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众号运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众号运作方案

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 过程 设计导则 实施

1、对于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

本论文立足于二次订单设计的意义诠释,从城市设计不直接创造物质城市、而创造一个使他人能够进行直接创作的决策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2、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的理解――过程论:

城市设计是一个设计和实施没有断裂的过程,两个阶段相互依存和影响,前一阶段所提供的技术成果是否符合实施管理的要求,是否为建设项目设定了适宜的标准;后一阶段协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尺度,不完善的专家决策,缺乏公众影响力等,都可能带来并不是理想模型所预期的实效的城市设计。

2.1方案设计层面的有效性

对于城市设计方案有效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对于有效性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就空间本身的设计而言,其空间形态设计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空间效果是否宜人,就设计的研究基础而言,其研究内容是否有翔实准确,对策是否有针对性等等,这些都是城市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些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性只针对设计层面面向实施阶段或与实施阶段紧密相关的内容。它包括(1)设计成果必须符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等各个方面的利益。(2)设计导则的合理制定,能够切实有效的指导后期的实施过程(3)对于整体设计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2.2实施层面的有效性

一个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如果只停留在图纸上,文本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管理部门的落实,开发商的实施,才能最终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有效性还包括实施层面的有效性。它包括(1)部分指标法定化(2)实施激励机制的指定(3)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的设立。

3、提高城市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3.1设计层面

3.1.1对于设计程序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型内容,对目标的研究、对过程的设计更是提高城市设计实效的重要成果。从“过程论”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具有一种对资源和调控资源的要素进行主动组织的行为。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3.1.2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

大规模城市设计项目实施往往并非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无法预测。仅靠设计方案来指导实施,往往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所以科学合理的制订导则,既不失之概略,又不可失之巨细。才是切实有效的贯彻城市设计思想的方法。

3.1.3设计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公众参与,使各利益群体能在导则的制定上达成一致。公众参与的人选问题上不应一味强调人数的增加,而应该强调在尽可能覆盖利益群体基础上的数量集成。参与城市设计运作的主要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开发商与企业集团,其二为地方社区组织,其三为相关政府部门。在确立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各类会议等形式获取公众对于导则制定的看法和建议。

3.2实施层面

3.2.1部分指标法定化:

对于建筑设计成果进行核查把关是城市设计决策得以有效贯彻的主要途径。项目审批的执行应以城市设计导则为主要的评审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将导则的地位从普通的城市设计阶段性成果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令工具,这种地位的转变是审批程序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规划体系当中,城市设计并没有被纳入到法定的规划体系当中,业已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导则条例应当依附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考虑将规定性导则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成果当中,使城市设计导则能更有效的在项目审批程序中发挥效力。

3.2.2项目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运作往往由设计师、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分子作为操作主体,一个城市设计的最终实施是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政府、开发商、市民、建筑专家等都是广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彼此的相关性和矛盾都影响着对物质空间品质标准的选择。如果仅凭少数精英分子,最终只能导致其 “努力贴近”而无法“完全代表”社会需求。所以,只有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缩小设计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认识差异,从而提高设计产品的效用。

项目的审批过程是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相应级别的城市规划成果作为建设开发依据,再通过“一书两证”的建设管理体系完成对设计个案的城市设计管制的过程。在颁发项目建设工程许可证之前,应当组织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公众的广泛监督。

3.2.3实施的激励机制

我国土地国有政策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下政府统一安排向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和转变,开发商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判断,在有利可图时趋之若鹜,反之则退避三舍。鉴于此,城市设计有必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对私人开发加以引导,调节个体开发与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偏差。

在此可参考美国城市设计激励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策略:通过直接或间接形式的政府资金投入,向开发商表明政府建设决心。增加项目吸引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拉动私人资本投入,确保项目顺利运转。城市设计资金策略主要包括经费援助、赋税/租地价减免与信贷支持三种形式。

(2)开发权转移: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这一措施既有助于稳定开发市场,同时也使得特殊价值用地在开发中得以保留。

(3)连带开发:以社会责任分摊为原则,要求私人开发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附加建设与自身项目无关但有益于公共利益的项目

3.2.4开放的规划控制平台:

4.1.2位置和周围环境

街坊位于中心区南片区西侧,北临深南路,东、西两侧分别为益田路、新洲路,南侧为福华一路。街坊北侧为正在设计中的深圳彩电中心,东北和东侧为正在设计中的市民中心和中心广场,东南方向为今后开发的商务中心区,22号街坊南侧为办公楼和社区购物公园。23-1号街坊南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街坊西侧为五洲宾馆。

用地面积:22号街坊6个地块面积合计5.32万平方米,23-1号街坊7个地块面积合计5.66万平方米。

4.2本次城市设计的要求

(1)根据中心区的整体城市设计概念,及22, 23-1街坊所处的位置和开发时序,考虑与其它周围区域特别是未来发展的商务中心区的衔接和配合,从而确定该地区城市形象基调,提出总体城市设计原则,为各地块的单体设计提供指导 。

(3)进行交通组织分析,并确定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停车数量、人行系统布置。

(4)对外部空间进行统一的环境设计,包括人行道、广场、绿地、广告及各种公共设施 (如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

4.3.1SOM公司提交的阶段设计成果

SOM公司最初提交了三个概念汇报说明:经专家研究讨论后,第三个方案被确定为优选方案。

这三个方案都缩小了每个地块的面积,第三个方案在利用每边多出来的退后红线用地,集中处理,形成两组公园,东边一组,西边一组。三个土地调整的方向都是缩小地块,增加建筑覆盖率,增大容积率,避免出现退后红线过大,或者在红线内造小公园等。

4.3.2本次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

(1)导则所涉及的内容

本次城市设计导则涵盖了空间的重新构筑、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保护环境设计四个方面。

在空间的重新构筑这一部分中,导则要求新区根据田字形街道网络布置:13个开发区段的形状力求简单,大多成直线形;拟建东西两个社区公园;设立福华一路和公园的街道为主街;连通两个公园的街道为食街;面临建筑后面或者侧面的街道为辅助街;由建筑立面构成的街道立面线不允许有后退或者参差不齐;高层建筑必须错开建造;地面停车场的必须设在街景视线以外。

在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设计指南部分中,导则要求街道和人行道以及骑楼使车流和人流尽量分开;并提出了道路的剖面设计;人行道、铺地材料、路灯、街头设施和街道绿化的设计;公园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部分中,导则要求部分建筑的正面与规定的街墙立面线看齐;规定了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和窗墙比;连拱廊的位置、高度和宽度;对建筑后退部位和突出部位的位置、距离、塔楼体积变化的部位加以控制;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设计必须表明塔楼顶部的形式与建筑的整体协调并尊重周围环境。

本次城市设计的内容如下表

(2)导则的具体表达

评审委员意见:1号方案符合城市设计的要求,塔楼体量处理较好。功能分区明确,空间联系合理,商业面积大而集中,建筑平面利用率高,立面细部处理细致简洁,不足之处是群房立面处理不够,群房内部空间处理缺少变化3号方案在城市设计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处理较好,但是立面不够简洁,缺乏形式的统一感4号方案比较突出,立面处理简洁明快,群房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塔楼设置了空中花园,楼顶还考虑了节能方面的设施,设计有新意,但空中花园过多,减少了实用面积2号和5号方案与城市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异。

免税大厦的中标方案可以说严格依照导则上的建筑外观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对中标方案的修改过程比较简单。

4.4.2总结

4.4.3.1设计层面

总体来说,导则的制定是相当有效的,通过绩效性与规定性指标的分等级制定,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在建筑单体的某些控制指标上,有些细节指标制定不够合理,详述见下文。

导则的制定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

(1)导则编制过程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设计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公众参与还处于“咨询型”的低级阶段,对城市设计的编制没有重大影响。

(2)只是完成了设计阶段导则的制定,没有对整个设计程序进行总体的设计和考虑。设计师应该对城市设计全过程推进方式进行预先的安排设计阶段的进度安排,各个阶段应当被纳入到讨论范围的组织机构,项目实施阶段的启动顺序,涉及部门等等都应该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予以体现。这样才能使各相关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担当的职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各部门形成合力规划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和组合社会资源营造城市设计实施的全面支持环境

4.4.3.2实施层面

城市设计导则的执行力度

(1)结合实际情况,对导则中有关建筑立面窗墙比以及建筑体量的规定评审后期有所放松。

导则对于建筑窗墙比和退台的规定如下:

低层建筑为地面到14-17米之间标高之间的建筑部位,外墙至少有40%的面积使用石料或者铸石贴面;二层至40米标高内,玻璃面积不得超过墙面的40%;塔楼外壳的玻璃面积可达40%-50%;塔楼顶部可适量使用玻璃。

早期建设的两栋写字楼和现在建设的写字楼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譬如:建筑风格和窗墙比。如图,分别是最早期建设的国际商会大厦和中期建设的中心商务大厦,前者的窗墙比严格按照40%-50%,而后者的塔楼外立面部分是玻璃幕墙,很明显,后期管理部门执行城市设计导则的力度与早期相比,已经大大放宽。这主要是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为满足窗墙比的规定,本来可以设计的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被高密度的竖线条墙垛遮挡了大部分光线,狭小的窗洞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开敞的视线。因此,在后期评审工作中,评审委员有意放松了对于窗墙比的限制。

(2)导则中合理有效的规定严格遵守,各个项目街墙、步行系统和塔楼的位置等严格按照导则规定进行评审。如骑楼的建设,符合深圳的气候特征,能够为烈日炎炎下的行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统一街墙的规定,导则提出减小并统一建筑退红线的规定,从而使建筑更好的限定出街道空间。

可以说在评审过程中,基本是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审批的,同时评审委员也结合实际对导则当中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行了调整,总体的实施过程是理想的。

但在实施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者没能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导则的理解有所差异导致项目的评审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2)在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地组织会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5结论:有效的城市设计不只是将包装精美的产品交送出去,而必须在组织体系中制定一个适应需求、实践变化的弹性规则,并将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过程与社会及权力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视做一个从设计到实施无断裂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城市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george r v.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an design;金广君译.当代城市设计诠释.规划师,2000(6):98-103

[2]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3]Simon H A.Science of Artificial;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出版社,1985

[4]都市设计在台湾;林钦荣.创兴出版有限公司,1996

[5]从长期的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解读城市设计;王瑛、张若冰,城市规划,2006(9)79-83

[6]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探究;曹 曙 翁一峰.城市规划,2006 (12)

[7]《深圳市中心城市规划设计指南》;「美SOM建筑与规划设计公司

[8]《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运作研究》;高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9]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规划师,1999(2)

[10]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的城市设计;庄宇.城市规划学刊,1998(2)

[11]详细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以深圳市中心区22、23-1街坊城市设计为案例; 房文君.2004

篇2

例如,印度尼西亚于1986年颁布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第29号政府法令。1993年,政府又根据第51号法令对原有环评体系中初期的筛选过程进行了简化,并在企业运作监管方面赋予了环境影响管理机构更大的权力。印尼环评体系的现有法律依据,即1999年的第27号政府法令,便是由第51号法令发展而来的。相比较而言,27号法令提供了更多大众参与的机会。此外,27号法令还设定了用以衡量商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6项基本评估指标,包括项目参与人数、用地面积、项目强度及时间跨度、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影响的累积性与可逆性。在越南,其环境保护法(LEP)一些国家开始引进并应用针对政策层面的战略环境评价(SEA)手段,以便将环境与社会因素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更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初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保护法第18条规定,项目申请人必须将环评报告提交给当地环保部门,当地环保部门的评价意见是政府批准项目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新加坡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环境污染控制法案和土地规划进行的,但是现行法律并未在审核大型发展项目时将EIA列为强制性规定。由于新加坡有严格的执法体系,立法方面的缺陷并没有对环境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老挝于1999年开始起草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法律文件,并于2000年颁布了第1770号政府法案,为环评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参考标准。同老挝相似,柬埔寨的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时间较短。柬埔寨于1999年颁布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令,规定项目须在其环评报告经柬埔寨发展署(CDC)批准后方可实施。

应用范围虽然东盟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均以项目为基础,但它们的应用范围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根据第27号政府法令所作的规定,印度尼西亚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应用于9类商业活动中。这9类商业活动又可被细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各种普通商业和产业项目;第二类主要是与发展计划相关的项目,与之相对应的环评手段被称为综合性环评。泰国的政府法令规定29类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如修建大坝、修缮水库、石油开采等工程。近年来,该国的环评体系还将所涉及的民营企业设施建设项目种类扩展至11类,如石油、炼油、钢铁等。菲律宾2003年颁布的法令对被评估的项目和工程进行了以下分类:A类即环保关键项目(ECPs),这类项目极有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B类项目本质上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但是因为处在环保关键区域,有可能引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C类项目旨在提升环境质量或解决现存环境问题;不属于前3类中的项目或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被列为D类。越南政府第175号环境影响评价法案中规定,4类项目须适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有关区域发展整体规划的项目;涉及经济、科学、医疗、文化、社会及安全方面的项目;有外资参与的项目;属于前3种项目类型,并在该法案生效前获得批准但尚未实施的项目。柬埔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EPNRM)中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旅游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4个领域内。

管理框架及评估流程在大多数东盟国家,环境部门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管理部门,其他各部门如水利、能源、交通等,为其所负责领域内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相关意见。同时,各级环境部门须负责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保证环评的顺利施行。环评的操作流程随各国的管理模式有所区别。例如,1999年第27号政府法令颁布后,印度尼西亚在环境影响管理机构(EIMA)中集中设立了环境影响评价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审核国家级项目环评报告,以及协调其他中央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从整体上协调项目的环评工作。具体监管环评执行情况的权力下放至各省市级政府部门,以便更加有效地促进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协调。印尼现行的第27号政府法令简化了环评流程。1999年之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项目申请人都须在环评流程的开始阶段与EIA专门委员会联系并递交项目方案。委员会将会根据环保部规章制度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确定需要环评的项目,并通知申请人书面确定专委会的评估范围。评估范围审查通过后,EIA专门委员会根据申请人所提交的环境影响说明书及环境监管方案,对项目进行实质性审查。审查期限不得超过75天。不足的是,27号法令忽略了项目方案被否定后申请人的上诉权利。

自2002年起,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计划与政策办公室(ONREPP)正式成为负责泰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机构。泰国的环评流程有5步:首先,在当地权威机构的参与下进行项目的现场评估,并进行筛选;之后确定环评范围,包括项目选址及大众参与度等内容;然后遴选项目顾问,起草环评报告及处理公众反馈;接下来准备最终环评报告,专家组将评估意见报至相关政府部门及内阁;最后,对项目的后期影响进行长期监测,此项工作可由权威机构进行,也可委托第三方完成。越南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主管部门是自然资源和环境部(MoNRE),其管理的依据是政府第175号环境影响评价法案。越南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流程包含4个步骤:项目筛选,即根据项目属性决定是否须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备并提交相关材料,将满足环境基本标准的项目再上交至环境管理机构以待其做出评价;准备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报告,获得批准后再完成详细报告;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相关管理部门对最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查。在老挝,发展项目负责机构(DPRA)区分哪些项目需要进行环境评价。对于不需要进行环评的项目,DPRA有权直接为项目发放环境合格证书。环评流程一般包含以下6个重要步骤:项目筛选;初步环境检查(IEE);审查与批准初步环境检查报告;准备环评报告;项目实施;项目后期监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识别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和设计有效减缓措施时,公众咨询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而有效的公共咨询取决于公众能否及时获得正确的信息。许多国家在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中对此作出了严格规定。

在此方面,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老挝3国的做法相似。比如,印度尼西亚第27号政府法令的出台大大提升了环评过程的透明度。2000年第8号法令中明确规定了项目申请人参与环评过程的具体步骤与要求。例如,在环评初期,申请人须将项目方案递交至环境影响管理机构,并公布项目方案中的详细计划。法令还对其公示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公众有权在公示期30天内对项目方案提出书面异议并提交环境影响管理机构,同时抄送项目申请人。收到公众的书面异议后,项目申请人须在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范围时进行公众咨询,并将咨询结果和相关文件连同环评职责书(ToR)一并交由EIA专门委员会审查。在专委会正式确定职责范围之前,公众还可以通过在专委会中的代表对项目方案提出二次异议。相比较而言,柬埔寨和泰国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规定较少,对公众咨询的要求也较为模糊,不利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东盟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并在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的帮助下,努力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力争与国际接轨。但是,东盟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性环境评价体系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评估滞后在项目动工或建成后才进行环评的做法是东盟国家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在项目开始设计、选址以及准备阶段进行,事后执行只会将评价体系架空,无法实现其原有的控制环境污染的目的。在大量实例中,负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部门隶属于大型项目主管部门,由于受到权力制约,很难作出公平、公正、独立的环评报告。由于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问题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评价执行力普遍较弱,而一些东盟国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执行力弱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各部门间缺少协调某些东盟国家的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资金、机构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使环境管控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评估各部级单位提出的项目时,负责立法的环保部门所起到的重要保障性作用经常被忽视。对于跨部门的项目来讲,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更加困难。

篇3

促进安全发展和平安建设,为推进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按照市安全生产与保险业互动领导小组《关于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推进安保互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安保〔〕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原则

一)协力推进。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加强领导。全面实施安保互动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区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面推进安保互动工作由区安全生产与保险业良性互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相互配合,协力推进,不简单替代有关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基础上,引导企业积极投保责任保险。

对高危行业企业不按规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督促限期投保;拒不投保的按未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依法予以处理,为确保安全生产领域责任保险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暂缓办理安全生产许可手续或暂缓通过安全生产许可年检。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探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运作模式,促进安保互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完善机制。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安保互动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因此,必须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按照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保监会和市政府有关方向性政策规定要求,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规范有序运作投保和承保事宜。纳入推行安保互动范围的高危高风险行业领域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单位,1.建立完善投保承保机制。投保单位和承保保险公司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缴纳责任保险保费,不得缩小应保范围。为防止承保工作不当竞争,形成行业合力,由保监局会同市安监局确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和具体承保方式。一个保险期限结束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承保公司和承保方式进行调整。为方便投保方办理责任保险手续,鼓励具有资质的保险中介机构积极参与责任保险工作,帮助投保方设计合理的投保方案,降低保险成本。

实施责任保险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建立完善足额保险机制。高危高风险行业领域和公众聚集场所事故具有易群死群伤、损失大、善后处置费用高等特点。因此。必须保足保全,最大限度地化解事故风险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利益。按照现行有关伤亡事故赔付标准,参加了工伤保险的不足部分通过购买责任保险保足;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实行责任保险足额投保。

根据行业和企业风险状况的差异,3.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同行业之间实行保费差别费率,同行业企业之间根据安全状况实行保费浮动费率。通过费率调整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企业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有效治理和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作用的基础上,4.建立完善防灾防损机制。建立预防为主的安全保险机制。保险公司要积极介入事故预防及安全管理,配合安全监管部门,对投保企业开展风险评价、技术咨询、提出整治建议服务。加强保险业对安全生产防灾防损资金投入,提高安全事故预防能力。保险公司应按相当于保费的10%比例建立防灾防损基金,统一纳入政府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按照《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市财政局、市安监局、保监局制定的市安保互动防灾防损基金管理办法》规范防灾防损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统筹用于全市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

督促企业投保,5.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将企业投保责任保险情况纳入对企业的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之中。确保责任保险落到实处。保险监管部门要强化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保险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保险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被保险单位的合法权益。对在安保互动工作中违规经营的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配合保监局依法进行查处。

有序推进。年初,全面启动。制定出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全面启动安保互动工作。年10月底前,基本建立起高危高风险行业及公共聚集场所安全发展需要的责任保险制度,形成“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安全生产领域责任保险发展机制;建立保险业参与事故预防机制和安全投融资机制,增强风险控制及风险管理功能;开发研制保险产品,形成服务安全生产的专业化责任保险产品体系;提高保险服务覆盖面,力争达到应覆盖面的100%

二、实施模式

一)推行范围

1.高危行业企业: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企业、建筑企业、民用爆破品生产、储存企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明确的6个高危行业企业。

2.交通运输高风险领域企业:道路客运企业、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

3.公众聚集场所单位:商场、宾馆、饭店、医院、网吧、影剧院、游乐、娱乐和中小学校等公众聚集场所单位。

二)确定以共保体的方式承担高危高风险行业及公众聚集场所有关责任保险,承保公司。市目前所有财产保险公司都可参与安保互动工作。为便于安保互动工作的组织推动。统一条款费率,统一单证印制,形成行业合力,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确定各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如下:

大地财险分公司、安诚财险分公司、平安财险分公司、利宝保险分公司、华安财险分公司等保险公司为共保商。1.煤矿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2.非煤矿山企业: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3.道路客运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4.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5.建筑企业:人保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6.公众聚集场所:安诚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7.学校:太平洋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8.烟花爆竹: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承保商。

9.危险化学品:阳光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安诚财险分公司等保险公司为共保商。10.民爆:平安财险分公司为主承保商。

三)原则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企业参保工作的督促落实责任单位,督促企业参保任务落实部门。为使安保互动工作顺利开展。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为协助单位。

1.煤矿企业。责任单位:区中小企业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

2.非煤矿山企业。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道路客运企业。责任单位:区交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4.水上“三客一危”运输企业。责任单位:区交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风景区管委会。

5.建筑企业。责任单位:区建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

6.公众聚集场所。责任单位:区消防支队;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风景区)管委会、派出所。

7.学校。责任单位:区教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8.烟花爆竹。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9.危险化学品企业。其中: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区安监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企业。责任单位:区商委;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10.民爆。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协助单位: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

四)形成激励机制。各保险公司负责开发创新保险产品。结合企业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需求,创新保险产品。开发出更多针对行业、区域、企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产品线,为推行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开发出更多的可以推行的产品。

实行保险费率与投保企业的安全状况挂钩,保险费率上实行激励机制。投保企业在保险年度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事故的赔付额不足所交保险费10%承保公司在次年续保时,按10%比例降低保费收费标准,以后年度依此类推,直至最低费率标准(降低30%投保企业在保险年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赔付额超过所交保险费10%承保公司在次年续保时,按10%比例提高保费收取标准,以后年度以此类推,直至最高费率标准(提高30%高危行业企业和交通运输高风险领域企业每个从业人员的保险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责任保险12万元、工伤保险8万元)公众聚集场所单位责任保险金额不得低于30万元。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保险金额和投保附加险。

五)保障程度。按照现行伤亡事故赔付标准。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各保险公司要改善保险业传统的承保、理赔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做好日常保险服务的基础上,注重改进和优化安保互动服务流程,特别是要将保险承保理赔与安全风险评价、费率激励机制、安全隐患整改措施制定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服务相结合。同时,保险公司要加强安保互动的数据累计和经营核算,力争实现安全生产责任风险领域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制定突发重大保险事故的应急预案。逐步将突发重大保险事故纳入《市区突发事故灾难专项应急预案》进行相应的管理,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我区的突发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突发事故灾害的抢险联动,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在事故发生时的救援作用,最大限度控制事发当时出险单位的损失。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安保互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下设办公室在区安监局。各职能部门和镇街、园区(风景区)要确定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切实加强组织保障。

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为加强安保互动的工作调度。请各职能部门于每月1日前将上月工作进度和承保情况书面报“区安保互动推进办”

二)严格工作考核。区安监局负责全区安保互动工作总体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明确工作职责。提出推进工作措施,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地区推动安保互动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地区要积极推进本行业领域和行政区域的安保互动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U695.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58-01

一、旅游企业总体经营战略

1、扩张战略

扩张战略是旅游企业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发掘和运用企业内部的资源,投资新的事业领域,或通过竞争推动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一种战略。这是一种从战略起点向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发动进攻的战略态势。这一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扩张来达到旅游企业发展和壮大的目的。

2、维持战略

维持战略亦称稳定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采取维持现状的一种战略。企业既不准备进入新的领域,也不准备扩大经营规模。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现有条件下的经济效益。

3、紧缩战略

紧缩战略是企业经营严重滑坡,或经营状况不佳,在当前一定时期内缩小经营规模、压缩经营事业、取消某些产品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一般适用于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消费者购买力弱。企业经营的产品已从成熟期迈进衰退期,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二、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战略

1、旅游企业目标市场战略

由于潜在消费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购买需求差异大,旅游企业不可能满足旅游者的整体需求,企业必须确认市场中最具吸引力、且最能有效提供服务的市场划分,满足一部分人的某种需求。现代企业管理中,把这种企业选定的销售活动的对象称为“目标市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把有效的选择目标市场,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首要内容。一般情况下,目标市场战略的实施分为三个部分:市场细分化;选择评估市场;旅游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

2、旅游企业营销的组合战略

首先,产品策略。旅游企业产品策略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应该向市场提供什么产品,并应如何通过产品去更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要。其次,定价策略。定价策略是为了达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各种定价方案的总称。再次,促销策略。旅游促销是旅游企业将有关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和说服的方式,传递给旅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促使其了解、信赖并购买自己的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3、旅游企业形象战略

旅游企业形象,是指旅游企业及其行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评价、感受和地位,是旅游企业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旅游企业形象往往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可传递性的特点。旅游企业形象战略,是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旅游企业财务战略

1、旅游企业财务的方向

企业财务与其他管理职能比较,地位和作用都比较特殊,要发挥四大作用:保证作用。企业财务要为企业的各项事业的各个项目,提供资金保证。监控作用。企业财务通过预算管理,特别是资本预算管理,实行对企业各项活动运作的监控,为各个项目正常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增值作用。企业财务可以离开企业原有的经营活动,直接调度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取得财务利润。企业财务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期权运作和各国货币的汇率运作,就有可能大大分散和减轻企业的各种风险,而且有效的期权运作和汇率运作,还可以直接创造财务利润。

2、旅游企业财务的中心环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应以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确保企业投资者(所有者)权益的保值、增值,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其基本目标。企业财务的中心环节,也就是企业财务的目标,是保持企业价值和创造新的企业价值,即保证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企业投资者权益的保值增值。企业财务的目标,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旅游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

首先,筹资。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量,针对现有的筹资渠道,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案,即在筹资数额、期限、利率、风险等方面统筹考虑,选择最佳方案。企业选择筹资方案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反应灵敏、调节有效、渠道多样、流动性强的资本市场;其次,投资。投资就是将资金物化为资产的一种活动,它是为了获取资金增值或避免风险而运用资金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决定企业基本结构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的流动资产的投资以及金融投资;再次,利润分配。旅游企业利润分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很多。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意见,还要顾及外界环境和要求。

作者单位:广州扬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勇等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卫,王晶晶.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篇5

1. 按照岗位职责,本年度你应做和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工作业绩?存在哪些不足?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一、已完成的工作内容

  从进入公司进行行政、人事事务、办公室事务、后勤工作,与各部门的配合按照公司方针政策,行政人事部的工作特点:做好常规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工作,为生产经营提供周到快捷的后勤保障服务;储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此之外,还进而学习了公司的产品内容以及公司的发展内容。

1.展厅讲解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产品以及演示工作。

2.微信公众号内容编辑和。

3.办公用品和卫生用品采购。

4.餐费报销和财务出纳工作。

5.与立林总部对接人事和月统计考勤工作。

6.网站推广跟进和问题反馈。

7.管理爱客服账号以及网站客服工作。

8.每周会议纪要整理。

9.行政日常工作。

10.辅助同事的部分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

1.对公司部分产品内容不够熟悉,更深层次的了解公司产品内容结构资料。

2.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办事心切,处事不够干练全面。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熟悉相关知识,从而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缺乏工作经验。应深化学习,加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注重学以致用。

 

2. 在下年度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1.提升自身本部门的知识和技能。

2.训练文字功底水平,做好公众号编辑。

3.丰富新产品知识,做好展厅演讲工作。

4.在人事工作方面学习。

5.提升贸易英语水平。

 

 

3. 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你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

 

1.人力资源知识培训。

2.产品内容培训。

3.财务知识培训。

4.贸易英语学习培训。

5.与人的沟通技巧培训。

 

 

4. 你对所在部门和公司管理工作有哪些建议?

 

1.对公司的目前的管理工作比较满意,需加强团队意识

2.宣传学习企业文化,加强基础培训

3.培养创新和节约的意识

 

 

 

 

 

 

 

 

部门主管/分管领导意见:

 

 

 

 

 

 

          

篇6

关键词:危机管理;领导者;角色定位;能力谱系;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3-0074-03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已进入高发期,呈现出频次高、危害大、组织性强、波动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在此情势下,危机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修炼。

一、危机管理中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危机管理是政府、相关组织乃至国际机构,在危机态势下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以避免或减轻危机或者紧急事态所带来的威胁、冲击与损害的动态过程,一般分为预防、反应、恢复三个阶段。人永远是管理的核心要素,面对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极强的公共危机,领导者必须以临危不惧、处险不惊的姿态和雷厉风行、快速反应的态度扮演好如下的角色:

先导者――预防与回应。先导者的角色定位要求领导者首先要本着预防在先、有备无患的原则,做好应对危机的各项准备,包括积极主动地收集信息、听取意见、制定预案,畅通与体制外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沟通渠道,与公众一道在危机初现端倪之时就采取有力措施尽量延缓、消弭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各级领导应成为一个快速反应者,当危机爆发时要当机立断,打破常规程序和框架束缚,科学合理地运用行政应急原则,快速启动各项反应机制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采取相关措施做好善后工作以恢复社会稳定和秩序。

引导者――决策与指挥。引导者的角色首先要求领导者在危机状态下能够敢于进行风险决策。由于时间紧迫,有关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备选方案极其有限,加之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理性无知”,因此,在危机状态下,领导者已不可能按常态下的程序来追求最优决策,必须要当机立断,总揽事件的全局,通过快速的调查了解对危机性质和情势作出准确判断,借鉴已有经验做出相对合理的决策方案。要根据决策方案进行有效地指挥。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也就是领导者进行指挥的过程,由于情势紧迫,领导者的指挥必须明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在危机管理中一个高效的领导者既要保持权力的适度集中,以确保政令统一,同时又要懂得授权给下级,以便与下级群策群力,共渡难关。

倡导者――教育与动员。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已经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特别是面对许多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动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在此情况下,各级领导者既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员和指挥者,又要成为一名高超的教育者和动员者。要进行换位思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开放的姿态通过适时的信息公开、及时的事件通报,传达危机的评估结果以及政府所作的努力,打消公众的心理疑虑。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对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在与公众肝胆相照的基础上动员社会的力量,集中民智、民力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面对复杂、紧迫的危机,政府只有与公众同舟共济,才能将危机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疏导者――协调与沟通。在公共危机爆发后,随着社会失序和人们行为失范,整个社会从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会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在此情形下,领导者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矛盾疏导者和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思想教育的手段在各利益相关者(或群体)之间架起协调沟通的桥梁。首先,要做好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根据事件性质和事态发展情况可能需要平常不相关的部门之间进行通力合作,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及时地进行协调和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使相关部门步调一致地投入到危机处理中去。同时作好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沟通工作,从大局出发,科学地引导群众的情绪向着有利于解决危机的方向发展。

创导者――变革与创新。由于危机状态下政府各部门的正常运作程序要么因回应危机的需要被打破,要么因为危机的直接冲击陷入瘫痪,因而无法再像常态那样可以实现程序性的自我运行。在此情况下,领导者要成为组织的舵手,既要借用组织正常的程序性权威,又要能为危机状态下的组织创制新的规则,并据此引导组织走出困境。“危机管理需要一个既使用权威又使用民主的决策程序,在此环境中激发反应者作出一个富有弹性但又极有力度的决定”[1]。创导者的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危机处理当中即时性地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对原有的工作流程、预案规划以及人事安排作出创新性的安排和部署,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人、财、物克服危机;从危机中获取经验进行长效性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以备未来。

二、危机管理中领导者的能力谱系

哈佛大学领导学教授John P.Kotter在《领导者真正作什么?》一文中指出,“管理与领导的差别”在于“领导是相对于变革而言的”。“变革日益成为维系生存、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更多的变革总是要求更强有力的领导”。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危机,领导者不可能再像常规管理中那样按部就班地进行规划、组织和指挥,在此情势下考验的不仅是领导者的常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危机与变革下的领导能力。具体而言在危机管理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分析预测能力。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防患于未然”,将其控制于萌芽之中。正如行政学家奥斯本所指出的“一个有预见力的政府应该着眼于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的挽回和治疗”。因此,危机管理中领导者不能坐等危机发生后再采取相关行动,而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分析预测来发现问题及早应对。科学的分析预测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占有基础之上的,因此,各级领导者首先要关注并积极推动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信息管理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收集、高效传输和彼此共享,同时要对某些涉及面广、公众关注度高的潜在问题进行持续追踪和全面观察,一旦发现有失控的迹象马上采取措施予以控制。除了这些技术支持之外,领导者还要加强与社会上的学术机构和智囊团体的交流以及时获取对某些潜在风险的研究成果和评估结论,这样也可以提高应对危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快速应变能力。对于领导者而言,“快”与“变”是危机管理中两个最重要的维度。因此,除了具备事前的预测和识别能力,当危机进入紧急阶段时,领导者还必须能够快速应变,采取得力措施以控制事态的蔓延并尽快结束危机态势以恢复正常秩序。为此,要尽快摸清事件的全貌和各种因由,描述危机的主要现状,在有针对性的措施尚未出台之前要先建立“防火墙”,必要时对有关人员和危机本身进行隔离,要尽快启动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正或补充,然后调集组织资源、协调各方行动以快速高效地实施方案。同时,提高应变能力还要求领导者要不断加强学习。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坦诚,他在上任之初曾花了一年多时间做危机管理这门功课,诸如生化武器或炸弹攻击等,并且反复检讨与练习。因此,“9•11”的发生虽然出人意料,但在发生时,他能够坚强理智地带领着纽约市民走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变局。

决策指挥能力。领导者的决策和指挥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危机的控制和化解,因而在所有的能力构成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类能力。但是,危机状态下领导者的决策指挥需要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决策和指挥。C•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作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吃惊的方向发展。[2]因此,当危机进入紧急状态时,决策者的决策和指挥能力主要体现在政策模糊赌博的能力上。“赌博”在这里并非是一个贬义词,是指在危机中,基于无法把握的预期后果,决策者必须勇于承担风险,积极进行带有风险性的决策。在输出决策方案的同时,领导者还要通过科学的授权和灵活的激励进行有效的指挥以提升各部门的执行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的情况,为此要在各部门之间构建联动机制,通过诸如召开危机处理的部门联席会议等形式及时地协调沟通,形成合力。

社会动员能力。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调集和使用资源的能力往往决定着危机的走势。由于危机的不确定性,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在危机突然爆发后短时间内难以调集起足够的资源,面对这一困境,领导者必须要有高超的社会动员能力。所谓社会动员能力是领导者通过发动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借助体制外资源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除了借力功能之外,社会动员还是政府与社会公众在危机中加强情感联络、互动学习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安抚公众,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将危机带来的秩序混乱降到最低限度,这样也可以为政府进行危机处理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当前,随着危机出现的频度加快、复杂化程度增强,各级领导者必须转变思想,在危机管理中切勿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往外看,发挥执政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全社会一道筑牢抵御危机和风险的长堤。

变革创新能力。根据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观点,风险社会所发生的重大灾难很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对当前的社会基础、制度目标和伦理规范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危机的出现虽然对当前社会秩序是一种冲击和破坏,造成一定范围内和不同程度上的利益损害,但是它也为诊断现存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因素,推动整体变革开启了大门。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除了要积极控制和化解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还要不断从中总结经验,剖析危机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深层原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制度变革和创新,为日后预防和化解同类危机提供制度保障。领导者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进行创新可以减轻一些阻力,因为危机使得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领导者只有善于引导即可以将相关问题提上议程并形成新的制度或政策导出,推动相关领域的变革。

三、危机管理中领导者的策略选择

领导者除了要扮演好上述所论的角色以及具备多种危机处理能力之外,在具体的危机管理之中还要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如下策略:

积极主动、雷厉风行的策略。面对危机,领导者要成为群体形象的化身。在危机面前,领导者要有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心理状态,切勿惊慌失措,焦躁不安。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要身先垂范,敢字当头,以高昂的斗志去感染和团结下属,并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让公众知道自己和他们一起在为克服危机而积极行动。要积极主动、雷厉风行地投入到解决危机的战斗中去。在危机面前既不能犹豫不决、无所作为,也不能鲁莽蛮干,丧失理智,而要冷静地思考问题,谨慎地作出决策,不失时机地解决问题。要调动所有资源尽快准确地弄清事件的性质、趋势及发展后果,以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超前行动、未雨绸缪的策略。对风险威胁的感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因此,在危机管理中各级领导者要时刻怀着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要未雨绸缪,在危机尚在萌芽之中或刚显端倪之时就超前行动,防患于未然,这是领导者在危机管理中的一种高境界。正如美国一位政治家所言:“我们处于一个易受攻击的社会地位,灾难每年似乎在成倍增长,如果我们对危机管理不给以迫切与足够的重视,我们就会失职”。在面对突发性危机时领导者只有超前行动才可以胸有成竹,做到机动灵活,以变应变。例如2003年SARS危机之后,各级政府和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大为提高,在2004年的抗禽流感中采取超前行动有效地扼制了危机的蔓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开诚布公、勇担责任的策略。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在危机时敢于负责任,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开诚布公、勇担责任是领导者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一项策略,它要求在危机面前领导者要态度真诚地向社会公众传达信息、说明原因和阐述对策,并诚挚地征询社会公众的意见,耐心地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调适好各种利益纷争,将危机发生时人们的不安和对立情绪化解和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要转变思想,勇于承担责任并力争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危机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是领导者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体现,它非但不会挫伤领导权威反而会提升人民对政府和领导者的信赖度。

统筹兼顾、注重后效的策略。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优秀的领导者其思维方式要具有多向性和发散性,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能就事论事。在处理危机的措施选择上不能只求一时方便,而是要统筹兼顾、注重后效。要探索解决和防范危机再度发生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当前我国转型社会面临的许多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领导者在制度应对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危机的性质和特点,找准深层原因,在关注经济成本的同时强调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危机处理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全面持续的原则,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寻求解决之道。

总结经验、指导将来的策略。对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及其前途和命运,因此,优秀的领导者要在危机管理中通过实践学习和经验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未来。对危机发生原因和处理过程要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及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要对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项漏洞进行自纠自察,及时改进,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危机评估小组,通过对危机进行评估分析帮助提出进一步的应对措施。要以积极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制度、法规和必要的组织变革,为以后危机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篇7

一、企业家政府理论

(一)企业家政府理论

所谓企业家政府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把企业的讲究效率,追求质量,节约成本、重视服务的经营理念引入到政府部门,对政府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充满活力,拯救走向僵化、行将衰退的政府。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指出,“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运作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能更有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价值。

(二)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把企业家精神运用到政府机构中来,以实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效率、高质量,使政府充满活力和生机。奥斯本和盖布勒对重塑政府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文明社会就不能有效的运作。然而,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效的政府实属凤毛麟角。他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而在于工作人员所在的体制。因而,奥斯本和盖布勒信誓旦旦的希望能推动改革,并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十项原则。

一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掌握大局,引领方向,而不是去实施具体的方案。而“政府”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掌舵”,改革政府就是要将政府从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发挥特长进行引领和监管。二是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此项原则就是主张政府要善于授权,而非事必躬亲。社区拥有的政府,即鼓励公众参与管理,通过民主参与,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三是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去。比如,政府采购采取招投标制度,以及公私合作制的各种形式。四是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组织内僵化、墨守成规的常态,使组织人员更加具有效率精神、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使政府组织更加灵活。五是讲究效果的政府。政府应讲究效果,注重成本收益比,对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六是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政府应该像企业一样,树立起顾客意识,视顾客为上帝。七是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费。政府应有企业家精神,具有利润意识。八是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政府在做决策时应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而不是通过事后来挽回损失。九是政府的权力分割。政府应下放权力,通过公众参与,简化权利,克服层级节制。十是政府应通过市场量进行变革。政府应摆正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发挥好市场的作用,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利用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二、为企业家政府理论辨析

在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推动和指导下新公共管理运动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为后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诟病。下面主要针对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所主张的观点为企业家政府理论辨析。

(一)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立足于公共价值的,而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和聚集。因而,政府工作人员不应该仅仅只对顾客负责,而应该致力于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新公共服务理论更多的是强调公民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而政府在这期间要起主要的引导作用。

然而,实际上,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企业家政府理论之所以用“顾客”一词,只是一个隐喻,是为了服务对象的明细化和精确化,满足顾客的需求,并给他们充分的选择空间。企业家政府理论将公民视为顾客,只会大大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能力,通过顾客调查、随机回访、意见箱等方式,了解公众的意愿,并可以根据回访记录做好服务的相关调整工作。如此优质到位的服务怎么能说不是对公民了呢?这恰恰是对公民声音的关注,而且是政府和公民治理对话的充分体现。

其次,新公共服务理论反对企业及政府理论将公民当做顾客的理由也不充分。扮演着公民角色的公众必须更大程度的关注社区,关注公共利益,并且愿意为社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们看来,顾客没有共同利益,而且他们追求的是短期的分散的个人利益,这无疑与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相悖而驰。然而,实际上,新公共服务理论所设定的“公民”角色,也是理想化了的,不切实际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公民与顾客一样,都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因而以公民身份出现的人不见得比以顾客身份出现的人更大公无私和深谋远虑。而且,如果政府连顾客的短期利益都满足不了又怎么能指望其满足公众的长期利益呢?而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力主的政府与公民的对话机制同样适用于顾客。比如,体现在上文所提到的顾客调查、电话咨询等等方面。此外,对话机制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和协调各方利益,而企业家政府理论的顾客设置正是为了增强政府回应性。

再次,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企业家政府理论的顾客难以识别也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奥斯本已经明确的指出政府的顾客分为两种,即主要顾客和次要顾客。所谓主要顾客就是指工作主要是用来帮助个人和团体的,而次要顾客则是指工作能够使个人和团体受益,但不如主要顾客那么直接和明显。其二,尽管政府顾客的识别并非像私营企业的顾客那样容易,但并不代表不可能。企业家政府理论之所以将公民视为顾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私营企业与顾客是平等的关系,二者基于合约关系,共同体承担责任和义务。而企业家政府理论直接把顾客这一概念直接搬到政府部门,也是为了提高公众的地位,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新公共服务理论反对将公民当做顾客的重要一点是顾客寻求资源的能力是不一致的。而面对这种不一致,政府并不能区别对待。这确实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一根软肋。然而,存在这种情况,也并非将公民当做顾客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公民获取资源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大量的实验表明:在实践中政府往往是被能力较强的公民即利益集团所左右的。那么,将公民视为顾客可以增强政府的回应性从而提高政府效率,进而生产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分配,又有何不可呢?

(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为公众营造一种真诚的、不受约束的对话环境,保障公民在这种对话机制中能够形成一种符合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案。他们所强调的是一种政府与公民的对话机制而并非在个人目标选择的利益驱动下达成某种解决方案。

那么企业家政府理论是否忽视了公共利益呢?奥斯本和盖布勒指出《改革政府》的主旨在于解决政府如何运作而不是政府做什么的问题,政府在服务的过程中应学会鉴别服务的实际成本。企业家政府理论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及所应用的方法技术等手段。公共服务本身隐含的就是公共利益,而企业家政府理论致力于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因而并没有偏离公共价值,公共利益也不是所谓的副产品。

(三) 更加重视公民权

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家们认为企业家政府理论遵循企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把追求效率和利润放在首位,从而丧失了主体性。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人员不仅要分享权力,而且要与广大公民一道,齐心协力的解决公共问题,其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企业家的角色。

实质上,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的是企业家精神,而非企业家。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指要有成本、服务、质量、效率等意识。企业家政府理论中的企业家并不等同于那些生意人,他们是富有创新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的,他们是能够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效率和实质结果的人。当我们谈到企业家模式时,指的是习惯于这般从事的公共部门,他们不断以新的资源利用新的形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能。因而,由此看来,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企业家精神与重视公民权二者并不矛盾。而且,关于公民权的重视,在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其他几条原则中多有体现,在此不多做赘述。

(四)战略性的思考和民主性的行动

新公共服务理论倡导通过集体的努力和合作,可以满足公共政策的需要,实现公民的需求。利益相关方要共同参与到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中来,强调民主参与。因而,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倡战略性的思考和民主性的行动。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公私合作制,主张通过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这时公众、市场、私营部门就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当中来。

(五)责任并不简单

政府公共行政人员不应只关注市场,还应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规范、法律及公民利益等。他们认为企业家政府理论将政府责任描述的过于简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责任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二是政府提倡公私合作制,因而把公共责任转移到私营部门身上;三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缺少对宪法、法律和民主规范的关注。

实质上,新公共服务理论关于企业家政府理论的这几点批判同样是不能成立的。针对第一点:企业家政府理论所关注的政府责任并不仅仅是满足单个顾客的利益,还满足不特定顾客的需求,因而第一点的说法有失偏颇;第二点:民营化和公私合作制并不意味着政府退出服务领域。政府只是从原先的直接提公共产品转化为保障公共产品的顺利提供。此时,政府承担的是合约签订者、项目监督者和市场公众搭桥者的角色。政府此时不仅不会转移公共责任,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要全力保证服务的效能和质量。可想而知,政府一旦放弃掌舵的职权,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第三点:企业家政府理论并没有忽视法律法规的作用。

三、结论

任何一种理论其诞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或多或少得存在一些不足。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推动克林顿政府改革起了很大作用,也为其他政府的改革所借鉴和参考。《改革政府》一书中所提出的十条原则无疑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指导方针。但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实践中明显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倾向则为后来的新公共服务所诟病,其实关于企业家政府理论,奥斯本本人也并非认为其是终极真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所提供的十项原则,亦即这幅“地图”,只是重塑政府的粗略草稿而不是最后文本。”

篇8

关键词:类型学;行政中心;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typologically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dministrative buildings and their creation,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hangd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w type of administrative centre ,which can fit the modern requests und environments.

Key Words: Typology; Administrative Centr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德.昆西(Quatremère de Quincy,1755-1849)在19世纪提出广义的类型概念以来,有关近代类型学的讨论便从未中止。对于类型的定义与选择,已然成为建筑师创作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这绝非是对先例和经验的简单模仿与抄袭,而是继承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的约定俗成的事物和情境,将其与具体场所和使用需要相结合之后,充分地研究其方位、地形、环境、路径、尺度、拼组等关系,灵活地转换为设计成果的思考过程。

行政类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是与居住类建筑同样存在已久的古老建筑类型。从原始社会部族长老的营帐,到中世纪小镇广场上的市政厅,再到现代行政服务中心,行政类建筑一直与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共存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对于行政建筑的规划均会细致缜密地斟酌其与所辖整个地区的轴线关系、方位朝向、体量对比、造型风格等诸多元素,使其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核心所在(图01)。在宗教地位重要的社会,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尚能与行政建筑分庭抗礼,而在史上从未政教合一且历来政治地位至上的中国,行政建筑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形式上始终是城市中统领一切的标志物。(图02)

图01 巴黎市政厅

图02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

随着时间的变迁,行政服务中心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已然与封建帝制时代有所不同,但这一古老的建筑类型的类型学品格依然与历史一脉相承。几经提炼的类型元素在设计师的探索下发生了更多的转化,呈现出了不同的适应新城市的“形态”——“形”即造型与形状;“态”即态势与面貌。建筑师对这些“形态”加以分析,并归为若干种形制模式,以期在设计之时能够有所创新。

常德市新行政中心方案选址于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北部新城规划片区中心(图03),位处规划中的常德文化轴与景观轴交汇处,南有城市公园,东西紧邻衔接常德新旧二区的主干道,地理位置优越,对城市形象影响巨大。新城尚处规划阶段,并无对建筑造型和风格影响重大的城市上下文,故新行政中心的在成为地标的同时,也将极大的引领未来周边的建筑风貌。基地占地29.6万平米,拟建建筑面积29.2万平米。如何在考虑分期建设的前提下,以如此低的容积率形成城市的标志,是其难点所在。

图3 基地区位图

解读场地之后,我们便着眼于行政建筑的类型学分析,以罗西(Aldo Rosi)提出的“形式—类型—形式(新)”的设计过程为手段,通过对这一建筑类型发展轨迹的梳理和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提取其类型,以尝试寻求新的思路。

类型的解析

1.1 功能机制

国内现代行政服务中心虽形式各有千秋,但功能相对统一。若以功能角度对其解析,可将一个中心划为三大区块,即社会服务区块(公共性),会议后勤区块(半功能性),行政办公区块(非公共性):

A. 社会服务区块包含有建筑群内供公众办理各类事务的功能,场地中的公共广场、绿地及景观设施, 可对外开放的观演设施,展示设施,公共培训设施等;

B. 会议后勤区块包含有会议中心及附属设施,资料档案中心,餐厅和休闲娱乐设施等;

C. 行政办公区块是行政类建筑最核心的区块,包含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各自独立而相对联系的办公区域,各类局级办公室,社会服务区块附属办公用房等。

1.2 行为机制

任何场地都会存在行为,而对于各种类型的建筑而言,究其存在的意义,便是为某类或某些特定的行为机制而服务。活动于行政建筑内的行为机制由四类构成,即对话交流机制,形象展示机制,管理运作机制,辅助维护机制:

A. 对话交流机制涵盖有公众与机关的交流——如公众上访、办证、咨询、查阅、处理事务等,机关内部的交流——如公务人员会议、交流、培训等,人与环境的交流——如建筑间的内庭、回廊、公共交互空间内的各类活动;

B. 形象展示机制包含有政府会,城市形象展示,城市文化宣传,及建筑本体形象对城市及周边的影响;

C. 管理运作机制主要指各机关的日常行政办公,应急指挥等行为;

D. 辅助维护机制包含有场地内的交通活动——人车流线、泊车、礼仪、等候等, 公务人员生活活动——用餐、娱乐、健身、沐浴、休闲等,后勤管理活动——设备、管理、辅助设施等。

1.3 功能与行为的交互

将功能区块与行为机制相交互,便可得出一个典型的中国行政服务类建筑中各单元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提炼出基本的类型模式。交通便利的或侧边建筑体通常为较开放的社会服务功能,并辅以对外泊车场等设施;场地中心区域为建筑密度较高的办公区,通常为建筑群的核心标志体;会议功能区则通常以次级标志物形式成为核心建筑的造型补充,位处能通达各区块的连接枢纽处。

类型的演变

由古即今,行政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及其面向公众所传达的信息始终在演变,而在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行政中心的设计更须具备一定的超前思维,以适应和引导快速发展的社会意识(图04)。

图04 行政类建筑的演变

2.1 从统治到服务

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政权与市民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作为这种互动关系的载体之一,行政建筑已逐渐脱离了曾经纯粹以地区统治力为象征的形象,而正趋向以公共服务为侧重点的交互系统。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参与的行政思维将行政建筑的演变上得以体现。

2.2 从隔离到开放

始自上世纪末,中国行政中心开始试图走出传统“深宅大院”的封闭模式,逐渐表露出开放的姿态,愈来愈多新建的行政中心尝试将自身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在依然注重权威性和效率性的同时,试图与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风貌产生更多交融。虽因管理需要,大多仍会以软性隔断划分“内“与”外“,但在整体姿态上已然与传统大相径庭。

2.3 从单一到多元

“开放“意识的形成也对行政建筑的形制及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多新的构成模式和拼组关系开始为决策层及公众所接纳。取代传统单一而严肃的建筑语言的,是多向性的造型、材料和布局。

篇9

[关键词] 微信平台;校园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84-03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成为当代消费的主流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消费很多商品,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商品仍具备使用的价值。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滋生了例如“跳蚤”市场之类的闲置物品处理方案。学生可以通过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对物品进行售卖,从而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有效避免了浪费。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上交易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闲置物品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各种网络闲置交易平台的竞争开始愈演愈烈。微信的闲置交易平台是一个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网上闲置商品的交易平台,由于越来越多的同学已经习惯使用微信这个“万能助手”,这对于校园闲置商品交易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二、大学校园闲置市场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闲置物品交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当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整理已有的资料发现,高校中的二手市场结构单一,发展缓慢且没有保障。所以根据大学生对闲置物品的购买需求和出售需求,充分发挥微信的特点和优势,这样去构建一个以大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以闲置物品交易为基础的强大的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校园闲置物品的线上交易。同时对进一步拓展物品交易市场,校园内更好的资源整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微信平台为介质,创新了经营模式和宣传手段,通过有效消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安全规范的交易平台,满足了双方的需求,解决大量闲置物品的浪费问题,加快了校园经济的流动。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响应了大学生创业的口号。

(一)闲置商品供求度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校园闲置市场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必然,通过校园经济与信息的整合,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介质,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更多有效信息,让更多供求双方参与进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了我们的追求目标。为了了解市场,完成对校园闲置市场信息平台的搭建,首先我们针对大学生就校园闲置物品,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别走访了黑龙江省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收集了1000份问卷,将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闲置物品对当代大学生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自己有意向购买或者出售闲置的商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闲置商品的广阔发展前景

同时,对大家所需要的闲置物品的种类我们也做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受欢迎的闲置商品应该是校园闲置教科书,闲置的教科书基本都是只使用过一次,却再很少有利用价值,扔掉也十分可惜,同时对于新生来讲购买新书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通过平台沟通,达到互利双赢。通过此项调查,分析校园闲置资源的供需状况,成功为校园闲置交易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研究与预测。

(二)闲置市场平台使用度调查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的存在,当今大学生买卖闲置物品的时候早已不限于跳蚤市场,他们更倾向于网络交易,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闲置平台是淘宝闲置,贴吧次之,然而他们对微信闲置交易平台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同学表示对这个平台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这也说明了闲置平台的未来是很具有发展潜力的,值得我们每个人期待。对于使用过微信闲置交易平台的同学来说,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很满意。

以微店为搜索引擎,不同以往的常规服务项目,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讲,二手平台这种新颖的交易模式不会让他们感觉到厌烦,这种模式更加贴近于生活,更能增强运营的效果,使大学生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高效的后台回复,也同时加快了经济的流动速度。

三、构建微信闲置交易平台可行性分析

(一)交流平台存在必要性

在大学校园内,由于没有闲置资源处理的有效途径,导致供需双方信息链条断裂,有价值的旧货被无可奈何地在有限的“朋友圈”里低价处理,很多人对闲置物品有购买需求却苦于没有相关的途径。与此同时,一些渴望做兼职的同学缺乏兼职信息,一些想找兼职人员的公司同样缺乏一个招聘平台,基于微信的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恰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二)构建微信闲置交易平台的优势分析

1.价格优势。“校园二手交易市场”以服务校园为目的,低价收集学生闲置物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需要的学生,在校园中形成了闲置物品的高效流通。

2.便捷性。微信作为“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交易平台,便于有需要闲置物品交易的学生能通过后台咨询或浏览微店快速获取信息,方便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亲身体验产品、服务,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便捷服务。

3.时效性。“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平台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供求信息在平台上上制作并可即时发送到平台实现同步,增强平台的营运效果。平台上的信息更加贴近生活,平台的高效后台回复,提高了网络经济流动的效率。

4.公益性。“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将一部分利润作为公益资金,参与赞助校园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使顾客对平台产生情感上的信任,从而提升其参与程度,使其赢得校园各界的认可,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5.实用性。及时收集、整理与校园最新信息,使在校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校园动态。并且开设公益专栏的活动,按利润总额中的一定比例,作为与贫困学校合作的固定资金,对在校大学生公开并鼓励其参与。

四、校园闲置物品交易微信平台应用方案设计

(一)校园微信闲置交易微信平台服务内容

以微信平台作为搜索引擎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提供不同于以往校内的常规服务项目,主要提品代售、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冠名名片等主要项目。

1.校园学生用品代售。交易平台除了提供二手闲置物品售卖基本服务外,还提供各类信息的咨询服务和兼备校内各类生活学习用品的代售功能等增值服务。代售服务是通过签定寄售协议书达成服务,寄售协议书保证服务交易具有法律效力,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服务和产品代售等服务项目获取更多的利润。

2.校园闲置物品交易。该服务项目内容包括各种生活学习用品、二手物品、电子产品等,是交易平台的主要业务,是为校园中闲置物品供需学生提供交易的场所,是学生专业的商品信息交流平台,能及时为学生提供价廉质优的各类生活学习用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有利于学生购买。同时,还设立专业的咨询服务,方便解决学生的学习用书选择的忧虑。

3.为企业提供冠名名片服务。为与平台签约的外包企业、进驻于本校等公司提供冠名名片服务,该服务主要是将企业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录制成文本形式,在首页中醒目位置显示,该项服务有助于商家迅速树立品牌形象,拓宽营销新渠道。

总之,校园微信闲置交易平台立足于服务,通过提供多对一的产品选择和一对一的微信服务,满足校园闲置物品交流的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不断熟悉完善服务流程,规范团队内部章程增加产品的服务质量,然后才考虑增加硬件实力,扩大经营规模。

(二)应用方案设计

1.实现群发通知和简单自助服务。该服务实现将物品换新、物品清货、物品价位调整和物品处理活动等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等方式群发到用户;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关键字回复功能,实现用户通过选择服务菜单,自动获取所需物品的相关信息。

2.实现闲置商品售卖的智能自动服务。该服务包括建立多媒体知识库,通过提取用户提交问题的关键字,在知识库中精确匹配相关信息,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自动回复用户,实现系统可根据客户提供的文字,在知识库中匹配相关信息,并发送给用户,方便用户查询使用的功能。

3.实现全方位的人工服务。该服务包括前两种的服务,并实现人工的在线服务,可进行细致的问题讲解和物品配送,增加服务形式,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微信公众平台实施的保障措施

1.微信信息编辑真实且准确。日常微信推送内容,包括售卖物品,新换物品等信息,同时必须由闲置商品交易市场负责人审核,不可参杂无效无用信息,具体需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按照要求,避免负面信息;梳理信息时,应做到分类清晰,内容详尽,便于用户理解和使用;宣传推广时可适当加入菜单设置的层级和分类的物品信息,使用户快速准确找到需要了解的问题;自动回复中所包含的信息,需包括微信菜单模块导向,若用户咨询相关内容,可做到有效引导用户使用微信菜单。

2.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安全措施得当。一是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健全微信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微信公众平台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安全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必须要对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及服务器进行定期的检控升级,针对系统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加固等。三是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病毒、黑客安全防范措施,运用并使用入侵检测、病毒防护查杀等技术手段,防止微信公众平台被攻击和非法篡改。四是保证微信公众平台24小时正常运转,故障12小时内修复(包括硬件),如遇重大安全问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五、结束语

微信闲置交易平台将微信和校园传统的跳蚤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同时避免线下交易的弊端。此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为校园闲置资源提供了更好的处理方法,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也解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大的跳蚤市场的消费需求同传统跳蚤市场的冲突。

随着用户数量的日益增加,当参与微信线上物品交易的用户群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公众微信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此时可通过联系企业合作,开发广告推广业务来增加效益,从而更好地建设平台,更大价值的整合校园,服务用户。

[参 考 文 献]

[1]宋媛,张大成,孙理,曹海兵.基于微信二手交易平台的搭建与运作[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105-108

[2]张萍,周凌云.新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9):129-131

[3]金涛.浅析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275-276

[4]李丽雅.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变革[J].统计与决策,2003,62(11):110

[5]张爱军.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6):6556-6558

[6]易炜.校园电子商务及其平台系统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7

[7]刘t玎,蔡建峰,张识宇.基于个性化需求与个性化服务的B2B电子交易平台的构建[J].情报科学,2007,25(6):886-890

篇10

摘 要 2009年初启动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改革时机不恰当;改革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福利标准;改革仅涉及事业单位,有失公平;法律和相关政策不健全;人员众多,单位结构复杂等。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养老保险的宣传普及工作;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尊重公众意愿,消除分歧;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同时改革,构建公平有序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推进改革配套举措;建立职业年金,提高退休收入水平。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改革试点

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同时启动了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的试点工作。方案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但实际推进十分缓慢,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截至2009年底,五个省市有的在开会,有的在调研,没有一个真正启动了试点,没有正式文件,没有具体方案,各地都在担忧后果,不敢贸然动作。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方案的推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争议中开始的,笔者认为阻碍改革进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改革时机不恰当。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凶险,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现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给在职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增加改革的难度。另外,2009年初各地在进行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所冲突,而且人力物力也难以兼顾试点工作。

第二,改革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福利标准。试点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水平调整到与企业基本一致,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人员未来的养老金将大幅降低。而事实证明,福利是刚性的,只能增加而很难减少,因此减少福利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

第三,改革仅涉及事业单位,有失公平。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同样从事国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但近些年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远低于公务员,这次改革仅涉及事业单位,而公务员的高薪高福利完全不受影响,这显然有失公平。

第四,法律和相关政策不健全。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养老保险方面的政策并不健全,试点改革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在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是难以规范的。

第五,人员众多,单位结构复杂。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涉及多个领域,百万多个单位,几千万工作人员,涉及广泛,标准有差异,想要统一起来难度很大。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缓慢的对策

针对以上阻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的原因,笔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做好养老保险的宣传普及工作。养老不只是国家的义务,更是个人的责任。要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认知度,让劳动者明白养老保险需要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并且鼓励事业单位人员支持改革,积极参与补充养老保险,增强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自我责任意识。

第二,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具体操作需要分部有序的进行。首先,建立覆盖全民的安全底线,保证每一个公民都不会受到生存威胁;其次,清偿养老保险的社会债务,降低基本养老制度缴费率;然后,建立完善的个人账户管理机制,实行公共监管、私人运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另外,扩大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给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在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周全考虑工作人员的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新制度,创立新机制,争取最佳运行效果。

第三,尊重公众意愿,消除分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前并没有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公布时引发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广泛担忧,甚至争先提前退休,因此征求公众意见、吸收民意民智是减少改革阻力的先决条件。参与意见的群众应包括主要决策人员,更应该包括利益相关的事业单位人员,这是他们的权利所在。要积极发挥人大立法机关的作用,设置严格、规范的立法程序,消除相关人员的疑虑和不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开明。

第四,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同时改革,构建公平有序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将公务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积极的带头效果,既可以减少其他单位的阻力,也方便以后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设计和规范运行。

第五,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推进改革配套举措。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明确的分类,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不同的待遇,类似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益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待遇,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开展不同性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简化事业单位结构。

第六,建立职业年金,提高退休收入水平。在事业单位广泛建立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使退休人员收入来源多元化,提高退休收入的稳定性。市场化运作养老基金,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既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当前任务就要设计出台适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产品,以满足不同职工的需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涉甚广,要实现改革的顺利完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朴曙光.对深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