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品质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品质的核心

篇1

[关键词]核心产品;产品;质量危机;破解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2-0037-02

近年来,产品的“质量门”事件频频发生。从最初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一直蔓延到了房地产、服装、家具、农产品、保健品、3C产品等诸多领域,包括近期热议的油品质量“熄火门”、工业明胶胶囊、出口汽车RCA指数(出口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低值徘徊问题,众多品牌深陷“魔咒”,而企业也成了风口浪尖的第一责任人。产品质量关系着消费者价值的实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更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 核心产品关注的缺失

商品经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产品质量危机。作为消费者,当身边的商品相继被贴上“质量门”的标签后,不信任在与日俱增;作为企业,当自己的产品被冠上“质量门”的紧箍咒后,品牌价值则日渐下滑。产品质量问题背后的促因是多方位的,如研发、采购、生产、物流环节的控制失效,企业质量意识的淡薄,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等。但是如果从市场营销的视角来看,过于急功近利的营销手段似乎却成为了这场危机的幕后推手。重新解读市场营销,关注核心产品,也许正是危机的破解之道。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个观点早已是各行各业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由于过分强化利润导向,大多数企业把发展问题放在了“营销”这条出路上。一方面,不惜重金借助各类媒体进行大肆的品牌推广;另一方面,广揽豪杰进行渠道通路的拓展,同时煞费苦心地利用包装、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营销手段推波助澜。可遗憾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致力于“浮华”的营销策略时,市场营销的实质却被忽略了。市场营销的4P理论中,位于首要的“P”是Product,也就是产品,而核心产品又是产品的关键所在。

2 营销策略的重新审视

所谓的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基本效用,也就是消费者的最终需求,是消费者价值的首要保障。从根本上说,每一种产品的实质就是为了解决购买者的问题而提供的服务。所有那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其实都是在看似解决消费者某个问题的同时,又新增了另外的“问题”。消费者不仅因为这些新增的问题而利益受损,同时还要不断地为这些新增的问题去埋单。比如食品,本来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解决生存问题所提供的产品。但是那些有害成分,甚至是有毒物质的添加,表面上使产品更为光鲜靓丽,却是以牺牲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代价的。最卑劣的是在幼儿产品中也出现了问题产品,这对整个民族将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消费者购买一台汽车,是希望能满足自己代步的需求,并且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品质。而汽车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却把原本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终日的烦恼,甚至还有个别品牌无视自己产品的设计性问题,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置若罔闻。《圣经•旧约》中那条说服了夏娃把禁果推销给亚当的蛇,它是一个绝顶的营销高手,但是相信它知道,这只“禁果”最起码是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当食品已不能安心食用,药不能医治疾病,房屋不能用来居住时,可能产品的质量问题就不仅仅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而会演变成一种民生矛盾,严重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

其实,大多数消费者早已厌倦了现代商业的营销手段。譬如广告,不是太夸张,就是不切实际,还有一些带有错误诱导的信息反被企业看成了创意和灵感。汽车不是在宣传产品的过硬质量,却在教唆车主在城市里飙车;保健品不是在介绍其辅效用,却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洗涤用品的“超强”去污功效也变成了孩子们破坏、闯祸的理由。当广告失去了它原有广而告之的功能后,剩下的就只是在浪费时间和浪费金钱。又如包装,企业不致力于核心产品这个紧系产品质量关键的把关,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形式产品上,甚至借助包装,当消费者大呼上当后,那些重金设计的华丽包装也就成了一堆垃圾。营业推广可能是现在所有促销手段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环节,形态各式的打折、让利让消费者身陷囹圄。折扣后的价格比原价还高、低价的产品带来了服务的打折、让利的产品连质量都在缩水,这些就是消费者面对营销策略的大声疾呼。

3 市场营销的核心

克莱因(Klein)和莱弗勒(Leffle)在1981年发表的《市场力量在保证契约履行中的作用》文章中指出,对未来收益关心的自利性动机是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驱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未来收益应该是市场的长足发展、消费者满意度的不断提升和品牌形象的基业常青,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产品质量这块基石上。急功近利的追逐眼前利益只会把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这时再关心质量问题,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海淘、代购的兴起,大量进口商品的涌入,说明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向正在发生转移。当对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已经变成固有思维后,可能我们的企业需要更多来思考的就是民族产业的发展问题了。班固《东都赋》有语“背伪而归真”,意指离开虚假,还其本来的状态。产品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关于核心产品的解读。当产品的质量问题还未解决前,所有的手段、方式、技巧都只会弄巧成拙。物美价廉当然是消费者的首选,但是当面对物次价廉或物美价不廉时,相信消费者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面对这场产品质量的危机,企业必须重新转换视角,调整战略的选择,以消费者直接利益和产品直接效用为出发点,重新整合营销策略,把重心回归至核心产品。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质量”一词多次出现。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中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到强化中小企业的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一直深入提高食品、药品、文化产品、农产品、油品等多种具体产品形式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产品质量”这个问题上的高度重视和治理决心。现在企业首先需要的就是用“质量”观念重整管理。费根鲍姆(Feigenbaum)是这样解读“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和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曾说过:“营销的重要性远不止于仅仅将其单独留给营销部门去做。”全面、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一定是基于产品质量为前提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的共同作用,一定是企业所有成员共识的统一。在使用那些所谓的“营销手段”前,要把产品质量作为最重要的元素放在第一位,后期所有的营销策略都应该以这个元素的保障为前提,核心产品的关注应当贯穿企业所有的运营过程,并深入每个成员的心中。

4 结 论

在破解产品质量危机问题中强调核心产品的重要地位,并不是要重新回归产品观念,而是对现代社会营销观念的倡导。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欲望而获取利润的同时,更加合理地兼顾消费者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加周密地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除了依靠产品生产获得生存以外,社会责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既是一项当前紧迫的重要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重大任务”。因此,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市场营销的真正感知,对于核心产品的重视与否,将是能否解决当前产品质量危机的关键,也是商品经济回归理性的途径所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省略/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3]Volker Kruger.Main Schools of TQM:“the big five”[J].TQM,2001,13(3):146-155.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 MCV MCH MCHC RDW Ret 缺铁性贫血

近年来,文献资料报道[1],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在贫血分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都认为较传统的贫血形态学分类法能更直接反映贫血的病因,而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在贫血诊断和疗效观察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缺铁性贫血(IDA)诊断方法虽然较多,但因其病因复杂多样,单项检测易漏诊、误诊。我们选用末梢血和Ret联合检测分析,以探讨其对新生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在我院内儿科和产科住院的贫血新生儿135例,贫血诊断标准:Hb

1.2 方法 采集新生儿末梢血送检,应用SYSMEX KX-21N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煌焦油兰染色法手工镜检。送检标本全部按操作手册要求进行测定,并在lh内测定完毕,测定前作室内质控进行质量保证。结果以MCV

1.3 评价指标 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联合检测:敏感性=敏感A+(1-敏感A)×敏感B;特异性:特异性A×特异性B。

2 结果

2.1 对135例两组不同原因贫血新生儿末梢血红细胞MCV、MCH、MCHC、RDW和Ret进行检测,在IDA组中分别检出66例、62例、63例、70例和68例。其中以RDW 阳性率93.3%为最高,Ret阳性率90.7%次之;而在非IDA组RDW也有26.7%的阳性率,Ret则仅有3.3%的阳性率。IDA组各项参数阳性率显著高于非IDA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原因贫血病例红细胞参数与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

组别nMCV阳性率%MCH阳性率%MCHC阳性率%RDW阳性率%Ret阳性率%

IDA组7566(88.0)62(82.7)63(84.0)70(93.3)68(90.7)

非IDA组605(8.3)8(13.3) 7(11.7)16(26.7)2(3.3)

2.2 红细胞参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评价,MCV、MCH、MCHC、RDW和Ret对ID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7.3%、89.4%、88.6%、91.3%、90.7%,以RDW最高;Ret的诊断敏感性稍低于RDW,但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90.7%和96.3%;MCV 阴性预测值最高,为88.3%。联合检测敏感性可高达97.6%,与单项参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缺铁性贫血诊断的评价(%)

评价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MCV87.3*91.490.392.388.3

MCH89.4* 83.785.489.783.7

MCHC88.6* 90.687.787.684.3

RDW91.3*71.375.691.785.6

Ret90.7 * 85.392.796.387.6

联合检测97.6**66.888.594.485.4 注:*为各单项间敏感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联合检测与各单项之间敏感性比较,P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时期,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等特点。新生儿时期由于红细胞生成受组织中氧含量的影响,胎儿期组织氧含量低,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增加,血浆中浓度高,故红细胞增生旺盛,初生时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缺铁性贫血往往被忽视。铁的缺乏不仅可引起贫血,还可引起多种含铁酶及铁依赖酶活性降低,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及代谢异常,多系统器官功能紊乱。尤其对儿童体格发育,智能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对维护儿童健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临床应用于贫血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红细胞参数,包括RBC、Hb、MCV、MCH、MCHC等。MCV对红细胞体积的改变较为敏感,反映红细胞体积的集中趋势,但在外周血中部分早期铁缺乏患者,MCV可在正常范围,可能是初期患者虽有储存铁减少,但尚能满足幼稚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需要,故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MCH、MCHC能反映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情况。RDW是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的参数,反映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它是通过仪器自动测量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能准确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但上述指标都是评价成熟红细胞的,而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数量较少,在骨髓造血系统受到刺激时,才有较多的网织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导致Ret明显升高,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能真实反映骨髓红系的造血水平[5]。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内儿科和产科住院的贫血新生儿末梢血红细胞参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进行评价分析,IDA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非IDA组。各参数指标对IDA的诊断敏感性以RDW为最高达91.3%,Ret次之为90.7%;Ret的诊断敏感性稍低于RDW,但其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90.7%和96.3%;MCV 阴性预测值最高,为88.3%。本研究表明各项参数结果均有其临床意义,但采用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达97.6%,对早期诊断新生儿IDA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末梢血联合测定,方法简便,容易操作,患儿创伤小,家属容易接受,便于推广,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 考 文 献

[1]丛玉隆,乐家新.现代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9-40.

[2]Brugnara C.Use of reticulocyte cellular indi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neatmerit of hematologlcal dlsordes[J].Int J Clln Lab Res,1998,2s(1).111.

[3]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

篇3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思政 思政教育 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44-01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及内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活动,应当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多种途径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与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与根本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必要性探讨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建设,是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要求。另外,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重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其中不乏很多不良思想与文化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切实加强“立德树人”工作,m正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也能得到进一步推进与深入。

三、“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高校领导与思政教师要积极学习、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中,高校领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计划的组织者与决策者,他们直接关系到学校思政教育整体工作的内容与目标。高校领导只有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价值,才能切实制订出符合“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才能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思想引导的学校规章制度与师生规范,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学习、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更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大影响。为此,思政教育应当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学习、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的同时,以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职业修养影响学生,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从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现状入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树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与决心。同时,能够正确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勇于与那些有碍于我国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言论与行为作斗争。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对话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对于大学生提出的道德疑问要及时解决,对于道德品质有不良倾向的学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重视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落实“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参与者与实施者,要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课,在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改革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将“德”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当中,让“立德树人”深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整个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用好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这两个主渠道,落实好“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政教师应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时代感。在课外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以“立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明德、信德,努力成为良好品德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四)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思政教师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此,要做好“立德树人”,必须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思政教师培训班,要求他们认真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并设立思政专项课题,让他们对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四有”教师标准,加强思政教师的思想引导与团结教育工作,并将道德品质纳入他们的考评内容之中。对于青年思政教师,高校应在培养他们道德品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在思政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建立青年思政教师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道德;职业素养;量化;评测

引言

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的现代职业人,故将道德品质解构为其一;天性品质---是道德品质与修养考核达标;其二:地性品质----职业素养要量化达标;其三人性品质---个性品格及人格魅力符合现代用人标准;这是道德品质的教育的三个量化目标;

1 正文内容

3.1“道德”概念及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个性品格的关系

3.1.1 道德教育是多样化的素养积分汇成合,不是单一公德说教

我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之法;道德品质由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及个人品格共同构成的,根据《周易》之法提出以下关系见图1。

图1 道德结构层次图

3.2“道德”概念及与三者的相互关系

笔者从中国哲学角度提出的的“道德”的概念:广义上讲“道德”是阴阳合一体,是和谐共生的心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并有下列共性解释;

(1)在太极层面上:德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即心中包容天地无物;无欲、无私、悟空的心境,才能产生无为之造化,感知宇宙的真谛,实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法力;(2)在二仪层面;“道”字的解字为:在符合世界阴阳(阴爻与阳爻)法则的前提下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路”;意指在遵循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下找出事物发展的个性化必由轨迹;对人为道路,对事物为轨迹。

“德”的解“字为:“彳”--无论男人与女人,天有“十”干。地有“四”方,而终归于“一”“心”;意指人类的大德是:心中包容天地之万物;将天地万物和谐归藏于一心,形成良性可持续的互生和谐链;不能为人类之利去掠夺另类的生存利益的心性。

(3)“三才”;指“天、地、人”三元素;按“二生三”的对应的三德关系可见下图:

1)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品格三者关系见下表图2。

图2 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品格三者关系

2)三者关系解释

思想品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反映了一个人有社会活动中的修养;职业道德是指个人从事社会劳动的基本行为素养与心性;品格是有个性化涵养品质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内涵;二德一品构成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界在人类个体行为上的体现;“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3}是说治国得天之道法,万物自然造化有情,不功于自居。

3.3 社会道德品质的量化因子

3.3.1 思想品德要素评测的量化因子

量化要素包括

A诚信度:其一是诚实度:以违约、作弊率、失信、守信度测定;其二是守纪度,包括考勤、违纪率、考勒率分评测。

B.荣誉度:以获奖度,社会公益积分,学校品德奖率测定)

C、公德度:以奉献、公益度,舍私奉公、拾金不昧t积分测定。

3.3.2 社会职业道德专项要素

包括协作性:团队合作角色,及成就率。

敬业力:专业资格等级、学历等级及注册等级积分;

恒定力:持久的耐力;包括竞赛的次数及名次;

3.3.3个人品格要素要素的量化指标

包括:1)挑战力,以团队赛的奖率,社会比赛的获奖率及名次积分确定,

2)决断力:以决策成效率,管理的公认率确定的积分测评。

3)特质力:主要是激情指数,演讲指数、研发成果专利奖的名次与次数测定。

3.4 社会道德量化评价法

3.4 社会道德量化评价法

3.4.1 社会道德进化变化共性法则

社会文明与道德进化遵循三个法则:

(1)社会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的处世哲学,社会的生存利益关系是道德变化的前提,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存大环境决定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最终归宿。如学校脱离社会就业的说教式的“温室教育”是不可能在社会生存环境中长期“存活”下去的,人的处世哲学必将转向社会生存处世哲学;如果金钱为主决定企业与个人生存,社会就引发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德处世观,诚信就只成为包装了,所以社会文明与道德的大法测是先解决社会诚信与道德决定企业生存与个人就业生存前提,诚信至上的时代才能到来,学校的诚信及道德教育才有永恒的根基。

(2)实施社会道德积分与项目招标、职位升迁的准入制合一,并以道德、诚信积分为前提是实现道德为统帅的保证。个人的道德与诚信积分是领导升职的前提基础评分条件,一个有高尚品质、高诚信的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被人称赞并一定能作好各类共公事业的。

(3)社会道德生存方式与学校的道德培养相配套是理顺社会利益与诚信就业的保证。1)国家各职能部门的各级领导职位的晋升以直接服务对象的无记名公选为方式,以道德积分为准入前提;2)企业以违法率、诚信积分作为招投标的准入前提,在网上公示化的诚信积分结果确定招投标的准入名单;3)学生就业应以道德积分作为用人单位的一项必要参考条件之一。这是学校道德培养与社会道德环境接轨的根本保证。

3.4.2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量化标准

思想道德的量化规则,是以人的品德作为“天德”,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出发点与公德行为轨迹;个人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从业素养及专业品质;个性的品性决定了决定各人的发展道路;

学校道德积分评价标准,以学校学生的每学期的道德积分作为学期考核及毕业道德总分作来道德总分。

结束语

通过对学生“产品”的验收式的评分来衡量学校德育的水平,并与社会的道德诚信生存机制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各项评分分值多少才合理,还有待社会各专家进行讨论才能真正科学;

参考文献:

[1]《鬼谷子》第第十二章第四节。鬼谷子原著;珠海出版社2002年6年第一版;张玲主编;ISBN978-7-80607-920-1;2004年第一版

篇5

[关键词] 德育 道德品质 知 情 意 行

青少年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环境影响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既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非常需要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学校教师的关怀与帮助。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他们今后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与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加强这一时期的德育,不仅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而且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可用之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第一,晓之以理。理,即“知”,也就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知识是青少年学生对某种社会的政治、思想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

道德知识是道德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对感知对象爱憎情绪的体验、是非曲直的辨别以及品行的指向,总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原则为参照的。

为锻炼学生技能,充分体现职教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校与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在本校历史上第一次,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学生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没有真正在工厂、车间中工作过,对于学校组织的实训式教学模式只是抱有好奇的心态,而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实训动员会”,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及工厂的有关人员参加,通过他们的亲身说法,说明什么是实训,为什么要实训,实训的要求以及在实训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通过这一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以后的实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组织“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使同学们自己能够认识到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成长存在的危害;组织《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学习竞赛,使同学们熟悉、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观念;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以及国旗下讲话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道德知识。

第二,动之以情。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例如,青少年学生对符合自己认识和需要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自豪、自尊、满意、兴奋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自卑、羞愧、不满、颓废等消极情绪体验。品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只有道德知识还不够,道德情感能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积极的道德情感能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11月,是学校组织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月”,我借着学校的这次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如召开主题班会“滴水藏海,心怀感恩”,培养学生对于父母、老师的感恩情怀;号召并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在信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统一邮寄给学生的家长。这个活动获得了父母的热烈反响,许多父母称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而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到了父母、老师等周围的人对自己关怀,培养了他们更加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即强调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训工作一周以后,学生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没有干过比较累的工作,没有受过苦。当每天面临八小时的工作,而且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通过“实训动员会”调动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开始降低,学生的情绪开始低落,工作效率开始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开始增多。这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一个良好时机,如果把握的好,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水平,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在班级中及时组织了实训工作讨论会,听取学生在实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看待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通过这样一次大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训工作对于以后工作的意义所在,更加坚定了努力完成实训工作的思想意志,在工作中的效率也显著提高。

第四,导之以行。行,即道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终体现,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善恶的标尺,良好的道德行为又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坚定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我一贯坚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自我检查、监督、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并加以改正,如吸烟、喝酒等。组织学生建立了“环境卫士小分队”每天都学校周围拾取垃圾,将不可回收的扔到垃圾箱中,将可回收的送到垃圾回收站,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效地为同学们组织其他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也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出了优良的道德行为。

在实际的学生德育工作中,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等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忠华,耿云云.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图书馆员 职业道德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各行各业都有其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它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以调节职业活动中的特殊道德关系和利益矛盾。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1]职业道德和其职业的性质、职责、行为和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点。

一、重构图书馆职业道德品质的迫切性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于2002年11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并开始实施,十五年来该准则为图书馆界的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员道德品质的培育、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的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倡导新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难免有些局限。

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前,各个行业都在努力为履行本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而重新修订本行业的自律规范,加强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作为收集各类文献知识载体的信息中心,担负着宣传教育、信息聚散、服务读者等职能,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品质、综合文化素养不仅对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肩负着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在新形势下,有些图书馆员仍故步自封,在业务上不求上进、在服务上不求创新、在纪律上不遵规守纪、在态度上刻板生硬,其行为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形象,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所以重新讨论、明确、完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品质的内容势在必行且意义深远。

二、图书馆员的职业特点

(一)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聚散地

图书馆收集保存着不同时期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图书馆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是人类知识的殿堂,是延续文明、传递知识、介绍经验、阐述观点、倡导科学的场所。图书馆员要将收集的各种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整序后,再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给广大读者,经过读者的接受、消化、吸收、提炼、创造,再产生出新的信息知识。由此看出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信息的聚散地。图书馆员既收集、保存各类文献,又加工、整理、传播知识信息,其职业自身所固有的双重性,决定了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品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二)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在图书馆,图书馆员既要收集和保存各类文献信息,还要精心呵护民族文化遗产,同时更要面向时代,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将图书馆的文化财富推荐出来,吸引读者充分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应通过各种措施为读者提供前沿、优质的服务,最终,使读者接收知识财富并创造新的知识信息,产生更大更有价值的社会效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永恒宗旨,在图书馆里没有买卖关系,没有利润目标,只有社会效益,所以图书馆员所承担的社会职责重大而意义深远。

(三)图书馆履行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是课堂、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不但要充分地揭示馆藏,还要宣传优秀书刊,推荐优秀文献,播放优秀影视,举办专题讲座,传递正能量。全面、准确、科学地将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得到知识智慧、精神财富,使其孵化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员正是这所开放大学公共课堂的教师、辅导员。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永久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关注时代脉搏,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凝聚才智,全心全意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

三、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

李国新先生说:“从国际上看,通过制度和颁布图书馆员的伦理道德规范来传达职业理念、确立职业精神、规范职业行为,是现代图书馆运动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是世界各国图书馆员伦理建设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之一。”[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海量呈现,图书馆管理趋于自动集成化、网络信息化、馆藏数字化,图书馆员的道德观、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图书馆保存与传播的知识信息更为庞杂、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水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这对每位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坚守信念,爱岗敬业

坚守信念,爱岗敬业,是图书馆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工作经验的认知与体悟不断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的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坚守。同时也是建立在对本职工作价值确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得到情感的强化。由于工作价值的不断提升,内心激起的热情与激情进一步得到升华,就形成了对本质工作坚守的内在的本质力量。坚守信念是图书馆员对工作理念的内心确信与执着追求的美德。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图书馆员就会对图书馆工作产生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注社会发展,把握学科研究动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为读者提供优质、前沿、科学的服务。

(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图书馆员是一个自然人,其本身当然具有人性所固有的自私自利与趋乐避苦的基本倾向。强调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要求图书馆员在公共领域和工作范围内要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岗位,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消除私欲,克服困难,克己奉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高尚价值、读者满意的环境氛围中。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克制自己的情绪和私心,严格要求与约束自己,一切从读者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把自己的智慧、劳动融入读者的教育、读者的成长、读者的成果之中,不为名,不图利,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热忱和汗水换来读者的一片蓝天。

(三)严于律己,专业精湛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康德指出:“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原理。”[3]图书馆员严于律己是对组织原则、工作价值、职业理念、道德规范的认同,一丝不苟地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严于律己的自身美德是道德行为的全过程。其中,不断的学习是形成严格自律的前提,它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尊重知识产权,还要掌握图书馆各种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涉猎各方面的学科知识,珍惜和保护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提高综合素质,做到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在具体的读者工作实践中,在保守读者秘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刻苦钻研,圆满完成读者的诉求,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只有严于律己,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用专业的智慧、细节的服务,不断提升图书馆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声望。

(四)诚实守信,服务周到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图书馆员的诚实守信比专业能力更重要,专业能力不足可通过个人努力、将勤补拙,而对于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再出色也于事无补。图书馆员要牢固树立诚信服务意识,诚实守信才能赢得读者的信赖,周到服务才能取得读者的满意,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来。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动力,是图书馆的外部构成条件,没有读者的图书馆就如无源之水。正如列宁所说:“值得图书馆骄傲的、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有多少16世纪的版本或10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吸引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4]为读者诚实守信、热情周到的服务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对馆员的服务满意不满意,表面上是服务态度问题,实质上则是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品质问题。诚实守信是人生的命脉,周到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价值的根基,只有坚守诚实守信,热情周到的服务,才能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和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五)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整体机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品质。图书馆的工作不同于那些独立性、个性很强的部门,图书馆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蕴含着各种关联,因此,馆员之间要有团队精神,倡导团结协作,调动各方积极性,同心协力才能创造一流的服务。当今是以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知识创新和知识更替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读者需求多样化,服务内容高深化,使图书馆工作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单靠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很难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位图书馆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提高自身知识与技能,精诚协作,培养持续的团队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读者的需求。

道德的功用在于自责、自励、自强。图书馆员只有对自身的职业内涵、职业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会产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理想,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优良的职业道德风范,饱满的职业道德情感。重塑职业道德品质,图书馆员就会对自身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自觉遵章守纪、刻苦钻研业务、开拓创新,就会乐于奉献,将读者的利益融入自身的职业生涯,才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肩负起时代、国家、社会、读者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辞海(第六版 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47.

[2] 王翠琪.关于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两个问题[J].图书馆建设,2015(8):86.

篇7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整体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本质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系统,这一理论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制度对人观念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第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实现自我、挖掘潜能的机会,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法探讨。

一、阅读初始期的教学方式:内化式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内化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化是教育的核心,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内化,人格教育就缺乏实效。道德内化是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格内化包括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理性认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人格教育因素进行学习、思考、反省,形成主体的自觉。情感认同就是道德主体在情感上对善与义的爱和对恶与不义的厌恶。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阅读初始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入乎其内",指导学生通过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

(一)挖掘教材中意志类人格因素提升学生人格品质

现实对人的影响常常会受到我们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是人的意志决定了人的存在,而不是环境。道德品质是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己或利他的品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理想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克己忍让、顾全大局等。与之相反的不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好逸恶劳、蛮横无理、缺乏信用等。

(二)运用教材中道德类人格因素健全学生人格

道德品质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培养。"人们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在这种人我比较中,人们反躬自省,逐步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富含道德因素的文本也是一种道德品质教育的凭借和依托,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阅读推进期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

阅读推进期教师要运用对话式教学指导学生"出乎其外"。"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功能和特点主要是: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跃课堂气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是发问策略。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话题。话题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手法的、人物形象的、环境解读的、审美情趣的等等,要尽可能确定最有价值的话题进行对话。提问时,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二是互动策略。鼓励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见解,交流各自的心得体验。包括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背景知识,阅读感受,也可以是阅读的方法与困惑等。交流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正确的知识,补充丰富个体自我阅读时所未完成的认知图式。三是理答策略。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回答机会。可以分组,也可以随机抽答,或由学生毛遂自荐来回答。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对同一话题的回答也会不同,因此,教师的理答策略也要不同。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迅速回答正确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并追问一个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情,弄清学生的认知障碍所在,再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对话教学实施的关键点是有效设疑。在讨论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在思考中去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三、阅读提升期的教学方式:顿悟式教学

顿悟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突然的颖悟。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

19世纪末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科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的、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区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正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理、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定律一样。

阅读教学重在主客体的共鸣。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消弭有时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领会并运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自我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建构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优秀高校教师 核心素质 质性研究

1.引言

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1]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在大面积充实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大批青年教师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如何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好,让他们能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

结合我国国情,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赵伶俐、潘莉对3266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最应当具备的素质有相当部分恰恰是许多高校教师最不具备的素质,例如责任感、专业水平、宽广的知识面、教书育人、培养能力、引导思维、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教学逻辑等。[2]刘小丹提出与优秀高校教师相比,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差距在于:学历层次偏低,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教学技能技巧偏低,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

尽管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研究早已开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研究对象选择过于集中,往往是选择在一个市或省的高校教师或学生;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停留在纯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上。笔者以不同省份的高校教师和学生为被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探寻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希望能为今后优秀高校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提供参考。

2.方法

2.1被试

被试(访谈对象)共有72人,毕业于全国32所高校,可分为优秀高校教师、目前正在进修的高校教师、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四类人。具体分布见表1:

2.2程序

采用访谈法。由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1名研究生统一编制出知情同意书和针对三个不同群体(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被试均属于学生类访谈对象)的访谈提纲。在正式进行访谈前,笔者找类似被试条件的人员做预访谈,目的是进行访谈方法的练习。

每位研究生根据要求寻求四位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对被试说明研究目的、意义、访谈资料运用方式并提出录音请求,待被试同意签订知情协议书后才进行正式访谈。访谈地点定在被访者认为合适的地点。访谈要求没有其他人打扰。被访者有机会反思他们的思想与研究历程,解释或详细阐述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有必要时进行追问,其方式根据访谈的过程而灵活操作。

访谈结束后,反复听录音并对访谈资料进行逐字转录。转录内容不仅包括被试的言语行为,而且包括其非言语行为。

基于录音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4]具体步骤:第一步,阅读所有访谈材料,形成整体印象,并初步拟定类目及标准。第二步,从分析材料中随机抽取9份,由三名研究者对照初步形成的类目和标准各自独立编码,然后讨论、调整类目、修订标准、再次试用,反复修订类目及标准,直至所形成的类目客观准确,界定简洁清晰,操作性强,研究者之间观点达成一致。第三步,经多次讨论,将内容相近或来源相同的归到一个大类中,最终形成大类。经过这三步形成的分析系统即为正式分析的编码手册。第四步,三名编码人员依照编码手册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凡符合某一类目的编码标准即在编码登记表相应的经历上记1;否则记为0。对三名编码人员的所有编码结果进行编码者信度分析,信度系数为0187。最后,采用综合三份编码数据得出的数据(各样本在每一经历上的值取自两名以上编码者相一致的编码值)进行描述性统计。

3.结果

3.1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

通过对深入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逐句逐段的编码分析,开放编码形成了48个要素点,将48个要素点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得到22概念词,经过选择编码形成7个核心类别。这7个核心类别是: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将被试提及的关键事件进行进一步频次统计,重要性先后顺序如表2所示。

3.2不同身份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

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微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具体的频次比例见表3。

4.讨论

4.1专业精神被普遍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

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专业精神都被认为是优秀高校教师比较重要的核心素质,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类似。[2]

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可分为工作兴趣、教育热情、教育理想与教育态度四个方面。工作兴趣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动力,教育热情则是一种无形教学驱动力,教育理想是教师奋斗与追求的高层次目标,教育态度则包括教师的责任、价值和判断。[5]在访谈中,不少被试都明确地点出优秀高校教师要有“责任心”,“实事求是”,“教书育人”。然而目前在市场经济导向下,有些高校教师对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认识不清,滥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学生送礼,甚至用分数、保送名额交换性关系;有的为得到个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将科学研究的态度抛之脑后,甚至篡改数据,抄袭他人作品。有以上这些表现的高校教师,都不能称之为优秀。

高校党务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促使高校教师优秀化:一要重视高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他们坚定科学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二要引导和组织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访问考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三要引导高校教师处理好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关系。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行为准则,热爱学生,忠诚教育,在奉献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提高自己,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6]

4.2学识素养被学生普遍认为是优秀教师第一重要核心素质

学识素养有多重含义。一是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或专业实干能力水平,包括对某专门领域知识掌握的深度、精度、系统性等和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法、行为、能力等。其二,指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但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通常不包括其具体的教学技能。[2]作为一位传授人类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校教师,其学识素养应是从职从教之本。不少被试也提到一个常用的比喻――“教师胸中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知识储备丰富,会在教学工作中充满信心。学生往往更钦佩那些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会更积极主动地听课,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虽然高校教师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知识和学术的精英阶层,但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即使是受到最好学历教育的人也无法满足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教师只有真正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能使自己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高校教师应手不释卷,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平时勤读各种版本的专业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学。第二,及时回到校园“充电”。要使高校教师群体能够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性的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终身性的。“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外校访问”等“充电”形式都受到不少高校教师被试的偏爱。对高校管理者来说,教师自身有不断学习的义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经费和环境等条件和组织教师通过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此外,要注意将教师的培训有效地引导到学校需要加强提高的学科方向上来,避免学非所用,造成浪费。[3]

4.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仅仅在对优秀教师访谈时提出。然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整个调查排序(表2)中,还是在各类型被试的分类统计(表3)中,教学技能都被认为是比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核心素质。但相对于在其他类型被试的最低排名不同,优秀高校教师把它放在第四名的位置。

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对教学技能有高要求,这有客观现实的原因。为了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一般较为灵活,不要求坐班。这使得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接触和交流外,课外较少有沟通的机会。国内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出现在中学时期,出现在大学里的不足两成。[3]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常常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技能来评判是否优秀。高校教师的本质还是教师,首要职责还是“教书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只是这种改进不能简单地与中小学基础教学等同而己。若干具体问题及改进策略尚有待该项调查的有关具体项目的分析研究结果再定。

当然,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科技兴国”的口号提出,服务国家的发展成为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高等学校成为科学新思想和重大技术新发明的源泉,处于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地位。科研水平往往成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权利义务、考核评价和政治经济待遇的重要衡量标准。有研究发现,优秀高校教师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原创性的深刻见解,丰富的创造力,在学术上,他们善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上,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7]优秀的高校教师往往把教学与科研总结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他们常常合理分配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把教学中发现的疑惑变成课题,通过研究进而促进教学深入。[8]而有的高校教师的看法则有失偏颇,或重教学,或重科研,久而久之,影响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5.结语

5.1高校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按其重要程度高低依次排列顺序为:专业精神、学识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品德高尚、关爱学生。

5.2对于7个核心类别重要性程度的频次排序,不同身份的被试看法略有不同。按被试认为其重要程度大小依次排列,优秀大学教师依次为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素养,进修的大学教师依次为道德品质、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关爱学生、教学技能、科研水平,研究生则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道德品质、关爱学生、科研水平,本科毕业生依次为学识素养、人格魅力、专业精神、教学技能、关爱学生、道德品质、科研水平。

本项研究结果还应当对资料再次分类并进行卡方检验,考察性别、专业等的差异,以把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被试对优秀高校教师核心素质的看法,使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计划与策略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林晨.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的探讨.时代教育,2008,(10):10-11.

[2]赵伶俐,潘莉.高校教师最应具备和最不具备的素质调研报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2):20-26.

[3]刘小丹.强化高校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书育人,2007,(1):41-42.

[4]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650-667,第13版.

[5]李彩莲.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李家鹏.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策略.江苏高教,2008,(1):103-104.

篇9

[关键词]旅游职业人和谐培养职业道德内化

[作者简介]谭为跃(195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江苏南京21110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0-02

旅游高职院校,大都希望自己所培养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的旅游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培养和谐的旅游职业人仅仅倚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旅游职业人“才”的一面,还需要旅游职业人的另一面:“德”。这个“德”,就是职业道德,“德”“才”兼备方为旅游职业人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对于旅游高职生而言,职业道德核心、原则、规范、评价等理论要义只是育人的一种外在力量,旅游高职生仅仅从课堂上、书本里学习掌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职业人。因此,了解并掌握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条件及方法对于培养和谐的旅游职业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内化的重要性

(一)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旅游职业道德规范与其他道德规范一样,首先是具有一种约束力,它要求旅游职业人个体必须自觉遵循。同时,旅游职业人作为一个道德实践主体,也要从旅游工作者职业群体中接受各种指导自己行动的道德标准,要受这种外力的支配与制约。这是因为,人在自己的职业劳动中没有绝对的自由,必然要受外在必然性的制约,必须要在遵守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才能从事职业劳动。所以,一名旅游职业人若希望顺利地进行旅游职业实践活动,那么他就不能摆脱这种规范的约束。这种理性思维是旅游职业人把握旅游职业过程中个人行为的一种道德力量,是用以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一种调节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约束力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东西,它在表现出职业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导向功能,即不仅告诉旅游职业人不能做什么,而且也告诉旅游职业人应当做什么;不但约束某一行为,而且也激励某一行为。

但是,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无论人们怎样尽力地遵守,它终究还是一种外在于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只要道德主体尚未将道德要求完全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尚未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那么道德要求的道德性就是不完全的。道德要求的他律性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律性,即尚未得到旅游职业人的认同,不是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行动,那么这种规范对于道德实践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

旅游职业人的劳动一般总是以个体独立活动的方式进行,是一种自律的、自主的活动。旅游职业人的劳动固然需要统一的旅游职业道德信念、旅游职业价值目标,需要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需要旅游企业领导、全体员工以及社会的配合、检查和督促,但是这一切主要还是通过旅游职业人个人的自觉、自主选择而体现的。旅游职业人在执行自己的各项具体任务时,其态度、方式、方法的选择总是自律的、自主的,他人无法干涉。换言之,旅游职业人的职业行为是一个自我控制系统,是由旅游职业人凭借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来调节的。虽然旅游行业或企业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制定有关的规定、守则、纪律,但所有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去限制旅游职业人,这是由旅游职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旅游职业人劳动中的自律性、自主性,决定了旅游职业人在职业实践中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内化外在道德要求的重要性。

(二)旅游职业人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

旅游服务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旅游职业过程的诸因素都与人相关。旅游职业活动始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旅游职业人的服务对象是人,服务产品与人休戚相关,旅游职业人劳动手段载体也是人,是由旅游从业人员个体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个性倾向等因素所构成的职业人格。旅游职业的劳动过程,除了智力、体力的总和作用于旅游职业人之外,还有旅游职业人的道德人格的形象力量参与其中,旅游职业人除了运用设备设施等实物器具进行对客服务之外,主要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器具进行对客服务。

对于旅游客人来讲,旅游职业人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养成人格。旅游职业人的道德形象不仅是游客直接感知的对象和评价的内容,而且也是有效影响游客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曾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人们和历史的整个过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能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智能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种道德人格的社会职业效应,在旅游职业人身上尤为突出。了解这一点,应该是旅游职业人普遍具有的一种自我意识。所以,旅游职业人必须时刻关注自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用崇高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游客。

现代社会,道德生活领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多端,传统的许多道德信条都受到了冲击。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社会对旅游行业、对旅游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旅游职业人身处服务于人的岗位,应是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的彰显者,是温暖、关爱、平等、公正的化身,代表着旅游行业的正面形象。旅游职业人每天都要为旅游客人提供各种服务,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客人排忧解难。如果旅游职业人不能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就会出现道德失范、责任沦丧、服务滑坡的短板,从而重创旅游者利益、旅游企业利益、旅游行业利益,也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利益。可见,旅游服务劳动要求旅游职业人要有崇高的人格,而这种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又恰恰是旅游职业人积极内化其外在的道德规范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结果。

(三)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

一个合格的旅游职业人,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对客服务的各种技能,而且必须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旅游服务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旅游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旅游职业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职业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旅游职业人的重要接待服务任务。

在旅游服务的现实工作中,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进步快,有的人进步慢;有的人索取小费,有的人无私奉献。大量的事实证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重视道德修养的历练。因此,旅游职业人如果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所进步,对旅游业有所贡献,就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而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内化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旅游职业人职业道德内化的条件及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旅游职业人内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条件的配合及其方法的运筹。

(一)职业道德内化中的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为使人们践行某种道德义务,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这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道德得以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从而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旅游职业道德能否被旅游职业人群体所接受,一方面,固然与它是否反映了旅游职业伦理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伦理教育的规律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种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传播程度及范围,取决于道德教育实施的好坏。旅游职业实践证明,要在旅游职业人个人意志中建立起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旅游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把其变成旅游职业人个人特殊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和要求,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就必须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对旅游职业人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授课、讲演、报告、考察、交流等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通过对旅游服务工作中一系列矛盾的集中剖析及价值澄清,提高旅游职业人的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通过对旅游职业人正面行为的及时肯定与强化,培养旅游职业人的道德意志,坚定其职业信念;通过加强旅游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帮助旅游职业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总之,道德教育的多端性、综合性、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旅游职业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与运用各种方法。

(二)职业道德内化中的个体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既要靠外部的道德教育,更要靠个体的自我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在旅游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可以说,一个旅游职业人能否将社会的旅游职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并落实在行动上,由道德的他律变为道德的自律,关键就在个人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程度。

个体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的重要内部根据。所谓修养,主要指人们在政治、道德、学术以及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主要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道德修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动态的“下工夫”,即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所进行的自我学习、体验、对照、检查、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达到的功夫”,即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所形成的品质、情操和道德境界。

任何道德能否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占统治地位,主要在于它最终能否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的道德修养。因为道德教育只是具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他人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而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原则和规范等),只有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也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对不遵守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人实行有效的社会道德监督。人们若内化外在的道德要求,就必须对它有一个认识和体验的过程,即道德修养的过程。现代旅游职业人都是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成年人,其经验和理性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强,内因所起的作用较大,因而更要依靠旅游职业人的个体道德修养。

旅游职业人个体修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自我思想斗争的过程。要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1.经常进行反躬自省,增强自律性。所谓反躬自省,是指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标准经常检查自己,寻找自身思想和行为中的缺点和错误,从而规划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它是职业道德内化、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内心省察检讨的过程,也就不可能达到自律的目的,道德内化和道德修养目标也就随之消失。我国古代思想家就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中“内省”“克己”的功夫。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说,自我反省没有愧疚,也就不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了。曾子也讲“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反躬自省的方法,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的和谐环境中尤为重要,是旅游职业人抵制腐朽思想的重要保证。旅游职业人在职业实践中内省自己,要按照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就会自我满足,达不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效果。在旅游职业活动中,要经常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觉摒弃服务低下、金钱至上等陈腐的职业观念,自行考量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和工作中的不足。

2.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旅游职业人不仅要在重大问题上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而且要在诸如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给予特别注意。旅游职业的特点,劳动服务的特殊方式,都要求旅游职业人必须在一切方面认真地检点自己,因为旅游职业人时刻处于旅游者的观察之中。旅游者的目光是极其敏锐的,心灵是极其敏感的,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冷漠厌烦的一个眼神等,都可能会在游客的心中掀起波澜,从而损害旅游职业人的形象,给旅游企业乃至地区、国家的声誉带来硬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0-1=0”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为此,旅游职业人必须谨慎地对待旅游职业中的微小细节,努力做到“慎独”,实现职业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3.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也有人说:“要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因此,除了自我解剖和自我监督以外,还必须依靠周围同事的批评、帮助,虚心听取游客的投诉意见。没有“虚怀若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的精神和态度,就听不到逆耳忠言,也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我修养的效果和水平必然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旅游高职院校是培养未来旅游职业人的重要场所,要使在校的大学生成功地向合格的旅游职业人跨越,就必须坚持和谐育人的思路,立足于旅游职业人的本色,在披挂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利器的基础上,配备好职业道德内化的良弓。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猎场上猎获硕果。

[参考文献]

[1]陈吉瑞,陈刚平,王奉德.旅游职业道德[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吉瑞.旅游职业道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马继明.态度胜于能力[N].中国旅游报,2011-03-09.

[4]李春秋.教育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蒋先润.责任,责任,还是责任![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9.

篇10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