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实践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实践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实践教育

篇1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在工作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篇3

关键词: 陶行知 幼儿教育 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无论是“学”还是“教”,都不能离开“做”这一核心。那么如何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呢?

一、教育与生活结合,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环境对个体的简单塑造,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规律的作用,即“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教育和环境要积极支持儿童的自主建构过程。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那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如何体现开放性这一教育观念呢?要让幼儿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丰富的社会生活将成为幼儿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一片肥田沃土。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到草地上放风筝;到花园里捕蝴蝶;到田野里观赏油菜花、捡麦穗……他们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自发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可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与此同时,要让孩子融入社会生活,发展幼儿的潜在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活动“垃圾分类”中,孩子们在垃圾分类、讨论交流、制作标记等过程中,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每周的自然角记录中,小小记录员仔细观察自然角的植物,然后认真地把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再到全班小朋友面前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周周五的周小结论坛,幼儿都会结合本周内在学校或家庭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和现象开展的汇报与交流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精神分析家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只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积极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的区域活动和有趣的各种游戏中积极探索、充分体验、自由表达,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内在动机,增强自主性,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与生活结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几乎所有幼儿在游戏中都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游戏,便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锻炼与发展创造力。游戏应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如何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呢?

1.充分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等,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幼儿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激发游戏的愿望和兴趣,有利于在玩的过程中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增加感性经验,促进游戏发展,诱发创新意识。

2.选择合理的表演。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基础,对其情节中的角色、道具等进行自主选择的游戏形式。我园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有鲜明语言特点的各类绘本为表演蓝本,让小朋友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3.有效运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建立在幼儿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周围的生活为游戏内容的。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游戏室和游戏长廊,为角色游戏提供良好的物质和心理条件。在角色游戏中,根据游戏的不同内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老师在角色游戏中要进行适当渗透。

三、教育与生活结合,培养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

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幼儿教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在秋游活动中收集了各种树叶,利用收集的资源,进行了有趣的树叶拼贴活动,并讨论秋天的特征。我们还在春、秋游中对幼儿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不乱扔垃圾,学会废物利用,把用完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制作体育器械,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低碳生活,节约资源。我们还开展了“关爱生命、消防演练”的社会实践活动,特邀消防官兵来园进行实战演习,让幼儿亲身体验,观看灭火的情景。通过参观各种消防器材,听消防官兵讲解各种器材装备的使用和操作。孩子能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消防知识互动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获得自我体验的真实感受。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体验越深刻,悟得越透彻,最终将体验内化为素质。在生活教育中,我们要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事、思考的基本道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他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的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第1版).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绘画教学;教育实践

幼儿绘画是幼儿阶段儿童以绘画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身边事物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主要通过绘画内容的创造、绘画技巧的教授以及绘画过程的指导等方面来开展幼儿绘画教育课程。而在整个绘画教育的过程中,绘画的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态度都会对整个教育课程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幼儿绘画教育对于幼儿艺术课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优化绘画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往往是教师根据相关文件的指导进行课程的开设,其全部的课程内容都根据课程的指导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虽然例如玩具、游戏道具等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但是对于绘画课程来说,学生面对这些工具时,有时觉得过于复杂而对绘画产生了惰性,有时又觉得过于单调而失去了绘画的兴趣,这种情况下绘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将绘画内容进行创新,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学生对于绘画的创作的积极性再次被提升,幼儿绘画教育的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部分幼儿园的教师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给学生绘画课程的内容增加了色彩。例如在绘画课前,教师通过河流内的捕捞,为学生带来了小蝌蚪和小鱼苗,这些东西虽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所见的生物,但是,在绘画课程开设时能够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细致的观察,在幼儿好奇的天性下,全班的小朋友都会激发出自己的兴趣,进而充分展现出对于绘画创作的热情,整个绘画教育课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营造别样的课程环境,丰富绘画课程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幼儿教育课程往往是教师在班级内以演示、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带领小朋友进行知识的学习,而绘画课程的开展一般都采用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之后小朋友自由绘画或者是模仿绘画,整个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效果无波动。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对于事物探索的天性被逐渐的被束缚出来,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导,画出一幅线条饱满的画作,但绘画的创意性也很难被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去接触生活,进而发挥出自己的创意。

田野写生是很多国家幼儿实践教育课的一种方式,在教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走向田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一道道风景。我国幼儿园绘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绘画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空旷的田野中感受自然的美丽,只要能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别样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激发幼儿对于绘画的无限创意能力。

三、优化幼儿绘画课程的指导形式,以学生的自主性带动学生的创意性

很多幼儿绘画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都会手把手的教授小朋友如何作画,也会将详细的作画技巧教授给学生,试着指导出一位位绘画“小天才”,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往往会将学生自主的创意抹杀掉。幼儿阶段的学生虽然比较幼稚,甚至对于作画的定义都不能清楚的了解,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是最具备天性、想象力最强的,如果此时能够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按照自己所想来进行绘画的创作,虽然会产生很多不成形的画作,但是幼儿的天性却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在幼儿绘画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幼儿园采用小组创意绘画的形式,即通过小圆桌的形势将班级的小朋友分成一个个小组,之后小组内成员通过橡皮泥、积木的帮助自发的创作每一个作品并在小组内组合,成为绘画的参照内容。整个小组的成员通过自己各自成员的创意获得了最佳的绘画标的,然后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一幅幅画作展现出来。教师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器具或者是为学生解答问题就可以,而其他课内时间都可以将幼儿的创意释放出来,以使得艺术画作真正的成为学生天性的表达。

四、巧用评价手段,鼓励幼儿努力学习

幼儿时期的孩童虽然对于事物的理解还不十分的到位,但是能对教师的鼓励或者是批评做出非常大的反映,甚至教师的有些话会影响幼儿整个心理的正常成长。因此,在绘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是绘画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绘画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耐心,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的以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加以鼓励。而在绘画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以小绘画展示、小红花奖励、小小绘画家奖状等形式对有创意的学生进行鼓励,以让学生在绘画课程的学习中不仅仅得到娱乐的体验,更能获得努力过后的肯定。

教师在绘画评价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得当,一方面要注意对于评价的用语,即对学生的批评或者是鼓励都要采用合适的话语;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于学生的态度,表现欠佳的学生主要采用鼓励的形式,而表现优秀的学生主要采用适当奖励的形式。只有恰当的评价方法,才能使得幼儿对绘画课程的兴趣继续保持下去。

总之,幼儿绘画课程是幼儿想象力的表现以及动手能力的体现,对于幼儿阶段学生的艺术教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为了发挥好绘画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对绘画教育做充分的研究,在绘画内容、课程环境,教学技术,指导形式,评价手段等方面钻研并实践完善,这样才能将幼儿绘画教育实践课开展好,进而提升幼儿教育的综合水平。

家乡的小河

福建省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洋内小学四年级 傅铭健

在我看来,家乡最美的地方就是小河边,一年四季都如此美,但我最喜欢春季的小河边。

冬天轻轻地走了,春天悄然地来临了,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嘎,嘎……”小河边传来了几声鸭子的叫声。春风感化了河水结的冰,河水露出了蓝汪汪的肌肤,显得那么漂亮。

篇5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以它独有的直观性、可感性显得尤为突出。而3-6岁的幼儿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这为他们接受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本人就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良好的环境氛围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至理名言。幼儿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里,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修养。环境为幼儿的自主性绘画创造了表现的意愿。在良好的环境中,幼儿的意愿表现得更为充分,创造性得到全面挖掘和发挥。

二、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提高幼儿绘画创作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我们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也从兴趣着手,激发幼儿内在的绘画潜力。但是幼儿兴趣的激发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只有做到了解充分,才能采取对策激发兴趣。

三、绘画兴趣促进技能发展

1.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培养兴趣应是第一位的

幼儿园室外有一大片空地,自由活动时间,给我观察培养幼儿绘画兴越带来了方便。记得接新中班时,我班31名幼儿中,通常只有四五人在区角会选择绘画活动。每次绘画课也总有4―5个幼儿乱涂乱画,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涂完画完后还会说一声"老师,我画不来",其中有两个小朋友还不肯动笔。在一次绘画作业将结束时,幼儿们准备整理工具,一个小朋友却哭了起来,原来她来不及完成作业了。总之幼儿们表现出对绘画缺乏兴趣,这是由于幼儿肌肉发育不全,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绘画效果,多次反复,多次失败,幼儿对绘画产生了胆怯、自卑的心理。

观察到上述现象后,我决定采用激励、表扬的方法,引导幼儿乐意参加绘画活动,克服胆怯心理,提高绘画的自信心。比如,针对由于动作慢画不快而急得哭的小朋友,我就多安慰。针对不肯动笔的幼儿我就鼓励他们拿起笔来或手把手地教他们画,幼儿有了点滴进步我都加以表扬鼓励,由于经常得到全面肯定,渐渐地幼儿不害怕绘画了,落笔也大胆了,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兴趣。

2.幼儿绘画兴趣的持久要靠绘画技能的促进

在幼儿任意画画时,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是进一步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的必要条件。因为,幼儿正处在绘画的涂鸦期,一方面,他们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构思,只有涂涂色块画画线条,常常画完后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此时,如果老师能启发帮助他们想象一下作品像什么,说一说画的是什么,会使他们有所醒悟,惊喜不已,感受到自己的本领变大了。这就是教师点拨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及时了解幼儿的设想,帮助幼儿解决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这就是教师发挥的指导作用。总之,教师一定要用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把幼儿作画时的"无意"引向"有意","无为"引向"有为",并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渐渐地幼儿画的画越来越好,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他们就会对绘画产生持久的兴趣。

四、肯定幼儿成绩,发展幼儿智力

1.理解幼儿作品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故幼儿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如幼儿画的人所戴的帽子或撑的伞,常是漂浮在半空的,画的衣服常是透明的,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撒开的,画的烟囱则常与倾斜的屋面相垂直的;常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之于生命,给不会说话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按自己的理解去夸张和取舍;经常采用一种符合主观愿望的方法,力图把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彼此无关的东西统统画在一起等,这些都是幼儿稚拙的表现。这种天真无暇、带有许多主观、不合理的形式,但是,幼儿画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

2.尊重、保护幼儿的作品

正由于幼儿的画有如此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肯定的鼓励,从不对幼儿的作品轻易地作一概的否定,或简单地以"像"与"不像"或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一句有趣的话:"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主让我变成一个孩童,让我不带任何成见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就像孩子们一样。"是的,孩子们独具慧眼,只有孩子们才有那种得天独厚的表现才能,使孩子们的绘画创作潜能得以充分的表现。

篇6

【关键词】幼师;实践活动;培养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牵系着中华名族的长远发展,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儿童教育都处于初级阶段,家长和学校都不是很关注儿童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的问题,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国人的生活水平均有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施多年后,每对夫妻只生一个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优生优育就成了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幼儿教育也就随之被相关机构重视起来,于是近几年来幼儿园的设施和教育水平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各种规模不同的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俗话说:教育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不仅仅指被动接受教育的儿童,也包括儿童教育的传播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师,虽然幼儿园的设施有了很大的完善,但在我们国家的儿童教育中仍然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幼师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不注重参加实践活动,而儿童正处于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除了父母,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了,所以,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伊始阶段,必须重视幼师教育水平和实践活动的提高。

一、怎样的幼师受小朋友们的尊重和爱戴

1.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同孩子打成一片,能够以幽默亲和的态度跟孩子们互动的幼师

爱玩、求知、猎奇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成熟的幼师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掘出每一位小朋友的天性,能够利用各类课程不同的特点与孩子们互动,既满足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也激发出孩子们的兴趣,也给幼师和孩子们的相处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增加了与孩子们的亲密度。例如,在平时的教育中有一些很简单但是很琐碎的事:上课不能说话、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尊老爱幼帮助别人等等,一个普通的幼师可能每天都在跟孩子们硬生生的强调,甚至威胁孩子们做不到要打屁股,而一名优秀的幼师绝对不会对这种琐事感到厌烦,反而会寓教于乐的让孩子们对这些简单的规则慢慢的接受,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天真的孩子们就是一张白纸,幼师要做的就是用关心、爱心、耐心为这张白纸勾勒出艳丽的色彩。

2.心思细致,关心孩子,善于发掘孩子们隐形需求,能够跟家长沟通的幼师

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关心学生的老师总是受学生欢迎的,相对于其他大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小朋友的穿衣吃饭等生活巨细就需要幼师来帮助处理,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师,除了生活上要像妈妈一样打点好孩子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要注意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挖掘孩子们的需求,对不同脾气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沟通方法。例如,有些孩子总是喜欢哭,就要了解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哭,是不想上幼儿园,还是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或者是别的原因;有的孩子不喜欢说话,性格孤僻,就要多跟他交流,多鼓励他参加孩子们的集体活动,多引导他,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有的孩子喜欢攀比,就要多帮他扭转这种不好的观念,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除了关心之外,还要多多跟孩子们的家长沟通,将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及时的反馈给家长知道,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请家长多配合老师的教育,在家里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让孩子们可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教师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幼师的实践能力

放眼我国的幼师教育,多数学校都是灌输书本上呆板的观念,很少有学校能够注重幼师实践活动的培养,其实,在幼师工作的具体过程中,书本上的知识用到的少之甚少,更多的需要与孩子面对面的打交道,更注重实践的操作。

1.多多组织准幼师进幼儿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在自己切身的实践中才能发掘出更多的问题,实践对于幼儿教育尤其重要,只有多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慢慢的摸索出不同类型的孩子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进步的更快。

2.不断更新现有的幼儿教育知识,不满现状,努力参加各种幼教实践活动,积极跟其他的幼师交流经验,用“心”去做幼教工作,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幼师这一行业在我国因为各方面传统意识的原因,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的幼师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幼儿教育知识,幼教知识的贫乏普遍的存在于幼师行业中,这种教育知识的缺失给幼师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不懂得因材施教,不懂得深入挖掘孩子们的心理,更不懂得怎样还孩子们成为朋友,如今,填鸭式教育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所以,从幼师自身来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的汲取幼教以及相关幼儿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的知识,同时,积极的同其他的幼师多做交流,吸取他人在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制定好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3.在具体幼教活动的开展中,要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更好的了解好孩子们的行为心理,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两边的共同合作中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进幼儿园以前,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行为心理被家长的活动影响的最为深刻,有许多的家长在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以后就将孩子的教育工作推给学校的老师,自己专注于事业,放松了孩子的早教工作,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也是最脆弱的,家长对孩子关心的减少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落差,产生“心理疾病”,这种情况在幼教工作中屡见不鲜,所以,幼师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遇到这种类似情况要及时的纠正家长错误的观念,告诉家长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因为任何主观或者是客观的原因,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另外,还有一张情况与之相反,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极度的溺爱,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对于这种情况,幼师要多跟家长联系,为其灌输合理的思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保证孩子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童谣教学;存在问题;价值思考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三、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红燕.谈童谣教学[J].教育管理研究,2012,(53).

[2]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时代教育,2010,(9).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所谓幼儿园游戏创新主要是指对游戏内容、组织形式、游戏材料以及环境等进行必要的创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促使幼儿在幼儿园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传统的幼儿教育比较忽视幼儿游戏的价值,认为幼儿游戏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不科学的观念应当加以改变,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的阶段应当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研究,以及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游戏教学,创新游戏内容以及组织形式,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一、创新幼儿游戏的内容

1.突出儿童之间差异性。幼儿园的教育需要认识到每一个幼儿都是有差别的,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让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幼儿教育的理论中,蒙特梭利提到和儿童进行游戏时需要以儿童为中心,不赞同以成人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儿童看做不同的独立个体。在对游戏进行设置时,要认真考虑儿童的在心理上的需求。一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自选游戏”,让幼儿自己主动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方式、选择搭档。如:教师可为让幼儿从“喜羊羊和灰太狼”、“水果蔬菜市场”等一些游戏进行选择。这样每一个儿童就可以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游戏。2.帮助儿童增加生活的体验、对游戏内容进行丰富。儿童想象力主要是根据将记忆的表象进行实行再次加工而产生,而儿童记忆的表象主要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在丰富儿童生活体验的前提基础上创新一些游戏。如:在“蔬菜水果市场”的游戏活动中,可以组织儿童主动认识各类蔬菜水果,也可以让儿童自己对各种蔬菜水果进行描述,使得儿童在记忆上会更加深刻。游戏活动可以让儿童在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记忆和认识世界的效果更加明显。3.拓展游戏教学的链条。传统儿童游戏活动一般局限在校园内,游戏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同时,游戏教学的链条极为短促,儿童多是在游戏中获得娱乐较多、而获得较少的知识以及技能,需要不断完善游戏的模式,将游戏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拓展,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使得游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儿童游戏《我同爸爸妈妈一起去玩》中,可以让幼儿自己将家里和父母的照片或者声音等资源进行收集,在全班上进行介绍,让幼儿说一说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故事,对此评一评哪个小朋友做得最好以及故事讲得最生动。可以以此为契机点,开展校园内的亲子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使得游戏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大大的丰富,也让儿童得到情感体验,实现游戏活动的目的。

二、对游戏的组织和活动形式进行创新

创新相关游戏组织以及活动形式,可以使游戏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游戏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方面,需要突出体现儿童在游戏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可以将游戏的设置权放回儿童手中,让儿童自己对游戏进行设计,这可以让幼儿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加强。如:可以对《蝌蚪找妈妈》的游戏进行自我设计,让儿童自主设计“怎么找妈妈”“途中遇到其他动物的情景”等内容,这些都可以充分锻炼儿童在组织方面的能力。在另一方面,需要突出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蒙特梭利的观点认为,应该向混龄教学进行探索,让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相互之间学习和模仿。一般操作可以将不同学前班的放在一起,并开始“找朋友”游戏,每个儿童在找朋友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中、小班不同班次的朋友,找好后,可以和好朋友开始交流。同时,也可将传统的儿童游戏进行相应的改编,丰富游戏的内涵,在游戏中可以突出团结协作的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参与在其中。如:学生较为熟悉的游戏《老鹰捉小鸡》就存在着问题,主要在于“小鸡”比较多,而老鹰只有一只,这使得“老鹰”需要到处奔跑,且比较难抓住“小鸡”,这就会导致“老鹰”一直是“老鹰”,而“小鸡”还是“小鸡”,两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比较慢,使得“母鸡”和“老鹰”较为疲累,普通小鸡也会渐渐缺乏游戏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幼儿适当减少“小鸡”的人数,让前头的幼儿充当“老鹰”的角色,在“老鹰”后面的幼儿充当“母鸡”,在“母鸡”之后则是3~4只充当“小鸡”幼儿。在游戏中,“老鹰”只有捉住最后一只“小鸡”才能成为“母鸡”,被“老鹰”捉住的“小鸡”则是成为“老鹰”。这样的游戏设置可以加快角色之间的转变速度,在短时间内,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老鹰”、“小鸡”以及“母鸡”,保证了游戏的公平性,让幼儿增强了合作精神,使得幼儿团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此外,需要突出强调游戏活动中的探究性。原有的幼儿游戏往往不注重启发性,现今的幼儿游戏中应该完善,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一些基础性的技能,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如:在进行游戏《斜坡开汽车》的过程中,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让不同的小组自行收集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开始对不同坡度对汽车影响进行探究,同时比较材料的光滑度对汽车速度的影响并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随后,让小组间进行实际的操作,看看哪个小组开汽车开的最远。这种游戏不仅让儿童的智慧得到启迪,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研究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三、创新游戏的环境与游戏的材料

一方面,游戏需要对当前的游戏环境进行创新。可以多开展一些室外的游戏,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对室内、室外环境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体育类游戏多是在室外,而一些小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游戏多是安排在室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发展一些室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可以了解和亲近自然。如开展一些户外的亲子活动,在户外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接触和感受自然,增强幼儿生活体验的能力。在选择游戏环境时,需要以儿童心理上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基础。如:面对小班儿童进行的游戏,多以“家”相关的形式开展,使学生在教学中理解“家”的含义。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游戏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行制作游戏材料,注重利用废旧物品,包括旧报纸、纸箱、塑料瓶等。材料在选择上应该是与生活相关的,也需要符合儿童的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在幼儿游戏当中开展学前教育,促使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可以创新游戏内容、组织形式、环境以及材料等,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57-58.

[2]方建华.发展与关联:我国幼儿园“游戏”研究主题的回顾与展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06:74-80.

[3]密渊,段晓娅,权海鹏.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户外游戏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65-67.

[4]冯冬梅.幼儿园游戏教学和“小学化”教学的对比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133-135+103.

篇9

【关键词】满族剪纸文化传承幼儿艺术教育

一、满族剪纸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传承满族剪纸手工技艺

中国剪纸曾被郭沫若咏赞为“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满族剪纸为劳动人民智慧的代表作之一。在儿童早期艺术萌芽阶段应激发幼儿对传统技艺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学习传统的优秀手工艺技能,又能体会剪纸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从而更有效地传承满族剪纸文化。满族剪纸文化与生俱来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宝贵的文化积淀,为幼儿更加深入的学习与传承提供多元化的背景。一方面,满族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或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特殊的审美观念被满族剪纸所传达,和谐、自然、对称、平衡、统一等表现形式在幼儿民族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将剪纸文化注入幼儿的认知行为中。

(二)加深理解剪纸文化内涵

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满族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满族杰出的文化代表是具有民族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出现纸张以前,勤劳的满族人就开始利用桦树皮、金属薄片、鱼皮、兽皮、麻布及绢帛等制作镂空剪刻图形纹样,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使满族剪纸样式丰富多彩、内容主题更具有鲜明代表性。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是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巫教。满族剪纸的内容较多反映出祖先崇拜等方面,如《祭祖》《挂签》《清明祭》等,这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剪纸的珍品。此外,满族剪纸的最大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其古朴、粗犷、浑厚、洗练的作品,至今还保留着较多满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满族剪纸是一种承载着黑龙江流域灿烂而厚重的文化艺术,其鲜明的艺术风格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三)提升幼儿艺术审美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审美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幼儿对美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具有审视美的能力[2]。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剪纸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对称美、线条美等,透过这些相关元素使幼儿感受艺术美的魅力,并以此产生对于美的热情向往。剪纸艺术凸显视觉性,经由眼睛传递到幼儿的视觉神经和审美感官。幼儿多次与剪纸艺术相接触,能够完善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让幼儿在剪纸艺术中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进而获得美的愉悦,加深对美的理解,从而使幼儿以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去感知精神层面的美。对幼儿实施“美”的教育,能够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四)培养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剪纸的过程中,幼儿想要剪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并灵活使用剪刀,小心谨慎地剪下物体形象。这一过程中不仅能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到充分地锻炼,同时还可刺激血液循环、倍增幼儿的身心愉悦感与幸福感。在幼儿时期,人脑的发育得到极速扩展,此时的艺术创作活动对幼儿大脑发育起到助推作用。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的,它虽主要作用于右脑却又不止右脑,同时又促进左脑语言功能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加快大脑发育的完善,使幼儿热爱艺术、体验创作的快乐与自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促进幼儿身心自由和谐地发展,以便丰富幼儿情感,健全幼儿人格。

二、满族剪纸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实施途径

(一)开展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剪纸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是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特色,又能引导幼儿欣赏剪纸作品鲜艳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让幼儿感受剪纸艺术的美,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3]。在开展剪纸艺术活动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水果、动物类等简单生活题材,让幼儿挑选自己喜爱的图像进行尝试操作;也可为幼儿提供传统的吉祥寓意题材,例如鱼、喜鹊等,挑选熟知的图像进行尝试操作。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幼儿参加本地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到民族手工艺展、民俗博物馆、纪念馆等参观学习,以便于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剪纸艺术,看一看、摸一摸并用心灵感受艺术的美。每个孩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天赋,让孩子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营造充满剪纸艺术氛围的教学互动环境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造就了人。环境作为人类最初成长的特殊阶段,是幼儿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幼儿进行全部活动的前提条件。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显的幼儿活动环境与剪纸艺术的有机融合为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烘托渲染作用。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室内外的门窗都可利用剪纸进行装饰,展示最具有特色、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作品。例如,小班活动室的墙面上可贴卡通动物等简单图像;中班的门窗上可贴京剧脸谱等经典图像;大班的门窗上可贴中国花鸟等吉祥寓意图像。另外,在活动室区角里投放丰富多样的剪纸材料,幼儿可自由操作。在充满剪纸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一幅幅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供幼儿欣赏、阅览、临摹,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充分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满族剪纸的艺术美。

(三)融合现实生活与剪纸艺术,创新教育模式

生活造就艺术,艺术丰富生活。生活与艺术的紧密联系给予幼儿极大的艺术体验与感知,使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产生敏锐的感受力、欣赏力与强烈的表现力。通过幼儿感受现实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逐渐培养幼儿形成高水平的艺术认知能力与审美感性经验[4]。教师作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力量,应采用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打破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思维的不利因素,针对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发掘萌芽式的探索精神,并利用创新教育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幼儿欣赏剪纸艺术作品,同时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感知创造能力与审美精神境界。因此,现实生活与剪纸艺术的有机融合帮助幼儿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幼儿欣赏、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加大剪纸艺术实践

当前,想要积极落实剪纸艺术实践,最有效途径之一是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幼儿园要重视剪纸艺术实践,从育儿的角度出发,在园长、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以童趣的方式学习剪纸,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1.动手剪出多趣味游戏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剪纸游戏比赛。例如,小班和大班为一组,高年龄幼儿帮助低年龄幼儿进行操作,共同完成一幅剪纸作品,选出最好的合作伙伴给予奖励。还可以通过接龙的方式,比如剪一只小兔子,第一位小朋友画出轮廓,第二位小朋友剪出外形,第三位小朋友剪出眼睛等,以此类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同时还可以考验幼儿之间合作的精神,更好地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2.“微”风吹进剪纸活动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幼儿园可尝试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剪纸活动的限制,把剪纸过程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以达到剪纸艺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引入教育信息技术后,图像及声音信息更能引起幼儿兴趣和新奇感。微课的运用赋予剪纸新的生命活力,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幼儿园网络平台,幼儿可清晰直观地观看剪纸过程,突破剪纸活动重点和难点。通过借助微视频,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体验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5]。

3.组织亲子间共剪互动

亲子互动是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在幼儿园开展的亲子互动活动,应多体现亲子互动式学习,由父母与孩子合作共同完成,进而促进和谐美满家庭的亲子关系。因此,教师利用节假日或父母空闲时间在幼儿园中开展丰富的亲子间剪纸互动,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游戏”任务,同样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手段。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发展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他们对一切事物及周围的世界极度好奇,总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任何一种事物,他们总能从他们的小脑袋中幻想出各种各样的搞笑、温馨、或幸福的画面。他们总喜欢不停的触摸,摆弄东西。针对儿童的天性,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成为一种契机,可以让儿童在轻松自觉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健康成长。所以,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的根本践行宗旨,是促进儿童教育不断提升的有效载体。

1、 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应用价值

1.1 游戏有利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与了解主要基于自己的感性认知,游戏可以让儿童在玩耍中积累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不断接触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儿童会不断增加自己的常识,提高对事物的判断与辨别能力。游戏,一般是一种群体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在不断地与同伴进行着互动,这样,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增进儿童的社交能力。

1.2 游戏可以抵制厌学情绪

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小学生都有厌学情绪,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学习。学前教育是教育的最原始、最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学习可以是在游戏中不断进行获取的,既轻松快乐,又可以掌握知识。不能在幼儿阶段就对儿童进行每天生硬的知识灌输,这样会让儿童在吸取知识萌芽阶段就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1.3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当代,由于计划生育以及人们生育观的改变,每个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在家中是父母、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小公主,这种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游戏中,游戏伙伴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完成一个游戏,必须有大家共同的配合、协助、交流,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共同学习、玩耍。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人与人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些基本且重要的品质,且在游戏中不断形成,不断历练。

1.4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育成长

现在的很多游戏都是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游戏,不同性质的游戏具有不同的针对性,这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训练,提高儿童的体力,增强平衡感、反应力、洞察力等,让儿童在游戏的天地里健康成长。

2、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2.1 在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让儿童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与感知世界,并在其中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让儿童在体力与智力方面健康成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与动脑,掌握了文化知识,提高了手动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在编排游戏时,要让游戏目标与游戏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让儿童通过游戏,对游戏感兴趣,愿意主动去玩游戏,并最终实现研究怎么玩会更好,怎么玩会更加让自己更出众。这样,无形之中,就会让儿童实现自我探索与自我思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

2.2 游戏内容的设计性

首先,游戏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游戏的主体是儿童,所以,游戏的编排出发角度要以儿童的思维角度进行编排,游戏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可以让儿童自己选择自己游戏的主题及扮演的人物角色,这样,儿童就会在脑海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自主进行创作,从而提供儿童的创新性与组织性。其次,丰富游戏内容,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不同形式的游戏编排,然后对各种游戏进行综合,把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组合,同时,听取儿童的意见,把他们认为有趣、重要的部分纳入其中,这样,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游戏意义就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再次,游戏空间的广泛性,游戏活动不能只局限教室内的上课时间,不能单纯为娱乐而游戏,在组织一项游戏时,可以让儿童事先准备一些题材。比如让儿童在自己家中画好自己的卧室,在家中手动橡皮泥捏动物等活动,然后在游戏时参与。这样,可以让儿童知道在生活中到处有素材,发现生活的微妙之处。

2.3 游戏组织活动与游戏环境的灵活性

教师在儿童的教育中起主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不能全权组织编排设计游戏,只让儿童参与其中。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启迪的作用,在游戏的设计中,应让儿童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游戏设计理念与活动形式。可以选择益智型的、手动型的、运动型的等等,并以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可以是动画片中自己喜欢的角色,也可以是梦想中未来的自己,充分提高儿童的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游戏的环境不只局限于教室内,可以是户外,让儿童更多的亲近自然,并适应各种气候环境,在不同季节进行适合户外环境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自然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同时,户外游戏还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性,让儿童在游戏中更加具有真实感,加深对游戏的认识与感知程度。

2.4 注重游戏后的评价工作

在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每个儿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比如,是否喜欢这个游戏,在游戏中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等等。培养儿童的总结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3、结束语

通过从最开始的游戏编排设计,到最后的感受交流,一系列的游戏教学活动,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要以游戏教育为根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教育的价值所在,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游戏教育模式实施于教学环节,让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甘霞萍.让儿歌和游戏伴随着幼儿健康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

[2]斯德斌.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陈晓萍.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