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数据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数据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2010年,大约有300万中国旅行者赴欧旅行,但仅有12.7千名前往英国。英国政府旅游机构预计在2014年,入境人数将翻倍,吸引24万名中国旅行者到访,但如果和意大利、法国或者德国等欧洲邻国相比,这个数字还是远远落后的。保守的统计显示,到2014年,意大利、法国或者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入境人数将达到50万至70万名。”
显示这些数据的报告是由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受希尔顿酒店和度假村的委托所调查制作的,英国政府期望在未来10年将英国入境游的旅游收入提高5%,而2011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花费预计将达348亿英镑,较上一年增长14.6%,按照此趋势继续发展,截至2015年将超过600亿英镑。鉴于中国出境游游客的消费力,他们认为大力吸引中国游客是实现发展的最大机遇之一。
积极的简化签证行动
没有一个国家不想在中国游客出境游市场中占领更大的利润份额,但他们要采取积极的行动。2010年,许多国家相继简化了中国游客的签证申请手续——通过减少程序、降低或取消签证费用或降低签证要求。在欧盟,申根国家简化了儿童签证手续并减少了相关费用,而德国、西班牙和克罗地亚则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签证手续。爱尔兰和阿尔巴尼亚都降低了中国公民的签证费用。韩国和日本对于中国游客签证所进行的变革幅度最大,而包括泰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在内的其他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改变。
题为《中国旅游业的崛起将如何改变欧洲旅游业的面貌》的报告明确了中国游客赴英人数少的原因:英国未加入申根协议,因此签证申请较为困难。尽管还没有迹象显示,英国将针对中国游客简化签证手续,但可以看到的是,如果不这样做,英国在争取中国游客上,将会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澳大利亚等。
最高的购物消费
在欧洲的中国游客有为了花更多钱在购物和礼品上而节省住宿的声誉。调查指出,中国游客平均每晚花费为202英镑,一次购物游可花费超过600英镑,平均消费水平超过俄罗斯、阿拉伯和日本游客。据英国奢侈品服装店巴宝莉报告,旗下英国店铺3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顾客,伦敦奢侈品的近期报告指出中国购物者2010年仅在邦德街地区的消费额就已达2亿英镑,比2009年增长了155%。
“如果我们能将英国的吸引力提升到与目前其他的欧洲竞争国家持平,那我们的旅游业预计能从中国游客处获得每年近10亿英镑的收入。”英国旅游局的首席执行官Sandie Dawe表示。
“对中国友好”并不足够
最近的研究反映即使中国大众出境游客在海外旅行时,他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对产品和服务有越来越多的期望。对那些欧洲旅游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首先要认识到学习、改变对中国旅游业的基本态度的必要性。仅对旅游服务做出一些肤浅的改变,而认为这样会让自己显得“对中国友好”是不够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会对这样一个出境人数在逐年增加,又热衷于在旅行目的地大肆消费的旅游群体表示友好。
报告指出了欧洲旅游业有待改善的方面,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欧洲国家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入境游客:全力关注客户服务;这在中国游客体验中占据重要位置。改善针对中国游客的服务和设施,如翻译网站、中文标识并聘用普通话流利的人员与宾客互动。大力使用社交媒体并实施营销战略以吸引中国游客、提高品牌认知度。需直接针对越来越多的个人游客而非通过旅游团运作。
篇2
关键词:海龙囤 全域旅游 土司文化遗产 发展浅析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旅游的“门票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向“全域旅游”逐步过渡。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域的角度,分析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海龙屯遗址的开发与保护途径。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早期Yale从供给角度出发,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Yaniv Poria等人从旅游者需求角度认为遗产旅游是“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目的地的个人遗产归属权的感知。历史旅游则是指这样一种旅游,其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目的地的历史属性二产生的。” 理查德兹(Richards,1996)认为: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过程,或者一种产品。Fyall和Garrod(1998)把遗产旅游定义为一种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经济行。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比较缺少,研究时间晚于国外,早在1999年,王大悟在有关生态旅游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遗产旅游”的概念,他认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及自然两个方面的遗产资源,生态旅游处于遗产旅游之下的半个级别,强调自然资源的属性”(王大悟,1999)。吴必虎(2002)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的博弈结果。
(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简介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
(二)区域资源概况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海龙屯遗址区域资源分析情况如下:
三、海龙屯遗址遗产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体系层次低
海龙屯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申遗过程及申遗成功之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打造出了旅游业的初步雏形,但是景区对于基础设施、环境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完善,诸如厕所数量及分布不合理、上下山道路合为一体等。
(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
海龙屯开发时间比较短暂,距市区较远,景区内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员工相互之g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氛围有待提高,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降低员工流动率问题不容忽视。
(三)景区影响力低,公众参与度不足
遵义对遗产旅游的定位不清晰,对遗产旅游的宣传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海龙屯的旅游推广。此外,海龙屯的旅游发展尚未发挥出对当地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应有的积极作用,遗产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不高,相比本地及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对海龙屯所蕴含的文化产生了较强烈兴趣。
(四)开发模式单一,经济与社会效益低
目前,海龙屯开发的遗产旅游项目,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产品特色不足等。景区内主要以实物、图片等静态展览为主,互动性不强,忽视了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尤其是杨氏统播期间土司制度、平播之役等的开发、整理与展演。
四、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一)明确战略价值,塑造遗产旅游新形象
从全域旅游发展的高度,制定发展遗产旅游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通过多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大对海龙屯遗产旅游的宣传力度,将遗产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在一起,最终打造出多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的旅游精品线路,重点突出遵义市城市文化特色,塑造旅游新形象。
(二)丰富旅游开发产品,构建新型遗产旅游开发体系
丰富旅游产品开发类型,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具体化,重新全面界定所有可用的遗产旅游资源。同时设计创新的旅游产品,将遗产旅游更好地融入到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中,保证旅游产品的鲜活生命力。
(三)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综合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完善薪资保障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成为了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合理的薪资结构是防止人才流失的有效途径,因而旅游营运商需要建立学科合理的薪资体系,适时增加员工福利,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遗产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全域旅游注重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主人翁意识,缩短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游客能以“居民”的身份和心态更好地融入到当地人文环境,获得身心上的满足体验。同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同旅游业的适应性,改善城市旅游环境,积极打造舒适、宜人、宜游的休闲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遗产旅游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类别尚未形成划分标准;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范式;理论方面,形成规范的理论研究体系尚待时日;尤其是遗产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省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较为单一,很少有学者将全域旅游与遗产旅游两者相结合进行相关实践性的研究。
今后对于遗产旅游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以理论研究与联系实践相结合,在全域旅游的趋势下,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遗产地,不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真实性。此外,在以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方面,应该总结先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论共性规律,即经验总结法;坚持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即演绎与归纳研究方法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动态的观点,不断对遗产旅游的研究理论和方升华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用于实践,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统计数据报告及下半年旅游经济形式分析,国家统计局.
[2] 张朝枝,李文静.2016.遗产旅游研究:从遗产地的旅游到遗产旅游[J].旅游科学,30(1):37-47.
[3]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篇3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
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做支撑,但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生态失衡的现象,阻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进程。
(一)师生交流贫乏,缺乏互动性
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沟通与理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权威,认为教师所说即是真理,遵从教师所言即为人生正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传至今,使我国课堂呈现“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一味听从”的现象。目前,随着时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是在旅游管理课堂当中依然呈现出教师以主人公姿态主导着课堂,师生互动仅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给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另外,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在课堂一味听从老师讲解,服从教师安排,缺乏主动提问的智慧与勇气。课堂当中真正有效的就旅游方面问题的深入探讨较少,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绿色且充满活力的生态理念。
(二)课堂氛围低沉,缺乏趣味性
良好的氛围是成功的开端,和谐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教学成功的基石。但现在旅游管理课堂中(特别是理论性课堂)经常出现学生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睡觉等现象,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屡禁不止,这种违背课堂和谐的行为屡屡出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营造出低糜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与他们对专业认同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模糊,定位混乱,这就降低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熄灭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只为顺利度过期末考试与赢得奖学金而学习,内在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大幅度降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专业爱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当今旅游管理课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三)考评方式单调,缺乏测量性
一般来说,考评是对本学期的学业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理与综合运用。目前,高校通用的考评方式为:平日表现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约为30%~40%,主要由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构成。平日成绩主要用来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一方面,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通常采取激励式策略,无论学生回答好坏,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另一方面,旅游管理班级一般约由30~60人构成,人数众多,而主要又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可能无法一一认清每个学生,导致学生最终平日成绩相差无几,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测量性;期末试卷成绩或专业论文约占总成绩的60%~70%,试卷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试卷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按照教材生搬硬套,不能有效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一些院校还出现所谓的“划范围”现象,致使考试成为学生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院校的形式作业。专业论文的撰写也流于形式,学生大多复制粘贴草草了事,未能显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骤降,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主战场,与理想的生态型课堂相差甚远。
四、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原则
1.自由民主原则。“生态”的最初意义应是有机体在适合自身生存状态的环境下自由民主的生长,生态课堂即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知识殿堂。自由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是自由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中规范自由的传达教学内容,展现教学个性;然后,学生应是自由的学习体,在课堂中自由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言行与思想的双向自由,展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个性;最后,环境自由,师生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下才能实现有效的双向沟通,营造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民主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实现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2.综合创新原则。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联系系统,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课堂环境等各个因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同时,生态课堂各个因子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因子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综合体。创新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灵魂,徐悲鸿先生曾说;“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同理,一个失去创新精神的课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创新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课堂环境等的创新。首先,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微媒体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传达旅游类知识,学生通过手机、电脑与微博等各种信息渠道接收与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其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与帮助者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从旁协助才更有利于双方发展;最后,创新课堂环境,构建和谐共生的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例如,将教室贴上浅绿色墙纸或将墙壁刷成浅色,更有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3.科学适度原则。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应是科学的课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设计课堂流程,合理掌控课堂节奏,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堂。另外,旅游管理生态课堂也应遵循适度原则,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引导,凡事过犹则不及,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工具时都要掌握度,在合理的“度”内达到最优的效果,展现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型旅游课堂。
(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开展课堂专业交流会,实现师生高效互动。师生高效的沟通与交流是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对旅游的热爱,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互动中。学校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建立新型的课堂制度,当某个科目学习完一个章节或一单元内容时,应专门抽出一次课的时间,就近段时间所学内容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与老师相互交流想法与心得体会,或就社会上接近于所学内容的某类旅游事件为主题,大家相互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同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行为。在开展交流会时,也可以邀请别的专业课程的老师一起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之后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社会经验给出合理的专业意见,当同学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快速的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课堂专业交流会的开展既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师生双向高效的互动,也是一次旅游知识的洗礼与熏陶,促进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进一步发展。2.鼓励微笑教育,营造轻松愉悦的和谐氛围。微笑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当你微笑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你,当你大笑时,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同时,微笑也是愉悦课堂的通行证,温暖的笑容比任何言语和表情更能传递信息,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微笑的魅力。微笑能为课堂增加魔力,当老师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时,不仅展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内在气质,增加了亲和力,更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动的桥梁,攻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防线。同时,教师的笑容也可以感染学生,学生能从老师鼓励、期待与宽慰的笑容中得到勇气,获得自信,能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在旅游管理课堂中引入微笑教育,让微笑遍洒课堂的每个角落,是营造轻松愉悦氛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3.改革考评方式,建立新型评价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行业知识、能力与水平。传统的考评方式致使学生课堂响应率低,大部分学生呈现出平时无所事事,期末疯狂背题的现象,为了凑学分而学习,而不是出于本心的热爱。应建立新型的考评方式,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比例随机分组,小组内成员根据学生平时的上课与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打分。期末试卷应根据现实的旅游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灵活多变,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大胆发言,推动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数据中心.2017年全年旅游市场及综合贡献数据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18.
[2]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玲.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12):76-78.
篇4
关键词:饭店;网络营销;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饭店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手段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饭店推介、网上预定业务、介绍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旅游饭店人才招聘及中介、饭店新闻信息、旅游饭店电子地图、政策信息资料查询及咨询、饭店用品网上商城、旅游饭店书刊介绍等。
一、网络营销对我国饭店业的意义
根据《2005年中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截至2005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1 828家,比上年末增加940家,增长7.94%;拥有客房133.21万间,比上年末增加9.42万间,增长7.07%;床位257.17万张,比上年末增加20.51万张,增长7.98%。[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饭店数量呈增长趋势。同时,目前大量积压的房地产项目通过功能调整和豪华装修进入饭店行业,增加了饭店的供给。目前饭店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回报周期延长,饭店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发展网络营销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正以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饭店业也不例外。据预测,2006年全球饭店行业27%至29%的收入将通过网络产生(2005年为25%,2004年20%),另外还有27%的饭店业务虽然在网下完成,但却间接受到因特网的影响(比如电话预订中心、散客、团队预订等等),预计至2007年底,39%的旅行业务将在网上完成。[2]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已有3.9%的中国网民进行网上旅行预订,比例还将逐年上升[3]。这些都说明我国饭店业发展网络营销的时机与条件已经成熟,运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已是大势所趋,对饭店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营销有利于饭店降低成本
饭店的客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与饭店联系,并购买饭店产品或服务的顾客;二是通过旅行社、预订机构等中间商购买饭店产品或服务的顾客。传统饭店推销产品必须依靠大量的销售人员和其他各地的中间商,在市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广告以及其他费用,饭店争取每一位顾客入住的成本非常高。而利用网络营销的饭店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取顾客的建议和需求,并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可以减少营销费用。同时,网络营销只需要一台连接在网上的服务器,节约了大量的通讯、交通费用、宣传品印刷成本及媒体广告成本等。通过网上销售,饭店不用再通过中间商销售产品或服务,节约了大量的佣金和推广费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所有顾客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直接与饭店联系,饭店也可通过网络直接面对顾客,双方都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二)网络营销有利于饭店实现个性化服务
饭店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特点,通过互联网,饭店可以与每一位上网的顾客建立直接的关系。通过双方互动,顾客了解饭店,饭店也可以通过在线服务了解顾客的需求特点,及时捕捉顾客需求变化信息,形成饭店与顾客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克服传统营销中饭店与顾客之间无法及时沟通的“单向信息交流”的弱点。另外,饭店还可根据顾客以往的需求信息,不断为其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吸引其再次光临。正是由于网络营销的出现,使得饭店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并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三)网络营销有利于饭店提高企业知名度
通过互联网,饭店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进行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把好的服务及好的服务项目直接推荐给潜在消费者,降低广告成本,有利于旅游饭店的宣传与销售。旅游饭店一般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很难在传统广告媒体上大做宣传,而通过互联网 ,无论饭店规模大小,都可以实现广告促销。在互联网上,饭店通过制作精美的网页,向顾客传递大量的相关信息,包括饭店产品的特点,服务的特色,以及相应的价格等。顾客通过点击饭店的网页来了解饭店,通过双方的互动,提高饭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网络营销有利于饭店扩大市场份额
网络空间具有无限扩展性,因此在网络上进行饭店营销不会受到空间篇幅的限制,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换。饭店利用互联网可以在24小时提供全球性的营销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饭店所有的信息。例如在饭店主页中提供客房的样式和种类、房间内的设施、客房的价格等等,顾客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饭店,以及相应的信息。除此之外,饭店网页上还会向顾客介绍饭店附近的情况,例如商业区、中心区、餐馆以及其他能引起顾客兴趣的信息,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有利于饭店扩大客源市场。
二、饭店网络营销的现状
(一) 国际饭店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网络营销现状
加入WTO后,国际饭店集团更加重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洲际集团、万豪集团、香格里拉集团纷纷开设了中文网站。2005年4月,香格里拉集团全新改版了网站,共计6000个网页,分为英文、中文和日文三个版本,网站采用了全新的搜索引擎,伴随图片和虚拟游览,更加方便客人进行房价和房型的比较,并可直接在线对下榻的时间,房价和个人喜好做出更改。同时,香格里拉饭店集团在其网站省略推出网上“最低价格保证”。[4]可以说,国际大饭店集团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的势头很凶猛,对我国饭店业而言,出现了“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点。这对国内的各大饭店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应对激烈竞的市场竞争,如何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是摆在我国饭店业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加大利用网络营销的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我国饭店业网络营销的进展
国内很多星级饭店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有的大型饭店还有自己独立域名的网站,在这些网页与网站上都有饭店详细情况的文字介绍与图片说明,并留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有的饭店网站能实行网上预定等基本的网络营销活动。这说明我国饭店业开始重视网络营销的应用和发展。2005年,锦江酒店在上海与德尔集团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锦江德尔互动有限公司。锦江德尔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优势,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集中订房系统和互联网分销系统为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客户提供与酒店及旅行社分销相关产品和服务。锦江德尔为锦江酒店旗下的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了中央预订系统服务,大大提升了酒店管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客源招徕能力,为股东双方提供满意的经济回报。[5]
(三)我国饭店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饭店意识到了网络营销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采用网络进行饭店产品的营销和推广。但是,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目前大多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
1.饭店对网络营销不重视或信心不足
许多饭店经营者没有认识到网络营销的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饭店并没有在网络营销上下功夫,它们只注重以降价、回扣、减少开支等方式来增加客源或利润。这样,不仅影响服务质量与饭店形象,而且不容易取得好的营销业绩。同时,尽管“信息技术”炒得火热,“网络”成为时髦词,但在现阶段,网络带来的利益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份额仍然很小,与饭店预期差额较大。这也使得许多饭店对网络应用信心不足,持徘徊观望的态度。
2.已经上网的饭店在电子商务等主要功能上利用率不高
国内许多饭店,计算机技术仍然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基本上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和最普通的数据报表处理,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已上网的饭店仍限于通过网页进行广告宣传或通过网站辅助销售预定,还没有真正实现网上实时预订、网上交易、网上结帐等电子商务的基本功能,更没有提供“一条龙”式的个性化全程服务模式。可以说,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利用率并不高。
3.饭店网络营销方式单一,点击率不高
国内许多饭店网络营销方式单一、缺少新意,造成网站点击率不高、利用率低。许多饭店仅把饭店的介绍、经营场所的照片和一些联系方式等资料放到网上,之后对网络的维护、资料的修改、信息的更新等工作则置之不理。
4.饭店过高估计在线付款等网络营销手段的风险
饭店运用网络营销进行实时交易,付款是交易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交易是否最终实现的主要标志,对交易双方产生约束力。但我国饭店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无法顺利实现在线付款。
三、实现饭店网络营销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饭店业信息化基础建设
饭店信息网络是网络预订和销售的基础。我国饭店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很多饭店仍然依赖饭店的中间商、旅游手册、电话、信函、传真、问讯等传统的信息传播与处理方式。因此,随着饭店业的不断壮大和复杂化,饭店信息日益丰富和繁杂。大力开展饭店业网络销售,提高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程度,就必须完善酒店的网络化管理,加快饭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饭店业内部必须建立起各种横向的、纵向的联系,构成复杂的网络,以方便顾客对饭店信息的传播与获取。通过信息化基础建设,最终完成饭店间的相互联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 (二)强化饭店信息的开发
饭店信息是饭店业网络销售的主要内容和依据,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信息,是饭店网络营销的关键。丰富的饭店信息可以增加顾客对饭店的了解,进而发现他所感兴趣的饭店的产品或服务。近年来,由于顾客需求的日趋多样化,要求饭店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的同时,应力求详细、准确,如为顾客提供公共交通、客房内的基础设施、价格、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以满足各类顾客对各种饭店产品或服务的需要,进而使顾客采取相应的购买行为。
(三)制订网络营销政策法规
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是繁荣饭店业网络销售的法律保证。旅游业网络销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扶持,在饭店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开发等各方面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要制定饭店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总体规划,以促进饭店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开发。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以吸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到饭店业信息化发展建设上来,以促进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7]
(四)整合营销模式
如何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饭店网址相整合,成为节省营销成本的重要手段。饭店应注意通过以下丰富的在线分销与营销手段提升自身网络形象与可视性:优化企业网站、搜索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创建链接、在线赞助、深化与顾客的双向交流、减少对网上中间商的依赖程度。整合营销模式的关键,在于所有营销渠道都传递同一品牌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所有营销渠道的价格、营销信息以及顾客关系相统一,包括网上与网下。利用传统的营销渠道,将业务与市场份额由网下转向网上,将顾客关系由消极被动转向双向互动。
参考文献
[1]finance.省略/stock/hyyj/20070906/10473952600.shtml.
[2]2006饭店业网络营销战略.井冈山旅游图片网,2006-8-13.省略nic.省略/.
篇5
关键词:北京;绿色产业集聚;绿色城镇化
课题: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绿色产业与绿色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编号:13JGB01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7日
一、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原理
(一)绿色城镇化和绿色产业的内涵
1、城镇化。就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绿色城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兼容和人们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集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从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定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城镇化更倾向于发展二三产业,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绿色城镇化的“绿色”要求节能减排,这是绿色城镇化更加进步的地方。
2、绿色产业。就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从事绿色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绿色产业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理念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正外部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其能带来明显正外部效应,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在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收益。企业从事绿色产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开发,不但前期需要人才的储备、大量创新设备的购置和资金的投入,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其结果也有失败的概率。
(二)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的相关性。绿色产业可以有效推动绿色城镇化的进程。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把握其中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例如工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基本上是支撑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类产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经济效率低,不符合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宗旨,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这类产业的比重,因此传统产业并不能完全支持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还要靠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其中包括大部分服务业,其就业更富有弹性,能实现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由此可以带动消费增长,更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经济转型。
绿色城镇化又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城镇化产生了绿色产业聚集,集聚的绿色产业带动大量人口就业,从而带动了绿色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绿色生产。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而绿色城镇化也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有着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北京绿色城镇化发展分析
(一)北京市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报告中绿色城镇化已居我国首位,这表明北京在我国的绿色城镇化水平中处于高水平的位置。然而,北京的绿色城镇化环境指标排名却已被挤出前三,位列第四。绿色城镇化指标包括三项,即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而在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中,北京市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以分析出,北京市的绿色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领先的优势,而环境方面却“拖后腿”了,这也能说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绿色产业推动的必要性。
其实,近年来北京已经做出了很多举措,如北京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50个重点村改造,以及与城区棚户区改造同步进行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借助奥运机遇,中心城陆续停产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二等传统工业企业,工业和仓储用地占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03年的16.2%降至2014年的不足10%,且中心城区已明确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但对于绿色城镇化来说,这些举措都过于被动,而北京目前仍有更严重的问题,如2013年北京市交通委的交通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车1时55分钟,与2012年相比平均每天多堵25分钟。根据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2008年安装的空气监测仪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数据换算可知,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收集到的2,028天数据,只有25天的空气质量在美国标准下可被视为“良好”。自2008年4月以来,北京有1,632天的AQI日均值在100以上,占全部天数的4/5。
可见,北京市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高耗能产业居多,污染大,占地多。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所以新城已经成为全市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2014年新城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6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城区聚集了许多工业企业,而工业属于高耗能的产业,会制造很多污染,并且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阻碍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其实,今天新城区附近会有工厂也是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在20年前,北京市要求搬迁四环以内的工厂企业;10年前,要求迁出五环内的工厂,可是当初的郊区到现在也要向绿色城镇化转型了。如,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北京制药三厂,它从北京西郊搬至现在位于东五环外的常营乡;而现在,工厂已被五个住宅小区包围。每天工厂排出的废气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据了解,它们的新厂即将在河北秦皇岛动工。将来,高耗能的产业迟早要离开新城,而真正应该占主流的是绿色产业。
2、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够绿色环保。北京的“雾霾天”已早有耳闻,一年中将近一半的天气是处于污染状态的,而每到夏秋季节,北京的天气就要好转一些,虽然也会出现雾霾,但是浓度和出现的频率都远低于春冬两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冬季取暖问题。
北京城区大部分已经实施了集中供暖,而且越来越注重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但是对于要转型城镇化的城郊地区来说,集中供暖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城郊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供暖方式。传统供暖则会燃烧煤炭等非清洁能源,无疑加剧了空气污染,但正如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所说,在优先保证居民取暖的前提下,也要采取降污减排的措施。其实在绿色城镇化背景下,电采暖业发展潜力巨大,这类清洁能源更有利于促进绿色城镇化的转型。
3、人口多形成“城中村”,缺少绿色建筑。2005~2014年,北京新增城镇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占80%。2014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到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38.1%。而这些人口入京,大部分都聚居在城郊,目前已聚集了全市近50%的常住人口,并且是全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形成了“城中村”。
许多城镇化地区的建筑形成了“贴面楼”、“接吻楼”,街道狭窄,“暗无天日”,因居住人口多,造成了大量的用水用电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实际上,绿色城镇化的建筑发展要用绿色建筑,要节能、省地、节水、节材、环境友好,关于建筑垃圾可以利用百分之百,另外还有绿色照明,要用LED。构筑微风廊道、生态格局。这才符合绿色城镇化的目标。
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扩展,给资源环境和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压力,出现一系列“大城市病”。上述现象就是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的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曲折的。
(二)绿色城镇化问题原因分析
1、绿色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来看,无论是清洁能源使用的不足,还是绿色建筑的缺少,都属于绿色产业的问题。绿色产业是绿色城镇化所要依赖的动力,是真正可以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源泉。但是,新城区的产业主要以“两高一剩”为主,绿色产业显然很少,而且也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也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转型。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就会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而绿色产业便是绿色城镇化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供暖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建筑群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都源于城镇化进程中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海淀区建立。区内聚集了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众所周知,中关村不但聚集了大量高新产业,还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日消费量大,基础设施较海淀区其他区域也要完善得多,并且带动了上地和西二旗的产业发展,这些都是绿色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推动了北京绿色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区,仅有绿色产业的存在,并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的效应,如房山区拥有首都最大的山前暖区,最适宜种植酒用葡萄。房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国际葡萄酒庄产业,计划投资300亿元打造高端葡萄酒庄园产业带。而这只是发展一个绿色产业的表现,尽管打算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但是目前并未实现。然而,根据相关数据及资料预测,如果北京房山国际葡萄酒庄产业集群可以建成,将会大力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促进农民非农就业。2010~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将增加1,800万,新增直接就业10万,间接就业带动30万。吸引高端人才,带动高素质人才就业4万人。预计实现综合生态价值达15.19亿元。显然,只有真正地发挥绿色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才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2、 “绿色”成本大,缺少资金支持。补齐城镇化的欠账,将GDP从黑色变成绿色,城镇化要支付较大的发展成本。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调控不合理,货币供求不平衡,使得绿色产业的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金融市场体系也存在不完善性,北京市的金融业对绿色城镇化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产品单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动力不足,使间接融资也成为难题。同样,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健全,使得绿色城镇化融资业务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例如,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自2007年就出现了融资难问题,到目前仍是政府、金融机构、投资界和企业热议的话题。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0%,但北京文化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金融业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尽管国家出台文件明确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但实际上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融资始终障碍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企业缺少担保物。因此,要实行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担保制度、深挖投资机会等经济手段方法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心城过度集聚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新城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在带动城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成为难题,这使绿色产业没能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也很难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建设。
三、实现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绿色产业效应。西欧国家为了保持城镇化绿色发展,各国政府积极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发展。而美国由于联邦政府的放任自由,导致城镇过度郊区化,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人力成本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而发挥绿色产业效应,不单单体现在绿色产业数量上的增加,还要注重质量,即是否能产生集群效应。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传统产业为绿色产业,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例如,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发展现代化农业,小汤山蔬菜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海淀区的中关村、上地和西二旗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怀柔区的雁栖湖注重旅游业的发展等。
其次,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单独一个企业很难支撑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形成绿色城镇化特有的产业链。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城镇化产业聚集的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创作与发展,推进绿色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通过先后使北京福斯特汽车电线有限公司、法国波马嘉仕其索道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凌云汽车悬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到雁栖工业区渤海园区,坚持山下搞企业,山上搞旅游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截至目前,全镇已有80%的村办起了民俗旅游,其中市级民俗村5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镇村两级累计安排生态就业岗位648个。
(二)完善支持绿色城镇化的金融体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说绿色产业是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那资金就是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而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会给资金支持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完善金融体系支持绿色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资本,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为绿色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使用好政府资金,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刺激消费,以助于绿色城镇化经济结构的转变。如北京银行在2007年正式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采取了为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设立50亿元的专项授信制度;2008年,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发放5,400万元贷款。
其次,借助政府力量制定政策,激励金融机构提供对绿色产业及绿色城镇化的信贷,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新兴工业、生态园区的投资支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注重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改善金融产品供需不均衡的现状,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多渠道助力绿色城镇化。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赵景光2015年8月1日表示,在新能源行业,北京要打造成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未来的投资高达几百亿元。为推动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不限行特权措施与补贴与免税政策,新能源汽车也进行专门的牌照配给,中签率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据北汽新能源高管透露,2016年北京摇号15万个指标中,其中预留有近6万个纯电动车指标。这些都表明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融资和政府政策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最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引导新区金融机构正规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控制风险,建立有序的区域金融秩序,同时也要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合法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新平,杨卫平.国际绿色城镇化对湖南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14.3.
[2]杨晓优.走绿色城镇化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之路[J].城市探索,201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