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纪律教育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纪律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基于素质教学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规范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逐渐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出现的问题
1.小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会直接影响课堂纪律,但是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在眼神没有精神,容易发呆,对于教师所讲的一脸茫然,在课堂上不积极回答问题,喜欢在课本和书桌上乱涂乱画,还有一些小学生生性好动,一会摸摸这,一会动动那,喜欢在做一些小动作,玩铅笔盒,抠手指。
2.小学生在课堂上争吵打架
在课堂上小学生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打架,例如,同桌拿了我的橡皮不还给我,他在桌子上占的位置比我的大,他把钢笔水洒到了我的衣服上等等,小学生会因为这些相互争论,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发现,他们也许会越来越放肆,甚至大声争吵,动手打架,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也对课堂纪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常常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3.小学生故意捣乱
有很多小学生性格很特别,总喜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喜欢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例如,在教师写板书的时候拿纸团砸前面的同学,或者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或者故意碰一下正在写字的同学。很多教师在面对这种故意捣乱的行为时,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还有一些教师会示意这些同学安分一点,以维持课堂纪律,多数教师遇到这种问题,都感到非常的头疼,一方面如果严厉得处罚这些同学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如果放纵不管,这些同学的捣乱行为会影响班级的良好课堂纪律。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对策
1.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纪律
(1)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小学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要制定各种严格的班级制度,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行为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谐课堂纪律。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我们不主张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把小学课堂搞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觉课堂很压抑。教师要可以合理的调节课堂氛围,通过唱歌或者游戏调动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一个愉悦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掌握好“动”的尺度,不能让课堂过于活跃影响教学,动静结合,促进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2)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例如,教师将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打印出来贴在班级里,主要内容包括:预备铃响后要迅速回到教室,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上课铃响后,老师走入教师,班长要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老师礼毕请同学们坐下;如果上课迟到,需要在门口打报告老师允许后再进入教室;上课保持正确的坐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向要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允许后起立回答问题;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能恶意打断,老师不让讨论时,禁止相互交头接耳;下课铃后,教师离开教室以后学生们方可离开。
通过设置这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维护课堂秩序。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用亲切的语气来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自觉改正,不断进步。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捣乱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方式演示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整个教学活动。例如,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教师可以走出去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敲敲他的课桌,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讲。
2.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教师不间断的指导和教育小学生的一举一动。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良好的课堂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重要动力。
(1)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课堂习惯离不开认真的倾听,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是最基本的课堂的素质,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同学们的观点和思路,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小学生的课堂一般是45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可以持续大约20分钟[3],20分钟之后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大脑习惯性疲劳,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进度和节奏,通过一些积极地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者唱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性,让小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再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2)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辅导的作用。很多小学生遇到疑惑的问题时,怕老师批评或者害怕别的同学嘲笑,不敢举手提问问题。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看到有的同学表现出很困惑的表情,要积极地询问是否没有听懂,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提问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小学生学到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有限,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教他们应该怎样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他们应该怎样回答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
(3)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知识,便于学生在课下可以拿出笔记进行温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记笔记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记笔记习惯,跟着老师的教学内容,一边听一边记,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用笔写下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迅速掌握课堂重点知识,学生的笔记是第一手复习资料,人的记忆力只能持续一段的时间,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想起老师讲的课堂知识,并且记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记笔记方法,小学生由于写字速度和词汇量都有限,如果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影响了听课,得不偿失。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可以使学生收益一生,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良好的小学课堂纪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推动小学课堂纪律的和谐化、高效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翔.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2013(02)
[2]胡琴小学新课堂纪律管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04)
[3]胡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J].鲁东大学,2011(12)
篇2
教师的教学素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作为教师素质重要内容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农村教育经费与教学设施建设的问题,而忽略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能力,导致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前景堪忧。该如何来稳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呢?这对于许多农村英语教师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期望能通过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农村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调查,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从而改进和完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基本情况
调查组员:王惠萍、叶菊芳、吴娇娇、乔依晨
指导教师:孙庆文
调查目的: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13年6月
调查地点: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中学
调查对象:针对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班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校英语教师进行全面的调查
调查方式:(1)查阅英语教师教学工作情况;(2)初中生问卷
调查。
二、调查资料
我们对各种资料进行认真搜集和调查,过程主要分为以下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初步调查,完成项目论证报告书和申请表
第二阶段:搜集教师作业批改记录、试卷以及教师课堂实录及图片等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调查表,开展调查
第四阶段: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和分析
第五阶段:讨论、撰写研究报告初稿,最后润色成稿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中,有87%的学生都表示英语课上几乎不开小差。即使是开小差,主要原因也是“有开小差的习惯”,对于老师的不足之处,更多的是写“有点凶”。此外,96%的七年级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纪律管得不够严”。68%的七年级学生选择“课堂纪律不好”,70%八年级学生选择了“课堂内容枯燥”,5%的九年级学生选择了“无法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
2.调查显示,12%的同学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基础相对不错;80%的同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基础知识并不牢固;8%的同学从七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刚学起来较为吃力。这时,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首先要做好小学到初一的衔接与过渡,了解学生学过什么,要学什么,怎样学习等问题,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顺利地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
3.对于赞不赞成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全部使用英语这个问题,
67%的学生都选了“看实际需求”,20%的同学选择了“赞成”,11%的同学选择了“反对”,只有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四、调查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看,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选聘和考核,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努力培养人才。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整体素质,就应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该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游戏,情景表演,观看英语音像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持欢迎态度;此外,学生也普遍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多讲少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听说时间。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农村中学的不利环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了英语教学效果。
2.教师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农村中学,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综合素质、奉献精神和业务水平低等。
五、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根据调查结论的分析,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
1.加大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的实验效果产生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建议上级教研部门多安排城市优秀外语教师开展下乡支教活动,这也不失为现有条件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再次,学校的教师之间进行强弱结对互补,通过组织优质课竞赛、上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加强技术指导,以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要振兴,关键在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是当务之急。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利用假期举办英语教师基本功培训。放手让英语教师在改革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考试评价诸多方面进行整体思考和
探究。
3.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是“聋哑外语”。针对这一点,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学英语课应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交际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口”,做到“英语学习生活化,学生生活英语化。”其次,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适应英语课改的班级和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农村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通过举办英语角、英语墙板、课间英语广播、英语报刊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4.结合新课改,大胆创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教学“四忌”
“统计与概率”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重新组织编写进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板块,新增加了“概率”,因此,与传统教材中的“统计初步”内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在此结合本次“教学大练兵活动”中听课的体悟试谈在该板块教学中的“四忌”作探讨。
一忌放任自流的实践活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统计与概率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学生学会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而有些数据的收集是需要学生提前收集的,所以老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布置和安排,只有收集到了数据,学生才能进行整理和分析,新课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还包括需要的学具和教具。
无论是课上的小调查、小游戏还是延伸到课外的统计调查活动,教师都要有所指导,不能放任自流。一位老师让学生玩投硬币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硬币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的均衡性。一出题目学生就开始活动了,最后得出的结果却并不能反映这种均衡性。原因何在?因为很多学生扔的起始高度不够标准,还有拿硬币的姿势也不够准确。发现这种情况教师重新说明了要求: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两指捏住硬币使它平直向下,从离桌面大约2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20次,为了人人都有机会,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左边同学先扔10次,右边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交换,接下来的活动不仅有序而且得到的结果的确显示了这种均衡性。虽然是十分简单的操作,但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会懂得操作过程。
对于一些大型的调查统计活动,就更应当明确步骤,从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甚至如何分组等都要有很好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开展得有序而又有成效。
二忌培养制图的“高手”,读图的“哑巴”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一位教师基本教学过程是:在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了解两个不同地方的气温统计图后,便引导让学生讨论制作两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生作品交流反馈中,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然后换一个素材再进行制图练习。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围绕如何制图中进行。而本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才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安排是重在读,让学生读懂图意,分析数据,而不是重在画。 在画图与读图的定位上有的老师通常犯相同的错误:一方面没有掌握学生已有的作图起点,进行重复教学;另一方面拔高作图要求,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研究横轴、纵轴的填写。正因为时间花在作图上,所以读图的时间就少得可怜,很多老师对于“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都流于形式。往往在几个学生简单回答后,就匆匆结束。
这种蜻蜓点水式读图既缺少了读法的指导,更缺失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尤为要注意。
三忌情境创设不当,无法凸显统计知识的价值
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例如,在一年级中分类的教学,有位老师这样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就让班上孩子呈现杂乱的书包,(结果很多学生碍于面子都把精力集中到收拾自己的书包去了),大约10分钟后才进入新课。而有的老师课前就观察好了班上孩子的书包,上课开始就选出有代表性的孩子把书包呈现出来,问:孩子们,他们的书本摆放美吗?(不美)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帮他整理整理、把这些书本分类放)这样自然而简洁的导入了新课,而且无形中让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分类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体会到学习统计的实际意义。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合适的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中统计的例1(统计各种动物各有多少)、有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孩子们,森林小学开学了,森林小学的小动物们准备进行踢球比赛呢 ,(多媒体显示参加踢球比赛的动物:老虎、大象、小白兔),紧张的动物比赛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之前,请你猜一猜,谁会获胜?有的说小白兔,有的说大象,有的说老虎,说法不一,这时老师说:到底谁会获胜,下面就请同学们当一回裁判员,拿出记录卡和水彩笔,边观看比赛边用手中的水彩笔在记录卡上记一记,看每种动物各踢进了多少个球,由此导入新课。这位老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一开课就提供学生喜爱的,富有童话色彩的动物踢球比赛情境,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者选择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用谈话激趣,或者用游戏等形式和方法简洁明了的导入新课。
四忌只重视概率实验的操作,而忽视对数据的积极思考
现在教材中“概率”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可能性事件的关系,已是教师们的共识。于是教材和课堂上就出现大量抛硬币、摸球、转转盘等实验游戏。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兴趣 激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究活动。但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进行引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本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新颖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在设计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精心准备课堂导语,引导学生快速走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下面老师会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此时学生精神大振,纷纷提出问题:“老师,你要带我们去哪啊?”然后教师顺势在黑板上书写“桂林山水”四个大字,学生们恍然大悟:“哦!”接着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桂林在哪啊?”此时教师再顺势引导:“桂林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景色优美、风景迷人、有山有水,如果你们想一睹桂林山水的美景,就跟随作者一同来领略它的风光吧。”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大增,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组织角色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如果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感。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采取“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方式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由此可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标准答案,以及学生能否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出不同见解,并针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的心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
四、从生活化教学中体验快乐,培养学生兴趣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学习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如果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了就跟没学一样。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实现“生活化”,指的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以致用这一基本原则。练习训练所用的材料,要来源于生活;课本中的练习,也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和提高。为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设计一些扮演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自然发展。例如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选学课文后,引导学生按照学到的清晰表达一个意思的基本方法,尝试一下自己做“推销员”,把各自家乡最有名的水果推销给客户,看谁表达得最出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以自己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西瓜、桃子等水果,语言描述得都相当到位。这种生活化的技能训练方式会使学生感觉学习非常具有趣味性,他们不仅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其综合能力,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自主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总之,有效的兴趣教学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拓展视野、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辉 以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文教资料,2009,(09)。
[2]香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9)。
[3]李志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教育评论,2003,(06)。
篇5
关键词:牛津英语;任务型;愉快型
教育部新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当中,同时把有关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整合到连贯性的活动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牛津英语这套教材整合了听、说、读、写,容量比较大,一周一个单元,在这一周里,每堂课都是新课,比传统的新教材更丰富,更新颖,更有趣。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听,是接收语言,是语言的输入;说,是语言表达,是输出语言。语言输入是学生接受语言材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有效的引导,始终让学生有兴趣,可理解,有能力的接受语言信息;语言输出,是学生表达语言的过程,是对输入语言信息的灵活处理和实际运用。因此,教学活动势必要用语言输入带动语言输出,力争优化教学方法激活语言输出,使二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输入”与“输出”,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有机体,二者并举的辩证设置和交互呈现,是“整体语言教学”也即“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实践运用和效果检验。为此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视教学内容的需要和难易程度,或先听后说,或先说后听,听说互动;或以听带说,以说带听,边听边说,听说并重。一般的教学过程通常要求学生先听后说,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义、语式、语音和语调。
教师在课上传授完某个知识点,必须在确定学生已初步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前提下,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调查。例如:在教6B Unit 5的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和“Why? Because …”时,教师先引出句型,然后让学生进行pair work(两两合作),再请几对学生来演示,等学生对此句型基本熟悉以后,再进行调查,确认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实际效果,经过pair work,学生对survey(调查)中需要用的词汇、句型,在听、说和写等方面已相当熟练,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活动,起到了巩固当堂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作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学生熟悉survey所需要用的词汇和句型的前提下,先组内进行survey,相互调查,做到人人开口,并做好记录。那样的话,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口头操练。这还不够,因为这还是group work(小组工作),面还较小,接下来就是请各位组长去调查其他小组的成员,活动范围一下子扩大了,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室内自由走动,行为不受拘束,调查对象不受限制,想去调查谁就去调查谁,这样就把group work扩展到free work。在做survey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饶有兴致地做调查,做到自由地学,主动地学,个性化的学,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饱满,许多学生被这气氛所感染了,纷纷主动地去问老师或同学,此时老师的任务是既可随机提高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水平,使之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可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战胜自我,消除自卑心理,大胆地开口表达。这样一来,课堂上做到百分之百的人人开口,达到了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的目的,充分发挥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按学生的成长过程而言,儿童往往活泼好动,机械记忆和模仿力强,好表现而情绪易于激发,富有好奇心和探索心,尤其是听觉特别灵敏,思维特别敏感。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英语教学更应特别注重把学习规律和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始终处在愉快体验和成功体验的之中,即能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牛津英语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已得到充分体现。重要的语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合范的语言表达和交际的重要手段和教学过程。不可否认,对于一个习惯于用母语表达的小学生来说,了解语法规则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何使枯燥的语法变得简单易记、生动有趣呢?我在给学生归纳语法现象时,采取编“顺口溜”的办法。这种方法,学生学起来容易,记起来扎实,同时也便于在以后的语言运用中以此来修正有关语法错误。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排是以一个个主题划分单元,如Hobbies,Festival, Asking the way等。同时,在每个主题下又附有几个小主题,如在 6A课本中,在Festival这个主题下,有 Chinese Festival, 谈及中国节日的,有West Festival, 有关外国节日的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个小主题中,教材都相应地提出了一些任务要求,这使得牛津英语教材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相适应,为近来广泛推行的任务型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当前在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改革中,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
篇6
一、识字课教学现状
一年级识的老师首先面临的困难是要花很多时间培养和关注学生听课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接触学校的时间不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而且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这些客观因素是小学一年级识字课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实际的识字教学是一种什么状况呢?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时下小学一年级识字课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识字课,以“写”代“识”
教师认为多写多练,掌握得才牢靠。老师授课之后给学生设计了大量书写练习的作业。练习本编号反复书写,甚至对一些二类字,只需要学生识记的字,教师也强制要求学生记忆,并坚持认为手写一遍的效果优于“嘴过千遍”。
2.识字课识字方法多样,耗时耗力,老师学生疲于完成
这些课上老师普遍会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识记,学生比较踊跃,最感兴趣的是编故事识记,但是这类课教学任务往往完成不了,要么只完成识记没有书写练习,要么书写也只是以点带面,浮光掠影。
3.识字教学时间被课文阅读挤占
识字教学无法落到实处。教师在语文阅读与识字教学所占比重孰重孰轻两项内容间“纠结”,这就导致识字教学经常面临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一年级学生现状及识字课教学目标分析
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与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一年级识字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有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明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1.心理特点
(1)过于自我。由于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任性、不听话等特点,甚至有的学生无视课堂纪律,随意打断同学发言,在言行方面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2)天性活泼,对于游戏十分热衷,并且大多都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和极佳的可塑性。
(3)问题多。小学生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充满热情,表现为经常提问、对周围变化十分敏感。但是,他们的热情往往保持不了太长时间就会消散。如,刚刚纠正的握笔姿势过了一会又错了,刚刚挺直的背不一会又驼了。
(4)活动、行为缺乏目的性。比如,学习有什么用?一年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可以逻辑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再如,教师叫他复习功课时,他却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本后面的插图;或者一听到其他声响,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
2.认识和记忆特点
就认识过程而言,一年级生和学前儿童存在相似点,比如,二者的认识均带有无意性。然而,在教师的影响与帮助下,他们正在逐渐朝着有意认识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一年级学生的记忆依旧以形象记忆为主。
3.注意的特点
(1)注意范围狭窄,在他们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周围的其他事情感觉是非常迟钝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不会分配注意力,很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考虑到这一点,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要求学生边听边写,而是应在保证其听懂的前提下,再要求他们尝试着写。
(2)注意的稳定性不高。由于年龄原因,一年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这实际上是思维活动脱离目的任务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窗外的人吸引,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总体而言,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情绪变化快;很容易产生疲累感;自控能力差;对环境敏感;经常模仿他人;思维直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对一年级识字教学给出四点建议:(1)教师不仅要注重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还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2)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实践,又要保证综合性的体现。(3)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4)教师应借助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课标明确表示,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在识字教学方面,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首先,一年级和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教学要求是增强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并认识一千六百个汉字,掌握其中八百个字的写法;三年级和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教学要求是提高他们识字的主动性,并使他们认识两千五百个(累计值)汉字,掌握其中一千六百个字的写法;五年级和六年级属于第三学段,教学要求是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使他们认识三千个(累计值)汉字,掌握其中两千五百个字的写法。可见,课标对于小学语文识字课中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目标,这个能力要求是随学生年级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三、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课教学效率的策略
众所周知,只有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确定的策略,才属于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究竟何为有效策略?下面我将结合一节具体课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4课堂实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3期 作者:马蔷,郑宇)进行分析:
按照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的汉字数量与其需要掌握写法的汉字数量是不一样的,对于识字教学的要求可归纳为多认少写,并且课标还强调了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特点及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尽量做到识用结合。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识字课,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对教学任务把握得比较好,成功地将任务落实到了教学活动中。其中,最突出的有三点。
1.识字教学体现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经验可知,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识字并不难,但忘记也很快。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在这节课上,教师以生字特点为依据,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识字方式,其中包括看图识字、读音识字等,使学生的识字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记忆效果也得到了巩固。
2.将引导发现作为侧重点,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识字教学的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掌握了几个字,而是要通过引导使其学会独立识字。由于教师对这一目标的认识比较全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识字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较为明显。如,画蜘蛛网的图,再写“网”这个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再如,教师在学生对蜻蜓以及蜘蛛等生字有了大概的认识之后,引导他们尝试利用形声特点来识字。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3.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篇7
一、基本概念
1.描述统计。
通过调查、试验获得大量数据,用归组、制表、绘图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如:小学数学中的制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都是描述统计。另外计算集中量所反映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总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也属于描述统计的范围。其目的是将大量零散的、杂乱无序的数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缩、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
2.概率的统计定义。
人们在抛掷一枚硬币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事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当我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地抛掷同一枚均匀硬币时,就会发现“出现正面”或“出现反面”的次数大约各占总抛掷次数的:左右。这里的“大量重复”是指多少次呢?历史上不少统计学家,例如皮尔逊等人作过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其试验记录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波动越来越小,频率在0.5这个定值附近摆动的性质是出现正面这一现象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表现,0.5恰恰就是刻画出现正面可能性大小的数值,0.5就是抛掷硬币时出现正面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统计定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给出了在实际问题中估算概率的近似值的方法,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将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例如100粒种子平均来说大约有90粒种子发芽,则我们说种子的发芽率为90%;
某类产品平均每1000件产品中大约有10件废品,则我们说该产品的废品率为1%。在小学数学中用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求得的是概率的近似值,特别是次数不够大时,这个概率的近似值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例如:某地区30年来的10月6日的天气记录里有25次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问下一年的10月6日是晴天的概率是多少?
因为前30年出现晴天的频率为0.83,所以概率大约是0.83。
3.概率的古典定义。
对某一类特殊的试验,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求它的概率。抛掷一枚硬币时,试验的结果有2种:出现正面、出现反面;由于硬币是均匀的,通过直观分析可以看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同,都是。进一步研究:
某试验具有以下性质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n个)
(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硬币、骰子是均匀的,抛掷时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
如果事件A是由上述n个结果中的m个组成,则称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m/n。
例:掷一颗均匀的骰子,求出现2点的概率。
由于这个试验满足概率的古典定义的两个条件,且n=6,m=1,出现2点的概率是。
又:求出现偶数点的概率?出现偶数点这一事件包含3个结果,2点、 4点、6点。m=3
出现偶数点的概率是,即。
概率的古典定义不用大量地去试验,只要试验的结果为等可能的有限个的情况,通过分析找出m、n,其概率就可以求出了,其优点是便于计算,但概率的古典定义不如概率的统计定义适用面广,如抛掷一个酒瓶盖子时,就不满足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的条件,因此出现正面的概率就不能用概率的古典定义去求,而要用统计定义去近似地求它的概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避免学习过多或艰深的术语,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应该非形式地介绍概率思想,而非严格的定义、单纯的计算,因此,在小学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它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笑话。有的教师让学生在课上做 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希望学生能得到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因为抛掷的次数少,所以要得出10次正面,是很难做到的,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得出的是概率的近似值。
二、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
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应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会获得某些新的信息。
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我们最喜爱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如:
从统计图可以知道,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到野生动物园去参观等。全班同学还可以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把自己的班级介绍给全校其他同学等。
三、统计、概率与小学其它内容的联系
例1
上面各图中表示黑色区域的分数分别为;;;,小学生即使没有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分数的意义知道2号黑色区域最容易投中,因为根据分数的意义它占总面积的比最大,为。
例2
从红球所占的比例来看,1号袋为; 2号袋为;3号袋为击,因此相比之下,1号袋最容易抽出红球。
例3下面是用扇形统计图统计的资料
对小学生来讲,扇形统计图的难点在于不同的圆心角所代表的部分的百分数表示及百分数表示的圆心角的度数,而对于—上面图中有特殊圆心角时,可避开圆心角,用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得出喜欢英语课的,科学课的,数学课的;参加球类兴趣小组的有50%;参加乐队的18%。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统计与概率可以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这些概念提供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用建构的方式,建立这部分内容与小学其它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更深入、更灵活地学习。
篇8
关键词:教育;识字;写作;学习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在课堂上学习识字不仅枯燥乏味,课后还要练习写字,还不如去玩玩橡皮擦、动动手指、说说小话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以学生为本,创设让学生觉得有趣的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类比图形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从图形出发,让学生识字。例如,在学习“田”字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把农田的图像放出来,让学生在记住农田的时候,也把“田”字记住。再如:在学习“大、小、多、少、上、下、左、右”这些词的时候,可以画两张桌子,左边的大桌子画五支笔,右边的小桌子画两支笔。让学生看着图来学习识字,分析大与小、多与少、上与下、左与右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自己联系图和字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把字记牢,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用图像来进行识字,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识字教育是写作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有意识地将图和字联系在一起,也需要将看图说话视为重点,从小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前提条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字,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有话可说,才能有话可写,才能提高课堂教育效率。
二、将游戏和课堂教育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才能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游戏教学向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来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用“找朋友”来教育组词,先准备多张10 cm×10 cm的小卡片,然后把几组词语,分开写到卡片上,需要注意的是字不要重复。然后将每一组词的其中一个字贴在黑板左边,将另一个字贴在右边,让学生自己去帮字“找朋友”,从而在认字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再如:把难度不同的各种字写在卡片上,将学生分组,围成一个圈,每组的中间反着放置卡片,让学生从上摸一张然后读出来,然后组词,然后组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时间限制,超过时间的学生要在指定的卡片记录上打一个“×”,每组得到最多×的同学,需要为全班表演一个节目。最后,把大家不会的字收集起来,再进行育。当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不会的字,导致画了一个“×”,对这个字,学生会更加上心,在学时,比平常的直接教学更加渴望学习这个字。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要读字、组词,还要组句,这无疑为学生的写作增加了积累,这对于写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就是游戏教育的优点,让学生自动识字、渴望识字、积极识字,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基础。
三、将课堂生活化进行识字教育
文字源于生活,生活反映文字。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识字生活化、有趣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去购书的时候,把书架上的书名记下来,然后找其中一本,仔细阅读,将不会的字写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反省,是学过的字忘了,还是陌生的字没学过,寻找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识字有更大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学字、主动学字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外界的每一样东西、每一样物品进行识字,这就好比看到垃圾桶的时候想到“垃圾”,看到自行车的时候想到“自行车”,还能组句,如:穿着红色大衣的阿姨正在骑着自行车。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生活环境中识字,才能提高识字效率。
总的来说,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高效率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从识字开始。汉字向来奇妙无穷、妙不可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育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识字课程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想象。因此,广大教师仍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出热爱识字、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徐莉.寓教于乐 轻松识字.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究.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9).
篇9
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情绪调节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焦虑是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威胁可能是来自危及个人生存的疾病、灾难、死亡等,也可能是因为不能实现预定目标而担心受到他人的讥笑和冷淡,或自我意识的谴责、危及个人的自尊、名誉、事业、地位等。人在焦虑时会出现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说话颤抖等外显行为的变化,以及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口干舌燥、尿频,恶心、腹泻等各种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焦虑程度愈高,变化愈明显、强烈。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即将面临或正经历的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这是学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对学习和考试有促进作用,它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使学生做好准备,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反倒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但考试过度虑焦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若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状态,会导致学生情绪难以稳定,产生焦躁或抑郁,缺乏信心,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从探究起因开始,结合信息资料,寻找出应对这种情况的措施和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正确的看待考试,调节好考前情绪,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研究问题的分析
(一)研究结果的统计
对南京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班57名学生进行了测量,并对学生答题的状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类结果如下:在60分以下的有15人,占26%;在60~80分之间的有17人,占30%;在80分以上的有25人,占44%,为高焦虑者,其中:
(1)担心考糟了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有9人,占35%。
(2)担心对自己的自我意象受到损害的有4人,占17%。
(3)担心未来的前途的有7人,占28%。
(4)担心对应试准备不足的有5人,占 20%。
由此可见,由于小学生对学习缺乏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加上任性的性格,以及对考试结果的期望过高,容易形成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冲突,引起考试焦虑。另外,初次考试失败后的恐惧心理,导致考试的畏难心理及自我认识的偏差。学生若有过考试失败的体验,就容易出现“一朝被蛇咬,百日见绳惊”的情况,每逢考试就会在脑子里出现“千万不能紧张”或“这次我肯定又考不好了”的念头,这种负面的暗示也会增长焦虑的情绪,从而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要降低小学生的考试焦虑,就需要各方面协同努力,如家长、教师的期望应切合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去考查而不是仅局限于成绩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由研究结果分析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一种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担心考试不及格。这类学生主要是基础比较差,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方法不当,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如果考不好,如何向父母、老师交代?如何面对同学?以及这次考试是否会从此决定我的命运……由此,思想上产生压力,又因压力超过心理负荷而造成过度紧张。
另一种学生会疑虑考试失败。学习好的同学心理上总想保持住自己原有的优势,担心保不住原来的名次,如果失败就会在心理上出现自责、自卑和难以服气的精神压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紧张的思想包袱,每当考试时就会自然产生种种想法,诸如担心再次失败的焦虑情绪等。
2.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1)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天下每个父母都有望子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天下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期望孩子超过自己的想法,只要这期望在孩子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都是必要的。但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继续发展或是对自己自我发展失落的弥补,期望孩子成大才,为父母争气。因此,他们从孩子很小时就把希望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期望他们考重点中学,情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达到理想的目标。他们对孩子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减负不少,但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在考试成绩上,老师对学生的高要求,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许多学生都想参加重点中学的单科选拔考试,放松的弦一下子紧绷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双休日参加各种奥数班、奥英班、写作班,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考试时,就表现出一种焦虑状态。
(3)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穿紧身衣和牛仔裤、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从而形成心理焦虑。
三、教育策略的应对
(一)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我们首先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属于一种情绪反应,它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也属于不愉快的情绪。它使人烦躁不安,类似恐惧,但程度不太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考试前复习期间,适度的焦虑能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虑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用一条抛物线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焦虑程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也随着加快,超过一定的焦虑程度时,学习效率就会随着焦虑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绪不同而言,平时不容易激动,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学习效率比焦虑高者要好。在一般情况下,焦虑情绪低的人可以在有压力时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焦虑程度高的人学习效率在有压力时反而会降低。但是实际上,这里的适度、过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界限,往往人们都是以自己一些主观的感受为标准的。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首先承认自己确实存在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同时也应清楚,焦虑是自己对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的一种反应,因此衡量它适不适度的标准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发挥它积极方面的作用,抑制它消极方面的作用。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早就说过:“焦虑本身毫无可怕之处,可怕的在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要克服考试焦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端正对考试的认识。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一般情况下,考试反映了平时学习的状况,是认识自己学习优劣的好时机。因此,要认真对待,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时,又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就是考试失败了,也不要灰心丧气,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人绝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实的影响,主观的积极状态可以减弱和消除消极的影响。考试中要正确对待考场中的各种因素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充分估计自己的才能与知识,相信自己在考试中一定能够取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顺利度过考试这一关。
再次,考试前要有充足的休息。包括生活节律的重新调整,做些喜爱的运动,使自己的心身放松,进入一种“假消极状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假消极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能,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经过研究,发现可以教给学生几种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1.自我暗示法。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的。”二战前苏联一位天才的演员N・H・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克服了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假如你是一位正处于“考试焦虑”的考生,每天告诉自己,你一定会战胜“考试焦虑”,做一个真正健康人。
2.睡眠消除法。事实证明,很多考生的“考试焦虑”是由于学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要同学们不熬夜那是不现实的,要养成中午小睡的习惯。中午的小睡,是为下午的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的有效途径。
3.运动消除法。学生以脑力活动为主,而适当的运动是消除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广大临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散散步、打打球、做做体操。因为运动可以消除一些紧张的化学物质,虽然使肌肉疲劳,但可以放松神经。
4.情绪宣泄法。情绪宣泄是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有些考试焦虑情绪是由于坏情绪的不断积压引起的,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的嗦等等,都可能使心情变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考试焦虑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以下方法:聊天法,即通过向亲人或朋友,述说自己的积怨,求得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哭笑法,如果内心憋得难受,又无法与人倾诉,应当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内心的郁闷;书写法,可以用写日记或书信的方式,释放自己的苦恼。
5.音乐疗法。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和生理机能,不同节奏的音乐能使人放松,使人的生理、心理节律发生良性的变化。相信这也是大多同学选择的方法。
采用何种办法来缓解考试焦虑情绪,还得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但请相信只要经过努力,我们一定有能力战胜这个焦虑恶魔。
总之,家长、老师给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能让孩子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一、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境界。因为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巧设悬念,激感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可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教师可接着提问:一般作品中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可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教师可再提问:《背影》这课,作者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窘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使学生更想往下看。这样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就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逸闻趣事出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教师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长妈妈本人的故事,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迁移外化,表达情感
所谓迁移外化,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倾吐出来,并得以拓展、深化。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个别发言、对话讨论、辩论、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既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书面的文字对情感加以表达。当然,最好能在课堂内形成,到课堂外去实施。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时,你会怎么做(想),请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假设学生就是桃源中人,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明白了文章主旨,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大有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五、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如腾格尔的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春》的热情;《》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的《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了情感氛围。这样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