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23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实习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实习规划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系统模式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职业指导局,标志着职业辅导的开端。随着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兴起,系统“生涯规划”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运动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早期萌芽、中断后的再次兴起、新世纪的全面兴起迅速发展的曲折过程。[1]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就业压力空前,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开展起来,目前就业指导正逐渐地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职业咨询、就业指导系统。[2]这一系统应包括三个基本体系,即普适性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体系、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普适性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而构建的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咨询体系是与解决生涯问题相结合的个性化心理辅导过程;就业指导体系是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服务过程。其中,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为核心,职业咨询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为侧应,共同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应提高各种通用技能,例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在态度层面,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基本内容

(一)普适性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体在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确定奋斗目标,进而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订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题体系是帮助个体实现包括理想自我评估、环境分析、职业生涯决策、制定行动目标与计划并反馈调整等五个步骤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目标的教学过程。实现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向突破。

1.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整个大一学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侧重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择业观教育、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及需要等,并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

第二阶段,整个大二、大三学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重点学习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及非专业知识扩展;第二层次,加强针对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提升,如职业决策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压力应对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第三个层次,加强职业世界和自我特性探索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人才市场,拓展职业选择的知识,通过假期实习,社会实践来积累工作经验,并通过实地考查,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与职业世界的基本信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和目标。[4]

第三阶段,整个大四学年。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应侧重于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讲解、求职技能提升的训练、就业权益保障等。如指导学生求职简历、参加面试等的训练,帮助学生收集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模拟就业市场活动等。

2.“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5]作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实践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与职业领域相关的开放型学习与教学,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注重过程中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法、项目团队活动法是有效实现实践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目标的手段。

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反馈分享、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应的生涯规划基本知识、自我探索的基本方法、生涯决策的基本技巧,并最终获得关于自我特性与职业世界的了解,体现为能够自主地做出生涯决策、确定生涯目标、规划生涯行动。

项目团队活动法。通过基于自我特性与职业性向的同质性群体活动,完成条块分割的项目承包任务。如采用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与实习,动静态结合的信息搜索方法,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继续教育、具体公司机构单位等职业信息的搜索等,并将最终搜索结果以项目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集体分享与讨论。

(二)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体系。

生涯发展具有终身性、独特性、发展性、全面性的特点,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过程,这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集普适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模式。实践中,大学生面临着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生涯决策技能缺失、生涯规划基本知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心理、情绪问题。因此,需要突出个性化的职业辅导作用,构建专门的职业咨询体系,做到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生涯辅导测评系统常态化。

1.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

目前各高校基本具备较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而学生的生涯辅导问题往往含混于其他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中,其专业性无法体现。可以通过培训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双证型”心理咨询员突出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同时,鼓励具有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了解大学生求职群体的辅导员及其他从事思政、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科学化、专家化的生涯辅导队伍。

2.生涯辅导测评系统常态化。

生涯规划理论及实践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职业测评工具,内容涵盖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科学的测评系统是职业咨询必备的工具,能够帮助咨询师有效完成个案咨询、职业辅导活动。同时,通过开通学生生涯辅导自测渠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进行准确定位,提高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普及和推广生涯辅导观念与认识。

(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模式,与职业咨询的问题解决模式,它是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基础、解决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具有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练习紧密、短期效果突出的特点。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系统。

利用校园网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组织成立班级就业信息员体系,统一收集并就业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与及时。

2.做好就业渠道扩展。

主动出击开拓就业市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主动邀请校友、系友及所在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形成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主动邀约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来校宣传等,便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增加投递自我信息的机会。

3.基于调研的就业建议支持。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适应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数据库,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好基础教育,专业前景教育、专业实习调整等,为毕业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建议支持。

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鉴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心理问题突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定期的排查、做好跟踪服务;联合心理咨询部门广泛开展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就业压力和焦虑情绪的专题讲座,培训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积极开展各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活动。

5.就业专项辅导。

在大三、大四学年及时开展各种专题就业辅导工作。如以信息提供为基础的专题辅导,如考研和出国等继续深造专题、创业教育专题、就业政策专题、公考知识专题、具体企事业单位人才要求专题等;以求职能力提升为基础的专题,如面试技巧、就业信息搜索、就业权益保障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双向动力”的运行保障

(一)整合资源,发挥全员教育动力。

1.部门资源整合,成立专门机构,协同工作。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教学系、心理辅导中心等多个部门与机构。目前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承担了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但难以兼顾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难以发挥系统教育的功能。因此,需要构建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明确职责分工、提供资金及师资保障、制订工作方案和实施工作效果评估等,实现横向的协调同级部门工作,纵向管理和指导各系班生涯教育工作。

2.师资资源整合,选拔与培训结合,三位一体。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主体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处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缺点是职业生涯辅导缺乏专业化、实践经验少、生涯规划教学形式单一。[6]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强生涯规划教学能力、生涯辅导理论及技能培训;对新引进人员进行专业化选拔,重点考量是否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是否具有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是否具备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的职业资格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研能力、职业辅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三位一体”的专业过硬的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二)搭建平台,增强教育活动的联合动力。

1.搭建课堂教育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育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实现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着师资队伍的素质差别有异,教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大;开课性质不同,选修、限选、必修要求不一,学生课时长短不同;整体教育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除师资到位外,还需要统一课时、教学大纲、加强效果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与落实,切实做到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执行力。

2.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教育观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是激励有目标地生活、有计划地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人生课题。构建特色的“生涯发展”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物质、精神与制度的文化基础,广泛开展生涯发展规划宣传、举办生涯发展规划论坛、生涯发展规划设计比赛、创业教育大讲坛等,形成特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环境和活动中感受我的生涯我做主的生涯规划主人翁意识,体验积极人生在于规划的教育理念。

3.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学堂;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网络实践教学基地等[7];开发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为教师教学与辅导活动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基本条件。

4.搭建实践与实习基地平台。

实习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探索职业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直接和高难度、信息收集准确等特点。实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能力与观念,加深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提高生涯规划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及提出修正规划的准备机会。高校应该致力于科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围绕专业发展、市场需求、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为中心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活动,如定期实习、参观考察、实习单位到校交流讲座,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莎佳.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8).

[2]冯卫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高招[J].教育与职业,2012(2).

[3]程良越,谢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彭齐林,彭桂香.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1(6).

[5]雷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5).

篇2

关键词:职业规划;自主学习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笔者近年来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措施有:

一、构建“会、信、管”理念

通过对中小企业、知名软件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的调查和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了解和观察,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而我校相关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且学生生源较好、教学环境完善,毕业的学生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和信息化行业所需为目标,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了解企业、关注会计、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及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软件标准、企业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等,提升办学质量。针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树立“会、信、管”理念。

“会、信、管”理念,强调从会计信息化职业目标出发,以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知识为起点,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以财务会计类、信息技术类、工商管理类知识为支撑,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形成专业与学科、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会、信、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面对“会、信、管”理念和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们认为学生必须从大一刚进校就要尽快有效率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会计信息化专业新生刚进学校时很多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计信息化是干什么的?”,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必要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让学生去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的。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应该明确,必须坚持“会、信、管”理念去引领学生,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岗位工作知识和能力,从而明晰学习的方向,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教育思想上形成我校不同于全国其它财经类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的独特观点。为了让学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会、信、管”理念,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便对各个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和企业认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二通过岗位实验和主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专业,了解岗位。大三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创业计划实训、企业实习等课程,让学生理解岗位、融入岗位,自觉投入到岗位实践之中。

二、开展定期的学术讲座

教育者的眼光不仅只停留在本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术讲座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尤其在专业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促成其强烈的创新欲望,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单向“接收”,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准确选好就业方向,我们将专业学习与学生职业规划放在一起考虑。根据工作知识的特点,首先给新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 “会、信、管”理念,让他们逐步理解会计信息化广义的内涵和相关的知识组成,明白会计信息化有哪些具体岗位,知道要学习什么。然后班级导师在班上会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设计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也不知道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安排,对大学学习方法和过程不了解、不适应,缺乏思考和规划,不知道怎样去融入社会,许多学生只是盲目的学习,缺乏对专业、对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差异也很明显,学生的未来规划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即通过学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后,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学生和学校为此要共同努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方向等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在目标设计中总体目标一般在第一学年中期进行制定,学生本人大致确定自己的未来基本规划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达到的高度,职业导师将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适时的评价和修正,然后学生再进行阶段目标设计,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如下:

大一:第一,思考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第二,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思考怎样扩大学生会计电算化视野;第四,努力学好通用知识课程,开始接触“会、信、管”综合知识。

大二:第一,明确学习兴趣点与岗位方向;第二,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掌握良好;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会、信、管”的综合知识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三:第一,加强即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知识掌握;第二,围绕岗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第三,在岗位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

第四,实现成功就业。

四、导师制

从2007年开始,为了顺利实现各阶段目标,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度,为不同的岗位方向配备了相对应的专业老师指导,以便根据学生个人愿望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特长对导师进行了分类。在导师制下,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消除和引导,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作用

(一)指导学生发展方向,促进学生良性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的一门教育课程,更是推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表现在:(1)指导学生发展方向。每一个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并愿意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是随着毕业的临近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让学生感到迷惘感到不知所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从现实的冲击中走出来,帮助其认清现实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2)促进学生良性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其在心理上会产生着以的微妙变化,毕业的失落,进入社会的兴奋,未来生活的迷惘等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可能出现的情绪。而通过职业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即将面对的世界产生认识,并有效的掌握了自己未来的脚步,使其可以用一颗平和的新面对毕业,面对社会。这不仅是对学生心理的一次疏导,更是对学生成长的一次促进,帮助其完成人生的蜕变。

(二)完善学校教学不足,拓宽学校教学功能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也在日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学生职业管理方面学校更是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采取主动的措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的选择,未来的引导。在高校中开展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其有效的填补了学校这方面的不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学校教育不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就哲学的层面讲,高校的教学永远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所以在进行高校的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在高校中倡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就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又一次完善,只有充分的发挥出职业规划的作用才能保障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拓宽学校教学功能。传统的高校教学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教学,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已经不只停留在文化水平,其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能力等方面。新型教育要求学校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开发多样化的教学功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正是对学校教学功能的有效拓展,其让学校更加的贴近学生,更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我国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以社会为依托,避免盲目教学。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了联系,让学校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对人才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因此把握社会人才需要是关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从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对社会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认识,让其可以有效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其自己的定位,并且随着个人经验阅历的增长,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大学生初入社会,其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还很模糊,因此容易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有侧重的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让其可以更好的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进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纠正学生认知,严格规划标准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都已经在学校内部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有效的规划,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自我了解不足,常常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没有明确自身的实力,造成自我评价失真的现象。这很容易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造成职业规划的失败。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走到以下几个方面:(1)纠正学生认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采取互评,相互沟通等方式,对自己产生全面准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2)严格规划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其要与现实生活,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相结合,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职业规划的步骤,内容等进行一下严格的规范,让学生可以有理有据,按部就班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减少规划过程中的麻烦。

(二)加大规划指导,把握社会发展

通过对学生进行走访我们发现,部分在校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度自己的职业规划毫不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职业规划对其未来的重要性。这样不认真,缺乏重视的态度,将直接导致职业规划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中的这一问题进行解决:(1)重视职业规划宣传,加强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高校中不言而喻,为了让学生对其产生重视,教师在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宣传的作用。积极的向学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的作用,以此来加强学生认识。(2)加大规划指导,把握社会发展。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认真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发挥宣传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大规划指导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规划指导,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真程度,更能使教师及时的对其规划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生活实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挖掘学生个性,加大实习力度

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职业规划不清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对具体职业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了解,而缺乏有效的实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注意:(1)挖掘学生个性,科学职业选择。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其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个性的成分占有了很大一部分的作用。因此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从其个性出发科学的选出适合其从事的职业。(2)加大实习力度,融入社会实际。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难以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对具体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为了弥补学生这一方面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让其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职业产生一定的认识,并加深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让其可以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实际中去。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影响因素 对策

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长,虽然我国正逢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此时也正是需要大量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推动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但是,现在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是“结构性失业”。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招不到人。可见,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大部分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诸多因素,主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因素的调控,本文通过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影响因素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1 样本来源说明

此次调查样本主体是对北京市八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正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2份,其中有效问卷418份,占总问卷数的83.6%。其中男生185名,占44.3%,女生233名,占55.7%。

1.2 因子分析

对所得各影响因素统计数据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家庭、社会因素没有明显差异,而个人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因此得出结论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导因素是个人因素。应用SPSS软件对个人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首先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以确定数据的适用性。(如表1)

Bartlett's球形检验x平方分布为2141.258,自由度为153,显著性=0.000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选取原则确定提取公因子数量。

确定提取的公因子数为5个,方差累计解释量为63.708%,说明问卷的效度构建良好。

运用主要成分分析法,采用标准化正交旋转,得到各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3。

根据每个因子的相关因素大于3的原则,提取1、2、3、4四个因子,因子5由于包含的题目数量2

根据该分析结果,结合问卷设计问题,可以知道在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4个主要因子影响最大:目标理想、学业规划、目标效能、社会实践。

1.3 方差分析

1.3.1 控制变量的方差分析

(1)性别在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上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4结果表明,二者在学业规划、目标效能、社会实践、目标理想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

(2)年级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各个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将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研二、研三七个组。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目标理想和社会实践因子上差异显著。在社会实践上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01,在目标理想上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041,但不同年级在目标效能及学业规划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3)生源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各个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将学生的生源分为城市、乡镇、农村共三类,不同生源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6。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各因子上表现不同,其中在目标效能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相比于农村,乡镇的学生目标效能更强;而在学业规划、社会实践及目标理想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大学生是否加入学生社团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各个因子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7。

结果表明,在目标效能、社会实践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学生会的学生目标效能高于其他学生;在学业规划和目标理想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

1.3.2 方差分析结果讨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人因素的差异分析。总体上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年级、生源和参加社团情况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对于男女生而言在个人因素各因子上没有明显差异,男女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表现大致相同,但是实际上女生的就业情况远不如男生的就业情况。这表明在当今时代仍然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初入学的新生,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在内心为自己人生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但是很少从实际出发,所以此时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目标理想。因此对大一新生应给与更多的现实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目标理想的同时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去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为以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经过时间的积累他们往往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不知所措。在这一阶段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关怀与希望,同时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方向。到了大四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找到一份价位合适的工作,但也极有可能有一些同学到处碰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应该帮助学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加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生源上的差异不是较为明显。农村的学生在个人因素的各因子得分上均表现较差,可能是由于教育方式的差距以及家庭环境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让农村学生难以融入社会或者说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更多的是不自信,所以农村学生往往在理论上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往往认识比较深刻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相比乡镇、城市学生略显不足,尤为在自我效能方面农村学生的表现更加不尽如人意。但在目标理想、学业规划因子上没有明显差异,尽管经济基础与培养方式的不同,但是对于未来都有所规划。

在参加社团的差异符合预期情况,参加社团的同学相比而言其社会实践能力已目标效能显著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同学。大学时代的社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但是如果过多的投身于社团工作也会影响自身的发展,毕竟作为一名学生而言学习应该放在首位。

2 对策与建议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年级、生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1)自我认识。充分的自我认识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那么就对应着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因此,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对此做好充分的认识与准备,进而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2)在实践中自我提升。大学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区域。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但在课余时间应该尽量的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目标确认。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首先确定自己的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为自己制定更加符合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学习计划,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实践加以不断的重新学习,巩固自己知识。

(4)建立自信心。自信是每一件事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加以修正。

(5)抓紧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的师资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工作队伍是同学们的热切需求。对于适应能力差的同学而言往往到毕业来临之际也未能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这就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他们迫切的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12,04:83-86.

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小班化;目标导向;学业评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职生如何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自觉实现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为自己步入职场做好充足的准备就显得意义深远。因此,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利用中职学校推行小班化教学的有利时机,通过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从而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每一位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就业能力,是本课题探索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弊端

首先,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只管“教”,不管“学”,教师理解的教学任务就是按照材的内容及教学进度讲完,并不会主动地将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其次,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光盘,而对当今企业和职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的就业和用人标准未能及时引入课堂。所以过于封闭的课堂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隔绝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职场用人标准和就业形势的了解,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与职场实际情况的严重

脱节。

再次,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课本知识,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上述课堂教学弊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

二、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

机遇

我校作为一所以艺术类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试行小班化教学的改革,这对于我们全校德育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教改机遇。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们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小班化课堂教学为师生互动和交流拓展了空间

小班化教育避免了传统大班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弊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有许多章节内容是需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才能有效完成的。例如,第一单元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第二单元中的《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第三单元中的《制定发展措施》以及第三单元第3课中的《中职生创业优势》和《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能较充分地展开课堂小组讨论和互动,从而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2.小班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性增加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用于教学的时空增加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们通常会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的小组(基本以5人一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在这个时间段中学生可以在组内交流咨询,同时也可同组外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在实施小班化教学后,笔者通过对本校10级至12级形象设计和数字影像专业学生课堂表现综合数据的对比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实施小班化教学后学生获得的有效教学服务时间明显增加,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充分性和高效性。

3.抓住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究和开展合作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涉及面广泛,课程评价注重学以致用,案例故事丰富多彩,非常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学科。该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传授知识,或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都是很难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

在实施小班化教学之前,教师受到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限制,往往能不很好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进度过于整齐划一的缺点。因此,有效利用小班化为我们所带来的师生互动和教学时空有效增加的优势积极推进和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改革,大力开展合作学

习课堂教学模式地探索和实践是当下中职德育教师课改的必然

选择。

三、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互帮互动

了起来

1.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师生之间互动了起来

以往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师生互动往往大多停留在了形式的层面上,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互动而互动。自从将合作学习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后,互动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笔者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制作了《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内设:课前预习、问题思考、课堂探究、课堂检测、学习心得等内容。从而使学生有互动的愿望,有参与互动的兴趣,并且掌握互动所需要的相关方式、方法,所以在合作学习主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活跃、积极、真实、有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对丰富和完善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也是大有益处。

2.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了起来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在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导致我们忽视了学生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开展合作学习之初,就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具体教学实践别注重了三个方面的生生互动。第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内学生共同预习,然后由执行组长收集本小组的主要问题并商定好小组发言人。第二方面: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依靠全组学生之间的智慧和力量来组织讨论、交流、回答或抢答问题,使全体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方面:课后笔者把教材上的【拓展训练】【思考人生】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任务的形式下达,作为小组成员的共同任务来加以要求,使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互动在课后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因此,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使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3.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动了起来

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努力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学习小组之间的竞赛。特别是在进入“课堂检测”阶段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通过这种小组之间的合作评价与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热情。

四、合作学习中巧设目标使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任务完成

更为“有效”

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努力将各项教学任务巧设或外化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小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导向来帮助、引导学生自觉与不自觉的完成各项课程学习任务。

1.目标的设立必须通俗易懂――“只有让学生愿意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好”

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为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职业生涯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分解和归类,并提炼出更加适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任务来引导学生。例如,用“我来说一说”“你来评一评”“职业好声音”“我的职业我做主”等通俗易

懂的活动形式将教学任务巧设和分解成为一个个学生易于接受的目标,从而使学生逐渐开始愿意参加小组学习交流和讨论。从笔者对本校10级至12级形象设计和数字影像专业学生课堂调查也得到了证实,喜欢和愿意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由原先的25%左右提高到了76%左右,这的确是令人振奋的一个转变。

2.目标的设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作为中职德育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优秀的学生,更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立过程中,要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发现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为各种职业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学生个性上的差别,承认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3课“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对各小组课前预习的学习目标作了四种类项的设置:(1)基础类的小组预习目标;(2)归纳类的小组预习目标;(3)自主类的小组预习目标;(4)拓展类的小组预习目标。从实际课堂教学得到的完成情况来看:基础类目标完成率100%;归纳类目标完成率75%~80%;自主类目标完成30%-35%;拓展类目标完成15%~20%。

通过上述有差异性、针对性的目标设置使得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学习和讨论的活动中来,虽然每个小组所选择的目标层次不一样,要求不一样,但通过有针对性目标的选择,使全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收获和进步。因而也就改变了以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把课堂还给学生。

3.目标的设立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言之有物,才能言之有理”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途径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其实,职业生涯规划课反映的是我国劳动力与学生就业职场的实际,要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上的事情在自己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言之有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例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1课《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教学中,我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司机吴斌”的英勇事迹引入课堂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吴斌在危急时刻勇于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子靠边停好,并不忘打开双跳灯提醒后方车辆。看似平凡的举动,却是在多年学习工作中养成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吴斌怎样的职业素质?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吴斌怎样的精神风貌?我们应该向吴斌同志学习什么?”理论联系实际,把发生在中职学生身边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探讨,不仅使学生感觉到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言之有物,而且还言之有理。这个理不再是以往空讲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有说服力的理。

五、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的实践使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更

为多元化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评价目标限于认知领域;评价手段以书面测试为主;过分重视评价结果,而且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态度、职业思想等都无法得到全面体现。

1.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学业评价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要改进以往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缺陷,我们就必须按职业教育内在的教学规律办事,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一定要突出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适应中职教改的需要。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的学分制、分层教学、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拓宽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学业评价的领域,将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相互评价、教师和行业专家评价引入到学业评价的主体中,这已成为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评价观的主要区别之一。

2.学生对学业的自我评价是促进中职学生自我完善的有效

途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敬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读、自行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中职学生学业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考核成绩、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课后练习中的【实训练习】【自我诊断】等学业内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学业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

3.组内学业相互评价是培养中职学生品质能力的有效措施

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在《职业生涯规划合作探究导学册》中笔者设计了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品质,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全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自己。

4.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业的评价是激励中职学生奋发向上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和行业专家对中职学生学业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也是中职学生进步的“强化剂”。以往我们中职德育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太重视,特别是行业专家的评价总认为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有许多知识内容与行业相联系,所以教师特别是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激励评价对学生的今后的成长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近年来笔者通过小班化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使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学会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了中职毕业生在职场的职业竞争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越来越成为中职师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

共识。

六、我们的思考

思考之一:小班化背景之下职业生涯规划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是当今中职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改革任务艰巨,有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等着我们去破解,“课改不一定有成果,不课改肯定没有成果”。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坚定信心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思考之二: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像服装的量身裁衣一样,我们广大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小班化的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思考之三:当前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毛放.小班化教育[M].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综合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建设的背景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越发严峻。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面对摧枯拉朽的大学生求职狂潮,社会已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很多毕业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不到符合意向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若想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就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大一新生从入学伊始就应使其树立就业压力感及就业准备意识,合理规划四年大学生活,充分发展自己的才智,提升核心竞争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开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职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职涯规划课程成为我们高校教育改革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

面对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应当成立职业规划发展中心,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职业生涯教育为突破口,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以课程化和学分制为手段;以课堂教育、实践教学为阵地,深入推进大学生职涯规划实践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建设思路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大学新生高效转变思维模式的人力资本投资。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形成了就业市场一对突出且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实质则是学校人力资源培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脱节。为此,从大学新生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从入学伊始完善学生自我概念,转变思维模式,并结合客观实际辅助学生做出人力资源的自我合理定位,提早做到自身人力资本的高效投资,避免人力资源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供需矛盾;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们最实际的需要,给予他们个人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达到学校有教无类、学生各取所需的层次。

面对就业环境的新形式、90后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应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并集思广益,借助社会资源以及新媒体全方位开展职涯规划创新,创建“四个一”为主导的立体化工作实践平台,即“组织一支强有力队伍,团结一批既有理工学科背景,又具有较强理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立体式平台,充分联合职业规划发展中心、自媒体平台、名人励志讲演、学长领航计划等多重形式,搭建一个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职涯规划综合平台;完善一套规划课程,将职涯规划新生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实训相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效果;优化一套实践体系,分层次划阶段将职涯规划从大一新生入学到大四求职毕业贯穿始终,将职涯规划持续动态理念与经典理论相结合。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建设方法与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和研究方法。针对以上问题和归因分析,各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和教学研究机构――大学生职涯规划发展中心: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工作。发展中心集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职业规划指导和个体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举办辅导讲座、模拟招聘、规划比赛、个体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学会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规划,完善职业规划。同时发展中心将职涯规划的实践内容和精髓在全校范围内中进行推广,以点带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1组织一支强有力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团结一批既有理工学科背景,又具有较强理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高学历、高层次的师资队伍。避免闭门造车,应多外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培训,走访合作企业了解需求,组建一支业精于勤、与时俱进的职涯规划师资队伍。

3.2构建一个立体式平台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仅凭借辅导员老师在课堂上的几节理论课未免力不从心,稍显薄弱,因此需要学校融合多方面资源,集合多种形式,拓宽教育理念,开展特色鲜明的职涯规划教育,搭建一个全方位、宽口径、高层次的综合型平台。发展中心应配备专用办公室及相关教材办公设施,制定发展规划、集体备课、个体答疑、中心管理等相关细则,构成了职涯规划实体阵地;利用学生经常浏览的自媒体平台将职涯规划教育融会贯通于四年的教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职涯规划网络阵地;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在校生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在校大学生非常有说服力,“优秀学长”创办或任职的企业也是学生进行职涯规划的外延阵地。

3.3完善一套规划课程

依据新生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对于职涯规划的困惑和诉求,从四个层面、三个理论知识点开展职涯规划课程。

3.3.1四个层面

意识层面:使大学生尽早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意识,以及就业主体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意识。知识层面:使大学生了解职位,了解社会、产业和行业等的发展规律;清晰地认识自己代表个性特性的人力资本;了解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类型。技能层面:使大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环境分析和职业目标定位的基本方法。眼光层面:使大学生明确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和社会需要什么,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做到扬长避短,高瞻远瞩,争取在未来的职场生涯里有立席之地。

3.3.2三个理论知识点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教学内容:(1)个性特征与职业选择匹配理论:主要包括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罗伊的人格发展论、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等。(2)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从发展的观点来探索个人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人的职业行为、生涯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3)职业生涯决策理论:着重于就业、职场决策过程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探索,主要包括韦恩的SWOT分析法、斯温的生涯规划模式等,目标是使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决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订可操作性的策略和行动计划,促进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3.4优化一套实践体系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职涯规划的三个主阵地,在新生课程学习后,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根据大一新生入学到大四求职毕业不同阶段的特色,实践体系可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

3.4.1寻梦大一,了解自我一确定目标

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大学一年级是试探期,大一学生刚完成高考进入大学寻找自己的梦想,是完成从稚嫩朝成熟的转变的初始期,此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特别是要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是十分重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以及内心愿景方面来认知自己,带领新生参观校外合作实训基地,以达到使学生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目的。

3.4.2逐梦大二,锁定职业―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达到个人人力资本调用最大化。大二的学生普遍开始思考人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徘徊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无所适从,此时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多场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座谈会,鼓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时间的机会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为学生的职业定位引路筑基。

3.4.3筑梦大三,提升修养―实践行动

大三的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梦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走出迷茫,开始为实现梦想做准备,构建自己的梦想立体结构,此时他们开始分专业进行学习,所以重点应放在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就业信息,以提升竞争力。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自身情况,参加导师的项目。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科研和创业方面有所作为或打下基础,积极争取企业实践实训的机会,进一步用实践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

3.4.4圆梦大四,完成转换―总结收获

大学四年级,代表着大学生活走向终点,也意味着自己的大学梦也到了实现的时候,在这段时间,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全面总结,思考自己走过的大学路。首先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招聘活动,强化求职技巧,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等待offer到来。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的成果和经验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实践过程中得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其一,把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到从入学伊始的整个大学期间,既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认知,又要给予他们生活中各种自我潜能开发的生涯规划体验。开设职业生涯测评与咨询系统,举办职业生涯论坛,职场角色体验等活动。

其二,积累教学中的经验,把握课程研究方向,充分吸收国内外职业规划理论精华,结合本校教育实际情况,进行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教材和案例编写,做到课程内容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三,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的横向扩展上,应不拘泥于书本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通过添加典型案例、生涯人物事例、就业形势分析、最新理论成果等内容,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其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采用灵活性、参与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应该积极探索研讨式、互动式、开放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学,并善于从学生的问题、困惑和讨论中,探寻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的动力和途径。

最后,加强职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环节的权重性,增强校企合作力度,在高年级适当渲染企业文化,为减少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打下基础。

5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实践体系

进一步加强职涯规划教育实践环节的权重性,将职涯规划课程的三分之一课时分配给相关企业的HR经理,让学生在学习规划的理论知识后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当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诉求和期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以更好地规划未来三年。

充分利用校园微平台,可建立“职涯规划发展中心”微信平台,和“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遥相呼应,做到从新生入学到求职毕业全程网络式服务,做到宏观引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把握好学生职涯规划教育的入口和出口。

篇7

关犍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当今形式下,现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必然结果,然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景观单一乏味、其他生物群落缺乏、生态严重失衡等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能否有效地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对整个城市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相关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以及城市景观规划、布局、分布不适当,引起其生态功能与城市建筑之间的不协调。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指导城市绿化系统的设计是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思想

建立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思想就是用生态学的眼光看待城市绿地系统,仔细分析城市各种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对系统内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让它们之间能够有机连接,最终结合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能够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设计,更能融合人文历史以及自然条件来对城市绿化系统进行布局。例如,在一个城市所含的绿地中,把建设用地当做基底,水系分布、绿化园林、植物群落等看做斑块,这就以景观生态学联系起来,带给城市绿地系统新的含义。

二、有关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规划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在城市规划时,将城市景观当做整体来进行设计工作,最大化地利用其功能特效,一方面,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与城市的整体建设进度保持一致,并不是只是处理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时,如果存在独立的绿化结构,就需要通过水流、绿化小径、绿化林线、花园廊道等方式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网状绿化系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连接市郊的绿化系统的,完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真正统一。

(二)以人文本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它的存在是为了造福于人类,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所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人的原则,把为人们服务的思想贯彻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上面,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氛围。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规模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与其对应的绿化系统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在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四)当地特色原则

要想体现城市特有的气息,就必须在了解城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基础上,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尽可能地体现城市文化,严禁照搬照用,效仿其他城市的风格,如果都用同一种设计方式,就不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三、如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设计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时候,先要了解城市景观结构。我们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进行分解,可以得出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为公园、花园、广场、游乐场等等,其“廊道”是绿化街道、环水树林,其“基质”就是城市的其他要素,包括建筑群、工业集聚地带、繁华区等。运用这些有效的结构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城市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内涵最好包括较好的规划位置、亲近自然的地理条件、美丽的植物分布、层次化种植构造、合适的景观小品、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

(一)斑块

用城市景观理念来看,按照包含范围的大小,把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划成大、中、小三种。大型斑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维持其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不但能够调节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增加城市的美观,改善城市的形象;小型斑块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景观的观赏性,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独特的魅力,可以有效地弥补大中型斑块的不足。因此,在城市绿化系统设计过程中,把大中心斑块作为主体,不能忽视小型斑块的作用,通过有效合理地布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廊道

按照景观生态学内容分析,廊道的设置在一定的宽度下能够起到最佳的作用,而在国内很多城市街道较窄,交通拥挤成为通病,应该妥善加宽处理。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的作用不能忽略,它能连接不同斑块,具有界定斑块范围的作用。在进行设计城市周边绿地系统时,按照地形因素,建设市区防护林带,做好与郊区农田连接在一块;开展市区城市景观建设时,应建造一定的防护林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割开来,并要有足够的宽度。通过廊道的作用,可以把整个城市的各区域以网状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城市绿地系统更为完善。此外,廊道优美的设置还能带给行人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基质

在进行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时,基质的布局要按照“相对归集”的规定,把基质设置在斑块以及廊道体系范围之内,让居民生活在绿色的环绕之中,尽可能亲近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完成建设绿色城市的构想。

总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廊道为构成整体的框架,把斑块建设在连接点上,并设置相关休息场所以及娱乐器材,做到点、线、面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优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组建城市景观的网状结构。

四、结论

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能够对城市景观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作用,例如,对如何绿化指明方向,对设计方案做出有效评估等。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可以改进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升其社会经济效益,让整个绿地系统更为高效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把城市基本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林业科技,2012(4)

[2]高学萍,杨雪英.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2010(30)

[3]张宗果,周波.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新运用[J].建筑科学,2009(4)

篇8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基质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努力,但在城市总体发展上仍然赶不上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步伐。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被极大地改造或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因此,人们对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经历了思想酝酿阶段(德国著名地理学家E.纳夫称之为史前阶段,时间是19-20世纪30年代)、概念形成阶段(1939年)、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等四个阶段,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综合学科,其内涵和外延已相当广泛。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内容概括为: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四是,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作用,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对策。

1.2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结构的描述,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管理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

斑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其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类型有河流保护型廊道、生物保护型廊道、环境防护型廊道和游憩使用型廊道等;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接度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的迁移。

2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与廊道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 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 并在城市中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结合, 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不同的系统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 绿地系统的整体功效应当大于各个绿地功效之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而长久的。

3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绿地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各类绿色斑块,以及各类作为环境资源走廊和种植走廊的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防护绿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起到基质的作用,充分发挥着其动态控制能力。

其一,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依照面积大小,将城市内各类绿地斑块进行合理调整。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小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大中型绿色斑块的补充,可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三种类型的绿色斑块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其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有效循环和流动,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修建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公园、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地斑块的合理规划;保证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等大型绿地斑块不被破坏,与城郊农地共同形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区。

其二,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防护林带、滨河绿带等组成,其除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外,还起到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廊道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尽可能的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作为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其三,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地的建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廊) 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 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 缓解热岛效应, 改善城镇气候, 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相处。

四.结语

顺应时代的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 使得景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并朝着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前行。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医院情况 县级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296张、实际床位410张,11个病区,现有在岗护理人员198人,护士平均年龄为33.4岁。

1.1.2护生情况 本市中职卫校护生、本县人口,接收人数 2010年48人、2011年49人、2012年52人、2013年52人,每批护生平均年龄(17±0.5)岁。

1.1.3规范管理 对2011年度起接收的护生加强组织管理,逐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由粗放管理变为规范管理。

1.2方法

1.2.1组织与制度

1.2.1.1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护理部主任任组长,组员(科室总带教)由各科室护士长推选一名临床带教经验丰富,热爱临床教学工作的人员担任。

1.2.1.2制定护生实习与带教管理规定。根据医院临床护理教学工作的实际,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临床护理实习带教管理规定,包含师资认定、培训计划、临床带教、出科考试、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培训、服务态度、轮科等规定,使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1.2.1.2.1师资的选拔:至少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热爱临床教学工作,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护士担任带教。实习结束前,通过科室总带教及实习生对带教老师进行民意测评,了解老师的带教能力、品行,决定是否继续带教[1]。

1.2.1.2.2遵守劳动纪律 每个实习生来院实习前,与医院签定一份协议,由学生家长签名,告知医院对实习生的管理规定,请家长予以配合,保障护生在院期间安全及实习的出勤率。

1.2.1.2.3制定培训计划 护理部根据学校的实纲制定年度带教计划,给实习生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和安排,使他们每到一个科室都有目的地进行实习。

1.2.1.2.4出科考试 制定考核内容,操作考核内容是护理部根据学校的实纲要求把应掌握的基本操作项目分派到每个科室,理论考核内容则由科室考核本专科疾病相关知识。出科前1 w,由教学组长进行考核。

1.2.2实施

1.2.2.1落实培训计划

1.2.2.1.1岗前培训 医院岗前培训,每批护生来院时进行为期1 w的集中岗前培训, 分别由发展部、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主任从医院基本概况、医学生的医德语言培养、手卫生、医疗废物分类、职业暴露与标准防护、传染病防治法、护士礼仪、实习生带教管理规定、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使护生明确实习目的、劳动纪律、考核要求和管理办法,强化制度意识,尽快了解医院情况[2]。

1.2.2.1.2月业务学习 护理部根据临床实习进程, 制订相应内容学习,每月1 次,授课以护理部为主,内容包括交接班、查对制度的解读、静脉输液的新进展、静脉输血、护理安全警示教育、患者健康教育、护患沟通交流艺术、护理职业道德与素质修养等,均采用多媒体授课。

1.2.2.1.3科室小讲课 每月2 次,带教教员根据科室实习生培训计划,进行包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科技术操作、专科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专科健康教育、药物剂量计算等内容培训, 帮助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提高对专科护理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1.2.2.1.4护理查房 每月2 次,科内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例,让学生多形式的学习专科疾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3]。

1.2.2.2合理排科 根据临床科室设置把同学分成等同小组,每4 w一轮科。参照实纲要求,安排科室轮转。每组选一个小组长,负责上传下达。

1.2.2.3定期召开座谈会 每月轮科这天上午,护理部主任召集实习生座谈,从中了解护生的实习需求和工作表现、分享实习经历、征求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出护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在实习初期、中期和后期召开护生小组长和教学组长座谈,教与学互通信息,充分沟通。

1.2.2.4规范出科考试 出科考试的成绩反映了学生对科室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反映了科室教学水平[4]。出科前1 w,科室带教组长根据计划要求对本科实习护生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完成出科鉴定。

2 结果

护生实习效果明显提高,见表1。

3 讨论

3.1临床教学组织的成立,体现工作的重视,责任明确。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与重视程度、组织安排、严格要求和业务水平有很大关系。

3.2临床实习阶段是护生向临床护士过渡、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形成专业化角色特征的重要阶段,培养护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是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系统岗前培训让学生思维更清晰,明确学习目标、该做什么、怎么做,提高了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有利于实习生增强临床护理基本技能,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工作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有效提高了临床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3规范化的管理让参与者明确组织规定、目标,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避免盲目、随意性。临床教学管理措施的积极尝试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确保了护生实习质量。规范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是一项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红英. 实习护生的带教管理[J] .现代医院 2009,9(10):114.

[2]黄中英,蔡瑞卿.系统化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探讨[J].全科护理,2013,11(7):1987-1988.

篇10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存在有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方面问题。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契机,教育和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独立学院开设十多年里,它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和就业情况如何,一直是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对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的一次重大考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动机,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职业价值观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拟湖南某地三所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为对象,从职业规划方面探讨其职业价值观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职业规划上的轻视性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从事职业和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它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开设的一门新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掌握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入职规格,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展个人能力,为将来能顺利融入社会而进行的一项价值观念改造和行动计划。

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很少涉及职业教育,职业意识缺乏,因而有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认知,做好职业规划的必要性。但调查显示,仅有1%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了认真的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有过简单的规划,80%的大学生没有规划。问及没有规划的原因,大部分认为,一是写纸上的计划约束了自己的自由,完成不了,二是只要专业成绩合格、顺利毕业了,就能找到工作,有没有职业规划无所谓。很显然,大一新生缺乏大四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轻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少数有职业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行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轻视职业规划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重蹈上届毕业生的覆辙。

二、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多来自于父母、亲人、或报纸、网络等媒体介绍,不能真正全面了解职业本身,因而在职业选择中,多被职业的外在性所吸引,如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据调查,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而对“个人事业成就”和“专业对口”的追求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众多大学生愿意放弃薪金一般、专业对口的职业,而选择专业不对口,但薪金高的职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切改变家庭或个人处境而舍本逐末。殊不知,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如政府事业单位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但生活沉闷、个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而生产企业单位虽然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成长迅速,发展潜力巨大等等。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的发展变化也在加速,曾经冷门的职业变为了热门,而炙手可热的专业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就业的激烈竞争,开始变冷。因此,职业发展中的短视性,使许多大学生不能理性择业,不能按照所学所长择业,而是跟风走,哪行赚钱入哪行。工作三五个月或一年半载后,见异思迁,频频跳槽。这不仅导致一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甚至浪费,也使大学生抑制了自我的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活留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三、职业理想上的功利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在问卷中问及“您求职的月收入目标是多少”时,71%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20%的学生选择3000-4000元,6%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3%的学生选择2000元以内。当问及“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其中67%的学生选择“职业收入高”,问及“毕业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时,55%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城市”,40%的学生选择“中部大中城市”。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经济报酬的倾向不但日益明显,而且大大超越实际薪酬水平。调查中问及“如果你的择业目标没有实现,你将怎么做”时,32%的大学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说”,只有16%的同学回答“调整一下目标高度,先干着,找机会再走”。而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独立学院大学生较多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条件优厚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他们理想的择业地点是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但激烈的竞争下,不得不放弃第一线大城市,改为一线周边的二线、三线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当前,大城市对年轻毕业生的吸引力依然巨大,而到边远地区就业和回较闭塞落后生源地就业的大学生是极其不情愿的。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在大城市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依然决然地要去尝试几年,不能生存了再回生源地,可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当大学生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往往选择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识化为金钱的单位,而忽视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这种商品化的择业趋向正日益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的调查分析,我们看到,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上存在着价值观取向的重大误区。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在职业规划方面的错误,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教育、明确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大多高校仅将它排为选修课或素质教育课,并没有意识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独立学院,从上到下关注的是招生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因而安排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大多是兼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学校不重视、教师走过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何谈起?

其次,应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教育。独立学院应培训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师,开设专业的职业规划工作坊,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教学和个案制作,让大学生参与到职业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去,切身体会到职业规划的意义所在。哈佛商学院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问学生十年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100%的人选择在商场上拥有财富、成就和影响力。但是他们中只有10%的恩写下目标并做了规划。十年后,调查小组追踪发现,那10%为自己订下目标、作好规划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全部受访者的96%。很多事实证明,不少人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规划,如大海孤舟、方向不定、目标不明,致使工作毫无建树。历史上很多事业失败者,并不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对职业进行规划,没有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机会。可见,职业规划对于成就人生事业至关重要。

第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始终。当前,很多独立学院对大学新生入学时都进行了职业规划教育,但学生是否从思想观念上接受了,是否落实到行动中去了,却无人理睬。因而,要真正实现职业规划教育长期有效,必须有专人跟踪落实,并对大学各个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检查指导,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持续性。独立学院还可经常性的组织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使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

2.倡导脚踏实地、勤奋拼搏精神,确定职业规划的长期性

当前社会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风甚兴,从国家公务员、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受利益驱使之累。不论是名人还是草根,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为赚取大众眼球而作秀者不乏其人。受此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轻狂。学业上无心念书,干工作拈轻怕重,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普遍缺乏艰苦朴素、勤奋进取精神,因而在职业规划中没有做好长期性、职业发展中没有面对曲折性的思想准备。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职业规划的长期性,是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三五年的准备。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而言,做好长期规划、甚至终生规划,不在乎一时之得失,对未来的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至关重要。

3.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在不断追求和超越中享受人生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当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这些人看来,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微软亚洲区总裁李书复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如果大学生只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在找个“好单位、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因此,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是应记住这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总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短视、职业理想功利,这种倾向占有相当比例。教育者应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口,教育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及早培养职业规划意识,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过程与远大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游富英,毕慧敏.新建本科院校化学系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8,20.

[2]李红.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价值观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贺拥军,周小李.浅析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J].当代教育论坛,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