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角落范文

时间:2023-03-30 19: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忘的角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忘的角落

篇1

一个角落,一处已经被我遗忘了的角落,它在我心中仅占那么一丁点位置,因为它是我心中的一个角落。

一处角落,一处充满回忆的角落,一处让我至今想起来有些遗憾的角落。

我在学校里不是个特别乖巧的学生,我喜欢在老师面前撒娇,喜欢把他(她)们吓一跳,喜欢成心气老师,喜欢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尤其是我们学校的胡校长。

那天在走廊上,我和同学正说笑着,突然,我感觉有一个高大的背影在我身后,我回过头去,发现是他,便扭过头继续走。他大概有些生气,硬是用手把我们分开,这不,他越推我,我就越不听他的。无奈之下,他只好从旁边走。可他往左走,我也往左走,他往右走,我也往右走。总之,我不愿让他走到我前面去。

再次下课后,我到他办公室门口等他,他出来后,我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许多不可告人的问题让他作答。令人生气的是,他并没有把这当回事。

这下无奈的该是我了。没办法,又下了一节课后,我拿着水瓶去上微机课,没想到在操场上有看见他了。他喊我过去,我不过去,他只好过来,一边走一边问:“二班下节什么课?”说着,还动我的水瓶。

“不知道。”我果断地给了他一个答复,并想把水瓶抢回来。

“给我看一下撒!”他又拿着我的水瓶。

“不给!”我一把抢过水瓶,生气地说。

他诧异地看着我,又问了一句:“二班下节什么课?”

大海遭受暴风雨后往往是平静的,我冷冰冰地扔给他三个字:“不晓得。”说完,转身就走,丝毫不顾及他的想法。

一会儿,他又打起篮球。我在跑道上看着,突然,有一球落在我身边,他期待着我帮他捡,可饿却转身跑了。

这件事发生在一年前,所以,我已经淡忘了,可偶然的一次我看他打篮球时,又回忆起此事,这不起眼的事,发生在走廊的角落,行政楼的角落和操场一角。当然,也是心灵的角落。

篇2

一、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走进中等生的心灵世界

班主任要重视对中等生的培养,加强与中等生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班主任要消除他们“安于现状”的心理,努力发现和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大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进步与发展的契机。作为班主任,还要努力找到每个中等生的个性差异。如果班主任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引导得当,他们能发展为上游学生;但如果放任自流,好则仍居中游,坏则落在最后。

二、激发中等生内在动力,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中等生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智力与尖子生相差无几,有的甚至还要高出尖子生,他们身上的潜力很大,但这类学生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怕吃苦、作风散漫、上进心不强,不想冒尖,也不甘落后。“不超人前,不落人后”是他们恪守的信条,他们甘居中游,心安理得,安于现状。此时的班主任要想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摆脱落后思想,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行为表现,抓住他们“不甘落后”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为目标而努力。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发挥特长,表现自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内驱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中等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班主任所做的这些,既发挥了中等生的特长,还能顾及到学生个性潜能的差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中等生的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班学生邵某头脑聪明,思维极其敏捷,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他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他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离开了家,好多年不回家,音信全无,他母亲只得和他相依为命。因为疏于管教,他的家又离街上的网吧、游戏机房很近,所以他一有时间就会去光顾那些地方,养成了贪玩任性的习惯。他上课不专心,想听就听,想开小差就开小差,课堂纪律根本约束不了他,课后打打闹闹,作业时有抄袭现象,毫无上进心,因此他学习成绩平平,但他总觉得自己成绩还可以,因为他觉得:“在我后面还有很多人呢!”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理想是想成为物理学家,像爱因斯坦那样,用自己的创造谋福于人类。于是,我让他担任了班中的物理课代表,又教育他要想成为物理学家,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否则就不可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就会落空。和他谈心后,他深有感触。后来,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我极力推荐,让他加入了学校的物理兴趣小组,每次组织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没有一次缺席。在市物理竞赛中,他获得了市二等奖。从此以后,他对学习更加用心了,课堂上能做到专心听讲,作业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余时间还会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课间不再打闹,更多时候他能静下心来读书了。他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又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对他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帮助他分析过去成绩平平的原因,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引导他制定学期目标,从此以后,他严格要求自己,改掉了自己以前的那种散漫态度,明确了学习目标,他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他身上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发挥。到期末,他成绩名列年级二十名,被评为三好学生。

三、发挥中等生主体作用,提高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有很大一部分中等生智力并不差,在小学阶段,他们学习成绩较好,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法指导,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学不得法”,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以致学生成绩难以提高。因此,班主任在促使其转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会同其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适合中等生回答的问题,不能让中等生坐“冷板凳”,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走向深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以不同的指导方式。比如:有的中等生,偏科现象严重,就要求他制定短期目标,逐步把弱势科目补上;有的中等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就要求他改变态度,纠正错误思想,再争取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中等生,意志薄弱,成绩不稳定,就要求他反省自己,学会自我约束,培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有的中等生,“学不得法”,就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比如预习、听课、复习环节的指导,尤其要加强学法指导,鼓励学生查漏补缺,大胆质疑,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强调两个字“自”与“查”。“自”就是自订目标,自订步调,自定计划,启发自我教育,从而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查”是指具体帮助,随时指导工作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不断激励,促使他们转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严格要求,促使中等生力争上游

因为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是中等生典型的心理特点,所以班主任在促使中等生转化过程中,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决不能姑息他们身上时而暴露出来的小毛病,尤其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更要防止他们出现自满情绪,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对每位中等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都能力争上游,要善于体谅、同情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还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要善于体察、宽慰并帮助学生消除在老师面前的紧张、不安和自责的心理,让每位中等生从老师的关爱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

五、及时与家长联系,形成合力

篇3

高校校园血案引起社会关注,再次反思复旦林某投毒案,笔者认为林某内心“缺爱”,也缺乏爱的滋润,让他有种被边缘化的感觉,最后竟酿成投毒致死室友的惨剧。

首先,缺少家庭之爱。林某的家庭其实是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母亲则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购废品。10年前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以出售纸巾、饮料等为生,在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中,林某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出生于贫寒家庭,使林某不愿提及家庭,就连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的故乡也被林某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家和故乡成为了他内心的伤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即是说父母爱子女最好的做法是为他们的长久利益考虑,不仅要求孩子学会读书,更要要求孩子学会做人。在日常生活中,林某父母除给予他金钱,要求孩子认真读书之外,无法在学习、科研、工作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更不可能为他作长远的人生规划,林某和父母两代人之间缺少沟通。久而久之,林某的人格开始扭曲,出现了自卑倾向,同学一句“凤凰男”的贬损,竟成了投毒事件的导火索。

其次,缺少老师之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首。道,可理解为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可理解为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等等。做事先做人,学会做人,比学问本身更重要。歌唱家廖昌永在回忆他的恩师周小燕教授时说:“老师不仅教我唱歌,更教我怎样做人。”但纵观我们所谓的象牙塔,教师行政、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辅导员一个人也要管好几百个学生,他们没有精力和耐心去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好人。同时,教师和辅导员也没有时间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细致入微地关心体贴每一位学生。

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主动关心和关爱,而老师则希望学生主动反映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师生双方都坐等着,沟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淡,问题越积越多,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样,学生心理的扭曲就越来越严重,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再次,缺少同学之爱。冰心曾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想堤岸”。林某和同学之间友情淡漠,他没有一块随时可以栖息之地,因此一旦“累”了就什么也不顾,于是就投毒致死室友。林某缺乏同学之爱,和同学之间没有友情,究其原因,主观因素是林某自私的性格。如“水票之争”,室友黄洋和葛林(化名)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林某以自己喝得少为由拒绝了,他要“自己买水喝”。一桶水本就不贵,平摊下来就更少,而林某狭隘的自私心却容不下丁点小事,并因此与室友断交。从客观环境上说,同学之间更多的是对强者的追逐,忽视了对弱者的关爱。正如同学都膜拜林某是科研上的强者,却忽视了他是心灵上的弱者。

最后,缺少现实之爱。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越挫是否能越勇,“越勇”是否意味着成功?林某的案件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太多的歧视和挫折,现实没能给予他爱,他从而产生了一种失败感,最终被“逼”到中山大学的“博济论坛”这座“梁山”上去取得自信,去寻找内心的一片乐土。但现实依旧是那么残酷,在2013年的4月,他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平凡的家庭、朴素的穿着、无奈的自嘲、内向的性格、失落的爱情、迷茫的前途、无尽的“羞辱”造成了心灵的围城。高中时“优等生”的光环,到大学不再耀眼。大二时林某在征友主题下跟帖,诸如“寻找射手座女孩”。平日里不讲究穿着的林某会在论坛询问:“暑假回家去找那个她约会,想打扮一下自己,怎么打扮好呢?”后来的一次聚会上,被一女生当众羞辱,他随即在论坛上表示:“以后众多人物聚集的场合,我不会再和女生交流!――等待她们来和我交流。”他用“丑男第一,手无缚鸡之力、木讷、迂腐、时代的落伍者”的自嘲抵抗挫败;用“阿甘的奔跑”激励自己前进,追寻着属于他的爱情;用“阿Q精神”写下了新的狂人日记,“吾乃平常人,岂可有甚者,意图结交美色”;用N-二甲基亚硝胺做实验完成论文和毒杀室友黄洋;用“出来混,就不怕死”了结他一个人的战争。究其原因,是他对现实要求太高还是现实“逼”他太甚?或许二者都有吧。

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我们的社会、校园、家庭却没有把“爱”点亮,学生“缺”理解、宽容和友爱,缺爱造成林某向室友投毒的惨剧。反思这一惨剧,我们认识到爱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爱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刻感受到温暖、温情,也让他们充满理性。

篇4

关键词:新教材 拓展视野 学习 能力 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新教材的编写要体现作者的理念,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此理念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2006.5)中每章节中都设置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等栏目,而“拓展视野”栏目出现的比例是最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最不重要,可有可无呢?我认为不能单一从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决定是否使用,这样会弱化该栏目中知识的功能,而应在深入分析其与核心知识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其功能,进而选择恰当的使用方式。本文重拾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讨,以引起重视。

一、对“拓展视野”栏目内容的分类统计与地位分析

1.“拓展视野”栏目的内容的分类统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共有九章内容,其中有34处设置了“拓展视野”栏目。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1)体现化学与生活主题(包括化学与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均衡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2)体现化学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的紧密关系(包括最新科技成果、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等内容)。

(3)体现化学学科核心内容

2.“拓展视野”栏目的地位分析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应为学生的活动指明方向,而且应在学生活动遇到障碍时提供知识及方法的支持,而教材以栏目的形式提供对学生的这种支持。传统教材所具有的文字介绍等单一方式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增设的“拓展视野”栏目另外还采取了彩色图片、表格、实验演示、工艺流程等多种方式,发挥了教材的导向功能、对话功能,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观察、对比、思考、交流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由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初中新教材中“拓展视野”内容大多为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度”。更重要的是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有些外延性内容虽然在核心知识的获取方面并没有明显作用,但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提升。所以“拓展视野”栏目起着独特的素材及载体功能。

二、对“拓展视野”栏目内容的全面应用

1.化学与生活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渗透STS教育

“教育生活化”是美国教育实践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新教材栏目编排已经充分体现这一优势。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关注这些,并作出各种尝试和应用,以下通过两个教学片段探讨:

(1)第二章第四节《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的新课引入――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取自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水”,我们都要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进入我们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就要经过如下处理:(视频:自来水厂的水净化过程)。

(设计意图:把“拓展视野”栏目中“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创设情景教学引入,让学生了解每天接触的自来水,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水的净化,体现化学学习能为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第九章第三节《化学与环境》创设情景引入――播报员(学生扮演):今天我市空气质量优,空气污染指数为46(昨日74),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预计明日我市空气质量良,全市空气污染指数51~71,空气质量级别为Ⅱ级,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设计意图:把“拓展视野”栏目P30中“空气质量的检测和日报”设计成情景引入,但要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因此可让学生前一天采集近期某日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课堂上扮演播报员的角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拓展了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同时强化了同学们对生活、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2.化学与科学技术内容――闪亮学科思想,提高综合能力

新教材所设置的数个内容不同的“拓展视野”,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栏目内容的隐含功能,并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围绕主题设计引导性问题。例如学习“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内容时,教师可提出大豆中提取油脂经过哪些步骤?将大豆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己烷有毒,能用来提取大豆吗?水浴加热方式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有何不同?哪一步操作得到了乳浊液?经过以上一些问题的交流讨论,最后自然得出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加深了对油脂性质的认识。此时,有的学生会很自然地追问“我们吃的豆油就是这样榨出来的吗?”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课外的进一步学习了解后,深刻体会到化学生产工艺的奇特魅力,对化学的崇尚之情油然而生。

3.化学核心内容――承前启后,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编制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设置顺应了课标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读高中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例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P194页)内容时,通过以下教学环节的展开:

(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思考这些反应中都有哪几类属于复分解反应,并各举一例说明。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酸+碱、酸+盐、酸+金属氧化物、盐+碱、盐+盐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2)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认真观察你举例中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从离子变化和化合价角度考虑),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双交换,价不变。

(3)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拓展视野”的内容,然后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出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生成的沉淀是难溶性物质,要从溶液中脱离出来,生成的气体要从溶液中逸出,生成的水与溶液中原有的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至少要有某一生成物脱离反应体系。

(4)师生共同总结初中化学常见复分解反应:(加强理解和记忆)

CO32-+H+H2O+CO2Ca2+CaCO3Ba2+BaCO3

OH+H+H2OCu2+Cu(OH)2Fe3+Fe(OH)3Mg2+Mg(OH)2NH4+NH3+H2O

通过这样组织这部分拓展视野的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步入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另外,对于教材中的“拓展视野”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预习时布置学生阅读,也可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外布置学生自学探索。甚至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补充额外的“拓展视野”也是对教学的丰富和拓展,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适时运用,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发展学生。

总之,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栏目的设置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促进和帮助作用,作为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好栏目的素材,挖掘它们的教学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2.童宝康.《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拓展形知识的运用策略》.《化学教育》.2005年第1-2期

篇5

插图,其实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称插画,插在文字中间以注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对文字内容作形象的说明。教学时若能加以巧用,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激发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深化文本内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那么,我们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插图资源并进行适合中学课堂的教学呢?

一、利用插图,营造有利的教学气氛。

现在的课堂,学生是主人。因此,如何调动学生,营造有利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就像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一样,课文插图的直观形象性也就成为了营造课堂气氛的好材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去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起情感的共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很多学生并没有一日经历夏冬之感,所以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你会出去玩吗?再顺着学生的回答追问:祥子为什么还要出来干活呢?你能体会这样的痛楚吗?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已经说明学生的心思回到了课堂,情感上也走近了祥子,感同身受。这时候再组织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再看《最后一课》,我们可以利用韩麦尔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挥着手宣布散学的插图,让学生体会这个普通的法语教师在国土沦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虽然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可能还会有一些差距,但是插图的直观形象性就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谓画龙点睛。

二、巧用插图,切入文本,解决重点、难点。

在教授《一面》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鲁迅病后的肖像,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物的特点,如深邃的眼神,浓密的胡须,不屈的唇角,瘦得有精神,等等,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这样处理,既切入了文本,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如此,才让进步青年阿累激动万分,爱戴无比。

《背影》一文的插图是穿着长袍的父亲正在铁路边努力攀爬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节,这也是该文感人至深的地方。在带领学生阅读父亲攀爬站台情节后,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章要选择父亲攀爬站台这个情节作为插图?说说看过之后的感想?我借助插图引出了问题,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在辩论、讨论中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从而把握了文本的主题。学生也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活化成一个个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这样,课堂也就真正灵动起来了。

你看,插图的巧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找到了生活的实感。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为学生的深入讨论搭建了舞台,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

三、活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美育。

插图,是生活的一瞬间的写照,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给“插图”以原动力,图文结合,让它“动”起来。

如一次听课《沁园春 雪》。教者并没有直接分析诗词,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再闭上眼睛遐想:在山之巅,面对皑皑白雪,俯瞰苍茫大地,神思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份豪迈,酿成了北国的风光。学生的激情、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眼前似乎看到了长城、黄河、群山……以课文插图作为关注点,独辟蹊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篇6

秋日的黄昏,纯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了那片枫叶林中.踩着那些干枯,失去绿色的落叶,清脆的声音在脚底响起.纯蹲下去,慢慢拾起一枚,一颗泪珠竟无声地滴落在叶子上.

纯其实是喜欢上学的.记得第一次进学校,她就喜欢上了满脸笑容的班主任,老师那句"我不会以成绩来衡量你们"的话,让纯觉得有一种难言的幸福,有这样一个公平的老师,她不担心成绩不好的自己会不被老师喜欢,可是就在那次考试后,纯的座位却一直定格在后三排.班主任说,按考试成绩排座位,可以激励同学们奋发学习.

于是,纯开始认真了,她上课认真地听,下课认真地练,但由于基础太差,成绩总是得不到提高.座位依旧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纯发现,班主任眼睛的焦点总落在前排的尖子生身上,很少看后面.她尝试着上课偷偷跟旁边的同学讲话,搞小动作,可老师往往只瞟一眼,目光又聚集到了前方.纯的心开始有点冷了.一次,纯试着解答较难的练习题.她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便去找班主任,不料班主任说:"这道题你暂时放着,它对你来说确实有一点的难度.''虽然老师的话语调极为平和,说话也极有分寸,可纯的心开始颤抖了.当她默默地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她看到了老师又满面笑容地给班上那些"重点中学苗子''讲习题的身影.

纯握着落叶的手攥得更紧了,她不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了她希望,却又让她失望.纯想,或许我根本就是一片叶子,飘落地上,还要受风吹雨淋,被脚踩,直到碾成碎片.一阵风拂过,又哗哗地落下一大片残叶,纯站起来,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枯黄的树叶,她不愿再去踩踏它们残破的身躯.

夜幕中,只剩下纯那孤独的身影在秋风中摇曳......

篇7

记不清是哪年了,拿回家一枚蟹爪兰茎片,形状如蝎子般大小,叶片极富水分,嫩嫩的、绿绿的,要轻拿轻放,稍不注意两节叶片就可能从中间断开。把这枚茎片的近根端用锋利的手术刀片小心地削成倒置的薄薄的三角形,然后再在家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存在着的细条状鲜人掌的主干一侧切出一个小口,大小刚好把三角形的蟹爪兰茎端插入。二株不同的植物合二为一后,再取一根稍长些的鲜人掌刺,用这刺把两种植物的接合面穿在一起,以免鲜人掌切口处收缩后把不属于它自身的东西排挤出去。嫁接后,就放到阳台的一个角落了。一天二天,一年二年渐渐把它遗忘了。

今年春节前,偶尔在阳台最不起眼的角落发现那枚嫁接在鲜人掌茎片上的蟹爪兰不知何时由一变二、由二变四、由四变八,成了一丛,宛如女孩的马尾辫蓬松着挂在花盆边沿,而且更令我惊喜的是一枚枚茎片前端鼓起了红豆般的花蕾,星星点点,甚是好看。于是我发现了它的美,发现了它在被人遗忘的时光里依然耐干旱、耐贫瘠,仅仅通过阳台的一角接受阳光的抚慰,从不大的空间里吮吸空气中的水分,它没有跟窗下花园里的花草攀比,它依然感到满足,要不,它怎么会如此发展壮大呢?

每年春节前后,是蟹爪兰花开最旺盛的时节。我想在春节时让全部花蕾绽放,于是就把花盆移到了室内,以为有了室内的暖气,花儿就会早期开放。一天二天、十天八天,春节过去了好久,花蕾依然还是花蕾,全然没有读懂我把它移入室内的意思。室内是温暖了,可没有阳光啊,我认定花蕾是因为缺少阳光才不开放的。所以又把它端回阳台,不再是角落,而是把它放在了跟玻璃窗台同高的玻璃后面,这样接受阳光就更多了更直接了,我是这样想的,总认为花儿会因为我的好意而开放。

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一二个星期后又想起了阳台的这盆蟹爪兰,以为它一定花开满枝了,或者已过了花期了。孰料,到阳台一看,大失所望。花儿不但没开,整盆蟹爪兰几近死亡。靠近花盆的玻璃窗半掩着,春节后一连几天零下七八度的寒风狠狠地折磨了一下这盆最不能耐寒的花儿。是谁开窗晒鞋或晒衣没有关好玻璃窗呢?不得而知。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即把玻璃窗推拉到位不留一点空隙。不再鲜绿、不再水灵、干瘪得没有一点生机而又满含着花蕾的蟹爪兰,就这样又被我放在了阳台的一个角落。

三天前,还要再早点,我到阳台,发现我的蟹爪兰、这丛寄人篱下的蟹子兰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怒放了!所有花点、花蕾、花苞都开放了,一瓣瓣、一朵朵、倒垂着、张扬着、燃烧着,正月十五的红灯笼为之逊色,带刺的鲜人掌因为养育了蟹爪兰也变得妩媚,我端来端去,全然忘了鲜人剌扎入手指的过去。我要给它照相,我要给它立传,让花儿永开心间。

篇8

有的人悲也,匆匆从这枚硬币上踩过:有些人虽然是看见了,可还是装作视而不见,给它一片脚印;另一些人则捡起来,却往上一抛,随后便走了,留下的只是硬币的一声悲哀的叹息。

我望着人群发呆,难道这小小的一角钱真的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吗?难道就因为它渺小而抛弃了吗?虽然只是一角钱,虽然只是平凡的脚印被踩过,可是,要知道,他们踩的并不只是这小小的一角钱,他们把庄严的国徽踩在了脚下,真的很可悲。

不一会儿,一群小孩子经过,他们捧起一角钱,向半空一甩,硬币重重地倒在地上,我仿佛感觉到硬币在此的伤心,忧郁着,暗自流着泪。它在想些什么呢?或许它只是一个小角色,根本不用去怜悯它,有谁会去在意呢?

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我绝望了,没有人来注意这一角钱,甚至于把它踩在脚底。我弯下腰,拿起硬币仔细观察着,你们看见了吗?它黯然泪下……

遗弃了……

它哭了……

篇9

已经不记得刚为人师的第一个教师节了。不过我倒清楚地记得那三个学生陪我度过的教师节。

那天教师节的晚上,我听到楼下家人喊话说有学生找我。我很惊讶:我的学生都住在金乡一带,钱库没有学生呀!肯定是那些热情的女生跑到钱库来了……等我下去迎时,更惊讶了:竟然是她们!三个被遗忘在记忆盲区里的女生!

来不及问她们怎样得知我家地址,怎样在晚上找来的。我急忙招呼她们坐下。她们腼腆地递上她们的礼物:一个大月饼,还有一盏小台灯。我记得她们三个家境都是很不好的。真是很惶恐也很惭愧地接受了。她们说自己三个人都在某职技校上学,今天可以回家,所以来看看老师了。然后谈起高中里的生活。离别一年,我惊讶地发现她们的表达能力很不错,完全不同于以往在教室里默默无闻的形象。平时课堂上我一提问,她们就低头。当我努力想让她们在课堂说起来,可她们一站起来就会脸红,窘迫不安。当我请她们坐下去,她们会如释重负地长吁一口气。久而久之,我就不想“为难”她们了。看来,她们的舞台不在课堂上。或者,是我的不坚持忽略了她们。

她们三人,我不知道称她们为“中等生”是否恰当,因为她们的平时表现可以说是“中等”,平时默默无闻,既不积极主动,也不调皮捣蛋。可她们的学习成绩确实不太好,连写篇作文都难以成文,更别说流畅了。在班上的总体成绩也是倒数的。小芳,经常忘记交作业,问她原因,她就红眼圈。后来,我也就不再问,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小萍,显得过于文静,神情中总带有与她年龄不相符合的落寞。她常常独来独往,偶尔才和一个较要好的同学在一起,且很少露出笑容。跟她交流十句,她也说不上两句。小佳更是沉默。就这样,她们在我的忙碌中进入盲点。中考成绩也是预料中的不如意。迎来新学生后,也就慢慢淡忘了这些学生。

那天晚上她们走后,我一直辗转反侧,未能入眠。当我们翻开自己送出去的一届届毕业学生的照片时,总还能记起那些优秀学生上课时积极主动的身影,总也能记起那些调皮学生捣蛋的身姿,可是这些“中间层学生”呢?印象总是很模糊。

又想起听说过的故事:一个平时很让老师省心的学生,突然做了一件很出格的事儿,被老师批评了之后,竟然眉开眼笑得跳着走开了。很多老师不解,甚至会认为这个学生有些不正常。其实,他高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是啊,作为教师,最容易记住的学生不外乎两类:一是出类拔萃的;二是调皮捣蛋的。而这些中间层学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所以我们教师很难关注到他们。这些平时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因为被忽视,因为被遗忘,所以他们就可能由默默无言走向默默无闻。其实,他们的感情更脆弱,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这些学生同样也渴望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教师的赞扬。“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受批评的后进生,都是幸福的。

再换位思考:假如我们的孩子在班级中是被遗忘在爱的角落里的学生,我们又会是什么心情?我们把所有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来爱了吗?想到这三个女生如此感恩地对待老师,真让我惭愧。

“爱自己的孩子的,是人;爱别人孩子的,是神。”关注全体学生,不是喊口号的事情,要真正的做到这点的确很难。它需要老师付出比平时多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劳动。只有对学生有爱心、要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老师才能做到这一点。

篇10

琼入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在这里。朱性格有点欠扁,人际关系奇差,加之老师对她也不感冒,经过几次微妙的座位调整,琼和朱便成为同桌了。琼的爸妈是外地来杭州务工的,朱是本地人,现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处反倒很默契。琼喜欢看书,时常把从老家带来的地瓜干送给朱分享,公认吝啬的朱竟然会把复读机借给琼听英语,还把自己珍藏的《哈利波特》借给琼阅读。

春草绿了又黄,燕子来了又走,转眼到了初二。学习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教室后面右边的角落似乎更加冷清、暗淡了。

某天,语文老师兴冲冲地公布喜讯:在本届浙江省“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中,我们班有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全校唯一的一等奖!

教室里炸开了锅,纷纷猜测获奖者的名字:“一定是张静涵,她是校文学社社长嘛!”“我觉得应该是肖战波,他是公认的笔杆子呀!”“我猜是于洁,她妈妈是作协会员,将门虎子啊!”众说纷纭之际,老师揭开了谜底—获奖者是琼。一瞬间,教室无比安静。大家的目光投向了教室后面右边的角落。四十五双眼睛的亮度似乎照亮了那个终日不见阳光的角落。琼被这探照灯一样的目光晃得局促不安,她垂下头,用手绞着衣角。朱站了起来,拼命鼓掌。教室很快被掌声淹没。

按照惯例,班主任要调整琼的座位。琼拒绝了,她说:“谢谢老师,这儿挺好。这儿安静,这儿还有我的朋友,她对我的帮助很大。”朱的脸红了。像一朵害羞的春花。班主任宣布:从本周起,座位自由调配,每个月轮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