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科书范文

时间:2023-03-22 21: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科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科书

篇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插图;应用

教材的插图活泼生动,具体形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适当地运用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插图的基本分类

什么是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插图呢?就是绘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用来阐述高中思想政治课相关内容的一些图片、图例、图表等。下面进行基本的归类:

1.黑白图和彩色图

按色彩分类,有黑白图、彩色图。黑白图基本格调是黑白色。在高中政治课本中,以黑白图居多,这些图和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彩色图的色彩鲜亮明快、活泼生动。这类插图涉及范围广泛,空间跳跃度比较大,设计和构思精巧、扣题,插图表现的场景栩栩如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理论知识、开拓抽象的思维方式。

2.单图和复图

高中政治课本的插图,依据插图构成的数目不同,可分成单图和复图两类。单图就是这样的一幅图,其画面比较完整,可以单独表述完整的意思,能够单独应用。单图来说,有独立性,它展现的是某一特定时空、某些人物和事件。说到复图,就是按照一个核心的内容,将和它有关的一些单图,运用艺术的组合方法,妥善地匹配起来,由此而形成画面,也就是说,复图指的是一些单图的有机综合体。

3.文中图、题头图和练习图

按照插图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整体架构上所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文中图、题头图与练习图。文中图主要是为紧扣教材宗旨、体现教学重点的教材插图。题头图指的是映射课本主题、辅助结合教材主体的插图。题头图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引入话题,让人们对课题予以关注。练习图是根据实践和理论知行合一的原则,把教学要点加以巩固,凸显应用部分,绘制于练习题内的插图。练习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画面以及画面对应的问题。

二、教科书插图的课堂应用

科学设计与应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插图,能够提升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是丰富完善教学方式的有力手段。所以,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更应当结合实际,自己绘制和选用相关的图表、漫画等,以充实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没有饱含诗情画意的情感清泉,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形象逼真、贴近日常生活的课堂中充分体验和感受。高中政治课上,有许多方式可以引入新课内容,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就是以图引入。开始上课时,教师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精力都集中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首先以一幅或者几幅插图开场,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2.激发兴趣,加强教育

皮亚杰以前说过这样的话:“兴趣是所有智力相关的工作的依赖。”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产生了兴趣,就愿意全力以赴的去做,学和乐不可分开。”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高中政治课程的教材中配有的一些插图本身就蕴含一段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应用兴趣盎然的一个画面,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还能提升教学质量。

3.化难为易,加深理解

新的高中政治课程的教材中配置的插图和教材内容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教材的理论依据以及观点证明,突出教材重难点并服务于重难点,最后一类是二者兼而有之。所以,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点。法国著名演讲家莱茵兹·雷曼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讲出严肃的道理,相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应用插图将深奥的道理予以简化,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4.提高审美,陶冶情操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教育中没有美育,那它就是不完全的。”高中政治课本的插图,本身来说就属于一门艺术,蕴含着自然美,还包含着心灵美和社会美。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感悟到插图的美感,就能感受美的乐趣。学生把认识和情感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他们拓展思维,开发想象力,融入一种创造美的想象空间。应用插图来进行审美方面的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感,激起学生的道德共鸣。只要丰富的情感打动了学生,那么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就会有灵动的领悟。这种情感就是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让学习变得不再是过去那种冷淡、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传授。

三、结语

政治课程中的插图教学虽然很重要,但在应用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应用。插图教学方式并非是孤立不变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达到最优搭配,获得最好效果。政治课插图授课不单是拘泥于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能够无声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的领悟、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最终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述评[J].国外教育研究,1999,(03).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教科书 文内标题

目前的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课书,是人教社按照新的课程计划,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验修订而推出的。它是我国自“”以来最彻底的一次教材改革,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翻开新教科书,从教材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素材的组织、物理情景的建构以及教材编写体例、图文安排刨意等诸多方面,编写意图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教科书一般按照章节编写,所谓“文内标题”是指“章标题”、章内“节标题”及节内的“小标题”。与前几种版本的高申物理教科书相比较,新教科书的文内标题变化较大(以下称“新标题”),归纳一下大致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编写意图及价值取向。

一、新标题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更为合理

高中物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据了知识的实用性、质量性和时代性等原则,比较适合于现代的中学阶段学习。尤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本次教材改革无论是从满足学生的认知角度看,还是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上,都更加合理。这一点从文内标题的变化上即可以清晰地看出未。如,新教科书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中,删去了“动量”一节,也一并删去了原教材中的“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小标题及内容,而把动量知识独立设为一章。这不仅使得动量知识更加系统完整,也增强了知识的逻辑性及教学的严密性。因为动量与牛顿第二定律本没有关系,二者并列研究不符合逻辑性。此外,牛顿第二定律原本就是用动量形式表述的,这是物理学发展的真实的历史过程。但是,如果这样来呈现或交待给学生,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困惑:“那么现在为什么不那样用了?”“牛顿的表达不科学吗?”等等,这都会成为教学中新的难点。再如,光学知识内容中,将传统的节标题“双缝干涉”、“薄膜千涉”变成节内标题,合在“光的干涉”一节,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在“光电效应”中介绍“光的波粒二象性”,而不再单独设节,减少了认知环节。

二、新标题更加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指导

一本优秀的教科书,首先应该是一位导师,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参考书,也应该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指导书。我国教材一直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本次教材改革借鉴了西万国家教材的特色,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较好地结合起来。从新教科书文内标题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上,直接可以看到这一变化。例如,新教科书把“简谐振动的能量阻尼振动”独立设为一节,从标题上就能够使学生从本质的、能量上获得:“振动需要有能量传入振源,能量在转化着,一般的振动都是阻尼的”这样的认识。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学习新知识会起到一定的指导此外,新教科书在“机械能”一章中,把节标题“势能”变为“重力势能”,突出了重力势能的重要性,并增加“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小标题,引导学生加深对重力势能的深入认识。

三、新标题突出了课程功能及三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本次课程改革最大的进步或者说成功之处就是丰富了课程的功能,实现了教学目标由一维向三维的扩展,这一编写意图也体现在文内标题内容的变化上。另外,标题的变化更加注重和突出科学万法教育。例如把“太阳和行星质量”标题变为“天体质量的计算”,教科书内容和举例均没有变化,但是这样处理却突出了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估算”。再如,以“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为标题设立一节,介绍两类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渗透运动分类的方法。同时通过介绍S一T图像,突出物理研究方法。同理,以“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标题设立一节,介绍理想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并通过介绍V一T图像,突出物理研究方法。

四、新标题更加强调STS内容的教育价值

原选修本教科书中的一节“关于向心力的几个实例”,变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节标题的这一变化体现了“匀速圆周运动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此外,删去了“水流星”杂技实例,而换成了“汽车过拱桥”(设为恒定速度)。把一个娱乐例子换成了亲切的生活实例,从有趣转向了实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又把应用分析限定在匀速圆周运动范围内,而不向“圆周运动”扩展,降低了要求。

篇3

摘要: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构建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比较模型,并以人教版选修3-1和美国高中物理教科书holt physics中的电学部分为例,从章节安排、文本编写、栏目设计思路、插图设计及习题设计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关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特点和差异。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磁学;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01-5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有反映。比较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但可以了解中美教科书的特质而且能够为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那么,如何评价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呢?中美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到底有哪些不同呢?笔者以物理选修3-1(以下简称中国教科书)和近几年在美国广泛使用的holtphysies(以下简称美国教科书)中的电学部分为例作以探讨,分析两国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特点和优势,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编写提供一些建议。

1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模型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指内容在教科书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即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学习者。一般而言,从表层看,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版式设计、栏目设置、插图设计等;从深层看,它包括由教科书的行文风格所反映出来的编者的文化底蕴,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及其教育教学观等方面。二者间是互相影响、不可割裂的。可见。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既包括整体内容的组织形式又包括具体内容的展现方式,前者关注整体内容以怎样的框架呈现,后者关注具体内容以怎样的方式编排。

对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往往倾向于从图像系统和版面设计等感性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则倾向于从教科书内容体系组织、栏目设置、拓展迁移等理性方面给予评价。因此,在比较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时,应该考虑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组织、版面设计、栏目设计及图片。除此之外,建立比较模型还应该参照课程标准中对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建立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模型,既要看宏观层面也要看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分析内容的章节安排、文本编写、图片和表格的呈现、栏目设置、习题特点等。微观层面主要分析对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利用、探究活动的设计、留给学习者的思维和探索空间以及教学目标的落实等方面。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特点,笔者构建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宏观层面比较模型和微观层面比较模型(如表1和表2所示)。

2 中美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

2.1 章节安排差异明显

两版教科书的共同点是均采用“章一节”的编排结构,其主题不但注重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注重物理知识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二者间仍有明显的差异,从分章看,对同一主题,中国教科书分章较少,美国教科书分章较多。以“电学”相关主题为例,中国教科书分为两章,美国教科书分为四章,如表3所示。

从分节看。同一内容中国教科书的分章较少,分节较多,每节内容的容量较小;美国教科书分章较多,分节较少,每节内容的容量较大。以“静电场”为例,中国教科书用一章呈现,共九节内容。美国教科书分为两章呈现,共六节内容,如表4所示。

分析可知,中美教科书的编排方式各有利弊。以“电学”主题编排为例,中国教科书把电场、电势和电容的相关知识放入《静电场》一章,有利于知识的整合。美国教科书将这些内容分章呈现,降低了教科书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以“静电场”内容编排为例,中国教科书各节知识跨度较小,知识点依次推进,美国教科书将同一层次的内容放人一节,整合性强。

2.2 文本编写各有千秋

从整体上比较,两版教科书的文本呈现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内容表述富于逻辑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两版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并存在明显差异。

2.2.1 导入方式的差异

中美教科书的导人方式各有特点。中国教科书往往通过引用名人名言、简要介绍名人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插入与章节知识内容相关的彩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提纲携领地引入该章内容。而美国教科书一般通过描述本章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设置问题点明本章的学习目标,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彩图引入本章课题。例如:两版教科书中《静电场》一章的导入就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首先,美国教科书的章首导读内容将电场力与工业中的汽车喷枪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种选择和呈现教科书内容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密切联系。其次,明确指出学习电场力及其相互作用,要求学生弄明白电场力在静电喷漆行业的作用。对于后者,通过设置“静电喷枪是如何工作的?”及“为什么静电喷枪比传统的喷枪更有效?”强调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静电喷漆的原理及优点。中国教科书的章首导读,首先引用牛顿的一段话,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充满乐趣,物理学的研究永无止境。同时教材指出牛顿没有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人类研究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简短的文字叙述直接引出本章的主题。这样安排不但使学生明确了本章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的长期性、丰富性和科学家的地位与作用,渗透正确的学习观和科研观教育。

2.2.2 语言风格的差异

在语言风格上,中国教科书颇具文学色彩,每章的章首导读部分,通过引用著名物理学家的精辟论述,或引用自编的诗歌导入本章内容,引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这样既可使教学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又有利于拉近物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距离,还给学生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物理学问题提供素材,将物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导入语中引用了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论述:“(牛顿的)《原理》将成为一座永垂不朽的深邃智慧的纪念碑,它向我们揭示了最伟大的宇宙定律,是高于(当时)人类一切其他思想产物之上的杰作,这个简单而普遍的规律的发现,以它囊括对象之巨大和多样性,给予人类智慧以光荣。一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的论述不仅对牛顿的贡献做出了高度评价,而且文辞美妙。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好奇心,又有助于学生将万有引力定律与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国教科书中的语言非常注重人性化,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功能。教科书中多以第二人称“你”的口吻叙述内容,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其感觉亲近和被尊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例如,美国教科书《位移与速度》一节的导人语如下:

“假如你想从尤金出发去俄勒冈州的首府塞勒姆旅行,有多种路线可供选择,如果你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路线,到达目的地将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或许是几小时,或许是几天,无论你选择坐飞机、开车或走路,你的起始位置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是相同的,为了描述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运动结果,你必须指定开始位置到目的地的距离和你的旅行方向。”

上述导人将速度与位移的知识与学生熟知的旅行路线的选择联系起来,知识点的展开就像是和学生进行友好的对话,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又使学生产生了亲切感且乐于接受。

2.3 中美教科书栏目设计思路比较

中美教科书都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引导学生学习,每一类栏目的设置都有所侧重。其中“实验类”栏目重在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类”栏目重在强调知识内容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拓展;“科普类”栏目重在为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物理学发展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搭建平台;“讨论类”栏目重在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入思考提供较好的论题;“自我检测类”栏目重在以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中美教科书中的栏目比较如表6所示。

中国教科书中的各个栏目穿插在正文知识内容的中间,其设计思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验类栏目、讨论类栏目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习技能和方法;第二,科普类和拓展类栏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联系;第三,自我检测类栏目旨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中国教科书在《库仑定律》一节中,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距离之间的关系,为得出库仑定律做好知识准备;其次,通过科学漫步栏目引导学生了解静电力在静电喷漆和静电复印中的应用;最后,通过问题与练习栏目中的5道习题,引导学生巩固库仑定律,学会用库仑定律处理实际问题。

美国教科书的栏目设计思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验类栏目穿插在正文的中间,旨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二,讨论类栏目穿插在所讲内容之中,旨在对正文中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第三,拓展类、科普类和自我检测类栏目安排在节末或者章末,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美国教科书《电流》一节中,设置了“快速实验室”栏目,引导学生应用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取到的器材设计趣味小实验:设置了“概念挑战”栏目讲解电灯开关和粒子加速器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电流的相关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4 中美教科书插图设计比较

学生偏好图片丰富的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也喜欢利用教科书上的图片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中美教科书中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图片,按照其教学功能可分为四类,其中“物理图片”(包括物理原理图和模型示意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物理概念或原理;“生产生活相关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实验图”(包括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和操作示意图)旨在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图表”(包括知识表格和数据表格)旨在引导学生用整体的眼光统览所学知识,加强知识间的对比、联系与整合。

中美教科书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以“电学”内容为例,中美两国教科书中的插图按其分类统计(不包括例题以及习题中的插图,且当每一组插图中有几个图片时,在统计时都作为“1”进行统计)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中美教科书插图分布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两国教科书设计的图片种类基本相同,但在数量上中国教科书明显多于美国教科书,主要是物理图片和实验图较多;第二,美国教科书中的图表数量较多且图表涵盖的内容比中国教科书更为丰富、广泛。例如,中国教科书只在“简单的逻辑电路”这一节设置了图表,表中的内容只列举了逻辑电路的各种情况及其真值表;美国教科书在“电荷”、“电场强度”、“电流”、“电阻”等内容中都设置了图表,不但图表内容丰富(涵盖粒子的质量和带电量,画电场线遵循的法则,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图等),而且图表内容注重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各个知识版块之间的联系,又有助于学生在总结、归纳和类比中学会学习。

对比发现,美国教科书中插图说明更加具体确切,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例如,中美教科书在《电场强度》一节所附的插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由上述插图可见,美国教科书的插图文字说明更加详细,既描述了物理过程,又阐明了产生的原因,而中国教科书的插图只说明物理现象。

2.5 中美教科书习题的比较

中美教科书习题的设置差异明显,中国教科书中的习题编排在每一节的节尾,章末没有编排复习题;美国教科书中,不仅在每一节的节尾编排了一定数量的习题。而且在每一章的章末也编排了相应的复习题。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中国教科书中的习题设置类型比较单一,美国教科书中习题的设置类型多、数量大。美国教科书中章末复习题分为四个类型,节内的习题分为两个类型。章末设置的复习思考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物理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概念性问题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在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实际问题类似于我国教科书中的计算题,主要是以简单公式的运用为主;综合复习题是融合本章知识设计的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内容;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47-2

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伴随新课程改革即将十年的历程,面对“一标多版”的教科书及其他教材资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本文试图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教学为例,依据对标准的理解、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而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指导教学实践,并愿与一线教师分享交流。

一、教学内容的异同

1.课标版与大纲版教科书的比较

(1)内容组织方式的不同。以往大纲版教科书中,组织历史内容的基本单位是“章”。“章”下设“节”,“节”下设“子目”。章划分历史阶段,节组织历史阶段中的内容,子目展开具体内容。以章作为教学单元,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课标版教科书与大纲版教科书相比较,最明显的特征是“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科书新结构”[1]。大纲版教科书中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具体学习要点基本都有涉及,但是以通史的顺序零碎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课标版教科书以专题编排形式取代了通史编排形式。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在课程标准框架内,教师作一些适当的链接,以便使各个模块和专题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2)具体的内容选择和表述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一纲一本”,所以其教科书内容的表述也是唯一的。教学大纲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往往带有过强的约束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没有发挥的余地。在教学大纲时代,教科书被认为教学的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有所规定和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后,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四个版本,其中前三个版本使用的范围比较广。

(3)教科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往往在一章、一节或某一问题之中,写入现成的、所谓权威的结论或观点,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感情培养。后来教科书也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格和图片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出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新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继承了旧教科书这一优点,并增加了不少文献资料、图片资料,让生动丰富的史实说话,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2.课标版不同版本内容比较

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课标版教科书不同版本各有特色。各个版本对本专题内容的处理上有所差异,无论是课文子目的确定、知识点的选择和观点表述,还是选择的角度及其组织方式都是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1)单元结构顺序的差异。从历史模块三的整体结构来看,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三个版本教科书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内容所处的位置不同。人教版一共是八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外历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排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处于第五单元。人民版模块三也是一共八个单元,顺序是以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两条平行的线索,跟《课程标准》的内容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岳麓版模块三一共是六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将专题按中外历史大致时间先后顺序设置,单元设置顺序与《课程标准》差异较大。岳麓版与人教版、人民版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单元,而是将其作为“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一个部分。

(2)具体知识点的差异。一是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关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人民版没有提及,人教版设置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子目,简要介绍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目的、实践和意义。岳麓版的表述最为详细,设置了“体用之争”一目,对顽固派、洋务派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评价。

3.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本专题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发展的思想历程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学习主题体现出了典型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但在主题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仍然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1)教科书中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早期维新思想是否应该纳入教科书?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掀起的是对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对这一思想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地主阶级的探索历程。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早期维新思想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后来对康梁维新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民版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只字未提,使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显得不够完整。

第二,民主共和思潮是否属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将“民主共和思潮”放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专题中,而没有将其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要求。毋庸置疑,民主共和思潮在20世纪初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安排,势必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而从教科书的安排来看,只有人民版教科书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设置了民主共和作为一个子目。岳麓版在一课中提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但是查找教科书学生无从知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困惑。

(2)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无论人教版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还是人民版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还是岳麓版的“师夷长技”,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用一课时的时间难以完成课标任务。如果在课堂实行谈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势必造成课时紧张;如果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师语焉不详,学生似懂非懂。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容量太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第二,知识跨度长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采取专题的方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本意上是使教学内容精练、主题重点突出,但却客观上导致了课程结构跳跃性过大,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知识系统破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涉及的历史知识时间跨度较长,由于部分初中的历史教学不够扎实,从而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如果仅仅教授思想史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下降。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应对策略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

为达到管理并控制课程的目的,课程标准就要对学科知识内课程标准确立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的概述部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基本的技能、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2.根据专题教学目标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处理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各版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与专题目标的相关性程度是不同的。如,人民版用整整一课时呈现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同时还列举了无政府主义、西村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内容对“了解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这一知识点的意义,并不十分重要,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过程中应该删除。

3.有选择地利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资源

课标版教科书各版本对本专题学习要点的呈现,从历史内容的选择及其表现形式到蕴涵的史学观点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科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灵活地利用教科书,使教科书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为母版,广泛涉猎各个版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对其他版本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利用,主要涉及呈现同一历史知识时所采取的不同观点、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从史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岳麓版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角度比较符合主流观点;从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来看,人教版设计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等辅助课文比较精到,既便于教也便于学。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些问题。

篇5

一、体例编写

不管是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还是在苏教版的教材中,《雷雨》均被编写到教材的第四册,从这点可看出,对这部戏剧的学习以及鉴赏更加适用于高二学生。在学习和鉴赏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及知识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尽管该篇课文均被编写在高二教材,但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对这篇文章的体例编写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其第三册和第四册中的阅读部分均是文学作品,主要是依据诗歌、散文和小说以及戏剧的顺序来进行编排,其中《雷雨(节选)》在教材第四册当代戏剧单元中,和古代戏剧、现当代小说以及古代小说等各个单元组成为一个体系。在该单元中,还有《茶馆(节选)》、《三块钱国币》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从其划分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教版主要是按照文体来进行课文划分,所选择的戏剧作品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人教版教材中,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戏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是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单元设计,在教材中,分别从“人和自然”、“人和自我”以及“人和社会”三个角度来设计,其中《雷雨(节选)》被安排在《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为“人和自我”角度,着重强调的是人性方面的问题。此外,在该专题中,不仅有小说,同时还有剧本,如《辛德勒名单(节选)》与《悲惨世界(节选)》,但不管是哪一种文体,均是围绕人性这一话题来进行设计的,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专题化体例的编写也体现出教材编者对人的关注,对生命以及灵魂的关注,编者采取这种编写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从这种人文话题中获得精神滋养,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在人教版中,其单元前面的导语已明确指出教学目标,从其教学目标定制情况来看,教学目标过多,面对着不同程度的学生,这些教学目标均很难实现。

而在苏教版教材中,其教学目标则是以专题形式来设置,其阅读的重点主要放于理解人性复杂性上,在教材专题导语中已明确指出人性这一话题,即探讨人性,其叙述的口吻和人教版的有所不同,苏教版利用的是生动且形象的语言,其目标单一,其制定的教学目标倾向于人性方面的思考,着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均满足课程目标需求。

三、课文内容

在课文内容上,尽管人教版和苏教版均节选了《雷雨》中的第二幕,但是在课文选文内容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在人教版中,其节选的内容为从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三十年后的相见以及周萍与鲁大海之间的争吵这两场戏,凸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激烈的戏剧冲突。

而在苏教版高中教材中,在课文内容上,只节选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在三十年后相见的这场戏,对其内容进行了适当地缩减,其凸显的重点放置于人性中的情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中,着重探讨的是周朴园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等,凸显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的是学生人文世界和心灵的体验,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需从不同阶级立场来考虑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而这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更加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问题设计

这两套教材在设计问题上均是围绕着其各自教学目标制定的,因此,在提问方式以及训练目标上均有所不同。

在人教版教材中,在问题设计上,主要是围绕戏剧冲突与戏剧语言来实施的,其强调的是对文章语言细节的分析。如第二题对周朴园人物形象设计上,其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围绕下面这两个方面:第一,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这一过程中,其心理发生的变化;第二,当周朴园得知鲁侍萍不是特意来找他后,其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基于这些内容可看出人教版在设计问题时,强调的是从语言细节来分析文章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苏教版教材中,同样也是探讨周朴园人物形象,其在问题设计上,只设计了一讨论题,即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怀念是真还是假。从这两种版本教材在同一问题的设计上,可看出人教版在设计问题时,更加注重的是语言细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学生从语言这一角度来分析与揣摩人物形象,并利用问题来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这也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苏教版在设计问题上,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通过这种探究性且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意识,使其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学习,同时还使以往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主动、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此外,在苏教版课后练习中还明确地指出,在阅读《雷雨》剧本或者观看《雷雨》话剧时,应阅读原著这一要求,而这一要求也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广泛阅读的兴趣相一致。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却未指出该要求,只是提出了课本剧本表演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篇6

细读本套教科书,能清晰感觉到教科书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会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一 ,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二 ,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连接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撒点”上,在学生思维的 “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 ,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的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划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的精神。

利用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数学内容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水平。特别地,在教科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划归等思想方法,尽最大可能展示常用的逻辑思考方法,以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篇7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10―07

自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教科书难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使用情况,从2010年12月开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组织相关单位在全国十个省市对现行四个版本(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科书)行了首次调查。2011年6月对调查数据行了统计处理。其中有关新教科书难度的调查结果显示:46.4%的教师和43%的教研员认为新教科书比旧大纲版教科书难度大;教师和教研员对“教科书内容的难度”表示“适当”的分别为26.9%、41%;认为新教科书的内容难度“偏大”和“过大”的分别为68.6%、55.4%,其中14.3%的教师认为新教科书难度“过大”。

一、“新教科书难”是否具有普遍性

通过对新教科书难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新教科书的难度与教师的职称(相关系数R:=-0.06、P=0.084>0.05)、学历(相关系数R=-0.063、P=0.069>0.05)、高中教龄(相关系数R=0.028、P=0.410>0.05)、新教科书的版本(相关系数R=-0.018、P=0.622>0.05)及新教科书使用时间的长短(相关系数R=0.027、P=0.444>0.05)均无显著相关;与教研员的性别(相关系数R=-0.06、P=0.565>0.05)、学历(相关系数R=-0.079、P=0.451>0.05)、所学专业(相关系数R=0.169、P=0.112>0.05)、任职时间(相关系数R=0.129、P=0.217>0.05)和新教科书的版本(相关系数R=-0.005、P=0.967>0.05)也无显著相关。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教科书-的难度判定与教师和教研员的教龄、专业、职称、学历无关,即教师和教研员对教科书难度的评价没有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二,新教科书难与版本无关,即难度大不是哪个版本的问题,而是各版本的共同问题,具体频度统计如表1所示,教师和教研员认为各版本难度“适当”的比例均不足50%;第三,新教科书难与新教科书的使用时间无关,即不存在使用时间短就认为难度大的偏向。所以,新教科书难的问题客观存在,而且是普遍现象。

二、教师认为新教科书难的原因

在本次调查中,有关新教科书编写的调查有25道题,包括与课标的一致性(第1―2题)、内容选择(第3―7题)、内容组织(第8―11题)、活动设计(第12―15题)、使用的便捷性(第16―19、21―22题)、语言表述(第20题)、评价设计(第23―25题)等七个维度。难度的相关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知,除了第5题“新教科书注意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与难度无关以外,其他24道题均与难度有关。在这24道题中,与难度的相关性系数在0.20以上的有10道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第3题“新教科书内容容量适当,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Rp=0.284),第1题“新教科书适合您所在学校的学生”(Rp=0.260),第20题“新教科书的语言文字易于学生理解”(Rr=0.230),第10题“新教科书恰当地处理了初高中历史之间的衔接问题”(RP=0.227),第12题“新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循序渐、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RP=0.219),第4题“新教科书对历史学的基本史实、概念、线索表述准确、清楚”(RP=0.216),第11题“新教科书的模块+专题结构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RP=0.216),第8题“新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RP=0.211),第9题“新教科书各章节(单元)的内容均衡而连贯”(RP=0.203),第22题“新教科书在内容编排、练习设计等方面凸显出学法指导”(RP=0.203)。那么,教师对这些影响教科书难度的因素是如何评价的呢?本次调查采用5分量表,对每个问题的评价都分为完全同意(5分)、基本同意(4分)、说不清(3分)、不太同意(2分)、不同意(1分)五个选项,教师和教研员对各个问题的评价均值统计如表3:

均值统计显示,第10题“新教科书恰当地处理了初高中历史之间的衔接问题”(教师卷均值为2.56下同),第6题“新教科书的内容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均值2.59),第9题“新教科书各章节(单元)的内容均衡而连贯”(均值2.75),第3题“新教科书内容容量适当,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均值2.82)、第11题“新教科书的模块+专题结构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均值2.91),第12题“新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循序渐、符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均值2.91),第24题“新教科书中的评价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均值2.91)评价均值都小于3,也就是说,教师对这几个问题大都是否定评价――不太同意。第25题“新教科书中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诊断、补救或完善的途径和方法,易于学生自我评价”(均值3.04),第8题“新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均值3.04),第4题“新教科书对历史学的基本史实、概念、线索表述准确、清楚”(均值3.10),第1题“新教科书适合您所在学校的学生”(均值3.1 1)等等得分也不高,处于说不清和基本符合之间,偏向于说不清。这说明上述因素是造成教师认为新教科书难的主要原因。

关于地区适用性,新教科书难度的相关性调查显示,教师对教科书难度的评价与学校所在的省份(相关系数R=0.081,P=0.017

三、对新教科书“难”的几点看法

造成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难的因素有多种,初高中历史之间的衔接、教科书各章节(单元)的内容均衡连贯、教科书内容容量、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教科书的模块+专题结构、教科书的内容编排、教科书对历史学的基本史实、概念、线索表述的清晰准确性等,属于教

科书编写的问题;而教科书的地区适用性等等则属于教科书使用的外部条件问题。

(一)新教科书编写方面的问题

新教科书编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都与体例有关。新教科书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中外历史混合编排,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同类知识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一册书,把同类的知识编排在一起集中叙述。以人教版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旧教科书将同一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侧面合编在同一本书的一章或一单元里,新教科书将这三个方面分编在三本书里。必修一第一单元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二第一单元讲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也分为四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必修三也用了四课讲儒家思想的发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这种编排有助于学生认识同一个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演变规律,但是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多因素分析。因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上层建筑变化的根本原因,思想文化的变化也会对政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离开经济和思想文化孤立地讲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只能呈现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制度的不同,但是无法解释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同样,政治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我国古代在政治上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在经济上就会出现把人民国着在土地上的“重农抑商”、官府垄断商业手工业的经济政策。而为了配合政治上集权与专制的需要,文化上才会出现“独尊儒术”。总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分开就割裂了历史发展各个方面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另外,同类知识过于集中,会把难点集中,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例如,制度、思想等比较抽象,枯燥。旧教科书把这些枯燥的内容分散到各个章节,和其他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穿插行教学,一个学期当中,不同性质的内容有周期性的变化,可以起到调节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新教科书把政治制度集中到一册书,思想文化集中到一册书。学生一个学期中,几乎每节历史课都学习同样抽象枯燥的内容,会产生倦怠,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

第二,内容跨度大,高度概括,加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目前的这种专题史体例,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内容集中叙述,有的单元内容跨越十几个朝代,历经几千年,如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的一节课就涵盖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内容,如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在有限的篇幅内叙述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能用抽象的概念做高度概括性的叙述。如果以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史,不了解相关概念的具体史实,阅读由概念组成的课文就很吃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题史的内容,不得不补充大量教科书外的知识,增加了每节课的容量,造成课时不够用。教科书一节课的容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字量固定的情况下,一节课的知识点多,历史概念多;一种是知识点固定的情况下,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史实叙述文字量大。通常第一种情况难度大,第二种情况难度小。现行的新教科书就属于前者。而一节课的知识点多、概念多主要是由于内容跨度大造成的。结果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忙于赶度,完成知识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说,使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很难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调查中约一半的教师(48.2%)和教研员(50.5%)认为新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不如旧教科书科学合理,呼吁改回通史体例。

第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清晰,学生不容易搞清历史内容的先后顺序。

目前的这种专题史编排方式,单元和单元之间有很多是并列关系,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很多是并列关系,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四课。它们之间既没有时间的递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从教科书的目录很难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而目录是说明学生建立整本书知识结构的主要工具。目录没有时序,一册书的知识结构就没有时序,学生学完后,也很难形成清晰的时序,不容易搞清一些历史事实的先后顺序。调查中,学生、教师和教研员对“新教科书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历史线索和脉络”评价最低,教师和教研员还均给予否定评价。

上述问题主要是由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造成的,而这种专题式体例结构的源头是历史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要改变目前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就要先改变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知识结构。高中课程中的历史知识可以按照以前的通史形式编排,也可以按照专题来编排,两种编排形式各有优势。但是目前的这种专题形式显然有很多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历史教科书的专题形式加以改。例如,韩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采用专题形式,高一历史必修课的内容分为“史前时代的文化和国家形成”“统治结构和政治活动”“经济结构和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发达”等五个专题,合编在一本书中,专题内容举例如下(表4):

每个专题按照大的历史时段组织,时序非常清晰,而且能够涵盖比较丰富的内容。例如,政治史包含了政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讲政治制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历史教科书也是采用专题式编排,但是形式又与韩国完全不同,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专题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多做些探索,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题式历史教科书编写形式。

(二)新教科书使用的外部条件问题

我国地域广袤,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不同,对新教科书的可接受程度也会不同。我们按照各版本使用教师人数相当的标准,对新教科书的难度与各地区适用性评价行检验,结果发现教师对教科书难度的看法与教科书的地区适用性是一致的,适合本地师生使用的教科书,其难度就小,反之难度就大。首先,我们以河南、北京两个地区为例,分别以他们对人教版和大象版、人教版与岳麓版的难度评价行检验。结果表明:河南教师认为,人教版和大象版相比,人教版难度更小;从对本地区学校学生的适用性来看,也得出人教版更适合河南省的结果。北京教师认为,人教版和岳麓版相比,岳麓版难度较小;从地区适用性来看,也是岳麓版更适合北京学生。其次,我们再以人教版这一版本为例,在教师使用人数相当的北京、吉林、甘肃、江西、河南五个地区中,调查显示,人教版的地区适应性从高到低依次是吉林、河南、江西、甘肃、北京,而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吉林、江西、河南、甘肃、北京;显然,适用性和难度评价两个结果基本一致。最后,我们又在使用人民版的江西、重庆、浙江、云南四个地区中检验,地区适用性由大到小和难度由小到大的两个排列顺序完全一致,依次均为江西、浙江、云南、重庆。所以,新教科书是否难,因地、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篇8

[关键词]教科书;矩阵;变换;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71 ― 03

1前言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矩阵与变换作为选修内容,正式进入了我国高中课程。而纵观美英法德加日等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课程中均有矩阵、几何变换的内容,这反映出矩阵、变换概念在现代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中的不可或缺性,这些事实也为我国“矩阵与变换”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了横向参考依据。

英国第六学级(以下称为英国高中)相当于中国大陆高中阶段高二和高三年级,第六学级结束后的A水平考试相当于中国大陆高考,矩阵内容在中国大陆高中属于选修4-2的内容,并且属于高考内容,英国矩阵学习内容在“进一步的纯数学”(Further pure maths)模块中学习,属于难度较高的数学模块,有志于报考包括剑桥、牛津等名校的学生需要选修这个模块数学.现就英国高中AQA考试委员会编写的A水平课本(以下简称英国教科书)Further pure maths中的“矩阵代数”一章进行介绍.

2英国教科书矩阵内容知识范围及呈现顺序

英国教科书“矩阵与代数”安排在“进一步的纯数学”第一册的第4章,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按照教科书呈现顺序为矩阵概念与矩阵运算(加法、减法、乘法),求二阶矩阵的逆矩阵,利用二阶矩阵表示几何变换,利用矩阵解线性方程组。具体目录细节如表1:

表1

对照我国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可以发现我国课标中的“矩阵与变换”与英国教科书的“矩阵代数”内容基本相同,我国只是多了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这一内容。因此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具有可比性的。

3英国教科书编写体例简介

英国教科书是由章前言与题图、正文、习题、综合习题、小结构成。其中正文包括概念与例题。可以看出英国教科书与我国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也是相近的。

英国教科书每章前言与题图安排在一页。该页的上部分为本章学习目标(objectives),以开门见山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该章内容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下面是该章题图,但是此题图画了两个超人(如图1),与本章内容并没有必然联系。题图的右下部分则是本章内容简介。我国教科书每章第一页也是由题目与前言组成。可以发现在编写体例形式上,两国教科书是一致的,但是我国教科书题图会和本章内容相关,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样做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得学生对于本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看出在章前言与题图的设计上,我国教科书优于英国教科书。

英国教科书正文是由定义、命题与例题组成。总体来看,英国教科书在正文中直接给出定义或命题,然后就是例题。而中国的教科书往往会安排一些导入的环节,如观察、操作、探索、归纳等等。英国教科书中例题的编排最大特点是加入了很多旁白。这是中国教科书没有的。有了旁白,更能有助于指导学生分析题意、解答例题的思路,更适于学生自学。这样的编排是由于我国教科书的。

英国教科书习题的设置与我国教科书基本一致。

总体来看,英国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与我国教科书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细节处理会有差异,在综合教科书内容,两套教科书的比较是可行的。下面就从知识呈现,例题习题的设置这两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

4英教科书知识呈现结构特点

如果单独考虑矩阵知识内容的安排,英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基本上是按照矩阵概念矩阵运算逆矩阵矩阵的应用(表示几何变换、解线性方程组)安排的。

英国教科书中每节都有相对固定的知识呈现结构和学习顺序:新概念(或性质、定理)举例习题训练.在知识呈现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概念,没有任何引入的内容。使得学生直接面对本节基本概念、性质或公式,简洁明快。以4.1节“找矩阵维数(You can find the dimension of a matrix)”为例,教科书在章节标题下直接给出矩阵的概念“矩阵可以看成一张数表,并且有不同的形状”,之后便给出判断矩阵维数的方法与矩阵的表示方法。给出定义后便是例题,通过例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可以看出英国教科书更类似于大学教学课的编写风格。这与我国教科书是不太类似的。这可能与AQA教科书“矩阵与代数”内容安排在“进一步的纯数学”(Further pure maths)模块中学习有关,因为该书相当于大学先修课程,因此在排版上也与大学教材相近。这样安排虽然简明,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很好。因为教科书面对的毕竟是中学生,他们的抽象运算水平还没有达到大学生的高度。另外这样引入矩阵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到矩阵的用处。虽然矩阵的重要用途,如可以用来表示线性变换,或者在群表示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用途会随着学校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显现,学生也会加深对矩阵的认识。但是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从动机的角度而言,教科书还是应该先给出一些矩阵的来源为好。如国内教科书那样,先介绍一些矩阵的来源,如线性方程组、经济学中表述投产出等问题都可以用矩阵来刻画,这样才会使学生了解到矩阵这个重要的概念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重要来源的。这样的安排的好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是产生数学理论的源泉,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这样学生才能会有兴趣去学习矩阵这部分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虽然英国教科书矩阵代数内容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矩阵在几何变换和解线性方程组的作用。但是出现过完,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没有被矩阵内容所吸引,那也难认真去学习后续内容了,自然也体会不到矩阵的精华之处。可能就是记住了矩阵是一个数表。

5例题和练习及习题特点介绍

英国教科书例习题最大特点就是题量大,全章共有24个例题,70个习题。对比两国教科书的例题,可以发现,我国教科书中的例题基本上都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与巩固,但是没有引出新知识的功能。英国教科书则具备了这两个功能,既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有的例题则是为了进一步引入新知识。下面分别说明。

例题的第一功能是对刚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应用。通过例题提出与刚刚介绍的概念、性质或公式相对应的问题,随后给出该问题的详细解答步骤(solution).这样的例题和解答可能只有一组,也可能两组以上,这要根据该性质或概念的难度来确定.如4.1矩阵的维数这一节就只有一组例题,而4.5用矩阵描述线性变换就安排了4组例题,并且每组例题中有若干小题。

例题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引出新知识。由于英国教科书每一节没有引言,直接给出概念。这样虽然简介明了,但是减少了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很难给学生展示观察、操作、归纳、抽象、猜想这样的数学过程。而这些正是在数学学习、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方法。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说过,学生学完数学,多年之后,知识都会遗忘,而留在头脑中的,则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科书中也不注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多年之后,对于那些不再学习数学,或者从事和数学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可能就什么数学知识也剩不下了。那么教科书以怎样的形式编排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编排方式,一个是通过引言、观察、探索、思考的方式得出概念、命题等。另外就是在例题中渗透这些。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利弊。放在每节的引入部分,可能不易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关注。而放在例题中,那么教师和学生必然会对此重视,在教师讲解与学生做题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将学习数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英国教科书以例题形式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

以例题8为例,该题安排在4.4节矩阵乘法中。该节开始只是给出了矩阵乘法的法则,而没有给出矩阵乘法的形式。矩阵运算与实数运算是有很大不同的。即矩阵运算不满换律,但是满足结合律。于是教科书安排了例题7与例题8,通过具体矩阵的运算让学生去感受、总结这些性质。

另外,英国教科书中例题是统一排序的,即本节例题的题号会承接上一节最后的例题,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出矩阵代数一章共有24道例题。另外英国教科书会根据每节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数量及难易程度来安排例题和习题的数量。在4.1-4.4节,例题和习题全是矩阵的计算题,到了4.5节后,由于介绍了矩阵与线性变换的关系,开始出现证明题和较复杂的计算题(如求表示线性变换的矩阵、描述矩阵所代表的几何变换的含义等)。英国教科书中例题的特色在于其例题的解题的解题过程属于推理分析型的,一边推理分析一边解题,让人随着分析过程一步步走到结果出现,思路很清晰。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样的排版方式非常利于学生学习。

英国教科书的习题分为两类,习题和混合习题分别相当于中国教科书中的习题和复习参考题。英国教科书中的习题不是每节都有,矩阵代数一章共11节,但只有10个习题,第一节因为内容很简单,没有安排习题。英国教科书其他章节也有这样的特点。习题(exercise)没有根据难度分组,有计算、证明、画图等各种题型,涉及该节知识点的各个方面.每个习题有练习题数量不等,用来巩固对该节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该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英国教科书题目类型较单一,基本不涉及具体情境,也没有任何图案。

章末有一个混合练习题组,涵盖本章所有知识点的内容,是对该章知识的总结和复习,没有明确按照难度分组,但是从题的难度和题型看,难度略高于前面的活动题和练习题。

6启发和思考

6.1英国教科书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与学生认知特点

英国教科书的编写只是简单的定义、性质加例题加习题的形式,相当于把大学数学中的二阶方阵的知识下放到中学。如果阅读一些大学线性代数或者高等代数教科书,可以发现与大学教科书的风格是很类似的。对于矩阵的引入没有任何说明。这样编写时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结构的。编写者并没有进一步的考虑如何编排教科书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矩阵。学生只是知道了矩阵的运算,矩阵可以表示几何变换,可以用来求解线性方程组。没有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也没有更好的体现出矩阵的应用价值。

6.2教科书难度和容量适中

英国的“进一步的纯数学”(Further pure maths)是一套难度很大的教科书,在这套教科书的第二册中已经涉及了二阶常微分方程、泰勒级数等高等数学知识。其他的一些章节,如复数、数学归纳法,是我国教科书中也有的,知识容量以及难度都不如英国教科书。但是矩阵这部分内容,中国教科书与英国教科书相比,多介绍了切变变换、初等变换、初等变换矩阵、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尤其是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都是较难的内容。因此可见英国教科书矩阵代数部分难度与容量是适中的。英国教科书按照纯数学形式编写教科书,没有将任何实际生产、生活情境融入教科书中。

6.3英国教科书章首呈现本章学习目标的预览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

英国教科书在章首列出该章学习目标(objectives),让学生学习新内容了解本章主要学习内容、重点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基础和提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让学生刚开始就了解到该章内容的各个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整章内容提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按照目标要求中所列的针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掌握程度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不至于造成没有重点地学习,这种知识呈现模式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自学.中国教科书知识在目录中体现出要学习的内容,但是体现不出重难点。英国教科书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6.4英国的纯数学形式编写使得教科书更加简明

从英国AQA高中数学教科书知识呈现形式看,该教科书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以俄罗斯中学数学教科书为蓝本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排方式相似,很少有实际应用背景知识出现,同时在习题中也很少看到应用题或数学模型题的出现,完全不同于中国现行高中数学新教科书的模式。这样编写教科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目了然,简洁明快。前面谈到了我国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与优势,但是这样编写出的教科书有显得过于厚重。同样是矩阵内容,英国教科书只用了36页,而我国教科书却用了111页,这样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能否保留我国现在编写教科书的特点,同事吸收英国教科书简洁明快的风格,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调研;高师课程设置;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70-04

21世纪初,随着我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与实施,全国再一次掀起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热潮,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但对基础音乐教育,而且也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进行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现已推进到一个深入发展阶段。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分析教科书使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高中音乐新教科书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研究影响音乐教科书使用的重要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我们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公司的委托,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工作。

在主持这项工作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中的一些问题。探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后发现,由于使用音乐教科书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某些欠缺,影响了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开课率,从而引发了笔者对培养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本文就我国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模块选修开课现状,提出修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简述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公司的统一部署规划下,各省市教育厅(局)、教委、学校对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音乐学科第一阶段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参与本次调研10个省市(安徽、北京、重庆、甘肃、湖北、河南、吉林、江西、云南和浙江)的问卷调查共计10831份。学生问卷10314份,其中有效卷10146份,有效率为98%;教师问卷408份,其中有效卷381份,有效率为93%;教研员问卷109份,其中有效卷108份,有效率为99%。

我们知道,这次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模块选修,其课程内容分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等六个模块的设置。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内容采用模块选修,改变了过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的分布格局,体现出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衔接,反映出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重大转变,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内容的开课实际状况究竟如何,我们根据调研进行了初步统计。

上表显示,从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卷中对六个模块的开课情况反映是:《音乐鉴赏》模块的开课率80%以上,《歌唱》模块开课率39.2%,《演奏》模块的开课率11%,《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这三个模块的开课率均不到10%;老师对六个模块的开课选择反映是:《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的开课率50%以上,《演奏》《音乐与舞蹈》的开课率10%以上,《创作》《音乐与戏剧文化》模块的开课率不到10%。从我们深入到部分省市学校进行的访谈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只有少数示范普通高中基本能够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设置的六个模块开课,一般普通高中学校通常只开设了《音乐鉴赏》模块,而其他选修模块的开课率普遍较低。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调研了解到,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除《音乐鉴赏》模块外,其他模块开课率偏低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音乐师资本身专业素质的问题。调研表明,从总体情况看,这些省市普通高中学校从音乐教师的数量上来说,应该能够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不少学校还存在音乐教师富余的现象,而且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本科学历,普通高中学校音乐师资队伍方面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较为单一,就《演奏》模块来说,许多音乐教师通常只会钢琴,对普通高中器乐模块教科书中的吉他等乐器大都不会演奏,究其原因是在高师学习期间未修该门课程,因为我国目前在高师的课程设置上,普遍没有吉他等乐器课,尤其是《音乐与戏剧表演》等模块内容,大多数高师学校未开设这些课程,就是《创作》模块,许多高师往往是作为理论主修来设置的选修课,因而只有少部分高师生能熟练掌握其相关技能,而大多数高师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不能较好地掌握。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面对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六个模块,许多高师本科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从而导致现在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出现“不缺教师缺专业”的这一突出问题。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一问题成为目前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一个较为普遍现象。虽然一部分高师生到了普通高中音乐教师岗位上,于新课程实施前参加了1—2次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是短期的培训很难使这些新任音乐教师具备相应的、良好的教学能力。这使高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在面对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存在一些差距,不能够完全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展选修模块教学,成为影响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10

一、教学顺序的讨论:

1.教材的顺序:

从大纲教材过渡到新课标教材,许多老师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数学课程的模块化结构,认为打乱了高中数学知识的体系,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各种打乱模块顺序的情况, 总结一下主要是先上必修③还是先上必修④的问题。我们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①与必修②的教学之后,第二学期又面临着先上必修③,还是必修④的激烈讨论.在讨论中,部分老师认为先上必修④,理由主要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修①是共同的基础,讲完必修①后,其他几个模块可以任意选择,必修③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必修④三角函数内容在大纲教材体系中比较提前,内容重要,且有部分教材就是按照这个模式编写的,例如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新课标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讲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再讲算法、统计、概率。

其实,内容陌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对学生来说,两个模块的内容都是新知识,我们的教学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打乱实验顺序,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尊重教材,尊重学生.我校在连续几年的实验中,都是严格按照模块顺序来组织教学,主要原因如下:

(1)遵循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不以主观意识随意打乱模块实验的顺序,也没有给数学教学带来混乱的感觉.

(2)《课程标准》中提到“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必修①在“二分法”的内容中已渗透了算法的思想,并在拓展性栏目“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的近似解”中给出了程序框图;必修④的“三角函数”,必修⑤的“数列”、“不等式”等内容,不论是正文,还是拓展性栏目,都贯穿了算法的思想。算法本身的知识内容滞后,势必会影响算法思想的贯彻,这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必修④中三角恒等变换是否提前?

在大纲教材中,是先学完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后,再进入平面向量的学习,然后是学习解三角形.而新课标教材中,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之后,进入平面向量的学习,然后是学习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必修⑤中).基于以上顺序的对比,部分老师提出是否可以把三角恒等变换安排在平面向量之前学习,更突出三角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我个人认为,新课标教材中这样安排顺序,其主要意图是突出三个方面,即三角函数的函数特征;向量工具的重要性;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是平面向量的应用.我们不能因为大纲教材如此安排,就随意打乱课新标教材的实验顺序,而应当认真体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强化向量的工具特征,认真贯彻用向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结合向量的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扎扎实实学好向量的相关知识,并利用向量工具解决若干问题.例如:向量在物理、几何中的应用,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借助方向向量(或法向量)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3.必修⑤中“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否提前?

在高中数学“大纲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放在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中,现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放在必修⑤中。在教学中,部分老师认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是否可以作为高中数学的预备知识,在讲授必修①之前先讲这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集合的运算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

我个人认为,新课标教材必修①中的“函数”主要讲函数的背景、性质以及应用,而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要求不高,况且结合实际问题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面出现过于繁琐的运算,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前置,势必增加教学内容,增大运算量,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势必影响对函数概念本身的理解,而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二、课时保障及教学进度的制订:

新课标教材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困扰是教学任务难于完成,主要原因是有大纲教材教学经验的老师,拔高了许多教学要求,以大纲教材的定位来对待新课标教材,其次是部分教辅资料滥竽充数,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教辅资料的疑难问题上耽误过多的时间.

即使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技能也普遍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所以增加适度的训练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我校在新课标教材实验的几年中,认真落实以下两方面:

(1)数学教学课时量的保障.高一、高二年级在周一到周六的学习中,安排6节数学课,在周日的课外活动中,安排1~2课时的学习.每周累计共7~8课时,新授课安排6课时,其余1~2课时进行强化训练及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

(2)学期初认真制订教学进度表,制订时兼顾两个原则,一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二是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 在学期教学中,以周为单位严格控制教学进度,确保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且留有期末复习的充裕时间.

三、教材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1.教材内容的人为割裂,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这种人为设计的“螺旋”,不能很好的解决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本来能在一个相对连贯的系统中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被支离破碎,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课时严重不足,教学如同追赶。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了。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学生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的差生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双基”,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明显下降。

3.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需要补充的内容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根式的运算;解不等式等。

4.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精力不足,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大部分数学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

总之,为了推进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顺利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