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纪律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纪律教育的目的

篇1

一、旅游地空间层次关键要素的认识

(一)旅游地的含义:

通常,把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称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因此,旅游地是具有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凭借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及相关条件,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地域综合体。

(二)空间层次:

1、从存在空间的概念上,舒尔茨提出了人对空间认识的三个层次:

景观空间层次――社会和自然空间互动的结果,形式关系不太清晰。

城市空间层次――人和人为环境互动的结果,其结构作为整体是人们生活的场所。

建筑空间层次――体现了人的自身活动和空间的私密性,是人最亲近的场所。这种空间往往指建筑的内部空间。

2、旅游地空间层次:

笔者认为旅游地空间层次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依据旅游区域特征的大小而对旅游地所进行的空间划分。本文的划分以空间层次理论中的同心圆形式表现。(如图所示)

即:感知区、过渡区、核心区

3、感知区、过渡区、核心区三区特征概述:

二、旅游地交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拥挤, 出行效率下降。尽管近年来全国在交通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旅游交通得到了快速的、全方位的发展,总体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但旅游城市道路拥挤现象依然比较常见,特别是节假日期间, 车上人挤人、路上车挤车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游客出行效率下降。

(二)公共交通运力不济。尽管很多旅游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旅游观光巴士, 但是部分这种旅游观光大巴都不是真正的旅游专用车,没有开通从景点到景点的固定线路,不能对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停车位设施匮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开始逐年攀升,据保守估计,评价每10位市民便可拥有一辆私家车。当节假日到来时,私家车在旅游旺季一起上路, 势必造成公路的拥堵。即便到了景点也难以停车, 特别是在主要旅游景区、城市中心的旅游商业区,停车设施完全滞后于私家车的发展速度。

三、基于空间层次对旅游交通设计的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旅游目的地交通。正常、有序的旅游交通, 关系到整个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作为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交通为旅游者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满足其需求,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感知区,由于其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数量都是极为丰富的,是旅游者第一影响的产生区域,故而在此建立畅通的交通环境,将过渡区与核心区有效地链接起来实现区域外部、内部交通的有机结合,促使交通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形成多功能、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立交通运行决策协调机制。交通运行决策协调机制是保证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旅游地全区,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同时成立一个全面负责城市交通系统的组织机构, 参与到旅游目的地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运营的各个方面, 有效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篇2

关键词:多元价值取向;纪律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18-02

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知识迅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思考着新的社会环境将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加上西方各种思潮无所不在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带来的价值观扭曲往往造成大学生过分的追求自我个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纪律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一、多元价值取向与纪律教育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一)含义厘定

1.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最早提出的“ValueOrientation”即价值定向,后又经前苏联心理学家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的。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趋向,也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一个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他一旦形成便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指导、调节、规范的作用。

2.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的内涵总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即认识、态度、行为三方面的教育。认识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规范制度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对规范制度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态度是通过对制度规范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对纪律制度以及纪律精神达到认同;行为的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达到纪律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有素质的人。

(二)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

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究其实质就是要搞清楚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如前文所述,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由此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稳定趋向。众所周知,每个人由于其生长背景以及自身价值观的不同,加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新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带给纪律教育工作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可见,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多元价值取向是纪律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首先,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新时期纪律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其次,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仅给中国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西方各种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极大地冲击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一些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价值判断的扭曲,给纪律教育带来了诸多困扰。另一方面,加强纪律教育也是形成良好价值取向的内在因素。加强大学生纪律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同时,良好的纪律教育让学生在维护学校秩序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二、多元价值取向对纪律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并且是摇摆不定的。可以说,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了解西方先进纪律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不仅能让我们在对比中可以找到中国高校目前管理上的问题和有待于提高的地方,重要的是给我们纪律教育提供新的理念方法,从而借鉴先进的理念来强化中国高校的纪律教育。然而,由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加上自身对社会各种信息缺乏自身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准确的认识,尤其在功力以及享乐主义的诱导下,很容易形成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而纪律教育带来了很多困扰。

(一)学生经验自主建构的缺失

为了适应当今多元价值取向的教育环境,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其旨在培养学生充分主观能动性。但是,现实中的纪律教育还是习惯于将纪律的要求抛给学生,而不是努力去寻找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活动或方式去宣传教育,这样学生对于纪律教育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主动去思考纪律教育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这种形式主义的纪律观,即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在反思纪律基础上的自主经验的建构。这样造成了纪律教育太过于形式化而没有了针对性,并且也没有具体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无法将纪律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因而对纪律教育难以理解。

(二)学校教育管理略显不足

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应试教育在起到规范教育的同时,其教育模式无形的也在压抑着学生的个性,这样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长年累月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产生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大,很容易滋生出对考试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压力的驱使下,很多学生就会做出违纪行为。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社会压力过大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学生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或者压力得不到缓解,很容易在压力的驱使下产生对社会对生活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反映在纪律的价值观上就表现在愤世嫉俗、不满社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

2.社会不良信息的困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传播变得快速畅通。学生在学校关注着各种来自社会的元素,当然,这些元素中不乏有很多容易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困扰,由于大学生对很多信息缺乏衡量的价值尺度,因此一旦这些不良因素主导了学生的思想,必然会引导学生一些与学校规范相悖的行为。

(四)家庭教育的弊端

1.过度溺爱带来的影响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也因此对孩子产生了过度的溺爱。在大多数父母的观念里,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用管,造成了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过度的溺爱却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疏忽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忽视学校纪律的不良习惯。

2.过度管理带来的弊端

很多父母对子女由于寄予的希望过大,而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这也管、那也管,而且必须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样的要求很容易造成孩子产生很严重的叛逆心理,尤其是孩子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上了大学后,一旦挣脱了父母的“紧箍咒”,加上逆反心理作祟很容易出现纪律问题。

三、多元价值背景下优化大学生纪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理论灌输引导教育

在学生思想意识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理论灌输教育,同时,理论灌输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纪律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其目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最终目的是将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加强高校纪律教育,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教育,正面引导学生,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多层次的进行灌输教育,坚持不懈,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纪律教育,并达到对纪律教育的认同和掌握。

(二)加强法制纪律教育

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精神面貌、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备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时刻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从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杀人事件到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硫酸伤熊事件,从天津大学马晓明杀亲案到中国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事件,加上前不久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屡屡发生的犯罪事件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法制纪律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将法律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课堂上来,使课堂生动活泼化,这样不仅可以燃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将纪律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多元化价值取向下的纪律教育不是简单说教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是要学生将纪律教育内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校应当将纪律教育寓于各种学生活动中来,开展各种纪律教育为相关主题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便达到纪律教育的真正目的。具体做法有。

1.请有关人士来做法制教育报告

学校可以定期请相关权威人士来校开展以“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为主题的法律报告,召集学生积极参加。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法律知识讲解,可以以案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违法乱纪的危害,并且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纪律法律产生兴趣,达到内心的认同。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纪律观,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律自觉性。

2.定期开展纪律主题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丰富的主题活动,来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紧张、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良好教育氛围,比如严格的军训通过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来让学生感受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养成军人克服困难并且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开展主题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

3.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营造纪律氛围

篇3

脑科学研究表明,生命头几年是儿童学习有复杂机能(如逻辑思维和情感调节)行为的关键期。〔1〕人性论者与人类发展研究者都认为,如果儿童没有学会关心他人、做事有原则和责任心等,那么他们其他内容的学习再好,他们的生活也仍会布满荆棘。可见,对幼儿进行规训是何等的重要。的确,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规训儿童,将儿童培养成友善的、有责任心的和有积极价值观的社会公民,但规训并不意味着要强迫儿童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作为规训的重要内容,儿童的纪律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在日常活动中逐步体验、感受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规训与建构主义的规训观

1.规训

“规训”的英文是“discipline”,源于“门徒”(disciple)一词。〔2〕福柯将规训视为一种规范、训练、监视人的技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他首次对规训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规训的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训练造就“驯顺的肉体”。〔3〕在研究了学校教育中的规训现象后,福柯指出,规训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康德在《论教育学》中也提出,规训就是对野性的单纯抑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4〕他指出,幼时被放任的孩子具有野性,应该及早通过强制和惩罚等手段对孩子实施规训,将其置于人性的法则之下,使其在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能习得一种谦恭和被动的服从,从而能够遵守规定,以免将来任性而为。康德反对对儿童的放任不管,强调应通过规训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赫尔巴特则认为,规训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秩序。〔5〕因此,他提出的规训方法多为消极性的和有一定保守性的,但是对于规训的弊端,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又提出,教师要爱学生,要与孩子进行情感连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利于规训的进行。赫尔巴特的规训观有一定进步意义。

上述规训观更多的是消极意义上的规训观。与之不同的是,美国教育家费尔兹在《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一书中将“规训”定义为“帮助儿童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6〕费尔兹强调的是,要帮助儿童学会承担行为的责任,而不只是阻止儿童的破坏性行为;要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要帮助儿童即使成人不在场,也能自行选择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本研究认同费尔兹对规训的概念界定。

2.建构主义的规训观

建构主义思潮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是当代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7〕建构主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意义。建构主义者对规训有着与传统规训观不同的理解。

规训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规训是规制和训诫的组合。规训既是一个展示规则要求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规则秩序的过程。规训既是处理复杂社会关系和学校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关系的常见手段,也是儿童学会自我约束和自然建构规则的有效工具。教师不是“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8〕对于儿童规则的形成亦是如此。也即,教师的职责不是“给予”儿童规则,也不是强制训诫儿童形成某种行为规范,而是儿童对于规制和训诫意义进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言之,教师是儿童理解和形成规则的辅导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环境,帮助儿童学习规则,进而影响儿童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建构进程。儿童是基于与教师和同伴的协作与会话而逐渐建构自身的规则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的规训观强调,成人与儿童的相互尊重是儿童道德自律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当儿童发生不可取的行为时,规训必须尽量针对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导才是有效的。建构主义的规训观还强调,教师应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理解儿童的行为问题。

二、建构主义规训观下的纪律

1.规训与纪律

纪律是一种群体特征。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集体的外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灵魂和集体的信念。〔9〕在我们看来,纪律是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而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它对个体的活动有约束性、外在性和强制性。规训与纪律的英文都是“discipline”,都具有戒律和约束、惩戒之意,即要求全体成员遵守的规章制度或为了维护集体利益而对个体进行约束与惩戒。在实际使用中,两者的含义逐渐在发生改变,纪律常被用作名词,指那些用以约束个体违规行为的规则;而规训则常被用作动词,意指对具有不良行为的个体进行惩戒。我们认为,就儿童而言,纪律是儿童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规训则可以理解为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意在帮助儿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对儿童进行的纪律教育是社会对儿童进行的有关社会规范的教育,是一种规训式教育,它要求引导儿童变被动为主动,即让儿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改正。

2.建构主义规训观下的纪律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既要接受儿童当下不成熟的思维,也要引导儿童走向成熟,并为之搭建桥梁,从而帮助其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在集体生活中,儿童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有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才能正常进行,因此离不开纪律的约束,从这点来看,纪律是教育的手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要求儿童从小养成一定的纪律性,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从这点来看,纪律又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纪律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把纪律和规则当成外部的规训手段,不仅忽视了儿童规则意识的养成,还对儿童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有些幼儿园教师常采用高控手段防范儿童犯错误,以求表面安静的秩序。殊不知,这会严重妨碍儿童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也会导致儿童丧失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10〕又如,有些幼儿园教师很少顾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发现儿童出现违纪行为,只一味制止而不分析原因,有时甚至会对儿童进行恐吓、挖苦(刘玉红、刘晶波,2011)。还有些幼儿园教师会把纪律教育搞成“听话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强调说教和强化,其目的只是为了让成人满意。〔11〕凡此种种,严重限制了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纪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促使其内化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非儿童对成人社会的简单服从。实践中,人们大多将纪律教育看作是对儿童的规约与控制,因此,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压制,束缚儿童的个性,泯灭儿童的好奇心。这样的纪律教育强调的是成人的权威和儿童的被动服从,忽视儿童的需要和主体性。建构主义规训观下的儿童纪律教育强调,要以儿童为主体,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理解儿童的行为,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让其在不断尝试与实践中了解自己的行为问题,并帮助儿童正确处理自身的行为问题。

三、建构主义规训观对儿童纪律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规训观认为,教育是成人与儿童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12〕因此建构主义规训观下的儿童纪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纪律教育。建构主义的规训观启示我们,对儿童的纪律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是有效规训的前提。生活中,成人总是期望儿童听话,但从不思考儿童当时的心情、想法和状态是否能听得进成人说的话。除非儿童知道你关心他或者他希望与你保持紧密关系,否则儿童没有任何理由去注意你问了什么。要想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人需要投入时间来了解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并努力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在儿童行为发生问题时发挥作用。倾听儿童,不仅能帮助成人了解儿童,还能让儿童体味出成人对他们的尊重。尊重儿童及其观点有助于儿童尊重成人以及成人的观点。如果总伴以奚落,那么任何规训都可能变成惩罚,这本质上也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例如,看到儿童把东西弄洒了,就说他们“粗心、马虎”;看到儿童将积木撞到了,就说他们是“故意的”,这些都有悖于纪律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获得成人尊重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懂得尊重成人并学会感恩。与儿童相处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世界的纯洁与友善。当看到儿童把东西弄洒了,如果你能微笑着对他说:“没关系,自己把它处理好,好吗?”他们听到后,就会认真地去处理。当看到儿童把积木撞到了,如果你能微笑着站在旁边什么也不说,你将看到?和?会捡起洒落在地的积木,重新搭建起各种各样的造型来。

2.发展自主性

皮亚杰认为,道德自律是儿童从内部建构起来的。道德的他律性是以服从和遵守外界规则或他人的愿望为特征的,道德的自主性则是以主体自己构建的价值和规则为特征的。在儿童早期,儿童是会一直保持他律性还是会逐渐增强自主性,取决于他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成人影响他的方式。如果儿童的行为主要受外部调节和制约,他就没有机会通过管理自己而建构自己内部的规则。强制、惩罚、行为修正都是阻碍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做法。只有给予儿童机会去探索规则,或者以自己的意愿去建构规则,外部的规则才有可能成为儿童自己的规则。没有自主性的儿童出于害怕教师的惩罚,会希望以某种方式受到奖励而服从教师。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则会服从他所认为的合理要求,他们会坚持自己的理由,主动提出自己的要求,并询问:“我为什么必须那么做?”

建构主义者认为,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是儿童纪律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皮亚杰指出,没有智慧上的自主,也就没有道德上的自主,更谈不上纪律上的规范,反之亦然。因此,如果只是给予儿童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道德规则,不允许儿童向成人提出质疑,那么儿童的经验就不足以提供给他充分的机会去发展一种批评性评价的态度。这样,道德行为上的强制就会成为智慧发展上的障碍,压迫式的纪律教育就会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同样,如果儿童只是被给予正确答案,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能质疑,这样也会束缚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也不可能发展自主性。纪律教育如果阻碍了儿童形成去问一个“为什么”的思维,就不可能期待儿童在其他领域会去使用这种思维,这样的纪律教育对儿童的天性只能是一种泯灭。因此,在纪律教育中要发展儿童的自主天性。

3.相互合作

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更多的是对儿童之间矛盾的和解教育。同伴关系对儿童在纪律、道德和智慧领域的自我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与同伴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儿童明白了妥协的好处,于是产生了与他人分享玩具的愿望。在小组游戏中,当自己的愿望与他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儿童学会了运用投票表决的方法,而不是去争夺、吵闹或者告状。在破坏了诺言或者说了谎话而失去别人的信任时,儿童就可能建构起以诚相待的规则意识。总之,儿童是在矛盾的产生与和解中发展着的,儿童之间从相互排斥、拒绝到相互帮助、关心,最终成为合作者和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者将合作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强调要让儿童在交互作用中协调不同的观点。他人的反应会促使儿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作出进一步解释,或去设法说服他人。如当一个儿童要求其他儿童按照他的规则去游戏时,他就必须考虑他人是否会接受自己的要求,如果他人不接受,儿童必须去协调他人与自己的想法。协调意味着通过考虑他人的立场,并联系自己的立场开展合作。通过了解他人的观点,儿童能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建构起与他人分享、遵守诺言、不说谎话等道德行为和观念。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意志 道德 纪律 审美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的有机体,而且对他们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报告、个别谈话等以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它的教育方式是把身心活动、内容与要求、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统一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于实践。因此,教师必须利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善于观察分析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上课、训练、比赛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但它不仅是“育体”的一种手段,而且在“育德”,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作用。具体说,主要有下面四种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的内在动力,体育运动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掌握一般技巧到超越一般水平,是意志锻炼提高的过程。学生在练习中,技能的提高,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这就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加以克服,以达到自身与目标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刻苦、顽强、勇敢、果断、自信心、自制力和进取心等意志品质。

第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即它是一项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是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心的人体活动。每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完整的规则,参加者必须严格地遵守这些规则,同时,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早操、课间操和运动竞赛活动等,都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即使是锻炼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通过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到德品质,比如,参加田径运动会,为了集体荣誉,运动员奋力竞争,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赛场外,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充分表现了良好的体育风尚。参加球类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参加武术、体操等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敏、沉着和自控能力等品质。参加广播体操比赛、接力赛跑比赛等,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纪律才能顺利地进行。所以,要求学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通过这些活动,能培养和增强学生要求上进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趣,强化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练习中及时地纠正违反道德原则的行为,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如在比赛中,胜不骄、败不馁、讲文明、讲礼貌、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练习阶段的要求,使道德行为成为学生的经常的、持续的事,成为一种牢固的品质和习惯行为。

篇5

不久前嘉嘉参与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排练。在排练时,别的孩子都按照导演的要求重复练习枯燥而简单的动作,而嘉嘉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抓舞台上的气球,捡地上的彩纸,躺在地上休息……这种毫无纪律性的表现让嘉嘉妈妈在那一刻非常生气。“我一直主张大人和孩子之间是自由、平等的关系,大人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性,在给嘉嘉选择幼儿园时我就是依据这个原则。我始终认为,好的教育方法能让孩子愉快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嘉嘉在幼儿园里跳《天使》非常认真,动作也到位,我想这和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关系,它一定很适合孩子。但是嘉嘉在电视台排练时的表现却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一个习惯自由的孩子,能适应以后的教育吗?是不是该为了适应传统的教育,而限制孩子的许多自由?自由和纪律,我该怎么把握?”

“自由和纪律如何平衡”是一个常常困扰家长的问题。和嘉嘉妈妈一样,很多家长也深有感触。

让孩子自由自在

主张自由的N个理由:

自由能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纪律的出发点不是儿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懂得遵守纪律的,不必强调。

……

谢欢妈妈:拥有自由的孩子,他自然会在需要的时候严格遵守纪律;太强调纪律的教育把孩子的活动天地缩小了,他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为自己争取足够的自由。为什么我们老是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很大因素在于老师懂得先给予自由再强调纪律!

安安妈妈:我认为制定这些纪律的目的并非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是为了方便教师的管理。“纪律”的出发点是老师、是成年人,而不是儿童。

非非妈妈:极其、极其向往巴学园(日本柳彻黑子《窗边的小豆豆》里描写的一个给孩子很大自由度的小学)这样的学校!

毛沈妈妈: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上课时不够专注,我觉得倒是无所谓的,等他长大点,能理解老师在讲些什么时,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起来。不需要反复向孩子强调纪律问题。

钠钠妈妈:是否要强调纪律,因人而异。像我女儿本身比较遵守纪律,所以我希望她表现得更灵动些。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自由和纪律就像天平的两端,最难掌握的是平衡,如何平衡,相信父母都会有自己的标准。

昂昂妈妈:只要不影响别人,我就给孩子自由;影响别人了,就抓一下纪律!如果孩子个个都循规蹈矩,按照大人心目中的规则来,那孩子的童真呢?他还会有创造力吗?大人就一定是对的吗?

万万妈妈: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我个人更喜欢自由散漫的孩子,这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被扼杀了那太可怜了。

郑茳萌妈妈:我会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不会随便给孩子做规矩。我相信言传身教,相信在我们影响下的孩子不会做离谱的事情。

不守规矩哪能成方圆

强调纪律的N个理由:

我就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否则会被认为没教养。

遵守纪律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

……

成成妈妈:我从小被教育:先遵守纪律,然后可以有一点自由。

多多妈妈:虽然我在育儿方式上无限向往以自由为前提,但老妈一直提醒我:孩子不能太放任。虽然我觉得约束他有点残忍,但没办法,我还是要约束孩子。以前多多上课一直是想上就上,想走就走,想玩就玩,现在他比较遵守课堂纪律。

傅妈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自由并不矛盾,每一个好奇地打量世界的孩子,都需要有人对他的行为予以肯定和否定,以便养成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hawu妈妈:自由永远是相对的,一个人享受自由不能影响别人。纪律是为了保证大部分人的合理自由。懂得守纪律的孩子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一定要给孩子做做规矩,不然在很多场合孩子会被批评为没教养。

省心妈妈:自由是相对的。我对孩子说,在外面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太放肆;在家里也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先遵守社会规则,才能享受存在于规则中的自由。

籽昕妈妈:孩子需要张扬个性,这是绝对不会错的,前提是要守纪律。遵守纪律至少是对他人的尊重吧,否则他人的自由何在?

自由教育的含义

洋羊妈妈:结合我的经验体会说一点吧。洋羊六个月大就开始去加拿大安省的早教中心。那里的老师没有经过蒙式培训,有些甚至就是从义工做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我觉得这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早教中心提供的是一个很大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心情自由地玩耍,完全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但是,这不等于说没有约束,没有纪律。如果屋子里声音太大,老师会唱“把手指放在嘴边,嘘……嘘”;房间太乱了,老师会让你“打扫干净”;吃点心了,老师会叫你洗手;去健身房,老师会让大家排队;集体活动时间,老师会提前五分钟开始唱歌,告诉大家再过一会就开始在一起玩游戏,于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收拾正在玩的东西,然后围坐一起……老师用鼓励而不是强迫的态度,让学龄前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感。

洋羊从小就去加拿大,所以已经熟悉了那样的流程,会很自然地感应老师的召唤。当然也有些刚从国内来的孩子,由老人带着,特别不听老师的召唤,大家坐下来时他却到处乱跑。有时老人忍不住要跟孩子急,弄得孩子哇哇乱哭。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约束?要不要纪律?我认为要的。但是这种纪律这种约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这不是孩子的错。纪律就像是游戏规则,孩子还没有适应,还不懂,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不能强迫,然后是鼓励和引导,今天能坐下两分钟,明天坐五分钟,慢慢地他明白这是安安静静听老师讲故事的时间了,就习惯了。

我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管教得太严了,比较中规中矩,所以特别希望能够给洋羊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更好地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让他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的人。但是人是社会的人,他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这个秩序的观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慢慢地灌输。

在加拿大,教育上的自由给你更多的能动性,比如孩子刚上学,就让你自己选择学习主题,你可以自己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把你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老师允许你穿着方面随便点,上课不那么拘谨,但绝不希望你是个不好好听讲的孩子,这也是对老师的应有的尊重。

亮亮妈妈:自由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王或许没有一个乞丐自由。教育界强调的自由教育,指注重孩子的个体心智、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自由教育排斥任何功利性的目的、知识本身教育的目的。嘉嘉喜欢跳舞,爸爸妈妈要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但一旦孩子跳舞是公开表演,这里面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参合其中,孩子内心可能因此而不愿意,才会有以上的表现。家长以为这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没有充分地尊重孩子。有些孩子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他会愿意上台表演;有些孩子却不愿意,家长要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嘉嘉妈妈的问题可能是把自由教育理解为一种对孩子不加任何管束的教育。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家长该管的还得管。举个例子,在国外,孩子从小就被告知,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要注意礼仪等。

所以我认为,不是自由与纪律的矛盾,而是自由与权利的矛盾,即你交付出一些自由,同时你又得到一定的自由的权利。

闲情的意见

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说过:“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所以,绝对不受限制的自由是没有的,也是有害的。

看了这么多妈妈的发言,我觉得“自由和纪律如何平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问题:

1.纪律和规则的范围有多广?在我看来,不仅规则要简单易懂可操作,范围也不宜太广,否则不但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父母也容易形成“听我的”的习惯,越来越忽略蹲下来听听孩子声音的重要性,越来越不懂孩子的想法,越来越听不到孩子的心声,最后使得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篇6

坚持以德育工作为首,把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一项常抓工作,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指导,加强班务管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的情操;增强泩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在本身努力向上的同时,班集体也不断前进。

二、工作重点

树立学生的学习理想,明确人生价值;明确学习目的,面向全体,偏爱差生,严抓纪律,搞好班风,以班风促进学风;做好控流工作,培养负责,肯干的班干部和学科带头人。

三、教育目标

坚持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学校的主题,开展有特色的班务管理,现制定教育目标如下:

1、加强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2、认清责任,巩固学生学习成绩,确立个人学习目标,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基本要求。

3、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排除并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

4、探讨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

5、争取获得市,区级优秀班集体。

四、基本情况

九(七)班共有学生74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29人,女生都比较听话,学习认真,纪律较好,但由于本班男生较多,且调皮生较多,大部分学生学习和纪律都不够自觉。一方面,班干部还不够大胆,所以现阶段抓好班级纪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最迫切的工作;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很多都较懒散,且有偏科苗头,这也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五、主要措施

1、抓好班级卫生工作,防止乱丢乱扔的现象,坚持卫生责任制度。

2、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目的,分专题地开好每周班会。

4、面向全体,偏向差生,做学生工作要耐心细致,对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双差生”要及时进行表杨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起学习兴趣。

5、掌握留守学生思想动态,关爱留守学生。

6、进行班务常规检查,定时召开班干部会议,商讨班集体的情况。

7、坚决抓好集会纪律,促使学生在纪律、集会、学习等方面有良好性循环。

8、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管制学生乱抄作业现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9、加强住宿生管理。

10、差生工作要防范于未然,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如有屡犯必须采取处罚。

11、下大力度抓好墙报出版和文明课间评比工作。

六、各阶段重点工作

1、开学段:(9-10月)①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②班干部队伍建设;③做好控流工作;④制定学期目标,加强日常行为的督促检查;⑤总结开学两周情况,抓好卫生,集会纪律。

2、期中段:(11-12月)①科学利用时间;②做好中段检测准备;③开展心理教育;④自我分析,预防骄傲自满情绪;⑤发扬刻苦钻研精神;⑥学法指导;⑦学习心得交流。

篇7

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将人文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纳入到教学日程之中,所以学科教育成为了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成为了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科教学本身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拥有强大的人文教育潜力,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渗透性人文教育,可以说是实现小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拥有丰富的充满活力、正能量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能力的同时适当地渗透品德、思想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政治、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进行渗透性人文教育,根据教材内容中真实的生活案例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辨别事非的能力,以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人文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和服务性的社区活动,这些都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从而更自然的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中去体验和调查,通过亲身感受更理解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有昨于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其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服务祖国、服务家乡、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

三、通过日常行为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日常生活和日常习惯,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日常行为来感染学生,并适时地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针对某种行为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通过正确引导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关爱、见义勇为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达到对小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在常规纪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习惯

常规纪律教育又包括生活规范教育、普法教育、礼仪教育、纪律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它一直贯穿着学生生活的始终,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即能够体现学生实际的人文素养水平,也突出了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在常规纪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体现出常规纪律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也能够更科学、规范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纪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文习惯。让学生在感受学校纪律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在普法教育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通过有针对性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水平的目的。

五、通过专题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学校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核心工作、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教育需求开展一些专题性教育,如有关五四青年节、植树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专题教育。这些专题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所以通过专题教育渗透人文教育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专题性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同时还要在专题后的实际行动中有有意识地安排人文教育实践内容,以突出人文教育的窜性,以获得阶段性的突出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人文气息,以达到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地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课外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更能够体现人文教育的个性化特色。

六、通过教学评价渗透人文教育

篇8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建立约谈机制,让干部职工在纪律红线之外止步。在每年的纪检监察工作计划中,把纪检约谈机制作为纪检的首要工作来安排抓好抓实,对发现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进行及早处理。进一步形成在局班子之间、党员干部职工之间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

2.在粮食局的纪检监察工作上,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做到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较变为错误。

3.在粮食纪检监察工作中加速转变办案思维旧态,从紧盯违法转变侧重违纪,对全县粮食经营的全流程进行监督,全县县级储粮全部实行网上竞卖,项目工程按照工程招标程序投标竞选施工单位。使粮食工作按照不违纪的流程走,达到“用纪律管住大多数”的目的,粮食局近年来没有党纪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案例发生。

4.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和反“”教育活动,开展抓好粮食局的纪检监察工作。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们开展了本系统“三公”经费的清理、多占住房的清理、超标使用办公用房的清理等一系列的工作。在这一系列的清理工作中,共清退5套违规多占住房,目前已完成清退工作的有3套,有2套正在办理清退手续;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县粮食局“三公”经费逐年下降,清退2013年违规发放的中秋月饼费3200元。结合反“”的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本系统内的思想大交流、思想大讨论,进行非常彻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深刻的思想剖析,真真正正做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目的,让大多数党员干部对纪律心存畏戒,逐步形成了作风向好态势转变,执行力得到很大提升。

5.做到常抓不懈,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一是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六五”普法、领导上常课、公务员学习等平台,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在全局上下营造出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政治氛围。二是突出重点。针对纪律教育重领导干部轻普通党员的状况,将教育重点放在局机关股室和二层机构的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上,使教育不落“死角”,不定期开展上党课、开座谈会,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等,拓展党员干部接受纪律教育的渠道,实现纪律教育全覆盖,达到让纪律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心中“带电的高压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粮食流通工作的纪检监察,由于涉及粮食经营各环节,在纪检工作人员来说,就必须涉及到粮食工作方方面面,有财务、统计、保管、质检、粮食加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监督检查工作对粮食监管不能面面具到,在工作程序上这也是粮食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执纪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粮食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纪检工作中的执纪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式;德育;学生主体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36-01

高速发展的社会给当代的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有着很深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体育教师在德育中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同时,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2.注重体育规范教育

体育规范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休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高中生比较叛逆,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体育课的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3.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原因是,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也最受小学生喜爱和最能够被小学生接受,因此上也有人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得游戏者得天下”。那么,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好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本文当中想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和同仁予以批评指正,本人不胜感激。

总体来看,目前部分小学的体育教学处于“边缘”位置,甚至存在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形式单一、课时安排较少并经常被其他学科挤占等情况,导致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不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绝对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当今,我们要做的工作便是,认清形势,切实苦练内功,力求教育教学体现新课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要得实施好小学体育教学的游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体育游戏内容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体育辅游戏教学时,必须与教材有紧密的联系,把体育游戏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更加显著。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游戏的内容,掌握游戏的特点及游戏的内容,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基本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少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技术技能的教学,必须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之后再编一些游戏来作为巩固技术动作的手段,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所提高。

二、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应具有科学性

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体育活动中的游戏,必须蕴含一定的教育价值,承载一定的教育功能。也就是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与其教育性相结合。在组织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要求教师在注意活泼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如场地布局、队形分布的合理性,示范讲解、手势信号指挥的正确性。组织纪律,规则执行的严肃性都必须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组织课堂教学必须严密

在游戏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因此,周密的组织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强调组织纪律性,运用游戏方法时,要强调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如:迅速将队伍排列整齐,宣读游戏的规则。对比赛性游戏,一般都要进行分组,而且落实好每组的组长进行协助管理,分组的方法可采用固定分组法或报数分组法,同时要注意各组的人数要相等,各组学生的体质和技能要大致接近,男女生最好是分开练习,如不分开则应搭配均匀。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和投掷项目,一定要按照规律。不按序次或不按规则进行,就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或造成混乱局面。

四、注意游戏的安全性,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

由于游戏教学的特点,学生在游戏时求胜心切,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前,一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安全系数大和运动量适中的游戏。二是要认真细致检查场地、器材和学生的服饰等,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处理。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强调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对具有危险性的投掷游戏和对抗较强的游戏,更应加强观察器材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器材有损坏或存在隐患,要立即更换或采用必要的措施。教师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如学生出现脸色发白,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游戏的运动量或停止游戏。

五、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也就不能吸引学生。体育游戏的特殊功能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因此,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据此来选择游戏教材。但是不可一味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教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积极的育人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得到身体锻炼,又得到良好的品质教育。

六、要注意突出并加强体育游戏的纪律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纪律性是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如果缺乏纪律性,不按照规则做游戏,就会造成游戏混乱,甚至会对学生造成危害。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来进行游戏,不得逾矩和忽视游戏规则,一定要重视纪律性。当体育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有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时,哪怕只有一个学生违法纪律,也应该及时停止游戏,对那位不守规矩的学生做出必要的批评和教育,保证下次不再发生这样的事。

七、始终谨记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