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践教育的目的

篇1

音乐实践活动的类型和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分成训练型、实操型和汇报型三种主要形式。每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操作模型各不相同。

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 在本校由教师主导的训练型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有音乐社团和音乐专项队两种模式。一是普及性的音乐社团。音乐社团以普及性、零门槛为主要特点。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是学校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教师为学生创办了合唱、古筝、舞蹈、中阮等音乐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参加的社团。音乐社团是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组织,并按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学生团体活动。二是提升性的专项团队。音乐专项团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或者有较好的音乐天赋。专项队教师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每周三次的音芳寄芴嵘训练。音乐专项队包括合唱队、舞蹈队、古筝队和语言艺术专项队。想加入音乐专项队的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去各专项队的指导教师处报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考核,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进入专项队。

音乐专项队和音乐社团这两个类似的音乐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大部分同学想要学习音乐的需求,又关注到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普及性和针对性。

“小鬼当家”的实操型音乐实践活动 “小鬼当家”是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引、学生负责的,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机会的音乐实践活动。每周二下午四点半,“小鬼当家”栏目都准时在体操房的小舞台上和全校观众见面。“小鬼当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到节目的筛选,从节目单的制定到舞台后的工作人员,学生都一直参与其中。一是“小鬼当家”栏目组成员。“小鬼当家”栏目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包括导师、导演、副导演、主持人、音响师、灯光师、麦负责人。除导师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对音乐艺术热爱的学生。二是“小鬼当家”节目选拔。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放有“小鬼当家”节目的报名表。报名参加“小鬼当家”展演的学生可在班级图书角取报名表,填写好后交给本班音乐老师。音乐教师利用每堂音乐课前5分钟时间让报名“小鬼当家”展演的同学在班级进行展演,选出相对成熟的节目,放入“小鬼当家”栏目收件箱。

在“小鬼当家”栏目中,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和他人的合作能力。“小鬼当家”的操作模式迎合了现代小学生聪明、好学、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综合展示的汇报型音乐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学校还举办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实践活动。以本校“艺术节”系列活动为例,每年五月是学校艺术节开展的时间。五月初学校举行艺术节的开幕仪式,艺术节期间,学校将进行合唱、舞蹈、器乐、语言艺术等多项音乐类比赛,促进学生技能的快速提升。五月底艺术节闭幕仪式上,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良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拓展音乐学习的时间、空间,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锻炼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音乐实践活动的操作原则

做到技、美、趣统一 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地达到音乐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的目的。

坚持全面性与针对性统一 音乐实践活动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象是学校的全体同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给每个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音乐实践活动在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到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将普通音乐教学的共性与针对音乐教学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计划性与灵活性统一 为了避免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形式化”,教师在准备音乐实践活动方案时,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策划、综合考虑。在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争取为学生开展更规范、更高质量的音乐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项目化;模块化;实验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根据教学理论,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选择适应学生能力的工作项目的教学内容,模块化组织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我校计算机通信网络示范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几年来,努力探索基于项目化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最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基于项目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断下降,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态度、教学方法、能力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适应。基于项目创新实践虽然最能促进本科生能力全面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项目化不理想的地方。

1.专业背景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专业基础课不容易项目化。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会能有真正的创新,难以用项目的方式贯穿基础理论知识。

2.课内实验孤立,即使是设计性实验仅仅也停留在某个知识点上,对知识点的纵横连贯比较差。课外实验项目化不足,由一个项目组来实施的基于现实的项目也不多,无法促进学生的纵深思维。

3.专业选修课有主线,但太长,无法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将课程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教学方法项目化不理想,影响了授课效果,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4.目前课程设计一般都是一些小项目,教师给出任务要求和预期目标后,学生自由发挥,但学生不太了解生产实际,课程时间也短,有些重要环节无法细化,课程设计的项目化管理程度不高。

二、项目化、模块化、立体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项目化教学法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的、贴近实际应用的若干项目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

项目化实验研究的含义: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课程项目化实验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模块化实验研究的含义:课程体系包含若干课程子系统,各课程子系统彼此结合起来又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子系统都相对独立,知识成逐步渐进关系,同时相互关联。通过对课程子系统的学习,有效组织课程结构内容,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立体实践研究的含义:每个实验教学平台对应的教学内容都实行模块化建设,各平台间都具有互补性,渗透性。层次化平台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递进,就从《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来讲,从仪器使用实验,测量测试实验,测量测试项目实践,企业实践等多元化实践内容,形成从基础能力,单项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的认知规律。实验方法可以采用中高端专业设备,也用仿真实验、虚拟仪器来替代,实现真实仪器和虚拟仪器的互补。各层次实验内容相互渗透性,使学生认知能力螺旋式地上升。

完成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立体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对通信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采用实训、仿真、讨论、讲解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教学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主基调,分析模块化组织课程的知识点,确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课件,制定项目任务书,做好材料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立体化,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三、构建基于项目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

“项目教学法”模式是以学生动手为中心,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将课程、实验室、项目实践以及技能竞赛等融于一体,将传统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的开放式创新教育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专业( 或实验教学) 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要任务驱动,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1.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要以项目为载体,展开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增加公共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并把这些知识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提高学生全局认知和分析,促进创新思维。

2.课内实验是项目的分解

随堂的每个实验可以就是分解出来的小项目,保证了设计性实验,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验难度逐步提高,最终有机地归结为一个成型的项目,培养学生项目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3.课程设计项目化管理

以项目化方式来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把真实的生产实际还原于课堂。学生4~5 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项目以申请立项、需求分析、项目实施和验收等几个环节开展,组长负责协调组内管理分配之事等。鼓励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鼓励使用新的研究技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实训项目相结合

毕业设计必须有效结合生产科研实际,加大与企业合作,使教学、科研、生产相互渗透,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社会项目,鼓励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实训项目,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比赛类如ACM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

四、模式创新与实践

1.优化实践资源

计算机通信网络示范中心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加强中心管理的制度化、开放化、信息化建设,使校内外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实现有机集成和有效互补。中心秉承“多层次、开放式、一体化”实验教学理念,有效地推动学生研究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

2.注重创新教育

示范中心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课程实验为基础,开放实验为支撑,创新项目为依托,学科竞赛为延伸,有机联动,交叉互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心承担学生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研究创新实验立项项目,承办“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大学生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为学生参加竞赛无条件提供资源和便利。通过各类竞赛,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了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传播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服务院校社会共发展

示范中心承担学校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扩大中心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项目立体化的管理,极大提高产学研项目的合作层次,有力地带动并提高通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开展基于项目的立体实践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得到全面塑造与提高。经过项目化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超越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校内及未来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今后的实践过程要进一步深化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伟、周鸣争.程序设计模块化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2] 胡洋、苏琳.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 蒋桂梅.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

[4] 黄璟、金薇.高职《电子测量》课程立体实践教学平台建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5] 呼格吉乐、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7).

篇3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项目教学法 内涵 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我们必须承认中职教育所取得的卓越成果。然而,从目前来看,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职生的学习需要,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自制能力差,对应试教育存在排斥心理。如何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中职教师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如今,大多数中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划分。这种模式知识虽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学科之间知识重复性多,技能训能时间不足等弊端。培养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锻炼他们牢固的会计技能是中职会计专业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改革中职会计教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实践证明,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帮助中职生重新定位价值取向,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本文尝试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即以知识为本位,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十分重视识记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基本功方面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不符合新时期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目前来看,不少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都沿袭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思路:一方面,十分强调学科性的理论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追求内容过细、程度过深。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知识偏深,不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结构规律,而且教材内容比较滞后,与市场需要、社会需要相脱节,许多前沿技术和知识未能在教材中得到体现,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会计教学重书本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远远赶不上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必要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和实验内容相对不足,无法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本位的职业特色,无法顺利实现中职培养目标。中职生在毕业之后既无精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无过硬的会计操作技能。这种现象正是造成在会计人才逐渐紧缺的今天,不少会计专业学生“尚未就业,就已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检验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水平,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建议

所谓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可以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法,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一系列步骤实施:

(一)合理设计教学中的会计工作项目

中职院校实施会计项目教学,教师一定要先设置好合适的项目,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遵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基础,结合社会上实际的会计工作岗位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设置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项目活动。教师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将这些项目提前给学生,并仔细说明这些会计项目的性质、种类、内容,以及完成该项目所要达到的程度。学生在选择、接受项目之后,要积极运用已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准备一些基本辅助工具,比如计算器、演示本,并查询项目的相关资料,分析项目、解构项目,进而完成项目。

比如,我在实施项目会计教学法的时候,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项目,为学生准备了本地一知名企业的相关原始凭证,比如运费发票、收料单、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领料单、发料凭证汇总表等,让学生根据基础会计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对该企业的材料成本进行核算,增强实干本领。

(二)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实施项目

教师在介绍项目内容和项目要求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完成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根据已设定的项目内容,分组、分角色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制单、出纳、记账、复核等。在“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项目中,我将该项目分为“掌握材料采购和入库的财务处理”和“掌握材料发出的财务处理”两个子项目交由学生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子项目,从而出色地完成项目。

必须指出的是,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这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而且无所事事,不勤学好动。教师要结合分组推行“一对一”的措施。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安排一些学习比较强势的学生带动他们学习,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学生多加以关注,以此激发这些弱势群体的学习动机。

(三)设置问题引导项目进行

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有的放矢,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完成项目的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要完成这一项目,首先要完成什么任务?需要什么知识?有没有别的途径完成这一项目?通过这些引导性问题,学生可以有方向性地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获得完成该任务的理论知识,再结合教师的帮助、分析,加深对相关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之后,再与项目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将项目完成得更加出色。设置问题引导项目进行,既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能培养他们的会计实际技能,一举两得,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在“材料成本核算综合实训”这个项目中,我先为学生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比如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运费发票等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方法?编制材料采购成本计算表需要什么技巧?如何在月末快速地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项目的实施步骤,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项目检查评估

在项目完成之后,就进入检查与评估阶段。这个阶段也非常重要,没有反馈,何来进步?项目教学法要求项目完成后有一个成果展示,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对项目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应该从学生实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肯定学生为完成项目所付出的努力,尊重他们的项目成果,以鼓励、表扬学生为出发点,从宏观角度激励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此为依据予以改进,在下一次项目中再接再厉。这种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会计专业、享受会计实践,敢于大胆创新的良好素质。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法。虽然实施这种教学法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它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且不可能替代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以及生活和生存的能力。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正视这种教学法的作用和功能,使教学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个创造实践活动,这是造福学生、造福教育、造福全社会的重要大事!

参考文献:

[1]方英.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2]潘巧玲.项目教学法在职校会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8.11

篇4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项目实施;项目考核

项目教学是对高职教育要求的“做中学”方式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负责指导,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而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采用体验式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法,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通过做项目可以亲身到企业调研,培养其自身的营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交礼仪等,通过资料的查询与学习可同时培养信息分析、网络技巧、时间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项目教学多采用小组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的集体学习方式,这种参与式团队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又可使学生互相监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实施项目化教学可以从教学阶段的实施、教师身份的分工、学生角色的分工、项目考核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就如何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项目化教学阶段的实施

项目化教学可以分为启动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和总结阶段四个部分。在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涉及项目要求到底是什么、项目任务由谁给出、项目任务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谁将和您一起工作、你们打算如何组织项目协作以确保项目按照结果导向,以高效率完成预期目标、如何构建项目组织、你们将如何分配项目角色等问题,其成果以开篇报告的形式展示;在计划阶段主要计划项目的细节,其中包括项目小组要完成的最终成果、成果要达到的实际应用效果、成功关键因素、项目阶段目标分解计划、分解团队工作的合理分工等方面,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其中以行动计划书作为此阶段的成果;在实施阶段按照《开篇报告》中所列的工作方法进行,按照相应的分工结合不同的角色展开工作,按时召开会议,查看工作进程是否按约定的时间要求进行,在实施阶段中进行实施、更新和监督;最后在总结阶段要完成项目结果的提交和考核,项目组要确保书面结果逻辑结构清晰、无明显错误,同时还要准备口头演讲答辩,并对项目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2 教师身份的分工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除了制定项目任务外,还同时扮演项目导师和专业导师的角色,其中项目的制定者负责提出项目,与团队沟通保证最终结果符合要求,考核最终结果;而专业导师负责专业问题辅导,考核结果,针对团体整体就项目任务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咨询,项目导师负责过程、监控态度,保证项目团队合作的进行,帮助项目团队有效率的工作。

3 学生的角色分工

学生的分工根据项目任务而区别,可以分为项目的领导者、秘书、沟通者以及其他项目组成员等。其中领导者为项目第一责任人,要引领项目团队,准备项目会议,主持项目会议,并监控行动计划书进展,就影响团队工作的消极因素进行管理。项目沟通者承担沟通并部分监控的职责,承担约定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项目成员一起促进工作完成。其他角色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确定补充角色分工,由项目导师与专业导师确定。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项目组所有成员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以保证项目有序的完成。

4 项目考核

项目化教学的考核以项目过程和项目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其中项目过程包括项目过程表现和项目档案以及学习体会报告三个方面,项目过程表现由项目导师观察和小组成员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对项目档案进行材料归档、整理,学习体会报告则以学习体会报告的形式完成;项目结果由项目报告、项目成果展示以及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针对以上几点,学生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了解项目的背景、主题、需要学习的内容,再由项目导师指导完成报告、专业导师指导完成行动计划书;之后,在专业导师和项目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团队为单位开始独立运作项目,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由专业导师解决,而项目导师则关注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方法、学习态度、资料整理等,最后总结阶段,专业导师将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报告。考核阶段由专业导师、项目导师、课程导师和企业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项目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上看,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高,同时充分的挖掘其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18-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3个关键环节”。由此可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保证畜牧兽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期通过交流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

我国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体。目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总体上表现为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接收毕业生以补充劳动力,企业成为高职院校形式上的合作单位,还未能进入到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层次,与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还有较大距离。工学结合的观念落后、工学结合模式的形式化、工学结合运行的障碍成为制约高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瓶颈。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导向是职业,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设计和实施的基础,离开人才培养模式谈实践教学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1.2 以实践性课程开发建设为核心

高职实践课程的内容决定于从业岗位需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必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现行的实践教学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实践环节简单堆叠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宏观上要考虑职业岗位的需求,理顺实践教学的环节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合理设计;微观上要强调构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工作过程和生产活动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因此,建立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科学合理开发实践性课程是构建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1.3 以教学方法为推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但有名无实的项目教学法只能掩人耳目,并没有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对畜牧兽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除了要注重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启发思维、由浅入深之外,更应强调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养殖场的生产过程与专业教学过程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4 以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保障

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是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支撑和保障。因此,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和有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质量监控制度建设。

2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职业岗位的能力结构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重新构建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出“四阶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1),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入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阶段:课内实验――岗位通识能力的培养。通过部分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进入养殖场,感知养殖环境,明确学习目的。

第二阶段:专题实训――岗位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训室和养殖场中,开展岗位基本领域课程的专项实践,初步掌握岗位基本技能。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进驻校内生产实训中心(校中厂),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企业生产任务,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熟悉养殖生产过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6个月的顶岗实习,结合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3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该专业从教学效果、师资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专业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和突击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和经常性学习,由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学生很快适应了真实的工作环境,缩短了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适应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该专业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53%,2011年提高到98.21%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近2年均为100%。

3.2 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通过派驻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化、企业化和职前职后一体化水平,强化了校内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工作岗位群的适应能力;建立了校企教师带薪互聘机制,通过聘用江苏高邮鸭集团、正大集团、南京卫岗奶业集团、大北农集团、江苏京海禽业集团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创建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篇7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727031

摘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及企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高职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项目化教学法在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及应用,并探讨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应用;建筑装饰

0 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引用项目化教学法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而对于建筑装饰类的课程,实践性较强,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课程教学尤其是建筑装饰这类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化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化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倾向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项目化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项目教学法非常适于建筑装饰类的课程教学,本文从建筑装饰课程的实际出发,探索利用项目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1 项目化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对于高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建筑装饰类课程中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与项目内容进行合理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可以实现学生在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超越。另外,通过实践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直接了解建筑装饰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实际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流程,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这非常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良好地就业。

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教育远远没有高中那样紧张,因此有充足的时间来保证项目的有效展开。项目化教学法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需要。比如在建筑装饰类课程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项目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小组之间产生了良性的竞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项目化教学法可以将专业知识内容和企业项目实际挂钩,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对当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施项目,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效率完成项目之后更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帮助学习建立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2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2.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高职教学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在项目化教学中,要求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项目学习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通过自主地实践、总结和创新,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2 合理选择实施的项目内容在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项目实施内容选择的合理性。尤其是在建筑装饰类课程项目的选取上,教师充分结合课程实际、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取合理的项目,比如选择建筑室内外色彩、材质设计、室内空间功能分区、家具陈设绿化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项目结束时学生能够做出一个满意的作品。不能选取太难的项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项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日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入到项目当中,保证项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进行合理地分组,它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了解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还能促进良性竞争。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按照每组3-6 人,满足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并设定小组长,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秩序保障。

2.4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在项目化教学法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对建筑装饰等实践类的课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项目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要给予积极、有效、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

2.5 进行作品的评价在项目实施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不同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每组派成员介绍自己组的设计成果,教师和学生进行评分。最后对表现较好的小组成员进行奖励。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在高职教育中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项目化教学方法中,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当中,并对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滑.极限配合课程改革中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5.

[2]巩艳玲,殷滔.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13-14.

篇8

■ 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沿革,教师培训模式经历了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经验模式。经验模式又称“学徒”模式,是一种比较早的专业教育模式。它好比是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关键在于有经验的指导者。年轻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的手艺技术,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由此我们看出:培训者是这种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培训者的才干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这种模式忽视了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实践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而实践知识仅为验证理论而存在,专业实践在本质上仅仅起到帮助的作用。培训者热衷于理论,陶醉于理论的完美,而不去考虑实践的因素,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培训模式的弊端在于,专家、学者躲在大学、学院中,几乎不到实际的课堂中,大学的教育系和师范学院与中小学也是分离的。许多一线教师看不懂学术论文,而理论家也瞧不起一线教师,认为一线教师从不学理论,而一线教师又认为理论家是“教室的逃兵”。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内容是最重要的要素,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对理论的回应。于是,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新模式的诞生。

第三种是反思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理论模式提出的。实际的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要进行数以千次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一个能准确无误地照搬典型,学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现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适应了具体的情境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目的性,知识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反思模式符合“实践―理论―实践”架构,反思模式是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反思模式中以“培训目标”为核心要素,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环节设计都是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核心的,我们将它称为目标导向培训模式,它是反思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 目标导向模式的结构与实践机制

1.目标导向培训模式的建立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以培训要素中培训目标为导向,有效协调与组织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式。

培训模式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层层解构方法:首先确定培训目标,根据总目标分解细化成子目标,为每一个子目标的达成,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确定培训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考虑培训者的需求,对于培训具备的诸要素没有很好的认知;另一种思考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分析学员的特点,根据学员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培训的各环节,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学员的显性需求未必是他的真需求,课程设置是针对需求的,而不是针对目标的,造成目标的确定与最终培训结果的偏离。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该模式依据的培训理论是教师发展的生态理论和文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组织环境下的产物,教师的发展经历“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性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受学科的限制,重在实践层面的理性升华,更适合于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实践机制

下面以中学专家型教师研修项目(以下简称高研班)为例,介绍该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一步培训目标的制定。高研班培训总目标是通过双导师专家指导、研究式培训,帮助参训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使他们向首都教育家迈进。

第二步培训学员的选择。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第一,尊重敬畏教育价值和规律;第二,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系统的理论;第三,热爱教育事业并长期植根于一线。依据这个标准,项目组制定遴选细则,采用北师大蔡永红教授的选拔试题进行筛选测试,由于目标设定在为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的主题上,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互补性,更有利于经验提炼,因此将遴选范围圈定在8个学科,最终圈定21人成为正式学员。这些学员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上面的三条标准相比在系统的理论方面较欠缺。

第三步培训课程的设定。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依据目标的达成,有梯度、有层次、有结构。下面是高研班开设的部分理论课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

基础理论:知与行――与骨干教师谈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高中教师教学专长的获得与成长、关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建议、有效教学的本质内涵与实现方式。

实践理论:教育经验的自我总结、学习的科学与艺术、经验提炼为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第四步研修方式的确定。围绕培训目标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内容的同时,制定了研修方式。高研班培训目标是经验总结与特色提炼,由于这些骨干教师各有特色,培训方式定位在以个性化辅导为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双导师制培训方式。学科指导教师在指导学员做课题的过程中,诊断学员教学特色并进行理性提升。在个性化为主的前提下,同时辅以文化游学、workshop、异地学访、实践观摩等集体研修方式。学员在培训期间分别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课题研究:概念教学研究、思维能力研究、考试研究、课堂实效研究等。

项目组针对学员的研究课题,要求学员能将课题研究内容与个人的特色提炼相结合,研究课题的过程是个人教学特色梳理提炼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第五步培训环节的制定。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细化分解到四个学期要完成的分目标,确定具体内容,并制定实施时间表。四个学期的分目标与培训内容:第一学期:通过赴美研修,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第二学期: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课题研究选题培训,初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诊断个人教学特色;第三学期:以所在学校为场所,采用“双导师制”进行课题研究,辅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讲座,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与提炼;第四学期:通过课程论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汇报展示,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再探索与形成团队领导意识。

第六步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成果。专家型教师培训目标的落点在课堂,因此要回归课堂,教师的精彩在课堂,课堂的精彩在学养,前期培训成果的显现要在课堂上检验,同时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

对上面的结构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一条普遍性道路是:学(访)、做、导(整体个性化指导)、研、创五部曲。目标导向培训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全部支撑。

■ 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问题思考及应对之策

1.对高研班目标的再审视

通过对高研班设定的目标再思考,我发现高研班的目标是在经验层面徘徊的目标,而不是理论目标,也就是说,经验加以总结会形成特色,而名师的风格更多倾向于内涵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仅加工经验就能够形成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我认为教师对理论的需求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该给教师五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学科本身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知识。从这点来看高研班前期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对学员来说,哪些是支点,哪些是发散迁移点,哪些课程对学员有深刻触动;项目组设计的不够细化,对学员的调研不够充分,因此没有对培训目标的实现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调整的方法是:可以让学员写出体会与不足,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做具体化的跟进指导。

篇9

关键词:兴趣导向;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26-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若以兴趣对之加以引导,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但是对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学生,单凭一时的兴趣难以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坚持下去。特别是面对比较难学的课程,或者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时,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学生感觉到枯燥和困难,甚至会中途放弃。因此,单凭初入门时的兴趣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比较复杂的课程学习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其深入钻研?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甚者,引导学生对某一课程、某一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并自觉深入学习是获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充分条件。本文拟分别以电子电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到并总结出相关教学的成功经验及教训,以改良教学软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任务简介

电子技术课程是在授课对象学习了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授其电子学的原理以及电子电路分析及设计方法的课程。电子电路设计课程是电子技术课程应用的延伸,以实践教学为目标,要求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自己选择电子元器件进行系统设计、绘制并制作出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之前,首先要帮助其明确设计任务[2,3],也就是设计目标电路所要完成或者实现的功能。并且根据这一设计任务及其相应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电路方案的比较选择。其中包括方案中的各个部分,如单元模块电路以及各个模块的接口的设计,电路中元器件的选择和参数计算等。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根据设计作品将来的应用环境及适用范围等设计要求,综合考虑选择出最佳电路方案。然后画出完整的系统电路图,并制作电路板、完成调试应用等系列工作。

二、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

面对从未接触过该学科的学生,教师的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指导必不可少。需要学生自己扩充阅读、查找文献;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学习、共同合作[4]。本文侧重讲解学生自主参与的有关教学组织情况及其教学效果。在下发设计任务之前,以教师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电路原理知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及其特性,电子电路的特性及基本的设计技巧等。此后,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利用兴趣和项目作为导向,组织开展电子电路的设计教学活动:

1.下发设计任务时,首先要明确设定所要做的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要求。以项目任务为引导。

2.根据学生兴趣假定设计题目供选择,并完成分组。其中,小组分配中注意人员学习基础或性别的搭配及人数的均衡。

3.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并分工合作,开展设计,其中方案的选择包括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参数的计算以及元器件的选择。

4.根据尽可能发挥小组成员中各自所长的原则,分工合作进行电路的设计图纸绘制、仿真、电子器件的采购、焊接制板、编程控制、作品操作演示等各项工作。

5.进行小组评比,其中引入竞争合作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作品展示、讲解、设计说明、答辩等一系列环节,最终评定优秀作品设计。

三、教学组织策略的分析及成果对比

传统的教学安排主要以课堂讲授系为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不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好,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往往只停留在仿真的阶段。对于实际问题的体会和解决等锻炼远远不足。甚至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差,电路图纸的绘制可能不完整,电子元器件的选择、电子电路的制作和调试等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通过对先后2009及2010两个年级相同专业的班级(两个班级人数、性别比例、生源、基础成绩相差不大,具有可比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其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调研反馈结果进行对比。2009级学生掌握的程度反馈(按百分比)如下:理论85%;绘图70%;仿真90%;制板10%;调试8%。10级学生掌握的程度反馈(按百分比)如下:理论89%;绘图90%;仿真85%;制板95%;调试75%。明显发现,以兴趣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的图纸绘制、电路板的制作、电路故障查找及调试等实践能力都有更大的提高。即使是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后者由于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和相关讨论,促进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通过引入竞争合作机制,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比较和相互学习,使各环节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设计的电路比较简单,部分学生不够自觉,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仿真环节的锻炼不够。教学时间和设计题目的局限性,需要敦促学生加强对于仿真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

四、经验教训总结

1.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驱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教师的讲授在前,在之后整个设计过程中任意环节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如何帮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和进步来巩固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全过程教师都需要重点监控的问题。

2.以项目式的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加强实践,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入的竞争机制和团队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促使组员之间相互沟通和共同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这也是职业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另一方面,小组之间的竞争和相互比照,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设计的改进和提高。另外,这种相互学习的方式,也有利于弥补师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时,教师精力有限,指导不足的缺陷。

4.以兴趣与项目导向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学生持续地钻研探索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明显提高其学习效率,改良教学软环境,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艳.电子专业课教学激趣策略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1):229.

[2]于源.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84-86.

篇10

关键词:C语言;NCRE;模板式教学;编程能力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广泛。

同时C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重点课程之一,是工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电信、自动化等专业接触的第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C语言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1C语言在NCRE中的作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NCRE证书是具有基本计算机使用能力的社会通用标准,是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的重要依据[2]。

目前NCRE考试中C语言主要用在二级C语言和三级信息管理、网络、数据库的上机考试中。二级C语言分填空(30分)、改错(30分)和编程(40分)三个大题。三级中只有一个编程大题(100分)。由分值的分布情况来看,C语言编程能力对考试的通过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三级考试显得更为重要。

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二级C语言的考试人数在二级考试的所有语种中占38.24%,VFP占37.33%[3]。但C语言的通过率却只有VFP的一半左右。因为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上理解每个知识点,还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进行融会贯通,这才能真正的掌握它,而目前大学的教学计划普遍设置为70~80课时左右,按理论和上机1U1的配置来说课时量显然是不够的,加之课堂上的内容无法当堂全部消化,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学生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同学普通对C语言产生了畏难心理,信心受到一定打击,当学到指针时,许多学生都很难一次性听懂,这导致部分同学放弃了后面的学习。有的考生在二级C语言上机考试中甚至都只做填空题和改错题,放弃了编程题。100分试卷变成了60分,由此可以想象通过的可能性肯定会降低很多。

基于此,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笔者在一个NCRE二级C语言考试培训班中进行了一次模板式教学的尝试,以期待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2模板式教学的实践

2.1什么是模板式教学

其实模板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大部分都背过英语作文模板;PowerPoint也提供很多现成的幻灯片模板;特别是在网页制作上,模板更是异常流行。

“模板”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浇灌混凝土用的模型板,一般用木料制成。现在“模板”的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网站、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领域,如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领域,模板是指一个或多个文件所包含的结构和工具构成的已完成的文件样式和页面布局等元素。如Word 模板能够生成单个文档,而FrontPage 模板可以形成整个网站;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领域,模板是建立通用的与数据类型无关的算法的重要手段。如C++国际标准ISO14882将模板正式引入标准库,要求用模板类取代传统C++中定义的类。由此可见,模板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模板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固定的套路来解题,可以把它理解为足球中的长传冲吊、下底传中等战术。现在有的观点认为教学模板是应试考试的产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于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教学模板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模板迅速解题,甚至自己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创立适合于自己的新的模板,这样的话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各个知识点,快速的掌握C语言。

在NCRE二级C语言上机考试时,可以先读懂题目含义、理清思路、分析考点,判定本题具体应该应用哪个模板,然后先把模板写出来,再去填空。这样的话,编程题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填空题,那么它的难度相对来说就小了许多,不至于一见到题目就有一种茫然的感觉。经过对目前二级C语言上机考试中出现的编程题的分析,发现所有的编程题均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个种类:字符串、数组、结构体、链表、自然数取位数、数学公式等。这六个种类也基本上涵盖了所有C语言的考点,只有掌握所有知识点,并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轻松解答所有考题。

下面就用三个模板实例来讲解模板式教学是如何进行的[4]。

2.2部分模板实例和解题思路

实例一:二维数组模板。

for(i=0;i

for(j=0;j

{

……

}

这个模板的作用是依次遍历二维数组中的所有元素,模板中M和N是可以动态变化的。它可以应用在求解二维数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二维数组转存一维数组等多种题目上。具体二级考题如题1所示。

题1:请编写一个函数fun,它的功能是:求出2×M整型二维数组中最大元素的值,并将此值返回调用函数。

解题思路:简单分析题目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需要遍历两行M列二维数组的题目,在定义完初始变量后,可以马上输入二维数组模板,再在模板中用IF判断语句筛选出最大值,即可轻松解完此题。完整参考代码如下。

fun (int a[][M])

{

int i,j, max=a[0][0];

for(i=0;i

for(j=0;j

{

if(max

max=a[i][j];

}

return max;/*返回最大值*/

}

实例二:结构体模板。

for(i=1;i

if(a[i].s

{

……

}

这个模板的作用是依次遍历结构体中的所有元素,其中IF判断语句的条件是动态的。它可以应用在求解结构体数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多种题型。如果再加一层FOR循环还可以处理结构体数组元素排序等问题。二级考题如题2所示。

题2:学生的记录由学号和成绩组成,N名学生的数据已在主函数中放入结构体数组s中,请编写函数fun,它的功能是:把分数最高的学生数据放在b所指的数组中,注意:分数最高的学生可能不止一个,函数返回分数最高的学生的人数。

解题思路:既然题目中已经明确表示此题是结构体类型的题目上,所以在定义完初始变量后马上输入结构体模板,在模板中用a[i].s>max这个IF判断条件找出结构体中分数最高的学生。由于题目中已经说明分数最高的学生不止一个,所以还要用一个结构休模板遍历一次结构体,在这一次遍历中模板的IF判断条件变为a[i].s==max,它可以找出所有最高分的结构体元素。完整参考代码如下:

int fun( STREC*a, STREC *b )

{

int i, max=0,cnt=0;

max=a[0].s;

for(i=0;i

if(a[i].s>max)/*筛选最高分*/

{

max=a[i].s; /*最高分存入变量max*/

}

for(i=0;i

if(a[i].s==max) /*找出所有最高分*/

{

b[cnt++]=a[i];

}

return cnt; /*返回人数个数*/

}

实例三:链表模板

while(p!=NULL) /*while循环遍历链表*/

{

……

p=p->next;

}

这个模板的作用是依次遍历链表中的所有元素,其中头节点变量p是动态变化的。它可以求解链表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二级考题如题3所示。

题3:N名学生的成绩已在主函数中放入一个带头节点的链表结构中,h指向链表的头节点。请编写函数fun,它的功能是:求出平均分,由函数值返回。

解题思路:在此题的题意中也已经明确表明是一

个关于链表的题目,在定义完初始变量后,套入链表模板,先把链表中所有元素求和,再除以链表元素的个数即可求出平均值。完整参考代码如下:

double fun( STREC *h)

{

double sum=0.0;

while(h!=NULL)

{

sum+=h->s; /*链表所有成绩求和*/

h=h->next;

}

return sum/N;/*返回平均分数*/

}

2.3教学效果对比

为了校验模板式教学的效果,笔者对自己代课的两次二级C语言培训班的上机考试效果进行了一次统计,在第一期中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在第二期培训班中进行了模板式教学的尝试,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一期有四人缺考,二期有三人缺考)。

由表1可以看出,使用了模板式教学的二期培训班的及格率、满分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第三大题的满分率显然高出了很多。

3结语

模板式教学只是大学C语言教学的一次尝试,虽然结果表明它在NCRE二级培训班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说明它也适合所有的C语言教学场所,笔者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尝试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以期待它能得到一个完美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魏鉴,黄伟. NCRE二级VFP机试逻辑陷阱分析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20):148-150.

[3] 刘瑞挺,黄啸波. 等级考试的新调整[J]. 计算机教育,2008(3):27-30.

[4] 田淑青.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Practice and Thinking Based on C-language Template-style Teaching for NCRE

WEI Jian , CHEN Yan-hua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nan Branch, Wuhan 4302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