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24 09: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证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6-0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基于独立学院的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实际的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定位应做到,在基础理论、学术最求上可以降低标准,但在实践能力基本技能上应加强,更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使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具有竞争力。数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学与各种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人才市场上各个行业都需要许多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好的数学人才。因此,多元化的培养规格正在成为各校的共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证券业和保险业迅速发展,金融业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我国进入WTO后,金融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风险正成为我们面临的大问题,对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金融证券专业在金融市场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独立学院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兼顾教学、科研人才的造就为定位,同时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多种类型培育人才的原则,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同时,掌握金融证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实务。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力求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规格
1.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2.畅达的英语交流能力;3.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得体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5.持续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6.良好的身心素质、社会交际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专业素质与能力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数学基本理论,熟练地掌握数学专业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证券投资理论与技术分析技巧、外汇交易与避险的理论与技巧、期货交易与分析技巧、税收筹划理论与应用技巧,具有金融证券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地应用理财学原理解决企业、金融机构理财需求的相关技能;具有准确的双语(汉语、英语)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双语(日常)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具有用汉语初步撰写证券或理财方面论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独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的商学,金融学等专业不同,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扎实基础,注重应用,提高能力,在突出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如我系开设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素质: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感性和发散性等。进而,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税收筹划、金融期货与期权、公司理财学、财务管理等,使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理财技巧为客户量身定做相关理财和避险方案,并具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数学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内容应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另外,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启发性与综合性,立足实践,面向应用,将数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到符合社会需要的适应新发展的数学应用知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应从传统封闭传授性的教学向现代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观转变,打破“满堂灌”的封闭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抽象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发展学生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能够在开放的、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而且能够自觉纳入到发现的乐趣中,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科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向学生渗透创新意识,重视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形成创新能力。
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即聘请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各金融机构或企业的领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金融实训教学环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摩与学习,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职责及要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根据实际做好职业规划。
(三)加强数学建模。以金融数学模型为主,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充分理解金融证券方面的抽象概念背后的应用背景,意识到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步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使得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创造性、发散性得到锻炼。
21世纪,需要的是专业口径宽、研究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进入行业后能应付各种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应运而生的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市场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独立学院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这种多元需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自身结构特点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马爱军、黄义武、宋述刚,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5(3).
篇2
关键词: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表明,金融学专业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普通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分析,规划出金融学专业实?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愈发彰显其重要性,尤其是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偏向不断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对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快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步伐,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力度,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对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过硬的金融人才的需求。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仍不够完善,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型的概念。如马德滨(2007)指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具备空间性、目的性、整体性(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模块)、系列性和验证性等特点,通过理念与管理,内涵与质量等方面的优化来达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预期目标。郑春龙等(2007)提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分为五个子系统: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子系统。曾春香等(2007)表明人才实践培养新体系可划分为三个层次,通过训练中心、实验室、研究室等途径开展研究型、探索式教育。但以上研究大多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的普遍性而言,仅从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层面切入进行研究的个案较少,主要文献有:杨其滨等(2008)认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包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相应课时的调整,实践教学指导材料准备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开拓,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与考核体系的建立三个步骤。具体而言,可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模块来整合相关课程,融合实践内容,并通过各模块选定一门核心课程来进行实践教学的创新。王家华等(2007)提出将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基础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从传统的高校培养状况看,传统金融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理论教学”,实践在其教学活动中属于辅助、补充的位置,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就会暴露出学生理论基础不牢、理解程度不深、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等弊端,而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矛盾:1、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强烈需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2、学校对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设置与相关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矛盾;3、现存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不断发展进步中的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发展趋势来看,微观金融学包含了公司金融、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核心课程,在为广义金融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又与金融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微观金融学的发展对加强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在近年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更是强烈地意识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缺陷,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加强及院校、专业品牌课程的建立等等。因此,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参与操作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学生在创新、创造、创业方面的培养具有显著成效,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实现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良好衔接。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有机组合使得其互补、渗透,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奠定基础。
(一)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实际运用需求为基础
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银行、证券、保险等新业务层出不穷,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去适应变化,实践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踏上社会时,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以面向实际运用需求为基础。
2.与传统理论教学互补
如何摆正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位置是有效实施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问题。现代金融教学模式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可以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实践教学”刚好可以学以致用,为现代金融教学模式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撑。
3.课程内容设置多元化
除了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基础操练等现有的形式外,还可以多运用网上模拟系统,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分工仿真操作,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在动手摸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知识、技能、素质融为一体的应用性人才。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线,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优化
从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看,建议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五个系统”进行安排和运作,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实习(设计)子系统。在课堂教学子系统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模拟情景等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室仿真模拟训练子系统是通过建设和创造相应的教学平台,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实务的内容,进行软硬设施的配备,保持与真实实务操作的一致性;实习子系统通过到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培训,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有利于学生在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陷,进而有重点、有针对地来选择后续课程,并且利用毕业前的时间对知识结构 和技能操作进行调整和补充;社会实践子系统则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基层挂职锻炼、开展社会咨询服务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设计)子系统是全方位锻炼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对理论体系的完整度提出要求,还对写作、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着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完善
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要对不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部分进行修订,增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设计独立完整的金融实验课程方案,明确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学时数,科学地设置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其连续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例如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通过金融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仿真训练,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同时,为实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校内有与金融专业相关的学术社团,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有较多的对外交流机会,可以通过合作承办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吸收来自于社会的更直接的信息。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环境的创造
学校可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相关企业签署正式协议并挂牌,定期定量安排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学习或交流活动,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加大科技成果的应用,丰富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和一流院校间的合作交流;整合利用好校内现有的经管实验中心,开发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实践交流中得到提升与锻炼。
4.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提升
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为配合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体系。首先,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顺利开展,在学校内部进行实地考察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的有关于教学体系开展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向于规范化。其次,对教师按照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评,对学生按照专业要求特点进行考评,评价体系中可包含自评、互评、能力型测试、实践基地意见、实习单位反馈等综合指标,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反馈,着重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学校可成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考评小组,将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具体化,激励教师与时俱进,鼓励学生实践出真知。
5.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水平的提升
金融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对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有经验有成绩的教师带头,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学校还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进修,顺应金融时事的快速更新,调整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架构和内容,跟上现代金融迅速发展的脚步。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把握课堂内外进程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规划要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考评体系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有机结合。传统理论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课堂外进行,但有可能因为思想上的不重视或者条件的不成熟而被忽视或舍弃,因此,实践性教学应该穿插在专业课程中间,专门开辟实验课时间用于实践教学。此外,为了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指导团队,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作为总学分要求的一部分。
(二)针对专业研究方向,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根据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金融学通常被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点的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实践过程有效地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能力。
(三)推进重点课程试行,完善改革创新体系
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操作容易的课程进行试点推行,例如:选择银行实践模块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采用班级内分组示范教学,模拟柜台服务、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等;选择证券实践模块中的“证券投资学”,采用软件模拟股票交易、进行个股研究分析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试点推行后,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断摸索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培养更多的金融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2010年度嘉兴学院一般教改课题(85151037)
参考文献:
[1]杨其滨,焦方义.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 黑龙江教育,2006(10):49-50.
[2]彭大衡. 金融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时代经贸,2008(2):155-157
[3]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87-90
篇3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优化路径;非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4-02
一、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大一统”非金融专业,未能体现各专业的学科特点
1.教材选用的大一统。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学》这一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对于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没有区分,都用的都是大一统的教材。但是《金融学》这门课程对于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先行和后续课程的安排设置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在《金融学》后续的课程设置上还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诸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保险学等。这些课程的后续学习对于《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和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对非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的后续课程更多是其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方向课。
2.教学模式缺乏专业特点。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教学而言,一是对于讲授的内容仅仅是在有些章节的深度比较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要求略浅;二是讲授内容的量与讲授时间之间,只能是更加侧重于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式教学;三是非金融专业学生,其后续课程是各自本专业的主干课和方向课,同时由于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得《金融学》这门课程既不能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又不能对《金融学》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金融学》在课程结束后对于该门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出现断层,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二)纯粹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1.教学内容滞后。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环境日新月异、金融事件层出不穷、金融技术翻天覆地,而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那么在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以及客观现实金融事件和金融环境变化的重大视点问题阐释,那么这样会更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加深学生对教学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呆板。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开设的后续课程中有具体的金融实务操作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现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之下,纯粹就是理论知识的罗列、理解,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如何来进行操作,没有讲授和教学的安排。
二、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进的原则
(一)体现学科专业的差异性
尊重各个不同专业的差异性,按照学科门类或者是一级学科或者是二级学科在金融学教学大纲上应进行区别。这样金融学作为学科基础课,那么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够起到基础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对金融学实践的实际运用上有具有交大的可能性。
(二)注重实践性教学作为补充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尽管《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对于非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教学的深度较之于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略浅,不需要讲解太深的金融理论。而另一方面,非金融专业本科学生也会面临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那么他们也需要在具备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金融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在《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在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改进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社会资源共享,推动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人才的基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群体,在其学习期间就应该广泛了解和获取社会市场信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而言,也就需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实体案例,这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有些教师在社会团体中有一定的兼职,那么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信息;有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习相关行业企业;而后者对于现实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银行高管等社会精英担任名誉教授、兼职教师等,不定期以讲座、沙龙、论坛等方式作为日常《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补充,向学生讲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金融事件,推动金融学实践教学的进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理论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可以以最低成本享用大量的公共资源。其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资源平台,收集到第一手经济金融领域中发生的金融案例,建立金融案例数据库。让学生自愿组织学习小组,应用所学的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进行课堂讨论或案例分析,任课教师进行的点评,着力培养非金融专业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知识分析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能力。其二,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不定期的组织学生选听著名大学《金融学》的有关课程。接受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学生了解金融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阐释不难发现,现有金融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缺乏实践培训、没有各专业差异性的不足,改进金融学教学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加强双方的人才互动交流,开展实验室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等。
参考文献:
[1]林伟君.校内模拟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39-442,448.
[2]杨晓兰,王雁茜,金雪军.在金融教学中应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3):59-63.
[3]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126-129.
篇4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金融业不仅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出现: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面临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金融学专业毕业却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金融部门的需要。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体系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在金融学教学中,盲目采用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出其办学目标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人才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陷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教材的选择无统一规划而是由任课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这种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金融学专业的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果,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少而陈旧
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且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参考书籍少,一般一门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内容涉及面窄,学生掌握的知识浅浮。
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和实际调研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设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金融专业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往往无能顾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施差,不仅不能顺利地开展模拟教学,而且不能进行产学研结合。
同时,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难与校外的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一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另一部分来源于升本前的教师,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表现为:(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欠缺,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不完善;(2)金融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如不少教金融学的教师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导致教师本身对金融学研究不深;(3)教师任课随意性大,上课课程跨度宽,教师自己对所任课程钻研不够;(4)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基于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
(一)以行业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本着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教学,以满足行业需要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1.对于课程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基础适度,强化实践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深度、学时比例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能够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以缩小行业技能需要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使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的金融软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选修课既要体现专业的延伸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与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可开设金融公关、银行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强化专业方向,突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未来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合理调整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加强课堂外教学内容建设,例如对现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可邀请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可分为课程专项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实习等部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传统的“以教室为场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理论课较强的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证券投资学、金融期货实务、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专业软件工具开展金融统计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调研活动。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激励、支持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主持科研项目。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适用的金融业务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性与实用性,体现时效性与针对性,即要紧随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精心选用优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踪与评价机制,逐步完成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等资料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考评机制,规范教学行为,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1.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建立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申报重点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通过与地方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横向交流的途径,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地方金融机构或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
4.加大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整合教师力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实验室,及配置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同时,争取与地方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论
改善金融专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有助于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可有效促进金融学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建立一套能使教学目标与行业对金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瑛.从金融产业发展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09(05).
[2]刘明显.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市场论坛,2008(10).
[3]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04).
[4]王昊.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3).
[5]顾骅珊.经济学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09,21(4).
篇5
关键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金融学科;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股利政策决策)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自产生以来,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学 ”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且传统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缺乏前瞻性,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学时分配过少,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 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广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再分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77
金融数学专业是结合金融和数学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其广泛的应用性备受青睐。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金融方面若干问题的实用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有着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但由于本身起点低、底子薄的特性,在办学经验、实验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较重点院校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具有强针对性的再分流培养对其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本文主要探究再分流之后,不同方向学生的培养方式。所谓再分流,是指在按照大类数学招生和师范、统计、计算、金融专业分流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行的更加精准的定位分析。再分流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显著。
1 再分流培养之重点方向――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因为既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又具有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技术解决有关金融、投资等实际问题问题的能力,受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培养方式也因学校性质和学生主体的不同而多种多样。本人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发现以下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未来就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数学建模和数学据分析软件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MATLAB和SPSS软件的应用练习,这些软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量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金融相关实操的演练。主要包括银行基本业务实训,证券投资和经济问题的分析等方面,实操环节既需要校内的课堂练习,更需要校企合作交流,充分调动校外资源,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
(3)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训。金融相关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规划、人际沟通和外语能力等,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培训。
(4)导师负责制的落实。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相应数量的学生辅导,导师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更要从生活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给予帮助。
2 再分流培养之广度方向――其它就业
除了专业金融机构之外,一部分学生期望在毕业后进入行政事业机关,这类机构既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又要求较高的行政能力。就目前国家行政事业机关现有的招聘考试而言,对行政能力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行测》、《申论》和《公共基础》三门科目中,因此,对这类学生有必要加强这三门考试的指导工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时事政治,多参加校园活动,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老师、学院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向先进成功企业取经,推动学生创业走向成功。
3 再分流培养之深度方向――考研教育
除了就业的同学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仍希望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这类学生的培养应加强考研指导,主要方式是导师负责制和小组合作制。所谓导师制,即根据学生主观意愿结合导师研究方向,每位导师具体负责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复习,导师应该对学生考研学习方法、考研院校及专业选择、专业前沿理论和科研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给予的帮助。所谓小组合作制,即让报考院校层次相近的不同学生组合成小组,相互鼓励,共同探讨,这种方法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效果显著。
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联动:
(1)再分流教师梯队的建设。
根据再分流培养的重点、广度和深度三个方向以及教师自身学科优势,分设三个不同梯队,梯队内实行组长负责制。教师梯队的建设,是再分流培养良好效果实现的重要前提,甚至师资队伍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具有怎拥乃平,因此,教师团队的合理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中去锻炼、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三是聘请金融企业一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四是积极拓展应用性强的课题开发,通过与企业联合完成课题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行业背景的理解。
(2)再分流教学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验并重”、“数学与金融并重”两大原则。除了开设必需的数学和金融相关基础理论课程,还要增设建模实验以及统计软件实验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和建立金融数学模型,此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也不容忽视。职业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即时了解企业需求,人情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的差距,鞭策学生努力学习,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3)再分流教学方法的改革。
再分流培养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互动性更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在课堂中积极引入微课、MOOC等新型授课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总之,再分流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形式更加新颖,效果更加显著,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辉等.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5):114-120.
[2]黎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3):166-169.
篇7
【中图分类号】O13-4
金融数学是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学科,在国际金融界和应用数学界受到高度重视。自1973年出现Black-Scholes公式以来,金融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数学模型和数学工具,于是出现了数学、金融、计算机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本课程主要讲述金融数学主要模型和操作中使用的金融概念和模型。从金融方面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策略开始,逐步讨论其中的金融数学方法以及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数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使其了解资本市场运作规律,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数学课程。《金融数学》是我校数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
教学内容和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金融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经济背景,理解金融数学中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掌握主要的建模工具以及重要的数学模型的应用方法,较为熟练地运用一些主要的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利率度量的基本工具,可以计算年金的现值和累积值,熟悉收益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债务偿还的两种主要方法,理解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定价方法。本次课改的最大成效,是使学生们在分析金融实例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模型和分析比较,最终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课改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
1.了解和掌握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金融学的结合点
2.牡臀到高维、具体到抽象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3.抽象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的训练
4.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5. 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数学建模能力受到一定的训练
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完备的电子教案,教改成果涵盖数学专业本科生近200人(45人每届)。
以往金融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目前金融数学实践教学现状及传统的金融数学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教材为中心”三个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金融数学的实验课上学生按部就班,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单一许多院校用教师讲解或展示实验过程代替学生自主探究,这种“填鸭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国内重点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尽管一些改革已经比较成功,但目前许多高校的金融数学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项目的特色显著。本次教改项目加大了金融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数学专业学生缺乏对所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机会这一问题,通过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引入金融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专业知识在资本市场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在生活中的体现。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进行金融实例分析,能够激发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甚至选择金融数学作为研究方向。
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反馈和效果。
1. 教改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高效地完成课外任务。
2. 实践环节的引入和扩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理论的实用性,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程度提高后,学生们普遍在课堂内外对所学内容展开更多的讨论,有些学生甚至在启发下课下自学了更深层次的金融学内容,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
3. 加入实践环节的教改内容实施后,学生上课热情显著提高,人数明显增多。选修学生从数学专业本科生逐渐扩大到数学专业研究生和我校非数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
4. 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时间段自行计算所需的各种基础金融数据,例如股票中的方差与协方差相关系数,而不是直接采用财经网站上提供的数据。
5. 灵活运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分离原理理论。学生依据自己计算的股票组合中的切点组合值,经过一定时间验证自己的组合是否具有优越性。同时,还可根据新的时间节点调整切点组合值。实际上,这也是基金运作的操作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剔除切点组合含有负值的股票(限制做空),学生们由此发现了一种新的过滤初始选择证券组合中数据不好的股票的方法,切点组合实际上成了一种过滤手段,而这一点是教材教学中无法讲清楚的地方。
6. 依据CAPM模型,学生自行计算每支证券的 与 系数。根据 值得大小,同时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当的 值(风险系数)所对应的股票,在锁定该支股票的同时,密切注视与之对应的 值得正负符号,在 时,再根据市场状态果断下单操作,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自己的实际操作效果。 值得大小实际上也可由乖离率来解释,乖离率是技术分析中常用的指标。
希望本次教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金融数学课,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除了锻炼本专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外,更能够发挥数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网
[2]欧阳光中,李敬湖.《证券组合与投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3]Grossman,S.,Stiglitz,J,1980,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0(3),pp393-407.
[4]Abarbanell, J., Bushee, B., 1998. Abnormal stock returns to a fundamental analysis strategy. Accounting Review 73, 19C45
[5]腾讯证券网.《七大新兴产业机会个股细评》
[6]毛智才.《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应用型;翻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商科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金融学课程的教授中,偏重于理论的讲述和模型的解读,普遍存在金融知识学习与领域知识学习相互分离的现象,缺乏综合性、复合型卓越人才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方案。同时,也忽视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企业的需求。在金融创新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精品课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精髓所在。如何从教学方法、内容体系,考评体系等方面根据经济发展、金融理论研究的新变化进行不断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在金融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重视金融业务技能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配套改革。
为着力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问题,“金融学”课程项目组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金融学省级精品课、金融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教研课题”为依托,结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特点,在传统金融学精品课授课和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精品课建设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精品课建设的成果。
“学”指的是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首先,有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六位主讲教师中四位具有教授职称,两位具有博士学位,四位有出国经历,如此高职称和高学历结构是我院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不同层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利于学生吸收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其次,制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学生根据执行性较强的大纲,及建设完备的BB系统、ICAN系统、LMS系统进行课前准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利于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课上和课下的有效融合;同时小组学习模块,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分享;特别是其全方位的考核系统,把过程考核及期末考核进行加权,体现素质教育,同时学生和导师都可以实时的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矫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阶段的转变。把新的课程设计、新的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基于SCL教学模式的全新设计方案―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一,通过“新闻小讲师”项目,养成学生关注时政的习惯和对新闻的敏感度,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每节课抽出2-3分钟时间,安排学生选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点评,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课上讲新闻,课下说新闻,而且经常自主的三五一组的对新闻事件发表独到见解,该项目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神速提升。第二,基于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枯燥的误区,我们采用“翻转教学”及“对抗赛”教学形式,提高大家学生知识的热情。例如在讲述《金融学》货币的形态的内容时,安排学生课下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钱币博物馆,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货币的发展历程,课上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大家对典型货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宣讲,通过认知参观、资料查阅及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全面的认识货币演变的本质,进而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认知当今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的产生和发展。讲到《金融学》西方经济学派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把PPT等授课资料上传到Blackboard系统,课前要求学生在线学习,课中把学生分成四组“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数量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对学习资料展开讨论,各小组“华山论剑、坐而论道”,陈述各自学派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对不同学派的政策及应用进行时效分析,营造“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课后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效果。学生高兴的说:我们在金融课上也可以“玩转课堂”。第三,组建兴趣小组,进行分享交流。金融知识博大精深,同时知识繁杂,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对投资工具的偏好,我们组建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基金、黄金等项目小组,老师确定主题,每周召开小组例会,讨论关注金融工具的心得体会,以及投资金融产品模拟演练的盈亏情况。不仅巩固的课上所学知识,同时还挖掘出了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获益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整批学生;改变的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授课之中。
“产”指的是实践性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
突破课程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割裂的局面,建立探究性引导、课程融通、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的培养载体,探索并实践了促进学生“自主定位、主动学习”、面向“因材施学”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层次化、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载体,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递进提升。其特点包括:突出引导学习模式转变、突出强化思维训练、突出实验与实践为途径、突出课程与课外相互融合。通过参观调研,进行行业认知;通过校企合作,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目前我们已经与东方华尔、华西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课程开发、行业培训、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践项目、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更是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每年基于金融学课程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到西安的各个社区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广泛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高居民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全民的金融素养,教书育人,回馈社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通过参加全国专业大赛,进行知识运用,展示专业才华,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已经参加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与行业联手举办的金融营销大赛、股票交易大赛等多项赛事,同时作为承办方承接了金融行指委举办的金融行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银行及保险大赛,参加和举办各种专业赛事,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切磋,提高了金融服务意识,实现学校理论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赛事平台交流金融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为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类型 实践项目 成果
参观 调研
行业 认知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中的古钱币馆 参观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参观学习 参观心得体会
开展假期银行、保险产品的调研项目 调研分析报告
校企 合作
服务 社会 与浦发银行携手金融企业大讲堂项目 心得体会
聘请行业导师,协同授课 实践项目
采用小学期制,安排学生到建行、西部证券、中国人寿实习 实习报告
与民生银行携手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项目活动 项目总结报告
参加大赛
能力提升 金融知识大赛、金融小讲师 获校级奖励
参加“全国股票交易大赛” 获西北赛区亚军
参加“全国十佳理财师大赛” 得陕西省第六名
赢在新起点-全国银行综合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亚军
全国大学生银行综合业务技能大赛 获得全国赛团体第三名
金融协会专业性的社团活动、香港游学活动 丰富的第二课堂
“研”指的是科学研究成果体现应用型,实现教学科研融合。师生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专业性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经验,以科研课题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在把科研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加以验证,如此循环,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我们学院还成立了“博鑫苑”科研工作站,让学生成为科研助理,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同时,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类型 科研项目 成果
教学研讨会
展开校级交流 邀请行业专家讲座、博鑫苑研究型社团 知识深入扩展
金融学院组织2012年金融论坛、2011年教育研讨会 宣传自我,资源共享反思总结
参加全国的专业交流会及培训 自我提升不断进步
自编教材
总结教学经验 《金融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国际金融》天津大学出版社 教学外延
《金融概论》西北农林出版社 教学经验的总结
课题研究
实现教研相长 “以学生为中心”金融理财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方法的研究
宏观金融监管下西部地区金融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 金融风险研究
基于混业经营趋势陕西省商行金融创新风险研究 金融创新研究
陕西省构建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对策研究 普惠金融研究
陕西省县域农村金融生态机制优化研究 生态金融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应用本科教育研究
“产学研”为一体的《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实施以来,成果丰硕。
1.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效果明显
学生多次参加“金融知识竞赛”、“银行综合技能大赛”、“十佳理财师大赛”“股票交易大赛”,成绩斐然;并多次在校报等杂志上。
2.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效推广校内资源应用
金融学精品课程已经完成的全程视频教学,BB系统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金融辅修专业的学生及高职学院的金融学课程都已经通过网络访问本课程的网站进行远程学习。
3.取得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
金融学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编写已经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已经趋渐成熟,“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改革已经形成基本的运行机制。
4.示范辐射面广
建设经验多渠道推广交流,每年接待大量的来我校学习交流的师生,《金融学》示范教材广泛应用,目前使用量达1000余本。
5.社会认可度高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在2013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好评,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投入度大。学生实习情况,得到建设银行西安分行及平安银行西安分行的好评,学生应上岗时间短、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跟工作结合起来,是较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6.有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长效发展
精品课教学团队长年开展金融教学、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研究,近3年来,30余篇,编写教材10余部,省级课题约20余项,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
7.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历年评教调查中,课程主讲教师学生好评排名均在全院前列,团队教师学生评价最低分不低于90分。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金融学课程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的不同,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的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大批量的接纳学生实习,在实行小学期过程中,不同批次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平衡等问题,有待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2]王艳梅.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4]周子游.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5]胡炜佳.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并举并重 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 农村金融人才
[作者简介]郁国培(1962- ),女,江苏南汇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凌海波(1981- ),男,安徽无为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多层次、立体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编号:yb2010110)和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多层次、立体化、高技能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及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编号:2010R30G1120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27-03
一、现实背景与培养机制
(一)现实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简称并举并重),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贯彻《纲要》精神,应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切实做好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既能实现学生的顺利优质就业,又能实现办学市场的有效扩展。《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简称《金融人才规划》)指出,金融人才是金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农村金融离不开大量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
自2003年8月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县域金融主体,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及邮政储蓄银行县域金融网点发展迅速,成为县域金融的重要组成。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年报,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成立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组建县级农信联社2265家,村镇银行63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6家,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份额为15.2%,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现有农村金融人才的学历层次偏低,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依然短缺,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早在2006年,为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银监会出台《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16年,形成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协调的员工总量及合理的年龄梯次和文化、专业、分布结构。据《金融人才规划》,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将由2009年的37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48万人和2020年的515万人,其中县域金融人才支持工程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将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可见,当前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优良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机制
我校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金融类高职院校,主要为行业基层岗位培养职业人才。近年来,践行“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农村合作金融(简称农金)专业为依托,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②、农村金融学院③为平台,探索实践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农金专业面向在校生开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热爱农村,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营销,才能兼备的农村金融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学员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学历提升和岗位培训需求。农村金融学院主要发挥行业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部门的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开展订单培养。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运行,一方面,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全面协作,通过整合师资队伍、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享校友和社会资源等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产学合作,扩大农村金融学院的合作企业,继浙江农信联社之后,邮储银行及农行浙江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也陆续成为我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育人框架下,也引进了行业企业的人力、物质等资源,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图所示:
二、实施措施及具体实践
(一)优化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培养
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立了“一年级金院学子、二年级系部学友、三年级企业学徒”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修订完善了全日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形成了以校内理论教学、专家讲座、课程实训、技能训练与校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顺应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以农村金融学院为平台,在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的助推下,与浙江省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订单培养。二年级下学期,行业企业与全日制在校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三年级进入订单人才培养过程,将全日制教育与岗位培训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职业人才。
(二)重点拓展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员工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我校前身是浙江银行学校,被誉为浙江银行业的“黄埔军校”,在浙江金融业具有深远影响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美誉,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浙江农信社系统、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的指定培训基地。近年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开展农村金融机构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基层在职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主动加强和委托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共同量身定制培训包、共同研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共同选择专业教师和行业培训师、共同建设实训条件等保证了职业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在学历教育方面,通过引进和统筹优质继续教育资源,重点为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服务,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建设与体系重构兼顾职业考证、学历提升及岗位培训的需要
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能力的劳动者。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
容选择方面,重视职业资格考证和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并兼顾职业发展的较高学历要求。基于此,在课程建设与体系构建方面,如“金融基本技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技能水平的认证考试;接轨银行、会计、外汇、证券等金融从业资格考试,开设“货币金融学基础”“金融法规与案例”“小额信贷实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金融实务”“证券投资实务”等课程,兼顾考证要求设定教学内容;“三农经济”“农村金融专题”等课程深化专业知识;“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等为学生的学历提升奠定基础。上述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新入职员工和基层一线岗位培训对相关课程的需求。
(四)多方形成合力,夯实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基础能力
基于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共同需要,以农村金融学院为纽带,发挥农金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各自人力与资源优势,形成人才培养工作合力。在师资方面,整合校内专兼职师资力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能手、专家、内训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专业教师中名家名师的培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着力建设“学做一体”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和遍布浙江城乡的农村金融网点实习基地。已建成校内实训室4个,总面积1470平方米,员工培训实训中心近1000平方米,与行业企业共建布局全省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其中紧密型21家,有效解决了实习实训场所的数量不足和功能不全问题。此外,多方合作还体现在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方面,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
三、初步成效与启示
(一)初步成效
1.培育了大量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支持了农村金融业发展。全日制学生中农村金融机构订单就业人数由2009届的441人增加到2013届的536人,在金融就业残酷竞争下总量仍呈稳定增长态势,5届就业累计达2453人;农村金融机构职员培训由2009年的2390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5831人次,2009~2012年9月底,累计培训学员17293人次。学员类型以新员工、银行柜员、客户经理、主办会计、后备人才等为主,培训特色明显。人才培养的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力支持了地方农村金融业发展。
2.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农金目录外专业的设立、建设与发展是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依托,农金专业是2010年度省级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优化整合和共建共享师资团队、课程与教材、实习实训场所等资源条件,显著提升了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不断完善了专业学生、订单学生、培训学员三大类人才培养机制,农村金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据麦可思调查,2010届农金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713元,对口就业率为92%,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率为96%,农村金融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率为95%。
3.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以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调研省内金融机构近百个,完成3个省级教研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近20篇,编写出版农村经济金融类教材5本。多位专业教师融入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专题调研,接受行业委托课题,担任农村金融机构独立董事等,为农村金融行业和机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启示
1.人才培养要构建校企合作与校内协作机制。“并举并重”培养职业人才,明确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对等地位。对于职业人才培养来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都要指向职业能力与素质。首先要整合校内的师资、课程、教学场所等资源,加强校内协作,为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条件保障。校外资源是做好职业人才培养的另一支柱,加强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校友、行业专家、企业能手充分了解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信息,引入校外人力、物质等资源服务校内人才培养,进而形成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构建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行业企业基层一线员工的人才标准及其变化的理解更为透彻,为学校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及相关建议。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及实训条件建设等为职业培训提供优良的资源条件。两者的资源共享,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优化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如师资队伍建设,在适应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可以优化双师结构,提高双师素质。
3.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要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是提升办学能力的基础工程。当前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仍以服务学校教育为主,基础能力建设多是基于全日制学生的职业化培养,而相对忽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要求。考虑到职业培训的旺盛需求及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重视非全日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对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故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要求、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要主动辐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水平。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小额贷款公司分地区情况统计表[EB/OL].,2011-12-31.
②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下属二级学院,主要负责非全日制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
③农村金融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浙江省分行等合作组建的产学合作学院。
[参考文献]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重地项目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6(8).
篇10
【关键词】商品期货 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 事件分析法
一、引言
作为近年来金融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行为金融学获得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处理及反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重要影响。1970年Fama提出,在一个完全有效市场中,全部市场信息均已反映在金融资产的价格当中,因此没有人能够通过任何额外信息获利,价格的调整始终是迅速且有效的。但在此之后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假设条件下的完全有效市场难以达到,投资者们常常对市场中的信息作出过度反应或不足反应。
非理性反应现象指市场中某一信息出现后,投资者的非理性反应将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在一到两天的短时调整后,资产价格会重新回到正常水平。其中,过度反应现象将导致资产价格在短期内反向回调;反应不足现象则将带来价格的同向调整。
Debondt与Thaler(1985)最早对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证券投资组合分为两大类――胜者组合及败者组合,并通过对二者收益率变化情况比较证明了美国股票市场中过度反应现象的存在。
在中国,过度反应现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A股市场。研究者对两类投资组合进行研究并未发现长期的价格反向调整现象,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并不存在过度反应现象。(朱少醒,吴冲锋(2000);邹小M,钱英(2004))但李诗林及李杨在2003年发现,在6个月的时间段内,投资者并未表现出对新信息的过度反应,但长期内过度反应效应显著。
不同于股票市场,关于商品期货市场中过度反应及反应不足现象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Christopher Ma等人曾在1990年的研究中证明不同类型商品期货市场中过度反应现象存在差异。国内研究中,刘文财及鲍建平在2004年对天然橡胶市场的研究中发现了反应不足现象,并将此归咎于限价政策对价格发现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将聚焦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对这一重要金融资产市场中非理性反应现象进行研究。
二、利好事件及利空事件确定
本研究采用事件分析法,因此首先需要对事件发生进行定义。我们将价格发生显著偏离的日期作为事件发生日。其中,价格显著高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情况被定义为利好消息日,而价格显著低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情况被定义为利空消息日。(利好消息日被定义为:|Ht-Ct-1|>|Lt-Ct-1|且Ct-Ct-1>0;相对地,利空消息日定义为:|Ht -Ct-1|
目前,商品期货市场并不存在成熟的定价模型。根据以往研究经验及商品期货市场收益率尖峰厚尾特征,本研究将采用ARMA-t-GARCH模型对正常市场价格进行拟合。
三、数据及结果分析
作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主要交易品种,本文选取有色金属期货及农产品期货中交易活跃的铝、铜、天然橡胶及大豆期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至2015年铝、铜及天然橡胶交易数据来源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网站,2007年至2014年大豆期货交易数据来源于大连商品交易所网站。本研究选取交易量最活跃月份合同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选取铝、铜第三,天然橡胶第六及大豆第五份连续期货合同进行研究。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四类商品期货收益率的Jarque-Bera检验结果均显著,且峰值均大于3,学生t分布相较正态分布更为适用于收益率曲线的拟合。因此我们选择ARMA(m,n)-t-GARCH(p,q)模型,并在表1中给出了ARMA(1,1)-t-GARCH(1,1)模型的检验结果。
注1:以上铝、上铜、上胶及连豆分别代表上海期货交易所铝、铜、胶期货合同及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合同,下文同。
注2:**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检验显著,***表示在 0.001显著性水平下检验显著,下同。
通过将市场数据与ARMA-GARCH模型结果之间残差与2倍标准差进行比较,并摒除假期效应的影响最终确定重大利好及重大利空事件发生的日期。
上述结果表明,只有当利空消息发生时,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交易中存在显著的反应不足现象。除此之外,无论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发生,其他期货交易中均不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现象。
四、结论
由于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非理性反应,商品期货合约价格可能发生不合理波动情况。本文针对中国四种商品期货合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利好消息发生情况下,四种商品期货交易均不存在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现象,市场对信息反应理性;第二,在利空消息发生情况下,除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合约外,另外三种商品期货交易不存在非理性反应现象。大豆期货市场在利空消息发生情况下存在反应不足现象。差异现象发生的一种解释原因是大豆期货交易具有更为严格的限价政策,对投资者预期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利空消息出现时,投资者不能作出充分反映。
参考文献
[1]Chen,Haiwei.“Price limits,overreaction,and price resolution in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8.3(1998):243-263.
[2]Christopher K.Ma,William H.Dare,and Darla R.Donaldson.“Testing rationality in futures markets.”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10.2(1990):137C152.
[3]DeBondt,Werner F.M.,and R.Thaler.“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ournal of Finance 40.3(1985):793-805.
[4]Fama,Eugen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 25.2(1970):383-417.
[5]Fama,Eugene,and K.French.“Common Factors in the Serial Correlation of Stock Retur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Ander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1986).
[6]李林,李扬.沪深股票市场过度反应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06):28-35.
[7]刘文财,鲍建平.上海天胶期市的过度反应、涨跌停板与流动性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2(6):54-58.
[8]张人骥,朱平方,王怀芳.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05):58-64.
-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
- 下一篇:体育教学年度工作计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