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统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实验准备和实施
1、提前介入新课程
作为首批进入实验的四个省区之一,我们在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制过程中,参加了《技术课程标准》的编制,《技术课程标准解读》的编写;并为国家级培训承担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手册》、《理解与实施通用技术新课程》和《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现均已正式出版,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做好了准备。
2、编写通用技术教材
XX年12月,广东省由教育厅教研室、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策划,启动编写粤教版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的工作。我们集中了省教研室、华南师大和部分学校的专家、教授和第一线教师,积极申报立项,其中通用技术学科教材获教育部立项通过,为全国四套版本的教材之一。经过艰苦努力,XX至XX年年,全套教材共九个模块的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查,陆续在我省和其他省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投入使用,为课程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了解,现在选用粤教版教材的省、市、自治区有山东省、安徽省、陕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14册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列表
选修模块
03《电子控制技术》 04《建筑及其设计》
05《简易机器人制作》06《家政与生活技术》
07《服装及其设计》 08《汽车驾驶与保养》
09《绿色食品》 10《营养与饲料》
11《农副产品营销》 12《无土栽培》
13《病虫害的预防与预测》
14《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品种引进》
3、教材选用情况
XX年6月,各地开始选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不同版本的通用技术教材由各地级市教材选用小组自主选择。我省选用了教育部通过的四套教材中的三套,即粤教版、苏教版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其中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有主要15个市选用,约占2/3;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主要有5个市选用,约占1/3;另有1市由省教育厅安排试验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材。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当地实际和学校情况,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利于通过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促进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培训工作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举办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市、区(县)每年也都要举办各级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班,为学校培训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各级培训的举行,基本上保证了任课教师在上课前达到上岗要求,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有力地保证了开课的基本条件。
XX年7月,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培训班。本次培训是广东省新课程首次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采取了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交流、教育教学实践等多种培训形式,聘请了课标组的专家和各版本教材主编来授课,专家们的讲课深受学员的欢迎。通过这些讲座,使学员们初步了解了通用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XX年6月,与省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广东省国家级高中通用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由教育部技术课标组主持,通用技术课标组核心成员全部到位,就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进行了系统的交流和研讨。培训班上还请广东实验中学等四位老师进行了案例分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实例。
此外,我们还多次承担了对使用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有关省市的教师培训任务,对山东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的教师进行了粤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培训。
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情况
1、学科课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开课率不断提高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新学科,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各地各校克服了器材设备和场地的不足、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困难,逐步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XX年仅有少部分市的一些学校尝试开设,XX年开始,全省各市基本上都有学校开设,课程的管理也逐步走入了正轨。
XX年11月至多XX年年5月,为了全面了解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对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研(见粤教研室〔XX〕32号关于开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调研工作的通知)。调研工作以XX年11-12月为主,XX年年1-5月又结合其它工作进行了补充调查。据部分地市的调查统计,全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课率平均为60%左右。有些市的开设情况比较好,如广州市全市有130多所高中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88 所,未开课的学校40多所,开课率达 67.8 %;深圳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53所,其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学校有37 所,未开课的学校16所,开课率为70 %。从总体来看,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目前还很不平衡,但形势比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已有很大好转。同时,各地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也进行一些探索,在开课的准备、师资培训、设备设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出台了一些办法和措施,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能力逐步增强
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始终都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由于首次全省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是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学校的实施方案和教师的岗位还没有完全确定,因此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都是临时从各学科抽调的,其中很多人在新课程开始后并没有任通用技术教师;加之高考方案公布后又转回其它学科一批,使本来就相当难找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人员更加缺乏,新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识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才有了一定的起色。目前的教师经过几轮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培训,以及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开展,教学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正轨。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约有一半参加过各级培训,本科学历的占90%以上,专科或以下不到10%;专职教师不足1/3, 兼职教师超过2/3。以广州市为例(资料最全),登记在册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有267人,参加过培训的为149人,占55.8%;本科学历的251人,占94%,专科学历的16人,占6%;专职教师45人,占16.9%,兼职教师222人,占83.1%。
3、开展教研、科研,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科、教师和教学的需要,适时举办了各种教研活动,如经验交流、教学研讨、案例评选等,并出版了通用技术案例集,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级教教研员也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注意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来促进教学。各级教研部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有的市如湛江,还成立了通用技术教研会,除了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说课交流、评选论文和案例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外,还充分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弥补初期培训工作的不足。
开展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越是薄弱的学科,越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发挥教学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各级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在教学常规方法、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XX年4月-6月,制定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实验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规定了通用技术课程每周开课不少于2课时,必修2个模块以上。
XX年12月,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案例评选活动。由全省各地普通高中选送的案例评选出优秀案例,并编写了案例集,录制了教学光盘配套下发,供学校在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时参考。
XX年4月,我们在珠海承办了第二届通用技术四省区协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课标组核心成员、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实验省(区)的教师和教研员,还有江苏、福建2个准实验区的代表,以及一些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等共80多人。会议内容有经验介绍、现场观摩、说课交流、专家讲座,讨论互动等,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XX年1月份,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编制工作,承担了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的编写任务,该书现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XX年6月,我们制定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科模块教学要求》,为课程开设、教学正规化创造了条件,为教学评价制订了标准,为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
XX年年9月,举办了广东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工作研讨会。会议的内容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交流;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研讨;通用技术课程现场教学观摩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论文评选等。全省各市普通高中有80多位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参加了会议,共提交了36篇论文,参观了番禺中学和仲元中学2个现场,观摩了2节现场教学。会议针对通用技术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会议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篇2
一、与时俱进,引章起始
教师:《我是歌手3》刚落下帷幕,戏剧性的结果不禁让人想起了上季赛果,早在第二季决赛之前,百度就借助主流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对最终结果进行了预言,利用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我是歌手人气排行榜”及乐视网《我是歌手2》十大金曲评选等数据,百度预测邓紫棋将是最大赢家,但是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韩磊是冠军.
教师:正如桑普拉斯说,统计分析让一切假象原形毕露,但遗憾的是统计未必能够揭示真实,有时候还可能制造假象.
教师:对于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时刻都与数据打交道,为了不被这些数据蒙蔽双眼,学习统计知识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章我们就将初步学习数理统计,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学会如何合理的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数据,包括整理,计算,分析等,进而做出合理的估计推断.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有三个亮点:首先,从时下热点话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巧妙借助数学名言说明学习统计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由教师言简意赅的说明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与思想方法.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小明妈妈让小明去买一斤橘子,小明回来后妈妈问:“橘子怎么样?”小明说:“都很甜.”“你怎么知道?”“我都尝过了.”
教师: 从统计学角度看小明用了什么方法获取数据?
学生:普查.
教师:如果你是水果批发商要买100斤橘子,还能用上述方法判断橘子的质量么?
学生:不能,抽查.
问题1: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利弊,并试着举出用普查和抽查的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回忆初中统计中普查和抽查的概念,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进行对比,说明抽查存在的必要性.
三、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问题2:某协会为了解兰炼一中全校学生视力情况,利用大课间对本校进行视力调查,请小组讨论设计出一种合理的调查方法,并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该问题中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抽样,使样本能反映总体特点,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公平性,从而顺其自然地过渡得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四、归纳应用,深化理解
问题3:从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中概括该抽样方法的特点?
例1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属于简单随机抽样?
(1)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100个个体作样本;
(2)盒子中有80个零件,从中取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一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
(3)从20件玩具中一次性抽出3件进行质量检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1)有限性(2)不回性(3)逐个性(4)等率性的特点,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例1通过反例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五、理论迁移,探究方法
理论迁移1:某协会调查本班51名学生的视力情况,它打算抽样调查其中8名同学.
问题4:此例中总体、个体、样本、 样本容量分别是什么?并请阐述完成这项调查的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首先回忆初中统计中关于随机抽样的几个概念,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说出抽签法雏形,教师启发从而归纳出抽签法一般步骤:编号、制签、搅匀、抽签、取样,并结合上一章的算法设计,将其用流程图(如图1)加以表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理论迁移2:某协会继续调查高一年级584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他打算抽样调查其中60名同学.
问题5:可否用抽签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当总体容量比较大时,编号、制签都比较麻烦,进而找简化制签的方法――随机数表法.图2
问题6:如何利用随机数表法抽样?
设计意图:由老师讲授,学生和老师一起实践,由老师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编号、如何用随机数表取数,并由学生归纳一般步骤:编号、定位、取数、取样,将其用流程图(如图2)加以表征.
六、总结扩展,提升思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师:学习统计学的意义是什么?
篇3
1.课程标准制定上的差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初中课标)对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特别指出“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高中阶段的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已的看法,表达真实的情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正确、鲜明、生动”。从课程标准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作文要求上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跨越式拔升的,高中阶段的作文要求已经偏向议论文。
2.教材体系上出现的差距
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阅读”体系中有《敬业与乐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六篇议论文,下册有《谈生命》和《人生》两篇议论文。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体系中,没有安排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项的内容,但在九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五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专题内容涉及思考议论的特点,如:《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好读书读好书》、《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的高中必修3、4“表达交流”体系安排中有一套相对系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它是由8个部分组成的: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套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详细、专项、系统地指导,是一套相当理想的议论文写作教材。而初中教材中没有作文教学体系,作文全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发挥,没有统一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进梯度,就更不用说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衔接了。
3.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差距
初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以叙事类的作文指导为主,加上近几年来初中升学考试大纲中“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及升学考试的功利性让初中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偏向于记叙文的指导,而弱化了议论文的指导,甚至于避开议论文写作。据笔者在高一新生中问卷调查中统计,只有近3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写过议论文,近38%的初中老师指导过议论文写作。议论性的文章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由于不限文体以及为了在考试时能得一个理想的作文分,老师总是建议学生写记叙文,不要写议论文。而进入高中后议论文写作却成为一门必修,要求高中生有思辩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必然导致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裂痕。
4.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差距
初中课标只有“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形象思维的要求,再也没有其它的思维标准。而高中课标要求“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写作上初中缺乏必要的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铺垫,导致了初高中写作思维训练在衔接上的裂痕。写作本身就是思维的运动过程,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更要依赖于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教师指导又不够系统全面,加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制约,很多学生思考问题具体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更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时常常就事论事。
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阶段尤为重要,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弥补裂痕,重在衔接。
一、注重学情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要做好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注重学情研究,以此来调整自己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可接受性的教育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对象,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方法,学情分析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高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聊等方式,围绕初中议论文习作情况、习作难点及习作教学建议等问题而展开,及时掌握学生议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教学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软着陆,才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是必要的,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也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做好衔接工作。
篇4
在培养学生的高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高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培训编程人员、传授应用软件的使用升格成今天的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的范围之内,在条件循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教学重点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运用
《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学用结合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订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以用激趣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1.注意导语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快速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板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的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分层教学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巧用三法,事半功倍
1.巧用比喻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2.巧设悬念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3.巧选解法
篇5
关键词 Web数据挖掘 数学思维方法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数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数学研究、数学学习、问题解决等数学活动中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数学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 应把数学方法的培养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Web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Web文档集合中发现蕴涵的、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平凡的模式。它所处理的对象包括静态网页、Web数据库、Web结构、用户使用记录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可以得到仅通过文字检索所不能得到的信息。
1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收集、存储和处理海量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数据挖掘的定义就是:在数据库中发现有用的、潜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它是一门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涉及机器学习、数学规划、数理统计、神经网络、数据库、模式识别、粗糙集、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数学规划是运筹学一个重要分支,在机器学习、网络问题、博弈理论与经济学、工程机械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是国际上最活跃的运筹学研究领域之一。数学思维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已使大规模和高复杂性的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1.2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多年以来一直在搞经济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预期的效果和现实情况总有一定差距,着力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体制、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改善其状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1.3经济发展的趋势
将 Web数据挖掘与数学思维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挖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数据挖掘,人们可以将知识发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数据处理中,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目前数据挖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领域,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特别是和计算智能方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将数据挖掘存储和处理海量信息和数据技术与数学思维尤其是数理统计的方法相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此项研究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及数学思维方法改善社会经济的对策建议
2.1利用国家政策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之中,面临经济主体需求疲弱、转型任务任重而道远、潜在风险加速暴露等多重挑战,尤其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经济金融双双“趋冷”,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必然要求。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2改善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
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去粗取精”,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利用数学思维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精心系统梳理,找到问题的根源。应用相对独立的案例进行实验性分析、解决,通过具体的模型对影响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将经济条件、财政支付水平、集体补贴能力、政府宣传力度、与其他制度配套衔接程度集相关制度的稳定程度作为主要要素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明确目前现状。利用数学思维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测定并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如果从多角度入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
2.3改善经济发展的应用价值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它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数据挖掘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他是数学中统计分析方法学的延伸和扩展。大多数的统计分析技术都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和高超的技巧,预测的准确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而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可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只通过相对简单和固定的方法完成同样的功能。要想取得进一步的成绩还需要我们将数据挖掘技术和数学思维方法进行结合,从而使其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第一批)“Web数据挖掘技术及数学思维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编号:16ZR023)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惠中,彭安群.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1(1).
[2] 曼丽春,朱宏.Web数据挖掘研究与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05(4).
篇6
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了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1.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2.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可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1.比喻法。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
2.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
3.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篇7
[关键词]杨家湾沟 矿山泥石流 发育特征 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5-2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例如矿山泥石流。因其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的一大灾害。根据钟敦伦等人[1-3]1981年对我国大型矿山的研究,发现每个矿山都暴发过泥石流,有的还曾多次暴发。
九寨沟县草地乡杨家湾沟于2003年开始露天开采金矿,采选后的弃渣沿岸坡顺坡堆放,至2010年底弃渣量已达1200万m3。2008年~2010年,每年均有泥石流发生,曾经将沟口的主河堵塞。该沟一旦暴发大规模的泥石流,可能引发堵河-形成堰塞湖-溃坝等连锁反应,威胁下游3公里处文县村寨数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属于典型的矿山泥石流。
本文通过总结杨家湾沟矿山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期望提高类似矿山泥石流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措施的针对性。
1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九寨沟县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雨量少但降雨集中,常出现局地性暴雨和冰雹,县城年均降雨量552.3mm,降水集中在雨季(5~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
九寨沟县草地乡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陡跌的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是我国第一大地形台阶的转折部位。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矿渣、泥石流堆积和洪积层、崩坡积层、残坡积层,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板岩、中统杂谷脑组灰岩。
九寨沟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缘,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南与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相邻,三级不同方向构造线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曲,县境内及邻区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沟谷下蚀作用强烈,形成纵比降较大的“V”型沟谷。
2泥石流基本特征
2.1泥石流形成条件
矿山泥石流形成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陡峻的地形条件和沟床比降、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储备和高强度长历时的降雨过程[4]。
杨家湾沟位于白水江右岸,以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为主,主沟最高海拔2366m,沟口最低海拔1292m,相对高差1074m,流域面积7.1m2,主沟沟长3.5km,平面形态呈不规则扇形,汇水区呈漏斗状。平均坡降约356.8‰。两侧斜坡陡峭,地形坡度约40~50°,局部近70°,沟谷横断面多呈“V”型,沟底宽5~30m,平均沟底宽度10m。陡峻的地形有利于降雨的汇集,有利于地表降水的径流和汇集,为泥石流水源的汇流集中提供了基础。
物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矿渣、崩滑体、沟床堆积物等。其中矿渣类型单一,以碎块石为主,具有孔隙度大、结构松散、粘粒含量少、透水性强、稳定性弱的特点。因物源主要分布于杨家湾主沟中上游,补给泥石流的物源区段相对固定,物源补给具有集中性。据统计,目前沟域内共有松散固体物源1304.1×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11.6×104m3。
沟域内分布9条一级支沟,数条二级支沟,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水系呈树枝状,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研究区5~9月降雨较丰沛,且雨量集中,强震后暴雨量激增,完全满足激发泥石流的条件。
2.2 泥石流分区特征
清水区分布于上游,该区段植被发育,松散堆积层较薄,主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水动力条件。
形成区分布于中上游,也是采矿、选矿及堆放弃渣的主要区域(见图1),该区主沟平均纵坡降328.2‰,岸坡陡峻,斜坡坡度30°~40°。普遍表现为以冲为主的特点。在具备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时,泥石流下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其冲淤特征以冲为主。在较小的洪水或泥石流条件下,局部地段也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淤积。
堆积区分布于下游,该段纵坡较缓,有利于泥石流物质的淤积。但在大规模暴雨洪水或粘性泥石流作用下,其冲刷作用将加剧,仍可能对沟床产生一定的冲刷、下切侵蚀。
2.3泥石流活动历史
因构成泥石流物源的矿渣结构松散、抗冲刷稳定性差且缺乏有效防护,在遭受暴雨洪水侵蚀时,极易演化为泥石流,因而矿山泥石流活动具有易发性。
2008年~2010年雨季时,杨家湾沟曾暴发几起小型泥石流,多次冲毁草地乡唯一进出的通乡公路,其中2009年7月17日爆发的泥石流将沟口的主河堵塞。
泥石流龙头呈现舌状,无分选泥砾混杂堆积,仍能保持流动时的结构特征,剖面上可明显分辨不同期次泥石流沉积层面。新建拦渣坝和谷坊坝均已淤满,且埋入堆积体内深度超过3m,导致工程失效。
3泥石流形成机制分析
与自然泥石流相比,因矿山泥石流物源条件、地质环境的不同,杨家湾沟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也有一定差异[5],其形成过程主要如下:
(1)初期降雨导致新近弃渣稳定性降低。在降雨过程中,处于非饱和状态的弃渣含水量不断增加,使得其基质吸力下降甚至是完全丧失,孔隙水压力升高而造成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有效应力减小,直至整个矿渣堆处于饱和状态,坡体稳定性降低。同时这一过程伴随着弃渣中细颗粒的运移,细颗粒逐渐汇集到土体下部和土坡坡脚,从而使相应位置的渗透性降低,形成滑动面,最后导致滑坡泥石流[6]。
(2)高强度持续降雨导致矿渣坡面侵蚀。随着降雨的持续增加,坡体饱和后在表面形成径流,持续流水不断侵蚀坡面,导致矿渣间摩擦力降低,坡面出现崩塌、溜滑,部分矿渣开始起动,坡体表面出现细沟[7],雨水逐渐向沟道汇集。
(3)雨水汇集形成洪流导致沟道矿渣起动。雨水不断沿弃渣向沟道汇集,逐渐形成洪流,洪流带动细颗粒运移,冲刷矿渣坡脚,岸坡弃渣局部垮塌,造成部分沟道堵塞。
(4)高含矿渣洪流裹挟运移起动泥石流。起初泥石流规模较小,主要表现为稀性泥石流特点,当遇到沟床狭窄、沟道堵塞区域,会暂时形成堰塞坝。随着泥石流不断聚集,蓄积的动能和势能导致溃决堰塞坝,瞬间形成高浓度泥石流,并具备强大的冲刷力,随着沟道侵蚀及岸坡冲刷使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浓度增加逐步转化为粘性泥石流。
(5)沿途加大侵蚀矿渣导致泥石流规模加强。随着洪流流速不断加强及溃坝后强大的冲刷力,沿途不断侵蚀坡脚导致大规模矿渣垮塌,局部出现沟道揭底、拉槽下切现象,使得泥杨家湾沟石流规模不断加强,对堆积区及下游的村寨、道路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4结语
目前该矿山仍在进行露天采矿作业,2013年后将改为洞采,预计继续开采10年后停止开采。随着沟域内矿山开采面的扩大、生产方式的转变(露天开采转为洞采)和矿渣在堆载、碾压及重力作用下的沉降、固结,除引起固体物源总量和性状变化外,还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地表水、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其泥石流形成机理也将发生改变,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将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钟敦伦,严润群,陈金日.初论矿山泥石流[A].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编.泥石流论文集(1).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1,43~48.
[2]徐友宁,何芳,陈社斌,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特点及类型划分.西北地质,2003.3:19-25.
[3]陈延方,崔鹏,刘岁海,等.矿产资源开发与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工程地质学报, 2005,13(2): 179-182.
[4]王文龙等.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中人为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3,10(6):83-85.
[5]常鸣,唐川.基于水动力的典型矿山泥石流运动模式研究[J].水利学报.2014.
篇8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有效讲评;教育价值;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8-0048-04
一、探究的缘起
由一则随堂听课的教学案例引发的教学思考:
【教学案例】某次试卷讲评课
教师:同学们请把试卷拿出来……
教师:在此次考试中错误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个题……
教师:下面我们主要来讲解这几个题目……
教师:第一题,这个题型我不知已经讲过多少次,**同学、***同学……等10位同学竟然还做错。
教师:开始依次分析讲解……
学生:认真做笔记……(教室里教师的声音一直响亮而有力,下面的学生很安静地听着、记着……)
教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
【教学反思】类似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很多,似乎是讲评课中的常态课。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追求教学进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节课下来,教师很有成就感,我成功地把试卷在预定时间内讲评完了。
可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对试题钻研较少,课堂上教师讲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听得懂,能理解,但一到自己做题,就会遇到各种困难。所以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讲了好几次了,你们怎么还会做错?”
二、传统讲评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
学生的每份答卷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共性和个性,试卷和试题本身难度有高低之别,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渗透和综合程度也有差异,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课堂有限的讲评时间不允许所有试题主次不分、一讲到底,而是抓住多数学生的主要问题、典型问题,重点突破。
(二)缺乏拓展性
物理是注重思维深度和灵活度的学科,强调建模和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和迁移。所以试卷讲评决不能就题论题,忽视延伸。注重归类对比、变式拓展,与高新科技、生活实际联系,这才符合物理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
(三)缺乏过程性
思维是一个过程,试题的题眼在哪里、陷阱在何处、有无隐含条件、如何迁移类比、利用什么物理规律和方法等等,这才是物理思维的精华。为讲答案而讲答案,不讲答案的生成过程,忽视分析,学生学得苦,课堂死气沉沉,讲评效果可想而知,试题稍加变式拓展学生的错误依然如故。
(四)缺乏互动性
不少教师新授课注意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探究互动。可是到了讲评课,正像案例中那位教师可能是以任务完成为荣——试卷在预定时间内讲评完,于是熟悉地传统教学方法回来了,填鸭式加满堂灌,可是学生又能真正地接受几何?及时的互动、反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所在,这是有效讲评的前提和关键。
(五)缺乏延续性
很多教师的课堂结束就宣告课堂上讲评过的试题教师层面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搞懂,以后再次遇到类似试题是否顺利求解,学生的订正工作是否落实,就显得很是马虎,甚至不再过问,因为这些教师认为那是学生的主观努力决定的,教师的任务局限于课堂呈现。这其实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是有效讲评必须克服通病之一。那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讲评?
三、有效讲评及其特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树立互动的教学理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讲评课也是如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有效讲评坚持的教学原则。有效讲评有其不同于新授课和平时的复习课的一些特性。
(一)针对和拓展并重
有效讲评忌面面俱到、用力平均。教师就讲评的试题要精选,对错误率高的试题有目的进行归类例析,互动中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由表及里剖析错误根源,理思路、析规律、讲方法、寻规范、再拓展,形成具归纳式、开放式、发散式一体的有效讲评。
(二)溯源和启发并行
物理试题情境多变,问题设置求新,这是物理试题一直以来的特点,但究其根源都来自于书本,源于教材中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因此讲评课切忌舍本求末,要注意回归书本,并引导学生找出试题背后的知识体系、原理、规律。同时,讲评课“思维密度”应大于“知识密度”,有效讲评追求的是过师生启发发问、质疑、理答、讨论等形式展示或正确或错误思维过程并辨析,旨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诊断和赏识并举
有效讲评需要教师就学生的错误诊断出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所在,帮助学生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忌像开篇案例中那位教师重批评少鼓励的做法,而应赏识包容为主。可以让考得好的学生承担部分试题的讲解,这既是鼓励赏识,又能促进该类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对考得差的学生应挖掘其闪光点,通过互动交流给该类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实现自我评价和矫正补偿能力的提升。
四、有效讲评的实施策略分析和实践思考
(一)课前:精选试题认真批阅诊断学情预设讲评
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和复习阶段的学生选用的试题应有所差异,如高三一轮复习应重基础,落实考点;二轮专题复习应重综合,基础、中档、拔高三类题型兼顾。其次,认真、及时批阅,条件允许可安排面批,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把握和诊断学情,其中统计环节不可或缺,以此可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是知识缺漏,还是能力缺乏?是语言组织、信息提取、思维加工及探究生成中的哪种能力问题,等等?并据此确定讲评的教学侧重点和预设讲评,对低错误率试题可生生互助或教师个别辅导解决,对高错误率的试题教师讲评要预设方式、方法,或类比、或建模,或v-t图像,等,并注重变式、拓展予以巩固、迁移。
(二)课中:自我纠错小组互助典例剖析变式训练提炼建构
1.错误答案批判法
课前,教师挑选出错误高的试题,并找出典型错误答案实物投影或PPT投影,让学生课堂挑错,做回小老师。
原题:如图2所示,AB为倾角θ=37°的斜面轨道,轨道的AC部分光滑,CB部分粗糙.圆心角∠BOP等于143°、半径R=1m的竖直光滑圆弧轨道,两轨道相切于B点,P、O两点在同一竖直线上,轻弹簧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自由端在斜面上C点处.现将一质量m=2kg的物块放在C处,在外力作用下将弹簧缓慢压缩到D点后释放,上滑的过程中,从C点运动到B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9t-5t2(式中均为国际单位),假设物块第一次经过B点后恰能到达P点(sin37°=0.6,g取10m/s2).
(1)若CD=0.1m,试求物块从D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弹簧对物块所做的功.
(2)B、C两点间的距离x.
(3)若在P处安装一个竖直弹性挡板,能瞬间将小物块反向弹回,速度大小不变,试通过计算判断物块能否第三次通过B点.
【阅卷实录】
考生甲: 考生乙:
教师投影以下几种答案,让学生讨论:
生1:甲第一问不正确,因为D处物块并不受力平衡,而且DC过程弹簧弹力为变力,不能用做功公式。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求解?
师:很好!那么乙同学错误在哪里,他为何求解不下去了。
师:那么你能否帮助乙完成第三问?
生2: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求解,也可以利用求出加速度,再算位移或者速度。
师:动能定理的解法甲同学也给出,那么若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求解,是不是算出小物块第二次通过B点的正确速度,继续按照乙的表达式求解下去?
生2:不是的,最下面两个表达式的a需要重新求解,应该是:mgsin37°+μmgcos37°=ma。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
错误答案批判法应用时除应挑选代表性错解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私密性,比如自己抄录或者用其他班级同学的答案。
2.典型试题变式法
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变式处理,在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迁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消除思维定势,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如:原题:如图3所示,斜面体M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将物块m放在斜面上,物块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而斜面体静止不动。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推力F,使物块加速下滑,则斜面体( )
A.对地面的压力N不变
B.对地面的压力N增大
C.可能沿水平面向右运动
D.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方向水平向左
变式1:若将推力的方向顺时针转过一小角度,使物块沿斜面减速下滑,则压力N和摩擦力f如何变化?
变式2:若改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使物块沿斜面匀速上滑,则压力N和摩擦力f如何变化?
3.建模提炼法
物理模型及其建构一直是中学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有效讲评必须重视对它们的构建和运用,注意新旧模型的比较、联系和迁移,将新问题回归到基本模型。
原题(如图5):水平面上放有一质量为m,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的物体,现用力F拉物体,使其沿地面匀速前进,求F的最小值及方向?
变式1:(2009年宁夏高考题)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
A.F先减小后增大
B.F一直增大
C.F的功率减小
D.F的功率不变
正确选项为A、C。
正确选项为C。
上述两个变式试题采用的方法与原题的解题方法相同,只是变好了一下物理情景和初始条件,所以有效讲评须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学会建模,从而实现会解决一道题,等于会解决一类问题的高效学习。再比如,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和霍尔效应等问题的原理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表面上看是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都是达到稳定状态时,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与洛伦兹力相互平衡,这就是上述几个问题共同蕴含的物理模型。
问题模型化讲评切忌为讲题而讲题,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楚每一个试题分属于哪一个知识体系,特别是临近高考时,学生如果能清晰掌握知识体系与知识脉络,能将每次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晰地归类到某个体系,能够增强应试信心。
(三)课后:二次批阅错题整理补偿训练反思感悟
完成课堂讲评不等于学生掌握到位,二次批阅即可督促学生订正,又能发现学生订正中仍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评,个别问题则可个别辅导。课堂讲评理解为“扶上马”,那么错题整理则是“送一程”,指导学生收集在考试中出现典型错误的试题,将错误订正并做正确的分析、归纳、总结。错题集是某个学生个体的错答试题的汇集,具有个体性和诊断性,学生不仅要坚持整理,更要定期回看复习,不断强化。
仅有错题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是不够的,教师选择适量有针对性的补偿题,二次检测和反馈让学生再度发现问题,并使课堂讲评的补弱纠错功能再次强化和巩固落实。同时,教师应引导从知识掌握、审题过程、信息提取、思路方法、规范表述及考试心理等方面强化学生。此外,教师也要利用好试卷的诊断反馈功能,及时纠偏修正教学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参考文献:
[1]刘金龙,贺丹君.优化地理试题讲评教学的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
篇10
内容提要: 犯罪对策的研究重点应当从犯罪原因向犯罪场转移。诈骗犯罪是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其加害人与被害人情况、犯罪互动关系以及社会控制机制是我们探讨该类犯罪预防对策的出发点。
一、研究思路
有效控制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终极追求。无论是对犯罪原因的本质探求,还是对犯罪现象的规律总结,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出和制定预防、控制犯罪的方法和策略。因此,与犯罪原因、犯罪现象的研究相比,犯罪对策就成为整个犯罪学研究的逻辑归宿。以往的犯罪对策研究往往是以犯罪原因的探讨为前提,然后针对犯罪的各种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由于传统理论将犯罪的本质视为犯罪人的危害行为,因此犯罪原因的研究一直是以犯罪人为中心,围绕犯罪人来探讨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应地,犯罪对策的重点也集中于控制和改造犯罪人,即便强调社会因素,着眼点也是为了避免其对犯罪人的不利影响,进而预防犯罪。但是,存在犯罪原因并不等于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原因从“可能犯罪”变成“实施犯罪”需要在特定领域(背景)中进行。储槐植教授将这一特定领域称为“犯罪条件”,其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受害人)的因素和社会控制机制弱化的因素。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在影响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外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最终促成犯罪的发生,从而形成一个“犯罪场”。犯罪场不是纯客观的实体范畴,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功能是促成可能的犯罪原因转变为现实的犯罪行为。[1]可见,在犯罪的发生过程中,不仅犯罪原因在起作用,而且促成犯罪发生的诸多外部因素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没有特定的犯罪条件,犯罪就不会发生。可以这样说,尽管控制犯罪原因是预防犯罪的治本之道,控制犯罪条件是预防犯罪的治标之策,但考虑到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认识与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都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对于属于犯罪表层的犯罪条件的控制,便成为现阶段预防犯罪的重点。
因此,犯罪对策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犯罪原因层面,而应当向包括犯罪条件的犯罪场转移。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孤立地考察某个犯罪原因或条件,而是应当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因为,犯罪不是简单的危害社会行为,而是作为主体的犯罪人在特定环境中作用于客体,从而在犯罪人与客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存在。就犯罪条件中的被害人来说,尽管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实施的,但犯罪人又是针对一定的被害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不论是犯罪行为还是犯罪人,都是一定加害——被害关系中的行为或者行为人。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是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下最终得以完成的。所以说,我们不仅应当注意对犯罪的时空因素、被害人因素、社会控制因素等静态条件的考察,更应该从犯罪互动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动态的互动关系中探讨预防犯罪的对策。正是基于这一启示,笔者希望所进行的犯罪对策研究在继续坚持考察犯罪原因的同时,兼顾犯罪条件,注重犯罪互动关系的考察,对具体犯罪对策进行综合性的讨论。
按照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互动关系的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三种:被迫被害的犯罪、缺席被害的犯罪和交易被害的犯罪。所谓被迫被害的犯罪,就是指被害人是在完全不情愿的情况下直面加害行为,被害人是在最大限度上对犯罪侵害的消极服从。所谓缺席被害的犯罪,是指被害人在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侵害。所谓交易被害的犯罪,是指与被害人进行面对面或其他各种形式的沟通、交往、交换中实施的犯罪,被害人是在面对面与加害人进行交易的情况下受到侵害,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侵害表现为“积极”服从。[2]为了突出犯罪场理论中被害预防的内容,考虑到诈骗犯罪是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因此笔者选取了100个诈骗犯罪的案例,拟从加害人、被害人、犯罪互动关系、社会控制等多个角度对诈骗犯罪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在探讨该类犯罪的预防对策上作一尝试。
二、加害人与被害人基本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加害人的基本情况
加害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在犯罪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首先对加害人的基本情况作一分析:
单向分析:(1)在这100个案件中,共有147名加害人。其中男性129人,占87.8%;女性18人,占12.2%。可见,男性在全部诈骗犯罪的加害人中占绝对多数。(2)青少年15人,占全部加害人的10.2%;中壮年130人,占88.4%;老年2人,占1.4%。可见,中壮年在全部诈骗犯罪的加害人中占绝对多数。
综合分析:(1)在所有15名青少年加害人中,有男性14人,占总数的93.3%;女性1人,占6.7%。在130名中壮年加害人中,有男性113人,占总数的86.9%;女性17人,占13.1%。2名老年加害人全部为男性。可见,男性在三个年龄段中都占有绝对多数,这与全部加害人中的男女比例近似。(2)在所有129名男性加害人中,有青少年14人,占总数的10.9%;中壮年113人,占87.6%;老年2人,占1.6%。在18名女性加害人中,有青少年1人,占总数的5.6%;中壮年17人,占94.4%;没有老年。可见,无论在男性加害人中还是在女性加害人中,中壮年都占有绝对多数,这与中壮年加害人总数在所有加害人中所占的比例相似,尤其是女性加害人,几乎全部为中壮年。
单向分析:在所有147名加害人中,有文盲8人,占总数的5.4%;小学34人,占23.1%;初中56人,占总数的38.1%;高中36人,占24.5%;大学9人,占6.1%;受教育情况不详者4人,占2.7%。
综合分析:在所有129名男性加害人中,有文盲7人,占总数的5.4%;小学31人,占24.0%;初中50人,占38.8%;高中29人,占22.5%;大学8人,占6.2%;不详4人,占3.1%。在所有18名女性加害人中,有文盲1人,占总数的5.6%;小学3人,占16.7%;初中6人,占33.3%;高中7人,占38.9%;大学1人,占5.6%;没有不详者。可见,男性加害人中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前三位依次为:初中(38.8%)、小学(24.0%)、高中(22.5%);而女性加害人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高中(38.9%)、初中(33.3%)、小学(16.7%)。由此我们得出,女性加害人的整体受教育程度高于男性加害人。
单向分析:在所有147名加害人中,无业63人,占总数的42.9%;农民48人,占32.7%;企业人员28人,占19.0%;个体户3人,占2.0%;国家单位人员2人,占1.4%;学生2人,占1.4%;职业不详者1人,占0.7%。
综合分析:在所有129名男性加害人中,无业53人,占总数的41.1%;农民43人,占33.3%;企业人员26人,占20.2%;个体户2人,占1.6%;学生2人,占1.6%;职业不详者1人,占0.8%。在所有18名女性加害人中,无业10人,占55.6%;农民5人,占27.8%;企业人员2人,占11.1%;个体户1人,占5.6%;没有国家单位人员、学生和职业不详者。可见,不论是在男性加害人还是女性加害人中,无业者、农民、企业人员都是人数最多的群体,占有较大比例,个体户、国家单位人员、学生则只是个别现象。这与全部加害人中各职业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单向分析:在100个诈骗案件中,采取单个犯罪形式的有49件,结伙犯罪形式的有51件。其中,单个犯罪的加害人共有49人,占加害人总数的33.3%;结伙犯罪中加害人总数为98人,占全部加害人的66.7%。
综合分析:在所有129名男性加害人中,有44人实施单个犯罪,占总数的34.1%;85人实施结伙犯罪,占65.9%。在所有18名女性加害人中,有5人实施单个犯罪,占总数的27.8%;13人实施结伙犯罪,占72.2%。可见,较之男性加害人而言,女性加害人更多地进行结伙犯罪。
单向分析:在这100个诈骗案件中,总共152名加害人大致使用了7种犯罪手段,分别是帮忙、借用、商品(劳务)交易、冒充他人、赌博、假意结婚或谈恋爱以及利用工作便利。在全部152名加害人中,使用帮忙型犯罪手段的有19人,占总数的12.5%;使用借用型手段的27人,占17.8%;使用交易型手段的有74人,占48.7%;使用冒充型手段的有10人,占6.6%;使用赌博型手段的有6人,占3.9%;使用假结婚、恋爱型手段的有5人,占3.3%;使用利用工作型手段的有11人,占7.2%。
综合分析:(1)在19名使用帮忙型手段的加害人中,有男性15人,占总数的78.9%;女性4人,占21.1%。在27名使用借用型手段的加害人中,有男性25人,占总数的92.6%;女性2人,占7.4%。在74名使用交易型手段的加害人中,有男性66人,占总数的89.2%;女性8人,占10.8%。在10名使用冒充型手段的加害人中,有男性8人,占总数的80%;女性2人,占20%;6名使用赌博型犯罪手段的加害人全部为男性。在5名利用假结婚、恋爱型手段的加害人中,有男性3人,占总数的60%;女性2人,占40%。11名使用利用工作型手段的加害人全部为男性。我们发现,与表1统计中所有加害人的男女比例(87.8:12.2)相比,除使用帮忙型手段和假结婚、假恋爱手段的加害人中女性比例要高一些之外,使用其他犯罪手段的加害人中男女比例都与表一比较接近。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帮忙和假结婚、假恋爱的犯罪手段进行诈骗犯罪。(2)在134名男性加害人中,使用帮忙型犯罪手段的有15人,占总数的11.2%;使用借用型犯罪手段的有25人,占18.7%;使用交易型手段的有66人,占49.3%;使用冒充型手段的有8人,占6.0%;使用赌博型手段的有6人,占4.5%;使用假结婚、假恋爱型手段的有3人,占2.2%;使用利用工作型手段的有11人,占8.2%。可见,男性加害人中使用各种手段的加害人比例与各手段的加害人总数在全部加害人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在18名女性加害人中,使用帮忙型犯罪手段的有4人,占22.2%;使用借用型手段的有2人,占11.1%;使用交易型手段的有8人,占44.4%;使用冒充型手段的有2人,占11.1%;使用假结婚、假恋爱型手段的有2人,占11.1%;没有使用赌博型和利用工作型犯罪手段的女性加害人。可见,与全部加害人中使用各种犯罪手段的加害人比例相比,女性加害人中使用帮忙型和假结婚、假恋爱型手段的加害人比例要高一些,这也印证了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帮忙和假结婚、恋爱的犯罪手段进行诈骗的结论。
(二)被害人的基本情况
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对象,是犯罪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诈骗犯罪中,犯罪行为的实施并最终得逞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害人“积极配合”的结果。因此,研究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必须将被害人的情况纳入考察范围。
单向分析:(1)在这100个诈骗犯罪案件中,共有340名被害人。其中男性186人,占总数的54.7%;女性106人,占31.2%;单位40个,占11.8%;被害人为多个自然人,但性别不详的情况有8个,占2.4%。联系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害人中男性的比例明显低于加害人中男性的比例,换句话说,被害人中女性的比例高于加害人中女性的比例。(2)在100个诈骗案件中,一个案件中只有一名被害人的情况有41件,有41名被害人,占被害人总数的12.1%;在其余59起有多个被害人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299名,占87.9%。可见,存在多名被害人的案件占相对多数,其被害人总数更是占全部被害人的绝对多数。
综合分析:(1)在全部41名单个被害人中,有男性26人,占总数的63.4%;女性7人,占17.1%;单位8个,占19.5%;没有多人不详的情况。在299名多个被害人中,有男性160人,占总数的53.5%;女性99人,占33.1%;单位32个,占10.7%;多人不详的情况有8个,占2.7%。可见,在单个被害人中,女性比例与加害人中的女性比例近似,但男性比例低于加害人中的男性比例;而在多个被害人的情况下,女性被害人的比例明显提高,与全部女性被害人在被害人总数中的比例近似,而与加害人中的女性比例有显著不同。(2)在全部186名男性被害人中,有26名单个被害人,占总数的14.0%;多个被害人的共有160名,占86.0%。在106名女性被害人中,有单个被害人7名,占总数的6.6%;多个被害人的有99名,占93.4%。在40个单位被害人中,有单个被害人8个,占总数的20%;多个被害人的有32个,占80%。在多人不详的情况中,8个都是多个被害人的情况。可见,不论是男性被害人、女性被害人还是单位被害人中,多个被害人的情况都占绝对多数,这与多个被害人的总数在全部被害人中所占的比例近似。
三、犯罪互动关系与社会控制实证分析
(一)犯罪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犯罪互动关系,从狭义上讲,就是加害与被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它的引入打破了孤立地考察影响犯罪各种因素的静态局面,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以动态关系为视角进行探讨的路径。
单向分析:在所有362名被害人中,有男性190人,占总数的52.5%;女性119人,占32.9%;单位42个,占11.6%;多人不详的情况有11个,占3.0%。可见,这项被害人统计中的男女比例与表6统计的男女被害人比例(54.7:31.2)基本一致。此外,男性加害人共侵害了298名被害人,占总数的82.3%;女性加害人共侵害了64名被害人,占17.7%。
综合分析:(1)在男性加害人侵害的298名被害人中,有男性被害人168个,占总数的56.4%;女性被害人83个,占27.9%;单位被害人40个,占13.4%;多人不详的情况有7个,占2.3%。与表6中统计的被害人男女比例相比,女性被害人的比例要略微低一些。在女性加害人侵害的64名被害人中,有男性被害人22个,占总数的34.4%;女性被害人36个,占56.3%;单位被害人2个,占3.1%;多人不详的情况有4个,占6.3%。与表6统计的被害人男女比例相比,女性加害人侵害的被害人中男性被害人的比例明显偏低,女性被害人的比例则明显高出表6中女性被害人的比例(31.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女性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女性被害人。(2)在所有190名男性被害人中,受到男性加害人侵害的有168名,占总数的88.4%;受到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有22名,占11.6%。在119名女性被害人中,受到男性加害人侵害的有83名,占总数的69.7%;受到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有36名,占30.3%。在42个单位被害人中,受到男性加害人侵害的有40个,占总数的95.2%;受到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有2个,占4.8%。在11个多人不详的情况中,男性加害人侵害的有7个,占总数的63.6%;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有4个,占36.4%。可见,女性被害人中受到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被害人中受到女性加害人侵害的比例,印证了女性加害人倾向于侵害女性被害人的结论。
单向分析:在总共342名被害人中,有男性186名,占总数的54.4%;女性108名,占31.6%;单位40个,占11.7%;多人不详的情况8个,占2.3%。这与表6中统计的比例基本一致。
综合分析:在以帮忙作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45名,其中男性20名,占44.4%;女性24名,占53.3%;多人不详的1个,占2.2%;没有单位被害人。在以借用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125名,其中男性84名,占总数的67.2%;女性38名,占30.4%;单位1个,占0.8%;多人不详的2个,占1.6%。在以交易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134名,其中男性62名,占总数的46.3%;女性42名,占31.3%;单位27个,占20.1%;多人不详的有3个,占2.2%。在以冒充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6名,其中男性4人,占总数的66.7%;单位1人,占16.7%;多人不详的1个,占16.7%;没有女性被害人。在以赌博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13名,其中男性11人,占总数的84.6%;女性2人,占15.4%;没有单位被害人和多人不详的情况。在以假结婚、假恋爱为手段的案件中,共有被害人6名,其中男性4名,占总数的66.7%;女性2名,占33.3%;没有单位被害人和多人不详的情况。在以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的诈骗案件中,共有被害人13名,其中男性1人,占总数的7.7%;单位11个,占84.6%;多人不详的情况1个,占7.7%;没有女性被害人。可见,在借用型、冒充型、赌博型和假结婚、恋爱型诈骗案件中,男性被害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全部被害人的男性比例;在帮忙型诈骗案件中,女性被害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全部被害人中的女性比例;在利用工作型诈骗案件中,单位被害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全部被害人中的单位比例。这说明,在以借用、冒充、赌博和假结婚、恋爱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男性被害人;在以帮忙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女性被害人;在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的诈骗案件中,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单位被害人。但在以交易为犯罪手段的诈骗案件中,加害人则没有明显的侵害倾向。
单向分析:在总共105个被害中,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认识的情况有54个,占总数的51.4%;双方不认识的有49个,占46.7%;是否认识不详的有2个,占1.9%。
综合分析:在17个使用帮忙型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有14个,占总数的82.4%;双方不认识的有3个,占17.6%;没有不详者。在23个使用借用型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有16个,占总数的69.6%;双方不认识的有6个,占26.1%;情况不详的有1个,占4.3%。在44个使用交易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有11个,占总数的25%;双方不认识的有33个,占75%;没有不详者。在5个使用冒充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有1个,占20%;双方不认识的情况有4个,占80%;没有不详者。在3个使用赌博型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有1个,占总数的33.3%;双方不认识的有1个,占33.3%;情况不详的有1个,占33.3%。在5个使用假结婚、恋爱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有3个,占60%;双方不认识的有2个,占40%。在8个利用工作便利实施诈骗的案件中,全部为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情况。可见,在帮忙型、借用型和利用工作型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认识的比例高于全部案件中双方认识的比例。这说明,在这些案件中加害人倾向于选择认识的被害人作为诈骗犯罪的对象。在交易型和冒充型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不认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全部案件中双方不认识的比例。这说明,在这两类案件中加害人倾向于选择不认识的被害人作为诈骗对象。而在假结婚、恋爱型和赌博型案件中,加害人的选择倾向不明显。
单向分析:一般而言,诈骗犯罪中的被害人都有一定的过错:或者是因为疏忽大意没有严加防范而被骗;或者是被害人本人就有某些非法或不正当的心理或行为,因而被骗。这里讨论的“明显过错”,主要是指后者,也包括一部分过于疏忽大意、明显有悖常理的情形。我们看到,在总共105个被害中,有46个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占总数的42.9%;被害人无明显过错的案件有59个,占57.1%。
综合分析:在17个使用帮忙型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10个,占总数的58.8%;无明显过错的有7个,占41.2%。在23个使用借用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6个,占26.1%;无明显过错的有17个,占73.9%。在44个使用交易型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19个,占43.2%;无明显过错的有25个,占56.8%。在5个使用冒充型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1个,占20%;无明显过错的有4个,占80%。在3个赌博型案件中,被害人都有明显的过错。在5个使用假结婚、恋爱型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1个,占20%;无明显过错的有4个,占80%。在8个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的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有6个,占75%;无明显过错的有2个,占25%。可见,在帮忙型、赌博型和利用工作型诈骗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比例高于全部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比例。这说明,在这三类案件中,被害人往往具有明显的过错。相反,在借用型、冒充型和假结婚、恋爱型案件中,被害人无明显过错的比例高于全部案件中被害人无明显过错的比例。这说明,这三类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没有明显的过错,而交易型诈骗案件中被害人有无明显过错的倾向并不明显。
(二)社会控制实证分析
社会控制机制是社会针对犯罪行为作出的反应,是犯罪的对抗力量。社会控制的强弱直接影响犯罪的发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控制与犯罪之间也是一种广义的互动关系。
单向分析:(1)在全部147名加害人中,有前科者共27人,占总数的18.4%。(2)在27名有前科者中,有男性26人,占总数的96.3%;女性1人,占3.7%。(3)在27名有前科者中,实施单个犯罪的有12个,占总数的44.4%;实施结伙犯罪的有15个,占55.6%。
综合分析:(1)在12名实施单个犯罪的有前科者中,男性11名,占总数的91.7%;女性1名,占8.3%。在15名实施结伙犯罪的有前科者中,全部为男性。这与全部有前科者中的男女比例基本一致。(2)在26名男性有前科者中,实施单个犯罪的有11人,占总数的42.3%;实施结伙犯罪的15人,占57.7%。这和全部有前科者中单个犯罪与结伙犯罪的比例大体一致。1名女性有前科者实施的是单个犯罪。由此可见,诈骗犯罪中的有前科者绝大多数为男性,而这些有前科者相对比较倾向于实施结伙犯罪。
四、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加害预防
1.通过表1我们看到,实施诈骗犯罪的加害人中大部分是中壮年人,青少年和老年人很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壮年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相对多数,因此其犯罪人数也就相应较多;另一方面,实施诈骗犯罪需要一定的智力、体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作基础,中壮年人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方面都达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社会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倾向于实施诈骗犯罪,并且容易得逞。相反,青少年和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活动的限制,往往欠缺某些实施诈骗犯罪的条件,因此不容易实施诈骗犯罪。所以说,中壮年人是诈骗犯罪的重点预防人群。
我们知道,中壮年人正处在社会核心角色的位置(所谓“上有老下有小”),承受了最多的社会责任,其个人需求也达到顶峰,他们要求从社会中获取大量资源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但联系表2可以发现,有2/3的加害人属于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这些文化水平偏低的中壮年人在如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毫无竞争优势可言。这从表3统计中3/4的加害人是无业者或农民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证实。一方面,这一群体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囿于其个人条件和社会形势,他们的需要又很难通过正当的途径(如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予以满足。这种矛盾势必促使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通过非社会化的手段甚至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要预防诈骗犯罪,首先应当加强对中壮年人群的道德熏陶和法制教育,使其不愿犯罪;其次,也许是更重要的,国家和社会应当为这一群体创造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使他们有能力参与正常的社会竞争,能够有固定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弥补乃至消除在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需要与满足需要手段不足之间的矛盾。
2.由表1我们看到,男性是诈骗犯罪加害人的主力军,女性只占1/10强。这符合男女在犯罪人中的比例分布。据统计,世界各国男女犯罪之比为10:1至5:1不等。[3]但是,我们注意到表2统计中女性加害人的教育程度高于男性,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其选择作案手段或反侦查的能力往往较强;同时表4统计中显示女性加害人更倾向于进行结伙犯罪,而结伙犯罪的危害与单个犯罪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基于这些特点,同时考虑到女性一向以社会弱者的形象示人,更容易博取被害人的同情,其犯罪得逞的机会更大;而经验也证实,女性一旦实施犯罪,其改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笔者认为,尽管诈骗犯罪中女性加害人的绝对数量不大,但较之男性而言,女性加害人也许是更为危险的群体。由此可见,在诈骗犯罪的预防工作中,对女性加害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针对以上特点,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择业就业中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满足其社会需求。此外,还应当通过社会宣传手段树立正面形象,加强教育引导,使女性对自身角色有合理的定位,增强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以预防犯罪;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女性实施犯罪,就应当充分考虑女性加害人的特点,在教育改造中注重恢复其人格尊严,消除逆反心理,以防止女性加害人在初次实施犯罪后的逆变倾向性而再次犯罪。
联系表5的统计我们看到,女性加害人主要倾向于实施以帮忙和假结婚、恋爱为手段的诈骗犯罪。女性一般给人以温和、柔弱、贤淑的社会形象,较之男性而言,其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更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对方的信任,因此实施以帮忙为犯罪手段的诈骗犯罪比较容易得手;同样,在以婚姻恋爱为犯罪手段的诈骗案件中,由于我国有纳送“彩礼”的传统习俗,女性更是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份特点“一击中的”。可以说,在这两类诈骗犯罪中,女性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性别和社会角色优势。针对女性加害人惯用的犯罪手段,笔者认为,应当以积极的社会措施来消除加害人实施诈骗犯罪的环境。具体来说,应当通过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杜绝在行政和社会事务中拉人情、跑关系的现象,一切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使加害人无“忙”可帮;此外,应当移风易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抵制婚姻恋爱中各种名目的纳送彩礼行为,消除加害人借以利用的犯罪机会。
3.通过表11我们看到,有将近1/5的加害人属于有前科者。这些加害人之前曾经实施过其他犯罪行为,有过被定罪判刑的记录。也就是说,这部分加害人曾经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强制改造和矫正,他们对犯罪的后果有最直接的体验。尽管如此,这些人仍旧不思悔改,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可见,国家的教育改造措施对他们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原因何在?联系有关结伙案件中存在在逃人员的统计我们发现,在59件结伙诈骗案件中,共15件有涉案人员在逃的情况,比例高达25.4%。表6的统计也显示,有半数以上的诈骗案件存在多个被害人。也就是说,加害人在某一时间段运用同一或不同的犯罪手段多次实施了诈骗行为,在案发前有多人被害。这说明,司法机关不能在加害人第一次实施诈骗行为后迅速作出反应,从而给了加害人多次实施犯罪的机会。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有前科者在受过刑事惩罚后仍会铤而走险、继续实施诈骗犯罪行为。在犯罪成本方面,就机会成本而言,这些人处于无业或半失业状态(如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较低,选择犯罪行为并不会使他们丧失太多的利益;就惩罚成本而言,既然在已经侦破的案件中就有四分之一存在犯罪嫌疑人在逃的情况,再考虑到短时间内无法破获的案件数量和惊人的犯罪黑数,因此实施犯罪后被抓获的几率是很低的。可见,从总体上说,行为人选择犯罪的成本较低。相反,实施诈骗犯罪所得的财物能够满足加害人急需的物质利益需要,金钱也能迅速改善他们的社会形象和地位,所以,犯罪的收益颇高。面对这种“高效益”的行为方式,即便是有过服刑经历、接受过教育改造的人也难以抗拒诱惑,选择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由于有过犯罪经历和刑罚体验,有前科者对其他初次实施犯罪者有强烈影响,而表11也显示,有前科者相对倾向于实施结伙犯罪,其社会危害与人身危险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社会控制机制弱化是导致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不力,难以达到特殊预防的效果;另一方面,司法机关针对犯罪的发生难以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导致大量犯罪人逃脱法网、逍遥法外,这间接增强了犯罪人选择犯罪行为的信心。因此,从加害预防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强化和完善现有的社会控制(尤其是司法控制)机制。首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犯罪处遇措施,对初次实施诈骗犯罪的加害人可以适用恢复性司法制度,尽量采取社区矫正措施或给予缓刑,避免监狱关押带来的诸如交叉感染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其次,应当加大司法资源的投入,提高破案率,从而增加犯罪的成本,使加害人在理性的选择中放弃实施犯罪行为;最后,应当充分调动社区组织、就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配合司法机关,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思想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交往进行监督考察。如果发现有再次实施犯罪的可能,则应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遵纪守法。必要时,也可采取相应的行政管理措施,以防止其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二)被害预防
诈骗犯罪属于典型的交易被害型犯罪,被害人在犯罪互动关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被害现象而采取的一系列阻止、减少被害可能性的措施,也属于诈骗犯罪预防对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通过表6可以发现,女性被害人占全部被害人的近1/3,比之加害人中的女性比例高出很多。可见,女性是诈骗犯罪中一个重要被害群体。联系表7的统计我们看到,女性加害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被害人作为侵害对象。可见,作为女性而言,自身应当提高警惕、避免被害,尤其应当在与其他女性的交往中慎重选择,三思而行。此外,表8的统计显示,加害人往往以帮忙为借口侵害女性被害人。因此,对于女性被害人来说,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应当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尤其在需求迫切时,更应当头脑冷静,切忌为了某些蝇头小利或不正当利益而请人帮忙,以免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2.由表8我们看到,加害人在实施诈骗犯罪的时候,往往根据犯罪手段的不同而在犯罪对象的选择上有所倾向。例如,加害人在使用借用、冒充、赌博和假结婚、假恋爱等犯罪手段的案件中,更倾向于侵害男性被害人;在以帮忙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女性被害人;在利用工作便利实施的诈骗案件中,加害人更倾向于侵害单位被害人。而表9的统计显示,在以帮忙、借用和利用工作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大多与加害人相互认识。这说明,在这些案件中加害人倾向于选择认识的被害人作为诈骗犯罪的对象。而在以交易和冒充为犯罪手段的案件中,被害人与加害人大多不认识。这说明,在这两类案件中加害人倾向于选择不认识的被害人作为诈骗犯罪的对象。联系表10的统计我们发现,在以帮忙、赌博和利用工作作为犯罪手段的诈骗案件中,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比例高于全部案件中的比例。正是因为被害人在这三类诈骗案件中往往存在明显过错,而在帮忙和利用工作的案件中被害人又大多与加害人相互认识,双方已经存在某种信任关系,所以使加害人在实施这些案件时更加容易得逞。因此被害人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际交往情况,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对某些诈骗犯罪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具体来说,对男性而言,在陌生人借用财物、与不太了解的人谈婚论嫁时应当特别注意,要多了解对方的情况,克服感情用事和盲目轻信的心理,以防上当受骗。同时,应当提高辨别能力,消除盲目崇拜、趋炎附势的心理,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以利于揭开冒充者的虚假面具,戳穿其谎言。此外,必须根除赌博等不良嗜好,不给加害人以侵害的机会。对单位来说,应当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不能因为疏于防范而给“自己人”以可乘之机。此外,在加害人以帮忙作为犯罪手段的诈骗案件中,往往是因为被害人有某些急切甚至是不正当的利益需要,如“走后门”跑贷款、疏通关系减轻责任等等,这恰好为加害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犯罪学上的“被害人盲点症”。所谓被害人盲点症,是指被害人因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致注意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4]可见,要预防该类犯罪,就要求被害人克服需求迫切的心理,用理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利益需要,不可一叶障目,更不能投机钻营,试图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被害心理,不给加害人任何机会。最后,在商品劳务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双方往往素不相识,因此更应当对对方的资质信誉进行考察,多方面了解交易对象的经营情况,以防止被骗;另外,应当充分利用定金、抵押、担保等手段,尽可能降低交易风险,这样即便对方出现欺诈行为,也能将损失减至最小。
参考文献
[1] 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1.101.
[2] 白建军.关系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