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权制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时代意义
在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迅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嘉善整体的统筹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七,全市第一,率先进入全面融合阶段。但是,相对城市,嘉善农村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还相对困难;农民融资需求强烈,却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导致农村市场资金有效需求和供给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缺口;农业规模经营还不成气候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关键就在于激活农村资源,把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让农村“沉睡资源”变成“活动资金”。推进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键就是要通过改革激活农民手中的资源,让资源确定为产权,让产权转化为资本,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和农民自主创业融资难问题,才能推进耕地有效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1.1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农村产权作为依附于农民身份上的权属,长久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民市民化的瓶颈障碍,通过有效确权赋能,破除城乡两张皮现状,让农民放心带权入城,将为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2科学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宏伟目标,实现收入倍增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有效激活农民手中的各项产权,赋予农民最为充分的产权权能,确保农民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使农民具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能力。让沉淀的农村产权激活形成有形的发展资本,让农民用自己的产权转变形成自己的创业资本,将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充分条件。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定心丸”、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和引导农民放心进城的“保险带”。通过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城乡发展上实现产业兴、生活好、社会稳和通道畅,将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筑牢最强基础。
1.4依法规范村域治理的必要手段
村域治理是全面依法治理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实现农村资产向资本的有效转化,有利于全面构建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活权运转和交易服务三大机制,建立和完善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严格、分配规范、流转顺畅的更具活力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规范产权流转运行规则,将为城乡健康有序发展注入最强保障。
2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嘉善实践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抓手,通过“确权赋能、活权运转、有效保权”,从强化“三权”确权着手,以“三权三抵押”为切入点,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改革红利效应逐步得到显现,改革工作进入健康有序推进的轨道。
2.1“三权三抵押”的含义
“三权三抵押”是指: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
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允许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以所持有的农村集体经济股权为抵押担保物,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申请办理抵押贷款,原则上以已完成股改且具备收益分配条件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准入范围。
第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在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基础上,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用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抵押,以推进现代规模农业发展。
第三,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农村住房财产权作为抵押物,在明确合法用途的前提下申请办理抵押担保贷款,原则上在通过农房集聚形成的有条件的城乡一体新社区范围先行先试,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
第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为充分挖掘农村产权权能,允许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产权进行综合抵押贷款。
2.2完善农村三权确权赋能机制
第一,把好确权关,把权能明晰到位。确权是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通过多年努力,嘉善县农村三权确权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县土地承包权确权面积达到34.11万亩,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4.59万亩;118个村级组织117个完成股改,对24.33亿元集体资产进行彻底清产核资,并全面推行股权静态管理,12个经济强村率先开展收益分配,累计股经分红总量达7935.52万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面积达到770余万平方米。据统计测算,全县农村三权确权后价值约150亿元左右,巨大的存量产权基本实现了明晰到户和确权到人。
第二,把好登记关,把权属备案到位。产权登记备案是确权的具体形式。根据部门分工,明确了县农经局为集体经济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部门,县住建局和国土局分别为住房财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单位。根据抵押工作要求,由县农经局和住建局承担了各自权种抵押登记职能,并首创办理了三权抵押他项权证。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对2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经营权进行登记,并增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功能。通过登记备案,建立了完整的农村产权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动态登记和规范管理同步运作。
第三,把好颁证关,把权益保障到位。权证颁发是农民产权权能的实现形式。全县在股改同时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证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确权发证69203本,并同步开展流转经营权证发放;农村宅基地使用已确权发证67940本,在此基础上启动农民住房财产权证发证工作。在农村三权“确权、登记、颁证”三到位同时,同步实现“权可抵押、权随人走、带权入城”,让农民权益在改革过程中不受侵犯,得到充分保护。
2.3深化农村三权活权运转机制
2.3.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
2009年,嘉兴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当年出台了《嘉善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设在县农经局的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和县农商行分别开办了抵押登记和贷款办理业务。
第一,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前提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2009年,嘉善县出台《关于加快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年底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9个镇(街道)流转服务所和103个农村服务站全部挂牌成立。2010年5月,全县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正式启用了农村土地流转网络平台,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三级网络实时动态管理。确保了土地流转情况实时可查,流转去向用途清晰可见,金融机构服务有据可依。
第二,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放贷流程。嘉善县农商行是首个探索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放贷流程。只有凭抵押登记部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出具的《嘉善县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证》,并通过农业部门和县农商行审查后,县农商行方能放款。并考虑到嘉善实际情况依托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平台,县农商行在实际操作中还将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范围扩大至流转土地剩余年限租金、地上(含地下)附着物价值及流转土地预期收入等,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及其应用价值。
2.3.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权。允许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改制后予以工商登记,明确其法人地位,建立法人治理机制,保障集体经济收益权。完善集体资产经营机制,鼓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等主体合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一,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主要得益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04年,李家社区率先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股改有效拓展了农民的收入渠道,李家社区去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1139万元,连续第五年排名全县第一。自2004年以来,李家社区农民人均收入从13352元增加到20500元,年均分配收益在200万元以上,其中2013年分配了352.1万元,人均享受分红突破2400元,使得股东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15%,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改革基底的强度。李家社区能够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正源于此。
第二,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抵押贷款改革前提在于推进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2004年李家社区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到目前我县117个村集体中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对村级资产进行了清产核资。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如有创业、生产经营、消费等信贷需求,可凭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本人家庭人员相关资料提出贷款申请,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股权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以内,最长不超过3年。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在办理股权抵押登记后,金融机构就可以发放贷款。农户在办理股权抵押贷款后,并不影响继续享受分红,而且只要按时还清贷款,仍可继续申请新一轮贷款,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户创业融资的可持续性,使农户手中的“硬本本”成为随时可用的“活资产”。对于村级集体经济而言,随着股权证能够转化成“活资产”,通过活权赋能将为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面提速提供有力支撑。
2.3.3探索农村宅基地确权和农房抵押改革
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宅基地应发证面积881.98公顷(13229.7亩),已发证面积871.01公顷(13065.2亩),发证率98.76%;应发证宗地80258宗,已发宗地79281宗,发证率98.78%。需要按新方法更新宗地25000宗,已更新宗地12812宗,更新比例51.25%。
完善农村住房财产权确权登记发证和抵押工作在城乡一体新社区率先开展。桃源新?住户都是将原来在农村的住房经过置换后居住在桃源新?,但是在申请农业贷款方面尚未享受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仍受限于传统信贷模式。通过改革建立农房登记管理办法和抵押工作相关规定,桃源新?的房子也能像城里房子一样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已办理单数44单,发放贷款650万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解决的不仅是农户贷款难题,更是对农房改造集聚的一次改革延伸。凭借此项改革,桃源新?住户也有了自己的“产权经济”,住房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所,而是可用于创业致富的活资产,让农民享受到的是金融方面的均等化待遇,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扣上了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后一环。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构成了嘉善农民手中最重要的“三权”,如今的“三权”都能用以抵押贷款,意味着农民具备了更富多样性的融资手段,夯实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市民化,这对于加快推进示范点城乡统筹先行区建设意义尤为深远。
2.4以“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点
第一,统。从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类型看,嘉善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所选取的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和农村房屋产权是三项最重要的农村产权,它更大的亮点和创新在于率先把将三权统为一体,形成三权自由组合抵押贷款;从抵押贷款对象来看,嘉善县在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县农商银行、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和邮储银行四家涉农金融机构全部参与承办相关抵押贷款金融业务,并且实现了将人民银行组织四家涉农金融机构抓抵押贷款和农经局牵头住建局、统计局等单位抓确权登记两条主线统一起来。
第二,惠。农村产权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改革为了人民,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嘉善县推进的“三权三抵押”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惠民”“为民”。主要表现:优惠的贷款利息。针对农民在创业、生产经营、消费等信贷有效需求,四大涉农金融机构出台了资金优先解决、利率适度优惠、办贷程序简化等配套优惠政策,农民通过“三权”,即可获取一般贷款期限为一年,贷款利率按银行利率定价,根据信用程度等级给予适当优惠,利率通常比商业银行利率低20%左右。
第三,稳。这里的“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风险防范体系上注重“稳”。由于嘉善县是个国土面积仅有500多平方千米的小县,再加上并村重组后,各个乡村居住相当集中,金融机构通过向各村派驻信贷员,通过走访调查,能够熟悉掌握村里每户家庭的信用等级和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了银行抵押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在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过程中追求“稳”。嘉善县根据现实条件采取试点先行,然后全面推进的做法,从而坚持了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如在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权种方面,针对10大类交易品种,嘉善采取从易到难分两批次推进,实现了又稳又快又好的推进。
第四,便。无须抵押担保,与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相比,“三权三抵押”只要求农民拥有“三权”及家庭成员相关材料即可直接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实现了用自己的产权解决自己的资产,有效解决了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审批快,通常农民申请抵押贷款,需要通过层层审批许可,不仅耗时耗力,甚至延误农民创业、生产经营,而“三权三抵押”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在办理产权抵押登记后,就直接发放贷款,从而简化了抵押贷款手续流程,方便了农民创业。
第五,全。形成比较完整的改革体系和办法,环环相扣。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已于2009年发文实施。经过调研论证,已经初步形成整套改革方案体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完善嘉善县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改革方案等。当前,嘉善的综合产权抵押贷款已初步取得成效。截至2015年2月底,已累计发放抵押贷款155单,金额达1.897亿元,让改革红利充分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3关于完善“三权三抵押”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3.1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于法周延的原则。处理好依法办事和改革创新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工作程序严明和手续规范;三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从镇域村域实际出发,精心组织、稳妥推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将改革工作与统筹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探索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紧密结合,构建农村股份合作制长效运行模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克服的障碍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项民生改革工程,这项改革由于涉及面广、历史沿革长、运行推进复杂,又事关农民群众和村级集体根本利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改革遇到的障碍。
第一,思想认识障碍对改革有序推进产生的影响。思想认识是改革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基层干部群众不理解的情况,怕烦畏难的情绪还时有存在,越到改革的深水区,越是缺乏钉钉子的精神,面对复杂的改革过程,攻难克险的精气神不足,影响了改革有序推进。
第二,政策支撑障碍对改革稳步推进产生的影响。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产权相关规定还相对滞后,中央深改工作意见和相关改革文件虽然明确了诸多改革信号,但在后续推进中具体改革事项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出现纠纷时会呈现有政策文件但无法可依情况,影响了改革稳步推进。
第三,推进力量障碍对改革深入推进产生的影响。从目前推进这项改革配备力量分析,镇一级力量还显得配备不足,推进工作专业人员相对缺乏,这项工作又需要丰富的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也要熟悉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而开展此项改革相关力量储备不够,影响了改革深入推进。
3.3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3.1农村产权确权方面
推进三权三抵押前提在于确权到位、权属清晰,目前三大权在确权过程均涉及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土地承包权方面主要是因在二轮承包时工作不规范,有放弃手续不齐全的、有权证面积与实有面积不符的、有空间位置不明的、有登记簿不健全的等,尤其是搞两田制的乡镇问题更多,有个别村、组承包权证还没有下发的,还有跨社承包的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问题不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无法推进,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得不到保障。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权主要涉及土地集体补偿费不到位、三资管理不规范等遗留问题和确权的静态化时间截点问题。实行静态化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过去了或者十年过去了,新生儿越来越多,年纪大的越来越少,这个时候还是按照原来确定的时间截点就显得不合理了,那么按照什么时间截点来确定人口股呢?
第三,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财产权主要涉及违法用地和违章建房等遗留问题。在桃源新?和李家社区均遇到由于土地耕占税未交纳导致宅基地使用证无法办理,进而影响到住房财产权确权和抵押工作顺利开展,全县部分城乡一体新社区均涉及这一问题。
3.3.2深化活权运转工作方面
在确权基础上,全面建立“三权”流通交易平台。
第一,要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配套的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工商企业租地行为,引导农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生共赢,促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要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要探索股权继承、有偿退出和内部转让相关机制,推进股权社员配股,鼓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等主体合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集体股权抵押贷款工作,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贷款的难题。
第三,要激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农村宅基地在县行政区域范围内有条件置换、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转让,可选择基础条件相对好的村,在较小范围内试行,并适时在符合条件区域进一步扩大改革面,条件成熟后全面铺开。
3.3.3有偿退出的条件问题
假如有村民想利用有偿退出分配集体资产怎么办?退出时集体股的股价是按照原始股价还是市场股价?市场股价由谁来评估?
3.3.4法律法规红线问题
目前法律法规对农村产权相关规定还相对滞后,中央深改工作意见虽然明确了诸多改革信号,但在后续推进中,涉及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风险防范体系设计中,由于宅基地使用权无法律依据处置,带来一定政策风险;涉及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还未明确可以外部转让,抵押风险目前还停留在内部处置;农村产权交易中涉及继承、转让、有偿退出和置换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保障,出现纠纷易出现有政策文件但无法可依情况。
篇2
关键词: 农地产权制度;产权归属;产权功能
中图分类号: F301
1 产权的一般理论
1.1 产权的含义
产权起源于原始的财产归属性质与秩序,与财产关系的形成和演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含义。目前对产权范畴及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学派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一是产权功能论,其代表人物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他进一步指出“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和他人受益受损的权利”。二是产权权利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产权就是所有权,它是某个主体拥有作为财产的某个客体所得到的在法律上的承认和保护”;或者认为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多层次系列财产权利的组合;三是产权体系论,认为产权是包括所有权在内的一组权利束,认为产权是由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由些衍生的各种权利所组成的。
产权的完整与否一般有三个衡量标准:(1)所有者具有的排他使用权;(2)所有者具有的收入独享权;(3)所有者具有的自由转让权。产权结构效率高低的判断标准一般为: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1.2 农地产权制度的含义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因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权益而发生的所有关系的总和,是对土地资源内含的各种权利的设置以及关于这些权利的分配、享有、转让的规则,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土地经营权制度两个方面,土地产权的多元性决定了土地权利的可分割性和可分配性,它涉及到附着在土地上的多种权利的划分问题,具有保障、激励、配置、约束四个功能。
2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思路评析
2.1 土地国有化
这种模式认为目前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虚无的,实际上是不完全的国有制,从而造成农村无政府状态、土地投机严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而农地的使用则采用国家租赁农民的方式来解决。
虽然土地国有化有一定的优点,但笔者认为实行比较困难。原因首先是无论国家通过收购方式还是强制收回的方式达到土地国有化,都存在着巨大的交易费用,这是当前国家所无法承担的;另外,即使集体土地归国家所有了,国家仍得将集体土地委托给地方政府经营管理,这也存在巨大监督成本,而且也有可能造成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更加虚化。
2.2 土地私有化
这种模式主张集体放弃徒有虚名的所有权,将土地集体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对于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则通过国家立法进行管理,保证农民拥有完全的土地使用权和处分权。土地私有制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土地乱占滥用以及土地使用中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
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土地私有制在部分西方国家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绩效,但是产权制度的安排,除了受经济功能影响外,还受一国政府的偏好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框架下,土地私有化明显是行不通的。
2.3 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
提倡这种模式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改革不能从所有制本身出发,而应从制度的完善出发。但对于具体的产权安排则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其首要任务是明晰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既集体土地应归乡(镇)、村、村民小组中的哪一级所有;另一种认为要撇开农地所有权归属不管,应从产权权能的重构来完善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从产权的不同含义可见,产权是一个涉及面广而且复杂的概念。但也正是因为其涉及面广,才给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产权立论提供了空间。提出以上三种模式的学者就是从产权权利复合论的角度来对产权的内涵进行理解,都认为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他们认为,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是造成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运行当中种种问题的根源。他们据此认为,改革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其核心就是明晰农地的所有权主体,认为只有明晰了农地产权主体,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因而,当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只局限于对“集体”的内涵和外延应如何确定,在农地应该归哪一级集体所有等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者从制度本身对农地的集体所有制进行全面的否定。从产权的一般理论来看,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因为产权的一般理论在对有关产权对制度的作用和制度的运行的探讨时,认为产权主体明晰,产权得到严格的界定,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产权制度的变迁是要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的,产权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根植于其国家客观实际,必须符合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3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重心的转移
3.1 研究重心转移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土地是三大基本生产资料之一,因而农地的产权安排必须基于公有制体制的框架内,也就是说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仅要考虑效率,而且更要考虑公平,必须保证农地为广大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如果脱离农地集体所有这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去讨论农地产权归属,在现时的中国是不实际的。因此,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坚持农地产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来研究如何克服其缺陷、提高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而不是纠缠于农地产权归属问题上,所进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认为,目前研究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产权权能分割和重组上,产权的功能立论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事实上,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讨论,多是以产权的功能为逻辑起点的。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同的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定义,本质上就是从对产权的功能和作用的理解来定义产权的。除上面所说的“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他还进一步指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这就表明他并不是抽象的定义产权,而是将产权理解成为是由不同权能所组成的“权利束”,并从功能上对其权能进行分解和重组,将产权归结为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工具,而有效地将“外部性”“内在化”。著名的华人学者张五常先生也认为私人产权包括私有的所有权、私有的收入享受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其中“所有权”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仅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理解产权需要将其分解,定义产权需要从其功能入手。这些都为绕开农地所有权归属来探讨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很好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产权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下的产权内涵,也就是坚持农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不变,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对农地产权各权能进行合理的分解和重组来克服农地产权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提高其运行的效率;着重解决产权改革“能怎么样”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产权改革“是怎么样”的问题,逐渐从“所有权归属争论”转到 “权能重构研究”上来。
3.2 研究重心转移的现实分析
现代产权经济学对公有产权的批评主要就是从其排他性出发的,认为这种产权安排的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其产权的排他性不强。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一种更具有自身特色的公有产权形态,它的排他性不强最突出的表现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农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造成当前很多农村土地实际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二是农民产权权利的残缺,农民不是农地产权的直接主体,仅仅是土地使用权的直接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排他使用权和自由转让权,以及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权,而且法律上对农民权利的保护欠缺。事实上,正是地方政府具有的过大权利和农民产权权利的残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过多干预和任意侵蚀,才造成现行产权制度中的随意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缩短承包期限、中止承包合同、收回农户承包土地高价发包、非法征用土地、侵害农民土地使用权等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土地集体所有导致的地方政府具有的过大权利和农民产权权利的残缺是农地产权制度运行失效的根源。
按照Y•巴泽尔的观点:私人产权对私有制成分与公有制成分是同样必要的,这两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存在私人产权。它们的区别在于采用何种组织形式,特别是给予生产者何种刺激和报酬。因此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重心必须着眼于如何淡化和弱化地方政府在农地管理中过大的权利,遏止地方政府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过多干预和任意侵蚀;通过产权权能的分解和重组,赋予农民具有独立意义的、具有严格排他性的土地使用权及其相应占有、经营、处分、收益等权利,并从法律上对其进行严格的界定和保护,使做为“弱势群体”的农民能够抵挡外来的侵蚀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处理好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研究重心的偏移。这迫切要求我们要结合实际,从产权功能论的角度来理解现行产权制度下的产权内涵,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通过农地产权权能的分解和重组来克服农地产权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提高其运行效率,才能使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H. 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J].美国经济评论,1976.
[2]于光远.经济体制改革三论:产权论、均衡论、市场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郭翔宇.农业经济专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 私营企业 产权制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我国注册的私营企业主要包括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在经历一段曲折、艰难的路程后,迎来了一个健康,高速、持续的新发展。十五大会议以来,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理论基础
1.产权
现代产权理论于20实际30年代兴起于美国。西方产权理论通过微观个体研究如何界定、安排产权结构,降低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以科斯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从产权的定义入手,以产权的界定、产权的功能、产权的交易以及产权的安排对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等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对产权概念已基本上以达成共识:第一,产权表面上看是人与物发生的关系,其本质是人在使用稀缺物品时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产权不单是所有权,而是一组权利束,即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生产资料归属权即所有权具有决定意义。第三,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在协调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其重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调节、组合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即产权的“制度化”,“制度化”就是使既有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依靠规则使人们承认和尊重,并使产权主体对自己的产权形成合理预期,使产权主体实现收益并自行承担产权损失责任。
3.企业产权制度
企业产权制度是指企业的财产制度,是产权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企业产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形态,即业主制产权制度、合伙制产权制度和公司制产权制度。业主制产权制度是最早出现的企业产权制度形态,合伙制产权制度是由于业主制企业的扩张而形成,但与业主制产权制度无本质区别的一种企业产权制度,其特点是企业经营风险大、投资主体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寿命期限短。
4.产权制度创新
一个成熟的产权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第二,产权结构合理;第三,产权可以流动。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现代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创新,即明晰产权归属,优化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并建立多元化、开放式、流动性强的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产权制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制度创新的成效。私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产权制度创新。
二、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现状与特征
中国的私营企业普遍采用了家庭制产权模式,即所谓的家族制企业,私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制企业,而家族制企业绝大部分实行家族式管理。中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家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产权结构主体单一、股权高度集中。
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全国私营企业投资结构构成情况的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集中在主要投资者或业主个人创业者手中,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中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投资主体通常局限在家挺、家族或与家庭、家族有密切关系的亲友范围内,这种高度集中的企业产权结构,为我国私营企业创业初期积累了原始的资本。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发展,具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资本难以流动。企业自身资本和市场资本之间缺乏流动,企业所需资本大多只能靠自身积累取得,单一的产权结构使得企业难以和其他前景好的企业重组、合并,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企业难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第二,缺乏优秀人才。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生产、管理、市场等方面产生对智力资本的需求,但因产权单一较难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在市场开拓、技术引进等方面也较难实现有效协作;第三,企业经营风险较大。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使得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第四,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我国私营企业大多数由家庭或家族中有权威的一个家长领导,大事小事一个核心家长说了算,决策往往果断、非民主化。
2、私营企业产权的封闭性与宗法性
我国私营企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私营企业依然深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产权投资主体具有封闭性与宗法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产权主体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性等地超经济性质。私营企业超经济性质使得企业产权流动不得不受到家族血缘规则的支配,而不是严格地受市场交易规则的支配。(1)家企不分与家资合一的血缘性。“血缘”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连结而成的,企业的资本由家族成员共同持有。企业创业初期,家庭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在相当程度上服从家庭伦理的规则,而不是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2)族企不分的亲缘性。“亲缘”,是指产权主体是以家族亲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以若干个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或个人联合为一体,企业创业时期,借助家族亲缘网络关系,私营企业可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同时,依托相互间的信任,可以对企业进行较为严密的控制和更加可靠地监督。(3)地企不分的地缘性。所谓“地缘”,是指相当一部分民(私)营企业主的创业,是在所谓“离土不离乡”,或“离乡不离地”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仍未脱离自然村落,本乡本镇或本市县街道本等地方性社会网络。
3、私营企业产权的模糊性
私营企业原始产权界定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因素划分,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组成。我国私营企业在发展中更重视物质资本,而对增量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人力资本产权的作用有所忽视,即人力资本没有参与合理的企业利益分配。第二、私营企业与外界的产权界定不清。改革开放初期,有些私营企业,从资本的所有者经济事实看,的确是私人资本,但为了需找一把庇护伞却在法律形式上却注册为集体企业,戴上了“红帽子”。
三、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1.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
对于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集中的产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减少监督费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较小规模的私营企业有其存在的社会环境,不能盲目的采用产权多元化结构。但对于具有规模的股份制公司或上市公司,产权过度集中易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增加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2.明晰企业内部产权,
创业初,以三缘为特征的产权关系提高了企业成员的创业积极性,为企业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模糊产权关系的也要界定明晰,明确企业内部各个成员的权利和责任关系。一是从企业内部而言,首先高层领导要制定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使得各个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对等,按规章制度管理企业,而不是服从家庭内部的伦理规则。其次把产权明晰到具体的自然人,使其成为直接的、人格化的股东,这有助于减少家庭成员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摩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开放企业产权,促进产权流动
要想私营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应打破产权的“三缘”性,推动资本社会化,促进产权流动。私营企业规模扩大后,要实现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追加资本。而目前我我国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为私营企业利用社会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私用企业开始利用上市来筹集资本,上市成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私营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有效改善企业产权结构,避免财产变更和继承中发生的巨大震荡。私营企业上市成功,即能得到证券市场和中介组织的有效监督,又能实现产权合理流动,达到优化配置。
参 考 文 献
[1]道格拉斯. 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科斯,阿尔钦,诺斯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3]胡鞍钢. 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4]魏杰. 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一、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贸企业调整了社会商贸机构,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改革了批发体制,形成了以国有商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流通格局。企业的自主权扩大,经营状况好转。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商贸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全面显现出来。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商贸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国有商贸企业已基本失去往日的竞争优势,国有商贸企业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渐下降。国有商贸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产权制度的改革。
1、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商贸企业改革的核心。“九五”后期及现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产权制度。产权改革是市场经济确立不可逾越的环节,是绕不过去的坎。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发达与否的根本标志。产权的市场化才能使市场经济原则真正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唯有产权市场化,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国有企业改革,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产权。
2、产权制度改革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立与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国有资产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国有资产变现即把本质上归属于社保体系全体受益人所有的那一部分经营性资产的产权归还于真正所有者。
3、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资本金真正到位的关键。1998年,为了解决国企脱困,国家出台了“债转股”。“债转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正在从“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转向解决出资人资本金不到的深层次问题。产权改革有利于纠正“拨改贷”等改革措施的不足,为确立以出资人利益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销平道路,客观上为长期性债权与股权之间的相互转换,债市与股市的沟通作出重要探索,极大深化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建立“退出”机制的思路。产权是对经营者行为的约束,是对经营者成绩的奖励,是对资源低效率的限制。
4、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商贸流通领域,改革不应从如何有效地买卖商品开始,而是从更有效率地买卖产权开始,即明晰产权。只有产权明晰,机制才活。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顺德、东莞、温州等地方一个显著特点是产权明确。企业是股东的,企业发展越大,出资人股东的动力越大,相反,产权不清的国有企业,出资人主体不到位,企业的职工和厂长不能因为企业的发展而得到更多利益,动力不足。企业做得越大,职工厂长得到的利益相对越小,于是国企的老总通过吃、喝、玩、送等方式,间接分享企业利润。而国企的职工没有权利间接分享利润,于是消极怠工。
5、产权制度改革是生产力的最大变革。改革初期,我国侧重于从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这种改革已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就是产权改革。各地的实践充分证明,产权改革后,生产力得到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产权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
二、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
国有商业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路是紧紧围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晰产权,以国有资本退出为主线,实行产权多元化。思想上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产权改革方式;程序上既要发扬民主,依靠职工,又要适当集中,要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上,在促进国有资产流动的同时,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国有商贸企业产权改革主要有五种方式。1、股份制。一是增量股份制。原有国有资产不退,增量国有资产折股,吸收民营资本,法人资本,社会公共入股。二是剥离法。剥离部分优质资产组建股份公司。三是减持法。对国有股比重较大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2.股份合作制。本单位全体职工与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劳动。职工买断工龄,退出国有职工序列,企业买断产权,企业退出国企行列。3、经营者买断。对那些资产水平低、亏损不太严重的小型企业,可以通过经营者买断的方式,退出国有,实行民营。经营者可以是单个自然人,也可以是多个自然人合伙。4.外部转让。对那些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可从外部寻求生机,即将企业产权的一部分转让给企业外部个人。一是协议转让。二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拍卖,避免黑幕交易。5.混合经济(合资)。
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债务。采取债务跟随资产走、债权转股权、资产与债务重组等多种办法,处理好企业的债务,不能借改革逃离债务;第二,历史。要尊重历史,在国有资本退出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职工的体制性欠帐,补发职工的欠发工资,做好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第三,职工安置。卖断工龄要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以经济补偿为由将职工推向社会,要落实好职工安置的具体政策;第四,妥善处理好企业无偿使用国有土地和土地使用权出让问题;第五,处理好国有产权转让的主体。转让价格的确定、产权转让收入问题;第六,改制后企业的发展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将国有资产卖给个人,一卖了之,而是通过产权改革,明晰产权,重构企业新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企业发展。
转贴于 三、国有商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l、“主人翁”地位问题。产权改革后,职工可以通过劳动合同确立职工与公司之间权、责、利关系。职工持股后,通过股东大会对公司的决定投上自己的一票,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这种主人翁地位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相反,过去的职工,只是政治意义上的主人,但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决策、领导的选举等重大事项都是上面、厂长说了算,职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发言权。
2.产权界定问题。产权改革的前提是产权界定。产权界定的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产权界定时不仅要将有形的国有资产量化界定,更重要的是将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产权化。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肯定了探索和建立经理人和核心技术人员股票期权制度的必要性。在国企改革中,要将管理与技术利益化。在现代经济中,最需缺、最重要的是管理与技术。管理与技术的股份化,是对管理与技术成本的补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面。如果对管理与技术不进行价值补偿,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么减少管理与技术的成本,要么寻求其它补偿管理与技术成本的方法。因此,产权界定时,要用经营管理股、技术股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产权奖励。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80-02
1 国企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性总资产不足3万亿元,在大到航空航天,小至五金修理店等近30万国有企业中,企业均资产不足1000万元。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相当大一部分管理手段落后,技术装备落后,运行机制僵化,质量较差,难以形成大规模和市场覆盖率,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第一个问题。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浪费惊人,效益低下。全国彩电、电冰箱等生产力闲置达30%~50%以上,仍有25个省市把发展电子作为支柱产业。我国2600多家汽车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不足国外前16家汽车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的十九分之一,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80%以上的企业年产量不足1万辆,亦有20多个个省市把发展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因重复建设,造成无数生产设备闲置。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分析,1997年中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还不及美国同样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之和。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有人说,国有企业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仅有三分之一基本赢利。有资料显示,在统计的7.24万个国有独立核算的企业中,亏损2.83万个,比例是39%,效益低下或暗亏的是2.14万个,比例是29.5%。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结构缺陷的第二个问题。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资金不足,负担过重,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许多企业只求应付眼前的生产而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例如,中国纺织工业,由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结构单一,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几乎全行业亏损,最终不得不压锭限产,关停并转,以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市场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有。我们的企业只能被市场所淘汰。我国国有企业如果不进行战略的而非战术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市场的而非行政的、深层的而非表面的资产结构优化和重组,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规模小、战线过长、结构扭曲、重复建设、重大技术改造资金后续乏力的及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只会使国有经济进一步萎缩,使国有企业市场更小,失业队伍变大,使各项改革措施和经济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从而动摇国民经济基础。因此,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权制度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产权的流动性重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产权的高效配置,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改革措施。为此,加快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核心性的紧迫任务。
产权制度改革要立足于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产权制度改革要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两个不足、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分”的深层次矛盾推进。第一,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是构筑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三,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途径;第四,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化、外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一项战略举措;第五,要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以上五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却往往不能“标本兼治”。说到底,就是没有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或者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围绕解决这五大矛盾去推进。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期望出现“芝麻开门”的奇迹。
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配置为主的原则。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意义上是国有资本的重新配置,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形势下,对国有资本的“进与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定政策,企业在定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取向。国有资本在一个企业是否“全部转让”或“部分转让”,关键要尊重市场的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行业和企业,不“退”不足以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的企业要抓紧推进资本退出的产权制度改革。反之,对市场中的强势企业,无论其是否是竞争性行业,则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外部法人参股或股票上市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通过资产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可见,从实际出发,“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应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按兵不动”,又要防止行政干预的“一刀切”、“大撤军”式的出售和转让。
坚持依法推进的原则。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有净资产的重新配置。为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国务院成立了特设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国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法》正抓紧起草。当前,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形势下,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变更,应依法办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设置股权;二是对产权变更的资产要严格按照“资产评估条例”等现行法规进行评估。三是制止行政性“宽松政策”对国有资产折价“配送”的不规范做法。要发挥各级人大的宏观监督职能,发挥企业监事会、职代会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持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则。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围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要做到“四个突破”,推动“四大重组”:一是突破不同所有制之间资本整合的壁垒,推动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二是突破产业内部整合的旧模式,推动国有资本向高效产业的流动重组;三是突破区域内的封闭整合,推动国有资本跨区域的优化重组;四是突破国内集团资本的互补性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与跨国集团合资重组。
3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
(1)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然依赖于国有全业的效益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效率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国以后对官僚资本的改造,民族资本的接受是国有企业形成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起来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对民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有化改造,形成了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占绝对控制地位的局面。我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投资比例大,资产的历史沿革和生成中使得国有企业曾经达到是社会资本控制和管理的唯一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的构成单一,经营活力僵化,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必然涉及到广大主人的利益、生存、家庭以及社会稳定的大事情。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多种改制形式使得国有企业资本日益明确化和集中化,也是企业效益增长的加速化,同时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身份的置换,人员的下岗分流必然存在着职工出路的妥善安置和国有企业职工主体意识观念转变的问题。
(2)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思考、举措安排,一直是中央到地方极为关心的,适时出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措施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是时展的需要。说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首先应当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方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其经营制度,选取合适的经营方式,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并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尽可能地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营效益;二是控制国家投资的总体规模、方向和重点,适当减少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对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以不同方式进行,从初期不触及产权的国企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尝试,承包制的实行,到通过产权改造的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管理层收购等等,不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就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3)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迎接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的必然要求。有目共睹: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主义市场中重要的经济形态;放眼国际大环境世界各国的各大跨国公司、财团进入纷纷抢摊中国市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成为市场中的竞争伙伴。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环境,学会并增长参与竞争的能力,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改革是正确的选择。
4 结语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大题目,其涵盖的内容应该讲是相当丰富的。现实条件下的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不可动摇就是要建立和谐社会;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是完成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条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上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吸收一切包括和我们意识形态具有异质因素――“三权分离”政治体制下的国家――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经验,总结好我们自己以往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得与失,锐意进取,大胆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可能保障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进行下去,也只有通过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才可以使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效益得以提高进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强大,最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既全体人民可以从国有企业改革中分享到实惠。
参考文献
[1]漆多俊.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组法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 国企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性总资产不足3万亿元,在大到航空航天,小至五金修理店等近30万国有企业中,企业均资产不足1000万元。如此众多的国有企业相当大一部分管理手段落后,技术装备落后,运行机制僵化,质量较差,难以形成大规模和市场覆盖率,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第一个问题。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浪费惊人,效益低下。全国彩电、电冰箱等生产力闲置达30%~50%以上,仍有25个省市把发展电子作为支柱产业。我国2600多家汽车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不足国外前16家汽车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的十九分之一,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80%以上的企业年产量不足1万辆,亦有20多个个省市把发展汽车作为支柱产业。因重复建设,造成无数生产设备闲置。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分析,1997年中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还不及美国同样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之和。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有人说,国有企业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仅有三分之一基本赢利。有资料显示,在统计的7.24万个国有独立核算的企业中,亏损2.83万个,比例是39%,效益低下或暗亏的是2.14万个,比例是29.5%。这是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高,结构缺陷的第二个问题。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资金不足,负担过重,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许多企业只求应付眼前的生产而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例如,中国纺织工业,由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结构单一,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几乎全行业亏损,最终不得不压锭限产,关停并转,以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市场却被国外产品所占有。我们的企业只能被市场所淘汰。我国国有企业如果不进行战略的而非战术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市场的而非行政的、深层的而非表面的资产结构优化和重组,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规模小、战线过长、结构扭曲、重复建设、重大技术改造资金后续乏力的及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只会使国有经济进一步萎缩,使国有企业市场更小,失业队伍变大,使各项改革措施和经济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从而动摇国民经济基础。因此,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产权制度改革,是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产权的流动性重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障;产权的高效配置,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重要改革措施。为此,加快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核心性的紧迫任务。
产权制度改革要立足于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产权制度改革要围绕解决国有企业“两个不足、两个不合理、一个不分”的深层次矛盾推进。第一,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是构筑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三,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途径;第四,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化、外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一项战略举措;第五,要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以上五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多年来,各级政府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却往往不能“标本兼治”。说到底,就是没有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或者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围绕解决这五大矛盾去推进。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产权制度改革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期望出现“芝麻开门”的奇迹。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真是创新;保护创新;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61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发展,知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知识产权作为制度机制,激励人们的知识创新活动,协调、配置知识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 知识创新发展在全球化中的功能
当今,国际社会经济进入了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是宽泛的概念,即主要指以经济为核心的知识、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为知识、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知识、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知识产权是私权法律制度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直接参与、保护创新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从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看,哪些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体制健全、结构完善,哪些国家则知识进步、经济繁荣。这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20世纪末到今天的知识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等革命的发展。这一次知识创新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生产、物流等方式,而且为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交流运行的一体化也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撑和保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机械运行、交通运输等方式,增强了知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推进了社会、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从而提升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促进了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一体化以及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功能。
2 新时期知识创新发展的特征
2.1 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呈全球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的中心问题是人力、财力、物力配置的全球化。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要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要求越高;商品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态势更加明显;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当代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特别是新型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已经是世界各国推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世界经济社会的客观发展,促使了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是有选择的、双方流动。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其突出的体现在,由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如高级工程师、科学家等直接流向西方发达国家。
2.2 高科技研发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在当今知识创新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科技研发资源配置的要求更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在选择全球研发投资地时,一般主要考虑研发成本、当地研发人力投资、知识产权等三大要素。在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史上,从传统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将跨国公司的生产加工、制造销售等具体职能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涉及高新技术的研发,则大部分放在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集中,法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较好。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化进程,在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大力推广下使用下,特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有了重大变化。如果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国家之间的跨国协作已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国际研发资源的配置,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即由过去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高科技研发资源的配置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可见,从知识创新发展中的特征看,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为其发展高科技技术提供了平台。然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面对着国际经济、科技的变化,我国的知识产权建设将要直面新的挑战,新的环境,新的要求。
3 新时期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举措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知识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发展;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有适合中国经济、科技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机制。从当下国际国内的知识创新状况看,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知识产权制度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以推动知识创新为目标,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知识产权问题,其本质上就是解决知识资源的归属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激励知识资源和利益财产的调节机制。纵观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变更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产生、变更和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当代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以人类的劳动创造为源泉,以知识创新为直接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知识创新发展,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的现代化。这就是说,知识产权的变革要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统一。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推进,急需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协调知识产品的创作、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协调,为科技的创新发展助力。
3.2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维护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知识产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世界知识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则。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国内国际两市场,都急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力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规制市场竞争手段,推进知识产权市场的健康、平等、公正、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产品的创新主体将自己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高效配置,推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3 知识产权制度与现代产业发展相结合
知识产权法是推动知识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之法。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以社会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为目标,为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兴起、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当前,中国的经济、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经济、科技要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必要的调整。一是我们要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来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国家的发展道路,特别要注重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力浪费的发展途径。2014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强调“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依靠产业的创新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里强调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当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状况下,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就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当前主要强化知识产权的管理,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力争做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化,社会服务功能化,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篇8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1.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对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界定如下:作为商业银行的各个主体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过程中,所拥有的带有本企业鲜明特色的、能够在占领市场份额、追求利润目标、扩大业务范围、实现战略发展等方面优于对手的竞争优势。
2.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存在不足的原因
2.1 体制原因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为迎合新的机遇和挑战,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通过股改方式,开始了市场化进程。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加强了自身的金融管理,也进一步适应了市场风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并不是于分彻底。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长期垄断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其资产总额占比较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高出很多,依然带有行政垄断性质,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竞争当中,因而竞争性不强。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长期依赖关系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长期占据国有商业银行巨额资金,国有商业银行由此承担着资金无法利用的时间成本、流动性不足和破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并不能进行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也难以更有效率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
2.2 产权因素
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之内的一组权力。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是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国有商业银行虽建立起了现代产权制度,但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完全分离,存在着单向授权、低效率等问题,产权制度并没有相应的约束、监督制度,因而现代产权制度并没有发挥真正效应,进而影响到银行治理水平,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国有商业银行顺利进行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通过有效的监管,可以确保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利润目标的实现、风险控制、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及战略规划的成功实施,同时,也能够与竞争对手进行同步比较,促进竞争策略的优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过渡时期,因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各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不能有效的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因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了的提升。
2.4 业务体系
业务是实现盈利性的手段,也是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体系相对单薄,与国外银行的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
(1)业务单一,业务创新能力弱。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还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综合型业务、理财业务、电子业务、金融工具创新业务等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银行。
(2)中间业务品种少、规模小。中间业务是否发达是衡量一个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少,主要是汇票业务、信用证业务等一般业务,并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小,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偏低,不仅无力与国外成熟银行相抗衡,也落后于国内的发展较为迅速的股份制银行。
(3)抗风险能力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政策的保护之下,竞争意识弱,且正处于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过渡期,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风险机制,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显示不出较强的抵抗强,对于金融市场一般的利率、汇率等的变动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弱。
(4)金融产品技术性不高,难有较强的竞争力。当今社会,技术日新月异,掌握住核心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领先于对手占有市场份额,是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最为高效的捷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产品的技术性支撑,对技术的投入明显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快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飞跃。
(5)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知名银行涌入中国,不仅形成了多方竞争格局,也促使我国银行进行“走出去”的思考。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迟,很多模式都是借鉴国外经验,因而,在国际竞争力上明显处于劣势。
3.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3.1 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要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归属上无明确所有权主体及责任主体的现状,努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使国有资产的流动明晰化,改变无人负责、权责不明的现象,通过有效的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职责,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无压力、无动力的现状。要明确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要以现代综合型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经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体制,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都应以市场主体的姿态进行有竞争力的业务开展。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寻求能够满足各自金融需求的合作关系。要彻底打破相互依赖、脱离竞争的不合理的资金供求链,明确资金流动的市场经济性质,实现融资的市场化,建立起符合现代竞争要求的金融信贷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深入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逐步改变与政府的从属关系,向现代综合型金融企业方向转型,构建起合理的资本形成、运营、竞争、增值机制,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3.2 组织管理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存在无序性,影响影响了企业效率。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全部经济资源,层级分明,信息渠道畅通,机构组织分工明确,人员规模适当。要加强银行的组织管理,构建合理的机构体系,精简部门,合并冗余机构,撤销无效率机构。改革内部组织层级,形成有效的总行——分行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内部畅通和共享,决策的精准下达。精简人员,合理裁剪员工,减轻企业工资成本负担,建立合理的规模管理体系。
3.3 创新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产品核心竞争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资本雄厚,但没有产生与之相应的规模经济,主要原因是业务品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业务品种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业务,主动涉足陌生金融领域,在成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同时,对已有业务也要进行创新,实现业务关联一体化服务,深入开发其潜在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自身资信高、网点多的特点,对业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扩大业务优势,进行业务管理创新,使资源优势发挥最大效益。
3.4 细分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独一无的金融理财方案
客户资源是盈利的根本,要积极维护客户资源。对于不同客户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经济实力、投资方向、信誉度要进行细致的了解,以此确定客户的融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做到量体裁衣,制定出最适合客户的金融需求方案,通过差异化的客户细分机制,培养客户忠诚度,建立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地位。
4.结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国有商业银行只有更好的整合内部资源,开创外部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继续保持传统优势。
篇9
一产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产权的含义,目前没有权威的说法,但以下三点含义却是共同的:第一,产权是关于财产的排他性的权利,并且该权利必须是可以平等交易的法权,而不是不能进入市场的特权。第二,产权是人们关于与财产的存在与使用而引起的相互之间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基础性的准则。第三,完整意义的产权不是一个权利而是一种权利束,并且这个权利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但呈现一种统一结构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对产权给出如下定义:一般地说,广义的产权即为财产权,这种财产权是由国家法律或政府制定规则确认并加以保护的、关于财产的存在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运动而发生的、可以契约来组织进行市场交易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社会行为关系的权利体系。简言之,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关于财产运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和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对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二是权责明确,产权在其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三是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四是流转顺畅,各类产权都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
二国内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作了些有益的探索,下面以供水行业举例。供水行业隶属于国有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国有制企业,结合供水企业的性质与特点,先来看看我国北京、上海和深圳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再分析一下遭遇到经营困境的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解决对策。
(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北京公司99年经过改制,建立集团公司以来,改革的总体思想突出盘活存量资产,开展资本动作,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发挥大企业的优势,投资19344万元,先后并购了京郊4个县级自来水公司,使日供水能力增加15.3万吨,供水管网504公里,总资产增加3亿多元,集团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
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总资产18亿产权转让50%,改国有独资为产权多元化。他们按国际惯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中介机构,公开招商,选择合作伙伴。法国、英国等4家水务参加竞拍,法国威迪通用水务以23亿元取得转让产权。
深圳自来水公司按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方向进行资产重组,建立水务集团。
改革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一个城市的大局看,缩短了改革时间,节约了改革成本。第二,促进供水企业从单一的城市供水向综合性水务产业的跨越,企业的实力增强,发展空间更大,对以企业整体的战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第三,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在技术上与自来水同属一个专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很多共性,合并后统一经营管理,可以实现多种资源的统一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四,经营污水处理有利于研究开发中水回收技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以应付未来可能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策略
看过以上我国几个供水企业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发展指明了出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积存了不少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而这些问题在社会与经济转型时期日益显得尖锐和突出,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落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大的障碍。多年计划经济和供水行业自然垄断性质养成了“饭来张口”的观念,没有认清经济体制转型后的新形势、新环境。二是政企不分。企业不能完全行使本来赋予一个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供水企业扮演着特殊的身份,具有双重主体性。供水企业无法完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与独立运作,其水价也不是以市场价格来定位。三是产权不清,产权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不畅。这注定投资结构的单一性和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四是经营模式落后,管理不科学,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模式落后,没有引进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资本运作困难,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供水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少科学决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普遍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大多数人都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五是供水价格不到位,企业建设发展资金严重缺乏。供水价格是一个棘手的方面,但是其约束条件相当复杂,其中,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深层次的关键因素,它决定着供水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企业赢利能力和赢利前景都形势不妙,市场化程度并不高。政府确定水价,不是以市场供求为导向,也不是以生产成本为基准,而是以市民是否有意见和不影响社会稳定等因素作为主要依据。导致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管理等运行费用。深圳与上海的做法为哈尔滨市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了成功的范例。结合哈尔滨市供水企业实际状况和国内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哈尔滨市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别进行为宜。磨盘山和沿江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在建大项目已建成,不存在改制,形成与市场经济对接的新体制与新机制。制、供、排水是哈尔滨市供水企业的主业,主战场不能丢,应该像深圳、上海那样采取出让部分股权办法,由我们控股。这里应当明确一种思路,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入新的机制,吸引部分发展、改造资金。积极探讨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资产运作模式。
三改革的核心在于理顺产权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引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产权明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其实质不仅是单纯解决了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包含了两条重要原则和内容:一是责任制,二是社会化。
首先,所谓产权责任制,就是要改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的状况。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要改变政府对国有资产负无限责任,而实际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无人真正负责的状况。
其次,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表明,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早期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通过股份制使它早期的个人资本、私人资本、家庭资本社会化,从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也就是使得它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重新获得生命力。
财产要有责任制,不是只有私有制才需要明确的责任制,公有制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制。现在的国有财产就没有责任制,无人真正负责。政府部门都要去干预企业财产,结果企业没有责任,政府也没有责任。要想做到政府不管企业,前提是政府不再是所有权的主体,至少不再是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国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经济中不再为主体。
供水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形式:
特许经营: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及考核的协定,把经营的责权利,用一种法律文书落实到企业,目的是落实企业的自,实现政企分开,形成激励机制。
股份制:现有国企改革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国家成立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若干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当股东,由这些股东持有那些经营性企业的股票,然后派董事、监事,在股票市场上操作,这样就模拟了一个股票市场。但它可能在产生两个缺陷而无法满足预期和初衷。一是它不能保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择到经营岗位上来。二是国家作为股东也无法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国有资本转债权,非国有资产转股权。其好处如下:一是解决了经营者选择机制。二是有利于国家资产的增值和保值。三是有助于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四是债务融资的单位成本低于股本融资。
逐步推选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业主负责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以上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证明供水企业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问题。如何有效地理顺产权制度是供水企业改革的“牛鼻子”。
供水企业,由于其独家经营的垄断性,消费者(用水户)对自来水这一产品的不可选择性,销售对象亦即供水范围的地域局限性,以及自来水生产和销售量受水资源条件和节约用水政策制约,受城市规划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来水产品不可能直接参与商品销售市场的竞争,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也不可能因此去鼓励用水,争夺用户。因此,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只能综合利用主客观两方面的优势:理顺产权制度,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率去实现。
产权制度改革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供水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改造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供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必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市场产权;市场所有权;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4-0005-05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重视维护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力、关键领域市场控制力和对外应变力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更为迫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其成果主要集中于能源、产业、金融、人才和科技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市场产权角度来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实际上,市场产权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重视市场产权制度研究,对于探求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力的主要对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产权及其主体
(一)市场产权的含义
所谓市场产权,是指一国中央政府对其所构建、所有、运作及管理的市场本身所拥有的排他性产权规则与制度安排。市场产权包括四个方面:市场所有权、市场经营权(使用权)、市场占有权(控制权)及市场收益权。市场所有权是指一个国家对其建立在领土基础上的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产权契约关系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市场产权制度安排问题;市场使用权(经营权)的界定主要是解决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市场占有权(控制权)主要是解决市场运行的结果――商品和劳务产出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控制力问题;市场收益权的界定主要是解决市场国家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和企业市场经营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等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权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文献很多,但就我国学术界来说,其研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把产权制度的内容看得过于狭窄。“把产权制度仅仅局限于企业制度上,似乎产权制度只是指企业产权制度”;(2)重视对有形产权的研究,忽视了对各种无形产权的研究;(3)近年来国内虽开始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研究,但在产权问题日益泛化的条件下,没有进一步拓宽对产权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视野,特别是仅注重对微观产权问题的研究,而忽视对微观产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实现条件即宏观产权、“大产权”或“基础产权”――“市场产权”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市场本身也存在一个所有权即产权界定的问题:由于构建市场需要投入大量有形资本(如基础设施等);培育公平且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体系),需要投入大量制度成本;运作及管理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相对于市场中分散的经济利益主体来说,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还是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状态方面,政府都有着更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获取信息的规模效益。但在现实中,信息不可能免费提供,获取、改变、传输及都必须付出成本。所以,市场存在着产权属性问题。没有市场,企业的有形产权难以运营,企业的无形产权难以评估与测量;没有市场产权本身的理性制度安排,不仅会导致微观产权模糊不清、价值难以评估,或者微观产权要素在运行中难以合理增值等问题,而且还难以解决企业的市场进人、运行及退出等问题,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性市场结构。虽然市场产权天生具有国家排他性,归一国政府所有,但市场经营权可以转让。各种贸易战的实质是争夺市场经营权、控制权和收益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是市场经营权的有限互换和交叉分享。正如前美国总统克林顿1993年初就对外贸易政策发表演说时强调,美国欢迎外国产品与服务进入美国市场,但“坚持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也能平等地进入它们的市场”。
(二)市场产权的主体
国家或中央政府是市场产权的主体,且是唯一的主体。市场所有权具有国家排他性,实行市场国家所有制。在一国市场组织内部,任何个人和法人组织都无资格代替国家或中央政府履行市场所有权主体功能。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支配权、占有权和收益权等;二是拥有与自身劳动能力相适应的个人财产权。个人市场力量的有限性和市场交换的等价性,决定了市场所有权不可能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同样,市场所有权也不可能归市场内部具有竞争行为的法人主体――企业所有。因为,市场作为一种超越于市场内部任何经济主体的经济组织,其本质是交易。市场既是一种集合各种经济主体的组织形式,又是一种凌驾于其内部各种经济主体之上的组织形式。在市场组织内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商品可供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卖方之间以及买卖双方之间等,都充满着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各经济行为主体为了通过市场交换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往往利用各种竞争手段,削弱或击败竞争对手,因而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市场所有权。
国家组织本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市场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道格拉斯・C・诺斯把国家定义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需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他还进一步指出:国家具有“暴力潜能”,这个“暴力潜能”范畴内涵丰富,它类似于企业拥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后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契约论者认为:国家本身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目的是为公民提供服务,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契约经济,国家的存在有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契约(合约)的实施。如果没有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则交易费用会相当高,而过高的交易费用将使任何契约都失去意义。因此,国家所拥有的“暴力潜能”以及为实施契约提供法律、有效制度的特殊地位,是任何其他经济社会主体所不可替代的。另外,国家或中央政府也是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建设最大的投资主体,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经济社会主体虽然在有关市场体系与市场制度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最终依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产权安排及制度约束。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或中央政府才是拥有市场产权的唯一主体。
二、我国市场产权制度现状及其对国家经济安全
的影响
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根本不受国内外因素威胁的一种状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这属于广义的国家经济安全范畴,是国民经济中长久存在的最基本的战略问题;二是国家经济系统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侵袭、破坏的能力;三是国民经济中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这后两个因素属于狭义的国家经济安全范畴,与市场产权制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关系到一个国家在维护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的市场产权制度很不健全,并已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
(一)我国市场产权制度的现状
目前我国市场产权制度很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进出规则不健全。一方面,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资格不明确;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经营渠道等随意性大;市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模糊;市场主体退出随意,容易造成市场垄断和市场缺位。另一方面,对进入市场的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没有做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规定,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时有发生;商品的实际质量与说明不相符;在商品的价格、计量和包装等不符合要求时,也能进入市场。
2.市场交易行为缺乏约束力。交易规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市场规则。目前我国有些市场交易规则是采取约定俗成的形式,没有以制度、法律的形式由政府加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行为缺乏法律、制度强有力的约束。如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商品在出售时没有实行明确标价,交易双方没有签订并保证履行合同,违约也不赔偿经济损失等现象经常发生,由此导致权利和义务关系模糊不清,使一部分人获暴利,另一部分人损失惨重,这是市场收益权分配不公的突出表现。
3.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和引人误解的广告大量存在。使少数不法经营者获取了不正当收益。如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不断发生,直接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损害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各种名目的商业贿赂行为屡禁不止,权钱交易、寻租致富,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部分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对自己子女、亲属等关系密切的人在就业时随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起点的不一致,既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又造成了政治腐败。另一方面,限制公平竞争的行政性市场垄断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性垄断大量并存。目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力量加行政权力所形成的特殊垄断,即行政性市场垄断这种垄断在横向的区域内,表现为地区垄断;在纵向的行业内,表现为行业垄断。现实表明,无论是哪种垄断行为,都会抑制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都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收入差距、就业、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影响较大,这无疑会增加国家经济不安全因素。
4.政府宏观调控规则、法律和制度缺乏。国家或中央政府作为市场产权的唯一主体,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调控市场时,其权力不受限制和约束,政府可以任意地侵入市场空间和僭越市场职能,从而造成市场秩序无法形成,已有的市场秩序也将遭到破坏。同时,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对非法获利阶层的调控和惩戒力不足,市场收益权分配极不合理,甚至出现逆向调节现象
(二)不健全市场产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目前我国市场产权制度很不健全,这无疑会加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增加就业难度、腐败难以遏制,并使外资轻而易举地占领我国较多的市场份额,获得较大的市场经营权、市场控制权和市场收益权,导致我国市场所有权失控,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1.收入差距较大,或者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配不公现象。不管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个人收入差距,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如个人收入差距按基尼系数计算,2005年我国已达到了0.46,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大,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贫富差距拉大,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影响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特别是,如果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则还可能会酿成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混乱。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必须关注财富分配状况和贫富差距这一重大问题。
2.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策略。当前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国企改革中大量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转业军人安置和残疾人就业非常困难;城市失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双重压力同时并存等。实际上,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利益的多寡问题,但实质上是就业机会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的各种社会矛盾都是由就业机会不公平所引起的。市场产权规则、制度不健全,就业机会就不可能公平、合理。这显然会增大就业困难,给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观随意性大。政府调控市场行为没有纳入法律框架中,政府缺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宏观调控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由此,一方面导致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央行对南方证券、德隆系、辽宁证券等企业实行再贷款没有法律依据;汇金公司给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没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保障,这些资金很可能有去无回”。显然,这种调控行为会影响经济效率,增加国家经济不安全因素。
可见,造成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各因素无不与市场产权规则、制度直接相联系,这些因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削弱了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不注重市场产权研究,没有合理的市场产权制度安排,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产品就会长驱直入,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市场安全。而且,在缺乏市场产权制度和市场经营权交换不规范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市场与技术交换不对等,导致技术不仅没换来,而且许多行业市场被外商控制了。例如,多年来,百事可乐公司的外方一直打着“国际惯例”的幌子,以品牌拥有者的身份,把划分和调整销售区域的权力攥在手里,并以此作为对产业链下游的灌装厂实施控制。同时,利用总裁等主管负责人或主要经营者的变更,随意前任负责人经讨论所做出的区域划分内容,而“以当前总裁颁发的区域划分为准”,把市场的热点区域“调包”到自己掌控的企业名下,或者对合资合同中早已规定的办法。用更新的“单方通知”做事实调整,把原先的合同搁置一旁。近期,该公司又使出了“偷梁换柱”的招数,把早已划给合资企业、市场较为成熟、前景看好
的销售区域悄悄地转到外方独资的销售机构名下。在百事可乐公司外方完成方案后,合资的灌装企业在最后核对时发现,其中约90%以上的毛利损失竟然全由合资企业来承担,而外方作为核心原料的唯一供应商,不仅没有毛利下降之忧,而且还会因产品的跌价坐享企业核心原料因使用量增长而利润增加的好处。可见,没有健全的市场产权制度,是我国市场被抢占而没有获得核心原料技术和国家经济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国家作为市场产权主体,如果没有依章可循的规则对市场经营权、市场控制权和市场收益权进行严加监管,则国家经济安全必然会受到极不利的影响。
三、健全市场产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对策
健全市场产权制度是以完善市场制度为基础。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经济社会主体虽然在有关市场体系与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最终依然取决于中央政府的产权安排及其法律、制度约束。国家或中央政府是市场产权的唯一主体,是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唯一提供者。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加强市场产权制度建设,政府所需要做的核心工作就是加强经济立法和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