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篇1

关键词:股份制改革;银行;绩效影响

在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诸多问题,脆弱的银行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早在1998年我国政府就有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来减少坏账的举动,之后又有多次注资。然而,商业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企业绩效并没有切实提高。目前,我国政府正试图通过股份化和上市来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制。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上市(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港上市,工行2006年9月25日在港上市,中行同时具有A股和H股),农业银行的股份改革工作也在逐步开展中。那么,股份制改革对解决银行的问题是否有帮助呢?是否会给银行带来绩效的提升呢?

本文选择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考察的样本对象,通过分析和比对我国商业银行有关指标的变化趋势,对改制上市是否有助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问题进行探讨。样本期间为2000~2005年,共6年时间,银行数据来源于CSMAR经济、金融、证券研究数据库所公布的年报资料。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为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

一、银行财务效益指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ROE0)和“总资产报酬率”(ROA)是测度商业银行财务效益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可比性高,综合性强。图1和图2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十家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指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东银行和华夏银行)的ROE和ROA的变化趋势。

可以发现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ROE或ROA指标上,在2003年之前,都要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上市银行,而在2004年之后有一定的提高。从图1可以看出,国有银行的ROE指标区间在2003年之前位于0.02-0.04之间,2004年后提高到0.08之1上,股份制银行一直稳定在0.08之上,而几家上市银行的ROE指标也在2003年有较大的转折,指标跌至0.08,之后又升回0.1之上。所有样本银行的ROE则处于0.06-0.14这个区间。从图2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ROA指标大致处于上升的状态,从0.004上升到0.011,但在2003年有小幅度的回升和反弹。股份制银行和上市银行都一直稳步上升,分别从0.006上升到0.011和从0.007上升到0.011。而所有样本银行的ROA指标则从0.005升至0.011。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四大国有银行无论是ROE还是ROA指标在2003~2004年都出现异动,都在2003年小幅下降,在2004年大幅的上升,这可能是因为政府为中行和建行的公开上市做准备,展开的新一轮“注资”和资产剥离,使得中行和建行的ROA和ROE指标“人为”地快速提升所致,从而使得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指标出现此现象。二是四大国有银行在表现财务效益状况的两个指标中都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或上市银行,这说明股改或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银行的财务效益状况。

二、银行资产安全状况分析

在资产安全状况方面,设置“不良贷款率”指标,不良贷款率是国际通用指标,采用五级分类标准。图3列示了2000~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十家股份制银行、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3可以看出各类资产安全状况财务指数的关系。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在10以上,股份制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基本落在了3-15之间,而所有样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5-20之间。

这个现象就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蕴藏的风险要高于股份制银行的普遍认识。

四大国有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1995年国家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二是1998年国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的资本金充实改造,三是1999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改革。

应该说,四家银行在国有政策的扶持下,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但是,上述三次改革都是从改善四家银行财务状况着手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其内部治理机制,改革仅仅停留在“治标”的层次,而没有实现“治本”。

三、小结

从财务效益指标分析可以看出,股改或上市对银行的财务绩效还是有影响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区别在于,国有银行不像股份制银行那样能敏感地感受市场波动,也就是国有银行的历史存留问题。这种历史存留问题造成了股份制改革的困难,使得上市的效果在短期内不能体现出来,但从股份制银行的财务状况好过于国有银行,可以证明长远看来股份制改革是有效果的。

市场化能够推进国有银行独立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与股份制银行拉小差距。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旨在深化国有银行市场主体地位的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例如对银行新设分支机构审批权限的放宽、新业务审批方式的放松等等,能够对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优化,这应当继续深入下去。

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在刚开始营业时建立了较好的规章制度,且业绩不错,可是慢慢地这些银行的行为又逐渐向国有银行趋同。主要原因就在于股份制银行大多是依托某种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组建起来的,其规章制度是参照国有银行的版本制作的,人员基本是从国有银行中挖过来的,经营者的选择方式与激励方式与国有银行也没有根本区别,治理结构流于形式,董事会在聘任行长方面没有多少实质性发言权。这就提醒我们,着眼于我国银行业的长期发展,国有银行显然不能简单的“一股就灵”,现代企业制度要落到实处。

从资产安全状况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脆弱性指数远远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主体单一,国有产权比重过高,权责不明,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比较明显。在这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历史包袱非常沉重。同时还受到政府有形或无形的担保,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损害了自身的稳健经营。

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在内部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弱化来自政府的干预,有利于政企分开,又解决了由于银行内部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份额逐步上升,贷款效益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

从分析可以看出,股份制改革并不能立即给国有银行的业绩带来提升,但股份制改革也不是完全无效的,只要不陷入产权观念上的幻想,就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这条正确的改革之路;另一方面,仅仅在产权所有制的名称和形式上做变更意义不大。改革旨在通过产权优化,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银行治理模式――一套包括内部产权安排和外部激励约束并重的制度安排,并且这样一整套的制度安排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演化的,是经得起市场竞争的。

只有这样,我国银行业才有可能构建正反馈的循环机制,使有效的产权安排得以保留,低效或无效的产权安排被淘汰。伴随着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使得正反馈效应不断增强,最终锁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演化路径上。

参考文献:

1、张世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0(4).

2、李建军.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比较[J].金融论坛,2004(1).

3、周四军.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与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06(9).

4、刘洁,张慧.中国银行业绩效生态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2).

5、吕剑.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3).

篇2

乔志刚先生在《刍议消除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认识误区》解析了4种有代表性的认识误区,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再次提出。

误区一,认为股份制改革就是为了在社会上筹集资金。持有此观点的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高,不良资产包袱重等问题,搞了股份制就是去市场上找钱,这是很肤浅的观点。众所周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几十万亿的人民币储蓄,且每年还在以约20%的速度递增,加之各种基金业务,这些都是很灵活和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并不缺少资金来源。

误区二,把股份制改革等同于上市。这也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但同样是不切合实际的观点。股份制又叫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后者是不能上市的,前者也只有少部分企业能上市。国有银行的股改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即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解决目前金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所有制缺位”问题。

误区三,把股改简单理解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确实,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财产权分离的最重要形式,如承包制。但承包制早在奴隶社会时已经出现,这种分离也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因为它的分离并不彻底,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划分不明确,所以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而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把原始所有权分离为法人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股权(出资人所有权)。企业作为法人。虽非企业真正的所有者,但却拥有企业的资产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企业的所有者则不再拥有原始所有权,只有股权,即共益权和自益权。因此,股份制是三权分离: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误区四,认为股份制改革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营效应丧失。这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我们的股份制改造。并不是简单的银行解体或分离成相互独立的实体。股份制改造是以构筑效益与规模并举的现代商业银行为目标,不会为了改制和效益的提高而忽视规模效应。所谓的资产重组和局部性资产剥离等,也都是建立在一个以股权为基础的关联体系中。因此,改革不但不会减损规模效应,还能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与组合,使集团化的银行规模效应得到最佳体现。

二、对待外资银行的态度

单纯地把外资银行看作竞争对手,或单纯地把外资银行看作合作伙伴,都是不正确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做大,在合作中做强。

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目的当然是为了抢占中国的市场,因此与国内银行的竞争不可避免。在争夺资源、争夺市场时,我们当然把他们看作是竞争对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合作。例如,组成银团,承销团等等(即辛迪加),这是国际上很多银行在发放巨额贷款,承销证券时经常采用的一类合作手段,重在分散风险,同时也能增进互相了解,我们也可以与他们共同抵御金融风险。比起其他类型的企业,银行由于经营的产品的特殊性,因此就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他的脆弱性,在危机爆发时又有极强的外部性。合作抵御金融风险,是当前银行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三、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我们改革成果的重要表现。

1,留住人才

最早人才方面与国有银行展开竞争的,是前些年迅速崛起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今,外资银行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以高知名度、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模式等来博得金融人才的青睐。

外资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有经验的中资银行精英,也不排除部分现有的外资银行骨干,以及少部分知名财经院校的应届高材生。据业内人士预计,这场人才之战要持续两到三年左右。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外资银行急需个人业务方面的人才,包括个人理财、个人贷款等,所以,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的相关人才会成为他们争夺的重点;一段时间后,当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发展起来后,他们自然会把目光瞄向国有商业银行。

对于国有银行来说,留住人才是当务之急。从目前看来,涨薪留人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重。因为尽管外资银行在薪水上有短暂的吸引力,但在企业文化方面、在人际关系方面、在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等,还是不如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虽然工作被人羡慕,但辛苦程度远远超出想象,还整天提心吊胆,生怕一有差错就被解雇:同事间关系非常冷漠,都把别人看作敌手。而国有银行植根本土,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传统。在人才战中,我们应该以独特企业文化做后盾,不仅以待遇留人,而以文化留人,感情留人,良好的、熟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加强这方面的发展,我们的吸引力不会比外资银行差。

2,为高端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银行业中,经常能听到“二八理论”,即占银行20%的优质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业之际规定,凡10万元以下存款每个月将收取150元的服务费。渣打、花旗等也有类似的规定,以区分高端客户与低端客户。用意很明显,他们更欢迎富人来。而且他们的服务设施,理财产品等也能够做到留住大客户。那么国有银行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一直是对待顾客是一视同仁的;乐于接纳各阶层人士的存款,做到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无偿提供代收水、电、煤费。工资等服务。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很愿意接受这样的银行。孰不知,这不仅加重了银行的负担,也削弱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举例说明:为了争取人民币100万元的储蓄额,甲、乙两家银行都找到了自己的客户。甲银行找到的一位储户一次就能在自己的账户上存入100万元以上;乙银行找到了100位储户才凑够100万元。假设这101位储户的存、取款习惯完全相同,两家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相等,两家银行能从这100万元获得的收入也相同(收入包含成本、费用和利润)。那么,两家银行在成本相同情况下(因为存款利息相同)对这些账户进行管理时,乙银行就要付出近100倍于甲银行的管理费用,所获得的最终利润也就比甲少得多。我们的国有银行有着太多的小额账户、“久悬户”,盈利能力大受影响。所以,建行上海分行出台政策,日均存款500元以下的人民币个人活期存款账户被视为小额账户,每季收取管理费3元,每季末月的21目为固定扣款目,2005年9月21日首次收取。工行等也有类似的规定。但这仅仅是开始,还远远不够。

银行区别对待顾客,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在我国却极少见到。以后,我们的

国有银行应该在怎么为优质客户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上多下工夫。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为高端客户开设“绿色通道”。国有银行服务窗口前排长队不是新鲜事,人们都得按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一位要插队的高端客户会被无数人骂为不懂规矩。为此,银行应该为他(优质客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统称“绿色通道”。如,开设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窗口;条件好的网点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专用的小房间;还有,可以派专门的职工对特定的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服务,让他们真正享受贵宾级的待遇。

(2)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项目。银行的发展趋势是“金融百货公司”,即用户只要握有一张银行卡,就能享受全面的金融服务。目前我们金融服务已有了极大地提高,可以购买保险,基金,债券等。今后,我们还要推出更多的项目,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在很多国家,衍生工具已发展了多年,而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银行的服务也该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进步。

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解决措施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果想要从一个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结构完善、经营合理,并且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就必须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而赢得这种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人才,这就取决于企业薪酬制度的竞争力。在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银行职员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劳动报酬情况,这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情况的研究来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薪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说起,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制度的不完善之处,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基本策略。希望可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创新设计的基本办法;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完善的具体措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管理及维护。

1.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现状

1.1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薪酬制度竞争力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的员工薪资不能充分体现员工的工作价值,导致员工虽然努力工作但得不到一定的成就感。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造成人才的流失。最终导致公司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混乱。

1.2结构单调不科学。薪酬可以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主要包括绩效奖金、基本薪资、福利和津贴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通常都比较重视外在薪酬的设计,并将外在薪酬与企业的绩效考核相联系,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起不到激励效果。内在薪酬主要是通过给予员工参与决策、工作自由、自由裁定权和成长机会等,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绩效考核体系不规范。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定的绩效考核政策,存在定量指标少、定性指标多,指标分解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这样会大大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有效地衡量每个员工的具体贡献大小,使得员工薪资和贡献程度不符,难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1.4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有问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制度基本都只是注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差别,以岗位来区别薪酬,体现不到不同员工在同一工作岗位上的区别,这样就不能真正体现员工的能力、贡献和业绩上的区别。员工只有更换岗位才有可能在薪资上获得回报。这样肯定会使员工丧失工作的积极性,或者直接转投别的企业。

2.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对员工激励不当。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的过分倚重物质奖励,然而却忽视了精神奖励。很大一部分的银行对员工的激励方式仅仅就是发放年终奖金,这种激励方式特别单一,满足不了每个层次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显然不能起到激励效果。

2.2不能有效的激励公司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流失的人才基本都是处于40岁或者是35岁以下正值年富力强的业务精英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流失的原因就是他们感觉他们继续发展的机会不大,前途一片渺茫。银行对他们的激励方式基本都是发放年终奖金。发放年终奖金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2.3员工薪资水平缺乏公平。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薪资分配缺乏内部公正。现有薪资区别对不同职位的员工区分不明确。银行实行的岗位等级工资收人分配政策,虽然能够区分不同级别员工的薪资差距,但却不能够区分同一工作年限时段和同一职务序列的员工的工资差距,这就会抹杀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区别。

2.4不重视福利。现阶段,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福利费用的开销虽然比较大,但是却发挥不了相应的的激励效果。现有的福利政策没有根据绩效和岗位的差异性进行设计,对于整个银行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就会使银行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和竞争力。

3.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的建议

3.1不同员工采用不同薪资激励政策。对不同的银行职员应该采用不同的激励政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有层次区分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不同的员工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3.2优待银行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银行为了获得稳定较快的发展,在总的薪酬一定的条件下,就会特意的照顾一些重点员工。银行里的基本决策,也包括薪酬政策,都是由管理层人员作出的,必须要让员工相信他们并没有。所以给这部分高层员工制定合适的薪资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3.3实现员工工资分配的公平。可以依照职位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制定出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然后对这些岗位进行职位评估,形成每个岗位的职位价值,根据岗位制定薪资,实现薪酬和岗位的价值相联系,并慢慢的实现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3.4分类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的时候应该因人而异,对于普通的业务操作员,应结合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重在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基本的工作技能,决不能以学历或职称的高低来决定工资的高低。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就应该结合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着重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激励他们不断挖掘自身的工作潜力为银行的各项事业服务。

3.5实行有弹性的福利政策。要全面参照员工的各项需求改善现行的福利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员工的需求和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福利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银行必须采取新的福利政策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让员工感觉受到了重视和尊重,从而提升他们对银行的忠诚度。

结语: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和外资银行的批量涌入,银行间人才的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当今银行工作的重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并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薪酬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完善现有薪酬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逐渐的提高员工收入,才能有效的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才能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获得平稳较快的发展,才能逐步提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和金融行业的整体水平,才能更好的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与狼共舞,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清泰.公司薪酬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郭志刚.企业薪酬制度的解析与构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 郑俊涛,郑荣菊.对人才竞争与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0(1)

篇4

一、建立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银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来源。在我国,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成,并各自从事不同的业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原本设计上为国有企业准备的国有银行明显呈现其不足之处。私营经济占我国经济比重的逐年增加,而国有银行对其资金的支持却很少,这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建立什么样的金融体制才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此时民营银行的产生就是顺应这个时代的产物。

什么是民营银行?笔者认为民营银行也就是私营银行,是指由民营资本控制的,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的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民营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它根本上的不同是其资本全部来自民间而非国有,在日常运作上最大限度地不受国家的控制,而实行市场化运作,以灵活的自主性和私营性为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建立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首先,民营银行可以弥补和完善银行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在我国实际上因国有银行其特殊的身份与优势的地位占据了整个银行市场的绝对多数份额。随着市场经济地不断发展,私营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增大。民营银行的发展必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辐射面、渗透力和适应性日益增强。

其次,将民营银行引入我国金融制度可以有利于各类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即使是民间借贷的利息高于国家银行上限仍然十分活跃于民间资本市场,这也是民营银行未来的巨大的市场。引入民营银行为银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小企业看到贷款的希望,这也促进了金融业更好更快的竞争发展,同时加快促进金融业的体制改革。

第三,现实状况也使得建立民营银行迫在眉睫。在温州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地下“钱庄”。这些“钱庄”长期存在必然是有它一定现实原因的,但地下“钱庄”是我国明令禁止的,虽然暂时起到了一些银行借贷的作用,但它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已远远超过了它所带来的益处。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放任不管,就会使得地下“钱庄”愈演愈烈,例如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城市,一旦出现资金断裂或者其他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如果我们使它正规化和合法化,就会使它的益大于弊,它似乎可以看作是民营银行的雏形。

(二)建立民营银行的重要性

民营银行在职能上的优势是国有银行所不具有的,它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为中小民营企业甚至是个人提供贷款服务。使得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民营银行自身在银行业更具有竞争力。在银行的功能上民营银行填补了国有银行的空白点,它可以设立在县、乡一级,这样在地域上可以说覆盖性更为广泛。而在这类地区往往很少有国有银行,也可以说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措施。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现有的银行体系不足以抵抗。而民营银行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如:市场灵活性、自主性和私营性等特点,即可以自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和制定策略,最大限度的不受政府行政干预从而有效地辅助现有的银行体系一起抵抗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国有经济之外有效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笔者相信将这一经验运用到金融领域也是同样适用的,并且可以做到避免出现中国金融业企业非国有即外资的尴尬局面,做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 。

二、民营银行设立的困境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物质基础是有的,在今天的中国民间资本中不容小视,所以在一些垄断行业上,民间资本是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与之相竞争。而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也需要更多不同成分的资本的加入。

目前,民营银行的设立的最大困境是现阶段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但这并不等于放松对民营银行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而是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和严格地对其进行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

(一)准入标准的困境

银行业因其自身具有高风险性、指标性、效益依赖性、高负债营业性以及明显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所以为了使其能够长久的经营,对其实行严格的准入政策不仅是对民营银行负责也是对公众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一,对民营银行准入门槛的设定。首先,不应对民营银行设定的注册资本过低,而应当比照《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设定,但相对的可以适当降低。这主要是考虑到各个地方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过低,就会使得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从而增加对公众的不安全性。反之如果对注册资本设定的过高,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市场竞争,从而不能起到建立民营银行对银行业的积极作用。

第二,对民营银行发起人经营能力的考察。民营银行有其自身的私营性和资本的私有性,并且我国民营企业对聘用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金融师并不多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民营银行的负责人要有较高的金融知识和经营能力,并对其高层的管理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准入资格审查,防止一些不具备从业资格和有劣迹的人员进入,从而增加银行风险,造成不良后果。

(二)退出机制监管的困境

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一直都是企业生存的法则。我们不仅要为民营银行制定其准入的监管,更要为其有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从保障其他权利人的利益入手,从而才能更好地稳定社会安定。对此我们不光要适用《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的破产机制,更要发挥政府的功能,任何一个机构都没有比政府具有更高的信任度,政府可以利用其管理优势对其进行重组等,使其稳着陆。对于此时的民营银行制定的退出机制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即一是维护社会稳定,避免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引发系统性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置成本,也就是说以成本最小化为处置目标。从以上两个原则出发,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就有了两个途径:一是市场处置,即关闭、破产或被动并购;二是通过强力组织撮合,即政府参与金融风险化解。

三、民营银行的立法建议

由于民营银行主体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完全借用《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其中很多规定和制度的,所以没有必要再专门制定一部《民营银行法》。笔者认为可以在《商业银行法》中加入对规范民营银行的规定,对二者有区别的对待,这样可以改《商业银行法》为《银行法》,在制定“民营银行”的规定时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等相关法律法规。

篇5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存在的缺陷

1.市场定位不明晰。中小商业银行同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趋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中小商业银行没有对所处的金融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行细致、科学、准确的分析,更没有严密的市场细分,不是充分发挥自身机制优势,集中资源实施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定位战略,而是在区域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等各方面偏离自己的经营方向。

2.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所谓同质,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和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质地上差异很小或者没有差异。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目前的主要集中在存贷领域,新兴业务比重较小。

所谓同构,是指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行政区域划分;中小商业银行虽然是以经济区域划分的,但是机构布局和国有银行没有形成互补效应,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缺乏总体战略规划。各个商业银行已经引入了市场营销手段,人员的培训中也是非常注重营销手段的培训,但是仅仅停留在运用广告、宣传、赠品等一些硬件措施上,而且银行自身没有长远的对市场定位提升到战略高度,因此营销也就达不到他长期的稳定的目标。

二、 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1.SWOT分析。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英语缩写。按照SWOT方法,可以对所在地区的中小商业银行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为充分发挥中小商业银行以地缘优势和快速决策能力为代表的核心资源能力,扬长避短。

(1)相对国有银行的竞争优势。区域地理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合作,较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经营状况和成长前景,广泛了解到企业的各项信息。

客户资源优势。截至2005年底,中小企业的产值、利税和出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54%、47%、61%,解决了85%的城镇就业问题。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对金融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中小企业仍然处于融资难的境况中,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源处于绝对优势。

(2)相对国有银行的竞争劣势。规模差异:中小银行在规模、网点设置和覆盖范围上是无法同国有商业银行比拟的,而且也无法赶上。大银行具有大范围的经营,能够在时间、地点、空间上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少、结算网络不畅、资金回转慢,极大地影响着业务的开展,从而也使其处于明显劣势。

(3)相对国有银行的竞争机遇。宏观方面: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变动、国有经济重组、民营经济发展使银行客户和业务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且都成为了银行业务增长和创新的机会。微观方面。由于地缘性优势,中小银行较之大银行更贴近社区和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由于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容易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

(4)面临着的威胁。①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政策的扶持下,国有银行加快了改革转型步伐,业务创新和服务改善都在不停的改进中,这使得处于劣势的中小商业银行举步维艰。②2006年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消除,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外资银行成为了极大的威胁。

2.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位战略分析。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指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一产品一竞争地(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由于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是银行用来与竞争对手抗衡、吸引消费者以及充分有效利用资源的大方针、大原则,因而它是商业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

按金融机构总体竞争框架的异同来划分,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战略有两类: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和差异型市场定位战略。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选择并不断努力维护一种与其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竞争框架体系。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上,在目标客户选择上以及主要竞争地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差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相当长时期内遵循并维护与其竞争对手相异的竞争框架体系。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宜选择差异型的定位战略。这种市场定位战略应具备以下特点:支撑差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核心业务必须多元化。从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都须具有较多的核心业务优势才能争取竞争的主动性。面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商业银行更加不能轻易坐失由于政策变化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任何市场定位机会和新核心业务培植的可能。根据C―A―P模型,商业银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市场细分,同时结合各行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市场定位战略。

三、 浙江地区差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运用

目前浙江地区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侧重于为中小企业、社区金融、工薪阶层消费者等群体服务,需要做到“同中求异”,在较小的目标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选择一个或者多个为众多客户重视的特性,并以此为中心来开展业务,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推出客户喜欢的金融产品,这就是差异型战略的宗旨。差异型战略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定位――中小企业、工薪阶层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浙江,作为一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对突出。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截至2005年上半年,该省中小企业已达108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99%以上。而在这1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约有70%以上的企业存在着融资难,其中又以中小民营企业居多。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的呼声已经持续一年多了,2005年2月起,浙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3家银行被中国银监会确定位中小企业贷款试点银行,但是需求还是大于供给。

2.产品、服务组合定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应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围绕现有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不同产品间的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非信用、非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在维护企业客户群体方面,可以考虑调整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基本思路。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依据是软信息,是“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的信息”。因此,软信息决定了小银行的相对比较优势在于小企业贷款。对小企业授信可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建立相对独立的小企业授信管理体系,稳步实现小企业“授信流程标准化、授信产品系列化、授信人员专业化、考核机制特色化”。 可设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对中小企业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小企业贷款制度,编写相关的培训教材,在简化手续、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定价政策和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3.企业文化定位+品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一套哲学,是以企业家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行性和可模仿性,银行服务差异化的创新,竞争对手可以模仿,而银行以高质量服务是建立员工素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其他银行短时间里无法模仿的。

参考文献:

[1]张鑫陈思明:《现代营销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18页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版,第32~64页

[3]钱小安:中小商业银行的现存问题和对策.《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盈利 中间业务收入 线性回归

一、引言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我国经济调控思路发生历史性转变,将把逐步重点放在供给体系的改善,来创造经济新的增长点与驱动力,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持续健康成长。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不断凸显的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通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处于经济与金融系统中核心位置的商业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以及民间资本效率的进一步优化,一些新型金融业正悄然形成。新型金融业不仅带来了全新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还在销售渠道、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对身处转型时代的传统金融服务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1]在这个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业应该如何加快转型、推动变革,适应新时代要求,重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非常热门而又亟需思考的话题。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以分业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粗放式盈利模式。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到不得不进行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又为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商业银行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不断创新,提高营能力和服务等综合能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现状

(一)各大银行在收入构成上差异

银行收入可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以往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非利息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重要引擎。而在非利息收入中,中间业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它的比重很大程度决定着银行转型的效果。中间业务比例越高,证明银行正逐步摆脱传统银行业,改革的成效也就越明显。[2]本文先从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这两方面初步来看待收入上的差异。

1.收入增长分析。

图1反映了近七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趋势,1、总体上来看,自2010年以来16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1~2012,2013~2014这两个阶段尤为明显,2014年净利润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0%以下,徘徊在7%左右。2、将5大商业银行与总体情况相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面临着相同的金融环境,但除了2009年之外,五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增长率都略低于总体水平,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率的增长要高于五大商业银行。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五大国有银行一直排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前端,但显然近几年后劲不足。面对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利润增长空间正在逐步衰退。所以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加强紧迫感,对于自身的发展做好考虑与准备。

另外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银行业2014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1.3万亿元,同比增长9.7%,但较之2013年和2012年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从图上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下落。在繁杂的竞争市场,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创新业务,发展出更符合社会进步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2.收入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利润结构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利差收入,二是利差收入中的公司业务。根据图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最近两年年均达到17%了以上,特别是民商银行,在2013年高达28.23%。而根据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非利息净收入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大多保持在40%以上。由此可知:我国商业银行仍过分依赖利差收入,必须加快转变业务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开始,尽管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只占据小份额,但非利息利息收入的比例有大幅度提升。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有一定成效的。另外从图中我们也可看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等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非利息收入增长很大,但相对国有银行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二)各大银行在资产质量上的差异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不良贷款率方面,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排名前三甲,这三家银行都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乎意料的是,前五名中都没有五大国有银行,且排名均靠后。以农业银行为例,2012年与2013年的不良贷款率都达到了1.3%以上。对于以上情况,五大国有银行应当及时改善,在贷款方面科学严格地进行审查,降低风险。

对比2013年与2014年的数据,其中只有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不变,其他商业银行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原因,使得我国银行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大银行为了争取贷款,都放低了借款标准,使得不良贷款比例增加。在2007年~2013年间,总体的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13年~2014年出现反常情况,不良贷款率都有一定的增加。在不良贷款率起点较高的情况下,竞争环境又十分恶劣,应当严格控制,不然持续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必然会造成较大风险。

(三)传统商业银行特征

从上文我们可以总结出:更多的储蓄客户更加愿意把他们的钱存到利率更高的金融理财产品中。对于传统的银行储蓄来说,这些理财产品优势更多。在这举出它的两大优势:第一,它们的利率较高同时它们的定期期限较短。第二,它们的手续更加方便,对于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来说,省却了大量的时间。[5]虽然,我国各大商业银行2014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2013年有所缓慢,但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势头仍足。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所呈现的特征:(1)从总体上来说,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且品种单一。现在的以物理网点展开的存储业务有成本高,效率低,与市场联系程度不高等缺点。(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尤其是2010年,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达到51.9%。但是,这比例仍远远不够,国际全能型商业银行这一比例为40%以上。显然,我国商业银行离这一比例还有很大差距。(3)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中间业务收入比的发展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区别。一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响应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国有银行以前的经营模式必须改善,以获取更多的市场。

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趋向分析

直至当前,利差收入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银行依靠利差生存的模式受到明显冲击。存贷利差的空间逐渐减小,利润也随之减少。当前,无论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银行间的同质性竞争都非常激烈,各银行间的经营特色并不明显。[6]创新、转型成为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基于以上的理解,及相关资料和方法的综合整理,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究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前文已经从理论基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的对比中探讨了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接着本文要用数据方式来进一步对它们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构建净利润与中间业务、净利息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选择

首先,由于我国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的资产份额已超过整个银行业的55%,同时,另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Y产规模在银行业的占有相当重。其次,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和精确性这三方面考虑,本文选取2010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16家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作为模型的研究对象。运用Eviews6.0分析软件,对国有五大银行与其它7家股份制商业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此,我们综合考虑,选取利息净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营业成本、资产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选取净利润为被解释变量Y。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展开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以五大商业国有银行2010第二季度至2014第四季度的数据分析过程为例,探究中间业务收入与传统利息收入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本文设定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公式(1)中,Y表示净利润,β0为常数项,X1表示银行利息收入,X2表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X3表示营业成本,X4表示资产总额,u表示随机扰动项。

考虑回归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如表2可知,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由此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先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选择对被解释变量贡献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一元回归方程,以此为基础,然后逐个引入其它变量。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保留的变量X1,X2,X4,X5及回归方程:

从方程(1)中我们可以看出:利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202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365个单位。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1.365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202,这表明中间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拉动效果要大于利差收入。这更加证明本文前面的观点,要通过加大中间业务的收入来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

2.11家股份制银行的回归分析。

对11家上市银行的分析与上文相同,得出方程:

从方程(2)可以看出:利息净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0.029个单位;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净利润增加1.632个单位。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系数1.632要大于净利息收入的系数0.029。

(三)小结

将上文三个方程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结果,发现首先,中间业务收入系数都大于利息收入系数,证明中间业务收入对净利润的拉动效果都要大于利息收入。其次,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系数要大于国有银行的系数,说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于净利润的拉动效果大于国有银行。

对于资产总额,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净利润和资产总额呈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相同。一般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其盈利能力越高。但是资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管理费用,会增大成本,稀释其利润。所以,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水平同时减少资产的不良运用。

从营业成本看,其系数为负,说明银行的净利润随着营业成本的增长而下降。商业银行的收益受到收入与成本的共同影响,要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就应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控制成本。

总的来说,不管是五大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拉动净利润的幅度要大于利息收入的拉动效果。两类银行各有优势,股份制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机制更加灵活,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竞争,更快地适应来改变自己的困境。但国有银行资产更加庞大,网点分布广大,加上国家的支持,过去一直在吸收存款方面远远领先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哪一类银行都不占有绝对的市场。

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建议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今天,竞争市场愈发激烈,各大银行纷纷呈现“百家争鸣”的形态。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重重困境,但是从长远来看,仍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可以以国际大型一流银行为模范,学习它们的经营与转变模式。针对以上几点,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多元经营是商业银行面对新时代的重要举措,同时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优化自身经营,平衡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十三五”期间,国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将大力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以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偏弱,而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能力并没有充分体现。针对供给侧改革中要求扩大有效供给,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将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

(二)提高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

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控制成本支出、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法等来提高总体的经营效率。利用好大客户数据,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不同的营销战略,将客户细分,通过提高服务最终提高竞争力。在新时期,管理效率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本质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维的提出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效率提供新一轮的发展动力,使其就此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融合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产生,将传统金融往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化等趋势变革,互联网金融也逐步成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新生力量。面对互联网金融的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顺应时展需求,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李俏.中国上市银行盈利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23-25.

[2]李忠林,王习武.A股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分析[J].商业银行,2013,17:61-62.

[3]熊皮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56.

[4]西拉等著,吕刚译,国家、金融体制与经济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18.

[5]DEMIRGUE-KUNT A,HUIZINGA HREGULATIONS.Market Structure,institutions and the Cos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NBER Working Paper Serious,2001,(9890).

[6]林婷婷.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01-102.

[7]李鲁新等.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J].南方金融,2007,6:33-3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同质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进驻,将与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同台竞争。不考虑资金实力、管理技术等因素,仅从服务功能范畴来看,中资商业银行已处于不利地位。在完全市场竞争假设的前提下,银行业是一个最具替代性的竞争行业,不但金融业内各类机构之间可以相互进入和替代,而且非金融机构也比较容易进入银行领域。今后,在中国银行金融业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提供服务,获取竞争优势十分必要。

一、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化

银行服务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易被同行模仿,生命周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顾客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服务生产,并且顾客两极都是银行服务重点的服务流程[1,p101]。

银行服务同质性是指银行经营业务、满足的效用性质是相同的,许多信用工具和经营方式也是相同的[2]。功能同质性是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属性,同质化则是对这种特性的趋同和加强。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注重效率和效益,更缺乏一批高素质人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效率,造成了银行服务的同质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改革、金融开放的推进,按需求分设相应的专业银行已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外资银行的相继进入,中国银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银行体制和服务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还有很大差距。除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根本性制度还需进一步改革外,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化、同质性问题甚为突出。国内银行的具体产品、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市场定位和策略等基本类同,使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功能存在严重缺陷,服务功能的同质化制约了银行的竞争力。银行同质化是银行低水平竞争的表现,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的需求,不能很好发挥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形成与发挥竞争优势[2]。

Bodie和 Merton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点,被认为是对传统机构观的突破。该理论强调发挥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而不重视机构的区别;认为机构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而金融功能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主张以功能观点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3,p24]。但是它隐含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银行,其服务功能具有同质性(homogeneous)的理论假设。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要求在适合自己与对手竞争的业务领域,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至于这种服务是由哪国银行,甚至由哪类金融机构提供都没有什么重要区别。

当前中国银行的业务仍停留在经营存贷款、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以获取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主要来源阶段,而在发达国家,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中间业务。如1980年美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为22.0%,到1996年就上升至39%。1997年美洲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4%,花旗银行为51.8%,大通银行为52.7%。1994年至1998年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比重在6.7—9.6%之间,仅占美国银行业1990年平均水平的22.66%[4]。中间业务是最能体现银行服务职能,适合实行差异化经营的业务。

二、我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提出

最早提出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构想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5, p33-38],将差异化战略于银行业的是Broecker[6],Villas和Schmidt研究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差异化对银行竞争的作用机制[7]。而在我国,银行的差异化服务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差异化战略更无从谈起,研究这一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1、从关系银行业务到价格银行业务,催生银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从关系银行业务到价格银行业务的转变表明了这一发展趋势。传统的银行业务大批量生产导致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任何银行要取得比较竞争优势,不是要加强同质性,而是要克服同质性[2]。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从规模定制到针对每个客户具体情况提供更加符合客户个性要求的差异化服务。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银行金融业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形成,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成了银行服务的主动挑选者,迫使银行降低服务价格,缩小银行存贷利差。银行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方式大力削减成本,以低成本支持低价格,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竞争优势。而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避免过度竞争的重要对策之一。

2、银行服务的基本层次决定了其差异化经营战略的设计方向。银行服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服务、便利、支持[1,p104]。核心服务是银行提供给顾客的核心利益,也是银行得以存在的原因,基本上是存贷款等服务。便利是为了方便核心服务的使用和消费,包括信用卡、ATM服务、网点设置、转账业务、异地取款、网上银行、住房按揭、业务等。支持是用来提高银行服务价值或者与其他竞争对手服务区别开来的服务,基本上包括查账、投资咨询、财务管理、发行债券、严格保密、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及服务环境等。通过在基本服务中添加新的以扩大服务供给或作为原服务产品的一部分,并以此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目的就是使银行服务实现差异化。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各大银行都具备,并无差异化可言,但是便利和支持能够进行不断创新,形成服务特色,保持竞争优势。

3、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宏观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战略。从全球金融市场来看,竞争日益严峻,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遭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替代和国内外同行的挑战。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缩小,从而不得不扩大业务范围,推出以收费为主的各类中间业务。同时,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不断增强,为规避和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开始由过去的风险较高的资产业务优先增长转移到风险低的非资产业务优先增长。对国内银行来说,一方面,由于利率官定、利率无差别、客户融资渠道多元化,使国内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的竞争很难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随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中资商业银行首先被冲击的就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以及与商务有关的中间业务。这就为银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界定了方向:中间业务。

银行服务差异化经营,主旨是大力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使该银行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赢得市场和客户。银行间竞争既有价格因素,又有服务因素。在假定价格水平大致相同的条件下,银行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信誉、产品、方式和技术等方面高于其他银行的明显特色。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不但要与其他银行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差异化提高银行对客户和社会金融服务的质量。三、实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塑造其竞争优势

银行体制是以国有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而国有银行运行的是以国家所有为前提的委托制度,即银行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经营者由国家任命,并接受国家委托,国家组织经营活动,风险由国家承担,利税上交国家。这种“产权不明晰、主体虚化、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银行体制造成了委托人和人的“双缺位”。“委托人缺位”导致监督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人缺位”导致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低下。结果使国有银行缺乏与市场相应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淡漠。在新背景下,加快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建设,同时,运用银行再造策略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市场化、信息化、核心化和稳健化的要求,对中国银行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完善和升级,克服银行功能同质化倾向,实施银行服务差异化战略,建立和发挥中国银行的比较竞争优势。具体举措如下:

1、让客户满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是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核心。最大限度的满足优质客户的需要是实行差异化服务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来说,银行如果能让顾客主动地融人到金融服务中来,并参与银行的一系列服务,就是银行实施差异化服务的前提和关键。银行确定目标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户实际利益、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以这种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和差异化的服务,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其他竞争对手所难以照搬和模仿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银行如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非常重视对客户群的细分,通过经营规模、商业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信用等级,不同级别的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这样既有利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又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为优质核心客户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

2、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银行再造,塑造竞争优势。国外银行实行差异化服务主要是通过服务层次的差异化,建立重点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差别服务。银行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突破原来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建立一种全新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实行差别服务,让客户满意成为银行服务的核心,把让客户满意的思想融于企业文化之中。这需要通过银行再造技术来实现。

银行再造是再造于银行业所衍生出的理论,是国际银行业在金融时代、信息化浪潮中寻求银行管理新模式的具有革命性的实践[8]。它是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使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服务反应模式上大幅度改善并有所突破,并从根本上重新思考银行文化,扬弃过去那种按职能分工,然后组合经营的管理办法,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银行再造是追求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的一场全面彻底的改革,其重点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金融风险,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9]。

3、培育银行服务的核心功能,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和资本市场逐步规范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功能必须扩大。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最大优势是本土优势和国内网络优势。这两个方面是任何外国跨国银行所无法比拟的。中资银行的弱项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比较落后,资金实力弱和资产质量较差。与外资银行竞争,中资银行很难获得绝对竞争优势,而只能是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中国银行的竞争策略应以培育核心服务功能、营造比较竞争优势为目标。比较优势策略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原则,各家银行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调整股权结构,引入先进管理技术、战略联盟和其他多种合作方式培育核心功能。利用与专业公司的合作,银行将低附加值的、标准化的银行业务外包,将一些非银行核心功能部门,如后勤,保卫,研发、项目评估、审计等部门从银行分离出去,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加快网络银行的建设,发展银行业务,加快商业银行网络服务系统与客户网络系统的联网,建立统一的客户服务中心,集中、专业地处理银行后台业务,为前台业务提供高质、快捷的服务,加快银行服务功能升级。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培养银行的核心服务功能,在与外国银行的竞争中赢得比较竞争优势。

另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易于消费者识别的服务品牌,加快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提高中国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同质化、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简短结语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同质性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了严重制约中资银行市场竞争的因素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战略,从传统、单一的银行产品到现代日益多样化的规模定制,再到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DEA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强调市场占有率,注重银行发展的外延,重视速度而忽略效率。近几年我国加大了银行体系的改革力度,原有的四大专业银行己经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再加上新成立的一批新型商业银行,对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运用DEA分析法展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问题的论述。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丁俊(2001)研究发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普遍优于国有商业银行。赵听、薛俊波、殷克东(2001)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效率非常低,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结构臃肿。张正平、何广文(2005)研究发现在1994-2001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杨宝臣(2005)对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作了论证,并做了实证研究。

二、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选择

DEA模型可以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就商业银行而言,控制其要素的投入要比控制其产出要容易得多,因此,本文采用投入导向模型。求解投入导向型的模型可以表述为CCR模型和BCC模型,下面进行补充说明。

X和Y分别表示k×n维投入矩阵和m×n维产出矩阵。令α、β分别表示m×1维产出权重向量和k×1维投入权重向量,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则CCR模型的目标函数为:

2、决策单元的选择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14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大部分,它们的效率足以反应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情况。

3、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与选取

对于选择的模型而言,选择投入量和产出量的指标是关键,银行的投入和产出与一般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界定银行业的投入与产出对于研究银行业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银行的投入定义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有形资产的金额、营业支出、利息支出。将商业银行的产出定义为: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利润。

4、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样本期为2005年~2010年,所采用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1年《中国金融年鉴》中所选取的14家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表,部分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各年年报。本文运用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见表1。

表1全面地展现了作为样本的14家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的情况。其中技术效率六年平均值最大的为0.99800,最小的为0.84823;平均值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技术效率值最小的是中国农业银行。规模效率六年平均值最大的为0.99900,最小的为0.84823;平均值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华夏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规模效率值最小的是农业银行。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效率低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效率较之于其它商业银行效率更低,而规模不当是他们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篇9

    除了银行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外,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业等也存在许多隐忧,如证券行业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理财等问题;基金业存在对倒仓位、操纵市场等问题;保险业存在利差损失过大、保费收入违规投入房地产以及证券市场等问题;信托业存在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生存空间狭窄等问题。

    (二)目前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主要途径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对金融风险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之策,使金融领域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金融问题的公共性,以及国有独资或控股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解决金融风险的重担自然要落到政府财政的身上。从实践来看,金融风险财政化主要有两大手段:_是政府财政直接出资解决有关金融问题,如1998年3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然后向国有银行注资,以提高它们的抗风险能力;二是由地方财政担保,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以解决地方金融机构的关、停、并、转等问题。如,1997年以来,在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城市“三乱”过程中,地方政府共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1411亿元再贷款。虽然解决金融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财政手段,但情况不同,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具体途径也不相同,经过归纳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这里先用框图表示(见图1),然后再加以简述。

    1.追加注资,增厚银行“家底”

    1998年。3月,财政部发行特种国债2700亿元,用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加强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2004年1月,国家又动用外汇储备450亿美元,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除此之外,向其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增资活动也在计划中。

    2.财政出资,解决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

    1995年以来,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或共同出资解决了一些金融机构的重组与退出问题。

    3.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1999年,财政部出资400亿元成立了四家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共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得它们得以轻装上阵。

    4.冲销呆帐

    1997年冲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帐300亿元,1998年又冲销了400亿元。

    5.直接或间接减征营业税

    为了减轻金融机构的税收支出负担,从2001年开始,国家规定每年下调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同时,还通过缩短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以减小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

    6.中央财政的明补和暗补

    ﹁些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对外主权债务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这是中央财政的明补。在处理一些被关闭金融机构时,对接手其相关资产和债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可减免上交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息,这等于中央财政提供了暗补。

    7.债权转股权

    国家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以减轻原债务人的负担,使其得以继续经营下去。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或中央财政是有损失的,因为在一定期限内,很难从原债务人那里分得红利。

    8.中央银行再贷款

    1997年以来,为了化解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并对其重组,地方政府共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1411亿元再贷款。与此同时,于1999年成立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也向中央银行申请了6338亿元的再贷款。无论中央银行向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其损失最终还得由中央财政补充。

    以上涉及的只是目前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种主要方式(见附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方式一览表),无论最初是以追加注资、出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直接方式,还是通过减免税收、中央银行再贷款等间接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金融业的大部分损失或风险,最终还得由国家财政扛起来。如果继续采用“一事一议”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政府财力将不堪重负。

    在2005年底之前,我国金融业的稳定性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及金融信息的充分披露,金融业的深层次问题就会暴露在人们面前,由此可能引致信用危机。为了彻底挤掉金融业的泡沫成分,国家可能不得不再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剥离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等措施。对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包袱。这个包袱到底有多沉重?我们仅以2003年的有关数据来大致加以匡算。首先是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2003年末,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约为16万亿人民币,按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当期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19.6%,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总额约为3.2万亿元,其中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约占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50%.其次,是各类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问题。2002年5月底,各类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为460亿元,占当期净资产的50%以上。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122家证券公司的净资产为1215亿元,如果不良资产比例仍以50%计,则当年的不良资产高达600多亿元。第三是保险公司资金紧张问题。据有关人士分析,为了缓解财险公司财力紧张或平衡寿险公司利差损等问题,各类保险公司至少需要追加注资200-300亿元。最后,还有1999年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据估计,目前这些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在20%左右,以此推算,1.4万亿元不良资产最终可能要形成高达1.1万亿元左右的损失缺口。所以,在不考虑信托、期货、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风险的前提下,如果整个金融业的潜在风险仅靠政府财力来解决的话,那么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将为此至少要背上4.4万亿元左右的财政包袱。

    实际上,一些国际性着名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高盛等也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多有研究。就处于中国金融业核心地位的银行业而言,需要调动多少资源对其进行战略性重组,才能化解风险?美国着名投资银行高盛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仍由中国政府独撑危局的前提下,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的水平,财政收入增速保持不变,那么对中国银行业重新注资,乐观的估计,可能需要耗费中国政府未来8年(悲观估计为25年)的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分析,还是国际有关机构的研究,其结果均表明:来自金融领域的政府潜在债务规模十分庞大,如果仅靠政府财力去化解金融风险,仍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三)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缘由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家财政对金融业(主要是国有银行业)有“欠帐”。1979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计划体制、金融体制、财政税收体制、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随之全面展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减税让利”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基本趋向,我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9.7%.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6年前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放权让利”的道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入在分配上向居民、企业、地方倾斜。因此,曾一度出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双下滑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国家财政状况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预算内资金十分拮据。同时,由于部门与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集资、收费、基金项目分散了政府资金,破坏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致使中央财政调控宏观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央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能被弱化后,其肩负的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在中央财政捉襟见肘之时,居民储蓄和银行存款却有了快速增长。有着充裕资金的国有银行正好垫补了中央财政这一时期在投融资和宏观调控方面留下的真空,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肩负着部分财政职能,因此,获得了“第二财政”的称号。

    国有银行在行使部分财政职能的同时,也为时至今日承载的巨额不良资产埋下了种子。当时,银行与财政被认为是政府的两个“钱袋子”,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财力支持时,是银行拿钱还是财政拿钱?其区别仅在于是政府动“左手”和还是动“右手”的关系。传统体制下的财政、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拉扯不清,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性主体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其出现效益滑坡、偿债困难时,政府理应出面救助,不过其前提是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当政府财力吃紧,爱莫能做时,只有靠银行给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和“安定”贷款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吃了财政、吃银行现象。但当财政、银行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已到“亲兄弟,明算帐”的时候了。毕竟财政、银行的职能不同,所肩负的责任各异。所以,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财政化,也算是财政对银行“欠帐”的一种历史交代。

篇10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