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应用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改革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改革应用

篇1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改革;数字星球系统;应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整合,注重优化。比之以往,以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可见,当前的教学活动对新技术的需求绝非是一种时髦或点缀,而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亦是教育自身时代性与现代化的一种体现。

由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和中教育星(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数字星球系统(多媒体球幕投影演示仪)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教学仪器。而且新课程改革越来越依赖于教育技术与装备,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带动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变革与发展,新技术应用所占比重越大,发展动力越强劲。数字星球系统与地理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地理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为地理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数字星球的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资源的变化

数字星球系统以数字视像球形屏幕和平面屏幕为显示设备,以计算机为存储设备,内容动态生成,使得学习资源信息化、数字化,突破传统学习内容单一的线性结构,以非线性方式链接,形成数字化多媒体结构,活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资源。

2.学习方式的变化

数字星球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满足教学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过程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的参与。学生通过数字星球感知连续、动态、立体形象的感性知识,突破了地理学习依赖单一媒体有限资源的方式。

3.学习环境的变化

数字星球系统的移动教学和数字化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将动态立体的教学内容带进教室,创设了新型学与教的环境,突破了传统平面化的地理教学环境和教学仪器工业时代的概念,让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促进了教学实效。把相对狭小的教育环境变为开放性的学习空间,资源可更新升级,可高度共享,可自主二次开发。

4.学习情景的变化

数字星球系统辅助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结合,让“大世界”走进“小课堂”,将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地理教学情景,利于知识和产出,知识的活动以及应用知识情景的有效结合,利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构建联系,促进知识获得与探索世界在学习的本质上融合统一,完全突破了传统学校地理教学中无情景化现象,

促使学校地理学习成为通过探求获得知识的活动,而不是书本奴役的旧路。

5.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数字星球系统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其次,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构建知识的主体地位,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系统中的探究学习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再次,学习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数字星球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地理信息素养,也

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最后,媒体作用的转变,数字星球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更是学生能认知、能体验的认知工具。而涵盖以上要素的教育过程亦由逻辑型讲解式向探究、发现、构建等以学生为主题的过程转变。

二、应用数字星球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为,作为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基础教育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星球系统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列举主要应用途径如下。

1.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指导观察、引导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建立和谐的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发展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建立共享的资源信息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扩展和深化知识

4.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利用其开放性的交互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资源的二次开发,其动态仿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研究团队中来

5.应用数字星球系统,为第二课堂增添奇光异彩,满足教学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学生可利用资源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学习

6.应用数字星球系统,通过强大的资源中心最快最新的资讯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探索问题

篇2

1977年,年轻的鲁夫考入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成为贝歇夫妇门下一名学生,并在上学期间参与推动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摄影流派“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发展。在1980至1990年代期间,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对世界摄影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之所以称其为流派,是因为他们均在贝歇夫妇的指导下,遵循一套客观冷静地观看外部世界的视角,用纪实手法系统关注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和具有社会文化含义的题材,并以类型学方式创作,作品以画幅巨大和细节丰富而著称。

鲁夫是年少成名,他刚入学两年,就凭借自己的作品《室内》系列(Interiors,1979~1983)让贝歇夫妇刮目相看。而之后创作的《肖像》(Portraits,1981~1985和1986~1991)、《楼房》(Buildings,1987~1991)、《星辰》(Stars,1989~1992)和《报纸照片》(Newspaper Photos,1990~1991)等作品让他成为当代摄影界最知名的摄影师之一。

鲁夫自己的摄影之路对年轻摄影师有借鉴意义,同时他也正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授课,与很多当下的年轻创作者直接对话。4月,他来到中国担任2017三影堂摄影奖的评委,因此我们有幸采访了鲁夫,请他谈谈对年轻摄影师的建议。

据你观察,当下年轻一代摄影师有什么特点?

托马斯・鲁夫:坦白说,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不同”。你会发现,现在年轻人的照片非常多元,因此我很难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风格。

如果你的学生想将摄影作为职业,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托马斯・鲁夫:当我还是个学生,做了第一组艺术摄影作品的时候,我意识到人们对摄影没有太大兴趣。那是1979年,我认为没法儿通过艺术作品养活自己。因此,我一直从事一些与视觉相关的工作来赚钱,然后用自己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我从来没有期盼情况能够改变。目前,对于我教的那些年轻摄影师来说状况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当时我可以通过拍摄商业照片来赚钱,现在年轻摄影师想要通过接拍商业作品赚钱更困难了。一些媒体可能不会为照片付钱,他们会说:“你不免费给我照片的话,没关系,我可以找其他人,很多业余摄影师都在世界各地拍照,买他们的照片便宜得多。”总之,我觉得对年轻摄影师来说,养活自己依然很难。

那遇到这些困境应该怎么办?

托马斯・鲁夫:只能等待,我就是一个很耐心的人。你也要接受,有时无法拍摄自己想拍的项目。在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你就干脆平静地等机会。

你为很多年轻摄影师上课,他们经常会犯怎样的错误?

托马斯・鲁夫:我从我教的学生身上看到一些问题。有时候在学期刚开始时,我会收到一些很棒的照片,我可能会表扬他们。然后在学期快结束时,不少学生会观察那些被我夸奖“很棒的照片”都在拍些什么,并进行模仿。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丢失了原创精神,只是在做别人都在做的所谓主流作品。摄影师应该坚持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为了受欢迎就跟随别人的脚步。所以,建议年轻摄影师应该坚定地保持自我。

在你看来,当下摄影新技术会对摄影创作产生多大影响?

托马斯・鲁夫:实际上,数字摄影时代到来的时候,我并不关心人们是不是再也不用胶片了,因为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拍出的照片没有什么区别。后来我在认真思考数字摄影的时候,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图片都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所以不是底只改变了摄影,而是数字化图片在互联网的分发和传播改变了摄影。

就自身来讲,我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技术拍摄照片。我是当代的艺术家,当然要做一些当代的实验。为什么不使用呢?为什么一直使用老派的技术呢?我感兴趣的是图像,我感兴趣的是真实。

作为老师,教学中你会给学生提哪些建议?

托马斯・鲁夫:当我试图将过去30年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时,我觉得学生并不欢迎这些分享。我无法给人任何建议,我建议每一个代际的艺术家,都应该产生他们自己的图像。但是,我无法去教授如何生产他们这一代的图像,他们必须自己创作。我只能告诉他们,现在你是一个学生,在你成为职业摄影师(我指那种努力赚钱的商业摄影师)之前,只有这么几年宝贵时光,所以尽己所能去进行实验,这是你最后的机会,能够做一些你想做的东西。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可以去试一试,这就是我给他们的建议。

能谈谈你对今年三影堂奖获得者良秀作品的看法吗?她也很年轻,今年只有22岁。

篇3

一、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作用

1.适应社会和就业的需要

从对上海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前大部分机械制造业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三维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其中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已全部实现三维设计,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来完成工程设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及应用的与时俱进,已成为培养机械行业人才要求。把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当中,使学生掌握更现代的设计方法,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机械设计能力的提高

在我校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二维绘图和识图能力;而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直接讲授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工程应用,难度大、效果差。在大二期间,将数字化设计结合《机械设计》《现代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降低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对机械设计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数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作图多、任务重的缺点,设计结果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利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各高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机械创新设计作为一项“卓越计划”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模式。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机械创新设计培养当中,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数字化设计优势十分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化设计软件把自己的工程设计想法通过三维实体设计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的欲望,进而促进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思路

数字化设计应当是根据数字化设计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机械创新设计的应用特点来进行,不能简单地增加设计软件使用操作教学内容,或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几章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教学内容。而应结合数字化设计和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特点,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

(1)以工程素质教育和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数字化机械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含数字化设计基础,数字化设计理念、流程及特点,数字化设计工具简介,数字化设计实务训练等类型的课程内容。同时探寻建立数字化设计与传统设计教学内容之间,以及与其它数字化设计课程之间有机的联系。

(2)机械设计中传统设计教学内容应做相应的改革,使数字化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真正融合到机械设计的教学与实践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熟悉和掌握数字化设计工具,这样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的才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三、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授课时,应淡化对理论公式的推导,加强对工程应用的讲解,如齿轮的强度计算,螺纹连接强度计算等;对一些非重点章节,如链传动、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对难度相对简单的章节,如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等,可以采用教师简单概述,让学生课下与结合思考题自学方式。这样可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压缩到96学时左右,留出大约20学时对数字化设计进行讲授。在数字化设计教学当中,不追求难度和深度,以使学生能够完成课程设计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和用户手册,独立进行软件功能的自主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采用每两周2学时的上机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模仿课堂的例子,并安排一定量的课外习题。这样使学生长期不断地学习,便于学生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2.课程设计环节的数字化设计应用

对于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中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将三维数字化设计代替传统的二维作图是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我校课程设计题目一般采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以齿轮减速器设计为主。学生在两周的设计时间内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计算、零件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任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反复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较紧,大部分同学在进行零件强度设计后,直接进行零件图和装配图手工绘制,往往忽略设计的整体性,草草地画完所有图纸,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将数字化设计引入到课程设计后,学生可以应用设计软件参数化功能,对原零件图和装配图进行特征修改,使零件结构的变化直接在三维视图中展现。然后,利用三维转二维图纸的功能生成工程图,并进行必要的视图表达修改和标注。这样就大大节省传统二维作图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设计”,从而可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机械创新设计研讨课的开设

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包含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研讨课有效地探索了研究型、合作式、自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深刻变革。目前,我校已开设“产品开发与现代设计”研讨课,和机械设计类课程中创新设计研讨课,教学效果显著。

4.问题驱动启动式教学方法

针对机械设计和数字化设计实践性均较强的特点,强化理论课和实践课案例教学,注重问题启发教学内容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着重讲清工程设计案例问题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工程设计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等内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具体,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活跃学生的创新思想。

四、数字化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实践的注意事项

1.不断加强数字化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数字化设计基础课主要是根据机械类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讲授有关数字化设计的软件、图形图像理论、设计与造型方法,设计特点等共性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字化设计框架,能够在大脑中实现数字化模型的构造。

2.强化“设计”理念

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化,其设计应当是为产品及其生产而设计。在课程教学改革时,需要不断强调的就是设计。机械类专业数字化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而不是绘图。教改应该始终按机械设计基本能力教学为主、数字化设计学习为辅的教学思路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简单数字化设计。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最需要的是在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帮助下,获得对整个产品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生产加工到市场推广的全面控制能力。这种设计能力的培养就能够与CAD、CAE、CAM乃至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系统相衔接。所以,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强化设计的理念,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化机械设计不仅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来绘制各种各样的装配\\零件设计图,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辅助进行动力学和运动学仿真、有限元分析、装配检查等功能分析;可以有效地将机械设计各个设计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为其后的设计制造过程直接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3.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数字化机械设计相对降低了机械设计的理论难度,学生对相关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兴趣将会大幅提高,甚至有些同学会主动“开快车”,在数字化设计软件学习上花掉太多精力,忽略了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学习。所以,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字化设计软件和机械设计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好协调工作。

4.随着数字化设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展讲解运动仿真和CAE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4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论述

数字化校园即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简而言之,数字化校园即是实现校园资源的优先配置和良性整合,笔者认为学校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环境资源(学校设备、设施和建筑等)、文化资源(图书、课件等)和应用资源(教学、服务等)。实现校园数字化有利于拓展实体校园时间和空间上的维度,从而提升了校园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展了以往的业务功能,最终达到优化校园管理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标准:实现环境、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六个方面数字化的一站式服务。

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步实施的策略,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设施及技术的应用性,最终实现校园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理念,同样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人,任何形态的教育改革只有遵循了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其改革的价值。

二、转变观念,加强数字化校园软基础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指向的个体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软基础之一,教师是数字化教学和应用的推动者和传授者,在建设的进程中,要为数字化校园的有序开展做好工作。笔者认为,在教师方面,要积极做好思想上的疏导和沟通,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用积极地心态迎接“新事物”的到来,为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各抒己见,正所谓集思广益,唯有如此,才能使数字化校园各项功能落到实践上,而不是变成跟风后的空架子。

教师在践学习中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那么在心态上自然会接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教师能够顺畅的进入到数字化的应用教学和管理中,才能带动整个校园数字化模式的顺利启动和有效开展。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初衷便是要实现校园管理、学生学习及生活的优化,为学生创建一个现实校园和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学习上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校园文化,实行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谆谆教导,学生学习的心态更多的偏向于被动状态,往往感到学习是在被监管和被推着的情况下进行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改变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绪,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优化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爱好和水平,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应用软件,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可以“隐姓埋名”自由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所以,数字化校园在建设和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多从学生的学习和个体需求角度来进行。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的资源环境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资源丰富并且动动鼠标即可了解的学习环境。鉴于这一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立足于长远目标,分步实施规划进程,满足学生兴趣带动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

首先建设一个适合学生浏览的门户网站,既是学习入口,也是学校门户。网站的内容要有层次感,栏目齐全并且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重视校内网的构建和更新,校内网是管理服务生活化平台,也是学生增加知识,丰富见识的渠道,应根据需求和学生的爱好增减资源,更要不断丰富数字化图书馆和资料库。在数字化资料库的建设中,要依托于本校教师对有价值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是资料库成为具有本校特色并能够方便师生的学习平台。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高效的学生评价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提高或增强相关人员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的储备和应用,为了确保数字化信息网络后台的顺畅运行,笔者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综合的高级管理机构,以负责数字化校园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以保障网络运行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学习环境无障碍化。

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有效的网络激励和评价机制平台,实现学生自我学习价值的实现,激发兴趣,提升效率,以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激励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数字化的评价机制中,展开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相互结合的评价模式,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合理,也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高效学习效果。

篇5

在我省开展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其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贵州实际,符合贵州省情,充分考虑贵州是一个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相对较晚的省份。因此,课程体系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主线,以加强贵州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培养中学数字化实验师资,着力解决目前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提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建立一支能够起到引领、示范和承担各地培训的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队伍。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的制定,目标是要通过培训,使受训教师掌握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数字化实验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在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培训,使培训者初步具备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研究能力。任务是设计好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数字化实验课程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探索有效和符合贵州实际的中学数字化实验培训内容,为贵州培养一批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为贵州的基础教育服务。

2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贵州省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际,根据全省中学开展数字化实验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掌握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情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应以“重基础、强操作、重实际、强能力”的原则来制定,培训模式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反思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2.1集中培训课程体系集中培训阶段内容由五个课程模块组成,详见表1。

2.1.1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数字化实验概论模块含数字化实验室的基本概念、我国中学数字化实验开展概况、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发展情况、教育部2000—2010年中小学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装备规范说明等。

2.1.2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模块学习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物理中的位移、时间、温度、力、周期、电流、电压、磁场、电场、光照度、光强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化学中的温度、浊度、电导率、pH值、微电流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生物中的氧气、氧化碳、电导率、浊度、温度、湿度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2.1.3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模块介绍中学数字化实验软件系统,即软件系统内容与组成、传感器与软件系统的联接与设置、软件系统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实验图像图线的认识与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分析、实验报告等内容。

2.1.4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数字化实验操作与训练模块,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学科,其培训具体内容根据中学实验要求如下:(1)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培训项目,见表2。(2)中学化学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3。(3)中学生物学科数字化实验模块培训内容,见表4。(4)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操作训练模块培训内容,见表5。上述实验操作与训练,是针对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的培训,其具体实验项目是根据三个学科的中学实验开设要求来选定的,在集中培训时,可根据受训教师情况,选择一部分小学科学实验进行培训学习。

2.1.5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组织管理模块内容,主要是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的开设、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及数字化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与讨论。

2.2校本研修

集中培训结束后,参训者回到学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主要内容包括:就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参训者QQ群进行网络讨论交流,并由网络指导教师跟踪指导解决。针对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的组织、开展、设计,可进行教学讨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网络交流、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以期发挥每位参训者在实际数字化实验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参与作用和交流作用,共同提高和巩固培训成果。

2.3反思总结

经过为期2个月的校本研修后,参加培训的学员,在中学数字化教学实践后,反思参加培训学习的方方面面,对自己数字化实验知识的掌握、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写出总结,对自己还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反思,并对培训班从课程设计、组织安排、培训管理、校本研究、网络交流等方面,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今后的培训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学实际,符合引领全省中学数字化实验的教学的开展和教育前线教师的需要,为我省中学数字化实验教师的培养提供服务。

篇6

1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最早来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整合教师办公、校务管理、教学教研、后勤服务和生活娱乐等各项信息为一体的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延展。数字化校园利用应用系统的密切协作,使各项信息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数字化校园由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数据平台、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及全校的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等)等组成。其中,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平台保障网络信息利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数据平台促进了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充分共享;应用系统集成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能将使用者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并连接到网络应用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多项便捷的数字化服务。

2 数字化校园的功能

数字化校园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在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是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全面优化。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获得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物质保障。

数字化校园能进一步促进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学校现代化长效管理机制,进而能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中职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一是数字化的环境,指网络基础支撑系统,包括网络的硬件设施设备、支持和安全保障系统;

二是数字化的教学,指在网络条件下创设的虚拟的教学环境,教师可藉此完成备课、教学、实训、答疑和评估等各项教学活动;

三是数字化的管理,指依托网络来实现多项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四是数字化的科研,指借助网络构建一个可以整合与共享资源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五是数字化的生活,主要是指支持数字化的阅读、商务、娱乐等日常活动。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根据自身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坚持整体规划、硬软并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校园网络平台改造升级的基础上,立足数字化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大要素,通过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资源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园服务中心三大应用系统,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的信息化。

3.1 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

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已对数字化校园创建给予了高度关注,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重建设轻应用,建设与应用、条件保障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项目建设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育的实际需求。

对此,要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项目建设与实际需求统一起来,大力做好应用促进与保障工作,同时加强体制、机制变革,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把现有模式渐变成符合数字化教育统一要求的新模式,发挥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3.2 落实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提升项目功效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明确阶段建设的内容,分步加以实施;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各个部门统筹安排,协作完成;需要结合每一阶段的建设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考核体系,考核建设的应用性、经济性,以进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使信息数字技术与专业课程建设、实施等密切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注重采用技术成熟、稳定的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3 注重教育资源引进和开发,加快软硬件条件的同步改善

学校的教育资源库软件系统在未来的信息化及教育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支撑,但目前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对教育资源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严重不足,如电子课件、图书及网上备课、教学、评估系统等的建设严重滞后。另外,多数学校对各项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临时从市场上购买一些教育光盘或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内容,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各学校还普遍存有重硬轻软的错误做法,软件建设投入不足,软件升级困难,软件拖了硬件的后腿,束缚了数字化校园整体效能的发挥。

为此,中职学校目前要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软件配置作为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结合学校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丰富学校管理、教学、实训、科研、生活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加强软件建设,加快教育资源的引进、开发与利用,增强各种资源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资源建设需要根据中职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充实和丰富。

3.4 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健全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发展、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保障建设与应用同步推进,要不断完善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建设和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需要出台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所涉及的投入和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朝着健康、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

3.5 强化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信息的建设,有专人进行教育资源的分类、整理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但多数教育参与者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计算机网络和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对病毒入侵、防毒防黄、恶意代码攻击等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强化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资源信息安全管理,妥善解决诸多信息安全问题。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涉及的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为教育的明天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2001(5).

篇7

数字化校园就是在建立在传统校园网基础上的,用当前主流的软件编程技术,将原来的有纸办公转化为各种管理软件办公,即所谓的数字化办公。数字校园的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校园数学化使传统的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1]。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信息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学校的常态化教学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校资源共享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管理水平。

2.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提纲讲授,学生记笔记听课,然而目前对高中教师来说,面临着信息化教学改革带来的危机。因此广大教师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也就是数字化教学,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传统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文旨在实现数字化教学如何最简单化,最实用化为目的来建设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切实推进和实现现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学校的数字化教育,其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有很大不同,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数字化校园网络不仅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而且也需要有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是一种趋势。因此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3. 以校园网为基础搭建数字化校园网平台

我校以校园网为平台搭建了适合学校教学情况的校园网教育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在测试阶段,根据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该平台主要实现教室录播放功能。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如何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如何统一各类信息与资源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

3.1 校园网平台的搭建

网站平台的搭建我们采用开源的JAVAEE规范,具体如下,业务逻辑层采用EJB3.0(Enterprise JavaBean);显示层采用JSP(Java Server Page)技术;Web框架采用Struts1;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充分实现业务逻辑层和显示层的分离,最大限度的降低层之间的耦合性,提高系统后期的可维护性。

在网站的后台服务器方面,我们采用的应用服务器是JBoss5.1GA;其中数据库服务器是SQL Server 2000,这种设计的优点是:JBoss5.1GA版较4.x版而言,对Web应用及EJB3.0的支持度更好。实验表明,Jboss5.1GA版完全能够满足系统建设及后期的扩展需求;Sql Server2000简单易用、操作方便,版本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校园网的建设。客户端采用标准浏览器,用户无需升级维护。

3.2 数字校园的主要功能

数字化校园的功能是不断进行添加和更新的,就目前而言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如图1所示。

图 1 数字化校园功能图

4. 身份认证平台

身份认证平台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平台将各个部门、用户进行统一的存储管理,对应用系统统一授权,统一标准,从而达到规范应用系统的认证方式,提高整个系统的集成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2]。其结构图如图2 所示。

图2 身份认证平台结构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身份认证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有:

(1)目录结构服务

目录结构服务是指将校内的用户,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以树型目录逻辑的方式加以收集和储存,对用户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用户身份认证服务

用户身份认证服务是允许系统管理员方便地对各类用户授权或取消授权,并且系统管理员可以查看用户的登陆相信信息。

(3)业务系统认证集成

身份认证平台支持集成我校的数字化校园的所有业务系统的集成,即使是以后在添加各种新功能也能进行集成,校园内所有访问业务系统的用户,必须首先经过身份认证平台的校验。

4. 共享数据平台

我校的nas存储系统只是数据共享平台的一小部分,要完成数据的集中,需要一个完整全面的数据中心和一套规范的信息编码标准,保证整个新系统中各个业务系统可以充分集成并保持一致。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共享数据平台将各个不同时期建立的业务子系统进行有机集成,实现整个校园管理的规范化、整体化、统一化。

共享数据平台依靠数据抽取整合工具从各个业务系统中抽取出数据,再经过数据转换规则后,形成标准的信息编码,存入核心数据库中。其他应用系统通过数据访问服务,访问核心数据库,按照定义的权限使用共享数据平台中的各种数据资源。共享数据平台具有如下的功能有:

(1)提供全面完整的数据源

共享数据平台中储存的数据,无论在横向的校园范围内,还是纵向的时间积累上,都是最全面和完整的。因此这些数据可以作为面向教职工、学生需求的信息服务集的基础数据源,为其他应用系统和门户平台开发各种共享数据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基础支持。

(2)实现数据共享

通过共享数据平台,实现校园共享信息的实施共享,使系统间的共享数据的使用不再是业务系统之间的调用,避免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相互依赖,改变了各个系统对系统的依赖和人对人的依赖。

5. 结束语

目前我校数字化校园的三大平台——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和共享数据平台正在进行着搭建,校园门户网站已经进行了升级和改进,目前正在测试阶段。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课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静永文,雄伟,李国山。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 37-39 .

[2] 管廷昭,夏艳东,苗春生。数字化校园的平台构建[J] 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 197-198 .

[3] 殷娜,傅明.数字校园的建设发展与规划[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 (4) : 141 -143 .

[4] 刘厚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构建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篇8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内涵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1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流,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多的认同和青睐。

一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合,可以这样表示:数字化校园=数字技术+学校各项工作。

数字化校园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是数字化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各类人员提供相关的平台,如教师的备课、教学和培训等,学生的学习、课程选修、研究性学习和心理咨询等,管理人员的办公、人事管理、图书管理、教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服务人员的食堂管理、宿舍管理、门禁安全管理等。

数字化校园具有如下主要功能:(1)综合信息服务。通过校内信息门户平台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校园信息、学习社区、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域名服务、目录服务等信息服务功能。(2)统一身份认证。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中进行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3)公共数据交换。通过学校信息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中心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4)各种应用系统。如网络教学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目前,针对新生入学接待,许多高校开发了数字迎新系统等。

数字化校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构成了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促进数字化校园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应用。

二 数字化校园的构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将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它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层次化的结构,根据功能及其架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以及虚拟校园。

第一,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包括综合布线系统、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网络互联设备等构成的校园网,它们是信息的存储与传输的硬件基础。另外,还包括根据办公、教学和服务场所等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形成数字空间。

第二,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基础,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域名服务、身份认证、目录服务等,它是衡量网络系统功能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应用支撑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关键,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存储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等。它提供资源共享和应用服务基础平台,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如学生的信息、教师的信息、多媒体课件、图形、声音等教育教学信息,信息系统平台还有身份入口。

第四,信息服务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具体应用,提供用户使用界面,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服务。主要有网络教学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

第五,虚拟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对现实校园功能的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功能,使大学的功能突破围墙的限制,成为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无围墙大学”。数字化校园通过虚拟校园实现对外服务职能,是传统校园数字化后社会功能的延伸。如图1、2是数字化校园网总体拓扑结构图和数字化校园系统架构示意图。

三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首先提出总体解决方案,确定数字化校园的体系结构,制订数字化校园的信息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校园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建立全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第二,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的具体应用系统,建设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在内的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做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和利用。

第三,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支持系统,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提供基础条件。数字化校园中网络教学和学习资源如互动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是数据中心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四,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学校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集中进行身份认证,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型基础性工程,特别是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实现了学校教育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异常深刻变革。以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整合的数字化校园,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基德.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2]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3]叶小波.云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5)

[4]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

篇10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背景

随着网络应用人群的逐步增加及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便捷,人们渴望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要档案资料的意愿也逐步增强,如何更有效、更便捷、更安全的为人们提供与之生活相密切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使档案信息更有效、更广泛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更为便利的、系统的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抛弃传统的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发展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结合的档案管理模式,在发展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系统档案资料的整合,通过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主,各类内部档案管理机构为辅,使档案资料覆盖文化、教育、历史、科技等不同系统、不同行业。本文主要围绕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内涵,探明社会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改革的根源,明确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的路线及策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及档案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档案管理部门为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及服务质量。

一、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改革的含义

1、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第一步就需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是档案归属于当地所在档案馆或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内,各档案馆之间信息流通较少,造成了档案信息的蔽塞,不利于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作用,另外也很难为群众服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我国县级以上的综合档案馆接收范围只接收所属一级机构的档案和有代表性的二、三级机构的档案,这就造成很多的二级、三级档案无法进馆,从而这些档案很难被群众所检索到,更难被利用到。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结合档案馆、系统内、企业、社会等多方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档案馆为信息平台,使该平台成为档案信息的汇集,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2、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储器等软硬件设备构成的数理化档案管理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管理与利用,而忽视传统的实物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等管理职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改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应在履行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便利的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丰富网络档案信息的查询手段,建立不同类别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拓宽服务渠道,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确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原因

(一)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力建设网络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目前我国网络普及率达到50.3%,过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移动网络的速度也在提高,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民中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的比例高达90%。因此公众通过网络所获得信息的方式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扩大档案信息利用范围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信息查询只能是查询者到档案所在的档案馆或相关资料管理部门查询,在实际的应用中档案的需求者可能与档案所在馆距离非常远,因此不能给档案需求者提供便利的查询、利用条件,档案利用范围非常有限。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革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实现档案信息的便利化、数字化,同时档案资料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守档案资料保存的保密制度,在数字信息平台所公布的档案信息一定是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料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网络传输技术将分散在各个档案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档案信息汇集到专门的档案信息查询平台上,便于公众查询、使用。

(三)便于档案资料信息的整合

如何将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档案信息整合到一起,各档案部门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同时规范档案资料的分类、效益等。在进行档案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应在保证资料信息的真实性的前提下逐步将档案资料信息化、数字化。传统的档案信息在档案室保管阶段档案的信息是按照问题集中,移交档案馆后按照全卷宗整理,不同部门、机构的档案管理部门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从而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的不流通性。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要求各级、各档案管理部门在符合保密和开放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及公众的需要采用以数字化、网络化等形式对各级、各部门的内部档案管理机构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做到对档案信息的相对集中管理、查询,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档案信息查询工作。

三、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档案管理改革的原则

(一)信息技术应用与档案资料资源整合相协调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各个档案馆的档案资料进行信息整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各类信息的分类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加强各档案馆及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查询平台,便于公众查询。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间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传递时间越来越短,在此背景下国家档案馆、省档案馆或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应首先对目前各自的档案保管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交流,并对如何构建合理的资源平台进行探讨,对各自的档案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并使各系统平台之间能够顺畅的进行信息交流,最终达到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一个档案馆群,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公众服务机构。

(二)择优分类与循序渐进并重

在对档案信息信息化、数字化的分类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分类应按照保密程度、公众需求程度、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对于公众与社会需求较大的档案信息资料,应优先对这部分资料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分类,便于公众查询利用。另外,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分类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对所有档案资料进行预测,对将来一段时间可能需求量较大的档案信息进行优先分类。在档案资料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明确纸质档案的信息类型,由于档案都是原始数据或信息的最真实凭证,在提供利用时要保障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区分缓急与先易后难兼顾

档案数字化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查询电子版的档案资料信息可以有效保护原版档案资料,通过查阅电子档案减少对原版资料的查阅次数,从而减少人为的对档案原件的损害。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档案的初期,就应该先对珍贵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对于原来就是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在经过前期的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等步骤后,符合保密制度便于向公众开放的数字化信息资料可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查询平台供用户查询、使用。而对于纸质、胶片、声像等档案就需要先进性数字化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就需要各级根据档案信息转换的难易程度分别进行上传,对于较为容易上传的资料,应优先上传。对于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要根据其类别逐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四、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改革策略

(一)正确运用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促进各档案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发展

就目前来看,各级部门、各系统内的档案管理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部门,对档案资料的管理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及特点,在工作中正确、灵活地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协调各部门、系统间的档案交流工作,并可以及时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是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改革的的重要保障。

(二)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制度及执行标准

在档案资料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诸多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大家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经建成使用的档案网站中竟然有将近30%的网站无链接。因此,制定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就档案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标准,但制定的各类制度与标准都是其系统内自己的标准,就执行标准来看,各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果这种情况还继续存在,档案数字化信息的统一管理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制定统一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执行标准不仅有利于档案资料的管理,更有利于促进各部门、单位间档案资料的有效共享利用,从而最终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逐步构建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包含高速的网络传输功能、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等,利用各网络站点的信息互联技术将各个站点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汇总,以国家档案馆和地方综合为整合主体将各部门、单位内的档案资料进行汇总,用户即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信息浏览、信息下载等。

(四)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熟练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相关信息化知识。如在对电子文件进行资料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掌握数据库及网络知识等,在进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工作中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应用技术技能,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门,必然要融入到数字化新媒体当中,档案目前也以多种载体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无线传输技术、快速扫描技术对档案网络管理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质,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突破自己,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改革势必会经历一个漫长发展的完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帮助,也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自身在改革与发展中充分认识信息化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积极推动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许长春 单位:山东省体育训练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张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社会化建设模式,作用绩效与措施对策[J].山西档案2007.

[2]刘洪洲.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管理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