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运营规划方案

篇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飞跃式的进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农业生产正趋于先进化、科学化,因此农产品无论按种还是数量来说都在不断攀升。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使用消费也十分巨大。生产及消费需求促使物流配送平台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物流运输便捷、快速运营的效应。为了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够达到高效运营的目标,首先要做好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的选取,筹建过程中还要结合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因素,充分考虑物流成本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考察以减少物流成本,并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总成本,最终实现物流配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目标

1.成本最小化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建设成本、经营成本及内部固定费用等,这些成本费用都与配送中心位置息息相关。因此,配送中心选址要经过周密详尽的规划设计,重点彰显其核心作用。所以,选取科学合理的配送中心位置是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的必要途径。

2.服务最优化

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要力图服务功能的顺畅运行,因此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向四周的辐射和覆盖功能,实现物流时效、物流速度的达成,从而确保全面、优质的物流服务。

3.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周期持续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因此要充分考虑物流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及潜力,并做好科学的预判与展望规划,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趋势。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确保经济性原则,以最低的物流建设及运输成本来满足农产品配送区域的不同需求。

2.适应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充分解读国家及当地的经济政策,使物流配送地点与农产品配送需求相适应,确保与国家及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3.协调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顺应物流产业网络发展布局,并结合配送区域农产品供应需求,协调好物流运输内部环节及外部关系。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应充分考虑选址周围的气象、地质、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对地址选取的结果影响很大。一旦地址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或者属于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会极大地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长远发展。

2.经营环境因素

首先,配送中心选址前应做好物流经营环境的预算,尤其对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做好调查分析工作,以确保物流经营的利润空间。其次,要把握好中心选址周围农产品的商品特性及未来发展态势,并根据周围农产品的特点或特性制定相适应的建设、包装、存储、及运输方案

3.交通环境因素

首先,物流配送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环境,尤其是当运送一些新鲜的农产品时,对配送的时限有严格要求,所以只有确保配送中心周围具备便利的交通环境,才能确保农产品配送高效速达。

4.供应商和客户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前要做好农产品供应商与配送客户之间分布及需求的调查统计,进而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并规划出配送的最佳选址区间。这样既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服务质量,又能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5.当地政策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工作要充分解读当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一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制定了鼓励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并在税赋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减免,这就会极大降低物流企业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从而节约物流成本。

四、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

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及物流配送的经营需求,并认真开展相关数据的调研和收集工作,进而建立指标体系。

2.资料收集与整理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准确运行,以筛选出最合适的选址区域。

3.地址筛选

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加工、提炼,进而排除影响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各种不利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候选地址。

4.定量分析

根据调研资料进而对最佳候选地址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选址模型,之后对选址模型进行求解分析。

5.结果评价

选址模型求解分析之后,再结合当地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影响,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检验,以确保选取位置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6.确定选址结果

在求解与检验评价之后,再通过反复比较和辨析,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且能实现高额效益的地址作为最终选址地点。

总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十分复杂,需要方方面面因素和条件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新鲜、便捷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物流配送中心仍然要发挥其重要的枢纽功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改进并优化原有地址选取及设计方案,进而逐渐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左元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理论、方法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吴翠娥.发展物流配送促进农民增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农副产品流通机制的思考[J].农村天地,2003(04):5-6.

[3]徐杰,郑凯,田源等.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5(5):80-82.

篇2

分析了四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即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工业地产商主导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等四种模式。最后把湖北省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作为案例分析,具体介绍其政策和区位发展优势。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64-03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现代物流业迅猛发展

物流园区是一种物流节点,其集约功能十分强大,它是各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一般由: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等构成。

1978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物流”这一概念,之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物流业得到更加迅猛地发展。

1.2 研究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消费需求量呈增长态势,为了顺应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本论文聚焦的主题是农产品物流业,其中关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国农业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迈进的步伐可以得到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必须加速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成为了必由之路。

其次,农产品物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迅速提高。在结合自身状况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物流发展模式,可以减少库存和流通成本,进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得到明显优化。为了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优化物流组织、物流管理、物流运作和物流配送。社会大物流的组成要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大物流的发展。

2 农产品物流园区理论基础及功能分析

2.1 农产品物流园区概念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集农产品集散、交易、流通、加工、信息平台、展览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是由分布相对集中的农产品物流设施、农产品物流及加工企业等构成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区域,该区域能实现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化、功能化和集约化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位于农产品产业链上的流通环节,其上游延伸至生产领域,下游扩展至零售和消费领域。

2.2 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分析

2.2.1 农产品运输集散主体功能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输集散功能是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主体功能。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集散功能和联合运输功能。

其一,农产品集散功能。由于市场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和个性化营销服务的广泛开展,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了多频率、小批量的趋势,这为农产品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提供大批量商品的干线运输,又要满足分散的零售终端配送的需求。

其二,农产品联合运输功能。由于处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从而形成多层次、布局合理、运输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

2.2.2 农产品交易展示功能

入驻园区的企业可以在交易展示区展出产品,还可以通过洽谈、拍卖等方式进行现场交易,同时,也可进行财务结算。

2.2.3 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功能

农产品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涵盖了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结算等功能,能够提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跟踪服务。

2.2.4 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

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连接国内外农产品产业信息的通道。收集、处理、分析、公布与农产品交易及其产品有关的国内外信息,并且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是该平台的主要功能。

2.2.5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休闲旅游功能

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农业经济交流,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农产品物流园区新建的农业文化主题区域,还可以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活动。

3 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兼论湖北省农产品物流园区政策、区位发展优势

3.1 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优化我国物流运行平台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建设和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这一举措,在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探讨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工业地产商主导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等四种模式。

3.1.1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种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是这种模式的主要参与者。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原有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该市场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大型配送中心、仓储中心、运输企业等入驻,构成农产品物流园区;二是在原有优越的物流条件下,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入驻园区,开展农产品物流园区一体化综合服务,例如: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

3.1.2 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

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运营模式是将农产品物流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等同起来,在政府特定的开发政策引导下,由政府专门设立的物流园区开发机构进行投资,并自行组建管理公司,园区建成后由政府开发机构独立运营,并获得所有项目的收益,同时也承担全部风险。另一种方式,则是由政府设立的物流园区开发机构进行农产品物流园区集中规划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进行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招标,由中标企业组建管理公司对物流园区进行运营,并承担项目风险,政府派驻的物流园区开发机构则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收益。

3.1.3 工业地产商主导模式

将农产品物流园区与工业地产项目等同起来是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政府统一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工业地产商投资和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及基础性装备,然后对园区相关设施,进行转让、租赁或者合作经营。这种工业地产商主导模式投资量很大,但统一规划建设可以使园区的功能布局更为合理,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政府派驻农产品物流园区开发机构的投资风险。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部分物流园区均采取这种工业地产商主导模式。

3.1.4 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通常从总体上对农产品物流园区作出规划,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具体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一般有两种运营方式:一是政府对园区用地进行规划后,把用地划批给物流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二是政府在原有物流企业聚集的地区引导更多的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参与投资和开发建设。目前,在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两种运营方式,实现多元化投资,确保农产品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中,由于缺少政府的有效引导,物流企业往往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来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企业间物流资源的共享,同时,仓储、工业、办公、居住等各种用地布局难以趋向合理,园区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2 湖北省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政策分析

3.2.1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主两副”规划布局,即在“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由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构成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圈(带)包括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其中尤以武汉物流圈为中心。

3.2.2 湖北省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贯通南北,承接东西,东临我国具有较强开放和技术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的地区,西接具有资源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西部大开发地区。在这样一个中枢地带,以省会武汉为圆心,向北延伸至北京、天津,往南扩大到广州、深圳,东临上海、杭州,西抵成都、西安,距离都在约1100公里范围内。

(2)经济产业优势。

省会武汉在切实进行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如今,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三二一”产业布局结构,第三产业、工业以及农业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3年武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00亿元大关,该市较好地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处于我国中等偏上水平。

(3)人才优势。

湖北省,尤其是省会武汉,聚集着大量高等学校,其先进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地处武汉的中国光谷,更是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人才,这些有利条件强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3.2.3 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调查

(1)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中物流园区建设的重要一环。襄阳市政府在综合分析襄阳市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形势下,拟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项目选址于襄城区尹集乡高速公路出口以西的城郊结合部。

该园区占地10000亩,首期占地1000亩,由散货中转区、农产品储备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交易服务区四大功能区组成。项目一期建设共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散货中转区和农副产品储备区及道路、管网等与园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将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区;第三步将建设农副产品交易服务区、质检中心及服务楼群。

(2)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经营范围与规划布局。

园区经营范围主要为:农副产品供销、加工,兼营苗木、花卉和林木产品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与市场交易有关的信息咨询、资金结算、商业服务;设施出租及相关服务;农产品研发等,并将根据园区运行状况进行拓展。

园区实行分行划市,根据不同品种和产地,各经销商在指定区域内进行交易。各经销商自行组织货源,首先对货品进行检验检疫,然后按照市场指导价进行交易,推行电子结算。

(3)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当地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招商引资,促使项目尽快启动建设。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例如:入驻企业将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同时,对参与园区建设的开发商给予用地政策优惠,工业用地土地出让价格控制在征地成本价以内。

(4)襄阳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该园区采取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完成交通、电力、通讯、供排水、贮藏、厂房、写字楼、金融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园区建成后,将吸纳市内和外埠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入驻,聚集市内和全国各地优势农产品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关于采用何种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模式,我们应该把交通运输环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入考虑范围,并结合农产品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实际状况进行选择。

应大力加强对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这样既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条件下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使买方企业或卖方企业集中自身人力和物力发展壮大。

为了适应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为了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要实现以下转变:从部门、区域独自发展转向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从政府的立场转向企业的立场;从片面强调硬件环境转向发展软件环境;同时,政府的宏观政策应该是系统的、灵活的、可调节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5(1).

[2]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7.

[3]焦必方,方志权.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比较研究―从生产者到消费者[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4]王珍.WTO与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5](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杨顺江.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4,(5).

[7]张晓玲.中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4,(5).

[8]张倩.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M].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4,(5).

[9]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

篇3

(一)升级完善河南农业大数据中心。2016年10月11日,河南省农业厅与鹤壁市政府在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签署联合建设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中心、“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制作了河南省大数据中心建设宣传片,对数据中心是硬件设备进行完善。目前,数据存储能力已经达到5000T(1T=1024G),具备提供河南全省农业大数据各类应用所需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撑能力。

(二)初步建立了河南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与预警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业大数据采集体系,对重要农产品生产、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等的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整合农产品生产数据和主要批发市场流通数据,采集农产品主要产地生产、气象、交通等数据,形成农产品供应趋势预测,定时价格指数与市场风险预警信息。

(三)整合“河南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建成一个“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政务信息系统整个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16号)为依据,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以构建“大网站”、建设“大平台”、融通“大数据”为抓手,从全局上和根本上解决政务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 的问题。依托我厅“河南农业信息网”门户网站,将分散、独立的厅直属各单位网站统一整合为一个门户网站。建成一个“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将厅直属各单位工作人员使用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接入“河南农业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在不改变其应用形式的基础上,共享数据库出口,提取有效数据,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动厅直属各单位之间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分析研判、信息获取提供方便。

(四)开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2018年中旬,初步完成全省益农信息社管理平台、运营服务平台、第三方资源整合平台的研发调试,并完成已建的村级益农信息社的数据导入与SAAS服务。

在2018-2020年重点任务为:

(一)运营益农信息社。运营益农信息社主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1.建立“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建设、专业化运营的思路,创新运营模式,培育壮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诚信守法、有经济实力和运营活力的建设运营企业,健全政府与运营和服务企业的合作机制,三方合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服务商负责提供各类商业服务和通道服务,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获得收益。

2.开展四类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公益服务,应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信息服务平台等渠道,精准推送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政策法规、村务公开、就业等公益服务信息,协助开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地流转、农业综合执法等业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便民服务,开展水电气、通信、金融、保险、票务、医疗挂号、惠农补贴查询、法律咨询等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电子商务,开展农产品、农资及生活用品电子商务,提供农村物流代办等服务。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培训体验服务,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培训,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体验。

3.培训信息员。每个村级益农信息社至少有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会经营的村级信息员。由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委托运营商对村级信息员集中培训,主要依托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培训体系和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智能手机应用技能等培训项目,通过网络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播媒介,建立“上门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对村级信息员分区域进行培训。

4.增强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营能力。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依托运营商、服务商,拓宽经营服务内容范围,通过提供政策、技术等公益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聚集人气,通过代缴费、小额取款、物流代收等便民服务获取适当收益,并开展网店建设装修和运营推广,应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资源开展产销对接、农产品上行等业务,提高信息员自身收入。

(二)管理运营网络体系。省农业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建设运营、资源共建共享、风险防控、延伸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指导全省各省辖市、县(市、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研究制定益农信息社管理办法,建立益农信息社登记、备案及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信息进村入户服务规范,明确公益服务职责、商业服务内容及标准、法律责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有效防控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安全规范推进和运行。

(三)促进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按照集约建设、集中部署的思路,依托政务公共云平台,充分利用我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已有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功能和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公益服务、农村电商、培训体验等信息进村入户特色业务功能,并与国家信息进村入户公益平台加强对接。依托我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教育、科技、财政、交通运输、商务、卫生计生、供销、气象、邮政等部门和科协等单位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对接社会化服务资源,推动电子商务、保险、金融等社会化企业网络服务系统资源共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并进、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篇4

关键词:连锁超市 生鲜农产品 配送模式 路径

引言

生鲜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饮食消费的必需品,具有易腐烂与易损耗的特性。而生鲜农产品从农产品生产基地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后进入连锁超市,最后到达终端消费者的物流运作构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其中,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是链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前端生产者及后端消费者的关键性环节。其运作水平直接决定了生鲜农产品的食物安全水平和流通结构有效性水平。大型连锁超市配送环节运作能力直接决定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速度快,客户需求特点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特征。但我国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运作效率相对较低,配送设施与设备冗余率较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针对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问题,并据此革新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实现物资配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有效控制配送成本,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整体运作绩效。

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控制问题

(一)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生鲜农产品品质问题

大型连锁超市是满足广大消费群体对生鲜农产品产品消费需求的主渠道。生鲜农产品对于产品的配送时效性与配送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多数大型连锁超市难以充分满足生鲜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在生鲜农产品配送环节的工作质量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其一,生鲜农产品品质特征控制是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环节的工作难点。生鲜农产品配送流程中缺乏对农产品标识制度的执行力度,缺乏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规范化运作。生鲜农产品的标识问题主要表现为标识信息量少,缺乏准确的产地、产品保质期限、产品品质参数、生产厂商或农户信息等基本信息,这给生鲜农产品采购、仓储与配送环节的造假行为留下管理漏洞。在产品标识制度与可追溯系统运作不畅条件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一旦暴露,将使得产品问题无法溯源,无法将生鲜农产品质量问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无法及时有效地制定生鲜农产品质量危机应对方案,直接影响大型连锁超市的商誉水平。

其二,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环节的物流流程监管不力,物流流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将导致产品保鲜度与菌落水平失控,直接降低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大型连锁超市的流通成本。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需要专业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大型连锁超市因经营利润微薄,而放松在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设施与设备领域的投资。此举虽然降低了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环节成本,但却增加了生鲜农产品损耗成本和超市门店的运营成本,长期而言对连锁超市弊大于利。大型连锁超市的配送各环节衔接处的验货技术水平较低,以感官验货方式来确认产品品质的传统验货方式加大了配送各环节中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控制风险,为大型连锁超市配送成本飙升留下管理隐患。

(二)大型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生鲜农产品的成本控制问题

其一,生鲜农产品配送的管理成本主要产生于管理人员工资及生鲜农产品配送损耗费支出等方面。当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虽然引入生鲜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在生鲜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与配送中心的自动化设备集成控制方面存在不足,高速分拣装置、自动货架及智能导向车等自动化配送设备的使用水平较低。大型连锁超市的自营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的专业化设施与设备投资额巨大,投资后的设施与设备利用效率较低,这使得生鲜农产品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吴志文,2011)。

其二,大型连锁超市若采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模式来完成生鲜农产品配送任务,则容易导致大型连锁超市内部商业机密外泄给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降低连锁超市的运营安全水平。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服务与大型连锁超市的门店系统的运营节奏不相符,双方的业务繁忙周期不匹配,从而增加大型连锁超市门店系统的缺货水平几率。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通常为多家企业提供配送服务。为提升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并降低其运营成本,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通常采取集约多家企业货物并执行统一配送模式。但配送货物的混合装卸与运输的配送计划安排容易导致不同品质货物间发生串味或细菌的交叉感染等风险,从而降低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品质。

(三)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流程控制问题

其一,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流程的风险控制水平有限。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风险控制需要以大量可实时获取的配送流程信息为依据,从中分析其风险诱因及风险属性,并据此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的产品保质期短,配送机构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产品品质信息及配送活动周边环境信息,这给配送业务管理者制造了管理难题。

其二,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中物流节点和工序衔接能力不足。配送作业流程中的工序衔接设计不科学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成本的主体部分。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客户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品种和需求量不同,导致配送中心难以对配送任务做完全有效的任务排程设计,必然使得某一时点的特定环节的设备利用效率下降(徐慧星,2009)。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所需的大量专业化设施与设备的利用效率对配送中心运营成本有较大影响,大规模批量化作业有利于提升专用设备的利用效率;而生鲜农产品的理化特性及终端离散化需求特征则对配送系统产生了时间序列上的不均衡性配送任务的需求。二者的矛盾导致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呈现短期性系统过载和长期性系统闲置率较高的设备利用效率特征。

其三,配送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较低也是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流程控制难点之一。生鲜农产品的供给方多为数量庞大的农户,农户运用网络化信息沟通工具的能力相对较低,其输入和接收生鲜农产品信息的能力也不足。这使得连锁超市的配送信息系统难以与上游农户段有效衔接。生鲜农产品的终端需求方为离散化的城镇居民。大型连锁超市虽可通过POS系统或会员卡系统获取部分顾客消费信息,但从宏观营销系统角度而言,大型连锁超市难以精准预测生鲜农产品的远期销售状态。连锁超市为保持品种繁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需从遥远的异地调运产品供应本地市场需求。缺乏精准远期销售状态预测能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难以提升配送任务的精准性,从而导致配送系统内供需关系的局部紊乱。

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革新路径

(一)优化对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的生鲜农产品品质控制

其一,负责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生鲜农产品标识系统,并完善相应的生鲜农产品品质可追溯系统。超市生鲜农产品是城镇居民获取食物的主通道,超市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控制水平直接决定城镇居民的食品安全水平。可追溯系统的建构有助于提升食品管理当局实时掌控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生鲜食品可追溯系统可记录超市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系统全流程的操作信息,有助于食品管理当局、超市和用户迅速找出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所在的配送环节,便于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并及时启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从而增进大型超市覆盖用户的食品安全水平。

其二,大型连锁超市应制定针对生鲜农产品配送全流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超市质监部门应当在生产基地、初加工、精加工、配送及门店销售,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产品质量抽查,对相关企业进行资质认证,按批次实施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检验与认证。此举有助于确保生鲜农产品的收割、采摘、捕捞与屠宰都符合国家质监局关于食品检验与动植物检疫的相关规定(缪瑞,2011)。

(二)规范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标准系统

其一,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应以条形码或电子标签为基础指标,统一处于流通中的商品品名、品质及其配送业务相关信息的传输标准,以提升大型连锁超市的商品及物流信息的跨企业平台及跨门店智能化处理水平。农产品全程追溯需要在供应链各环节记录追溯信息,并实现与配送中心数据库无缝链接(杨信廷等,2011)。基于条形码技术的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信息系统可以避免传统人工信息录入与提取过程中的信息损耗,提高信息存取效率,从而加速生鲜农产品的流转速度。以电子标签为数据载体的连锁超市信息处理系统可以确保大型连锁超市管理层对连锁超市物流过程中的实时化数据采摘,连锁超市商业机密数据的安全存取,有助于提升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并降低其运营成本。

其二,通过规范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的包装标准、运输标准、货物签收标准及货款结算标准等方式,有助于消除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衔接不畅所导致的配送系统内耗严重的问题。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配送系统应当制定生鲜农产品配送包装的统一规格,并与配送车辆与仓储货架的尺度规格相契合,为实现生鲜农产品配送工艺全流程的标准化操作奠定标准基础。

(三)强化对大型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控制

其一,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机构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内容繁多,配送机构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生鲜农产品的特点来分析影响该农产品质量的关键诱因,进而选取相应的关键控制点(CCP)。易腐烂农产品的配送过程应当严控生鲜农产品的菌落密度及产品间的串味及交叉感染等风险;水产品的物流配送过程则应当严控预冷工艺与预冷温度,以及运输车辆不同区域的温控水平等。

其二,配送机构应当重视变革生鲜农产品配送业务流程。配送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生鲜农产品配送订单处理工作,并以生鲜农产品的品名分析为切入点,分析配送对象对于存储与运输的环境与设备要求,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专业储运设施与设备。在流通加工环节,配送机构在处理部分生鲜农产品的预冷工艺时,应当严控流通加工各环节的温度与湿度,强调操作工的安全与卫生操作,严控菌落数。在商品验收环节,配送机构应确保产品品质与数量验收合格,确保鱼肉类产品的运载工具消毒证、商品检疫合格证及非疫区证明等三证齐全。

其三,生鲜农产品配送成本控制是提升配送机构运营效率,增进其盈利水平的关键。配送机构应当充分利用物流配送中心的货物集疏功能,将小批量货物配送计划整合为规模经济的批量配送计划,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配送成本。大型连锁超市内部配送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内部配送模拟市场价格,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整配送需求客户的配送安排,实现社会物流总成本和客户配送成本的节约,以及配送机构利润的增进等多重目标。大型连锁超市应当系统规划分店的配送需求,制定连锁超市全局最优化的配送路线,在确保配送时间和配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配送线路以有效降低配送成本。

其四,大型连锁超市可以采取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服务的方式来控制配送成本。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拥有较为完备的专业化生鲜农产品配送设施与设备,有效规避了大型连锁超市自营配送系统的设施与设备利用效率不足的问题;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可以组织专业人才实施生鲜农产品的集货、拣选与流通加工等配送全流程的专业化运作,避免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志文.基于成本分析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定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

2.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

篇5

关键词 农产品;云计算;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26-01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常见的问题,如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物流信息集成度低、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等,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构建高效快捷的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运用云计算技术,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产品物流企业无力独立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或信息平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增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和可拓展型,减少建设成本,加快信息处理速度,促进物流作业效率提升。

1 云计算技术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云计算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IT能力服务的,采用分布式的构架为用户提供可持续更新的网络化访问的自助服务;提供开放的服务访问和管理接口,使供应商可以服务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孵化,服务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拓展性;将资源聚合成资源池,对资源形成自动化的管理和快速交付;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计量来去判断服务使用消耗资源的多少,进行成本核算和计费等[2]。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的软硬件系统,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协作,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公共物流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存储、信息等[1]。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引入云计算技术,主要优势在于:①建立虚拟供应链体系,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商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连接;②通过云平台与其他的平台进行业务数据间的交换,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成化、专业化的整合,不断将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供求进行匹配;③按需服务,解决了信息数据较多的公司无法保存自身信息的问题,也可以在平台基础上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可以提供软件和服务。

2 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的出发点

1)整合物流资源。客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农产品物流资源情况,根据自身要求和农产品本身特性,选择所需的物流资源。还可以供助信息平台对物流需求量进行分析和预测,据以规划物流设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整合农产品流通信息。利用一个平成产销供各类流通信息的汇集,增加农产品交易机会,缩短农产品在农户或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的滞留时间,直接减少货物损失,提高农产品新鲜度,同时减少网站的重复建设和维护费用。

3)推动物流标准化。建立信息标准,信息包括了农产品的基本属性、物流特性、物流企业信息等;建立物流流程标准,减少农产品的货损和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和成本,及对完善标准以适用于实际情况。

4)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物流企业和客户提供物流信息,而且可以出租基本的物流信息系统服务,使物流公司有其独立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构架

面向各类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及相关的企业物流部门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依靠规模化的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的物流作业流程、准确控制各个环节、智能的决策支持及全面信息共享来完成物流在各行业的所需要的信息化要求。[3]平台结构规划遵循先进性、可靠性、可拓展性、可维护性、可集成性、开放性、安全性和实用性等原则。

基于云计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层的架构采用云计算应用模式的分类方式,分为三层: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基于云计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层主要为用户提供两个方面的服务:第一是为各种物理终端提供标准的接口,保证用户访问平台更具方便性,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其中物理终端主要包括传统PC、便携式PC、平台电脑、移动设备、手持终端设备和自动传感设备等;第二是提供开发人员使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外部用户调用的web service。平台的用户层是通过服务层来满足自身需求,主要包括了农户、物流供应商、物流服务需求商、物流服务供应商及政府部门等。

图1 平台功能图

4 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为了满足用户对物流业务信息的需求,农产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包括:数据交换功能、集成系统控制功能、物流业务在线交易、物流业务辅助决策功能、物流业务信息查询功能、会员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功能、增值服务。在线交易功能包括物流业务在线交易功能和软件服务在线交易功能。物流业务辅助决策功能包括:①为政府建立物流政策、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②为建立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战略提供实施依据,确定正确的物流保障系统;③为企业或客户提供物流供需状况,根据供需状况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度,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④为企业提供快速可靠的客户反应体系,根据用户的订单或需求情况,将业务进行合理有效连接,保证物流业务有效而快速的进行,促进物流效率的提升。

5 总结

物流信息化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效率,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进行物流资源的整合,将物流信息汇总、存储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库中,避免重复建设,充分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为农产品物流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证。

注: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桂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98-215.

[2]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9-61.

篇6

关键词 农村物流 交通 邮政 供销社 融合 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 5 文献标识码:A

1基础设施规划

1.1第一层级

以市、县中物流园区为核心节点,首先要开辟邮件处理中心和邮政营业网点建设。其次将供销系统中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及重点快递企业快件仓储、处理中心的土地使用与设施建设纳入园区整体规划,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重点快递企业及供销社中龙头企业及进入在建、在用的交通物流园区。

对于市县中二级以上客运站进行功能改造,专门划拨一定的区域,建设物流作业中心、开设物流公司、邮政及供销服务专区,形成具有小批量货物集散、运输、储存、分拣与配送功能的客运站站内物流中心,小件物资就地分拣并借助客运车辆运送,实现客、货运输衔接化。

1.2第二层级

以货运站作为第二层级节点,支持重点快递企业进驻,鼓励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批量货物仓储、分拨等作业,建设成为区域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配送平台乡镇节点。

对乡镇客运站、邮政网点、供销社中心店等进行升级改造,兼具疏散、少量仓储及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进城运输、小件快递以及分销商品捎带的集聚区。完善票务业务,利用邮政何供销社网点优势,进一步完善营业窗口代售车船等功能。

1.3第三层级

建制村上的物流节点以便民店为主体,同时承担村邮站功能。通过合作协议等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服务农村居民用邮需求及日常小批量物流作业任务,如收派信件、包裹快递等。为进行业务匹配,农村客运班线在村节点设置停靠站点,开展客运班线对小批量物品的捎带作业。

三级网络中园区、配送中心到村节点的物流活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对于以农村客运班线为主体,串联交通、供销和邮政资源的网络构架公共服务属性更强,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提供政策专项资金支持等。

2功能与服务体系规划

2.1 三网融合组织制度框架构成

村物流发展的组织制度框架规划中,总体组织制度架构是在地市层面设置农村物流发展专项办公室;地市农村物流发展专项办公室下设县级农村物流发展委员会,县级农村物流发展委员会下设农村物流发展办公室、农村物流协会,形成综合县级交通局、邮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服务委等四个行业管理部门的综合行政部门。

2.2 网络融合规划思路

(1)网络融合定位。根据各市县网络资源现状,确定融合网络以农村客运企业与邮政企业战略合作为主线,农村客运班线网为运输主体,邮政网络为业务支撑,供销社网点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2)网络融合原则。坚持“有偿、互惠、共赢”的基本合作原则,拓展经营许可资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化运营与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融合方式。

(3)网络融合途径。农村物流三级网络融合主要指网络节点、网络线路的融合,具体融合途径如下:

①整合网点资源,实现功能共享;

②科学规划,完善运输资源与节点资源的有效衔接;

③组织机制融合,提高网络融合的运作效率。

3组织与市场规划方案

3.1线路融合规划

农村物流线路的整合方案采取以农村客运班线为主,依托客运班车串联纵向由市县到乡镇的三网资源,形成以农村客运班线主体,邮政网络部辅助、供销网络为补充的物流服务体系,充分依托农村客运班线的运力优势,重新规划行驶线路和停靠站点,连接起供销社的农村网络节点与邮政在乡镇中的节点,进而实现村节点到乡镇节点再到县(市)客运站的连通,实现由建制村到县甚至市的双向流通网络体系充分满足对于物流活动及时性的需求。

3.2服务产品规划

(1)基本服务

以农村客运班线为主体、邮政资源为辅助、供销社网点为补充,形成定点、定时、定线路的“客运班车捎货”,提供效性强、安全快捷、网点覆盖完善的运输服务。主要以群众生活日用品、小件工业品、农副产品、印刷品、药品、服装等,以及其它不危及客运车辆和旅客安全的物品进行捎带作业。

(2)增值服务

依托“入驻”与“叠加”等多种融合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根据自己运营特征开发增值服务空间。在客运站点、城镇中心店和便民店加载邮政便民服务项目,开办邮政特快专递、邮票销售、报刊零售和代售航空客票、铁路客票、代票等业务,代收代缴燃气费、通信费、水费等邮政业务、农资农产信息等。具备条件的地方还可布放ATM(自动取款机)、CRS(存取款一体机)等金融自助服务设备,延伸和丰富服务功能,提升农村物流网络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超对接 物流体系 建设 发展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力推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是:以农超对接的形式来引导超市与鲜活农产品产地之间农民合作社的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在这种模式之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的模式有助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缩减,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降低,以及有效的规范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为了有效的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并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高质量、低价格价格的有机结合,并将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三方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和谐的运营网络。但是,在支撑农超对接模式的物流系统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了有效的规避这一缺陷,不仅要依靠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职能,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通过各项农超对接物流业的发展政策来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并不断的支持大型的连锁超市来筹建大型的现代化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步的发展第三方的物流,“农超对接”的成功实施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多种鲜明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农超对接实施过程中物流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并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建立一个为农村服务的中小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2 农超对接相关物流体系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市场上,农超对接已是一种极为普遍的一种关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用以配合农超对接需要的物流基础性的设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首先,用以保障鲜活的农产品的质量的冷链系统;其次,对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的检测系统;最后一项是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

现如今,我国的冷链系统和物流系统还处于较低的初级发展阶段,所以目前而言,对于冷链系统和物流系统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比较的落后,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也还没有形成。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着眼于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储藏保鲜的技术,广泛地推广低碳的、环保的、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并且还要不断的改善农产品冷链系统方面和物流系统方面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并将建设覆盖农产品流通的全程冷链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提上方针规划中来。

3 加快农超对接配套物流体系的建设

改革开放发展的这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正因为如此,我们全社会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方面就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其实也是对农产品在物流服务的规模和效率方面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衡量标准。所以,不断的加快物流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在增加生鲜农产品的区域性的规模化产出和反季节产品的销售上都有着很大的贡献,不仅如此,在推动农民的经济收入的持续增收和合法的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上意义相当重大。提高了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也为突破贸易壁垒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也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要不断的增加在农超对接物流体系发展的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适时的制定一个农超对接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的长远的培养方案。总结前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和成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罗列出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科技发展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引导,加快节能环保的新型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发扬,得以保障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各大高校开设相关的专门性的学科,开放对口的专业课程,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对于在职人员而言,有效的开展农超对接物流的社会职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理论的教育和引导,吸引更多的现行物流从业人员来参加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提高物流业农超对接在从业方面的整体水平,为满足农超对接物流发展对过程中对专业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3.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各级的商务部门也要加强与各财政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加大在农超物流体系中科技含量、标准、国际化的创新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和投入量,通过有效的财政补助和财政贴息等一些福利性的政策手段,充分的发挥支持农超对接过程中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还要注重引进新型的物流设备,并充分的发挥现代化人才的作用,增强我们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我国农超对接物流发展过程中的长远的规划,长期的规划必须以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的实施,从而为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超对接物流体系而努力。对于各个高校而言,要和社会农超对接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重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结合社会的需求做好工作前的适时培训,政府也要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的实际扶持。

3.3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对于各级的商务和政府部门来说,应该积极地协调农超对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管理、从业等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农产品发展地区性的的区域特色,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规划与之相关的物流园区,达到优化农超对接物流体系的合理的产业布局,促进农超对接物流在农业生产方面不断的向产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转变。

在全国的各个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布局农超对接全国试点的分布,不仅要让农超对接的宣传口号深入民心,还要切实的加大农超对接的宣传力度,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在管理方面,不仅要打开国门积极地引进先进的国际物流管理经验,还要善于自我反省,不断的更新农民和企业的传统的观念,以确保农产品能够标准化的生产和销售。

3.4 跨领域的合作,促进企业的资金流通

在农超对接物流企业中,需要不断的增加信贷的投入,所以对于农超对接物流企业而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助金融机构对合格的农超对接物流企业在金融上的大力支持,缓解农超对接物流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的压力,具体来说,可采用大型连锁超市开展供应链融资,大型连锁超市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筹建新型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或者还可以选用一些优惠的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以及一些多样化的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这些方法来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 农超对接物流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力推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是:以农超对接的形式来引导超市与鲜活农产品产地之间农民合作社的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在这种模式之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的模式有助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缩减,农产品流通成本的降低,以及有效的规范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为了有效的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并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高质量、低价格价格的有机结合,并将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三方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和谐的运营网络。所以,农超对接在我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物流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只有适应我国基本的国情,农超对接物流系统才会有一个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姜增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M].北京:2011(10).

篇8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泸县模式;供销社;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电商的泸县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4日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了国家战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行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得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青睐。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引爆更是各地落实国家战略与政策部署的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县域陆续被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并作为推动当地中心工作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从战略规划、政策安排、资源配置等角度对电子商务工作之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

农村电商得到了各种资源的井喷式涌入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期发展阶段,正进入从弱到强、从单一到系统、从线性到网状、从简单到复杂的生态发展阶段,也涌现出众多的成功案例和模式,如遂昌模式、成县模式、通榆模式等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2016年将突破4,600亿元,呈爆发性增长。未来农资市场容量有望超过1.5万亿元,农产品市场容量将超过4万亿元,农村电商也将达万亿元级别,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农村电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如:(1)现阶段的农村电商需要政府来推动,但谁来“管”?农村电商涉及部门可能有商务、供销、农业、电信、工商、邮政等等,有的地区出现多部门参与,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甚至互相拆台,有的地区则出现互相推诿;(2)谁来“做”的问题,有的地区主要发展和依靠本地企业,但无基础、无经验、无实力,盈利困难,有的地区则引进电商大企业,但外地大企业无本地基础,只想占领本地农村消费市场,和政府的意图难以兼容,往往轰轰烈烈后举步维艰;(3)由于标准化、冷链物流基础等原因农产品电商难,无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电商扶贫无从谈起;(4)农村电商生态环境差、电商服务不足、农村产业规模小、农村电商人才严重不足、农村空巢现象严重等。

在众多相对成功的地区中,我们发现地处四川省最南端的泸县提出并践行的“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较好解决了上述问题,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构建的县村直达两级物流体系已覆盖90%行政村,电商生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供销总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样板县”。

二、泸县模式定义

我们将农村电子商务的泸县模式定义为:在“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商务部门和供销社密切配合,充分整合政府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培育和依靠本土企业,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县级供销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培育一个市场主体、搭建一个服务平台、组建一个电商协会、实施一项改造工程、营造一个生态环境)为重点任务,带动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促进农村和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化。是自上而下推动,低成本、重视本地化、可持续、全面普惠、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县域农村电商综合解决方案。

其中,“政府推动、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解决了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谁来做”的问题;县域电子商务生态发展、农村互联网化以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构成了农村电商“做什么”的主要内容;供销总社的“五个一”方案解决了农村电商“怎么做”的问题。

三、泸县模式的核心内容

商务主管和供销主抓是泸县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内涵:

1、行政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商务主管、供销主抓、部门配合”理顺了县级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抓农村电商项目上的关系,政府以及商务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优势,整合各种行政资源。工商、经信、农林、电信、邮政等部门支持和配合,形成了合力,供销社让政府行政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并整合市场资源。农村电商工作自上而下推动,各部门目标行动一致。

2、供销社资源优势的体现。现阶段,农村电商还处于生态培育时期,政府是最大的买家,正确理解和执行政府的意图十分关键。相对企业而言供销社具备一定的行政资源和比较强的组织动员能力,相对行政部门而言供销社具有市场资源和经营主体,有相对完整的市场网络体系。供销社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并积极整合各种市场资源,特别是对原有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的低成本信息化改造是泸县农村电商高速发展的关键。在推进农村电商过程中,供销社还体现出品牌、产品、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3、“互联网+供销社”的同步推进。泸县供销社在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是供销社推进“互联网+”的过程,2015年电商新业务的贡献占到全系统利润的16%。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中心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供销系统的互联网基因和文化正在形成,面向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供应链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建设、农资供应电商化改造已经拉开序幕,在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质量保障追溯体系建设方面也有了成功的探索。

4、供销系统支撑下的本土企业发展。泸县供销社控股的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目前泸县农村电商的主要市场主体,其区域平台“川帮网”以及自建的农村物流体系是泸县农村电商的基础。目前,全县还有25家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电子商务信息化改造,已注册登记的电子商务企业有21家。本土化电商企业稳步成长是泸县电子商务的重要特点。与此同时,泸县充分对接全国供销社系统,实施以小接大、以点接面,借力使力,通过联合开发、多网共享、平台对接等方式,以最快捷安全的方式促进本土企业和本地农产品走向全国,全国各地的产品也有进入泸县的通道,确保了泸县农村与全国各地的有效对接。

5、县村直达的两级农村物流体系。自建的县村直达两级物流体系是泸县模式的重要内容,农村物流体系是电商落地的前提条件,泸州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财政资金支持下组建了物流车队,整合泸县原有物流渠道和资源,承接泸县邮政和部分快递公司城区到镇村的快递下行和包裹收揽业务,实现了从县城24小时内“配送到村、服务到户”,填补了泸县农村物流配送的空白,基本解决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农村物流业务板块已经开始盈利,农村物流盈利模式的建立将是在政府“断奶”后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6、“两条腿走路”的农产品电商模式。根据长期的农产品销售经验和农产品电商的探索,泸县明确农产品电商“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对地域特色鲜明、产品质量稳定、品牌价值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物流配送便捷的农特产品,充分利用第三方知名平台流量大、影响广的优势,把这些产品网销全国;对种养规模零散、物流配送不便的农副产品,公司通过自建的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川帮网》面向泸县县城及周边城镇居民网上销售,解决一般种养殖农户卖难和居民消费便捷问题。

7、电商生态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虽然前景广阔,但毕竟还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农民的网上消费与经营习惯还需要培养。泸县已经基本建成的一中心五体系(电商运营孵化中心、创业支持体系、农村物流体系、农产品网销体系、消费品下乡体系、便民服务体系)构建了良好的电商生态。电商生态的发展又有效地促进了电商高速发展。

8、全面普惠的解决方案。泸县在推进农村电商过程中,几乎没有损伤到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一种全面普惠的精神。党和政府的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得到很好的协调,供销社以及相关企业在服务过程中自身得到较快的发展,服务店(站)业主的收入得到了增加,当然更重要的是农民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上和生产上的方便和实惠,电子商务带给农村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四、泸县模式的意义

1、“商务+供销”的泸县模式在相当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域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较高的可复制性。2015年内泸县先后接待了省内外46个县市区的政府部门现场学习参观。目前,该模式已在泸州全市全面推广,并上升为“泸州模式”,以泸县模式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发展。

2、泸县模式为供销社特别是县级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是供销社服务农民生产和生活最有力的方式,让供销社进一步回到了农民身边,和农民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证明了供销社的确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3、目前在电商大企业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之后却举步维艰之际,泸县模式表明本地企业可以担负发展农村电商的重任,并且在农村综合服务、助农增收以及参与精准扶贫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五、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泸县在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关注:(1)政府深度参与。目前泸县的农村电商主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靠政府的资助和补贴,市场主体的造血功能还不足;(2)盈利模式还很脆弱。在消费品下乡方面,服务网点主要卖的淘宝、苏宁易购等大平台的商品,县级运营中心和网点业主的收入主要靠收发包裹收费、各种便民服务的“返点”佣金;(3)市场垄断的风险。物流和流通体系建立后,可能会形成对农村消费市场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垄断,政府应提前考虑如何应对;(4)农产品电商。泸县在农特产品销售方面有一定的业绩,但由于消费习惯、冷链物流等方面原因,区域生鲜电商发展还远远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京文,王睛.遂昌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4.

篇9

完善平台功能,突出平台服务

2014年,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以“完善功能、突出服务、产业运营”为目标,制定数据规范、加强内容建设、扩大服务对象。在技术方面,开发平台在线视频系统,实现大华、海康和天地伟业等主流视频监控设备的接入服务支撑,完善接入平台数据和系统接入数据的接口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平台架构设计标准和平台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在应用方面,集成和移植“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等应用系统;开发设施农业物联网通用管理系统、设施蔬菜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系统、农药监管系统等应用系统;开展了梦得奶牛数据管理系统、多兴农庄市民菜园远程监控和久玖养殖合作社养鱼自动饲喂控制系统等应用试点建设。在平台运维方面,充分借助首都资源,与有关大型企业研究制定平台运营机制,推进平台可持续发展。

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知识规则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82个。其中天津本地应用系统44个,集成中科院各类应用系统138个,进一步完善视频和数据在线系统功能,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实现16个基地、21路数据视频接入。

强化产业效益,加强基地建设

实施的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试验基地建设上,目前已实施了三批核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核心试验基地20个,总面积1.5万余亩,开展了约2000亩大田、1200栋节能温室、7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车间、170万平方米养殖水面、30多个大型企业牧场及养殖场示范应用。涉及大田作物、设施蔬菜、种羊、种猪、肉牛、肉鸡、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同时,以大顺园林、梦得奶牛、博汇瑞康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自主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设备,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生产管理现代化。这些试验基地覆盖了天津市10个农业区县和天津主要农业产业,针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全部农业区县都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通过深入总结试验基地的建设内容与应用类型,构建了三类技术应用模式,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监测与采集,通过监控设备和高清视频展示,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将各类预警、市场、栽培知识信息通过电脑、手机、Pad终端设备发送给用户,目前20个基地均具备上述条件。二是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在信息监测采集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灌溉、智能补光、智能卷帘、自动饲喂、自动投饵等功能,目前12个基地均具备上述功能。三是生产基地电商化,以静海多兴庄园作为示范样板建设集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应用,打造“3+1工程”,建设“产前”园区资源管理、“产中”智能生产管理、“产后”O2O电子商务营销管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对园区资源、生产、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物流、溯源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园区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全程监控。

推进电子商务,实现“网农”对接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持培育了“食管家”、“津农宝”、“优农乐选”、“网通电商”等多家本地电商企业,以及“蓟县农品”、“际丰蔬菜”、“北辰双街电商村”等一批农产品网上交易应用试点。二是研究制定《关于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评选办法》,并拟近期印发,为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三是组织开展电商培训和宣传。结合农业物联网建设,会同市商务委组织开展了“网农对接活动”,积极做好政府的“桥梁”作用,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产品开展网上营销,市发改委和市工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12家电商企业和应用示范企业参加了活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电商企业现场签订近50个合作意向,签订金额100万元。四是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对有农业的区县农业企业、合作社及产品进行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查,摸清底数,研究制定农产品网上交易规范和标准。

开展理论创新,建设标准体系

开展天津农业物联网产业理论研究。天津市把理论驱动作为区试工程的重要抓手,组织多方专家对区试工程进行了系统地理论研究,高度重视理论引进与创新,为区试工程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加强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合作,制定建设规划。与天津市市场与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开展标准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以构建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为目标,全面梳理农业物联网领域的相关标准,做好整体布局、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初步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急需标准和重点标准。着重急需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几方面。按照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农业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4个层面。选取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管理及追溯5个有代表性的农业应用领域。开展了天津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框研究。标准体系建设框架与规划目前已初步形成。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深化标准理念。三是落实项目资金,确保顺利实施。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项目进行补助;2014年共落实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用于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规划编制和9个应用技术标准的制定。2015年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市补资金正在落实中。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lated situation of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believed that to establish clo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which was dominated by core enterprises could quickly rais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n Hainan,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s.

关键词: 核心物流企业;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

Key words: core logistics businesses;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closed 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17-03

0 引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颁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大投资度,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也提到了加快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加快其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将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将为发展海南区域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关目标的实现将为打造海南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海南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超常规发展需要供应链理论的支撑。

1 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1.1 海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一直占海南省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仅就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当下已经初步形成海南瓜菜产业化,经济效益也很不错,表现出了比较顽强的生命力。

1.2 市场需求不均衡,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国内各地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季节不均衡。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 以海南瓜菜为例,优质的瓜菜产品少,主导产品还是大路货,致使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常规瓜菜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优质、无公害瓜菜的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较高。以海南瓜菜为例。

1.4 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不少企业都不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缺少经营资金、技术不够先进、不具备较强的产业牵动力,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波动性不小,这样就很不容易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因此,现在的海南农产品经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紧密,在经营形式上没有创新。

1.5 环境因素 农产品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和地方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6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培训,人员素质较差,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而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 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开展共同管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鸭鱼肉、果蔬瓜菜等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供货速度、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在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在企业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和技术集成,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确定农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3 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2006年“封闭供应链” 概念首次由刘秉镰提出,认为封闭供应链其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陈恭和(2007年)开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对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等开展研究而构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质量问题,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稳定性、运行标准的一致性、成员的门槛性等特点。彭剑等(2008)开展了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焦志伦(2009)提出构建生产、分销、加工和销售等四类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赵洁(2009)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荣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管,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陈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地区,探讨如何构建大型都市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黄福华(2009)通过分析封闭供应链环境下如何实施共同物流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的全供应链管理,并设计了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方为辉(2010)以北京为例设计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思路,认为所有成员组织以契约为纽带,分工与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实行一体化运作。周妮笛(2010)对长株潭区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进行了相关设计。刘春月(2010)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供应链相关研究对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4 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1 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的打造 打造、培养、扶持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促使其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 海南将建有近300万亩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评价,全部农产品通过认证并全部进行产地编码标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基地布点上采取分散布点,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基地农产品的损害,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持系统的均衡供货。

4.3 冷链物流设施整合 海南18个县市的冷库建设已有初步规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库建的快、从业人员技术低,许多冷库粗放式管理,管理技术等亟待改进。

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实现封闭供应链的技术标准化、集成化;以封闭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储存(低温、气调、常温)、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需要,要逐渐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同时,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结合起来,发展成动态、集成化的封闭供应链联盟。

4.4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核心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和设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繁荣的背景下,可追溯技术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时机努力构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及时的通过逆向物流获得终端的市场农产品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供应链的市场情况,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

4.5 封闭供应链网络设计

4.5.1 节点设计研究 在海南设置全球采购中心,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利用18个县市的冷库群满足采收预处理和暂存的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延长储存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从点库直接配送,减少储存时间、装卸搬运次数。提高封闭供应链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园区的储存设施,建立库存中心,即发挥了园区的效益,也为全球采购中心节省了设备、硬件投资,缩短了供应链建设的时间。热带农产品的销地节点设计:天津、甘肃、上海、北京、东北等地设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尽量利用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园区的设施和市场,便于开展配送和销售业务。

4.5.2 物流通道线路设计 根据海南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以下通道的设计:①岛内运输通道及车队建设;②海口-深圳汽车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③海口-成都-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④海口-连云港-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海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⑤海口-天津(辐射京津塘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⑥海口-营口-沈阳-牡丹江(辐射远东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⑦海口-营口-沈阳-满洲里(辐射中北亚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

4.6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人才团队建设研究 根据规划,2020 年海南省人才发展要实现6大具体目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将有利于为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团队建设,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人才需求成梯度、层次、知识面管、业务精、接触基层和市场、企业运作经验和理论并存的特点。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引进企业的急需人才;对设在各个节点的人才需求,通过吸纳、培养当地人才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海南农村青年进行专业项目培训,解决就业和满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层人才需求,尤其是农产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 完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中,利益分配机制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多边共赢的关系,企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盈利之外,还要关注供应链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仅要共同承担风险,也要共同盈利。整个供应链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条件下,实现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网络构建,需要的资金充足、市场开拓能力大、应变能力强,通过核心企业及封闭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业务不均衡的问题,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现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8 建立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主要跟踪和追溯农产品从基地种植、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与包装、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者整个封闭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的信息,伴随农产品实物流动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通过互联网、RFI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将各个节点无缝地联接而成。未来有利于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开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建立追溯系统时,要权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顾客和环境3个方面达到均衡。

4.9 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海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规划实施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引了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制定出各种帮扶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现代农业增产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才能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08,(19).

[2]陈喜波.北京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9,(31).

[3]彭剑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4]郑建峰.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

[5]刘晓静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