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巴塞尔协议III把市场风险作为金融风险三大来源之一,其中利率风险是市场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变快,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政策和较低的对外接轨程度,国内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使利率管理暴露在高风险之下。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和外部竞争环境不公等因素,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比大型商业银行更严峻的金融风险。在城商行有望重启IPO大潮的背景下,上市对城商行的金融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我国城商行的利率敏感性和如何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对利率风险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1983年,J.P Morgan公司在年报中提出利率敏感性缺口。Morgan and smith(1987)建立了一个动态规划模型,认为由于未来短期借款不确定性的存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缺口,承受某些风险来规避另外一些风险。Van Sonlai and KabirHassan(1997)发现,敏感性缺口分析对美国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显著作用。1990年后,利率风险管理的任务是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以及资本净值的影响。银行通过逐步地掌握如何模拟利率变动对银行净收入的影响,开始把银行的资产负债看成是由一套固定利率的负债组合向一套固定利率的资产组合提供资金,各种旨在计算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以确定其实际资本净值的计算模型应运而生,主要包括VaR分析法和动态模拟分析法,商业银行开始应用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去评估自身的经营策略和利率变动对其利息收入及资本净值的影响。James H.Gilkeson等人检验了当时常用的利率风险模型的有效性,结论是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的缺口计量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利率风险的暴露情况。
(二)国内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变快。国内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开始关注银行的利率风险,各种风险管理方法相继被引入到银行的日常经营中。戴国强(2005)综合运用VaR方法、随机分析方法和期权定价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基准利率的选择对象,还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商业银行各种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应用,为我国当前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模型和方法。李弦(2007)研究了如何将利率波动引起的利率风险降到最低。徐秋洁(2009),陈昆、高昊(2010)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可以发现针对城商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司治理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对城商行风险管理的探讨则主要集中在跨区域经营和发展战略定位方面。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多数研究都涉及到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利率风险控制模型的选择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与利率风险之间的关系等。尽管利率风险管理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城商行经营中有重要影响,城商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特别是利率风险管理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利率敏感性分析实证研究城商行的利率风险,以期为城商行在复杂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提出一点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建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原始成本会计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与我国银行自身的会计核算原则相一致。同时,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主要反映利率变化对利息收入的影响,与城商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分析利率风险状况。利率敏感缺口模型是针对因利率变动而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化,对收益成本不确定的利率风险敞口进行测定的方法。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缺口的度量和管理,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用以控制利率风险。公式(1)表示利率敏感性缺口,公式(2)表示短期利率变化、利率敏感性缺口、银行净利息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
GAPi=IRSAi-IRSLi (1)
?驻NIIi=?驻GAPi*?驻Ri=(IRSAi-IRSLi)*?驻Ri (2)
篇2
(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摘要]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扩大到基准的1.5倍。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严重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受到巨大挑战。此外利率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比较的基础上,以光大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转型策略,随后提出相关建议,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1引 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货币融资利率水平是由货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美国在1986年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很多发达国家均参与到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我国从1996年开启市场化的序幕,2012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发表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时代到来。目前我国除存款外的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虽未全面放开,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2014年至今作出三次了调整,利率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5倍,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加强。同时伴随存款保险的顺利推出,利率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这给严重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是降息刺激资金流入股市市场资金流变少,二是存贷差进一步缩窄,净利差相应被削弱,五大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利润增速跌进个位数,最新2015年第一季度数据更是全部跌破2%。一方面,银行是负债式经营,没有充足的资金就可能濒临死亡,因此在在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的背景下要进行存款差异化定价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存款。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实质上显著提升,未来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基本形成。另一方面,银行要加快战略与业务转型步伐,积极寻找新盈利增长点。业务结构综合化,更多发展财务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转型应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实现组织结构的优化,改造营业晚点业务模式。
2文献综述
2.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ASli Demirgti(1998)对全球53个国家在1980—1995年间的银行危机与利率自由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表明实施利率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更容易发生银行危机。DeJonghe(2009)验证了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总结出在危机时刻,利息收入比非利息收入遭受更小的风险。与利息收入相比,非利息收入的多元化弥补了银行非居间化的利息收入萎缩的状况,不仅带来了高收益也带来更高的风险。国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本身,张纯(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产生重大影响,压缩其获利空间,利率频繁波动,使其利率风险加大。黄金老(2001)对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和持久性风险进行了描述。
2.2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周自力、朱建中(2001)论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方面的主要策略。方志平、刘新(2005)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创新方面的风险管理思路。盛松成、童士清(2007)实证认为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缩小银行存贷利差以促进银行转型。
陆靜(2013)采用面板广义矩阵法验证得出,存贷款基准利差显著影响其盈利水平建议开拓非利息收入渠道。王钰帅(2012)认为基准利率收窄会影响存贷款利差应通过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缓解其对盈利的不利影响。盛松成(2007)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处于20年的最高水平,并处于国际中偏上水平,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光大银行经营业务转型分析
3.1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息差收窄趋势不可逆转,但光大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放缓下降速度,使息差保持相对稳定。该行对存款利率进行差异化定价,对不同期限的存款实行不同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明确提出并实施以稳定核心存款占比为重点的“存款立行”策略,大力发展核心负债,进行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在2014年多家银行出现息差下降时,光大银行净息差逆势增长了0.14个百分点至2.30%,此外截至去年末,在行业大部分核心存款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该行核心存款占比实现了0.4个百分点的增长。
3.2中间业务的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拓展业务边界,进行业务转型,扩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功能是其中之一,这也符合监管政策的导向。中间业务正成为光大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深化业务转型的重要着力点。2015年光大银行董事会通过了理财部分拆成子公司的决议。年报数据显示,2014年该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57亿元,同比增长28.12%,成为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4.39%,同比上升1.4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年末,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8546.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3.32亿元,增长70.14%;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行2.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万亿元,增长42.00%;理财手续费净收入比上年增加47.06%。
3.3业务结构的调整
针对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趋势,光大银行首先是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3.4资产质量管控
自去年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压力普遍加大,光大银行也不例外。截至去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155.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96亿元;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首先是业务结构调整,我行年初已确定新的信贷投向,对过去不良形成较多的领域进行规避,在行业和区域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未来将严格准入门槛,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现金流制定新的准入标准。另外,将对存量授信进行适时甄别,提前采取措施,
3.5调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调客户重心下移,加强电子银行业的发展
光大银行的客户重心下移分为六大板块:大零售负债,中小微服务,消费金融,出国金融,养老金融及互联网金融。
在电子银行业发展方面,开放金融APP服务平台。中国光大银行自主研发的阳光理财·资产配置平台(AAP)荣获“2013-2014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截至今年3月25日,AAP平台直接和间接促成的理财产品、代销基金、代销保险和其它产品的销售总额达到84.28亿元,其中通过AAP平台直接促成的销售额为28.73亿元,基于AAP平台生成的财富管理报告书达成的销售额为30.81亿元,预估通过门户网站达成的销售额为24.75亿元。光大银行遵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思路,用大数据理念打破了“僵局”。
4银行转型方向建议
(1)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完善产品供给与营销体系,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
(2)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中间业务由于资本消耗少、抗周期能力强、对存贷业务依赖度低,在调整和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以事业部制代替金字塔式,减少管理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合理布放自助机具,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的原则与策略[J].金融论,2010(06).
[2]赵萍.中国零售银行的业务扩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08).
篇3
关键词:技术效率;股权结构;城商行;DEA
中图分类号:F830.342 文献标识码:B
城市商业银行(简称为城商行)作为我国银行系统的第三级在近些年来增长迅猛,其经营发展受到各级监管部门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外延性扩张和A股IPO相继拉闸之后,有质量的内生性成长成为我国城商行的战略首选。本文以我国城商行较为突出的股权结构问题为切入点,深度探析城商行技术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旨在为优化我国城商行的治理结构,提升城商行的经营绩效提供参考。
一、我国城商行技术效率的测度
在对城商行经营绩效进行考量的若干研究中,往往选取单独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或者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作为绩效指标,来源于财务报表的财务指标不仅具有后视性,而且极易被人为操控而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由于各城商行自身的业务特性,使得各类财务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致使城商行间绩效指标的横向对比也难以实现。
与上述财务指标相比,技术效率在衡量公司绩效时优势明显。Farrell(1957)将技术效率定义为“实际投入成本与在相同的产出规模、投入比例及市场价格条件下所能达到最小投入成本的百分比”[1],此类指标的动态对比在考量公司绩效时更具有稳定性和全面性,广泛应用于欧美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考察(Allen,David,1997)[2]。而我国学者运用技术效率对国内银行进行绩效研究时,往往集中在四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评价,而对城商行技术效率的考察鲜有涉及,此外以股权结构为视角,深度考量股权结构对城商行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更是鲜有涉及,于是在新的经济周期和制度环境下,有必要基于城商行所处环境和发展特性来填补以上的研究空白。
(一)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
技术效率的测量是由Farrell在1957年提出来的,公司的技术效率是与生产前沿面(Production Frontier)的概念相联系的。生产前沿面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下,给定的要素投入组合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不同的要素投入对应着不同的最大产出,这些产出形成的曲线就是生产前沿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只有少数企业可以位于生产前沿面上达到技术有效。技术效率用来衡量在等量投入要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实际产出与生产前沿面(即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小技术效率越高。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一般包括参数方法中的随机前沿面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简称SFA)和非参数方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而DEA方法应用较广(Allen,David,1997)。
本文选取DE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DEA方法通过数学规划模型确定出生产前沿面,评价各决策单元(Dicision Making Unit,简称DMU)的相对效率。现在若对DMUk进行效率评价,在各DMU的效率值不超过1的条件下,通过选择权重使DMUk的效率值最大,构成如下的最优化模型: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国内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强的典型城商行12家,研究区间选取2008-2010年,共有168个观测值,其中包括3家上市城商行和9家非上市城商行,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城商行公开的年报以及一些行业统计数据,同时城商行样本遍及东北、京津、环渤海、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而且选取的样本城商行全部实施了跨区域经营以及积极谋划IPO,因此保证了城商行样本的典型性。
(三)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运用DEA方法测度城商行的技术效率,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是基础工作。金融企业与一般实体生产型企业不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城商行投入和产出的界定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中介法(intermediate approach)和资产法(asset approach)。以上三种方法在确定城商行输入和输出指标时各有利弊,很难全面地、有效地刻画城商行的经营特性。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方法优势和特性,选取三种方法中与城商行经营联系较为紧密的指标,综合以上因素以及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DEA模型中输入指标选定为:营业支出、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输出指标选定为: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利润总额。此外,考虑到我国城商行规模差别在短时期内较为显著,在模型中增加了对输入输出变量权重的限制,在输入项中扩大支出权重,在输出项中扩大增加利润总额权重,适度减少贷款和存款权重,以此来提高技术效率的经济解释力度(Roland,Vassdall,2000)[4]。
(四)城商行技术效率的测量结果
根据城商行的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通过DEAP软件计算出12家城商行于2008年至2010年间的技术效率值。表1列示了12家城商行的技术效率值。从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看,城商行样本中没有一家在2008年至2010年均达到技术有效,其中北京银行平均技术效率均大于0.9,接近于生产前沿面,若增加10%的产出便可达到技术有效,南京银行、大连银行、包商银行、徽商银行和哈尔滨银行近三年技术效率的平均值达到0.7以上,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产出还有30%的成长空间,此外从单一年份来看,北京银行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达到技术有效,徽商银行在2009年达到技术有效。从时间的平均技术效率来看,2008年样本城商行平均技术效率为0.619,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由此可见2008年金融危机对城商行的经营产生了较深的负面影响,到了2009年样本城商行的技术效率为0.747,同比略有回升,而到了2010年该值为0.720,同比略有下降。因此,2008-2010年样本城商行技术效率波动较大,在2010年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北京银行以较高的技术效率值位居翘楚。
此外,本文应用DEA方法还衡量出城商行的规模收益状况,其中北京银行、徽商银行均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状况,占总样本的17%,说明公司处于最优生产规模;其他10家城商行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情况,占总样本的83%,也就是说该类城商行应该适度增加投入以扩大经营规模,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在本文所考察的样本当中没有出现规模收益递减情况,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样本所映射的我国大部分城商行,与传统四大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其经营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环境下,城商行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突破自身的区位劣势和经营瓶颈来扩充规模,以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二、城商行股权结构对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
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一直是我国城商行内部治理的敏感问题。股权结构通过影响经营激励、收购兼并、权争夺以及监督经营者等治理机制,影响着公司的治理效率和公司的行为方式。我国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问题由来已久,国有股占比较大、员工内部持股较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商行,也是城商行IPO进程中首要肃清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探析城商行股权结构对技术效率的作用机理,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治理结构,最终提升城商行的经营绩效。
(一)理论假设
我国国家股东的代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产权主体的不明确导致国家股股东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的局面。由于国家股股东的绝对控股权,其直接委托人对企业进行管理,人不会受到外部经理人市场的威胁,根本没有压力和动机去经营企业,不利于提高技术效率。由于我国的城商行国有股占比一直处于高位,在城商行的日常经营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其银行运营与收益最大化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分歧,少数省市的城商行往往演变成政府的“第二财政”[5]。因此,为了回归城商行市场主体地位,按照银行规律办事就要适度稀释国有股比重,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扩充资本实力。
H1:国有股比例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
与国有股不同,法人股代表的资本不仅仅只有国家资本,更多的是民营资本和集体所有的资本,也更具有“经纪人”的人格化特征。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法人股有动力、有能力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从而改善治理效率。特别是我国众多的城商行目标市场大大部分集中在中小企业,而我国众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都是发端于中小企业甚至是一些微型企业,因此让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入股城商行能够有效提升城商行客户容量,提升民营企业团体在我国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强化城商行对民营企业的经营辐射力,以有效降低过“国进民退”的负面影响。
H2:法人股比例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
管理层或员工持股作为股权激励方式,克服了货币报酬等短期激励方式的缺陷。Jeson和Meckling在1976年指出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若不是拥有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则管理者与所有者间的问题就会存在,减少问题的一个有效机制就是增加经营者持股比例[6]。当管理者拥有公司股份时,与公司股东的利益会逐渐趋同,从而缓解了两者间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者拥有股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公司效率。但是,当管理者持有股份超过一定水平足以控制董事会时,将会利用过度获取薪酬及过度投资等手段来攫取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特别是对于我国城商行来讲,由于历史包袱使得个人持股比例较高所衍生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商行的发展,特别是城商行“IPO200人”监管红线令众多城商行积极整合和回购员工股份,以及已上市城商行形成的“娃娃股东”的社会负面效应给城商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名誉损失。
H3:个人股比例对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
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的代表变量。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就产生了股东与经营者间的委托-问题。为了避免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必然需要股东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中小股东往往持有“搭便车”的动机,不能有效监督经营者。当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时,由于其持有股份比例较大,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对经营者实施监督,控股股东可以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解决股东与经营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股权分散公司具有更好的盈利表现和市场化表现。但是,在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不健全的国家,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占用公司资金,关联交易等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隧道行为”来增加财富,影响公司技术效率的提高,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
H4:股权集中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
(二)变量选取
本文的国有股(PSTATE)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法人股(PLAWP)是指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或机构以合法资产投入公司形成的股份,包括发起法人股和募集法人股,个人股(PPERS)指以个人合法财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包括企业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私人股权,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PFIRS)。另外,选取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2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公司规模(SIZE)以公司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DAR)以公司年末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表示。
(三)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由于运用DEA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处于区间(0,1]间,即出现了数据删失(censored)的情况。若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OLS),则违反了数据为连续值的前提条件,得出的结果将是有偏且不一致的。因此,本文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构建如下模型:
技术效率=α+β(股权变量,控制变量)+ ε
其中α 为常数项,β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ε为残差项,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估计,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列1至列4列示了股权属性对城商行技术效率的影响,其中国有股比例的系数为负,且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商行国有股比例对技术效率有负面影响,假设1成立;法人股比例的相关系数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法人股比例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个人股比例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3不成立,即个人股比例对城商行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股权集中度一次项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股权集中度的二次项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城商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技术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假设4得到验证,并且转折点为47%,这就说明了当城商行的股权集中度低于47%时,第一大股东更多地表现“支持效应”,即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去改善企业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而该值一旦超过了47%,则更多地表现为“掏空效应”,即利用自身位势或控股地位侵占公司利益,不利于提高城商行的技术效率。
三、结论和建议
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内通胀水平高居不下,流动性紧缩、影子银行、民间借贷以及城商行IPO和外延性扩张相继拉闸,使得城商行的发展质量受到各级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技术DE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并选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主要城商行近三年的平均技术效率值为0.695;(2)国有股比例对我国城商行的技术效率有负面影响;(3)法人股比例对城商行的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正向影响;(4)个人股比例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5)股权集中度应当保持在50%左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提高技术效率。
基于以上的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城商行若提高技术效率,应当从股权结构方面逐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具体措施是:在降低国有股比重的同时,吸引较多的法人投资以保持较高的法人股比重,以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升我国城商行在民营企业中的影响力,强化对相关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以股权和资本为媒介为我国优质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充分构筑城商行与民营企业的鱼水关系,最终提升城商行的技术效率。第二,积极激励广大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经营以实现公司财富最大化,无论在实体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中小股东都是最为活跃的个体,独特的口碑优势和信息资源使其能够有效提升城商行的声誉资产,因此在监管要求和准则满足的条件下,扩容中小股东规模对于城商行来讲大有裨益。第三,将股权集中度维持在50%左右,保证控股股东采取“支持行为”的同时避免“掏空行为”,以有效避免城商行中地方财政一股独大的局面,减少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对城商行经营的影响和管控,促进城商行市场化的提速进程,以提升城商行的技术效率。
参考文献:
[1] Farrell,M.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3):253-281.
[2] Allen N.Berger,David B.Humphrey.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International survey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rch,1997,98(2):175-212.
[3] Charnes,A., Cooper,W.W, 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3:429-444.
[4] Roland, Vassdall. Estimati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by using DEA with relevance to fisheries[C].Report written as part of the TEMEC-project,2000.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2-006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2.17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盈利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以不同业务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其盈利构成不尽相同。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这将对商业银行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由于受人才、技术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商业银行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现阶段的盈利模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受到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加快盈利模式的转型,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一、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自1997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来,时刻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经过14年的发展,其业务规模,发展质量与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北京银行为例,北京银行近4年净利润、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变动情况(见图1)。
从收入构成看,北京银行近4年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见图2)。
如上述图1、图2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07―2010年中间业务发展较快,无论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绝对值还是占比均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利息净收入仍是营业净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传统存贷利差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格局未有根本性的改观。可见,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以存贷利差为主,中间业务收入为辅的规模效益型传统发展模式银行。
二、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可能影响
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利差收入占比位居全球之首,而城市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国内银行中亦位居前列[1]。利率全面市场化和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银行利差空间被压缩。因此,全面、正确分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主动应对挑战,并及时有效地把握机遇,对保持并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至关重要。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发展转型,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城市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即对利差收入为主的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很高,而个人业务、中间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等新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据2010年统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不足10%①,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18%②、股份制商业银行11.43%③和西方商业银行40%~50%④的发展比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缩窄导致盈利下滑的压力,将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大力发展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兴业务,避免因利率变化对业务增长产生的影响,以培植新的盈利增长点。
2.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有效规避利率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利率市场化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利率风险,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客户选择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的加大,一方面催生了创新产品的出现,为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推出利率衍生工具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促使城市商业银行主动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由利率变动导致的敏感性负债与敏感性资产之间的敏感性缺口等问题,通过利率调整使价格发生变动,从而改善不利缺口的状况。
3.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提高产品自主定价水平,提高资源的综合回报率。利率市场化后,城市商业银行可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综合考虑市场利率变动及资金供求状况、客户信用差别和项目的回报率、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等因素,建立自身的产品定价模型对存贷款进行控制,并通过实行优质优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差别化定价策略来吸引客户,增加存贷收益;同时可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特点,根据其发展战略,将“地缘优势”与产品定价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地区性龙头企业和本行优质信贷客户以低利率进行介入,以扩大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和市场占有份额,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减小,主营业务收入缩水。因为,一旦利率完全实行市场化,放开对存贷款的上下限管制,可能就会出现高息揽存、低息放贷的竞争局面,银行运用利率工具竞争将成为常态,势必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一方面,在存款增长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由于存款利率的刚性化,导致存款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很小,资金成本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具有较强的贷款定价话语权,可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但城市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规模中大客户的份额占比较高,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低,贷款利率总体上升的幅度有限,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对目前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的经营模式产生很大冲击,银行的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
2.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动频繁,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利率市场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波动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将承担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首先,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及信息技术网络的支撑,加之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对市场利率的预测和把握的难度增大,利率风险随之产生。在这利率风险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经营头寸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业务策略的影响。其次,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同业间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导致因资金流失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大型银行可凭借其在技术网络、网点机构、品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提高存款利率,迅速挤占中小银行的存款市场份额,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部分资金的流失、流动性风险上升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再者,高利率贷款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经营机构的逆向选择风险,将增大贷款的违约、信贷质量下降的可能性。当贷款利率变高时,风险低且收益率低的项目会因高利率而放弃贷款,而风险高且收益率高的项目则为了追求高的利润回报率而愿意承担高的贷款利率,这就会造成风险高的项目贷款充斥市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2]。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将被打破,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适应这种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的经营环境。根据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存贷利差的放开必然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不稳定性也将随之增大。在此基础上,合理预测存贷利差变动对城市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以提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防范利率风险,保持银行持续的盈利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下面,仍以北京银行为例,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这一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利率风险计量模型来测算市场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从表1分析表明,北京银行负债结构失衡较为明显,资产负债在总量结构上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金融资产总额超过金融负债总额389.76亿。具体来说,若存贷利率变动,则:
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银行2010年末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敏感性系数大于1,缺口为正数,如果利率上升净利息将上升,利率下降净利息收入将下降。
三、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举措
1.大力发展新兴业务,积极推进经营收益的多元化。在息差收窄挤压银行生存空间的不利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必须切实改变主要依靠资金为盈利手段的局面,转变经营观念,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等一批新兴业务,把中间业务视为资产、负债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减少盈利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顺应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投入充分资源,加快中间业务创新步伐,稳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2.明确新增贷款投向,努力提升信贷资源回报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投资渠道的增多,大企业对银行的依附性将进一步降低,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将变得非常宽泛。尤其是优质大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以贷款价格竞争大型客户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无论是在贷款规模还是贷款价格方面都很难与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减少对传统大客户的过度依赖,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战略目标客户,充分把握对中小客户议价能力强的优势,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提升贷款资源的集约化水平。 3.强化利率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银行等金融行业普遍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倡导树立重视利率风险管理理念,塑造管理风险的企业文化,增强全员防范利率风险意识的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控机制,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关于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职责,把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到部门和人员,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等方法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防止银行利润因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在种类、数量等方面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利率风险敞口而蒙受损失。
4.不断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降低营业成本。在拓展新的盈利渠道、扩大收入的同时,必须加快调整资金来源结构,尽最大限度控制营业成本。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可通过对负债的主动管理改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信用社、农发行、保险公司等同业合作,广泛开展在资金结算、现金、代收代付、资金存放等业务。同时积极开辟、拓展与创投、风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兴合作,促使同业存款不断增长。通过发行CDS、金融债券、回购协议等债务工具,主动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形成具有可自主控制的、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以减轻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的依赖,降低内部营业成本,缓解息差收窄可能造成银行利润缩水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煜辉,张榉成.从包商银行的盈利模式看城商行的生存状态[J].银行家,2010(8).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银行效率;实证分析;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01-04
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2013年7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也更加可能带来金融风险。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实现。一旦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银行的竞争态势将会发生变化,并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
迄今,具体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并不见,大多只是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而众学者多集中于研究利率市场化进入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且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然而,该观点都是建立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也即利率全面放开。由于我国对于利率的限制并没有完全放开,而只有经过实证分析,才能检验该观点是否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基于我国的实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程度,探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采取应对之策。
本文在构建合理的利率市场化指数之后,首次选取了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商业银行近10年的面板数据,就利率市场化程度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第二部分构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第三部分选取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12家银行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第四部分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总结。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可能收集到的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中,研究焦点和角度多集中于改革动机、改革模式、既往历程、配套措施、国际经验以及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等方面,而量化解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文献并不多。然而,相对准确的量化估计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做出较为清晰和直观的判断,也是国家制定下一步政策的基本起点,对未来改革起到导向作用(顾海兵、翟敏,2013)。再者,量化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本文中影响我国银行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构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指数是本文的关键点之一。
在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方面,陶雄华(2013)选取3个指标测度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其分别是实际利率水平、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以及决定利率的方式;在量化这些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赋值,继而采用简均法进行合成以得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这种计算方法虽然比较粗略,难以避免主观赋值的缺陷,但是,经陶雄华的实践验证,结果具有效性。因此,此测度方法的可信度颇高。本文决定借鉴陶雄华的度量方法,即利用实际利率水平、决定利率的方式以及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3个指标构建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
1.实际利率水平
根据金融抑制理论,货币当局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会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呆滞不前的现象。而要消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必须解除利率管制,避免实际利率为负,因此,实际利率水平的正负成为测度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指标(陶雄华、陈明珏,2013)。根据费雪效应,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胀率之差。本文以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名义利率,消费者物价指数为通胀率计算实际利率。陶雄华将-5%、0、2.5%作为划分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4个等级的临界值。实际利率水平≤-5%、(-5%,0、]、(0,2.5%]、>2.5%,分别赋值0、1、2、3。
2.利率决定的方式
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无确定利率的自(刘毅、申洪,2002),因此,货币当局管制或者限制的利率类别的数量的变化可以成为此项指标的测度依据。将我国的利率体系划分为5类14种;并将中国官方决定或控制5类、4类、3―2类、2―1类利率,亦即基本放开0类、1―2类、3―4类、5类利率管制,分别认定为利率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依次赋值0、1、2、3(实际赋值依据官方允许的利率浮动情况而有微调)。
3.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
在不具备完全利率决定自的情况下,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实际测度方法是,将中国的利率体系划分为5类14种,结合官方允许的利率浮动情况,逐一考察官方决定或控制的利率种类变化,分别予以测度。其中,浮动范围分为完全禁止(即允许范围为0)、小范围(至少6种利率)、大范围(至少9种利率)、全部放开4种情形,并据以作为分等标准;浮动幅度则以
4.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合成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合成采用简均法。此合成方法适用性较好,便于运算。陶雄华使用的具体的合成方法是,简均3项指标的赋值,所得即为各年度的利率市场化指数,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3]。简均加总上述3个指标的年度赋值,所得即为2004―2012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总指数。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说明
1.建立回归模型
首先,考虑到各家银行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变截距模型。其次,考虑考虑到我们选取的样本银行基本包括了国内银行的基本特征,而且仅有样本银行的自身效应作为条件进行推论,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最后,由于本模型所处理的数据是面板数据,存在截面数据,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异方差。为了减少因截面数据所引起的异方差的影响,在权重Weighting中将选择Cross-section Weights (GLS)便可以消除截面数据的异方差的影响。为考查各项因素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存贷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利率市场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构造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IDit=αit+β1IM+β2GGDP+β3IR+εit
其中,ID可取上文的五个被解释变量,i=1,2,3……,12;t=2004,2005,2006,……2012,其具体含义参见下表;解释变量IM为上文所构建的利率市场化指数。εit为随机干扰项。
2.银行效率变量的设定
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结合我国上市银行自身的特点,本文从银行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抗风险能力、资产配置等方面的5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以及存贷比率作为表征银行效率的变量。
首先,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商业银行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中,净资产收益率是诸多学者公认的最具综合性的评价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银行每单位资本产出利润的水平(芦锋,2012)。由于盈利能力是影响银行持续经营和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假设盈利能力与银行效率正相关(郑录军、曹廷求,2005)。其次,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它是反映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是一个逆指标,如果该指标数值越小,表明该行贷款资产质量越高,则该行的效率值也就越高。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是由各类贷款组成,如果要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值,首先要保证银行资产质量,同时,也必须提高银行的贷款质量(芦锋,2012)。其次,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单个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李振宁,2006)。同时,该指标也是衡量一家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地位会有很大影响。因而,我们认为,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第三,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及商业银行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比率越低,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越强。本文选取该指标旨在考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程度及其偿债能力的变化。最后,存贷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商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占各项存款总额的比重,该比率越高,表明负债对应的贷款资产越多,银行的流动性就越低。同时,存贷比率是反映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指标(赵旭、蒋振声,2001),因而本文采用这一指标反映银行的资产配置效率,这一指标值越高,银行的效率也应该随着越高(郑录军、曹廷求,2005)。
3.控制变量的设定
在宏观经济变量方面,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因此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和通货膨胀率(IR)这两个比率作为控制变量,表征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4.数据样本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2家商业银行2004―2012年的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进行分析。这12家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被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各行年报及国泰安数据库。作为解释变量的利率市场化指数取自第二部分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构建(参见表2)。宏观经济层面的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IR)等变量来源于我国统计局的历年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上述的面板数据,得出总体回归结果如表3:
从以上结果可得:变量利率市场化指数(IM)只在净资产收益率(ID1)、资本充足率(ID3)下是显著的,IM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反相关,与资本充足率是正相关,换言之,利率市场化指数的上升,降低了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其余变量结果并不显著。其分析如下。
1.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商业银行的利益收入减少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定价权逐步让渡给商业银行和客户在内的市场主体,而商业银行赖以盈利的利差收入也不断在减少。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行政体制管制下的利率是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会不断进行资产规模扩张。而随着利率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逐步放开,基于利率的商业银行收益面临着原来越大的挑战,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对于存款的争夺会驱使银行进行存款利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贷款优质客户的追求又驱使银行对于贷款利率进行降低(姜玉国,2012)。因此,导致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有所缩小,从而降低银行的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指的是税后利润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在利润减少即分子减少的情况下,资产收益率会下降。回归结果中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利率市场化指数成负相关,而且,从各银行的数据分析可得,净资产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因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冲击,造成效率相对的下降。
2.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资本充足率成负相关
回归结果显示,利率市场化指数每上升一个单位,资本充足率会上升2.23%,也即利率市场化指数与资本充足率成负相关。一般理论认为:随着商业银行盈利的增加,商业银行选择较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概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即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充足率成正相关关系。然而,顾晓敏(2010)在进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这并不一致。其结论显示,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与资本充足率则表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看似矛盾的结果其实意味着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的盈利能力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顾晓敏、于夏,2012)。另一方面,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银行会选择降低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即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这也符合顾晓敏(2010)的研究结果。由于资本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覆盖风险,因而,当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而风险水平上升时,银行为了自身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会通常会选择动用银行资本来冲销不良贷款数量,从而会降低资本充足率平。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也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其实是商业银行自身可以调节和选择的可控性变量,即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利益而选择的变量(钱先航、吴凤霞,2007)。由此可知,在不良贷款率存在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会有所上升,这符合本文的回归结果:利率市场化程度与资本充足率正相关。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盈利水平等方面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这也是由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短期冲击造成的。
3.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从回归结果看,不良贷款率似乎跟利率市场化指数成负相关,即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是,根据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恶化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上文已提及,随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存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将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一些银行会为了利润而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甚至从事更加高风险的投资。然而,高的贷款利率伴随道德风险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比如,一些低风险借款者可能不会再向高贷款利率的商业银行借款,相反,一些高风险的贷款者则会成为这些银行的主要借款者,往往这些借款者拖欠款项、甚至无力还贷的风险更大,这样必将增加银行的借贷风险(王志华、李婵,2013)。另一方面,较高的贷款利率将导致部分借款者将资金用于收益更高的高风险投资项目中,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
其实,该系数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就连也只有0.36,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拟合。然而事实上,外国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从背景及性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纯碎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王志华、李婵,2013)。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底,全国36个地区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由于这部分贷款以政府信誉作担保,所以,商业银行在对贷款进行性质划分时,不会将其划分为不良贷款;但是,这些贷款大多用于周期长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却不会在商业银行中作为不良贷款出现在资产负债表,因此,这部分贷款尽管存在,却不会对不良贷款率有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加快,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得到明显好转。数据显示,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态势,这正好解释不显著的回归结果所表现出来的负相关关系。然而,其不良资产仍然高于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加之我国对不良资产比率的披露十分有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我国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但是资产质量仍让人担忧。从数据上很难分析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显著影响,然而我们相信,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4.利率市场化指数似乎与资产负债率成负相关,与存贷比率成正相关
也就是说,随着利率市场化指数的上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也会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指数每上升1,银行的存贷比率上升1.5的百分点。这两个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相同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待加强。资产负债比率越低,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越强而存贷比率越高,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低。然而从结果看,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表明商业银行的偿债能力有所下降,存贷比率的上升表明银行的流动性的减弱,这都不利于其效率的提高。
利率市场化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负债的有效途径,同时,对资产的期限选择权非常有限,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面对利率或升或降的变动趋势,商业银行很难对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做出主动、迅速的调整(李苇莎,2002)。诚然,这也难以解释利率市场化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与存贷比率正相关。不过,这个系数并不显著,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拟合,更谈不上解释力度的大小了。但是我们相信,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还是非常巨大的。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降低流动性,整体上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利率市场化作为市场调节资金的一个手段,短期可能对银行造成冲击,但这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加之我国金融改革仍处于一种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相结合的阶段,因而,2004―2012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2013年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措施提示我们,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将更显著地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翟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研究的方法论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3).
[2] 顾晓敏,于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J].中国市场,2010,(48).
[3] 芦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与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 李苇莎.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之策[J].上海金融,2002,(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陶雄华,陈明珏.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测度与改革指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3).
[7] 王志华,李婵.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篇6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大幅增长,2009年一季度银行总资产估计达到70万亿元人民币。强劲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是促成这一积极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城市商业银行也在这种环境下蓬勃发展。2003年至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年利润增长率高达50%,同时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的17.5%降到2008年的2.3%。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4万亿元人民币,占中资银行总资产的7%。
发展迅速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吸引了众多的国外战略投资者。自从汇丰银行收购了上海银行8%的股权后,许多类似的投资紧随而至。
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2004年,加拿大丰业银行收购西安市商业银行12.4%的股权;2005年,巴黎银行收购南京银行19.2%的股权,荷兰国际集团收购北京银行19.9%的股权,澳洲联邦银行收购杭州银行19.99%的股权;2006年,华侨银行投资买入宁波银行12.2%的股权;最近的一项交易发生在2008年,当时富邦银行收购了厦门商业银行19.99%的股权。
城市商业银行从它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处获益良多,其中主要包括风险管理、IT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有时也扩展至信用卡和零售银行等具体业务领域。
为了实现高速扩张,一些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已经公开上市。其他银行也有上市的打算。此外,由于中国银监会已经批准城市商业银行向其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区扩张,又给它们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扩张机遇。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在多达六个城市成立分行,并计划进一步向全国扩张。
很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在扩大它们的业务组合。除了开始提供作为其传统业务延伸的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服务,它们正在逐步开拓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
照这个趋势推断,或许最后我们将看到它们演变为在全国甚至更广阔范围内运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但在此之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仍面临众多的挑战。
“市场领导者”路漫漫
在过去的五年中,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表现非常强劲:总资产保持了高达25%的平均年增长率,且利润率增长了50%左右,已可与股份制银行看齐。
虽然城市商业银行整体表现突出,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表现都是相同的。事实上,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具有显著差异。比如说,它们在资产规模、利润率、网络规模、员工人数、业务组合以及位置等方面往往各不相同。
例如,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拥有6900多名员工、200多家支行和3680亿元的资产,在规模上甚至超越了一些较小的股份制银行。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则规模较小,员工人数往往不超过100名,支行数量也不超过10家。
此外,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业绩表现也相差甚多,如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能有低于10%至近80%约8倍的差距,资产回报率有0.2%至2.7%约10倍的差距。总之,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率接近或超过领先的竞争对手,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利润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同时,没有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能在其所在城市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即使是那些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做不到――这些银行虽已开始在外地扩展业务,但其在所在城市的收入仍占其总收入的90%以上――城市商业银行在其所在城市的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平均只有约3%和10%。
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六大挑战,似乎是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源。
第一,规模有限。相比中国的其他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12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只占中资银行总资产的7%,而12家股份制银行就占到了14%以上。
第二,客户集中度高。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归属于地方市或省政府,因此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比如,一家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前十名客户中,可能有九名都是地方市政府的相关机构,而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第三,品牌并不突出。在最近一次关于某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定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其所在城市,该银行在各方面的得分也均低于领先的股份制银行和四大银行。
第四,产品缺乏差异化。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只提供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更精明的股份制银行和四大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往往缺乏先进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财富管理和现金管理等),而它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向日益成熟的客户积极推进。尽管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向这些领域迈进,但它们在服务水平、产品组合和系统支持等方面,与先进的对手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五,生产力低下。在许多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例如,每名雇员的净收入、每个支行存贷款比率等)上,城市商业银行远远落后于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第六,分行网络覆盖有限。过去由于监管的限制,很少有城市商业银行能将业务覆盖到所在城市以外的地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是在其所在城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网络覆盖与四大银行相比也并不占优势。
例如,我们最近研究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其所在城市设立的支行数量还不及四大银行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些支行所处的地段通常较差,规模也较小。
因此,尽管城市商业银行在过去的数年中进步巨大,但它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想要在“市场领导者”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必须克服这些挑战。
竞争日趋激烈
更糟糕的是,竞争无时不在。有明确的迹象表明,未来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从我们观察到的五个趋势可以看出,将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将更加艰难。
首先,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正在积极瞄准高价值的客户。所有的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开始以更有利可图的高价值客户为目标。它们的客户群中平均约有20%是家庭收入水平高于10万元的客户,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与之相比,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高价值客户平均只占客户群的5%-10%。更糟的是,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像大银行一样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将面临失去大量高价值客户的风险。
其次,随着银监会放松对建立新支行的监管,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可能会加快其在重点城市扩张网络的步伐。部分领先的城市商业银行已在主要城市开设分行,许多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也已宣布类似的计划。
但这使得老牌城市商业银行在其所在城市,也会受到来自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这也会使市场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客户需求日益增加和复杂化。中国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日益苛刻。最近在北京和天津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65%的零售客户不满意银行服务,他们要求银行提供更积极、更专业的销售与服务,要求对高净值客户提供优惠待遇,还要求更人性化和便捷的网上银行服务。
第四,产品快速创新。为获取更高和更多元化的收入,银行正在加快产品创新速度,监管限制放宽也促进了这种趋势。客户们欢迎更多的选择和及时的投资建议。这一切促使当前银行产品的激增。例如,在2007年至2008年的短短一年内,中国的理财产品数量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从1643种飙升至4827种。
第五,利率自由化程度提高。虽然银行利率仍受监控,但利率灵活性已越来越高。此外,政府出于恢复经济增长的考虑放松了货币政策,导致息差进一步收窄。
中资银行曾享有的300个基点甚至更高的息差,已经下降到相对温和的水平,而且目前还不清楚将来能否回到过去的高度。以最近推出的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中期票据为例,截至2009年一季度,5年期AAA级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已经低于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利率2.5%。这一竞争力的价格,导致发行量的爆炸式增长。虽然在2008年4月才开始发行,但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期票据的总发行量已经达到494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96%。相比之下,大型企业贷款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过去的三年中只增长了15%。
另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是银行总体利润率的下降。虽然2009年上半年为了迎合政府刺激经济的目标,银行贷款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银行利润最多处于持平状态。据银监会称,上半年新增贷款达到了7.7万亿元人民币,是上一年的3倍左右。但利润率降低及政府呼吁银行增加拨备的规定,导致许多银行实际财务表现的下降。只有较大的银行,因为能接触政府支持的项目贷款,才能将利润大致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虽然在经济回到强劲和稳定增长的轨道后,银行有望恢复其部分利润,但长期内利润率总体下降的趋势似乎是难以扭转了。
所有这些竞争趋势,都给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压力。有些压力是很直接的,如息差的下降。其他压力是银行需要加大投资,例如增加网点数、针对高价值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对城市商业银行这样规模较小的机构来说,它们比那些规模较大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承受这些投资,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在成本、定位和价值诉求上的竞争力下降,而这一切都会在其收入中反映出来。
监管机构也意识到了采取行动的必要性。银监会正积极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转型业务,从而变得更具竞争力。银监会的主要官员,包括主席刘明康和副主席唐双宁最近就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了言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将按照‘分类监管、全面提高、扶优限劣、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再上新台阶。”
因此,从银行业的改革历史和中国政府对建立一个稳定的、世界级的银行体系的不懈努力来看,进一步转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合并整合成为趋势
从这一切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从其他较成熟的金融服务市场的历史经验来看,合并似乎是中国银行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在海外市场,合并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趋势,在许多较发达的市场都可以观察到这种趋势。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往往被边缘化或被直接接管。例如,在美国、日本和韩国,银行的数目在15年内已经下降了20%至50%;论资产,国家级银行取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大多数情况下,整合的趋势是监管政策的变化所驱动的,有时则伴随经济或金融危机而发生。有时候,危机就是驱动因素。例如,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银行合并是监管放松的结果(例如,取消地域限制,取消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更强大的银行收购了较弱的竞争者,许多小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破产。在20世纪90年代末,银行业又掀起了一阵收购热潮,以扩大规模并提高运营效率。
事实上,在中国,银行业的整合已经开始。虽然迄今为止规模较小,但仍然显著。位于合肥的徽商银行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徽商银行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的第一例,由合肥银行与其他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七家信用社于2005年12月合并而成。截至2008年底,徽商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280亿元人民币,是全国第九大城市商业银行。
自那以后,我们还看到了其他的合并案例,如江苏银行(按资产排名目前是第四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吉林银行。还有一些交易正在进行中,其中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如天津农村信用合作社)。我们相信,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甚至加速。
这种趋势,对城市商业银行又意味着什么?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层,需要对未来的发展作出重要的决定。是坐以待毙成为合并的受害者,还是主动出击掌控自己的命运?是停滞不前等待被边缘化,还是积极改革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时间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紧迫的,它们必须赶快采取行动,因为改革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
事实上,巨大的机会等待着那些选择转型道路并积极行动的人。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资银行在强劲的基本面和政府政策支持下仍可能保持增长。到2010年,银行业收入预计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城市银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发展相对不均。许多领域的竞争还不够激烈,而这些领域正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机会。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市场。中小企业一直得不到银行的充分服务。尽管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针对它们的贷款比例仍远远低于大型企业。
最后,与股份制银行或四大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转型比较容易。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规模小且扁平化,这使得它们能更容易、更灵活地进行调整,亦能更快速地作出决定,以应付市场的变化。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集中在其所在省份的重点城市,这使得它们具有“主场优势”――它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前景、公司、需求模式以及政治形势。对当地需求和政策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以及对潜在风险更深入地了解,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价值,也使得它们拥有在所在城市大幅增长的潜力。这对那些在沿海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尤为重要。
果断行动也能带来巨大回报。一些今天在中国银行业占领导地位的银行,就是从小地方起家的。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招商银行。这家如今的中国第六大银行,在1987年时,还是个只有一家蛇口分行的小银行。远大的目标、富有远见的领导、果断的执行,使得招商银行获得了今天的市场领导地位,尤其是在零售银行服务领域。
在这个例子中,小银行的快速决策和高度灵活等特征,弥补了其规模小、缺乏大企业客户和缺乏扩张投资资金的不足。当然,在当前环境下,要简单地重复招商银行的经验并非易事,同时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自那以后客户期望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将需要不一样的方法。但这样的成功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亚洲邻国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即韩国新韩银行。上世纪90年代初,新韩银行还是一家落后于其他竞争者的小银行,但自从它于1994年确定了目标和战略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幅增长。该银行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了重大的转型,包括服务模式、组织架构和基础支持等方面,并通过有机增长和购并式增长方式,在十年内增长了10倍,成为韩国第三大银行。
那么,城市商业银行应怎样制定目标?它们转型的蓝图应该是什么样的?
转型路径选择
对这些问题没有单一的、适用于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标准答案,需根据它们的不同现状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作为起点,有三个基本选择。
其一,成为在所在城市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领先者。
恒生银行是这一类型的典型。这类银行只在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提供服务,通常在一个具有足够规模银行市场的大城市中。它们提供的服务涵盖了全系列产品,但通常侧重于本地业务,并以中小型企业和零售客户为核心。实现这样的市场地位,主要依靠有机增长。
恒生银行主要为汇丰银行所拥有,也是一个证明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保持独立的例子。尤其对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长期看来,保持独立的做法并不一定可取。尽管如此,将机构转型为在所在市场享有特许经营权并极富竞争力的企业,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的价值,如在未来的潜在交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股东价值;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培养高价值职业能力的平台;在市场内建立品牌知名度,使组织即使最终被一个更大的金融服务集团购买也能继续存活下去。
其二,成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全方位服务提供者。汇丰银行、美联银行和美国银行是第二种类型的例子。为了成为这类型的银行,银行必须在所在城市和其他区域都建立起强大的地域覆盖面,并通过这个大型的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
这需要银行在所在市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行多重收购,并拥有一个让收购目标能够适应的卓越的业务模式;这还需要银行具有优秀的并购和整合能力。
其三,成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特定市场参与者,并在所在城市提供全方位服务。
美国合众银行和瑞银集团是第三种类型的例子。这些银行在本国拥有强大的覆盖面,但在国外只有特定市场的覆盖点,并且通常只在重点城市。它们在国内市场提供全面的服务,并覆盖了大多数的客户细分群体。但是,在国外市场,它们只提供专项产品,有时只向某一细分客户群提品。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常只需要有限的本土化特征并能很好地利用地区支持力量,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支付和财富管理等。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考虑将有机增长和购并式增长结合在一起。但是,和前两种类型一样,这类型银行的成功,也取决于其成功确保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但是,不论银行对未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要想成功必须满足三个先决条件,即定义清晰并得到良好沟通的愿景和战略、具有差异性和竞争力的业务模式,以及一流的支持能力。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首先,银行需要拥有清晰的、明确的愿景和战略,同时还需一个完全致力于实现该愿景和战略目标的高管层,他们要能明确地将愿景和战略目标传达到整个组织。此外,高管层要以身作则,动员整家银行向实现共同目标努力。银行战略不仅需要确定其应专注于哪些客户细分群体、哪些地理区域以及提供哪些产品,还需要列出实现战略举措的优先次序和时间表。
其次,该战略必须细化,并得到具有差异化业务模式的支持。差异化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但服务质量往往是金融服务行业实现差异化的核心。根据对目标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银行还需具体表述其产品和服务、渠道战略、定价、价值定位和品牌,以便获取目标客户群。要想明确新的业务模式,银行可以从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目标客户群、了解它们如何看待今天的银行业务以及分析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做起。
第三,银行需要确定为了实现管理层制定的目标,而需要具备哪些类型的能力。为了能有效地执行新的战略,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组织、职责、激励机制进行调整。同时,现代化的IT平台和更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将至关重要,这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所需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银行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的风险。
为了成功地实现转型,银行的高管层需要给予强势的、不懈的关注和指导,这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支持高管层实施大规模的变革行动,需要建立强大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以提供严格的、科学的项目管理――这已成为广为接受的最佳实践,从而确保变革行动的完美协调和按时执行。
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暴露利率敏感性缺口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3-0047-07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呈加速态势,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不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已经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宏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发育,有利于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几乎成为一般共识;但在微观层面上,利率市场化究竟怎样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能力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①相反的观点则强调,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会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②
既有文献有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存贷款利差变化影响。其基本逻辑是,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导致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利差缩小,从而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③然而,一些针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率市场化实践的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差不一定必然缩小并在未来中长期保持稳定,净息差甚至会进一步增大,④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定价变化带来的不确性影响确实更加突出,即利率风险显著增大;⑤而且,即使存贷款利差收窄,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收入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新兴资源富集地区民间金融功能重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4CJY066)
① 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3期。
②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③ 牟怡楠、周好文:《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及其影响因素》,《金融论坛》2007年第8期;钟伟、沈闻一:《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④ 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2期。
⑤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财经科学》2014年第2期。
结构,能够部分抵消存款利差对利润产生的不利影响。薛超、李政:《多元化经营能否改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基于资产和资金来源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因此,从根本上说,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在于存贷款利差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利率波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大,以及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以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以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新视角,理论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制,并予以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中,选择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作为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变量,利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资产负债表数据,首先分析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总体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暴露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收入多元化和使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从而得出本文的主要政策含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即利率风险增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调整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模式。这种调整将显著改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以及利率风险在整个银行体系内部的分布,使得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显著的异质性。这也使得不同的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变化带来的冲击时,盈利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利率风险暴露无疑是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梳理文献发现,从利率风险暴露的角度考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但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利率波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Samuelson,他指出:“只要商业银行存在期限错配,如果平均意义上商业银行的收入大于支出,利率上升就会损害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Samuelson P.A.,“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Increase on the Banking Syste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5,no.1,1945,pp.16~27.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爆发后,大量文献研究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Flannery和James首先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股权价值的影响,发现利率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即商业银行股权价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Flannery M. and C. Jam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Changes on the Common Stock Retur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39, no.4, 1984, pp.1141~1153.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短期负债与短期资产比率越高的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率越容易受利率波动的冲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后续研究的支持。Aharony J., A.Saunders and I.Swary, “The Effects of a Shift in Monetary Policy Regime 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7, no.3, 1986, pp.363~377; Akella S.R. and S.I.Greenbaum, “Innovation in Interest Rate, Dur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Bank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24, no.24, 1992, pp.27~42; Lumpkin S.A. and J.M. O’Brien, “Thrift Stock Returns and Portfolio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9, no.2, 1997, pp.341~357.较近的研究直接考察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发现相对于股票回报率,商业银行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加敏感。English等发现利率风险上升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且这种效应对核心负债依存度高、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影响更为明显。English W.B., Heuvel V.D. Skander and Zakrajsek Egon,“Interest Rate Risk and Bank Equity Valuations,” 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2.Landier等基于美国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的全部金融控股公司1986-2013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冲击反映的敏感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承担水平。Landier A., D.Sraer and D.Thesmar, “Banks’ Exposure to Interest Rate Risk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4.冯鹏熙和龚朴通过采用Flannery等的部分调整模型对中国上市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长时段窗口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样本银行具有“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特征,在利率变动期内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并未为银行带来实质收益,其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冯鹏熙、龚朴:《利率变动周期与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许倩通过采集我国17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分析了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对商业银行盈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测算和分析了其相应的变动区间以及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承受能力。许倩:《存贷款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的影响分析》,《浙江金融》2014年第1期。吕晓彤和叶小媛通过采集2002-2013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对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的相关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单个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相关度则基本一致,且普遍高于与存贷利率差的相关度。吕晓彤、叶小媛:《利率变动与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当面临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或者使用风险对冲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Flannery和James的研究表明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可能的原因是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或经营策略能够减少盈利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Flannery M. and C. Jam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Changes on the Common Stock Retur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vol.39, no.4,1984, pp.1141~1153.English基于10个工业化国家商业银行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或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较好地管理其在收益曲线上的风险暴露,因此利率风险对商业净边际收益率的影响有限。English W.B., “Interest Rate Risk and Bank Net Interest Margins,” BIS Quarterly Review, no.12, 2002, pp.67~82.但更一般的情况则是,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缺乏灵活性,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相对于利率变化存在滞后性,商业银行通过业务的结构性调整,很难完全消除利率波动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不足,无法有效对冲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Landier等的研究也证实,即使商业银行使用了风险对冲工具,其盈利能力依然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Landier A., D.Sraer and D.Thesmar, “Banks’ Exposure to Interest Rate Risk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4.张军松和吴先满认为规避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可以通过发展中间业务、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来实现。张军松、吴先满:《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11期。陆静、王漪碧和王捷根据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为保持盈利持续增长而采取的两项措施,运用1997-2012年119家中国商业银行数据,选取非利息收入占比表示银行的盈利能力,选取贷款增长率与当年所有样本银行当年增长率中位数之差作为银行信贷过度增长指标,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结果显示商业银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措施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是必须的选择,同时仍需要注意其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陆静、王漪碧、王捷:《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张雪兰选取2001-2010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将银行风险、非利息收入占比、收入多元化纳入到实证模型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的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商业银行风险很难分散;张雪兰:《收入多元化能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2001-2010)的实证研究》,《投资研究》2011年第12期。同时,从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的考核机制存在漏洞与偏差,会计计量标准还不规范,最终将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周开国和李琳基于1997-2008年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上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因此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并没有降低银行的风险。周开国、 李琳:《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周鸿卫和陈莉在经典做市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选取2005-2012年52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运用两步回归法将净利息收益率进行分解,实证检验利率衍生工具对银行净利息收益率的影响,认为利率衍生工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即一方面从风险意识上降低了对市场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增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增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周鸿卫、陈莉:《利率衍生工具对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决定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且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异质性增大;(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同的利率波动冲击对利率风险暴露程度较大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更大。(3)在相同的利率风险暴露水平下,收入多元化程度较高、使用风险对冲工具较多的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抵御利率波动对盈利能力的冲击。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变化趋势
1.利率风险暴露的度量方法
有关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 模型和压力测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计算简便,对数据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比较符合中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用我17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率”来度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的风险暴露水平。具体的计算方法为:
利率敏感性缺口率(Gap)=(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总资产(1)
其中,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一年内即将到期或者需要进行重新定价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一年内即将到期或者需要内重新定价的贷款等;利率敏感性负债指商业银行一年内到期和重新定价的负债,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活期和一年内到期的定期存款等。
由式(1)可知,利率敏感性缺口率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正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资产缺口,利率上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当利率敏感性缺口率为负值时,表示存在利率敏感性负债缺口,利率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收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变化趋势,所以我们更加关注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数值大小而不是其符号。进一步而言,取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绝对值(仍以Gap表示),作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的变量。
16家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选取2004-2015年作为考察期,主要是因为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呈现加速态势,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2.利率风险暴露程度稳中趋降
图1给出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利率敏感性缺口率(Gap)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趋势。由图1中的曲线可知,2004年以来,平均意义上16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表示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总体上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经营决策趋于谨慎,倾向于降低风险偏好,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3.利率风险暴露异质性显著增大
由图1中的柱状图可知,2004-2015年间,16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标准差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2012年以后上升速度有所加快。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差异化增大,不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所反映的利率风险偏好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为了进一步考察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是否存在差异,图2将全部样本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给出了这两类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绝对值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高于非国有商业银行,且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并未出现显著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承担意愿,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利率变化的能力较弱。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缺口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应该是由于为了应对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利率风险,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动地降低了利率风险暴露程度。
四、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1.计量方法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暴露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本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考察这种利率风险暴露如何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参考罗宏锋罗宏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吗――基于中国上市银行数据的实证检验》,《现代财经》2014年第12期。的方法,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模型:
式(2)中,ΔYjit=(Yjit-Yji,t-1)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商业银行的盈利变化。选择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j=1)和净利润(j=2)两个变量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量。
Gap及其与Δr的交叉项(Gap×Δr)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Gap即通过式(1)计算出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表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程度;Δrt=rt-rt-1取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与前一年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之差。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分别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作用机制。其中,间接影响是指利率风险暴露程度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
Control={Size, Liquidity, Equity}为控制变量,分别表示资产规模、流动性比率和杠杆率。其中,银行规模取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流动性比例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之比,杠杆率取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之比。
2.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与前文一致,所有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和商业银行披露的年度报告),对式(2)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Panal A和Panal B分别是以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由Panal A中列(1)和列(2)的回归结果来看,Gap的系数分别为-0.114和-0.07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水平高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弱,存在程度更大的利率风险,难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Gap×Δr的系数在列(1)和列(2)中分别为0.0347和0.021,且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暴露还会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为了考察利率风险暴露程度对不同所有权性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差异,将全部样本按照所有权性质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比较Panal A中列(3)和列(4)的回归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Gap和Gap×Δr的系数均不显著,而非国有商业银行二者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利率风险暴露对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作为稳健性检验,Panal B是以衾润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与Panal A的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改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方法不改变本文的结论。
3.进一步讨论:业务多元化和风险对冲的作用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时,会取多种策略规避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策略有两个:一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增加中间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即通过采取业务多元化的策略,达到弱化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的目的;二是利用利率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即通过采取风险对冲策略,弱化低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上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对利率风险进行完美对冲,可能完全消除利率变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两种策略能否降低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式(2)的基础上分别引入Noninterest(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和Derivatives(金融衍生品资产占资产规模的比例)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回归结果见表2。表2中列(1)的回归结果显示,Noninterest的系数为0.019,说明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Noninterest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的系数分别为0.201和-0.045,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比较Noninterest×Gap和Gap的系数,以及Noninterest×Gap×Δr和Gap×Δr的系担发现它们的符号相反,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非利息收入将会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列(2)的回归结果显示,Derivotives及其与Gap和Gap×Δr的交叉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采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限,而且风险对冲工具也尚未发挥抵消利率风险暴露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作用。这与前文的研究假设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还不发达,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总类少、规模小。在样本期内,各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占总资产的规模平均仅为0.5%,且以汇率衍生产品为主,利率衍生产品较少。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篇8
摘要:本文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发展之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探讨了适合我国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以此来确保中小银行在这一新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和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改革;问题;对策
引言
从2012 年6 月8 日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可上浮至1.1 倍,首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到2013 年7 月20 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再到今年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将面临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和进程
利率市场化主要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利率由市场控制,以此达到资金效率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就是放开利率管制,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建立与自身相关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脉络却十分明晰、目标也十分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对于我国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对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将打破金融市场中的大型金融机构垄断。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国的中央银行实现对我国经济的间接调控。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管理不完善、创新不足等因素,特别是对于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中小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较大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积极意义
1.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趋于健康和良性
在当前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金融性商业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率市场化在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将提升客户的服务品质,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开始拥有了利率决定权,从而促使金融市场逐渐建立起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的优胜劣汰机制。
2.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工具将得到有效的增加随着当前利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金融工具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多,其中主要分为了不同类型的放款和投资,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指的就是各个存款、投资人委托、资金收入等方面的费用。因而,各种衍生的金融工具,例如利率互换、掉期、货币互换等,都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动用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多样化渠道,在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都为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二)利率市场化为中小银行带来的主要挑战
1.中小银行盈利能力遇到挑战
目前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特别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利润比例达到85%以上(见图1)。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存贷款利率将大幅上升,且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净利差下降,另一方面是中小银行在优质客户面前失去议价能力,加大经营成本,最终导致中小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减弱。2014年一季度浙江省内城商行净息差仅为3.3%,较13年末下降0.24%,较12年末下降0.45%,盈利空间收窄。
2.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
一是加大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将对利率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于缺少利率敏感性的中小银行来说,无法有效预测利率走势和波动幅度,从而进一步加大面临的利率风险;二是加大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由于缺乏对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为提高收益,势必转向高风险行业或企业,将会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信用风险增加,并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和经营风险增加。
三、中小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措施
(一)加快中小银行的经营转型
中小银行要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实现利润的大规模扩张,就需要彻底地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存贷款利差和存贷款规模,在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一是要全面推进成本管理控制核算方法、建立能够增强营销能力的扁平化管理方式;二是有效地调整自身客户结构,积极营销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微型企业和零售业务;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和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认识,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要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状况、自身经营能力等多因素分析,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加深同业合作,利率市场化后同业竞争加剧,但合作机遇并在,中小银行可通过向大型银行学习、与同类型银行抱团等方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引进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正确计量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总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小银行在这种环境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对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强中小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明确中小银行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比较和分析利率市场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主动采取中小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群琳.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对策[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2]谢非,黄熙,刘林清.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问题研究———以汉口银行重庆分行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9.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伴随金融产业的稳定运行及创新发展,互联网产业、国内银行股份制度的兴起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成为银行发展中的焦点。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产业会受到国际金融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造成了一定制约。因此,在现阶段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研究及分析的背景下,应该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确立,构建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生成及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式
伴随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发展,使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普遍性的信贷增速回落、利差空间缩紧以及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了长期性的风险与矛盾问题。通过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而且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社会经济背景之下,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在跨区域经营、股份结构调整以及监事会监督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系列变化。
二、商业银行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通过对经济周期的指标分析可以发现,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多选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问题的分析。
(二)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
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价格的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信贷风险,所以,在通过膨胀发生的背景下,信贷人员就会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会使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信贷行为。若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利率进行贷款,会出现实际负债贬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利于负债人的行为,因此,人们贷款的行为及意愿也就会逐渐增加,但是,通过紧缩的现象也就与这一现象相反。所以可以发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的反映出通货膨胀对通货紧缩现象对银行利率的影响。
(三)信贷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的价值调控手段,对银行的影响效果是较为直接及明显的。通常情况下,当政府所实行的扩展线货币政策时,其货币供给会呈现出增加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会逐渐放松信贷货币政策的构建,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为政府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了稳定支持。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其流通性的供应现象会为信贷货币政策的优化造成制约,从而为银行扩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金融行业结构
在金融行业运行结构运行及分析的状态下,通常会考虑从金融深化程度及直接融资之间的融合比例。
(五)市场结构
通过对市场支配力理论的研究及分析可以发现,银行运行的效率取决于市场运行中的支配能力,在市场拥有市场支配权以及银行绩效分析的背景下,可以将该理论分为不同的假设结果。一种是结构――行为――绩效;另一种是相对与市场支配力的假说。在SCP分析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市场集中制度的构建会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反映出实战的支配力度及绩效指标,同时也可以为市场竞争力的优化形成提供稳定支持。因此可以发现,在市场份额设计的背景下,银行拥有市场的主导权以及定价权,通过对绩效的综合考评及分析,可以为银行效率与市场份额提供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形式。
(六)银行经营能力分析
在宏观政策调控的背景下,行业因素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银行的经营能力,并对 银行的运行效率产生直接性的影响。通过研究选择了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之差以及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值,进行了银行净利差的总结及分析,其具体的影响指标如表一所示。
(一)完善商业银行进入市场的相关机制
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应该合理放宽银行进入市场定价基本原则,鼓励设计外资银行以及民生银行,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量。在现阶段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背景下,虽然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政府在这种背景下仍然会控制大部分的银行,导致银行与银行之间缺乏一定的竞争效益。在准入机制完善的背景下,应该构建有效性的管理制度,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完善并建立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制度;第二,构建完善性的存款保障机制,从而有效规避银行运行中所发生的风险;第三,充分发挥 出市场运行中的调节机制,降低市场运行背景下的集中力度,避免银行在市场运行背景下出现的资源浪费及服务水平较低的现象。
(二)推进市场产权结构的革新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定创新及优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的原有的保障C制,但是,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仍然缺乏长足性的激励及制约政策,同时也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导致产业运行中出现了产权不明的问题,在这些背景下,会严重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首先,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为了完善银行的内部激励制度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应该建设控股银行机制,并明确出出资人的基本职能,明确产权关系从而减少商业银行承担过多政策性的效益内容。其次,在银行运行的背景下,也应该处理好内部关系及治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监督管理理念,有效避免银行运行中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不透明关系的出现,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最后,加大商业银行运行中科技项目的投入。在现代化银行运行的背景下,现代科技的出现对推动银行的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中间 业务银行运行的背景下,其运行结果会受到科技的影响,所以,需要引进专业性的资金进行人才队伍的构建,为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支持。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需要加大现代科学的投入,实现新产品的稳定开发,使商业银行的运行呈现出网上银行、跨行企业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项目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运行中为了完善公司治理解结构,需要在改善组织内部机制的同时,构建完善性的激励制度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银行的运行效率。如果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能构建完善性的激励制度,就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发展及生存,并在最终程度上影响银行员工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的背景下,管理制度的构建也应该充分保证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强化管理队伍的培训机制,使企业员工在创新的经营理念下,稳定企业的内部调控制度,构建科学化的结构调整及内部制度控制机制,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运行的背景下,需要构建完善性的效率管理机制,通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稳定性、科学性制度研究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经济化发展。同时,在整个市场运行的背景下,也应该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对股权结构进行完善性的调整,商业银行也需要在满足市场运行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市场份额的调整及改革制度的创新,打破原有的制度管理机制,优化人员管理结构,从而为商业银行运行背景下,行政区化以及政府序列的平行创新,降低商业银行的效率支出,调整市场管理的准入份额,强化商业银行管理及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秀峰,迟国泰.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内生影响因素研究与实证[J].预测,2010
[2]胡东,蒲勇健.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工程,2010
[3]侯瑜,詹明君.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
[4]时乐乐,赵军.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
篇10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高利差 利率风险 风险防控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数十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
最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商业银行因其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经营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已发展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因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利率市场化日益加深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生存压力加大
一直以来,在政策的存贷款利差的限制下,我国商业银行享受着高利差的保障,在这种保障下,商业银行只需要吸收存款的同时增加放贷,高利差就能给银行带来充足的利润,逐渐使商业银行丧失了开创新业务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动力。随着存贷款上下限的放开,利差空间缩小,在不改变盈利模式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必然成为各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手段。但是,对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这种冲击式不言而喻的。与大型股份制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客户质量、客户数量还是风险管控能力上都出于劣势。所以存贷款利差的缩小,竞争中的劣势大大减小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而且,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步法加快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资金的脚步也逐渐加快,来自银行内部和非金融系统的兼并压力会越来越大。
二、经营管理压力增大
(一)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就是让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资金的价格,从而调节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会更加复杂。但是现阶段,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水平,人才和技术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得其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上面举步维艰。
(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
由于存贷款利差调整带来的价格竞争不可避免,那么,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维持经营,抢占市场先机,必然会弱化贷款管理,简化审批程序,减少抵押担保要求,出现贷前不调查,贷时不审查,贷后不核查的行为。同时,由于这种操作风险的存在,给中小商业银行埋下了呆账坏账的祸根,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信用风险本就偏高的情况下,势必会更加加重中小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成本。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经营转型是大势所趋
1.加快经营主体转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普遍。消费者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存款储蓄迅速减少,更多的投资到具有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同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大型企业更愿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这样大大降低了融资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但是,大型企业是我国各类银行的首要客户,他们的“贷款脱媒”大大减少了银行的客户群,对银行利润造成重大影响。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中小商业银行。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主体转型,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确实服务于当地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我国创造大量的财富,提供不亚于国有企业的就业机会。但是金融不平等现象和众多因素使得他们在融资相当困难。贷款难,难贷款十分普遍。所以,只要中小商业银行抓住机遇,针对当地的中小微企业,尝试推出新的金融工具,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一定能开辟出另一番天地。
2.加快经营业务转型。无论是应对新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还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提出的种种冲击,加快经营业务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生存的题中之义。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与收入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推动负债多元化,控制负债成本;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探索综合化经营,多元化配置资产,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此外,积极进行理财产品创新。理财产品原则上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虽然目前存款上限上浮10%,仍远没有达到消费者的理财目的。而理财产品收益率却不受这个利率的限制,因而,加强理财产品创新,开发出更多个性化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以理财产品带动中小商业银行同客户更多的合作。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体系
利率市场化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管理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将成为各个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问题之一。谁拥有更高的风险管理水平,谁就能获得市场更多的青睐和信任。新巴塞尔协议指出,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四方面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管理试行妥善监管;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规章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检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查。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对利率风险管理,尽早树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适合本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到平时的业务中去,把每个业务环节都作为风险管理的关口。
(三)提升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也会加大,并逐渐扩大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各个项目。首先应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主要是存贷款定价,这关系到银行利润的来源,特别是贷款定价。定价过高将使客户资源流失,定价太低又可能出现无利可图的情况。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在参考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产品定价模型。其次要加强内部资金定价。这是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将更加频繁,商业银行对利率的依赖程度会大大提高,如何使银行内部资金的定价机制更加灵活,对利率的敏感性更加灵敏,从而更大程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银行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伟芹,张敏敏.浅议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天地,2011.
[2]左中海.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转型.中国金融,2012.
[3]河北银行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应对策略.商业银行.2012.
[4]陈志刚.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商业银行,2005.
[5]杜婷.“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银行业影响及策略选择.金融发展评论,2012.
[6]李镇西.中小银行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特别关注,2011.
[7]陈国伟,金柏林.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专题研究.
- 上一篇:守纪律讲规矩发言材料
- 下一篇:师徒帮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