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4-02-24 16:3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高等院校作为宣传、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即鲜明的方向性。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理论在各项教学内容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为指导思想;二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既建立在对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的历史发展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阶段将会面对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学发展。因此,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以“四个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只有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在贯彻、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是由各方面内容组成的整体,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样的基础性教育;既包括“应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然”的教育内容。其二,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上,具有整体协调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学生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阶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的高层次要求;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要反映的一般原理,还要反映时代使命、精神、目标、任务和途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注入生动鲜活的内容,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时增加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将科学发展观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创新与时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新鲜内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活动
高效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正气,提高品位,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形势政策教学、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并就具体网络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4.邹丹蓉.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08(11).
篇2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先发言,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我想,我们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们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篇3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45-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探索规律性,强化针对性,注重科学性,增强实效性,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坚持用教育学生,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才能确保高校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二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这也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总体朝着健康向上主流方向发展的同时,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只有深入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使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三是促进高校文明和谐风尚的形成。建设高校文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根本。而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确定了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文化建设的规范要求和行为准则。因而,高校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必然要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特别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上倾注了很大力量,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对坚定党的领导,坚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保持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高度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关注国家民族荣誉,关心国家和统一大业,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学习自觉性不断增强,生活方式积极健康,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强烈的成才愿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学生价值观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教育主体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不够充足。以辅导员为例,根据和教育部的规定,每120—150名大学生应配一名专职辅导员,但许多高校目前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再者,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刚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由于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实践经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很难做到细致入微和保质保量。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
教材内容知识化、理论化,多与社会实际脱节,特别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照本宣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只学到了理论知识,而对现实生活缺少分析。这样,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面前,就会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认识校园内外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评价,引发知行脱节现象。
篇4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烛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也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是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懂得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富有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的作为全都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的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发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的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扩容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孕了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庭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篇5
关键词:德育理念;德育问题;教育对策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
时代在发展,教育内容也要随之进行转变,不断融入新知识、新内容,在不断补充、吸收新内容的同时,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德育内容演变成僵化的教条和语言符号,严重脱离生活;德育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当下发生的热点道德问题和现象,包括学生较为关注的由科技时代引领下,目前社会生命以及网络伦理问题等。
2.德育方法单一
传统的德育教育,以说教为主,将“死教条,旧成规”强制性的“塞”到学生的脑海里。这就导致德育观念只能成为一个模式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没有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与优秀品质的目的。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革新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特征
新时期的德育教育,不仅延续加强理想信念与中华传统美德等基本内容,同时,还要融入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内容。学生做关注的热点信息,如:网络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等作为内容,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心理,还能让学生主动投入德育教育当中,将被动教育改为主动探索,更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2.创新德育方法,注重道德实践
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实施。因此,新时期我们要将德育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实践意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时间生活中的德育教育,通过自己的感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身边的人、事、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真谛,让正确的德育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小学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关键所在。这一时期,学生就像一块缩水的海面,快速的吸收着外界的信息,这时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取得最理想的成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套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德育体系,让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马文敏.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
篇6
一、比赛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班会质量和班主任带班能力,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学会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增强对国家、家庭、学校、班级的热爱感和荣誉感,提升班风和校风,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养成教育家校合力,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根据《关于举办2021年全镇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竞赛活动的通知》(区教研发〔202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活动方案。
二、参赛对象:
7-9年级各班。
三、竞赛内容: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和现场竞赛(二合一)。
四、竞赛主题:
本次全镇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竞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确定不同学段参赛主题,初中学段为“诚信”主题。 参加竞赛的班(团、队)会课要紧紧围绕各自主题、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程内容,符合中学班会课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突出价值认同和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活动纳入养成教育家校互动策略研究课题,从爱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与前途教育、学生思想疏导、学习方法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班情确定参赛主题。
六、竞赛办法
(一)比赛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二)分组
1、比赛分为校级赛和学区赛两个阶段。
2、校段校赛:(3月15日前完成)并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研讨。
3、学区复赛阶段(2021 年 3 月 15 日至 3 月 18 日)
七:评委安排:
八:评分办法:
篇7
关键字:心理健康教育;政治;因素
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较普遍,由于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师配备的有限性,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紧迫。这时候高中政治教学便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我认为,仅靠专业心理教师空洞说教并不理想。
以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中正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
具体说来,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高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此外,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爱是教育的真经。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正心理偏差。
高中政治的许多内容是与公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有许多的知识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也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在每次上课前面带微笑,以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堂课都保持着用激昂、奋进的语调和具有幽默感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既给课堂带来生机,也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课、听课。充分运用角色渗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它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并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教育效果。课上经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在以前我也会这样的”“请坐、请回答”等语言。通过这些亲昵的语言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高中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个性张扬、无所禁忌、自卑心强、自信心差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我都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给予赞赏。我在每节课上课前都会安排二分钟的新闻播报:可以是所见所闻、新闻时政,无论什么内容我都用肯定的眼神,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在愉悦的氛围中使个性得到张扬,自卑心得以解除,自信心得到提升。
篇8
关键词 认识导向 情感激发 行为规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取得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在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功效和能量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其认识导向、情感激发以及行为规约三个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始终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目的。
1以教育的认识导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式,使其具有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理性认识的功能属性上,这既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载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逻辑基础。因此,要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导向和认识的理性导向两种基本形式的认识导向功能。
2以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
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不仅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认知认同,同时也要实现对其的情感认同。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各内在要素潜在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调节、评价、强化三方面的现实功能。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各情感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来实现情感激发的调节、评价和强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构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激发和捕捉受教育者的情感兴奋点、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发挥各情感要素的作用,达到引导其情感因素向道德体验转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实现最大限度地情感共鸣,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立场坚定地弘扬正气,营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求真趋善”的社会品德。
3以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外,同样要实现其行为认同。这种行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确立的主导价值原则、价值选择标准和行为道德规范的直接体现。实现社会成员的行为认同,要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认同主体自身的目的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于主体目的地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规约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对民族自豪感、时代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取向彻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一致起来,最终达到增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要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立项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课题批准号:201501433。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党建,2014-02-01.
[2] 管廷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J].求索,2011(5).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度体系;长效机制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dominant value and China socialist system closely related concept, is the firm China socialist belief, go China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road, construction Chinese socialist spiritual power, is our party’s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Long-term mechanism
高职院校应以育人为本,育人须以德为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制约健康成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强,道德行为弱;功利色彩强,社会理想弱;时代感强,责任感弱;虚荣心强,诚信度弱;自我意识强,自我约束弱。开展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理想信念,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为价值选择提供导航;有利于提供道德模范,促进全面发展。具体讲,应从三个方面开展。
1 加强“四个教育”,打牢思想根基
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与党和国家相一致的政治理念,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增强,引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相一致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和谐包容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平衡,引导形成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心态。
2 运用科学方法,创新方式手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重在教育,贵在实践,需要选择正确的实现路径。一是认知性路径。高职院校要将政治理论课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增强学生学习践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提升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学习对理论学习的认知。二是活动性路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开展教育,通过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三是渗透式路径。教育的最高手段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象化具体化。四是管理式路径。加强对学生行为要求的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抓好养成教育,使其成为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遵循;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和各类学生组织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
篇10
关键词:古代人格心理学;当代人格;完善;作用
一、中国古代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儒家的传统文化中对于物质文明具有一定的排斥,主张贵理斥欲、重义轻利的人生原则。儒家在追求塑造德性、伦理价值的人格方面,不能对经济伦理具有一定的重视,所以对人身权、财产权的认识,也一直被抛弃在伦理道义之外[1]。
(二)注重守志持节、自尊自爱
中国古代的人格思想中,对于坚守志节道德自觉非常注重。要求个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需保持自身操守,经受住勇达生死、威逼利诱、声色货利、饥寒愁苦的考验。如果召侮取辱、自暴自弃,必会收人鄙夷、排斥。
(三)注重推行仁爱精神、主张人格独立
对物、人、天三界,中国古代人格思想非常注重对人的意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宇宙的核心。人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也成为人高于一切的思想基础,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支配。
(四)追求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
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的完美人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文化中,一个道德健全、完美的思想人格需要有永不懈怠、努力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当代社会中国人格概况
(一)我国当代人格的现状
1.道德精神
对个体的价值人生奄度教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人的勇于挑战、敢于创新、不断奋斗的道德精神。
2.意识教育
对个体进行自我完善、环境意识以及科技意识的现代意识教育,进行法规意识、安全意识等的基本公民道德教育,从而能够对社会充分了解。
3.情感认知
使个体具备对情感变化规律的认识,认识自身情感变化,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节,从而具有良好的交往关系。
(二)当代国民人格中传统与现代特质的比较
传统的人格主要包含:男性优越、宿命自保、安分守成、孝敬长辈、遵从权威。现代的人格主要包含:两性平等、尊重感情、乐观进取、独立自顺、平权开放等[2]。人格进行现代化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格在进行塑造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稳定特性,人格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必须经过量到质的转变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人格的现代化转变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互动的结果,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决定其即会受到环境影响又会受到个体的制约[3]。一方面,个体需要不是被动消极的适应社会变化,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的适应社会变化,另一方面在变化过程中需要不断的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三、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延伸
(一)中国古代人格思想与当代人格教育的承接
1.理性对待历史和现实
当代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实现既要了解历史,又需关注当下,同时还需把握未来。因此他们必须肩负一定的历史责任,具有对社会的义务感也强烈的责任心,一切向前看。
2.继承古代人格思想的优秀品质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扶困济贫、诚实守信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耐劳、吃苦、勇敢、勤劳的优秀品质,都是当代人的人格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人只有吸收古代人所传承下的古老优秀品质并不断积淀,才能使自己丰盈而具有时代的气息。
3.必须有对整体顾全的现实意识
这需要个体将自身与国家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哟和谐整体的现念,即具有顾全大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现代意识,能用整体的意识去分析认识问题。
(二)中国古代人格思想对当代人格教育的促进发展
现代化的理想人格需要在社会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形成,不仅需要我们放眼于世界,更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应当具备相应的纪律和法制意识。当前社会不同与以往时期,在当代,对纪律、法制的重视已经超越以往的任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这也就需要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依照相应的纪律、法律来进行[4]。因此,培养良好的纪律和法制意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应当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对儒家传统理想人格的继承主要有自尊、自强、自主、独立的人格。对民族、个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以自尊、自强、自主、独立的优秀品格振兴中华民族。
四、建构中国化的人格理论模型
当代人格教育所能产生的良好效应,对个体甚至对集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格作为人生价值观念中的稳定心理思想基础,也是能够形成稳定人生观、世界观的内在心理基础。人格作为能够形成特定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原动力,也是作为个体真正成熟的标志。所以,进行的人格教育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格理论模型。
首先,个性品质的优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必定形成多种多样的个性人格,健全优良的人格个性作为时代向前发展的动力。提高个体的优秀品质,也就需要我们摒弃以往的传统塑人模式。个性作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同个体的非智力要素相关联。因此必须注重个体的非智力要素的科学培养,从而能够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5]。
其次,人格意识的优化。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人格同古代人格的必然会有一定的冲突。人格意识的优化必定会成为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能够对人生意义及本质有正确的理解,理想的人格品质需要个体吸纳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取向,不断的将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价值体系[6]。
结论
中国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其中就含有对人性论的深入探讨,即对人本性的探讨。人性本善、本恶还是中性,儒家学派中经典的《大学》中就表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将情感、意志、知识以及相关的各类学问集人格于一身的全面完善和发展,注重人与人通达的教育理念,重视成才与成人的教育结合。古代的思想人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出现了种种的人格缺失所导致的道德滑坡现象,因此,从古代人的思想人格当中取其精华应用在当代人的思想人格教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永丽.中国古代人格思想与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人格教育[D].青海师范大学,2013.
[2]纪德君.古代文学学习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75-81+96.
[3]刘同辉.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4,03:632-635.
[4]李祚山.试论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03-108.
[5]张海钟,蔡丹丰,刘芳.中国当代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述评[J].心理研究,2009,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