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卫生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环境卫生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领导,发挥村干部的重要作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离不开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带动。在20多年的农村工作中,我去过上百个自然村,发现村庄的环境卫生搞得好不好,关键的因素是村组干部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我工作过的一个自然村,总是窗明几净,道路干净整洁,每个村民小组长一上任,首先带头搞卫生,谁家不讲卫生,就会被其他村民看不起。与此同时,其他很多村庄这里一堆牛屎,那里一堆鸡屎鸭屎,一不小心,就会踩上。
所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好坏,村干部的作为很关键。村里要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其他村组干部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综合整冶领导小组。按照县、乡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发动党员、村民搞好全村的环境卫生。
积极宣传,大力提升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每次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突击检查卫生,村里的卫生就会有很大改变,但村民乱丢乱扔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有的村民甚至在村干部清扫到他门前时,都不肯出来一起扫,认为新农村建设搞卫生是村干部做的事,与他无关。那么,怎样培养村民、村组干部的公共卫生意识?
一是加强对搞好公共卫生重要性的宣传。如:通过广播、村民会议、日常生活、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宣传相应的知识,用具体事例说明讲究环境卫生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营造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二是采用卫生评比的方法激发村民爱卫生、搞卫生的热情。如:每个季度评比卫生家庭,给予那些不仅自家卫生搞得好,而且积极参加公共卫生的村民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其他村民向他们看齐,逐步树立热爱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
三是着重培养村组干部对村庄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由他们带头搞好环境卫生,起示范作用,带动村民养成爱讲卫生的习惯,从而最终实现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目标。
规范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罗列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门前三包”制度,促使村民人人参与,清扫好房前屋后的公共卫生;垃圾转运制度,及时清理、运走垃圾池的垃圾;家禽、猪牛圈养制度,有效避免村里鸡鸭屎尿遍地、臭气熏鼻的情况;卫生奖励制度,村委会每年拿出一定经费对本村环境卫生搞得好的村民,通过评选洁净人家、卫生家庭、卫生标兵等称号给予一定精神与物质奖励;有清洁员的村庄,还要确立保洁制度,规范保洁工作。
要采取民主讨论、协商的方式建立规章制度,最好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户主会讨论建立。如果村庄较大、人数较多,或者其他的原因,难以召开村民会议,也要召开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来讨论建立。参与的村民越多,确立的制度也就越符合实际,越有操作性,在村民中的支持率也就越高。制度确立后,要广泛宣传,让村民知道。
此外,要将日常管理、平时督促与卫生大突击、大检查相结合。当前,农村卫生整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每逢检查前村干部紧急动员,把村子里的角角落落的卫生打扫一遍。这种重视检查、采用突击方法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卫生,确实可以清除一些卫生死角,但由于只重视检查、不重视平时的卫生工作,只能好一阵子,又回到从前。所以,要将日常管理、平时督促与卫生大突击、大检查相结合。
夯实基础,搞做好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之所以差,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好多村庄没有完善的排水沟,即使有排水沟,由于年久失修,也失去相应的作用。一下大雨,村民进出很不方便。有的村庄没有垃圾池,垃圾随意堆放。山区的村民,则把垃圾丢在水沟里。一个村民说:“我们就靠下大雨,一下雨,这些垃圾就会被冲走。”结果垃圾冲到相邻乡村,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污染环境。因此,要搞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
一是做好排水沟等下水道设施建设。二是根据村里人口多少、居住情况,合理布局,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合理设置垃圾池和垃圾填埋处理场所。三是有条件的村庄,可以设置活动垃圾桶,方便村民丢弃废物。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也与一些村民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关。如:不圈养鸡鸭,鸡鸭满村走,鸡屎、鸭屎到处都是。猪圈建在村庄中间,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空气。有的村民只图省事,把灰尘往屋外一扫了事。即使有垃圾池,也懒得多走几步去倒。所以,改变农村的卫生面貌,必须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落后的生产方式。村民个人必须逐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以不影响村庄卫生、日常生活为度。
财政支持,建立必要的经费投入机制。要做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有一定经费。如:垃圾池的建设与维修、垃圾的转运等都需要经费维持。经费从何而来?县、乡(镇)、村组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来保障村庄卫生工作。
篇2
为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村居环境,八一乡全面吹响人居环境整治“冲锋号”,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的乡村振兴新思路、新方法,真正实现看得到景、欣赏到美的环境整治目标,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战役”,夺取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胜利。
加强组织保障,打通人居环境整治“保障关”。近日来,八一乡党委充分依靠各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八一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办法》,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全乡10个行政村进行区域管理,责任分解到包村领导,形成“领导抓点、干部包村、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由村“两委”成员、普通党员、村民小组长、五人小组、村民代表组成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合理规划责任区,实行分段负责管理制度,明确每位成员的责任义务和对农户的监督权,切实发挥党员的“领头雁”作用。
加大宣传引导,打通人居环境整治“思想关”。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与村民代表召开座谈、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展板宣传等方式,利用大喇叭、微信群、标语等载体进行宣传发动,切实改变农村群众在思想上不重视“脏、乱、差”的陈规陋习,引领广大群众自觉加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依据环境卫生监督小组每季度的考评结果,积极开展“美丽庭院”“达标庭院”“待提高庭院”等选树评比活动,对人居环境先进家庭进行表扬,对后进家庭进行批评亮丑,营造出人人爱卫生、家家讲卫生、村村抓卫生的人居环境整治浓厚氛围。
加深机制谋划,打通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关”。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长效卫生保洁制度》《村民微治理工作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村庄清洁行动“门前三包”责任制,本着 “以村组收取,以村组使用”的原则收取卫生费,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按村管护、农户主体”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推出“积分超市”管理模式,只要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做好垃圾分类,主动参与环境治理、义务劳动等都可以获得积分,到“积分超市”兑现洗衣粉、食用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以积分兑换的形式调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3
今年以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作为全镇“一号工程”来抓,及早谋划,精心部署、全力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镇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将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地处肃州区中北部,214省道横贯全境,总面积326平方公里,辖1 3 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6601户、24485人,总耕地面积73071亩。全镇的垃圾组成主要以居民的生活垃圾为主。自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我镇举全镇之力,重点对主干道路、农户房前屋后、林带沟渠进行了彻底清理,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并建立落实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共建有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池7座;垃圾清运三轮车6辆,垃圾桶40个,配备13支保洁队伍,集镇安排专人进行定时打扫和保洁。
二、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部署。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动员大会后,镇党委立即组织召开了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议,深入学习了市、区两级的会议精神,深入村组进一步摸排了全镇道路、渠道、居民点、垃圾堆放点和各村、各单位卫生保洁机制运行的基本情况,确定了整治项目、重点整治区域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制定并印发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方案》、《**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同时,和帮扶市区单位及早衔接,召开了帮扶现场会,各帮扶单位积极深入村组,进一步衔接确定了帮扶项目,为各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智力和资金支持。我镇对各村指派了包抓领导,要求包抓领导要自觉担责、密切配合、加强指导、落实责任,带头对上对下协调,亲临一线狠抓任务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确保用最强的力量、最硬的措施、最好的效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突破行动。
(二)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发动。在宣传发动上,镇村组干部充分利用中午和晚上,组织群众召开会议,挨家挨户作动员工作,提高农户自觉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来。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了“党员冲锋号”、“干部大走访”、“小手拉大手”、“巾帼倡议书”等一系列活动,动员广大党员、青年团员、妇女群众、中小学生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全民重视、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统一制作张贴了40条宣传横幅,设计制作了5块环境综合整治专题宣传展板,印制下发了宣传彩页,确保各村、各组有宣传横幅、各公共场所有宣传挂画、家家户户都有宣传彩页,所有电子屏都滚动播放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标语。同时,利用“三墩之窗”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网络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使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家喻户晓。
(三)扎实实施,开展重点整治。一是全力开展环境整治。坚持按照边安排部署、边先行推进,边规划设计、边组织实施,在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先把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发动起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不等不靠不要,积极行动起来,改善家乡面貌,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早安排、早部署、全面迅速推进。目前,开展12了次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参与的环境1卫生大扫除活动。共动员组织干部群众近3万人次,集中全部力量对辖区内主干道路沿线垃圾进行了清理,对辖区范围内居民点“三堆”、沟渠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彻底整治。截止目前,全镇共出动大型机械320台次,拉运垃圾5100立方米,清理三堆4200立方米,清理尾菜520立方米,清捡废旧地膜2500立方米,清理各类小广告820处,清洁路面边坡40条39.8公里,清理疏浚沟渠21条40公里,全镇环境面貌整体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二是认真开展绿化工作。我们把绿化作为环境综合整治的提升工程来抓,按照应绿尽绿、见缝插绿的原则,完成了村组主干道绿化和防风林带建设,栽种树木2.4万株。
(四)扎实谋划和落实项目。我们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认真谋划了污水处理、人饮工程、公厕修建、垃圾处理、锅炉改造、居名点整治等重点项目。污水处理、人饮工程、公厕修建、垃圾处理、锅炉改造有区委农办统一招投标。我镇主要负责居民点整治项目招投标和建设。在居民点整治项目中,我镇统筹兼顾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计划对居民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五统一(后路统一铺垫、前墙统一整治、街门统一安装、树沟统一整修、人行道统一铺筑)的标准,综合改造示范特色鲜明、带动明显的示范点6个。重点改造高标准示范点1个(村8组)。改造内容是:通过改造达到居民点干净整洁,农户前中后院清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几净、畜禽圈养、消防通道畅通,环境面貌明显转变的效果,集中配备环卫和文体健身器材,架设太阳能路灯,全面提升居民点建设标准。至目前,各项目已全面完工,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五)
(六)强化督查,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整治进度。坚持机构机制先行、措施保障先行原则,按照“全程指导、全程督查、全程考核验收”的要求,把整治任务细化到具体地段、具体区域和村组,实行包干负责到人,按照“六个问责”的要求,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行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细化量化了具体工作,确保把任务分解到每一位负责领导和每个人头上。每月集中组织开展4次全员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每村制作一个推进表,每个组设置一个评比栏,对每次整治重点任务进行挂星公示,以农户为单位制作悬挂“卫生状况标识牌”,对每个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评比,作为评优树模、享受整治政策的重要依据,坚持每月督查、打分排名、督导整改问题。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实现了环境综合工作由“单一向互动、粗放向精细、突击向常态”转变,通过实施分块管理,网格到人,责任到人的方式,建立标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公平、奖罚分明的网格目标管理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变定性为定量、形成覆盖所有区域的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管理目标。
四、综合整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治资金保障难度大。因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村组道路改造、渠道维修加固等基础设施和居民点改造提升等欠账较多,工作任务重,根据市区两级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我们初步规划设计需要完成的整治项目多,需要投入的整治资金量非常大。但去今两年,分配我镇的资金数量太少,不能很好的保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和质量标准。特别是今年的居民点改造,建设6个示范点,其中建设1个高标准示范点,资金量仅有80万,压力非常大,建设标准不高。
(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我镇谋划了污水处理、人饮工程公厕修建、垃圾处理、锅炉改造等。这项项目未开工建设。
(三)群众卫生健康意识薄弱,存在整治反弹现象。镇党委、政府历来比较重视环境整治工作,每年都要集中进行清理整治,每月也组织检查评比。长期以来,由于群众生态环保观念落后,卫生健康意识薄弱,养成了柴草乱堆、污水乱倒、庭院卫生不好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又反弹”的现象。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深化思想认识。层层宣传发动,明确责任目标,靠实整治任务,强化措施保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结合整治行动深入广大农户家中进行现场宣传,最大范围内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以上措施,把全镇各级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思想及行动统一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当中来,使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镇上下的义务行动和自觉行动。
(二)项目引领,高标准规划设计,抓好工程建设和质量。继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是配合完成项目设计和预算。配合完成污水处理、人饮工程公厕修建、垃圾处理、锅炉改造预算和设计,做到准确无误,便于实施。二是招投标工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程序和要求,上报我镇确定的居民点改造预算,农办和区审计局进行审核后,进行招投标。三是施工建设。全面高质量完成居民点改造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紧跟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四是进一步跟踪协调帮扶单位,促进帮扶项目的开工落实。
篇4
一、专题研究,统筹安排
对照省、市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重点任务,根据我办实际情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全办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机制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二、广泛发动,营造氛围
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广泛发动。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过程变为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获得群众支持、为群众谋利益的过程。以舆论宣传为先导,通过横幅、标语、宣传栏、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村民参与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既深入人心又形成合力,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工作机制。
三、突出重点,强化落实
(一)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
1.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内容扩展至市容市貌整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畜禽养殖场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实现全面铺开,同步推进。年投入3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农村垃圾处理,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配备垃圾压缩清运车2辆、钩臂式垃圾转运车6辆、垃圾中转箱200个,根据村庄、居民点特点优化布局,合理放置,方便居民投放。并为每个村组配备1-2名专职保洁员,全办3.4万人口共配备保洁员120余名,远远超过上级要求的2‰标准,配齐了保洁车和工具,建立健全了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现全办农村日产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已超过90%。
2.在全办范围内开展了以河道、沟渠、公路沿线和村庄周边、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为重点的陈年垃圾集中清理整治活动。按照每户100元的标准筹措专项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前期每户60元启动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共向各村(居)拨款40余万元。每村(社区)选取1-2个自然村作为试点,采取了“划段包干、村(居)带头、群众参与”的办法,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治理,使村庄和农户庭院干净整洁,环境大为改观。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以常住人口2‰的标准配齐配农村强保洁员队伍,对保洁员的服务范围实行网格化管理,目前在岗保洁员有111人,实现所有村组农村保洁全覆盖。同时对保洁员实行动态考评,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出台管理办法,通过资金调控措施,建立街道、村(社区)、群众三级监督评比体系,奖优罚劣。同时保障保洁员工资待遇,严格按季兑现,不得拖欠。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各村(社区)制订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卫生管理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现已基本建成了人员齐备、设施完善、经费有保障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覆盖面达到100%。
四、下部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目前已与市城乡规划局进行了对接,出资30余万元由城乡规划局对西部4个行政村进行总体规划,通过逐村实地查看,重点对道路、排水、小游园等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待规划完成后逐步实施。
二是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要加快户用厕所改造,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目前全办非卫生户厕调查登记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省、市相关部署,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确定每户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模式。
篇5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垃圾呈现出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量变。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均垃圾产生量已增加到0.4吨/年,并有逐年增长趋势;二是质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草秸、草灰等有机垃圾,“白色垃圾”、塑料制品等有害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成份不可降解,而且析出物具有毒性和广泛污染性。对农村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是对土壤造成污染。垃圾占用和损伤地表,有害成分向土壤渗透,导致土壤成分和结构改变,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危害农作物生长。二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堆放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分子。三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垃圾生化降解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垃圾重金属溶解出来的渗沥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直接排入河流、坑塘,或是经雨水冲刷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水体、地下水或浅蓄水层,将导致严重的水源污染,而且很难得到治理。四是对人体产生危害。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大量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也是传染病源之一。
农村垃圾之所以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特别是一些村庄的溪河、坑塘、路旁空地成为露天垃圾场,究其原因,一是农民传统习惯使然;二是农民缺乏组织性,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措施;三是缺少必要的工作保障,整治成果无法巩固;四是垃圾难以集中处理。
结合我市农村垃圾治理的有益实践,我认为,农村垃圾治理要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为重点,建立“六个一、三完善、三实现”工作机制。即: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一支适应工作要求的保洁队伍,有一套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措施,有一套必备的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设施,有一套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教育办法,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完善配套保障,完善垃圾处理作业链,完善标准化工作规范;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效益化。通过以上措施,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一)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法。农村垃圾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填埋法。对有机垃圾和可降解垃圾采取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既可以处理混合垃圾,也可以消纳其他处理工艺的剩料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废物。二是焚烧法。焚烧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三是堆肥法。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四是蠕虫法。利用养殖蚯蚓处理垃圾,由于蚯蚓的食量大,消化力强,垃圾的处理率高。试验表明,每条蚯蚓可吞食的垃圾量为体重的218倍,100万条蚯蚓每个月处理垃圾为24―36吨,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二)明确合理的收集方式。农村垃圾的收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户进行垃圾分类,一类自行处理,一类扔到小组垃圾池或垃圾桶;二是由村保洁队收集小组垃圾池中的垃圾,送至村庄垃圾填埋场或村垃圾池;三是乡镇保洁队将村垃圾池中的垃圾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或市(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三)建立健全卫生保洁机构。各乡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各村成立环境卫生管理队,同时强化农户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组建村庄卫生保洁专业队,实行专人管理。每个行政村聘请卫生保洁员,以贫困户或低保户为主要聘请对象,每30户农户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负责公共活动场所、路、坪、公厕的清扫和垃圾清运。与村委会鉴订协议,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监督和劝导村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
(四)配备基本环卫设施。一是配备村级保洁设施。根据保洁员数量为每个村配备保洁板车、扫帚、锹等保洁装备,按照便于垃圾倾倒要求合理设置垃圾桶点或小组垃圾池,实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建设村垃圾池。二是在位置偏远、垃圾无法集中处理的村庄建设垃圾填埋池。三是在偏远乡镇建设垃圾填埋场。四是对近郊乡镇每乡镇配置若干摆臂式垃圾清运板车和小四轮垃圾清运车。五是新建垃圾无公害填埋场。今年,莱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将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建设列入了国家扩内需项目。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400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垃圾日处理量600多吨。填埋场采用了回喷处理系统和渗沥液净化处理系统。通过将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回喷处理,可以使需要15―20年的垃圾降解稳定过程减少到2―3年,净化处理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的污染,处理一吨水的费用只需12元左右,经处理的水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基本上可消除垃圾填埋对环境的影响。
篇6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创建清净舒适、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市政府确定,在全市推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各镇(街道)、村(居)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施城乡统一管理的模式。通过组建市、镇(街道)、村(居)三级环卫管理机构和环卫清扫保洁队伍,按照“村(居)收集、镇(街道)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理模式,明确落实责任,强化绩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全面构建起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网络,切实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促进全市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改善提高。
二、运转机制
(一)市里成立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制订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标准和管理考核制度,负责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管理,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农村公路和环境综合管护工作办公室不再负责镇(街道)驻地、村(居)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垃圾收集清运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考核,其它管护事项仍按原政府文件规定执行。
(二)各镇(街道)成立环卫所及环卫清洁队伍,由镇(街道)分管负责人兼任所长,对镇街驻地及辖属村(居)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垃圾收运的工作实行指导管理并组织实施、考核。
(三)各村(居)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专管员由村(居)两委班子一名成员担任,负责村(居)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清洁人员的工作考核。
三、工作责任
(一)建成区环卫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市环卫处负责《关于公布市政界限的通知》中界定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负责市垃圾处理厂的运行管理;负责13个镇(街道)15座垃圾转运站的运行管理及村(居)地埋式垃圾箱的转运、箱体维修。环卫处负责3个镇4座垃圾转运站的运行管理及村(居)地埋式垃圾箱的转运、箱体维修。
(二)镇驻地环卫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镇(街道)环卫所负责组织实施镇(街道)驻地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督导所辖村(居)组建环卫清洁队伍,指导其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以及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三)村庄环卫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村级环卫清洁队伍负责村(居)内及四周环境卫生的日常清扫保洁、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桶等垃圾容器的管理维护,做到随脏随清、全天保洁,草堆、粪堆应统一设置场地进行规范处置;负责村(居)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并就近运送至村地埋式垃圾箱或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市垃圾处理厂(各镇应设置规范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农村建筑垃圾进行规范填埋,严禁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之中),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四、人员和设施配备
(一)人员配备。各镇(街道)要按照以下标准分别组建成立镇(街道)、村(居)两级环境卫生清洁队伍,并将保洁员的基本信息统一上报至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办公室备案,以便于考核:镇(街道)驻地按每9000平方米道路配备一名清洁员;村(居)按每100户配备一名清洁员(不足100户的按100户计算)。
(二)设施配备。各镇(街道)负责为环卫所配备工作车辆和日常办公设备,并结合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为镇(街道)、村(居)环卫清洁队伍统一配备垃圾运送车辆、垃圾收集容器、清洁员作业工具和服装等,做到标识、装备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满足环卫工作需要。
五、经费投入
(一)资金筹集。坚持多方投入、分级负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环卫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经费。一是各镇(街道)将环卫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经费纳入镇(街道)财政预算,落实专项资金,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市财政按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的考核情况,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对各镇(街道)进行补助。三是各镇(街道)可依据国家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有关规定,参照市区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向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业户收缴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于补充镇(街道)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运输经费。四是鼓励各镇(街道)、村(居)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吸引企事业单位帮扶等方式筹措环卫清扫保洁资金。
(二)建设投资。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村(居)需建设的地埋式垃圾箱及配套的运输车、吸污车等设备,由市财政负责统一采购;地埋式垃圾箱的土建及配套工程建设由各镇(街道)、村(居)负责。未建设地埋式垃圾箱的村(居)垃圾收集、转运,仍按照《关于做好农村公路和环境综合管护工作的补充意见》规定,由各镇(街道)按照每1300户居民1辆垃圾清运车的标准,配备各自向中转站运输垃圾的车辆。
(三)运行费用。
1、环卫清扫保洁费用。镇(街道)驻地、村(居)日常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村内生活垃圾收集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镇(街道)、村(居)自行负担。
2、生活垃圾运送费用。垃圾中转站的运行费用、已运行的地埋式垃圾箱和今后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村(居)建设的地埋式垃圾箱的转运费用及地埋式垃圾箱体维修费用由市财政负担。
未建设地埋式垃圾箱村(居)的垃圾清运费用,仍按照《关于做好农村公路和环境综合管护工作的补充意见》规定,根据镇(街道)按标准配备的垃圾清运车数量,按每辆车每年3万元经费标准计算(包括司机报酬、跟车员报酬、燃修费等),市财政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标准为:内陆镇、街道补助100%,沿海镇、街道补助70%。
(四)资金拨付。市政府批准的专项补助资金纳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由财政部门根据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考核情况拨付至各镇(街道),并监督兑现到作业队伍,严禁挪作它用。市农村公路和环境综合管护工作办公室不再负责专项补助资金的拨付。
(五)人员待遇。参照《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和环境综合管护的实施意见》规定,环卫清洁人员报酬按工作绩效支付,由基本报酬与绩效考核报酬两部分构成,基本报酬按月发放,绩效报酬以考核为依据按季度发放,具体待遇标准由各镇(街道)根据情况确定。各镇(街道)负责为环卫清洁人员投保工伤保险或雇主责任险。
六、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督查考核、城建、财政、交通、城管执法、环保、工商、广电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城乡建设局。各镇区、街道要充分认识推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列入议事日程,健全组织机构和清洁管理队伍,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村(居)环卫清扫保洁管理考核办法,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责任,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要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切实抓好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镇、街道是本辖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具体工作落实,督促各村(居)成立环卫专业队伍,配足垃圾收集容器和清运车辆,做好环卫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工作;要加强对村(居)环境卫生检查考核和监督管理,取缔辖区内私设垃圾场,消除污染源和环境隐患。市督查考核、城建、交通、财政、城管执法、环保、工商、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加强协作,共同做好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县党代会议精神,以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督导机制为保证,广泛开展“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推动镇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清洁优美家园建设。着力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村配有一批垃圾桶、建有一支卫生保洁员队伍、评比一批文明卫生示范户、镇机关干部和村干部每月做一环卫工人,形成一套长效管理保洁机制。一是抓好村庄保洁工作。各村制定卫生清扫保洁制度、管理制度和卫生公约。村内主道路原则上每隔30米或每15户放置一只垃圾桶,在5月10前各村必须配置完成。镇区的主街道每隔50米放置一只垃圾桶,在5月1前由镇政府配置完成。每村按每千人配一名清扫保洁人员和一辆保洁车,清扫保洁人员原则要求在本村低收入农户中选聘,并落实一定的工作报酬,清扫保洁员在5月1日前落实好,并将名单报至科教文卫办。村老人协会对本村的卫生保洁工作进行督查。根据各村的地域状况,因村而异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山区村及非集镇区的村采取"户集、村收、村处理"的模式,要配备标准化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集镇区的村建立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集中无害化处理运作模式;实现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特别是集镇区范围内的石井、桥、萍溪的生活垃圾必需清运到指定地点,沿新老35省道及沿40省道村庄的两侧不得有垃圾外露。建筑垃圾各村落实一处倾倒场所,不作集中处理。二是抓好村庄美化工作。积极开展排污处理,推进生态村建设。多管齐下,整治沿40省道,35省道的两侧黄皮屋。加快道路硬化、亮化,建设宜居家园。积极开展植树活动,在道路两侧、村庄两侧及空闲地种植各种花木。
2、优化宜居环境建设。一是开展“农民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举办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坚持教育劝导、管理处罚并举,促进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制定和完善“村民守则”、“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二是每月开展一次做一环卫工人活动,由村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全体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进一步提高全体村民卫生意识,培养村民合力共建清洁优美家园的新风尚。三是开展“文明示范户”评选。评选标准:农家卫生:庭院无乱堆乱放;墙面、地面干净;禽畜圈养,圈舍定期清洁;垃圾实行容器存放,定期清理,地面干净整洁;庭院合理植树种花,绿化美化。个人卫生:维护公共卫生,遵守社会公德,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堆杂物;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和谐:家庭邻里和睦,不粗言伤人;遵纪守法,勤俭自强;计划生育,按章建筑。
三、实施步骤
1、调研宣传发动阶段(4月6日—4月15日)。制订《关于开展“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采用悬挂横幅标语、散发、张贴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具体要求,对基层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集中整治阶段(4月15日—5月10日)。全镇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突击整治,主要任务:一是突击清理垃圾。每村不留卫生死角。特别是农村道路,新桥至新35省道红绿灯路口,旧35省道萍溪处,坑塘河渠治理、特别是桥溪、萍溪、寺前万溪、新桥桥头两侧垃圾清理,出入村口环境治理、卫生垃圾清运,对街道、房前屋后和卫生死角进行全面清扫保洁,实现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各村按要求需配备好垃圾桶、垃圾车、清扫员。非集镇区的村庄按要求配备标准化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集镇区范围内的石井、桥、萍溪的生活垃圾必需清运到指定地点,新桥、萍溪、西陈、管山头、永狮等村沿新老35省道及沿40省道的村庄的的两侧不的有垃圾外露。各村落实好一处倾倒建筑垃圾及装修垃圾的场所。二是绿化好村庄,各村的房前屋后、空闲地带必须全部绿化,力求实践一人种上一棵树的目标。三是美化好重点部位。集镇区的街道、新旧35省道、40省道及新世界5省道的衔接处。新桥至新35省道红绿灯口路口,更是我们整治化的重点。四是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示范户、文明卫生户的创评标准,建立和完善卫生教育培训制度、日常卫生保洁制度、垃圾处理制度、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等,着力形成长效保洁机制。促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有效规范村民行为,提高村民素质,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六是综合跟进整治措施,治理好村内“三乱”即重点整治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等"三乱"现象。要集中力量整治和清理农村房前屋后柴草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的生畜养殖圈、遮雨棚等;整治集市区、超市、小店、流动商贩的乱摆摊点、占道堆放行为;整治商家和村民在公共地带堆放的建筑垃圾、装修垃圾行为、家庭杂物等;在农村道路、坑塘河渠、出入村口设置警示牌,在公共场所增设划线停车位和各停车设施。实行门前卫生三包,严禁各类废弃物乱扔、污水乱排。以上各项工作由各办事处牵头,组织相关村抓好落实。
3、查漏补缺阶段(5月11日—15日)。由镇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标准,对各村的整治落实情况,长效措施建立情况及整治效果情况进行督查,对不符要求的,要求相关单位重新进行整治。
4、评比验收阶段(5月16日—)。广泛开展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示范户、文明卫生户的创评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将组织力量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表彰一批文明卫生村和文明卫生示范户。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本村“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各村要将此项工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村两委干部带头参与,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配强工作队伍,落实一定的工作报酬,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2、搞好宣传教育。要大力进行文明、卫生健康、绿化造林知识宣讲教育,增强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广大村民从自身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自觉摒弃不良陋习,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搞好督促指导。建立镇领导联系村的督导机制,建立由镇纪检牵头成立的督查小组,采用明查暗访相结合的形式,对各村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一季度一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定期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督查,查摆问题,督促整改。加强舆论监督,集中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时批评鞭策落后,推动“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扎实深入和长期开展。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清洁优美家园·优化宜居环境建设”建设的重点。各村要结合实际,迅速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集中整治行动,发动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争做文明卫生示范户。要制定计划,组织带领群众一起打扫卫生,清运垃圾,培养卫生习惯,通过坚持不懈地整治,使辖区内环境卫生面貌有一个较大改观。发动群众进行村庄绿化,每人种一棵以上树,实现村庄绿树成荫。
篇8
一、发展沼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沼气减少了大气污染,保护了农业环境。沼气是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和少量的硫化氢(H2S)等气体,其中甲烷占50%~70%。其它成分经脱硫器过滤后,对环境无污染,特别是农村广泛使用沼气炊事,既方便又快捷,使农村妇女摆脱烟熏火燎之苦,减少了妇女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减少了大气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环境。
2、发展沼气改善了农村卫生和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腐熟发酵,使一些寄生虫卵和病菌在沼气池发酵过程被杀灭,这不仅消灭了蚊蝇孳生,而且减少了疾病传染源,清洁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3、发展沼气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估算每户一年可节省割草、上山砍柴的劳动日90~120个(价值约900~1200元);节省电、煤等燃料费若干;通过使用高效无害的沼渣、沼液做肥料,大大减少了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每年可节支150~200元;养猪每头可增加纯收入100~150元(年出栏5头计,可增收500~750元);种植业亩增效150元左右。就是说,一口沼气池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700元/年以上。
二、沼气建设存在问题
1、沼气使用率不高。一是后续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沼气池因存在质量、技术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是沼气生产工在建池时有工资,平时服务没报酬,致使后期技术服务及维修跟不上来。二是技术培训不到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农村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小孩,他们缺乏对沼气池日常管理知识及一般故障排除的了解,更谈不上对其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
2、沼气综合利用率低。沼气池的效益70%来自综合利用,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户只停留在对沼气的做饭、点灯使用上,缺乏对沼液漫种、叶面喷洒、沼渣施肥等方面的了解,因此,沼液、沼渣的综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高沼气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大力宣传沼气建设为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广大农民对发展沼气的意识,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要从示范入手,要在项目村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精品工程,通过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真正做到“示范一处、成功一处、辐射一片”。如:榆次区西阳村就是一个沼气发展的示范村。西阳村148户,520人,108个院落,耕地1000余亩。西阳党支部、村委会,因地制宜,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利用养殖业所带来的发展沼气的便利条件,抓住机遇,实行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村建池98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90%,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农家小院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村环境优美化”的生态家园。西阳村发展沼气主要经验:一是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西阳村领导干部带头建设,提前动手,树立典型示范户,高标准、高质量,充分认识建造沼气池的重要性,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村干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会议、走出去、请进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户对沼气建设的自觉性和广泛性,并通过实地学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素质。加大投入。为把西阳村建设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沼气示范村,村干部多次派技术人员赴河北、太原去学习、实践,并请榆次有经验的技工师傅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加大投入,他们购置钢模模具几十余套,投资近3万元。在建设中,严格程序,保证进度和质量,在全区做出了亮点工程,受益群众对此深有体会,赞不绝口。四是健全机制,搞好服务。为使广大用户用上气、用好气、安全用气。西阳村在建沼气池的同时健全和完善沼气池建管服务体系,成立了西阳村沼气服务站和组织机构,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并选配有技术、懂知识的专业人员负责,真正让群众与沼气池零配件零距离接触,省时、省力解决农户后续服务管理,真正解决群众建起沼气的后顾之忧和技术难题。五是保证进度,安全运行。近年来,西阳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以村组织建设管理队伍,形成沼气工程连续作业步骤,以户进行排队轮作。统一放线,统一挖池,统一施工、统一建池,保证建一户,成一户,通过抓示范、树典型,逐步推广,西阳村沼气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2、加大培训力度,严把建池质量关,保障建后沼气池正常运行。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沼气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等形式,强化沼气用户的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沼气池安全建设、使用、管护等常识,从而使他们学会管好、用好自己的沼气池。
篇9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今年组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有3.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34%,饮用水不安全,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的安全问题。跟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人类的疾病80%是引用不安全的水和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造成。维护生命健康,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能够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环境。
我国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饮水中不安全人口约为3.2亿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4%。而其中,饮水水质不达标的人口为2.26亿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证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为9558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30%。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2674个县,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调查人员总数20多万人,调查完成了《县级农村饮水现状调查报告》和31个省(区、市)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
农村饮水工程的设施现状为:全国农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为58106万人,是农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2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农村的分散式供水多为户建户用,其中浅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农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占总工程数的91%,这类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网,没有水处理过程和水质检测设施;配备有水处理设施的联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仅占8%左右。
二、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原因(1)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约为84万人。
《环境公报》表明,我国年废水的排放量为670多亿,在七大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水源满足饮用水的要求。而28个重点湖库,只有7个符合饮水要求,比例为25%。跟据对我国44个城市的地下水调查表明,其中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数百种有毒的有机物。以往水质超标大多表现为物理和细菌指标方面,而现在是化学和毒理学指标不合格。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用量超过3,600万吨,而农药的用量超过100万吨,畜禽养殖业的粪便及废水的排放显著增多,对湖泊、河道和地下水造成氨氮污染和磷污染。
(2)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而主要分布区域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黄淮海地区。
(3)饮用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如曾经的血吸虫病区。
(4)饮用水中铁锰等其他元素超标的为4,410万人,在东北地区、湖南省、湖北省等地由于水文地质的原因,地下水的水质物理性状较差(发红或黄色)。
(5)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季节性的缺水和水源保证率低等各种问题为9558万人。
三、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饮水工程的建设和供水量的标准较低,目前的工程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的发展要求,而水质不达标准的恶劣情况却十分普遍。1991年我国制定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指标从35项减少为20项,而指标值却放宽为三级。其中,一级饮用水指标值与国际标准一致,而二、三级指标值中除毒理学指标,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放宽现象。
农村饮水的处理设施大多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通常都很少经过处理,几乎都是直接供水到户。地表水源有些会在水源点投放药物消毒等,做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工程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导致维护、管理和经营的难度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
1.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控制,首先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任务层层分解,完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好各项任务。监督有关部门职能管理,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加大力度,共同努力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各级发改部门和工商部门,落实规划的编写、报批、项目审核、计划执行以及建设和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水利、工商、卫生多部门负责编写工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初步设计计划,组织并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及实际管理。卫生部门应负责急需解决的地区氟病、砷病、血吸虫病的病区范围和饮用水项目建成后的水质监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
2.组织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很大,在中央宏观规划的指导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由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的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与标准等规范下,编写细化辖区内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出分步的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办法,培训技术管理人才,组织好设计力量,培养典型和示范,用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监检力度,严格把好质量关。
实施方案要尽量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在工程的选型上,要根据水源地、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方案;建设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建好管网延伸和水厂等;当条件不具备,可使用分散式供水。如制水成本过高,可采取分质供水,首先保证饮水和做饭的生活需要。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机遇期,虽在大力倡导水污染的防治,但实际的污染负荷要降低很难。我国农村3亿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中,饮用水源地被严重污染的人口约为1亿,因此要搞好农村
饮用水的安全工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贯彻在工程实施过程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涵盖运行管理的全部过程,务必保证饮用水的水质安全,保证工程能够发挥长远效益。
应依法严格实施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制度,合理地确定保护区,并严格禁止涵养林和保护设施的破坏行为,因地制宜地开展水源的安全防护、生态保养和水源地涵养等重要工程建设。应加大治理污染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厉打击非法排污,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加速清洁生产。定期检查集中供水的水源保护区,要对查出的问题大力整治并挂牌督办。对于项目的违法、违规建设,应责令其停建并限期治理、整顿或拆除;对于排污超标的单位,应责令其限期做到达标排放或搬迁。应积极开展农业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严禁施用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同时推广水产的生态养殖,并推进畜禽类粪便和秸秆的资源化有效利用。
4.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力度采用集中、分质、分散的供水方式以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要重点解决较严重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强化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切实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建设的程序实施工程。应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5.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制度
应建立针对项目建设期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期的评估制度。建设期中,有关部门要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巡回监督,并重点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工程是否达到要求、工程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运行期中,主要评估工程的管理情况和实际用户的满意程度。农村饮水安全的项目必须实行中期的管估和后期的评估制度。
6.应加强饮用水的安全监督管理应加强对饮用水的水源、水厂以及用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制、供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控饮用水的水源环境、供水水质等状况,做好定期检查。供水单位则应建立起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水厂应采取必须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达标。
以较大规模的供水站为基础,在各区域设立好监测点,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质检测服务。强化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并完善农村饮水的安全监督体系以及卫生宣传教育。
7.做好典型示范建设
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建设二到五个类型不同的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示范地区,加强示范地区的指导。
示范地区应将农村饮水的安全建设与新农村的建设有机结合,在饮用水安全的发展方法、技术线路、管理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创造有效经验,树立标杆和样板,以辐射的方式带动类似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五、结语
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都在关心饮水安全问题。
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的,维持人的生存基本需求,每天必须得到最低数量安全饮用水为3~5l。洗菜、做饭、刷牙、洗脸、洗手等需要20l每天,加上卫生和洗浴等生活基本需求用水,大约每人每天需50l。据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人类80%的疾病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参考文献
[1]丁倩.农村饮水卫生[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曹升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吴晓萍.农村饮水安全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3).
篇10
关键词 农村沼气;现状;对策;云南新平;古城街道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15-02
古城街道地处新平县城郊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新平县主要的规模养殖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三配套”的沼气池1 763口,初步实现了保护森林资源、解决农村燃料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目标,为建设“美丽乡村,清洁家园”打下了基础。但目前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
1 古城街道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1.1 农村沼气建设基本情况
古城街道2014年末累计建设沼气池1 763口,其中:8 m3沼气池1 754口,50 m3沼气池9口,总容量14 482 m3;沼气建池率达42.4%。
1.2 农村沼气建设使用情况
据调查,已建沼气池有45%正常使用,15%隔日使用,27%隔一段时间使用1次,10%闲置不使用,3%被村庄建设等占用报废;沼气的综合利用率为5%。
1.3 农村沼气建设管理情况
根据沼气分布情况和拥有量,现有4个服务网点,拥有2辆微型沼气出粪车,2辆三轮摩托车和2辆摩托车,4名沼气后续管理维护员,定期和不定期进村入户检查沼气安全使用和维护[1-2]。
2 古城街道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对沼气建设的优点认识不到位
一是农户对保护森林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清洁家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滥砍滥伐现象,认为烧柴容易,沼气池进出料困难,不愿意使用;二是农户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使用沼气清洁能源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农户对沼液沼渣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质有机肥料的认识不到位[3-4]。
2.2 沼气使用率下降
一是发酵原料不足。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和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散养规模缩减,沼气原料减少,维护沼气运行困难。二是沼气综合利用工作滞后。沼气仅用于炊事和照明,沼液、沼渣只用于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三是随着近年来农村用电能的普及,广大农户更多地使用电能生产生活,大大降低了沼气使用的数量。四是农村人口外流,沼气使用量减少。五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部分沼气池因在建设规划区内被占用后报废处理。
2.3 沼气建设管理不到位
一是群众对沼气池安全使用与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加之缺乏劳动力,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后续管理维护工作跟不上,致使农村户用沼气池巩固率和正常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二是沼气用户没有养成日常管理习惯。不遵守经常换小料、隔年换大料、进多少出多少、勤出勤进、先出后进的规律,只进不出,不及时换料,导致沼气上层结壳,产气率低,严重偏酸,导致不产气;灶具腐蚀,管道集水、堵塞、漏气等使沼气池带病运作或不能运作;沼液沼渣四溢污染,影响环境卫生。三是沼气管理员工资待遇低,服务跟不上,加之资金困难,服务网点运行较为困难。
3 巩固提升古城街道农村沼气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沼气建设用途的认识
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秋千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以薪柴为能源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破坏植被,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十分不利。推广沼气建设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资源,街道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制止滥砍滥伐现象。沼气建设保护了森林植被,巩固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推广沼气建设,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生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广沼气建设,综合利用好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3.2 加大沼气综合利用力度,提高沼气综合利用率
沼气可用于炊事、照明、保鲜、孵鸡、发电、开机器和储粮等多项生产生活活动,沼液沼渣是优质有机肥料,沼液中主要养分含量一般为全氮0.03%~0.08%、全磷0.02%~0.07%、全钾0.05%~1.40%,沼渣中主要养分含量一般为有机质30%~50%、腐殖酸10%~20%、全氮0.8%~2.0%、全磷0.4%~1.2%、全钾0.6%~2.0%。因此,沼气的生命力在于综合利用,要把综合利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循环农业,延长沼气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新建沼气池要和规模养殖业结合起来。随着农村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农户散养户不到50%,面临发酵原料不足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要在抓好千家万户分散的沼气管理、安全使用的同时,结合古城街道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户增多的实际,加大力度建设好沼气池,切实解决好规模养殖户环境污染排污困难问题,推进沼气建设由分散户用型向集中户用型转变,实现沼气建设产业化发展。二是沼气建设要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农作物秸秆和废弃物是沼气的原料,发酵后的废弃物沼液沼渣是种植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料,使用绿色低碳环保的沼液沼渣,对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意义重大。在工作中要加大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力度,建立农科员、沼气管理员试验示范田,规模种植户、种植能手试验示范基地,引导带动农户使用好沼液沼渣有机肥料,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三是将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动员沼气用户大量使用沼液沼渣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污染,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发挥好沼液沼渣的病虫防治作用。沼液用于农作物种子浸种能够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杀虫灭菌。利用沼气进行贮粮和保鲜,可以有效杀灭容器中多数害虫。五是通过提高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来降低电能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创建生态环保的社会环境。
3.3 加强沼气建设后续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汲取重建轻管的教训,提高已建沼气的综合使用效率,不断完善古城街道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机制,更好地发挥其效益,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应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一支吃苦耐劳、专业基础扎实的沼气服务管理队伍。沼气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拥有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事关沼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要整合资源,优化队伍,提高效率,使广大沼气农户能长久享受到安全建设、安全使用和安全管理的沼气服务,切实做好农村户用沼气的管理维护工作,创新农村沼气建后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沼气后续服务和“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已建沼气综合效益,促进农村沼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大沼气日常管理力度。做到进出料经常化,经常换小料,隔年换大料,进多少出多少,勤出勤进,先出后进,保持池内6%~10%的发酵浓度,pH值保持在6.5~7.5的范围内,每隔3~4 d搅拌1次,使料液充分接触,防止上层结壳,提高产气率;及时排除各项故障,最大限度提高沼气池使用率。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确保沼气服务网点正常运行。要按照县农村沼气后续管理考核方案,加强服务网点建设。根据区域和沼气保有量,全街道划分为4个服务网点,平均440口沼气池配备1个服务网点,明确4名通过培训、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沼气专业技术员作管护员,签订责任书,细化职责,建立规章制度,严格考核管理,年底进行考核验收兑付管理费,真正体现职责明确,利益直接,充分调动沼气服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巩固提升古城街道农村沼气建设成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曾广宇,李金怀,魏世清,等.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的做法与经验[J].广西林业科学,2011(1):76-79.
[2] 李建新,杨焕兴.“十二五”广西将实现基本普及沼气的示范省区目标[J].广西林业,2011(2):30.
- 上一篇:教师会议制度
- 下一篇:校园安全应急处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