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实习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生实习规划

篇1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职业规划意识 现状 调查与分析

从2009年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90后”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开始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着与传统学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他们对待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见,“90后”大学生和他们所带来的“90后”现象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促使他们思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以此来作为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而编制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为步骤、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方面组成。本文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知、情、意三维度着手就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即于1990年到1999年底出生,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笔者选取了南通大学本科2010级音乐系(大一)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共64人,其中音乐师范36人、音乐表演28人;被试的出生年份分布在1990―1993年区间。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职业规划意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1.4%;调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调查结果

笔者按照知情意三个维度,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和职业生涯规划行为三个方面,据此编制、修订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90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情感上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主动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情感取向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87.5%的被试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重要或者非常重要;56.3%的被试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感兴趣;53.2%的被试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是接纳职业生涯规划的,认为它很重要,并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倾向,只是苦于没有方法、没有策略,不知道如何进行。

2.认知程度上――“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了解有限。

调查数据显示76.6%的被试表示听说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不是很了解,仅有14.1%的被试选择了解或者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数据反映出的事实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上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识简单化,即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确定以后大概从事的职业,至于如何达到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则不属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范围;二是认识刻板化,即认为一旦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不能进行改变,所以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太早,可变的、不可控的因素还很多。

3.规划行动上――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90后”大学生少之又少。

调查表明有62.3%的被试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构想,但是却有高达93.8%的“90后”被试没有进行过任何职业生涯规划,62.5%的被试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可见,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上,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行为上的少之又少。

(二)“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以往年代人群的成长环境、生存状况都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中大量涌入强调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西方文化,使得“90后”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他们渴望独立,但对家庭、学校存在依赖,需要其帮助和监督。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说,“90后”大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但依赖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指导和督促。一旦外在环境没有提供现成的知识和课程,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寻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等学校一般都设立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得知,有46.9%的被试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是通过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48.4%的被试表示学校就业网站上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但无法满足其需要;43.8%的被试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满意程度一般,35.9%的被试表示不了解有关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服务;67.2%的被试最感兴趣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知识是有关性格与职业匹配的,然而学生却反映学校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内容还不够丰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90后”大学生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不完善。首先,实用性不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访谈中,学生反应交过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但是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作业层面上,并没有指导、规范和激励行为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在设立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制定实际可用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其现实的意义。其次,针对性不强。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不能盲目开设课程讲授新课,应该先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再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高等院校很少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再次,阶段性不强。大学四年,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职业准备情况不同,因此相应的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90后”大学生集中分布在一和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正是高校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而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最后,整体性不强。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校在设立课程的同时,还要对学校就业网站和辅导老师的指导教育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充和训练。而学生的反馈情况是,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称力度还不够,提供的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丰富。

三、加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的改善措施

1.教育理念更新。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白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指导、激励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不仅仅要使每个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高校自身还必须有不断拓展、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构建体系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体系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要开设“必修+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完善起协助作用的职业测评指导和职业心理咨询系统;设置针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设置的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只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才能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也需要不同行业人员的从业经验。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根据学生需要组建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90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首先,应该端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即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对未来进行设想,它需要结合内外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需要制定详细且灵活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其次,改正过于依赖的态度,“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依赖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够。“90后”大学生必须明白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树立主动积极的处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 一站式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52?03

一、一站式服务理念与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

一站式服务理念源于欧美,最初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将一项原本需要在多个地点完成的服务集中在一个地点完成。这种理念首先在政府事务中流行,后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其外延和内涵也随之拓展。现在所谓的一站式服务理念,更多的为商界服务行业所引领,即是特定的区域和体系中可以尽可能多的提供所需服务[1]。例如一个酒店会兼有住宿、订票、复印、干洗、订餐等功能,一个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服务。一站式服务理念在国内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一站式模式的形成,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整合,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更是在这样全方位的体系下各种服务的潜在需求得以被诱发和放大;对于被服务者,一站式服务则实现了服务的细化和优化。

而作为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个人未来发展基础的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就业趋势变化的新形势下,已经凸显出一站式模式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有两层要求,第一层初级要求是结合自己个性特点、教育水平、认知能力、家庭背景等来来确定合适的职业方向并使之成为现实,较深层的要求则是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筹划安排未来,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描绘蓝图。合理的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仅要对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各类因素全盘规划,更应对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做长远考虑。其中所涉及的各项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信息整合、取证分析、平台建设等,向着愈发细分的趋势发展,同时各种服务需求,现有的某个部门无法全部解决[2]。此外,职业生涯指导体系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国家政策等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职业生涯设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多是参照国外模式,实践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难以提升。

因而,不难看出,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本质属性与一站式的服务理念有着高度的契合,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正是需要遵从资源得到全面整合,意识多方统一,具备极大延伸性扩展性,多维立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的一站式模式。

二、一站式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职业生涯规划通常遵循综合分析――规划制定――有效实施――适时调整的过程。规划制定前,需要对自身和环境进行分析,从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潜力等方面做好自我评估,了解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所选职业的影响,扬长避短;然后理性评估职业机会,进行职业定位;进而进一步锁定就业范围,明确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特别要避免陷入思维定势,应当根据变化来及时调整和修正职业规划[3]。在这个过程中,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必须在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给予纵跨知识、技能、心理、面试技巧、求职结果等的多维服务。

1. 有力的指导队伍

专家化、科学化的指导队伍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指导体系的层次高低和质量的优劣。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指导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发掘和整合校内已有的资源,依托创、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人员,通过聘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校外专家充实队伍。

2. 丰富的课程教育

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就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在高校教学计划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到课程建设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公共课程化,推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逐步完善,课程教育中应针对专业特点,尽可能丰富课程内容,包括意识引导、匹配理论、生涯定位、心理测评等。

3. 便捷的咨询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是随时都在进行中的事情,某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咨询解决,确保咨询平台的便捷和实用成为指导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技术广为流行的今天,发挥互联网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是大势所趋,通过就业网站可以开设网上职业规划学堂,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就业指导、毕业生求职信息、用人单位求人信息服务等。网络上信息传递的高速度和大容量更是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在方法指导、心理辅导、政策解读等各方面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时效性的同时也要顾及多选性,在建设网络信息服务主体平台时,也要设置人工服务平台、电话服务平台、纸制资料服务平台作为补充。

4. 有效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通过心理测评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职业倾向,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5. 完备的职场信息资源库

建立完备、实时的职场信息资源库,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切实可见大体方向和参照,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主动开发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以及校友的沟通与联系,开展合作,做好资源储备。

6. 综合的技能培训

在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暴露出职场经验不足的弱势。一站式大学生生涯规划体系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具备全面的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学生在校园里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适应性广的职场技能培训,涵盖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待遇分析等。

7. 严谨的职业生涯管理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并科学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档案库,以便及时跟踪观察和加强引导;同时做好就业反馈信息的登记存档工作,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工作参考和借鉴。

三、一站式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具体要求

1. 整合力量推广服务理念

社会多样化、多元化人才需求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困扰大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生活问题越来越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一站式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以服务为导向,创新载体,挖掘服务学生的资源,探索服务学生的途径,使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由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积极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体系中应当确立大服务的观念:一是在服务内容上扩大种类,包括以上逐一列出的七大项;二是在服务方法上增多形式,各方面力量通力协作。

2. 横跨整个大学阶段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全程化跟踪指导

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以四学年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教。在一年级首先让学生认清自己,认识职业,定下大概方向;第二学年要求学生将大体方向以自己的综合素养相磨合;三年级再根据具体情况确立职业目标,并且有效实施;四年级在回头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补充。

3. 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

一站式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并非停滞不前和一统天下的,而是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充实,并且根据不同高校特点加以调整和有所侧重。

四、关于构建独立学院一站式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

笔者长期从事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这里就独立学院一站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建设的要点进行探讨。

1. 尊重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探索创新、多元化发展新路径的产物,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发展势头较猛,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300余所。独立学院创办原则是用综合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和民间资本优势强强联合,创办新的本科院校,即“名校”办“民校”。独立学院具有机制灵活、精简高效等特点,受到考生青睐,独立学院的学生较之其他的本科学生,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综合能力和自我表现欲望也较高,加之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对短期规划比较感兴趣而对长期的职业规划认识不足,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其效果。因此,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指导,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好的职业规划往往牵系着人生的整个发展轨迹,规划的意义是通过对自身的特性的评估来实现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是个人能力、兴趣、知识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应着眼长远规划,规避急功近利性的职业规划,使自我发展尽量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加强队伍建设,做到职业发展教育、指导和服务的有机统一

相对而言,独立学院职业规划、创业就业教育的专职指导人员更加缺乏。这就对专职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一站式服务体系构建涉及到的众多内容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注重职业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统一,注重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机统一。就学校而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专职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扩充、壮大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专职人员一岗多能、人人兼职学生工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一站式服务理念对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一站式模式很明显的带着自身的特性,因为它需要关注所服务对象的差异,即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差异,这比一站式服务针对某一群体的要求更高,如何在一站式职业规划服务的统合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是一站式职业规划服务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肖克奇.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一般中学;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76-3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一般中学”

在我国当前的办学体系中,由于历史或区域的原因,学校是分层级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领域已经取消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但学校事实的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本课题所讨论的“一般中学”是指位于农村、城郊以及城市内部区别于重点中学的相对薄弱学校。与拥有各方面优质资源的“重点中学”相比,一般中学突出的特点是生源状况不佳,师资力量不强,无法适应当前“整体划一”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因此,“一般中学”师生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课堂不能等同于“重点中学”的课堂,在牢固确立“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理念基础上,更宜将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幸福公民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改革,走适合“一般中学”学生的教育教学路线。

(二)“四环双学”

“四环双学”是本课题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统称。其核心在于重新核定并正面回答一般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基本的问题。

“四环”:

此处系指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实施的四个基本学习环节或者须共同完成不同任务的一个过程。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明确定位“一般中学”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的基本程序。在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领域,本着循序渐进与回环往复的原则,我们认为所有的课堂学致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相对固定的任务,这样在任务与过程之间即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将其中的每一个对应称作“一环”,这样每节课大致形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环”:让绝大部分学生了解“最直接的知识”。

何谓“最直接的知识”?本课题系指一些最常用、最简单和最直观的知识。获取最直接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式学习。模仿学习知识、技能和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方法。如孟子主张制定一定的教学标准,要求学习者通过模仿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指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墨,羿不为拙射变其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意思是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既定尺度和标准,然后让学习者细心观察模仿,自动去学。在第一环,通过模仿的途径激起“一般中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并保持学习兴趣。因此,模仿、了解最直接的知识,是为了更主动地学习。

“二环”:让绝大部分学生把握“最亲近的内容”。

何谓“最亲近的内容”?本课题系指学生个性内心乐于接受的、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奥秘和生活意义的知识。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幸福的不二法门。新课改理念不提倡教育教学脱离生活,一切教学都应该紧密围绕生活这个原点进行拓展。在第二环,文科课堂,学生能“闻书香,聆听窗外的声音”;理科课堂,学生能“做实验,试验生活的真理”。这种自然化、生活化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亲近的。

“三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最基本的问题才是“一般中学”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谓“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也有具体的区别。但它一定是基于“双基”而言的。教育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知识性的问题,而是有利于“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

“四环”: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得最实用的技能。

“最实用的技能”即是新课标指出的最基本的技能。新课标对基本技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技能的界定在于它的发展性。文科类学生的演讲写作技能和理科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一般中学”需要开发的校本课程,因为这些技能最适用,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双学”:

就学生主体及内容而言,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以下一些双向的关系:如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一般与特殊等……理论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互相学习的必要,是谓“教学相长”;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此为“合作或互动式学习”。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掌握技能;不仅在课内学习,还要课外巩固;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大课堂。据此,本课题将“双学”,定位于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助式学习”。

1.个性化学习。

个体差异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者关系的研究与应用促进了教学的变革。一方面,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从“教”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教育“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后,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新探索。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论也从“学”的角度指出:现代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自我闪光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成功的教学应在继承“以学论教”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

基于上述理念,个性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在学生智能测评和学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自主选修,选择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为其量身定做学习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确定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设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一般中学的学生只有在“把握学习基点,做好学习准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学习的基本环节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2.互助式学习。

是指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互助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环”之内容,一环也无法实现。基于一般中学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惰性、畏惧感及不自信,课堂上需要教师牵头组织学习,需要互为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助”的核心实不在“助”知识,而在助信心、助习惯、助成长。要通过生生之间互为师生式的充分互动,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机械、被动学习习惯,强调人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操作流程可概括如下:教师首先讲授基础知识,设置情境,然后有目的地引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先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积极的研讨,并现场汇报结果。

互助式学习以大家切实“亲近”的问题为核心,以“思考”、“讨论”、“互为师生”为手段,以“文科感悟、理科实验”为途径,以“发现”、“创新”为目的。学习和交流的内容首先须对学生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要充分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从而逐步实现自疑自解。

(三)“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各教育理论家对教学模式的阐释,我们以为: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它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来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积极学习。

“四环双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系我们根据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结合“一般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提出的一种基本架构。与“重点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环双学”不追求高投入,高收益,不强化思维的无限止拓展,而是侧重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放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挑战“最直接、最亲近、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四环双学”的课堂应该是“让课堂焕发最基本生命活力”课堂,应该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真正做到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实践研究”

“实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行为行动;“研究”则主要是指研究者的探索活动。实践研究则是把两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践行,一边践行一边探索。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实践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科学研究者的合作,实践与研究的结合;重视及时反馈;允许在总课题目标的指引下边实践边调整方案。

综合而言,本课题“实践研究”强调以下原则:

1.为实践而研究。

传统上,受一般科学研究的影响,教育(教学)研究的旨趣是为了获取“真理”,这种旨趣假定关于教育真理的知识能够通过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好地再现于教育实践之中,而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则是直接为这类知识的增加作贡献。虽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观还是许多研究者甚至许多实践工作者所持的立场,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通过对教师的研究却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实质上是把教师视为一个简单“中转站”的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估计得过于简单了,教师这个与专业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样有着知识与思想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绝不仅止是某个“专家”理论的简单执行者。科学概括出来的研究知识并不能直接地驱使社会实践,还必须有一个“启蒙过程”,以使某一情境中的参与者能够对自己的情境有一真正的理解,井作出明智而谨慎的决定。实践研究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启蒙过程”,实践者不但直接参与了研究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某种“权威”教诲的聆听者。实践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实践研究的精义在于:它是这样一种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善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因为“改善”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实践而研究”的旨趣要求实践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实践的研究。

“对实践的研究”表明实践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实践研究关心的“问题”(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对象)可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某种技术的刨制或应用而获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可以使教师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已经或可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实际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特定环境中的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的,所以实践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也是特定的,而不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实践研究应该是有弹性的,而不是生硬地遵循某一个严格的程序。它不但要求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课题组成员有对实践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实践中研究。

实践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研究,更不是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实践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结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至少是其中之一)。这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的身上,使得实践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课题组成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间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观察与反思,通过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这样,实践研究就超越了传统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真理知识的增加,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建立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新型有序的课堂“四环双学”体系,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具体内涵如下:1.通过教师正确的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分层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2.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力和才干;3.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如下:

1.初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2.高中各学科“四环”具体内涵确认和归类的实践研究;

3.一般中学“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策略的研究;

4.一般中学“互助式学习”最佳方式、方法及策略调整的研究;

5.“四环双学”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架构及模型的研究。

关于“四环双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设置了知识、能力、程序和时效分配四个系统,有机匹配上述系统,可以形成下表所示具体操作流程:

系统牵引:每节课前5分钟学生都将课前准备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呈现,并提问班级其他同学,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自助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系统延展:一环一最,层层递进,逐步实现新授目标;

系统迁移:测“四最”,探“技能”,完成自主建构;

系统回归:形成学生各自独特的知识树,完成系统归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样本,分高初中、分学科展开独立的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着力遵循以下七大原则: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3)以人为本、发展教师的原则。

(4)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5)评价考核跟进,骨干引领与评比激励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班集体”、“学习小组”、“教研组”等团队)。

(6)反思性原则。

(7)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原则。

(二)实施过程(略)

(三)研究方法

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按照预定的模式各学科进行相应的研究,对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3)问卷调查法。形式有问卷、访谈等。

(4)案例研究法。选取重点学科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篇4

关键词: 免费定向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日常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17-02

0 引言

如何让人才在大学五年的教育中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全科医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从专业素质培养和日常教育管理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

1 要积极探索实践免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要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农村培养的医学生,要强化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巩固其专业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到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

1.1 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从国家的政策看,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其培养一方面要具备基层全科医学工作能力,要求的是合格率而非优秀率,另一方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指导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全科医师理念,集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预防、定向培养集医疗为一体。

1.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生源,但是学生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依然不是很了解。只有8.3%的学生有亲身体验,而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是要到乡镇或农村工作的,如果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不了解,则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使他们了解社会,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首先,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新农合在当地实施情况和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社会专题调研;开展爱心支教及食品安全和保健养生知识宣传[2];因地制宜对当地居民采取互访交流、文化帮扶、健康指导等,更早地建立起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让医学生真正贴近并了解基层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其次,定期组织义诊和健康保健调查。在基层工作人员的陪同指导下,利用简单的医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开展义诊,为当地村民提供心血管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心理咨询等健康咨询服务以及血压、血型、视力、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服务,初步诊断症状明显的一般慢性病并给予对应的纠正建议。竭尽所能为村民解答健康问题,送去健康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实习基地建设。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乡镇卫生院)是全科医学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综合性医院全部完成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实习,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可考虑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帮助培养院校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单位建设成为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在综合性的医院进行,后一部分在其就业单位完成,让学生早接触工作实际,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2 要重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的医学教育的立“教”之本,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培养一批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坚定其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意识,使免费医学生着力提升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为农村基层地区群众解除病痛。

2.1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免费定向医学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影响了教学培训的质量。

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把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是让学生真正能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爱岗敬业教育,为基层卫生机构创建价值。

三是在学生入学阶段,开设导论课,一方面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前全面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家开展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2.2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免费定向医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入学方式、学习发展目标、培养理念、就业去向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政策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他们享受特惠待遇和特殊照顾,这使他们觉得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属于异类。不少免费定向医学生心理承受着来自外界的误会与猜疑,这种无形的压力,造成不少学生自信心不强。虽然很多人选择免费医学定向专业是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但也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此方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自尊与自卑往往交织在一起,内心比较矛盾。

此外,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对专业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不少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落后地区工作,工作待遇太低,工作条件较差,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就更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然而自己的未来却早已被圈定在乡镇或农村,这未免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失落。

因此,要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关爱、提供咨询,切实指导、帮助免费定向生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消除疑虑,树立自信,正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2.3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规划[3]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及实施。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一个职业方向已基本明确的特殊群体,其职业规划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他们的职业规划将直接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我国卫生人力的改善。

因此,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现状是非常必要而又重要的。这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并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提高基层职业准备意识和稳固职业信念[4]。

根据免费定向医学生就业的方向和岗位特点,归纳出此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就业心理的矛盾[5]:

①就业压力较轻——心理压力较重。多数同学在关注着一些更实际的问题,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承受较小的就业压力,面对确定的就业岗位相对其他非定向大学生来说,比较轻松些,但仍会关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要肩负着家庭的经济重担,还存在风俗习惯适应、婚嫁问题等,经济状况较差,工资待遇过低,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任,使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些工资待遇问题。

②就业岗位保证——就业能力缺失。国家实行免费医学教育,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为免费医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保证毕业后有岗位、有工作。但是,国家对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缺少规定,免费医学生队伍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求能够毕业就行。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职业能力缺乏,出现学习态度放松甚至颓废的情况,懒散地对待专业学习。

③就业方向明确——发展方向模糊。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毕业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这是学生们事业建立、职业发展的关键期,然而相关政策却限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6年的时间对于一位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约束了个性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未来确定的就业方向却没有带来明朗的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纠结于此矛盾当中,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却又无法不忠于自己的承诺。反而存在职业发展模糊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完善相应政策并加大宣传,理性地选择就读免费医学生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政策,让他们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职责,充分做好职业准备,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课程[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2]李晓文,赖月月,马凌云.免费医学生基层实践模式探索[J]. 学术论坛.

[3]魏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0(5).

[4]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6-17.

篇5

【关键词】 医学生;就业;分析;对策

近年来,受高等学校合并扩招、用人单位需求转变、以及社会大环境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生的就业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困难增加,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本研究旨对医学生就业影响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帮助医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一、影响高校医学生就业的因素

1、个人因素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对于就业,他们有时茫然失措,有时消极、烦躁不安甚至恐惧。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就业心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卑、焦虑、依赖、自负、嫉妒、盲从、虚荣、犹豫、迷茫、埋怨等。另外,毕业生处于各种矛盾的交汇期,就业思想不充分,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较严重。

2、单位因素

医学专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神圣的、待遇较好的工作。随着近10年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造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主观性、随意性极大。崇拜高学历、注重工作经验是很多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用人单位不管有用没有用,对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都提出了要求。而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更有些单位认为女生的生理期会影响工作,甚至怀疑她们的工作能力,所以给医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

3、家庭因素

医学专业学习时间为五年,家庭的教育投入成本很大。所以在择业上,学生本人及家长对工作的环境、工作待遇等各方面要求较高,对一些基层工作甚少关注。表现为集中寻找稳定,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

4、学校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高等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有不少高校一味地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却不能够结合自身实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接轨。加上高学历的人群不断增多,职业学院的技能型人才都对就业市场冲击很大。

(2)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不少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远远跟不上,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面向就业市场大胆创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强,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滞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着内容贫乏,形式单一,指导老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时间短、针对不强,学生认可度不高。此外,有些高校明显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就业教育投入不足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准确的引导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4)医学毕业生与临床实习冲突较大。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毕业前的关键阶段,最后一年均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而此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准备开始。根据实习医院反馈的信息,毕业生对在医院实习的投入状态大不如前,学生最后一年忙于找工作考研,直接影响了实习的效果,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存在不利因素。

二、对策及建议

1、医学生对就业要树立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就业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后顺利的适应社会及单位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良好的就业心态主要有:平和、理性、积极、自信、乐观、谦虚、知己知彼、正确对待挫折。

2、医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明确就业方向

自我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的、客观的自我了解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了解自我同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进行自我了解是认识个人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认识自我包括了解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职业进行一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单位的地域、发展前景、个人的知识能力与行业匹配度,并进行职业分析。

3、家长要正确的定位学生的就业

我国传统历来重视社会关系和家族意识,大学生的思想深受家长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的影响,所以,家长首先要改变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降低自己对孩子的就业回报期望,家长自己也要了解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使学生的就业规划更具有可行性和发展长远余地。

4、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既有结构矛盾又有总量压力,政府应制定出具有全局、统一、实用、规范和连续的就业创业政策。首先,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既要有制度上的激励保障,也要加大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城乡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其次,在高校层面,政府要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加强对人才的调控,指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在教学方面进行合理改革。再次,政府要加大单位用人机制、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5、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6

[关键词] 外科学;临床多站式考试;临床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1-013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of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bout clinic skill test in the five clinical examin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23 medical students of 2006 grade seven-year systerm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fter clinical practice, the theory test and five clinical examination were completed in both groups, and group A underwent clinical skills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were taken for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set α=0.05. Group A was taken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and clinical skills competition, results were taken for two related samples t test, set α=0.05. Results Group A had successful completion in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five clinical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of theory test and five clinical examin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 (P>0.05), and clinical skills competition results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P=0.001). In group A, practical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skills competition results had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five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practical examination is applicable, which constitute "5+X" pattern. Through the practical examination, can promote the clinic skill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Surgery; Multi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 Clinic skill

我院外科教研室自2008年始采用五站式考核方法对在临床实习阶段的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和7年制的医学生进行考核。采用的模式为:患者问诊、体格检查、提问辅助检查、病历书写和口试的流程[1]。但在带教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考核过程中发现:该模式在外科、内科、妇产科和儿科相同,尚未能体现医学生在外科学习中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考核流程中存在外科学实践考核的盲点,导致在部分学生中出现重理论、轻实际操作的现象。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7年制的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严格进行外科实际操作的学习,在部分组别同学的考核中增加了外科实际操作的项目,称其为“5+X”模式。参加考核的同学在我院组织的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作为外科教学工作中的尝试,作者认为效果良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3月在我院外科进行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7年制学生23人,分为甲组12名(男生5名,女生7名,平均年龄23岁)和乙组11名(男生5名,女生6名,平均年龄23.5岁),每组均在外科实习12周。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临床工作,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手术刷手、穿手术衣、手术术区消毒、铺巾、切开缝合、换药、下胃管和导尿等外科基本操作的练习。每组均在外科每实习4周进行理论考试1次。在实习的第12周,进行出科考试,其中甲组采用“5+X”模式,乙组采用常规五站式考核模式。甲、乙两组医学生参加我院2011年3月组织的临床技能竞赛。

1.2 理论考试

每组各进行3次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每次120 min。选取第3次理论考试成绩。甲组考试成绩最低分81.5,最高分94.5。乙组考试成绩最低分82.0,最高分95.0。

1.3 甲组采用“5+X”模式考核

在实习的第12周,甲组12名医学生采用五站式考核,同时进行外科实际操作项目的考核。外科实际操作考核四个项目包括:对患者进行换药、导尿、下胃管和穿手术衣的操作,称其为“X”,考试前由医学生代表随机抽取其中1项,12名医学生据此确定考试项目,按照顺序在10 min内完成操作。考核范围: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要点[2]。评分标准:首都医科大学外科临床技能考核[3]。甲组五站式考核考试成绩最低分72.5,最高分93.5。甲组“X”考核考试成绩最低分82.5,最高分96.0。

1.4 乙组采用常规五站式考核

在实习的第12周,乙组11名医学生采用常规五站式考核,参照甲组进行。评分标准:首都医科大学外科临床技能考核[3]。乙组五站式考核考试成绩最低分78.0,最高分95.0。

1.5 临床技能竞赛

未经考前强化培训,甲、乙组共23名医学生参加,比赛项目包括:换药、导尿、手术术区消毒、铺巾和刷手、穿手术衣,考试前由医学生随机抽取其中1项,在10 min内完成操作,评分标准:首都医科大学外科临床技能考核[3]。甲组临床技能竞赛最低分83.5,最高分96.0。乙组临床技能竞赛最低分52.0,最高分71.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别计算甲、乙两组医学生每次考试的最低、最高和50%中位数成绩。分别对两组医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五站式考核成绩和临床技能竞赛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设α=0.05,H0=两组医学生的成绩差异无显著性,H1=两组医学生的成绩差异有显著性。甲组的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和临床技能竞赛成绩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设α=0.05,H0=甲组医学生的2次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甲组医学生的2次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12名和乙组11名医学生均在外科实习12周,参加3次理论考试,取出科前第3次考试成绩。甲、乙组医学生均在外科实习的第12周,参加五站式考核,甲组完成外科实际操作考核。甲、乙两组医学生均统一参加临床技能竞赛,经相关样本t检验,甲组医学生实际操作考核和临床技能竞赛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跨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和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教学与客观的考核评价至关重要。

目前通过采用临床多站式考核已经改变以往的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过分依赖理论教学,而忽略对临床实际能力客观评价不足的缺陷。临床多站式考核(multi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也被称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 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4,5]。其由多个“站”所组成,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相关的问诊、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等内容。其特点就是每一站所制定的任务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有一个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就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同时,每个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患者的病史和体征都是标准化的,评价的病种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从而使评价公平、真实。而且可对不同时间、地点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可作为信息反馈给教学部门,以加强相应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避免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主观性,增加考试的客观性。临床多站考试以其高度有效性和可靠性,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最好方式。

在遵循临床多站式考核的指导思想下,各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不同层次医学生的培养目的积极开展探索,在本科学历医学生毕业考试时采用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或基本技能操作、辅助检查、外科无菌手术操作、医德医风共5个指标[6],或体格检查站、模拟诊疗站、外科技能诊疗站、内儿科操作诊疗站、妇科体检诊疗站、医患沟通站、实验室检查站等七个站点[7]。硕士学历医学生毕业考试时采用四大站:病历书写站、体格检查站、基本操作站、临床答辩站[8]。不同的医学专业采用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如儿科学整个考核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疗措施、基本技能操作及医患沟通5个部分[9];妇产科考核包括六站:①妇科检查(妇检);②产科检查(产检);③口试;④SP问诊;⑤产程图绘制;⑥胎心监护无激惹试验评分[10]。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我院内外妇儿各专业统一采用生产实习阶段五站式考核,即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书写病历、口试五项内容,该模式在各专业通用与可行,但尚未能够体现出外科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的观点,作者在小范围内进行尝试,希望达到强化教师进行基本技能操作教学的意识,促进医学生规范、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操作,有意识地帮助医学生完成由理论向实践跨越的一个转换。

甲组和乙组医学生的第三次理论考试和五站式考核成绩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说明两组医学生通过12周的实习在笔试反映的外科理论水平和问诊、查体、辅助检查、书写病历、口试水平方面一致,可以认为两组医学生源于相同的总体。但是在临床技能竞赛中甲、乙组医学生成绩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表现在甲组成绩的中位数和最低分均高于乙组,两组成绩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学校中的强化,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是由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内部强化则是自我强化[11]。在甲组进入外科实习后,即向带教老师和医学生明确提出出科考试时进行外科技能操作考核及考核内容和标准。在12周的实习期间内,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外科技能操作的教学,督促医学生反复严格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医学生为顺利通过考核,则有意识地强化学习,规范操作,并进行强化练习。在外科技能操作考核时均获得良好的成绩。在乙组进入外科实习后,未提出考核事宜,在相同的实习期间内,教师与医学生进行相同的外科技能操作的教学内容。在临床技能竞赛成绩上,两组医学生出现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甲组教学过程中的强化。首先,教师为使医学生顺利通过考核,进行了外部强化;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明确考核评价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学习,此外在努力学习后通过考核,得到应有的成绩,则是进一步加强了内部强化。故而,两组医学生在临床技能竞赛成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甲组医学生在实际操作考核和临床技能竞赛成绩差异无显著性,提示经过强化学习后甲组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以巩固。

在实习期间,对教师和医学生均明确考核范围,但不知道具体考核项目,即考核项目为“X”,此时不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在考核时随机抽取考试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相同的考核标准,完成一样的考核内容,成绩客观,有可比性。

此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和法律政策的框架下,作者认为适度的选择患者进行外科技能操作可行,甲组医学生均按操作规范顺利完成患者伤口换药,患者亦无临床不良反应。作者认为,临床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不同于临床操作教学,故不宜采用模拟器材进行操作和考核,因此合理的选择外科技能操作项目是考核准备工作中的难点,必须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在遵守各项法规、操作制度的范围内,才能顺利进行考核,同时监考教师必须准备好适当的处置意外情况的预案[12,13]。

[参考文献]

[1] 郑玉,刘力戈,王秀华,等. 对医学生课间实习全过程监控效果的分析及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817-819.

[2]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要点.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第四临床医学院,2014,内部资料.

[3] 首都医科大学外科临床技能考核.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第四临床医学院,2014,内部资料.

[4] Margery H. Davis. OSCE:The Dundee experience[J]. Medical Teacher,2003,25:255-261.

[5] Davis EA,EscobarA,Ehrenwerth J,et al. Resident teaching versus the operating room schedule:An independent observer-based study of 1558 cases[J]. Anesth Analg,2006,103:932 -937.

[6] 訾秀娟,夏玲玲,王萍. 我院五年制临床本科生毕业技能多站式考试方法的探讨[J].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 29:567-569.

[7] 吴文华,楼季庄. 医学毕业生临床技能的多站式考核[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347-348.

[8] 邹菁,吴荫梅,蒋健,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2:15-17.

[9] 宪莹,田杰,于洁,等. 儿科医学生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的实践[J]. 医学教育探索,2007,6:342-343.

[10] 薛月珍,史之峰,李萍,等.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对妇产科临床实习的评估及指导作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uppl):55-58.

[11] 朱文斌,赵淑文. 高等教育心理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75.

[12] 郭伟,蒋耀光,王如,等. 新医患关系形势下外科临床实习带教思考[J]. 重庆医学,2010,39(10):1315-1316.

篇7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72-02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WU Wenhui1, CHANG Hong1, LI Zimu2

1.Departmo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ademy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Hohhot 010050, China

[Abstract] Discussing how to develop humanistic education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ts purpose is to find the Pointcut of teaching reform for educators and those being educated how to updat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and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新世纪的医学生应该成为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核心,也是促使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1]。

目前国内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足,首先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合理,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并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欠佳, 缺乏医学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再者,受当今社会“一技之长”以及“商业化”的影响,部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改变,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因此,应该加强临床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不但医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临床人文素质得以提高,为日后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2]。

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1.1 重视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的入科培训多集中在临床技能操作方面,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德医风、法律法规、人际沟通能力等非技术层面的培养。鉴于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医疗环境,更凸显了临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设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入科前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临床人文素质的一种理性认识,初步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不为名利、刻苦钻研、献身医学的理念;结合具体病例,现场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进入临床首先就有一个认真的态度,从查体的系统、病案文书书写的规范、查房及记录的严谨,始终保持科学态度,使医学生认识到医疗与法律的关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注重环境熏陶,经常开展专题讲座、科技竞赛、文化节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邀请知名专家及教授座谈、讲课,结合他们精湛的医术与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亲身感受真正的医者所应有的风范,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以济世救人为荣,以索要红包为耻;以服务患者为荣,以欺骗患者为耻;以博学精业为荣,以愚昧无为为耻;在医院人文文化环境建设中,体现出医学特色、医学文化,如:摆放历代医学名人的雕像,修建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在尊重、理解患者的基础上,进行诊疗活动,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冬日天寒,查体前将手或查体工具稍事暖一下、做完治疗后给患者盖好被子,这一小小动作不仅温暖患者的心,拉近医患关系,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缩影。

1.2 注重在医疗实践中言传身教

老师要在医疗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患者交往的技巧,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其次,临床教学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精心准备教学案例,而不是单纯针对疾病本身;要增加伦理、社会、法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某些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临床实习期的人文素质评估应该更多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个人评价、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生。

1.3 积极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到基层、贫困地区,走访各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赠送药品和医疗器具,送健康到基层,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其服务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合理的临床教学模式

一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年级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深度不同,有针对性的安排,分阶段渐进,文、理、医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和与他人相处。并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二是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三是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四是坚持对临床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年终考核对教师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水平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3-4]。

在临床中进行人文教育,涉及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一个系统。搞好人文教育,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把这个系统设计和运作好,以发挥医学生和带教医生的主体作用,并要求当今社会的医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方能在日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5):738.

[2]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殷小平,苏博,刘鉴汶,等.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5.

篇8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

医学高职高专学校肩负着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了解该行业的行为标准和应遵守的准则,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从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打下基础,既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对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医高专学生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内涵及构成

1.1背景

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链条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以讲话为指导,结合理论学习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断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化、全方位育人目标,提出医高专学校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构建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统筹学校各部门、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这种构思也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的教育观。

1.2内涵及构成

构建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模式,意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所有主体涉及教育的各个链条共同发力并产生协同效应,以实现育人作用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从学生进校的第一课抓起,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课堂、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网络媒体及实习等各个环节,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初始的对医德规范的认知,深入到医德情感的培育,并逐渐建立起医德信念,最终将医德信念转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2]。

2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把握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对初进校门学生的医学启蒙教育,上好第一课有助于以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当然,此处所说的“第一课”,是涵盖范围比较广的层面上的“第一课”。既可以是从学生迈进医学校开始,学校给予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第一印象,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息等软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包括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第一课、校长书记的第一课、专业教师上的第一课,等。刚入学的学生对医学专业不甚了解,大部分对所学专业概念模糊,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明确,怀揣各种期待和目的,急需内行将其引上正轨。学校教育者的任务是设计一套合理且易于被学生认可,能够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开学第一课”教育体系,启发学生从初次选择专业的浅显表面的感性认识,慢慢上升为发自内心情感认同的理性认识,为学生支撑起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从门外汉成长为本行业专家的信心和信念。关于“开学第一课”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德育功能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医高专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出发,针对个别学生入学时的复杂心态和背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找突破口,在回答为什么学医、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时,融入学校育人理念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引导,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学第一课”产生的作用可以用首因效应解释,有意义的第一课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动力。

2.2充分发挥课堂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医高专学校培养的优秀医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还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堂课必须有的教学目标[4]。这里所讲的课堂,包括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的医学人文课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渗透在所有科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验、实训、考核)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全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告诫医学生时刻以“医学生誓言”为行动指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医学使命。为使学生认可并自觉践行价值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答疑解惑,还要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解析当前出现的医患冲突和矛盾,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教育医学生不要过于看重由专业带来的附加利益,要看到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职业道德责任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教师本身也要“行为示范”、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3挖掘实践教育基地的补充作用

实践教育基地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实践教育基地要发挥重要作用,不是带学生随便看看,参观一下就完事。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已建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包括:独立团旧址、包公祠、阅江楼等。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提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给学生讲清楚此行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定期参观学习既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医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切的领悟,更能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参观完毕,教师要结合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定位在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5]。实践教育基地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育基地鲜活的道德榜样启发,增强医学生道德认知、体验道德使命、感悟道德精神,并使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精神境界。

2.4构建网络职业道德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引起业内专家人士的极大关注,医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利用更多、更好的新型媒体工具,构建能够体现实时互动、反映时事动态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目前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专门针对学生开发的微信公众号,是传播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医高专学校要专门组织人员收集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前进潮流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最美医师及最美乡村医师的事例,通过新媒体工具播放给学生,并以此为载体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大医精诚,博爱等医学伦理价值观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2.5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如同商品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一样,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同样不可急于求成,需从医学生实际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培育和提供适宜医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必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未来的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2]。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道德教育起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还有助于凝神聚气,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之精髓,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医疗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奉献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包括高尚的师德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全而严明的规章制度、生动丰富的社团活动、甚至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教室的布置,都应渗透和体现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产生润物无声之作用。

2.6抓好实习医院最后育人环节

实习医院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续,是对医学生在校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实践检验,也是医学生从学校课堂单一的理论认识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大课堂转换的过程,是医学生实现人生角色转换的开始。因此,医高专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密切联系,构建医院和学校整体统一、共同育人的全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实习医院现实状况的脱节只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半途而废[6]。实习医院要抓住学生接触患者的有利时机通过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信仰,坚定医德信念。事实上,医学生在校习得的伦理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冲突。首先,针对已经发生和有可能发生在医院的医德败坏行为和负面事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现象[7];其次,立足医院制度和文化,定期开展医德宣讲活动,将医院的医德楷模树立为学生励志的榜样,在实践中不断修身律己,牢记行业规范和操作标准;第三;委任医术精、品德好、要求严、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继续教育学生要在工作中先学做人,再学做事,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对该行业职业道德有深切的领悟和认同,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8]。

3结语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医学院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医德教育从学生进校开始抓起,并不间断地延续到学生临床实践,在强化学生医德认知与信念、增强医学生对行业规范的情感认同,并进而自觉践行医德规范的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9]。事实上,这也发挥了职业道德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是持久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彭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3):7374

[3]兰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0

[4]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EB/OL].http://marx.cssn.cn/mkszy/sxzzjy/201701/t20170117_3387247.Shtml,20170117

[5]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6]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9):693

[7]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5

[8]段新菊.如何加强附属医院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6):3

篇9

关键词:医学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于实践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篇10

作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医疗行业,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疗卫生人才职业素养的缺乏等。如何结合行业标准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教育产生新思考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2.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2.2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9.2%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2.3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3.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3.2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

3.3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