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股权改革
一、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1、政府大力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城市信用社。由于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城市信用社的发展参差不齐,并且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1998年我国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资金、支持企业入股并且组建了城市合作银行,最后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在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中央确定了大力依靠地方财政政策。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地方财政资金、地方大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市居民等股东组成。其中,最大的股东为地方财政,其入股比例高达30%。因此,地方政府财政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占控股的地位,再加上当地企业为国有企业,它们与政府的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掌握了绝对的控股权。
2、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金融资源
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控制一定的金融资源主要用来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从而创造地方经济的发展环境。在现有的税收制度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渠道有限,又因为我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使得地方政府不定会寻求一定的金融资源用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尽管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具有很多劣势,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再加上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绝对控股,因此,地方政府很容易的控制着城市商业银行让其为地方服务。
二、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面临的问题
1、城市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不合理
根据产权理论来讲,合理的产权方式能够降低或者消除经济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从而可以提高效率使得资源优化配置。更具数据显示,国内私有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持股比重为23.7%,而国有资本的持股比重则是76.3%左右。并且,我国东、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对银行持股的比例分别为22.3%、28.9%和21.9%。中小投资者由于在城市商业银行股份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基本上被城市商业银行排除在经营管理以外。在GDP增长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通过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
2、城市商业银行的整理结构不完善
城市商业银行结构不完善这一问题是因为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者,决定着银行的人事分配,公司章程和银行董事会形同虚设,这时的真正的银行管理结构无法形成。由于政府的产权具有共有性,地方政府必然会选择银行高管作为政府的人,正是因为银行行政化的管理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脱离了盈利性的目标,使得真正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3、我国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不规律
近几年根据中国金融网的调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总资产达到1000亿以上的有12家,600亿到1000亿之间的有10家,300亿到600亿之间的有20家,剩下的全都集中在300亿到50亿之间。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的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虽然与银行所在的外部环境相关,但是,其内部机制的不够完善积极各项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其重要的原因。在现阶段的制度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容易受到偶然的因素影响,特别是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三、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城市商业银行在此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银行与政府、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的争论一直是现在经济发展的重要话题。而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调整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但是保持城市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必严要求,这也是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地方政府角度
在现有的格局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产权利和人事权利不对称,地方政府控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一定的金融资本。因此,应当从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来处理政府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过于僵硬,使得“看得见的手”出现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每个方面。实际上,经济的发展需要广泛的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政府的工作中心也应当由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逐渐转变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从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
2、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角度
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逐渐推进股权的多元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积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众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推行股权改革过程中应当针对各地区的经济现状,避免在改革过程中与地方政府所造成的冲突,影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进度。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地方财政充足且对其干预较少,可以考虑引进民间资本作为扩大经营规模。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缺乏资本,同时也吸引不了外部投资者的目光,可以考虑依靠内部人员来实现有效治理。
3、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
城市商业银行要想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改革需要得到国家的相关法律的支持,金融监管当局应当从国家的金融安全角度着手,结合当地商业银行的情况,制定并晚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数量众多且区域发展不均衡,可以将城市商业银行分类管理,对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体系做出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N].金融时报,2005(2).
篇2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义和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城市金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商行数量持续增加,至2014年城商行总数为146家。总资产为18.28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0.61%;总负债为17.11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59%。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定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方法集中在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上,通过对于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的设定,建立模型,收集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的方法,最后整合得出竞争力的排名。这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指标数字对比分析的片面性,也摒弃了类似“员工素质”、“企业家才能”等不易于测量指标的主观性。
据此,笔者参考了曹永栋、陆跃祥的《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及其对策设计》一文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选取的样本中包含“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五个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盛京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十个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表现样本银行“资产流动性,资本盈利性和资产本身的安全性能”的现实竞争力和表述“银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潜在竞争力指标,合计两大类八个一级指标和十八个二级指标,指标中多为定量的指标也存在诸如“品牌影响力”等定型指标。(具体指标见表一和表二)。
三、分析方法和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比分析各类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因子分析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从有关变量交互的数据中,找出其中深藏着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若干基本因子,从而能够得到对于各类事物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这一问题的分析,刚开始对该问题的内在体系还不了解时,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流动性比率,存贷比,资本回报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度,品牌形象力,创新能力,独立董事比例等。此时就可利用因子分析把这些观测变量归并为少数几个公因子,并且可以使得各个因子之间不相关。从而从众多的不具概括性的观察指标中归纳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客观反映其状况的综合性因子,这就极大的简化了我们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小的分析。此外,在因子分析过程中,不需要自己计算各因子所代表的维度,也不需要纸笔通过正交或者斜交选择,仅仅依靠计算机软件即可方便快捷的运用因子分析法的完成整个的评价过程。故本文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包,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上述各商业银行18个指标出发,分别概括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各公共因子,最后计算出了18家商业银行在这些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由此得出这18家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排名。
就实证分析的结构来看,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方面,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的权重可以得出其竞争力为F=0.28865F1+0.24976F2+0.17515F3+0.11548F4。流动性方面可以通过流动性因子F1反映出来,就排名来看,各个银行得分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和落后。资产充足度因子F2和资产质量因子F4共同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在此城市商业银行表现的更好一些,大多数大型商行和股份制商行处于中游地位,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是处于排名的末尾。就资本充足率而言各银行均达到了所规定的8%的目标。但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中由所有者投入的更多,这使得城商行拥有更强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这与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城商行拥有更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许多地方政府帮助城市行处理其不良资产,化解风险并且进行了资产的置换。还有些城商行诸如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依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资产质量,并且择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了重组,最终实现了上市的目标。盈利性因子F3是现实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因子。从输出结果中可以看到:宁波银行处于排名第一的位置,除了北京银行和江苏银行表现差一些以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很好的表现。城市商业银行的原则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就整个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来看,除个别大型商业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了个更强的现实竞争力,这说明城商行在其现实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方面,根据3个综合因子方差的贡献率,得出F=0.45829F1+0.19721F2+0.16791F3。反映商业银行竞争力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的F1因子中,除了华夏银行外,其他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次处于F1排名的一至七位。城市商业银行位于最后。城市商业银行无论从产品,服务、技术、流程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创新不足。反映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F2因子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深发展和华夏银行分别处于第二到五位,虽然处于第一位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安银行,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仍排名靠后。在分析F2时,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股权集中度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表现的非常不合理。具体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地方政府持股过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地方政府过度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作,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有被架空和淡化的危险。另一方面,对于独立董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手段,这造成了那些积极履行职责的独立董事与不尽职的独立董事在薪资报酬上差距不大,从而打击了独立董事的积极性,使其沦为“花瓶董事”。反映业务状况的F3因子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江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略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过分的依赖于通过存贷差创造的利润,从各个银行的贷款占资产总比可知,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调整其业务结构,使得其他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能够使城市行的资产获得更大的利润,更具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整个商业银行潜在竞争力的比较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综合排名的前六位,处于排名最后六位的均为城市商业银行。这说明城商行在其潜在竞争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四、提升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篇3
论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 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人群的融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道难题,备受社会的关注。国家开展的每一次经济例会都将小额信贷的发展作为重要的议题,但由于国内关于小额信贷的实施经验方面缺乏,所以其发展的前景虽然广阔,但其发展的道路却是艰难依旧。城市的商业银行都在谋求信贷业务的发展,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现代城市商业银行想要摆脱传统业务的限制,其主要的发展发展方向就是依靠贷款业务,传统的经融行业的贷款业务总要的服务对象限定于知名大企业和拥有良好信誉的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针对小额信贷,可以说是现代金融行业领域最活跃,发展道路最为广阔的一股新兴势力,但在其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因为其信贷的规模小,手续繁多,服务人群广泛等原因而造成了其风险较大,控制难度提高。
一、关于小额信贷的历史背景
小额信贷,诞生于孟加拉国,顾名思义,就是小额度的信贷服务。这类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或者是中低等收入的人群。它相比大型的信贷项目来讲具有贷款的额度小,不需要担保也不需要做抵押的特点,但相对的来讲业务的风险性也有明显的提高。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是从199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发展历史,但小额信贷的发展在我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政府也在积极的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理论上的认知很丰富,但在实践的过程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制约,只是小额信贷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虽然小额信贷业务的市场广阔,这也是业界的共识,但是小额信贷也由于其项目风险大,收益性低的特性使其很难在逐利为本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发展壮大,为此,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至今也没有摸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面对小额信贷项目,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一些生存在夹缝里的城市商业银行却对此开了先例,这些城市商业银行都是依托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而来的,主要的作用就在促进和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扶植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它们在小额信贷市场里积极的探寻发展道路,其广泛的网点分布和大量的业务来源都为城市商业银行进军小额信贷项目发挥了据对的优势。但是要有效的解决小额信贷项目日益增加的信贷风险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各大商业银行的努力摸索。
二、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经济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由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限制,在我国能够办理贷款业务的主要是各大企业和信誉度良好的大客户。但城市的发展新兴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务已经无法跟上城市商业发展的进程,小额信贷业务兴起。城市商业银行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调整业务方向,挣脱传统业务的拘束,利用政策的优势,采用差别化的市场定位思路来寻找市场,开拓市场。
(二)小额信贷项目的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的手中,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是缺钱的。都说“饿妇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错的经济头脑”,他们唯一缺的就是资金,并且想要从银行贷款是一件极其难办的事情。虽然国家的各大银行也有关于小额信贷的项目,但是其限制条件很相对的很多,除去一些因为国家明文规定的项目,例如说农业贷款和助学贷款,其他的贷款项目多数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在实际操作中,小额信贷由于其风险系数高,不良贷款率高使很多银行害怕出去的贷款无法收回而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保全政策。但是,风险和收益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及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面对小额信贷业务偌大的需求,庞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各大城市的商业银行不断的去对其寻找和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颇具开拓小额信贷业务的优势
注重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金融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类:在民间存在较多,分布较广的民间借贷中介,也就是俗称的地下钱庄;做小额贷款的担保公司;项目融资公司;类似于合作社的带有小型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这五类金融机构组织各具优势,在竞争的同时又相互依存。其中,优势表现最为明显,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就是城市商业银行,其竞争力具体表现在资金来源,网点分布和信贷服务上,城市商业银行因为与各大银行的合作相对密切,所以在对客户的需求了解和相关的信贷信息方面拥有更为快捷的消息通道,也就能在时效性方面占有优势,也是信贷业务显得更为专业可靠。
三、限额信贷项目的风险分析
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主要是指的吸收存款或者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从保护存款人的角度来衡量,只有提供储蓄服务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才具有传染性和较大的危害性,它与传统的金融机构有着明显的不同的风险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及时或者不愿及时的偿还向贷款时,城市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风险。即便是有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表明他们是可以维持比较高的偿还率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贷款是非常容易恶化而带来风险的,因为小额信贷大多都是属于无抵押担保和强制执行能力的贷款项目,相对传统的贷款其系统风险性也更大。
(二)利率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对于商业化运作而言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当负债利率大幅度上升的时候,造成利差缩小,甚至是造成负值,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亏损。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不能变现或者没有渠道将资产变现的情况下导致的现金流动资金不足就称为流动性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因为既没有合适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也没有对针对意料之外的流动性恶化风险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其对客户信用需求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做出灵活的反映。
(三)管理风险
城市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项目的管理风险主要是表现在小额信贷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的比率上。
(四)治理风险
一个组织机构的业务要顺利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所有权结构和公司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实行商业化运作的城市商业银行。但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却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没有将这种控制体系应用于实际运作当中。
四、对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
(一)拓宽资金来源,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要保证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其最主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能够得到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这是仅仅依靠社会的捐赠和政府的补贴所完全不能达到的。而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采取的都是“只贷不存”的形式。只贷不存,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同类的小额信贷机构在开展作为其资产方业务的贷款的同时却不允许它们吸收各种形式的公众储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只出不进。所以,为了解决城市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最为迫切的资金需求问题,可以在监管部门不开放贷款公司吸储业务的前提下,允许成熟规范的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原则向商业银行或者国家政策性银行申请转贷以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考虑创立一个总部机构的形式来解决全国小额信贷资金的问题,批发式基金从政府、银行和捐助机构贷款以及资本及赠款,然后转贷或者是选择入股基层的小额信贷项目,从而激励城市商业银行为中小型企业和中低收入的人群提供贷款服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产权清晰的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吸纳外部资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既增强了发展后劲,有促进了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二)逐步放松对小额信贷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
因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主要针对的客户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针对这些人的资信情况的调查,费时费力,要对其发放小额的贷款,自然是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因此,也就需要较高的利率来覆盖成本支出。城市商业银行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利息的收入必须要能够覆盖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成本。为了保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要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不仅可以促使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合理的贷款定价,还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利用利率对小额信贷的客户进行筛选,是贷款利率覆盖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构,降低经营成本
做好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的风险控制,要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构,降低经营成本。首先,可以实行小额信贷联保机制,但这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的,需要灵活的对固有的模式进行改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可以建立城市信贷经济档案,对贷款人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工作单位、经济收入等等进行建档记载,并且保持适时更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违约而造成的成本风险。最后,为了减轻自然风险造成的小额信贷损失,可以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为自然灾害等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形成的小额信贷的损失。同时,在城市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项目中推行商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篇4
【关键词】生态位;城市商业银行;战略联盟
一、经济体生态位的基本理论
生态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早由美国学者J.Grinell(1917)在生态学中提出,它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物可利用的资源种类越多,则生态位越宽,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而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生态位的物种并存于同一空间并利用相同的环境资源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从而引发物种间的竞争。生态位重叠越多,物种间竞争越激烈,并可能导致某一物种遭受排挤而灭亡,或者通过生态位分化得以共存。而分布位不同的物种,其生态位往往会彼此分离,物种之间不存在竞争。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命体的生存斗争与经济生态系统中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十分类似,由此衍生出经济体生态位的概念。经济体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不同经济体为争夺环境资源而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经济体的生态位宽度指一个经济体所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即对环境资源适应的多样化程度。两个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经济体会为争夺环境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某经济体被淘汰出局;或发生生态位的分离,消除竞争的强度,从而实现共存。
二、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生态位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47家,共有从业人员20.66万名,绝大部分是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出现了上海银行这样跻身于全球银行500强行列的优秀银行。但是,中国大部分城市仍然是中小型城市,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还是比较小,无论是存贷款资金量、中间业务量,还是网点的数量,都比不上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城市金融体系中的新生力量,要想尽快融入城市金融生态系统这个大环境,就必须避免与原有金融机构生态位重叠,在价值创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机会。
(一)规模特征
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和资本金规模远远小于四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从资本金的补充渠道来看,劣势更加明显。以平顶山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顶山银行)为例,该行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前身为平顶山市商业银行,2010年11月17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平顶山银行。地处平顶山的四大行可以利用财政资金和发行债券等渠道补充资本金,交通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得到有效的资本金补充;而平顶山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在监管当局越来越重视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新业务的申请与对大型客户的支持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很难获得这些优质客户。
(二)业务品种特征
目前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还是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占收入和利润的比例仍然偏低,且大多数业务品种都和四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样,对所在城市金融市场的细分程度不够,业务创新严重缺乏。同时,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很多新型业务难以有效开展,平顶山银行在银行卡发行中仅有佛泉卡和如意卡两种,显然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如信用卡、汽车信贷、投资银行等业务,没有足够庞大的客户群,因而不能分摊研发和营销成本,也导致了业务品种和盈利来源单一,缺乏综合市场竞争力,风险不能有效分散。
(三)资源特征
在客户资源方面,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域上的限制,不仅不能满足区域外优质客户的金融需求,对于本地区一些经常有跨区域业务往来的客户,也很难满足。作为平顶山市经济支柱的几家大型企业,如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舞阳钢铁公司、天瑞集团、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旗下很多分公司位于开封、洛阳、濮阳、武汉等地,并经常有进出口业务往来,这些企业都选择四大行,平顶山银行目前除市区几家网点外,仅在宝丰、舞钢、郑州各有一家网点,因而根本无力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扩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中小企业及居民个人涉及跨区域支付和资金往来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业也很难争取到这部分客户。在人才资源方面,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因为脱胎于信用社,人员总量比较大,但其在薪酬待遇与内部激励机制方面无法与其他大银行相比,因此很难吸引大量专业型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三、发展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生态位策略
(一)深耕细作本地市场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本地市场较为了解,与当地企业、政府关系密切,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与当地企业建立稳定长久的业务伙伴关系;而且由于银行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服务本地客户,在本地市场的把握上,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投入足够多的精力,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区域集中优势,与四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分离开生态位。平顶山银行就提出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
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因为网点少且集中,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决策层与经营一线高度贴近,决策链短,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对于资金需求频繁而急迫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元素,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形成与中小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吸引中小企业中的优质客户,建立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平顶山银行为中小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开展中小企业委托贷款,由委托人提供资金,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此业务为客户拓展了投资渠道,将闲散资金以客户确定的条件对确定的对象发放,并代客户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协助客户回收,减少客户工作程序,降低投资费用,免除客户后顾之忧。
(二)联合与重组,建立战略联盟
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普遍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也较迟缓,区域性联合与重组是它们在未来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的首选路径。中小型商业银行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相近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加之客观存在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圈,能够把相关的城市商业银行凝聚在一起。如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就为平顶山银行和郑州、开封、洛阳、商丘、安阳、南阳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合作还可以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各银行在一个或几个具体领域里以协议方式进行合作,各方保持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组织机构,以协议形式就联合的内容和权利义务达成共识,如新产品开发、联合贷款、资金拆借、汇兑业务、人员培训等,从而扩宽业务发展的空间,在合作平台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还可以搭建银行卡、理财、通存通兑等业务所需的平台,从而对各种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伟,黄涛.西方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1).
篇5
2006年5月,距徽商银行的成立已有半年的时间,此刻媒体对重组徽商事件的报道已逐渐平息,但随着江苏、山西、东北等地城市商业银行新一轮整合与重组的开启,由徽商银行的成立所引出的对城市商业银行兼并重组的讨论仍不断见诸报端。此刻,人们的评论聚焦于:(1)类似中国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这样的小银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该如何寻得出路?(2)徽商银行的成立方式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模式在各地推广,在监管部门给出否定答案的同时为何加入到区域重组行列的城市商业银行反倒越来越多?(3)我们如何辨别重组推动的力量是来自于政府还是市场,并如何判定重组的科学性?
今天,当媒体一再就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别的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问题向徽商银行征求看法时,得到的多数是这样的答案:“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城市商业银行在今天的银行业竞争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徽商银行的成立是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的。安徽城市商业银行重组的成功是由安徽的经济特点和安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水平决定的。”这番回答首先用城市商业银行的困境和重组的市场化方式证明徽商成立的科学性,其次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阐明徽商银行的个性,至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是否具备条件,则不应该用徽商银行的做法加以简单比较。此外,这一番话也给出了上述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至于第三个问题,在行政干预银行业广受批评的今天,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这一切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好在,究竟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对于已经成立的徽商银行不再是一个问题,英雄不问出身,现在徽商银行要做的是尽快完成内部整合,然后取得一个不错的经营业绩,为公众展示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成立后的徽商银行不但负有建设好一家银行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印证一种选择的正确性。
整合
合肥市安庆路79号,这座外观气派、内饰讲究的25层大厦原本是合肥市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新办公大楼而建设的,在徽商银行成立后改用为总部大楼。如今,徽商银行总部的各个部门都已经在这座大厦里落定了自己的位置,各项办公设备也都已置备齐全,只有开放式的办公区域还略显冷清。与此同时,重组前的6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都已纷纷挂上了统一的徽商银行的标识。对于这家新银行来说,成立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对外需要被重新认知,对内则会面临如何让做好6+7=1这样一个复杂的整合工作。重新被认知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整合却远非挂上一个统一标牌那么简单。
徽商银行的整合首先从管理体制入手。按照设计好的“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经营管理体制,再造组织架构,理顺总行与分行、支行之间的关系,总行对分支机构的信贷、财务、会计、资金、人事、授权等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以期初步建立起集中管控和统一运营的一级法人管理模式。其次整合全行科技资源,制定并实施全行的数据集中方案,目前徽商银行已经把全行分散、各自独立的网络,整合成统一的网络,实现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再次整合业务品种,成立后的徽商银行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义,重点针对个人高端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服务措施。在人力资源方面,面对可用人才相对缺乏的现实,加强全行管理、科技、产品创新等专业性人才的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以实际工作的需要,推进干部调整与交流,促进分行领导班子建设。在网点资源整合上,则根据合理布局、突出效益的原则,重点整合低产行,搬迁拥挤行,消灭亏损行,以提高集约经营度和投入产出率。
徽商银行副行长李和说,对于徽商银行而言前期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徽商银行各项战略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在徽商银行的整合工作中,思想上的整合是第一位的。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从一些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基于不同经营理念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的事例在国内已屡见不鲜。虽然此次徽商银行的重组不存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由于涉及到较多的机构数量、利益群体,因此整合思想,让徽商员工从之前对各自分行的认知转变为对徽商银行的认知,这一点对今后徽商银行工作的展开尤为重要。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能够实现思想上的整合,徽商银行提出了以业绩促整合的理念。李和认为,对成立不久的徽商银行,只有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才能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才能在发展中尽快消化历史包袱,树立徽商银行新的社会形象,才能实现员工思想上的统一。为此,与其他新设立的金融机构一般制定较为保守的经营目标不同,徽商银行制订了比较积极的经营计划,争取在2006年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75亿元,新增141亿元,增长3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3亿元,新增38亿元,增长36%。各项贷款余额控制在420亿元左右;全年实现经营利润8.2亿元,计提4亿元呆账准备金后,实现税前利润4.2亿元。2006年8月,记者再次来到徽商银行,问到经营目标实现的情况,李和行长的表情是一脸的轻松。
可以说,目前徽商银行的整合工作已初告成功,归结其成功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1)在经营理念上,基于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并且各银行都以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见长。徽商银行确定的立足中小、面向“三市”(市民、市政、市属企业)的定位,与以往各行的优势业务相去不远,因此比较容易获得各经营层的认同。
(2)从机构设置以及人员安排入手,强化总行的控制力,以便于总行战略、理念、产品自上而下的推广。徽商银行成立后,以往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变为徽商银行的分行,分行一级的机构设置变化不大。相对于分行的稳定性,徽商银行虽然由原合肥市商业银行更名而来,但重组以后的徽商总部显然不能启用原合肥商行的原班人马。因此徽商银行的总部实际上是一个新设的机构,对于这个新设机构来说,加强对分行的控制力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徽商银行在人员安排上采取了吸纳新人和从各行选取的方式,吸纳新人旨在为徽商引入新的理念,从分行选抽人才也不排除是为从人事上平衡各分行的利益。目前徽商银行的行领导班子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中不乏原各商行的董事长和行长,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总行的控制力。此外徽商银行将信贷、财务、会计、资金、人事、授权等权利收归总行的方式也进一步强化了新设总行的控制力。
(3)制定一个较高的经营目标,以业绩的提高来印证规模效益,在快速增长的业绩面前,徽商银行的内部整合也就顺利得多了。除此之外,徽商重组过程中,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正面推动以及全行范围内波及面较小的人事安排都可以算作徽商内部整合成功的重要因素。
定位
当内部整合在波澜不惊地有序进行时,新的徽商银行面对放大了的资产规模和市场,他们要考虑自己的出路。尽管从资产规模上说,如今的徽商不再像以往那样捉襟见肘,但是他们仍需要思考自己的市场在哪里?用得来不易的规模优势加入到商业银行大户竞争的行列,还是守住以往优势蓄势待发?显然,徽商银行既不想浪费通过重组而获得的资金优势,又不想舍弃以往的优势项目。此刻的徽商银行说到底还是一家地方性银行,只不过以往是用政策性因素将城市商业银行囿于某一市,如今却是因为时机未到而选择将业务先在省内铺展开来,假以时日再寻求对外的拓展。变身后的徽商银行,地方性不再是一条捆住其发展脚步的绳索,相反徽商银行要利用好这个地方性,这是与其他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的优势之一。
徽商银行立足中小、面向“三市”的市场定位显然可以看作是对上述问题详加分析的结果。定位市政与市企源于徽商银行与地方政府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家由地方政府控股的银行,徽商银行显然有其他商业银行不具备的地缘优势;定位市民一来基于对零售业务的重视,二来则是对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市民银行这一定位的延续和深化。而在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中,更是把立足中小、服务中小放在了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基于对以往业务优势的传承,新成立的徽商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重视并不难理解,可徽商银行为何把中小企业摆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如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当时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打客户多少还有着市场竞争下的些许无奈,那么如今强调服务中小企业则是徽商银行基于危机意识所作的主动选择。它看到,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上升,银行息差收窄,大行业、大企业客户资金管理集中化,这些变化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这个时候由于小企业贷款所呈现出的政策重视、有潜力、定价灵活、规模效益可观等特点,而受到各商业银行空前的重视,只不过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复杂性往往又让各银行感到举步维艰。徽商银行的前身是安徽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是以小企业客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2006年年初,徽商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59.12亿元,3803户;授信余额98.99亿元,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占到全行贷款比重的19%。此外,由于安徽经济总量较小,发展中小企业是实现安徽“中部崛起”战略必然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小企业银行业务既是落实徽商银行“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的需要,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安徽,小企业贷款业务呈现市场大、风险大的特点,为此徽商银行推进的小企业贷款必须采取不同于大企业贷款的操作方法。首先要体现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通过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实行客户经理制,并依据收益与风险挂钩、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责权利统一等原则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进行考核;在操作流程上,为提高效率以满足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徽商银行采用了信贷工厂式的流水作业,将市场规划、业务开发、信用评价与审批、贷后服务管理、回收等业务的每一过程进行细化,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体系;针对小企业财务、信用记录不齐全的问题,创建小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小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创建一套特别针对小企业的营销模式,进行“板块式”和“链式”营销,所谓“板块式”营销就是以工业园区、特色商贸园区、专业市场、政府重点项目等为目标客户进行整体营销,而“链式”营销则是以产业链为基础对大型企业原材料集中供应商、产成品集中销售商、为大型企业配套生产和服务的小企业群为目标客户进行营销;开发出一些特别针对小企业的特色产品如小企业循环贷、“小巨人”综合贷、微小企业快捷贷、小企业联保贷等;成立服务小企业的特色支行,并对其实行准事业部管理,强化考核。
此外,徽商银行还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细分,并制定了一套针对优质中小企业的“321”培育工程,徽商银行按小企业的资产和销售额等指标把优质小企业划分为“小巨人”和“雏鹰”企业,计划从2006年起,每年投入信贷资金不少于30亿,投向200户“小巨人”企业和1000户“雏鹰”企业,这些企业将享受到一系列来自徽商银行的信贷优惠政策,并打算通过三五年的持续投入,促使一大批小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徽商银行的基本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在其他地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基于自身资产规模的问题,当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把一家小企业扶植成大企业时,也面临着不得不放弃这家企业的尴尬境地。这个时候,重组后的徽商银行的规模优势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徽商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显然不是一句口号,有一组数字可以证明。截至2006年6月末,徽商银行的小企业信贷额度已达78.62亿元,较年初的59.12亿元增长32.97%;小企业贷款的授信额度由年初的98.99亿元提高至139.25亿元,增幅达40.67%;对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户数由年初的3803户增长至4101户;小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的比重由年初的19%增长至22%;徽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占安徽省小企业贷款的比重也由年初的7.06%增长至8.53%。徽商银行小企业银行业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户数要达到10000户,小企业贷款余额要达到300亿元。小企业银行业务对徽商银行的发展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
如今的徽商银行,通过一系列内外部的整合健全了公司治理、明确了市场定位,勾画了发展前景。它走出的每一步都能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徽商银行俨然已成为中国银行业中的“新贵”。
篇6
【关键词】城商行 胜任素质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
1.城商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商行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城市信用社;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近十年间,城商行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144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9.98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为8.8%,小企业贷款余额1.55万亿元,占其企业贷款的比重达47.8%;在支持企业融资和消费金融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商行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不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在调研成泰银行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最近五年间的文献资料,总结如下:
1.1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数是由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基于原有的信用社从业人员。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他们大都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市场敏感度低,这与城商行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不符,严重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1.2人才培训机制效率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城商行内部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城商行职员盲目自满,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不加重视,放松自身的学习。同时培训缺乏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和城商行员工需求,城商行自身需求不匹配,导致城商行员工学习动力不足;最后,培训的效果缺乏检验,培训对大多数城商行员工而言就是走走过场。
1.3人才招聘与选拔体系不科学
虽然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远不能满足城商行发展需求。在人员的招聘、选拔上,大多数城商行不存在科学的招聘、选拔机制,招聘和选拔取决于,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凭经验和拍脑袋,缺乏量化的测评工具,难免会做成决策失误。此外,城商行的员工通常也不明确自己的晋升空间,导致工作缺乏热情。
2.胜任素质模型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功用
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分别为城商行的人员招聘、人员考核、人员培训以及人员激励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2.1有助于有效开展城商行员工的招聘与选拔工作
传统的城商行员工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来挑选员工。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正是帮助城商行找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城商行员工,既避免了由于人员挑选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支出。研究城商行员工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用来指导城商行员工的招聘要求的设定。通过对岗位胜任特征的有效甄别,建立胜任力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选拔城商行员工,确保城商行能够选择合乎标准的人才,提高候选人员未来在岗位中的适应性,可以降低直接选拔成本以及将来的人员流失成本。
2.2有助于有效开展和实施城商行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计划
培训的目的与要求就是帮助城商行员工弥补不足,从而达到岗位的要求。而培训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基于胜任特征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城商行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帮助城商行员工弥补自身“短木板”的不足,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省去分析培训需求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培训开支,提高了培训的效用,进一步开发城商行员工的潜力,为城商行创造更多的效益。
2.3可以科学的对城商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胜任特征模型的前提就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以它为基础而确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且系统化的考核体系,正是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真实地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建立城商行员工的胜任素质模型,对于工作绩效不够理想的城商行员工,根据考核标准以及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帮助员工改善工作绩效,达到城商行对员工的期望。
2.4可以对城商行员工进行有效激励
通过建立城商行员工的胜任特征模型能够帮助城商行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城商行员工激励措施。从城商行激励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依据胜任模型可以找到激励管理层员工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城商行的整体竞争实力。
3.胜任素质模型在城商行的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首先应当在建立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之前,弄清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的前提条件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须具备的前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晰地战略规划、一定数量的样本、明确的绩效标准、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等。因此在城商行引入胜任素质模型应用到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时,首先必须确保自身符合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确定清晰适合自身的战略规划,在战略的指引下确定清晰地城商行员工绩效标准,同时应当聘请专家团队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使其适应以胜任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2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时应当深入结合城商行自身战略,切忌照搬挪用
由于城商行所处地区的不同,区域行业分布、信用情况、政策环境都存在着差异,这就决定了城商行面临相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城商行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比较优势,照搬挪用其他城商行的胜任素质模型极有可能导致“水土不服”,劳民伤财。
3.3在完成了城商行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之后,应当重视胜任素质模型的评价和动态调整
同时在城商行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宏观政策、法规,行业分布情况的变化,以及城商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战略规划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也势必导致城商行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变化,因此及时的对城商行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及时的进行有效地调整也是必要的。
3.4在城商行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初级阶段,在城商行员工的招聘中应注意:为了使得招聘面试变得可操作性强,可以采用知识技能考试结合性格、情商测试来进行
在录用的过程中,将两者设置一定的权重,综合考虑。在开展以胜任素质模型为基础的培训时,切忌盲目照搬挪用其他城商行的培训模式。应在结合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初步的淘汰旧的培训模式,取而代之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新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张 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招聘选拔[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8(9):107-112.
篇7
广西北部湾银行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广西北部湾银行经营现状
2008年10月广西北部湾银行在南宁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基础上,顺应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而组建的一家广西区域性股份制银行。自成立以来,湾行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力争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柱。截止到2010年末,设立了一级分支行9个,县域支行2个,二级支行49个,营业网点60个;资产总额为590.35亿元,同比增加了318.3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341.56亿元,同比增加107.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72.02亿元,同比增加38.67亿元;拨备后利润为4.39亿元,同比增加2.42亿元;不良贷款为16936亿元,比年初减少3393亿元,不良贷款率0.98%,同比下降了0.54%,不良贷款实现了“双降”。截止到2011年末实现营业总收入48.2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65亿元,同比增幅84.33%;实现净利润7.77亿元,同比增幅77.06%;实现税收3.75亿元,同比增幅44%。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业权威杂志《银行家》公布的世界1000强银行排行榜中,湾行名列697位;2011年其荣获了“2011广西企业500强”、“2011广西优秀企业”、“‘十二五’期间最具投资价值品牌 ”等多项荣誉,在广西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广西北部湾银行发展趋势
从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来看,跨区域经营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广西北部湾银行自成立之时,确定的整体战略就是立足广西,服务于本土经济、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同时在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金融业务时,积极拓展周边经济金融相关联的城市和东盟市场。目前湾行先后在的南宁、钦州、崇左、北海、贵港、玉林等城市设立一级分支行,并在田东、宾阳等地设立村镇银行。金融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湾行努力抓住机遇,采取多种方式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2009年该行已与东盟十国26家银行签署合作协定同时在紧靠东盟国家的广西崇左市和防城港市建立了分支机构,提供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服务;截止到2010年末,与渣打银行马来西亚分行、柬埔寨加华银行、丰隆银行马来西亚分行、越南投资发展银行等55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这样湾行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北部湾、以东盟经济区为核心银行服务网络。
广西北部湾银行跨区域经营SWOT分析
一、 优势(Strength)
第一,资产经营状况良好。
广西北部湾银行的前身是南宁市商业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了广西北部湾银行,截止到2011年9月,最大的两位股东是广西荣贵贸易公司和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各占15%的股份,前十大股东也都是区内外的优质企业,因此总体来说,广西北部湾银行的资产质量良好,没有历史包袱。从成立以来,其经营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的数据显示,湾行的资产总额大幅增加2010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90.35亿元,增长幅度为117.05%,税后净利润比2009年增长122.84%,资产利润率为1.02%,比2009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6.98%,不良贷款率为0.98%,比年初下降了0.54个百分点。湾行成立后各项指标达到了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各项条件,2009年8月就展开了省内跨区域经营的步伐。先后在南宁、钦州、北海、崇左、贵港、玉林等市设立了分支行,并设立了田东、宾阳两个村镇银行,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经营的框架。
第二,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迅速。
广西北部湾银行设立异地分支行后的管理模式虽然由原来的“总-支行”模式变为“总行―分行―支行”三级管理架构,但这相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间的管理环节少,机构的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与及时性较高,对市场的反应迅速,决策环节少,相应来说决策的效率较高。
第三,灵活的定价机制。
一般而言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相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较高,这主要在于其客户主要是中小客户,另外搜索客户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需要较高的利率来补偿,这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具备的定价灵活性。
二、劣势(Weakness)
第一,资本及资金规模较小,业务受限。
从资本规模来看,远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总额,且缺乏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利用财政资金或发行债券来补充资本,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很多都已经完成上市,可利用股票市场补充资本金。广西北部湾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20亿元,而工商银行的注册资产截止到2011年3月为3490亿元,从中差距可见一斑。
从资金规模来看,虽然广西北部湾银行的资金规模大幅提升,但是从绝对规模来看,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对单一客户提供贷款支持的额度受其资产规模的影响,这就使得广西北部湾银行无法为大型集团客户提供充分的服务,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
第二,贷款集中度相对较高,风险较难控制。
首先,受制于其资本及资产规模,北部湾银行的法人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2010年全年为中小企业贷款99.3亿元,占其全年贷款总额的57.73%,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风险系数较高。其次,法人贷款大客户集中度高,2010年年末法人客户贷款余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全部法人贷款余额的62.84%,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9.38%。再次,行业集中度高。贷款前五大行业占全部贷款的80.3%。最后,从授信客户结构来看,法人客户占绝大部分比重,个人客户仅占17.75%。
贷款集中度高会导致风险难以控制,2010全年广西北部湾银行累计发现的一般性操作风险事项约1610件,环比增长32.9%,涉及金额15.77亿元。
第三,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广西北部湾银行2008年才重组完成,很多业务如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在技术、服务、制度控制等都不完善。营业收入也是以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利息收入连续3年占营业收入的91%以上,虽然中间业务发展很快,收入有所增长,但占比很小,说明湾行创新能力不足,仍需提高。
第四,科技支撑不足。
北部湾银行开始跨区域经营后,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延长了管理链条,这就使得综合业务系统需要由两级变为三级。另外,湾行的市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工具有限,目前主要是依托手工计算,使得分析的准确性不足,效率低,要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需要依托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五,网点数量少。
截止到2010年年底,北部湾银行共有9个一级分支行,2个县级支行,49个二级支行,60个营业网点,虽然网点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但从网点覆盖率来看仍然很低,在地级市,一般都只有一个网点,网点数量少,使在异地设立的分支行知名度不高,而且客户办理业务首先考虑的是便捷,因此流失了相当部分的个人客户。
第六,专业人才缺乏。
城商行在吸引人才方面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稍显逊色,这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制约的。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但是北部湾银行内部,风险经理岗位的编制实际上是40人,而到岗人数仅为26人,不利于贷后管理工作的进行。另外,缺乏有经验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及资金投资分析人才,制约了湾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展开,同时也制约了资金的投资运营工作有效开展。最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部分分支行技术岗人才缺失,不利于全面防范风险。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y)
第一,开发区域经济契机。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是支撑西部大开发和参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并且赋予其开放和相关优惠政策;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开启了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新的篇章。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家之间的桥梁,其突出的战略地位,为广西经济金融特别是广西银行业机构实现跨区域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广阔前景。
第二,地域优势显著。
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的一个重要前沿地带,同时也是西南地区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及西南三大经济圈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其在促进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区域间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这样将为广西的金融服务业创造大量商机。
第三,国家政策鼓励和地方政府支持。
2006年,我国银监会颁布了《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明确了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基本条件以及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这标志着城商行实施跨区域经营政策障碍消除;这一政策实施表明我国政府意识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发挥的作用。
广西北部湾银行就是在地方政府对南宁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基础之上成立的,后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给予其7个方面的配套政策,如取消对南宁市商业银行不应有的限制,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享受优惠财税政策,提供司法保障等,这些措施为顺利重组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湾行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市场需求巨大。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其中,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持小型微型企业。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融资需求量大,但是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环境之下,由于中小企业贷款资金规模小、风险较高等特点很难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这样给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机遇,尤其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末经济区内 11 个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 625 亿元;累计实现入园企业 474 家,总投资 3235亿元;有 89 家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有 64 个项目投资超亿元。这些为湾行进行跨区域经营提供了广阔前景。
四、挑战(Threat)
第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向。
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动会使长期利润率变得不稳定,甚至很可能降低,但资产规模与业务处于扩张中的广西北部湾银行容易忽视政策变动的潜在危机。再加上巴塞尔新监管的实施、审慎监管框架的逐步构建,都给银行业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施加了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必需增加投资,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差缩窄,银行的利润空间被挤压,短期内将使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广西北部湾银行经营承受压力,同时对银行的风险计量和定价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广西北部湾银行没有强大的销售网络、议价能力,且活期存款规模小,因此定价能力弱,再加上缺少庞大的零售客户群,对利率的敏感度加大,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其冲击很大。
第二,银行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也有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业的服务缺乏差异性,仍是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中间业务创新不足,因此造成对客户的恶性争夺,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看,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大势所趋,同时企业融资模式逐渐变为直接融资为主,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因此促成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也把目标投向个人客户、中小企业,并且拥有独立的信用评估、指标考核体系和业务流程,因此广西北部湾银行的发展挑战重重。
第三,资金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
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日益显著,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也日益频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为客户提供跨区域的金融服务,如果提供的服务不能让客户满意,就会流失大量的卡户。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银行在异地设有分支行,而且银行卡在ATM机上可以跨行使用,但是网点少,消费者处于便捷与成本的考虑,会偏向于选择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因此对广西北部湾银行来说,资金跨区域流动无疑是一种挑战。
第四,异地市场了解程度低。
根据相关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的路径具有同质性,对目标区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般只是出于满足监管的要求的目的对目标区域或城市进行浅层次的分析,如果这种观念持续下去,会造成银行业务没有差异性,加剧同业竞争。广西北部湾银行也不例外,从银行的业务来看,各地分支行的业务没有差异,没有深度结合当地的情况,为区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第五,与异地政府的关系难以处理。
城商行的成立最初是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因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甚为密切,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会给予城商行相应的保护与支持,使其能够承接当地一些优质的基础设施项目和金融服务项目。因此在异地设立分支行的一大挑战就是与异地政府的关系。
篇8
一、引言概述
1.地方性商业银行概述
地方性商业银行,又称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现代金融体系中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其起源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合作社,而在九十年代,城市合作社经历城市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形式变化,其股权结构也由国有资本为主导变为分散化、规范化的股权结构(李贞彩,2006)[1]。但是这些国有资本仍旧在整个股权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其背后往往就是地方政府,故地方性商业银行绝大部分仍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性质,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金融工具和融资平台。近年来,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公共设施的投资领域大展拳脚,虽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建设活动,但其对资本的提供、管理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总的来说,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政府重要的金融工具,在地方融资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广泛。
2.公共设施投资市场概述
2014年,中国公共设施的投资资金达46225.04亿元,而同年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总额达到512020.65亿元,即公共设施投资资金占整体的投资资金比重为9.02%,规模十分庞大。(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公共设施的投资一直是一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为人民带来更多福利,使其分享国家经济进步的成果,也是拉动内需、提高资本收益率、扩散投资乘数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个地方的公共设施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和广泛化,对于公共财政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政府有效的集中社会闲置资本,并且继续深化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和引致效应。
二、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的困境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晰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期长、在微观层面上可能盈利较小的投资项目,其对投资主体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在1994年中央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减少并且增加了大量政府债务,其作为投资主体的能力不断下降,以至于无法独立承担满足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设施建设的要求。
政府作为需求受托方和决策者,决定了一个项目工程的产生和具体要求,这样就在市场供给上比其他市场主体更具有信息优势,而作为监管者,政府有保证公共产品提供效率效果的义务,维护社会效益,而作为市场参与者,政府又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与更低的投资成本,这样就导致了政府的角色与市场冲突,没有明确的体现政府和市场关系。
2.公共设施资金布局不完善
据城建部于2015年所的《2014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中显示:2014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6246.9亿元,比上年减少0.6%,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7%。这个数字从绝对值来看已经很大,但从相对值来看仍然有所不足,按照世界银行在1994年的《世界发展报告1994:公共设施的发展》中的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投入应该占到全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15%[3],而我国的占比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公共设施投资需要的资金极为短缺。
同时,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也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资金“洼地”作用尤为明显,虽然国家以转移支付、优惠政策等方法向西部输入资金,但由于西部经济条件的限制,资金的流动缺乏主动性,并且由于我国大型国有银行的统筹规划可能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资金将以“中西当地大型国有银行分行-总行-东部分行”的形式转移,使得资金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公共设施投资探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这既是对传统的银行市场分布的冲击,也是为银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发挥了市场化竞争的作用,使得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直接政府贷款
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地方具体项目主要在公路、铁路、土地开发、城建等方面。而其中土地开发和城建又是参与业务的重点。以前的土地开发与城建有BT、BOT等多种方式,而现在又开始PPP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资本的合作必定对政府融资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在融资方面的不足,有利于政府融资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如上表所示,华融湘江银行对公共项目贷款占自身比例达9.59%,位于本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第五名,洛阳银行对公共项目贷款占自身比例达4.94%,位于本银行贷款行业分布排行第四名,成都银行对公共项目贷款占自身比例达3.81%,位于本银行贷款行业分布排行第六名,而徽商银行对公共项目贷款占自身比例达8.93%,位于本银行贷款行业分布排行第三名。
显而易见的是,公共项目建设在地方性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很多项目不受到股份制银行和国外银行的青睐。而国有银行虽然在公共项目市场中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是其存在银行垂管的情况,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与其合作不如与地方性商业银行合作那样方便高效。且从另一个角度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分会上缴给当地政府,实际上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来看,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财政的压力,有利于政府进一步稳固现金流,也有利于其在更多的方面进行财政支出。
2.投融资平台
作为一个地区的政府性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聚集当地的闲散资金,并且以成熟的衍生金融工具形式来操作运营。通过这一融资平台可以提高融资效率,加强融资透明度,通过分散化决策,减小投资的风险负担。从公共设施的性质来看,一般可经营性的公共设施更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但是公益性的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政府立项的方式来使得投资获得充分的收益。
另外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往往会给当地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作为公共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不仅仅可以在公共设施方面有所建树,更能够在日益繁荣的资本市场中取得更多的收益。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正外部性将会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更为有利的影响。
四、地方性商业银行市场参与的优势评析
1.政府与市场的身份不冲突
地方性商业银行相比于政府来说首先自然是强化了市场参与者的职能,从而能够更为直接顾及社会效益和外部性。从另一个方面,作为监管者,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有监管现金的权利,而监管具体工程的权利留给了政府部门,加强了专业化也减轻了行政负担。当然,地方性商业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比单纯的政府部门更为投资者所信任,所以其聚集资金的能力更强。
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金没有全国统一筹划的机制,资金最高上缴到省级总行,故一个地区的资金能够充分的运用在地方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去,可以有效的摆脱其他地区的资金洼地“牵引”作用。减少国家与政府的转移支付压力。
2.投资新模式的政府新主体
新兴的PPP、BOT等模式中,政府往往只是作为一个“出钱人”而不是一个“投资人”,对于风险的管理、成本的控制以及资金的监督都没有足够的手段实施。但是政府可以委托地方性商业银行管理政府资金,并代表政府参与到投资新模式,成为更高效的市场主体。
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其实质就是逐渐替换了政府在公共设施中的角色。从财政学理论来说,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或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来提供,而政府直接提供则有如非专业、行政负担重等缺陷,而由地方性商业银行代表地方政府提供既弥补了上述缺陷,同时也不失政府提供的优势。
篇9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经济学意义
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
(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较为丰富,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当前或未来的金融形势的发展,通过改革经营管理制度和研发或改进金融产品达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创新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二是通过金融技术的创新来完成改革这一重要任务,三是利用金融制度的变革为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铺平道路。一般来说,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指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不同特性进行排列组合,每一种金融工具都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有些金融工具的收益性大,但是它的风险性也较大。有些金融工具的收益性小,流通性大其风险性也小。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等特性的不同排列组合会给金融产品的创新带了新的生机。通过不同特性的组合,以适应市场现实的需求。金融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指通过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来实现创新。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城市银行通过结合电子商务和现代金融实现了金融产品电子化网络化的创新。最后一点是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制度是金融业发展的准则和基石。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然而制度有时候也可能制约创新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差距还很大。因此,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对与金融活动有关的市场制度、管理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创新。
(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的划分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划分,现今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内容主要有两大观点。一种观点归纳为广义的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制度改革。狭义的金融创新指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国家政府减少了国家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政治干预之后所引发的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这一时间段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初具成效,但是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遭遇了危机和挑战,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同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生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也受到了全球金融的影响。而广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都要远远大于狭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广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将整个农村地区看做一个整体。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创新来实现农村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无疑是一项积极的举措。通过金融体系不断成长、创新的过程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概括的说广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就是指是指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要素的变革。从银行内部机构的设置,对金融市场的分析,传统业务的开展,新业务的研发,银行金融制度的管理等等一系列方面出发进行改革。那么本文分析和阐述的对象就是广义上的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因为它更具代表性,更有现实意义。本文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了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三方面。对商业金融创新内容的分析能够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几十年发展的经验以及金融学知识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特点
一般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新颖性和效益性。新颖性表示与以往不同,在服务质量和金融产品上有了实际的变化。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样更容易被农村或者农业人口所接受。效益性自然不言而喻,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效益性往往也是银行决策者最为关注的一项指标。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一部分的金融改革,其根本目标必然要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效益性相一致,这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标志。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还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直接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纵观世界金融体系,金融体制的改革总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要谈金融改革的内容是离不开金融环境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金融改革的环境对银行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金融环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研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样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滞涨影响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此时作为银行就必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市场的空白又给商业银行创造了新的业务。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转型以及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催生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加之这一时间段内国内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大大增强,市场的饱和已经促使农村商业银行不断降低改革成本,而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三种:
(一)风险导向型。在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中,仍旧需要面对所有商业银行都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好的规避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银行针对规避利率风险,采取了转移利率风险的创新模式。通过研发浮动利率的金融产品,以浮动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和期货期权工具成功转移了一定的汇率风险。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以市场利率风险为导向,在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既达到了产品丰富的要求,又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双管齐下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同时发展了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例如,货币远期交易来降低和分散贷款风险。这系列的金融创新举措都可以降低农村商业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担忧。
(二)管制导向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高收益高利润的行业也越来越发展壮大。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就显得更加激烈。为了避免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而带来的金融秩序的混乱,政府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此时,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会就必须要适时的对政府的管制进行规避。同时政府对金融机构发展的限制越来越明显,促进了金融机构寻求规避管制的创新活动的发展。管制导向性模式的发展使得金融银行的创新更具针对性,也通过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导向型。技术导向型模式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是源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趋势越来越朝着电子化的技术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金融产品投向市场,电子金融产品又必须要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都进一步降低了提供金融业务的成本,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具动力。同时在横向领域方面,拓宽了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
四、总结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我们更应研究好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转变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和进行金融创新来实现农村商业与银行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乡镇企业;信贷缺口;民间借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信贷资金需求情况
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农民作为投资主体,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其资本形成的企业形态。乡镇企业在我国工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2008年1-7月,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5702亿元,同比增长11.54%;实现利润11680亿元,同比增长11.65%;支付劳动者报酬9060亿元,同比增长11.76%。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队企业”,特点是注册资本少、资金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对市场较为敏感、生产能力较强但营销能力较弱。乡镇企业广泛涉足于周期性行业,如钢铁、水泥、采矿等行业等,这些周期性行业往往都是属于高投入、重装备型的企业,资本性开支很大。同时,乡镇企业所在的行业往往是没有实质进入壁垒的,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兴起,其市场份额再大也不能改变它们对上下游企业的谈判地位。
乡镇企业运营的特点及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要害是缺乏自由现金流。流动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就面临破产的风险。
二、乡镇企业较难获取银行贷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资本金有限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乡镇企业却极难得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在2000年,乡镇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33.30%,但其从银行、信用社获得的贷款却仅占6%,这与乡镇企业的巨大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同时,在对乡镇企业贷款中,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占绝大部分,长期贷款较少。
目前,乡镇企业较难获取银行贷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首先,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来看,其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固定资产不足、缺乏贷款所必需的抵押品;企业家族式经营的氛围较为严重,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其财务报表往往修改痕迹严重,甚至一部分管理混乱的企业连规范的财务报表都无法提交;乡镇企业经过考察论证市场前景好、技术可行、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不多,难以保证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同时,乡镇企业的信用状况一直在恶化。
其次,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有银行传统上以国有企业服务、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强烈的信贷倾向。同时,很多金融机构正向商业银行体制转变,风险意识大大强化,对信贷资产的质量更为重视。即使是在信贷充裕时期,商业银行也不愿意向乡镇企业贷款。
第三,在制度层面上,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
第四,缺少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我国银行业在审批执照上的行政垄断,导致银行业虽然成员众多,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行及农村信用社等,但是不对民间资本开放,行业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
三、民间借贷对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的国家,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鉴于乡镇企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促进作用,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件大事。乡镇企业的融资,仅靠其内源性融资是不足的。目前在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只能依靠不合法的民间借贷,即高利贷来发展。过高的利率带来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农民的储蓄也不能实现合法的保值增值,一旦企业经营失败,往往会带来经济秩序的巨大混乱。在民间借贷难以取缔的情况下,促使农村金融市场对内开放,培育新的合法的民营金融机构,是解决乡镇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途径。
新的民营金融机构相比国有大型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有很多优势:其地处乡镇,本地化色彩较浓,对辖区内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较为了解,从而可减少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乡镇企业参与其中可使彼此的利益冲突弱化;其出资人明确、产权清晰,治理结构较为合理;没有不良资产的历史负担。
四、结论
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样遵循着“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原则。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银行的信贷造成了巨大的融资缺口,从而造成了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的存在。面对这一事实,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对民间借贷赶尽杀绝,而应该在制度层面实施对内开放,使更多的经济主体进入乡镇企业的借贷市场,发挥竞争机制的巨大作用,让本地化、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小型金融机构来承担乡镇企业的信贷业务。同时,设立专业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防范乡镇企业借贷中的金融风险,才是应该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涌.乡镇企业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 上一篇:工程预算的重点与难点
- 下一篇:小学留守儿童帮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