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品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品质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德育 道德品质 知 情 意 行

青少年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环境影响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指导下和个人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既容易接受正确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非常需要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学校教师的关怀与帮助。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对他们的整个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义。他们今后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与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加强这一时期的德育,不仅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主导作用,而且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可用之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关键。

第一,晓之以理。理,即“知”,也就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知识是青少年学生对某种社会的政治、思想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在掌握品德知识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

道德知识是道德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对感知对象爱憎情绪的体验、是非曲直的辨别以及品行的指向,总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原则为参照的。

为锻炼学生技能,充分体现职教特色,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校与新旭电子潍坊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这在本校历史上第一次,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学生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没有真正在工厂、车间中工作过,对于学校组织的实训式教学模式只是抱有好奇的心态,而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实训动员会”,并邀请学校相关领导及工厂的有关人员参加,通过他们的亲身说法,说明什么是实训,为什么要实训,实训的要求以及在实训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通过这一次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实训的真正意义所在,为以后的实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组织“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使同学们自己能够认识到网络游戏对于他们成长存在的危害;组织《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学习竞赛,使同学们熟悉、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观念;利用每周一的升国旗以及国旗下讲话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道德知识。

第二,动之以情。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例如,青少年学生对符合自己认识和需要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自豪、自尊、满意、兴奋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自卑、羞愧、不满、颓废等消极情绪体验。品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只有道德知识还不够,道德情感能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积极的道德情感能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11月,是学校组织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月”,我借着学校的这次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如召开主题班会“滴水藏海,心怀感恩”,培养学生对于父母、老师的感恩情怀;号召并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在信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统一邮寄给学生的家长。这个活动获得了父母的热烈反响,许多父母称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而学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到了父母、老师等周围的人对自己关怀,培养了他们更加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即强调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训工作一周以后,学生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没有干过比较累的工作,没有受过苦。当每天面临八小时的工作,而且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通过“实训动员会”调动起来的工作积极性开始降低,学生的情绪开始低落,工作效率开始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开始增多。这恰恰是一个培养学生顽强的道德意志的一个良好时机,如果把握的好,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水平,为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在班级中及时组织了实训工作讨论会,听取学生在实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看待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通过这样一次大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训工作对于以后工作的意义所在,更加坚定了努力完成实训工作的思想意志,在工作中的效率也显著提高。

第四,导之以行。行,即道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终体现,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善恶的标尺,良好的道德行为又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坚定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我一贯坚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组织学生自我检查、监督、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并加以改正,如吸烟、喝酒等。组织学生建立了“环境卫士小分队”每天都学校周围拾取垃圾,将不可回收的扔到垃圾箱中,将可回收的送到垃圾回收站,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有效地为同学们组织其他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也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同学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体现出了优良的道德行为。

在实际的学生德育工作中,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等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等条件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最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忠华,耿云云.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的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篇2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一村一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突出地方特色,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区域化布局。目前,眉山市建成优质粮、油、果、菜、茶和中药材基地240多万亩,形成了东部丘陵区20万亩“南梨北枇”伏季水果、中部平坝区80万亩优质粮油、中部浅丘区30万亩优质柑橘、岷江沿岸25万亩优质蔬菜、西部山区15万亩优质茶叶和中药材等5个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化作物带。

围绕优势拳头产品,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了生猪、奶牛、蔬菜、竹木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全市存栏奶牛3.4万头。居全省第一;出栏生猪368.46万头,其中出栏DLY生猪255.5万头;蔬菜基地面积13.72万亩,蔬菜年加工量30万吨,居全省第一;竹林面积90万亩,竹木加工业总产值达7亿元。各县(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渔业、家禽、水果、茶叶等19个优势产业。东坡区思蒙镇花池村是全省有名的鲶鱼村,2006年全村养鱼面积达950亩,繁育优质鱼苗1.25亿尾,产商品鱼768吨,其中鲶鱼占93.8%。全村实现渔业产值890万元,村民人均渔业纯收入达3455元,渔业已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柱产业。

东坡区太和镇新桥村大兴蔬菜产业,蔬菜种植面积700亩,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126户。去年全村实现蔬菜产值500万元。蔬菜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收入的60%以上,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达2558元,该村被省农业厅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仁寿县曹家乡梨园村的“曹家梨”名扬全川,该村栽有梨树767.8亩、葡萄116.9亩和其他果树113.3亩,果树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8%,年产水果150万公斤。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其中水果收入占3000元。彭山县义和乡喻沟村2006年种植辣椒2700亩,产鲜辣椒243万公斤,产值达48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930元。辣椒生产已成为喻沟村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喻沟村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辣椒村”。

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80%的农户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农产品商品化率达90%1)2上。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一村一品”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眉山市一方面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7个,其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0个,初步形成了以新阳平、菊乐、妙士为代表的乳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日加工能力达500吨;以双汇、金锣、庆丰为代表的生猪加工企业集群,年加工生猪200万头;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加工蔬菜量达30万吨,“红油”泡菜系列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60%,李记酱菜的酸菜鱼佐料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鸿源纸业、丰华纸业、申宇木业为代表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集群,年产值达7亿元。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的形式带动了一批专业村的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24万户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其中,仅蔬菜龙头企业就发展订单农户14.55万户。

依托主导产业和名优特产业,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眉山市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以奖代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421个,入会会员22.5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9.6%。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了全市农业的所有主导产业。东坡区花池村水产协会有会员350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88.6%。协会瞄准市场,重点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突出精品渔业,树立“一村一品”渔业发展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以鲶鱼为主的精品渔业的生产格局,其商品鲶鱼占成都市场的65%左右,还远销重庆、贵州、广西、辽宁等省(市、区)。仁寿县文宫枇杷协会通过产前提供优质种苗、产中实行技术指导、产后销售会员的枇杷,带动和联系会员1.3万多户,建枇杷基地6万余亩,涉及12个乡镇、65个村、331个组,使文宫成为“中国枇杷之乡”。

发展营销大户,促进“一村一品”发展。营销专业户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通市场,把农产品变为商品,畅通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目前,全市有农产品营销大户5500多户。洪雅县“冬瓜大王”尹志祥每年自产自销冬瓜1000万公斤,还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服务带动了2000多户农民种植冬瓜,使全县的冬瓜种植面积由过去的不到1万亩增加到3万亩。丹棱县梅湾村的营销大户自建冻库,将村民的脐橙、桃子等水果冷藏后反季节销售,不仅增加了效益,还带动全村种植水果2500多亩,使梅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

篇3

拥有一词

占据并拥有一个词语,是极其简化信息的进一步发展和必然要求。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品牌,你必须把你的所有品牌化努力集中于要在现有顾客的心目中拥有一个词语。占据并拥有这个词语要考虑三个要素:第一,这个词语是其它品牌不曾占据和拥有的。第二,是你有能力做到的。第三,这个词语在所属类别中是有价值的,值得占据和拥有的。

一旦一个品牌拥有了一个词汇,对于一个竞争者而言,从该品牌夺走这一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心智不喜欢改变。

视觉

在这个视觉化的世界,一个品牌不仅与词汇相关,事实上还取决于外形、颜色、质地以及尺寸。但这些事实如果离开人类头脑的转换就毫无意义。头脑通过运用词汇赋予了视觉的含义。只有当人们的头脑认为某一物体是大的或小的,美的或丑的,暗的或亮的,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词汇,才是品牌打造的关键。

聚焦

你的品牌可能也同时具备其它很重要的属性。你不能在人们的心目中把它们与你的品牌都联系起来,至少在品牌起步的时候。为了进入消费者的心目中,你必须做出取舍,做出牺牲。你必须把你的品牌基点聚焦到代表一个单一的想法或特点的词汇上。一个在你的品类中还没有其它品牌拥有的词汇上。

一般人们认为要提升销量就要扩展,扩展是一般常识。但从进入心智认知角度讲,聚焦才是最重要的,聚焦是营销常识。

一个公司一个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收缩重点、聚焦经营。这是应对竞争的最好办法,一方面把你刺向外部之剑削得更尖了,另一方面把你有限的内部资源更加集中了。聚焦让你更有竞争力。同时,聚焦让你的信息变得更简单,从而更容易进入心智。

成为第一

很多品牌因为聚焦经营成为第一已经拥有了一个词汇。

喜之郎拥有了“果冻”;

旺旺拥有了“雪饼”;

维维拥有了“豆奶”;

农夫山泉拥有了“天然水”;

汇源拥有了“高浓度” (果汁);

王老吉拥有了“上火”;

可口可乐拥有了“可乐”;

海飞丝拥有了“去屑”;

格力拥有了“空调”;

格兰仕拥有了“微波炉”;

皇明拥有了“太阳能”;

九阳拥有了“豆桨机”;

依立拥有了“紫砂锅“;

国美拥有了“电器超市”;

百度拥有了“中文搜索”;

腾讯QQ拥有了“即时通讯”;

阿里巴巴拥有了“B-to-B”;

当当网拥有了“网上书店”;

……

这些品牌是如何拥有这些词汇的?

心智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们不太可能通过跟随领导者而成为品类的通称或代表,从而拥有代表这个品类或它的某种特性的这个词。(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只是这样的概率太小,或代价太高)。那怎么办?

建立或开创一个新品类让自己成为这个新品类的第一。

聚焦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聚焦经营和聚焦一词。

事实上以上品牌就是通过聚焦成为第一,代表了某个品类或其特性而拥有了一个词的。

如果你聚焦了,但仍然不是品类的第一,你该如何做呢?

缩小你的切入点,聚焦、聚焦、再聚焦,一直到你能成为第一的狭窄领域。

聚焦到成为第一,你的聚焦才真正具有力量。

市场有多大

很多人担心,聚焦聚焦再聚焦,是成为了第一,但市场在哪里?市场有多大?

在喜之郎以前,果冻市场在哪里?没有。

在九阳以前,豆桨机市场在哪里?没有。

在依立以前,紫砂锅市场在哪里?没有。

不要问你的品牌在现有市场上能有多少销量、能达到多少份额,而是应问一下你们的品牌通过缩小业务聚焦点和在人们心智中拥有一个词汇后能创造多大的市场。

误区

一旦某一品牌开始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了某个词汇,公司通常会寻找多种方法扩展基地,进入其它市场,夺取其它属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且是在建立品牌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

篇4

成功的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有效运营的第一步,要想做好企业招聘工作,HR必须知道以下10个招聘策略。

招聘策略一

建立和充实企业的人才库

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自己找上门或看到报纸、网络上的招聘广告后打电话应聘的人中,一般都不够优秀。企业只有花一些时间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鼓励内部员工积极参与行业内的专业组织与活动,才有可能招聘到优秀人才。这两种方式能改善企业的人才库,使企业遴选人才的范围扩大。此外,经常浏览人才网站,将一些合适的人选的简历收入企业的人才库中,以及在一些专业的网站与刊物上招聘广告也会有所帮助。

招聘策略二

做出正确的雇用决

企业聘用新员工时,都希望应聘者“在特定的行业、特定的企业环境中能够正确地从事正确的工作,而且最好是来自一个企业文化非常相似的组织”。不少HR笃信“过去的行为是未来行为的最好预测”的观点,并认为这可使企业成功地招聘到需要的、合适的人才,成为人才招聘中的赢家。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认为,雇用的新员工应该是进入企业即能发挥作用的人才,而不用花费时间与财力进行培训。这些是企业做出雇用决定的 基础。

招聘策略三

从内部挖掘人才

为内部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可对现有员工的士气起到非常积极的鼓舞作用,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才能。这是认可员工的最好方式。在实施招聘管理策略的时候,首先从内部挖掘人才,给有实力的候选人以面试的机会,员工可据此了解组织的需求与目标,实际上这也是HR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人才的绝佳机会。有时,HR会在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将对企业内部员工产生良好的影响。

招聘策略四

成为知名的雇主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最佳雇主,而且要让求职者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这就好比做人要有好的口碑。重视企业员工的保留、激励,给予其适当的责任、报酬、认可,企业具有制度的灵活性,兼顾员工的工作与生活,让员工对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是企业成为最佳雇主的关键因素。而如果现有员工逢人便夸赞自己所在的企业是一个非常棒的企业,有求职意向者就会因此认可你的企业的确是优秀的雇主而选择你,这将大大增强对潜在雇员的吸引力。

招聘策略五

让员工参与雇用过程

企业有三个机会让员工参与雇用过程:一是让他们为企业推荐优秀的候选人,二是协助HR审核应聘者的资格,三是协助HR面试应聘者,评估他们的潜力是否适合企业的需求。如果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员工在招聘新员工中的积极作用,那是对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的一种浪费。此外,让老员工参与对新员工的遴选,也有助于新老员工的承继。

招聘策略六

提供比行业平均水平稍高的薪酬

薪水高、福利待遇好的企业能够吸引并留住雇员,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调查所在地就业市场并关注企业的薪酬在行业内的吸引力就变得不可或缺。一般来说,企业支付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即可吸引与保留优秀的人才。这看似很简单,却很少有企业做到这一点。绝大多数雇主每天都会与HR讨论怎样才能雇用到可以支付较低薪酬的优秀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没错,有时企业也有机会以较低的薪酬吸引来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但即使他们工作非常积极,绩效不错,仍会为他们的薪酬感到不公平而多有怨言,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招聘策略七

将福利作为重要的竞争优势

将企业的福利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并适时为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新的福利内容非常有助于留住员工的心。同时,也要让员工知道所得到福利的价值与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费用,使员工明白企业是在不断地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注意平衡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上的责任与兴趣,并为此尽可能提供机会与制度上的灵活性。目前,员工已经日益趋向于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工作、生活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此外,根据员工绩效实施奖金分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照搬其他公司的福利形式,最好通过与员工的谈话确定他们的兴趣所在。因为,适用于某一人群的形式并不必然适用于另一人群。

招聘策略八

雇用你所能找到的最突出的人

一般来说,员工并不喜欢过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因此,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考虑谁要离开,但一定要努力搞清楚他们会留下什么,这就足够了。如果企业的需求是要寻找一个能与同事融洽相处的人才,就必须雇用到一个在与同事相处方面不会有问题的人,而不能寄希望于在他入职后再去培训他所缺乏的能力。同时,要善于发现员工的长处,雇用时不能只盯着候选人在习惯与才能上的弱点,而要看其主要的优势与职位需求的吻合度。要知道,找到完美的雇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如今的人才市场上,能找到80%适合岗位的人就已经很幸运了。

招聘策略九

合理运用企业的网站

企业网站一般描绘了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价值观与产品,不可忽视的是,企业网站同时也极易吸引那些浏览过网站、对空缺岗位感兴趣且与企业文化相契合的候选人投送简历。因此,有网站的企业不妨建立一个招聘页面,把企业的空缺职位、职位要求、任职资格等做出清晰的描述,这会吸引很多合适的候选人投递简历。一般情况下,这些候选人都对企业的空缺职位非常感兴趣。

招聘策略十

篇5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 民族声乐 影响

钢琴艺术指导是指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用钢琴伴奏的形式提高演唱者的演唱和音乐表现效果。相对于民族声乐作品而言,钢琴艺术指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歌手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增强音乐表现的效果,在伴奏的过程中带领着演唱者把歌声和音乐更好地融合起来,对曲目的旋律、作品的风格等起着很大的把控作用。

一、钢琴艺术指导与民族声乐作品的关系

钢琴起源于欧洲,钢琴伴奏及钢琴艺术指导也都源于欧洲。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钢琴艺术都非常重视。虽然钢琴艺术在形式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使钢琴艺术获得更好的效果,它经常与其它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它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钢琴艺术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造成国内钢琴艺术指导发展缓慢。我国是在 1999 年首次提出了“钢琴艺术指导”这一概念的,这意味着我国的声乐教学已经注意到了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从那时开始,钢琴艺术指导就开始成为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钢琴艺术指导也就与民歌、戏曲和说唱等艺术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声乐艺术日益专业化的发展,人们越发地认识到了钢琴艺术指导对于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此,要使民族声乐表演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与钢琴艺术指导的相互配合。

二、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艺术指导的应用

1.民族声乐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在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演绎阐释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钢琴伴奏可以对民族声乐表演进行进一步的引В表演者按照钢琴艺术的指导进行专业的演唱。钢琴艺术指导往往能用更生活化和通俗的形式,增强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准确地诠释出作品的内涵。声乐作品要展现出好的艺术效果,就要与钢琴的伴奏完美配合。如在民族声乐作品《故乡》中,利用钢琴伴奏呼应主题,完美地展现出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故乡,加强了演唱者的演唱气势,使感情传达更为真挚、有效。

2.民族声乐作品的前奏和间奏的钢琴伴奏

前奏、间奏是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音乐的情感效果得到真正的释放。前奏在民族声乐中起引导作用,可以为整个作品营造相应的音乐氛围。间奏曲属于过渡阶段,对整体演奏起沟通交流的作用,帮助歌手缓解其心情。在钢琴艺术指导过程中,应对前奏和间奏进行有效整合,在突出声乐演唱的基础上,使其与演唱者的演唱自由相接。同时,在歌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应注意民族声乐与钢琴演奏的有效融合,找到共同的声音,达到一种良好的默契。用前奏填补演唱中的空白阶段,从而实现歌声和琴声的有效衔接,让表演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3.民族声乐作品在阶段的钢琴伴奏

阶段是民族声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点睛之笔,能充分体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同时,阶段的水平发挥往往决定整个演出的水平,并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钢琴演奏者与声乐作品演唱者都应把握好阶段。阶段旋律节奏分明,并彰显出作品的合理布局。双方应从节奏速度等方面考虑,使音乐、钢琴演奏者和歌手实现完美融合。例如,在《我爱你,中国》的演出过程中,在阶段运用钢琴伴奏,适当地延长了情感的抒发,提高了声乐作品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无穷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民族声乐演唱者应注意民族声乐作品的阶段,在钢琴艺术的指导下,提高歌唱技巧。

4.民族声乐作品结尾的钢琴伴奏

民族声乐作品结尾的钢琴伴奏,是整首作品的深化与延续,让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得到绵延。如果缺失这部分,演奏将会缺乏艺术表现力。因此,要充分重视结尾部分的钢琴伴奏,让它发挥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钢琴艺术指导对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心理影响

1.帮助形成良好的情境和氛围

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作品中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帮助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表演者将情感传达给观众,促进情感、情绪的有效传递。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优美,我们应充分利用钢琴艺术指导,在前奏、间奏等阶段,培养表演者的感情,以确保有足够的情感投入,使得表演人员很自然地、深情地演唱下去。

2.有助于调整歌手的心理情绪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表演者可能会有紧张情绪,主要原因是对演唱作品的熟悉程度不高,导致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完美的钢琴艺术指导对表演者心理素质提高有很好的效果,从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帮助提高表演者的信心,从而提高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效果。

首先,在声乐表演之前,演奏者和演唱者都要有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歌手的情感的正确处理,还需要加强声乐表演前的难度练习。在练习中,演奏者和演唱者都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更深的研究与理解,才能防止各种意外的产生。可以多沟通磨合,加强建立信任,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其次,双方对演出的节奏要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严格控制好演奏速度,使得演奏过程变得不紧不慢,适应演唱的需要,这对整个声乐表演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演唱者充分熟悉了演奏者的节奏后,有利于克服演唱的紧张情绪。

最后,要克服怯场。舞台表演效果不佳,往往是由于情绪恐慌和焦虑,导致一些小的波动,也会影响歌手的表现。要使歌手克服怯场,需要加强平时的实践配合训练,充分做好舞台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时,要不吝鼓励,对声乐表演中的出色表现进行充分认可和评价。民族声乐表演与钢琴艺术指导通过相互合作,使得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了良好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爱丽. 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 艺术评鉴,2016,(13):77-79.

[2]马凌楠. 论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 戏剧之家,2014,(07):114-115.

篇6

顾客导向在产品管理中的实施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经历了从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再到顾客价值等过渡阶段。1.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正确理解顾客导向的产品管理顾客价值是围绕顾客需求的过程进行的全方位价值评价,体现了以顾客为导向的新经营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营销思想的新的延伸与发展。顾客导向要求企业对内对外都要兼顾,以顾客价值的判断为着眼点,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更有效率地实现顾客价值。奉行顾客导向管理产品的企业会更加关注顾客潜在和内在的需求,将注意力集中在顾客的满意程度上,持续地进行产品的管理运营活动。同时,顾客导向的企业会加速促进产品管理运营和技术开发的创新。据研究表明,高程度的顾客导向企业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从而其满意度越高,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越产生积极影响。2.顾客导向的产品管理顾客导向的产品管理,包括开发、运营和退出体系,强调凡事以顾客的利益为第一位,不断寻求发现如何提供更优秀的产品给顾客,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在顾客主导的作用下,挖掘顾客的潜在信息,深入了解,满足顾客的偏好,不断创新、改进、更新其产品,借助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最大化。顾客导向的产品管理体系,是从项目层的管理角度,以顾客导向作为产品管理的驱动因素,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和了解,引入产品管理过程的决策和手段,利用自身优势,为顾客开发卓越的新产品价值。

目前,通信运营商尚未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贯穿至整个公司,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有完整产品目录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梳理产品、分层化提炼产品的技术要素和商业要素,保证了产品的管理和市场清晰的认知度。随着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融合,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推出的产品种类繁多,虽然满足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产品管理平台和退出机制。产品套餐繁多、重复也会加重统计梳理的任务。尤其是3G业务的到来,新产业链价值的形成,产品的数字量爆炸式增长,这就越来越需要企业建设一套集中的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提供统一的产品视图支撑,从而提升企业的产品供应能力和产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通信产品开发体系产品的开发是个有序的、组织严密的流程,以顾客为导向,把握市场机遇,运用先进的技术融入于该过程中,不断开发优化新产品。当需求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供过于求初见端倪,潜在机会逐渐减少,此时就要求企业以顾客为中心,有效挖掘、预测和引导消费者,进一步加强对顾客现有和潜在需求的关注,开发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始于顾客,止于顾客的交互式流程,应该增强与顾客的参与互动,整个组织体系和开发流程因此要加强不同职能部门间的融合和协调。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在应用基础和新技术开发方面的成本,过度关注竞争者,倾向于采用竞争对手的创意和技术,却忽视了顾客真正的需求。中国通信企业亟须向顾客导向转变,这就要求在战略上更具备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这样,不仅仅能应对对手的模仿和价格战的竞争,还能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通信产品运营体系运营管理体系是根据市场管理流程来执行产品的广告、渠道、资费、品牌等营销策略,最终将解决方案销售给消费者。顾客导向的运营管理旨在挖掘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尤其是大客户的需求,加速市场响应的速度。1.管理成功通过测试的产品,就已经具备了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所有测试合格的产品都能第一时间面向顾客销售。2.营销管理随着产品成功上市,面向顾客销售,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就已经正式开始了。运营商企业产品的管理重点也由产品研发转向产品营销。这意味着大量的广告投放,营销渠道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的大规模投放。

通信产品退出体系作为运营商来讲,不仅仅要考虑推出什么样的新产品,也需要知道何时退出该市场,不能成为企业运转的包袱。1.下架从市场前端来看,该产品不再接纳新用户,不再出现在营销渠道的产品目录中,也就是说,无论是电子渠道、人工渠道,还是渠道,都不能从产品目录中看到该产品的存在。从后端的产品运营角度来看,该产品仍然列在运营的产品目录中。产品的下架,是产品退市前的一个环节,为退市做准备。2.退市到产品的退出阶段,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已经全部结束了。原有客户不再使用该产品,运营该产品所占用的一切生产资源,无论是IT资源还是网络资源都须退还公共资源地,以备将来其他产品的需用。本文中的产品管理指的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问题,整合分析,提供改进的意见。基于现状,结合企业产品管理目标和行业最佳实践,为接下来的产品管理系统建立更快的产品上市速度、更清晰的产品体系、更高的产品管理水平、更优化的支撑系统、更有效的工作流程。良好的产品管理体系不仅仅可以集成的产品管理工作平台,提高产品管理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以更标准的产品管理工作模板、业务语言和技术语言有效传递,提高工作的规范性;更加明确的产品客户群定位,营销指导清晰传递到营销部门,有效支持针对性营销,全面提升营销的效率与效益。

作者:刘璐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篇7

品牌延伸的理论成果很多,包括前两节中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怎么样的产品可以延伸,为什么有些延伸易于成功,有些延伸却难以成功。根据美国著名品牌专家凯勒的归纳,品牌延伸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一些结论:

(一)当品牌有美好联想及品牌与延伸产品之间相匹配(fit)时,品牌延伸就会取得成功

品牌延伸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品牌有美好的(favorable)联想,这点易于理解。这在品牌延伸的定义中已经明确,再说如果品牌没有什么美誉度和知名度,品牌延伸与重新推出新品牌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消费者在评判和接受延伸产品过程中,会根据其产品类知识和品牌所代表的产品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相似性,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只有当延伸产品与品牌产品所代表的类相似或紧密相连时,消费者才会把对已有品牌的美好联想和积极态度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如果消费者不认为两者之间有足够的相似性,品牌就难以与延伸产品建立有效的联想。

所以,从类的概念看,消费者评品价品牌延伸的可接受性经过以下两步:第一步,消费者确定——在他们的心理——延伸产品与品牌代表的产品的匹配性;第二步,如果匹配性好,那么消费者就会把对主品牌的已有积极态度转到延伸产品。否则会更仔细地评估延伸产品,以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这时延伸产品要成功,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强有力而又令人喜爱的品牌联想

(二)延伸的匹配性基点可有多种类型:(1)基于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2)基于非产品相关的特性和利益点(如用途、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类型相同等)

为了说明相适性(fit)不必基于产品性质相关的联想,Park、Milberg和Lawson提出了一个叫“品牌内涵”(brand concept)这一个术语,其定义是由品牌产品的性能、利益和营销努力组合而成的具有高度有序意义的品牌独特形象和联想。在此基础上,三位专家把品牌的相适性基础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性能—相似性”(Product—feature—similarity),另一类叫“品牌—涵义—一致性”(brand—concept—consistency)。所谓“品牌涵义一致性”是指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之间的包容性。如果延伸产品被认为包容于品牌涵义之中,则一致性就好,延伸就越能成功,否则就难以成功。笔者在几年前也提出了一个类似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就像一个“字或词”一样。并认为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能相容或拓宽品牌涵义,则可以延伸。反之若品牌内涵与延伸产品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则不应延伸。

Park和他的同事们在提出上述概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品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功能导向品牌”(Function-Oriented brands),另一类是“地位导向性品牌”(Prestige-oriented brands)。功能导向性品牌的延伸,更多地基于产品性能的类似性,而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则基于品牌内涵的一致性。如索尼是功能导向性品牌,而鳄鱼就是地位导向性的品牌。前者作连续延伸,后者却可以大范围跨类非连续延伸。不过,为了行文方面起见,我们在下面不打算采用Park等人提出的品牌分类,而是用我们一开始发展起来的概念:功能性品牌和表意性品牌(详见:第二章)。

(三)品牌延伸产品与原型产品的相似性和匹配性,依赖于消费者对产品类别的知识:(1)匹配性可能是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相似性;(2)也可能是更表面性的匹配性:如互补性,附属性等

延伸产品与品牌是否适合有时也不是基于品牌产品与延伸产品的具体性能和利益点,而是其他一些因素。其中之一是公司(供应方)是否有这个核心技术来生产出延伸产品,并保证相应的高质量,即所谓制造和设计技术的相似性。如理光,从照相机,向复印机的延伸,佳能亦然。这就是基于技术的相同,因而被认为是相配的。还有一些则要表面的多,两种产品的制造技术可能毫不相干,如两面针从牙膏延伸至牙刷,或三笑的牙刷延伸至牙膏(注:现在三笑已被高露洁兼并),它们只是在使用时互补而已。

(四)、品牌涵义越丰富,品质信誉越高,则品牌延伸就能走的越远,但任何品牌都有限度,有自己适合的界域(boundaries)

高品质的产品而导致的高品质的品牌,被认为更可信,更有专业水平,因而对其推出的产品有更多信赖。这时延伸产品成功的可能性亦更大。例如P&G公司就是一个例子,P&G公司150多年的经营历史,打造出一个一个知名品牌和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当公司每推出一项新产品时,只要打上“宝洁公司优质产品”,一般失败的可能性很小。下图更清晰地展示了品牌内涵与品牌延伸的关系。

这里AB的延伸,适用于配方修改或外观改变的品牌延伸。如新口味产品,新包装等。这一步的延伸,是最相似的基于产品的延伸。AC的延伸,涉及到技术,如Bic(比克)最早生产一次性使用的圆珠笔,后来延伸到了一次性刮脸刀片和打火机等价廉物美的商品上。AD则又进了一步,是从利益点延伸,即品牌可以延伸到与这个利益点相同的各种产品,如索尼满足人们的视听需要,任何一种这样的视听设备和产品,公司都可以延伸。AE,这是跨度很大的延伸,与品牌的深层价值有关和核心识别有关。如果品牌具有被感知到的消费者真心希望的价值,且这两种跨度很大的产品均有此表意功能,就可以如此延伸。如万宝路、夏奈尔等。

总之,只具有物理属性(产品、配方)无明显附加价值的品牌,不适合进行大跨度的品牌延伸,反之如品牌有强有力的核心技术支持和文化价值内涵,则品牌可以走得更远。

(五)但一个品牌即使有很高的品质,若被认为是一个产品类的标志(Protypical),就难以延伸到这个产品类之外。

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产品质量不错,享有盛誉,但是可口可乐=Coke,就是“可乐”,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是可乐的代表。因此,可口可乐不可能延伸到非可乐类产品上去,只能是配方上面做一些变化(古典与新可乐,无糖可乐和不含咖啡因可乐),无法突破可乐这个类别。“非可乐”饮料是7up叫出来的,因此,当它试图去模糊7up与可乐的界线,想挖可乐的消费者,推出一种叫“7up Gold”的似可乐延伸产品时,公司尽管化了$1000万元作为引入的广告投入,但市场业绩却令人失望,远低于的预期的目标。7up不得不停止生产。因此,作为产品类的代名词的品牌,要想延伸是十分困难的。如国内“张小泉”剪刀,已有340年的历史,“张小泉”就是剪刀,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张小泉”虽然推出了各种各类的产品,但它们仍然都是“剪或刀。”

(六)实体性的功能联想与抽象性的利益相比,更难延伸

如果一个品牌的核心联想与品牌产品的功能联在一起(如:海飞丝去头屑,佳洁士坚固牙齿),则该品牌就走不远。如果品牌与一些抽象的利益和人类价值(如:健康,关心,爱等)联在一起,则品牌就可以走得更远一些(如:海尔真诚到永远)。

(七)成功的品牌延伸可以提高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丰富品牌内涵,而且可进一步拓展品牌延伸的疆界,让品牌延伸走得更远

如娃哈哈、海尔、TCL等公司的不断品牌延伸,使品牌内涵日益丰富,品牌的延伸领域不断扩大。我们深信,这些品牌还将走的更远。它们会形成如下的发展过程:品牌延伸成功品牌涵义丰富品牌延伸再成功品牌涵义更丰富……

(八)品牌垂直延伸难度较大,通常需要引入子品牌

品牌垂直延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向上延伸,另一种是向下延伸。向下的延伸的风险是会影响品牌形象,如品牌质量下降,高质量品牌变成廉价品牌子,会使品牌权益受损。如派克笔的向下延伸遭重创,美国凯迪拉克的向下延伸也差点毁了其一世英名——尊贵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正确的策略是向下延伸时用一个次品牌(Subbrand)以示与主品牌(Masterbrand)相区别,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其成功。

向上延伸,也会有困难,而且往往困难更大。因为消费者不相信该品牌产品的质量能上移,或者说已有品牌形象无法与高端市场联系在一起。如日本的本田、丰田车进入美国市场时,以价格低质量好著称,当它们想进入高端市场时,这些品名就无法使用,不得不开发新品牌(如Acura,Lexus等)。一些公司采取的策略是加上一个前缀。如美国强生公司原有品牌“泰诺”(Tylenol),为了表示更强有力的产品,它引入了“Extra Strength”(特效)前缀,以区别于早期的“泰诺”。

从总体来说,品牌向上延伸比向下延伸更难。

上面八点就品牌延伸什么情况下可行,什么情况下困难可能比较大,应怎么延伸(比如说次品牌策略,比如说逐步延伸策略)比较好等提出很有价值的看法。下面,我们要介绍两个关于品牌延伸不成功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成果告诉我们一次品牌延伸失败,不等于永远不能延伸,也不见得一定会损害品牌权益。

(九)一个不成功的品牌延伸,只有被认为品牌与延伸产品相匹配时,才会导致对品牌的伤害。否则,只要及时中止,品牌权益不会受到损害

如果消费者一开始就认定延伸产品与品牌不致,拒绝接受延伸产品,那说明消费者仍然保持着对品牌的好感和喜爱。因此,品牌延伸失败只是证明了品牌的价值,公司及时中止延伸产品,品牌原有地位不会受到冲击。如美国的列维(牛仔)、我国的娃哈哈(“银耳燕窝”、“红豆沙”、“绿豆沙”等)。这些品牌仍然迄立在著名品牌行列。只有在品牌与延伸产品相匹配时,延伸失败会使品牌信誉大大受损。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沿“否”这条路径走,是直接否定延伸产品,同时维持对品牌及品牌原有产品的认知,因而不损害品牌权益。

沿“是”这条路径,消费者会有一种失望和受骗上当的感受(出于对品牌的信任而购买延伸产品),结果却令消费者失望,进而怀疑品牌的承诺,改变对品牌的好感。这就导致了品牌权益的损失。

(十)品牌延伸的失败,并不是说品牌不能延伸,只是说明延伸已超越了其范围,要缩小跨度,延伸更“相似的产品”

Keller和Aaker的研究表明,不成功的延伸并不意味着该品牌以后不能再延伸。事实上,品牌延伸的失败有多个方面的原因。比如,Levi’s(列维)与休闲不一致,因此,初次延伸失败了,但后来,公司引入了一个品牌Dockers,却大获成功。Levi’s Dockers休闲裤,是最畅销的品牌之一。

娃哈哈的非常系列亦然,其左冲右突,尽管最早推出的非常系列并不成功,但最后选定的“非常可乐”和“非常柠檬”,“非常茶饮料”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故延伸失败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解决问题即可。延伸失败了要找出原因,是产品本身没有市场,还是产品与品牌不兼容被顾客拒绝(如Levi’s)?抑或对延伸产品支持力度不够?找到了症结,那么,延伸失败就不全是坏事。

关于品牌延伸失败,有时并不完全是产品——延伸产品有什么问题,而是纯粹的心理问题。品牌延伸研究中发现了如下两种现象:

(十一)消费者把品牌产品(类)中的正面联想,转移到延伸产品上去之后,却成了负面联想。亦可导致延伸失败

如著名汤料公司坎贝尔(Campbell),其在汤料产品上享有盛誉,在美国一看到Campbell这个名词,就会联想到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的汤羹 。但是当公司想用坎贝尔这名字来推出“蕃茄酱”时,却未能通过市场测试,人们认为这个名字让人想到这“酱”里有太多的水分。所以,只得换了一个名称,叫“Prego”,结果大获成功。

(十二)消费者把品牌某些正面联想转移到延伸产品之后,可能会推论出一些负面的联想,从而危及品牌延伸的成效

如“永久”尽管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比如1980前后人们希望自行车经久耐用时,是一个很好的名称,也名符其实。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车子已向时尚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花式车更是如此。这是“永久”继续用在新车型上,给人感觉“老化”,“落伍”之感。 二、品牌延伸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品牌延伸理论提示品牌延伸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品牌延伸可能的方向,它对品牌延伸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认为品牌延伸理论至少有以下实践指导意义:

(一)延伸的匹配性原则

品牌延伸的匹配性是指导品牌延伸的第一原则,违背这一原则的品牌延伸,要么导致延伸产品的失败,要么损害品牌权益。

(二)延伸的匹配性表现的多样性原则

品牌延伸的候选产品的寻找,要突破产品的相似性和技术的相通性。这两点是匹配性的表现,但不仅仅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在许多其它方面。如产品的互补性,目标市场的相同性,情感性利益的共同性等与产品性能无关的品牌特性。

(三)延伸的市场研究原则

品牌延伸从心理学上讲有三个假设:第一,它假设品牌的积极有利的联想和要素会有效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第二,品牌的负面影响不会传给延伸产品;第三,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品牌的正面联想,不会变成负面效应。但品牌延伸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始终如此,它们只是假设而已。因此,延伸之前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市场研究,就是要验证这三个假设的正确性。如高露洁是牙膏品牌,当延伸到口香糖产品上去时,市场测试表明他们联想到了药味。这种联想对牙膏是正面效应,但口香糖却有负面效应。又如娃哈哈纯净水会令人联想起开心大笑的娃娃,这对果奶、AD钙奶是正面的,但对纯净水是负面的。因此,广告应当渲染纯净水的清纯、甜美,弱化娃哈哈的字面意义,防止品牌的某此因素传入延伸产品。

篇8

打击狱内罪犯持有使用违禁物品,历来是监狱狱政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几年来,由于监狱的实际情况变化,以及社会形势的变化,导致狱内违禁物品产生一些新情况,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一度成为狱内违规违纪现象的顽疾,问题十分突出。从监狱查获的违禁物品案件分类来看,当前我狱违禁物品重点涉及、通讯工具、数码产品、现金、酒类、刃具、绳索等,其中以手机、酒类、现金最为突出。违禁物品的存在,影响了监狱的监管改造秩序,也影响了罪犯的正常改造生活,甚至成为引发狱内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分析违禁物品流入监内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创新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消除监内违禁物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违禁物品流入监内的原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监狱安全稳定是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也是一种发展,但是狱内违禁物品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监管安全与稳定,所以我们首先要深挖违禁物品流入监内的深层次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违禁物品进监的源头监控打击不力。违禁物品之所以流入监内,主要通过五类人携带传递进监。一是外协师傅;二是监狱在监内的职工;三是少数意识淡薄的监狱警察;四是外来接见人员;五是刑释人员监外投放。这五类人员,是监内违禁物品的主要源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监狱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加上监狱安检设备落后、安检力量不足,以及在对违禁物品查处后打击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五类人有机可乘。

(二)监狱及基层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改造工作关注不够。当前监狱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决定监狱能否更好发展的实质性指标。理论上,改造需要的软、硬件设施每一项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但政府的财政拔款有限,还不能满足监狱的实际需要.监狱要发展还得靠劳务生产来解决.当前监狱各押犯单位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生产管理上,忽视了“首要标准”中强调的改造工作,对改造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管理不到位。

(三)对违禁物品的管理法律规定缺失,在侦破后仅依靠规章制度来实施处理处罚。《监狱法》没有明确的对违禁物品范围作出规定,也没有规定私藏使用违禁物品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由于无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违禁物品案件在监内出现多以违规违纪的形式处理,而没有上升到违法性质层面上来。当前仅仅依靠几个部门规定、条例中界定的范围和措施来进行处理,显得苍白无力。

(四)对涉案罪犯处置不力、在罪犯中震慑力不强,少数罪犯有恃无恐。长期来我狱侦查部门在查处罪犯持有违禁物品后,处罚停留在禁闭、严管教育、行政记过、扣分、不予减刑等形式。却对执行处罚过程很少予以监督。在施行处罚的过程中,出现无人监督的空白。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在查获某犯使用手机后,送去严管教育,几天后某犯却任然又被送回监区,理由是严管队人满为患,要监区加强教育。这置基层侦办人员于一个相当无奈、尴尬的处境,更加助长了罪犯的嚣张气焰。

二、罪犯违规使用违禁物品的原因

市场的存在,是因为需要。不正常的需要,必然导致不正当得市场存在,即使是在让人失去自由的监狱。违禁物品之所以在监狱内有市场,正因为不正常需要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对监外正常生活的极度渴望。少数罪犯过惯了监外灯红酒绿的生活,希望能在监内仍然有监外一样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千方百计的获得现金、酒类、生食、手机、电子产品,通过这些达到自己在服刑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享受生活的扭曲的“追求”。

(二)“逃出生天”的疯狂念头的滋长。一些刑期长,又不认罪伏法安心改造的服刑人员,为了能早日脱离监狱生活,想尽办法,获取通讯工具、现金等脱逃工具,利用这些违禁物品与外界取得联系,为自己的脱逃行动而“筹谋”。

(三)“好玩”和“能力大”的表现。在笔者查破的一些案件中,一些服刑人员持有违禁物品,就是为了好玩,为了在他犯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大,什么都能搞到,企图藉此来拉拢一帮人供其使唤,帮助其一起进行反改造。

(四)“为了在监内更好的生活”。一些持有违禁物品的罪犯,尤其是持有手机、现金、白酒等违禁物品的罪犯,在“物以稀为贵”的思想下,利用手机为其他罪犯提供方便获取利益,将所持有违禁品高价出售,牟取暴利,赚取监内生活费用。

三、防治违禁物品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监狱党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增强监狱警察的执法意识,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监狱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把对犯人的教育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 的首要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监狱在监控设施相对较落后的情况下,对于监狱内违禁物品的管理,不能仅仅从打击监内,而应当从监内到监外再扩大到社会;不能仅依靠制度,而应当寻求法律依据;不能只为当前,而应当着眼于未来。笔者认为防治违禁物品,应从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一)完善监狱法规,制定明确的监狱法规实施细则。用法律条文将私藏、持有违禁物品定性为监内违法犯罪行为,使其具备其它刑罚的共同特性。当前我国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十八条中提及违禁物品予以没收外,至今监狱法规没有更明确地将已经形成规章制度的违禁物品管理有关文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在涉及违禁物品的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仅仅依靠几个部门规章。在对违禁物品的查处中,能够移交司法机关正式处理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外,其他各类基本找不到法律依据。因此,完善监狱法规,明确监狱法规实施细则任重道远。

(二)形成长效违禁物品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对于违禁物品的管理不能长期坚持,是我们监狱工作者的失职,而不是失误。制度上的缺陷和不连贯性,以及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都影响到违禁物品的管理制度的落实。长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警察对违禁物品管理制度的认识,集全体警察的努力弥补制度的原有的缺失;其次领导足够的重视,上行下效;最后加强监管政策的连续性也是必须的。作为一种制度,它应当是长期的、连续的、有力的。

(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五类”人的教育管理。一是在监内警察、职工、外协师傅、服刑人员中的宣传工作;二是对社会的宣传工作。对违禁物品的管理是有利于监管改造的,通过宣传要让监内监外及社会民众认识到,传递、携带、持有违禁物品是不符合监管工作需要的,是要受到处罚打击的的。通过宣传教育,使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经形成的管理教育模式,成为一个良性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五类”人的管理,重在监狱警察自身,加大对铤而走险、顶风违纪警察的打击处理,树立警察形象,才能更好的做好其他四类人的工作。

(四)加强警察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大对监狱监控安检设施的投入。我们的警察队伍“科班”出身的不多,教育培训相当重要,尤其是作为警察应该具备的侦查能力、办案能力要得到及时提升。监狱工作是大有学问的,并非常人所言“是个初中生就能搞定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警察的各种素质。监狱在监控设施相对较落后的情况下,人员素质尤为重要。通过监狱的发展,在监控安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要逐步加强,改变过去人控状态,到哪里都要警察带,清监要警察翻箱倒柜的找。通过监控及安检仪器检查,结合警察的实际工作,违禁物品将不再成为影响监管安全的突出问题。

篇9

[关键词]传统品牌;O2O;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05

2009年,天猫商城“双十一”销售额为05亿元;2010年,提高到936亿元;2011年,天猫商城“双十一”的销售额跃升到336亿元;2012年,包括天猫商城在内的淘宝“双十一”销售额达到191亿元;2013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达到35019亿元;2014年,这个纪录再次被刷新,在11月11日光棍节当天,淘宝销售额为571亿元!

以上这些令人诧异的数据,充分形象地说明了传统品牌行业的市场蛋糕正一口口被蚕食,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传统品牌的生存。2012年开始,以销售家居、建材行业的英国品牌百安居开始关闭部分在中国的门店;同一年,曾经雄心勃勃的广州百货集团(广百集团)也开始陆续关闭多家门店;国美、苏宁等大卖场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更多的中微小企业的自我品牌相继倒下。难怪马云说,在机关枪面前,任何拳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机关枪,指的就是电商。

传统品牌商们开始了自我救亡,转型、缩水,更多的传统品牌商们选择了一条与电商们面对面决战的路――在线下销售的同时,增加线上销售平台。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1传统品牌与淘品牌

11传统品牌

所谓传统品牌,是指商家以一个或多个自有品牌经营商品或授权他人经营。传统品牌的发展路径比较中规中矩,通常借助常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有一定的文化沉淀,消费者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

12淘品牌

淘品牌是指淘宝商城推出的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全新的品牌概念,是“淘宝商城和消费者共同推荐的网络原创品牌”。狭义的淘品牌仅指借助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平台发展起来的平台,广义的淘品牌泛指借助一切网上交易平台发展起来的品牌。淘品牌是依托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通过网络销售渠道“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各种网购品牌。目前,成熟的淘品牌有很多,如御泥坊、芳草集、韩都衣舍等。

13传统品牌与淘品牌的现状

由于传统品牌早前对电商行业发展态势缺少足够准备,淘品牌却找准时机,借助巴里巴巴等电商巨头的扶持,通过团购、聚划算等优惠措施,其发展步伐明显快于前者,且有取代前者的势头。

2O2O

O2O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营销,线下交易,或线上付款,线下消费,是一种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一起的新型经营模式。传统商家只要与O2O网站合作,O2O网站即可对商家进行促销宣传,消费者如对该信息感兴趣,可在网上订购,并凭借网站发回来的信息,到线下实体店消费。O2O模式最大的特点有三:第一,每一家与O2O网站合作的商家都有实体店;第二,二维码的出现使O2O模式不再局限于电脑上网下单,而是扩大到移动互联网终端。第三,目前的O2O模式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如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票务等。

3传统品牌上的另一种O2O

面对淘品牌的穷追猛打,传统品牌选择了另一种O2O,即Offline TO Online(从线下到线上),在保持原有传统渠道同时,积极发掘网上渠道。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城,或授权他人建立网上商城,实行垂直管理,类似于网上“专卖店”,具有排他性。从2011年起,各行业的传统品牌大举进军互联网,卖家电的苏宁和国美、卖服装的优衣库、卖机票的南方航空公司等,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家销售平台。这种线下到线上的O2O,使传统品牌在挖掘新市场、拉高销量、减轻淘品牌的冲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1传统品牌转型O2O的困境

(1)传统品牌的成本压力。笔者在百度上查询了一下,建立一个网上商城设计到的费用包括网上域名主机费用、网站程序或网站建设费用、网站推广费用、网站维护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这些费用势必影响传统渠道的运行,必将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阵痛。

(2)网上销售经验缺乏。不少传统企业在进行销售转型的初期,以为只要在网上建个官方网站,或在淘宝等平台设立一个旗舰店,就完成转型。这种简单粗暴的转型方式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两种渠道顾客的类型、购物习惯、行为方式等有根本区别,将传统那套东西直接套到网上去,显然不合适。2010年,时尚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掷下6000多万元建立邦购网。然而,由于资源配置、物流配送等无法适应邦购网的发展要求,特别是面对专业B2C的打压,根本无还手之力,最终,仅一年后,美特斯邦威公告,停止电子商务业务。

(3)如何 “去淘品牌”化。利用网上渠道进行销售,必然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去淘品牌化?即如何将自有品牌与淘品牌区分开来?淘品牌是新时期网货的代表,“网货”一词长时间内代表着低档、价廉甚至山寨。如果传统品牌因为进行网上销售被贴上淘品牌的商标,不仅对传统品牌造成伤害,也对线下购买者造成伤害。

(4)商品定价问题。淘品牌最大的法宝是折扣。传统品牌上线是否也要折扣?如果要,应如何折扣?2014年双十一,支付宝交易额排名前十位中,有8个名额被传统品牌占领,一些品牌甚至创造了一天几亿的交易额,但多是依靠大幅度打折换来的。打折可能会引起短期内的交易额上涨,但如果长期低价,则会严重影响品牌价值,同时也对线下零售和消费者造成伤害。

(5)如何避免对实体店的冲击。开通网上销售渠道,除了产品外,4P中的渠道、价格、推广等都会对传统销售带来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导致以下几种结果:①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实体店必须与网店共同分享企业资源,不再是唯一;②顾客流量发生变化,实体店的部分顾客流量将被分流到网店,甚至因为实体店价格昂贵而将顾客导向网点;③经销商不合作或抗议的情况将越来越多。

32传统品牌转型O2O的建议

从线下往线上转型,是当今环境下传统品牌可选取的道路之一,在这条路上,有成功者,如海尔、优衣库等;也有失败者,如美特斯邦威、以纯等。这说明,即使是销售的新趋势,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从几方面通盘考虑。

(1)正确处理实体店与网店的关系。部分品牌商试水电商时,往往顾此失彼,为抢夺电商市场,甚至不惜牺牲传统实体店的利益。无论是国外的沃尔玛,还是国内的国美、苏宁,都有过不惜代价“强攻”电商市场的历史,他们把这种牺牲戏称为“战略性亏损”。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无异于竭泽而渔,极大地损害了实体店的利益。李宁就曾因为简单地将线下的货物以折扣的方式在线上销售,导致线下实体店销量锐减,引起了整个团队的动荡。

笔者认为,实体店与门店的关系应该是融合,而不是竞争,它们同样为品牌商服务,只不过是不同的方向罢了。传统门店在线下的零售经验、终端网点、生产和采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物流配送能力、渠道控制等优势是网店所不能比拟的,而网店也拥有诸如快捷、便利、实时等自身优势,两者应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使传统品牌走得更远。

(2)注意线上线下的定位。笔者认为,线上商品应该是线下品牌在线上的延续,或称为品牌电商化。核心仍是品牌,渠道只是表现形式。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渠道经营,其品牌定位要一致,包括品牌形象、价格体系、服务内容和标准等的一致。

有些企业在进行销售时,人为地将传统渠道和网上渠道区分开来,传统渠道的商品质量上乘,体验效果好,价格高;但在网络渠道上,为了吸引顾客,低价销售,但商品质量则鱼目混珠,货不对板。这样做,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品牌定位感到迷茫,最终两种渠道都会受到伤害。

(3)线上线下可以实施差异化经营。品牌定位一致不是说线上线下渠道要完全相同。实际上,很多企业在进行销售时,往往采取差异化经营。

①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传统渠道的产品不在网络渠道销售,网络渠道销售的产品也不在传统渠道销售,宝洁公司实施的就是这种模式;二是传统渠道销售当季商品,网络渠道销售往季或转季商品;三是传统渠道及网络渠道销售同类商品,但附加服务不同,如网络渠道可提供个人定制服务,传统渠道提供现场体验服务;②渠道功能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建立在两种销售渠道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建议:第一,网络渠道“收钱”,传统渠道“送货”。网络渠道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客户在网上选择商品并支付货款后,即可凭交易信息渠道到就近实体店拿取选定商品。这种做法既省去了网络销售的物流环节,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体验。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网上订票服务,就是这种模式。第二,网络渠道负责宣传,传统渠道负责销售。目前许多实体店都通过微信、短信等平台,将商品或服务有关信息传递给顾客,使顾客能及时了解传统渠道的各种销售信息。同时,网络渠道能通过技术平台实时了解顾客的关注点,协助企业了解消费动态,及时调整传统渠道的商品结构。网络渠道的功能主要是导流功能,即将线上的顾客导向线下实体店。第三,网络渠道个性化销售,传统渠道大众化销售。网络渠道可以推出个性化服务,如定制服务等,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传统渠道则负责销售大众化的商品。这种融合可使品牌商对商品的生产计划更有的放矢,也满足了不同类型消费者需要。

篇10

[关键词] 国际金融衍生品 监管 治理 演进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43-05

监管向治理机制的演进模式

监管是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据所订立的政策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被监管的活动及被监管的主 体进行规范、约束、督导而形成的有机的制约体系。治理机制是对某一过程或某一事物的管 理原理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治理机制的实现途径包括两大类型:一种是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的是管制主体制定治理机制 来监督和管理被管制主体行为,通常就是监管的模式;第二种治理机制主要依靠被管制主体 的自觉,辅之以制度和行为的规范,属于诱致型的治理模式。[1]管制性的 治理即监管是治理机制

发展的初级阶段,诱致性的治理 是治理机制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一般说来, 管制性的治理成本要高于诱致性的治理机制成本。治理机制的治理对象有被治理活动的主体 和活 动本身。前者是机构治理,后者是功能治理,两者是互补而有差异的两部分,要根据被 治理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选择方法,使得机构治理和功能治理两者达到最优的结合,这也 是治理模式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表现。

治理是组织交易的一个多维度的模式,既是诱致型和强制性治理结合的模式,又是机构治理 和功能治理两者有效地组合。监管模式属于以强制性治理和机构治理为主的治理模式的组合 ,在治理机制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时最优的组合应该是使成本最为节约、管理最为有效、被 治理对象最为有序,所以监管可以被视为治理机制发展阶段中较为初级的一种形式,其必定 随着被治理对象自身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向治理机制中较高阶段演进。监管向治理演进路 径如下图所示:

直线Ⅰ、Ⅱ、Ⅲ斜率是向下的且呈递减的,表示治理的效用: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日渐成熟, 规 避风险的功能日益强大。由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产生之初,其规避风险作用是最大的,随 着投机者的市场运作,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效用在减少,此时金融市场上就出现了功能更强 大的衍生工具的需求,可以用一条比前者更平缓的直线取代,即直线Ⅱ、Ⅲ。

治理的最优点处于治理的成本曲线和治理效用直线相切的点,最优点随着演进阶段在变化着 ,图中的①②③点是连续的,可以假设在这三个点中间有无数个连续的不间断的点,因为新 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速度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日益加快。

治理模式中的初级阶段,即监管模式(图中①)。此阶段中以强制性的行政行为为主,行政 机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交易双方决策。监管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根据规则 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活动,较少或几乎没有发挥激励和约束内部的自我实现机制的作用。由于 可能违反和扭曲市场正常发展规律,只能适合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并非长期和最优的经济 管理方法的选择,而且成本也是较高的。治理模式中的中级阶段(图中②),即诱致型和强 制性治理结合,机构治理和功能治理组合,其中强制性治理和机构治理占主,诱致性治理和 功能治理为辅。与前一阶段的监管模式相比,发挥了激励和约束内部的自我实现机制的作用 ,掺入了诱致性治理和功能治理,开始运用非行政手段,成本呈下降的趋势。当治理模式发 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图中③)。被治理的主体和实施治理的主体之间可以达到双赢和正和 博弈的结果,所以治理不仅仅强调了这种外在的监督、第三方的约束,也运用一种激励和约 束内部的自我实现的机制,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监督和约束,以达到最优的一种市场配置 的方式和目的。发展到此阶段,市场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留下的较好的管理方法的组合,是 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长期发展趋势的一种最优管理方法的配置。当然被治理的主体本身 也在发展的,所以治理中最优的模式是一种发展趋势,相互博弈的结果。

从②到③的演进的特征是外在的管制,特别是政府的行政干预管制由主导地位逐渐退到次要 的 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内部的自我约束和实现机制以及非行政手段。各阶段的演进的动力源于 两方面:被治理主体的自身发展变化以及治理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现状

目前对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是属于监管向治理的中间阶段演进,处于如上图中所示的①到 ②的演进过程中。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因为主流契约理论强调将契约的关系视为对市场 交易的质的规定性,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因此,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 种契约关系,金融衍生品交易也不例外,它的交易实质上是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契约非完全性 的治理。当前金融衍生品的治理实现途径主要是各个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经济个体自由决策 所实施的强制性限制,更多的是强制性的立法约束和行政来发挥被治理主体的自觉性;主要 是进行功能性治理,在机构治理方面还比较薄弱;国际组织对金融衍生品的治理作用只能在 较小范围内发挥。

1.目前发达国家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现阶段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立法型”,二是以英国 为代表的“自我管理型”,三是日本的“金融行政型”。美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行了“多 元三级监管体系”[2]的监管模式,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管、行业协会的自律与交易 所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行政监管主体有比较高的权威,以政府的依法监管为主,非正 式规则的作用非常有限。英国对衍生品市场的治理以行业自律组织和交易所、清算所以及衍 生品活动参加者的自我监管为主,政府对金融衍生市场干预较少,主要通过行业协会、交易 所制定交易条款来保证衍生品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日本对衍生市场的监管体系承袭了欧美 模式,实行“三级管理”[3],实施的是行政金融,是政府干预式的监管模式的典 范。在民 间组织了一些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业组织,弥补了多口管理下各交易所之间协调困难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在政府监管和交易所自我管理之间建立联系。

2.目前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国际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机制上尚未发展成熟,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放了外 汇市场,容易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金融危机。90年代后,亚洲地区贸易发 展迅速,许多地区取消了外汇管理和其他资本市场管制措施,放松了国内金融体系的控制 。盲目的放松使传统的监管体制不能发挥作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金融衍生品治理的不完 善和机制的不成熟与全球金融衍生品飞速发展的趋势相冲突,金融衍生品交易治理的缺陷日 益暴露,带来巨大的危机隐患。如果不顾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盲 目进行人为的演进,必将引发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3.金融衍生品国际合作治理的现状

经过35年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已被各国际性金融机构充分认识 ,加强衍生市场的监管及监管方面的协调已成为共识。针对衍生市场的重大问题,国际性的 金融监管机构频繁地进行考察,并从1995年开始每三年对场外衍生市场交易规模进行统计调 查,并公开披露。目前对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各类指导性文件的国际 组织主要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 (IOSCO)、30人集团、证监会国际组织 、国际清算银行。

各国也同时积极寻求监管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各国对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治理监管合作范 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治理,国际合作与协调的频 率加强、程度加深。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理论分析

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在他所著的《莫顿• 米勒论金融衍生品》中认为,监管会破坏金融创新,中央银行应该推出监管体系,完全由市 场机制治理国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4]

该理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只能使这个世界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而且其导致金融体系崩溃的 可能性并不存在;在要求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给予更多管制的诸多建议中,没有一项能使这个 世界更安全;企业和银行借助于这些衍生产品,终于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来有效控制商业及金 融风险,但是默顿•米勒主张的治理模式更多的是以成熟的市场经 济为研究基础的、单纯的市场治理模式,在金融衍生品目前的发展阶段只能成为一种发展的 趋势和理想状态。

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伊特韦尔(John Eatwell)与美国的艾斯•泰勒(Lance Taylo r),在合著的《全球金融监管》中提出应加大监管的可信度,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监管局(W FA),并赋予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金融监管的权力。[4]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性使得单纯的行业自律和单一的各国监管的效果明显降低,由此产生了联 合、协调监管的理论,该理论是监管向治理演进的理论基础。

(1)该理论认为监管是相当必要的。第一,拥有必要的有效的监管时,可以确保公司和个人 能 遵守监管当局制定的市场纪律和规则,而且监管当局比一般的市场参与者更能了解更广泛的 、更精确的金融市场的信息,监管当局的决策易被市场接受,增加了决策的合法性。第二, 监 管当局可以与被监管的公司保持不断的联系,为其提供指导并建立融洽的关系。第三,对市 场的准入和市场的退出必须有一套许可证制度来管理。

(2)在治理的途径方面,主张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各国监管的合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 溃 后世界上缺乏一个全球性中央银行来维护和稳定汇率,金融危机与动荡接连发生,迫切需要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局,并授予它在金融监管、审慎的风险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 面足够的权力,使金融监管更加民主化,监管更为可信,市场运转更为有效。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动因与趋势

当前对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主要还是各国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制定相关的法制法规规 范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投资机构和行业自律交易所以及各机构投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只是 在一个相当有限的程度上起作用。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各方和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不断完善加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加大各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 治理的合作和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必定成为监管模式演进的方向。当前的金融衍生品治理演 进的目标是上图中③:行业自律、交易所和机构投资者自我管理为主,政府的行政治理较少 ,各国的治理机构充分合作,国际组织的作用也较大限度地发挥。

1.治理机制的多元性和替代性的特点是治理模式演进的根本动因

治理机制多元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决定着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必然方向是加强国际 合作,充分发挥投资机构自我约束的作用。

(1)治理机制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治理机制类型从交易者社群规范到俱乐部规范、再到第三 方 私人治理的路径反映了治理机制的历史演进顺序。这种演进是适应交易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 更 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不是一种机制对另一种机制的替代。治理机制的全部类型是共存于 同一个经济体当中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某种机制处于主导的地位。[5]

(2)治理机制还具有互补性的特点。交易范围越扩大,主导交易域的治理机制中,第三方治 理 机制最有效。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在逐年递增,跨国交易的范围在扩大,监管机制的演进 应该是适应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范围的扩大而演进形成更有效的治理机制,而不是一种机制 对另一种机制的替代。当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范围越扩大,主导交易域的治理机制中,第三 方治理和国际联合治理的治理模式越将是最为有效的治理模式。

2.国际金融衍生品国际性特征是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演进的主要动因

国际金融衍生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国际性特征。浮动汇率制下国内与国外资产替代性加强, 当国内与国外利率水平发生相对变化时必然使汇率水平发生更大的变化,投机者大量买进或 卖出某种货币以牟取暴利,不少国家希望通过寻求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防范其对外资产或负 债在币种、利率、汇率以及期限结构上的国际性风险,在这种需求下金融衍生品成功地完成 了第一笔交易(即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国际货币交易所首次推出包括7种货币在内的外 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大多业务都是跨市场跨国进行,可能会因交易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而 产生不同理解,甚至造成经常的违约,援引的法律依据可能不同,从而产生争议,任何单方监 管的效果都将被稀释或抵消,进行国际合作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国际 合作中形成对待同一个问题相同的规范制度。

3.金融市场的新趋势促进着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演进

各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步取消壁垒,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流动,增强了各国经济和金 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全球金融的互动使任何地区的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波动,都可以很容 易传导至其他国家,增加了各国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采用衍生工具以规避风险的需求。金融 机构集团化的趋势加强,非金融机构开始涉足金融业务;金融产品替代性增强,差异日益的 缩小,传统的赖以划分金融监管范围、设立监管机构的基础已不存在了。原有的各监管机构 之间的责任划分不能反映金融业的现状。目前,对各国的独立监管体系和较少的国际监管合 作以 及IMF等治理机构监管作用的有限应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管机构对金 融集团的活动进行治理,加强治理机制中的机构治理,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与深度。

4.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多样化、复杂化,结构不均衡特征加速了监管的演进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淘汰机制,使适应市场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发展更快, 而那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国际金融衍生品就会逐渐减少交易量,直至被金融市场所淘汰。市 场淘汰和选择机制使得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多样化和复杂化。

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的出现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 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未来的新增长点。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目前已知的超过 2000种,芝加哥交易所还推出了灾难期货、思想期货等巨灾保险衍生品。组合方式 不断翻新 ,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产品推出,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 的监管机制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各国的治理机制加强发挥自我约束和实现机制的作用,在对 新型的国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进行深入了解后制定相应的监管和治理的条例,使国际金融衍 生品交易的监管机制也随着国际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时俱进。

总结与启示

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治理注定是个世界性难题,不仅需要每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做好本国本 地区的监管,而且还需要国际社会进行广泛的监管合作。当前的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机 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新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监管机制防范风险的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一 体化的加强而日益减弱,这种监管机制必定会向着更有效的治理机制模式演进,达到有效低 成本的治理。各国独立的监管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广泛的合作结合有效的国际组织治理机制就 是国际金融衍生品更为有效、更为成熟的治理机制形成的途径。而各国监管向治理机制的演 进不 能脱离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处于监管 的初级阶段,所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均在场外进行,缺乏一个比较规范的交易所。从一般的 演进模型看,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向治理的演进缺乏所需的制度和金融环境。在我国 逐步完善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机制协调与合作,在合作和 协 调机制的有机运作过程中巩固监管演进的制度化基础,实现向治理机制的更有效的模式演进 ,从而适应国际金融环境。

注释: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 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71.375

[2]多元三级监管的特点是中央行政监管主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对独立的机构,是 在证券、衍生产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个监管主体有合作的传统;行政监管主体有比较高 的权威;证券市场一般来说比较发达,有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

[3]日本的“三级管理” 实质是与欧美国家衍生品市场截然不同的“三省归口管理”,每 一级监管的作用大小、作用形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日本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实施的是行政金 融,是政府干预式的监管模式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