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明实践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校本德育中积极培养学生优良的文明礼仪,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我国民族整体文明形象。因此,小学德育教育中,需要正确、深刻的认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中的价值,并在实践教育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在校本德育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促进校本德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1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中的价值
小学校本德育,侧重于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校本化内容,结合学校独特的色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学校管理途径,有序推进德育教育活动,创建与学校实际特点相符合的教育机制,充分提升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校本德育中,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能够对常规校本德育活动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加以弥补,并在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基础上,全面突进校本德育发展,促使小学生获得实质发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中,两者具有整合与联合性、独特与针对性、开放与拓展性,能够促使校本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高效、全面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因此,小学在进行校本德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种校内外资源,从多个层面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中的实践策略
2.1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和成长规律的德育模式
学生在小学阶段,其思想和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其性格、思想、品质的养成非常重要,为了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使其养成优良思想品德,有必要在校本德育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低年级学生模仿力比较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此时合适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能够为其树立模仿对象,使其模仿正确、优良的行为和习惯,逐渐养成自己专属的文明礼仪习惯,这对其后期成长意义重大。中高年级的学生在思想层面具有一定独立性,这一阶段学生会更具表现力,其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在各方面行为上会表现的更加积极、上进,此时对其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校本德育成效。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挑战自我方面,缺乏一定勇气和自信心,为了有效提升其文明礼仪修养,需要教师开展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中,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兴趣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德育教育需求,个性化的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有关教育工作中,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还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因此,我校在走廊、教师、楼体、洗手间以及花圃旁等场所,张贴诸多文明礼仪提示语,像“人人讲卫生、各个讲清洁”“学校是学习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等,使学生广受提醒,在优良环境下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2.2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礼仪素质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实践中,需要从日常管理入手,注重细节教育,逐渐改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其充分认识文明礼仪,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语言习惯,在遵循教师教导和日常管理规范过程中,逐渐掌握基本待人接物等礼仪,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过程中,还要注重和家庭教育相结合,除了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还要联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侧重于文明礼仪教育,并从学校层面和家庭层面,多给予学生一些认可的鼓励,在学生表现得到认可之后,其会更加努力的提升自身文明礼仪素养,且不会因为离开学校环境,改变自己的文明习惯。比如我校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联合家庭教育中,引领学生学习《家训》、《增广贤文》等,并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教育理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促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承担一定家庭责任,在学校也和学生互帮互助,乐于助人,并且尊重师长,从个人的文明礼仪行为感染其他人,共建温暖校园。我作为学校大队辅导员,积极培养少先队小骨干,利用红领巾监督岗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每天有“仪容仪表检查”“卫生检查”“学生出勤检查”“广播站宣传校园文化”等活动,以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同时,我校每周有国旗下讲话,千人诵读《弟子规》等等;每月有“国学经典诵读之星”评比以及“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活动;每学年有“最美南粤少年”评比,“十佳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另外,学校还不定期的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演讲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古筝社团”“书法社团”“竹竿舞社团”等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2.3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将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中,还要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小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对其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能够深远的影响其长期成长,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公民。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我校定期组织社会礼仪活动,带领学生进敬老院,为老人提供爱心服务,培养学生关爱老人思想。同时,我校还不定期组织小型捐款活动,鼓励学生积攒零花钱帮助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企业单位、农村以及电影院等,进行实践、调研和参观,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从中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校园内部,组建了文明礼仪采风小组,使其及时积累校园中好的文明礼仪素材、典型和事迹等,定期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提升文明礼仪意识。通过多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2.4全面发挥教职员工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在引领校本德育实践中,全体学校教职工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推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程育人,在实际教育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工作中,有关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文明礼仪榜样,为学生养成文明礼仪树立标杆和模范。基于此,需要小学全体教职员工努力提高自我礼仪修养,通过自己日常工作中反应出来的人格魅力与文明言谈举止,引导并教育学生。全校教职员工通过言传身教,能够在校园构建讲文明、懂礼仪的优良氛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养成优良文明礼仪习惯。教职工要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在校园中遇到领导、同事和学生要主动打招呼,为学生树立礼仪榜样,促使学生养成见人问好的礼仪意识和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懂礼仪、讲文明的好习惯,我校教职工定期开展评选“文明礼仪标兵”“文明礼仪之星”等活动,所有教职工作为参与人员,由师生共同监督和评选,教职工在参与评选过程中,会更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也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在看到其它教职工的文明礼仪行为之后,也会模仿并形成正确的文明礼仪意识,明白什么是文明礼仪,从而逐渐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篇2
一、立足基础,思考内涵
1.树立问题意识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培养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我们在研讨中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广泛,适合幼儿教育的文明礼仪内容有哪些?我们怎样去获得更多幼儿文明礼仪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信息?通过哪些途径在幼儿园中更好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2.思考研究内涵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探究》的研究价值主要是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幼儿园“绿色、生态、和谐”的理念背景下,通过我园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文明素质,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二、理论先导,把握研究方向
课题研究需要先进理念、科研理论、教育教学论著支撑。我们采用上网收集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点与困惑。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交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记录。我们学习了《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从中了解了一些文明礼仪包括的具体内容及各年龄段儿童文明礼仪的规范要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幼儿园实施文明礼仪的方法和策略》等经验论文中学习到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途径、方法等,一本本摘抄、一份份漂流书留下了我们学习的痕迹,在各类理论著作的启发指引下,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更明朗化了,研究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三、以人为本,深入实践探究
实践是课题能够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多途径渗透,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促进发展。
1.多途径渗透文明意识
(1)环境创设中渗透物质环境:幼儿园利用宣传版面、宣传橱窗、幼儿园长廊等大环境及班级教室、寝室、活动区角等布置了形象生动的文明礼仪的宣传画、三字经儿歌图片、楼道上贴礼貌用语的标语“互助友爱、合作共进”的提示,让孩子随时都能看到。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娃娃家、表演区、阅读区等也有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班级公约,还让幼儿自由展示自己的手工、绘画作品等,进行文明礼貌的创造。精神环境: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提高文明礼仪素养,我们除了让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全体教工还进行相关礼仪专题培训,并提出了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通过互学互促使得自身良好行为逐渐内化。(2)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入园、进餐、睡眠、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离园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我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订了礼仪目标,确立了指导策略。如晨间时,我园以班为主组建了一个晨检礼仪队,为的是让幼儿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每天早晨有几名幼儿早入园做礼仪生,戴着文明小标兵的绶带和帽子迎接入园的小朋友和家长等;将文明礼仪的教学活动纳入幼儿园的教学计划之中,开展集体活动“神奇的话”“我是家庭小主人”,学习“请、谢谢、你好”等礼貌用语,促进幼儿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
2.丰富文明礼仪活动,体验文明实践
教师篇:文明礼仪我先行我们幼儿园组织教师每两周一次的师德案例交流、每月一次爱生案例分享、开展师德故事、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讲活动、幼儿园微笑之星评比、定期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教师仪表打扮、行为规范讲座等,以提升教师的文明素养。幼儿篇:文明有礼文明有你开展各主题活动,如:中班的“文明礼仪伴我行”,制定了文明礼仪网络图、确定了科学明确的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让幼儿了解一些具体的生活礼仪等;游戏活动:创造性游戏“溧阳旅游更精彩”让幼儿了解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游览之礼;借助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让幼儿理解国旗的庄严,懂得仪式之礼;“自主间餐、自主午餐”让幼儿懂得有序、卫生、节约等餐饮之礼;组织幼儿“观看木偶剧”“观看故事《陶淘暴宝向前冲》”借助观看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和木偶剧知道保持安静、仔细观看的观赏之礼;结合“爱牙日”邀请人民医院的医生开展“爱护牙齿从我做起”活动,让幼儿懂得保护牙齿、注重个人卫生的仪表之礼,还开展“经典诵读、无车日的宣传活动”……
3.家、园、社区一体,提升文明素质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幼儿的生态构建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健康并且符合幼儿天性,所以科学有效的生态目标建立,要体现出幼儿园有效的路径探究。
一、体验教学中,激发幼儿生态认知
“万事始于行,诸事始于知。”当人运用某种行为的时候是对这种行为的认知,所以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和其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幼儿的生态认知是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幼儿园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瑞典的幼儿园这样做,首先注重活动让孩子先辨别不锈钢餐勺、苹果核以及塑料瓶盖和玻璃瓶,让孩子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垃圾,开始的时候孩子都认为苹果核是垃圾,没有用处,其他的物品不是垃圾不能污染环境;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做出肯定或者否定,教师此时带领学生做一个实验,在树的下面挖几个坑,把几样东西分别埋在地下,并且做上标记。几周以后,教师带领孩子观察树下的东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儿会发现苹果核不见,其他几样东西完好无损。当孩子困惑的时候教师告诉孩子苹果核已经腐烂融入土壤中变成土壤的养分,所以有利于环境,但其他几样东西,在土壤中不能发生任何变化,所以会形成污染,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意丢弃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娱乐活动中增强幼儿的生态意识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的同时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的过程可以运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解法,在很大程度上,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的思维,比如告诉幼儿不要踩踏草坪,可以给幼儿讲小草的故事,小草在草坪中快乐的生长,如果我们为了自己方便从草坪踏过,小草的腰就会弯曲,那么就不能看见太阳公公和妈妈了,小草会很伤心,如果小朋友的腰也弯了,是不是也感觉很不开心。这样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增强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在故事讲解结束以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共同讨论,深化故事主体,有助于幼儿的生态意识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在幼儿阶段给孩子灌输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启蒙幼儿的生态意识并且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让环保伴随幼儿的稳步成长。
篇4
关键词: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08-01
感恩,《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也有学者提出: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教师应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教育活动。
一、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1)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个人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指对某一事物及现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惧的心态。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开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教师要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通过教育手段渗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让学生知道,那些破坏大自然的、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做法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例如,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通过孩子与动物互动来培养感情。敬畏自然是贯彻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大多数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意识非常强,然而相关的感恩意识品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父母的交流日益减少,不能做到主动关心父母,欠缺向父母表达爱的能力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很少主动联系,有主动的想法但缺少机会实现,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同时缺少情感体验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体做过什么,应该做什么,表现非常迷茫。
(3)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师长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引导者。教师应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4)对社会的仁爱之心。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古训,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地,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对社会常怀仁爱之心。一个敦厚的和谐社会,其基础是建立在善良单纯的善意上的。为什么教师要经常教导“我们要助人为乐”,这不仅是中华社会的传统美德,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
(5)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利用有意义的纪念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外出参观活动。例如,到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等,通过这些途径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的教育意识培养途径,在校园范围开展活动。首先,在小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办班会主题活动,教师组织观看爱国影片、回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的点滴温暖小事等。其次,配合学校举办大型感恩活动,邀请当地为人熟知的民间英雄作演讲,如杭州地区可以邀请最美妈妈等。同时,全校范围内举办小型活动,如举办作文比赛等,征集优秀学生的作文,对“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感恩”。在发现身边感恩事迹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自身素质拓展,如开设校长信箱或者学校电台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为基础进行投稿,并选取十佳真实的感恩故事进行嘉奖。最后,针对“感恩”,在关注自身对于感恩的基础认识的同时,师生之间应当进行针对“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学生往往将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不曾关心和理解父母的负担。通过感恩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逐渐打开了心扉,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两者之间更加宽容和相互理解了。学校也可以利用 “给父母洗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老师是学生除父母、亲人以外接触最多的成人,因此让学生学会向老师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劳动、教诲尤为重要。如可以开展类似“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让学生走进社会,通过集体社会实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同时不断增强感恩思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比如校园内常会出现践踏草坪、破坏植被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学校应结合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环境的态度,通过劳动明白绿色的来之不易。
四、结束语
不管是对人对物,心存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自身持有感恩之心,自尊自爱,才会对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心存感激。“知恩、懂恩、报恩、施恩”,当学生对感恩有了充分认识后,才能把感恩的行为化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5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落实目标任务
我局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逐一对照《__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各校(单位)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任务,同时,对各项目标落实了责任科室,根据工作计划安排对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保证了全系统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广泛开展“四德”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我局以“师德专题教育与践行活动”为重点,结合学校“三风”建设,出台了《成都市__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的方案》,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形式各异的“四德”活动。通过举办德育专家专题讲座,优秀班主任论坛,家长课堂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四德”的认识,增强了教师践行“四德”的意识和能力。如东大街二小请来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专职德育研究员钟书荣老师,从对道德的认识、德育的理解、教师的“四德”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庆丰小学开展了“我向身边同事学什么”的专题教育活动;区实验校举行了优秀班主任报告会等。在不同形式的四德学习活动,每个教师还联系自己的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修师德,树师风,铸师魂,精学业”,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造体质的教育行风,在全区掀起了“四德”学习的,在每位教职员工心中增添了“四德”新内容,注入了新含义,赋予了新使命。
20__年5月底,全系统开展了“地震中的师生情结——我和学生们的故事”师德征文活动,收集地震期间我区教师的感人事迹,宣传我区教师的光荣形象。这次活动共收到各校推荐的师德征文200多篇。本次活动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组织奖10名,并将前15名的文章汇集成册,向全区发放。
三、构建合谐校园,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一)开展“校园公德建设讨论”,在师生中积极倡导“讲究公德、崇尚文明、树立新风”。各学校通过开展志愿“践行文明,共建合谐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假日小队”利用节庆日和重要纪念日,深入学校附近社区、敬老院、街头等开展志愿服务和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文明城市氛围。
(二)学校向学生和家长发放《文明倡导书》和《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宣传资料,并及时收集家长回执单,了解学生和家长学习阅读情况,以不断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扩大文明素养建设的影响范围,产生“教师以文明引导学生,学生以文明影响家庭,家庭以文明影响社会”的良性互动效应。
(三)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并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重点培养学生“文明、自律、勤奋、创新”和“爱家、爱班、爱校、爱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做文明好学生,在社会做文明好市民,在家做文明好孩子”;要求老师“在校做好老师,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家庭做好成员”。
(四)开展办
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和学习“文明举止”、“文明仪表”、“文明用语”、“文明行走”,举办“学校礼仪”、“课堂礼仪”、“集会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专题讲座,将创建文明城市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师生培养崇尚礼仪、文明礼貌的高尚情操,做到仪表美、语言美、情感美、行为美。(五)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文明城市·从我做起”、“迎奥运,讲文明,争做阳光少年”、“传承奥运精神,我是文明少年”、“安全与文明同行,守法与求知共进”等系列活动,不断加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教育力度。各校还利用电子屏幕、宣传橱窗、班组黑板报、学生手抄报、校园广播、多媒体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六)展示文明学生风采。各校广泛开展评选“文明之星”、“文明标兵”、“文明使者”活动,并由他们组成学校文明礼仪队,设立“文明监督劝导岗”,在学校显要位置进行礼仪示范,推动学校讲文明、懂礼貌良好校风的普遍形成。
(七)加强对弱势学生的关爱。各学校切实做到了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子女、残疾学生、贫困生等建立专门档案,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精神和物质的真心关爱,激励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八)开展校园卫生环境整治活动。各校按照创建工作专项目标要求,大力整治校园“四乱”(乱扔、乱吐、乱摆、乱画),坚持 “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确保校园卫生环境无死角、无盲区,创造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
(九)全系统通过抗震救灾和赈灾捐献活动,大力开展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全系统向地震重灾区捐款212.65万元,使广大师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传承中国民族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团结一致的传统美德教育。
通过以上活动全系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晓率达到100%,系列活动和主题活动安排达到100%,教师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四、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注重养成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我们进一步开展“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现我区有十余所学校已经积极申报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们还在学生中倡导自觉遵守爱国、诚信、友善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并开展了以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明礼仪、重言行,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根据本校的德育课题,加强“构建和谐校园”的课题研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主任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定期策划板报、开展班队活动,如“文明礼仪伴我行”、“和谐·文明”等主题活动。
(三)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尤其是禁毒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珍爱生命,拒绝”、“大家都走斑马线——迎奥运、讲文明,文明交通伴我行”等主题活动。各校围绕主题活动,向学生强化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法制意识,并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讨论、演讲等形式,深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同时,开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坚决制止学生进入不宜进入的各类场所。
(四)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搭建桥梁。在全区中小学举行“我心中的好老师”学生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教师的情感。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5000余篇,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开展“做阳光教师——我向学生学什么”的师德大讨论活动和举行“__阳光教师才艺展”,宣传教师礼仪,展现教师风采,塑造__教师良好形象。
五、加强体育锻炼、确保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做健康少年”的主题活动。以迎接20__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每天锻炼一小时”为主题,组织少年儿童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锻炼,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我能行”的意识,锻炼强健体魄,锤炼顽强意志,学会团结协作,健康茁壮成长,为20__年北京奥运会呐喊助威。此项主题活动共下发各类宣传资料4万余份,各校均设置了阳光体育锻炼公示栏,联合区电视台、__报等新闻媒体加大了对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的宣传力度,确保了社会知晓率。
配合迎奥运和“阳光锻炼”,还开展三大活动:举办“放歌奥运”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举办“我为奥运添光彩”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举办“喜迎奥运”中小学生绘画比赛。其中东大街二小和__中学代表我区参加成都市“放歌奥运”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分别荣获小学组、中学组一等奖。
六、加快建立中小学心理咨询室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创建工作要求,我局发出了《成都市__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要求全区中小学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工作。目前,我区所有中小学校已按要求完成了心理咨询室硬、软件建设。全区共建成23个心理咨询室,共投入经费65万余元。通过为期九周的培训已有46名教师成为了合格的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并已在抗震救灾期间对本校学生和灾区寄读的学生开展了心理安抚和疏导。
七、全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篇6
关键词:文明用语;幼儿;交往礼仪;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85-02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研究幼儿交往礼仪,首先我们应该明晰幼儿交往礼仪的概念,幼儿交往礼仪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的行为、态度和品质。由礼仪意识、礼仪用语、礼仪道德规范和形体姿态共同组成。基于文明用语的幼儿交往礼仪的研究通过对幼儿交往礼仪的各个因子共同研究组成。
一、幼儿交往礼仪的作用
幼儿交往礼仪的关键是幼儿交往之间的行为规范,这是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礼仪标准,为幼儿明确礼仪的标尺,是他们日常礼仪的制度指引。幼儿交往礼仪可促进同伴之间的和谐相处,可化解矛盾,调整幼儿间关系。除此之外,也是幼儿之间彼此尊重素质的养成。交往过程中的文明用语,使双方都得到精神上被尊重的愉悦,满足儿童被尊重的需要,从而为建立幼儿健康的人格和文明交往奠定基础。
二、培养幼儿文明交往礼仪方法初探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则为规范指向,通过对幼儿的正确引导,使其在和同伴交往的游戏、学习等环境中耳濡目染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利用文明用语,自主解决冲突,树立幼儿文明交往的意识,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1.关于幼儿交往礼仪中文明用语的情境创设。在幼儿交往礼仪文明用语礼仪的情景设计上,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方法,创设丰富的游戏和活动,为幼儿文明用语提供环境,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能共同协作,友好交流,为文明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游戏材料引导也是情境设计的重要部分,适量的游戏材料是刺激幼儿自主交往的热情、诱发孩子积极交往的因素,使幼儿在交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高交往能力。陈鹤琴先生说过:“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
[案例设计]:礼貌用语的案例创设
案例说明:通过建构区玩积木的拼搭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文明用语。老师提前设计好关于文明用语的卡片,供幼儿参加游戏使用、练习。以大带小共同游戏的模式,使孩子们通过游戏达到互相沟通、友好协作,学会并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以及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
活动材料:积木,提示孩子用语对错的牌子(笑脸和哭脸)。
活动形式:在孩子们完成一个目标任务的协作过程中(搭建一个房子),有教师引导学习和运用文明用语进行交往协作。在老师的肯定和纠正中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
2.关于幼儿交往礼仪中文明用语的情感训练。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而换位思考是理解对方感受、感情互动的重要方法。幼儿因家长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不同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习惯。培养幼儿交往礼仪,学会和同伴和谐相处、共同协作,让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老师可以通过对情境的设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从而能为他人着想、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培养良好的交往技能。
[案例设计]:角色扮演培养换位思考意识
案例说明:通过互换的角色扮演,通过游戏理解和感受角色心理,理解别人,从而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意识并且文明用语。
活动材料:画有图片的卡片(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活动形式:按照指定文明用语案例,让孩子们各自挑选代表人物的卡片扮演角色。幼儿在各自扮演角色促进文明用语习惯的养成,在互相交换角色中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互动,培养孩子使用文明用语进行交往的意识。
3.关于幼儿交往礼仪中文明用语的激励手段。在幼儿交往礼仪的培养案例中,搭积木的整个活动中,大班孩子和小班孩子的协作交往中,老师对孩子们的纠错和肯定是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关键,也是激励他们文明用语的重要手段。对孩子正确的礼仪,老师要给予极大的肯定,对错误的纠正和对正确的引导同等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孩子明晰文明用语,帮助孩子树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标准。一个懂礼貌的幼儿,交际中的行为和语言一定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许,对幼儿本身来说,夸奖是激励他们继续坚持礼貌用语、建立个人性格塑造良性发展的助推剂;对周围的孩子来说,也是良性的影响,肯定了文明用语的正确性和促使他们文明用语的动力。
文明礼貌用语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是人和人之间感情升温的催化剂,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的稳定。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及以后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骆风.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之二 怎样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1995,(09).
篇7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联性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认知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生命特征,认识生命现象,熟悉生命法则,建立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广泛的对多元化生命存在的解读。比如,以自然界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看》、《青海高原的一株柳》、《蒲公英》等,以动物界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狼与鹿》、《天鹅的故事》、《金蝉脱壳》等,以人类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海伦·凯勒》、《永远的白衣战士》、《艾滋病小斗士》等。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命认知的重要资源,通过对不同生命的呈现,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情感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情感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珍惜、尊重与热爱生命,逐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发展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的精神。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动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转变,由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审美情感在内的生命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吻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真善美、假丑恶等情感体验,将发展成为学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终影响学生的心智、品性与道德,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与追求。
(三)语文教学与生命践行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具备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不够,还需要切实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践行生命教育的关系在于: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思想,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进而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量的实验证明: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力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欢迎、敬佩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对小学生行为的示范与激励,不仅能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其践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
小学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应以建构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为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的梳理,笔者针对小学生生命认知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并列举了相应的篇目。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构建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时,可将其划分为“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三个维度,整理相应的素材实施教学。合理的维度划分是生成教学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前提。
(二)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应突出情感取向,开展主题式情感教学。比如爱国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民族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生存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道德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向学生重点阐述某种情感取向的思想内涵。以生存情感取向为例,比如《金蝉脱壳》一课,小学生能从课文中直观看到的仅仅是金蝉由卵变为幼虫的过程,教师应重点指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背后是金蝉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这样,通过明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使情感教学不流于表面。
篇8
【关键词】 生命教育实践;桎梏;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生命教育”一词是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针对社会中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作为对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最先与于1968年正式倡导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创建“阿南阿达村”学校,从此,生命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生命教育由香港、台湾被传入到国内,并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现今,除了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以外,各省市也纷纷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桎梏着生命教育的开展。本文尝试着探析破解这些桎梏之道,以期为顺利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一、现状审视: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语文课堂淡化生命关注,缺失生命课程设置
近几年,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期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纯粹的生命价值知识灌输,而学生的人性、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并不是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也不是一只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有着精神生命的个体。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而纯粹的知识灌输这一教学行为本身就不够生命化。仅仅依靠生命知识的习得,无益于丰厚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体验及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也难以培育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因此,知识化倾向的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无法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应和与共鸣,也因此无力穿越、抵达人的心灵,在本质上只不过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外在物而已。
(二)语文教师漠视生命关怀,缺乏明晰教育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目的的功利化也是造成语文“生命教育”实践难以达到实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开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提前预设相应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缺乏与学生情感世界的沟通,割裂了学生作为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完整性,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旦遭遇挫折,消极情感导引下的学生甚至会运用所学知识扼杀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事实说明:频频发生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反映出,学生都已把握高空坠楼会危及生命这一知识,但恰恰是消极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要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学生遇到精神上的问题时,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关怀的漠视,他们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内心的情感无法倾诉,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心灵空间里,逐渐变得冷漠、孤僻。长此以往,语文“生命教育”实践得不到良性的发育,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
(三)学生轻慢生命价值,缺憾生命情感反思
统计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近两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有盲从心理,看到电视连续剧里有些角色可以死而复生,也模仿寻死……青少年严重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在我国屡屡发生的杀人案件,还是残待戏虐动物的事件,或是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感到迷惘的“活着没意思”的感受,都暴露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般回避对“死”的正确思考。偏执的主观认为身体与精神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也许“死”仅是走向另一个空间的中转站。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对于与天俱来的生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珍惜,一旦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殊不知其将带来的恶果。这种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在一些学生身上根深蒂固了,改变提升学生这种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任重而道远。其自杀念头。
二、破解之道: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以专门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校开设独立的语文生命教育课程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实施方法。学生需要每周安排一定课时,有特定的语文教师与教材。这样能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生命的深度与高度、理解死亡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目前,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开设了语文生命教育课程,但是语文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对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以及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如讲授事物性说明文时,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同时,社会实践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途径,带学生回归大自然,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带学生们去敬老院、社区医院等地进行社会实践。
(二)启发语文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自身的行为以及教育理念一定会影响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效果。语文教师的自身魅力是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有待充分发掘的资源和优势。语文教师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提前预设相应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加强与学生情感世界的沟通、交流,使自己成为整合学生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纽带。让学生一旦遭遇挫折时,能需求到精神的寄托。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且科学、善意的引导消极情感的学生,让他们从扼杀自己的生命阴影中走出来,以寻求解脱。当学生遇到精神上的问题时,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关怀的重视,是他们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内心的情感有了倾诉的对象,将自己由封闭在狭小的心灵空间从新拉回到社会大家庭里,逐渐变冷漠、孤僻为热情、开朗。长此以往,生命情感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因此,在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体生命价值,使生命教育触及学生的灵魂。学生如果脱离开外界社会的人文关怀,便成为一个抽象的纯生物人;如果外界社会给予学生过多的干涉,他便成为没有灵魂的社会附属品。因此,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要平衡社会与学生个体生命之间的价值关系。要从互相促进的角度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和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它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3]张美云生命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6]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篇9
创城工作由党建办牵头开展,其中,校外培训由职民教办负责,幼儿园由学前办负责,全区中小学由党建办负责。前期,根据《实地考察测评指导手册》,各责任处室开展了指导督导检查。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多,**分局设立工作专班,于7月8日从全区学校抽调教师组成15个排查小组对全区174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拉网式大排查,共发现22处问题,现已全部整改;全面督导检查幼儿园3次,发现卫生问题6处,宣传标识问题6处,现已整改完毕;全面督导检查中小学7次,整治卫生问题31处,增设宣传标识93块。
二、存在问题
关于“讲文明、讲卫生”创城标识,前期使用的是区文明办建议的‘魅力业达 七彩文明’宣传标识中的“干净就是美丽,整洁就是文明”、“垃圾分类小举动,绿色环保大作为”和“环境保洁 共筑新风”等模板,督导结果出来后与区文明办沟通,区文明办反馈除**系统出现相关问题外其他点位均存在类似问题,文明办认为本次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督导时对指标解读较为僵化,只看“讲文明、讲卫生”这六个字,所以导致多所学校出现问题。跟市**局沟通后,他们建议自行制作直接体现“讲文明、讲卫生”的宣传标识,与区文明办沟通确定可以直接使用,各学校现已根据新标准整改完毕。
关于未摆放社会主义核心观问题,原因在于门口宣传标识设置过于密集,导致相关宣传标识摆放位置不够醒目,故第三方测评机构检查时未能发现,现已要求所有点位将宣传标识合理摆放在校门周围的显著位置,均已完成整改。
关于校外卫生问题,区文明办答复,此类问题不属于**范畴,不列入**分局考核(校外卫生归属市政或小区网格管理,**分局做好提醒工作)。
三、下步措施
一是细化指导标准。与区文明办和市**局进一步沟通,明确模糊事项,详细解释测评标准,加强对全**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指导。
篇10
【关 键 词】 生命教育;小学语文;实践
当今社会,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一桩桩生命的惨痛案例,无不痛心疾首。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不只是“工具”,更应该多多关注教育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更让语文教师明白: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的目标过程。那么,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有关知识;生命伦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生命发展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学科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
一、以教材为载体,让“生命”入脑
熟读新课程标准,深挖教材,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鹿和狼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永生的眼睛》《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七律 》《有的人》)中相关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认识生命本源,感悟生命魅力,领悟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授语文知识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控制学生学习中的负性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生命”入脑,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怎么样?如何让生命有价值?通过学生的学后感,可得知学生学有所得,正确认识生命。
二、以活动为辅助,让“生命”入心
1. “道德讲堂”。讲身边道德故事,用榜样的魅力吸引孩子们知道如何做。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去比较,端正生命态度。
2. “法制宣传”。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理智对待生命。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要脱离冲动的本性,实为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诲人不倦。教书容易,育人是漫长的工程。
3. 励志电影的收看。用榜样激励孩子,提高生命的抗挫能力。这些题材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提炼,传播正能量,然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让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4. 丰富的社会实践。野炊,观察种子发芽中的生命力,读一本生命价值的书籍。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砺自己,成就自己。
通过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关爱他人,感悟亲情,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师生同读经典,共写随笔,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过程成为愉悦师生生命的过程,进而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三、以测试为印证,让“生命”入骨
为了印证我们的“生命教育”入脑入心否,通过第一次《生命观的测试》调查中,根据学生答卷情况发现:①100%的学生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②20%的学生有生的责任,却很少有学生思索:为什么活?怎样活?③大道理大多学生都懂,也会说,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多数同学就会失去理智。④从答题中,52位学生中就有52%对老师有芥蒂之心;对于家长,诸如不理解、不满、委屈的有67%。⑤班上70%以上的学生心是浮躁的,不能静不下心来好好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我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说错了?是不是想错了?⑥调查中有58%的学生有阿Q精神。根据此,我们实验组有的放矢,做好部署,最后再进行一次《生命观的测试》,让学生前后比对自己的答案,结合所学所感,让学生深刻反思自己,从而让自己对生命的对与错进行思考,真正达到“内省”的目的,知道了内省,“生命”就入骨了,学生就会少了冲动,多了理智,作为老师就少了忧心。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认为: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是素质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构建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建成。没有生命,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自然也会使道德教育落空。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力争达到袁卫星老师那如诗如画的生命美景!
【参考文献】
[1] 向乾惠.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J]. 神州,2012(20).
[2] 王根法.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 职业・下旬刊,2010(2).
[3] 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 史铁生. 我与地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 李坚. 生命的意义[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