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综合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综合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报告;员工指标;层次分析法
一、员工指标设计
在现在这样一个重视人力资本的社会背景下,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为这个企业服务的员工。因此本文将分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员工非财务指标。一个是企业,也就是雇主对雇员的期望;一个是雇员对雇主的期望。一方面,企业付给员工薪酬,给予他们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员工为企业服务,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企业成长,壮大。因此,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如有任何一方没有做好,就会导致一种不对称,不平衡,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本文的员工指标设计如右图:
二、指标释义
A1工作业绩完成指标:总共分为三大类。即,A11工作完成率、A12工作失误率、A13工作效率。工作业绩最重要的是完成的数量以及效率。这对于制造、生产部门很好量度,而对于管理行政人员如何去度量?本文认为,例如像会计这样的部门,我们也可以有月计划,每个月需要做些什么,事情的预定完成时间是何时,这些都应该在上个月月末就拟定好,下个月过完后,由人力部门根据计划表来打分。这就解决了工作完成率和效率的度量。而工作中快和多往往免不了要产生失误,所以工作的失误率也是有必要核算进来的。
A2工作态度指标:总共分为三大类。即,A21考勤记录、A22忠诚度(离职率)、A23积极度(活动参与率)。 工作态度是员工和企业的一个媒介。企业给员工带来了价值,相对应地,员工也会用一颗感恩和积极的心态回报企业。所以日常的考勤记录直接的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而离职率和活动参与度间接地反映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A3工作创新指标:总共分为三大类。即,A31技术创新度、A32制度创新度、A33文化创新度。工作创新最直观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和发明的创造,但是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还要属制度和文化的创新。
B1薪酬公平指标:总共分为三大类。即,B11薪酬透明度、B12薪酬满意度、B13薪酬离差度。薪酬是员工对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透明度应该向投资者和员工汇报、披露。而一个企业的薪酬两极分化过于明显则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也会造成员工的不和谐。最终还是会影响到薪酬的满意度。
B2机会公平指标:总共分为三大类。即,B21晋升机会(人员变动率)、B22培训机会(培训费用比)、B23交流机会。除了薪酬要求外,一个人服务于企业,最终需要的是成长。而企业的培训、学习机会是不能少的。对于那些在企业长期服务的员工,企业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权利,以及更高的职位。从而让他们继续为企业做出贡献。
B3工作氛围:总共分为三大类。即,B31文化认同感、B32成就感、B33归属感。首先员工要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持续以及积极的为企业服务。在找到了集体认同感后,工作的成就感会加强这种集体荣誉感。最终,员工在企业找到了归属感,从而加强了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三、层次分析法设计员工非财务指标
设计步骤
首先构想出层次结构图,本文是将员工非财务指标分为两大块A雇主对雇员的期望和B雇员对雇主的期望。
其次,进行判断矩阵的构建。考察专家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比较。本文重要性的赋值为:1代表A因素相对于B因素是同等重要;3代表A因素相对于B因素是略重要;5代表A因素相对于B因素是重要的;7代表A因素相对于B因素是较重要的。然后,进行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下图所示:
结果分析
如图所示,对于雇主对雇员的期望指标中,第二层的权重排序为A1>A3>A2.即:工作业绩完成指标>工作创新指标>工作态度指标。对于雇员对雇主的期望指标中,第二层的权重排序为B1>B2>B3.即:薪酬公平指标>机会公平指标>工作氛围指标。
对于工作业绩完成指标中,权重排序为A11>A13>A12.即:工作业绩完成率>工作效率>工作错误率。对于工作态度指标中,权重排序为A23>A22>A21.即:积极度>忠诚度>考勤记录.对于工作创新指标中,权重排序为A31>A32>A33.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对于薪酬公平指标中,权重排序为B12>B13>B11.即:薪酬满意度>薪酬离差度>薪酬透明度.对于机会公平指标,权重排序为B21>B22>B23.即:晋升机会>培训机会>交流机会。对于工作氛围指标,权重排序为B31>B32>B33.即: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
在综合报告中我们可以利用得出的权重比例,来进行员工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以及考评。由于财务报告毕竟只能反映过去的局限信息,如果要深入分析企业的发展潜力,还需要对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美菱电器曾经是我国家电市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但近年来,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原因,公司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本文以美菱电器2007-2011年5年的年报信息为依据,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常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同时供相关投资者参考。
关键词:美菱电器 财务状况 综合分析报告
一、美菱电器的发展分析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重要的电器制造商之一,拥有合肥、绵阳和景德镇三大冰箱(柜)制造基地,以及冰箱、冷柜等多条产品线。公司主导产品美菱冰箱是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出口免检产品。2009年以来,美菱电器的营业收入增长基本上同步于行业或者优于行业,但盈利水平低于竞争对手,近几年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不断呈下降趋势。为了解美菱电器的详细经营状况,本文截取美菱电器2007-2011年这5年的财务报表部分数据,分析美菱电器的财务报表信息质量。
二、美菱电器经营状况综合分析
一个企业,其所有所得划分为消耗和投资两部分。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处于健康发展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看其投资规模,这里用It表示。如果出现It+1
从表1可以看出,美菱2008年的投资额小于2007年,2009年、2010年都保持着增长,但2011年又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美菱存在投资规模萎缩的问题,揭示美菱发展不健康这一现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原因。
从表2可以发现:1.(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营业收入波动较大,2008、2009年较2007年有所下降,2010年又回升达到最大,2011年略有下降。由于低值易耗品所占比重较低,波动主要是由原材料的库存造成的。公司规模逐步扩大,原材料库存也随之逐步增加。2.库存商品/营业收入波动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说明美菱的库存商品严重堆压。库存问题是家电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库存商品占用大量资金,严重影响公司资金流,导致公司不可持续经营。3.在建工程/营业收入波动不是很大,2011年达5年最大值。家电行业的主要生产用固定资产一般均需经过在建工程,该指标呈下降趋势,意味公司可能在主业的发展上缺乏后劲,无法有效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菱2008年在建工程只有60 139 300元,投资兴建减少。2011年在建工程达到204 053 000元,是因为经济复苏,又有家电下乡的途径使美菱重新开始扩大生产规模。4.固定资产/营业收入同在建工程/营业收入一样,都是说明公司的投资规模的,指标变化也不大。5.无形资产/营业收入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美菱年报,无形资产划分为土地使用权、商标使用权、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其中专利技术为0,非专利技术仅占3%,公司在技术方面投入过低,不掌握核心技术,存在技术空心化的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1.TPt/营业收入2007-2009年上升,2009-2011年呈下降态势,说明美菱自2009年后在创收上出现瓶颈,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这与美菱在核心技术上投资过少可能有关。2.销售费用/营业收入2007-2010年一直上升,2011年有所下降,美菱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其中占最大比重的是市场支持费,包括广告费等。其中,空调安装费本期增加较多的原因是为了提高销售商积极性,加强业务拓展,采取了更积极的安装费结算政策。3.管理费用/营业收入5年的变化不大,2011年比2010年增长38.46%,主要原因是2011年各地营销分部改组设立为合资营销公司,原在销售费用中核算的分部费用变更为在管理费用中核算;另外本公司2011年提高了薪资标准,导致工资支出大幅上涨。
三、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分析
(一)存货
分析表4,我们发现美菱的存货问题严重,5年来存货数额逐年增加,占资产的比重随之上升,美菱消化库存的能力有待提高。库存过高,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运转,影响企业其他战略部署。此外,库存产品搁置的时间越久,贬值越严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整体家电市场进入规模发展的缓滞期,大规模的库存抛售和市场竞争将直接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从前车之鉴来看,企业的倒闭往往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流的断裂。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应该是美菱电器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美菱可以尝试加速农村市场的销售,对那些型号较旧的合格产品采取降价销售。尽管利润降低,但可以回笼企业资金,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利。还可以加大出口,针对东南亚、非洲等较落后的国家清仓止血。
存货占资产比重如此之大,存货跌价准备对利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2011年存货增加近18%,而存货跌价准备仅增加2%,这是极其不合理的,美菱很有可能通过操纵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
(二)应收账款
美菱的应收账款5年来大幅增加,2011年高达5亿多元,占总资产的7%。见表5。巨额应收账款的存在可以释放一些库存,但公司在发出商品开出销售发票时要确认销售收入,并缴纳相应的税费,公司代垫税款必将加大公司的资金需用量,加大资金成本,降低利润。美菱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三)利润
从表6可以看出,美菱近几年盈利情况堪忧,尤其是2010年、2011年,营业利润大幅下降,2011年出现负值。利润总额保持正数,是由于营业外收入的功劳。提到营业外收入,就不得不提政府补助。上市公司依赖政府补助操纵利润已经不再新鲜,美菱也深谙此道。
(四)营业外收入明细
营业外收入中,政府补助所占份额巨大,见表7,2010年为98.22%,2011年为88.22%,这就不难理解美菱在2011年营业利润巨亏的情况下仍然能实现可观的利润总额。营业外收入属于不可持续性收益,如果不改善主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就不可能扭转经营困境。
四、现金流分析
整体上,若不考虑应收账款可能造成的坏账问题,美菱自2007-2011年之间主业所能够产生的新增现金流量仅为1 435 478 000元,扣除在此期间的购置固定资产等生产经营必备的资产763 624 400元,仅剩6.71853 6亿元。2000-2005年投资者投入的平均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约为75.68 亿元,平均收益率仅为3.35%,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美菱收益能力较差。如果扣除存货占用的5年平均资金56.79亿元、应收账款占用的5年平均资金17.67亿元,美菱的盈利情况就更加糟糕。(见表8)。
五、总结
通过对美菱电器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美菱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盈利能力等亟待提高,应收账款和存货问题急需解决。美菱电器也意识到这一点,在2012年规划中提出“凤凰行动”:希望借助长虹旗下华意压缩的配套采购、长虹系资源、长美专卖店的营销渠道优势,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费用成本。所以,美菱应该关注盈利能力,平衡规模增长与投资回报的关系,平衡盈利和品质的关系。其次,还应该在其主营业务上多下工夫,更多的关注其产品。要让其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必须有突出特点和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其必须在研发上多努力,拥有核心技术,这也是目前美菱较为欠缺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宋佳楠.长虹白电整合步履蹒跚[J].家用电器,2009,(11).
2.于昊.美菱电器:2011年营销大变脸[J].电器,2011,(1).
篇3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会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61
1 引言
我国政府会计是在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能够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发挥预算管理和监督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形势、政府职能新变革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弊端渐显,比如:无法反映已发生但无现金收支的收支项目,也无法反映未来收益、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等项目,难以准确有效地衡量政府资产负债情况,等等。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遭遇挑战,急需做出调整。为此,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相关文件的出台是必要并且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工作,早日落实制度到实处,自主、自觉地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发展,早日与国际政府会计趋同、接轨。
2 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之进展
我国政府会计起步较晚,政府会计改革不受重视,但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进程有所推进。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2010年“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同年年底正式《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
2011年,试编率先在11个省区市开展,2012年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及所属的部分县市,试编所采用的方法是:政府会计日常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运用于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中。试编工作引入统计、估算等方法进行核算,一定程度上补全了日常核算遗漏的会计信息,对试编地区的政府“家底”进行了梳理;试编报告所涵盖的政府财务信息范围更全面、更充分,能够反映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状况和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这些都是试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但是,遗憾在于:试编工作还没有普及全国每个省市地区;试编过程中,需要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所记录的数据信息转换成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下的衡量值,工作量巨大且易出错,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完全保证。
针对试编工作的情况,相关部门逐渐提高了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视,更具号召力和严谨性的方案陆续颁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出台;2015年12月10日,财政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和相关指南,规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期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至此,关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度方案基本确定,同时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如期出台,全国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工作落实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府会计改革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之国际比较
3.1 美国
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为联邦政府和州与地方政府两大层级。
在联邦政府中,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经过探索于1990年颁布《首席财务官法案》,确立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对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做出明文规定,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与发展。法律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于每个财政年度结束编制,并向社会公众公布联邦政府各部门及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
其中,联邦政府各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要求编制完成各部门的年度财务报告,聘请外部单位进行审计,最后提交给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而政府整体层面的综合财务报告,通过政府内部网络系统平台下载各部门上传的各自财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汇总,编制整体层面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交由政府问责局进行审计,连同财务报告及财务报告审计结果一并向社会公布,提高财政透明度。
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中,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兴起时间更早,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于20世纪末由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第34号政府会计准则,使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得以统一,获得法律保障。准则要求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编制,内容以财务部分为核心,辅之以介绍(概况)部分与统计数据部分,另外涉及美国联邦政府所不涉及的基金财务报表。其编制流程大致为:(1)事前培训。进行编制前的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由地方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组织教育培训,普及法律规定的编制要求、相关规定,提高参与编制财会人员的熟练度,树立财会工作守法意识。(2)事中监控。国库部门完成年度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后,向各部门分发工作表进行财务数据的填制。工作表统一收回后,进行数据整理与汇总,并编制完成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整个过程要求国库部门参与,发挥监督指导作用。(3)事后审计。编制完成的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需要提交外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依据美国政府问责局制定的《政府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
3.2 英国
英国政府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最早出现在地方政府中,但成效并不尽如人意。1999年,英国正式开始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于2004年完成第一次试编。2006年,英国政府从法律上落实了这一会计制度,推行实施《政府财务报告手册》,规范了英国中央政府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时的各种会计处理。
英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涉及的范围较一般联邦国家更为广泛,包含了所有公共部门,工作量大,因此整个过程耗时间、耗人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报告、内部控制声明、年度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以及审计声明等。编制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由划分为四大类的1300多个公共部门分别编制其部门的财务报表,提交给审计总署进行审计,审计通过后将相关数据及财务报表提交财政部。接着,利用CONS系统输送部门数据给英国财政部,财政部对CONS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抵消公共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完成数据整理,据此编制整体层面的政府财务报告。最后,将财务报告提交给议会,结束前一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全部工作内容。
3.3 加拿大
1995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编制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开始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加拿大公共账目》形式呈现,内含: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政府运行和累计赤字表、资产负债表、净负债变化表及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摘要及其他财务信息分析;政府各部门财务状况;其他相关信息及其分析。值得借鉴的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财务分析丰富而全面,涉及影响到财务报表的重大事项概述、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相关趋势分析等。
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编制过程中,首先由联邦各部门于每个财政年度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完成财务报告初稿的编制工作,同时在其财务管理系统中完成数据调整和上传工作;初稿需进行审计,再报送给总出纳长办公室;总出纳长办公室从核心财务管理报告系统中获取来自各部门的数据,整理并编制完成政府整体层面的综合财务报告。
综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经过探索和实践已趋于成熟、完整,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4 建议
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起步较晚、发展迟滞,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需要总结他国经验教训,有针对性的进行逐步巩固。结合美英加等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历程及实施现状,对我国实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制度的完善是前提。美加英各国显而易见都已具备成熟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为其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正确指导。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颁布了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方案,但整体上政府会计相关制度规定条块分割、口径不一,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造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需信息与日常政府会计核算脱节。为此亟需建立起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会计制度。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推行仍处于试编阶段,且覆盖范围未广至全国,试编而得的经验不够充分,总结出的办法和相关指南还有待检验,应不断实践,不断修正。
第二,丰富的资源是保障。在对美英加各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顺利推进背后,依靠的是丰富的物力、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在支持。物力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他们具备强大的政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自下而上各级部门之间传输的数据庞杂,甚至需要转换,仅靠人工进行传递、核对及汇总难免出现失误,尤其我国相关政府会计制度尚不完善,基层会计人员专业度不高,更应积极研发一套适合我国政府会计的信息系统,实现统一标准的会计信息共享,形成全国信息自下而上的汇总和合并,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效率与质量。
人力上,需要培训专业性更强的综合型会计人才。权责发生制所涉及的政府会计核算业务更加复杂,编制合并报告所含信息更广泛,甚至涉及会计之外例如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除此之外,报告编制合并过程中需要交流接触的是各个部门甚至包括上下级部门,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之外是能够积极进行协调沟通的,拥有强大的交际能力及情商。这些都是需要在不断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的。
财力上,上述的信息系统建设、综合型会计人才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且政策推行覆盖范围宽广,关系复杂,是一项长远持久的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几乎不可能,需要耐心和毅力。财力支持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撑政策推广落实,更应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助力。
第三,审计、公开是后续。在国外,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审计机构审计,部分还需要向社会公开,其透明度远高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涉及政府审计相关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审计监督效用有待加强。在2014年底批准的《方案》中,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被要求与上市公司年报一样接受审计,并与财务报告一同,按规定向社会公开。这一规定应当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重视,自觉落实;也要求各审计机构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专业,严格进行审计。另外,目前关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新闻大多于财政部官网、中华会计网校等专业媒介,一些浏览量大的网络媒体报道甚少,对于大众的普及率并不高,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专项讲座,向大众普及。关注的人多了,监督的人也就多了,政府部门在编报过程中也就会更加严谨的执行相关规定。这能够提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公开性、透明度,有利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报。
参考文献
[1]崔学刚,叶康涛,荆新,刘子琰.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5,(07).
[2]潘琰,吴修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探讨:欧盟的经验与启示[J].财政研究,2015,(03).
[3]戚艳霞.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特点分析和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5,(13).
篇4
【关键词】综合财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媒介传播、采用公开方式,把政府的财务状况、业绩水平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一定形式对外公布。十以来,我国致力于构建服务、高效、廉洁的政府,以便能更好的履行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完善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机制能够掌握政府的真实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有效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且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公民素质愈加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加强,其有要求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渴求,对其透明度和准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是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的起点。
(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目标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指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的。对报告目标的定位是整个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起着导向作用。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起点,将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相结合是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中的新方向。
(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
报告主体不同于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侧重于划定交易或事项的范围。确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主体即确定哪些部门或单位的财务报告应该并入或汇总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中。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包括政府、政府中负有受托责任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
(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
信息质量特征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一般来说,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其中,可理解性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能够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可靠性是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是以真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
(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是指政府财务报告中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期间及确定损益标准的核算基础。政府会计中所使用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决定了不同的会计基础。
三、实行政府财务综合财务报告的意义
编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全面梳理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事项,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一)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政府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对各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最终成果,能够通过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情况,及政府活动的准确成本和费用,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二)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助于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情况,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下,可以通过进行摊销和计提折旧来及时反映出资产状况,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全面反映出政府债务尤其是或有债务情况,从而促使政府建立起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三)评价政府绩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综合财务报告,有助于评价政府绩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下,政府财务报告并不能反映政府活动的准确成本和费用,不能满足绩效管理的需要。引人权责发生制后,政府业务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将更为全面准确,为评价政府绩效提供考核依据。
四、完善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议
2011年我国在11个省区市开展试编工作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及所属的部分县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距离真正建立和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仍然有一定距离。
(一)完善政府会计准则,构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
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采取的日常收付实现制、年度末转换为权责发生制的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作为长远之策。只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应加快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为优化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建立审计等监督机制
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目的,不仅是提供财政管理使用,还应为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同时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因此,我国应在试编工作的基础之上,采取试点模式,通过建立制度和提供指导意见等方式,使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由审计机构审计之后连同审计报告一起向社会公众,在试点地区取得一定经验、模式较为成熟后再推而广之。
(三)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在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过程中,由于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够,不少工作甚至手工操作,客观上增加了数据调整和转换的难度,加大了工作量,也不利于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应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广预算部门的财务核算系统,并研究开发能够实现数据对接的相关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优化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篇5
摘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开始从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逐渐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企业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相关利益者的使用需要。企业综合报告是社会责任报告发展后的另一种全新的报告形式,旨在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整合在一起,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报告。
关键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全新报告形式
一、综合报告的由来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单纯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企业报告的需要,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和披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世纪初出现了社会责任报告与后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丰富了非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但是这些报告里,对非财务信息的处理却不尽人意,非财务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很多非财务信息只是简单叠加在财务报告中。不能使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和使用报告信息,反而加大了企业编制成本,降低企业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加之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全球环境气候的变化,现有的企业报告形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对企业报告的需求,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关注新的企业报告体系问题。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8月,成立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明确指出,综合报告是一种新的企业报告方式,它把企业的战略、治理、业绩与前景有关的重要信息综合在一起,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并反映组织运营的商业、社会和环境状况。综合报告不是简单的将企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其他非财务信息叠加在一个报告中,而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个单一报告中。它更加注重使用者需求、清晰简洁,却能全方位提供有关企业业绩和运营状况信息。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可持续性的决策,另一方面有利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业绩。
2011年综合报告委员会的综合报告讨论稿——《迈向综合报告:在21世纪传播价值》中,提出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经营环境、战略目标、治理状况、业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综合报告的框架包含6个主要的内容要素。这是综合报告发展的最新重要成果。
那么综合报告和本文提出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综合报告
(1)企业价值
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企业价值即企业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所创造的价值。在当下,企业价值不仅是企业的经济价值,而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综合与统一。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这是指企业的经济价值。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和扩大就业等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企业的未来盈利和发展能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发展才是企业长存的根本。
(2)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企业价值定义可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公民”,企业除了生产满足人们生活消费外,对社会价值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在满足生活消费时也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希望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首先提出了价值管理,企业的经营核心也开始转变。之后,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逐步发展起来。
企业价值最大化首先是在企业价值概念扩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突破了传统的企业价值只包含企业经济价值的束缚,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企业自身和社会,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要求下,不断丰富发展企业价值的结果。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能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也避开了只注重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短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它不仅考虑股东的利益,也充分的考虑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它具有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的一致性。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后有利于保证企业战略发展的长期性,而且价值最大化同样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市场风险因素。综上所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综合报告
可以简单的说,综合报告就是从其框架中6要素(商业模式、战略、经营环境等)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出发,对企业的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企业过去的状况进行综合报告,以满足新形势下对企业报告的需要。综合报告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下,企业报告的新形式,也是企业报告发展的必然趋势。
之所以说综合报告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下新的报告形式,是因为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下,传统的财务报告关注的是过去交易形成的结果,报告内容主要是财务信息,根本无法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下的报告信息。如企业价值与社会贡献能力密切的关系。而从综合报告的综合框架来看,其中如企业的商业模式、经营环境、战略等正是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整合,提供全方位的关于企业业绩和运营状况的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能充分满足价值最大化下,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报告的信息需要,有利缓和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间的矛盾,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而且综合报告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清晰简洁、易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报告形式。不是简单的将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其他非财务信息叠加在一个报告中,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在单一的报告里。
再次,从报告技术来看。虽然收集和量化非财务信息是综合报告面对的最大的困难,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支持。但我国目前正在推广的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可以实现这一要求。
总之,综合报告意在加强现有财务报告的实用性,特别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下,满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报告的需要。为广大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价值创造的有用信息。这是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趋势。因此,推行综合报告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企业报告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6,(3)
[2]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和刘建鲁 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09
[3]张家伦.企业价值报告:现代财务报告演进的必然趋势[J].会计研究,2010.2
[4]徐欣,卢瑞杰.综合报告框架的构建及面临的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2,(11)
篇6
【关键词】综合报告 价值创造 战略 治理 绩效 愿景
2013年4月16日,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uncil,IIRC)《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征求意见稿(Consultation Draft of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在2013年4月16日至2013年7月15日期间进行为期9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为介绍综合报告这一新生事物,本文特对该框架作一介绍。
一、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与国际综合报告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由可持续性会计项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于2010年8月创立,成员包括来自主要全球会计公司、会计职业组织、联合国、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作为观察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代表,以及来自政府、企业、投资者、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的代表。因此,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是一个由监管机构、投资者、公司、准则制订者、会计职业界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全球联盟,其使命是制定全球通用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引导企业以清晰、准确和可比的方式提供战略、治理、绩效、愿景等重要信息。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是制定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引领者。综合报告最常见的是定期综合报告,它简洁地交流沟通了组织的战略、治理、绩效和愿景如何在组织外部环境条件中引导其循序渐进地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综合报告的目标是:
1.促成一种更紧凑、更有效的公司报告方法,反映所有对组织循序渐进的价值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并汇集其他的报告方法。
2.通报为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的财务资本的配置。
3.加强对广泛意义的资本(财务资本、制造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以及自然资本)的责任承担和联合管理,提高对资本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
4.支持以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为重点的整体思维、决策和行动。
综合报告应当主要为财务资本提供者编制,帮助他们对财务资本配置作出评估。
二、综合报告所涉及的三个基本概念
(一)资本
所有组织的成功都依赖于各种形式的资本,包括财务资本、制造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以及自然资本。一个组织在编制综合报告时,应将这些资本类别作为基准,并且在其认为其中任意一类资本不具有重要性时应披露原因。
1.财务资本。财务资本是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资金总和:一是组织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债务、股权或拨款等方式获得,或通过经营或投资产生。
2.制造资本。制造资本是可供组织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使用的、经制造的有形物体(不同于自然的有形物体),包括建筑物、设备 、基础设施(如道路、港口、桥梁等)。
3.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指组织拥有的基于知识的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软件、权利和许可等)、组织资本(如隐性知识、系统、程序和协议)以及组织积累的与声誉和品牌有关的无形资产。
4.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员工的才能、能力和经验,以及创新动机,包括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忠诚度和改善流程、产品和服务的动机(包括领导、管理和协作的能力)。
5.社会与关系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是指组织在社区、利益相关者群体和其他网络的内部或相互之间的制度和关系,以及为增进个人和集体的福利而共享信息的能力,包括共同的规范、主要利益相关者关系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许可。
6.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指所有向组织提供其在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繁荣所必需的商品或服务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和过程,包括空气、水、土地、矿产和森林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
(二)组织的商业模式
组织的商业模式是指组织为了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而选定的,由投入、商业活动、产出和成果所组成的体系。商业模式位居组织的核心,它以某种形式投入各类资本,并通过组织的商业活动,将它们转化成产出(产品、服务、副产品和废料)。组织和社会共同担负着用作投入的资本成本,并分享组织创造的价值。
1.投入。综合报告将识别关键的投入,展示这些投入如何与组织所依赖的,或为组织带来差异化源头的资本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理解商业模式的活力和弹性具有重要意义。简洁、有意义地解释了这些关键投入如何与资本、机遇及与风险、战略以及财务绩效联系起来。
2.商业活动。居于商业模式中心位置的是通过商业活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这些活动可能包括规划、设计和产品制造或是在提供服务时需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
3.产出。综合报告要识别组织的关键产品和服务。可能有诸如副产品和废料等其他产出(包括排放物),需要根据其重要性在商业模式披露中进行讨论。
4.成果。成果是因一个组织的商业活动和产出而产生的、资本的内部和外部结果。
(三)价值创造
综合报告要解释一个组织如何循序渐进地创造价值。财务资本提供者聚焦经济回报形式的价值,但这些回报取决于在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利益的各类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框架认为,未来现金流量和其他的价值概念不仅取决于那些与财务资本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还取决于更广泛的资本、互动、活动、因与果及关系。框架所指的价值包括组织通过资本增减或资本转化(它们最终都可能影响财务回报)创造的其他形式的价值。因此,综合报告应考虑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价值所形成的更广泛的情境。尽管如此,综合报告的目的不是计算组织或所有资本的价值,而是提供信息以使预期报告使用者能够评估组织循序渐进地创造价值的能力。价值动因是能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且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控的能力或变量。包括财务动因、客户关系以及诚实、信任和团队合作等价值观。
三、编报综合报告的指导原则
1.战略重点和未来取向。综合报告应深入说明组织战略、该战略如何与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关、该战略如何与资本使用及对资本的影响相关。在综合报告中采用战略重点和未来取向,包括:清晰阐明重要资本的持续可获得性、质量和可承受性是如何帮助组织提高其在未来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进而提高组织的价值创造能力。
2.信息关联性。综合报告应反映组织循序渐进的价值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相互关联性和依赖关系。信息关联性包括: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历史、现时和未来的关联性,资本之间的关联性,金融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定量和定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管理信息、董事会信息与对外报告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综合报告中的信息、组织的其他沟通文件中的信息与来自其他来源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
3.对利益相关者的响应性。综合报告中应深入说明组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并说明组织如何及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考虑并响应利益相关者的合法需求、利益和期望。
4.重要性和简洁性。综合报告中应提供对于评估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性的简洁信息。(1)重大事项是指高级管理层和负责治理的人员认为具有相关性和重要性、可能对预期的主要报告使用者对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所进行的评估产生实质影响的事项。(2)综合报告包含简洁信息,它提供充足的情境,使之可理解并避免冗余信息。组织追求在简洁性和其他指导原则(尤其是完整性与可比性)之间取得平衡。为了实现简洁性,可以将综合报告链接到另外提供的附加的详细信息。
5.可靠性和完整性。综合报告应包括所有正面和负面的重大事项,应协调地列报这些事项且无重大错误。(1)通过诸如强健的内部报告体系、适当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及独立的外部鉴证等机制,提高可靠性。(2)完整的综合报告包括所有正面和负面的重要信息。为确保所有重要事项都已识别,应考虑到同行业组织的报告中出现的内容,因为同一行业内的某些事项很可能对于该行业中所有组织而言都具有重要性。
6.一致性和可比性。综合报告中列报的信息随时间的推移均应保持一致,并且对于组织自身价值创造过程的重要信息,应当使之能够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1)各个期间遵循的报告政策应一致,除非为了提高报告信息的质量而需要作出更改。这包括,如果相同事项在不同时期一直具有重要性,则使用相同的关键业绩指标(KPI)报告这一事项。当作出重大更改时,需说明更改原因,描述其影响(并在可行且重要时,对更改量化)。(2)综合报告中的具体信息将必然因组织而异,因为每个组织都需要阐述其自己独特的价值创造过程。然而,确定所有组织应用的内容元素的相关问题,可帮助确保组织之间适合的可比性水平。
四、综合报告的构成要素
(一)组织概述和外部环境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的性质是什么以及组织的经营环境情况如何?综合报告载明组织的使命和愿景,并通过下列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
1.组织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所有权和经营结构,主要活动、市场、产品和服务。
2.竞争状况和市场定位,包括:新竞争、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客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对手的强度。
3.关键的定量信息(例如,员工数、收入,及组织营业机构所在国家/地区的数量),尤其着重指出与以前期间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
4.影响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包括:对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产生影响的、有关法律、商业、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治理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的治理结构如何帮助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创造价值?综合报告深入说明下列事项:
1.组织的领导结构,包括负责治理的人员的多样性和技能。
2.制定战略决策,确立并监控组织文化的具体流程,包括高层的基调和面对风险的态度。
3.负责治理的人员为影响和监控组织战略方向及风险管理方法而采取的特殊行动。
4.组织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何体现于组织的各种资本使用情况和对各种资本的影响,包括组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5.组织推行的最佳治理实务是否优于法律要求,如果是,组织是如何做到的。
6.负责治理的人员为推进和实现创新所承担的责任。
7.薪酬和激励如何与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挂钩,包括薪酬和激励如何与组织的资本使用情况和对资本的影响相关联。
(三)机遇与风险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影响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创造价值能力的具体机遇与风险是什么,及组织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风险?综合报告载明组织所特有的主要机遇与风险,包括:那些与组织对相关资本的影响相关的以及与相关资本的持续可获得性、质量和可承受性相关的主要机遇与风险。
(四)战略和资源配置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及组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综合报告应载明:(1)组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2)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已制定或计划实施的策略;(3)为执行其战略,已实施或计划实施的资源配置计划;(4)如何衡量成果,及如何标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成果。
(五)商业模式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及该商业模式具有多大弹性?综合报告中描述组织的商业模式并着眼于商业模式的弹性。这包括:
1.重要投入,及其如何与衍生投入的资本相关联。
2.关键商业活动,考虑以下因素:(1)组织如何在市场中实现差异化(例如,通过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以及与潜在客户和供货市场服务交流沟通的渠道);(2)在完成初始直销后(例如延长保修计划或网络使用费用),商业模式对收入创造的依赖程度;(3)组织如何满足创新需要;(4)如何设计商业模式以适应变化。
3.关键产出,解释了组织向市场中投放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重要的副产品和废料。
4.在资本方面的关键产出,包括内部成果(例如收入和现金流量)和外部成果(例如客户满意度、纳税、品牌忠诚度以及社会和环境影响)。
(六)绩效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的战略目标实现程度,以及组织在对资本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综合报告中包含关于绩效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包括:(1)有关目标、价值动因和机遇与风险等的定量指标,解释它们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在编写它们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2)组织对资本的影响(正面和负面影响),包括对价值链上游和下游资本的重要影响;(3)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状态,及组织如何响应他们的合法需求、利益和期望;(4)过去和当前绩效之间的联系,及当前绩效和前景展望之间的联系。
(七)前景展望
综合报告应回答下列问题:组织在执行其战略时可能遇到哪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对组织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绩效有何潜在意义?前景展望着重指出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前景展望基于合理、透明的分析,提供关于以下方面的信息:(1)高管层和负责治理的人员对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可能会面对的外部环境的预期;(2)该外部环境将如何影响组织;(3)当前,组织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重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综合报告的编制和列报
1.报告频率。综合报告流程拟将持续应用于所有相关的报告和沟通文件。可以预见,组织将会按照法定的财务报告周期,按年编制单独的综合报告。
2.重要性确定流程。包括识别相关事项、评估重要性、排定优先次序。
3.重大事项披露。在确定如何在综合报告中适当披露重大事项时应作出判断。这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内部和外部)进行考虑,并且经常与预期的主要的报告使用者进行沟通也有助于作出上述判断。
4.负责治理人员的参与。综合报告应载明对报告负有监督责任的治理机构,以及机构对于以下事项的说明:承认自身责任以确保综合报告的完整性、机构将集体考量应用于综合报告的编制和所含信息中、机构关于报告是否以符合框架的方式列报的意见或结论。
5.可信度。为了再次确保负责治理的人员中综合报告囊括的信息完整且可靠,组织使用各种内部机制。如在报告中添加反映绩效质量或水平的活动(绩效认证或合规评估)。组织还可以寻求独立的外部鉴证,来提高其报告的可信度。
6.对应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时间跨度。每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时间跨度,都应由组织根据其业务和投资周期、组织战略,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合法需求、利益和期望决定。行业或部门(例如汽车行业的战略目标通常适用于两个产品型号周期,跨越八至十年,而在科技行业,时间跨度则明显更短)、特定事项的性质(例如一些影响自然资本、社会与关系资本的问题可能本质上需要很长时间)决定了综合报告的时间跨度。
7.报告边界。在确定综合报告的边界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用作财务报告目的的范围,即财务报告实体;二是对于其循序渐进地创造价值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的财务报告实体以外的其他实体/利益相关者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机遇、风险和成果。财务报告实体居于报告范畴的中心位置。
8.汇总与分拆。各个组织可决定在哪个汇总级别(例如,按国家/地区、子公司、分部或站点)列报适合于其具体情况的信息。这包括平衡需要分拆(或汇总)的信息和对预期报告使用者具有附加意义的分拆(或汇总)信息。
9.技术使用。技术进步实现了创新的报告方法,特别是与指导原则信息关联性的应用有关的报告方法,例如网络媒体和XBRL。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呈现综合发展趋势。2010年8月,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与A4S联合成立了IIRC,旨在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综合报告框架。该框架将涵盖财务、社会与环境、公司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信息。2010年12月在吉隆坡召开的第18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将“推广综合报告框架”作为大会的四个议题之一。2011年9月12日,IIRC了讨论稿《朝向综合报告:“21世纪的价值沟通”》,提出了综合报告的指导性原则和报告要素,为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相关议题的披露提供了新的参考。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将企业经济指标,包括经济绩效、市场表现、间接经济影响、采购行为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般披露指标,指出经济指标应包含在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之中。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拓宽社会责任议题范围,增加财务相关经济数据、企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经济贡献以及税务数据的披露。根据对2015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信息披露的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发现。
1.时效性较强
报告的时效性反映着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及时性。根据《WTO经济导刊》的《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15》研究,2015年我国报告的2000余家企业中,有70.1%的企业在据财年4个月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中的财务相关信息基数基本为年度财务总结,与利益相关方的财务信息沟通时效性有所提高。
2.完整性较差
《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数2015》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5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员工、社区和政府相关议题的平均得分均在0.35以上,而诸如股东等其他财务利益相关方议题的平均得分均未超过0.30,数据得分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相关数据的完整性较低。仅有部分企业的报告涵盖了市场、采购、间接经济等在内的财务信息,大多数企业对财务采购等其他财务相关信息披露较少。
3.可比性较为突出,横向可比性相对匮乏
财务信息纵向对比反映公司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横向对比反映公司在行业中的经济发展处于何种位置,或集团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对集团经济贡献的比重。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仅有部分企业注重横向财务信息的对比,大部分企业忽略了财务信息的横向对比,多数企业仅做到了报告中体现财务信息的纵向对比。
4.实质性相对缺乏
由于财务信息庞大且相对分散的特性,加之社会责任报告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数量众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财务信息统计存在不完善现象。如企业对社会经济的间接影响,企业市场方面的部分绩效等情况。
5.平衡性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财务信息披露往往呈现回避负面信息的情况。多数公司仅披露正面财务信息,如“《中国机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指出,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418.4亿元,2014年营业收入为 454.6亿元”,“《日立集团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文版)》:2013年度,日立集团与日本国内五大财团的‘社会贡献’相关支出约为31亿日元”等。多数公司回避披露公司亏损等负面财务信息。
6.清晰性、准确性与可靠性程度较高
由于财务信息数据的直观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数据呈现出清晰性的特点。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等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相对简单,便于统计与整理,因此现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财务信息大多呈现出准确性与可靠性的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披露建议
1.提升报告财务信息整体质量
针对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披露的弱点与不足,改善社会责任报告中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对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与GB/T 36001-2015《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增进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财务信息披露的统一认识和理解,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将活动过程和结果向利益相关方披露出来;应用GB/T 36000-2015《社会责任指南》,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财务指标的边界和范围、方法和流程,夯实报告编制的责任实践基础;应用GB/T 36002-2015《社会责任绩效指标分类体系》,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体系,规范报告主体部分需要披露的社会责任绩效。
2.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企业提升透明度
积极发挥监管部门、交易所和行业组织对企业的作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信息披露相关规则,明确指出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需要披露的具体财务信息,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财务信息的披露指明方向;组织报告年度评优等报告评选活动,对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完整,报告质量高的企业予以奖励与表扬,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氛围;通过合理手段,对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的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助力企业提高运营的透明度。
篇8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 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 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和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 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 ias14,segment reporting,1997.
篇9
1、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从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一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二是专项分析报告,三是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金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2、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的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要囊括这五部分内容。
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3、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现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需要的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是比较含糊和笼统的,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篇10
1、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从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一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二是专项分析报告,三是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金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2、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的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要囊括这五部分内容。
此外,财务分析报告在表达方式上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手法,如可采用文字处理与图表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使其易懂、生动、形象。
3、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如上所述,财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现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部分提要段,即概括公司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接受者对财务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
第二部分说明段,是对公司运营及财务现状的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适当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公司当前运作上的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公司在不同阶段、不同月份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需要的财务分析重点也不同。如公司正进行新产品的投产、市场开发,则公司各阶层需要对新产品的成本、回款、利润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分析报告。
第三部分分析段,是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还要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因为有些报表的数据是比较含糊和笼统的,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公司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第四部分评价段。作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财务评价不能运用似是而非,可进可退,左右摇摆等不负责任的语言,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第五部分建议段。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最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积累素材,为撰写报告做好准备
1、建立台账和数据库。通过会计核算形成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但是编写财务分析报告仅靠这些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往往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增长原因时,往往需要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商品、不同责任人实现的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但这些数据不能从账簿中直接得到。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平时就作大量的数据统计工作,对分析的项目按性质、用途、类别、区域、责任人,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建立台账,以便在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时有据可查。
2、关注重要事项。财务人员对经营运行、财务状况中的重大变动事项要勤于做笔录,记载事项发生的时间、计划、预算、责任人及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必要时马上作出分析判断,并将各类各部门的文件归类归档。
3、关注经营运行。财务人员应尽可能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生产、质量、市场、行政、投资、融资等各类情况。参加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4、定期收集报表。财务人员除收集会计核算方面的有些数据之外,还应要求公司各相关部门(生产、采购、市场等)及时提交可利用的其他报表,对这些报表要认真审阅、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养成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
5、岗位分析。大多数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往往由财务经理来完成,但报告注材要靠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提供。因此,应要求所有财务人员对本职工作养成分析的习惯,这样既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也有利于各岗位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只有每一岗位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编写出内容全面的、有深度的财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