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3 17: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篇1

1.教育目标

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金融学本科人才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本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一般包括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能力培养要求等内容。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学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教育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对相应的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事实上,教育模式服务于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因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是课程体系设置和具体教学方法采用的前提和依据。

2.教育课程体系

金融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全部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和金融学课程体系及其结构两方面内容,是各种课程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衡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的指标主要有课程体系的总量与课程类型、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结构的平衡性、设置机动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等五个方面。

3.教学方法

金融学本科教学方法,是指在金融学本科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方式,是用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而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构成这一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方式。

金融学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学教学资源所决定的课程体系安排的现实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反过来决定了金融学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金融学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金融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水平。

二 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并没有统领的观点。各种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集中在通才与专才,大众教育(应用型人才)与精英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育的研究型人才)的争论上。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根据学生关于是毕业工作还是读研究生的不同选择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可划分成两类: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对于打算工作的学生,可以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进行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导甚至是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并且关于金融学本科毕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上,我国主要是对外国经验进行描述而并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国情的能力体系。总之,在金融学教育目标上,国外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而我国问题考虑的出发点是“应该供给什么样的金融人才”。这两种目标思维方式的不同将导致金融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尽管表面上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学科定位,但是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协调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侧重以及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与配合等问题,从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明显差距。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少数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3.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不完善

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见图1),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4.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一是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无疑产生负面影响。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目前金融学本科缺乏一流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 对我国现行金融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议

1.创新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要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打好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系统培养。如增加外语、数学、计算机、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以一级学科为单位编排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增加学科共同课课时,体现宽口径的要求;注重实验教学,体现重应用的要求;设置研究型教学模块与应用型教学模块,体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体现个性发展的要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学时,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五个平台: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2.创新课程体系

为适应经济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外语、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型和研究型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定量分析方法在高等财经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增加金融学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并开设数学与传统金融专业相复合的课程,如金融数学、数理金融、金融统计学等。同时,课程设置应与国际同步,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要走向国际化,还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加一些适应新经济、新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根据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逐步打通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的界限,使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和完善,为今后从事金融领域任何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通过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进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团队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及现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工作需要,聘请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来校讲解金融企业具体业务和金融市场新产品、新变化,同时以实地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和辩证分析等实践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金融业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验、实习与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不但要建设好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还应建设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多功能的专门化实验室以及专业综合试验室。其次,增加实习的次数,改变实习时间,变后期实习为全程实习。让所学的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和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可以随时发现理论学习的不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变前学后忘为以用促学。最后,通过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开设大学生研讨班、组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竞赛、实施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等更多新颖、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训,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严存宝.金融学专业发展方向及课程改革问题研究,2008(6)

篇2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改革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传统金融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普惠金融的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掌握一些与国际接轨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能够发现金融发展前沿的新问题,并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以积极应对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金融学专业只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改革,才能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能与国际金融发展接轨的综合实力强的全能型金融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学教育制度以及改革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需要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国金融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快国内高等院校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对我国金融学课程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教学改革,创造出一种适合本国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普惠金融出现后,给我国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惠金融要求金融学的教学利用好互联网技术

依托互联网技术强大的信息普及与传播特点,普惠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金融学课程教学却因为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楼后等相对滞后而发展缓慢,很多普惠金融知识并没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获得广泛的传播,这就形成了普惠金融本身在经济中迅速发展与当前传统金融教学滞后的巨大反差。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这一特点,必然将推动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从书本文字到网络信息的变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金融学课程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二)普惠金融要求将教学引导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方式下,广大在校金融本科学生身处校园,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了解甚微,难以深入偏远地区体会薄弱的金融服务体系给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无法体会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深入农村地区的基层实践,亲自置身于基层金融领域,切身体会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普惠金融关系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普惠金融的知识普及必将推动金融课程教学重点的转移,因此,目前我国金融课程的教学急需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将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三)普惠金融将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金融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基于一个理想的环境分析,即默认社会各阶层都能找到并接受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在普惠金融的新背景下,学生面向的群体大都不具备甄别各类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能根据自己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参与其中,因此,金融课教学一定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

二、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普惠金融发展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迅速影响到了教育层面,我国普通高校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在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之下,迫切要求顺应时展趋势,进行深层次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与巨大创新,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本科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偏重宏观金融,淡化了微观金融,教学体制相对落后,金融专业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培养出卓越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金融逐渐出现小微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传统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金融学专业人才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本科学生对社会上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不熟悉,影响了对金融课程的学习,也影响了与金融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学习,诸如计算机的操作、数理统计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教学模式依旧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高校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金融学教学课堂仍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很难清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师生互动”未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难免低下,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实践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了。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大学生大多生活在象牙塔里,对外面的现实世界了解比较少,学生要将现学知识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结合得很好是很难做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教授本专业课程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有些大学教师很年轻,刚读完硕博就进入教学岗位,这些都使得教师难以进行社会实践,因而实践经验少。

四、造成金融学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很多教材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编写的货币银行学,而金融学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其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内的金融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与国外的相差甚远,更五、普惠金融背景下改进金融学课程教学相应的对策建议(一)与时俱进,将普惠金融知识带进金融学课堂随着普惠金融在我国大力发展,我们需要在金融教材当中对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若不能及时在教材里注入新的金融知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没有掌握这些新的知识而造成日后就业空间受限,影响其个人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在汲取国外先进金融学教材养分的同时,也要顺应时展需要,要对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进行适当修改,注入一些新鲜的知识养料。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材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传授,多引入一些金融发展中比较新的案例或讨论题,让学生可以敏锐地洞悉到金融发展的新问题。要将普惠金融的知识与金融学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全面系统地对金融学本科教材进行补充。

(二)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创新性教学环节

我国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也同样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通过引用当前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控制好时间,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分析普惠金融产生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金融交易,直观地感受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使金融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和品牌效应,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部分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学习相关专业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高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还可以提高学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为普惠金融相关知识普及和普惠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旸.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6(21):130-132.

[2]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23.

[3]张文颖.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109-110.

[4]董梦云.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J].财经论坛,2016(25):130-131.

篇3

关键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实验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40-02

一、引言

《金融工程》在金融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涉及金融产品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等内容,课程所包含的思想、理论与方法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遵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紧密结合,金融工程理论与我国金融工程现状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金融工程》既要与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接,又要避免无谓的重复。《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丰富,任课教师需要根据理论教学的重点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

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应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教师应当从实验内容和考核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开放式的环境,挖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工具与内容安排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而《金融工程》本科阶段的教学并不像研究生课程注重对数理过程的推导和理论思想深层次的理解,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实验环节加以强化,进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目的。

《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可行的投资组合,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本文《金融工程》实验教学基于Excel软件,通过模拟仿真计算、作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的基本思想。同时,能够客观地计算和分析其构造的投资组合表现,为今后的实际投资和风险防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在先前的课程学习中接触过Eviews、SPSS和Excel等软件,考虑到Excel的易于学习、操作简便且功能强大(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Excel完成实证内容,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用到了其简单的数据计算和表格处理功能),实验教学中笔者选用Excel作为实验软件。Excel的数据处理、计算、图表绘制、模拟运算表、规划求解和单变量求解功能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和模拟性实验为主,以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为前提,通过模拟、求解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此类实验不需要事先搜集数据,实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根据需要做出假设,总体难度不大,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也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表格和图表等形式呈现,这种定量的分析比定性分析更为直观和有说服力。例如,在计算债券久期(duration)的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独立上机操作,首先运用久期的定义自行编辑公式,计算债券的久期及修正久期;接下来利用Excel的久期函数直接计算久期;然后把久期作为债券价格相对贴现率的弹性估算久期,让学生理解久期作为债券价格变化关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的度量,刻画了债券价格在短期利率变化较小时的局部特征;最后,构造一个关于资产和负债的投资组合,使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达到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久期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

2.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根据实验软件的特点,选取了与《金融工程》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如债券久期和修正久期的计算、资产与负债的风险免疫策略、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与方差、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中的机会集和有效集、期权的投资组合策略、期权平价关系的验证、期权二叉树定价模型和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应尽快安排相关联的实验教学。在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教师要将实验内容、安排告知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上,教师尽量不进行示范性的演练,只负责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借助书本知识和实验指南完成全部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轮实验教学中,强调的是金融理论知识在Excel中的实现过程,实验内容是《金融工程》课程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但这并不应是实验的最终目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应通过学习和实验环节,领悟无套利定价、投资组合理论、金融风险管理等基本思想,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金融理论打下基础。

三、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实验效果的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除了在实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考核,课程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1.实验考核。教师可以根据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在实验课上,学生之间的讨论,并适时地加入提出看法或更深一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问。此外,学生的提问、提交的实验报告也作为学生在实验环节的考核指标。

2.课程设计。传统的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培养模式,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综述运用能力,能够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应以启发性、开放式的题目为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与经济形势紧密联系的内容展开研究。最终成果可以是调查报告、新的实验设计思路、对现有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的科技论文等。通过课程设计,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传统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层面,看似一条教育教学的捷径,却因为忽视实践,使得《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增加实验教学在总学时的比重,从实验教学反馈到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角色,教师要把理论教学的内容简要基础化,在实验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命题开放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重点培养学生对《金融工程》乃至金融事业的喜爱。学生有了这份兴趣,就不愁有学不会的东西。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考核方法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卿春,卢荟羽.经管类专业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文化论坛.2011,(5):109-111.

[2]范家琛.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5):76-78.

[3]刘善存.Excel在金融模型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培训教学;教学案例;开发过程;开发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8-02

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决策、采取行动。管理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卓有成效的手段。案例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开发优质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国内实践来看,由于条件、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的积极性并不高。尽管引入了很多哈佛案例、毅伟案例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迥异,并不适合我国的案例教学。尤其对于干部培训教学,国内编辑出版的案例教材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案例教材从事件的发生到案例素材的采集与编写,再到案例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都有明显的时间差(一般要2―3年),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时效性与鲜活性方面略显不足。

从当前研究来看,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案例教学特点和优势的阐释,对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介绍,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方面,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开发方法做指导,案例教学的优势无法得以持续发挥,教学案例开发很可能陷入瘫痪,耗资耗力耗时,但却收效甚微。基于此,借鉴国内外教学案例开发经验,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部培训教学案例开发方法体系,对提升在干部培训中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一般过程

在干部培训中,优质教学案例是关于某个组织/事件的生动故事,告诉学员人物/组织所面临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能够帮助学员很好地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设计,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学员自己的心得,成为未来处理类似问题的潜在能力。

优质教学案例都是建立在系统开发基础上的,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教学案例的选题与开发筹备、调研与访谈、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审核,具体如图1所示。

二、优质教学案例开发的方法

(一)案例选题与开发

1.教学案例的来源

获得教学案例的来源是第一步。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通过观察,从积累的素材中挑选感兴趣的组织/事件,也可以来源于教师所熟识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是其现实工作中急需的又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还可以从组织获得。教学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和普适性的原则。

2.确定项目资金来源

案例开发涉及差旅费、材料费、劳务费等,在干部培训教学中,教师开发教学案例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因此,在开发之初,就需要确认该项目的资金配备情况。例如,组织是否提供资金支持,所在学院会提供哪些支持等。

3.团队的组建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当确认获得案例项目后,需要确定开发团队,案例开发小组一般包括指导教师、研究助手。指导教师全面掌控案例开发的质量。研究助手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和评价,并与指导教师商讨案例的主题、用途及定位,初步拟订开发方案。

4.初次接洽

确定目标组织后,需要与目标组织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组织接受调研后,需要确定对方的联络人,提出案例写作需要的帮助以及组织可以提供哪些层次、哪些级别、哪些深度的帮助。

(二)调研访谈

1.识别受访对象

在干部培训教学中,要通过案例的主题来确定受访对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请组织提供接受访谈的人员名单;二是根据组织联络人的介绍来识别正式访谈的对象。从而剔除对案例主题不知情、不相关的领导。之后根据素材搜集和案例的主题撰写访谈提纲。

2.访谈与观察

访谈是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对案例开发的核心工作。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可以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对一些可能涉及隐私的问题可以委婉地问。受访对象可能会出现回答不明确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追问和反问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受访对象回答的信息进行交叉印证来获得准确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目标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组织真实的客观资料,而且实地调查亦有可能补充访谈提纲中未涉及的问题。同时,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后期案例撰写的方便,在获得目标组织允许的情况下,访谈时应尽量做到录音录像。

(三)案例编写与审核阶段

1.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包括两部分,即案例文本和教学使用说明。

在编写阶段,教师需要将访谈获取的信息、组织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搜集的素材等零散的信息归类到一起,并进行初步的甄选和整合,形成写作意向。之后,针对获得的资料与素材,由教师与指导专家共同商讨如何撰写该篇教学案例,并形成初步的案例写作大纲和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编写者极易淹没在大量的资料、数据和访谈记录当中。因此,需要对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归纳,甄选可能会用到的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加工。

2.提交审核

案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应做适当的掩饰处理。案例正文完成后,需提交给被开发组织审核,并询问对方案例中是否存在情节表述不当或数据不实的地方,同时与对方签订“教学案例授权书”,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授权及争议等问题。

3.反馈与修改

教学案例开发最终要应用于课堂,进行实践检验的。教学案例要紧跟形势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案例中蕴含的原理可能会永远使用,但案例的内容会过时。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课堂反馈进行修订,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案例做更新、维护及修改,以不断满足教学的需要及需求。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

1概述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关于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方法论课程。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数据分析与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和创作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独立学院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层次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普通公办高校相对较弱。因此,就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优化教学方式对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阈限概念(ThresholdConcepts),是指理解一个学科理论的关键概念。学生在理解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才可以把握学科理论并不断进步[1]。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就是要识别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以此设计教学方式。

本文将在分析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

2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阈限概念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异方差、序列相关等[2]。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3组概念:

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

第二,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3个性质,同时,这3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

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

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3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3大阈限概念,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3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3大阈限概念,可用40%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60%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

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

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Eviews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2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10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学生1个教学班共24人进行满分为5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97%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99%。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5结论

回归假设、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大阈限概念。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Meyer,J.H.F.and Land, R.: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Linkages to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ctising,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 Theory and Practice Ten Years On Oxford: Oxford Centre for Staff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OCSLD),2003:412-424. 

[2]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商科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高校商科本科专业包括: Finance 金融学专业( 国际金融、金融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学、商业银行管理等)、 Entrepreneurship 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 Information Systems 信息管理专业 、 Management 管理学专业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 Marketing 市场营销专业、 Nonprofit 非盈利性机构管理专业、 Production/Operations 生产管理专业、 Supply Chain/Logistics 物流管理专业 、Accounting会计专业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等)、 Economy 经济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以及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rategy 国际商业策略专业等。经济法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商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经济法,对于正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今后工作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凸显,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评价体系欠妥,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二、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商科各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经济法课程与法律基础课一样枯燥,并且有很细碎的知识需要去死记硬背。授课教师讲起来有难度,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困难。目前,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传统的课堂讲解是基本、普遍的形式。一般教师均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注重单向的灌输而缺少和学生的沟通及交流,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加之近似八股文般的考试形式,只要按照课程考核说明熟记知识要点考试便能顺利过关,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的重心在于讲解法的基本概念和阐述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基本被忽略。

同时,觉察到传统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单调与枯燥的授课教师开始寻求改变――想通过各式各样的案例来吸引学生进而唤起他们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学生发现,他们透过案例能够理解和掌握蕴含其中的法律规定,却无法把握案例分析的路径,更无法使用一般的法学术语表达分析案例的过程。所以,有学生便将“这些案例好像和经济法没有多大的联系,经济法到底是什么”?

三、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高等院校,开设经济法的商科各专业很多,包括金融学专业( 国际金融、金融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投资学、商业银行管理等)、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 信息管理专业 、 管理学专业 (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会计专业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审计等)、 经济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不同的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求会有所侧重。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济法的教学名称和内容设置上与一般的法学本科专业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动,也只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压缩版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容易忽略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忽视学生的需求,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材选用缺乏专业适应性

与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体系不同,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的体系一般包括了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及市场规制法等内容。部分教材还吸收了民商法和诉讼法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法课程教材的整个体系庞杂且内容繁多。由于受制于教材编写原则等因素,若想容纳如此多的内容就只能选择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的堆砌。并且教师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一个教学大纲往往适用于多个专业。因此,对于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商科各专业学生来讲,这样的教材显然非常不合适。

(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目前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是在第三、第四学期,甚至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都没有学习过基础的法律知识。因此,经济法课程基本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对理论教学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有利于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低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者和控制者,教师满堂灌讲授理论,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变成典型的“讲―听―记”模式②。由此,教与学脱节,这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讲课热情,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考核对于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法课程考核的方式上,目前大部分高校校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期末集中闭卷考核方式。该课程考核方式所涉猎的题型一般包括最传统且经典的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案例分析等几种形式,考核的重心偏向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测评的重点往往是学生的背功,而不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经济法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中案例分析等考查学生理解或运用知识能力题型比例很小,多为对知识的再现,只要记住了就可以得分。同时注重卷面成绩,忽视课堂中讨论表达观点能力的评价。卷面成绩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与学的状况,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获得高分很可能是通过期末的突击③。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使平日不学习的学生也仅需利用考前的突击复习便能过关。它不仅不利于检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也无法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根据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比如众多,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一一讲解,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其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适当增减, 形成相互呼应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人施教, 而不是因教材施教。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教授会计法、税法、公司法等内容;而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讲授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担保法等内容;而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则重点讲授金融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也缓解了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落实教学计划。

(二)合理选择教材,凸现专业适应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职能水平的提高。教材建设与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选择教材,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和专业特色,适时调整教材建设和管理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商科各专业经济法教师在选择经济法教材时要多比较,针对不同专业特色,选择不同的教材。同时,在进行选择时要关注教材的质量,一是选择最新的经济法教材,能及时反映我国新颁布或修改的经济法律法规;二是在选择内容上,应选取实际应用型的教材,特别是有大量典型案例支撑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授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而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 如果单靠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从实现, 那么无论有多么科学的教学大纲、适合的教材、先进的教育技术, 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仍会受到限制。

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是商科各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好方法。

1.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笔者应用参与式教学法之一的“3+3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武昌理工学院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好方法,即: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3+3互动式”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分别做好三件事。其中, 学生做好“发言- 点评- 讨论”, 老师做好“要点讲授-纠错- 答疑”,老师提前将课堂要探讨的题目、内容及要求交给学生,学生分为发言组、点评组和讨论组,分别进行准备。上课后发言组先做主题发言,然后点评组点评发言,老师就发言与点评进行总结评定,纠正错误,解答疑难问题,并引导讨论组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发言、点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这种方法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活动节奏的控制、各方观点争论的协调以及总结评定的归纳。尤其是总结评定,要有针对性,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高度概括性。因此,该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以及教学现场的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2. 案例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践互动式教学理念,一个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是水融的关系,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但案例太多,则会扰乱课程的讲解。因此,案例的运用应该恰当。

(1)教师应明确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案例虽然是经济法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案例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案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考,领会法律原理,学会解读法律条文,并加以灵活运用,是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服务的。过多列举案例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影响整个教学计划。

(2)案例选择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使两者互相印证,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牵强附会,那么案例的使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弄巧成拙,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故而在选择案例时,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相呼应,与法律规范的内涵及构成要件相一致。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选编案例,避免选用的案例和教材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3)案例选择应贴近生活

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应该简单明了。无论是让学生讨论的案例,还是引导学生剖析的案例,即使有案例解析答案,学生也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如果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案例不怕简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进而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案例最好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大学生身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求知欲,从而自觉地想了解案例的具体情况,弄懂相关的法理依据,明白最后的处理结果。

(4)案例教学方法应得当

在教学实践中,有关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如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启发式讲解、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学生分组研讨再辩论等,都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①。但是,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能独立于教学计划之外,因此,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某一知识点的案例,应该以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启发式讲解为主;全章结束后的综合案例,应以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为好;特别复杂的案情,适用于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辩论的教学方式, 但不宜多占课堂时间。至于由学生组成“律师”小组,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案例并制作演示文件,从解说案情、对案情进行分析到对案情做出定案结论, 在后续课程中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 应该更适合于课后作业。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工作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方式不能科学的反映不同专业考试检验的真正目标②。我们应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等进行创新,建立公平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1. 明确期末考试的测评重点

期末考试的测评重点应是运用经济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背功。因此,可以在试题中增加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主观题在试卷分值中的比例,这类题既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又涵盖经济法学基本知识。这将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并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解读现实社会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篇7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会计知识的构建,会计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探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转变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会计环境也日益复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定位的视角发生转变,会计教育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科知识供给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需向会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变,激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树立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类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需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教育也应符合会计国际化以及社会需求,要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会计教育中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凸显对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念和职业道德观。

2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尚未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大学生,教学内容既涉及大量的专业基础性概念和理论原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还涉及生产企业的具体实务,操作实践性强,对初学者而言入门较难。在《基础会计》n程教学中,应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方法体系、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并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第二模块按照生产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商品销售、财产清查和财务成果核算,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即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第三模块按照会计工作的业务循环,结合会计模拟实验,学习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的归档和保管,系统掌握企业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基本技能。

以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联系形成会计基础的整体。首先从财务报表的目标为起点,引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方法(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计量属性及其选择)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并结合财务报表引出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由于按照会计要素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还需要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引入会计科目。经济业务的具体影响通过借贷记账法的原理来反映,由此引入会计凭证的格式和基本内容。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还需要登记会计账簿。这些内容构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并清晰地反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如何通过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现的。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入门知识教育,应适当增加诸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更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内容时,可简要简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实质性、动态接轨的状况;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时,可适当涉及公司法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在讲解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可适当涉及内部控制和审计学的相关内容;在讲解财务报表种类的编制和编制时,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的有关规定,同时涉及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分析方法,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主次得当,主要目的为抛砖引玉之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建立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根据团队效能理论,通过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会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使团队产生的绩效水平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200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操作性、实务性强的课程特点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底蕴、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借助团队合作机制,协作互补,可以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3.1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结构

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是组建课程优秀团队的基础。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包括合理的性别比率、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要高质量地实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促进团队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更好的实现团队的目标。课程教学团队中应选聘高水平团队带头人。带头人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也是团队的核心。带头人将带领成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先进的教学改革意识和人才创新培养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3.2注重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聘请企业财会专业人士、行业高管加入教学团队,请他们一起参与修订、调整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举办专业技能、企业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担任基础会计实验、实习课程的兼职或主讲教师。同时,要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学历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从学校到学校未经实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纵向、横向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都可以供教师选择用于不同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中。

4.1案例法

案例教学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大学会计教育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案例分析,如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之前,引入简短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在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结束之后,运用案例,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可以分组进行,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并对小组案例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的恰当性和解决问题途径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更多的信息,可以建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

4.2情景教学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景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一些会计概念抽象、晦涩难懂,情景教学可以将其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和各岗位的职责,在情景教学法下先让学生分组,“会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分配工作岗位,每个学生承担不同岗位的工作,明确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从而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情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把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以动态模拟、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并提高了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4.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 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模拟会计角色,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运筹帷幄,进行项目策划,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

5开展课程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育场所从课堂扩展到了网络空间,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上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性等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教师应及时将最新的教学资源传在课程主页上供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运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注册、登陆相关网站,浏览、查询、下d网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化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与教师还可以在在线平台上的教学讨论区进行网上答疑、辅导和BBS讨论;各种网络互动教学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会计基础》是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课程,是会计领域的门槛儿。大学《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工作内容调整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综合职业素质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会计研究性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1-14-102);校级教育教学项目基础会计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6-15-02)。

参考文献

[1] 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2]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3] 熊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2013(3).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80-03

从字面看,“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那么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学”是由教师的“教”指导的,教师“教”的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方法中应当重视教师“教”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涉及教学过程的所有重要环节,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和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本文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谈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下,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

一、《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在此目标下,《中国税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制定税法的基本原则和税收的经济效应等基本税收理论与知识;熟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能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制度,提高学生税收经济学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能力;掌握现行税法中主要税种征税办法和具体规定,如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相关规定,通过授课和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规定和方法,能够计算各个税种的应纳税额,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税收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和税收制度,使学生初步具备设计、解释税收制度的能力,能探讨税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此《中国税制》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本质及其特征;制定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分析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及税法的分类等。另一方面现行税收制度中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计算及征纳管理。

二、《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路径

(一)重视运用热点新闻讲解税收理论知识

应用性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过程。税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初学者会觉得枯燥,本部分并不太好讲。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偏重于对概念与理论的系统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更会觉得课堂沉闷。沉闷的课堂又影响教师讲课的激情。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要打破这种沉闷的现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热点问题导入、新闻导入、案例导入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到税收原则时,可以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国五条”中对个人转让房产按差价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这个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因为该问题在各大网络和媒体已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学生自己家庭投资理财行为,所以学生们会很感兴趣。再比如讲到税负转嫁时,可以用香港限制游客携带奶粉数量这一新闻作为讲课背景,分析为什么新西兰的奶粉、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等在香港的零售价格要远低于大陆。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热点问题或经济政策可以用税收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这些热点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切忌“空对空”,理论来自实践,理论的讲解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否则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生“照本背诵”的“学”,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要真正做到“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不仅需要教师投入时间精心备课,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课堂组织能力,能够将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新闻热点的分析也要能够放得开、收得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提问、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国税制》课程而言,要具有准确计算各主要税种税款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税法基本条款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社会层面,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其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适合通过案例教学和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才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比如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流转税,其税法内容繁杂,税款计算考虑的特殊情况多,是《中国税制》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系统、全面掌握增值税的计算,可以设计一个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稍复杂些的工业企业,尽量将增值税计算殊业务的处理囊括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以此为案例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案例讲解规程中,可以给学生发放增值税专用发票票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增值税价外税的特征及由此特征决定的增值税计税依据的税务处理。通过认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增值税税款计算流程,更好理解增值税税法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规范案例教学,教研室可以组织任课教师编制典型教学案例集,每年进行更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资料,并建议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统一的典型案例组织教学。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编写税收实务习题集,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印发给学生。每次课堂上挑选一两个典型例题作为课堂精讲题目,而习题留作学生业余同步训练,这一做法成本低,效果好。

(三)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就需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条件。本科院校都会设置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通过自学、撰写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税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19个税种的税款计算及税款的缴纳和管理,由于课堂教学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每个税种一一讲解,所以除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几个主要税种详细、系统讲解外,其他税种都应当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

课程小论文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根据我国当年税收政策或者其他税收领域的热点问题布置课程小论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料室等资源。查资料、写文章,一是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二是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逐步培养学生驾驭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三是通过锻炼,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课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课程内容提供经典著作、学科前沿性论文等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这些资料。通过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税收现象和税收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提醒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时常关注社会经济现实的习惯,训练学生运用税收理论知识来理解分析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

(四)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

高校课程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很好地落实教师“教”的内容。相反,不科学的考试可能会毁掉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为了保证上述《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方法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应当重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可将《中国税制》课程考核分三个部分:一是正常的闭卷考核。主要考察税收理论知识和主要税款的计算与缴纳,这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60%;二是其他小论文、课外阅读笔记,占总成绩的20%;三是平时考勤和作业,也是占总成绩的20%。为了督促学生自学,保证自学的效果,期末考试试卷中自学部分的分值应占到卷面分数的20%。为了防止小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教师应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给每个学生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讲解自己论文的核心的观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既锻炼了能力,又激活了课堂,并为毕业设计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基础。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论文观点和现场表达能力给学生打分,作为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为了鼓励学生完成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要求学生根据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检查并给予等级评定,作为最终评定课程总成绩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凤岐,王伟廉.教学方法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

[2]曾振平,沈振峰.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3]何菊芳,季诚钧.“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

[4]魏小文,陈爱东.财税应用型创新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6).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学分析;数学文化;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63-03

高校数学分析课程,作为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精算学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进行高校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既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独特文化内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数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更为高效地完成学习。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所谓数学文化,狭义的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指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1]。

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系统。研究学者视角的多元化,导致数学文化的界定并不一致。Wilder R.L.[2]指出数学家拥有的文化内含一个共享的带有数学特征的部分;Bishop A.J.[3]认为数学文化是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既包含Wilder精英主义的数学亚文化,即数学知识背后的隐性成分或观念性成分,也包含人类文化中的数学成分。张奠宙[4]认为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文化的内容,背后隐性存在的观念才是;王宪昌[5]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流变的文化分析;孙宏安[6]认为数学文化是人类适应数学活动的环境与创造数学活动自身及其成果的综合。

二、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意义

1.数学分析理论体系完整,逻辑思维严密,课程具有无穷魅力。在这些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现象之外,数学分析还蕴含着数学思维,蕴含着“有限与无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哲学,有着微积分发展中丰富的历史故事,有着数学先驱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数学分析课程实质上也是在传播一种文化,一种有趣的数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2.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7]中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在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中,只是局限于其知识成分,抽取了理性的定理、公式、结构等骨架,而舍去了其中数学文化、实践创新等丰富血肉。这种“茧氏”的课程文化丢失了数学的思想、精神,也丢失了课程的许多精华和其中的乐趣。数学分析课程不但具有科学的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的价值。数学文化有其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理性精神;有其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踏实细微的人文精神;有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有其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其世界性等[8]。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方面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分析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3.数学分析课程理论性强,其逻辑推理的严密严谨性,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很多的精力。而且,作为大学入学的第一门数学专业课,学生需从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转变,学习和适应不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和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在严谨推导的同时,融入数学文化,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汲取知识。

三、在数学分析课程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方法

数学文化的渗透。学生理解与感悟数学是一种自然渗透、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将知识孤立、零散地分割开,最终只让学生学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却无法学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结构与网络,这也无法使学生最终获得数学理性观的升华直至感悟。

在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分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领会数学文化的真谛。更需要教师在深刻而丰富的数学文化观的引导下,引发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1.以数学文化作为课程新知识的引入点。以有趣的数学现象、数学史料等作为数学分析课程新知识引入时的切入点。

教学案例:以“无穷悖论”这一“奇怪”的数学现象,作为数项级数收敛和发散,以及条件收敛时数项级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成立这两个知识点的引子。

捷克哲学家Bolzano在《无穷悖论》(1781-1848)中提到一个例子:1和-1交替出现的级数,即1-1+1-1+1-1+…。为了计算这个级数,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三种不同的答案。方法一:一开始就进行相邻两数的归纳计算,则有1-1+1-1+1-1+…=(1-1)+(1-1)+(1-1)+…=0+0+0+…=0,答案是0。方法二:牡诙个数开始再进行相邻两数的归纳计算,则有1-1+1-1+1-1+…=1+(-1+1)+(-1+1)+…=1+0+0+…=1,答案是1。方法三:Grundy用代数方法,设级数和为x,则有x=1-1+1-1+1-1+…=1-(1-1+1-1+1-…)=1-x,解方程知x=1/2,因此答案是1/2。

利用这一悖论首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之后自然引出数项级数的和,以及数项级数的收敛和发散。柯西发现,无穷级数的求和运算也可能没有答案。若以方法三假定它存在,其结果必会引起混乱。从而引出数项级数的敛散性。

另外,有限个数相加时,不管相加的顺序如何变化,答案相同。但柯西发现这一加法法则在无穷个数的加法运算中已经不成立了,这便是方法一和方法二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从而引出无穷级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一定成立这一知识点,进而引出数项级数条件收敛的知识。

2.以“项目”为导向,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数学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用以项目为导向,加入让学生研究实际案例、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进行数学分析知识的讲授。所谓项目,在夏德斯的教学方法体系下是指:为了解决技术与实践中的生活问题而设计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应用,这样既可以体现数学分析课程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又可在应用中进一步渗透数学分析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案例:在数学分析“多元函数极值问题”的教学中,提出有实际应用背景方面的例题,比如销售收入和广告费用支出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发现这一问题所对应的模型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问题,也就是数学分析中的多元函数极值问题。之后,我们再开始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

3.以数学史为载体,体现数学分析的人文性。我国老一辈数学家余介石等人主张“历史之于数学,不仅在名师大家之遗言轶事,阻生后学高山仰止之思,收闻风兴起之效,更可指示基本概念之有机发展情形,与夫心理及逻辑程序,如何得以融和调剂,不至相背,反可想成,诚为教师最宜留意体会之一事也。”[9]将数学史融入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数学史知识的渴求,加深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从数学史的整个发展趋势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微积分知识的基本框架。

而且,在教学中,谈谈数学界的名人轶事,使其成为课堂上严谨的证明推导之余的兴奋剂。通过在知识点处闪现数学家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执着追求。

教学案例:三次数学危机。在数学史上,贯穿着矛盾的斗争与解决,当矛盾激化到涉及整个数学的基础时,就会产生数学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往往能给数学带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甚至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发展的三次关于基础理论的危机。以华东师范大学版《数学分析》教材为例,在第一章“实数集与函数”的教学中,引入第一次数学危机的故事:有理数。危机的产生――希帕索斯悖论(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为多少呢);危机的缓解――两百年后,欧多克索斯建立的比例论,巧妙地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危机;危机的解决――直到19世纪下半叶,实数理论的建立,无理数的本质被彻底搞清。通过了解第一次危机,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又使学生对无理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加了对实数性质学习的兴趣。

在“无穷小量”的教学中,引入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故事:无穷小是零吗。危机的产生――贝克莱悖论(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中一会儿是零,一会儿又不是零);危机的缓解――实数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极限论的基本定理;危机的解决――在实数论的问题,导致了集合论的诞生。通过第二次数学危机,学生可以加深理解:无穷小是一类趋向于零的常数,而常数零数列是一类特殊的无穷小量。

之后,可继续给学生讲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故事:集合论中自相矛盾的理发师问题。危机产生――罗素悖论(理发师只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不给那些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要不要给自己理发呢);危机的缓解――哥德尔不完全定理的证明结束了关于数学基础的争论,宣告了把数学彻底形式化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4.在教学中体现数学分析之美。大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人的情怀,绘画使人赏心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教学中,利用图案、录像,让学生以数学欣赏为切入点,发现数学之美,为数学的魅力所吸引,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案例:在定积分、重积分的应用中,辅以图形加以讲解,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调和,感受几何学的优雅。在傅里叶级数的教学中,如果按传统方式教学,傅里叶公式及其推导证明的严肃复杂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我们配以生动的图像来讲解,既使学生易于理解,又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总之,通过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分析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了解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更为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课与素质教育[R].宁波:2007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修班报告,2007.

[2]Wilder R.L. The cultural basis of mathematics[A].Thomas Tymoczko,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C](2e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185-200.

[3]Bishop A.J. Mathematical Enculturation: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M].Dordren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18.

[4]张奠宙.数学文化[R].宁波:2007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究班报告,2007.

[5]王宪昌.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内容的设置[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1):44-48.

[6]孙宏安.关于数学文化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64-70.

[7]张奠宙,梁绍君,金家梁.数学文化的一些新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37-40.

[8]罗晓芳.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文化氛围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10:15-17.

[9]金玲玉,房少梅,刘文琰.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和体会[J].大学数学,2012,28(4):25-30.

篇10

关键词 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大纲 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课程是各大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和思维方式,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目前,随着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全面的教与学互动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发展。但是,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使用缺乏相关的探讨,没有体现或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仅仅依靠改变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设计才能最终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1 传统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编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由教师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教师主要基于自身教学的角度设计课程中的活动和任务,而很少说明学生在课程中应达到的目标,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的能力目标阐述不够明确和具体,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无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向学生发放大纲的很少,造成学生并不知道或不清楚教学大纲,学习缺乏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1.2 大纲编制内容涵盖面有限

目前课程教学大纲主要作为教师课程教学的参考和指导,教学大纲主要涵盖的范围包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地位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考核方法等。对于学生需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成绩评定标准等没有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学生无法明确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无法主动构建知识。

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三要素:①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设计

一份有效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大纲应达到以下基本的目标:②明确学生的责任;明确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清楚地说明预期的目标和学习成果;建立评价的标准程序;使学生熟悉课程逻辑;建立师生交流的模式;提供学生难以获得的阅读材料。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大纲除了包含传统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还应具备以下内容:

3.1 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是我们希望学生由于完成了学业而应该知道、理解和会应用的内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克兰·肯尼迪(Declan Kennedy, 2007)。学习结果应该是具备可操作性的目标,它是可以被测量的。课程学习成果应该比较明确,越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操作性就更强。在学习成果描述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明确的动词来描述(例如理解、解释、比较,评价,分析等),而且课程的学习结果应该与课程的内容、考试和其他评估方式之间具备清晰的联系。

国外学者认为学士学位水平的学习成果可归结为五个因素:③对所学习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解;在有逻辑的辩论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上述知识;收集和处理数据并指出其中含义的能力;掌握交流技能;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描述,可将经济学的学习成果概括为5个方面,如表1所示。

3.2 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大纲中,必须明确教师和学生应承担的责任。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提供课程讲义、提供专业术语表,列出学生可以获得有效信息的专业网站和数据库,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列出不同的补充阅读资料。学生责任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按时出勤等要求。在大纲中应明确学生课前应该准备的资料,课中需要参与的活动以及课后要完成的作业。

3.3 量化的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中,评价方法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以便给学生定级或分类,评价往往在教学之后进行,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出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突击的现象。而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评价是基于日常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这种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和给予鼓励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评价应与学习成果相关。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指导,并直接与学习成果相关。多元的评价方法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而且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占60%,后者占40%,同时终结性考核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试题应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基于以上要求,对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做多元化的设定,如过程学习文件、论文、演讲等。如表2所示。

(2)评价应建立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特别是在评价非客观性的试题或任务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大纲的设定过程中要将这一点贯彻始终,只有明确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向学习者阐明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考核方式,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不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教改项目“经济学大类平台课教学改革研究”

注释

① 顾通达.主体教育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J].教学研究,2012(12):299-300.