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4 09: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实验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科学实验;小学科学教学;能力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应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实验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好的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调动全部感官。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我任教的几个班级的学困生,到下午时上课精神不佳,我校科学课一般安排在下午,为了调节学习状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少灌输多实验。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实验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通过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能改变学生对上课的厌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

二、实验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归。”这句名言阐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科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学生从小培养学习能力,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四年级下册为了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我在课前就准备好材料和用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手拿放大镜从外到内仔细观察,有步骤地解剖鸡蛋,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地高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实验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让学生在反复观察和探究中,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如,四年级下册在观察蚕豆发芽的实验中,通过十天的观察,每天写观察记录,课堂上让学生对蚕豆进行解剖,对蚕豆的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的变化等更加了解,让各小组讨论蚕豆种子可以分为几部分,推测各部分蚕豆种子生长过程各起什么作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特别是蚕豆种子各部分的生长变化。我们的科学课每课都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既然科学课来源于生活,那么科学课的教学就应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精彩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将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比较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预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四种液体能否在水中溶解,然后用实验证明。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思考:当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后会溶解吗?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生类似溶解的现象。通过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2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小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对实验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有些学生害怕、羞于实验。即便是进行了分组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解决办法:分组是实验的前提,为了避免学生不参与,可以组织团队讨论,并且每个组都需要针对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陈述,锻炼平日不敢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团队的帮助下更加茁壮成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态度。像是种子萌芽实验中,如果有小组种子没有定期萌芽,那老师首先要肯定小组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努力,并通过教案的方式,告诉他们哪些操作有缺陷,再鼓励他们重新进行种子萌芽实验,直到真正的种子萌芽。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中职物理 实验课 重要性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不断深化,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课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其凸出表现在实验课程比例的增加上。中职教育的性质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兼顾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而物理是一门偏向于实践的自然科学,任何纯理论的教育都难以锻炼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它必须要以实践来作为检验。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作用明显,契合中职教育的性质,并且实验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对待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对中职物理教育乃至其他科目实践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职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中职物理教学中实验课程设置不足且要求不高。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物理相关专业的教学,并且学校对物理教学的环境也给予了较大的投入,无论是资金上还是硬件上,其比重都比较高,尤其是在实验室的建造以及实验器材的采购方面,其投入力度也相对较大。不过,从目前来看,中职物理教学的实验课程相对于理论课程来说,其数量仍然不足,实验课程的设置为一周1-2节,且其中间隔往往较长,在设置上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另外,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但对基础物理实验课的要求却非常低,有些学校为了应付验收而设置物理实验课,而实际实验课程却并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根本没有做过实验。在考核方面,中职学校对物理实验的要求较低,考核指标不严格、任课教师随意打分考核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给中职物理实验教学增加了难度。

2.中职教师对于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认识不清,重视度不够。在我国,多数中职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并且有很大比例是因为升普通高中失败而不得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逻辑运算、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足。但是教师在物理实验课的课程设计上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导致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计划,单纯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安排实验的。这种情况的根源源自教师对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度不够,教师消极上课将会极大地影响中职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中职物理课程教学上师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较大,其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以及教师主导、满堂灌方面。传统教育以应试为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升学考试,在中职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较大,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也不要紧,关键是能够通过考试就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放弃或者少上实验课,而改上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极差,在遇到实际情况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占据绝对地位,许多教师在实验课中一手包办所有实验环节,实验室往往只是一个环境、一个摆设,学生最多只能机械地模仿,却不能够自主动手创新设计,这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

二、中职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要改善中职物理教学在实验课程教学上的不足,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中职物理教师对实验课程的认识,让其充分地认识到物理实验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物理实验可以将学生的理论付诸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与探索物理规律的发现和求证过程。中职物理实验强调动手操作以及实验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多为理论知识,并且这些知识中有许多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学生经常接触这些规律,但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实验求证,而物理实验课程则正好将这些理论以实验的形式证明了出来,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基础物理概念。

2.实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认知物理的原理,并且学生自主设计相关实验,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会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实验程序,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物理实验课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知识的不同环境,将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实用、有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物理实验室不同于枯燥的教室,不同的环境能够引起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热爱、探索大自然,增强其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 力学课程 实验环节 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 力学课程是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概念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课程中实验环节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实验对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实验环节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深对实验环节教学的探索,提高实验环节的课时比率,提高力学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前言

力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大部分的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按照学生层次、专业类别、力学知识深度的不同,力学课程包括《建筑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对于建筑,机械,航空等这些与工程结合密切的专业来说,力学课程是及其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这些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的一个重要前提。力学课程的特点就在于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是在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所遇到的问题。我们知道,实验也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之一,因此力学课程的学习与实验就有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在力学课程中加开实验环节,就成了学好力学课程的有效方法。力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环节,加入实验环节是学好力学课程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实验环节在力学课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实验环节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认识活动行为的重要动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进去,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而力学理论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含力学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有很多易混淆的名词,力学作用情景抽象,实际应用性强,如果不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会很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放弃对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针对力学课程概念性强、抽象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这就需要力学实验的配合进行。力学实验主要包括材料力学实验,结构力学实验,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达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比如在材料力学部分,材料的拉伸、压缩、扭转等内力的概念在学生中有很多疑点,必须给予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讲解每一概念后,到实验进行对应的实验项目,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对实验后的试件破坏形式和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力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力学课程概念性强,情景抽象的问题。对于力学课程实践应用性强这个特点,这就要求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加入工程实际问题的举例。比如说,在材料的轴向拉伸和压缩试验中,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工程实际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实验可以对机械零件,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是研究材料性能,设计新零件等所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比如说:起重装置中载重件的设计、减速器中传动轴的设计等都需要进行实验,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科学的计算才能设计尺寸选取材料。在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实验项目,激发学生们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养成从实验方面解决问题,在快乐中学习的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力学学科的特点及实验条件为课程服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在力学学习中的问题。

3实验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主要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等三方面,科学素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当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时代呼唤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今后社会进步、国家生存发展对公民综合素质的普遍要求。现在努力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新世纪的公民就意味着将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把如何学习科学纳人科学教育的目标;另方面是强调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力学知识作为工程技术人才的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力学课程的教学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学生经过高等学校的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诚信的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需要靠教育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来体现,而实验环节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理工类的许多学科和专业,力学是主修骨干课程,它既有一条发展的主线,又与其它课程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对力学专门知识的系统的深入的钻研和专业工程中的应用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广博深入的力学知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获得分析和解决工程中与力学有关问题的能力。实验又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力学实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在实验环节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通过使用先前所学的力学理论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当前试验内容,如果遇到问题需要课后找资料自学,这就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同时在实验中,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的训练,初步瞳得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实践能力,即学会做事;在实验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与同组同学的沟通与合作,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达能力等,既学会协作;同时,学会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技术,适应生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4力学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手段

实验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不经过实验检验的理论,也仅仅是空头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更是离不开实验环节,在力学发展的道路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靠大量科学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因而实验能力在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结合实验进行学习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智力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功能是巩固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并使学生在接触和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过程中掌握基本测试技能,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手脑并用,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让学生了解进行实验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出优秀科技人才,离不开实验教学。

5力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当人类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国家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人才的竞争更是愈演愈烈,说到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个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学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2]。力学学科的教育更是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学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手段。工程力学实验作为工程力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等都有重要作用。在力学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等,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熟练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之后,再通过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用实验的方法结合起来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水平。最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此类实验才是实验环节的关键所在,实验者的设计思想和动手能力将在这一阶段集中地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所用仪器,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将成为实验研究的主角,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定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提供了所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扩展与创新的舞台,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6小结

力学教学具有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对教学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实验教学环节还不是很成熟,有些院校对力学实验课时比率设置较低,或者借课改减少其所占比率。我希望广大的力学教育工作者继续加深对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创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点,提高力学教育的水平,多多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药剂学;实验教学;应用

药剂学,主要针对药物制剂进行研讨的学科,涉及到药物制剂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理论、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等,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在药学专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现如今,已设置的药学专业包括药学、生物制药以及药物制剂等等,药剂学作为核心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从研究到管理药物制剂的综合能力。过去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传统药剂学实验和综合性药剂学实验的优点与缺点,重点探讨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 传统的药剂学实验vs综合性药剂学实验

1.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即在学生开展基本理论课程之后,及时开展相应的实验课程,按照教材的方法,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实验,从而获得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理论。在这种实验方式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设计和分析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具体的步骤,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解决能力没有得到培养与提高。而综合性实验则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实验过程,每个实验环节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独自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实验的难题,直到最终完成实验操作的所有操作环节。

1.2教学课时与教学效果方面 验证性实验教学课时和周期比较短,同时每次实验课程并不相连,而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教学课时的安排不利于学生连贯性与系统性思维的拓展。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则是在验证性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环节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的习题。

2 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文献资料的查阅 首先给学生布置题目,以下面题目为例子:制备吲哚美辛-B-环糊精包合物。指导学生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查阅文献的渠道包括教材、学校图书馆、各种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等。在查阅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文献查阅的效率与针对性,应当以关键词作为依据进行查找。如此一来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同时拓展实验设计的思维,给予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感,为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更充足的科学依据。

2.2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学生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试验计划,务必要求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具体化、细致化。在选择实验方式的时候,应当对所查阅的文献所提到的实验方法进行充分的分析,明确的了解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因为每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试剂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把所有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完毕之后,应当让学生亲身接触实验器材和试剂,基于现有的实验条件调整实验方案。

2.3对实验计划进行优化 试验计划设计完毕后,除了调整实验计划以外,还需要通过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原本实验方案的优点与缺点,并且对缺点进行改进。本实验课题的操作环节包括四方面,首先需要制备包合物,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改进,再对包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4指导实验操作 首先,在制备包合物的环节中,通过正交试验选择合适的饱和水溶液进行制备,试验的目标主要在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所投入的材料比例、制备的温度、溶液和水的比例三方面因素,平均每个因素具有三个相应的水平,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条件的试验,并且在第一次实验课堂中,安排3个学时,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制备包合物、建立测定药物定量分析法。在实验前介绍主要的实验仪器,在课后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和数据处理分析,让学生通过正交设计软件,明确工艺条件。在第二次实验课堂上,安排学时为3个,主要的实验任务在于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第三次实验课堂上,主要针对所制备的包合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在第四次实验课堂上,安排4个学时,主要任务在于观察所制备的包合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5指导讨论与论文书写 在实验操作完毕之后,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然后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函数编辑,进行计算和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包括浓度、包含率,最后通过图表进行绘图表示。数据处理结束后,指导学生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书写,并且强调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的重点部分在于讨论分析,把数据上升为理论总结,实现最基础理论的升华。

综上,在本文实验中,涉及到药物制剂制备、定量定性分析、药理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各个药学专业和数据统计学科等进行综合应用,实现不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通过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的开展,不仅提高学生参加实验操作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世纪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菲,郝利勇,郝吉福,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9,(03).

[2]应晓英,高建青,袁弘,等.适应药剂学发展探索新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科学,2008,(04).

[3]梁健钦.浅谈《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2).

[4]崔晗,宦梦蕾,刘道洲,等.药剂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2)

篇6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经过几年的摸索,找到了激活课堂气氛的路子。

一、布置预习

既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那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课前设计好学生预习的作业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在预习中去思考、去发现,去鉴赏,然后再带着预习的“成果”来上课,并进行交流。布置的预习题不能太多,应少而精为宜。最重要的是,预习题应该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或知识点。如《安塞腰鼓》一文,我布置的题是:“找出文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哪些特点?”在学习《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两篇写人的课文前,预习题是“找出文中哪些段落或语句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由于问题设计精当,学生们上课时都能找到问题的某一点,课堂上踊跃发言,并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预习这一环节做好了,课堂就会充满了生机,反之,课堂就会死气沉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二、重视朗读

语文课堂上,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会平添语文课堂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吕叔湘曾经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则是有效增强学生语感的捷径。

老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并且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如在讲鲁迅《社戏》一文时,我曾经当堂朗读“豆腐西施”杨二嫂与“我”的一段对话,我有意用较夸张的语调来“表演”杨二嫂的话,学生们听后忍俊不禁,在笑声中准确地把握了杨二嫂这个人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一招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欲望,因为他们真正意识到朗读竟有这样的魔力。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就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善于发问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要从发问方式,提问角度等方面去琢磨,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激趣。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老师提问时,还应注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篇7

【关键词】技校学生 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在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化工分析课程,实验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与实验教学脱离的化学教学实际上是很失败的教学。尤其是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没有实验课的化学课,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谈不上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可见实验课在技校化学课中的重要性。

一、化学实验课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实验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独立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欠缺。很多学生学习习惯非常差,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上课不专心,作业照抄,甚至不交作业。但是,在实验课中就不一样了,每一个环节都有指导老师的监督和参与,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当场完成实验,否则不但实验做不成功,还有可能会造成事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亲手操作,锻炼了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了独立学习的习惯。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实验能使学生克服与人交流的障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性格孤僻、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流和相处的能力欠缺。在理论课堂中,几乎都是个人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较少。但是在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一个人无法完成或是因为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需要几个人一组进行实验,这样就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流合作。我在实验课中就发现有的同学一开始不愿与人交流,但几次实验课下来,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开始高涨,操作中相互协调的能力大大改善。

(二)“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忆会比较深刻

技校学生总体学习水平较差,枯燥的理论会使他们更加讨厌学习。但是如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他们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KMnO4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实验中,理论课讲KMnO4的状态、颜色,还有在标定时酸度条件控制、终点判断方法、颜色变化都会因为个人的主观意识差异而无法确定学生掌握的情况,这让学生很烦躁,讲起来容易,但理解上会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做完实验就有很明显的效果。酸度过高或过低的结果会怎样,温度过高或过低结果会怎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学生做实验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让学生在失败中获得知识也是很好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当然,前提是必须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操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现在的技校学生上课睡觉、看课外书、讲话等,已经成了技校教学的灾难性问题。归结原因就是他们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心思没有投入到课堂上。但是实验课首先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有趣的实验现象会引导他们把心思交给课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严格的实验要求不容许出现任何错误,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很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耐心,克服毛躁的学习习惯

技校学生其实并不是智力有多差,他们成为初中的后进生,绝大部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技校中,他们运用新的学习模式,从考试轰炸到技能培训,从抽象的理论灌输到真枪实弹的动手操作,虽然实验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是神秘的实验现象足以吸引他们进入角色。一旦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因失败产生的烦躁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二、对技校学生开展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化学实验对技校学生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现阶段实验课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必须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才能使化工分析课体现出本身的魅力。

(一)分组最好一人一组,并且分组也要根据动手能力,认真考虑后再分。克服“优生说了算,差生告边站”“懒人围着看,勤快动手干”的局面

现在的技校学生自觉性非常差,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就不会动手,如果太多的人一组的话就会有一部分同学“偷懒”,坐在一旁无所事事。这样不但失去实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没有认真投入到实验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实验室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当实验操作不方便或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单独完成实验的时候也需要分组进行。在分组的时候不能让学生自己约伴,应该把自觉和不自觉的组合,动手能力强的和差的搭配,这样就避免贪玩的在一组,不认真做实验,甚至讨论一些与实验无关的话题,嬉戏、打闹,造成安全隐患。

(二)实验课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严重

很多实验操作烦琐费时,尤其是滴定分析,虽然实验过程简单,但是要消耗的时间却很长。比如KMnO4的配制和标定、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整个实验需要加热、冷却、配制缓冲溶液等。类似这样的实验两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所以就会出现拖课的现象。而技校学生对课堂的厌恶是众所周知的,拖课就“耽误”了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课堂就无法有效进行下去。所以,实验课的时间可以放宽,这样如果实验提前完成了就写实验报告或是转为理论课,实验时间长一点学生也不觉得教师在占用他们玩耍的时间,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三)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建立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本身具有的魅力

技校教育本身就是以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但实验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重视。首先,化学实验课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多学生害怕,老师也怕学生出安全事故,实验课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准备实验课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理论课的备课,因为所有的实验要开展,实验指导老师首先要做一遍实验,如果不成功的话,甚至要做很多遍,这样才能在学生开展实验课时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告知学生,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实验失败。但是这些工作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上好技校学生的实验课对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实验指导老师必须做到细致入微

(一)有严格的实验室管理规定,在开展实验课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规定及事故处理方法

在实验课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小事故,比如烫伤、烧伤、药物腐蚀、遇到有毒有害气体时的逃生处理等情况。对于这些规定及事故处理方法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减少事故隐患,若出现一些小的伤害自己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就处理好。

(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安全操作,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课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新知识。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引导学生的思想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他们点亮人生道路上的明灯。所以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用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做到课前、课中、课后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师 课堂主要教学行为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14-02

1 引言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现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外化形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决定课堂教学形式的关键因素。关于教学行为的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本文从化学教学行为角度,以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的主要教学行为研究对象,对课堂实录进行详尽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课堂的主要教学行为若干策略

2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主要教学行为分析

课堂上教学行为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行为和直观行为两方面。

2.1语言行为;以开场白为例,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场白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一堂课的教学定下基调。如果教师用一个趣味性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进入学习状态,联系到教学内容上来。

2.2直观行为;以板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如以下案例。

案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探究实验

在学生操作开始之前,教师A通过讲述、解释等方式,向学生说明操作的具体任务、目的要求以及原则,向学生呈现和提供操作所需要的基础材料;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其操作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受到学生的密切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而教师B只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操作示意图,并没有亲自演示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凡是能够演示的实验都要演示,能够让学生亲自做的实验都要让学生动手,而不能以其他的教学媒体模拟或替代。

3 高中化学教师课堂主要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行为是与相关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的。一定的教学观念导引相应的课堂教学行为出现。当前推行实施新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环节仍是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是其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3.1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行为的优化

(1)准确科学的讲授行为

准确科学的讲授行为,包括讲究科学的化学术语,科学性强,讲授内容结构紧凑、逻辑性强,集中讲授内容,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摸清学生学习具体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适当地为讲授作知识铺垫。

(2)注意调控化学提问行为

赞柯夫早就提出过教学的“高难度原则”,共难度并非越难越好,而是要把难度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和活动进行提问可如下设计。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问题可设计为:什么是原电池?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问题可设计为:它的构成条件?

基础较好、悟性好的学生,问题可设计为:电极名称和电极反应类型分别是什么:

感知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问题可设计为:根据原电池的原理,你能否设计一种原电池?

(3)辅以有效的副语言行为。

副语言行为是指用于传递情感、反馈信息的各种面部表情、眼神,微笑以及声调、头和手的某些动作。教师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保证副语言行为的贴切性。

3.2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直观行为的优化

(1)选择适时的展示行为。

教师进行模拟仿真时,图像、色彩、动画等要反映的事物的客观面目,而不能一味追求表现效果,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误解或不准确的理解。展示过程中,教师展示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需要观察一些细微现象,如少量气泡时,教师应走下讲台或让学生上台轮流观察;若观察的现象与黑板或老师深色服装模糊一片时,教师应根据情况用纸板等来衬托。

(2)选择适时的演示行为。

教师的操作应优美规范,操作速度要适中。演示要与讲解、板书紧密结合。

(3)具有特色的板演行为。

3.3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指导行为的优化

(1)明确要求的阅读指导。

包括: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背景知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合成材料的相关文字表述和图片时,就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有关高分子化合物和聚合物方面的知识。

(2)设计迁移的练习指导。

包括设置具体的指导目标,明确而适宜的练习任务和步骤要求,为作业练习提供指导和必要的反馈。

(3)营造合作氛围的操作指导。

在学生操作开始之前,教师应通过讲述、解释等方式,向学生说明操作的具体任务、目的要求、检查和奖励办法,向学生提供操作所需要的基础材料;通过示范和举例,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营造和谐的团体氛围和对操作过程进行适当调控。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科;测绘工程;结构体系;改革思路

工程质量一直是施工单位和用工单位所追求的。工程质量包含了许多内容,但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当然,最本质的保证工程质量的一点,就是操作过程与操作过程的监控是。而在这基本所在中,其操作过程中,工程测量又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就用到了测绘学。测绘学是一门拥有永久的历史的学科,但其现代科学含量价值又很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不断地向信息社会发展,逐渐拥有越来越精确的测量工具、也越来越需要精确的数据测量、获取、表达和应用。工程测量课程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国内目前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其重要性又在哪里?

一、国内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测绘学是一门一级学科,其二级分支学科有很多,其中包括:工程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航空摄影测量学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一级不动产地籍与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学作为测绘学的一个分支,是大学本科层次的教育,属于工科范畴。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应该是:学生应该在掌握了测绘学一级学科各个二级分支学科的最根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其中包括,8门公共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数字测土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卫星定位技术及应用”、“摄影测量学与遥感”、“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学习完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再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之后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公共专业基础课最多只能教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测绘学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真正需要学生学习到的是第一手的实践知识,测绘学本身就具有地理信息获取、处理、表达和应用的显著特点,这门课程的实践要求很高,学生们必须真正动手去操作,去实践,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才能真正掌握这些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中最基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校更应该加强专业课的设置,使学生在某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希望将来有所发展的课程上,得到更多的知识,有更深的造诣。

二、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特别是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学生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时就会发现,实践经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多少用工单位都会要求工作经验、实习经验。

此外,每个工程,从开工一直到工程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作,工程测量一定要贯穿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工程测量为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所用,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确定建筑物的实际位置,对建筑物的位置作出判断,有了精确的地面标识以后才可以确立次区域能否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新埋入地下管线,才能保证机器设备的运转和使用。建筑物在何处摆放,原有建筑是否需要拆迁,这都需要实地放样,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找个地方,说摆什么就建什么。

同样,要根据建筑物的用处,工艺流程或对于同一建筑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对于它的精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并且经常会有相当悬殊的差距,这个时候,就应该正确制订工程建筑物定位的精度要求。所以,测量的精度、准确度显得很重要。在学学生应该在学校中就逐渐培养这种意识,自己动手,获得并处理数据,得到第一手的锻炼。

三、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的策略研究

在社会上,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中才发现上学时学到的东西根本就用不上,说学校没有教会什么有用的东西;而用人单位也会抱怨毕业生没有真才实干,没有一点经验。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学校没有教或者学生没有学,而是学生最需要得到的第一手实践课程,学校没有安排,或者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了这一现象。工程测量学作为一门实际动手能力需求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课程安排是很重要的。很多学校抱怨资金不足、设备老旧等问题,其实都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测绘学本身的一些特点就决定了它的实践重要性。学校不妨多做一些尝试。

首先,学校的公司化、企业化、前校后厂等新的思路不断闯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新的思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纯粹的理论教学已经使很多学生厌烦,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学校可以与公司或者工厂进行合作,工厂设备都较为先进,而学校正需要设备和场地,工厂需要廉价劳动力,可以让学生进入工厂获得第一手的经验,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资金不足问题,又使学生获得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其次,工程测量本身就可以应用到学校的建设当中去,目前很多学校都有扩建或者再建的意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纯熟之后,就可由教师带领,亲身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当中,亲手规划,测量,获取数据并处理,得出最精确最合适的建筑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对学校建设做出了贡献,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四、结语

工程测量学的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也是顺应时展方向的必走之路,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应该加强改革力度,增强学科建设,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正禄.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评述[J].测绘通报,2000(1): 11-14.

[2] 梁馨.建筑工程测量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经营管理的重要影响[J].现代科技资讯,2009(06).

篇10

关键词: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experimental and demonstratio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the important project in the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building of experimental and demonstratio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Shanghai has promoted the selfdevelopment,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of these schools. The process of the building of these schools stimulate them to create the main stream of history advancemen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of the connotation of school running. The good beginning i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has radiated the vigour of life.

Key words: experimental and demonstrating senior high schools; classroom teaching; vigour of life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是上世纪末和新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宏大工程,这项工程对于深入开展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实践,对于示范和辐射素质教育改革的道路与经验,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努力使这些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模范,教育创新的先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头羊。

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对学校发展的全方位促进,充分体现出这项工程建设的过程性与发展性的原则。我们这一阶段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历经近五年的过程,从反思到引导,从引领到全员参与的过程,逐步使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评估、自我完善的办学机制越来越科学,真正实质性地带动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对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促进,充分体现出这项巨大工程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与以往我们曾经做过的许多次的类似工作相比较,这项工作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1)扎实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各项工作应该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自身的提升,真正地促进学校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而不是像以往有些所谓的改革,仅是做花样,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是做给别人看的。(2)有效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更强调它的过程性,注重建设过程对学校自身发展的实效性,注重建设过程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实效性。(3)深刻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变化,而且注重学校办学内涵的提升;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逐步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都在稳步深入,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养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4)持续性。这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育改革的那种“运动式”的做法,比较充分地体现出“继承、改革、发展”的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整个建设过程既有对学校历史的反思与继承,又紧紧抓住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实践这个重点,同时放眼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使得学校发展规划体现出滚动性和连续性,从而促进学校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目前近五十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还是在学校的其他各项改革工作中,都逐步体现出许多不同的办学特点和越来越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办学特色。在这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体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共性特点,那就是关注和重视教学问题;学校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教学,特别是常规课堂教学质量对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抓教学,抓课堂教学,抓常规课堂教学质量,并以此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经成为这些学校的共识,而且越到后来越鲜明。

由于多年来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得我们学校的教学,特别是常规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非常明显的普遍性和顽固性。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规划评审之初,虽然我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着突破性和创造性的进步,但在常规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普遍。随着这项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学校越来越认识到实质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和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意义,在改革的实践中也越来越体验到课堂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同时也逐步显现出课堂教学改革为学校整体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在五年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体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的共性特点。

一、现代教学观念的更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如何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并能够真正地贯彻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过程中,每一所学校都在不断深刻思考和实践的普遍性问题。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从接受到深刻理解,从理解到自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和实施,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发展性与效益性特点。

今天在这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绝大多数教师都逐渐认识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我们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说就是要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和教学资源,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逐步满足社会、家庭、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二是教学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随着上海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所带来的学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天这些学校的学生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使学校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一所学校的教师都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实践,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有效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渐渐成为教师今天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分层教学与走班教学模式、学分制管理、特色学科与强势学科建设等,都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许多有效的经验。三是教学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可持续地终身发展。包括高中阶段在内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一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工程,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着眼点就是“发展”。非常可喜的是在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开始逐步摆脱对分数和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使教学活动真正开始从以往的片面“育分”逐步开始走向今天的全面“育人”。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今天这些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实施的课程多元化与多样化,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我们以往在“知识本位”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而今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掌握知识的学生。这个转变体现的是现代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的变化和发展,体现的是对以往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一种批判、继承与发展,而绝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今天我们更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人的力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已经逐渐成为今天教师教学理念的灵魂。

二、课堂教学的新气象:焕发生命活力

(一)生命活力:跳荡的燧火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人(教师与学生)的观念的重新确立,冲破了以往由于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所形成的沉闷气氛,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充满着生气与活力。

在不断的认识、实践、总结、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课堂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过程,教与学的过程逐渐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向智慧挑战的活动:一是向人类的智慧挑战。那些凝结的书本上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材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智慧结晶的一种载体。二是向自己的智慧挑战。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情感、充满智慧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理解,能动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增长过程又是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体现了教与学的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二)教学过程:播种与生成知识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中,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学校的课堂教学已不是以往的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渐渐体现出教师播种知识和学生生成知识的特点。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许多教师逐渐改变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匠”式的行为特征,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述或复制过程,教师开始学会对课程与教材的再开发与再创造。在这个再开发与再创造的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去活化知识,使得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识变为课堂上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的知识。这个过程从实质上说就是教师知识内化的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变成教师自己的知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种的就是这种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师个性特征的知识,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驾驭者。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以往那种被动盲目的“听、记、背”的学习方式也在逐步改变。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恰恰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播种知识和学生生成知识的“沃土”。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开始学会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综合活动,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这体现的就是今天课堂教学“关注过程”的意义所在,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已不再仅仅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掌握书本中的学科知识已不再是课堂上教与学的终点,而应该是人的发展的起点与过程。

(三)师生关系: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在今天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和相互关系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差异,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关注学生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潜能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师有意识的自觉行为;指导学习、启发学习、帮助学习等方面也都体现出今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今天这些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和谐关系的良好体现。

随着今天上海中学生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不断扩展,学校、教师、书本已不再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同时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资源”。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种“资源意识”在不断地增强,这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实质性体现。同时,学生在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会逐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自己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自信心,而这种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恰恰是人终身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在驱动力量。

课堂教学活动中“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师生关系的建立,逐步改变着传统课堂教学那种比较沉闷、缺乏生气与活力的状况。在今天学校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实现着来自于教师、学生、教材、社会、生活等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多种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也共同创造着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共同体验着教与学的快乐。

三、思考与展望:任重而道远

在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这些变革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感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而长远的工作。今天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还仅仅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普遍性、全员参与的普遍性、理念与实践的深刻性等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全体教师下大力气不懈努力和奋斗。

一是如何在目前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广泛认同的基础上,真正地将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于课堂之中。一项改革由观念的认同到有效的实践,需要经历一个很艰巨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结合实践去认真理解、深刻领悟和亲身体验,最终才能积极自觉地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由观念的认同到真正有效的实践二者之间,还有着比较大的差距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去缩小。

二是如何在大面积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普遍性特色。真正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真正使课堂教学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按照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体现出“常教常新”的普遍性教学特色。目前的常规课堂教学总体上看,持续的创新特色不足,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过分注重教师讲授的“惯性”还是比较大。

三是如何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能够持续地提高与提升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大面积地提高常规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和提升自己常规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和能力素养。目前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素养、课堂常规教学艺术水平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相比较,普遍存在着不足或欠缺,使得课堂教学对学生缺乏广泛的吸引力。因此,学校和各级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要紧紧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积极采取长效的机制和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也是学校稳步和持续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四是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和发展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学校要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的过程中,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建设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并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他们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教养,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课堂教学特色,培养出更多的课堂教学艺术家。目前由于学校教师队伍的良好结构还不尽如人意,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队伍中“尖子不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