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品质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课师的事情,而且是学校所有教师的事,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加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求、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一些空洞的套话、术语,而应该贯彻因内容施教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机结合,以收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又提高了本学科能力的效果。那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渗透哪些德育内容呢?
一、通过讲解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概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主义观点
唯物辩证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科学发展学的教学。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史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原理、定理、定义、公式都是从实践的感性中抽象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理论,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从加与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数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通过进行“运动”、“平移”等方法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切割线定理等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全体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中国数学发展史,则是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最好内容。如教学《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一节时,告诉学生:我国对负数的认识,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教学圆周率时,结合教材插图,介绍我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使学生认识到,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一千多年。教学《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时,介绍《九章算术》使学生知道,中国有关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早二百多年。……通过对这些数学家及数学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三、通过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像、思想、意志和性格,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数学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如希腊数学家普洛克那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每一部分。比如:1、2、3、4、5、6、7用来谱曲,体现了数学中蕴含的音乐美。三角形、四边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是1800和3600,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与π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简洁和谐美,它的曲线周而复始,完美无缺,无怪人们用“圆满”来比喻十全十美。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在日用品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创作,乃至建筑、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通过数学作用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攀登科技高峰、振兴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篇2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教育” “自我教育”
一天放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作业,突然听到“报告”,抬起头一看,发现我班的两个学生手里拎着一袋垃圾站在办公室门口,其中一个是副班长小嘉,另一个是淘气鬼小程。“请进,什么事啊?”他们一边走进办公室一边说:“华老师,这袋垃圾是在我们班的包干区发现的,我们已经查过,这是初二(10)班的,里边的废纸上有他们班级的名字,还有他们班学生的名字。”“真的?拿出来让我看看。”他们放下垃圾袋,快速地找出了证据。“哎,这些学生的品行实在是太差了。”我叹了口气,“那现在先把垃圾……”还没等我说完,小程嬉皮笑脸地接道:“放回到他们教室门口去。”我注意到小嘉用胳膊挤了挤小程,就微笑着问:“你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他们太懒了。”“他们经常乱扔垃圾。”“我还看见他们班的男生拦住女生呢。”“对,还有在车棚里抽烟呢……”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好。你们发现了不少不良的行为,这说明你们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正确的荣辱观和良好的道德观。”我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而且,当你们发现我们的包干区里有垃圾时,能立即把它捡掉,这说明你们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再说,你们没有简单地把垃圾从我们的包干区挪到人家的包干区,这又说明你们做事不冲动,有自制力。你们向我汇报,目的是想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你们是在帮助他们,这一切你们都做得很好,接下去你们准备怎么处理这袋垃圾呢?”“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去。”小嘉抢着回答。我又问小程:“你看呢?”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答道:“扔到垃圾箱里去。”“对。你们说得不错,这是最妥善的处理办法。”我又拍拍小程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刚才为什么想把垃圾袋放到他们的教室门口。你是想教育他们,让他们吸取教训,以后别干这种缺德的事情,对吗?”他马上抬起头说:“就是嘛。”“对,是要好好地教育教育他们,不过,教育这件事还是交给我吧,你看行吗?”他爽快地回答:“好。”“那你们把垃圾处理完就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啊。”他们一边应着,一边走出了办公室。而我独自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正确的社会荣辱观。他们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做到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能真诚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加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道德观念薄弱,具体表现为:随手乱丢废纸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闯红灯,向小同学敲诈勒索、旷课逃学……可见,部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状况对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决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经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同化点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品质发展可能性为基础。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并且是由内而外主动生长的,而不是从外到内灌输的结果。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可能性。这就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二、双向建构: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活动基础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双向建构的。首先,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不是自发的,人的道德品质潜能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文本对话、与人交往、在认识或者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实现,在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中,人在习得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还发挥着自己的潜能,主动建构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是学生一切道德品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其次,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的选择,以及主体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期望、自我调节等)。随着学生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不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水平。
三、系统变化:学生道德品质构建的基本方式
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是一种身心结构的系统变化过程。首先,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诸多方面组成的身心结构系统,任何一方面道德品质机能的作用都是在人的整个道德品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发展不是指某个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掌握,而是整个身心结构系统的变化。因此,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不可能割裂开来施教或者通过训练的方式实现。其次,学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的研究认为,在儿童每一个发展的阶段都有其主导性的需要,以及与这一主导性需要相适应的发展课题。每一个发展课题的解决都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能。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该发展阶段的主题,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必须关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主导性需要和该阶段面临的发展性课题。
四、多维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不确定性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发展的共性,同时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可能性、路径与节奏也不完全一样。而且发展是非线性的,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有时儿童在发展中的错误和曲折往往是孕育更大发展的起点和信号。为此,道德品质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互交替的统一过程。道德品质发展的连续性是指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性的过程,但是,很多情况下,道德品质发展往往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即某个阶段学生似乎看不到发展,突然,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学生在某些方面一下子成熟起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往往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为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提供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教育之外,还应创造让学生道德品质发生非连续性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方式与内容,适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五、有机整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题方向
篇3
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如何立足育人根本,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把道德品质教育穿插在课堂之中。
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施教,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完全掌握自我行为,也不善于独立思考,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讲道理,使学生理解应该怎样做。从而帮助他们从小就懂得怎样做人。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德育教学与英语课堂之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有一天,在上英语课的时候,那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野外旅行中都干了哪些事情,我就问他们如果你们去野外旅行的话,都会干哪些事情呢?有的同学很兴奋,说:“去公园草地上野餐。”有的同学也很高兴地说:“去爬山,去划船。”…… 而有一个同学却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就问他:“为什么啊?”他说:“外边的空气不好,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到处都脏兮兮的。”我听了之后颇为震撼,于是趁此机会我就对他们进行了行为习惯教育,我说:“是啊,老师小的时候,空气很新鲜的,而且还能看到很多鸟,可是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想过吗?”学生们马上热热闹闹的讨论起来……最后,我说:“孩子们,那么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就说了起来。我相信通过我的这次教育,孩子们出去玩或者去旅行,甚至是在校园里都会注意保护环境。
直观的情感体验比较能引起外在的情绪反应,为此,我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原有情感的连接点,共鸣点,来教育学生。在教授“饥饿”这一单词的时候,我出示了灾区和一些困难地区孩子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认为他们现在有什么感觉?”很多孩子都能说出饥饿,伤心……在教授单词的同时,我又问他们,那么你们现在有这种感觉吗?他们都回答没有。那我又问,你们是不是比他们要幸福得多啊?作为幸福的你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呢?通过这次的学习,相信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接受了一次道德品质的教育。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思想健康、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深入浅出地把文章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篇4
【关键词】“校园酒店式管理”;道德品质;实效性
The implement"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 exaltation
morals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al results
Zhuang Ze-Mei
【Abstract】The occupation school make person may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orrow come to a decision to pay attention to morals quality's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meaning of very importance to occupation school, my school pass implement"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ed morals 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path, stir up a student ego education of inside dint, development student aware of self of morals consciousness and morals behavior habit, obtain result of show the Zhao.
【Key words】"The campus cabaret type management";Morals quality;Real results
关键词解:“校园酒店式管理”(“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是我校为适应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校园酒店式管理”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引入现代酒店式管理运作模式和理念,以职业学校学生为教育服务对象,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训班级为管理者,以校园环境为载体,通过各种实训活动,达到“以环境育人,以载体育人,综合育人,育综合素质的人”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老师所关心的,也是比较棘手的,就德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构建一种道德境界,因此,提高德育实效可以从加强道德品质培养入手。
1.职业学校注重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1.1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是“以德治国”方略体现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又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品质方面的危机也同人口危机、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一样成为人类将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战胜危机呢?道德品质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培养人的特性追寻人的价值,不断提升人类的人文精神。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地,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德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理应受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必须使道德品质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国家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了“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提出重要的治国方略,因为法治是他律,德治是自律,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的诸多问题,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德治国”对教育领域指明了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道德品德教育是国家强盛的需要,教育方针的要求,是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身体不好者是废品,智力欠佳者是次品,思想品德不好者则是危险品,有德无知要误事,有知无德要坏事。
因此,我们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也是“以德治国”的方略体现。
1.2注重道德品质培养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不断地渗入到社会中,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我们原有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此背景下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公民道德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它充分肯定“善”的价值,提倡科学的价值观;它着眼于社会的共同规范、共同利益及长远利益,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它可以调解和消除各种矛盾,使人们理顺情绪、协调行动,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总之,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
1.3严峻的形势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注重道德品质培养
纵观全国,职业学校办学在现阶段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成一个字:“难”!在普高热和就业低迷的双重影响下,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锐减,这不仅表现在职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还表现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方面出现了滑坡现象。
前来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各有不同的原因:第一种是怀着美好的理想,为了圆职业梦而来的,这部分人目标明确,但所占的比重不大;第二种是怀着混文凭的心态以及冲着可观的就业率而来的,他们希望能在学校毕业推荐中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至少可以混一张文凭,以利今后谋生;第三种则是被家长送到职业学校来管束的,这类学生家长管不了,送到职业学校让老师管着就行,至于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倒不重要了。可以看出,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成绩不好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道德品质、人格修养方面出现的滑坡现象。从长远来看,职业学校要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德育上下功夫,特别是在道德品质培养上下功夫,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搞好道德品质教育,学校才能从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2.“校园酒店式管理”创设了道德品质培养的新途径
道德发展是一个主体积极构建的过程,道德品质教育必须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学生本身为了发展和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是成功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
我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可以说,是创设了道德品质培养的新途径 。
2.1 “校园酒店式管理”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所遵循的原则
“校园酒店式管理”遵循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校园酒店式管理”中对实训工作的各项要求,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起到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作用;通过老师的监督指导及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建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培养意识不断提高。
2.2 “校园酒店式管理”使道德品质教育寻找到最佳的“交汇点”,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其实也是在进行道德实践。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在实训活动中把理论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达到知、信、行的统一,引导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规范要求。
①明确目标,强化道德品质培养意识
早在2001年,结合“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实施,我校提出了:“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 “人格高尚、综合发展、有自信、能负责”的德育目标。不论是培养目标还是德育目标,都把“人格高尚”放在首位,使全体师生都把道德品质培养当作工作重点来抓。使老师们明确: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做一个跨世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学会做人。
2007年,我们又在全校开展了“尊重”教育,营造人人受尊重、人人被重视的校园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从而重塑自尊、自信,抛弃冷漠、敌对,不断完善人格,朝着社②提出相宜的口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会关心”是二十一世纪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是一切道德品质中最具根本的基础,懂得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才能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
在实训中,我们提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大家一个月,大家为我三学年”的口号,使学生在思想中形成关心他人、服务他人、互相关心、互相需要的理念。这也是实训工作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进行得越来越好的重要保证之一。
③提出明确规范的行为目标,强化道德品质的养成训练
明确规范的目标和必要的养成训练,是道德品质形成最为重要的条件,因为,道德品德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效益,它存在于具体、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规范的行为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经过必要的养成训练,才能把道德培养目标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在“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中,我们对参与实训的全体同学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对实训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具体方法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因而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这也是养成训练的必要准备。在工作中,每一个实训岗位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同学及时批评指正,这使养成训练得以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④创设感染教育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
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是搞好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素质的物质基础。
配合“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实施,我校在进行校园物质形态的建设时,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和物化,注意考虑如何发挥硬件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尽可能赋予其文化内涵及较高的审美价值,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比如,在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的初期,对学校(原厦门旅游学校)前后两边校大门按星级宾馆的要求进行改造,新建模拟综合实训大厅,典雅、富丽的建筑,精心设计的温馨的装饰,大厅实训学生整洁优雅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举止,热情礼貌的待人接物,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创设出蕴涵教育意义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校园就能亲身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在潜意识中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环境相协调,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谈举止变得文明大方,促使道德品质培养外化为行为,内化为信念。搬迁到新校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后,我们也一直用酒店式的标准来规划学校。
3.“校园酒店式管理” 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产生的效应
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两年多来,我校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了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校风也有了根本的好转,打架斗殴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多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3.1 “明礼”教育更加扎实、有效
通过与“校园酒店式管理”相适宜的着装要求、礼仪接待和训练以及实训迎宾员的示范,学生认识到仪容仪表、礼仪礼节重要性,学生讲礼仪礼貌蔚然成风,仪容仪表整洁、遇见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不互相打闹……
参加实训的同学学会了热情待客,主动打招呼,起立迎送,自觉熟练地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大大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训中与老师更近距离地接触,使他们更加尊重老师,能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他们把实训中养成的勤劳的习惯带到家里,积极主动地承担家务,自觉融洽家庭关系。
3.2 “敬业”教育落到实处
以往对学生进行“敬业”教育都停留在空洞的文字上,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而实训却使同学们有了接受“敬业”教育的机会。实训工作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每天他们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离岗,老师们也要求参加实训的同学都要有一种意念,那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通过实际工作,在不断的巩固或纠正中,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许多同学都说:“通过一个月‘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课,让我变得有责任感了,”“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书上所说的‘敬业’”。
3.3 “团结互助”的品德得到强化
团结互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有同情心和爱心,见别人有困难能尽力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时同心同德。在实训中,同一工作组的同学之间以及不同工作组的同学之间都能够互相帮助,强化了集体意识,体会到与人合作、团结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经过实训的班级,班主任都能明显地感觉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了。同学们说:“我知道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4激发了“勤奋进取”的精神
实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许多平时在教室里得不到赞赏与肯定的同学在实训中频频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许,特别是当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获得肯定时,更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一些学习差或表现差的同学有了自己切合实际的目标,克服贪图安逸和懒散的习惯,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3.5加强了“勤劳俭朴”教育
实训中参与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工作,看到整洁有序的、优美的校园,听到老师同学对实训工作的肯定,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喜悦。同学们深刻地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幸福来自劳动的真谛,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并且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自觉维护校园的整洁、美化。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易拉罐等饮料瓶获得零花钱,体验并理解了“勤劳致富光荣”这句话。
篇5
论文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素养;浅谈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次于法律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品德是一个人遵守道德的体现,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个人信仰等支持,不具有像法律那样的强制性,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因此初中教育阶段在政治教学上培养初中生的基本道德素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品德品质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正确的引导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进程,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爱国却是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青少年是中国梦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初中政治教育更是要在青少年形成基本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的时候树立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才能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课堂是一个主阵地,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灵活多变的设计教案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手段。鉴于政治这门科目的性质,教材遣词造句特别讲究,严肃性强、抽象性强,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让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尤其是向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内涵丰富的抽象性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多多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知识具现化,并运用教学手段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情境法、模拟讨论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综合论之,无论采取哪样的教学手段均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内涵。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初三政治时,在给学生讲解和分析爱国主义情怀内涵的时就运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我创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并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些小案例中的表现:某同学因为某些原因,用打火机将随破旧的纸币烧毁,初中德育教育论文我们遇见了应该及时制止。爱护和尊重人命币,不乱丢乱扔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我们应该庄严肃目,不能嘻戏玩闹等。通过这样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能让他们具体理解爱国主义情怀的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此外,集体主义也是初中生必备的品质,人是群居动物,个人和集体相互依存,因此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是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团结协作性质的学习活动一点一滴的加强他们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善恶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而为之”一直以来都是提倡学生学会的行为准则,只有能够明是非,辨善恶才能规范自己日常中的行为,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一时的某些行为并不能说明是否具备道德品质,只有形成内心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它的驱使下践行某一道德行为才是具备道德品质的表现,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这些品质就需要学生建立基本的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以致于内化道德准则从而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注重学生的一言一行,鼓励的宣传好的人和事,对那些做错事或者具有相关倾向的学生加以教导防范于未然。此外,利用对比教学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能力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曾经给学生讲解过这样两则对比案例:甲在经过一路边时随手丢垃圾,乙见到有人丢也跟着丢而丙同学经过时不仅没有跟着丢垃圾反而将垃圾捡起来放入就近的垃圾桶中。这样一则案例简单却发人深省,甲同学是最初丢垃圾的人,而乙同学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却与甲没有本质区别,丙同学的行为和乙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法学生对于对与错、是非黑白、善于恶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
三、结语
道德培养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初中政治课堂这一平台展开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从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一点一滴中培养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规范一言一行,在逐渐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树立行为规范,培养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确定的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做人”的教育。
一、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首先,养成教育从哲学角度看是量变到质变规律的运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必然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即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养成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诸如:言谈举止、起居作息、遵规守纪、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小事,从一点一滴培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这就是量的积累。一个人对有益于集体或他人的“小事”都有很高的道德自觉性,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关键时刻就能按照个人利益服从整个社会利益的原则进行,表现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的道德品质。相反,一个人如果在“小事”上不检点,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整个道德堕落,人格卑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古人所云,“习成性与成”,一旦养成习惯,要想改变,是需要花气力,下一番功夫的。
其次,养成教育也是心理学中关于“注意”原理的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任何事情能不能产生情感,要从认识着手,认识过程有感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注意”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就形成“注意”。注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在养成教育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注意活动,形成动力定型,建立稳固的条件反射,长期坚持并养成习惯,就能形成“无意注意”。使之“习惯成自然”,养成自觉行动。运用心理学关于“注意”的原理,重要的是在养成教育上下功夫,一件事物能不能引起注意,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认识明确,重视程度就高,就能自觉地、有预定目的地“注意”,自觉去实践,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要经历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均衡发展。思想道德信念是思想道德认识和思想道德情感的合金,是人的“灵魂”。它是思想道德行为的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关键。没有思想道德信念不会产生思想道德行为。即使产生了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也不会坚定和持久,更不会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关键在于将思想道德信念培养起来。只有将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思想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凝结为思想品德,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只有达到了行为习惯的阶段,才能表明一种思想品德已经形成。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一般由知开始,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人的思想品德正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矛盾统一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二、养成教育的特点
养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其它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其主要特点是:
1.规范性。养成教育的本质是管理,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依据规章制度、行政措施或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来约束、协调、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此,在养成教育中,首先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养成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在学校形成一个综合规范“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才会养成行为习惯。离开了规范性,养成教育就会失去权威和效力。
2.实践性。养成教育主要不是理性启迪,而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实际践行、操守并内化的问题,所以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整个养成教育过程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完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和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背景,养成教育就无法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在实践中表现,以实践为基础形成,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实践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环节,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磨练受教育者的意志,养成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教育一刻也离不开实践。
3.长期性。养成教育实质上是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符合大学生作风要求的习气。因此,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学生寝室卫生问题,如果只靠学校的几次检查就一劳永逸了,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每个同学平时的自觉养成,经常保持,这样就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正确认识各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坚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防止阵发性的、时高时低、时紧时松,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大学生在实践中应养成的道德品质,首先,应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因为它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次,还应包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养成。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是人格素质的重要表现,它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忠诚、热诚、仁爱、守信、正直、勤劳、勇敢、谦虚、谨慎、创新、求实等。道德品质作为一种自觉意志的能动过程,并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赋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上的表现,也不是人的“良知”和自由意志活动的结果,而是在后天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以及个人的自觉锻炼影响和修养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它与违纪违法行为的多少紧密相连。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品质需要平时的养成和锻炼,同时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也需要教育者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不断给予受教育者以新的启迪和培养。
第二,社会公德的养成。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状况,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主要包括公共场所道德、公共卫生道德、公共交往道德、公共生活道德。它是基于公共生活关系之上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是对每一个公民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要求。它是衡量个人或群众是否达到人类道德一般水平的标志。在大学校园里,维护公共生活的工作秩序、学习秩序,是广大同学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愿,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三,礼仪与文明的养成。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进行社会交往,这就要讲究各种个人交往和交际中最起码的礼节、礼仪,以及个人在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其中,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诚实可信,言行一致,例如:毕业生到社会去择业,无论和用人单位接触还是参加面试,都应该讲究礼节、礼仪、谦虚,尊重他人,体现出一个大学生高度文明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所以礼仪与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养成内容。人们要在交往和交际中,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助于培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助于调节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避免或减少某些不必要的个人冲突。使社会的公共生活有序、和谐、健康。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道德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胡映(1972- ),男,四川南江人,西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科研工作。(四川 西昌 615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机制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SA07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80-02
当前大学生校园恋情的普遍发生,无论从高等教育环境改变的角度还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事实对处于多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那就是高校必须考虑如何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恋情,进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道德品质。良好的恋爱道德品质,既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从人道德品质形成的知、情、意、念、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道德内化的效果,即大学生从自身需要出发,自觉对恋爱道德准则进行筛选、认同,并将其纳入自身道德结构体系中,把外在、他律的道德原则及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内在、自律的道德品质和信念。
一、道德认同是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及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反映“应当”与“不应当”的关系,表达出希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愿望。因此,大学生恋爱道德准则在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一方面,社会把他们看成先进文化最典型的代表群体,其恋爱道德准则应该是其他群体恋爱道德准则的圭臬,是其他社会群体恋爱时应充分学习的道德原则;另一方面,大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说高校校园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学生恋爱受当代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广泛影响,其恋爱道德也表现出多元化或社会化的倾向。实际上,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道德需求不可能是理想的单一指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原理,大学生对恋爱道德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一方面,大学生有作为“个体的人”的恋爱道德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当代大学生已逐步衍变为普通劳动个体,日常面对的更多的是具体而平淡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恋爱道德利益原则的利益指向是大学生成长和成熟需要上的潜在利益,他们需要平常人的恋爱道德标准来满足校园恋情的道德需求。追求利益的利己性和正当性,使利益驱动内化为大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和道德精神,符合唯物史观的“利益驱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原则”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受过多年教育而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希望所在,其在满足自身恋爱需求的同时,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作为“社会的人”的高尚道德需求。其希望具有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风采和高尚恋爱道德品质的广阔舞台,满足社会对其道德高期望的要求。实践也多次证明大学生恋情仍然是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爱情典范之一。诚然,在建立大学生恋爱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既要满足社会的较高期望值,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又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实际需求,从遵循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恋爱道德认同,即大学生对所要接受的恋爱道德准则的认可和接受,并自愿受其约束,将恋爱道德准则与自身生活经验、社会经历相统一、相契合。大学生恋爱道德认同的过程就是知、情、意相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首先,大学生恋爱道德认同中“知”的过程,指的是大学生对所要求接受的恋爱道德准则的辨识和比较。随着大学生思想的逐步成熟,对恋爱规范的接受和认同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盲从的过程,他们会在辨识和比较中接受新的事物。因此,独立而具有特性的恋爱观的形成也理所当然。其次,大学生恋爱道德认同中“情”的过程,指的是大学生对所要接受的恋爱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融合。随着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趋于稳定,绝大部分大学生会理性地理解恋爱道德准则并将其与自己的思维相融合。最后,大学生恋爱道德认同中“意”的过程,指的是大学生对所要接受的恋爱道德准则的接纳和认同。恋爱道德准则若既符合“个体的人”的道德需要,又符合“社会的人”的道德需求,就会在大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使其逐步接纳和认同恋爱道德准则及相应要求。
二、道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的关键
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特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良好的恋爱道德品质却不可能与生俱来。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其在形成自身恋爱道德品质过程中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诱导而产生恋爱道德困惑,甚至引发恋爱道德的扭曲。因此,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恋爱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在道德认同过程中能正确地进行鉴别和筛选,进而把恋爱道德准则逐步内化为自身良好恋爱道德品质。为此,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代校园恋爱普遍发生的新趋势,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主动探索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和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挑战。
首先,要调整好道德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恋爱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内容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爱情“经典”,而应成为大学生恋爱过程中温馨的生活指南。曾明确提出,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类活动的根本价值和基本源泉。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无疑是当代高等教育一项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应充分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新需求,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恋爱道德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里去,真正被大学生所喜爱、所接受,让恋爱道德教育目标回归到大学生恋爱生活需要的本质诉求上。
其次,充分调动恋爱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恋爱道德教育面对的是秉性千差万别的大学生群体,单一的教育手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当前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要求,设计出多元立体化的恋爱道德教育模式,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变强制式要求为因材施教的引导,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道德个性需求,从而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个体及社会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生活又能适应未来社会道德发展需求,进而让自身高尚的爱情在校园生活中得以升华。
再次,主动应对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新动向。竞争时代必然带给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不能让恋爱成为逃避现实的临时避风港,因为恋爱危机会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扭曲。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恋爱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和满足虚荣心的噱头。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的受众,同时网恋也在校园内悄无声息地蔓延。此时,道德教育如果不能主动及时地介入,就会失去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的制高点。
最后,重视大学德育工作,营造校园文化“净土”。在建设优美校园自然环境和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同时,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注重全校教职工德育水平的提高,自上而下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局面,把恋爱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促成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建设良好校园道德环境。另外,弘扬社会道德主旋律,为大学生恋爱道德的内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恋爱道德观不仅与学校恋爱道德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还会受到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深刻影响,大学生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家长不反对甚至鼓励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但同时又以“与孩子有代沟,难以交流”“孩子远在学校,管不着”“有老师,不用家长操心”等所谓的客观原因,而使自身成为旁观者。这对思想不成熟而又青春萌动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实际上是在把家庭教育阻挡在孩子恋爱教育的大门之外。故而从家庭角度来讲,家庭成员自身对待爱情的态度及家庭婚姻就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起好表率作用,让孩子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在孩子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学校老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并以关心、尊重、理解和平等的态度,从家庭、事业、责任等多个方面与孩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讨和分析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恋爱困惑和问题,家校共同呵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社会角度来讲,尽管大学生涉世未深,但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至深的。社会道德在爱情、家庭婚姻上的要求对大学生恋爱道德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须大力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在社会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高尚道德,规划好制度引导的顶层设计,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恋爱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道德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的保障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落实。大学生恋爱道德准则必须通过感性体验活动,并最终表现在理上,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通过在理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道德准则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体验在理念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同时也彰显了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强化大学生主体在接受和形成自身德性过程中的体验环节,能满足大学生向往参与的内心渴望,增强他们成长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及最后良好恋爱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必须在道德体验的实际行为中才能实现。通过道德教育和引导,看似可以让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恋爱前对某种恋爱道德准则进行较好的道德认同,但这种道德认同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还通过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恋爱才能得出答案。道德教育、道德认同和道德体验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脱离大学生个体的恋爱道德教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大学生在自身恋爱体验活动中,经过长期的行为积累,由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由道德观念到道德信念,由道德行为发展到道德习惯,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恋爱道德境界才能真正得到升华。大学生恋爱道德内化并形成行为习惯后,就会使一个人在面临某种道德选择时能不假思索地选择符合道德准则的道德行为。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大学生恋爱准则是否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是否把握住了符合时展的教育规律,还必须在大学生的恋爱道德体验中去实践和检验。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篇8
【关键词】 音乐 教育 大学生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 G40-0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1-02
近年来,高校校园暴露出的一些关于大学生道德品质滑坡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高度重视此问题,为此而努力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思想道德建设与学科建设良好的结合,将音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中去,是笔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音乐始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在将音乐教育作为高校道德品质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应努力探索音乐的教育作用,使之与高校的道德品质建设相一致,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性格、气质等特征,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1 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自诞生起,就发挥着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的作用,音乐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传播,而是通过熏陶和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灵。对于音乐的美育作用,《礼记》中这样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此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也曾说过:“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因此,音乐教育能够通过人内心的感化作用来教育和引导人。可见,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音乐作为人类进步的精神阶梯,对人的精神起到塑造的作用。音乐在审美、认知的过程中,必然要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些古代先贤曾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中对音乐与道德的关系则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说:“音乐的主要作用以及它的优势恰恰就在于洞察心灵,沿着勉强可寻的途径向心灵挺进。”
这些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对人类道德的影响,将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与道德的净化与完善很好的结合起来。
音乐本身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从音乐作品的内容看,多是反映人类精神、人生真谛、道德价值等方面,而音乐家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素材的积累,才创造出音乐作品。历史证明,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刻,个人的思想道德越高尚,所创造出的音乐作品就越典型、越能给予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
道德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辅之以其他的教育形式。音乐教育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音乐教育给予的影响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音乐自身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大学生的心里,内化他们的情感动力和内心信念,从而外显于行动中,表现出践行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3 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3.1 音乐教育具有促进道德认知的功能
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歌颂美好善良的品格,激发大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促使大学生们道德的完善。当欣赏《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优秀音乐作品时,不需要借助任何语言表达,就能在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通过感受音乐之美而提升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和道德之美。
许多在特定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能够唤起人们的正义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其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流畅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真挚的情感、朴素的音乐风格,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因此,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的道德认知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身心发展。
3.2 音乐教育具有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的功能
音乐教育能够起到锻炼大学生意志,塑造完美人格的功能。傅雷在《贝多芬传》译序中曾说:“治疗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计。除了把我所受的恩译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们意志锻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人格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音乐教育有着构建丰富和谐的内心世界和健全人格的作用。在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感官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和自觉性。
4 音乐教育参与道德教育的方法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的美和道德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从音乐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作用,将会使音乐教育很好的参与到道德教育中去,取得良好的效果。
引导
音乐作品通过音符、旋律、音乐作品本身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将大学生的情绪引导到一定的方向,同时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启发,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涵,接受音乐情感。从思维的角度,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是以音乐形象为依据,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完成欣赏过程的。
调节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期,其情绪和心态的把握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音乐教育调节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必要的。学生们参与到音乐作品中去,去专注的演唱、演奏和欣赏会引起自身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反映。同时音乐本身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等也可以有效的调节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此外,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会使大学生的调节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一个有着较强的感知、想象、思维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大学生不但是智慧的,而且是健全的。
净化
音乐教育可以使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绪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聆听优雅舒缓的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们放松紧张情绪、调节烦闷的心情,使之变得安静;欣赏激昂活泼的音乐作品则能振奋精神、提神醒脑、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因此,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更能够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感染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容易打动人心,提高个人修养。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而获得和培养的。在音乐教育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获得情感体验,产生一定的认知、评价和鉴赏的能力,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学生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其思想情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促进
音乐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能够起到凝聚作用,从而推动人际交往趋向和谐。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关系。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人读了、听了或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不必设身处地,就能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和另一个联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作品就是艺术品。”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在声音的和谐、声部的均衡、速度的一致中达到统一,有利于形成具有共同意志和感情的团体。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彼此间和睦相处。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独特的育人功能,将音乐教育作为高校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使之与高校的道德品质建设相辅相成,进而促使大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张岩: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J];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02期.
[2] 李蓉: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篇9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篇10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 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 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 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 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 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 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 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 、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 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 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 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 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 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 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 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 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 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 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 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 上一篇:企业会议方案
- 下一篇:电子商务运营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