,又丰富多彩,能激发人的潜能情趣,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喜爱。

 

对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开发心智,激发创造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究竟应如何运用群众舞蹈实施素质教育呢?在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中,笔者体会到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群众舞蹈的美育对象

 

群众舞蹈美育的对象是非舞蹈专业的群体。他们是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人,他们来学习舞蹈,并非是为了当舞蹈演员,或掌握另一门求生存的技能,舞蹈工作者要把舞蹈当作一种美育手段对学员进行教育。

 

舞蹈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习者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成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学校美育活动基本以美术和音乐为主,很少有舞蹈活动。

 

在过去,(其实包括现在的)很多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开设舞蹈课程,使得一些喜爱舞蹈的人们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再有,学习者的父辈们认为舞蹈者是一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有知识的人是不跳舞的。所以许多学员在幼儿园时会跳舞,到了小学不怎么跳,到了中学、大学就变成完全不跳舞了,使他们认为舞蹈只属于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就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错过了接受舞蹈美育的最佳时期。

 

2 群众舞蹈美育的特点

 

舞蹈作为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就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入门之处,它在美育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舞蹈以人的肢体为工具,将动作和造型联缀成意象,或直抒情怀,或直接而便当地达到表现手段与心灵的统一。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无需中间环节,直接感受着创作者的艺术情感。舞蹈艺术既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情感,也能直接而强烈地打动观众,因为它直达心灵。

 

群众文化中舞蹈美育的特点在于,舞蹈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通过培养人的舞蹈素质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群众舞蹈教育的对象是群众,它与舞蹈师资的培养和舞蹈演员的培养方式完全不同。它具有普及舞蹈教育的性质,在进行群众舞蹈美育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和差异较大的个体,这时,必须明确群众文化中的舞蹈美育教育不是对舞蹈家的教育,而是对人的教育,舞蹈美育要面向全体,它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舞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众所周知,有舞蹈才能、有舞蹈基础的人通过培训很快就显露出来,而对那么些舞蹈天赋不是很高,而且又喜爱舞蹈的学员来说,因材施教是舞蹈美育教学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指导学员在舞蹈学习过程,通过反复训练,掌握各种舞蹈的表现方法。对舞蹈条件较好的学员,教学难度可以偏大一些,对舞蹈条件一般的学员,也应当让他们练好,让他们掌握一些练习方法。还可通过欣赏中外优秀舞蹈艺术作品来让群众接受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了解不同舞蹈生成的历史以及舞蹈艺术特征,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再有,可以排练一些舞蹈节目参加社会活动的表演,这样不仅对学员进行了美育教育,而且还丰富了学员的生活。群众舞蹈美育的任务是教会学员做优美的动作,舞蹈教育不只是属于对演员的教育。实践证明,他们跳得很好。当然不能用舞蹈家的标准来衡量。群众舞蹈需按群众的、业余的舞蹈来区分衡量。

 

3 群众舞蹈美育的课程设置

 

群众舞蹈美育课程设置不同于专业舞蹈教育,因为专业舞蹈教育的课程是面向一小部分从事舞蹈专业的学生,而群众舞蹈美育的课程则是面向全体的,它应当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鉴于这些特性,在群众舞蹈课程设置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体学员。因为,群众舞蹈美育是一种道德与美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它面向的教育对象是普通的各个行业的人群,即面向全体的一种教育。

 

从面向全体的共同要求来讲,这里就不能区别对待每一个个体。当然,整体中会有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学员的全面发展,又要区别对待个人才能的发展。其次,要考虑到群众舞蹈美育教育的对象。来接受群众舞蹈美育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人员。没有在专业舞蹈学校或专业舞蹈团体学习过舞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可能天天练功,他们不以舞蹈为职业,学习舞蹈,只是利用工作之余来培训、学习。因此,群众舞蹈美育的课程设置就要既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系统性。

 

多年的群众舞蹈美育教育工作让笔者深有感触,认识到群众舞蹈美育教育应当分为两方面来完成:一是舞蹈的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可以教授学员们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用不同的民族舞蹈动作训练形体。使学员通过学习舞蹈,喜欢舞蹈,热爱舞蹈,初步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与特点。同时,锻炼了肌体,愉悦了人的身心;用身体亲自体会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情;用不同的舞蹈风格塑造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情操。二是借用媒体视频,向学员介绍中外优秀舞蹈,舞剧作品,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等。通过学习来提高他们欣赏、鉴赏舞蹈美的能力。培养大批能够坐在剧场里或电视机前观赏舞蹈的群体;能够使更多的学员通过舞蹈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舞蹈的欣赏、鉴赏接受德育、美育的教育。

 

总之,群众舞蹈的编排人员要留心观察日常现实生活,将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引入到作品中,从而可以更好的感染每一位观众。群众舞蹈的编排者一定要具有惊人的想象力,要充满创新激情,不能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思维才会更加开阔,在创新的天地中任意驰骋,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篇8

第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舞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和不断演变,伴随着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舞蹈先于人类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个人永远随之携有的,说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而人体动作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无论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式会把明显的动作因素提炼到何等极致,无论它会变得多么高深、多么抽象、多么复杂,动作仍是它的根基。舞蹈家邓肯认为:“凡借助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因此,舞蹈是人体的造型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艺术所要求的人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者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彩的动作。舞蹈从本质上说,它的领域是无限的,正如傅毅在《舞赋》中曾写到:“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就充分说明了舞蹈不仅具有政治功能和教化作用,而且还有愉悦功能。舞蹈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于其他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优秀的舞蹈作品在陶冶人的情操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要真正地走进舞蹈世界,还需要教育的引领。

舞蹈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类知识潜能,丰富文化艺术情感,增加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工具。所以,舞蹈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活动。正是通过教育,“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所以,舞蹈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舞蹈教育的多元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说:“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强壮和精力,因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舞蹈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通过美的舞蹈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内在品格和外在形体的统一和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心的资源;其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具有价值的手段使用这些资源;再次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舞蹈教育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们知道,舞蹈离不开诗的意境,音乐的节奏。在《礼记·乐记》里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古人认为,所谓诗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声音,舞蹈表现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于人的内心,然后乐器随之演奏。在今人所称之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被称为诗、乐、舞。诗有理性内涵,乐和舞则重感性韵味,有广泛的情感外延,它们三者在早期的自然组合表现内心情感,也是情理的有机融合,至今仍在沿用。特别是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日益密切,因为二者都是源于人类生命律动的本性,是人们为了尽情宣泄生命的力量和情感而创造的。舞蹈是情感生活的形体的比拟,音乐节奏和旋律作为一种情感的力的表现,通过舞蹈的解释,会更完美。音乐虽然可以脱离舞蹈独立表演,舞蹈却不能离开音乐。所以,我们在舞蹈教育中,应将舞蹈教育和音乐教育融会贯通,通过舞蹈音乐善于表达激感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更好地理解舞蹈教育的深层意蕴。

篇9

[关键词]舞蹈教育素质教育受教育者

[作者简介]黄忠源(1979-),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学理论。(陕西西安71006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91-02

目前素质教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本身作为一门融通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行为艺术,在人们日益强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从舞蹈的娱乐性而言,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当做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选手段。

一、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

1.舞蹈教育。舞蹈教育是指传承、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可将舞蹈教育划分为两类: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文中所指的是后者,是面向专业人士并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过舞蹈院、校级专业艺术团体对培训学员授以专业舞蹈知识,给予受教育者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通过对舞蹈史、论的学习,强化舞蹈专业人员的舞蹈涵养,从而达到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目的。

2.素质教育。如果说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专业素质量身定做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提出则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社会素质的考量而适时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就素质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素质等四大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而综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质。

二、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舞蹈教育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体质。通过舞蹈训练,可以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从而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大脑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更迅速,动作更灵敏。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发育。科学、合理的舞蹈训练,会提高身体各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骨骼发育,增强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如舞蹈基训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长期训练能有效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灵敏度,从而增强体质。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形体的健美,进而培养内在气质。

2.舞蹈教育在智力开发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传统意义上人们一般将智力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而舞蹈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训练与实践当中,都离不开这几种能力的发挥。舞蹈是人体在音乐流动中的不停旋转,跳跃,是人体在音乐节奏强弱、快慢限制中的有规律的运动。这就要求人们在舞蹈的学习中,去记忆和模仿老师的体态变化,不单要记住舞蹈动作律动,更要记住每一舞句所表现的情感。而舞蹈本身情感的表达则对于受教育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舞蹈教育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舞蹈是一种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形体韵律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正确领会音乐旋律,并与音乐节拍相协调,是舞蹈活动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舞蹈活动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务必要抬头挺胸,保持身体姿势。因此长期的舞蹈练习可以很有效地纠正含胸、驼背等不良体态,对塑造人体优美形体,提高人们对形体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他还可以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增强乐感,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得人们在舞蹈的学习和练习之中无形得到美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形成优雅的气质,形成端庄的仪表、仪态。

4.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本身要求人的听觉、动觉等几乎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并发挥作用,从而使得整个身心都投入了进去,以致生命机能得到总的动员。所以适度的舞蹈能够帮助人们发泄情感,驱散郁闷,缓解亢进的肌张力和精神紧张,并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使人感觉心情舒畅,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舞蹈对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还是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的。

5.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德育品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必要而且也应该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舞蹈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下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其中,不仅对学生的意志锻炼有益,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从这个层面讲,舞蹈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在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进行正确的判断,然后通过这种判断再来确定如何才能得当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换句话说,舞蹈教育的意义在这里是由它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因为舞蹈教育可以很自然地使学生从感情上受到感染,而且表演者的思想本身已经蕴涵在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式之中,所以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而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得以提升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意义不小。

6.舞蹈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舞蹈除了

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而这种荣誉感正是一个班、一个集体、乃至整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这是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这却引起了独生子女教育难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良好品质。因此通过集体舞排练,这些组织性、纪律性的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舞蹈教育应该如何在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进行舞蹈教育的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1.充分发挥舞蹈与音乐教学融合的作用。明朝的艺术家朱载育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可见,音乐对与舞蹈的重要性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光认识到舞蹈与音乐的这种密切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把音乐与舞蹈的这种联系应用于实际的舞蹈教育中,这是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

音乐课程设置的总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而音乐教学则更强调把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欣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舞蹈在音乐课中往往起到的是一种辅助作用,但这种辅助作用对于学生感受舞蹈艺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以学生为本,根据课堂需要,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可舞因素,精心选择舞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的积极性,可给予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以及师生互动的舞蹈教学。

2.充分发挥舞蹈与文化教学融合的作用。不同的舞蹈艺术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语言、风俗等背景,这使得在丰富有趣的舞蹈活动之余学生们还可以学到许多文化知识。舞蹈表面上是一门完全行为化的艺术,但是这种行为艺术的背后却蕴涵着许多社会文化知识。没有也不应该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或与这个民族的舞蹈动律、节奏割裂开来。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时,教师对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识的合情合理地引用,无疑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有时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比单纯在文化课中讲解知识的效果要更好,反过来这也为舞蹈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有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融于舞蹈的教育当中才能发挥和实现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才是这么一门行为艺术教育的归宿和所在。

3.充分发挥舞蹈与美术教学融合的作用。同属艺术范畴的舞蹈与美术都不过是艺术美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并且都具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欣赏力、情感的表达、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与美术所不同的是,舞蹈可以用动的画面来展示,而美术则只能局限于用静止的造型构图来表达情感。无论如何,动感比静感更能吸引人,对于学生来说,欣赏舞蹈要比欣赏美术作品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其中。但是他们之间又不是割裂的,美术这种传承了很多年的“静态的”艺术,如果用之于舞蹈,却未尝不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应当寓教于乐,舞蹈的教育更应该如此。舞蹈课程的教育应该也有必要把音、舞、灵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课程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舞蹈教育本身应该也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互相补充和发展,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总之,发展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改革不只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以审美的、运动的和直观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其他学科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舞蹈教育要坚持始终以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使受教育者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

篇10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舞蹈也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历程。舞蹈教育同人类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舞蹈可以充实人们思维和身心的健康。在任何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舞蹈教育与社会是不可分的,也是任何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舞蹈教育在先进文明的社会里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有序的、综合的社会发展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舞蹈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化修养,可以弘扬人文精神,使民族得以振兴,经济得以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文明进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舞蹈艺术,那么就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是一条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新时期舞蹈教育的特点

(1)舞蹈教育的国民性

教育家陶行知根据旧中国的国情和农民的实际,提出了普及国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强调了“教育为公,文化为公”,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整体素质,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舞蹈教育也是如此。据记载公元前1058年,周一举灭商,为宣扬自己受命于天,巩固其统治,统治者制定了礼乐制度。周所制定的礼乐制度,把礼和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礼乐结合密不可分。这充分体现了这种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周代的庶民百姓一般都没有享受舞蹈教育的权利,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才有这样的权利。然而现阶段舞蹈已经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教育也成为了全体国民所共有的权利。

(2)舞蹈教育的民主性

教育家陶行知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使之“发挥到最高峰”。他还认为教育的民主性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树立民主作风;要虚心,既要“向民众学习”,又要“跟小孩子学习”;教师要“宽容”,与小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自己始终按教育的民主性要求来立言立行,并设计和构建了民主教育体系的新模式。舞蹈教育的自身特征决定了舞蹈的教学相长,教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才能使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在现阶段舞蹈教育的民主性越发明显。

(3)舞蹈教育的创新性

舞蹈教育能启发解放人们的创造力,为此,在舞蹈教育中要培养良好的创造习惯,实现“六大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从而创造出健康的堡垒、艺术环境、生产园地、学问之气候和真善美人格。

三、对进一步做好舞蹈教育的建议

1.舞蹈教育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舞蹈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学生对每一动作的准确模仿、领会及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越发体现出它的文化性,舞蹈不再是单一的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它更要表现人的思想,反映社会、提示生活,那么对于舞蹈艺术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技、艺求精,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思维能力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如果我们不把重创新的观念引入教学中,不去寻找更为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所培养的舞蹈人才,就无法放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审视,不可能实现单向型人才向双向型、多向型人才的转化。

2.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既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开发贮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能源和潜力。只有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时,才能造成一种和谐、生动、积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教与学不再是分开的两部分,而是教学相长,教师、学生共同肩负和完成舞蹈人才的培养。因而,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才能使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

3.舞蹈教育应该注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