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业推广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营业推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营业推广

篇1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推广;营销

一、问题的提出

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具有良好的农产品生长自然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系统。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耕地面积为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无论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还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区,绝大多数土地上都有深厚的土层和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的土壤。同时境内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境内有黄河、淮河、汉水、海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500多条。代表农产品方面特别是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5425.22万吨(列全国第1位)。但是具备了这么多的优势而境内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却不多,相比于东北省份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情况,河南省的品牌推广战略相对落后,造成了农产品供给量很大却不具有特色、营销渠道狭窄、市场种类单一等问题。历年来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曾组织过关于农产品推广战略的研讨,但执行效果不佳。特色的产品却打不出自己的品牌,这已经不符合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的总目标。所以把握住农产品品牌推广的有效方法,也就把握住了河南省农产品走出去目标的关键。

二、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推广发展情况

河南省农产品的种类繁多现如今也已经产生了有自主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例如新郑市的“好想你”枣、原阳大米、开封“汴梁西瓜”、信阳毛尖、灵宝“新红星”“红富士”苹果等等。但是,这些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是已经具备强大资金实力和规模的大公司,其中不乏一些集体企业。而许多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支持,公司规模较小,产品的加工品质不高,供销渠道较为狭窄,没有自己的品牌。这就导致了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的范围多是在本地区范围内,其品牌自身的潜力还远远未能发掘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个,主要是在管理者对于品牌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品牌推广方面所应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宣传方式的单一,营销策略没有特点,对于客户的吸引程度不高。面对这些突出的问题,下面对比全国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对比中发现缺陷寻找解决方法。

三、国内国外代表性农产品品牌推广成功案例

案例一:湖南临武舜华鸭业。舜华鸭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企业,主营业务为围绕临武山水鸭为中心的饲养、屠宰、加工业务,并在运行过程中成功构建了公司、协会、农场三者共同协作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2009年时,舜华鸭业已实现产值5. 13亿元,上缴税收近1500万余元。目前,舜华鸭业已建成现代化加工厂4座,种鸭场4个,养殖农场186个,带动临武鸭养殖农户、辣椒种植和油茶种植农户2万多户,成为中国最大的麻鸭养殖加工企业。舜华鸭业的成功在于注重科学的品牌塑造,重点研发了 “舜华”牌临武鸭、东江鱼、湘西牛、端午粽四大系列200多款产品,其中“舜华”牌临武鸭有十二大系列160多个产品,真正实现了产品的多样性研发,并且根据湖南当地口味特色,将产品的味道做得更符合当地最正宗的口感,赢得了各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除此之外,舜华鸭业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并积极参加各地农产品评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注重质量,注重研发,广开销路,广泛宣传,成就了临武舜华鸭业品牌推广的成功。

案例二:美国孟山都公司(MONSANTO)。该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其品牌推广的成功之处在于加大对自身产品的科技研发力度,形成竞争优势。据统计,孟山都公司的研发投入费用占每年收入的 10% (约 8 亿美元),每天有 220 万美元左右的经费用于创新技术研究。“高投入研发、申请专利、销售并收取专利使用费”是其品牌推广的特有模式。该公司创造的品牌收入,有45%来自科技创新。

四、总结与思考

纵观国内外品牌推广的成功案例以及借鉴行业内主要学者的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特色农产品有效的品牌推广要抓住以下三个关键所在。第一、产品科研创新。如今的时代已经是科学技术为主线的时代,河南特色农产品想要开拓出市场就一定要把握住科研创新这个主线,着力打造企业自身的科研队伍,创造属于企业自身的专利技术。例如河南省新郑市的“好想你”枣业集团。该企业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就是大枣的种植以及销售。但企业管理层不拘泥于传统的销售方式,而是创造性的将大枣通过深加工加工成枣片、枣糕、枣汁饮品等种类各异的枣类产品。所加工出的产品以其易携带、耐保存、便于运输、味道美味等等优点迅速吸引了广大客户,并迅速占领市场。除此之外,“好想你”枣业集团还大范围的的开设加盟连锁店,使得所生产的的产品能够在各地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河南农产品品牌推广战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深化产品科技创新。第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推广成功与否的必要保证。当前情况下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普遍看到的是工业、制造业对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却忽视了本地区的农业优势与特色。而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就更应被政府管理者予以重视。同样引用“好想你”枣的例子。因为“好想你”枣的成功,如今的新郑已经以新郑红枣而驰名中外,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慕名而来,同时“新郑大枣”、“新郑小枣”已经注册商标,成为了新郑的特色,许多人也因为“好想你”念起了枣经,做起了枣文章,单新郑就有10万大军从事枣行业,目前已经成就上百个百万富翁。这些足以体现农产品对于推动河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不仅产值高,而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当地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之小,同时也能够依托农产品的种植行业发展生态旅游。所以,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推广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高素质的营销管理团队。高素质的管理者是品牌是否能够走出去的推动剂。有许多的成功品牌都是基于管理者科学的营销策略。例如“好想你”枣的生态旅游,舜华鸭业的品牌塑造,金华火腿的科学宣传等等,这些案例也都凸显着企业营销者的高超营销智慧。所以,河南省当地农产品企业可以加强对于管理者自身营销知识的丰富,多引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并更加频繁的举办产品推介会或者利用互联网将本公司的特色产品推介出去。总而言之,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河南省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推进,更需要管理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以及营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敏.美欧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经验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9(04).

篇2

关键词:城镇化;农产品流通体系;财税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推动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农业流通体系的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三农”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尤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质的飞跃,不仅加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密切联系,还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但与此同时,在全面打造创新的农产品流通格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深深地制约了农业整体的进步。本文将就城镇化这一前提,以河北省农产品流通现状为例,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城镇化高度发达的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其宝贵经验政策,为我国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的调整、完善提供有力的方向。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产业发展规律看,有三次产业演进规律,新型城镇化必然带来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然后新型城镇化必然带来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数量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最后新型城镇化也带来农产品流通布局的调整―广度、梯度。

二、我国及我省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及我省农产品流通及其财税政策改革的现状

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地得以推进,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向农产品流通领域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自21世纪以来,农产品流通的财税政策得到不断的完善,其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业税被全面取消。农业税从2006年开始,得到全面取消,这是对农民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全国农民比改革前每年减负总额约达1000亿元,农民得到空前减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提供了极大有利条件。

第二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对贫困地区采用财政倾斜的奖励补贴策略,不仅加大转移支付水平,保证农民负担减轻,并且可以有效保持平稳状态,实现税费改革的有效性。为促进三农,尤其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各个环节的进步,国家对贫困省市区乡镇都给予极大的帮扶,对做出突出业绩的地区、机构、人员都进行了较大的奖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对贫困地区政府方面,给予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以至于更好的扶持该地贫困县乡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国家财政大量拨款用于支农,近几年,支农资金过千亿元,对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大作用。

第三中央财政对农产品流通支出预算安排逐年扩大。农业税被免征之后,中央财政包揽改革所耗费的消费资金,且对农业更加大了财政资助。近年来,中央财政预算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水平远远超过其总收入和总支出的速度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的集中和分散场所的建设和重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化建设;改善当前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环境,积极引导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交易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环节费用;扩大农产品物流系统的覆盖面,从收集到销售逐环节逐步骤的进行细化;加强农产品保鲜储备库存建设,实现农产品集中保管,分类储存,电子核算和监控,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物流储备的专业化;加快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化、品质化建设,大力发展生鲜专卖场;大力推进农产品销售的现代化进程,发展线上线下推广,利用网络科技打破传统实体经营模式。

2.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偏向于短期调控,长效机制建设欠缺,具体表现为:一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引起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下跌;二是过分干预小宗农产品价格的小幅变化,以至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依然保持着简陋的服务设施和传统的交易方式:房屋租赁和进场费。

第二农产品流通的各种税费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在:(1)由于难以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实际收入做出精准的统计核实,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多按照商品销售收入进行计算,每月扣除额多达3500元,由于利润微薄,依照其仅为5%-20%实际毛利润计算,每月应扣除额不该超过300元,无形中增加了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税负负担。(2)农村流通领域货物运输业代开发票,不论是否存在个人所得,一般都采用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一并按6.6%征收的方式,导致纳税人的税务负担较重。过高的税负引发较为普遍的规避纳税、现金交易的行为,无形中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3)由于农产品流通是一个多环节,多企业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所以,存在普遍的运输、加工、仓储等业务外包的现象。这些造成严重的农产品流通重复纳税问题。例如某农产品物流企业月运输营业收入为600万元,按3%缴纳营业税,而60%金额为360万元的运营业务由其他运输公司外包,外包的物流公司又按360万元的3%缴纳营业税。这样一来,一笔600万元的业务,两家企业就要按960万元的税基缴纳营业税,造成事实上的重复纳税。

第三对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发育缺乏系统性的财政支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提高农产品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不断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农民生产者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大力扶持,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然处于相对欠佳的程度,不能全面化地做到发达国家的专业化水平。同时,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流通的层级仅仅处于比较笼统的偏向于非专项性的引导范围,不能对运输输送、消息传达和质量追踪和监督方面采取极其有效的政策管理,相关方面的建树也十分有限,不能形成统一全面的服务体制,在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所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流通格局的革新和进步。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为迎合现代农业时代的发展,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尤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上,发达国家更是走在世界的前沿,为各国在该问题的看法和解决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克服本身耕地面积缺乏、难以实现规模化,同时不能形成集中经营的相对缺陷的条件下,日本和韩国做出骄人的成绩,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而本身具有大规模的农场和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得天独厚优势的欧美国家更是以其发达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流通方式给我国以重大启示。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流通政策立足市场失灵的掌控,弥补市场缺陷,有效完善了公共物品的投入和建设。

1.日韩经验

第一日韩政府加大农业协会组织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第二日韩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给予预算资金用于资助,第三日韩政府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第四日韩政府应用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业态,第五日韩政府注重培育品牌。

2.欧美经验

第一欧美全面推进农产品流通法制体系的完善化建设,第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第三农产品流通主体多样化的发展受到财政支持,第四海外农产品市场开拓受到政府支持,第五创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四、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的选择

根据发达国家成熟且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在具体的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学习其发展模式,并加以改进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具体改进措施中需要统筹注意以下问题。

(一)应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对农业的设施的支持力度。大力调动政府、企业和合作社等多方面积极性,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政补贴以减轻农民资金压力。增强财政性补贴的专项性,对具体项目采用具体可实施的款项目,将财政性资金的无偿拨付变为无偿使用、本金返还、滚动使用。持续有效地提高财政性资金扶持力度。例如,通过价格调节基金提供无息贷款给农民,用于提升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建设新式蔬菜大棚、特色养殖等设施农业,加大对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资助,推进规模化生产,从而使农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以提高。其次,加强农业合作的建设。以《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为准则,加强农民尊法守法意识,规范农业建设过程中的行为,运用科技发展农业,形成绿色农业产业模式,集中分散农户,以强带弱,发挥集体优势。对合作社按一定标准予以财政扶持,使合作社规范化、专业化,充分调动合作社工作人员人的积极性。同时,突破“一村一社”,加强村村合作,实现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推动农业组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扩大财政对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例

首先,可以对每个合作社给予适当标准的发放财政性补贴,选择交通便利的区位建立交易大棚,使得超市与合作社之间的交易设施得以改进。其次,创新农产品物流效率建设,构建农产品与零售商的新型配送关系,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中间距离、降低流通成本。同时,政府对配送方式采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监控系统予以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路子的形成和发展。再次,加大超市冷链体系补给力度,改善并扩大超市冷产品链规模,按照一定的比例对超市新购冷链运输车辆和建设冷链基础、配送设施,予以补贴,从而减轻流通损耗,使农产品得以保鲜。最后,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做大做强农批市场。政府需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冷藏保鲜经验和设备 ,加强实地调研,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从农批市场的实际运行中发现其运行中有待完善问题,提高农批市场的发展能力。

(三)政府应加大对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财政资金监管力度

第一,建立农产品流通资金使用公示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网络定期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的反馈,保证资金投放到位。第二,利用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农业资金统一账户,中央政府财政该资金的使用状况。第三,细化政府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专项资金的考核制度,采取绩效评价方式,规范评价的内容,量化评价标准,从资金的整体到位率、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完善,用事实说话,根据考评结果,调整资金的投入方向。

(四)研究出台合理的农产品流通税收减免政策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刻做好相应的农产品流通财税政策调整,给予企业和农户以及个人一定程度的优惠鼓励,惠及“三农”、加强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使得农村流通合理税收的征收率得以逐步提高。政策建议如下:

1.营业税:制定农产品物流、加工企业外包服务的抵扣政策,解决目前农村物流、加工环节存在的重复纳税问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收入和农村流通相关的仓库、包装、分拣等流通环节的营业税给予减免优惠政策。

2.企业所得税:允许全国或区域性农村流通连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对地市及以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所得说给予减免优惠政策;对符合支持标准的龙头企业及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所得税给予减免;对大型农资(含农机)批发市场的所得税给予减免优惠政策。

3.个人所得税:对村一级从事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收入由按商品销售额计算改为按商品销售净利润计算。

4.增值税: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商品批发13%、商品零售17%两种增值税纳税额在衔接过程中造成的中小规模纳税人不合理税负的问题,建议从低采用统一的抵扣政策;参照财税1994年117号文件规定的农业机械主机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与维修配件的增值税给予减免优惠政策。

篇3

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产销衔接工作,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各地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好“两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产销衔接工作,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供给充足。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要依法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要加大农资打假和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制售、使用禁用药物行为。

二、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采取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监测抽查相结合等方式,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律不得上市销售,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将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督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报告制度,组织力量认真开展检测抽查,增加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严格检测标准,加强对经营户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三、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出现滞销。各地要抓住节日消费高峰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促进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密切跟踪市场运行状况,及时收集供求和价格信息,为生产和销售提供细致、具体、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强市场调研,大力宣传推介,组织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活跃市场气氛,拉动农产品消费。充分发挥网络促销平台和“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作用,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支持批发市场对车辆入场费、摊位费等实行减免措施,鼓励批发市场、经纪人、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在节日期间扩大经营规模,保证市场农产品供应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认真贯彻国家鼓励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检查督促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取缔公路违法设卡收费行为,营造有利于农产品大流通的良好环境,保障货畅其流。督促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节日期间坚持正常营业,市场管理与服务人员要加强值班,维护正常交易秩序,提供有效的市场服务,满足节日期间农产品流通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四、主动处置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篇4

 

1 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 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 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 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

 

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3.3 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篇5

一、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履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职责任务

2013年11月份,在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中,中央编办批复了农业部职能和机构调整方案,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更名为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这是继2005年批复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进一步确认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此次调整的重大意义,它决不是在文字上由括号内调到括号外,再由括号外调到括号内的问题,而是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是对全国农产品加工系统的殷切希望。对于这次调整,我谈三点认识:

第一,切实提高新形势下农产品加工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也无论是哪一个农产品,如果没有加工环节的引领和带动,要想大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社会必需的、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产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蓄水池。目前,全国雇工8人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298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占70%以上,劳动报酬支出超过4500亿元,农民纯收入的8.9%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二是促进农业增效。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大幅度实现减损增效。推进精深加工,能够在多层次、多环节实现转化增值。一些农产品主产区的实践证明,这些年农产品卖难问题之所以大大减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来了。

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副产物数量巨大,稻壳、米糠、麦麸、蔗渣、禽畜骨血等大部分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甚至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对各类副产物“吃干榨尽”,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而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格局也由温饱型向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转变,消费结构变化快,需求拉动强劲,食品安全倍受关注,迫切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规模,提高能力,优化结构,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要。

五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科技含量、质量安全等级、品牌优势和增值水平,是增强我国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就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的情况来看,要再上层次、再上水平,要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加工业的提档升级,没有加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进而加强有关职能。

第二,转变思路,找准定位,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次机构更名,是职能和工作重点的一次重大调整,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0多年前,伴随着农村改革而兴起的乡镇企业,立足农业、农村资源,从小粮油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开始,逐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拾遗补缺,发展壮大,走出了农业、农村的局限,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实现了产品、产业和市场的多元化、国际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但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工业化新局面、推进城镇化,以及通过“以工补农建农带农”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这个进程中,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4年3月1日,中央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中发[1984]4号文件),首次提出将社队企业名称改为乡镇企业。这个文件的印发,对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后来在1997年又出台了《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中央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等等。今年正好是4号文件实施30周年。30年来,乡镇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权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科技水平等,与30年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了。4号文件把乡镇企业概括为“四个轮子”,即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四个轮子”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办企业人的身份是农民;二是所有制形式主要是集体所有;三是布局主要是企业所在的农村地区;四是产业主要是非农的、但又不是离农很远的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等。30年后的今天,乡镇企业已远远不是4号文件的概念和特点了,它不是一个身份的概念,不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不是一个所有制的概念,不是一个产业概念,也不是一个行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它与“三农”天然的血缘地缘关系仍然存在,作为农民就地创办二三产业的本质特征,仍然存在,所以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但以往的经验表明,工作对象越泛化,越大,看起来好像管的事挺多,但实际上越虚化,越不聚焦,越摆不上位置,越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所以,我们要以这次机构更名为契机,尽快转变思路,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三,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的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以这次机构调整为契机,切实理顺和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的建设,切实做到扛起旗、站好位。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在研究职能建设、内设机构、人员配备等问题,以进一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上来,切实担当起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能,充分发挥对系统的引领作用。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从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机构和职能建设,建议该挂牌子的要挂牌,该换名字的要换名,该整合职能的要整合。各地要尽早把本地区的机构建设到位,职能调整到位,人员安排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认清形势,抓住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品种不断丰富和消费需求逐步升级,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四个很快”。

一是发展速度很快。2013年,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万亿元,利润超过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万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的增长。

二是产业集聚很快。农产品加工业加速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聚。2013年,山东、河南、四川等10个畜禽养殖大省,肉类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总量的80%,初步形成了一批加工产业聚集区,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三是生产集中度提高很快。2013年,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7万多家,大中型加工企业主营收入占到全行业的50%以上。年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20家。

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很快。科企对接、产学研结合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攻克了一批核心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标准和技术规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谷物、肉类、乳制品和植物油等加工行业的部分高端成套设备正在逐步由进口为主向自主研发和生产转变。

总的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也要清醒看到,仍然存在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初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据有关方面调查,由于初加工设施简陋、方法原始,粮食、马铃薯、水果和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7%~11%、15%~20%、15%~20%和20%~25%。

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落后,大量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和环保设备依赖进口。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而且受工资待遇、生活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税赋重,利润低。从调研情况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多数企业负重运行,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融资难,费用高。据调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均需要周转资金5000万元以上,按照利率在国家基准利率6%的基础上再上浮30%计算,加上贷款抵押物评估费等,年利息等支出约400万元。

五是生产成本持续快速上升。据统计,2012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等原料价格上涨了47%~168%,能源、动力价格上涨了45%,劳动力成本涨了一倍多,而同期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涨幅仅为20%~60%。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企业利润微薄,无力进行技术改造,个别企业甚至采取偷工减料或降低产品质量的方法维持运行。

六是公共服务和行业指导不到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既缺乏针对性的扶持、引导和规范政策,也存在行业规划缺乏、宏观调控手段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由资源简单消耗向技术升级和品牌战略方向转变,由分散无序发展向产业化和集聚区方向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规划和建设布局。要对“十二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为研究和制定“十三五”规划做准备;要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布局。

二是抓好产业重点环节。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它的作用极大,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我们要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资金规模,扩大实施区域,使这项好政策惠及更多农民。要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研发推广一批综合利用和环保节能技术,对各种加工副产品和农林剩余物、废弃物“吃干榨尽”,实现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研发推广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

三是抓好技术研发推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研发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主动淘汰小、散、乱等落后产能。

四是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要建立健全对主要农产品加工情况的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和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跟踪分析研判,着力打造权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五是抓好政策的支持。要看到,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是涉农产业,涉农产业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包括财政、项目、税收、利率、保险、土地等等,但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又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市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六是抓好银企对接合作。国内外的实践已证明,任何一个产业要实现现代化,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都是不行的。日前,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已启动实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这是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推荐项目,强化政策配套,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作,争取项目落地和顺利实施。同时,农业部也在研究与中国民生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都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大有前途、大有作为的朝阳产业,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增长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指导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此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抓。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的功能从食品保障向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拓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一、二、三产的联动,更为多元的经营方式,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活力与激情,推进了生态、文化和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是休闲农业最重要的作用。它使农民不出村、不离家,就能就业、就能挣到钱,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的就业容量和单位面积产出。

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整治,使农家庭院变成了“农家乐”,使农业产区变成了田园景区。

四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休闲农业低价、短途、短时和以休闲为主的特点,顺应了大众化消费需求。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感知农业科技等已成为众多市民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五是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经济文化相互融合,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提供了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家乐数量已超过150万家,休闲农业聚集村超过9万个,年接待游客9亿多人次,营业收入2700多亿元,带动了2900万农民受益。目前,发展休闲农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休闲农业本身的特点就是小、散、杂,这就是它的不足、劣势,但又是它的长处、优势。这一方面说明它的实力和能力还不是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它灵活机动,生命力旺盛。正是基于它的特点,下一步指导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在引导和服务中加以管理和规范,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近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要加强调查研究,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区域。重点在城市周边、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发展休闲农业。

二是加强规范管理。要始终坚持“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建设农村”的原则,更好地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多地扶持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经营项目。不断完善休闲农业的标准体系,根据不同类别,分层次制定相关标准。强化典型带动和示范引导,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鼓励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发展休闲农业,坚决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

三是拓展功能内涵。积极开展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保护研究,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推动中国乡土民俗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加快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篇6

一、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培育发展食品加工及存储产业

2012年,全市食品加工及存储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计划实现19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自主引进域外项目1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1家,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3户,其中过5亿元的10户,过10亿元的3户。

1、抓好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努力增加产业投入,膨胀产业规模。2012年,重点抓好总投资1.1亿元的威龙酒堡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朗源果品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张裕顶端葡萄庄园项目、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韩国GF休闲食品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的宏伟葡萄酒生产项目等5个新建续建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6000万元的威龙气调库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恒源医药食品中间体二期项目、投资6亿元的振龙燃料乙醇项目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威龙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等4个推进项目,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心准备,加快建设,确保顺利完成2012年的3次产业项目观摩工作。

2、抓好招商引资。树立“招大引强、膨胀发展”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来龙投资,拉动产业发展。一是招引和培育果蔬深加工企业,建立高档果品出口、中低档果品深加工的产业模式,引导双合泰公司与日商合作开发冻干果品;二是大力引进畜禽深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养殖、集中屠宰、畜禽产品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阿波罗公司口服胰岛素项目和德国奥白曼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三是立足海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海参、鲍鱼等高档海珍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支持百佳公司的海参深加工项目和东方冷藏公司的调制食品项目,实现海产品养殖、储藏向精深加工转变。

3、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推动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构建主业突出、级次完整、示范拉动效应强的产业龙头企业梯队。一是鼓励源和、东宝、盛兴等19个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切实发挥好龙头引领拉动作用;二是引导威龙股份、朗源股份做大做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努力争创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是把企业上市作为助力企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适时引进战略投资基金,加快企业上市步伐。2012年,重点扶持威龙股份成功上市。

4、抓好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制定融产品研发、形象设计、产品营销、企业宣传为一体的综合品牌创建规划。鼓励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支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三品”认证为重点,鼓励企业进行GAP、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开展产品推介、品牌推介和项目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直供直销的配送体系,构筑终端连锁经营网络,树立企业品牌形象。2012年,继续加快企业直销店建设,力争威龙新增经销商1000个,朗源在全国主要城市开设直销店100家。

二、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争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业产出总量、质量水平和整体效益。

(一)创新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按照农业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要求,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一是完善科技推广机制。抓好科技宣传、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作,发挥好三电合一、科技直通车、民生快车道的推广平台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实体参与科技创新和推广,拓宽科技普及渠道,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二是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加快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硬件建设,对观等5个农业大镇农技站和14个镇级兽医站进行重点改造,重点配备农技推广、农产品检测、信息传输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提高基层农技部门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树立“以项目建设拉动科技推广”的理念,切实抓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阳光工程等农技推广项目建设,在全市培育10名市级农业技术专家、100名镇级农业技术员、1000名村级科技示范户,构建自上而下、覆盖全市的金字塔形农技推广网络。年内,全市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50期,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推广良种20个、新技术18项。同时,依托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在畜禽养殖场和农业种植基地内,大力开展工程沼气建设,建立“畜-沼-果(菜)”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村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快生态农业发展。2012年,新增沼气村9个,总量达到27个。

(二)建设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围绕种植、养殖两大产业,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1、大力建设优质种植业基地。一是围绕高产创建,打造粮食示范基地。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种粮大户为依托,重点培育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行统一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四统一”管理模式,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建设效果。2012年,重点建设诸由观镇西台村700亩粮食示范基地,力争实现“增产10%、降耗20%”的建设效果。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果业基地。采取7项新型果业实用技术,打造七甲镇长把梨和西洋梨传统优势品种基地等新奇特优果品基地,引领全市果业向优质、特色、高效方向发展。三是立足提质增效,打造设施蔬菜基地。分类制定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按照逐步扩大蔬菜保护地栽培面积的发展思路,引导菜农从露天栽培向设施栽培发展、从传统粗放栽培向集约化科学栽培转变。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投资建设自有蔬菜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2012年,全市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其中:粮食基地2个,蔬菜基地1个,果品基地7个。

2、膨胀发展规模养殖业基地。围绕“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规范和完善基层兽医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动物强制免疫规定,加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力度。2012年,重点抓好6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完成11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扶持六和养殖公司、荆志肉鸡场、姜月芳肉鸡场等3家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力争建成2处大规模、高标准的畜禽示范养殖场。年内,全市生猪、牛、羊和禽类存栏量分别达到33.5万头、2万头、9.1万只和800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48.5万头、1.43万头、10.2万只和2000万只,肉蛋奶总量达到23.5万吨。

3、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开展优质特色农业品牌创建,走以品牌创建拉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路子。一是规范完善现有品牌基地建设。稳步扩大绿色草莓、无公害韭菜、有机大姜大葱、有机苹果和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规模,完善基地硬件设施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力度,实现优质优价。二是积极创建农业新品牌。以黄瓜主产区为重点,开展无公害黄瓜基地建设,不断增加我市农业品牌数量。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以我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传统优势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增加农产品认证数量,提高全市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2012年,全市新增认证农产品4个,总量达到115个。

(三)强化质量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部门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程监管。一是抓好农资监管。重点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从购进、经营、使用等重要环节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在春秋两季各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农资打假扶优专项行动,确保农资质量安全。二是抓好农产品调运监管。重点抓好植物、动物的产地检疫工作,落实畜禽及其产品跨境调运管理制度,加大“瘦肉精”专项整治个力度,严格控制果蔬产品农药残留量,确保全市出入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抓好市场准入监管。扎实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工作,严格执行上市农产品抽检速测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3次、抽检样品200个。

三、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严格“三资”管理。以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强化“三资”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大局。2012年,重点抓好经济合同履行兑现监管工作,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强化审计监督,改进民主监督形式,确保财务公开率和民主理财率达到100%。

2、落实农村土地政策。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关系,明晰土地权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和服务,规范土地承包监管机制,严格承包合同管理;二是引导和鼓励开展土地流转,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设生产基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三是进一步理顺农村家庭承包土地的权属关系,加快推进确权发证工作;四是深入开展“两田制”和机动地整治工作,严格落实承包法的规定,禁止发生利用农民承包地谋取利益的行为。

篇7

[关键词] 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045- 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并且很快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所谓“特色农业”是人们利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或生产出价值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附加品的特殊农业类型;同时又是一种农业资源特殊、功能目标特殊、生产技术特殊、产业形式特殊、产业效果特殊的新型农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色农业是个相对的概念。对某些传统产业如粮棉来说,创出品牌和质优产品就是特色。对地区资源来说,做到合理配置、利用充分就是特色。对满足市场需求来说,做到适销对路、使多样化消费得到满足就是特色。总之,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河南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促进农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539亿千克,连续第五年超过500亿千克,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如南阳黄牛、信阳茶叶、新郑大枣、驻马店白芝麻、鄢陵花卉、灵宝苹果、原阳大米、杞县大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豫东、豫中养猪基地,豫南养鸭基地,豫西南养牛基地,豫北养鸡基地和大面积的芦笋、蔬菜种植基地等。同时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如以双汇、众品、四通、汇通等为代表的肉类制品企业;以华英、永达、大用等为代表的鸭肉、鸡肉龙头企业;以吉祥公司为代表的蜂产品出口加工企业;以思念、三全、科迪为代表的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以莲花集团为代表的调味品加工业企业等。这对提高河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河南整体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生产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这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具体来说河南省人均耕地0.08公顷,低于全国人均0.09公顷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0.03公顷,远低于全国人均0.11公顷的平均水平;耕地亩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资源利用与生产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平均每公顷耕的使用化肥约450千克,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化肥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在农业与农村环境方面:2012年废水总排放量296 46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 445万吨,总氮日排放约283.1吨,总磷日排放约56.6吨。作物秸秆焚烧时有发生,污染大气;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染严重,成为疾病增多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此外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市场销售半径和市场份额受到其他省特色农产品的挤压;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特色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导致出口难度较大等。上述情况表明,必须明确顶层设计,并从实践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新时期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创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从现在到2015年,河南省要形成16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其生产总量占河南省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创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同类产品中市场份额领先的优势农产品品牌30个,优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35%以上。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营销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规模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15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河南省农户总数的3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总额翻一番。

(3)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河南省着重培育壮大优质稻米、弱筋小麦、高品质棉花、双低油菜、特粮特经、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水果、茶叶、优质瘦肉型猪、奶业、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特色林业、特种水产、桑蚕茧16个优势产业。

(4)创新龙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3 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营销业态,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重点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等功能,加快发展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两翼的连锁经营业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法,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步伐。

(2)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经营企业的产销衔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与农产品生产基地挂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密切产销联系,提供各种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开展农产品常年网上展销和交易。

3.2 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按照“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的原则,组建一批自主、自律、自养、自强的新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信息引导、科技服务、纠纷处理、行业自律、行业协调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加工流通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自我发展、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加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特色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强化检测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检测水平。逐步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HACCP、IS0 9000、IS0 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

(2)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推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局部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农贸市场尽快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的特色农产品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监测,加强蔬菜农药残留、生猪和生猪产品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定点监测工作。

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1)加大特色农业科技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河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关键制约因素,集聚力量,协同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以科技创新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突出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加速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奖励。强化农民素质教育,继续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努力提高特色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

(3)切实加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特色农业发展新要求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公益性职能。积极鼓励特色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开展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奖励,充分调动河南省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和农技推广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3.5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1)全面推进外向型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实施出口先导型农业发展战略,优先扶持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完善特色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为企业和农民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农产品国(境)外促销活动,提高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加强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提高河南农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3)整合现有特色农业科技园区资源,创新农业园区管理和运作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把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转青. 河南特色农业营销策略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150-152.

[2]贾会远. 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约束与优化选择[J]. 中州大学学报, 2012(2):134-135.

[3]仲利娟. 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垦, 2009(4):76-77.

篇8

镇江现代农业发展和规模经营发展较快,大量较大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但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农业示范园对如何更好利用物联网技术去经营企业没有思考太多,还存在很多问题。(1)农业示范园区对物联网认识不足。目前,镇江市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比较习惯于传统经验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感性、理性认识较差,不能适应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这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也与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2)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需要有较好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配备技术含量较高的控制设备,而镇江市农业示范园区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装备较差。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在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时不仅需要对其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还需要投入资金,设施改造不仅对农业生产计划有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镇江市农业示范园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3)物联网技术本身不够完善。现阶段农业物联网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应用的问题,一是农业物联网中智能感知系统的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的功耗较高;三是物联网感知节点上数据高效传输存在局限性,需要提高节点数据高效传输与管理能力,以解决其协作感知、高效采集、处理等问题。(4)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结点间信息不通畅。由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起步比较晚,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总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供应链结点间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如农业企业面对市场组织生产时,由于市场信息传递缓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导致盲目生产,造成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这些现状所造成的信息化问题成为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发展产巨大阻碍。(5)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农产品相对于工业产品来说经营效益要低得多,镇江市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镇江市农业依靠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使农业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现代高科技的工业相比,效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影响了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等相对投入较高的现代数字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二、物联网技术在优化镇江农业示范园经营中应用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促使这些农业示范园用新的眼光审视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使其更动态地管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利用物联网敏捷控制农业示范园供应链为了给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的各环节提供有关农产品产地、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和销售等方面的实时、全面及详实的电子化信息,可利用RFID技术和EPC标准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如图1所示)。物联网将改进企业网络营销的供应链,即对产品的制造、仓储、配送等流通环节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现,让园区和消费者随时随地了解商品的情况,加强产品监管,消除客户疑虑。

2、利用物联网创新农业示范园营销工作、探索智能农业经营新业态结合虚拟数字技术、远程视频实景传播技术等,构建基于电子商务技术、淘宝商业模式的农产品网络超市。以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实现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采购、物流式配送,形成以技术流、产品流、信息流为主要调控手段,以高效益、高产出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业态。

3、利用物联网提升农业示范园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很多消费者对所购买的农产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而信誉对于企业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物联网的无缝接入技术,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且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和传播量的成倍增长,口碑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提高,从而帮助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和企业文化,提高自身信誉度和品牌知名度。

4、利用物联网挖掘高价值客户、开发新产品RFID阅读器或者手持机能够严格监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保证了操作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得进入总数据库的数据清洁有效,企业对这些干净的数据进行数据分类处理,可以清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购买习惯,从而挖掘高价值客户,建立优势客户资源库。同时,企业能够利用物联网进行范围更广的在线调查,提高在线调查的交互性,根据所调查的客户需求信息不断对产品更新换代,开发出满足客户的完美体验的新产品。

5、利用物联网发展特色智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可应用物联网技术,把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观光、旅游、休闲、科普等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市民到园区与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农业生产,订制农产品,体验生产劳动,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城市与乡村融合、农民与市民互动、生产与消费联结,推动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业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规划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农业参与式观光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生态休闲、科普教育、认养订购、农耕文化等为特色服务产品,构建生产者、消费者、观光客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

三、政策建议

结合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物联网技术应用较少的现状看,农业示范园要想实现以上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镇江市从政策层面,在不同的领域、地域、区域等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镇江市农业示范园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体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为了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中推广应用,促进镇江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物联网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农业物联网技术特点、优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利用农民素质培训平台等多种途经开办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讲座、技术培训,让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掌握好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知识和使用管理的基本技能,达到使他们懂技术、善应用、会管理的目的,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镇江市现代农业的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2、加强扶持,促进发展根据镇江市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差、效益不高等现状,为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政府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推动全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真正达到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农业园区为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而增加的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政策补助。二提供招商引资优惠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工商资本向农业投资,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是人才培养,要造就新一代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广大有技术的知识青年投身农业,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科技实际推广应用。

3、加强示范,拓展领域政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时,要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层次的协作,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引进使用一些先进适用、功能配套的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装备,充分展示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功能,让广大的农民开阔眼界,发挥好园区的新技术辐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其技术推广应用,并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模式,真正促进镇江市农业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镇江市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实际,结合现有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和农业布局,科学规划出全市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合理布局,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等,建设好一批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并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适当建立一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集高效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示范示范园区,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5、加强研发,强化保障为了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必要采取技术手段研发低成本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根据镇江市农业特点,积极组建镇江数字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与江苏大学、江苏农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它们的技术优势,进行重点突破,开发一些适合镇江农业生产实际的低成本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从而达到减少运行成本,降低农业物联网示范和推广应用的门槛,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四、结语

篇9

2015年,公主岭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两年来,公主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真抓实干,明确任务,落实监管责任。总体上,较好地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县创建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安全县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2015年,公主岭市重新调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队伍政治素质,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监管人员法律观念,2015年3月20日,召开“2015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强化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是抓专项整治,杜绝安全隐患。两年来,公主岭市农业、水利和畜牧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组织各自的单位和科室深入乡镇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突出开展农药(兽药)及农药使用的专项整治,重点针对违法使用禁用农药、超范围使用限用农药等问题进行整治。2016年4月13日,结合放心农资下乡在怀德镇进行宣传1次,辐射到附近周边大岭、秦家屯、永发等多地农民前来参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畜牧在饲料生产、养殖过程、收购贩运、屠宰等环节以及生鲜乳收购运输中,强化专项整治力度,认真监督管理。两年来畜产品“瘦肉精”检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100%,违法线索及案件查处率保持100%,共抽样饲料328批次,未发现违禁物质添加,排查养殖场(户)5000户,抽样检测规模养殖场(户)1620户,现场进行尿样检测3240头(只),合格率100%,全年按照规定比例抽检和对企业抽检合格率100%。通过检查和宣传,规范了农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三是建好档案,实现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源头,源头中农药(兽药)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监管好农药(兽药)的使用。2015年印发了农产品生产记录,包括蔬菜水果、粮油作物、食用菌共4300册,印发禁限用农药名录挂图3000张,发至棚膜园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督促养殖场(小区)全面落实生产记录制度,完善养殖档案和购销台账,建立活畜养殖安全承诺制度和出栏保证制度;督促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和用药记录,严格落实休药期制度。在现阶段,监管平台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建好档案是实现可追溯的重要环节。

四是认真培训,保证质量。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我们的重大任务,是确保百姓健康安全的要求所在。2015年结合新型农民培训、专题培训和下乡宣传等形式举办培训班24场次,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达4000人次。

五是推进标准化,坚持绿色生产。公主岭市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的创建,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作用,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落实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实行生产记录、安全间隔(休药)期、农业投入品购销凭证等制度,逐步引导广大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尤其是在推动“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及产业发展工作中,加强了认证及证后监管,确保认证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挥“三品一标”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制度优势、体系优势,用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实施。2015年,在“三品一标”认证中,又有7家合作社(公司)得到绿色证书。目前认证开发了绿色食品产品22个;有机食品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09个。

六是制定监测计划,做好检测工作。公主岭市农业、水利和畜牧局,根据工作实际,每年都制订年度监测计划,下达检测任务,完成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任务。并认真配合国家和省有关质检机构做好监测抽样工作。在农产品检测中,以每个月必检、重大节日重检、临时性速检为工作思路,加强农产品的检测工作。2015年共检测果树、蔬菜、食用菌等样本2000多个,两年来畜牧共抽样饲料328批次,未发现违禁物质添加,排查养殖场(户)5000户,抽样检测规模养殖场(户)1620户,现场进行尿样检测3240头(只),合格率100%,全年按照规定比例抽检和对企业抽检合格率100%。2015年共抽样4个批次的肉产品,合格率100%。在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及春节期间,都加强了检测工作。2015年省农委于4月2日和5月4日,分别下发了西瓜和草莓调查检测的紧急通知,接到通知文件后,第一时间通过农业局监管群网下发了文件,各乡镇(街道)监管站也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开展调查检测,有效进行了应急处置。

七是充实队伍,完善体系。公主岭市有农业综合执法队、局有监管科、乡镇有监管站、村有监管员。目前,村有监管员146人,乡镇有监管员100多人。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2016年,农业局下发了《公主岭市农业局关于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通知》公农发〔2016〕10号。文件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了部署。

八是综合执法,搞好宣传。执法大队全年共出动执法车辆310多台次,出动执法人员1200多人次,对全市30个农资市场的350多个种子经营业户、240多个农药经营业户和230多个肥料经营业户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拉网式检查,畜牧局共查收过期针剂药品1363支,粉剂药品2800克,于10月15日在垃圾场进行了集中销毁,使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得到了有效控制。

九是落实监管经费。2015年,农业局领导和市领导请示协商,市财政拨付10万元农产品监管经费。畜牧全年落实各项财政专项资金39万元,主要用于监督、检测等工作。2016年,监管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严重缺人。主要是缺少监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自1997年以来,基本上没补充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检测专业人员基本没有。从县级看,各站人员编制早已固定,没有空编,无法招进专业人员。

二是缺监管经费。县级地方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因此,乡镇监管站没有监管经费,开展监管工作很难。特别是村级,应该全部设立监管员,但没有经费,无法安排专人去抓监管。

三是标准化生产管理意识薄弱。企业和经营者,对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意识淡化,观念不强,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只求效益,不求质量的情况比较突出,实施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四是监管工作没有全覆盖。农产品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尤其是一些散户,他们在生产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给监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有效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根据农业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以及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县域监管模式。坚持严格执法监督和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是继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突出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专项整治,重点针对农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违法使用禁用农药、超范围使用限用农药等问题进行整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三是继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认真执行农产品检测中心每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要加大高风险农产品的抽查力度,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监督抽查。今年公主岭市监管检测的重点:棚膜种植区、两瓜种植区、食用菌种植区、豆角种植区、露地菜种植区、水果种植区。

四是继续做好应急处置及投诉查处。按照应急工作程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快速反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要按照省农委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受理率达到100%,通报问题追溯查处率达到100%。

五是继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乡镇监管站,要充实人员,提高人员素质,认真做好本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各监管站仪器设备的配置。在监管网格化管理中,不断充实村级监管员队伍建设,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是继续抓好追溯体系建设。完善标准的生产档案建立,尤其是棚膜园区和农业合作组织,必须建立标准档案,尽快安装电子监管平台。各乡镇监管人员,要深入棚膜园区和农业合作组织帮助建立生产档案。

七是继续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训工作,利用到年底这段时间,对全体监管人员、执法人员、棚膜园区和种植大户负责人进行两次系统培训。

八是补签承诺书 ,发放田间记录本,在蔬菜园区落实监管平台建设。

九是完善落实农产品产地证明工作,对农业合作组织和棚膜园区进行宣传讲解,消除他们怕麻烦的为难情绪。各棚膜园区、两瓜生产基地,建立产地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质量合格证明。产地证明由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根据检查、检测合格情况进行发放。一经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标签,并停止上市,查找问题原因进行改正,待合格后恢复使用。

四、几点建议

一是要增加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事关民生大事,要特事特办,增加编制,增加人员。特别是要增加县级、乡镇、村级监管人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技术人员。

二是要增加监管和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篇10

一、强化组织领导,科学组织实施。

一是高度重视,专人负责。市供销社党委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专题工作会,明确工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社专合办具体负责,制定时间表、提出目标值,确保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广泛发动,积极申报。根据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方式,广泛发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团体积极申报。三是严格审核,确保质量。市供销社严格按照《“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申报及审核办法操作手册》要求,实地调研走访,对产品生产、运输过程进行现场查看,核查企业营业执照、资质,严格规范扶贫产品准入,确保销售商品来源真实、品质可靠。

二、认真审核备案,做好申报工作。

根据《“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申报主体将申报材料递交市供销合作社初审,合格后上报省农产品经营集团复核审批,复审合格后获得“扶贫”集体商标授权证书。10家企业的23个产品获得“扶贫”集体商标的授权证书,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多举措多创新,促进扶贫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