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网络教学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网络教学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针对深化课改中全省中小学一线教师遇到的教学设计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科研能力不足、自我成长和发展遇到困惑等问题,面向全省各学段、各学科和班主任教师开展专题远程培训。通过线上学习、网络交流、自主学习、专家在线、任务驱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我省一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培训对象及培训时间
(一)培训对象
各市根据当年省教育厅下达的网络培训专题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学段学科和班主任老师参加培训。培训对象必须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常用操作与网络的应用技能。各地在完成省级网络培训计划的同时,可以申请适当增加参加网络培训的人数。
(二)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至12月底,具体时间以系统里项目开展时间为准,由各地按照当地需要在规定时间段内选定;学员网络学习时间为15天;学时数为30学时。
三、培训内容
20xx年网络培训课程具体内容见《20xx年省级网络培训课程简介》(培训报名平台下载)。
四、培训形式
主要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模式。
1.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登录站自主学习,并借助网络环境与网络培训辅导人员及其他学员进行交流互动,完成培训课程;
2.结合线上学习,线下自主拓展学习其他相关内容;
3.各市有计划地组织线下集中交流讨论,提高学习成效。
五、培训管理
1.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信息全部来自于v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已审核通过的教师信息,原v教师教育网站分配的帐号作废,默认的使用身份证号作为登录名,初始密码为身份证后6位(待定),如果无法登录需要和学校负责教职工系统的管理人员联系;
2.网络培训项目的设立、报名在v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系统中完成,流程和其他面授培训一致,具体报名方式为:学校报名、区县审核、培训基地审核;各地市的相关基地不再负责培训班的建立、人员的管理、辅导员的指定等工作;
3.学员初次登录时需要完善个人的手机信息,用于接收培训班重要通知;
4.学员在培训期间登录系统,在线学习课件、完成作业、参与论坛讨论(原班级论坛取消,每个项目设立1个论坛,论坛在培训班结束之后将依然保留)、参与专家在线;
5.学校管理员、区县管理员、大市管理员需登录系统查看管辖范围内学员参与培训的进度,督促学员按时完成学习要求;
6.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完成相关问卷调查,否则将无法获得成绩;
7.各机构在系统里完成优秀评比、表彰等工作;
8.培训合格后学员自行在系统内打印培训证书。
六、培训考核
根据各项目要求,主要考核学员学时数、完成作业合格率、参与讨论率、参与专家在线率和现场考核情况(现场考核方式另行通知),具体按照系统内设定参数进行。
(一)、组织方法
1.由省教师培训中心对“省—市—班级”的学习数据进行实时监控;
2.将参训率、在线学习时数、作业完成率、参与讨论率、作业质量等作为定量监控的重要指标;
3.定期召开学情通报会;
4.市项目办参照省项目办的学情数据协调管理本市工作;
5.辅导人员引导学员深度学习,有效学习,避免和克服形式化、表面化;
篇2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下辖8个县(市、区),其中4个省级贫困县。农村学校(含教学点)数量多、规模小,全市共有教学点551个,分布在75个中心镇,平均只有3个班,平均班额为15人左右。农村学校(含教学点)普遍师资薄弱,信息化装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尤其匮乏。
为了改变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信息化落后的现状,广东省清远市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列入重点建设范围,打通教育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为山里娃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一、加强“三个统筹”促推进,让“校校通”、“班班通”落地
(一)统筹经费投入,用少钱办大事
2012年,清远市政府下发了《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决定由市财政“托底”全面推进“校校通”、“班班通”工程落地。从2013年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投入992万元解决全市115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学点)的宽带网络“校校通”;每年投入467万元逐步解决全市农村小学和教学点4089个班的“班班通”设备。乡镇中心小学以上教学班“班班通”设备,由各县(市、区)财政解决。同时,设立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专项经费,义务教育阶段在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不少于12%的比例,高中阶段在“一费制”(学杂费)经费中提取每生不少于90元,以保障网络和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统筹建设标准,高规格推进“两通”设施设备建设
一是全光纤、高带宽,百兆到点、千兆到校。清远市“校校通”网络接人全部使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百兆到教学点,千兆到100人以上的学校,总出口带宽达10G,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清远市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网络骨干运行维护、管理等由运营商负责,每年由校方、教学点对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进行使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年度支付金额挂钩。合约期内新增公办学校,均不改变总的费用支出,运营服务商为新增公办学校或教学点提供光纤接入,参照同一类型学校的带宽标准,技术和服务等标准同与建学校一致。完成学校光纤接入后,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完成AP点5500个,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统一实名认证,实行IP统一分配和网络管理,实时监管全市教育网络的使用情况。目前,全市“校校通”接入学校数量为1195所,学校的使用满意率较高。
二是市、县共建,统一推进“班班通”建设。清远市充分认识到,宽带接入教育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与学的主战场,班级多媒体平台建设(班班通)是“校校通”的延续。为了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清远市采取了“市、县共建”的模式,根据学校班额数选择“班班通”教育终端,并开展设备和资源使用的相关培训。因农村学校(教学点)班数少、班额小,主要对象是低年级学生,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学习兴趣以及设备安全保管和教师应用能力等实际情况,配备的是已经下载了统一电子课程资源的手提电脑和46寸以上的电视、无线信息点等。如今,全市100%的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拥有了多媒体教室,83%的班级实现多媒体平台全覆盖。2016年,市财政拟加大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农村学校(教学点)所有教学班的“班班通”多媒体平台建设。
(三)统筹管理事权,强化各级政府职能与责任
2012年,清远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对加快清远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从2013年开始,“校校通”工程采用由运营商进行一揽子全包,政府购买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教育系统负责使用的模式,由市财政统一招投标并实行全额支付。“班班通”由市、县两级共同建设,市负责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县负责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2014年1月,经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清远市“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
二、落实三项举措促应用,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引进高校资源,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从2014年开始,清远市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清远市教学点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由华师大派出96名研究生团队,驻点全市8个县(市、区)的75个镇,对551个教学点的18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与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年培训10000名教师,分5年培训完毕。这项举措使山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山区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
清远市通过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将所有农村学校(教学点)都配套了与市教材版本一致的小学1至3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使用国家、省级教育资源平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个性化的中小学学习平台。积极推进“广清合作”、“佛清合作”项目,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提高山区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提升了山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内涵和水平。
(三)加强典型应用引领,提高山区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推进城域合作行动,营造信息化应用积极氛围。推进“广清合作”、“佛清合作”项目,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通过发挥“一起作业网”、“翼课网”等功能,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本地教师应用融入泛珠三角教育教学大学讨论的氛围。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竞赛活动。开展全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班班通”多媒体平台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3
问题一:教师片面地理解网络研修
网络研修是依托网络平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的网络教研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实践者的研究,属于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学习研究。然而,谈及网络研修,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就理解为上一上网络、看一看视频、写一写作业而已。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自身教学工作任务重而繁杂,没有时间进行网络研修。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农村中小学开展网络研修,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没有系统地研读过有关网络研修的实践理论与方法,致使教师们理解过于片面,无心真正潜入研修中。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普遍兼教好几门课程,部分教师还是包班教学,备课、阅卷等日常工作充斥工作时间,教师们无暇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即便有些许时间,教师们也对自身发展表现出茫然,不知从何入手。
问题二:学校形式上开展网络研修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广为传播,校本研修在信息网络时代必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将“网络研修”付诸实施,各学校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小学所呈现的网络研修现状并不容乐观。
(1)农村中小学的网络研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未形成一系列适于农村中小学的网络研修制度。有的学校在工作计划中虽提出“加强网络研修,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却缺乏长期跟踪、监督、反馈的计划与策略,仅仅停留在口头督促的表面或者干脆不闻不问,只要求交差了事。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明、热情不高;个别教师为了完成网络研修任务,居然采取视频挂机、复制粘贴、漫无目的地评论留言等手段来应付!正因为网络研修没有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主题性、探究性、针对性不强,也谈不上有效的监管策略,致使网络研修实效性颇低,教师们也缺乏相应的网络学习热情。如此一来,网络研修该作何诠释,从何谈及师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2)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以自身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创造出业绩的过程;而网络研修正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据笔者调查了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勤抓升学质量却疏于自身建设,网络研修与日常工作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深切感受到网络研修所带来的促进、发展。这就说明学校在关注教师成长、引导教师网络研修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问题三:评价方式单一或缺乏评价
网络研修实施过程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求培训机构、所在学校对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又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对网络研修的内容及方式进行评价,同时还应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笔者所了解到的是,网络研修评价往往呈现单一化,较为注重学习参与率、结业率的评定,相对缺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难以使网络研修的典型、经验得到相应推广、普及。
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的现状如此,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倡导读书活动,加深理论功底
课改的实施,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果没有对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无从谈起。在网络研修中,教师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刘良华教授指出,只有当教师大规模地有了阅读的情绪,教师才会获得发现问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心情”。只有当教师有了阅读之后的心领神会,教师才有研修和交流的冲动。当然,不是杂乱地读书,而是读经典的、公众认可的好书。学校可先制定教师读书行动计划,列出推荐书目,引导教师从“教育新理念类”“课程改革类”和“教育随笔类”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当然,还要引导教师将读书心得转化为教学行为。在读书过程中,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更需作出榜样,以此来影响其他教师。教师的书卷气增加了,理论功底加深了,自然有益于网络研修的顺利实施。
2.立足本校实际,讲究研修实效
学校管理者应立足校本、师生来组织和实施网络研修。具体操作如下:
(1)基于学校找问题,关注师生需求和立足学校长远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可通过科学的调查,切实了解掌握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研修,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2)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研修形式。从理论层面来看,诸如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均是网络研修的形式。作为农村中小学,笔者在具体操作时,如下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运用“自修—反思”模式进行学后思;②进行问题研究,开展专题讨论;③开展线下交流,既实现资源共享,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④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选择时需着眼于本校实际,以便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3.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参与度
网络研修不能回避校本培训,可以借助三条基本途径来实现提升,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的“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专家与实践者的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要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笔者认为,这也同样适用于专家引领这一领域,要让教师们从“听”专家讲,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地参与式活动,敢提问、敢置疑、敢研讨,与专家平等对话、交流,与专家共同分享、体验、感悟、总结,真正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专家与一线教师在平等、民主、热烈的研讨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一来,网络研修充满了张力,教师的提升必将带来学校的发展。
4.加强评估管理,期待更大发展
以往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虽已纳入上级对学校评估管理之列,但网络研修很多方面仍未纳入量化目标责任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的评估和管理,学校和教师依据上级精神制定好《网络研修实施方案》和教师个人自我发展计划,确保网络研修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开展。广大中小学校还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估总结,每学年对教师学习、发展情况进行检查、量化评估,并把评估结果记入个人档案,再由乡镇中心校对各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下发至各学校。这样逐步使农村中小学网络研修制度化和规范化。
篇4
区域教育网站测评方法及过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网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晋中教育城域网总体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晋中市教育局制订了《晋中市优秀教育网站暨创建百座示范教育网站活动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市创建至少100个示范性基础教育网站,优良级教育网站达到80%,提高校园网络资源利用率。
凡经工信部备案的县、校两级教育网站均可自愿报名参加评选。我们制订了《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评审内容包括网站内容(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教学服务、资源建设等),表现形式(界面设计、功能设计等),运行与管理(规章制度、运行维护、网站影响力、网站特色等)等。
评审程序为先由各县组织本县教育网站进行初评和推荐,获得县级推荐资格的参评单位可报名参加市级测评并接受公众网上投票。最后由市教育局组织评委依据“教育网站评比指标体系”对参评网站进行综合测评,然后结合公众网上投票情况产生终评结果。考虑到不同类别网站的不同特点,对参评网站进行分组,分别为教育局类、中学类和小学(含幼涸埃├唷
为总结当年网站测评工作经验,我们每年出台《教育网站测评报告》,对参评网站的正面和负面评价逐个梳理,并配以图片和图表进行说明,以方便各网站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有利于各网站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近年来连续对中小学网站的测评工作成为晋中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的重要因素之一。晋中市太谷二中和昔阳中学两所学校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我市也成为全国56个试点区域之一。在2011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我市有四所学校的网站荣获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称号。
教育网站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参加测评的学校基本上能围绕教育特色、教学与教研的主题工作,在信息公开、教育、教学、教研服务、资源建设与应用、特色宣传等多方面建设自己的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网站建站思路明确,栏目设置合理,资源丰富,针对性强。在学校对外宣传、网上办事以及为教师教学和教师自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教育网站现状
(1)网站总体设计。大部分网站页面设计合理、栏目设置准确、色彩搭配较好、页面层级清晰、导航清楚、易读性强,或下拉菜单,或展开式菜单,使访问比较方便。
(2)学校宣传功能。大部分学校网站在学校宣传方面做得很好,内容较丰富。包括学校概况、机构设置、工作动态、校园新闻、教育新闻、设施设备展示、校园活动展示等。
(3)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师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校园网站的主要功能之一,部分网站建立了教学资源库,除链接县、市教学资源库外还建立了网上教学资源导航,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师制作的课件、教案、教学设计、参考资源在这里得到共享,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有些网站还建立了教师学习资源,教师的论文、教育叙事、班主任工作经验得到共享,对教师的成长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4)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是学校网站上不可或缺的内容,有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学习讨论区、学生作品展示等。
(5)家校互动。部分网站上开辟了家校交流平台,也有个别网站了关于家长教育和主题研讨类的文章,或利用“校讯通”平台进行家校交流。
(6)网站服务功能。部分网站提供了服务功能,开设了校务公开、成绩查询、服务大厅、网上报修、网上报名、办事导航等栏目,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2. 教育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功能不足。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为教师、学生、家长服务功能薄弱。大多网站对交流互动、网上办事重视不够。学校网站体现在线办事的部分较少,大部分为展示类的内容,体现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部分较少。
(2)部分网站不够规范。部分网站没有备案号,部分网站有备案号但未链接至工业与信息化部网站备案查询系统。
(3)网站运维欠缺。部分网站栏目不全、资源贫乏、更新不及时。大部分网站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部分网站所提供的制度流于形式,制度制定得很笼统,而且执行力不强。
(4)对网站建设重视不足。从网站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不一定是网站管理员不敬业,也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不积极,而是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网站建设流于形式。
结 论
教育网站作为教育网络内容的载体,是教育网络内容建设的重点,对于学校来说,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展示。学校网站基本已具备了展示、交流与应用的功能,在日常教学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深化内容,明确网站建设与发展思路。在栏目与功能的设计上,要向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积极靠拢;在网站的内容策划方面,要建成以本校主题特色为重心的学校专题网站,避免大批量、无目的的转载信息,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网站功能设计方面,要面向用户,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在网站建设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打破陈规,不再拘泥于传统网站布局理念,推陈出新,多设立一些反映本校特色的栏目。
篇5
一、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紧跟时代步伐
2002年底,我校先期投资3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2003年初投入使用。2005年8月搬入现在校址后又投资30余万元重新建成使用。
2005年11月,价值1000多万的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运到后存放在我校校园内。为确保设备安全,宜宾县教育局除了在仓储地点安排有局领导带班的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安装远红外监控防盗系统实施24小时严密监控外,还制订了周密的安全预案。针对设备数量大、品种多、容易出错等特点,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人员专门负责收发,严格实行包干责任制和赔偿制,强化了收发人员的责任意识,1000多万元的设备无一出错。我校派出三名工作人员(邓安远、刘福江、胡兵)在仓储地点协助教育局24小时值班,出色完成了这项任务。宜宾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设备供货到县的时间是2005年11月21日——12月4日,县内分发运输到校点的时间是12月8日结束,安装工作随即于12月初全面铺开。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加之宜宾县校点分散、地理环境偏僻、交通条件太差,给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安装任务,确保工程质量和时限,宜宾县教育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项目启动前他们召开了由项目校点校长、分管副校长参加的“宜宾县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启动会”;在工程建设前又召开了由学校项目责任人参加的“远程教育项目安装质量现场会”,通过会议、和文件资料对项目建设的运输、安装、应用等各项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随后,县项目办的同志和天光公司派下来的安装工程队一道,不畏严寒,不怕艰辛,于元月上旬顺利完成了全部项目学校设备设施的安装任务。2005年12月底到2006年1月上旬,我校派出的两名同志(邓友林和李睿)全天候协助施工人员工作,顺利完成了我校设备设施安装任务,保障了顺利接收中央电教馆下发的资源。
安装工作结束后,宜宾县教育局远程办又召开了由管理教师和工程人员参加的“工程质量总结会暨远程教育项目验收工作会”,要求对照《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验收评分细则》、《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卫星教学收视点验收表》及《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手册》要求严格测评、认真整改,保证了项目质量全面达标。
国家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建成后,我校将模式三的软硬件资源与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具体做法是:
⑴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库硬盘(原安装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服务器内)移植到校园网主服务器上,供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访问。
⑵将电子备课系统安装在校园网主服务器上,供教师通过网络使用。
⑶在校园网主服务器上建立育才资源库,将从卫星上下载的IP数据上传育才资源库,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使用IP资源。
⑷将从卫星下载的视频数据分离出来,进行分类整理后刻录成光盘,供教学光盘播放教室使用。
⑸在校园网主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供教师进行文件传输。
整合后的育才中学校园网有四个服务平台: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育才资源库和邮件服务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天(远程教育)、地(网络)、人(教师)合一,教师在家里就可以使用各类资源库进行备课,并将教案、课件、练习题等上传服务器供课堂教学使用,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益。部分学生能通过网络使用IP数据的课后辅导,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培训
为了加强对远程教育的管理,学校制定了《宜宾县育才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工作职责》、《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管理人员职责》、《现代远程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使用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服务管理制度》、《宜宾县光盘播放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党员干部实施方案》、《教师电子备课室使用公约》等规章制度,学校建立并健全了领导机构,指派专人(邓友林:网管、多媒体教室,胡轶:网管协管、卫星电视接收室、光盘播放室,薛丽: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负责,严格按章办事,所有教师必须利用远程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我校一贯十分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学校建成微机室以后,我校就长期成为宜宾县人事局电脑培训基地。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若干期现代教育技术讲座,内容从普及电脑知识,到课件制作;校园网建成后又增加了校园网功能介绍及其使用等方面内容。
我校有两名教师(邓友林、李睿)参加了在川师大举办的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培训。2006年2月,现代远程教育与校园网络资源整合以后,学校制定了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在学校教科室主持下,由邓友林老师编写了《宜宾县育才中学校园网络、资源库使用手册》,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要求全体教师要学会如何利用光盘播放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等设备以及“校校通”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针对不同人员对资源及设备使用的不同要求,再分别手把手、面对面地对他们进行培训,确保各类使用人员能正确高效地使用设备和利用资源。
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和效益
目前,我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有网管室、卫星电视接收教室、光盘播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按照各项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有一位专职人员两位兼职人员负责设备设施管理维护和各功能室管理。网管员和网管协管员每天负责数据下载、归类、转贮、上传服务器和光盘刻录等工作;教师电子备课室全天对教师开放;光盘播放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投影室则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的课表,分别由三个年级轮流使用,力求让有限的资源覆盖每个班级每个学科。
我校从2004年开始,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科教学艺术开放周活动,开放周中该学科所有教师都要展示课堂教学艺术、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现个人才艺。每双周举办名优教师教学艺术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活动在多媒体投影室进行,上课教师必须自己制作和使用课件教学。
篇6
我们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下,成立了全县远程教育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学校也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及资源应用工作小组,成员由分管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学校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依据责任书全面安排、落实项目建设及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教学应用、设备安全等各项工作。各校建立健全远程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的制度上墙,远程教育设备登记造册,编号存档,使用有记录,有资源接收存储档案。
二、加强远程教育辅助设施建设和资源管理,明确工作要求。
一是加大二期投入力度,实现远程教育配套设施的规范化。根据上级制定的相关标准,我们在完成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以后,又投入10万余元专项资金用于辅助设施建设。包括专用教室的地面硬化、无尘化取暖(即火墙或水暖)、遮光窗帘、防盗窗、门锁以及各室专用门牌等,并要求各校统一标准,为远程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保障。
教育局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15万元,协调网通公司为全县所有学校安装了互联网业务,为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平台,为广大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供了空间。从而实现了天网与地网双向运行,全方位服务于教育教学发展的局面。
二是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为了使城乡各校在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所遵循和参照,县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绥棱县教育局远程教育工作要点》,明确了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责任。
三是统一规划管理,加大实施力度。各项目学校设立了精通技术、责任心强的专职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实现了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专人管理。信息员达到“会、专、勤”,网络管理员达到“专、精、责”,技术管理人员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录制、下载、储存等操作功能;对远程教育光碟分类摆放,做好登记,方便广大师生借阅,并做好维护工作,同时将光碟资源存入硬盘,进行备份;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掌握与绥棱教育信息网、绥棱教育论坛的连接、交流互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教学人员当好技术参谋。
各学校制定并认真填写好“八簿三册”,即周授课记录簿;教育教研活动记录簿;远程教育课题研究记录簿;远程教育资源下载记录簿;光盘刻录记录簿;远程教育节目收看记录簿;教师培训记录簿;项目设备维修记录簿;教师自制远程教育课件登记册;教师借用教学资源光盘登记册;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登记册。通过统一规划管理,使远程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强化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利用远教设备进行远程教研和远程集体备课。
我县有很多乡镇地处偏远,教学网点分散。这给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自从农远教设备安装使用后,这个困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全县各个乡镇中小学纷纷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远程教研和远程集体备课。为了使此项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各个学校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对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有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教学论文、与教材配套的素材库、实验装置、课改等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我们的教师在熟悉资源的内容前提下,同学年、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长山中心小学规定教师参加远程集体教研,远程集体备课的情况与教师考核挂钩。上集中心小学采取网上集体备课,集体修改教案,网上集体教案定稿并形成电子教案,供全乡教师参考使用。县教师进修学校还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对偏远乡村进行实时教研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时效性。
(二)依托六大资源优势,为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服务。我县的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农远设备资源,深入开发相关资源。主要体现为对卫星接收的“天网”资源、互联网提供的“地网”资源、远程教育提供的光盘资源和育龙平台资源、各校开发的远程教育校本资源和校际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使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
1、利用IP卫星接收系统这一“天网”资源,我们每天定时接收,有选择的将接收的相关内容制定成节目预告表,供教师备课使用。远教IP数据内容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很大,又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在接收时我们确保内容不能遗漏。卫星资源中的《同步学堂》栏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运用媒体播放程序,全部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我们就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辅助教学。
2、利用互联网这一“地网”资源,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适宜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资源,特别是从各地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收集有价值的素材资源,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类,方便教师利用,最关键的是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建共享、互动交流,师生既是资源库的受益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
3、光盘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辅助教学,教师通过整合使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4、利用育龙这个计算机本身自带的资源平台,发挥其内容广泛,可利用价值高的优势,成为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师益友。
5、各校开发了远程教育校本资源,并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各校都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广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各学科教学服务,让师生学习远程教育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展校园网络化建设,使学生拥有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教师能找到最优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对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
1、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发放光盘、卫星节目接收和育龙平台的使用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进行整合使用,从而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2,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校园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加以学习,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3、更新教师教学方式:课件制作电子阅览、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探索和发展以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
(四)在远程教育与学科整合方面,我县长山中心小学提出了“依托农远教、课改见实效”的实施方案。第一是在学习理论上进行整合:通过从网上下载、加工制作课件,或者利用育龙平台资源,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去领悟学习的内容。第二是在学习目标上进行整合:通过截取、重新编辑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看、去说、去体验、去感受。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课堂变成孩子快乐学习的天堂。第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除了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内容以外,还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图片。便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分散了教学难点,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建立了开放式的、自由的参与式、共享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第四是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整合:如在古诗文教学中,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诗文画面、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与诗人心灵产生共鸣。学生不是枯燥乏味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地去体验、探究学习。第五是与传统的教学用具进行整合:把传统的学习方法用手摆、画、说等与多媒体演示整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掌握规律、实践应用。这样设计把学生很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了,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学习。
四、开展培训,加强远程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为了推动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使远程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我县针对大多数教师对远教资源的使用认识不深、技能不熟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远教设备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县由于地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偏低,这几年虽然县、校两级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群体来说,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我们相当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与先进地区的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一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设备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专项集中培训
我们在在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备的初期,安排局网站专业人员对全县各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两期集中专项培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以项目实施意义和作用、远程教育设备安装、维护和操作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怎样浏览和保存资源、资源应用方法和技巧、资源中教学可见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作为主题。我们还要求各个学校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本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由经过项目培训的老师、应用资源较好的教师作为专题主讲教师。培训时间根据培训内容设定。
2、利用优质资源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进行培训。
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大量的优秀示范课,这些示范课是资源中心精选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主讲的课堂实况录像,反映了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出门就可以观摩到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我们要求各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业务学习,集体观摩示范课。观摩前要提要求,之后要组织讨论,找出示范课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结合各校的教学实际,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师的个体培训
每一个教师的个体差异不同,所需要的继续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广大全体教师的不同需求,我们利用教育信息网搭建全县教师培训平台。通过教育论坛这个阵地让全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上有一思想交锋的平台。透过网络让大家都能得到各自的所需,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加强网站自身建设,发挥教育信息网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的强大作用。
1、20xx年3月正式开通教育信息网,组建教育信息网站;目前已有11所学校开通了校园网。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进入全面实施后,教育信息网站人员承担了全县远程教育设施的安装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使用指导工作。
2、加强网站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以政治的高度和敏感从事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3、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教育论坛专栏,为教育内外人士提供“交流个性教育观点,推动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互动平台,设立自由交流、课改教研、计算机及远程教育、试题专区、艺体专区、文学沙龙、金点子等分栏和城乡各校专属板块。目前教育论坛注册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和关注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最高日发帖量超过1000个,最高瞬时在线人数达到153人,页浏览量超过100万次。为数众多的坛友通过在教育论坛的活动实现了网上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育论坛也为推动我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设立网上电视台,开辟《学园夜话》专栏,通过访谈、专题等形式向社会推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新形势、新内容、新方法。
5、建立网上电子资源库,充分发挥本地网络的优势,对远程教育资源和各地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下载、整合,为师生提供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网络进入资料库体系,获得文字、图片、动画、影片等课件资源。
6、搭建网上集体备课平台,建立教师QQ群,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厅”中的群体互动交流,集中群体智慧,大大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实现先进理念、优质资源与最佳教法的共享。
7、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网和教育论坛改版更新工作。在管理上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实现信息网高效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
六、加大条件保障和管理队伍建设力度,确保远程教育工程高效运行。
1、从远程教育设备投入使用开始以后,我们始终把设备设施(包括远程教育应用过程中软件、硬件)维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解答疑难、上门服务、报修等方式,尽一切可能免除基层教师使用中的后顾之忧。目前站内维修和报修已达300次以上。
2、建立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体系,由教育局远教股牵头,乡(校)分片负责,并采取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和设备故障及时上报相结合的方式,对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操作及维护提供技术咨询和具体服务。
3、为保持远程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我们采取在远教专职和兼职人员的考核评价、评优评模、提职晋级上予以倾斜等措施,使远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七、结合“三农”实际,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远程教育设备设施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以后,按照上集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开展了远程教育为农服务工作。主要做法是:
实行“一点三用”制,即一个远程教育网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学生、教师和基层党员和农民服务。在为农服务上,采取网点学校为当地农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办法,在周六周日面向农民开放。在服务内容上,通过播放光盘和卫星节目接收及登录上网等渠道,为农民提供政策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以及农民最为关注的营销信息服务等;严格做到每周必开放,开放有记录、活动有效果。
八、顺利通过两次省级检查验收。
今年4月份和12月份,我们相继迎接了两次远程教育省级检查验收。第一次主要针对设备设施的调试安装工作,第二次重点检查远教资源的整合应用情况。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对我县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给与了高度评价,教育信息网站也被省专家誉为龙江县级第一站。
九、及时高效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
今年是绥棱教育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的一年,远教股在自身人员紧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依然权利配合全局工作,每个职工对局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都积极接受、努力高质地完成,诸如各次会议的音响调控、局机关程控电话维修、各股室计算机网络维护、各类文件撰写及党办的廉政专题片、反腐网页制作等等工作。九月份的全县中小学体育节上,网站人员全体参加负责了全程宣传报道工作,及时编辑上传了体育节各项赛事及表演盛况,受到领导表扬。
十、今后一个时期远程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切实做好教学工作。
二要进一步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合理运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要求各校把远程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重点工作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树立宣传远程教育工作的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全县远程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篇7
针对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我们将尝试教育理念引入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创新德育形式、强化尝试养成”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强调行动,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采取“先行后知”、“先做后导”策略,在尝试中让学生去养成、去实践、去体验。我们按照“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确定了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三项任务”的德育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将其融入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三项任务”是在学生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养成式德育、体验式德育、实践式德育。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各学段德育的路径有所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并确立了德育工作基本操作原则:“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学年目标,层次清晰;班级目标,具体明确。”
一、小学主要开展尝试养成德育,重点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
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但好奇心和模仿欲相对较强,喜欢自己尝试、乐于服从指导、易于形成习惯。因此,我们把德育工作重点放在了规范行为、打好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展尝试阅读和行为养成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文明礼貌习惯。
1. 开展尝试阅读活动。按照尝试教育的理念,为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不规定书目,让学生自主选读。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们在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能养成读书的习惯。为此,我们下发了《开展阅读写字活动实施方案》,将每天课前一刻钟设定为全市小学阅读时间。在这一时刻,全市所有小学生都在班级内自由阅读,班主任、学科教师也陪孩子们一起读。虽然一刻钟很短,但贵在天天坚持,长此下去,定能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为推动孩子们阅读,我们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建设“书香校园”、评选“书香家庭”,设立社区流动图书站,鼓励学校成立学生读书社,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尝试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读书共同体。
我们之所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项德育工作来抓,是相信书籍能代替说教,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阅读也是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很多前人的经历、他人的经验、人类优秀的精神和品质都载于书中。
2. 行为养成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貌等习惯而开展的系列活动。我们倡导学校在学生中开展每天做一次家务、每天自己整理书包、每天一分钟演讲、每天中外名曲欣赏等尝试活动,这些活动不需兴师动众,不需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穿插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易做易行,长期坚持就能收获。
有的学校还进行了自己的尝试探索。比如南山小学开发了礼仪校本课程,编写了系统的礼仪教材,提出了“牵手礼仪,教育先行”的理念,配备了专职的礼仪教师,建立了规范的礼仪课堂,设置了专门的礼仪教室……他们的礼仪课堂鲜有说教,而是让孩子们尝试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的不同的礼仪,体验着这些礼仪带来的人际交往效果,赋予礼仪以德育功能。
二、初中主要开展尝试体验德育,重点关注学生明理导行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情感上既敏感又脆弱,因此教育方法得当,能成就学生一生,教育方法不当,也能伤害孩子一生。我们针对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差、逆反心理强、社会体验和参与热情高的特点,在持续抓好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尝试体验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自身素质。
1. 构建体验式课堂。我们发现,初中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学业上的一时不利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最终变成我们眼中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从这个角度讲,课堂上的改变就是一种德育,因为尝试教育能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和进步。我们便依据尝试教育理论制定了《鸡西市“体验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尝试、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课堂的自主性、尝试性和生成性,让每个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合作交流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们还下发了《构建“自主尝试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编制预习学案、设置自选作业、开展小组合作等尝试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2.创设体验基地。我们倡议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建立自己的菜地、果园、鱼塘、温室等学生体验基地,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自然的神奇和科技的力量。比如,密山市知一中学便开展了种植、养殖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知道父母劳作的辛苦,他们的做法十分成功。在城市初中,我们开展了“公共文明我行动”校外体验活动,为各学校划分了学生社区活动责任区,确立了责任目标,设置了活动内容,每月进行一次社区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磨炼意志、感悟生活,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良好品质。比如,密山市兴凯湖中学,利用地处兴凯湖畔的优势,常年坚持开展“洁净兴凯湖”环保体验活动,学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
3.开展道德体验活动。我们倡导把道德说教化做某一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比如,市第九中学在解决“早恋”、迷恋网络等棘手问题时,不再以简单禁令和严格的检查为手段,改为一种颇富尝试精神的手段―― “模拟法庭”来解决,让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担当“辩护律师”、“陪审员”等角色,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对事件正反双方的体验与思考,使学生对自身行为产业正确的认识。再如,市树梁中学坚持疏导并行的原则,通过图画和沙盘游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家庭关系、成长经历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中主要开展尝试实践德育,重点关注学生成人成才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尝试德育活动就要有更高、更深的要求。我们在养成、体验的基础上,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去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公民的基本素养,努力将学生培养为个性丰富、视野开阔、身心两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1. 开设德育实践校本课程。我们要求学校要针对校情、学情,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广泛调查,悉心体察学生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思想状态,开发德育活动的校本课程。比如,第十九中学开发的系列德育活动课程包括“八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十个教育主题,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他们的德育实践活动课以某一种尝试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累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从而让学生在尝试活动中体验、实践和升华。
2. 尝试学生自主管理。尝试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尝试教育的最好体现。学生自主管理既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过程;既可激发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也能激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我们鼓励学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以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习惯。鸡西市第二中学尝试依托学生会、班团组织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校学生会的组建与传承的过程有23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会参与早、午的常规检查,校园卫生监督,宿舍纪律督查,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各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学校的文学社、手语社、英语沙龙等各类社团,都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班委会和团支部则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建立了岗位轮换、角色互换、值岗体验的管理模式,还深度参与了无人监考、志愿服务、班级文化建设等活动,把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极大地调动起来。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应对策略;研究分析
一、新疆地区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现状
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初中基础课程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而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但是即使如此,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存在衔接误差,究其原因是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语言引导上,刻意追求思想品德的宣传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没有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和行动中。因此必须关注当前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思想品德自觉规范意识,注重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凸显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与魅力。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教材及教学改革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无论是课程教学定位还是课程实施,都更侧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去践行、体验并感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而新疆初中思想品德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以当地语言为主,汉语教学很长时间内都不受重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也受到影响。新疆属于多民族地区,使用多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其思想道德教育也更具复杂性与层次性,需要认真对待。而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双语课程教学。
二、新疆地区开展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中学作为学生人格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十分必要。而新疆地区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对其思想道德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在组织新疆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时必须做好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借助汉语的学习了解更多的汉语知识,做好知识学习视野的延伸。这些都是其后期成L发展的必备基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双语教学反响热烈,学习意向强烈,希望借助双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推进少数民族中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竞争与参与意识,有助于民族团结并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一直被当做基础重点课程来看待,但是其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开展双语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其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增强。新疆地区民族众多,语言类型多样,但是汉语依然是主体语言,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一些专业名词,这些是汉语无法解释传达的。而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引入少数民族语言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内容。而新疆地区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多是当地教师,课堂教学时都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与母语交叉使用符合中学生的用语习惯,也可以在感情上拉近彼此距离,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师也更全面具体地讲述传达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从这个层面来说,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三)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少数民族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借助双语教学的模式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有助于地区及民族间的融合团结,可以大大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最终引导少数民族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和国家归属感。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少数民族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大力推广双语思想品德教育实现优秀语言人才的输出,大大提升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带动民族团结。在双语教学推行的过程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归属感。
(四)有利于实现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与共同繁荣
新疆属于多民族地区,因此有着复杂的民族关系,也不排除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利用各种敏感问题挑起事端,打着民族宗教的名义开展各种形式的分裂活动,妄图破坏我国和平稳定的环境。因此利用双语教学做好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实现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从国家稳定的宏观层面做好思想基础的奠定。使用双语教学,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特点与规律的把握,让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思想品德教学推动民族繁荣与地区发展。
三、利用双语教学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宣传,做好对思想品德课双语教学的关注
思想上的关注带动行动上的落实,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实施得益于政府与教育部分的政策制度支持,更需要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与教学行为落实。基于当前新疆地区思想品德双语教学认识存在的误区,必须强化宣传让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提升教师及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的思想认识水平,让教育部分与政府部门做好该课程教学实施的关注与辅助。对于新疆地区来说,可以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对优秀的双语教师进行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发挥榜样带动作用。积极组织新疆地区思想品德双语教学工作宣讲团进行课程引导与宣讲,辅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上行下效,有条不紊地推进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以新疆地区的稳定奠定双语思想品德实施的基础。当意识到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的价值,教学更为有效。
(二)关注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我们应该清晰客观地认识到当前新疆地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实施的基础现状,其起步晚,发展慢,教学尚不理想。多数基层干部和教学工作者摸索前行,没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在双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部分问题。因此做好教学方面的科研十分必要。通过新疆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科研立项,总结教学经验,克服教学实施障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切切实实推进双语教学。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双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探讨,出版思想品德课双语教学期刊,其教学指导与辅助作用。利用网络创造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网站,鼓励教学工作者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借助科研带动新疆地区思想品德双语教学。
(三)关注思想品德双语教学队伍,奠定师资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师资力量必须充足。确保有合格的师资队伍,确保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师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良好的教学能力。在师资建设方面需要着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开展思想品德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定期的教学培训引导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激发其教学奉献精神,并形成积极向上锐意改革的教改情怀。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培训力度,区域制定周密可操作的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具体实施方案,关注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专业训练,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基础。在培训方式上可以尝试向内地输出的模式,也可以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优势,积极建立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示范基地,规范双语教学办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实施初期可以尝试实验班或者与内地高校的融合等。此外将考核纳入到教师的培训计划中,制定双语教师考核标准,加强鼓励,对表现突出的双语教师应该给予广泛的发展空间,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摒弃传统的单纯的汉语式培训,确保教师明确成长发展目标基础上不断进修完善自己,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在教学管理中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坚持为人师表的指导思想,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规范,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去了解教师当前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教师考核的一方面。通过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师德教育的成效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巩固。新疆地区思想道德教育必要而迫切,加上地区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意味着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加大对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的支出,确保经费到位
对于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中的经费问题应该做好经费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教学的刀刃上,确保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没有后顾之忧。思想品德双Z教学的经费主要涉及思想品德课程人员培训的费用、对应教材刊物的费用、科研探究的费用等等。一般来说双语教学的费用要高于单语教学的费用,而改善个体的职业前景并满足社会特定需求是确保经费收益合理的有效思路。教育规划人员应该做好教学预测与分析,将费用问题考虑到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投入机制,确保经费到位经费充足。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可以多渠道吸纳教育资金建立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专用基金,切实保证思想政治课双语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此外以教育投资或者捐款的形式加大民间资金对双语教学的支持。经费投入充足并确保使用合理。
(五)在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中与时俱进,关注教学实效
伴随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发生转变,思想品德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综合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具体到新疆的思想品德双语教学,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借助学校地方课程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情感共鸣,让他们能从内心深处去认识到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当他们思想上认同就会形成稳定的心理认同感并体现在学习态度上。而这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清醒地认识理论,能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引导纠正少数民族学生价值导向及认识上的偏差。
(六)遵循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基本规律,按部就班地推进
任何事物都有着既定的规律,对于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来说也有着既定的规律。一定条件下仍然需要坚持灌输,但该灌输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沟通交流基础之上。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时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起来,让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渗透到他们生活中。借助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规律,合理选择民族语的使用时间,实现思想品德内容的高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为基础才能确保教学实效性的达成,从而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精神世界发展的自我需求。如果违背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的既定规律将无法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结束语
对于新疆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当前背景下教学改革与教学高效推进的前提要求。虽然新疆地区中学在开展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关注和及时的解决都将成为思想品德双语教学的制约瓶颈,不利于当地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教师与学生的内心,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实施。我们必须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思想品德双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组织实施的正确流程。本文在简单论述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从既存问题的层面分析了新疆地区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双语教学的执行情况,提出了问题也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既存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对当地的思想品德双语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吕颖.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03):117-120.
[2]段佳欣.中学思想品德课双语教学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 上一篇:经济会议报告
- 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