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4 16:3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劳动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劳动实践报告

篇1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篇2

一、认真学习,不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理解

我院主要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了报告座谈、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并且通过组织学习,我院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通过这次大范围、大规模的组织学习,我院青年学生自觉掀起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学习风气的浪潮。

二、加强宣传,营造了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

我院团委把宣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宣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宣传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形成了良好导向,营造出浓厚氛围。其间,充分发挥了我院的宣传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团员骨干等认真进行安排部署,加强了整体策划,做好了重点宣传,在我院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我院团委书记孙保营针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爱国意识不强,民族荣辱漠不关心这一消极现象与主要干部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达成若干共识,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宣传动员工作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各基层团委定期举行了小组讨论学习,针对青年特点,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宣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了“八荣八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院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效果。具体工作如下:

1.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骨干理论培训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了课堂,针对我院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了教学内容,在形势政策教育中重点突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我院团委还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了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我院紧紧围绕“八荣八耻”广泛开展了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真正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我院青年志愿者自发组织了对孤儿院,养老院探访,开展了社会人口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我院学生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熏陶,认识得到了升华,觉悟得到了提高,并且形成了可贵的团队精神,广大同学通过各种实践形成了神圣的使命感,激发了努力学习,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的热情。

篇3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周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为医院、制药厂等培养一线劳动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质量。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德育仅仅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和报告讲座很难奏效。对此,我们不能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更不能仅依靠德育课堂这一手段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职业学校的教育者应当敢于创新,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采取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免除困难学生学费并支付生活费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只有家庭十分困难或成绩太差的学生才到职业学校就读。只有技能没有素质的劳动者是没有用的劳动者或者说是社会的破坏者,因此,在职业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礼仪、学会礼貌、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爱国、学会守法,同时培养其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优良的职业素养。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逆反期,无法听得进去家长和教师的说教,仅仅通过几次报告和单纯的课堂理论教育收效甚微。学校除了必要的课堂理论教学外,还以学校活动、案例教育和“德育周”等体验式教育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深受学生喜爱,德育效果显著。

二、社会现状

目前很多家长把中专当成“托儿所”。毋庸置疑,中专招收的是一些上高中无望的学生,但并不是收容所。一些家长既不愿孩子过早地外出打工,又不想让其无所事事,所以中专便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去处。

三、讨论

1.学生对学校开展德育周的认可度比较高

通过德育周让学生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使校园卫生的保持有了明显的好转,乱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通过文明示范岗,展示学生礼貌用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通过纠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逐步养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学生自觉性提高,迟到早退现象减少,学校公物损坏明显减少。参与德育周的学生统一佩戴红帽子,所以学生把他们称为“小红帽”。现在学校的小红帽已是德育周的化身,小红帽成为来访者的引领者;学校大型活动中小红帽成了校园执勤者和服务生;招生期间小红帽成了接线员;小红帽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2.学生对德育周从不理解到愿意参与

刚试行时,学生和教师对德育周表示不理解,参与德育周的学生在纠正其他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学生不理不睬,参与德育周的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特别是文明示范岗的学生,站在那里低着头,不愿意面对师生,学生认为参与德育周就是打扫和保持校园卫生。经过对德育周不断的宣传,学生不但完全理解了德育周的重要性,而且愿意参与,他们为全校师生服务,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为他人服务的喜悦。

3.德育周是卫生职业学校德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德育课堂教学,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收效并不理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会了解德育的理论体系,懂得应该爱党、爱国,懂得遵守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有限,仅仅通过理论讲堂难以收到实效。学校的德育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校秩序维护、文明礼仪实践、公务活动参与,更加了解学校,与教师拉近距离,体会劳动的辛劳,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保持校园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德育周的小红帽通过纠正违纪学生的不良行为,明白了如何做一名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让违纪学生懂得要遵守校规校纪。通过对教师和来宾的问候,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感恩;通过大型活动的参与和服务,让学生明白要为他人服务和帮助他人。学生通过不同的岗位,体会身份的转变,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实施德育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意志,这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人的道德面貌是由其观点、信念、世界观来决定的。仅有观点、信念,没有实际行动,将成为空论和幻想;仅有行为习惯而不注意观点、信念,将成为机械的、自发的行动。只有认识、情感、意志同时起作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实践在思想中得到固化,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丰富工作内涵是学校德育周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准备利用参与德育周的学生全面展示德育周的内涵,对各岗位制定具体的工作职责,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示范中职生的行为规范,把常用的礼仪、礼貌、礼节及学校的不文明行为逐一介绍和展示,并制作成光碟作为德育周第一课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宇晖;;从学校专业设置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0期

篇4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篇5

本学期将继续贯彻执行市、区两级德育工作精神,以我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为统领,细化学校德育工作,结合校本德育课题《基于德育效能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努力促进我校少先队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主要工作及要求:

1、结合德育课题《基于德育效能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大力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努力形成我校德育特色课程。

(1)指导各班级积极开展雏鹰争章,结合每月研究专题,做好校本认知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2)依据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开展特色班队活动,继续做好感恩教育相关的体验课程。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

(1)按照主题,每月定期检查黑板报,时间定为每月10号。

(2)积极开通学校广播站,活动时间定为每周五班队会前15分钟,班主任指导班级通讯员围绕感恩、文明、班级实事新闻等话题积极投稿,大队部将根据稿件录用的数量,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予以嘉奖。

(3)组建一支能力强的少先队小干部队伍,使常规活动规范、有效。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每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并在教育博客中互动交流,帮助班主任提高业务素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导处共同办好校园文化活动。

5、做好社区共建工作。与共建单位继续合作,通过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效合一的育人目的。

6、在全体学生中积极开展争当“四好少年”活动。

7、巩固市绿色学校、文明单位及安全示范学校创建成果。

三、各月份工作要点:

三月份(常规教育月):

1、进行开学教育(开学典礼)

2、大力开展“做文明学生”之一(找找身边的陋习)主题班队会,

3、“雷锋在我心中”感恩社会主题教育活动

4、“3月12日植树节”进行感恩大自然实践活动;

5、温馨教室扮靓活动;

6、3月28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举行安全教育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为我校学生进行普法安全专题讲座);

班主任论坛主题:讨论学生常规教育的有效措施。

四月份(“爱家乡”教育月):

1、各中队举行系列主题队会:“做文明学生”之二

夸夸身边的文明小卫士;

2、进行感恩大自然——“爱家乡”春游实践活动;

3、进行“理想教育”主题活动(班队会)

4、聘请环保局专家作保护环境专题报告。

5、“节约资源”环保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会)

班主任论坛:结合时代特征,积极教育学生争当“四好学生”。

五月份(安全教育月):

1、开展热爱劳动的教育,主题班队会;

2、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

3、“5.12”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4、“母亲节”开展感恩母爱活动;

5、结合“无烟日”开展有效活动;

6、“今年我十岁”主题教育活动。

班主任论坛:结合环境区卫生治理,培养学生劳动、环保意识

六月份(环保教育月):

1、举行“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六五’环境日教育活动;

3、毕业班举行“告别母校”中队活动;

4、进行法律、交通、防火知识的主题班队会;

5、少先队工作总结;

6、制订暑假少先队教育活动方案。

班主任论坛:德育校本课程研究阶段性小结。 『 1

七月份(暑期实践教育月):

1、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篇6

——群贤小学第一届感恩月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学生以外来民工子女为主,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容易导致他们散漫的生活习惯以及冷漠的心态,这对他们的成长和人格形成极为不利。加之家长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家庭经济状况也相对落后,也容易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巨大落差。针对这一现象,学校认为通过感恩教育来锻塑学生的人格,引导他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道德规范,让他们因感恩而自尊、自强,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奠定思想道德基础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为了强化感恩教育,经学校研究决定,将每年的五月定为感恩月。

二、活动设想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倡导感恩行为,对活动中涌现的感恩事迹予以总结宣传,对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第一届感恩月“感动校园十佳学生”称号,在总结大会上予以表彰。

三、活动时间

5月4日——6月1日

四、活动安排

说明:感恩月活动分年段开展,并与感恩教育市级课题及家长开放日活动相结合,最后的总结表彰大会与六一节庆祝活动相结合。

时 间内

容地 点参与者

启动5月4日国旗下讲话:感恩月活动启动(德育处)操场全校师生

第一周4月27日-5月8日“我爱我师”征文活动(教科室)学校全校学生

5月5日-7日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图片展暨征文活动(博物馆、德育处)学校大厅全校师生

5月6日“如何开展小队活动”讲座(章浩川)学校四楼小报告厅全体班主任

5月6日-7日感恩格言、感恩行动小贴士征集大赛暨票选感恩月吉祥物活动(大队部)学校全校学生

第二周5月13日-14日感恩劳动者实践活动(德育处)红黄蓝集团、学校三四年级师生、家长

4月27日-5月15日“感动校园十佳学生”推荐(德育处)

各班

第三周5月20日“祖国发展我成长”调查活动总结会(张利君)四楼大报告厅五年级师生、家长

5月21日感恩父母班队会(桑桌群、蒋莉莉)各多媒体教室及一年级教室一二年级师生、家长

第四周6月1日感恩母校活动(六年级汇报演出)暨感恩月总结表彰大会(德育处、陈海港)体育馆全校师生;六年级学生家长

另定5月“感恩祖国——建党建队六十周年庆”明信片设计大赛(美术组)

—————美术兴趣小组

五、相关工作

项 目要 求负责人完成时间

悬挂横幅1、“踏上感恩的征程”——群贤小学第一届感恩月活动

2、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总务处5月8日

布置感恩墙在大厅西侧黑板布置本学期前半学期各班“群贤之星”简介,需有文字及照片吴锡耿5月8日

制作感恩主题展板将我校此次感恩月活动简介及开展过的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制作成几块展板(已有8块),平时展示于大厅,活动时放置到活动处门口。邱迪梅5月8日

制作感恩月吉祥物将票选后定下的吉祥物制作成泡沫模型,立于大厅内感恩墙侧。金瑜5月8日

制作感恩月特别章正面为“踏上感恩的征程”及吉祥物图案,背面为感恩格言或感恩行为规范提示语,普通章用于平时的活动中颁发,勋章用于表彰大会上颁发。邱迪梅普通章:5月8日

勋章:5月25日

培训礼仪队要选购几套服装、进行颁奖队列训练、礼仪引导训练。盛红芳5月26日

六、具体方案

(一)感恩格言、感恩行为规范提示语征集大赛

暨感恩月吉祥物票选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为营造感恩月活动气氛,树立我校鲜明的感恩活动标志,同时为感恩月活动中颁发的特别章提供素材,以及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感恩行为,学校大队部决定以少先队员喜爱的活泼、有趣的比赛形式,拉开感恩月感恩教育的大幕。

2、参加对象

全体少先队员

3、活动时间

5月6日——5月7日

4、活动要求

(1)布置:大队部在感恩墙上公布7种感恩月候选吉祥物(绵羊、公鸡、黄牛、狗、蜜蜂、乌鸦、蚂蚁)。大队部在感恩墙下方安置一个投票箱。

(2)投票:每位队员将领到一张投票纸,上有“我推荐的吉祥物”“我推荐的感恩格言”“我创作的感恩行动小贴士”三栏,同时注明班级、姓名;填写完毕后将票投入投票箱;每位队员限投一票,必须用学校统一印发的投票纸。

说明:感恩格言即与感恩有关的名人名言、俗语等;感恩行动小贴士即一些具体的行为提示语,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不攀折花木”“主动学做家务”“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3)计票:5月7日中午12:10,由大队委员统计投票情况,在电脑上录入选中的格言。

5、奖励规则

(1)学校将确定票数最多的吉祥物为本次感恩月活动的吉祥物,对投该吉祥物票的队员进行抽奖,奖励纪念品一份。

(2)队员自创的感恩行动小贴士入选后,该队员的名字将和提示语一起印上“感恩章”。

6、其他

(1)美术组负责筛选、制作七种候选吉祥物图片,注明候选语,有相关故事的可简短注明,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

(2)德育处负责准备纪念品及奖状、简讯,梁小娣拍照。

(3)总务处负责准备投票箱

(二)“感动校园十佳学生”评选方案

1、评选目的

为充分挖掘校园内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在学生中树立正面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经学校研究决定,评选感动校园十佳学生。

2、时间

(1)资料上交时间:5月15日

(2)评选表彰时间:6月1日

3、具体要求

(1)评选要求:在孝顺长辈、自强自立、抗震救灾、扶贫济困、遵守公德、热爱祖国、关心学校等任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寻找、推荐。

(2)各班推选出一名候选人,班主任在5月15日前将该候选人的情况写成文稿(要有具体的事迹,切忌泛泛而谈,可参考“感动中国”人物介绍),存入德育处共享。

(3)德育处将候选人资料进行公示展出,同时组织成立评选委员会,选出“感动校园十佳学生”,并拟好颁奖词。

(4)在感恩月总结表彰大会上予以表彰,授予勋章和证书。

(三)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图片展暨征文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为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对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引导学生学会同情、关爱,懂得珍惜拥有,进一步思索生命的意义,特联合绍兴市博物馆,在校内举办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图片展活动。

2、活动时间、地点

5月5日,学校方砖广场(或体育馆)

3、人员安排

(1)组织、布置场地:德育处

(2)参观、征文:各班

(3)拍照、简讯:梁小娣

4、活动要求

(1)展览时间为一天,从第二节课开始,分年级参观。具体安排如下:

参观时间参观人员参观时间参观人员

第二节课一年级第四节课四年级

第三节课二年级第五节课五年级

午间活动课三年级第六节课六年级

(2)各班参观时由该节课任课教师带队,维持好现场纪律,博物馆宣教处工作人员将为同学们进行讲解。

(3)参观完毕后,各班布置“汶川地震一周年“征文比赛,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各班精选一至三篇于5月7日放学前交德育处,字体统一为五号、宋体,写明班级、指导教师。

5、表彰方式

(1)在5月11日升旗仪式上为地震死难同胞默哀后,对征文获奖同学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宣读一等奖作品。

(2)所有获奖作品在宣传窗展出,并推荐其中部分作品到市级及以上报刊杂志投稿。

(四)“我爱我师”主题征文活动方案

(详见教科室相关方案)“我爱我师”学生征文于5月8日前交德育处

(五)一二年级“感恩父母”主题班队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自己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学会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学会用实际行动孝顺母亲。

2、活动时间

5月21日上午

3、参加人员

一二年级师生、家长

4、具体要求

(1)5月8日前,各班将班队活动方案交给德育处,方案要适宜家长观摩,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活泼的形式中,一年级为有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二年级为有家长参与的亲子阅读。

(2)年级组长要拟好具体方案,班主任要精心准备活动,班会、队会均可,二年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一年级尽量在本班教室内开展。教室布置要再次修整。

(3)年级组长拟写的具体方案中要安排好各项目负责人。如:拟写、印发家长邀请函的负责人;安排家长座位的负责人;拍照、报道的负责人等等。

(4)活动期间,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多留资料(照片、文字、DV等)。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写好总结感悟,字数随意,放到德育处共享。

(六)三四年级“感恩劳动者”主题活动方案

1、活动目的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六十年来,祖国正日益变得富强,各行各业飞速发展,这些变化离不开每一个劳动者的创造,学校拟通过“感恩劳动者”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学会尊重劳动者,培养爱劳动的意识。

2、参加人员

三四年级师生及家长

3、活动方式及时间

(1)5月13日,三四年级全体师生参观企业

(2)5月14日,劳动者讲坛

4、具体要求

(1)参观企业当天,要做好学生的防暑工作,班主任带队(课程有冲突的,提前调好课),加强纪律、安全教育。

(2)5月8日前,各班选出一名家长参加“劳动者讲坛”, 为增强可听性,请讲述者以讲述个人经历的方式,激励教育学生,班主任事先帮助准备讲稿,讲稿时间为10至15分钟左右。家长不用脱稿,如果愿意,可以使用PPT。

(3)5月14日,在四楼大报告厅举行“劳动者讲坛”,上午为三年级,下午为四年级。学生在听完后提问、谈感受(请班主任针对本班家长的发言稿事先准备好一两个问题,安排给学生干部),班级赠送鲜花及自行制作的“感动我心的劳动者”卡片(各班事先安排好献花、献贺卡学生);会后倪妙香整理好相关资料,交到德育处。

(4)张园、徐凡负责“劳动者讲坛”现场的主持,陶勤、刘杰负责音响、摄像,陈霞、倪妙香负责拍照、报道,顾勇孟、姚锋分别负责活动前后四楼大报告厅的卫生、桌椅安排。

(5)5月12日前,冯丽娜拟写、印发家长邀请函(注意:三四年级的时间不同)。各班事先统计好来校的家长数,根据家长数带椅子到四楼。

(6)张园、倪妙香分别负责三四年级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活动结束后写好总结,字数随意,交给德育处。各班在活动结束后望能布置相应的周记作业,有好的文章交给德育处。

(七)五年级“祖国发展我成长”调查活动总结汇报会方案

(详见五年级另发的相关通知)

(八)“感恩母校”主题活动暨感恩月总结表彰大会方案

1、活动目的

(1)通过六年级学生的汇报演出,激发热爱母校、热爱师长的情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恩母校。

(2)总结感恩月活动,深化感恩教育。

(3)表彰 “感动校园十佳学生”,树立榜样。

2、活动时间

6月1日

3、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六年级家长

4、准备工作

(1)5月15日前,各班申报候选人,德育处公示候选人事迹

(2)邀请嘉宾

(3)邀请六年级家长:陈海港

(4)准备感恩展板、感恩勋章、主持、报道:德育处

(5)体育馆卫生工作、桌椅摆放,购买获奖证书、悬挂横幅“感恩母校主题活动暨感动校园十佳学生颁奖典礼”“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让童心爱心荡漾在六一”:总务处

(6)评选“感动校园十佳学生”、书写颁奖词:评选委员会

(7)六年级节目统筹:陈海港

(8)礼仪队:盛红芳

(9)舞台布置:金瑜、吴锡耿

(10)多媒体:陶勤

(11)摄像、拍照:刘杰、梁晓娣

(12)5月27日左右进行彩排

5、活动过程

(1)开幕演出

(2)开幕词(包括简单总结感恩月活动)

(3)颁奖与六年级汇报演出穿行

(4)宣布活动结束

篇7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江苏 扬州225002)

摘要: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关键词 :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品牌升级;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男,硕士,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从多维度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破解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概念和体系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

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不少中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部分中职生甚至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公民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没有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深度发掘中职生的潜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企业等诸多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潜能德育的概念

中职生的潜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中职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人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在某种环境下,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潜能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即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文化、劳动、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项目、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品德水平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

(三)潜能德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

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围绕德育潜能,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

二、潜能德育的校本实践

(一)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我校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效的德育体系,开发特色校园文化潜能,为学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文化

历经百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我校校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校训和青年军校“责任、荣誉、信念”校训(我校为全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博学、善导、立德、树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修身、强技”的学风。校徽、校报、校广播站等精神文化载体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学校制定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其中的《弟子规》、《军规》等文化精髓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环境文化

我校将环境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绿地、每一幢楼房、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积极营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文化、个性彰显的班级文化、激情灵动的社团文化、振奋人心的军旅文化、坚决服从的执行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元素。为了彰显执行文化,学校重新设计了具有军校元素的校徽,将前后教学楼、实训楼及行政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慎行楼”。在教学楼门厅张贴“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巨幅宣传牌。在校园道路两侧,西点军校名人名言的宣传牌对过往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制度文化

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与育人理念,创新“4A”、“5S”、“6W”的管理模式,我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出台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青年军校一日常规条列》、《青年军校学生仪容仪表条列》、《青年军校“一人一责”条例》、《青年军校跑操条例》、《“西点军校”模式育人手册》和《学生N个不能》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行为、抑恶扬善。

4.舆论文化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学校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页、校报、校园贴吧、校园QQ群、班级QQ群、校园宣传橱窗、班级主题黑板报等,包括《校园新闻》、《技能之星》、《团徽闪闪》、《校友讲坛》、《法制之窗》、《每周一歌》、《梦想舞台》、《文明风采》等栏目,强烈地释放文化德育正能量,成为我校“潜能德育”文化导向的助推器。

(二)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我校以企业规范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德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极少数拒不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遵章守纪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我校深层次地剖析了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并落实到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例如,我校对“阳光跑操”的要求是,整队从教室门口跑步进场并跑步原路退场,遇阻碍时应原地跑步不能停步(培养行为控制能力);队列要求纵横对齐,横队间保持半臂距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纠错觉悟);跑操要求步伐整齐(听口令,培养守纪意识),班级口号响亮(培养团队荣誉感)。在实施行为铸德的过程中,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首先明确行为训练与品德养成的意义,明确具体项目与品德素养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形成合力,推进各项规范训练,做到明理力行、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凯洛夫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人的一生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难以形成完善的品德。我校深度发掘劳动德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图书助理、餐厅勤工俭学、社会志愿者、学生创业、实习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劳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打扫卫生的“一人一责”卫生劳动制度是我校德育的一项创举。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每天都要参与。我校把卫生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细化到每个学生和班主任。每天做到师生同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外,每学期举行一次擦地工具制作及擦地比赛,抹布的制作面积为25×36CM,布料为家中破旧衣服,要求亲手缝制(不可用机缝),做到了低碳、经济、节水。更重要的是,让我校学生逐渐摆脱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培养出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良好精神品质。

(四)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深度挖掘德育潜能,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活动制度化

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大力挖掘德育活动潜能,使激发活动潜能做到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定期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每班有德育课堂,每日有广播站、电视台时政播报、激情早读、阳光跑操和社团活动;每周有德育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梦想秀”大舞台,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友讲坛,每学期有一次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一次军训会操比赛和一次跑操比赛,每年还有一届秋季运动会、师生“双杯赛”、“梅苑”缤纷艺术节及魅力“女生节”,每年暑假举行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摆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2.活动特色化

(1)激发艺术潜能。“梅苑”缤纷艺术节在每年的12月举行,活动都是班级大比赛,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竞争性。每班参赛选手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宿舍美化比赛等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班级积分,积分排名作为学期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内容。艺术节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提升女生自信。每年3月8日为我校魅力“女生节”活动日,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节日活动包括很多小游戏和小竞赛。其中,快乐呼啦圈、两人三足、盲切土豆丝、钉纽扣我最行、鲜花送老师等是每年“女生节”常规的活动项目。此外,“女生节”还会增添一些新节目。

(3)增强成才信念。我校开辟校友讲坛,每月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给学弟们做报告。谈创业经历和感受,谈成功经验和体验,谈创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等。校友讲坛能激发学生斗志,增强学生信心,坚定“出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信念。

(4)品味中外经典。我校编写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课本吸纳了《弟子规》、《西点军规》等中的经典,每天早读课上学生激情诵读,这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构筑社团堡垒。我校重视发掘学生社团的德育潜能。目前,已经成立了文学社、跆拳道、柔道、太极、吉他、小记者协会等十多个社团。社团完全由学生干部组织并进行自我管理。社团每日定时对成员开放,许多社团活动在晚上对住校生开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在校团委及学生会的引导下,社团成了一个个德育战斗堡垒。

(6)放飞青想。校园“梦想秀”活动是为学生搭建的青春舞台,活动由校团委牵头,各系部轮流主办,每周三下午对全校学生开放。该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今,“校园梦想秀”已成为我校涵盖层面广、学生受益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坚持特色跑操。师生跑操是我校德育的又一项创举。根据《跑操条例》,每天下午体育大课间时,师生列队在运动场上进行“阳光跑操”。每天学生会对班级跑操从着装统一、入场速度、班级口号、跑操队形到出勤人数等方面打分并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于第二天广播操前宣布并列入学期先进集体考核。跑操分高一和高二、高三年级两场进行,以班级为一方阵,每班有班旗,每场有令旗,各班有口号(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教师方阵打令旗。另外,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全校班级跑操大比赛,校级及中层领导作评委,评比重点突出班级学生的“精、气、神”。跑操增强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提升了自信心、集体认同感及归宿感。

(8)打造成长动力。我校自2012年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暑期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学员为各系部推选的优秀学生干部。主题是“改善,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形式大胆创新,以游戏作为团队成长的载体,包括培养团队意识的“寻找家人”,培养意志力的“永不放弃”,培养集体意识的“消防员”等。

(9)注重技能培养。我校每年6月举行主题为“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的“双杯赛”大比武,其目的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高一学生通过参加“能手杯”检查自己一年所学的技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高二学生通过参加“成才杯”检验自己在校学到的技能和谋生本领。

(10)融合地方特色。扬州木偶戏是扬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扬州,激发热爱扬州、建设扬州的热情,我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扬州木偶剧团进校。木偶戏具有电视、电影不能替代的观赏新视觉,更具有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剧情《葫芦娃》、《琼花仙子》和《新白雪公主》等深受学生喜爱。

三、潜能德育的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学风和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德育”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优雅,用膳文明友好,跑操天天励志,卫生劳动有序,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教师新观念牢固树立

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如今,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健康、充实、快乐、和谐”,教师感受到工作“充实、成功、幸福、满意”,从而使育人有道,成才有方。

(三)省市各部门肯定认可

“潜能德育”破解了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的许多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校在2010年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潜能德育”形象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探索,我校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西点”品牌职校,到提升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实施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的“潜能德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德育特色品牌升级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潜能德育”是摆脱目前中职德育困境的有效德育新模式。“潜能德育”不仅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2]汪金友.劳动最光荣[N].解放军报,2005-05-01.

篇8

1.缺少契约意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违约现象。部分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仍然存在“骑驴找马”的现象,当找到觉得更适合自己工作的时候,就会放弃之前的选择。这种做法会对学生的信用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学校或一个学院的声誉。在违约的过程中,大学生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认为违约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与学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2.缺少主体意识,存在一定的“被就业”现象。一些高校,为了自己所谓的“就业率”,使学生的就业协议与毕业证相联系,使学生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证而无奈地“被就业”。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此外,一但“被就业”的单位若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3.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区分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致使其工作后无法维权。有的同学认为与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其实不然,就业协议体现的只是双方的就业意愿,在协议中只是规定了双方的违约责任,并没有涉及到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如,实习期间的工资、各项保险;正式工作中的劳动时问、休息时间以及相关的工伤赔偿等等。因此,当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便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4.口头劳动合同导致的法律问题。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既存在口头的劳动合同又存在书面的劳动合同,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口头的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发生纠纷,取证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环节,就会导致大学生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大学生创业导致的法律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创业之初为其提供小额的贷款。与此同时,国家还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存在“冒名顶替”创业的,也存在游走在法律边缘创业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法律问题的成因探析

1.高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学校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一些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制定详细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至少应在毕业阶段普及合同法、劳动法、丁伤保险条例、刑法、行政法以及一些诉讼法知识。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手段、方式较为单一。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相应的法律条文,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也很难将法律知识与条文运用自如。而现在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典型的问题是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应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在学校建立模拟法庭、到法院参加庭审的旁听或者可以与法院合作,把一些案件的审理搬到学校等。这种直观的教育,会大大增强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信仰的树立。

3.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法制本身就是极为复杂的,它体现在法的运行过程中。法的运行要有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以及守法者等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我国的法制体制还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之中。因此,法制教育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三、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

“335”即是指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三个过程结合三类内容,五大载体支撑立体教育形式。“335”模式是围绕着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体、理念、步骤、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展开的,是针对现有的就业法制教育的弊端构建的框架式结构。

1.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这三级主体是指从宏观到微观的高校就业法制服务体系。一级主体是指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全面协调与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切实保障毕业生的获取就业信息权、被推荐权、就业选择权、公平待遇权及违约求偿权等。二级主体是就业法律服务办公室。既要组织报告、讲座等形式的就业相关法律专题教育,也要提供个别法律咨询,帮助毕业生制订维权方案;既要按部就班地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就业法律常识宣传和社团实践活动,又要重点突出地集中指导毕业生的依法就业和平稳就业。三级主体是“专、兼、聘”结合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要有量有质。聘任教师要专家化,应当包括学科前沿的知名学者和教授,通晓劳动纠纷和人事争议法律实务的法官和专职律师,拥有丰富人事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高管和政府官员等。如果说,三级主体是就业法制教育的中枢,那么,三个理念是其“灵魂”。具体指:一是提前介入、重在预防、贯穿全程的原则。就业指导,不能够在学生即将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而是应该循序渐进,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为他们今后找T作奠定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要用正反两面的经典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对镜、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二是法律素养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素养是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素养一般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i个方面。法律素养的的高低,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其行为为体现的一种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信仰,在H常生活和丁作中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以法律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三是法制教育与基础文明活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具有极强的内隐性。因此,认清一个人的法律素质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在其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法制教育不是独立的、孤立的环节,应与基础文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水融、共同推进。

篇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2]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育,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三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而言,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浸润性和指引性,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都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所以“三生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喊口号”,而是通过教学组织,将其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乃至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因“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而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生存和生活的真实本领,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直面人生挫折的能力和意识,即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进行“三生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融“三生教育”于课程实践教学之中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无论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3]长期以来在高校中盛行的学科体系下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呆在远离真实生活,远离生产活动,不能自行作出决定和担负职责的候车室里消磨时间。”[4]不仅不能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岗位知识和动手能力,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里。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主要途径,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反思中逐步提升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完成工作程序和岗位工作,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在工作岗位上少出现问题或不出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真正达到在学校“学”的目标。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领域、就业竞争、岗位要求,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加大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帮助极大。如:教师教育类专业要着眼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打破过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的做法,开齐实践课程,开足实践课时,确保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既开好课程教学法、三笔字与简笔画、普通话等课程,又开好教材分析与教学技能训练、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训练、班级管理、班级活动设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训练等课程。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抓好教材分析、备课和学生实习前的试讲等环节,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分组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教学内容、备课和在微格教室反复试讲、讲评。坚持全程见习、实习。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成为未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习需求,入学时安排感受性见习,让学生感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真实的教学环境氛围,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学习进程中结合课程和学习项目安排学习性见习和校内实习,毕业前集中安排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时间到中小学幼儿园实习。通过全程见习和实习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未来的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推行“双导师”制,由学校和实践基地各派一位教师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校内教师重点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实践基地教师重点负责指导教材分析、备课、教学技能训练等环节,力求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导师全程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调查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对应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方案,编写实验实训大纲,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双证制”、“多证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从而了解行业标准、提高动手能力。积极推行助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关系,为学生助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搭建平台,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助岗和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行业企业用人要求,感受行业企业文化和劳动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社会进步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了解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提高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课程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正是“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二充分利用集中实践,加强学生的“三生教育”

人是社会中的人,让学生接触社会也是为以后的生活做演练。集中实践环节不仅是各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必需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学习,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普遍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军训、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利用好这些集中实践环节,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都将起到事伴功倍的作用。如:利用军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挑战生命极限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能力。社会调查可结合80后、90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特点、心理特点、社会阅历和时代风尚进行设计。通过这项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突出变化,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认识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学习的艰辛、失学的状况和山区孩子对学习知识的渴求;认识社会大环境中所存在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等等。通过这项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生存价值,形成珍惜、热爱学习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和勇于为社会承担责任意识,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利用校内外劳动,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掌握某种正确的生存技能,完成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情操和卫生习惯。通过专业见习和实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专业的实际用途、专业的意义、专业的工作要求,专业实际面对和可能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强群众观念、组织观念和劳动观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生存竞争和提高生存本领奠定基础。

集中实践环节中蕴含着许多“三生教育”可挖掘、可利用的素材和因素,关键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设计好具体的教育目标,以“三生教育”统领实践活动,把活动本身与“三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将“三生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和创业教育之中

所谓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个体制定并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5]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三生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科领域也很多,并且“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活,提高生存技能和本领。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自已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行“双证制”。要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职业岗位人员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职业鉴定机构(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引入教学计划,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单项技能竞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分清自已的优劣,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和职业岗位认知见习等,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如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校报、杂志、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创业街、创业基地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已的创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模拟创业或实际创业,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业才能,以此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

四将“三生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

高校承担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能够为学生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6]。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陶冶的重要途径,凭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不仅意义重大且收效甚丰。

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很多。如生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有:志愿者学雷锋、捡拾垃圾、清洁环境、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文化“三下乡”和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基地调研、科技扶贫、勤工俭学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认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生活。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有: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送温暖和献爱心、参观戒毒所、与戒毒人员面对面、参与“珍爱生命远离”系列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自然灾害募捐和给生活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通过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存教育系列活动有: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才艺大赛、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园服装比赛、课件制作大赛、软件设计比赛、口语交际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策动力之一”[4]。青年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勇于探索和竞争,学校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技艺和才能,为就业竞争和生存挑战奠定基础。

总之,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的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学生乐于参与。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各种技能,达到立足于实践,从身边取材,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目标。

五全方位确保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为确保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在“三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注重过程,力求每一项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立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学生成长及发展的要求。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和实践锻炼,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真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锻造生存和生活的真实本领。

第二,必须将集中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前,需安排专题讲座,提出具体要求,审核调查提纲;学生假期返校后,要收集调查报告,并做出评比,对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学校应把见习、实习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实现全程见习实习。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全方位评定学生成绩。在考核内容上,强调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机试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提交最终结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提交项目报告、实验报告、网页或网站设计成果等,结合过程考核评定出期末考核成绩。

第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仅要建立校外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还要根据教学进度,随时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定期与实践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了解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衔接和适应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第五,实践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要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计划、年年有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三生教育”为抓手,要以体现“三生教育”的内涵,丰富“三生教育”内容,活跃“三生教育”形式为指导思想,做到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又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真真实实的得到锻炼、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10

较差的行为习惯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着学校的发展。

1.从学生实际来看:

一是生源年龄参差不齐,原籍所在地的基础教育条件差,学前教育不到位。二是学生方言较重,师生交流困难,给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了难度。三是移民学生流动性大,异动频繁,学额巩固难。

2.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看:

一是移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认识观念、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有差异。二是受到相对独立的居住环境和相对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卫生习惯都比较差。三是移民群众大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家中子女又比较多,支持教育动力不足,投入教育的热情较低。

二、加强移民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做法

对一所移民学校来说,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大力加强养成教育,找准制约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引导学校上下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学校确定“诗书载道,翰墨育人”的办学理念,把“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办学宗旨作为养成教育的具体载体贯穿到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找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突破口,齐心协力抓养成教育。一是师思想,打破教师认识局限,克服教师中存在的“条件决定论”和“生源决定论”等消极思想。二是在学生中明确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参与养成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切实转变家长认识,采取各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2.把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部分,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规范课堂语言,从坐姿、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等都要求用礼貌用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全体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课堂、课间的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言行督促指导和常规管理。

3.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突出行为养成教育。

班主任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制订班规班约,努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利用晨、午、晚检、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点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养成教育氛围。

环境影响习惯,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文化熏陶。一是加强班级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办好班级文化阵地;统筹安排,每半月重点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二是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和长廊,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三是办好校报校刊,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5.在学校生活中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一是强化就餐管理。通过学校领导和生活指导教师陪餐、值周教师和少先队检查监督,强化学生排队就餐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保持就餐环境,餐后主动擦餐桌、送餐盘,养成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二是加强宿舍管理。宿舍是学生密集、活动集中的场所,寄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自律能力较差,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后整理好内务,坚持必须经宿舍管理员检查验收签字的制度,通过文明寝室的评比树立典型,强化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6.创设学生课余活动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效果。

学校建立了书法室、科技活动室,开展了一系列养成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月一个主题,深化和落实养成训练。

7.结合法治教育,深化养成教育成果。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派出所长)来校作报告,结合具体案例,谈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从反面事例中认识养成习惯不好的危害性,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8.评优树模,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