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维范文
时间:2023-03-31 12:2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标准化保养服务的建立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因为它至少从一个层面折射出现在的宝马在运营和管理上的日渐成熟。或者说,宝马中国的战略思想事实上已经进入了全新蜕变的新阶段。
客观地说,从一开始,宝马汽车的中国之路就不曾平坦。没有奥迪的天时,更没有北京奔驰的地利,宝马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灿烂中却透着几分落寞。
但不管怎样,不可否认宝马汽车始终是中国豪华车市场无法或缺的一极。应该看到,事实上,最初宝马的最大对手就是奥迪,即便宝马不承认也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那时的宝马对中国未来的市场显然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然而,几个回合下来,无论宝马在产品还是在价格上如何做足文章,中国豪华车市场仿佛钢板一块,除了靠降价赢得的一点地盘,宝马汽车似乎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
在某种程度上说,宝马汽车从不缺少技术、车型、渠道甚至是价格优势,但与最初进入中国的设想相比似乎总是有着一段距离。
穷则变,变则通。从2006年开始,宝马汽车的思维终于有了第一次的裂变,随着专门根据中国市场而设计的新BMW5系的浮出水面,宝马的中国市场业绩也随之发生了巨变,2007年宝马汽车之所以能高居世界豪华车市场第一把交椅,绝对与中国市场的一路高扬不可分割。
从改变上尝到了甜头,这是思维变革带来的盛宴。从此宝马汽车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先是推出了从2008年4月12日至6月30日,凡是购买由宝马生产的BMW 3系或者BMW 5系长轴距版均将得到2年不超过10万公里免费保养的服务新措施,接着又在日前推出了标准化保养的服务体系。
不难看出,现在的宝马汽车已经走出了单纯依靠品牌和价格占领市场的陈旧思路,按照宝马汽车高层的观点,把稳步推进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战略,也显示出宝马汽车对中国市场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显而易见,新思维的树立,对于正在成长的宝马汽车来说,无异于又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机。而宝马中国培训中心的设立,北京和上海零部件配送中心的构建,以及目前全国范围内90多家BMW经销商服务网点的铺设,都体现出宝马售后服务的人文情怀。
篇2
源自美国的营销观念——定位,一直在向中国输入一种很不健康的营销思想,灌输一种互相残杀的商业意识形态——竞争。定位观念认为,商品品类和产品数量已趋于饱和,如何在竞争中胜出是组织生存的前提,必须绞杀对手、取代优势位置。同样秉持着竞争思维,谁也不甘心被绞杀,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创新不足的产业环境中,竞争思维所带来的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蜂拥而上、同质化、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偷工减料、虚假宣传和价格大战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绝对是一场巨大的产业灾难。竞争思维带来的是如何活下去的低级营销需求,必然伴随着低利润,低利润又激发企业提高产能,企图以销售量来弥补。能够创造高利润的创新思维、创新产业却是凤毛麟角,珍稀得很。
竞争,意味着你已经把某个品牌作为搏斗的对象,以某个产品作为参照物,你所制定的策略都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你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自己可能也已经头破血流。那么,为什么不去避开竞争?为什么不去开创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
在生物界,并不依循强者生存的竞争法则,而是独特者生存的共生法则,否则所有的地球生物都已经消失殆尽。每一种生物都因其独特的生存技能而占有一席之地。相反,竞争思维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损害,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没顶之灾。军事竞赛也是如此,可营销并不等同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一个国家之内的企业或品牌,彼此之间相互残杀,无异于国家军队之间的内战。
创新和差异化营销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而是尽可能地避开竞争;更不是为了消灭同类,而是开创属于自身的领地,塑造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商品品类和产品数量已经饱和”——这种话不靠谱。产品数量可能饱和,竞争也往往存在于缺乏创新的同类型产品之间。商品品类永远没有饱和之说,谁能说在饮料这个领域中,再也不可能出现新的品类?谁敢说食品保鲜不可能出现新的技术或品类?所有的领域都是一样的,“饱和”的是想法,不是商品类别,“饱和”的是思想,不是事实。
凉茶饮料的出现对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有影响,却不是竞争,而是形成了共存的关系,就像牛和羊都是要吃草的。反观那些抱持着竞争思维的中国可乐早已死得尸骨无存。中国电视品牌在打败进口品牌的同时,电视机产业也一併被打残。只要是竞争思维使然,所有的行业、企业都很容易陷入低利润和产能过剩的局面。
营销或定位,以创新为出发点,而不是竞争。
2004年,《蓝海战略》一书震撼了中国营销界,但“蓝海战略”依然不能跳出竞争思维来对待营销,或者说,“蓝海战略”只是一种变异的竞争思维,不是真正避开竞争的创新和创造思维。说到底,一直以来,创新都是困难的,创新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什么样的创新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定位是合乎消费心智的?这些问题都涉及认知科学和思维学,非跨界不足以完成。
定位观念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影响巨大。遗憾的是,至今还不是一种完备的营销理论。主要就是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位是一种以消费者角度为出发点,以大脑认知和记忆方式为基础的营销思想,可是,不管是认知科学还是思维学,对大脑处理信息的机制仍旧一知半解,无法给予足够的理论支持,也就制约了定位方法论的构建。理论和方法都存在缺失。
在《新定位》一书中,杰克特劳特试图将“定位”建立在大脑认知的基础上,以获得理论的合法地位。他指出现代社会的“信息大爆炸”现象,而大脑又不能处理全部信息,必须采取简化和聚焦的营销策略(比如:佳洁士牙膏——防蛀,王老吉凉茶——防上火,富豪牌汽车——安全)。杰克特劳特没有成功,因为“大脑不能处理全部信息”是一种现象,不是认知方式或思维规律。并且,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自然世界、人造物的世界,加上历史变迁、生活现实和精神世界,各种事物错综复杂、纷乱如麻,大脑如非拥有一套结构性的、交叉的处理系统和决策机制,不足以应对。当大脑机制被揭示出来,定位理论也就有了构建系统性定位方法的条件,惟有符合认知方式和思维规律,才是真正的、具有事实基础的定位方法论。同样的,系统性的创新方法也根源于对大脑机制的洞察。
不仅仅是定位理论和商业创新的需要,大脑机制或人类心智甚至被认为是“上帝最后的秘密”。
如今,透过创新思维学的视野,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它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分析解释创新案例,而是如何创新和定位的问题。
创新思维学发现,大脑形成了一种时空守恒的认知方式。对于人们所熟悉的事物,都存在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时空关系是大脑认知和记忆事物的要素,与事物本身具有极强的记忆粘性。比如鸟儿属于天空,汽车属于道路,星星属于夜晚,豆浆油条属于早晨,这些时空关系都以恒定的形态存在于大脑中,形成一种固着的经验和知识。针对这种认知方式,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改变事物既有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根据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创造新的事物。
比如,电冰箱在既有的认知中,它属于厨房这个空间。当电冰箱的空间关系作为创新思维的对象,就可以尝试着去改变它的空间关系,比如让电冰箱与客厅关联起来,让电冰箱属于客厅,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客厅冰箱。它不同于厨房冰箱,不需要食品速冻的功能,只要常温冷冻就可以满足客厅或办公室的需求,它的结构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这样的产品并不对厨房冰箱形成直接的竞争,而是激发了新的需求,开创了新的市场。一个电冰箱品牌也完全可以放弃竞争激烈的传统冰箱市场,专注于客厅冰箱产品的开发和营销。
空间关系的创意在影视作品中同样有杰出的表现。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虎与大海的创新关系是吸引人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因素。《地心引力》则把故事和人物置于太空空间中,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如果去掉这个空间创意,《地心引力》实在没有多少看头。
篇3
关键词:长卷形式绘画;蒙太奇;时空;表现力
当我们欣赏古代长卷形式绘画时,总能比一般的绘画形式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表现意图和主题思想。例如,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不仅人物形象生动、构图巧妙,更是刻意的安排“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在一幅作品中展示。作者打破单幅绘画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通过顾闳中穿梭于五副场景的所见所闻传达出韩熙载纵情声色的行动来掩饰其躲避政治危机的目的。这种穿梭于不同时空,把一幅幅绘画有机的衔接在一起,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技巧就是蒙太奇手法。
一 蒙太奇的特征与作用
(1)蒙太奇的定义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2)蒙太奇的主要功能和分类
蒙太奇学派的学者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之后大量的影视作品的实践总结,得出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并且把蒙太奇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叙事蒙太奇是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结、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结的发展的事件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根据具体的操作技巧又可以把叙事蒙太奇分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队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为: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他们都是通过镜头或画面的组接来表述不同的内容。所以,了解镜头或画面的组接就能了解各种类别的蒙太奇。
二 《韩熙载夜宴图》的内容和蒙太奇思维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第一段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第二段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间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段独自赏乐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第五段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这五幅画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描述顾闳中在韩熙载的宴会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空间的所见所闻,并且把每个时间点最重要的一个瞬间给记录下来,排列展示给大家。这五幅画分别不同的讲述着韩熙载在宴会不同阶段言行举止的变化,单独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作品。但是,当我们把这五幅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展示出来的时候就能产生出更加强烈甚至不甚相同的意思。在这五幅图片中都尤其着重对韩熙载的刻画,他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单独从一幅画来看,我们可能还不是很能看出韩熙载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大家可能会觉得当时韩熙载状态不是很好。但是,当我们把五幅作品一起展示的时候就能发现宴会的全过程韩熙载都是抑郁苦闷的状态,这完全是在同一时空内很难表现出来的效果。这种把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同时展现的手法正是叙事蒙太奇中的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段。虽然,五代时期并没有把这种绘画的表现思想定义为蒙太奇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今时今日看来,顾闳中已经很准确的在用叙事蒙太奇的思维方式来表现他的作品。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来展示绘画作品比传统单独展示同一空间发生的事情更有表现力。它更加能够交代情结、展示事件的主旨,按照情结的发展的事件流程、因果关系来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2010年6月第二版.
篇4
宋奇慧:动漫产业需要像网游一样具备整合优势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处长宋奇慧: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从2004年开始异军突起,通过产品的引进、风险投资的运用、优秀人才的投入,一批优秀企业应运诞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网络游戏大国。中国的动漫产业需要像网络游戏行业一样,在产品、人才、盈利模式和领军企业等方面有所整合,产业才能有所突破。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成立一个国家级的动漫游戏学院,专门培养动漫游戏人才;在资本方面,政府应该推动动漫游戏企业在国内上市;另外还需加强理论指导。总之,中国的动漫产业需要整合行业资源,共同发展,做大做强,找到一个新的行业增长点的突破口。
孙立军:借力互联网创作精品动漫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孙立军:国际动漫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先进、严苛了,不是懂点电脑知识,就可以做成动画产业的。做技术或者CG的人,需要一种专业感悟去体会导演描述的景象,这是特效行业的重中之重,它要求动漫人才不仅会操作软件,还要会讲故事、有创造力,有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目前来看,中国动漫界技术高超的人挺多,但创造性思维却跟不上,缺少为特效提出观点和规划的领军人物,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完善与配合,给予中国有创造力、最优秀的年轻人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施展才华,把点子通过创意、通过故事、通过绘画、通过三维、通过衍生产品,借助互联网,走向市场,能够有机会迈完这条产业链,这样才能真正带动这个产业。
雷瑛:主动出击创作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主的动漫节目
金鹰卡通卫视频道总监雷瑛:在与新媒体合作方面,目前,金鹰卡通主要采用了两种模式的合作,首先是传统模式的应用,由我们自己来制造话题,创作新栏目,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新媒体实现互动,例如2013年上半年的中国手机动漫基地等互联网新媒体都有非常好地合作。此外,在创新模式的应用领域中我们也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例如,由金鹰卡通自主创作并打造的中国首部手机动画电影《美丽人生》获得业内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也说明,我们的节目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电视媒体方面的制作,而是会主动出击,通过短视频录制传播方式,自主创作一些完全以新媒体为主的动漫节目。
杨涛:互联网丰富动漫家具经营模式
酷漫居CEO杨涛:酷漫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终于将最初的商业逻辑落地:拿掉制造业务,与互联网、动漫产业结合,做儿童家居的“宜家”,将动漫与儿童家居结合,通过互联网思维方式进行运营,将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从而降低成本。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会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一定是店网一体化、店网整合的商业模式,这才是中国家居行业零售通路的航道。在互联网思维的酷漫居体系中,经销商是统一的级别,以实现店、网同价,外表一样(都是和门店),运营结构和体系并不相同,酷漫居是互联网的方式。同时,为了提高经销商的毛利,酷漫居以上游制造商的出厂价为商提供家具,只通过加盟费和管理服务费的分账来从商处获得收入。而在收入分成中,经销商比例高于酷漫居总部。
徐翰:互联网动漫新生代:探索中的运作模式
阿狸CEO徐翰:自从4年前阿狸获得千万元资本投资后转为商业化运作,我们一直把自己的用户群定义为互联网一族。当初走的就是互联网渠道,考虑如何将阿狸绘本的创作传达更为普世的价值,最终决定以绘本的形式,核心是故事,通过互联网的手法包装与运作阿狸。阿狸看上去有一些像是经历了逆向生长,最初因表情被网络粉丝追捧,随后出品绘本、官网动画、表情、游戏、壁纸甚至300多种周边产品,这些都在网络传播、电子商务和传统销售渠道里融合。可以说互联网环境中的运营模式已经完全自成一体,现在任何一个动漫形象,如果忽略了网络这个传播途径,那么它的知名度一定会大打折扣。
王微:互联网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
土豆网创始人及追光动画创始人王微:动画电影,尤其是相对于真人电影来说,其实我们的作品质量和国际比较高的水准来说,还是有更大的差距的。但是同时也看到,从市场来说,动画电影是非常高难度的一个类别,基本上可以说是艺术和技术需要做到完美融合的一个极端。我们现在说的互联网化思维,更多的是面对传统行业的,但是可能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类似于开放厨房的感觉,就是一个公司现在基本上是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运营分享到用户那儿去,而且是多点分享。所谓互联网思维最基本的就是理性的思维,能够理性地看这个世界。
周靖淇:在互联网时代的漫画家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有妖气原创漫画平台CEO周靖淇:互联网气质更浓厚的动漫平台自然还是有“妖气”,2006年4月创建之初,只是将自己收藏的国内外漫画分享到网站上,记录下自己每天维护网站、更新漫画的感受和想法与漫迷交流,也因此吸引和感动了很多漫迷无偿维护网站的更新。2009年6月得到盛大文学的资助之后,有妖气也开始有规模地商业化运作。有妖气是靠网民互动产生流量的互联网产品,有妖气作品大多来自约稿或者网友投稿,在互联网的世界,高质量的画风画质不再是最主要的,我一直认为现在漫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即便画风粗陋也依旧可以吸引读者看下去的人。
篇5
关键词 :中医思维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①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上海三联书店,第77页.
篇6
关键词:传统思维方式;优势;弊端;现代化;举措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4602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它已溶入人们的血液,深深地融化在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代表的是意蕴丰富的东方智慧,它在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给我们带来了辉煌的成就的同时,也为我们设置种种了障碍,阻碍我们与世界的交流,给我们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思维方式也迟早要发生变化。社会的深刻变革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面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我们只有进行理性的反思,才能不断推动它向现代化转变。
1 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它决定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貌。中华民族数千年始终位居世界明的前列,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它独特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注意和谐的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习惯于对事物从整体上去把握,就是说把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包括人类主体自身在内,统统看作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整体有许多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思维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它相信世间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天地一物,从而达到和谐稳定。这种由整体思维引出的和谐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或理论也应是和谐的理论。当工业高度发达,人类遇到像资源枯竭、核战争等足以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的时候,开始对那种强调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继而开始转向“天”与“人”协调的思考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有机整体模式去思考问题。这些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整体思维的复归,从很大程度上足以证明注重和谐的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2)具有全面性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其基本特征是辩证矛盾性、具有同一性和联系发展性。辩证思维能使人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辩证思维对事物和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并由此制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计划和方案。这种朴素的辩证思维在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有较大的成就。如《老子》第二章中首次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否定原理,它提出“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揭示了矛盾的对立关系;《易传》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的观点,初步提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我国古代这种哲学上的辩证思维在其他领域广泛渗透,指导着许多科学门类的发展。中国人为各种世界历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至今仍惊叹不已的丰富资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辩证思维的积极运用。
(3)具有突破性的直觉顿悟思维。
直觉顿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理性思维形态,它依赖主体非逻辑的直观经验和内心感悟,强调主体的意会和顿悟,是通过直觉经验判断、类比、想象、顿悟等形成的思维过程。尽管它的作用很难界定,但它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存在,尤其是它在艺术创作、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思维的突破性是直觉顿悟思维最显著的功能特点。主体在思维实践中遇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于直觉顿悟处却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而使主体探究的问题得到突破性的彻底解决。直接顿悟思维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思维中的作用,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
2 传统思维方式的弊端
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其中思维方式又是阻碍中国发展最顽固的一个部分。虽然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但从能否孕育近代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确存在严重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长于综合,短于分析。这种思维注重从整体出发,综合地把握对象。由于注重整体思维的运用,忽视了分析方法,没有确立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始终无法将近代科学知识清楚地区分为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没能迈出创造近代科学知识的关键一步。而近代科学恰恰就是要摆脱掉整体思维,建立分析方法,将近代科学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我们考察由这种思维孕育出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比如四大发明,天文历法等等,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是对一些现象的整体综合,并没有深入分析其内在机理。这种没有分析的整体方法是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测,它对近代科学知识的讨论具有模糊性、缺乏科学性,是严重背离近代科学精神的,影响、限制了我们的科学创新思维,最终导致近代科学理论发展的落后。
(2)中国人特别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在中国的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方式规模小,生产率低,人们的抗灾抵御力低,处于靠天恩赐的生活状态,也自然地产生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的最高愿望,反映在观念上就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考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使人们有机、整体地认知世界,导致主客体区分模糊,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把握,使主体难以对感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抽象,只停留在对客观世界模糊的大概的了解,这样,思维的精确化无法实现。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直觉、顿悟,缺乏通过概念分析和语言表达,来把握对象和真理。因此,在思考问题考察事物时,人们总是过度地沉湎于直觉而忽视科学逻辑的分析方法,思维的理性化逻辑化被逐渐弱化甚至被淡忘,这样一来,中国的理论思维逻辑思维远远落后与西方了。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保守性浓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恋过去。中国人常以“古已有之”自诩,习惯沉浸在中华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中,以过去成就的辉煌来掩盖今日的现实,拒绝对艰辛的现实开拓;二是过分信任、依赖经典。人们常常以经典来评估自己的思维和生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僵化心理,僵化再转变成闭塞,因循守旧;三是保守封闭,自由思想不发达。中国人依恋过去和过分依赖经典,必然导致保守心理的产生,加上缺乏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接受新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封闭最终导致落后。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跳不出固定的框架模式,一遇到问题就习惯从已有的观念中寻找答案,且安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这种倾向于继承传统的思维,使人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平衡感。在这种思维惯性之下,人们不愿意反对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尤其是尊者和圣贤的意见,更不敢提出异议。
3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举措
传统思维方式虽然在很多方面己经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但其中存在的许多合理的精华因素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正确对待传统思维方式的做法是:在适应时展的过程中加以扬弃,构建出中国现代思维方式的新模式。
改进和变革思维方式与建设先进文化应同属一个过程。为了达到寻求民族文化走入先进并能引领时代的出路和途径的目标,必须深入研究民族思维方式,探索其规律和走向,进行必要的扬弃。但是明确的方向、合理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并不等于先进文化的选择就会水到渠成。我们还必须从改造、转变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式上寻求突破,具体措施如下:
(1)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寻求突破。不存在一种有绝对的普遍适用性、普遍永恒性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绝对找不到。一种思维方式能否适应先进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获取新知、筛选优劣的选择能力和它适应、促进先进因素生成的培植能力。我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虽然自身就存在很多弊端,也有很多部分应经不合时宜,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许多精华,而且这些精华部分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寻找突破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从思维指向上,要摆脱过去相对单一的指向,建立更具跨学科、宽领域、多样化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其次、从思维要素的构成上,要抛弃过去狭隘古老的旧概念,创造更具反映和体现主流文化趋势和走向的新范畴;第三、在思维过程上以,要打破过去静态、僵化、固守和原则化思维的旧传统,用重视动态、灵活、应变,强调综合性的思维取而代之。
(2)从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上寻找出路。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所表现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属性之一的开放性产生严重冲突。我们要完成民族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破除传统的封闭型的思维方式是一项庞大的任务:要以开放及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完成传统思维方式从构成要素到构成效果,从内容到体系的更新和建构。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始终以真理作为前进方向,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更新和发展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它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考察,重视研究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会自觉地把视角从狭隘、封闭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在扩展思维空间、重视其领域范围内整体优化布局中,最终达到客观内容与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开放”这个突破口,它是思维方式的改造和转换的根本所在。只有开放,才能克服意识的被动和呆滞,使观念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从而推动更具社会化和全球意识的形成,用不断更新着的新思维去迎接社会变迁和时代挑战。
(3)传统的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的现代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思维方式的智慧火花,并以此为现代思维发展的逻辑起点,让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重把握:一方面,在实践主体上走向人本思维。思维是实践主体的思维,离开人的利益、愿望和需求等,无论什么思维方式都没有必要,更没有任何意义,思维在合乎规律性的同时,更应合乎目的性。所以改变那种以客体为中心、目中无人的思维方式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人的全面丰富的需要也才能得到满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把人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在实践客体上走向整体思维。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通过交往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空间和层次上呈现的是一幅普遍联系的整体画面。因此,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整体系统的和谐发展,必须调整人的思维的向度,由单向思维走向整体思维、由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协作交流中实现共同发展。
(4)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过去那种以物为本的发展思路,把理性作为唯一的裁判标准,只看到理性在社会发展中对提升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物为本发展思路的追求是单一的,其带来的发展也是短暂的,它过分夸大了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感、信念、意志等非理性思维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过去的发展思路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打破过去的错误的发展思路,以和谐思维寻求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要看到科学技术层面,还要看到有文化深层的现代化相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包括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历史的理性反思。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就必须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的普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暂时的繁荣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高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辰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崔沿江.略谈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钱学荣.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4]李江凌.略论的实践思维方式[J].深圳大学学报,2002.
篇7
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时首先就会想到,勤俭节约,仁义礼智信等,说到传统节日想到的便是各种以歌颂某一伟人而立的纪念日。以端午节为例其起源就不详述了,目的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立这一日子也是为了教育感化人民群众,凝聚民族的凝聚力,每年的这个日子激发爱国情怀。
在讲座中他还提出了中西方在思想上的巨大差别,西方的思想崇尚理性思维,因而创立人性论与契约论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感性居多。“儒家尚礼乐,道家说自然,都是从一种忧患意识出发,都带有浓厚的伦理感彩。”而儒道思想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因为他们相反相补,相辅相成,成为后世中国学术的主流其所主旨的思想也是迎合着中国人当时所畅想的那样。
我想就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这三个方面说一下我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为何只有儒家思想承袭了那么久远,唯历代君王所推崇。道家思想以老子所建立主张“出世”,佛家主要核心是讲求“来世”,而就儒家思想是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与“仁”。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礼是制度层面的,仁是道德层面的。究竟道德是制度下的道德还是制度是道德下的制度呢?“礼”与“仁”都是文化,首先要弄清文化下的制度和制度下的文化解决问题。纵观古今、模观中外,文化下的制度带有偶然性,老师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文化就是发展也是渐进的。马列主义来到中国时中华文化还是那个文化,制度下的文化则不同,它有必然性,或者说它带有规定性。儒家更讲求阶级制文化在制度的约束下是走向一种规定性的范畴,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并不是孔子编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在他所授,所闻的环境下,根据孔子的平时的言行举止所编写出的,就比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句推理,用数学的思维倒退过来就是名字起不好连国家都会灭亡,这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潜在的偶然性,但是就是如此小小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圣人所犯的错误,这里并不是说孔圣人所说的都是错的,只是对他犯的小错误没有人敢去用辨证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就一味的接受教理,这也许跟当时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封建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敢去把皇崇拜的圣人给,这就更体现出当时人们思维的闭塞,也体现出了那个时期圣人最大的封建等级制度。而西方更讲求真理性,由柏拉图提出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能看出远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开始追求真理,敢于谬论。然而也就是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也使得我们国家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就如同教育学里有说关于教育,过去式把人当“物”来教授的,并不讲求你的个性发展,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上才把人看成“人”尊重个性,提倡创新,就是这一创新思维的缺乏导致诺贝尔有关于科技的奖项同我们中国人好像就没有交集过一样,这里并不是说中国人笨,而是教育的缺失,并没有把我们引入创造的氛围里面去。
然而佛教虽然不是古人所提倡的供统治者推崇的教派,也不是时下最流行与社会中的信仰,可我不得不提它,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讲究平等观的。“众生皆可成佛――心即是佛”我看过宗萨仁波切的一本《佛陀的证悟》这本书,它里面有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既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姻缘;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等等,将这些教导世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佛陀说的四法印,也是教导我们信仰佛教的真正见地。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佛教生信不疑,我对于老师说的阿赖耶识我相信它也是存在的,就像过去常常有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对因果报应的解释,我前世积德做善事,来世便可蒙阴。而用老师的数学的方法一推理便又不成立了,但是我觉得佛教的因果是可以教导人的只要深入人心,便可真正起到法律所不能有的约束不到的道德层面上的管制。如果心里有阿赖耶识相信有今生来世,那么自然就不敢妄自菲薄的做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社会会和谐很多。而佛教中有很多的教育人们的小故事也特别的有意思,佛教在印度为何如此的昌盛它不光是印度王子悉达多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无数僧侣所推崇的,全民所信奉的对于阿赖耶识的惧怕与向往。
回归主题对于传统文化在艺术这一方面上我读过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在书中他在给敦煌艺术研究所做研究院的时候,深深地觉得我们国家对于千古文化的不作为,不保护得这一愚昧意识感到惋惜。在我国援助大量俄国人的时候,把莫高窟里的洞穴给那些收留者住,他们用小刀刮佛像上的鎏金面,每天在里面烟熏火燎的做饭,取暖给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还有时期大量的文物破坏时不可估计的中国文化的损失。而这些都是因为人民的素质没有达到,思想的觉悟性不高所造成的,不尊重传统艺术文化。就像困扰着中国人民的雾霾问题,中国人如果沿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觉得就会尊重自然界,而上个世界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经济的中国现在变成了19世纪的伦敦雾都的状态。这又需要多久才能改善呢,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点点的进步,发现了问题再去改善,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正如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里所说的“西方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自然的和谐,它表示自然界的秩序。中国所谓的和谐主要是指伦理的和谐,它表示社会和谐和精神世界的道德秩序,中西审美意识的这种差别反映出西方物质文明的务实精神,同东方精神文明的务虚精神各有不同的测量。”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能以一概全,我觉得套用中学课本里的一句话“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层出新、革故鼎新”势必是需要这样对待的,罗教授只是在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在纵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当然有否定才会有肯定。我觉得这是一种让文化趋于前进的状态,是一种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高尔泰.寻找家园[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06)
[2]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2)
篇8
关键词:思维定式 传统民俗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着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要保全其中一个,就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会担什么骂名。但是不管是“君”与“父”或“忠”与“孝”,抑或是“家族”与“国家”,这对于个人来说,仅仅是大集体与小集体的差别说到底,还是没有个人。这种以家族利益为前提的心理定式,绵延了千年而不改易,现在依然有其深远的影响。
篇9
中国希望通过公共外交活动,促使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和美国警惕日本改变战后国际秩序的意图和行为。中国还希望国际社会认识到安倍对华政策的实质。日本的重要手段则是渲染“中国”,污蔑中国挑起地区军备竞赛、引发地区紧张局势,借此转移公众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注意力,同时为修宪扩军营造舆论氛围。
在这场舆论战中,中国占据着一定优势。有理不在声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曾给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靖国神社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至今供奉着对亚洲受害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这些都是日本难以篡改的事实,以往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也引发地区国家的强烈不满。
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作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外交理论中,中国推行全方位的立体外交战略,在传统的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四大外交布局要素之上,又加入了公共外交这一重要方面。实践上,在2011年日本进行所谓“国有化”、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之后,中国的公共外交较好地配合了维权行动。多位大使在驻在国主流媒体上刊发文章,解释中国对的依据,使当地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问题上的立场。
此次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更加成熟和有力。一般来说,西方民众很难理解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性质。中国外交官以在西方影响广泛、“粉丝”众多的《哈利·波特》为模型,将靖国神社比作伏地魔灵魂所依附的法器,形象地解释了问题的实质,使受众容易接受。这种“接地气”的公共外交必然会事半功倍。
但同时,中国这场舆论战也面临着若干挑战。最严峻的问题是,“中国”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当代版本的中国出现于冷战之后,至今出现过经济威胁、军事威胁、粮食威胁、网络威胁、模式威胁等多种版本,多年来此起彼伏,从未消失。由于中国的存在,不少国家容易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对中国产生质疑。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却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认识不够。战后初期,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和殖民历史使得东南亚国家普遍对其不信任。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凭借援助和合作以及公共外交等多种手段,已经比较有效地“淡化”了其负面形象,骗取了地区国家的信任。在日本国内,其政府多年来的刻意掩盖和美化使民众对历史产生了“错觉”,不了解“侵略”和“军国主义”,也由此无法接受邻国的关切和担忧。
另外,美国出于私利对日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明显,美国并不支持安倍晋三“拜鬼”,已表示“失望”。但从利益出发,美国需要日本,希望日本在其推进地区战略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其承担更多责任。因此,料想美国不会对日本提出更尖锐的批评。
基于正义的斗争并不必然走向胜利。因此,在这场对日舆论战中,中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国际上更多正义势力的支持与合作。
篇10
一、侗族民歌
(一)侗族大歌的来源。
关于侗族大歌的来源,曾有专家、学者写过文章,阐明大歌来源的看法,如有的认为是外来说(这是完全错误的);有的认为是室内性演唱的结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缺乏科学依据)。应当说,这些看法都揭示了大歌的某些特点,但都没有触及到大歌来源的真正本质。深入侗族地区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比较之后发现侗族大歌的来源与侗族耶歌有关。耶是诗歌舞三者的结合体,也是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后来逐渐变得复杂化,逐渐趋向成熟,最后来就发展演变成为大歌,达到艺术的繁荣和阶段。
(二)侗族大歌的特点。
侗族大歌的演唱是对侗族文化的一次大洗礼,也是对侗族文化的承接创新,在内容上包罗万象,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侗族大歌是一领众合的形式,众人在合唱时是有歌词的,同时在合声过程中领唱者(歌师)是和众人一起合唱的,而且在合声时领唱者的声音要特意高出众合部分,显示出不同的音量,产生了高低声部。
在音乐结构上侗族大歌有起顿、同唱和拉嗓子部分,相当于引子、主旋律和附歌这种三段式结构。起顿部分是歌的开头,往往具有开场的意思,句式长短不一,节奏比较自由但不规则,风格也多种多样。侗族大歌最有感染力的音乐节奏在第三部分的多声部演唱上,这二者必须由集体来演唱,单个人是不能左右的,且集体的演唱,要整体统一,音调和协,声调一致。当然侗族大歌在第三部分中的合声中有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之别,这种多声部复调音乐是侗族音乐不断朝着纯粹音乐美的方向发展的最终结果,从而使大歌以其优美抒情的旋律与和谐协调的和音的完美结合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二、壮族民歌
(一)高腔双声以低音声部为主要唱腔,高音声部由低音唱腔派生而成,民间有“低音是腔口,高音跟着走”的说法。高音声部随低音声部的走向,进行加花、扩展、润色,以丰富歌腔的旋律美。两个声部有先有后,有主有从,有对有和,表现为派生性对和式二声部形态。另外,由于声部横向的窄音域起伏和纵向的窄音程结合,为此,常出现声部进行过程中不协和的二度和音相碰撞(民间称之为“碰”),尤其是大二度和音解决到同度的终止式具独特之审美价值。常用微调式、宫调式或羽调式。曲式多由引腔、正腔(上下旬结构)和尾腔三部分组成。尾腔多以特定的衬词(也往往作为歌腔的名称)演唱。
(二)平调双声分一高一低(重唱)和一高众低(合唱)两种演唱形式,俗称哈高、哈低,唱上、唱下,或过上、过下,上声、下声等等。两个声部无主从关系,具同样重要之地位。两者同起同收,讲究声部的平衡与和谐,强调同一的节奏、同一的走向、同一的支柱音,共同完成同一的音乐形象,表现为衬腔性平行式二声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