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运营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播运营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播运营规划方案

篇1

【关键字】 电信运营商 承载网 设计 建设

一、背景

随着移动用户ARPU值的下降,以及家庭宽带业务具有用户稳定,控制家庭入口的优点,随着业务转型的升级,拓展固网宽带用户成为了各大运营商关注重点。但随着用户行为习惯和内容源的变化,继语音、宽带、流量后,视频即将成为运营商基础业务,对运营商骨干承载网络造成了一定冲击,如何搭建一张高性能、高可靠、智能敏捷的承载网络,成为了运营商面临的新问题。

本文对省级电信运营商承载网建设方案进行研究,力图为省级电信运营商承载网搭建方案提供借鉴。

二、承载网业务定位

运营商承载网的定位是数据、语音、视频等业务的综合承载网络,提供多种业务在省内/城域内的互联及骨干网/省网的接入。承载网的业务可分为互联网接入类、虚拟专线/专网、语音和多媒体类三大类。

三、承载网架构

省级承载网向上连接国干网络,向下接入用户端设备。可以划分为:省网汇聚层、城域网核心层、城域网业务控制层、城域网汇聚层。

省网汇聚层:省网汇聚层由省网汇聚层路由器组成,是城域网核心层的接入汇聚点,同时又是骨干网在地市的接入点。

城域网核心层:城域网核心层由城域核心路由器组成,城域核心路由器是BRAS/SR的接入汇聚点,同时又是省网在地市的接入点。

城域网业务控制层:城域网业务控制层由BRAS/SR组成,BRAS/SR分别为家客、集客业务提供网络接入。

城域网汇聚层:城域网汇聚层包括汇聚交换机等,用于汇聚宽带接入网的各类接入设备(如PON网络的OLT等)到BRAS/SR。

四、承载网规划设计方案

4.1需求调研

考虑项目周期,按照本年度建O规模,满足至下一年年底的要求,进行需求调研。需求调研分为宽带用户、互联网电视用户、专线客户等,需要按照地市、区县进行调研。城域网核心层扩容规模由地市用户规模确定,BRAS/SR扩容规模由所在区域覆盖用户数决定。

在业务控制层新增和扩容时,还要考虑对下行接入端口的调研,对OLT等接入需求进行调研,以确定下行接入规模。

4.2用户模型

随着用户行为习惯和内容源的变化,用户模型也在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预计未来五年每用户平均流量将增加10倍以上。结合流量变化情况,建议按照视频点播、视频直播、上网业务进行流量细分。

1、视频模型

视频用户渗透率:IPTV用户数/宽带用户数。

点播用户平均码率:用户占比*码率(标清、高清、4K)。

点播并发率:在线看点播的IPTV用户数/IPTV用户数。

宽带用户平均视频点播速率:点播用户平均码率*点播并发率*视频用户渗透率。

直播用户平均码率:标清点播用户占比*标清码率+高清点播用户占比*高清码率。

直播并发率:在线看直播的IPTV用户数/IPTV用户数。

宽带用户平均视频直播速率:直播用户平均码率*直播并发率*视频用户渗透率。

2、上网模型

上网用户在线率:在线上网用户数/宽带用户数。

在线上网用户平均速率:上网业务总流量/在线上网用户数。

宽带用户平均上网速率:在线上网用户平均速率*上网用户在线率。

宽带用户平均速率:宽带用户平均视频点播速率 +宽带用户平均视频直播速率+宽带用户平均上网速率。

4.3承载网容量规划

省网汇聚层:统筹考虑上下行接入需求,上行为至国干出口,下行为各城域网核心层、IDC、核心网、业务系统、IT支撑系统等接入。设置业务汇聚交换机,对于一些接入业务颗粒度较小的业务,先经系统内部交换机汇聚后,再统一接入省级业务汇聚交换机。对于一些接入业务颗粒度较大的业务,可直接接入省网汇聚路由器。

城域网核心层:上行为至省网汇聚层,下行考虑业务控制层BRAS/SR接入需求,逐步考虑采用高密度板卡对低密度板卡的替换,后续下行以10G为主,上行以100G为主。

城域网业务控制层:应综合考虑业务发展、网络建设成本、故障影响面、光纤/传输资源和机房条件等因素进行设置。在业务规模不大时,采用集中设置,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进行分裂部署。

城域网汇聚层:主要依据下行接入需求,按需新增及扩容。

4.4网络演进

遵循按需建设,精准扩容,适当超前的原则,根据业务需要将省网汇聚路由器、地市核心路由器设备升级为集群路由器,支撑业务爆发式发展带来的端口需求。同时根据技术演进,适时引入1T等大容量设备,采用SDN/NFV等新技术,提升网络智能化水平。

4.5内容网络建设

内容网络是构建在IP承载网络之上,具备内容自动化分布及流量集中化调度控制能力的叠加网络,对运营商而言,是全面支撑流量经营及数字化服务战略转型的内容型基础设施。内容网络能够将源服务器中的内容分发至分布式部署的边缘节点中,并支持多样化流量调度技术。

在内容网络建设上,应以提高内容本网率,提升用户感知,提升网络管控能力,降低骨干承载网压力为目标。平衡投资和效率,CDN等按需逐步下沉。依据用户规模,逐步实现CDN与承载网络协同建设。

4.6网络安全建设

为实现网络安全可控,提高网络健壮性,在承载网络建设时,应协同考虑DPI、上网日志、僵木蠕、异常流量拦截等系统建设。

篇2

一、目标任务

为贯彻落实《省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方案》和省、市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工作推进会精神,全面完成好我县广播电视“户户通”覆盖工作任务。实现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努力建设“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2014年,全县完成50380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以下简称“户户通”)的安装建设任务,使全县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群众能收听收看到中央和地方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广电实施。县政府是“户户通”工作的责任主体,广电部门是工作的实施主体,广电网络企业、“户户通”设备供应商参与,整村推进安装建设。

(二)群众自愿、惠民利民。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户自愿购买接收设备的前提下,落实惠民补贴政策,免费提供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基本节目。不搞强行摊派,严禁违规收费,防止增加农民负担。

(三)统一标准、规范运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技术标准、服务要求和服务规范,统筹抓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户长期受益。

(四)可控可管、协调发展。直播卫星户户通只限于在批准的服务区域内入户,加强区域管理和用户管理,严格实行接收设备销售专营制度,做到卫星、有线和无线协调有序发展,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安全。

三、实施步骤

(一)调研启动阶段(2014年5月至7月)。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落实补助资金。各乡镇与县政府签订“户户通”目标责任书。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8月至11月)。8月上旬组织完成技术骨干培训,协调做好“户户通”设备的入库、调运、供货等工作;8月中旬至11月;全面实施安装调试、开通运营,争取11月底前基本完成50380套建设任务。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2月)。采取阶段性完工、验收同步进行的方式做好工程初验,认真把好质量关、时间关,确保工程优质、服务优良、档案齐全、售后跟进。从2014年12月初,组织完成县级验收,并迎接国家省市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户户通”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和政府声音进入千家万户的便捷渠道,是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有效途径,是今年省、市、县民生工程实事各乡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户户通”工作的重大意义,齐抓共管,切实将“户户通”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强化组织领导。县广播电视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县广电新闻中心具体负责全县“户户通”建设的组织实施、督查指导、推进落实等工作。

(三)落实建设经费。我县“户户通”安装采用双模接收设备,接收设备由受益用户自愿购买,每套价格400元,产权归购买用户所有。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00元,省财政补助100元,市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80元,其余部分(100元)由农户承担。

(四)完善服务区域划分。各乡镇要切实摸准摸实,不通有线电视网络的盲区村组,用户个人信息(含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将设备安装调试开通等工作落到实处。

(五)建立长效机制。各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创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妥善处理好有线、无线和直播卫星之间的关系,促进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协调有序发展,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长期、优质服务。

(六)加大舆论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印发宣传材料、刷写墙面广告、进村入户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户户通”工程的相关政策、功能模式、节目内容及建设进度,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户户通”工程建设。

篇3

三网融合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寻找固网的战略增长点也已经成为中国电信运营商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而IPTV业务,正是未来网络技术战略性应用和实现企业转型的最佳选择,并得到全球业界各电信运营商的广泛关注。此前中兴通讯IPTV解决方案曾多次得到各运营商的首选以及中外媒体、咨询机构的高度评价,而随着IPTV多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兴通讯再次大胆做出科技前瞻,推出“网络视讯”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网络视讯”专为宽带网络和电信业务运营商设计,旨在IP网络上开展包括网络特色视音频业务和丰富增值业务的电信级端到端、全业务解决方案。该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兴通讯所倡导的IPTV解决方案立足网络、视、讯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一平台帮助运营商提供全业务、综合性的多媒体解决方案的特点。

中兴通讯“网络视讯”解决方案核心自主研发,提供包括STB终端系统、分布式流媒体服务系统、内容处理系统、数字版权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内容管理系统、EPG系统、增值业务系统以及宽带网络设备及相关网管系统等。系统可扩展能力很强。系统从构架、存储均方便扩充。系统提供多家内容提供商的接入,方便内容引入。网络视讯由内容运营、业务运营、业务网络、承载网络和家庭网络五部分构成。其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业务先行,护驾商用进程

上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都市,上海电信也是中国电信最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分公司之一。作为中国电信的领头羊,上海电信IPTV项目从2005年IPTV的试点到如今的尘埃落定,通过与上海文广的深入合作,上海电信IPTV项目已经从小范围试验进入正式规模部署实施阶段,而它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也必将推动未来中国IPTV的走势。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电信业,多媒体娱乐时代的到来,IPTV如何吸引用户成为其能否制胜的关键。1年多的探索与试点,上海电信针对新兴市场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将着力点放在了业务。中兴通讯基于和中国电信多年深入合作和深刻理解,也将业务实现作为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关键点。

目前,上海电信推出直播、点播、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四种主要的IPTV业务模式。直播:一共可提供央视15个频道、文广12个频道、数字电视20个特色频道、9个各地优秀卫视等58个直播电视频道。可提供导视频道、热门剧场、热门娱乐、上海一家门、超级影院、真实纪录、精英体育等9个由众多精彩节目编辑而成的9个虚拟频道。点播:目前点播节目已达3000小时,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娱乐、纪实节目、少儿、体育以及教育等分类内容。信息服务:搜索、时事、健康、房产、餐饮、生活六大主题;应用服务:影像空间、电视黄页两大个性业务。

最近,中兴通讯又为上海IPTV成功实现“证券之星”业务,不日也将与广告用户见面。除此之外,目前中兴通讯已经能向运营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IPTV多媒体业务包括互动电视、卡拉OK、互动投票、视音频通信、在线游戏、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大多为“一键式操作”,同时照顾到了IPTV与NGN、3G等业务的融合性。

快速响应,推进市场繁荣

IPTV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全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对各方参与者提出了比以往更多的机遇,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面对市场的巨大转型,中兴通讯除了保持一贯稳健的作风,更是以其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的精神在历次电信IPTV项目中获得一致好评。

快速响应,是推进IPTV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兴通讯对IPTV一直秉承的态度。中兴通讯有超过1000人的IPTV运作团队、强大的本地化研发力量、遍布全球的服务体系,以及全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为IPTV项目实施和市场推进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目前,中兴通讯IPTV已经在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网通公司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了IDC、瑞银证券等第三方咨询机构的高度评价。2006年3月,IDC在报告中指出,中兴通讯获得了云南、陕西、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IPTV项目,在设备制造商中处于领跑地位。2005年12月,欧洲最大的投资银行瑞银证券对中国IPTV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推出了一份专题研究报告,认为中兴通讯已经占据了中国IPTV最大的市场份额,综合实力值得肯定。

上海电信IPTV项目从2006年9月1日正式放号,整体放号进展非常顺利,截至到10月23日,上海电信的IPTV用户数已经突破20000用户大关,并且以每日数百近千的用户规模持续增加中,显示了强劲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空间。

除了上海电信IPTV案例外,中兴通讯“网络视讯”已经在云南电信、陕西电信、广东电信、江苏电信、北京网通等多个地区中标应用,并在多个地区协助局方共同进行放号推广策划和运营。经过了多个项目的锤炼,中兴通讯“网络视讯”在不断完善IPTV基本视频业务的基础上,与运营商共同探讨增值业务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其在增值业务方面的能力。信息服务、卡拉OK、视音频通信、游戏、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通讯、VOIP、移动短信、家庭邮箱、电视上网、投票、竞猜、关联点播、购物、证券之星等丰富多彩的业务陆续展现,同时提供酒店、学校、政府等完善的行业应用方案。在成为国内IPTV解决方案供应商最大赢家的同时,中兴通讯“网络视讯”携公司国际市场拓展的大旗,中标应用哥伦比亚、希腊等多个国家。

与目前已开展IPTV业务的其它地区相比,上海的IPTV模式更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成功,可以顺利向其它地区推广。更重要的是上海模式探索了一条电信、广电、设备厂商与IPTV产业链其它各方相互合作、共担风险的商业模式,这对于IPTV的良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篇4

宏观关键词

[1号文件・名大于实]

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为由六大部委联名具署的08年1号文件!文件明确了“数字电视由有线切入”、大力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广电提供增值电信业务、支持电信参与数字电视接入网建设等”。

[点评]刚出台时大家很兴奋,但多个部委的产业行动与合作委实应该快些、再快些,否则1号文必然“名大于实”。

[部局合作・下一代广电网]

12月4日,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共同签署《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预计用十年时间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核心传输带宽超过1000Gbps、每户接入带宽超过60Mbps,成为新一代同家信息基础设施。

响应1号文的具体行动,打响广电翻身的大战役,但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线电视关键词

[整转・模式搞活]

截至08年11月底,中国有线模拟电视用户数6008.218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4765.2814万户,全同数字化率达44%(络达咨询数据)。08年全同有线整转驶入快车道,各地模式也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如上海收视费不上涨、免费赠送两台机顶盒;大庆用户则可选择4种装机模式等。

[点评]整体转换并非僵化的统一行动。从08年各地进展看,整体转换的艺术感和节奏感都有质的提升。

贵州、江苏、广东,省网整合之风从年头刮到年尾,从东部沿海到两南内陆,令全国有线人深感触动。剖析此轮整合,一个明显特征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权力的介入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深究下去,越是发达地区,地市级网络利益存量越高,对省网整合的抵触情绪越高,非公权力介入不足以解决;再者,有线数字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中坚力量的地位不断提升,亦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原因。

[点评]点评领导重视、效率很高,但关键考验还在后面――能否尽快将网络规模转变为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将成本、技术和用户管理的集约优势充分发挥,将决定省网整合的真正成败。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前,深圳天威赶上国内IPO末班车,成为2008年有线行业难得的金融亮点。但“深不见底”的金融危机,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整转过程中的物价听证、维护费上涨和贷款申请,门槛都越来越高。

更致命的是,依据有关法规召开第二次有线物价听证会时,不少地区的有线运营商已遭遇“降价危机”。同时,随着各方社会矛盾的累积,旦整转细节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老百姓的“出气简”,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点评]整转结束,绝不意味着数字化完工大吉――这一点将在今后两年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2008年,一直被视为有线数字电视竞争对手的IPTV表现很一股忙于重组和3G,使三大电信运营商疏于推进IPTV。但更可怕的竞争埘手已经出现――互联网!新浪高调大做新闻视频;搜狐和优酷广泛签约电视台和影视公司,声称改变电视剧产业模式……

电视台对互联网的“蜂拥投靠”,为有线人敲响一记警钟!没有了媒体内容的垄断性,传输媒介的垄断性就没有意义。其实电信运营商也“痛恨”互联网,因为这是一个无中心、无权威、无法真正把控的赛博空间。

[“天地”融合]

2008年,以杭州华数为代表的“广电全业务运营模式”雏形初现。杭州“无线数字城市”以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多媒体网络和多应用平台综合构建而成,以有线无线一体化方式实现了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及现代化。

[点评]行业间的“三网融合”,亦以行业内的“一网融合”为基础:电信也是如此,要不提什么FMC(固网与移动网融合)呢?

直播卫星关键词

[升空・村村通]

6月9日,中星9号顺利升空,6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92.2

根据广电总局规划,直播星覆盖范同为有线难以覆盖到的偏远地区,但对农村用户比例较高的地区来说,直播星必然会对有线造成巨大冲击。

[点评]协调不同广电网络在同一区域内和谐发展,不妨在运营主体的统一性上下功夫,从而带来业务服务的层次性。

[招标・皆大欢喜]

12月16日,直播星电视接收设备第一期招标结果出炉,7家机顶盒厂家中标,共366.0448万台机顶盒、总金额超13亿元。2009-2010年还将举行两次招标,新增标的金额约21亿元――国家总出资额达34亿元。

[点评] 一旦放开直播星运营,市场上有的是大单,“黑盒子”的泛滥就是明证。

地面数字电视关键词

[国标・奥运]

1月1日,央视免费开播国标地面数字高/标清电视信号,“6+2”城市在奥运前的全面开播,标志延宕多年的地面国标终于进入产业化阶段。

编解码国标AVS,也终于在地面数字电视领域找到“自留地”,在广州、上海、杭州、青岛、太原、陕两及四川等地实现了规模商用,并形成完整产业链。

[点评]播出效果一般,覆盖还很不够。

[财政・25艺苑]

广电总局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全国地向数字电视系统覆盖,同家财政将出资25亿元扶持。下一阶段,存37个大中城市实现高清和标清同播,在333个地市及2861个县实现标清同播。

[点评]预计推进速度不会很快

[车载电视・冰火两重天]

12月1O日,尼尔森调研数据显示,08年国内主要城市公交移动电视总体收视到达率堪比甚至超过传统电视。但各地移动电视运营两极分化严重,京、沪、深等大城市运营商步入良性运营,中小城市则举步维艰;华视传媒业绩不错,世通华纳则开始收缩。

尤其当CMMB强势崛起,能否获得当地CMMB运营权,成为众多移动电视公司焦虑的问题。

车载移动电视的市场已经遇到了天花板,从受众特征出发,CMMB总公司应在各地充分结合市场经验丰富的移动电视运营主体,与后者并获生机。

CMMB关键词

[第二阶段・大规模技术试验]

奥运后,CMMB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规模技术试验,涵盖技术标准、传输覆盖、业务和服务四大体系。第一期在100个地级市开展地面覆盖网试验和重点场所的室内增补覆盖试验,完成五项功能应用和四大方面服务体系的开发、测试。预计2009年下半年进入商用阶段。

[点评]CMMB成功打响第一炮,但还要快些、再快些!

[全国运营・体制雏形]

截至12月中旬,全国已有26个省级广电单位向广电总局上报了参与CMMB统一运营的方案,其中四川、吉林、上海、江西、内蒙古的方案较为成熟可行,中广卫星移动公司已基本与五省市就框架合作协议达成一致,上述省市CMMB运营合资公司将率先成立。

[点评]如何针对“穷兄弟”和“富兄弟”的不同态度、和谐推进,将成为总公司在2009年的首要考验。

[终端集采・市场拉动]

12月15日-17日,CMMB百万终端招标采购会在京举行;102家企业参加竞标,共400余款CMMB终端,均价约800元,总金额约8亿元。

篇5

中星9号―――我国第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将于明年升空,这将为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发展空间。我国自主制定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AVS的压缩效率是传统标准的一倍以上,能够使直播星的节目容量提高一倍,也将为发展自主解码芯片和卫星接收机提供重要机遇。建议首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自主AVS标准、芯片和整机产品,以形成规模大、实力强的卫星产业。

直播卫星营造重大产业与技术机遇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的高技术工程,其目标是促进航天工业、广播电视媒体制作业、卫星接收设备制造业、软件等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出千亿元人民币的内需市场,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音视频技术两大部分。中国航天事业四十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完全能够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提供自主的产品,我国自主制定的数字音视频标准AVS,达到了第二代音视频编码的最新水平,采用AVS的中国直播星比采用第一代标准的国外直播星系统领先了十年。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不仅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还将是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信源编码标准更新换代,专利许可成为障碍

数字电视标准最重要的是信源编码标准和信道编码标准。信道技术即通常所说的传输技术,包括射频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数字电视才需要),解决在不同的传输物理介质上传输数字信号的问题。信源编码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的编码压缩问题,故也称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无论采用何种信道技术,信源编码都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数字化视频的原始数据量是十分庞大的,例如,标准清晰度的数字视频每秒的数据量超过200M比特,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每秒的数据量超过1G比特。数字音视频要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得到应用,必须采用先进的压缩编码算法进行大幅度压缩。而反映压缩效率的压缩比也就成为数字电视乃至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基本指数”。

国际上音视频编解码标准主要有两大系列: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标准,数字电视采用的是MPEG系列标准;ITU针对多媒体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视频编码标准和G.7系列音频编码标准。标准发展过程如图1。

MPEG是ISO/IEC JTC1 1988年成立的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简称,全称为ISO/IEC JTC1第29分委会第11工作组(ISO/IEC JTC1/SC29/WG11),负责数字视频、音频和其它媒体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从1988年开始,MPEG专家组每年召开四次左右的国际会议,主要内容是制定、修订、发展MPEG系列多媒体标准。视音频编码标准MPEG-1(1992)和MPEG-2(1994)、基于视听媒体对象的多媒体编码标准MPEG-4(1999年)、多媒体内容描述标准MPEG-7(2001)、多媒体框架标准MPEG-21。目前,MPEG系列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多媒体技术标准,对数字电视、视听消费电子产品、多媒体通信等信息产业的重要产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4年制定的MPEG-2标准是国际音视频标准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是音视频行业遵循的基本标准。近十年来,音视频编码技术本身和产业应用背景都发生了明显变化。ITU-T于1997年提出的一个长期的视频标准化项目H.26L,ITU-T并在1999年8月推出该标准的第一版测试模型。为了响应ISO/IEC MPEG对先进视频编码技术的需求,从2001年开始,ISO和ITU开始组建了联合视频工作组(JVT,Joint Video Team ,ISO/IEC MPEG和ITU-T VCEG联合视频工作组),在H.26L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视频编码标准,目标定位在制定一套兼顾广播和电信、覆盖从低码率通信到高清晰电视的广域标准。在ISO/IEC中,该标准的正式名称为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标准;在ITU-T中的正式名称为H.264标准。2003年下半年,ISO/IEC以MPEG-4第十部分(ISO/IEC 14496-10)的名义正式了这项标准。

MPEG-4 AVC/H.264是代表最新技术水平的一项国际标准,但正如它的名字复杂到让人难以理解一样,其技术方案也过于复杂。首先,这项标准覆盖的应用范围过宽,从低码率通信到高清晰度广播,码率从几十K到几十M,相差三个数量级,任何一个实际应用,都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子集,因此,作为标准,过于臃肿。其次,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一些成员拼命加入自己的技术,有很多技术提案对整体压缩效率的贡献很小,但“你不让我进,我也不让你进”,平衡的结果是不得不加入了一些没有什么用的技术(往往是专利),不仅增加了标准实现的复杂度,也为将来繁杂的专利争执埋下了祸根。

然而,决定MPEG-4 AVC/H.264未来的最大因素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长期困扰MPEG标准的专利授权问题。MPEG-1没有专利授权问题,MPEG-2有国际工业界可接受的专利授权政策,MPEG-4则被变本加利的专利费所扼杀,现在,这个问题又降临到MPEG-4 AVC/H.264头上。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标准背后的专利问题。

MPEG作为ISO/IEC下属的标准工作组,只负责制定标准,知识产权方面遵守ISO的RAND通则。MPEG LA 是1996年在美国成立的专利授权公司,虽然从名称上似乎和MPEG标准专家组有联系,但事实上没有任何法律关系。

MPEG LA 1997年启动MPEG-2 (视频和系统部分)所涉及的专利许可业务,1998年12月获得美国司法部审议认可(EC Comfort Letter)。

MPEG-2最初的收费对象为解码设备和编码设备,每台专利授权费4美元。从2002年开始,降为2.5美元。由于当时MPEG-2是数字音视频领域唯一可用的技术标准,而且相对合理,因此MPEG-2的产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对MPEG-2收费取得成功的情况下,MPEG-4 LA公布的MPEG-4标准的收费模式为:消费者使用解码设备,除购买设备时需要缴纳的一次性专利费外,还将按使用时间进行收费,通常这个费用是通过提供视频服务的节目发行商(如音像出版公司)或运营商(如电视台、视频点播服务提供者等)收取的,其总的收费额度每年高达数百万美元。此收费政策一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媒体运营商率先反对。MPEG-4因为收费问题,成了一个主流应用运营商不支持的技术标准。MPEG-4 AVC/H.264是MPEG专家组和ITU VCEG专家组2003共同完成的视频编码标准,MPEG-LA一直在制定其收费模式。2003年11月17日,MPEG LA 宣布H.264/MPEG-4 AVC的必要专利权人就联合许可条款达成了协议,要求根据节目、订户和本地发射台数等参数来对运营商收费。欧广联(EBU)随后发表2003年度第96号声明,表示“十分遗憾的是,EBU看到AVC的许可条款对广播商是极端不合理的”。对于中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来说,近2000家电视台和大大小小的有线电视网需要缴纳的专利费总额十分庞大,中国数字电视运营产业MPEG国际标准,将面临巨大经济负担。2004年5月,MPEG LA收费政策最后敲定,对运营商收费的条款基本没变。

AVS标准抓住机遇,

推动我国音视频产业的跨越发展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更新换代为我国后来居上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AVS正是在这样的国家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AVS标准的完成,使得全球范围内可选的第二代标准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标准 MPEG-4/H.264、中国牵头的制定的AVS,一些公司提出的标准。国际标准MPEG-4/H.264虽然开放,但背后的专利授权问题难以负担;公司标准受到公司控制,难以得到业界广泛接受。我国牵头制定的AVS,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同样水平,而且方案简洁,知识产权政策明晰,应是国际范围内第二代标准的上选。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简称AVS工作组)由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于2002年6月批准成立。工作组的任务是:面向我国的信息产业需求,联合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制(修)订数字音视频的压缩、解压缩、处理和表示等共性技术标准,为数字音视频设备与系统提供高效经济的编解码技术,服务于高分辨率数字广播、高密度激光数字存储媒体、无线宽带多媒体通讯、互联网宽带流媒体等重大信息产业应用。目前工作组分为需求与测试组、系统组、视频组、音频组、实现组、版权保护组、知识产权组等专题组开展工作。会员单位从2002年度的30多家增长到130多家,覆盖了国内本领域的主要产品开发生产厂家与研究单位。AVS工作组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12次全体会议,30余次专题会议。

在国家标准计划中,AVS标准的正式名称为《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AVS标准包括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等四个主要技术标准和一致性测试等支撑标准。AVS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的时间对应关系以及AVS工作组已经开展的工作如图2所示。

AVS工作组2003年度完成的视频标准报批稿是《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的第二部分,代表了当前视频编解码领域的最新水平。视频标准是AVS标准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其编码效率是MPEG-2的2-3倍(根据视频画面尺寸不同有所不同)。AVS在保证编码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复杂度明显比最新的MPEG-4 AVC低,在高清晰度应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是我国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和激光视盘机产业的最佳选择。

2004年11月15日-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AVS视频标准进行了测试,测试时间进一个半月。试验采用双刺激连续质量标度(DSCQS)法评价AVS视频编/解码系统处理后的图像质量相对于未经压缩的原始图像质量的差别,评价AVS视频压缩方案的性能,参加评价人员共计56人。试验结果表明AVS视频编/解码方案在图像格式为720×576i/50Hz、压缩码率为2.5Mbps时,可察觉经编/解码处理后的被评价对象与原始素材图像质量的差别,但差别小(总平均分差6.4,百分制)。在图像格式为1920×1080P/25Hz、压缩码率为6Mbps时,被评价对象为图像质量与原始素材图像质量的差别很小(总平均分差3.6,百分制),不易察觉。

2004年12月29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了AVS标准审定会。评审委员会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童志鹏院士任主任,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徐顺成研究员任副主任,包括汪成为、王越、李国杰、何新贵等院士在内的共11位专家任委员,对AVS工作组提交的《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二部分:视频 》(送审稿)和《信息技术 先进音视频编码第一部分:系统 》(送审稿)进行了审定。 审定会认为,该项标准是数字音视频编码领域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工作组在推动技术、专利、标准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探索出一条开放式自主制定重大信息技术标准的道路,是卓有成效的。

审定委员会一致认为,AVS在技术、专利、标准三个方面创新突出,AVS软件和芯片已经开发,AVS标准是关系到国家数字音视频产业发展和重大利益的基础标准,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等重大音视频应用领域采用这一自主标准,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自主AVS高清晰度软件、芯片、产品和系统的产业化,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音视频产业群的形成。

通过对国际、国内相关专利的认真仔细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AVS自主专利技术和公开技术构成了AVS标准的主体。AVS视频标准作为国家标准,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主动权,能够妥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范围内,AVS自主技术也占据明显优势,具有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良好基础。公开技术、自主专利技术和愿意加入“AVS专利池”构成了完备的AVS技术方案,AVS标准侵犯其它专利的风险极小。凭借自主技术的明显优势地位和公平合理的“AVS专利池”统一许可模式,完全可以全面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并为全球范围内协调标准和专利关系问题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与其它类似标准相比,AVS有两大优势:基于自主技术和部分公开构建的开放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许可问题;中国日渐强大的产业化实力和市场提供了良好土壤。在这两大翅膀的助推下,AV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有可能成为事实标准的第二代音视频编码标准。

AVS是一套适应面十分广阔的技术标准,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我国创新技术和部分公开技术的自主标准:编码效率比第一代标准(MPEG-2)高2~3倍,而且技术方案简洁,芯片实现复杂度低,达到了第二代标准的最高水平,可节省一半以上的无线频谱和有线信道资源;

2、第二代音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上选:AVS通过简洁的一站式许可政策,解决了MPEG-4 AVC/H.264被专利许可问题缠身、难以产业化的死结,与一些公司提出的标准相比,AVS是开放式制订的国家、国际标准,易于推广;

3、为音视频产业提供系统化的信源标准体系:MPEG-4 AVC/H.264是一个视频编码标准,而AVS是一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媒体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为中国日渐强大的音视频产业提供了完整的信源编码技术方案,正在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直播卫星采用AVS标准的重要意义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是我国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和部分公开技术自主制定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技术标准,AVS的压缩效率比本领域沿用了近十年的第一代标准MPEG-2提高了一倍以上。

采用自主AVS标准是直播卫星领先的关键。广播电视直播卫星采用AVS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

1、音视频节目的压缩效率能够提高一倍,意味着直播卫星的节目传输能力提高一倍,“一颗星可以当成两颗星来用”;

2、 音视频解码芯片是卫星接收机内最核心、最重要芯片,相当于计算机的CPU(中央处理器),每年数千万台直播卫星接收机采用自主解码芯片将有力推动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3、AVS标准达到了国际最新水平,解决了相应国际标准背后高昂的专利许可费问题,显著提高我国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的技术自主性,是继卫星技术之后的另一高新技术制高点;

4、采用自主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的接收机,完全清除了安全隐患,而且价格可控制在500元内,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广泛推广。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技术产业。中国有3.7亿多户家庭,其中约1/3是有线电视用户。发展直播卫星系统,不仅能够向其它2/3直接提供数字电视和相关信息服务,还将为现有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新的选择,为音视频芯片、整机和媒体制作、运营产业创造广阔的舞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AVS不仅在性能上与最新国际标准相当或更高,而且比国际标准更精简,芯片和产品实现复杂度比最新国际标准约低30%。利用当前的芯片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采用自主的AVS标准,就可以重点扶持国内芯片设计和生产企业,我国企业在芯片、软件、整机、系统等产品就可以先行一步。

篇6

【关键词】移动公共服务平台 视频云服务层 媒体混合云 智能家庭网关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12.01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12-0086-6

引用格式:钟文清,陈凯渝,姜宁. 基于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视频云服务层设计[J]. 移动通信, 2016,40(12): 86-91.

1 引言

近年来,视频业务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最具增值能力的公共服务。考虑到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基于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视频云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依托中国移动“大云2.0”云计算平台的已有资源,借力外部合作方的私有云/公用云资源,充分考虑到视频业务大数据的特点,采用面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视频云平台架构,以智能家庭网关为云端通信枢纽[1],为未来的中国移动用户家庭接入便捷、实用、安全的视频应用类公共服务。

视频云的基础业务模式为:使用移动用户的各种家庭终端,如家庭电脑、智能电视、手机、平板、摄像头等其他智能可联网设备,连接到符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4年的企业标准――《中国移动家庭网关设备互通技术规范接入标准(版本号:1.0.0)》的智能家庭网关,访问视频云接入层接口,最终与视频云服务层后台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开展流媒体(视频直播、点播及交互业务)、全天候安防、家庭物联网、健康医疗云服务等多种基础业务[2]。

视频云服务层的设计方案采用“媒体混合云”弹性架构,实现了基于对象的云存储网络、基于海量数据检索的云媒资系统、基于最新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率视频编码)编码标准的云转码平台、基于数字证书和数字水印的云安全技术、基于视频检测和大数据挖掘的云识别引擎,并通过定制的第三方云媒体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对外提供实时高效的媒体数据公共服务。

2 业务架构设计

基于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视频云主要由家庭终端、智能家庭网关、视频云接入层以及视频云服务层四大部分组成。基于视频云的移动公共服务平台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2.1 家庭终端

家庭终端是移动用户连接智能家庭网关的交互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电脑、电视、手机、平板、摄像头等多种可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该类终端支持家庭场景中各类音视频数据的采集、显示以及双向人机交互。不同的家庭终端之间如满足指定的互联互通协议支持,即可以实现家庭局域网的多屏融合业务应用。

2.2 智能家庭网关

智能家庭网关是位于移动用户家庭的平台配套设备,是家庭用户日常使用的各类家庭终端与视频云接入层之间的连接枢纽,也是家庭(个人)局域网设备连入移动互联网的接口控制点。该网关设备采用的精简性设计体现在仅实现了网络连接、视音频解码、双向通信交互以及身份认证等基本功能,而其他功能则全部交由上层计算能力、通信性能更为强大的优势资源,即视频云接入层、视频云服务层去完成。

2.3 视频云接入层

视频云接入层为移动公共服务平台视频云服务提供了云端统一门户。家庭用户使用不同的家庭终端,通过各种类型网络访问云端统一门户,可以控制智能家庭网关与视频云接入层的双总线进行业务交互。

视频云接入层双总线包括视频云服务总线、视频云媒体总线,它们分别负责控制通讯数据、视音频媒体数据这2种不同类型业务数据的处理。视频云服务总线会根据来自云端统一门户的不同类型业务的访问请求,自动转发给相应业务的云平台服务器,启动该服务的接入应答处理。视频云媒体总线则根据云端统一门户请求的媒体具体内容,完成视音频等媒体数据的文件上传、下载服务或是文件流直播、点播分发服务。

2.4 视频云服务层

视频云服务层目前设计提供4种基于视频云的移动公共服务基础业务:流媒体云服务、全天候安防云服务、家庭物联网云服务及医疗健康云服务。其中,流媒体云服务是视频云平台最核心的增值业务,其业务需求决定了视频云服务层技术架构的设计思路。

视频云服务层采用了基于“媒体混合云”弹性架构的设计方案[3],主体部分是依托现有移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而成,同时与第三方视频内容提供商云平台实现媒体内容对接,与第三方云媒体CDN网络实现源站节点对接。中国移动内部的私有云与第三方视频内容提供商、云媒体CDN提供商的私有云/公有云之间,按各方的服务约定实现云平台的存储、网络、媒体内容及计算机硬件等各种资源的无缝对接,即该平台混合云架构的具体技术实现。弹性架构设计中的“弹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云平台之间资源的弹性调度。视频云服务层基于自定义的弹性调度算法和策略实现了不同资源、不同场景下的调度框架,并依据此框架完成存储资源池的动态扩容及跨池调度、网络服务池动态扩缩容及跨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调度、媒体文件智能迁移调度、高可用调度等功能。

通过视频云服务的云端统一门户的接入,视频云服务层构建了直接面向移动用户家庭的多种云端视频服务基础业务,如视频点播、视频直播、互动直播、视频录制回放、远程视频通话、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教育课堂、安防视频监控、安防智能报警、儿童老人远程看护、人体跌倒状态监测报警、智能家居监测控制、家庭成员基本健康状况监测、日常运动饮食情况监测、医疗资源远程预约、远程医疗检查及诊断等。

3 技术架构设计

该平台视频云服务层的具体组成部分在本设计方案里主要包括五大部分:云存储、应用业务层、云媒体CDN、云安全、服务接口。视频云服务层的技术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3.1 云存储

云存储即基于对象的分布式数据云存储网络,其主要功能组成包括元数据管理、存储设备管理两大部分。元数据管理功能通过元数据服务器集群实现,该集群提供名字服务和元数据服务,包括名字的组织、映射和查找,客户端可以用名字来访问文件或者目录,而无需关心文件的实际存储位置和给其提供服务的元数据服务器的物理位置。存储设备管理功能通过基于对象的存储设备分布式集群实现,提供数据的读写操作,能够自动管理其上的数据分布,支持数据的预取,优化磁盘的性能。

基于对象的云存储网络内部原理图如图3所示。

基于对象的云存储网络方案实现了数据通路(数据的读或写)和控制通路(元数据)分离管理,可以有效地进行负载均衡[4],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通过存储分配服务管理存储设备,能够在线扩充存储单元,完成有效地平滑线性扩展,并支持混合云平台的存储资源池弹性扩容以及跨池调度等特性。对于存储组件的故障,不仅仅依赖于硬件本身的容错,还要在软件层做到自动容错,多文件副本管理以保证在磁盘损坏、节点失效、网络中断等情况下数据的高可用性。

元数据服务器集群采用动态子树划分方法来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5],文件系统的目录被划分为若干子树,由不同的元数据服务器来管理,通过周期性比较元数据服务器的负载情况进行目录子树的划分和迁移,保证集群中负载的均匀分布和均衡。元数据请求多数由元数据内存缓存来满足,当一个节点失败时,分布式的元数据操作日志可以使另一个备用节点快速恢复失败节点的内存状态。

基于对象的存储设备分布式集群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分布和管理,将文件分割成若干个对象来存储,可以保证数据的均匀分布。为了解决小文件对象的存储低效问题,采用EBOFS(Extent and B-tree base Ojbect File System,扩展的基于B+树对象文件系统)为任意大小的对象在磁盘上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使对象存储设备能够具有良好的性能。

3.2 应用业务层

应用业务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云媒资、云转码、云识别、流媒体播出以及计费管理模块,以此实现对视频文件存储管理、视频实时转码、视频文件转码、视频内容识别、监测模型迭代、流媒体直播、流媒体点播、计费管理等前端和后台业务的应用、管理及控制。

基于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视频云这一新业务所构建的完整生态链中,该层是最具投资和运营价值的一部分,实现了服务平台的计费管理,获取、存储并深度挖掘了海量的用户大数据,开设了智能家居人体跌倒检测、电子寻物、日常健康监测管理、远程医疗问诊等新兴的特色增值服务。

(1)云媒资

通过云计算平台配置的媒资管理服务器虚拟集群实现,用于对所有的云存储网络中媒体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字幕、图文模板等)进行导入、编目、检索、存档以及修改等工作。媒资管理系统使得其中的每个媒体内容都具备唯一素材ID以及其他相关元数据。该媒体内容在整个移动公共服务视频云平台中,不管是存储在第三方媒体内容提供商私有云、移动内部私有云还是第三方媒体CDN公有云/私有云,也不管其数据文件迁移调度至任一服务器集群任一节点,均是依靠这个唯一的素材ID得以识别,以保证此视频云平台整体互操作流程的正常有序运行。

(2)云转码

通过云计算平台配置的转码服务器虚拟集群实现分布式实时、离线转码[6]。云转码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是对来自外部的各家视频内容提供商,或来自云端各智能家庭网关的用户帐号上传的不同编码、封装格式、分辨率、帧率或幅型比的视频文件或实时视频流,根据策略管理模块的配置,按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统一切片、编码或转码处理及输出。

二是对来自云端各智能家庭网关的当前网络传输速率进行自动检测识别,并采用自适应码率的智能控制策略,依靠云转码系统的实时转码功能,实现了系统自动选择与云端网络环境匹配的合适码率输出。同时与云媒体CDN边缘节点协同工作,充分利用其流媒体边缘分发能力,实现了边转码边传输。

(3)云识别

通过云计算平台配置的视频检测服务器集群、检测模型迭代服务器集群等分布式云计算资源实现。对不同智能家庭网关的用户帐号上传的各种视频文件或实时视频流,结合相应家庭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回传数据,根据相应帐号和业务对应的预置模型(如已配置个人相关数据信息的安防监控模型、人体跌倒检测模型、健康状况模型等),自动进行视频内容及其他数据的特征提取、比对和识别,并对符合个人预定义阈值的识别结果进行智能报警。

云识别的智能化体现在其对家庭个性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处理以及个人模型的自学习功能。云平台会将有效的个性化最新数据与个人历史数据、同类别的公共历史大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和挖掘,同时利用最新最全的大数据训练集合对相应模型不断进行训练,自动完成各类检测模型的自学习和快速迭代更新,使得模型的识别精确度、准确率和速度得以逐步提升。

(4)流媒体播出

通过云计算平台配置的流媒体服务器集群配置,实现对云转码系统生成的视音频文件或实时视音频流进行解码和输出,支持使用媒体混合云的弹性扩缩网络带宽资源的调度框架。对于视频云服务平台提供的不同业务,流媒体播出核心服务器集群也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架构和工作模式。

对于各类视频点播业务、OTT(Over The Top,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直播、交互直播业务,流媒体核心服务器集群设计目标为高并发性,部署专用的实时操作系统,单台物理服务器支持9600个3.25 Mbps视频流的高并发量输出,可通过增加流媒体服务器集群中主机的物理数量,实现该播出集群的视频流并发支持能力的线性扩展。

对于IPTV视频直播类业务,流媒体核心服务器集群设计目标是采用低时延、高带宽、高可用性的架构。在外来直播节目源的接入方面,可以支持多种不同传输协议、编码格式的源信号,其播出模块输出也全面支持RTMP(Real Time Messaging Protocol,实时消息传输协议)、HLS(HTTP Live Streaming,Apple的动态码率自适应技术)、HTTP-FLV(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Flash Video,超文本传输协议-流媒体)、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等各类主流的流媒体直播协议,支持不同编码格式、分辨率和码率,确保快速、灵活、稳定地实现视频流的预处理、转码和输出。

(5)计费管理

通过云计算平台配置的计费管理服务器实现,支持对云端用户消费的各项不同业务进行实时分项计费,根据不同业务、不同时段、不同帐户级别、关联业务的计费策略,在后台生成相应的计费统计结果,并负责这些计费结果的存储、检索和维护等管理工作。同时,移动专用智能家庭网关的预置用户帐号要求与移动用户的手机SIM卡帐号进行一对一捆绑,从而支持对智能家庭网关用户的帐号信息、计费信息、业务权限、业务功能、私有空间等进行管理。

3.3 云媒体CDN

CDN作为构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上的一层智能虚拟网络,其核心技术为负载均衡、内容分发加速,以此实现跨运营商的互联网云端应用的内容访问加速。

与传统CDN不同,云媒体CDN为获取更高的内容播出分发效率和可用性,引入了云计算、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技术,针对我国网络流媒体业务的视频数据量、节目内容、业务类型、地域性等特点,通过使用CDN专用路由器、新一代智能分发策略算法[7-8],实现了特有的“异地多中心多源站”分布式架构。该架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CDN节点“下沉”。使用了该架构的CDN网络,其全国网络中任一位置的节点服务器都同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作为源站使用,单独进行其自有视音频内容的播出和。

3.4 云安全

由于移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视频云服务层采用了“混合云”架构设计,除了原云平台的信息安全措施外,还需重新制定信息安全对策。业务上涉及不同第三方内容平台的资源对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媒体内容版权保护、用户帐户信息等问题。

本部分云安全设计方案是基于视频云服务层的业务需求,但实质是面向平台进行全局规划部署的。从边界安全、数据安全、传输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方面入手,采用网络安全区域划分、高防一体化安全网关、数字版权保护系统、传输流加密加扰、双因素身份认证、敏感信息标识保护、实时风险监控报警、日志集中审计等技术手段[9-10],加上信息安全等保障体系的各类管理手段以及合作双方签署相关法律文件,尝试为混合云架构的平台提出合理、有效、可控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5 服务接口

视频云服务层在业务上需要与第三方内容平台、第三方CDN存在互联互通,但其接口实现是由视频云接入层负责完成的。作为整个视频云核心组成的视频云服务层,其服务接口主要是与视频云接入层完成对接,负责视频云接入层与视频云服务层不同功能组件之间的数据或控制的接口实现,同时负责混合云平台中跨平台资源的弹性调度算法和策略的具体实现。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思路是立足于中国移动已有成熟的公共服务云平台,考虑将广电系统丰富的视频资源在中国移动现时力推的智能家庭网关落地,从技术可行性及业务具体实现模式两方面仔细考量提出了视频云服务层设计方案。该方案便于中国移动打造新一代独具特色的上下游高清视频业务全产业链,有利于中国移动在移动运营业务“四网协同”发展过程中抢占相关产业链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董裕艺,黎福海,何凯青.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J]. 移动通信, 2012(11): 39-43.

[2] 肖阳,宁艳芝. 视频云计算技术打造云时代互动电视增值业务运营平台[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40(3): 117-120.

[3] 伟,傅建明,李拴保,等. 弹性移动云计算的研究进展与安全性分析[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52(6): 1362-1377.

[4] 熊安萍,刘进进,邹洋. 基于对象存储的负载均衡存储策略[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33(7): 2678-2682.

[5] 方圆,杜祝平,周功业. 基于对象存储的新型元数据管理策略[J]. 计算机工程, 2012,38(3): 25-27.

[6] 李蕾. 基于分布式视频转码技术的视频云平台[J]. 西部广播电视, 2013(12): 125.

[7] 卢笛,马建峰,王一川,等. 云计算下保障公平性的多资源分配算法[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3): 162-168.

[8] 周景才,张沪寅,查文亮,等. 云计算环境下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资源分配策略[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51(5): 1108-1119.

篇7

【关键词】每PDP流量 核心网分组域 SGSN Direct Tunnel 3GPP R8

1 引言

近年来,运营商之间竞争激烈,传统语音业务增长空间有限,各运营商都极为重视数据业务营销。而随着产业链的日趋成熟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初步养成,运营商的数据业务营销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3G网络正式商用以来,每用户数据业务流量产生了激增。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移动全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分组域流量增长接近300%。

抽样统计部分省份2G、3G分组域用户数及流量,截至2009年10月,3G用户占分组域业务比例统计如表1:

表13G用户占分组域业务比例分析

3G用户占分组域用户比例 3G用户流量占分组域流量比例

中国移动 小于1% 30%~40%

中国联通 小于3% 80%~90%

可见,3G网络每PDP流量远大于2G网络(根据抽样统计,TD网络单PDP速率为EDGE单PDP速率的93倍),随着3G业务的发展,运营商将面临数据风暴。

2数据业务流量激增原因分析

(1)用户使用习惯已初步养成,数据业务产业链初具规模:产业链逐步成熟,社区类业务、网络直播等新兴业务已培养了大批忠实用户。已成规模的用户群体进一步刺激了新业务环境的壮大,增强了ICP/ISP的投入信心,极大丰富了内容平台,从而推动了用户数据流量的持续激增。

(2)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扩大:3G HSPA网络覆盖范围扩大,中国联通WCDMA与HSPA网络同步建设,中国移动HSPA网络覆盖范围也超过了55%,HSPA实际网络速率可以达到或超过固定宽带,从而刺激用户流量的激增。根据国外运营经验,HSPA在达到50%的覆盖率后,流量将会有一次跳跃。

(3)运营商积极营销:作为今后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积极进行数据业务营销,推出灵活多变的套餐,数据业务资费实际已经明显下调。资费下调一定会引发用户数和流量增长,从国外资费调整经验来看,资费每下调1/3左右,流量增长4.5倍。

(4)智能终端日益普及:以Symbian、Windows Mobile、Android等为主流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已经非常普及。不同的终端有着不同的终端行为,例如iPhone手机是一部永不下线的手机,永远在线对分组网络来说是一个考验。根据经验统计,智能终端相对普通终端平均流量增长5.5倍。

3 流量激增对核心网分组域的影响分析

分析某运营商2009年分组域设备配置模型与2010年实际业务模型,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网实际统计数据较配置模型有较大增长,现网设备将达不到规划设计指标。以2009年配置模型采购的100万容量的SGSN设备为例,设计支持100万附着用户、30万忙时PDP激活次数,则吞吐能力为300Mbps;该套设备在2010年的实际网络中,仅可支持(300Mbps/1.4kbps)/38%=56万附着用户,仅达到规划设计值的56%。同理,以2009年配置模型采购的GGSN设备为例,实际可支持的忙时PDP激活次数仅达到规划设计值的71%。

可见,数据业务流量激增在增加运营商业务收入的同时,也对核心网分组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用户业务模型的变化,导致网元能力不能达到原规划设计指标,特别是现网SGSN的吞吐能力将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

4 流量激增解决方案分析

应对流量激增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扩容分组域,增加SGSN设备数量和容量,从而满足流量激增的需求。

方案二,引入Direct Tunnel技术,解决SGSN吞吐能力瓶颈。Direct Tunnel实现用户面数据在“直达通道”中传送,不再经过SGSN,实现网络用户面扁平化;SGSN负责控制面的处理,从而规避了SGSN吞吐能力瓶颈。

方案三,引入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基于策略的业务控制和计费),实现分组域差异化运营。

三种解决方案分析对比如表3。

方案一为常规手段,无需赘述。方案三从本质上是实现分级接入、提高运营商每bit收益的手段,而不是满足流量增长的方案,也不展开阐述。方案二则是解决流量激增的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下文将予以重点介绍。

4.1 Direct Tunnel技术简介

(1)Direct Tunnel技术概述

Direct Tunnel是在传统3GPP 3G网络结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创新性的网络优化技术,SGSN控制建立RNC到GGSN的“直达通道”,用户面数据在“直达通道”中传送,不再经过SGSN,实现网络用户面扁平化,适合在3G网络中部署,以提高运营商的网络投资效益、网络扩展性及降低运维成本,并支持向LTE网络平滑演进。

在3GPP标准中,分组域的演进路标如图1所示:

可见,Direct Tunnel在3GPP R7中已经引入,而在3GPP R8中则是必须的;因此,在现网引入Direct Tunnel技术,可以平滑演进到LTE/SAE。

(2)Direct Tunnel技术要点

与2G分组域网络相比,3G分组核心网络结构一个重要特点是Iu-PS接口(RNC-SGSN间接口)上控制面和用户面可以完全分离,即信令通道和数据通道可以走不同的链路,这使3G分组域用户面网络扁平化演进成为可能。

传统3G网络连接如图1中HSPA R6所示,即控制面和用户面均走RNC―SGSN―GGSN,称之为Two Tunnel(双GTP通道)。Direct Tunnel如图1中Direct Tunnel HSPA R7所示:由SGSN作为Direct Tunnel的中心控制节点,信令控制面消息仍然走RNC―SGSN―GGSN,用户面数据则从RNC直接GGSN,数据流量旁路了SGSN节点。

Direct Tunnel的呼叫流程如图2所示。

从整个流程来看,SGSN通过增加第7和第8步将Two Tunnel转换成Direct Tunnel,过程中没有增加新的消息类型,所以对RNC和GGSN没有新功能要求,要求现网RNC和GGSN支持GTP版本1即可。

从呼叫流程可以看出,使用Direct Tunnel功能会增加2条更新PDP上下文消息,但该消息在整个信令流程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不会对SGSN的负荷有很大影响;使用Direct Tunnel会减少SGSN准入控制的操作,从而释放了SGSN的相关资源以用于其他功能;使用Direct Tunnel后,数据流量旁路了SGSN设备,SGSN设备的吞吐能力不再成为瓶颈,可以提高SGSN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数量。

4.2 Direct Tunnel引入分析

(1)Direct Tunnel版本选择

Direct Tunnel技术在3GPP R7已经引入,从3GPP R8起成为必须的技术。现阶段引入Direct Tunnel技术,需要比较选择哪个版本为宜,见表4:

因此,从长期演进角度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议直接选择R8 Direct Tunnel。

(2)Direct Tunnel引入条件分析

从前文可知,现阶段数据风暴就要来临,Direct Tunnel技术作为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核心网设备性能瓶颈的利器,其引入应该及时纳入日程表。

从技术成熟度、设备成熟度来看,引入Direct Tunnel技术是可行的。以沃达丰为例,先期已经在技术上做好准备,并有少量部署,在2009/2010财年大规模引入3G Direct Tunnel。而国内也已经有运营商在现网进行了Direct Tunnel试点,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说,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引入Direct Tunnel的条件。

(3)Direct Tunnel引入方案

Direct Tunnel技术部署简单迅速,只需SGSN启用Direct Tunnel软件功能即可,其他网元如GGSN和RNC无需作任何变动,对运营中的业务没有影响。

SGSN能够配置Direct Tunnel RNC列表、APN列表,只对列表内的RNC、APN使用Direct Tunnel功能。运营商可以选择将流量较大的RNC、APN配置为Direct Tunnel,而其余RNC、APN仍然保持现状,从而更加平滑地实现现网升级改造。

(4)注意事项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Direct Tunnel仅仅增加了2条信令流程,对SGSN、GGSN信令负荷增加不多,各厂家SGSN设备性能下降在1%~5%之间;但由于各厂家设备实现方式的不同,部分厂家GGSN设备性能下降会达到20%~30%。对于性能下降超过10%的设备,不建议引入Direct Tunnel。

5 结束语

数据风暴时代即将来临,它将给运营商的核心网分组域网络带来极大冲击。必须及时启动相应解决方案,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处理尽可能多的有收益流量,进而逐步通过策略控制与计费,提高每bit的实际收益,而Direct Tunnel技术是吸收流量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力宏. Direct Tunnel技术在3G网络中的部署[J]. 信息通信技术,2009,3(5).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广电集团 媒体融合 深圳广电集团

融合发展是广电行业发展必然的趋势。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推进改革和转型升级,整合各类新闻资源推动改革发展,“坚持做高水平、有品质的新闻,使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能够快速地以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方式广泛传播,使主流价值观能够在互联网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深圳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

一、建设融合新闻中心。融合新闻中心建设是深圳广电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目的是希望通过融合新闻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实现“三个融合”:一是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团队融合,有效增强生产能力;二是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生产流程融合,有效提升工作效能;三是实现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有效扩大传播效果。2015年5月,深圳广电集团完成了融合新闻中心一期工程。一期工程是“物理变化”,完成了物理空间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在技术上构建集电视内容生产的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编辑、多渠道以及办公与信息化应用等业务于一体的全台网业务平台,建成了分布式云计算媒体数据中心,更好地支撑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在业务上,通过新闻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的统一策划和协同生产,实现从传统媒体“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运作模式向“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型制播方式转变。

当前,深圳广电集团正在推动融合新闻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和一期项目相比,二期项目主要是通过配套系统和机制的建设,实现更为深入的“化学反应”。其主要发展任务是在总结一期项目基础上,继续推进新闻融合生产体系建设,将一期项目经验总结和最佳业务实践推广到全集团各新闻栏目,实现全集团新闻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其重点任务是完成演播室制作系统高清化升级改造,建设完善全媒体新闻生产指挥中心建设,构筑企业级全业务云平台建设,并按照媒体一体化运作理念将新媒体业务平台内化,建立多渠道融合的内容体系,实现从融合生产到融合运营的转变。

截至目前,二期项目中“全媒体新闻指挥中心”已初步投入运行,进一步推进了新闻资讯信息汇聚平台、信息编审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业务交互平台等子系统的建设,这也标志着深圳广电集团在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上取得又一阶段性成果。在新媒体业务平台内化的目标中,建立了“融合内容管理系统”(CMS)、视频内容管理系统(VMS)以及微信微博矩阵管理平台,支撑了“壹深圳”、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内容管理与,实现了微直播、直播互动、全景视频VR直播等新功能。

二、全媒体内容融合平台初步建成。一直以来,深圳广电集团都非常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媒体融合。深圳广电集团在融合新闻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两微矩阵”,实现集团各类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以及应用服务等的统筹管理和协同联动。目前,深圳广电集团融合新闻中心已接入包括“第一现场”“直播港澳台”“快乐1062”“先锋898”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及较多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深圳广电集团根据不同需要提供更多伴随式开发服务,目前集团官方“两微一端”已经突破两千万用户规模。

一是建设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传媒产业链实现了从单向到双向、从单边到多边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深圳广电集团通过立足自身区域性地方媒体的定位,依托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实现信息、内容以及服务的有效和传播。目前,CUTV已拥有联合开办台、成员台和紧密合作媒体近80家,初步构建了面向城市台的云服务平台,并成功为国内10多个城市台提供“一揽子”新媒体解决方案和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技术服务,打造了初具规模的CUTV网站集群,形成拥有3000-5000万用户规模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大大加快城市台的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同时,CUTV还充分整合城市台的内容资源,探索内容辛迪加运营模式,在河南省11个城市台推进了以内容联合制作为核心的频道合作运营,实现了频道收视和收益的双提升。近几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表明,CUTV的“网台融合、联合发展”模式十分有利于城市台的内容资源、品牌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不仅能有效解决城市台发展新媒体时所遇到的共性问题,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各台的内容品质和品牌价值,强化各台在新形势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实力,对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壹深圳”APP。CUTV深圳台2015年9月29日推出“壹深圳”APP,积极开始媒体融合的尝试。“壹深圳”APP在内容生产和盈利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依靠广电传统媒体和对外合作快速形成影响,经过一年的发展,步履坚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壹深圳”作为深圳广电集团唯一重点打造的客户端出口,聚合各频道、频率新闻内容资源,实现了节目直播、点播互动、新闻首发、城市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壹深圳”上线以来实现捆绑现金广告收入1000万元,实物广告赞助4000余万元。2016年初,“壹深圳”与集团各频道频率建立了全媒体记者队伍,至今全媒体记者供稿达上万篇。

2016年,手机直播作为行业热门,受到市场及用户追捧,“壹深圳”洞悉手机直播优势,结合自身资源快速切入直播行业,产生轰动效应。“动物园直播”项目通过与深圳野生动物园合作,对熊猫过生日进行系列直播,完成了“壹深圳”首次手机直播尝试。其中与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实现并机直播,为“壹深圳”打造直播核心功能奠定基础。同时在“壹深圳”客户端开设了“24小时手机动物园”直播频道,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壹深圳”的直播内容。“交警直播”项目通过与深圳交警联合进行执法直播,包括“猎虎”行动、“禁摩限电”行动、“铁骑执法”行动等多场次多个主题的系列直播,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300万人,呈现良好的效果,也得到多方的充分认可并引起广东省公安厅重视。

“壹深圳”通过与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先锋898《铿锵麦克疯》节目合作,推出全景VR直播,将传统电台节目与VR相结合,开创深圳广电集团VR直播先河,也为广播节目转型和盈利模式探索提供新的机遇。“壹深圳”短期目标是在现有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快速做大做强,力争2016年年底冲击150万用户下载量,进一步提升客户端的日活跃度。深圳广电集团要借助传统频道频率之力,放大“壹深圳”的新媒体品牌,设立“壹news”全媒体新闻直播频道,在客户端、网站、IPTV等多频分发,统一品牌推广,充分融合,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自身资源,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媒体平台。

三、规划发展媒体大数据。目前深圳广电集团正在规划建设“媒体大数据平台项目”。媒体大数据项目,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集团媒体相关海量的业务数据、用户数据、系统运行数据以及第三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逐步发展媒体内容大数据、用户渠道大数据、广告营销大数据和新媒体大数据,建立媒体大数据平台,以更好的服务以及指导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业务运营,进而建立具有内容生产智能(PI)和商业智能(BI)的管理决策支撑体系,更好地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服务社会舆论宣传,服务政府城市管理。

四、内部管理机制及相关运行机制。启动媒体融合项目后,深圳广电集团将机制建设作为集团融合新闻中心二期建设的重点工作,并在技术、内容生产及管理、考核等配套方面率先突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切实服务媒体融合。能不能真正建立起完全适应全媒体传播环境的采编队伍和配套机制,将是决定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圳广电集团制定并推行了“融合新闻中心新闻早班会运行机制”“全媒体记者培训及相关考核机制”“跨平台稿件使用及考核机制以及集团‘两微一端’运行管理机制”等,就是要通过组织架构、队伍配置、采编流程、考核方式、奖惩机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采编上“各自为政、多头出击”的现有局面,着力打造一支“一采多发、一专多能”的全媒体新闻采编队伍,有效提高生产力、释放产能,使深圳广电集团真正具备不断提升新闻节目即时性、交互性、丰富性和权威性的能力。

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一、盈利生存问题。受限于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影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尚处于较为明显的“两张皮”状态,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与专业化并未能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互动能力有效融合,且未能出现能够快速复制的成功模式或范本。而另一方面的现实在于,传统媒体广告下滑、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生存成为当务之急。重新审视媒体的融合发展,更需要长远聚焦经营与盈利模式的构建。这不仅仅是注册运营若干微信、微博、客户端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按照市场规律和时代趋势重置自有的造血功能,改革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再造采编流程,建立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整体架构,注重市场开发,培育内外部市场的运营能力。而这一过程的探索任重道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传统媒体必须在融合中找到盈利模式和增长点才能持续发展,是一种从根本理念上的市场化行为,要按企业的投入产出比来有标准地量化经营,而非一窝蜂地为融合而融合,不惜血本持续地加大投入。

二、版权秩序问题。在市场化的探索中,版权问题也是困扰传统媒体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新闻法,而针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法律法规更加薄弱,新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传播媒介,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新闻法制建设都未能跟上,导致新媒体大量侵权,肆意侵犯传统媒体劳动果实。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管理归口部门是政府信息产业部门,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制定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虽然划分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互联网服务的类别,但对互联网作为新闻媒介的功能管理较弱。

三、“集体无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传统媒体“集体无意识”的问题值得重视,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媒体融合之初,缺少长远规划,为了维护诸如广告和受众群等急剧流失的资源,不得已将新闻信息、节目内容、采编成果等无条件进行网络媒体传播,以免费的形式向受众开放,而此种做法为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困境埋下隐患。

在版权营销的意识和能力上,传统媒体对其采访制作的各类作品的权属关系及其版权管理没有明确规定,媒体和其新闻工作者之间对新闻作品的版权归属也缺乏明晰而有效的合同约束,导致在与新媒体进行版权诉讼时无法厘清权利主体和权利边界。缺乏将新闻作品作为版权资产进行管理、运营和维护的能力,缺乏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和市场营销能力,自然也缺乏版权实务运营经验,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对不足。比如,直播的电视节目上有广告,但有些渠道提供这些内容的点播时,就把广告过滤了,甚至替换为自己的广告。这就是无偿占用了传统广电的资源,是极不合理的。建议一定要形成授权关系,在收益上也应该有三七、四六、五五分成的概念,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来新秩序、新格局,从而能够保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调共生。

篇9

关键词:交互式网络电视;组播;MPLS VPN;服务质量

中国分类号:TN91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3007405

0引言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与传统的定时和单向广播电视相比,IPTV满足了人们收看自由度方面的需求,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真正实现了媒体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实质性互动。

IPTV业务的发展,为通信运营商在视频流媒体服务及其增值业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然而,运营商传统的IP城域网主要是为满足宽带上网业务而建设的,是基于“尽力而为”的理念构建的,不能满足实时视频类IPTV业务对承载网络提出的更高的承载需求[1]。

本文通过在IP城域网中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部署,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同时对现有IP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做进一步的精细划分和利用,使基于IP城域网承载IPTV业务成为可能。

1IPTV业务承载需求

目前,IPTV业务的服务质量指标主要为媒体传输质量(media delivery index,MDI)[2],它是由思科公司和IneoQuest共同提出的,对视频流在IP网络中的传输质量进行评估的测量指标。MDI包括了2个参数:DF和MLR。

延迟因素(delay factor,DF):表示被测试视频流的延迟和抖动状况,单位为毫秒(ms)。

媒体丢包速率(media loss rate,MLR):表示被测试视频流的传输丢包速率,单位为每秒的媒体封包丢失数量。

根据行业规范,由机顶盒至IPTV平台的单向流,客户感知满意的质量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表1IPTV MDI指标要求

指标名称单位要求DFms≤50MLR个媒体封包/s≤8

2IP城域网技术部署方案

2.1技术方案概述

目前,通信运营商IP城域网是基于IP的“尽力而为”的传输模式,无法满足对网络质量要求较高的实时类视频业务(IPTV)的承载要求。因此,需要对现有IP城域网进行升级改造,通过部署一些技术对其接入和承载能力进行相应提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接入。IPTV和宽带业务的统一接入,对接入终端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有多个接口、支持业务区分和隔离且支持QoS策略的终端,同时需要对各业务的IP地址进行规划,以实现业务的接入和端到端QoS保障。

2)业务承载。承载大带宽的视频业务时,需要在网络中部署组播,以节省网络带宽,减小大量的视频流量对网络带来的承载压力。

3)业务认证。需要在网络中部署IPoE[3](DHCP+option)认证方式,以有效支持组播策略,并保障业务认证安全。

4)业务隔离。为了对上网、IPTV等业务的业务流进行区分和隔离,需要在网络中部署VLAN/QinQ和MPLS VPN技术。

5)业务保障。为满足视频流质量指标MDI的要求,需要在网络中部署QoS[4],对IPTV业务的视频流进行保障,保证用户良好的业务体验。

2.2IPTV系统架构

以某省运营商为例,IPTV系统一般分为省网、本地网两级IPTV平台:省平台负责用户注册、认证、计费以及以单播方式下发IPTV节目源;本地IPTV平台接收从省平台下发的节目,同时本地平台也作为IPTV的组播源下发组播流至机顶盒(STB)。

其中,省平台部署在IP承载网中,本地平台部署在本地城域网内,两者通过1对ASBR实现MPLS VPN业务互通。本地平台通过3层交换机(L3S)接入城域网业务路由器(SR)设备,SR与PON接入网络相连,IPTV终端机顶盒(STB)通过宽带接入终端接入PON网络,最终实现接入IPTV系统。IPTV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IPTV系统架构图2.3业务接入设计

2.3.1接入终端选择

IP城域网现有业务主要为公众上网业务,开展IPTV业务后,为了在同时开通了IPTV和宽带等多种业务的用户端实现2种业务的区分和隔离,以及对IPTV业务流的质量保障,对放置在用户家中的接入终端提出了新的要求。

1)PVC/VLAN,要求终端能够支持多PVC/VLAN上行,实现对IPTV业务和宽带业务的区分和隔离;

2)端口数量:具有2个或以上以太网端口,分别接入IPTV机顶盒和宽带上网电脑终端;

3)QoS:能够支持QoS功能,实现对IPTV业务流端到端的质量保障;

4)可网管性:支持集中式网管,便于对终端的统一管理和排障。

目前的家庭网关设备和FTTH的ONT设备均可满足以上要求,推荐在大规模部署IPTV业务时,使用家庭网关或ONT作为业务接入终端。

2.3.2IP地址规划

IPTV业务地址分为单播地址和组播地址2类,单播地址用于支持业务认证和点播业务,组播地址用于支持直播业务。

篇10

定位已明确

IPTV发展的最大障碍来源于广电部门。适逢广电系统面临有线电视整体数字化平移,IPTV以其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最大优势,将会对有线网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国电信在广电牌照的门槛前往往动不了局。但从上海一带的运营经验上看,IPTV的定位已渐渐明晰,并在新产业转型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区别于传统电视,向小众化和个性化转变。锁定高端人群是思路的核心部分,以时移、点播、资讯等为最主要特色的IPTV,并不能依靠传统的直播节目来取得业务上的进展,事实上,整个广电产业300亿的收视费用并不是电信眼中的“大蛋糕”,增值业务以及广告收入才是其想要获得的大的盈利点。因此,为内容的深加工和产品化做好服务,放眼高端用户群的基础上拓展业务,再将内容进行捆绑整合,以市场化运营的手段去推进,这才是区别于传统电视,规避同类竞争的关键所在。

政策有利好

虽然三网融合的口号提出已久,但中央推进融合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变。尤其在近半年期间,更是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来进行鼓励。今年2月,为拉动我国内需经济,国务院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了视听产业要整体化升级,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近日,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思路则显得更加的明确:“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双向进入”意味着三网融合的演进过程将得到催化,广电部门在合作与竞争的要求下不仅会调整自身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将放松原有对IPTV的抵制政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支持与协作。

经验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