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范文

时间:2023-04-08 13: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疾病

篇1

关键词:动物疾病;传染病;预防;检疫诊断技术;预防免疫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207-1

我国是农业大国,动物养殖是我国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农村中多数农民都会养殖一定数量的畜禽。在动物大规模养殖过程中,如果没做好动物传染疾病的预防工作,国家和养殖户都将蒙受巨大损失。

1 动物疾病的危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有部分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动物防疫工作,特别是部分大规模养殖企业和有些生产者还不了解动物疫病防治的要求,不注意采取防疫措施,造成了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动物疫病具有传染扩散的特点,一旦蔓延开来很难扑灭,需要长时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加以清除。动物疫病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认识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交叉感染的传染疾病,不仅让养殖户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整个社会的安定受到了威胁。如球流行的禽流感。

动物疾病传染源复杂,疫病的患畜比例虽小但危害性很大。我国确诊定性的传染病有三百多种,各类寄生虫病有九百多种,其中有250种人畜共患病。虽然从国家到地方一直致力于搞防疫,可一些疫病却总是周而复始,仍没有彻底根除。检疫诊断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程序不断完善,检疫监督队伍的不断健全,仍然没能够完全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出现,新的疫病也在不断出现,危害极为严重。

2 动物疾病预防的现状

近几年动物传染病预防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多流行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养殖户对动物传染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养殖农户已经有了预防疾病的概念,会定期给养殖场消毒,接种疫苗。这对动物传染疾病的预防很重要。如今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强,疾病控制信息工作滞后,难以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流行疾病。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动物疫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周边国家疫情复杂,我国有效防堵动物疫病传入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养殖条件不一,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差别较大,加之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不断出现变异重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我国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3 积极的动物疾病预防措施

动物疾病的预防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个是检疫诊断技术,第二个是预防免疫技术。为控制动物传染病,首先必须有灵敏、特异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因此要根据不同疫病的特点、不同诊断目的,确定相应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这样才能在动物传染病来袭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我国已对多种重大动物传染病确定了诊断标准,如鸡白痢、结核病等。这些检疫诊断技术比较成熟,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但大多数却尚未形成商品化的试剂盒,这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需要从速研制成高质量的诊断试剂盒,使其进入市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除了试剂外,我们还要培养职业知识丰富的兽医,定期给基层的兽医进行培训、考核,同时,国家加大力度对兽医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的培训,全面推进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国际接轨。让他们熟知流行病的生理现象和应对措施,以便在疾病出现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其次,在动物疾病战役中我们还要未雨绸缪,预防疾病的出现。建国以来,先后研制了几十种疫苗,如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等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而现在还有很多疾病的疫苗还未研究出来。因此,国家要加大疫苗研究力度,确保大多数疾病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同时,还应该改进疫苗的生产技术,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大部分是失活的病原体,这些疫苗存在一定的风险,生产不当还会引起疾病流行。有些疫苗的活力不高,多次接种后仍不能产生抗体,因此,我们还应该改进疫苗的生产技术,提高疫苗的活力。此外,为了预防疾病,我们还应该将动物接种疫苗,这就要求政府和兽医部门的宣传。现在很多农民的疾病预防意思薄弱,不愿花钱接种疫苗。各级兽医部门和政府应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意识到动物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一旦动物得病不仅他们自己要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威胁到其他养殖户,甚至社会的安定。

4 总结

动物传染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的安全,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应对动物传染病的威胁,加强对动物传染病的研究以及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作为基层的兽医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策,积极应对各种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纪水莲,张志学.动物疫苗在动物传染病防制中的作用与局限[J].湖北畜牧兽医,2003,3.

[2] 张学东,杨宜林.对动物传染病研究的思考[J].中国家禽,2001,23.

篇2

3000年前就有动物疾病传给人类

随着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剩余农作物出现了。怎样处理多余的粮食?养殖业随之出现。在野生动物的驯养过程中,野生动物身上的病原体也相应地传播给了人类。比如,天花是由牛传染的,流感是从养猪开始的。另一方面,人类发展经济和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活动,也增加了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途径。比如,猎杀野生动物和食用野味,使得人与动物的接触越来越多,病原微生物不可避免地会从动物传播到人。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与来自动物的传染病作斗争。历史上曾有多次因为接触动物引起的人类传染病大流行,并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000年前人类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天花流行迅猛,致死率极高,因而被称为“死神帮凶”,曾造成至少1亿人死亡,另外两亿人失明或留下后遗症――终生疤痕。而天花病毒是人们圈养的牛身上的牛痘病毒的变种。

在1400年前,罗马帝国因鼠疫大流行造成人口死亡过半,从此一蹶不振。中世纪鼠疫多次在欧洲流行,人的死亡率达40%~60%,造成社会的极大恐慌和动乱。据估计,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自公元520年至20世纪40年代,死于鼠疫流行的人数达1.5亿。

动物与人共患新病有两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几乎都来自动物。周勇研究员表示,动物与人共患的新疾病有两种,一种是全新的病毒,如前几年出现的SARS病毒,但更多的是第二种,也就是老病毒的新变种,比如禽流感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了,发展到现在至少有了十几个变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动物病原体侵袭人类并不鲜见。但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却发现动物疾病侵袭人类的频率越来越高。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专家马克・伍尔豪斯指出,目前能够感染人类的已知病原体共有1407种,其中58%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来自动物。目前,170多种病原体正在“生成”或“再生”。根据过去25年来的记录,每年都会有一两种新生或是变种的病原体侵袭人类,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伍尔豪斯担忧地表示,如果这一趋势持续1000年,人类将很难抵御攻势猛烈的传染病,甚至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对付新病毒有了技术支持

周勇研究员认为,动物疾病向人类传播数量增多、速度加快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人类需要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就需要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足迹涉及的区域会越来越大,人类现在可以到太空、深海,接触到新病毒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即便是对自然界进行可持续开发,接触到野生生物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得多,新生疾病的概率也就大得多。

篇3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应用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43―03

1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中稳定整合有以实验方法导人的外源基因或特定的DN段的动物。1974年美国科学家Jaenisch把猿猴病毒40(sv40)注入小鼠囊胚腔得到部分体组织中含有sv40DNA的嵌合体小鼠,1976年他们利用反转录病毒与小鼠卵裂球共培养把莫氏白血病病毒基因插入小鼠基因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小鼠系嘲。1980年Gordon等将猿猴病毒和人单纯疱疹病毒(HSV)的tk(thymiaine kinase)基因整合后的质粒直接注入小鼠受精卵原核中,首次创建了显微注射转基因法。20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制备出转基因小鼠、大鼠、兔、鱼、牛、猪、羊等多种动物的转基因品系。

2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是指医学研究中将动物里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中起着重大意义,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病材料。可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研究人类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组织病理,以及药物的治疗效果等。目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常规获得方法有以下几种。

2.1实验性动物模型又称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复合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疾病。例如切断的冠状动脉分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

2.2自发性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处理,在自然条件下动物自然发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育种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其中主要包括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和突变系大遗传疾病模型。转基因动物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可利用它来研究疾病发病机制、评估新药疗效。目前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经生产出一些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目前已应用和公布的大部分转基因动物模型处在基础研究而不是临床研究。在临床前研究中,转基因动物作为人类疾病模型可应用的数量少,但不断生产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药物开发。

3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成果

3.1在遗传病中的应用 以前关于遗传疾病的动物模型,一般仅靠自然界突变产生的动物,经过一代代的育种繁殖而保留下来的,而突变的发生率无疑是很低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无论在数量上、与人类遗传病近似程度上、品系保持上都具有无比的优势。

3.1.1先天愚型疾病将正常的Ca/Zn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入小鼠体内,并使之过量表达,该小鼠就表现出与21三体综合征相似的表现,因此该小鼠就可作为先天愚型(Dbwns综合征)的动物模型。3.1.2地中海贫血小鼠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遗传病,是由于球蛋白链合成速度降低,导致链和非链的合成不平衡,结果多余的蛋白珠链沉积在红细胞膜上,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和硬度,导致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a―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少)和8―地中海贫血。李政建立带红系,增强子S’HS2的人β41/42珠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从而成功地复制了小鼠―β地中海贫血模型。自然产生的β―地中海小鼠为人β―地中海贫血的病理生理提供了有用的模型,可以做一些难以在病人身上完成的试验。将癌基因与特定的启动子、增强子融合,引入动物体内,制备转癌基因动物,研究致癌机制。SV40Tag基因与胰岛素基因增强子,引入小鼠体内并在胰腺中表达SV40Tag,诱导了胰腺癌。

3.2传染病转基因动物模型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致病病原体的致病机理、疫苗研制、药物筛选等诸多项目的研究一直因缺乏经济可行的天然敏感动物模型而受阻,如HBV、HDV、HZV、Polivovirus等自然状态下均只能感染黑猩猩在内的少数几种灵长类动物,致力于对这些病原体敏感、廉价的动物模型的寻找一直是各国学者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正因为如此,针对他们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就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问世应用而产生了嘲,如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是一种宿主特异性极强的嗜肝病毒,制备部分HBV基因或HBV全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HBV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包装以及分泌等生物学的特性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材料,也是抗HBV药物和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早在1985年美国的Chisari等和法国的Rsbinet等同时在{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们通过受精卵原核内显微注射的方法建立了转基因小鼠。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胡以平等经多年努力相继构建了HBVpres/s、HBV xdr亚型的转基因小鼠,2003年胡以平等构建HBV转基因小鼠C57―TgN(HBc ayw)SMM,进一步研究HBV各基因在体内的特性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gene,HBc)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并且对HBV核心抗原颗粒(HBcAg)在肝脏中的表达进行验证。但是通过生殖系所产生的HBV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前就能在内源性HBV启动子的控制下,在肝脏内持续转基因表达,在肝细胞内没有HBsAg以亚病毒颗粒的形式以9000ng/nl的浓度分泌人血。这些小鼠对高水平的循环耐受,不产生HBs,可被用作HBV慢性携带状态模型。

3.3在肿瘤方面的运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或致癌剂诱变而得,但自发突变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变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它们的应用。在过去20多年间,随着人们对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在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肿瘤小鼠模型建立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运用转基因方法建立了脑肿瘤动物模型。

3.3.1首次报道的脑肿瘤模型采用SV40的早期区表达基因(即T―抗原和t―抗原基因)作为靶基因转入小鼠而建立。

3.3.2制作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的方法主要有(1)肝炎病

毒转基因肝癌模型,构建方法过程类似乙型肝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2)SV40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Dubois等利用人ATⅢ基因和SV40T抗原(SV40―Tags)序列构建外源DNA,建立SV40转基因肝癌模型。(3)TGFa/C―myc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由Murakami等人培育的Alb/c―myc转基因小鼠和培育的MT/TGF转基因小鼠获得TGF/c―myc转基因小鼠。(4)TGF/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Fator等利用构建的猪A1B/TGFl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该模型的肿瘤平均潜伏期为16~18个月,肿瘤发生率为59%。

3.3.3前列腺癌转基因动物模型在1996年Gringrich等将probasin的启动子中一段454个碱基的序列与SV40序列连接,转入小鼠受精卵细胞,建立了转基因小鼠前列腺癌动物模型TRAMP(Transgenic adenoeardnoma mouse prostate)。

3.3.4转基因胃癌模型直接调控胃癌的相关基因转染到动物胚胎中而形成肿瘤,如转染了腺病毒12Ela/Elb转基因大鼠在扁平上皮和圆柱形上皮的结合点附近形成了类似与自然发生的胃癌,同时Thompson等用长424bp的CEA促进剂SV40T抗原转基因构建了胃腺癌小鼠。

除上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外,科学工作者对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运用做了大量的工作,所建立的转基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不仅涉及遗传病、传染性疾病、肿瘤,还包括器官移植、老年性痴呆(AD)、动脉粥样硬化等领域。4转基因动物模型在中医药动物模型应用的可能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40多年来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虽已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果,但仍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制作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方法有病因模型、病理模型、证病结合模型。同时也存在着病因模型的不确定性、传统病因模型忽视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同证候模型间缺乏比较研究等问题。HGP研究的方法学和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反应生命机体的整体机能状态,基因组的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的特异性。如能将转基因动物运用于中医药动物模型的构建上,那无疑对中医药的发展和HGP的研究都是双利的。

篇4

[关键词] 反刍动物 前胃疾病 预防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39-01

1 引言

反刍指在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中半消化的食物再次返回到嘴中咀嚼的现象,而反刍动物就是存在反刍现象的动物,这些动物以草为食,为了对 植物纤维进行更好的消化,进化出了适合反刍的四个胃,其中瘤胃,网胃,瓣胃均属于前胃。而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喂食过多或者出现误食现象,就可能引发前胃疾病,其不仅会影响动物的反刍,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需要切实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反刍动物的前胃疾病,主要包括了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瘤胃臌气以及瓣胃阻塞等,这里结合贵州省印江县农牧科技局畜牧产业发展中心饲草饲料工作站的工作经验,对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防治进行简要分析和研究。

2 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防治

2.1 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发病的原因包括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前胃弛缓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如长期饲喂难以消化的饲料,或者没有经过清理,含有石子、泥沙等异物的草料,使得家畜的前胃长期受刺激,影响瘤胃兴奋性,或者存在过劳、运动不足、缺乏光照的情况,导致家畜的神经反应性降低,消化道处于弛缓状态。继发性前胃弛缓存在于其它前胃疾病以及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过程中。

发病时,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如果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导致网胃和瓣胃蠕动减缓,排粪迟滞且粪便干燥发黑,表面存在黏液。

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胃肠机能的调整,可以皮下注入盐酸毛果芸香碱0.05~0.15g,或者采用酵母、大蒜酊等健胃药。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避免过度使役[1]。

2.2 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主要是反刍动物饥饿后暴食,或者饲料适口性强所导致的,在瘤胃中滞留了过量的食物,从而导致其肠胃技能紊乱。一般情况下瘤胃积食的发病原因,是因为采食过量,或者食用了容易膨胀的干料,也可能是食用的饲料难以消化。不仅如此,如果牲畜过度劳累,缺乏锻炼,或者消化机能不好,突然更改饲料等,都可能诱发瘤胃积食病症。

发病时,病畜会出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的现象,腹围明显增大,从外部触碰,瘤胃胀大且坚实,叩击存在有浊音。排出的粪便量少、干硬,而且带有黏液,或者排出褐色恶臭的稀粪。发病后期,由于胃内分解产生的有毒物质的影响,病畜会出现四肢颤抖,步态不稳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倒卧、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会由于窒息或者心脏衰竭死亡。

针对瘤胃积食的治疗,一般是利用1000-1500mL植物油混合石蜡油,通过内服的方式,帮助病畜排出瘤胃内的食物,制酵强化其消化能力。同时,需要提高其瘤胃的兴奋性,激发肠胃蠕动。可以利用酒石酸锑钾,根据不同的病畜,把握用量,牛每日三次,每次2-4g,加水灌服;羊则应该减少到每日0.2-0.4g。如果积食严重,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对于瘤胃积食的预防,主要是必须正确饲养,合理使役,避免家畜过食、过劳或者运动不足,同时,需要合理搭配饲料,避免长期喂食干料或者突然更改饲料的情况[2]。

2.3 瘤胃臌气

这种病症可以分为原发性、泡沫性和非泡沫性三种,其中,原发性瘤胃臌气一般是反刍动物食用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如新鲜的豆科牧草、种子,作物幼苗以及含有雨水和露水的青草等,或者由于管理不当,误食一些腐败变质的饲草,以及品质不良的青贮料,又或者对可能麻痹瘤胃的毒草等;泡沫性瘤胃臌气则是由于采食了大量富含蛋白质、果胶等物质的豆科牧草;非泡沫性瘤胃臌气多是采食了堆积发热的青草、霉败饲草或者雨淋霜冻后的饲料等。

在发病时,动物会出现腹围增大,频频嗳气的情况,难以平静下来,反刍和嗳气完全停止,呼吸困难,以听诊器诊断,会发现其瘤胃蠕动速度减缓甚至停止,叩击能听到鼓音。发病后期病畜会全身冷汗,张口呼吸,卧地不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很快死亡。

对于急性病症,需要进行瘤胃穿刺手术,排气减压,同时搭配石灰水、福尔马林、人工盐等进行药物治疗,通过制酵剂和止泻药的搭配使用,迅速恢复前胃功能。对于养殖户而言,应该避免大量喂食容易发酵的饲料,如果需要由舍饲转为放牧,需要首先喂食一些干草,并对草场进行整理,清除容易引发瘤胃臌气的草料。对于出现霉败的饲草以及品质不良的青贮饲料,应该及时清理,避免出现误食的情况。

2.4 瓣胃阻塞

瓣胃阻塞同样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喂食一些难以消化的粗硬植物,如树梢、蔓藤、茅草等,或者长期喂食粉料,继发性疾病则多是由前胃弛缓、皱胃溃疡等引发。

发病初期,会出现前胃弛缓的症状,而当小叶压迫性坏死后,瓣胃阻塞的症状就会出现,病畜鼻镜干燥、龟裂,进行性消化紊乱,会大量饮水。严重时出现排便障碍,粪便难以排出或者成珠粒状,内中含有没有消化的植物纤维。

应该及时对病畜胃肠道积聚物进行排出,利用制酵药、健胃药强化其肠胃蠕动,对瓣胃内容物进行软化,促进其自然排出[3]。

3 结语

前胃疾病是反刍动物养殖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可能会造成家畜的死亡,应该得到养殖户的重视,了解前胃疾病的发病原因,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实现对于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有效控制,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陈军.反刍家畜前胃疾病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4,(8):66.

篇5

1畜牧养殖生产中动物疾病的常见类型

1.1传染疾病

传染疾病主要分为3大类:病毒、细菌、以及真菌,这些病菌的传染性很强,而且动物本身就是传播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通过动物之间直接的接触或通过动物的间接接触,都可以进行传播,进而引起不可控的传染性疾病,因此,这种动物疾病发病率最高、很难控制,这也是现在动物疾病中的最大的一个难题。

1.2寄生虫病

动物疾病中,寄生虫病它是由动物体内寄宿的寄生虫引发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蠕虫、节肢动物等这些常见的寄生虫都是引发动物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动物体内的这些寄生虫生存的手段主要是靠吸食动物的营养,当寄生虫从一个动物机体转出后,这些病毒就可能会随着它们直接或者间接被带入到另外一个动物机体上,进而形成传播、传染。

1.3动物的普通疾病包括

产科疾病、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这三种疾病是普通动物经常发病的类型。其中,产科疾病是最复杂的,比如动物在在怀孕、分娩、或产后等期间出现流产、难产、或胎衣不下、疾病、或新生幼畜疾病等,这些疾病经常出现的疾病类型;在动物养殖过程中,还会出现眼病、四肢疾病、蹄病或外伤等,这些病症都属于外科疾病;而在动物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和心血管、骨骼等方面发生的疾病,即是相对复杂的内科疾病。

2引起动物疾病的病因

2.1生长环境的影响

引发动物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长环境。生长环境,是动物在养殖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基地,生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因为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而发生变化。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保证其体内能量的平衡,这就必须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当环境中存在了不良因素,就阻碍了动物与其所处的环境的能量交换,严重影响了动物本身的新陈代谢功能,其外表机理的表现就是疾病的发生。恶劣的生长环境最容易造成动物发生疾病。

2.2人为因素的影响

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比较常见的一个因素即是于人为的因素。养殖人员在专业的用药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充分了解每种药物的毒性和机理,于是由于配药和用药的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导致动物出现疾病,严重的话,会引起动物的中毒或者死亡,这对动物养殖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养殖户认为:动物养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因此对养殖技术和养殖配套设施的建设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虑,忽视了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导致动物生活在环境很差的养殖场内,这也就引起了动物呼吸道、胃肠道等疾病的。

3动物疾病控防具体措施

3.1合理选择养殖场所

一个良好的畜牧养殖场环境,可以起到预防动物疾病的作用,动物的养殖场是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动物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因为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降低。因此畜牧养殖场地应该选择通风、干燥的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必须具有良好的水源,以及具备良好的排水设施。在建造畜牧场时,要远离居民区,同时为动物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要引入通风、取暖、以及排水等设备。

3.2定期为动物进行病检

在养殖过程中,有些动物疾病在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它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养殖场必须定期进行动物病检,并建立病检制度,以降低动物的发病率,防止突发性疾病,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动物疾病的发生。同时,为提高动物免疫力,减少发病情况,在一定时间内要对动物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并注射相应的动物疫苗。因为动物流动频繁,为防止疾病迅速扩散,要加强养殖场动物的出入规范化,尤其是在发病率较高的季节,为避免传染疾病传播,病检周期可适度调节,并严格控制,降低疾病率。

3.3强化动物管理

预防是控制动物疾病主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素有二种,一是客观因素,一是人为因素影响,因此结合这一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比如,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在调配饲料时,可以根据动物自身的需求,建立了合理的效饲养标准,使物体的饲料营养物质丰富,同时还要加强养殖活动。其次,建造良好的畜牧养殖环境,要通风、干燥、且具备良好的排水设备,并定期对动物进行消毒,减少病菌滋生,从而使疾病发生率降低。

3.4隔离措施

对于有异常症状的动物,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如果诊断动物有病,养殖者要详细了解动物病情,及治疗的方法,对于动物需注射的药物要了解清楚,做到规范用药,切勿盲目用药,同时为了动物疾病快速的好转,也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对患病的动物要进行隔离。

3.5良好养殖环境的营造

篇6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9-01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畜牧业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近几年中国养殖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据调查,动物疾病发生的几率很大,常常会威胁动物的生命安全,对养殖户的利益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应该加大动物疾病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发生带来的损失,促进畜牧行业的稳定发展。

1 畜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

1.1 养殖环境差

如果环境中出现不利于动物生长、对动物机体产生影响的因素时,就会使动物的新陈代谢不能满足与外界环境的能量守恒交换,动物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体内系统就易出现失衡,通过动物的生理表现出一定病理状态,这是环境因素对动物发病的影响。

1.2 人为因素

目前在畜牧养殖行业,人力是主要力量,所以人为因素对动物疾病的影响也很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用药不科学,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施药人员如果对药物没有深入的了解,常常会盲目用药,对用药时间、用药量和药物搭配没有明确的认识,有时会引发动物中毒,不仅不能预防治疗疾病,反而加大了动物的病情。第二是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不科学、规范。当前中国畜牧养殖场的建设位置选择不够合理,相关的设施配置不完善,使得养殖环境极为恶劣,容易引发动物的呼吸道疾病。第三是养殖管理的问题,很多养殖场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农村的小型养殖户,他们对病死的动物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常常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不仅危害动物的健康,导致动物感染疾病,还可能给人类带来一定的伤害,比如人畜共患病[1]。

2 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

2.1 x择合适的动物养殖点

对于动物的养殖环境,应该是干净、阳光充足、水源丰富的地方,而且要适当的远离居民区。动物养殖点有全开放、半开放和全封闭之分,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半开放的养殖地点,保证动物的生活环境能够通风、干净,如果选择全封闭的,就会出现很多细菌,也会给管理带来难度。

2.2 动物饲养的规范化管理

对动物饲养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搭配,而且接触饲料的人员应该做好自身消毒工作,防止饲料感染细菌。第二,对圈舍进行清理时,相关人员在处理好动物的粪便后,还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环保及清洁的效果。第三,在动物的喂食环节,也需要根据牲畜的身体状况以及成长阶段明确喂食量的大小,保证动物的健康成长[2]。

2.3 实时监测动物疫情

工作人员应该认真、负责地开展动物监测工作,提前对动物的相关用品进行消毒,并定期对动物注射疫苗,以逐步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动物疾病暴发时,要加强监测的频率,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监测,保证养殖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做好疾病的预防

畜牧养殖户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出现的病毒和疾病,明确本地区是否存在流行疾病,及时让动物进行疫苗的接种。特别是一些传染病,要定期进行预防,避免寄生虫的出现。随时观察动物的饮食、运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

3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畜牧养殖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动物疾病困扰,所以,为了防止动物感染疾病,就应该对动物采取一定的疾病预防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医学、动物学等多学科联合研究资料,在野生动物如灵长类、啮齿类、兔形目、有蹄类、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共患性的疾病多达一百多种。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来源于野生动物。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等。鼠类可传染50多种人类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等。

据估计,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自公元520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死于鼠疫的人数达1.5亿人。191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不到一年时间就有2―4千万人死亡,至今是人类一个刺心的伤痛。

回顾一下近段历史上所发生的人类重大疾病,也许对我们有一个警示。

艾滋病病毒:可能来自灵长类动物

关于艾滋病病毒的来源,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令人迷惑不解。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现在很可能找到了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或者至少是宿主之一――生活在非洲的非洲猴。

由于非洲炎酷的气候和潮湿的环境,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该地区的流行和发生十分普遍,且发展迅猛,并且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部落,性关系紊乱。某些地区的居民还有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用注射猴血来刺激人的。还有学者认为,非洲猴生活在人类居住地附近,或成群结队于公园等场所,与人们嬉戏,有时会咬伤游客,这样就将猴的艾滋病病毒传给人,尤其多见于居住在扎伊尔的海地人。以后又由移居至美国的海地人将病毒传到美国,再通过美国这个世界各地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传播到全球各地。

埃博拉病毒:可能来自灵长类动物

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首度爆发就夺走270条性命。此后,这种病毒先后出现在加蓬、苏丹、象牙海岸,甚至英国。埃博拉病毒第二次大爆发是在1995年,245人死于非命。在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全世界死于这种病毒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事实上,由 于这种病毒多发生在非洲偏僻地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远大于这一数字。

最近,刚果西北部与加蓬接壤的地区再次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病毒。据刚果卫生部部长对媒体公布的消息,此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原因是当地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死去的灵长类动物。

亨德拉病毒:来自狐蝠

1994年9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尼近郊的亨德拉镇,一个赛马场发生了一种赛马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疾病,导致14匹赛马和1人死亡。病原体被分离鉴定后,证明是副黏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员,后被命名为亨德拉病毒。当地对动物进行抗体检测,发现黑狐蝠、灰头狐蝠、小红狐蝠、眼圈狐蝠等四种狐蝠体内具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体。此后,又在一只怀孕的灰头狐蝠生殖道内分离到了亨德拉病毒。

最可能的传播途径是马采食了携带病毒的狐蝠胎儿组织或被羊水污染的牧草所致。其次,马由于采食狐蝠吃剩的果实而感染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马群中的传播是通过感染的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人由于与病马接触而感染。

尼巴病毒:来自狐蝠

1998年9月至1999年4月,尼巴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爆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研究发现,尼巴病毒属于副黏病毒,在现有的副黏病毒科成员中,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亲缘关系最近,被归为一个新属。鉴于尼巴病毒与亨德拉病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所以蝙蝠就成了首要的监测目标。马来西亚蝙蝠种类多样,包括至少13种食果蝙蝠和60多种食虫蝙蝠。对14种324只蝙蝠血清进行检测,其中5种(包括1种食虫蝙蝠)的21只蝙蝠有尼巴病毒和抗体。后来又从黑喉狐蝠尿液内分离到尼巴病毒,进一步证实了狐蝠就是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

篇8

温室效应和莱姆病

表面上,气候变化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一些潜在的变化可能通过迂回的途径最终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例如,温室效应导致莱姆病患者数量增加。莱姆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都是由黑腿壁虱叮咬引起的,患者会出现麻疹、发烧等症状。

除了莱姆病,边虫病、焦虫病、艾立克体病也是由壁虱携带的病菌引发的,因此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疾病的增加已经引起了北美等国家长的注意,他们不再放心让孩子在夏日的草丛中快乐打滚、嬉戏,担心草丛中的壁虱会让孩子生病。这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了许多与大自然接触的乐趣。

干结的宠物粪便和寄生虫

通常,宠物的主人都认为干结的宠物粪便比新鲜的宠物粪便要干净,而且没有异味,因此会等到粪便干结后再收拾。如果粪便是在草丛中,有的宠物主人干脆就置之不理。其实,干结的宠物粪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许多寄生虫卵会随着粪便排出后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有感染力。例如,猫粪便中的弓形虫卵一般在粪便排出24小时后才会让人类感染。而狗粪便中的蛔虫卵在3周后才开始变得有感染力,在湿润的土地中,其感染力可能会持续好几年。

除了弓形虫、蛔虫,宠物的粪便中还含有大肠杆菌,因此最好每天清理宠物的粪便。即使宠物是在草丛中排泄,也应该立即用报纸或者塑料袋把粪便清理掉。要经常清洗宠物的爪子,与宠物接触后应及时洗手。

拉尼娜和流感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其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让天气变得越来越反常,例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或者南方出现冰灾。除了自然灾害,拉尼娜还有可能带来传染病的大爆发。例如,猪流感的大爆发有可能是因为全球气候失去规律的变化而引起的。

上一次的大规模拉尼娜现象发生在2009年,而那一年正好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猪流感。2009年的猪病毒融合了人类病毒、鸟类病毒以及猪流感病毒的基因变异,而这种融合的媒介正是季节交替的变化。在下一次拉尼娜发生之前,除了避免自然灾害之外,也许我们还应该注意流行疾病的预防。

宠物走私和新型疾病

篇9

[关键词] 畜牧养殖 动物病因 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34-01

1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类型

1.1 畜禽传染性疾病

现在的畜牧养殖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风险。在现在的养殖业中,传染性是导致养殖业衰败的主要原因。由于畜禽传染病是由某种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造成,进入动物机体,从而导致某种疾病,这种疾病传播速度非常快,有时候通过空气就可以进行传播,传染性非常快,因此,通常一个养殖场,出现一只动物有传染病,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就容易扩散和蔓延,传染到其他动物,甚至整个养殖场都会出现疾病。

1.2 寄生虫病的影响

除了传染病外,畜牧养殖业中动物还存在另外一种严重的疾病是寄生虫病。近几年来,由于环境和动物食物的影响,动物出现越来越多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像节肢动物、蠕虫、原虫等,这些寄生虫经常是将畜禽作为依附对象,寄生在它们的体内,大量吸收动物体内的营养,严重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发育。

1.3 口蹄疫的影响

在畜牧养殖业中,口蹄疫也是影响着动物健康成长的严重疾病,主要表现有口腔黏膜、蹄部和皮肤的水疱等,这些病不会直接导致畜禽的死亡,但是有较长的发病期,这样会容易使得动物出现烦躁不安,体质下降,最后会降低畜禽的健康指数。

2 导致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原因

2.1 动物食物的原因

很多养殖农户,对动物食物没有做好掌控,喂养畜禽的时候,一些食物出现有寄生虫或其他病菌,这样会在动物体内埋下了疾病的种子。个别养殖户,为了减少畜禽食物的成本,不惜购买一些来源不清,质量不合格的饲料,这样也会大大增加动物感染病菌的概率。

2.2 养殖环境的原因

随着现在细菌和病毒的增加,各大畜牧养殖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动物感染疾病。导致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养殖环境的问题,很多养殖农户对养殖场垃圾没有及时清扫,卫生不注意,缺少对养殖环境的消毒,不注意给圈舍消毒。尤其是在春天等潮湿季节,会增加病菌的滋生和蔓延,进而导致动物出现高频率生病的现象。

2.3 预防措施的原因

一些畜牧养殖农户,缺乏科学的预防措施。对于畜牧养殖中的动物,没有定期打预防针,这样一旦出现流行病毒,动物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尤其是像猪瘟疫、伪狂犬病特别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给动物打预防针,一旦出现疫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4 对疾病治疗的技术

养殖用户,很多时候鉴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或者治疗技术落后及缺少有效的药物,导致动物感染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尤其是一些新出的病毒,比如新型禽流感,之前缺乏相关的治疗经验,没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现有药物效果不大,这些都会导致疾病的加重,最后引起动物的死亡。

3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预防

3.1 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管

为了预防疾病的蔓延,减少动物感染疾病的概率,就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管。首先要做好养殖场所卫生的清洁,每天要将场所里面的垃圾、废弃物等进行清理和打扫,对于比较潮湿的地方要及时处理,以防滋生病菌。然后,注意圈舍的通风性和采光,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和清洁。还要做好对养殖场所的消毒,尤其是出现畜禽死亡,要及时将尸体清理,并且要对养殖场所进行全面的消毒,以防留下病菌。

3.2 加强动物饲料的配置和管理

为了保证畜禽的健康成长,就要加强对动物饲料的配置和管理,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养殖用户,要购买质量合格的饲料和动物食物,检测饲料的质量。配置动物的食物的时候,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科学的配置,符合科学的搭配,喂食要有合理的时间。在喂食过程中,假如动物出现呕吐或者异常现象,应该及时停止喂食,并且寻求专家咨询。

3.3 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

养殖用户要时刻留意新闻,关注是否有最新的病毒或者疾病出现,了解本地区是否有疫病流行,及时采取相关的预防施,及时给动物接种免疫,打预防针。尤其是像瘟疫等传染快的疾病,更应该以防为主。定期给动物喂食杀寄生虫的药,以防寄生虫在动物体内长期寄生,吸收大量的营养。加强对动物的健康检查,注意每只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运动、呼吸等情况,发现有疾病要及时治疗。

3.4 出现疾病的控制措施

随着养殖业的扩大以及动物的数量增加,出现各种疾病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去应对这些畜禽的疾病。假如是遇到动物出现寄生虫,就要及时给动物喂药,检查动物的粪便是否有寄生虫,用药要坚持一段时间,要彻底将动物体内的寄生虫清除。对于一些传染性疾病,就要采取隔离清除措施,比如出现一只动物感染传染性疾病,就要将它清出来,以免传染给别的动物。对于受到感染的动物,要采取治疗措施,确实不能治疗就可以采取杀除,并将尸体清除干净,对于动物所经过的所有地方都要全面的消毒,防止病菌的蔓延。一些大面积的瘟疫化动物,要积极配合动物疫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指示,对瘟疫性畜进行火化填埋等处理。

结束语

畜牧养殖中,对于动物疾病的治疗,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考虑养殖环境、养殖卫生及条件等因素,对于一些新型的动物疾病,要引进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物。对于严重的疫情,要采取隔离和火化等措施,争取从根本上解决动物疾病的问题。做好动物治病的防控,养殖用户或者管理员要加强学习,了解和熟悉各种疾病的初期特点,争取在早期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

参考文献

[1]时利亭.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控防措施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03)

[2]刘安全.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

篇10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防治》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9-02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是水产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主要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诊断技术、防治方法,它是在养殖生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又服务于水产养殖的一门课程。该文主要从技术技能人才出发培养目标出发,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3]。

1 细化教学内容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程发展历史短、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与生产联系多,课程教学内容与所有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又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最新教学内容和运用最新教学手段[1-3]。

随着水产养殖业和水产病害防治研究的飞速发展,原来许多基本教学内容已有较大发展与更新。为了使课程教学与养殖生产发展相贴近,及时反映最新成果,在教材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情况下,采取编写补充教材或讲义来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重点加强了教材中相对薄弱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不同病害的病因、病理、诊断方法、防治方法等方面侧重介绍;另一方面,以一些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作为各类病原的代表性疾病加以介绍,要求学生把握病原的主干线索,分别从宏观层面讲授各类主要病原、流行情况,从微观层面讲授各类主要病原的特点与防治方法[4]。

2 深化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为了不断地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常采用情景式教学,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具体案例把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水产动物发病有哪些特殊性?养殖鱼类有哪些常见疾病?鱼类缺氧浮头有哪些症状?哪些环境因素与水产动物发病密切相关?几种常见的给药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如果一个鱼塘鲤鱼发病了,你应该如何去开展工作?针对对虾WSSV,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如何区分对虾几种红体病?如何理解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防重于治”?针对水产动物出口检疫中药物残留和超标,你有何良策?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明显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意识,有效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第一,改变知识呈现方式。教师将新知识、新图片和有关音像资料添加到教学课件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深奥、难以用语言表达或理解的文字信息,转变成学生通俗易懂的图象或动画;第二,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在授课前列出该课程的参考书目和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第三,提倡赏识教育。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对敢于提问、勤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3)开展交互式教学。制定教案时,紧扣教学目标,深化知识的内涵,注重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案例,采用专题讨论方式,如,集体汇报、代表发言、你提我答等,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措施或方案,活学活用,在学生充分准备后,每个专题随机确定几个同学交流或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疑问,共同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并深化。

3 优化教学手段

(1)讲授、思考与练习相结合。制作了大量思考与分析练习题,利用课堂部分时间进行练习、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2)实训指导和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室和实训室内摆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大量水产动物疾病图谱,授课教师一边讲解,学生对照图谱进行对照学习,学生很容易接受,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3)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生产实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安排学生直接到养殖企业和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应用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如渔药使用技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兴趣。

(4)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经过国骨干专业建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非常完善,生动形象直观,非常实用,有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对重点知识的讲授很受学生欢迎。

4 强化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相结合。该课程在原有理论课和实训课外,还在每年的生产旺季集中安排了一周综合实训,并有计划地在暑期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锻炼[5]。

(2)产教结合建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建设了水产实训中心,其中200多亩养殖水面,开展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同时建有鱼类繁育中心。另外还建成20多处校外实习基地。紧密结合生产一线具体问题,让学生接触和掌握第一手的资料,通过生产教学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5 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老师一言一行不仅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5]。

(1)严格课程学习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做到言传身教,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程学习要求,同时始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在上课之初,开始严格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以及上课时间不玩手机、不睡觉等。

(2)做到师生关系和谐。首先,老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营造“师生平等、相互信任”的氛围,要求学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其次,师生情谊融洽,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老师教的观点以及向教师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使学生产生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动。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登来.水产动物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黄琪炎.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