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中职 会计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62-01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为各行业、企业培养初级会计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中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前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不适应性。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普遍开设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核心课程。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在讲授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时,都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内容展开的。目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内容与目前中职生的实际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深度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不相适应。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规范我国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以及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内容广泛,包含一个基本准则和多个具体准则,且会计处理难度较大。尽管许多学校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会考虑到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在内容上进行删减,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仍与日益下降的中职生素质表现出不相适应。二是课程知识的适用范围与中职学生就业需求不相适应。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实施,其实施范围不包括小企业。但是从对中职生就业情况所作的调查看,目前中职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各类小微企业。以东莞地区为例,作为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东莞地区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民营、小微企业是吸纳中职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企业。而目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讲授内容尚未充分考虑中职生今后就业的需要,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都有待提高。

2.会计课程教学中经济业务呈现方式的不适应性。在中职学校会计类课程尤其是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人们一直习惯用文字来表述或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例如,业务1:“2012年9月20日向正荣公司购入a材料1000吨,材料款100000元已通过银行支付。”业务2:“采购员张山预借差旅费2000元,企业用现金付讫”等等。用文字表述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对经济业务的基本概括,给会计教学以及学生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也给后续的专业学习尤其是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适应性。由于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进行后续会计课程(包括专业会计课程、会计实训课程等)的学习时,只习惯文字呈现经济业务,对用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表现出不习惯,有的甚至感到无所适从,不明白凭证上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让学生由习惯用文字表述企业的经济业务转变为习惯用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在会计教学中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3.会计实训教学缺乏明显的岗位性。从目前各中职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组织情况看,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会计单项实训。这种实训主要是配合各相关章节的学习进行的。如会计基础教学中所开展的会计凭证填制;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的登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等。会计单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过程的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种实训活动既是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二是会计综合实训。这种实训活动一般安排在毕业前进行。这种实训活动较前一种会计单项实训活动而言,涉及的业务类型多,会计核算难度更大,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会计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适应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开展的会计实训活动来看,无论是会计单项实训还是会计综合实训,都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开展的会计实训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分岗轮岗实训教学则不多见。

二、改进中职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开展中职会计教学。根据中职生就业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的实际,建议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中,要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讲授小企业会计准则知识点。同时考虑到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间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作适当延展,即在讲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可适量加入企业会计准则的部分内容。

2.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用原始凭证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建议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用原始凭证反映企业经济业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初接触会计时,使其所学与会计实际一致,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在2011级会计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改变了会计基础教学中一直沿用文字反映经济业务的习惯做法,改用原始凭证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认知能力;二是将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也由原来的一学年(第一、二学期)改为一年半(第一、二、三学期),进一步凸显会计基础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会计综合实训中采用分岗与轮岗相结合的方式。按企业会计工作,设立基本会计岗位进行实训业务,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产核算、存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等,分岗实训可以创设一种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会计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职责。在此基础上,通过轮岗,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会计综合实训中采用分岗与轮岗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要解决好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分岗轮岗实训涉及各会计岗位的业务,业务处理涉及的知识点多,实操性也非常强,因此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经验和问题处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二是分岗轮岗实训对课时量要求较多,必须对课程及课时做出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2] 李炜.论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有效性.职业教育,2013(1)

篇2

文章基于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时,亟需将人才培养模式与XBRL应用紧密结合,具体包括单独课程、内容结合和单独专业三种模式,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实训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XBRL;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会计信息供应链

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财务信息报告格式,它将财务报告要素分解成数据单元,根据计算机技术语法规则描述数据单元结构,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标准化企业财务报告[1]。早在2002年,我国证监会即已将XBRL选定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标准格式。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实现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XBRL化,财政部了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通用分类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与XBRL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相比,我国与XBRL应用相对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较为落后,几乎很少有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讲授XBRL知识,甚至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尚未听说“XBRL”一词。显然,随着财政部不断推进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我国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时,亟需将人才培养模式与XBRL应用紧密结合[2-3]。

一、XBRL的技术特征

1.信息元素颗粒化。企业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内容,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中,其内容仅表现为一个个汉字。XBRL的一项重要技术特征是将企业财务报告内容颗粒化成独立的信息元素,如将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利息等项目作为独立的信息元素进行存储,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其含义,并在需要时单独从XBRL实例文档中抽取。

2.信息元素关系化。构成财务报告的信息元素虽然是独立的,但元素之间实际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层级关系、勾稽关系等。层级关系,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并列,且都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勾稽关系,如企业的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所有者权益总额。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中,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报表使用者根据掌握的财会知识主观判断,而XBRL能够对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使计算机自动识别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智能化处理。

3.报告内容可扩展化。XBRL在应用时需要制定广泛适用的通用分类标准,但由于企业生成的XBRL实例文档需要报送多个主体,包括:税务局、证监会、工商行政、银行等,而不同主体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此外,银行、石油等特殊行业与其他常规行业相比,业务上有着较大差异。因此,为了适应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XBRL具有报告内容可扩展化的特征,可以根据特殊信息需求制定扩展分类标准,从而使XBRL财务报告既具有可比性,又能同时满足特殊行业的应用需求。

二、XBRL的技术优势

1.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企业需要向不同的外部主体提供财务数据,而不同主体要求的报告格式却有很大差异,导致报告编制时需要一份份重复录入,不仅降低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XBRL通过将信息元素颗粒化,企业在生成的XBRL实例文档中嵌入所有相关数据,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计算机自动读取所需的企业财务数据。

2.财务数据分析自动化。对于计算机而言,传统财务报告所呈现的文字,与其他类型的文字并无区别,不能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分析,而必须由报表使用者通过手工加工方式获得所需的财务分析数据。XBRL在对企业数据信息颗粒化的基础上,同时赋予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计算机能够识别不同数据之间的层级、勾稽关系,并根据用户指令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4]。

3.财务信息交换高效率。不同主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不一致,并且由于不同主体所要求呈报的财务报告格式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不同报告使用主体之间进行企业财务信息交换的难度比较大。比如,企业向银行和税务局报送的财务信息数据就很可能不一致,这两个部门也很难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交叉审核。XBRL则由于实现了业务层面的标准化,不同报告使用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交换,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三、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

会计信息供应链是指会计信息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在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企业财会人员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主体的文本格式要求,通过企业会计记录数据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再分别向不同的信息使用主体进行报送。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信息不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主体之间,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的“信息孤岛”,分散在各主体之间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供应链。我国财政部正大力推进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基于其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企业会计信息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整合,并全部纳入到统一的会计信息供应链中[5]。当前,XBRL在我国财务报告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相当缺乏,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在工作前基本未接触过XBRL相关课程,而它又对使用者的专业化技能要求比较高,这导致我国培养的大量会计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当从事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相关工作时,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适应感。会计信息供应链的前端工作主要包括XBRL软件开发和分类标准制定。XBRL软件开发要求开发者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讲,这不属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范围,但是由于XBRL软件直接用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工作,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分类标准制定则包括通用分类标准和扩展分类标准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是国家财政部的工作职责范围,后者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是特定行业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职责范围。实际上,制定分类标准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属于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高端人才,不仅需要精通XBRL软件技术规范,还需对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非常熟悉。会计信息供应链的中端是以XBRL实例文档为核心,包括使用XBRL软件进行财务数据输入、实例文档编制、财务报告分析等方面。上述工作均由企业内部财会人员操作完成,一方面要求财会人员掌握会计学各类专业知识,包括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多层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掌握XBRL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实例文档的编制方法、存储格式、传递与输出方式等,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及对应的XBRL分类标准,并能使用XBRL软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定期生成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类财务信息[6]。会计信息供应链的后端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主体使用XBRL实例文档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包括:(1)政府监管部门:证监会、税务局、工商行政。(2)股权投资人和债券投资人。(3)其他相关人,如市场分析机构等。随着企业财务报告的XBRL化,任何外部利益相关主体都需要有能力充分、有效地使用企业提供的XBRL实例文档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和比对。尽管上述利益相关主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但由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将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时有必要嵌入XBRL知识的学习。

四、基于XBRL应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将XBRL相关知识的学习纳入到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体系中,总体上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一定的XBRL原理知识,并掌握XBRL在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主要应用途径[7]。一般而言,基于XBRL应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1.单独课程模式,是指单独开设XBRL课程的培养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大都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编程》、《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开设《XBRL原理及应用》课程,介绍XBRL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实际应用。单独课程模式的优势是,使会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学习XBRL知识,并对其原理和应用都有全面的了解。然而,其缺点是,当前市面上合适的本科教材稀缺,并且由于XBRL的应用涉及到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原计算机专业教师或会计信息系统教师不一定完全胜任其教学工作,而需要不同专业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2.内容结合模式,是指在当前开设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嵌入XBRL知识教学的培养模式。可以看到,XBRL在会计学中主要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各高校可以在当前普遍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中嵌入XBRL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XBRL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软件操作,《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则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向学生讲解如果应用XBRL生成企业财务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内容结合模式的优势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XBRL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且将其分散在不同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XBRL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但是,其缺点是,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现实情况是大部分财务会计方面的优秀师资对于XBRL往往不太了解。

3.单独专业模式,是指开设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为中心的会计学专业方向。现阶段,已有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专业,其目标是培养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研究其制定的培养计划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单独的学科体系,由会计学专业教师讲授会计学相关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只是两个专业课程的机械组合,未能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专业交叉特色。因此,对于部分尝试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专业的高校,可以通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大量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如将XBRL基本原理、软件开发、分类标准制定、软件应用等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形成全面的XBRL课程体系,从而发挥“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的专业优势,为我国推广XBRL应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五、推进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1.根据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大量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为了推进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特别是,电子信息学科较强的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上有着天然优势,这类高校可以设置常规的会计学专业,同时也可以设立“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的复合型专业。对于常规的会计学专业,可以选择“单独课程+内容结合”的模式,即开设单独的《XBRL原理及应用》课程,同时在会计学专业课学习中穿插XBRL的具体应用,其教学师资可以由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共同合作承担[8]。“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作为单独专业模式,在实践中已经有部分高校正在实施,但在培养计划制定上仍待进一步优化,避免课程设置上会计学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分割,并强化XBRL课程体系建设。

2.加强实训课程建设。随着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XBRL,就如当前企业财会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一样,对于XBRL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因此,高校在开设XBRL课程时,应重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而开设实训课程则是其重要的途径。各高校可以在当前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建立XBRL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在XBRL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包括XBRL财务报告生成、财务数据分析、审计等,使学生全面掌握XBRL在会计实务各方面的应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当前高校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XBRL本质上是计算机语言在会计实务中的深度应用,尽管会计学专业教师对于会计实务方面课程的教学非常熟悉,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计算机语言方面课程的教学非常熟悉,但在XBRL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这对当前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来说都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导入XBRL课程初期可以采取会计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开设一门XBRL相关课程。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必须建设专门的XBRL专业师资,形成相对稳定的XBRL教学与科研团队,为我国推广XBRL的应用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作者:潘孝珍 燕洪国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敏,潘定,2016.基于语义的XBRL财务报告共享与集成[J].财会月刊(9):113-116.

[2]欧阳电平,王贤平,2007.XBRL的应用与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学术版)(3):112-113.

[3]陈潇怡,欧阳电平,2016.XBRL财务报告实施现状、质量风险与对策[J].财会月刊(1):24-27.

[4]丁惠萍,2014.高校基于XBRL技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6):82-85.

[5]杨小平,谢海娟,李立成,等,2013.基于XBRL理念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中外企业家(3):260-262.

[6]李彦庆,2015.会计学专业开展XBRL课程教学的研究[J].商业会计(3):117-119.

篇3

要有效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财务管理教育教学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企业市场的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能力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知识进行有效分析,以此为目标,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合理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使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等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支持。同时,学校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编制出符合学校特点的和学生需要的校本实践教材,编制出系列的实践教材、指导书、报告书等实践教学资料,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学校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通过监督考核的方式,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

二、加强课堂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课堂实训教学环节,提高课堂实训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很重要的。加强课堂实训教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课程单相实训教学,主要要加强这些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主要课程。要通过加强单相实训课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单相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加强课堂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学生仅仅具备单相财务管理技能不能满足人才的现实需要。学校需要加强课堂综合模拟实训教学,通过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安排一门《会计基础实习》课程,通过两个课程实训教学的融合,使学生进行一套有系统的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对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过程有所认识,通过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的技能。要通过课堂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对财务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训教学,高职院校还需要积极与校外企业加强沟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发展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争取企业对实习教学的支持。一般而言,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想要到到企业实习的难度很大,很多企业都不愿意为学生个人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学校可以尝试与财务公司、税务事务所和一些小企业联系,签好保密协议,让学生到他们那里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基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财务预算和分析能力。另外,对一些并不是经常发生的财务业务,比如,筹资、长期投资等决策问题,学生在实习中很难接触到,学校可以聘请一些财务人员介绍一些企业曾经发生过的决策业务,引导学生翻阅企业历史资料,了解企业财务制度,根据一些素材进行决策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学生的财务技能。

四、加强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

篇4

关键词:ERP软件实训 管理会计 课程教改 财会专业 用友U8

前,ERP已经成为大中型制造型企业普遍应用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笔者发现大型制造型企业在应用ERP的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迫切需要管理会计的数据分析报告来支持管理决策,但财务部门却难以及时给出管理会计分析报告。虽然ERP系统中已经拥有了管理会计的功能模块,但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部门基本没有利用这些模块辅助内部管理,而通常局限于使用其中的财务会计模块得出外部数据。其原因是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有ERP中管理会计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基础。面对这一现状,本文认为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化ERP软件中的管理会计模块的教与学,使得教学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接轨。

一、ERP实训课程现有结构体系及优化思路

ERP实训教学是利用ERP软件、ERP沙盘等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ERP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以我校的ERP教学实践为例,现有的ERP实训教学可以分为软件实训和沙盘实训。

(一)ERP软件实训

目前,国内外的ERP软件系统数量繁多。国外著名的ERP软件品牌有:SAP、ORACLE、SSA、ROSS、People-Soft、ASW和QAD等,国内有用友、金蝶、浪潮通软、神州数码、金思维、深圳天思、台湾鼎新等。笔者所在的学院以用友U872系统对财会专业学生开展ERP软件实训。为便于阐述管理会计模块在目前ERP教学中的现状和强化这一模块的意义,根据ERP中的软件模块是否与财务直接相关,笔者将用友U872软件实训分为基本财务模块和非财务模块。

1.基本财务模块实训。基本财务模块即教学中常见的会计电算化模块,包括总账模块、应收系统模块、应付系统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薪金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等。这些模块解决的都是财务会计的核算处理,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数据支持。但正如传统会计的发展曾经历了从财务会计逐渐发展到管理会计的历史过程,ERP软件的教学也正在经历这样的演化。目前的ERP软件教学仅涵盖财务会计模块,而完整的财务模块应该包括管理会计模块。根据用友U8的系统结构,财务模块应当至少包括财务会计模块、成本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资金管理模块和预算管理模块等。针对大型企业,还有集团财务、专家财务分析和商业智能等模块,这些都是在目前的财务专业ERP软件教学中被忽视的模块。

2.非财务模块实训。非财务模块又可以称为管理支持模块,主要由物理管理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生产制造管理模块、决策支持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等组成。其中供应链管理模块由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子模块组成。生产制造管理模块在供应链管理模块的基础上,由物料需求规划(MRP)、生产管理、车间管理、制单管理、排程管理、工程变更和设备管理子模块组成。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由人事管理、薪资福利管理、考勤管理、合同管理、招聘培训管理、宿舍管理、绩效管理等子系统构成。各模块之间以信息接口勾稽联系,既可独立运行,又可同时启用。

(二)ERP沙盘实训类

以我校购买的金蝶公司沙盘模拟系统为例,沙盘实训分为手工沙盘实训和电子沙盘实训,手工沙盘实训又包括商业沙盘模拟和工业沙盘模拟等;电子沙盘实训可以分为经营之道和营销沙盘等。学生运用沙盘模拟体系代替实践,几乎零成本支出进行实战尝试,在此过程中熟悉企业整体运作模式,通览企业的生产营销中的财务知识的运用。

ERP沙盘实训与ERP软件实训是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两者的区别归纳如下:首先,两者使用的软件不同,沙盘实训使用的软件比较简单,如手工沙盘可以只用到OFFICE系统中的EXCEL表格,电子沙盘采用界面简洁的企业模拟软件。但ERP软件实训一般使用复杂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如用友U8、金蝶K/3、德国SAP等。第二,两者的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沙盘实训课程由约36名学员组成,6名学员组成一个公司,分任公司CEO、CFO、COO等职位。ERP软件实训则采用一人一机的教学方式。第三,目前两者对财务知识的运用程度不同,沙盘实训因为直接模拟企业实践,因此结合了大量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运用到管理学原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知识来增强虚拟公司的竞争力,但是与ERP软件实训相比,ERP沙盘实训简化了成本管理等模块。而ERP软件实训教学目前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的集成信息系统应用教学。

(三)ERP实训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如下图所示,一般的高等院校以用友畅捷通进行实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总账、报表、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模块的操作流程及各岗位的财务分工,这一模块的教学一般在大一完成,学生可以基本了解用友ERP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提供学生自学拓展的基础知识。ERP沙盘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完成,在大四安排ERP软件综合模拟实训,帮助学生至少熟悉一种常用ERP软件(如用友ERP-U8或金蝶K/3等)的财务模块和一部分辅助支持性的非财务模块。与当前体系相比较,这一体系主要强化了目前的财务模块实训,较为完整地勾勒了高校财会专业ERP实训体系发展后的结构。

二、社会财会专业知识需求与ERP实训

根据张俊瑞、刘东霖(2005)的历史调查发现,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需求构成大致为:财务会计类占25.7%,财务管理占14.9%,管理会计(狭义)占11.4%,成本会计占11.2%。可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管理会计(广义)范畴的需求约占比重为37.5%。但至今,这种应用需求仍未在ERP软件教学中体现。如上所述,目前的ERP教学现状是,ERP软件教学局限于财务会计模块,未涉及广义管理会计模块的模拟实训。在大中型企业手工财务向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全面转型的大环境下,基于社会对财会人员的知识需求,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我们应该使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与传统手工财务实践日益匹配,使得原本在手工财务会计中包括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内容,也能够呈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教学中,将ERP中的管理会计模块融入软件实训教学。

三、ERP实训教学深化探讨与建议

目前的ERP沙盘教学已经较为成熟,但对于财会专业学生而言,ERP软件教学还有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财会专业人才,笔者对ERP软件教学的深化拓展做出如下探索性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现有的ERP软件实训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1.目前的ERP软件教学局限于基本模块,即本文所述的财务会计模块,对项目管理有简单的理论介绍,并未涉及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模块的讲解,这可以在教材中予以完善。

2.在财务管理方面,现有的教材缺少了对集团财务、专家财务分析和商业智能的讲解。由于这部分属于大型企业应用需求领域的范围,因此,也建议纳入财务专业学生的ERP软件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3.在财务报表模块,现有的教学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两表的基本设计教学,对于现金流量表、合并报表等均未讲解,这也是可以深化的方面。由于现金流量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其会计核算基础存在根本差异。在软件系统中,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软件操作直接迁移到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中去。对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需要在会计科目设计时就指定特定科目,在业务发生时区别和辨析两种核算基础选择现金流量表的项目,通常需要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熟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应用,这也是可予以完善的教学模块。

4.现有的教学内容缺少网上银行模块和网上报销模块的详细阐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上业务模块已经嵌入了ERP系统,但是由于目前教学信息系统平台的技术局限性,使得这些功能无法在学校的教学平台上实现,从而教师也未将其纳入教学内容深入阐释。

5.对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和误操作处理需要更深入详致的讲解。但教学实践中,由于系统的稳定性或者操作员的误操作,会产生诸多的系统问题,如系统重置、数据丢失、系统卡死、系统文件丢失、软件模块故障等,我们可以通过补丁程序、启用系统服务、编程等方式来解决。但目前的ERP软件教材中仅提及在系统管理中如何处理简单的系统故障,这是困扰一部分ERP实训教师的问题,也是亟待弥补的教学内容。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是教学内容深化拓展的主观因素。教师需要开拓创新,充满活力,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度挖掘,熟练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来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实训教师的持续培训和自我学习等方式达到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的目的,从而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人力基础。

(三)教学系统平台的建设

ERP教学平台的搭建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我校为例,学院专门配备数千平方米的教学楼用于经管实验中心的ERP教学平台的建设,配置了数十个大教室,数百台电脑和大型的服务器,可以同时分10余个教学班开展教学,每个教学班含50人左右,有专门从事实验管理和软件管理的实验员五人,每学期有数十名专业教师参与ERP实验教学,软件系统的购置已投入数百万元。根据毕业生反馈等实践证明,经管实验中心的教学经历对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益,对部分入职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重大帮助。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型社会科学本科人才,现阶段的ERP软件教学系统平台还需要多方的完善和提高。Z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9).

2.任志红.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系统与ERP[J].财经界(学术版),2012,(3).

3.龚中华,何平.用友ERP-U8(V8.72)模拟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张琳,李静宜.ERP供应链管理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一、构建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

(1)四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即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

(2)三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一是“学中做”方式。即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课程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4:5”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二是“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三是“做中考”方式,即第6学期按照“15:4”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

(3)两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

二、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高校访学、企业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取得“双师”证、取得博士学位,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

二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使其取得“双师”证书、硕士学位,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有一年以上专业企业工作经历,且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是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以上,或者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在职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财税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聘请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三、建立开放型会计实训基地

建设三个中心(会计环境仿真中心、会计业务仿真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9个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室、虚拟会计工作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工商企实训室、银税审实训室、ERP实训室、ERP认证培训中心、财务咨询公司)。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四、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制定等既考虑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

二是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第二阶段是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实训贯穿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分岗实训,第二环节综合实训,第三环节实岗实训。

篇6

关键词:中职技能竞赛 引领 专业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一直备受重视。湖南省中职财经商贸类会计技能大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无形地推动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2013年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对会计专业的竞赛项目进行了改革,新增了会计手工团体的赛项,从三个不同会计岗位的团体协作完成小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这一赛项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还强调了学生必须具有团体协作的精神。新增赛项既顺应了会计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顺应了会计专业建设改革。面对这样的新竞赛项目,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是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且面向具体行业,其培养的规格由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决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会计专业基本对口的占70%,而专业不对口的达到30%。从长沙一所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历年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来看,会计类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单位,会计业务量甚少,业务处理较为简单。这些岗位注重动手能力,而对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综合业务的处理分析能力要求较低,从长远来看,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另外,中职学生由于就业年龄较小,在就业中常常出现不善于与人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等现象。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破解上述难题,必须寻找新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从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以技能竞赛引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促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建设,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路径。

二、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指挥棒”,促进专业改革发展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指挥棒,将技能竞赛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和能培养质量的提高。

1.促进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评价体系多元化

职业技能大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全国中职会计技能比赛中电算会计个人单项比赛就是一个典型的“理实一体化”的综合项目,是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三个项目的整合,涵盖了财务会计的理论、凭证的编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软件的操作等会计专业知识,以及翻打传票、点钞的会计技能。仅仅通过财务会计知识或仅仅会电脑操作等单一技能是无法完成这一竞赛项目的,必须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比赛项目。因此,会计专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要打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传统做法,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商业会计按企业会计岗位分成项目模块,再将原来相对独立的模拟实习、实训环节贯穿于对应的项目模块当中,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技能大赛在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将促进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以突出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考核为目标,建立以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岗位要求及标准进行深入的分析,提炼出核心评价标准要素,引入到课程评价标准中。其次,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为多元综合标准的评价机制,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再次,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开卷等形式;职业素质考核可采用平时考核、阶段考核等,突出过程考核,促使学生注重平时职业素质的养成;实践技能考核应突出现场操作,可采取面试或小组竞赛的考核方式。

2.以会计岗位为导向,教学内容岗位化,理论知识技能化

技能大赛发挥着检查、选优、引导三项功能,其中引导功能尤为重要。2013年新增的会计手工团体比赛就是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设计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根据大赛规则,引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将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技能与会计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而课堂教学所讲解的课程内容应尽可能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例如,在会计课堂上建立岗位考核机制,设置不同会计岗位,让学生分组进行考核。学生在学习不同岗位的职责时,也熟悉了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让中职学生熟悉企业资金业务流程,既进行了会计的分岗实训,又提高了学生会计技能水平,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会计岗位学习贴近于就业岗位进一步与社会接轨,让他们进一步熟悉将来面临的就业岗位工作,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3.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

篇7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模块式教学理念

会计基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会计基本概论、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再学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最后再综合模拟实训。这种模式会使刚刚入学的学生感到特别难学。因此教师可以按工序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从身边接触的取得、填制“发货票”或收到、填制支票业务开始,即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由浅入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动手填制、审核记账凭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直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工作程序。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就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这样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按工作程序划分会计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模块的方式,把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完成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块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模块: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学生从身边的经济业务开始,边做边学习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如“发货票”、各种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的填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通过观看、讨论和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要领,进一步体验原始凭证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第二模块:设置科目与账户。介绍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等式,熟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本模块以“够用、实用”为标准,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解科目和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借贷记账法,学会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及要领。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模块的操作服务。第三模块: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在第二模块的基础上,把第一模块的业务填制在本模块上,使学生熟悉记录过程。本模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亲手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模块要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踏实的处事作风,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人员奠定基础。第四模块:登记账簿。根据第三模块的结果,将经济业务进一步分类归集在账簿中,完成记账过程。本模块通过学生观看、亲手尝试不同种类的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会计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领,从而理解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和重要位置。第五模块: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每个结账日,根据第四模块的账簿记录和库存实际,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增产高效的主人翁意识。第六模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保证第五模块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第四、第五模块的数据,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客观公正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七模块:综合实训。在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六模块的专项实训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有三四十笔经济业务的实体企业,力争以全真的实物为载体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流程和操作要领。本模块根据课时要求,也可以安排在第八模块完成后进行。第八模块: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完第一到第六模块后,已经对会计工作程序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反过来再系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基本概述、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及法规等。本模块的作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施步骤

每次授课时,教师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授课过程的安排。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目标三个方面。实训准备:本次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具等,如多媒体、课件、与会计有关的票据、表单、办公用品等。工作过程描述: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取得相应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对本次工作任务及流程进行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的流程、达到的要求等,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训。讲述相关知识: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述,阐述和表明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及解决的办法。操作演示指导:指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这是模块教学的核心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双方通过互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固本次实训,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总结归纳:归纳本次实训的流程、操作要点、重点难点知识及基本技能,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完成实训任务。模块教学的时候应体现任务性,加强实际操作,重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四、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考核以会计职业要求为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核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30%。期末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考核,即由教师选取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账务处理,完成从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流程。这部分成绩占70%。

五、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本模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相关要求,注意每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与会计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为: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每个模块在这一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模块”特点,紧紧围绕本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展开教学。应以实务教学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样做,理论知识穿插于操作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又指导于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本模块“需要和够用”为标准。第三,突出互动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资料,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过程,逐步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互动环节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要由以被动“听”和“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和“做”为主。第四,借助财会模拟实训室,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专项和综合技能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以他们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经过必要的增改,变成适合模块教学的生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也要力求以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实物为标准,进行真实性教学,以体现“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专项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掌握每个专项的操作要领的同时,掌握一些会计和法规的基础知识。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及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各专项技能,熟练地完成整个会计的核算过程。

六、小结

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较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课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提供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业能力,并具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但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实践性特色也不尽如人意。结合社会调研与自身实践,就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融合了信息科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有以下主要特征:(1)人机结合;(2)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3)数据处理及时准确;(4)内部控制多样化。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根据选用教材,按照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忽略了其所涉及专业知识的选择性讲授,忽略了各门会计课程内容在其中的融会贯通,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外的一门操作技能课,其结果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只会某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且掌握的程度不高。当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不同的财务软件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地位认识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突出特征即职业化和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就书本知识进行讲授,没有深入地考虑其潜在内涵,其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教学时段设计、教学安排不合理

由于对课程地位及课程衔接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恰当。通常《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学习从一年级第2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顶岗实习前,1学期完成1种财务软件的学习,需要学习的软件较多。由于部分前续课程尚未学习,并且课时有限,这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大挑战。用1学期的时间,教师很难将相应的财务软件讲通讲透,学生也只是记得操作过程而已。另外,会计类专业属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应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但在现行的教学安排中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讲授《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类理论讲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经相关财务软件培训后进入到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教师;另一类是信息化水平较高、操作财务软件熟练、但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的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战经验,对企业新规则、新标准了解不全面,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将企业需求的财务软件工作技能有效运用到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采用的都是项目教学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是一边讲一边练。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步骤,缺点是学生的遗忘速度也很快,学习中几乎不进行思考,课程学习到最后环节,前期的学习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

(五)校企合作资源未有效利用

《会计电算化》已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广泛应用,企业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让教师下企业锻炼,熟悉企业财务工作流程、财务软件操作及最新的会计准则等。但目前的教学中对企业真实场境的利用还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难以展开实质性合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定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毕业生职业能力将充分体现在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有效应用上。因此,要特别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将该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提升为未来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实质性提高。

(二)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课程衔接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必须先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开课前,应先学习《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让学生先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才能将前期理论、技能运用于实践,对复习前期专业知识及学习本课程内容都大有助益。

(三)多种途径,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1.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每学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要保证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其深入学习企业各岗位实质性工作内容,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接触并实践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时刻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情况,而单纯的教师培训并不具备长效性,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是最有效的长期了解企业财务应用情况的途径。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财务处理及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教师将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讲授。不同岗位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聘用企业骨干,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要从企业聘用财务骨干、热爱教学工作且有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会计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实务及企业与工商、税务、金融等各领域的业务往来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经过一定的教学能力培训,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其教学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兼职教师的加入,弥补了教学团队实践性不足的缺限,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点,其教学模式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教学环节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理论回归”,教学时间为1学年。在学生的第2学年开设该课程,其中,第1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第2学期进行“综合实践”和“理论回归”环节的学习。经过1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对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认识。“综合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期4周的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精细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为期2个月的企业集中综合实训。学生在企业进行随岗锻炼,学习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随行管理。进入“理论回归”环节,学生将前面环节的内容内化,就各自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后形成自己完整的学习报告。这样的教学环节,体现出了进阶式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进行教学时,可运用以下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正、逆向思维教学法。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顺序有清晰地认识,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过程。但实际工作中,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要采用逆向思维。如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分析其不平衡原因要按照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薄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检查,直到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在学生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时反复使用。

2.成立学习小组。其优点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概念。在“综合实践”环节,以学习小组形式出现的学习单元,一方面在单人单程综合模拟中以全组整体推进程度作为考核点,组员们相互协助,共同推进工作进程;另一方面,在小组分角色综合模拟中,组员们能够根据岗位分工及权限,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提升学习效果。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定,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

3.教学中使用通用案例。《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只一种,每种软件所用案例不尽相同,其他基础课程所用案例更是不同。不同的案例导致软件与软件之间,技能操作与理论之间相互独立、不相融合。使用通用案例,能使学生对同一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对比性了解,既巩固以前所学,又启迪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五)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双赢

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企业应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三位一体、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1.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由校企共同研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等。校企共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三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1]

2.建立企业案例库。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以企业业务建立企业案例库。该案例库的案例原则上采用企业的真实业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企业业务,实现课堂与企业业务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环境。

3.给予实践岗位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安排相关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学生将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获得校园内难以获得的能力。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真正感知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更加努力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观和就业观将愈加成熟,为学生毕业后合格上岗奠定基础。[2]

(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毕业生“双证”要求,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技能型特征,注重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校内侧重理论指导实践效果及平时综合表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及素质养成;校外侧重其专业技能考证,提高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成绩的社会认可度。

校内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果,基本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学习态度(以出勤率为主)占10%,课堂表现(提问、表达等)占20%,自学能力(作业、探究性题目完成情况、资料查阅)占20%,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实习报告)占50%。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从业必备条件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考证。考取资格证书后,可直接获得课程通过成绩。同时结合校内考核结果,可适当提高其课程总评成绩。

总之,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电算化》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顺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出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鲜明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

问题――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

为例[J].物流科技,2010,(9).

篇9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T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177-02

1 概 述

“互联网+”是一种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015年11月18日,“互联网+财务”为主题的第八届会计文化节在全国十城市同日开幕,力图通过“会计文化节”这一平台,对全国会计开展一次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培训,推动会计行业创新发展。

面对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对企业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冲击和重构,企业内部及财务管理随着新型互联网化工具的产生而发生重要改变,如云端应用、平台化管理等方式将企业前台经营与后台财务管理打通,实现高效管理、高效运营等,由此各界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

作为最主要的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而言,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自身财务会计学科建设,为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的财会人才而努力。

2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 展趋势

2.1 信息化

信息的相互连接度增强。

“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使得财务会计与计算机等学科产生一定的耦合,有利于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及对交叉学科的掌握。

2.2 网络化

信息共享性增强。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任课教师可随堂对财会相关内容进行网络查询、整理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也降低了获取数据的成本。

2.3 精细化

培养内容更精细、透明。

通过与相关信息的连接与资源共享,学生了解到更细节的部分,加上教师的辅助讲解,能更好的培养其扎实功底,这也是“互联网+”对财会人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 要问题

3.1 课程设置不完善,交叉学科知识欠缺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专业课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甚至是研究生阶段也是如此,虽挂着高级的头衔,却因时间安排等原因只是对本科内容重复讲解。对财务会计交叉学科建设方面,高校都秉着“豆腐工程”的态度,计算机、数理统计、管理学等学科未得到应有重视,使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认知不深刻。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专业特色忽视其系统性、专业课等,都不利于学生对财务会计知识的掌握。

3.2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3.2.1 实验教学定式化严重

目前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员所涉及的数据和方法具有固定性,虽可锻炼学生的会计估计与会计判断能力,却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2.2 实验训练与实体企业严重脱节

实验中只对历史数据进行核算及编报,过于侧重会计核算功能而忽略其管理功能。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的预测与评估,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反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经营分析等正式的实训教材还未成体系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凭借经验,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无法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动实验[2]。

3.2.3 重个人会计技能培养而轻协作能力的养成

实验过程中,学生相互间缺乏交流,据实验结果定考核成绩,使学生间为争高分建起竞争高墙,不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及对企业整体运作的掌握,更会阻碍新想法、新创意的提出。

3.3 师资力量较弱,相关技能缺失

财务会计学科教师大都由会计学学科教师担任,人员重叠,培养目标大体一致,不能反映财会人才培养的特色,有的高校将二者混为一谈,使财务会计学科形同虚设。教师不熟悉财务会计操作软件和分析软件、重经验而轻现实等,存在相关技能缺失的风险,会影响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效果。加上高校多重视教师自身领域的成果,未将交叉学科的融合列入考核标准,不利于财务会计人才培养中与交叉学科的耦合与创新。

3.4 数据库不健全,数据真实性受质疑

高校数据库大都处于初建或者准备创建的初级阶段,学生引用的数据大都来源于企业财报,认可度极低。这给财务会计人才培养中数据搜集、整理、实证、分析、预测等环节都带来了困扰,甚至因数据真实性的缺失,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导。

4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 新性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财务会计人才培养意味着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增强互联网思维,打破时空、地域的优势,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我国财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事业服务。

4.1 完善课程设置,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一是明确培养目标。高校应着眼于财务会计学科的发展实际,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特别是会计审计准则、内控、财务管理等方面拔尖的财务会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是完善课程设置。高校应在维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据检索、云计算、大数据等符合专业要求且适用社会需求的课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互联网应用的最新技术、研究的前沿及各种财务信息软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

三是重视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科学设置应细化考核机制,提高财务会计人才的学术科研能力及财务管理水平。开展财务会计人才与各学科人才的组合平台,如与财务相关的建模大赛、企业财务问题的大数据分析等,提升财务会计学生的培养层次,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基地和财会人才聚集地的优势,实现财会人才培养与社会各界紧密交流与结合,提升其眼界及职业水平。

4.2 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是培养财务会计人才的主战地,对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财务会计职业教育实验基地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的财务会计紧缺人才、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通过建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实验基地,使学校能更好的据市场需求,把行业的新发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指导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使其能迅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校内,各高校需依托财务会计专业的实验研究室,通过理论学习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教学实验目的及做好向外界实习的基础。在校外,各高校应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事务所及财务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紧密联合与沟通,做到围绕实践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应用财务会计理论及方法,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及其执业的全过程,从而为其真正走入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才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

另外,充分运用相关规定及政策,积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纳更多的私营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到高校财会学科建设中。

4.3 充实师资力量,注重相关技能的培训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提供咨询、发放聘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吸收行业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引进行业研究前沿问题、关键难题等研究项目进入高校课内、外,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国内交流方面,高校教师应通过组织研讨会、学术研究、学术报告会等增加交流机会,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国际交流方面,各高校应不断完善国际交流渠道,与国外各高校开展访学、学术会议及双方互派学者参与课题项目研究等,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要注重培养财会人才的实绩、科研质量和知识服务的实绩,也要注重通过产学研结合来促进高校学术研究和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3]。

4.4 健全数据库,增强数据的真实性及安全性

数据是财务会计的灵魂,任何财务会计活动都离不开数据。对高校而言,应继续健全并不断完善自身数据库的建设,争先为财会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据及数据的安全维护。对相关数据统计、整理等部门应加强对真实数据的维护,增强对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引发的不良影响的控制。对政府而言,应加强对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及完善,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及真实性。

5 结 语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如何进一步弘扬财务会计文化,发挥其优势培养出更优秀的财务会计人才,提速行业创新速度,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财务会计行业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秀传统,“互联网+”新时期下高校必须推动文化与创新的结合,为财务会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松.高校财务会计实验实训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2

(12):216.

篇10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定位已经渗透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改变着以往人们认识中的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责任,而没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义务的传统观念。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应本着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培养“品德好、专业精、上手快、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品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有大学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中级层次,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等多种办学层次;从专业覆盖面和招生人数上看,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十分之一的高等院校都办有会计学专业。仅黑龙江省属2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3所院校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且招生总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把会计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呢?

多数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立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高校中,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实验教程内容单一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教程,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自编或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和学生使用。有些未及时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只好删减掉,有些新的实践资料及时补充一部分,但不完整,实践内容单一陈旧。

(三)实践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实验、实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在走访高校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增加了投入,使实验实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的进一步投入,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使大量的实验、实习资源处于初级开发利用阶段,有的院校干脆把好端端的实验室和应用软件闲置起来。使优质资源形同虚设。

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财力因素等。除此之外,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主要原因。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哈尔滨学院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建设计。

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一)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解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性。方法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验证、运用并创新理论,使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统筹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高校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建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共建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应作技术处理)、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院方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实践指导教程的完善

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验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编写实验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