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价值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集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企业集团面临规模扩张、保持母子公司经营内容统一性、高效管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在考虑整合非核心业务部门的程序化工作到一个独立的组织中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释放资源和人力到核心业务的发展上,于是“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西方国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主要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与内容、优势、应用实例、模式选择、绩效指标体系、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但是从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鲜见。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最大的意义就是估算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能够给其带来的价值大小,为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一、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目的是判断某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1.企业集团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较多的分支机构;
2.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的经营内容相对较为单一;
3.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工作能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处理。
针对上述要求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并引入财务共享服务值作为该模型的衡量标准,该财务共享服务值有助于企业集团判断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
二、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模型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的理论可以得知:财务共享服务值受到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财务共享服量价值量化的模型如下所示。
K=l*(m+■)b*(■)c*(■)d+t (1)
其中:K表示财务共享服务值;m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T表示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L表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值;l表示正系数;a表示大于零的常数项;b、c、d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比重。
当企业集团实施该模型后得到的财务共享服务值大于或等于企业集团的预期值时,企业集团则能够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该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取值,其中财务共享服务值与(m+■)b,(■)c以及(■)d三项成线性关系,这三项分别表示企业集团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增大,财务共享服务优势也逐渐增大。所以,在此引入V函数来表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V函数的基础模型为V=m+a/m。V函数值与m值关系如图1所示。针对不同的a的取值,V函数的最小值点也在变化(图中加粗的黑点)。研究表明,当m
按照V函数的基础模型,可得企业集团规模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m+■)b+t(a>0,b≥0)。
当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引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共性特点可知,企业集团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内容差异程度越小,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反比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为l'*(■)c+t'(T)(T≥1,C≥0)。
其中:l'表示正系数;t'表示常数项系数。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越标准,企业越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即企业集团的每个分支机构财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与财务共享服务值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到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于财务共享值的影响为:(■)d(L≥1,d≥0)。
三、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实施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先分别考虑企业集团的规模、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财务共享服值判断企业集团能否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下面选取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作为样本,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进行分析。
(一)企业集团规模的影响
企业集团的规模值m可以简化使用企业集团的分支机构的数量来表示。根据中石油、中兴通讯、海尔、中交股份等企业集团官网数据显示,企业集团的规模值如表1所示。
根据前文可知当m≥■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如令■=10,即a=100,则当m≥10时,企业集团才能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样本中的企业集团mmin=10,则样本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而参数的影响比重b,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b=1,l=1,t=0。
(二)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越小,企业集团越适合考虑引进财务共享服务。要确定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值的大小,首先要对该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进行抽样统计调查;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样本作为基数,将其他的样本与基数作比较,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判断其他样本与基数样本的相关程度;最后将相关样本的数量除以样本总数,计算出百分比,再对照T取值参照表确定T的值。T取值参照表如表2所示。
若样本中的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很小,则可以设定T=1。同样,参数的影响比重c、正项系数l'、常数项t'可以由企业集团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因此,为了方便计算令c=1,l'=1,t'=0。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经营内容的差异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三)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的影响
类比企业集团经营内容差异程度值的确定方法,同理对照L取值参照表确定L的值。L取值参照表如表3所示。
假定L=1,d=1。最终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对财务共享服务值的影响均为1。
(四)财务共享服务值
根据财务共享服务价值量化模型,可以得到样本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值。财务共享服务值如表4所示。
如果假定当K≥20时,企业集团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当K
样本中的企业集团Kmin=20,则这些企业集团均适合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事实上,这些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后显示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优越性。
篇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1997年我国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公允价值,但实际应用却差强人意,出现了企业利用政策漏洞任意操作利润的不良现象。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具体会计准则时,吸取经验教训,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公允价值计量被重新引入,该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定,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对金融工具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公允价值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从理论上来说,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经济实质,更加真实、公允、可靠地揭示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同时,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也会加大企业财务的波动性,有可能导致经济周期的影响更为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风口浪尖,但从本质上说,会计准则仅仅是一种信息披露的方式,改变衡量准则并不能改变经济运行的实质。
2.1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比例统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近六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0.00%、8.92%、7.39%、7.06%、7.39%,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0.85%、0.66%、0.36%、1.00%、1.03%。同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较高时,当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也会偏高,2008年至2011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高于其他两个国有银行,2011年以后,工商银行大量购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比重高于当年其他三大行,与此同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重也明显高于其他银行。从数据分项明细可以看出,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重较大,近几年的平均比重在5%至8%波动,2008年的平均比重高达7.87%,金融危机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其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2008年到2012年的平均占比均不超过1%,2013年工行、建行、农行开始大量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相对占比较低。
2.2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的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披露来反映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和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损益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2008年至2013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营业利润的影响分别为:0.33%、-0.83%、0.63%、0.53%、0.63%、-0.14%。虽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银行营业利润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经常会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尤其是中国银行在2009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高达9244百万元,对当年营业利润的影响为-8.36%。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能力较弱,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加强。2.3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表的影响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所有者权益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四大国有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其资本公积的影响较大,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利影响。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13146百万元,而当年其披露的资本公积只有4624百万元,可见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外部投资失败对其当年的业绩影响较大。我们也不难发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中所占比例较高,其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也较大,对该资产的投资管理应引起企业管理者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的重视。
3.对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从准确、公允、客观的反映并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来说,取消公允价值,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不现实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信息质量增强经营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详细制定科学的方案,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平衡快速发展。
3.1构建完善的银行会计系统,及时更新会计信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记录,需要大量的经济数据和估值模型的技术支撑,在已有的会计准则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并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把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风险等各种影响参数考虑进去,以便更准确、公允的核算银行财务状况,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及时更新会计信息,并积极与国际会计信息接轨,以获取更精确的会计技术的支持,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构筑良好的环境。
3.2健全信息披露体制,加强银行监管力度就目前来说,公允价值信息应至少披露以下内容:每一资产负债项目公允价值获取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原因;在确定采用某种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后,应列示影响该方法使用的重要因素的具体情况;重大重估差异及其成因对一些公允价值与其账面成本差异较大的项目,应重点说明其影响及形成的环境和原因。严谨清晰的信息披露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准确性与安全性的有力手段,但同时也应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信息披露的来源予以详细排查与确认。加强银行监管力度亦是提高公允价值安全性的又一道保障,深入透彻地理解银行的会计要素及其处理方法是进行非现场监管分析和风险评级的必要条件。提高商业银行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落实具体监管力度,拓宽监管范围,注重监管系统的层级划分,把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3.3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提高执业人员素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却也存在着众多威胁金融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学习并实施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加快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要准确核算企业财务状况,更应该加强对金融工具的控制和把握,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公允反映该信息,减少从业人员的不正当操作,将风险降到最低。
4.结语
篇3
(一)对财务报表结构的影响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并把短期投资更新成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是对传统计量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为原先的会计准则中的短期投资一般是根据成本与市价进行比较之后进行计量的,而新会计准则中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并非是短期投资,而是转化而成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子长期债权投资,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把它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种类型,其披露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流动负债方面,这种计量方式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此外,公允价值计量还使得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涉及事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二)对财务报表披露内容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报表披露内容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具体来说:①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该来说,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金融资产中的使用是较为明显的。这就是说根据企业管理层的意恩来对金融资产进行划分,尽管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规定,但是,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二者是不可以随意变换的,因为这个时候的金融资产与其计量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性,不可以随意对金融资产的种类进行重新划分,否则将影响到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基础有所不同,进而会给企业的财务报表造假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下不能对金融资产进行盲目的重新界定,而应该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详细且准确的分析,并进行书面方面的正式记录,从而让新会计准则下的金融资产可以进行公允价值的变动计量,避免企业操作利润的做法。②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子迅猛且有些过火的势头,它就使得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实际上超越了其账面价值,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话,将会获得巨额账面利润。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尽管有些单位或机构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了公允价值的计量,但是,大部分上市企业出于对我国现有市场环境的不够完善现状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严格限制考虑,并没有真正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而依然采用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根据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一些企业如果进行重大的置换交易,将有可能会让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当期账面利润,而这将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一定的空间。因此,我们一般要求企业要在附注中对换出资产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④公允价值还会对企业的债务重组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当一些上市企业的财务出现了一定的困境的时候,债务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为企业赢得重生的机会。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企业受益将不会出现账面上的明显变化,也不会产生真实的现金流,并可以有机会让债权人豁免一定的债务。
二、我国企业有效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我国企业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不久,其中所提出来的明确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实际的困难与障碍。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应用措施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一)加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理论研究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之下,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理论性研究,因为这种计量方式的理论如果较为完善的话,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计量标准,它比起看似活跃的市场体制与人才资源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因此,我国应该鉴于当前理论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较为有限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为将来真正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相关法规的建设工作
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并实施的时间并不算长,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还不够充分,还有不少问题与障碍需要扫除。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一些企业的会计确认以及计量和报告形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对相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尽可能的让上市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与会计信息披露符合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并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对相关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处罚规定,让其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其获得的收益,从而让会计行为不端者获得较高的心理威慑,并实行市场退出机制,让那些失信的企业或个人离开市场,从而促使广大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三)规范资产评估程序,提升评估队伍素质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完善市场环境,严格遵循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要求,实时调节交易价格,保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独立行和公正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健全充分参与、公平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破除各种垄断性经营模式,鼓励混合经营,让市场竞争机制表现的更为充分且有效。市场环境健康完善之后,规范资产评估流程,组建资产评估队伍刻不容缓,因为完善公允价值是发展资产评估的必由之路,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就应该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继续教育,改善评估执业环境,并最终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以保证公允价值的顺利应用。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职业能力
企业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人的参与,那么,作为一种会计计量手段,公允价值当然也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来进行操作与实施,否则,会计人员将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合理且有效应用。因此,在当前新旧会计准则交替的敏感时期,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这些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投入,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计量观念与方法,让他们尽快了解并把握更多的公允价值观念,为他们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保障。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与法律意识培养,让他们从主观上就消除那种操控利润的思想与行为,真正做到公允价值的合理利用。
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 证券公司 财务报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上市证券公司业绩产生了冲击。证券公司于2007年7月起全面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各类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及后续计量。随着证券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特别是综合类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受证券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证券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一、公允价值及证券公司业务分类
(一)公允价值计量我国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三者定义都强调在市场的公平交易下确定资产交换的金额,本质上完全一致的。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又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第二类,持有至到期投资;第三类,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计量时规定:上述第一、四类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待出售时再转出,作为投资收益。
(二)金融工具相关的分类 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规定。(1)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权益工具投资如何分类,《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的取得目的是为了在近期出售;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同时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不属于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外的金融资产。应用指南中指出,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可以看出,对权益工具投资的分类界限比较模糊,企业拥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可以在初始确认时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这为证券公司进行财务处理,从而改变财务会计报表记录的会计信息带来了空间。(2)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证监会规定了对证券公司持有的限售股权、集合理财产品和直接投资业务形成的投资等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实际是对22号会计准则的重要补充,对证券公司金融工具的分类进行补充。对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如何分类没有作出进一步规范。2007第320号文对证券公司金融资产分类和公允价值确定作出如下规定:根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正确认定金融资产分类,审慎确定公允价值;建立健全与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确定相关的决策机制、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保持公司会计政策的稳定性,不得随意变更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3)证券公司对权益工具投资的分类。22号会计准则没有给出明确的界线,对权益工具投资的分类证券公司有了相当程度的会计政策选择权。2010年财务报表附注中显示,有些证券公司简单罗列了22号会计准则的规定,个别公司还列出了很多与自身业务基本不相干的准则条文。但对于从二级市场购入的权益工具投资是划分为交易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多不做解释,并未结合公司的实务说明具体的分类标准。另外,34号文对限售股权、集合理财产品等投资的分类规定,多数公司未声明是否遵守这一规定,也未引用该文的相关内容,对这些投资如何分类无从知道。
(三)证券公司类型及主要业务 各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公司按其功能可分为证券经纪商、证券自营商和证券承销商。(1)证券经纪商,是买卖证券的证券机构,接受投资人委托、代为买卖证券,并收取一定手续费即佣金,如江海证券经纪公司;(2)证券自营商,除了证券经纪商的权限外,也允许自行买卖证券,可直接进入交易所为自己买卖股票,如国泰君安证券;(3)证券承销商,以包销或代销形式帮助发行人发售证券的机构。很多证券公司这些业务都做。按照各国现行的做法,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公司均可在交易市场进行自营买卖,目前我国的上市的证券公司都是综合类证券公司既有自营业务又有经纪业务。证券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和融资融券业务。值得关注的是证券自营业务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两者是以公司名义出资或将委托人的资产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组合投资,对委托资产实现收益最大化。大部分证券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主,除此之外有些证券公司会持有少量的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证劵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购入时以当时的市价记为资产的成本,因此,与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较,金融资产在购入时成本的公允价值与面值的差额会体现在总资产中,通常情况下会使金融资产的价值占总资产的比重偏大。本文将采用当前在大多数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两项金融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及衍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上述两种金融资产对企业总资产的影响。在此引入交易性及衍生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总资产的影响概念。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10家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当中,交易性及衍生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两项总数占总资产的比重最高的是中信证券,高达33.58%,最低的东吴证券也达6.45%。一般来讲,证券公司除正常的证券交易业务之外,自营投资业务所占比例很大。上述数据显示,证券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在综合公司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和市场行情的波动之下,货币资金中的客户资金存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最大,其次便是投资性金融资产。对表(1)数据分析比较显示,其中9家证券公司交易性及衍生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都高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重,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会对公司整体净资产产生影响。由此看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量与价值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占据优势,表明金融证券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将股票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回避市值变动对公司整体净资产的影响。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持有比重和主观划分的管理决策与市场行情和证券公司自身发展程度的关系,使得证券公司高层更加关注外部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为能作出更具战略意义的经营决策奠定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表的影响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经营成果方面的信息。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放入利润表中,使交易性金融资产单独列示公允价值的变动。在此引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净利润的影响,以下是表达公式: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影响率=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净利润×100%。公式表达了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程度。2010年A股市场持续震荡,报告期内上证指数下跌14%,与市场行情息息相关的证券行业的自营业务也受到很大影响,让众多的证券公司所持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现亏损。表(2)数据显示,5家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盈利,且所占净利润比率均不大;而另外亏损的5家证券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最高可达12.49%。因此,证券公司在2010年中投资业务的表现为平稳但略微下降,较之2008年部分证券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远远超过净利润的情况,2010年证券公司所经营的投资业务与后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的预期相符。通过分析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能更好地反映出市场的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联系。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公司本期内至截至期末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的报表。新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的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见公允价值的相应变动会引起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在证券公司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有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因此,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其中一项变动内容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于是提出公允价值对所有者权益影响率的公式:公允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影响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值/所有者权益×100%。表(3)数据显示,证券公司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占到所有者权益的比重都尽量控制在正负百分之二左右,可见证券公司在划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额时都考虑到了其对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可见,多数证券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谨慎性原则,从而达到了降低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目的。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述抽样调查证券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影响来看,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损益,便直接表现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利润表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反映市场环境的相关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同时,为了避免因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损益和权益的大幅波动,证券公司应该从投资理念、投资策略、自营投资规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如协调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所持比例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带来经营策略的调整,使证券公司管理层审慎考虑自身风险管理水平、风险控制策略,为金融机构持续、稳健的不断发展采取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实施更加稳健的经营管理行为,将公司价值和风险管理紧密结合。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证券公司财务报表影响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通过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证券公司财务报表影响发现,证券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获得资产的途径:一是公开资产交易市场得到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计算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使用成熟的估值模型、技术。公允价值概念在会计准则中涉及的有17项,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工具、债务重组等,而金融资产具有公开成熟的交易市场,要取得公允价值需要通过完善的资产交易市场,而且要完全符合相关性的要求。然而,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交易市场应该是充分并且能够稳定发展的市场。一旦资本交易市场总是大幅波动,财务报表中资产的价值同样也要波动,证券公司要是有比较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么其净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有可能出现大幅的动荡情况,此时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信息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但就财务报告上记录的时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可靠性。过去几年,沪深股票交易市场经历过一次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金融市场至今仍处在震荡调整阶段,这无疑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二)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以及成长能力被掩盖 企业要长远发展、创造价值,主要通过其企业的主营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持续发展成长的能力就要看主营业务的发展能力。虽然根据相关规定,某些证券公司可以将证券投资业务划分为本公司的主营业务,但是仅就公允价值变动能够带来损益和资本公积的巨大波动而言,即使证券公司在正常从事证券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其投资业务所产生的盈亏可能会在短期之内超过正常的营业收入,那么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能力与经营业绩可能会被掩盖起来。当前中国多数实体企业或多或少都从事着金融投资业务,其将投资业务的损益划分为非经常性损益,但投资业务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不可忽视。金融投资本身意味着巨大风险与不确定性,其杠杆性、复杂性和投机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并存的天性。站在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上看,投资者存在“功能锁定”的行为特征,根据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投资者可能没有办法判断出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因此对公司盈余的波动产生激烈反应。
(三)会使更多经济资源向金融行业投入,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善 以上分析看出,金融行业特别是证券公司,引入公允价值受的影响最深,但是在经济市场行情走高的情况下其获得的收益也是最多。因为金融行业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资本较充足,对外投资实力强;另外,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领域公司,对外投资是主营业务,所以拥有大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且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将用于提高企业自身生产力的资本转投向金融市场,从事金融资产的投资炒作,次贷危机之前的金融泡沫促使一些实体企业纷纷以锁定风险的名义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交易,由此踏入了金融交易的陷阱,但是我国真正的生产力并没有随着资金的价值而提高,对整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发展都会带来抑制作用。公允价值计量相比较于传统的成本计量而言,证券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金融资产确实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了一定优势,使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得到了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随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最后实现的是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同时也反映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由最初的建立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5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概念
房地产是指房屋和土地及其产权的总称。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屋交易也日趋活跃,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外,出现了将房屋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的活动,形成了投资性房地产。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概述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价格、公允市价,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负债和资产按照在公平交易中,对市场情况熟悉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三)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必要性。投资性房地产性质特殊,与一般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经常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递减,相反,其价值往往逐渐增加。如果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将不能如实地反映其真实市场价值。只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才能更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
2.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可能性。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地产有了活跃的交易市场,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格,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部在2014 年1 月26 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一一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具体操作指南,改善以前公允价值计量不一致的状况,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有利于正确和全面地使用公允价值。
二、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
从2007 年准则实施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比例非常小,比例小于10%,从而可见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积极性并不高。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效果与预计的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影响
(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改善了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下,企业可以自己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如果企业选择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按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确认账面价值,若投资性房地产增值,则公司可以选择将部分利润隐藏起来。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会在资产负债表日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表账面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值,将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隐性增值收益释放出来,增加了资产总额,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使财务数据波动不可预见性增强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大幅增长依赖于房价的上涨,促使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相反,如果房价没有显著变化或下跌,则会导致公司后期业绩下滑。再者,近几年来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不再呈现出前几年繁荣的景象,房地产价格波动变化较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可能会缩水,从而导致企业业绩下滑,这样会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较大。
四、建议
(一)加强信息披露
对于该类上市公司,应该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予以加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信息,要结合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强调两者间的勾稽关系。表内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表外披露投资性房地产的功能用途、初始成本、使用状态、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当期账面价值的变化情况、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理由依据等。
(二)制定配套税收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7 年7 月颁布《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 号),其中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这项政策具有很好的鼓励效应,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多的有利政策,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给企业减轻税务负担;避免企业为避税而倾向于继续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篇6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上市银行;财务报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35-02
1 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企业巨额资产减记,众多企业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甚至遭致破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被推向风口浪尖,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田秀英,2010)。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机构则坚守公允价值计量,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了解次贷危机的严重性,指责相关机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言论旨在转移公众视线、为激进的金融创新和失败的金融监管开脱罪责(刘思淼,2010)。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迅速变化,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逐步从历史成本模式向混合模式乃至公允价值模式转变的过渡。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了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前提下,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趋同。伴随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再次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的16家银行2008―2010年的财务报表为研究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
2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影响的报表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财务数据的缺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等相关实证研究文章较少。罗胜强(2006)结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及金融稳定性的影响与冲击,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预期影响。丁凌(2007)以2001-2005年的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对商业银行每股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净利润的信息含量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刘敬敬(2010)以A股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数据为样本,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报表的影响比预期较小。截至2010年10月,我国上市银行已达16家,本文研究数据均来自各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及附注。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于2010年7月15日和2010年8月18日挂牌上市,所以这两家银行2008年的数据缺失。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相关损益的会计核算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
2.1 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新会计准则要求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不仅丰富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也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动,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也发生着变化。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具体内容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占总资产(或总负债)的比例来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衍生金融资产;(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表1可以看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呈不断缩小的趋势,2008年到2010年这三年间,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上市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并不大,均在10%以下,但是就单个银行而言,差别还是很大的。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三年间所占的比例低于5%,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招商银行所占的比例较高,达到12%―23%,就北京银行来说,2008年所占比例达到23.46%。
2.2 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占总负债的百分比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体现在:(1)衍生金融负债和(2)交易性金融负债。
从表2可以看出,16家上市银行加总后所占的比例三年分别为0.62%、0.53%和0.83%,均在1%以下。从单家银行来看,除了中国银行2008年占1.97%、2010年占2.57%,农业银行2009年占1.42%,光大银行2010年占2.60%之外,其他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都在1%以下,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总体看还是个体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对总负债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
综合以上表1和表2,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绝大部分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程度比较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程度也比较低,由此可以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均不大。
2.3 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现行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与该金融资产相关的股利和利息收入计入当期损益。这使得银行的利润受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变动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用来反映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我们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利润”来描述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利润的影响(见表3)。
在表3中,2008年共有4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净损失,10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净收益;2009年共有8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净损失,8家存在公允价值净收益;2010年同样有8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净损失,8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净收益,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财务影响的方向不一致并且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年份表现也不一样,比如南京银行2008年出现公允价值净收益,且占净利润的比重高达到14.63%,而在接下来的两年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公允价值净损失。16家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净利润”在2008年―2010年三个年度的合计数分别为0.86%、-1.85%和0.47%,经历了从正到负再到正的变化,从数值上看,所占的比重都很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银行净利润的总体影响并不大。尽管如此,有些银行在某些年份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还比较高,如深圳发展银行2008年占10.75%,南京银行2008年占到14.63%,而中国银行2009年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出现净损失,其占到-10.83%。虽然从总体上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并不大,但单个银行来说,影响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2008年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标准差为4.84%,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标准差为4.27%,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银行净利润影响个体差异比较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个别银行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 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体系是IASB基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的,这些国家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和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新兴的市场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地完善,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银行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程度最深、范围最广,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比如利率变动、资本市场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都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中来,从而加剧了我国上市银行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尤其是收益的波动性。
综合前文的分析,从绝对量看来,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达到高达30134.52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高达2043.03亿元;2009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达到高达39710.63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高达2440.08亿元;2010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达到高达43811.36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额高达4119.38亿元。尽管从比例上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但是从绝对数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总额呈上升的趋势。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面,2008年建设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1977百万元,2009年中国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9244百万元,2010年建设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659百万元,中国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317百万元,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实加剧了个别上市银行收益的波动性。但宏观上,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银行业整体财务波动性影响较小,其影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宏观的经济环境所致。2007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式在我国上市银行运用,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我国经济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整体看来,公允价值运用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比较严格,银行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较为谨慎的会计政策。而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单个银行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这可能与银行的经营理念与业务特点密切相关。因此银行监管当局应当密切关注单个银行的财务波动性,积极推进公允价值应用改革,完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估值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银行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流动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同时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估价和判断水平,切实做好公允价值在我国银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秀英.刍议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J].金融财会,2010,(6):121-122.
[2]刘思淼.次贷危机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及其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2010,(1):62-63.
[3]陈劲松,曾勇,刘晓王.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07,(8):60-62.
[4]邓传洲.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0).
[5]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分析[J].会计研究,2007,(6).
[6]罗婷,薛健,张海燕.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会计评,2008,(6).
[7]夏冬林,贾平.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
[8]项振南.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的影响[J].甘肃金融,2011,(4):20-22.
[9]刘敬敬.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数据[J].财会研究,2011,(6):35-37.
篇7
【关键词】 EVA公司财务管理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考量,通常是以若干个涉及到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的财务指标如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进行组合,并选取适当的财务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值,建立一个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评价体系,最后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与这样指标值进行比较,得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对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传统的会计利润无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
近几年来,EVA成为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炙手可热的一个概念,并成为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一、EVA的基本概念
EVA理论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的传统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忽视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 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上式中的NOPAT以会计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到的。
二、EVA与传统会计利润
(一)EVA与传统会计利润的区别
会计收益是按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出的归属于企业所有者的剩余。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GAAP要求从收入中扣除支付给比股东具有优先权的其他相关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等)的费用,得出会计收益用以衡量收入中属于所有者的部分。EVA是公司扣除了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沉淀利润(residual income),而会计利润没有扣除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会计成本。
与传统会计计算剩余收益不同,EVA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操纵。
相对传统会计利润,EVA具有理论内涵上的优越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EVA 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公司具有很强的规模膨胀动机,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盲目进行各种投资,只考虑了经营多元化可能会带来的利润和风险的降低,却对资源的使用成本重视不够,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股东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1、调整的原则
由于会计准则将太多项目作为本期费用处理,调整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去处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使数据更真实的反映公司情况。
研究表明,这样的调整理论上总共有一百多个项目,但一般只作主要项目的调整,通常是否应作会计调整的4个评价标准是:
这项调整是否基于一个正确的财务理论?
这项调整是否对激励性计划中采用的EVA衡量标准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调整是否显著地提高EVA对回报和市值的诠释力?
这项调整是否对经营决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
2、调整的内容
1.研发费用。这一调整的基本原理是,将用于创造未来收入而不是用于创造当期收入的营业费用资本化。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另一个理由是,研发费用的收益在未来取得,如果不将其资本化,就会使得短期利润降低,由此可能导致研发投资不足。
2.递延税款。EVA支持者一般用当期发生的递延税款负债的变动值调整税后净利润(NOPAT),来削弱递延税款的影响:如果递延税款负债额增加,则增加相应数量的NOPAT,反之亦然;同样道理应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增加额从NOPAT种扣除,将递延税款资产的减少额加到NOPAT中去。如果递延资产帐户是贷方余额,则资本投入应增加相应数额;如果是借方余额,资本投入应减少相应数额。
3.存货。后进先出法核算存货成本,对EVA的实施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存货资产被低估,从而将净资产和资本投入低估;二是当存货数量减少时,将现时的收入和以前的成本匹配,EVA和利润被高估(假设价格上升)。调整时要将后进先出准备金,即存货帐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加进资本投入,并且将每一年度改数额的增加值加入NOPAT,或将每一年度的减少量从NOPAT种扣除。
4.折旧。主要是确定选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偿债基金折旧法。
5.各项准备金。EVA支持者认为在计算NOPAT时应只考虑实际发生的准备金支出。
6.商誉。调整类似研发费用。
7.经营租赁。应付租赁费一般被认为是租金费用。但一笔租赁费用暗含了租赁利息费用,它应该划归利息费用,而不应该包含在经营利润中。调整方法是把未来应交租金费用按公司借款利率计算出现值加入资本投入。
8.重组费用。一般情况下,EVA支持者会把重组费用资本化,但却并不在随后的期间里将其摊销。
三、EVA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收益的重新度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注重的会计利润的绝对数和相对资产规模的收益率,而根据EVA理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获得的收益能否足以弥补投资的资本成本,只有能够弥补投资成本的利润才能真正增加股东价值。
(二)报酬计划的基准
根据EVA理论,企业给予报酬和激励都应是基于EVA的,公司经理人员要获得较高报酬,就必须贡献更多的EVA。
(三)分支机构的评估
传统的财务管理很难对如培训部门等公司的分支机构进行评估,而根据EVA需要将公司活动尽可能细分,每个部门的相对绩效才能更为透明。如果某一部门正在损失价值且这一状况无法纠正,那么就应取消。EVA的奖励与部门的大小无关,更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规模。
(四)现金的管理
依据EVA,只有当现金能够获得收益并且收益率高于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时,才应将现金进行投资。如果不能预测到这一点,那么就应通过股票回见或增加股利的方式将现金归还给股东。持有“过多的”现金会减少公司价值。
(五)资本成本的考虑
如果不改变风险就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就有可能增加价值,这是EVA股利进行负债和权益筹资的原因之一。由于负债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并能够抵税,因此更多的负债可以降低平均资本成本。当然,只有当权益持有者因承担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而要求获得的更多收益不会抵消较低的负债成本时,增加负债才会降低平均资本成本。
同时,由于负债需要支付利息,从而降低了经理人员浪费资金和冒经营失败风险的可能,所以EVA更倾向于进行负债。由于不存在支付股利的责任,经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更乐于进行权益筹资。
(六)EVA的不足
尽管EVA具有以上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却没有得出与公司价值高度的价值相关性。国外研究表明,尽管EVA在经营收益、剩余收益基础上具有增量信息,但是其信息增量却小于剩余收益,同时在三者中相对信息含量(即价值相关性)是最低的,经营收益最高。研究指出可能的原因,一是未经审计的剩余收益和EVA等经济指标不能得到市场对经过审计的会计收益指标同样的认同;二是EVA尽管具有种种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由于其进行会计调整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复杂性、高成本,使实践中的运用得不偿失。另外,由于EVA更关注于投资资本,而不是现金,因此也受到批评。
四、关于EVA的简单实证分析
以下以G公司作为实例,对其EVA的情况进行简单分析。G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其所处行业是煤炭行业。其2009年半年度财务报表主要数据如下:流动资产394732万元,负债371213万元,非流动资产405743万元,所有者权益329261万元,资产7004875万元,营业收入495244万元,利润总额40205万元,营业成本454621万元,净利润26890万元,每股收益0.559元。
根据计算所得的该公司半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68%,净利润2.69亿元,每股收益0.559元,该公司应属于业绩优良的蓝筹股行列。那么这家公司的EVA情况如何呢?
查看其财务报表,显示开发支出为0,递延所得税资产为38786478.88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为79254478.56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58918863.44元,其它应收款坏账准备8963555.12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6675485.22元。另外,G公司的营业外收入678380.47元,营业外支出5722019.53元。
考察同行业的18家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财务数据情况,其净资产收益率从3.03%至19.93%不等,其中值为10.74%和10.82%,其平均值为10.54%,考虑以10.74%作为本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认为它是行业无风险的投资回报。若低于此回报率,认为其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于行业情况;若高于此回报率,则认为其资本运营的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情况。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其EVA指标为-53424987.41元,我们认为该公司管理层并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而是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当然,EVA指标的计算,资金成本的取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本例中,如果资金成本取值为5%,则EVA指标为129674939.10元,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差很大。
参考文献:
[1] 比尔・尼尔(Bill Neale)、特雷弗・麦克尔罗伊(Trefof McElroy) 著,汪平、何瑛、闫甜等译,《公司理财----基于价值的方法》,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2] 邵春燕,《经济增加值(EVA)对传统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 《金融会计》,2004年第9期
[3] 张海霞,《经济增加值透视及实践应用中的思考》,《企业研 究》总260期,2006年2月8日
[4] 李利,《财务管理:EVA――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英 才》2004年第1期
[5] 王燕妮,《基于EVA的价值创造研究》,《财会月刊》,2004年 12B期
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 金融负债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列报
在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带来“反直觉”的效应。这种“反直觉”效应很容易误导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具体来说,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下降时,信用风险下降意味着公司主体违约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其发行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会升高,由于金融负债价值上升,就意味着公司有可能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清偿该项金融负债,因此确认了一笔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本来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下降是正面的经济事实,但是却在会计上确认一笔负面的账面损失;相反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时,由于公司主体违约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其发行在外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将会降低,这就意味着公司有可能仅以较小的代价即可清偿该项金融负债,因此确认了一笔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是一项负面的经济事实,但是由此却在会计处理上确认了一笔正面的账面收益。这种对损益表产生的反直觉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职业团体和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信用风险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实证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列示汇总了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形式的变革及其争议,旨在探讨现阶段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的最优形式。
对于在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是否应该将信用风险考虑进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引起的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问题,理论和实务届对此存在极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考虑信用风险,并且需要确认由信用风险变动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信用风险应该是公允价值反映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FASB在其的SFAS No.157公告中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解释中,主体信用状况应该是公允价值反映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考虑公司主体信用状况影响的计量不属于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不管是在初始计量还是在后续计量中都应该考虑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二,信用风险的变动会相对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主体资产的要求权,两者之间存在财富上的转移。公司主体信用风险上升,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下降,债权人对公司主体在债务立即结算时的要求权则会降低,因此股东对公司主体的剩余资产要求权就会增大,这其中存在着财富从债权人到股东的转移,反之则是财富从股东向债权人的转移。由于存在这种财富上的转移,所以支持者们认为应该在会计上确认这种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以反映其经济实质。
第三,信用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确认应该在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中保持匹配。当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发生变动时,相对应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会发生变动,由此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已经计入到公司的净收益中,那么如果不对金融负债采取同样的会计列报形式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话,会引起“错配”问题,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司主体的财务状况,也达不到公允价值计量反映金融工具信息相关性的初衷。
然而对于这种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损益表的“反直觉”影响,反对者也有其不赞成计入损益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负面的经济事实却能够带来正面的账面收益,这种反直觉的损益表效应将会掩盖了公司信用恶化的实际状况,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若不是经过专业知识的训练,对于一般的信息使用者,收益意味着正面的经营业绩,使用者无法想像和理解收益也能来自于公司实际恶化了的信用状况。
第二,即使在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同样也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在计量上的错配问题。对于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考虑了信用风险问题,那么公司其他的资产,比如无形资产,商誉也会因为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而发生价值的变动,如果不对这部分资产计量,则同样也会引起错配的问题。
第三,对于这种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可实现性上提出质疑。SFAC No.7中强调收益只有等到可实现或者已经实现时才能予以确认。对于这种在实现性上存在很大质疑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予以确认,既不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持续经营,也不能够提供更具有相关性的财务信息(Lipe,200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SFAC No.7)中提到:一项负债的大多数相关计量都要反映负有支付义务的主体的信用状况(FASB 2000 SFAC No.7 para.78)。但是FASB在2007年的SFAS No.159中的态度十分含糊,表示仅关注与金融工具特有的(instrument specific)信用风险所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要求将这一部分变动损益计入到净收益,对于公司主体的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问题一直未能在准则中予以考虑。2005年IASB在对IAS 39进行修正时,引入公允价值选择权概念(Fair value option),强调负债的公允价值应该反应包括与该项负债相关的信用风险,包括在对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中,并且规定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计入损益表。
基于对损益表产生的反直觉的效应的争议,IASB在2010年5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提出了新的列报形式。在征求意见稿中,FASB承认在SFAS No.159中仅仅确认了与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不充分,因为这种金融工具特有的信用风险实际上仍然是来源于公司主体自身的风险,因此该问题其实仍然是由公司主体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问题(FASB,2010a BC162)。在新提议的列报形式下,不再将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到净收益中,而是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在综合收益中。并且规定在金融负债被处置以后,这部分其他综合收益不能够再转回净收益中。同时将最终确定改变的部分写入IFRS 9,而其他对于IAS 39中没有改变的部分,继续在IFRS 9中沿用,并且计划于2015年开始实施。
四、结论
信用风险对权益价值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会带来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下降,这将直接导致公司权益价值的下降;另外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会导致公司负债的公允价值下降,而这意味着公司有可能以较小的现金流偿还债务,这将导致公司权益价值的上升。
由于主体信用风险的存在,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容易造成“反直觉”效应,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报表中列报形式不同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同时,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报表中列报形式,以及导致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信用风险的变动,也会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产生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于“其他综合收益”中更能反映其经济实质。
参考文献
[1]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IASB.Credit Risk in Liability Measurement. Staff paper accompanying Discussion Paper DP/2009/2.
[3]IASB.Fair Value Option for Financia Liabilities.Exposure draft paper ED/2010/4.London,U.K.:IASB,2010.
[4]张丽霞.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列报形式―信用风险与投资者判断[D].南开大学,2012,11.
[5]IASB.Progress report on IASB-FASB convergence work.London,U.K.:IASB,2011a.
[6]IASB.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No.9:Financial Instruments.London,U.K.:IASB,2011b.
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 资产评估
2006年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新的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被摆到重要位置。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对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应用
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财务报告以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目的的客观要求,因为历史成本比较可靠和客观,同时体现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十分广泛:第一类,明确要求必须要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包括IAS 41规定的生物性的资产、IAS39规定的金融工具、IFRS2中以股权支付的报酬。第二类,要求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包括存货(IAS2)、资产减值(IAS 36R)、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和无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LAS 36R、38R)、为出售而持有的非流动性资产和终止经营(IFRS 5)等准则。第三类,可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包括不动产、厂场和设备(IAS 16)、无形资产(IAS 38R)、投资性房地产(IAS 40)准则等。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其中采用公允价值的内容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第2号、第3号、第4号、第5号,第7号、第8号、第10号、第11号、第12号、第15号、第16号、第20号、第21号、第22号、第23号、第24号、第27号、第31号、第37号、第38号,及涉及公允价值的第1号等。可见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不可分割的。一提到会计准则就会使人联想到公允价值,会计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使资产评估有更大的用途,更广阔的前景。
二、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能会涉及到对资产的评估和重估,有的具体会计准则甚至直接要求由专业评估师进行评估。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资产评估理论也应该与之衔接。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需要从资产评估角度分析公允价值及明确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内容:
首先,有大量市场参加者的市场价格是最好的公允价值参照,是公允价值的良好发现机制,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提供了公正、公开的保护。反之如果存在外在干预将导致偏离公允价值,而最终可能导致交易某方拒绝接受的后果,并可能产生纠纷。即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的基本表现。
其次,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密切联系。第一,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在初始确认时,如果是公平交易,已收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通常被认为是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起点确认时,历史成本就不能认为是公允价值了,即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公允价值。第二,重置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有时为了重新确定一项资产的价值即新起点确认时,不可能进行现实的市场交易,只有参照同类或类似的资产(参照物)加以确认,假设该参照物的市场交易价格是公允交易价格,这样才能表现其客观公共性,故在这种情况下的现行成本就被看作是公允价值。第三,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有相同之处,反映的都是资产的未贴现的价值。但是现行市价是假定现在脱手而实际未发生销售费用,可变现净值着眼于未来。所以说,如果期限比较长的话,它是不能反映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但只要时间较短、物价稳定,一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实现净值亦可视为公允价值。第四,现值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公允与否取决干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三个因素。现值分为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计量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其中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指在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三个因素被普遍认同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现值。只有以公允价值作为唯一计量目标的现值才与公允价值一致。即一定条件下,现值是未来公允价值的体现。
三、财务报告中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评估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中不动产,厂场和设备(IAS 16)规定对于厂场设备可以采用成本减折旧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模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土地和建筑物的公允价值通常通过评估手段根据市场证据确定,该评估通常由具有专业资格的评估师进行。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通常是评估得出的市场价值。如果由于厂场设备的特殊性,缺乏市场证据支持,则可以运用收益途径和重置成本途径估算公允价值。
我国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按照以下顺序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采用其他估值技术方法确定公允价值。
四、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实施方式探讨
(一)借鉴国外以财务报告为目的资产评估的实施方式
在英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公司中,评估师(测量师)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公司会计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账务处理,注册会计师根据评估报告和创业会计师的处理发表审计意见,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专业合作关系,不仅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也界定了各自的专业责任和法律风险。在欧洲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1978年7月欧共体制定的第四号法令,即公司法。该法令第七章第35条规定了为财务报告目的对固定资产进行估价的规则,对欧洲地区评估与会计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以服务于财务报告目的的专门评估固定资产的固定资产评估师,比、法、德、樊和爱尔兰发起成立欧洲固定资产评估师联合会。同外会计师事务所都有自己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家,虽然有这些专家,但审计的过程中是不能为客户进行评估的,这是由于独立性原则的问题。基于这一原则,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有评估专家,但不能自己做评估。一般会计师事务所会要求客户先提供评估的结果,然后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个结果进行审计。客户会请专业的评估师进行评估,对于这样的专业评估会计师事务所会从审计的角度给予评价。审计准则要求,当会计师事务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时,审计人员要评价评估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审计人员并且需要和评估专家交流,以确定评估目的以及评估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假设是否合理,对所采用的数据也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有些复杂的评估,会计师事务所了解这些评估专家的工作时一般都要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专家,让他们和客户所聘用的评估专家进行沟通。
目前的会计准则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公允价值,表明会计和审计工作需要更多的评估专业的支持,对评估的需求越来越大,评估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协作方式的探讨
在我国参与公允价值估算(复核)的机构和人员包括:企业内部符合资格的人员;企业聘请的评估专家;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评估专家;会计师事务所外聘的评估专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小组。在我国可以尽量由企业委托合乎资格的评估师和评估机构进行工作。
篇10
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并同时开展课题进行调研,以求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到公允价值在企业中运用的现状。但事实上,从2007年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公允价值在实务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其运用范围受到限制、运用成本较高、核算难度大等特征致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程度不深,而这一现象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核算中尤为突出。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根据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企业可以采取公允价值模式或者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为了初步了解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应用现状,笔者统计了2007年以来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数目及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房地产行业中以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数目没有明显的增长,在整个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也都保持在3%-4%之间。除此之外,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国众多的知名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集团、华润地产等)至今仍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可见,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在实务中,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运用程度不深。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争议
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没有被普遍采用,与理论界长期存在的围绕公允价值的巨大争议有关。
(一)支持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理由
1.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十分相似,均以在投资期间获取固定收益或通过出售赚取买卖差价为目的。同时,投资性房地产所蕴含的风险、报酬以及投资回收方式也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类似。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因此这部分学者认为投资性房地产也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2.投资性房地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独立于公司持有的其他资产。通过租金或资本增值产生的独立的现金流量区分了投资性房地产与自用房地产。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或供应过程中使用的房地产(或为管理目的使用的房地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仅归属于该项房地产,而且还归属于在生产或供应过程中使用的其他资产。这种区分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合于投资性房地产,但不适合于自用的房地产(IASB,2004)。
3.公允价值能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比其他计量(例如摊余成本)更有用的信息。租金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是投资性房地产财务业绩的有机组成部分(IASB,2004)。
(二)反对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理由
1.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不像众多的金融资产那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房地产交易相对于金融资产交易,频率低且存在较大的议价空间。同时他们注意到,每项投资性房地产都是唯一的,价格受到位置、地段、施工质量、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等诸多因素的的影响。这些因素都让企业无法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相比之下,摊余成本计量提供了更具一致性、稳定性和客观性的计量基础。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本较高的问题。由于很难找到活跃的交易市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往往需要依靠各种资产评估机构相关专家的工作,这就无形中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成本。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胜任能力、更好的职业判断和职业谨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高。
3.如果投资性房地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模式很快就会过度推广到类似的存货和短期资产,而这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核算的成本。
总体来看,与历史成本相比,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投资者更具决策相关性的信息,但是其可靠性和使用成本过高又使其备受争议。理论界的争议又是导致实务界普遍采取保守做法,继续沿用成本模式的直接原因。
三、中航地产的案例分析
中航地产(证券代码:000043)成立于1985年,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地产开发、物业经营与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中航地产连续数年在行业综合排名中处于第21位。中航地产在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对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自2009年起改用公允价值模式。
(一)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相关的描述
中航地产2008年年报关于成本模式计量的描述:(1)本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为已出租的建筑物。(2)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3)本公司采用成本模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采用直线法平均计算折旧,按估计经济使用年限和估计残值率确定其折旧率。(4)期末,逐项对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全面检查,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无论价值是否得到回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转回。
2009年年报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描述:(1)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2)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计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3)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选用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可能增加了当期的公司净利润。从2009年中航地产的年报可以看出,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金额为3 619.13万元,同时由于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摊销(2008年成本模式计量下计提的摊销金额是106.53万元),如果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会计政策变更将给企业本年带来超过3 700万元的利润增长。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可能增加了当期的公司净资产。正如中航地产在2009年年报的附注中所述:”营业利润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主要系本期物业管理业务利润增加及投资性房地产增值、银行贷款利率降低等原因所致。”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给企业净资产造成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从合并资产负债表来看,该企业2008年的投资性房地产期末余额为235.20百万元,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该项资产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增至571.75百万元。公允价值模式对于该企业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中航地产选择公允价值模式的驱动因素
通过背景调查,我们发现促使该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首先,公允价值的可获得性。中航地产身处经济发达的深圳市,公司目前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均位于深圳的核心区域,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可以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战略发展的需要。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成熟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公司价值,有助于广大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经营和资产情况。加之公司商业地产的市场定位,未来公司的商业地产会逐年增加,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备必要性。
再次,出于提升融资能力的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以后,由于近年来房价持续攀升,势必将在短期内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得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提升。中航地产处于行业第21名,实力不足以跻身行业第一梯队,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意图吸引更多资金也是合情合理的。
四、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的改进设想
本文在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公允价值理论探索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升房地产的估值技术
根据对中航地产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在转换时点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并未对上市公司产生本质性的财务影响。同时,可靠公允价值的取得,仍是公允价值模式的一大应用瓶颈。要想大力推动公允价值模式的运用,提升房地产的估值技术势在必行。
(二)不能仅靠变更会计政策来美化财务数据
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时点,在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能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当期的净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不过,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由于资产并没有真正变现而始终只是一个账面金额,并不会给企业当期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所以,如果想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状况,仅仅靠变更会计政策取得短期的“财务数据美化”是完全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