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7 06:0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篇1

1.1组织结构

(1)环境管理工作须由企业管理层负总责,并成立专门环保科室或将环保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其他科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队伍由企业管理层、环保设施运维和环境监测等人员组成,需保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员,岗位流动率不大于每年20%。

(2)环境管理队伍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环保工作计划,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及存在环境安全隐患设施的运转情况,监督各环保操作岗位工作,组织培训职工环保知识,接受政府环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等。

1.2管理制度

1.2.1人员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设定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环境管理目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与拟采取的措施。规定环保管理队伍的总体职责以及运行维护治污设施、环境监测等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设置具体工作岗位并确定相应责任人。明确环境管理岗位任职资格和标准。

(2)岗位培训制。制定岗位培训年度计划并实施。结合清洁生产审核、电镀行业整治等管理要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公司环保情况、岗位职责、环保设施设备操作规定,掌握环保事故应急、环境风险防范等知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技能。建立职工环保教育管理档案,规定环保考核不合格的职工不得上岗。

(3)岗位激励制。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标准,对违反环境管理制度造成环境污染的,视情节轻重扣减奖金,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责;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做到因岗选才,职权一致,责任清楚,奖罚分明。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岗位定级、提高待遇、树立典型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满足人员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环境管理队伍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

1.2.2污染物监测制度掌握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律,根据生产情况和污染物特性,在关键环节、主要排放口和敏感地带,设计监测项目与频次,落实质量控制和响应反馈途径。可由企业自行监测一般性监测指标,频次不少于每周一次。自建治污设施的,应配备专职环保监测人员,并委托中介机构定期进行比对监测。按规范加强在线监测,运行维护好设施,及时分析数据。

1.2.3环保台账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管理台账,规范环境监管档案。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三废”排放监测、处置和减排,各种安全和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以及环境监管部门检查情况台账。如实记录设施运维、药剂消耗、监测数据,危险废物种类、贮存和处置数量、流向等信息,同时载明记录及核实人员,全程监管“三废”。

1.2.4应急预案制度编制切实可行、简洁明了、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到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做好记录,分析发现的问题,补充和完善预案,提高员工应急处置和周边企业员工应急响应的能力。

1.2.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内部机制,加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资源化,不断探索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环保及安全的清洁生产途径。

2监管部门环境管理制度

2.1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例行检查制度和方案,对项目合法性、环保制度执行、环保设施运行和维护、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线监控及自行监测、危险废物贮存和处置、环保台账规范化管理、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日常检查。

2.2监督监测制度

形成企业自测、在线检测、监督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开展季度性监督监测。开展电镀集中区周边地表水、环境空气和土壤质量状况季度或年度监测。

2.3行业整治制度

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角度加强电镀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设立电镀集中区准入门槛[4],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推行废水处理市场化运作,实行危化品集中配送。行业整治应坚持服务和监管相结合,起点要高,措施切实可行,内容涵盖装备和治污设施提升改造、环境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再完善等方面。

2.4人员培训制度

每年组织电镀企业环境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集中培训与考核,考察其对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环境应急制度的掌握程度,检验其对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及运行维护的熟练程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对企业的年度评估报告中。

2.5联合监管和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环保、经信、卫生、安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利用互联网公开电镀企业日常监管与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数据,充分发挥媒体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2.6环境审计制度

借助行政手段,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企业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清洁生产审核等效果,敦促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2.7环境保险制度

根据电镀企业现有条件指导其购买相应的环境保险品种,以降低经营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事故后果,并保护受害者权益。

2.8年度评估和奖惩制度

开展年度评估,分析环保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日常监管和考核结果,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对评估不合格的企业,一年内不得享受绿色信贷和财政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对优秀企业,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将通不过清洁生产审核或行业整治的企业列入淘汰范围。

3结语

随研究和应用不断进步,电镀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短板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1)对环境管理制度不够重视。许多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到位,沦为摆设和形象工程。

(2)环境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低下。环保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设备运行管理方式粗放,污染防治效果差。

(3)污染治理技术不过关。环境管理人员对污染防治技术了解不够,引进治污设备时重廉价、轻质量,委托的污染治理单位技术能力差甚至完全不具备环保设计承包资质。

篇2

关键词:两权分离 制度环境 过度投资

在世界范围内,除英美等少数国家外,公司股权集中或相对集中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所有权结构,大多数公司被终极控制人控制(La Porta et al.,1999;Claessens et al.,2000;Faccio et al.,2002)。在公司股权集中模式下,控股股东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攫取私人利益,引发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转移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近年来,应用终极产权论,追溯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的侵占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公司投资行为角度探讨终极控股股东的侵占问题,研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另外,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借鉴La Porta等人的跨国比较研究框架,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

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可以解决股权分散下的“搭便车”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辛清泉,郑国坚和杨德明(2007)认为,掏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分配行为,即在分配投资带来的成果时,控股股东不公平地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理论上,控制权收益来源于公司的控制性资源或资产,而控制性资源的形成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控制权主体的投资决策(郝颖,2010)。可见,控制权私有收益驱动下投资所形成的控制性资源是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基本来源,控股股东对私有收益的追求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我国学者在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致性的结论。俞红海等(2010)理论上研究发现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加剧了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并且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得到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对公司过度投资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的结论。宋献中等(2010),唐蓓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过度投资越严重。基于上述分析及相关文献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过度投资越严重。

(二)两权分离、制度环境与过度投资

近年来,La Porta 等人的一系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公司治理的看法,促使人们把目光转移到影响公司治理的根本因素上来,而这些根本因素则构成公司治理环境(夏立军,方轶强,2005)。La Porta 等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一国的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和水平,良好的公司治理必定要以有效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为基础(La Porta et al.,1997,1999)。此后,学者们开始将治理环境引入公司治理的研究领域,考察企业所处的治理环境对企业的委托关系的影响。

我国学者借鉴La Porta等人的跨国比较研究框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高雷,何少华和黄志忠(2006)研究发现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均显著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高雷和宋顺林(2007)发现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王鹏(2008)研究发现,投资者保护水平能减弱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降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并减少上市公司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吴宗法和张英丽(2012)研究发现,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度越低,利益侵占水平就越低;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律制度环境越好,利益侵占水平就越低;法律环境的改善能够缓解控股股东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从而对公司资金侵占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学者的这些研究都表明了随着上市公司所处治理环境的改善,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程度会有所降低。由于治理环境的改善显著提高了控股股东面临的法律约束和监管程度,加大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成本,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将会有所收敛,控股股东在控制权私有收益驱动下的投资行为将会趋于理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大。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变量定义与研究设计

1.过度投资。过度投资,是指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Jensen and Meckling,1976)。Richardson(2006)运用一个模型估算出企业正常的投资支出水平,然后用模型回归的残差代表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Richardson(2006)的投资支出模型在Verdi(2006),Biddle et al(2009),辛清泉、林斌与王彦超(2007)等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也借鉴这一模型来估算企业正常的投资支出水平。因此,本文的投资支出模型如下:

模型1:

Inew,t=α1+α2 Leveraget-1+α3 Sizet-1+α4 Casht-1+α5Growtht-1+α6 Returnt-1+α7 Aget-1 +α8 Inew,t-1+∑Year +ε

在模型1中,因变量Inew,t表示企业当年实际新增投资支出,本文对其计量参照Richardson(2006)和Biddle et al(2009)的方法,等于资本支出+并购支出-出售长期资产收入-折旧摊销,其他变量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模型中需要使用滞后一年的数据,通过使用2007-2010年在A股上市的制造业样本的数据对模型1进行回归,就可以得到各个企业在第t年的预期投资支出,然后用各个企业在第t年的实际投资支出减去预期投资支出,就可以得到各个企业在第t年的投资扭曲程度。如果投资扭曲程度大于0,则定义为过度投资,并用符号OverI表示。

2.两权分离程度。本文对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计算方法参照La Porta et al.(1999),Claessens et al.(2000),La Porta(2002)等的做法。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以控制链上最小的持股比例来度量,如果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多条控制链,则把每条控制链上计算出来的控制权相加求和作为最终控制权。现金流权,以控制链上所有持股比例的乘积来度量,如果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多条控制链,则把每条控制链上计算出来的现金流权相加求和作为最终现金流权。

本文对两权分离程度采用两种方法度量。一种计量方法是借鉴La Porta et al.(2002)的做法,采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来度量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即Div1=Control_right- Cash_right。另一种是采用虚拟变量,若控制权与现金流不等,则两权分离度Div2=1,否则,Div2=0。

3.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假设1预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权分离度越大,过度投资越严重。本文通过模型2来检验这一假说。

模型2:

OverIt=β0+β1Divt+β2Fcft+β3Mfeet+β4Occupyt+∑Year +η

如果假设1成立,那么在模型1的回归结果中,本文预期回归系数 显著为正,即两权分离度越大,企业过度投资越严重。相关变量说明具体如表1所示。

4.两权分离、制度环境与过度投资。为了检验制度环境对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影响,即假设2,本文使用了樊纲、王小鲁(2010)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中的市场化指数总得分。市场化指数总得分越大表明该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法制环境越完善、投资者保护程度越高。本文通过模型3来检验假设2。

模型3:

OverIt=β0+β1Divt+β2Instt+β3Divt×Instt+β4Fcft+β5Mfeet+β6Occupyt+∑Year +η

在模型3中,Inst表示制度环境的虚拟变量,若样本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市场化指数总得分大于中位数,则Inst=1,若小于等于中位数,则Inst=0。其他变量的定义与模型2相同。在回归检验中,通过检验交乘项系数来衡量制度环境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增效作用。如果显著为负,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将弱化两权分离度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

(二)样本选择

本文使用中国沪深股市2007-2010年共4年的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本文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选择一个行业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业因素的影响;其次,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占整个上市公司数量的60%左右,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制造业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回收周期长及资产专用性强的特点,更能体现实物投资的特点(魏锋和孔煜,2005),并且许多关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是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剔除了如下公司:同时有发行B股或H股的公司;研究窗口期内被ST、PT处理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大于等于1的公司;有海外公司控股的公司及终极控制人不详的公司;数据不全的公司。经过筛选后。本文最终得到了1843个年度观察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1.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表2列示了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从表2回归结果容易看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Div1)与过度投资(OverI)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虚拟变量(Div2)与过度投资(OverI)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企业越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行为,这与Almeida and Wolfenzon(2006),俞红海等(2010),宋献中等(2010),唐蓓等(2011)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一结果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过度投资越严重。控制变量方面,自由现金流量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自由现金流量越高,企业越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行为,这与Jensen(1986)的理论分析和Richardson(2006)及辛清泉等(2007)、杨华军等(2007)的经验证据相一致。管理费用率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成本越高,企业越容易出现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占款与过度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导致了上市公司资金紧张,由此削减了投资支出,但不显著。

2.两权分离、制度环境与过度投资。为了考察不同制度环境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差异性,模型3中加入了制度环境虚拟变量(Inst)以及制度环境虚拟变量(Inst)与两权分离(Div)的交乘项。表3报告了模型3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在考虑企业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这一因素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Div1)的回归系数依然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虚拟变量(Div2)的回归系数也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再一次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Div1)与制度环境虚拟变量的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虚拟变量(Div2)与制度环境虚拟变量的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负,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弱化了两权分离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制度环境越好的地区,两权分离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越弱,研究假设2得到了验证。这一结果说明了随着制度环境的完善,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成本加大,因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将会有所收敛,控股股东在控制权私有收益驱动下的投资行为将会趋于理性,其过度投资的程度也就会有所降低。控制变量方面,回归结果与模型1基本一致。

结论

本文通过追溯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研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制度背景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最后,以2007-2010年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作出了检验。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本文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分离两个维度来度量两权分离,借鉴Richardson(2006)和辛清泉等(2007)的投资支出模型估算出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实证研究了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大,企业过度投资越严重。这表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进一步加剧了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增加了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进而驱使控股股东通过投资扩张形成控制性资源,导致了过度投资。

进一步,本文结合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存在着差异这一制度背景,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两权分离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影响。通过引入两权分离与制度环境的交乘项后研究发现,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善,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所有弱化。这表明,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法制监管更为完善,信息透明度更高,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越强,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成本越大,因而降低了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其过度投资的程度也就有所弱化。

参考文献:

1.郝颖,刘星,林朝南.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配置行为研究—基于控制权收益视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8)

2.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

3.刘星,刘理,豆中强.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2)

4.唐蓓,潘爱玲,王英英.控股股东对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5.吴宗法,张英丽.基于法律环境和两权分离的利益侵占研究—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

6.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7.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

8.Claessens, S., Djankov,S., and Lang, L.H.P.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

9.Faccio,M.,and Lang,L.H.P.2002.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5(3)

10.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and Vishny,R.1998. Law and Financ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6(6)

篇3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内部驱动机制 青岛啤酒

一、引言

近年,随着各种环境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会计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管理的视野,环境管理会计(EMA)是随着现实问题出现而诞生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美国环保局(USEPA,1995)依据管理会计性质将EMA界定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管理,涉及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UNDSD,2001)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组织内部决策和环境决策需要,对实物流动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识别、收集、估计、分析、内部呈报和使用。从上述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包括企业环境成本分配与管理、产品流程设计与定价、投资决策评价、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价值链管理等诸多内容。

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绿色消费主义等诸多外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落实和推进,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内部驱动机制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本文试图对青岛啤酒案例进行剖析,拟从其管理实践中寻求答案。

二、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实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 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 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 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 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环境管理组织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保障。公司管理组织的建立常常是各项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正由外部压力驱动下的“他组织”向内部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的“自组织”进行转变。企业环境组织机制的建立主导着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能力的基础(范东阳,2009)。青岛啤酒的管理实践也表明,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不仅使环境伦理观得以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也成为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落实的保障,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动更是其主要保障因素。青岛啤酒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写进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贯彻“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及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环境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层次进行培训,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实践获得了根本保障。

(四)环境管理技术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手段。技术创新在企业解决环境问题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青岛啤酒通过环境管理技术创新来实施和驱动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落实,通过环境技术开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技术创新也减轻环境负荷并改善环境生态。近年来,青岛啤酒正是通过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健全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企业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不断效率大幅提高,使青岛啤酒不断创造“绿色红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X

参考文献:

1.魏洵.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在化工企业的应用研究[J].化学工业,2007,(9).

2.许家林,孟凡利等编著.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里特.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国印,王动.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1,(1).

5.李瑞,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转换:对典型案例的讨论[J].生态经济,2012,(5).

作者简介:

篇4

(一)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众多的老工业区组成,资源环境状况较好,矿产与林木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在多年传统经济模式指导下大规模、低效率地开发资源,无节制地向自然界排污排废,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林业资源开发的生态问题。原始森林的长期过渡性开采使得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枯萎。第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生态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30多座资源型城市,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矿区地下采矿导致地面沉陷,资源开采产生的矸石、垃圾也造成了地表生态的破坏。第三,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2008年渤海人海河流水质为劣V类的有32个,占总数49个的65.3%。2008年吉林、黑龙江2省(自治区)60%以上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的生活污水未经二级处理且未达排放标准;辽宁、黑龙江50%以上参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城市生活垃圾未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第四,农业开发的生态问题。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得土地退化、黑土严重流失。第五,草原的生态退化问题。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草原的退化面积在40%~80%之间,由于人为活动打破草原的生态平衡,草原的质量减退,丧失自我恢复功能。

环境管理会计是为了环境决策和管理而收集并整理各种信息的新型会计分支,其目标是在提高财务业绩的同时实现组织的环境管理目标。它可促使整个社会更有效率及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地使用自然资源,减少与工业污染相关的外部社会成本,所以环境管理会计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缓解生态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宏观层面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必定由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的实现来支撑。我国目前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也必须遵守。同时为了适应国际上日益激烈的环保产品的竞争,企业也开始自愿地进行清洁生产或申请通过国际IS014000系列标准。在1S014031中出现了环境财务业绩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1)与产品或流程的环境方面有关的经营性资本或资本性成本;(2)环保项目的投资率;(3)满足环保业绩要求或设计目标而设计的新产品或副产品带来的收入等。

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会计信息管理与控制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于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如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环境业绩评价、环境评审无不需要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撑。

第一,在战略制定和预测环节,环境管理会计成本分析技术(如作业成本法、全部成本计算法等)的应用有利于企业正确认识其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和收益、制定既符合国家环境法规又能降低资源成本的环境目标和战略。  第二,在投资项目及产品定价等决策环节,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评价过程。它利用损害函数法、市场价值法等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结果,结合环境管理会计的决策技术方法.如环境全成本评估决策,面向多目标的项目环境投资评价的综合模型――“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对项目或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使企业的活动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而环境管理会计的决策活动同时也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供了项目的环境损益分析,有助于老工业基地环境管理制度有效执行。

第三,在环境预算及环境业绩评价环节.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环境业绩融人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之中。为了保证环境目标及环境决策的顺利实施,必须将环境业绩反映在企业、组织、个人的业绩当中。这有利于提供企业环境目标实现的主要成绩与障碍信息,利于纠正偏差,帮助企业控制环境管理活动。利用经济增加值(EVA)和综合平衡记分卡等手段可以实现环境管理会计的这一重要作用。

(三)政府环境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必然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之路,这也为宏观层次的政府级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的环境发展战略规划、投资项目的审批、环境相关税收的征收无不需要环境管理会计提供的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相关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管理会计还能够在宏观层面正确地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即通过绿色GDP的核算、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体系,正确认识发展的成果,而不是将环境成本与收益排除在外。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地削减整个社会的污染成本;增加公共政策信息并用以估计经济和其他领域活动的环境影响及环境状况的信息。这是连接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在宏观层次上实现经济活动的环境友好特性,最终使经济和环境得以统一协调的发展。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广环境管理会计的瓶颈分析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环境管理会计的推广单靠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需要或者减少环境成本等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外部的环境报告的压力,也需要政府对于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财政、理论研究,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给予大力的支持。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改进政府在推进环境管理会计(EMA)中的作用专家工作组、美国环保局、英国公认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sCMA)、欧洲环境管理会计协会、台湾环境管理会计协会等组织在推广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应用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且都是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之下发展起来。我国虽在会计学会下分设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但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关注仍然不够。

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相对于发达国家政府是劣势。另外,我国环境管理会汁发展的外部大环境落后也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部门对此领域重视不够。如老工业基地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环境会计相关法律制度等方面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没有实现对接.这不利于老工业基地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二)老工业基地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动力不足除丁外部的推动力不足之外,企业内部的推行意愿较弱。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发展脆弱、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的初始成本较高,包括人员的培训、环境成本的确认、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成本、会计系统的改革等.而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环境管理会计带来的收益通过企业产品的“绿色特质”、企业环境绩效的提高、社会地位改变带来的机遇等来实现,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映,企业可能由于短视而不愿拿出更多的财力与精力去研究、推广环境管理会计。

(三)科研方面的理论支撑不够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众多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但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低,在理沦研究与应用上与环境管理会计发达的美国、加拿大等科研机构相对合作较少,阻碍了研究与推广进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学与科研机构开设相关环境管理会计理论课程与培训的机构寥寥无几。就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环境成本的学者多,研究环境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环境成本与收益预测的较少,而且研究的方式多以理论探讨为主,案例与具体操作的应用研究较少。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企业无从获知应用什么理论以及如何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三、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相关机构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法》、《环境会计准则》.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环境管理会计指南.出台“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指南”。为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提供外部压力。

老工业基地政府面临较多的难题,其中生态问题相对突出。政府除了加大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力度外,还可以从企业因环境活动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和环境管理制度而缴纳的罚款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发展环境管理会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金,既惩治了污染者,义促进污染的减少。

老工业基地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管理会计协会”等相关研究机构和团体的成立,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与热情。如德国的联邦环境部与联邦环境局1996年颁布环境管理会计手册;美国的环保局组织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共同研究环境管理会计,并于1995年发表了《作为企业环境管理工具的环境会计入门:关键概念和术语》,这都是政府推动理论研究的典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环保局、统计局等政府机构可以和东北各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以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等形式推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为理论研究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同时第一时间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

老工业基地政府部门应强化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环境管理制度,并针对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为主、资源型城市居多的特点摸索出新的环境管理方法.将其与环境管理会计挂钩。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求在报告书中增加环境成本、收益、环境绩效评价的管理会计指标,从外部给企业施加推行环境管理会计制度的压力。同时完善环境方面的税收制度,增加污染者税负水平。

(二)增加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动力应对老工业基地的重污染企业相关管理者与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可参考: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环境会计的内容;环境管理会计的内涵、方法、实施成本与效益的介绍;环境管理制度、企业的信息系统、原有会计系统等。分析如何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做准备,如何与其对接等。让企业人员真正了解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与实施步骤,乐于主动实施。  政府也可以组织进行环境管理会计实施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让其他企业看到合规性效益、生态经济效率和保持环境战略的效益,然后再鼓励其他企业应用,给与实施企业相关的贷款或者税收优惠。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这些企业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且成功地应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方法,为老工业基地企业全面实施环境管理会汁提供了宝贵经验。

篇5

1.1科学的原则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建要在制度设立的程序、内容、技术上具有科学性。要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加强调查研究,避免因制度设立的主体多元化造成的制度上的重复与矛盾,使各项制度之间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实现制度的科学化、统一化。

1.2发展的原则

创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坚持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实现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管理制度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使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它要求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又要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未来状况,具有前瞻性和预期性的功能。

1.3个性原则

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自然条件、经济科技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特点也不相同,因而其环境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避免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做法。

1.4效益原则

通过构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我国环境管理水平,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从始至终都要体现效益的原则,要坚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扭转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局面,切实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2.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各项制度的产生,都来自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又服务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环境管理制度应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其具有中国的特色,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服务。

2.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各项制度的组成系统符合我国国情,是为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服务,是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具体体现,适应了我国底子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等实际情况。

2.3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理论

各项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把定性管理、工作目标与环境质量目标、点源单项治理与区域综合整治、宣传教育与法制约束、工作协调关系与环境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环境制约关系,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技术的和教育的综合手段加以科学地划分和组合,它符合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本规律,是环境的普遍规律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它也符合控制论等科学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工作上的运用。

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现实基础

3.1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

(1)“三同时”制度;(2)排污收费制度;(3)限期治理制度;(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5)设备和工艺限期淘汰制度;(6)环境管理现场检查制度;(7)污染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8)排污许可证制度;(9)行政处罚基本制度;(10)行政复议制度;(11)民事赔偿责任制度;(12)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3.2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行政制度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2)环境监察稽查制度;(3)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4)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5)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6)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7)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8)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3.3我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标准依据

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都需要以一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环境标准就体现了这种技术性要求,是评价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定依据,也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我国的环境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并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强制性的环境标准应视同为技术法规,具有法律强制效力。推荐性的环境标准作为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导,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纵观我国环境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低标准到严要求的一个过程,对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体系中包括水环境标准、大气环境标准等。水环境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水)。大气环境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检测规范、方法标准(大气)。固废污染控制环境标准: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方法标准;固废其他标准。移动源排放标准:汽车污染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放标准;农用车排放标准;机动船舶排放标准;其他相关标准。环境噪声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环境噪声监测标准;环境噪声基础标准。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相关标准。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标准:放射性环境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相关监测方法标准。其他环境标准:生态保护标准;环境基础标准;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标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标准;其他环境标准。

4结语

篇6

[关键词]绿色企业文化;障碍因素;基本途径

[作者简介]龙玉祥,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北孝感43200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78-04

一、绿色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

绿色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绿色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以发展绿色生产为基础,以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为目标,以开展绿色经营为实现方式,从而实现员工、企业和社会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培育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是企业价值观的升华。

绿色企业文化有自己的内在结构体系,主要由绿色观念文化、绿色体制文化、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绿色物质文化等几个方面构成。其中绿色观念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绿色价值观、企业精神、绿色经营理念等内容,绿色观念文化是绿色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绿色企业文化的思想基础。绿色体制文化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相应的制度体系,是联结企业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纽带,是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绿色经营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在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等方面的内容,是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绿色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包括企业的生产资料、设施、产品、企业标识、商标等要素,是绿色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培育绿色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在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企业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企业文化,以顺应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这对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一)绿色消费浪潮的普遍兴起要求企业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企业必须关注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即人们在消费行为中更加注重对健康、安全、舒适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不仅要善于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更要积极引领市场潮流,主动地引导消费和创造消费,帮助消费者建立科学的消费观,达成企业与顾客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共同构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心理契约,培养顾客忠诚。因此,为了避免不合理需求引发的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损耗和衰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企业需要调整经营方向,树立新的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观,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把握市场主动权,抢占绿色市场先机,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二)“绿色壁垒”的影响促使企业建立绿色企业文化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只允许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首要的非关税壁垒,而且覆盖的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国企业必须大幅度提高环保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改变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切实改进产品环保质量,才能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继续保持产品出口的优势。

(三)金融机构的绿色核算模式迫使企业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核算模式即环境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进行核算和报告,对企业的环境行为作出客观评价,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的今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企业环境问题对其信贷和投资决策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风险,使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能顺畅,获得长足发展。

(四)企业自身利益驱使着企业须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管理,不仅能降低能耗,避免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把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同时,它还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让企业能够取得社会和公众的好感,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有机的结合。

三、培育绿色企业文化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分析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缺乏绿色价值观和绿色经营观

长期以来,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对绿色主张的要求认同程度不深,重视程度不高。首先,从产品的开发来看,许多企业依然追求豪华、精美,很少考虑采用环保性材料。其次,生产过程中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在企业中仍然存在,企业对实施清洁生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再次,在经营观念方面,企业对实施绿色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经营观念仍居主导地位,仍然把追求近期利益和微观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绿色信息的传播和宣传的责任意识,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经营策略。

(二)企业绿色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绿色企业文化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来支持。首先,企业没有提升环境管理部门在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没有赋予其必要的权限参与企业有关绿色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其次,没有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或已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绿色文化的经营运行机制和绿色经营评估体系,无法对企业绿色文化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再次,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我国企业的普及程度不高,对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环境立法的步伐逐步加快,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体系,但是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相当数量内容的空白。首先,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环境污染为例,在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生物技术安全等领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其次,环境法律的可操作性差。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过于原则,缺乏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法律规范不具体,法律责任界定模糊,使得法律的可操作性差。再次,行政干预影响环境法律执行。我国许多地方的行政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从狭隘的地方利益出发,

认为GDP是硬指标,环境是软指标,对引进的企业降低环境保护要求,对环保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大大减弱了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

(四)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意识和机制没有形成

健全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能有效地保障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知情权和异议权,对企业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管理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保障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使社会公众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企业绿色经营的发展。

四、我国企业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强化绿色经营意识。塑造企业绿色观念性文化

通过对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岗位专业技术培训,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价值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以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为基础,增强企业对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的认同和决心,使广大员工树立绿色理念,以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产品回报社会。同时,也体现企业对员工生活环境的改善、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心,从而能实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

(二)建立健全绿企业色管理机构和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绿色体制性文化

1,建立绿色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环境管理工作。建立绿色管理机构,提升该机构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并赋予该部门必要的权限,使他们参与有关企业绿色经营的重大决策,按照绿色经营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建立企业各级次的环境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使企业的绿色经营总战略得以层层落实。

2,以绿色文化为导向,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企业环境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对损害环境利益的行为进行控制。其中包括:把建立绿色经营的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各部门实施绿色战略的重要手段,把各级部门实施绿色战略的绩效作为考核的重要条件;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绿色管理运行机制,使企业管理由对经济系统的单一管理转变为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双重管理;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绿色管理评估体系,检查企业绿色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估,促进企业绿色经营不断向纵向发展。

3,依据环境管理标准,系统、规范地建立绿色管理体系。企业若想成功地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尽早取得“三证书”,即ISOl4000环境管理标准、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OHSASl8001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标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它如何根据自己产品与服务的环境、质量性能、职业卫生与安全等重要指标来进行决策与资源分配;同时通过降低成本、绿色设计、绿色网络和绿色销售等活动而体现出来。企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条硬件,并将它们容纳到质量管理体系中,才能从根本上说明该企业实施了绿色发展战略,才能为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倡导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产品文化

企业经营者首先树立环保意识,要认识到清洁生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搞好清洁生产宣传教育和技术的培训,使广大员工树立绿色理念,以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产品回报社会。以产品设计和开发为起点,确定产品在材料选择、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以及产品的使用到产品废弃后的处理等方面都不污染环境,增加产品的绿色含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绿色质量管理。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资金和技术是影响清洁生产的基础性条件。企业应不断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克服资金和技术问题。实施清洁生产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二是对企业现有传统工艺进行改善,找出物耗、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薄弱环节,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从清洁生产的实践的情况来看,后一种模式比较符合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方面大多数企业都具备承受能力,对目前实施清洁生产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

(四)提高绿色营销水平。培育绿色服务文化

篇7

关键词:矿山环境;管理模式;对策建议

0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丰富,矿产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位。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山环境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矿区及周边环境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一大源头,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目前,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尽管都积极开展了一些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1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现状

当前,许多矿山企业在矿产开采中,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比比皆是。我国政府在矿藏开采方面一直施行土地利用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矿权和采矿权许可证、矿产资源规划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效力,但是与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对矿山环境保护的投入仍然不足。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制度是指在进行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可能产生的地区环境影响,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作为我国当前矿山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制度,环境评价制度在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是矿山环境管理的又一重要制度,通过经济手段,促使矿山企业投入矿区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保证金收取管理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许多小规模、低效益的矿山,在对收取保证金存在偏见的影响下,存在缴存积极性低、拖延拒交等现象。

(3)排污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收取费用进行污染防治。排污收费制度将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的环保意识,令其积极参与污染预防和治理。同时,作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排污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负担。现阶段,排污收费的主要问题是单纯超标收费、单因子收费和标准过低等问题。

2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实施问题

(1)欠缺矿山环境专门性法律法规

现阶段指导矿山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在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条例规章等方面仍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没有强力的执法力度,导致了我国矿山环境管理效力低下,造成了矿山生产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极低闭坑后的土地复垦率。

(2)矿山环保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对矿山环境监督和管理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法律和执法部门职责交叉,难以形成有效的体制和制度,导致了管理工作的混乱,执法分散、标准不一,不是各自为政,就是不管不问,削弱了矿山环境执法应有的力度和成效。同时,由于尚未确立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标准,矿业用地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责任、权力、利益关系混淆,大多数开矿者站在短期利益的角度进行矿业开发,不愿投入环境保护和矿地恢复。

(3)管理部门缺乏执行力

管理部门的各项监管制度相对滞后,矿产资源开发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缺乏法理依据,无法很好地管束企业违法行为。因此,为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污染,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矿山企业环境管理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执行力,要求企业边开采边治理,防止企业开采完后边放任不管,推进我国的矿山环境保护长远发展和有序进步。

3优化矿山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的措施

“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是环境保护的通用原则,在矿山的环境管理中同样适用。落实环境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下图1为矿山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过程。

(1)确立矿业权属,明确责任主体。产权制度是矿业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矿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落实矿业权属制度能够起到将社会公众承担的污染破坏的成本在矿山企业内部化的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提高矿山企业治理污染和恢复环境的意识,环境治理与企业的成本挂钩,让环境利益成为企业的切身利益,杜绝不计后果的开发行为。

(2)健全矿山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能够保证矿山污染控制污染、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从以往经验来看,矿山环境管理是一项专业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调环境、水利等部门通力合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在环境管理中划分责任,分工协助,保证矿山环境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下图2为矿山环境管理的合理管理体制。

(3)完善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矿山环境管理主要依据环境保护基本法来执行。长期以来,由于制度规定相对笼统,加之执法主体众多,以及职权职责的划分问题,导致了矿山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实施水平不高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制约了大量适宜应用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中施行环境管理法律制度时,应考虑我国矿业环境的实际状况,增强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作出如何运用和实施具体的规定,使各项制度发挥最大的效用,将矿山环境管理和恢复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4)建立企业环保机制,增强社会责任感

改善矿山环境是每个矿山企业的分内之事,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建立评价和反思企业自身环保行为机制。同时,督促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矿业公司环境管理系统,将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管理作出承诺综合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及运作中,将矿区勘探、开发直至矿山闭坑后整个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都纳入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体系。

(5)合理的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

作为以生产效益为经营核心的企业,在对矿山环境的管理中,经济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可以引入各种经济手段和激励措施。例如,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有效解决矿山环境治理的费用问题,让污染者承担治理成本,提高开采矿产资源的门槛,拒绝缺乏环境治理恢复能力的企业进入矿山开采行业,确保矿山企业都能履行环境恢复的义务。在治理老旧废弃矿山时,可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基金制度,将税费优惠和政策倾向给予那些履行环保义务较好的企业。同时,应明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权力、责任和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严格履行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企业,在经恢复土地的使用和收益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在进行矿地复垦和矿山周围环境要素恢复时,严格贯彻“谁开发、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调动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的积极性。

(6)加大处罚和执法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8条、第343条、第408条关于破坏环境相关罪名的规定,对于破坏环境的处罚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而对于因环境监管失职的处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在具体的矿山环境管理中,要以这些法律章程为指导,加大实际执法中的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认清和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结语

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治理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制度和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也将得到妥善的解决,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志伟.解决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8,10(1):22-24.

篇8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09~2012年××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篇9

【关键词】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绿色

1.以“绿色化工企业"为目标的发展

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推行“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为目标,实施全面环保管理的重要举措,弘扬“绿色”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多渠道宣传,“绿色”企业文化,加强绿色化工企业的认识,提高环保管理意识,达到“绿色化工企业”的目标。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企业要深刻认识理解绿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重视技术进步、重视绿色环保、重视人文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使广大职工在认知上、观念上和行为上形成了高度共识和一致.摒弃了“先发展、再保护”、“先污染、后治理”、 “边污染、边治理”等陈旧发展理念,为企业实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

随着新的企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企业制定提出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的全面环保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战略目标:主要污染排放物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战略措施:1、注重科技创新;2,坚持综合治理;3、建立管理组织和评价体系。

2.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体系

一是建全企业环境治理机构.实施三级系统控制。

①级控制是在决策层企业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建立环境保护机构。

②级控制是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环保安全部,负责组织企业学习和贯彻国家环保法规及上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条例;组织开展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③级控制是在各具体生产单位设立环境保护员,其主要职责是把环保工作纳入生产管理轨道,做到环保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三级控制”确保了全面环保管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落实。

二是按照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制定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环境监测、测量和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等23个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程序性文件。应用持续改进、过程控制、数据分析、风险识别、满意度评价、能力评估、绩效考评等现代企业先进管理手段,对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使用、报废、回收等整个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环境管理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是根据环境污染后果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采用矩阵法对环境因素进行可接受风险、需关注风险、不可接受风险评价,清理出环境因素,针对需关注风险、不可接受风险因素,制定管理方案,明确具体管理、整改措施。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制定明确管理预案,有效地减少和杜绝环境和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四是建立企业环境动态管理制度,企业环境管理委员会坚持每个月要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安全环保部的工作报告,研究决定环境管理的重大问题。安全环保部环境检测站每天要定时定点对水、气、渣等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对污染超标排放情况在第二天企业生产调度会上进行公布和曝光,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加强环境管理。

3.建立全面环保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了全面环保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把环境监测指标、环保设备运转率、生产设备跑冒滴漏状况、原材料能源消耗情况.COD排放量、SO:排放量、责任事故与各单位.班组、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考核。节能减排指标与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同步下达,在年度目标责任书中予以明确,层层考核、每年对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企业要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对取得明显环境治理成效的技术开发人员要给予重奖。全面环保系统的激励约束措施,极大的调动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绿化环境,构建园林式生态企业

建设园林式生态企业,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加强企业生态建设为目标,以创建山水园林企业为载体,加大绿化投人,加快建设步伐。

5.科技创新、为建设“绿色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把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发挥传科技具备的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清洁技术,开发应用投资省、消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降低减少原材料能源消耗,实现污染物质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其措施:

一是抢占国际、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开发环保工艺、研制环保产品。结合市场新产品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竞争要求,企业每年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大,开发了一大批既有利于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利于企业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6.“以建设绿色科技化工企业目标的全面环保管理”初见成效

6.1企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始终保持了年平均两位数以上的发展速度,而环保指标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耗和约束性排污指标却逐年下降,企业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得到持续提升,企业产品国内市场,成为全国第一的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6.2“环境友好型企业”

经过环境治理后,企业实现了重大环境事故为零、污染扰民事故为零、“三废排放”全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企业受到高度赞扬。减少排放的废水有95%可回收用于再生产、厂区绿化、冷却水循环每年减少取水量120万吨,削减COD排放量580DE,削减SS排放量406吨,减少尾气排放量20万立方米.减少酸性废水排放量5.6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原材料能源消耗1868万元.实现环保经济净收益近710万元,给整个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突出,整体污染物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标均实现提前实现。“环境友好型企业”已成为化工企业的称谓,环保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

7.结语

实现绿色化工企业,需要企业全面实施环保管理,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互相配合、协调,总体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更好的发展化工企业,绿色企业文化是我们传承的。

参考文献

[1]梁娟,张盈珍.化工百科全书第4卷:分子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篇10

1盐化工基地企业概况及环境保护现状

1.1盐化工基地及入驻企业概况樟树市盐化工基地始建于2005年,是一家利用地下丰富的岩盐资源,大力发展氯碱生产及精细化工的省级盐产业特色工业园区。截至目前为止共引进化工企业23家,累计签约资金120亿元。现阶段,基地投产(含试生产)的14家企业共拥有主产品16种、副产品6种,所需原材料共计27种、催化剂3种。经过十年的发展,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岩盐矿山企业晶昊盐化为龙头的“原盐—纯碱”产业链。

1.2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情况盐化工基地内已建成企业都按照环评“三同时”要求配套建设了污染防治设施,在建的企业污染防治设施也正在施工当中,在企业申请试生产时便可投入运行。其他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若能保证管理维护到位及正常运转,则基本上能够做到达标排放。

1.3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除盐化工基地整体已通过省环保厅规划环评审批之外,盐化基地内23家企业共30余个项目均已在省、宜春市环保部门办理了环评手续,并获得了相关的环评批复。另外,已建成投产的14家企业所属大多数项目已通过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其余项目亦在积极调试设备,准备近期申请验收。

1.4基地环保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盐化工基地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土建早已完工,设备安装已就绪,已开始进水试运行。该厂属于全省第一批统筹统建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加强型生化处理工艺。但因盐化基地酸碱交杂、成份复杂、氯离子含量较高,在基地内化工企业废水(特别高含盐废水)预处理不达标的情况下,极易因酸碱超标及毒性化学品作用造成停运或运转失效,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

1.5基地内企业环境管理情况目前,盐化工基地内企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形态五花八门、所涉行业众多,其产品工艺同殊迥异、污染成因错综复杂、环境管理亦参差不齐,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企业管理高层环保意识淡漠、只管挣钱不管环保,只想收益不论公益;部分“小散粗放”企业,投资实力欠佳、仓猝上马,环保治污能力不强;个别无良企业与环境执法部门玩“猫捉老鼠”,存在一定的偷排偷放现象。

2建议

为严控风险、清洁生产、和谐人居,进一步做大做强盐化基地,实现盐化基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环境风险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严把“三座”关口,控源浚流打造绿色生态园区一是严把项目“引进关”,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根据盐化基地入驻企业现状及上、下游产业发展方向,变“捡到篮子全是菜”为“定向招商”,坚持“宁缺毋滥、求大放小、宜聚莫散”的原则,多招填空补链项目,少进无关仅要企业;多招财雄体大项目,少进小散杂乱企业;多招工艺成熟项目,少进试验孵化企业;多招清洁生产项目,少进高污高耗企业,确保引进企业“污染可治、风险可控、项目可行”。二是严把基地“规模关”,区域扩张适可而止。基地发展应适应当地的资源秉赋及环境承载能力,追求“规模适度、恰到好处”,而不能“贪大求全、无限扩张”。应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合理划定基地的发展规模,并据此配套建设污防基础设施。同时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无重大变化不能擅自更改规划初衷,以保证基地发展沿着预定的轨道稳步前行。三是严把污企“淘汰关”,拓宽出口严管重罚。完善入驻项目的退出机制,坚决做到列入限期淘汰的项目,一律按期关闭;环境违法行为累纠不改、屡抓屡犯的项目,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停;环境风险居高不下,多次酿生环境事故的项目,一律予以清退,确保基地内项目的“新陈代谢”迅捷通畅,实现基地“常建常新、绿色清洁、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2.2设立“三道”防线,严防死守确保基地本质安全一是倡导“制防”,筑牢企业环境管理制度防线。积极推动基地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环保执行情况总结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定期公开”等制度,做到环境事项“大小有人管、巨细有记录、全程可追溯、群众好监督”,从而推动企业的“阳光经营”及污防设施的“透明运作”,激发企业环境管理“内力”,从源头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二是突出“人防”,巩固环境事故责任防线。巧借“两高”重新修订刑法中环境污染罪名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定罪门槛的契机,重新构建基地企业的环境责任体系,明确企业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企业层层落实相关责任,明确到事、落实到人,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管委会及环保局,为相关人员套上环境责任追究的“紧箍咒”。一旦发生环境事故,依据企业上报内容,直接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行政及刑事责任。同时,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安全、消防及环保”三位一体应急演练。三是依靠“技防”,构筑自动在线预警预报防线。一方面要求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企业在各危险工(地)段布设泄漏超标报警及自动连锁装置,一旦发生泄漏便可自动报警并切断污染来源;另一方面加紧构建基地在线自动监控平台,要求所有入驻企业必须安装自动在线监控监测设备,早日实现污染源点的实时、全天候动态监管,让超标、超总量排污及偷排偷放行为无处遁形,及时预警风险苗头及事故隐患,做到“早发生、早处理、早安全”。

2.3堵塞“三个”漏洞,查遗补缺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健全盐化基地排水管理机制,“环环相扣”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由政府行文对盐化基地内企业外排废水浓度作出具体要求,并强制执行,确保含盐废水各项指标达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另外,按照浙江上虞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建立健全盐化基地排水管理机制,多头管理、多级设防,杜绝超标排放现象,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发挥实效。二是完善基地排污管网,“适度超前”打造环保百年工程。一方面根据未来纳污需求,加大主要管网口径,同时要求企业在雨水管上安装“三通阀门”,以便将含有大量跑冒滴漏化学品的初期雨水纳入污水收集池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绘制基地管网分布及走向图,企业接入基地雨、污水管网应实行“明管化”设置并及时在图上标注,且需按照“一企一阀一计量仪”的原则,安装计量监测仪器,并在沿途地面窨井盖上标明水流流向及企业名称,以便各部门突击检查、现场监测,也有利于迅速分清事故责任,免得“相互推诿、死不认账”。三是构建基地边界截污管渠,“釜底抽薪”杜绝基地废水四处溢流。要求基地按照“只设一个雨污总排口、雨水禁止直接排入附近沟渠”的原则,归拢排污管网水流出口,彻底解决雨污水“多处开口、四下漫溢”的现象。同时,在边界处建设截污管渠,及时收集基地内的“不明来水”,“物理隔离”避免产生污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